汉语方言:粤语学习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或白话,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方言抑或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尚有争议。[2] 目前全球中,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6.6千万~1.2亿[1] 。虽然使用人口比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粤语流行于: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泰国、其他华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中国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中部、香港、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和南部
使用人口: 约6.6千万~1.2亿[1]
排名: 16 [1]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
粤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的地区: 香港、澳门
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RFC3066 zh-yue
ISO 639-2(B) chi
ISO 639-2(T) zho
SIL YUH
粤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中西部及广西的中南部。粤语,又称为广东话或白话,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方言抑或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尚有争议。
目前全球中,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6.6千万~1.2亿 。虽然使用人口比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著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原粤语城市甚至出现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汉语普通话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粤语使用人群的强势影响,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
香港粤语跟广州话,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有时可以从整体口音上区别;但在于个别字词上,则往往难以区别。
粤语的历史发展,自上古时期至现今,经历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岭南地区便居住著被称为“南越”的民族,鲜有汉人居住,故当时汉语并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数以万计汉人来到岭南地区定居,便导致汉语开始于岭南地区传播。而至汉代,汉高祖封赵佗为“南越王”,统治南越之地。此时,许多汉人进入岭南,便与南越杂居,并逐渐改变了当地土著之生活,同时亦促进了汉语的传播。当时虽有不少汉人南下,但与当地土著相比,汉人仍然属于少数。因此,汉语在传播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语言的影响,两者互相融合及吸收,这便是粤语脱离母体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许多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迁,是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此时,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汉语的传播与发展。在此时期,粤语与中原汉语已经表现出较大差异,此时期可称为粤语之成长时期。
唐朝时期
至唐朝,粤语随著广东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广州附近地区原来居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被汉化、另一部分被迫迁移到广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时期,粤语受中原汉语影响,变得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的语言。唐朝是粤语日趋成熟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到了宋朝,粤语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自立门户。元明清时期,粤语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清朝中后期
而至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故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语言是粤语而非北方话;除此之外,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亦常常学会说粤语。这直接导致了粤语在晚清时期非常流行。
近代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1949年后,粤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而遭到削弱,在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的地位大不如前。粤语正不断向北方话靠拢,许多年轻的一代往往根本不懂得一些专业名词的粤语读法。
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粤语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语音方面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例如标准粤语中“我”和“饿”两字的舌根鼻音声母“ng-”保留了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
在声调方面,标准粤语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粤语包含 -p、-t、-k、-n、-m、-ng 六种韵尾,没有汉语北方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 (这些北方话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标准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 。
词汇方面
