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八卦象数自然疗法作者:上京愚子
李山玉老师用大半生的心血研究与实践,李健民教授协助整理的八卦象数自然疗法,又经过近二十多年在国内外的大量普及工作,进一步证明了其理论是精深的,方法是简易的,效果是显著的。正如当代杰出的易医学家杨力教授在为《中国八卦象数疗法》一书序言中所描述的那样“……八卦象数疗法经李山玉大夫为众多的病人实践后,疗效甚为满意,得到广大患者的拥护,我以为,一切科学皆来源于实践,凡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不管以前有过的还是没有过的,只要对人民行之有效的,皆可上升为理论,总结为科学”。谁能够接触并学习这一疗法是缘份,是福祉!当珍惜,当努力!学习八卦象数自然疗法的宗旨就是在做好自我保健的同时让更多的有缘众生受益。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实践使我体会到,学好八卦象数自然疗法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阴阳关系
《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上也有相关论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些话对一般学员来讲可能感觉有点玄妙,换句话说,阴阳是我们这个宇宙间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这个规律,离开这个规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同时,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是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的过程。就是说,任何事物从无到有,从生到灭都是在遵循这一规律的。
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积极为阳消极为阴,等等。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由此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了。
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正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冬至一阳升,是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夏至一阴生,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临床上常以阴阳偏盛偏衰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疹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其实这些现象都是阴阳此消彼长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消长失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就是这个道理。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可以说,掌握了阴阳关系,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总纲,其他方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二、五行关系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这在《易经》中已见萌芽。据甲骨文记载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有文字记载于《尚书·洪范》如:“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内经》在当时《易经》、《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引入到了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的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中医独特地将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所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五行学说对于我们学好八卦象数自然疗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在纵的联系方面,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等。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在横的关系,就是各类事物之间,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关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所以在治疗时除对某脏本身的病变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它脏腑,进行全面调治。《金匮》上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是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如肺气虚,可以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道理,用温补脾土的方法来治疗;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据木生火,实则泻其子的道理,用清泻心包火的方法来治疗。
熟悉和掌握五行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诊断疾病选择适当的象数配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八卦象数自然疗法学习者必备的基本功。
