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78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情志受伤及其临床变现。
原文:“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竖心+免)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12-04-14
犯怵,害怕,恐慌,惊惕,受惊。惊恐和思虑过度可伤神,说怒就伤肝,思就伤脾等还不是,伤的范围比较大,一个情志活动可以伤不同的脏,但总的情志活动都伤神,伤心。神要受伤反过来又易出现恐惧,如心神受伤,出现恐惧,或心病及于肾,肾主恐。但还不能完全这么推,恐惧可出现流淫不止,流淫指滑精之类。这类疾病临床上确实有。有一个人惊恐,滑精者。补肾治好了,是伤肾了。悲哀的情绪,扰动了内脏,动中就是动内脏,铭感五内。竭绝就是精气断绝,枯竭。五脏受扰动,精气受伤而枯竭。喜乐太过了,神不能藏,涣散,愁忧的情志太过,特别易伤害脾气,使脾气壅塞,不能正常运行,腹满,食欲不振等常见。由情绪引起的,脾闭塞,脾气闭塞不行,治以调脾气,调节情绪。反过来,脾虚,脾气不调也易使人产生忧思,忧愁。现在临床上看到焦虑,抑郁,绝大多数都有消化系统症状,除了用菖蒲、郁金开窍醒脑,还要心理治疗。情志疾病导致脏腑疾病,脏腑有病反过来导致情志异常。情志疾病主要要从脏腑治疗。
大怒易出现迷惑,昏迷,惑乱,失于条理,糊涂了,不治就是不调理,恐惧使之受伤,神涣散,不收是不自控。志意恍乱,智虑去身,特别是荡,是飞扬,飘荡。心怵惕思虑就伤心神,和过去讲的思伤脾不同,神伤则恐惧而流淫不止,失去控制,成块的肌肉叫(月+困),脱肉就是肌肉脱失,人体大肉脱失了,就是特别消瘦。这说明伤脾了,脾大虚了,精气不能濡养皮肤、和毫毛了,皮肤焦悴,津液大伤,死于冬,因为首先伤的心,冬是水,冬寒水气不利于火,水克火,所以死于冬。
脾藏意,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伤脾意,意伤则闷乱,心烦意乱,心胸烦闷,四肢运动无力,脾伤而四肢不用,脾主四时。所以毛悴色天,津液大伤,正气大伤时,病重,春天死,木克土,土本来大虚了。
肝悲哀易伤五脏,易伤肝之魂,肝要受伤人就不精明,而狂妄。令人阴缩而筋挛,肝经绕阴器,肝主筋,这是肝经大伤。男子阴囊内缩,女子乳头内缩,两胁骨不举,即两胁疼痛,不能举动。毛悴色夭同样说明津液大伤了,死于秋,病原在肝,肝属木,病势垂危时,秋天死,金克木。
喜乐超过一定限度,伤肺之魄,与喜伤心不同。肺魄伤则出现狂的症状。
其实就是五脏藏神的受伤,神魂魄意志。都可出现精神症状。狂者心里都没有人,旁若无人。肺主皮毛,毛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火克金。
盛怒不止,伤肾,本来怒伤肝,可以伤肝,但也同时伤肾之志。志受伤则易忘记过去的志意,善忘。是肾不藏志了。老年人肾虚而喜忘,痴呆,这时腰背不能活动,腰为肾之府,肾受伤,肾精不足,肾气虚,毛悴色夭,死于季夏,长夏。长夏属土,水克土。危重时易在季夏死亡。恐惧持续下去伤肾精,精伤而骨酸,特别下肢酸软。阳痿,手足厥冷,厥热,即寒厥或热厥。下焦肝肾阳气虚时就手足凉,肾阴虚,肝阴虚,以肾阴虚为主,则虚热,手足热,热厥;滑精。
所以五脏是主藏精的,各种神志受伤都可伤五脏之精,之神,精不可伤,伤了就失守而阴虚,精不藏而流失,出现阴虚,阴精大虚,阴虚则无阳气,阴精可以转化阳气,阴精大虚,流失,阳气化生无根。阳气无,人则死。气散则亡,气聚则生。则存。所以用针刺时,要观察病人之态,各种状态,神气如何,姿态如何,动作表现,语言情况,判断其神,神态,动态,形态,以知道他的精神魂魄的存亡有无。是得是失,损失情况,五脏所藏之神都伤了,不能针刺和治疗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神志太过伤脏的规律。神志改变伤五脏,和以前的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不同,那是一般受伤,可以伤,这里是指伤神的那部分。七情太过伤五脏。五志首先伤心,情绪波动,过极首先伤心神,不管忧恐悲喜怒,首先伤心神。第二点,五志自伤本脏,喜乐之极伤肺魄,盛怒不止伤肾志,都属它脏之志伤及本脏之神。怒恐都伤心,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某一脏虚,不管什么情志变化,它都可能伤及那脏。虚则受之。肺气虚,怒喜恐都可伤肺。不伤本脏一定是本脏不太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段,五脏所藏及其病征。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12-04-14
肝是藏血之脏,人卧血归于肝脏,人动血行诸经,而魂是藏于血的,所以肝气虚容易出现情志方面的症状,肝气虚可出现恐的症状,恐本属肾,肝的虚证往往属于肾,实证责之于肝,肝肾同居下焦,同源,乙癸同源,甲是阳木,属胆,乙是阴木,属肝。癸是肾水,是阴水,阳水是膀胱,是壬。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为膀胱,癸肾藏。把五行与十干联系起来。肝肾同藏于阴精,同寄相火,因此肝肾二脏,实多属肝,多从肝治疗,虚多补肾。所以后世医家讲,肝无虚证,肾无实证。其实各有实虚证,但肝肾之虚可补肾,肝肾之实可泻肝。所以肝虚,肝血不足,肾阴也不足,肝虚证出现恐,实则出现怒的症状。怒是肝之本志,恐是肾之本志。在补这个易恐的话,要在补肝的同时注意补肾。
