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 Kellaway: Skiving is fun for a hard worker
Published: July 3 2005 18:44 | Last updated: July 3 2005 18:44
Last week I underwent an unsettling change of mind on everything I have ever believed about management, about work and about business. For 10 years I have been the office detractor, endlessly saying how hopeless managers are, what stupid nonsense they talk and what idiotic things they do. Over the years I have written hundreds of columns, mostly variations on the same theme. Corporate ethics? Daft and disingenuous. Companies as families? Sickeningly bogus. Employee surveys? Who is fooling whom?
Now I am taking it all back. Or at least some of it. From now on I am going to be a workplace Pollyanna, preaching that work is a wonderful thing.
你工作偷懒吗
最近,我的思想发生了令人不安的转变,我以前对管理、工作和商业的看法,都完全变了过来。10年来,我一直是职场的批评者,总是在无休无止地说经理人如何不可救药,他们的谈话是何等无聊、愚蠢,他们做的事情是何等白痴。多少年来,我写下了几百篇专栏文章,主题大同小异。公司伦理?愚蠢虚伪。把公司当成大家庭?虚假恶心。员工调查?谁骗谁呢?
现在,我要把这一切都收回来。至少,我会收回一部分。我要做一个职场的盲目乐观主义者,我要宣讲工作的好处了。
导致我思维转变的书,不是《无尽成功》(Contagious Success!)、《鉴赏团队》(Virtuoso Teams)或者《极限业绩》(Performance at the Limit)这些书,也不是其它励志类的管理书籍。这类书籍堆满了我的书桌、书架,还有我周围的地板。改变我想法的这本书是《你好,懒惰》(Bonjour Paresse),这本书是去年法国畅销书,曾经帮30万法国读者学习如何在干活时少出点力。现在,这书也在英国上市了,其英文书名是Hello Laziness,没有原文那么风趣。我一拿到此书,就迫不及待看起来,我指望书的作者、法国电力公司(Electricité de France)经济学家和经理科琳娜马耶尔(Corinne Maier)与我心有灵犀。不过看着看着,我就产生了一种陌生的反感、自我正义感和幽默感的失败。
她的理论是:工薪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奴役:企业对员工要求太多,回报太少。大多数办公室工作毫无意义,甚至纯属邪恶。不管我们大多数人如何卖力,我们注定只能当中层管理者。因此,何必较真?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让大家终身偷懒。领一份薪水,只做最少的事儿。
她对问题的分析不正确,提出的对策会让办公室工作的人感觉悲哀,而现在,这些人也只是觉得不满足而已。首先,白领工作并非她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至少,这种工作可能只是在深层次、或存在主义的意义上缺乏意义。可是在这个层面上,任何事情可能都没有意义。无论如何,这都属于一种疯狂。在现实生活当中,销售别人想要购买的东西,在此过程中雇用一些人,我觉得这些都不属于无聊的事情。
经理人一无是处吗?显然,有些经理人的确如此。我相信,在您座位的周围,就有一些一无是处的经理。但是总体来说,经理人作为一个阶层,不可能完全一无是处。商业是有竞争的。在任何国家,挣钱都不容易。因此,在任何公司,成功挣到钱,那就一定是做对了很多事情。
我仍然觉得,经理人所作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他们很多话也是胡说。不过如果我们按照一个企业的产出来衡量的话,可能就不会对他们这么讽刺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被人替代的呢?当然,我们都可以被人替代。不过,这又能说明什么?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了。
这一点绝对不会导致她的结论,即工薪工作是一种奴役。工薪工作和奴役之间的差别,我随手就能找到两个:奴隶没有医疗保险;奴隶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无法跳槽。
即便我们能够接受作者对企业生活所持的荒谬而严酷的观点,作者提出的对策我也觉得糟糕透顶。她让我们都变成偷懒专家,回避任何责任,最好藏身在别人不大注意的地方。这种对策误解了工作本身的意义。我们需要感到跟我们的工作场所产生一种联系,不管这种联系是如何薄弱。我们需要相信我们做的事情有些重要性,即使那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丁点。
很多年前,我做过一份自己觉得毫无意义的工作,我当时是按照《你好,懒惰》这个原则来行事的。我的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像那时候那样泱泱不快。我没有花时间来做点什么事情,反而是把时间一点点浪费掉,躲在厕所里自怨自艾。
这本书里充满法国知识界的势利习气。作为一个英国知识界的势利小人,我发觉他们这种作风大有问题。马耶尔嘲笑法国经理说,他们总是匆匆忙忙去参加那些无聊的小会,却在会上看福柯(Foucault)的著作。经理人居然沉溺于后佛罗伊德时代的这种空洞法国作品,这实在让人称奇。
更广泛地说,我们是否应该要求经理人具有文化素养呢?我想如果他们读一些怪书,或许吃饭时有他们作陪会更有意思,但这并非必需。读些奇书是否可以让他们工作做得更好呢?马丁泰勒(Martin Taylor)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商人了。鲍勃艾灵(Bob Ayling) 也博览群书。可是他们的学养,能否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巴克莱公司(Barclays) 或者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呢? 我不知道这两个人是否会同意,但是我的感觉是:绝对不能。
尽管我现在已成了盲目乐观的新人,但我不想给人留下我反对偷懒的印象。事实上,我是个偷懒的狂热爱好者。我正打算今天溜号,去大减价的地方,给自己买一件完全没有必要的晚会礼服呢。
偷懒的好处就是你要以勤劳为背景。如果我工作非常努力了,或者做了使自己很开心的事情了,或者是我和雇主闹别扭了,我才会觉得我应该偷偷懒。真是这样,我就会大大方方地偷懒,开开心心地偷懒。偷懒也是艺术,尽管我对这艺术很精通,我还是需要精益求精的。写一本偷懒指南,给出建议,让人知道怎样偷懒偷出好处来,或者是从普遍意义说工作怎样少辛苦那么一点,要是有这种书,我倒是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