三、“0”与“数”的关系
“0”是什么东西?“0”就是“无”。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无是没有意义的,这与我们接受的数学上讲的零在某种情况下无意义有关。中国有句俗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就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中国还有句成语叫作“无中生有。”现在人们大多会理解为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造谣事实、信口雌黄的贬意来理解,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上的误区,世人总被浮云遮望眼。《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其实就是道本体的形态,“有”则是道体的用。这样一个结论不是老子、释迦牟尼佛等古往今来的大德们凭一时脑子发热臆造出来的,他们都是经过了实证而悟得的。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大家都见过太极阴阳鱼,白色的部分是阳,或者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黑的部分则是看不见的部分,两个鱼眼则阴阳交互的通道(或称为阳中育阴和阴中育阳)。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常人所能看、能闻、能知的其实只是整个事物的一半而已。即便是我们的意识,人们所能思维到的也只是显意识的部分而已,潜意识(第六、七、八识)更是无从知道。因此我们说,不去靠自己的实证盲目肯定是迷信;不知其所以然盲目的否定也是迷信。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天竺时在回答对佛学质疑时的精彩格言(《六祖坛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前两年曾有一位工程院院士轻言废除中医,可笑的是这位工程院院士根本不懂中医,这种人就是科学的迷信那种。说穿了,迷信其实是一种无知的状态。“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对佛、道发起信念和无法很好地学习掌握象数自然疗法的症结所在。有许多人学问、能力、相貌样样都出众,遇事总是自以为是,居我自慢,对于一些事情半信半疑无法与道结缘,这种人其实很可怜的。老子说:“道常无为(道之常态,是“无”的状态)而无不为(则是“无”生“有”的境界)。“0”在哪里?简简单单一圆圈,宇宙运行在其间,大无外,小无内,无始无终天天旋,演化无限。综上所述大家就可以想象得到,象数中“0”是多么的玄妙啊!只要我们运用得好,它是无所不能的。换句话说,象数自然疗法的功效在某种程度上是“零”的作用。一说宇宙我们就会去联想天体,其实宇宙也只是在“0”中。禅宗悟道大德描述说:“宇宙置于道,如同一毫置于太虚”。但我们又不必向外去求,我们借用佛学偈语:“佛(道、零、本体、自性)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其小无内,我们身上一个细胞或最最小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0”(一个太极)而且须臾未离。我们通过持念的方法,将人体对应的象数信息提交给“0”,它就会自动发挥其无所不为的功能,自动从最微细恢复、增强某些对应脏腑的功能,使其不同程度地回到原来状态。怎样用零?(一)、零的阴阳。(1)奇数(单数)的零为阳,如0-000-00000;偶数的零为阴,如00-0000。(2)在象数后面的零为阳,如10;在象数前面的零为阴,如01(从动物界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背朝天,腹朝地,那么从体位关系讲背为阳,腹为阴。人类进化假说是从爬行站立起来的,因此,前为阴,后为阳)。(3)在数字前边奇数“0”为阴中育阳偏阴,在数字后边的偶数“0”为阳中育阴偏阳。(二)、用零的方法。(1)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一个0是阳,为什么有时会用三个0;两个零是阴,为什么有时会用四个零?这就与每个受数者的个体情况有关,打个比方:我们要进一个门时要叫门,里边的主人耳聪我们敲一下他就会听见,如果耳背我们就要多敲几下,如此就能强化你叫门的信号,重复用数如111,666也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就是说要视年龄、身体状况、病情轻重、敏感迟钝等因素来决定。例如,我女儿给我打电话说肚子疼得不行了,考虑她是新发病、又年轻,只配了70-380,几分钟就好了。我在每个单元里只用了一个零;我有个战友腰间盘突出,痛了好长时间,经过多次针灸、理疗不见效,我给他的配方是72000-00016000,很快治癒。(2)关于在象数前面与后面用零。象数前边的奇数零与偶数零和象数后边的奇数零与偶数零除了有阴中育阳,阴中滋阴,阳中育阴,阳中壮阳的意义外,我的体会是,象数前边的零因其在阴位,因而具有静、柔、藏、固之特性;而象数后边的零因其在阳位,因而具有动、刚、生、振之特性。例如003有固心阴之效,而300则启动心阴之功能。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在配方中在分清阴阳虚实的基础上,虚者多在前面置0,实者多在后面置零,收到较好的较果。所以,认识和运用好“0”的确有着如虎添翼的作用。
四、数的内函及其关系
数的部分是我们八卦象数自然疗法的精髓,李山玉、李建民二位老师在《八卦象数自然疗法》一书中已经做了精辟的阐述,八卦象数中的1、2、3、4、5、6、7、8在这里它们不仅仅是八个自然数,每个数都有其丰富物质内函和其属性及功能,在学习这一部分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几点就能学好、用好数。(一)数与脏腑的关系。每个数都关联着某一脏腑,如1就代表大肠,2代表肺等等;(二)数与阴阳的关系,明代医学大家张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症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数也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每个数自身有阴阳,其代表的事物也有阴阳,如4为震卦自然界为雷,为阴数,温凉平衡趋于温,伦理为长男,属阳,但在区分阴阳时肝脏属少阴,在十二经中属厥阴。