营气出于中焦,脾藏营,意就藏于营中,心有所忆谓之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都不安。后天之本,气机转输之处,气血运动,内外出入,全靠脾在中间为轴,转输,所以脾虚五脏不安。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17岁的小女孩,青春期精神分裂,睡眠不好,对男同学特别有兴趣,平时把自己关了房子里,不时地唱歌,还有时骂人,幻听,还有幻触,说老有人摸她阴部,哥哥的男同学来了,就出来热情接待,给她疏泄肝胆,加点重镇药,无效。后来,想到她老唱歌,这是脾的问题,还有脾不藏意,外露其异性热情,藏不住。加上舌质偏红,设苔薄黄,脉偏数,有热象的表现,脾热,给她泻脾热,用泻黄散,加上疏泄肝胆,防风、石膏、藿香。好了。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脾不能正常运化,气机转输不利,脏腑升降功能失常了,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要注意腹满的问题。
脾气虚,五脏不安,五脏六腑禀气于胃,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营养,滋养,也是因为脾胃居中枢,居中,为全身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故脾病,五脏不安。实则腹胀,不能运化,出现腹胀。不要小看腹胀,腹胀不能运化,气机转输不利,病是危重之候。腹胀还经溲不利,经作泾,指小便,溲是二便。是脾运化不利,大小便不通,失常。如果实证,还是不通为主。
心藏血脉,心主血脉,脉舍神即心藏神,心气虚出现悲的症状,无故悲伤是心气不足或是营血虚不能养心,悲本是肺之志,但心虚可悲,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脏之所以燥,是营血虚不能养神,实邪扰乱心神,病人可以笑,嘻笑不休,虚则悲不自胜,实则嘻笑不休。这是有幻觉。
肺藏气,主一身之气,魄藏于肺,气虚则不能藏魄,也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所以肺气虚则鼻塞不利,息利少气,呼吸通畅但少气,这又是一种说法。少气不足以言,说话的气都没有了。一般说,肺实的易鼻塞不利,肺虚这种现象少。临床常见的还是息利,肺气实,有实邪,就气喘喝喝,宣降不利则喘,胸盈是胸中满,仰息,不能弯腰,低头,仰面呼吸。胸中邪气实而胸满。
肾主藏精又主志,肾气虚则寒厥或热厥,肾阴虚则热,从足到膝发热,热厥;肾阳虚,从足到膝寒冷,寒厥。手足厥冷或厥热。实则胀,肾有实邪腹胀,特别肾阳虚,不能温化脾土,火不足,导致腹胀。肾阳虚或气虚不能制水,使水液停留也出现腹胀。肾气不足而有实邪停留,没有正气虚不能有实邪,邪气盛则实。有实邪,运化不利,气化不行,水、糟粕都不能正常排泄。肾为先天,阴阳水火之宅,所以肾病可以影响到五脏,脾肾虚实都影响五脏不安。所以治疗疾病必审五脏之病形,病态,症状,那些症状属哪一脏之病,鼻塞不利或息利少气的是肺之病。再分析它属实证还是虚证,是正气之虚还是邪气之实,谨慎的,认真的,仔细的来调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神与脏腑的问题。脏腑藏精,神是精气所化,脏腑精气的充盈,神就充沛,精气虚衰,神就不足,所以神与五脏关系至为密切。神和形体或神和五脏的关系是统一的,有4个方面:1、神与形关系是神主于心,心藏神,心主神。2、神分属于五脏,近50年这样说的少了,这是不对的。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所以又称五脏为五神脏,神脏五,形脏四。神魂魄意志藏于五脏。3、神寄于脑髓的问题。内经把脑作为奇恒之腑而已,说脑髓虚,人就耳鸣,李时珍讲,脑为元神之府。但元神不是指的聪明爽朗,元神是生命之初带来的那种神,先天的神。内经讲,头者,精明之府。这个精明是指眼睛,眼也反映人的精气神。现在医学说肽类是精神活动一个必要物质,在脑里存在,才有精神活动,胃肠中肽类比脑中还多,所以叫神经肽、脑肠肽。内经中的讲法是以实践为依据,事实做基础的,不能否定。素问移精复气论,要求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丰富自己,去故就新乃得真,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中医学发展中曾有一段时间认为脑髓和情志关系很密切,即南北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上都有记载,南北朝时的集验方、删繁方谈了脑髓和精神活动联系多。但这个学说没有发展起来。4、神与胆相关,胆主决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七节 营卫生会
