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的评话人生
他是赫赫有名的“《三国》大王”,他的长篇评话《三国》曾经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记忆;他的评话人生经历了几多风雨和辉煌,今年正好是他从艺60周年──
■人物档案
1929年生于苏州的张国良,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评话艺术家,人称“《三国》大王”。
7岁就读于苏州干将小学,毕业后随父张玉书学评话。从艺60年来,不仅说活了前、后《三国》,还改编演出《智取威虎山》、《将相和》、《长江风云》等评话。自1983年起整理编写、分集出版长篇评话《三国》14本,共600多万字。其编演作品多次获奖。曾任沙洲县(即今张家港市)评弹团副团长、苏州市人大代表等。
今年6月30日,由张家港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主办的“评话艺术家张国良先生从艺60周年专场演出”在长春园书场隆重揭幕。
苏州市评弹团、张家港市评弹团和张国良先生的学生等上台表演了弹词开篇《您是书坛长青树》、评话《枪挑高览》等精彩节目。75岁的张国良先生上台表演了长篇评话《三国》中的《金殿上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在演出前,还举行了“评话艺术家张国良先生从艺60周年专场演出座谈会”,上海市评弹团、苏州市评弹团、常州市评弹团的领导等与会嘉宾发了言,大家对张国良先生的高尚艺德和艺术造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国良先生的长篇评话《三国》受到广大书迷的欢迎,他被誉为“《三国》大王”。
评话世家
当笔者和张国良一谈到他的艺术道路时,他就怀着深深的敬意谈起了他的父亲。一代评话名家张玉书的艺术和教导深深影响了张国良的一生。
张玉书出身贫寒,只读了两年私塾,却自幼好读《三国演义》,并对当时评话名家黄兆麟的书十分喜爱。他经常用心去听,所听过的书自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几乎可以全部背出来。15岁时,张玉书终于正式拜黄兆麟为师,学说《三国》。常常是黄兆麟坐着包车上书场,张玉书在后面跟,因为路远,先生早已到了书场,而他还在匆匆赶路,往往等张玉书赶到书场,只能听到下半部了。张玉书因服侍先生、帮做家务,因而身体疲乏过度,在听书时困倦难忍。为避免睡着,张玉书一到书场坐定,就拿根针捏在手中,放到腿上,一打瞌睡针就往腿上一戳……
张玉书16岁时,因生活困难回家做工。然而家境的艰辛、生活的贫困并没能摧垮张玉书的意志,反而激起了他发愤学说书的决心。回到家后,张玉书白天做工,晚上学说书。他博览群书,苦心钻研,后来终于成名。在黄兆麟说的六十回《三国》的基础上,张玉书把《三国》拓展到三百六十回,整整增加了三百回。他的“后三国”更是名噪一时,广为人知。
醉心于评话的父亲使张国良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三国》评话中精彩的情节、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幼年的张国良。
张国良生于1929年,他7岁进入苏州干将小学读书,13岁毕业后就“跟码头”向父亲学说书,很多最基本的东西都是在父亲细心传授下学会的。白天他去书场听父亲说书,晚上睡前就把白天听的书的主要情节复述一遍,再由父亲指点补充。张国良先生说:“父亲要求很严格,他让我每天都要作‘功课’,就是用脑子记下每天说书的内容,那个时候还没有脚本什么的,也不准用笔作记录。”整整一年半,张国良跟着父亲赴无锡、常熟、杭州等地书场学说书,他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为他今后在评话艺术上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常熟仪凤书场,张玉书从年初一说到六月底,说了整整六个月的《三国》。父亲在台上说书,张国良就在台下面听,认真学习、体会父亲的评话艺术。父亲见张国良虚心好学,艺术上进步很快,就让他到台上去磨练。张玉书在自己上台演出前,叫13岁的张国良先上台为广大书迷“送书”,免费为大家加说半小时的书。张国良第一次上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他精彩的表演还是获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稍有空闲,父亲便对他的表演得失加以认真指点。
张玉书的父爱是那么深沉,他对于儿子的爱都融化在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中。他不但教儿子评话艺术,而且还教儿子如何做人。张玉书走过人生的68个春秋后于1968年离开了他深爱的评话艺术,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时,张国良在评话界已经小有名气。
“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在一位75岁的老人口中说出,使我们感受到其非同一般的分量。
说书与出书
张国良正式独自演出,是在常熟唐坊桥的一家书场,那年他17岁。张国良每天说两场《三国》,前后共说了一个多月。那家书场规模不是很大,但每天晚上六七十个位子总是座无虚席。也许是早就演练过千百遍了,台词也早就记得滚瓜烂熟,年纪轻轻的他把书中角色说得活灵活现。
张国良一边说书一边在总结,他的评话艺术水平越来越高,名气也渐渐响起来。他先后到常熟、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嘉兴等地说书,每到一地,张国良精湛的表演总是能赢得阵阵掌声、满堂喝彩。张国良走上街头,许多热心的听书迷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说说话。
张国良37岁的时候,调到沙洲县评弹团。他的《三国》受到本地书迷的欢迎,《三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文革”期间,评弹团被迫解散,张国良被“分配”到长山采石场扛石头、敲石子,一干就是四十个月。尽管工作很苦很累,然而,从来没有干过体力活的张国良硬是挺过来了。那时候他的工资是45元,老婆孩子在苏州,靠他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1973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张国良终于调到标准件厂当门卫,每天送报、喊电话工作很繁琐,但是比起在采矿场来轻松得多了。