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如粤语中将“粘”说成“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又如粤语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甂炉”(吃火锅),“甂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广”,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小屋”,其中,“广”与“广”在古代汉语中为不同的字,表不同的意思,前者就是“小屋”之意。悬崖边的小屋,危险之意。);“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等词;此外,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差异,但是广州话当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跑”的意思。但是随著汉语北方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已经减少被使用。
语法方面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如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干菜”倒置成“菜干”,“羹匙”倒置成“匙羹”等。由于粤语语法中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在粤语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粤语中为“我走先啦”。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
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港英时期,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著广东境内的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是汉语北方话没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话中说“商店”;有的是北方话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北方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不少外国人名在粤语中的译法,亦与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别,如第四十三任美国总统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话中翻译成“布什”,粤语则把他翻译成“布殊”。
从1980年代开始,不少粤语外来词,随著香港、珠三角等粤语区与内地交流更加频繁,渐渐进入了北方话,例如“巴士”(bus)、“贴士”(tips)等等。有时,这些词被北方话吸收的时候发生失真,如粤语“搭的”(“搭的士”的简称,香港不通用)被北方话当作“打的”吸收。
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比如,“文件夹”通常用file(读若“fai-lo”,有文具店会写成“快劳”);男警员或男老师称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师叫“Miss”),工作加班称为“开OT”(源自英语 Overtime)等等。虽然不少英文发音会翻译成汉字,但香港人不时会直接以英文字表达字词,如“感觉”用feel代替,也没有相关汉字表述该读音。值得注意是,为迁就粤语的节奏,feel往往会读成few,失去L尾声,fax读成 “fae-si”加重尾音。这种中英夹杂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广东省粤语区中也在逐渐增多。
有大量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词汇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北方话的词汇可多达50%以上。在科学技术领域两者不同的词汇比较低,小于10%。
粤语词汇与汉语北方话词汇对照举例 粤语 北方话 粤语 北方话 粤语 北方话 粤语 北方话
宵夜(消夜) 夜宵 饮胜 干杯 心熄 死心 鬼“马” 多诡计
人工 报酬、薪金 心甘 甘心 火水 煤油 花樽 花瓶
欢喜、钟意(中意) 喜欢 后生 年轻 专登 特意 雪柜 电冰箱
夹万 保险箱 黐线 神经失常、神经病 咸湿 好色、下流 人客 客人
老窦 爸爸 特登、专登 故意 契弟 王八蛋 吹胀 气坏、无可奈何
跷蹊 蹊跷 “酥虾” 婴儿 得意 可爱 点解 为什么
直头 简直 是但、求其 随便 得戚 得意忘形、嚣张 “儸柚”、屎“忽” 屁股
同埋 和、与、跟 折堕 做孽、遭遇悲惨 横“掂” 横竖、横直、反正 柜桶 抽屉
屋“企” 家 好彩 幸好 马“骝”(马留) 猴子 “谂” 想、考虑
“嘥” 浪费 荷包、银包 钱包 曱甴 蟑螂 生萝卜 长冻疮
掟煲 分手 执生 随机应变、小心 老“细”(老世) 老板 番枧 肥皂
皮“口急” 箱子 淡定 镇定 就算 即使 失觉 失敬
火烛 失火 口齿 信用 “省”镜 可人 唔通(无通) 难道
包租婆 房东太太 游车河 兜风 熟口面 似曾相识 第二啲(第二的) 其他
唔该(无该) 谢谢 犀利、把炮 厉害 巴闭 了不起 大镬 惹了大麻烦
闭翳(赑屃) 忧愁 抽秤 [动词]、“奄尖” [形容词] 挑剔 倾偈 聊天 铰剪 剪刀
电掣 电钮、开关 车辘 车轮 軚盘 方向盘 戆“居” 愚蠢、笨
踩屐 溜旱冰 拥趸、fan屎 (fans) 捧场者、支持者 “琼” 凝固 喊 哭泣
嬲 生气 “唞”气 呼吸 蛤乸 癞蛤蟆 曳 淘气
唛头 商标 “岌岌贡” 摇摇晃晃 发“吽哣” 发呆 蛊惑 狡猾
报“寸”(报串) 告密 “寸”(串) 嚣张 转軚 改变立场 “悭啲”、收皮 叫某人收敛
“训”觉、瞓觉(困觉) 睡觉 “冚扮烂”、“冚办烂”(咸不剌)、冚(咸、合、阖) 全部、所有 低B、低能 弱智 “牙烟”(崖广) 危险
“栏” 滚开 打飞机 打手抢、自渎、手淫,打电动游戏(旧) 波 (ball) 球 老“笠” 打劫
劈友 用刀斩人 玩嘢(玩野) 搞小动作 “吔” 吃 爆缸 流血
“听”日(天光日) 明日 “琴”日、“噚”日 昨日 开片 武斗 屙屎 大便
扯猫尾 串通 扯“虾” 喘气、哮喘 “流”、“啡” 假 屙尿 小便
抵死 活该 抵死 [另一解释] 妙极 道友 吸毒者 “跳灰”(粜?) 运毒
放水 小便 爆格 爆窃 放水 [另一解释] 比赛时放软手脚 吹水 吹牛
埋单 结账 “郁” 动 爆粗 说脏话 搭“嗲” 搭讪
扯火 发脾气 扮嘢(扮野) 装模作样、装蒜 死人头 该死的 “督”背脊 背后告密
卖飞 卖票 飞起 放弃 放飞机 失约 “孭”飞 包办
“孭”镬 背黑锅 老屈、砌生猪肉 诬告、陷害、嫁祸 孤寒 吝啬 稳笨 愚弄
火牛 变压器 人地 人家
*按 :
( )内的字词为粤语本字。
“ ”内的字词为粤音字,和其原意没有任何关系。
声调系统较普通话复杂
粤语有相当复杂的声调系统,这与北方话(官话方言)差别非常大。在粤语中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而且还由阴入、阳入分化出中入。标准粤语有九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关于粤语的发音和拼写,详见粤语罗马化方案(粤语拼音或粤语罗马字)、粤语发音。
粤语的书写系统
现代粤语在正式场合里普遍采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汉语白话文书写系统,其语法、词汇跟普通话书面语大致相同。这种白话文的语法、词汇和用语与粤语有较大的差别,不过人们似乎已经基本上习惯了这种差异,不觉有大的不便。但当人们用粤语读这种白话文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的。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粤语语法、词汇及用语对字面文句进行调整,用粤语复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