它讨论了营气和卫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问题,营气和卫气各有运行规律,运行中有会合。故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段,讲营卫运行与回合。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衰,平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12-04-14
这段讲了营卫会合之处还谈了老年人白天没有精神,夜里又睡不着觉,这是与营卫之气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人从那里接受气,是说人接受水谷之气,通过脾胃运化产生的精微之气。营属阴,卫属阳,营卫是怎样相互会合呀?或营气卫气既行于阳,又行于阴,这怎么样会合呢?又在阴分运行,又在阳分运行,怎么才能会合呢?在那里会合,营是什么,卫是什么,营卫是怎么产生的?老年人和壮年人其气血不同,阴指营气,阳指卫气,营气和卫气所在部位不同,它们怎么才能会合呀?
岐伯答:人受气于谷,谷先入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主纳,又含有脾的功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经过脾的运化把精微上传于肺,肺主宣发,布散水谷精微之气,所以五脏六腑都能接受水谷精微之气了。而何气生营,何气生卫那?水谷精微之气,其清者为营,清是柔润的。浊者为卫,浊是慓悍的,慓悍之气为卫气。它们在运行总的特点上,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属阴以行于脉中,这是主体循行路线,也就是说,脉外也有营气。卫属阳,是慓悍之气,在脉外,主体行于脉外。运行,环形,营和卫气环周运行,就有保护作用。它们共同的都在运行,营卫二气都是往复循环的运行,营周人体,循行50周,大会一次。阴阳相互贯通,营气运行按12经的顺序为主体路线,一阴一阳,阴阳相互贯通,如手太阴,到手阳明,到足阳明,到足太阴,一阴一阳,相互表里的联系,如环无端,循行不止。卫气主体运行规律也是不停如环,不能终止,终止生命就结束了。阴阳相贯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脉内外叫阴阳的话,营卫二气也是相互贯通的,出于脉者就是卫气,入于脉者就叫营气,它们是一个气,进到脉的就叫营了,出到脉外的就叫卫了。不是绝对的。即阴经阳经互相联系,互相贯通,还有脉内外营卫二气相互贯通,相互联系。
卫气行于阴25度,行于阳25度,行于阴是行于五脏,行于内,也指行于夜里。卫气夜间在阴,在五脏循行25周。白天循行于阳分,循着阳经而运行,当然卫气还有其他的运行方式,这是主体的运行方式。分为昼夜,夜行五脏。起止指作息,卫气行于阳的时候,人就起来了,行于阴的时候,人就休息睡觉。人活动时卫气旺盛,人睡觉时卫气行于五脏。所以人起来时抵抗外力作用就强,所以说,日中,自然界中的阳气最旺盛,日中,卫气也行于阳,所以叫重阳。而夜半两阴重合。故,手太阴肺经主内,营属阴,营气的运行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行于脉内,太阴主持营气运行。足太阳膀胱经主外,主外是说卫气运行,卫行脉外。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各行25度,分为昼夜。白天25周,夜间25周,一天50周。夜半后而为阴衰,夜半阴气最盛,物极必反,阳就开始初生了,阴气渐衰,到平旦太阳开始出来了,阴尽,卫气在阴分运行完了,阳经这时该接受卫气了。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运行了。日中阳气盛,日西阳气衰了,人体的卫气到太阳落山时也不足了。到日落了,夜里了,卫气循着阳经运行结束了,而五脏该接受卫气了。到夜半,营气和卫气会合于阴分,每天夜半,营卫大会于阴分,此时卫气、营气都在阴。阴气最盛。万民皆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这叫合阴。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协调。象这样的话,运行不止。天地运行,营卫运行,无休无止。纪就是法则、规律。营气生成于水谷精微之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它们的运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25度,夜半子时,营卫二气大会于阴,手太阴。下面又讲了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壮年人气血盛,肌肉滑利,营卫二气运行道路畅通,所以营卫之气的运行不失其常,没有失常的时候,很有规律。所以白天很精神,精力充沛,而夜里睡得很好很实,这是身体好的表现,所以睡眠很重要。它标志着人体气血盛衰,健康程度,涉及气血盛衰、肌肉滑利、气道通畅的问题。老年人气血衰了,肌肉枯了,不滑利了,气道涩滞了,该运行到阳它不到阳,该运行到阴它不能顺利倒阴,所以他睡不着觉,睡不好。这就五脏之气不调和,气血衰,营气衰少,而卫气内扰,就是不调,运行失常。