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五行透视气化之序
《国语·周语》:“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宇宙变而成章,化而有序。五行,产生于人类对自身五指的应用与崇拜。五行理论,是中医视野对自然万物演化程序的本质透视。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实际表示同源自组织物质系,五个彼此有重大差别的演化过程。对于生命体,五行是生殖之精,在元气推动下,生命气化的程序表达。五行,是统一精元在气化过程中显示的五大序态。是一气五态,五类属性。既表达物质层上的含义,同样也表达属性层上的差别。正象《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所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而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是太一元气,以阴阳为反属性气化的五个变态,《御纂性理清义·卷一》载有“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对于人体,脏腑演化,就是统一精元物质,按照五行序数而有规律的演化过程。这一点,在内源性“五脏、五腑”.与外源性的奇恒之府“骨骼”上,表现得如此清楚:
脏腑的演化,完全按照《易经》揭示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演化,并与五行研究揭示出的五过程性,高度吻合,堪称生命演化奇迹。
基于腔肠类动物统一的“腔肠”,动物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以循环为主要功能的“循环腔”,和以消化为主要功能的“消化腔”。
在腔肠类动物,“循环腔”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毛细脉管,主运水液。随着动物演化出血液,它又运送血液。它最后演化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在内的“大循环系统”。而原来的“消化腔”,就特化成动物的“大消化系统”。
原始统一的“腔肠”,梅开二度,一源两支,演化出运动功能强的“大循环系统”、与运动功能相对弱的“大消化系统”。一个主动、静脉血交换、循环及水液代谢,一个主水谷消化、吸收与残渣排泄。“大循环系统”和“大消化系统”这两大系统,又在食管与气管交汇的会厌处会合,暗示着它们都有相同的演化起源,都是从原始动物的“腔肠”中演化而来。“循环腔”与“消化腔”同源“腔肠”而演化,显示出“太极一气产阴阳”的同源演化本质。
“肝、胆、胰都是由消化道特定部位发生内脏,并由消化道内皮、平滑肌等相关功能的细胞在结构上进一步特化、功能上进一步加强而来的。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实际上是原始消化道内皮相应功能的特化和发展,消化腺管道平滑肌系统,是原始消化管肌层的特化与延伸”。
阴阳反属性演化,不但表现于同一腔肠,演化出有重大差别的“大循环系统”、“大消化系统”,而且还表现于,在这两个系统上,与五行序数一致,各演化出5类脏腑,而且相表里的脏腑,空、实相应,阴阳互对。
如,大消化系统,演化出5类器官:胰、肠、肝、胆、胃;大循环系统,只演化出4类器官:肺、心、肾、膀胱。与大消化系统比,还缺一个器官,即是后来的脾脏。脾从中焦演化而来,加人大循环系统。
中焦脾胃,也是同源演化。脾也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的……是从胃背侧系膜的间充质团发生的,以后完全独立而与胃无关。脾演化出后,加入大循环系统。
这样,“大循环系统”也有5类脏腑“肺、心、肾、膀胱、脾”,3类是实体器官“肺、脾、肾”,2类空腔器官“心、膀胱”;“大消化系统”也有5类脏腑,2类实体器官“胰、肝”,3类空腔器官“肠、胃、胆”。相表里的脏腑,上位是脏,下位是腑,表达出脏腑演化严格序位排列,如图1。
胰——肠;肝——胆;脾——胃;肺——心;肾——膀胱。
在这里,胰与肠相表里,主消化。心是空腔器官,是腑不是脏,与肺相表里,共主气血。肠,又在自己定义的范围内拼命演化出:小肠、大肠等。阑尾,也是肠的演化残留证据。它们都以相同的肠类结构,定义于肠腑中,在五腑中只占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