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个人认为评书比有声小说有魅力呢?或者说目前看来,评书或许比有声有人缘。归结起来的原因:
1。评书艺术家的个人魅力。这个个人认为是最主要的,五大名家的魅力自不必说。目前播讲有声小说的一些播讲者肯定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个水平是指播讲水平和个人魅力(嗓音)相结合的。
2。评书相对于有声给人以历史感,更有底蕴。像连老师,袁老师都是世代评书播讲艺术人,包括单老师,刘老师都是。这里面确实有一个世代师承的关系。评书这样一个艺术形式所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广大观众熟悉,喜闻乐见,好比相声小品那样的亲切。
3。评书的播讲内容大都其实带有中国传统扬善抑恶的观念在里面,无论哪位评书播讲者短打书必讲无疑。而短打书大都宣传这样的思想。而这样的思想内容很显然无论哪个时候都不过时,其实质都是劝人为善。把这样的思想结合侠义背景或者结合朝代的更替的背景才有了诸如白眉,明英烈,隋唐等书。这些书的实质都在表明这样的一个观点,或许我们把这些书表达的思想内容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念这么一个大的概念。因为,还有比如岳飞传,杨家将,包括花木兰以及单老后面播讲的一些民国故事等这样一个忠君爱国的思想在里面。当然,这里不去讨论愚忠问题。像岳飞,杨家将这些忠君爱国的形象用评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观众爱听。很多大家爱听要听百听不厌的段子都是像这些八大演义啊等等之类的故事,很明显大家接受的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大家没有因为这类故事离开现代的时间久远,而且讲的也是些和目前现实生活不搭界的东西而没有“感觉”,或许就是因为带有“历史”的色彩大家反而觉得要听。
4。大家也都知道所谓评书里面讲述的历史大多都是野史,像袁三国这样的精品其实也是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蓝本而不是以正史《三国志》为蓝本。这里就进一步深入说明,普通的民众不喜欢正史,而喜欢野史,喜欢一些轶事,而不喜欢枯燥残酷的正史,观众其实更喜欢用一种风趣贴近生活的历史表述方法。而评书中许多书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讲点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评书大大的迎合了观众。
下面说说有声小说相对的不足的地方。
先对于一些网友的讨论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上面有网友说评书的发展趋势是向有声小说。我觉得这个有可能,但是这样的评书远远达不到现在的高峰!这样的评书其实已经不是评书了。有网友认为如果评书单单凭借几个大师和几部大师级别的作品不可能发展,这是当然的。但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的几位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是达到一个高峰了,我个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而对于这样的现状不必觉得乏味和担心。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相声上面,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还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很多人都在担忧现在相声不发展了人才匮乏啊等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不能说现在评书艺术播讲者好像人数少了,名家的年龄也大了,我们就希望这样的传统形式有所发展而改变其原来的方式去迎合所谓的现在小青年的口味。同样的情况看看现在的相声有“相声小品”或者“小品相声”的形式,自己来求发展,但是效果呢?只能说褒贬不一。像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面的朱军和冯巩的作品,你能说是相声么?可是字幕打出来的就是相声。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改革是很没有道理的,同样的情况适用于评书。越是传统的曲艺艺术,越是要发展,越是要宣传发展其传统的一面!我们不能够想象京剧因为小年轻看的少而改变传统的唱法说法,来个R&B的京剧唱法。传统的曲艺艺术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说肯定是曲高寡和的,我们不必担心也不必因为大众不喜欢来改变,做出在这个市场的条件下为了经济利益去改变传统曲艺的事情。如果这样的改法,改变后的东西就不叫传统曲艺了。进一步到评书这个具体的形式,传统的播讲者,一袭传统布衣长袍打扮,手中摇扇,案头放着醒木,给人的感觉就是历史气味扑鼻,书卷气扑面而来。