不能很好运行于阴阳,造成该精神时,精神不起来,该睡觉了,又睡不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营卫之气运行的问题。营气的运行,起于手太阴肺经,虽营出中焦,是水谷精微所化,但手太阴肺经是起于中焦,所以营气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是手太阴肺经。运行于脉内,按12经脉的顺序为运行的路线。昼夜运行50周于身。人体经脉总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寸,这是二十八脉长度加起来之和。28脉有12正经,一手太阴是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是胃经,四足太阴是脾经,~12足厥阴肝经。12正经左右各一,这就是24了,加上任督二脉、跷脉左右各一,就是28脉。但跷脉有阴跷和阳跷,这就30了。但是跷脉不都算,男子算阳跷,女子算阴跷。所以还是28脉。男子以阳跷为经,女子相反。营气运行路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然后通过督脉、任脉到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足厥阴肝经还可直接到达手太阴肺经,这是主体循行路线。有一个分支,从足厥阴肝经始,过督脉、任脉,到达手太阴。还有一个分支,运行到足少阴肾经就回来一部分,回到足太阳膀胱经。男子从阳跷绕一圈,女子从阴跷绕一转。
卫气运行有三个方面:①卫行脉外,与营气并行,只不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也可内外相贯,脉内之营也可出于脉外为卫,脉外之卫也可入于脉内为营。②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25周,行于阴是行于五脏,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心,心注肺,肺注肝,肝注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卫气从阳入阴,首先注于肾,从足少阴注于肾。卫气行于阳经时,共25周,但每一周都要交会于足少阴一次。因为卫是阳气,交会于足少阴肾经一次,才取得肾精的支持,不然阳气,卫气老耗散,它需要阴精作为支持的,取得肾经的支持,滋养。这叫阳归于阴。而营气循行每一周,都从肺开始,因为肺主气,营属阴,必须要有肺气的不断推动,且营气产生于水谷精微之气上注于肺,不然的话,营气滋养人体的损耗就无补充。要不断从肺得到营养,肺气支持。这是阴根于阳。卫气这个主体运行路线为:平旦从足太阳开始,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睛明穴开始,卫气到此,从此开始,眼睛睁开了,到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手阳明,通过阳跷脉,交会足少阴肾经一次,然后直接回来,通过阴跷脉回到足太阳,这样就取得了肾精的滋助。25周以后,又通过阳跷脉到达足少阴,从少阴注于肾,入五脏,肾心肝脾肺肾这样循环,夜里运行25周,平旦又从脾运行到足太阳膀胱经了。如果不能从五脏出于阳,就醒不了,嗜睡。而卫气不能出于阴,就睡不着。胃不和则卧不安,同样是这个理论。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有邪气阻滞,阳明是通过跷脉入于阴经的大门口。灵枢本输篇是研究腧穴的,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不和就是肠胃有毛病,他就睡不着觉。③卫行脉外,是散行的,既不是与营气并行,又不是循经脉而行,而是散行,没有一个准的路线。散于肌肉、皮肤、胸腹、脏腑。也就是说,无处不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手足四末,皮肤,分肉之间。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对全身各处都起到温煦的作用,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全身各处都有温煦之气,都需卫气温养。
2、关于营卫的会合问题。①营气自己会合。50周大会一次。始于手太阴,50周又会于手太阴。②卫气自会。卫气循经而行,白天行于阳经,始于手太阳,复会于足太阳。夜行五脏,昼夜50周,大会于足太阳。③营卫交会。营卫在运行中虽有阴阳异位,但二者不是绝对分开,互不相涉,而是相互贯通,不断交会。一是营卫脉内外的交会。在脉内外相互感应、贯通、交会,不是营不能出脉外,卫不能入脉中,各行其道,而是相互出入,但总体营在内,卫在外不变。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没有气营气什么运行,营也靠气的推动,卫也靠营的滋助,相互为用的。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营卫分行,不断交会,互促互化,从而维持人体的生机。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