其他数字所代表的事物都有其阴阳、寒暑、温凉等等,应当学熟、记牢;(三)、数与五行的关系,这里面我们主要是掌握数所代表的脏腑、部位的五行属性,结合五行规律配方调数;(四)数与身体部位的关系,按照全息理论,人体存在着大全息元,大全息元中又有小全息元。张颖清先生的全息元理论,即在一个生物体中,功能与结构与其周围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及相对独立性被称为全息元。一个全息元的各部位与整体中其他全息元上都有对应位置。另外,人体中还存在着全息元特区,如“三寸之脉”、“五寸之舌”便能掌握全身变化,就是因为中医学掌握了人体全息特区。如象数中的1、它的人体位置在头部,这是它的特区,还有其相对应的全息部位,如后背(督脉所行路线)等。其它数也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比如我们在治疗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是在治疗某一部位的病症,却意外地治好了其他部位的病症;再如点手穴、足疗、压耳穴都是运用全息元特区治疗其他对应全息元病症的有力佐证。如果掌握好这几方面,就能将八卦象数运用自如,手到病除。
五、治与养的关系
中医上有句老话叫作“三分治,七分养”。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有这样一个心得,八卦象数自然疗法一定要坚持治养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是治与调。对于急、重症、单一症状采取治的方法。主要体现在配方上面,对急、重症多采取以单方为主的手段。我的思路是单方如同一个拳头击出,其能效也较为集中,力量相对强悍,这是我在多次治疗配方时体悟到的。比如过去自己配方比较习惯于君、臣、左、使这样一个思路,多数情况下还是有效果的,也容易避免引发副作用,但有时看似保险的复合配方却会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况。例如,2008年6月,深圳一位患者王某某,女,49岁,主症:失眠并伴恶梦,头晕耳鸣,便秘,口舌生疮,下肢时发浮肿,身上起红疹,厌食,病程三年多,引发心情抑郁,自以为是更年期综全症,一直按照这个方面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症状我诊断其为肾虚不能润肝,肝阳亢心火盛伤肺而失肃降功能,心肾不能交,气机滞涩。按照这一诊断为其配方为:7200.0160.6400.004300.080(方义:滋润肺阴以补肾水,通督强肾以助肾气上行,肝肾同源水润肝阴以舒情志,肝藏血以供心阴之不足,脾主运化强化中间力量以上行下达)。她属敏感体征,只用一周时间就症状全消,嘱其作为保健方长期持念。去年七月在她身上又出了问题,由于工作比较劳累加之气侯变化无常,高热天气不断,患病了,症状是上吐下泻,头痛发烧,厌食干咳,浑身无力,医院急诊诊断为胃肠型感冒,因之有过象数治病的经历决定不住院,求助于我。我认为她这是热伤风,湿热入中焦,所以就给她配了一个复方:72200.1650.400.380(方义:止咳润肺,清脑补肾利胆驱风,润肝调达,泻心母以补脾子以退热强健运化),从方义上自己感觉设计得还是比较完善的,可是持念一天一夜不见效,嘱其继续持念,两天了还是不见效,她有点着急,问我有没有快一点的方法,实在受不了了,她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于是干脆让她只念77220000(方义:就是强化降的功能,因为有降才会有升,此消彼长,此降彼升就是这样一个思路)。也就是过了两个小时她就打来电话说好了,还说怕反复又观察了一阵子才打的电话。由此病例使我产生了启发,凡是急的、重的、单一的病症我基本采取单方,的确有一种重拳出击直奔要害的感觉,而且都收到了明显效果,但事后都会再配组方做为调理。对于老、慢、复合型病症则采取复方,就如同一个散开的手去按摩,虽然显效略慢,但其平衡性较好,复发律也较少,这是自己在治与调方面的一点点体会。
另一方面就是养。养什么?养身心。养心是指精神方面的,也叫养德。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人的疾病等一些事情都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我们所见只是冰山一角——表面现象而已,所以养德对于我们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德怎么养?依着佛学的理就是去贪(欲望)、嗔(生气)、痴(执迷)、慢(自大)、疑(不诚);《内经·难经》上说: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去,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多思则神怠”,如果你想得太多了,你的精神就会出问题。“多念则神散”,如果你的念头太多你神就会散乱了。“多欲则损志”,因为志为肾的精,如果你多欲望,就会损伤肾精。“多事则型瘦”,如果你成天到晚瞎忙,那么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多语则气争”,说话太多也会造成气机的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宁”,经常发怒就会使气脉全部错乱。“多恶则憔煎无欢”,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都讨厌,情志就压抑(久而久之都滞成癌)。所以,养心就是老子所讲的:“知其白而守其黑”。养身怎么养?人法地,学习自然界,春养生,夏养发,秋养收,冬养藏。避免五劳:《内经》上说:久视伤血(心主血);久卧伤气(肺主气);久坐伤肉(脾主肉);久立伤骨(肾主骨)运动过度,主力气也伤肝(肝肾同源);久行伤筋(肝主筋)。饮食上不要五味过度,多食咸,脉凝气而色黑(抑制血脉的生发与疏布);多食苦,(苦主降)则皮槁而毛拨(更躁);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筋弹性减弱;过食酸则肉朐皱而唇揭;多食甘,骨病而发落(土克水)。发头干枯(肝血不足)、掉发(肾气不足),此五味之所伤也。关于养生方面的书很多,可以参考。我们在八卦象数疗法学习与实践中,辨证地把握好治、调、养的关系,就会更好地发挥八卦象数自然疗法的效能,治养结合相得益彰。
以上是自己对学好八卦象数自然疗法的一点心得,由于自己的学识水平有限,难免有偏误之处,希望李山玉老师和其他同仁斧正,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家都学好八卦象数自然疗法!(注:部分素材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