而评书这样的特殊艺术形式更加不宜改变其传统的说法和讲法。这里面的说法和讲法是指一些技巧和内容。比如,内容就是应该选取一些目前我们这些评书播讲者还没有涉及到的新的历史故事,我想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可以挖掘的多了。技巧上面很多人都在说短打书其实有套路,一套隋唐和明英烈可以找出雷同的人来。但是为什么这两部书都是那么火热好听呢?就是因为短打书的套路在起作用,当然也有单老的无比魅力。我们虽然知道这是个套路,但是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套路,胡大海=程咬金?哈哈,虽然是个套路但是百听不厌。相关的套路问题评书播讲的技巧问题我在中华曲艺发布的期刊上面看到过一些,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这里不举出了。
然后我就要举点反例出来了。首先,有声小说的内容有很多网友说要比评书多,范围广。这个是事实,但是题材广泛不等于是精品!毫不客气的说,除了一些历史题材的事故,凡是现代题材的有声小说我都认为要比评书第一个档次。包括评书里面的一些现代题材的评书都要比传统书目低个档次。原因呢?原因在于这些有声小说的现代题材的内容故事乏味,没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大家平时看小说是看现代题材的多么?我是一本都看不进。什么反映现代生活啊无非是城市人爱情故事,来个三四角恋;来点有时代感的反腐倡廉的小说么说教味浓!来点悬疑小说把《达芬奇的密码》不知道有没有改为有声小说。以前有过《午夜凶铃》的广播剧,还是很好的,但是本人觉得晚上听这个有点。。。。。。当然各有所爱。
这个问题就是题材内容问题,就是这个故事是否精彩,如果精彩的话无论评书或者是有声小说都是适用的。而评书有其特殊的特点,比如短打书的套路其实也是个特点。评书的播讲给予播讲者的空间更加大,他可以讲点“跳”出文本的内容,可以讲的“俗气”点,大众化点,随意点,更加风趣幽默点。这个是评书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是基于播讲的内容大都都是历史故事这一点上的。因为讲的直白点开死人的玩笑就无所谓了。而现代题材的作品能这样表演么?现代题材给予播讲者的发挥空间就是只能煽情了,或者干脆恐怖小说加上背景音乐来加深这样的感觉。其实,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有声小说其实没有特点!对于播讲者来说发挥的空间不大,如果不大的话我们听有声有意思么?和自己去买一本书看有区别么?相反,如果是评书,网上有很多评书的文本,书店里面有七侠五义卖,可是就是喜欢听!为什么?这样的内容播讲者有发挥空间,听书和自己看书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其次,有声小说播讲者的个人魅力肯定没有现在的评书播讲名家们大。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关键,我们能够从中文系或者表演系毕业的大学生中找一个比较优秀的播讲一篇,实际的效果肯定不比现在的有声播讲者差!这个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声的播讲者只能是个播讲者,而评书的播讲者很大程度上面是表演者。而同样,你能从中文系或者表演系毕业的大学生里面找个说评书的么?难度太大了!要学习的东西多了!相比,有声的播讲要比评书的表演“容易”多了。同样历史题材的作品,有声严肃,发挥空间少,因为有文本不允许你发挥!你不能乱讲!而评书的表演不一样,对于传统书目如隋唐杨家将等等每个评书播讲者可以说是播讲的大同小异但是各有特点!所以大家听了田版的杨家将还要听刘版的,因为每个人在细节上面处理起来不一样。而如果是有声,同样的文本只能在煽情上面做做文章了。说白了,其实他播讲的文字内容一样,只不过是语气语调不一样,但是肯定大同小异!该悲的时候你只能悲,该乐的时候只能乐。这里面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评书播讲者最好是文本创造或者改编者!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有网友说评书的创作和播讲要分开,我认为不值得一提!评书的播讲特点就是同一个题材加入自己独特的东西。
最后,我揣测一下。目前有声的其实也就是感情,恐怖,悬疑,历史这些个题材了。感情,估计小姑娘听的多。恐怖和悬疑,语气语调加上恐怖点或者节奏紧凑点的背景音乐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加上了多媒体的帮助么,可听性强的。历史题材的上面说过了,相对肯定严肃一点。但是,有声的历史题材肯定也不可能是正史的白话版,但是他的发挥空间肯定相对小点,相对艺术性和文学性要比评书强把。这里又要提到袁三国了,个人认为是通俗性,艺术性,文学性加上播讲者对于历史的一些个人看法(就是个人的发挥)完美的结合,里面有大段的《三国演义》原文的讲述也有风趣幽默的评说。哈哈但是这个不叫做《三国演义》的有声小说!!大家想想是为什么呢?哈哈。
评人评事,评请评理。大概这是评书独特的地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