沙洲评弹团恢复后,张国良又回到了团里,后来担任副团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张国良与他人合作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为评话《智取威虎山》,编演《飞定泸定桥》、《将相和》、《长江风云》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1977年,张国良应苏州书场的邀请,来到苏州再次说起了《三国》。虽然时隔多年,但《三国》早就融入了张国良的血脉,深深地刻在了他脑子里,说起来还是得心应手、那么精彩。他在那里连续说了一百天的《三国》,勾起了人们对往昔的回忆,长篇评话《三国》重新热起来。当时甚至出现了两张《甲午风云》的电影票还换不到一张张国良评话票的情景。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张国良先生的长篇评话《三国》十四本,共计六百多万字。这是张国良在小女婿曹新的帮助下花6年半时间写成的,这些书是他的心血结晶。
1983年,当张国良拿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样书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默默地对着书中父亲的照片说,“父亲,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
在张国良先生长达六十年的评话生涯中,他潜心钻研评话艺术,以说表流畅、语言生动、台风稳健、人物逼真、手面洒脱、内容丰富等艺术特色驰骋书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风格,深受广大听众的爱戴。我们向他问起成功的秘诀,张国良说:“说书,最主要有两点,一是书路要清,二是咬字要准。我相信熟能生巧……”
家有贤妻
也许并非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但张国良的身后确实有一个女人在默默奉献着,她,就是张国良的夫人谢亚新。
张国良英俊潇洒,书又说得精彩,大家都很喜欢他。当年,在上海七宝镇说书时,由谢亚新开书场的舅舅做媒,他们订了婚。
谢亚新是个上海姑娘,结婚前她在上海就参加了“干部培训班”,毕业后是要当干部的,然而她还是嫁到了苏州。后来,她见她的同学都有了一份很好的事业,心里总有些羡慕。然而,谢亚新还是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呀,她的丈夫是“《三国》大王”,她为此感到欣慰和骄傲。
谢亚新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也是个不凡的女人。为了让丈夫能专心说书,她独自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为了让丈夫专心写书,她一个人料理家事。在家中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谢亚新就一个人靠做手工活来养育五个子女。
张国良患有高血压,他曾经三次轻度中风,住院治疗,谢亚新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张国良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妻子的默默奉献,就没有我事业的辉煌。她为我和家庭付出太多了,我很感激她!”
张国良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很孝顺,经常买些好吃的前去看望他们,帮助他们做些家务。张国良喜欢喝茶,练习书法,散步,晚年生活过得平静而又安详。然而,只要一说起《三国》,他竟仍然是那样生龙活虎,让人佩服!
但张国良的子女中没有一人学说书,这和那场“文化大革命”不无关系。值得欣慰的是张国良的一些弟子如今仍然活跃在城乡书场,他们不仅继承了“张三国”,并且加以发扬光大。
而今张国良也有一个遗憾,他精心撰写的评话《三国》书稿中还有五本没有出版。因出版社出书要向作者要一笔可观的钱,张国良哪里有这么多钱?笔者也为之惋惜,须知这不是平常的五本书稿,这是一位评话名家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评话艺术的宝贵财富啊
千里走单骑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1.rar三顾茅庐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2.rar孔明初用兵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3.rar长坂坡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4.rar群英会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5.rar草船借箭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6.rar火烧赤壁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7.rar三气周瑜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8.rar张松献图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09.rar孔明入川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10.rar义释严颜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11.rar袭取成都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12.rar兵伐东川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13.rar水淹七军
http://chinapingshu.vip.sina.com/image/pstxt/zgl/zgl14.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