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阅读
  • 0回复

如何避开贿赂陷阱

级别: 管理员
How to respond when only bribery money talks

The debate about debt relief for Africa during the Group of Eight summit has highlighted a related problem encountered by multinationals and local business alike: bribery.

Bribery is perceived as endemic in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parts of Africa and south and east Asia. While efforts at reform are under way, there is scepticism about how successful these will be. Corruption and bribery, it is argued, are part of th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of certain markets, and will not simply go away.
如何避开贿赂陷阱



八国集团(G8)峰会期间,有关减免非洲债务的争论,突出了一个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贿赂。

贿赂被认为在部分非洲地区、南亚和东亚的商界和政界十分普遍。虽然有关国家目前在努力进行改革,但人们怀疑这些改革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效。据称,腐败和贿赂是某些国家文化和环境的组成部分,不会轻易消失。

腐败不仅仅影响着贫困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比如2002年,国际奥委会(IOC)的许多官员,就因在盐湖城申办2002年冬奥会期间收受贿赂而被开除。但这一问题在较贫穷国家中最为普遍。虽然经济学家们继续就贫穷与腐败之间的确切关系进行辩论,但商界人士必须立即做出抉择。

许多人视贿赂为一种必需:如果别人进行贿赂,那么他们也必须这么做,哪怕仅仅是为了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但这能成为贿赂的正当理由吗?尤其是当贿赂在本国为非法时,贿赂外国的商人或官员就正当吗?

贿赂、送礼和服务费之间的区别有时很难界定。美国《反海外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规范总部位于美国的企业和经理人员在海外的活动,该法对“通融费”和贿赂之间的区别做了明确的界定:前者是为了得到某位官员的接见或确保货物能通过海关而支付的费用,后者则是为了影响别人的决定或为了得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而支付的费用。《反海外腐败法》允许前者,但禁止后者。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玛丽安詹宁斯(Marianne Jennings)说:“你不能为了赢得合同而贿赂外国政府官员,但你可以为了接通电灯或电话而向外国政府官员支付金钱。”

詹宁斯教授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称两者都是错误的。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支持她的观点。透明国际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反腐败运动的非政府组织。

透明国际在其《反行贿经商原则》(Business Principles for Countering Bribery)中敦促企业不仅禁止金钱支付,也禁止“使用其它途径或渠道向顾客、代理商、承包商、供应商、任何此类团体的雇员或政府官员提供不正当利益”。透明国际也敦促企业实施反行贿计划,让所有雇员都了解上述要求,并鼓励决不容忍行贿的态度。

有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受贿与某些特定文化的价值相关。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研究商业道德问题的托马斯唐纳森(Thomas Donaldson) 教授指出,在一些拉美国家,小额贿赂海关官员是大多数企业的通常行为。海关官员的报酬很低,他们得到鼓励接受贿赂以增加收入,就像餐厅侍应生获得鼓励接受小费那样。

堪萨斯大学商业道德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thics in Business)的理查德德乔治(Richard De George) 教授认为,重要的是,不要假定能容忍贿赂的地方就不追究贿赂。贿赂可能在许多国家很常见,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个国家的所有公民都认为那样做是正当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视贿赂是真正合法的,例如在中国,行贿受贿可能是普遍行为,但这种罪行可以被判长期监禁,甚至死刑。

在许多文化中,贿赂只在政界精英或商界精英中被容忍,或在警察或海关官员这样的特殊职业圈子里被容忍。社会的其余部分或许有相当不同的观点,而且这通常是人口的大多数。

据报道,1987年,瑞典军火生产商博福斯(Bofors)向印度政府官员行贿数百万美元,以获得一份利润丰厚的合同,向印度陆军提供大口径野战炮。此事在印度激起了广泛的愤怒,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领导的政府在1989年大选中落败,博福斯丑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腐败可能在印度行政部门中的某些地方是可以接受的,但普通大众则认为那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然而,当行贿是拯救企业的唯一方法时,管理人员应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通常被说成这样:哪个错误更严重,通过行贿获得能维持企业生存的业务,还是失去合同、宣告破产并使员工失业?

30年代的一个此类案例中,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型英国船厂老板向东欧某政府官员行贿,获得了一份定单,让他的企业能经营下去。后来他被控行贿,进了监狱。

小说家内维尔舒特(Nevil Shute)在1938年的小说《引燃》(Kindling)中,把这件事变成了道德寓言。舒特称,这位造船厂老板除了行贿别无选择,因为不行贿的结果便意味着数百人失业和受贫困之苦。较小的过失避免了更大的罪过。

但正如詹宁斯教授所指出,即使是出于善意而行贿的企业也可能招致许多风险。一旦开始行贿,就很难停止,下一次的索贿额可能更大,做生意的成本可能会螺旋上升,短期收益很快就会变成长期痛苦。

詹宁斯教授说:“更好的提问,也是更大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要行贿,而在于是否要在这样的国家做生意――在这样的国家中,你无法信任政府官员,也不能信任其它在这里做生意的公司。”

另一方面,拒绝行贿的企业通常能够发挥道德威信。詹宁斯教授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希望有个贿赂盛行的名声,威胁揭发腐败行为可以带来成效。

她举了宝洁公司(Procter Gamble)的例子,这家消费品集团明令禁止员工行贿。有一次,宝洁的货物进港之前被索要好处费,当地的宝洁公司雇员没有答应,而是告知了他们的总公司。公司管理层随即与该国政府最高层取得了联系,并威胁将这一事件公布于众。之后货物被允许进港,索贿的官员则被调离或开除了。

行贿的诱惑可以是无法抵挡的。但管理者应记住,行贿既不道德也不合法。惩罚可以是严厉的,对个人或组织声誉的长期损害也是深重的。

除此之外,通过行贿得来的好处顶多是暂时的。长期而言,那些行贿的人不仅助长了犯罪,还使得当地的贫困持续,他们也加大了自身业务的风险。诚实可能很痛苦也很艰难,但它仍是最佳长期策略。

洁身自好:避免落入贿赂陷阱的要诀

■贿赂总是非法的,它受到所有主要宗教、哲学体系和法律的声讨。认为贿赂在文化上可以接受的观点不过是转移话题;贿赂顶多可以得到宽恕,这通常是因为贫困或缺乏经济发展。事实上,正是贿赂本身导致了上述问题。

■企业不行贿就无法在非洲或亚洲做生意的说法是荒谬的。相反,洁身自好的企业赢得了正直的名声,而且通常都业绩很好。

■抵制行贿的压力并不容易。存在贿赂问题的地方,企业应当考虑建立反贿赂方案,将零容忍的信息传达给全体雇员,明确说明有人行贿或索贿时该如何处理。

■仔细考察潜在业务伙伴。即使你自己洁身自好,合资伙伴、代理商和诸如此类的机构所从事的非法活动也可能对你造成恶劣影响,给你的企业带来风险。

■如果看上去除了行贿别无选择,请三思而后行。如果一个政府机构索贿,考虑与另一个机构接触。威胁将事件曝光也可能带来成效。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