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5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0 发表于: 2011-04-27
凯尔特人
百科名片
凯尔特人为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现代意义上的凯尔特人,或称其后裔,仍坚持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譬如,爱尔兰的盖尔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另外,波士顿凯尔特人队(Boston Celtics) ,是美国国家篮球协会中的一支球队,主场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是NBA前身BAA初创时的11支球队之一。

目录

简介
定义
生活
历史
经济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文化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
乌涅蒂采文化
瓮棺文化
哈尔施塔特文化
拉登文化
其他
宗教简介
记载
教义
崇拜
神话
节日
古凯尔特人初探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基本概述
苏超凯尔特人队
贴吧相册 简介
定义
生活
历史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文化 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
乌涅蒂采文化
瓮棺文化
哈尔施塔特文化
拉登文化
其他
宗教 简介
记载
教义
崇拜
神话
节日
古凯尔特人初探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基本概述苏超凯尔特人队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凯尔特人(Celt,拉丁文称Celtae或Galli,希腊文Keltoi)   现在,这个古老的族群集中居住在被他们的祖先称为“不列颠尼亚”的群岛,他们就是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   在汉语出版物中,由于音译的关系,凯尔特人经常被译为盖尔特人、克尔特人、塞尔特人、居尔特人等。
编辑本段定义
  国外学术界对此所作定义,尚有岐异。有人明确称之为一民族集团(a group of peoples )(注:参阅《美国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Americana,第6卷,“凯尔特民族”条,康涅狄格1978年版,第152 页。);也有人认为,它谈不上是一个种族(race)或部  凯尔特人分布
落集团(agroup of tribes),而是一个语言集团(a language group )或一种语言(注:《新标准百科全书》New Standard Encyclopaedia,第3卷,“凯尔特人”条,芝加哥1980年版,第195页;诺拉·K·查德威克:《凯尔特不列颠》Nora K.Chadvick,Celtic Britain, 伦敦1963年版,第19页。)。   以笔者之见,凯尔特人确为上古欧洲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这种族群显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民族,现代民族是在古代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演化,不断分解、融会、重组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欧洲自然已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有的只是作为古凯尔特人遗裔的、依然操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的若干个新型民族,譬如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等。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凯尔特人在当今则仅意味着一个语言集团。   “凯尔特人”一词除了前示英文形式外,在现代西方语言中尚有以下表达形式:法文作Celte,德文作Kelte,意文作Celti,西、 葡文作 Celta。其词干相似, 同源于希腊文的κελται或κελτοι(拉丁形式为keltoi)和拉丁文Celtae。有人猜测,“凯尔特人” (Celt)的得名可能与一种类似斧、锛的史前砍凿工具celt或selt有关(注:弗兰克·德莱尼:《凯尔特人》Frank Delaney, Celts,伦敦1989年版,第17页。),因而他们十分擅长手工技艺和金属制作,使用那种古老的工具或已成为他们有别于其他族群的象征和标志。
编辑本段生活
  古典作家的笔下,凯尔特人往往被描述为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俨然一副欧罗巴人种诺迪克(北方)类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体貌特征与同属南欧地中海类型,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大部分希腊罗马人,极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引起他们的惊讶和关注是很自然的。恺撒就曾提到,古罗马人远征高卢时,以其身材之相对矮小而颇受高卢人的轻视。   古代作家对凯尔特人的性情气质曾有不少生动的文字描述。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到凯尔特人沉溺于饮酒,到了“不加掺对地饮用”的地步。斯特拉博形容他们“整个种族都狂热地喜好战争,勇武自信,敏于作战。当他们受到煽动时,会相当直率而不加深思熟虑地召集人马去战斗,以致于很容易受到那些图谋哄骗他们的人的操纵”。波里比阿曾这样描述战斗中的凯尔特战士,他们“怀着满腔怒火,徒然而狂乱地冲向敌人,直至牺牲他们的生命。”凯尔特人在战况不利于己时所表现的战斗激情,同样给保萨尼阿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对手投射过来的密集标枪箭矢之下,不是设法保护自己,而是“像狂暴而冲动的野兽一般扑向敌人,完全没有一丝理性;斧剑之下,他们被纷纷砍倒,但只要身体内还有一口气,这股盲目的狂热劲就未失去。甚至在被箭矛刺穿身体时,他们也还靠着支撑其生命的顽强精神而坚持下去。其中一些人甚至从他们的伤口拔出击中他们的长矛,掷向敌人或用它来刺敌人。”。斯特拉博还述及好战的凯尔特人仍保有某些类似猎头民族的蛮悍风习, “战斗之后,他们把杀死的敌人的头颅挂在马脖子上,像战利品一样带回来钉在家门口……他们把显赫人物的首级保存在香柏油里,并且骄傲地向外人炫耀,即使有人付重金,也不肯出售。”关于凯尔特人的脾性,斯特拉博指出,“除去坦率和天性狂热之外,还极其轻浮,大言不惭”,“胜利时傲气凌人,而失败时又垂头丧气”。恺撒在《高卢战记》中对此也有不少类似的评述,抱怨高卢人“性情浮躁,轻于寻衅惹祸”,“气质也很脆弱,完全经受不起挫折”,脾气“反复无常”,行事“轻率”,但又禁不住称赞他们“原是一个极机灵的民族,最善于模仿和制作别人传去的任何事物”。   应该说,这些出自古代作家的记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勾勒出了凯尔特人这个古代族群鲜明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它同希腊罗马人当时所接触、所了解的、大致尚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军事民主制(注:凯尔特人诸部落的社会发展水平可能是因地而异的。罗马征服前,以高卢地区相对最高,而不列颠、爱尔兰一带则仍较落后,甚至“还残存母权制的因素”。参阅蒙盖特《西欧考古学·青铜铁器时代》,莫斯科1974年版,第277页。 转引自詹天祥《凯尔特人社会结构剖析》,《杭州大学学报》 1990年第1期。 )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社会风习和伦理价值观念,也是多少相契合的。
编辑本段历史
  凯尔特是欧洲古代文明之一,是与古希腊罗马文明圈相对应和并存的。在罗马帝国时代,北方的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被并称为蛮族,他们之间频繁的冲突与碰撞。可以说,现代欧洲的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当然还包括斯拉夫人和维京人。   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是凯尔特人的发源地。约公元前十世纪初,他们首次在这些地区出现。随后的几世纪中,凯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他们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公元前七世纪已在法国东部、中部各地定居。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   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el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格言。   差不多在与进犯不列颠岛的同时,一部分凯尔特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公元前500年以后,法国已成为凯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区。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把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之后他们曾经一度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上,先后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   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凯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了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起,凯尔特文化开始走下坡路。 面对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先进的战术组织起来的罗马军队,身材高大、作战勇敢的凯尔特人渐渐处于下风。   直到罗马帝国崛起的时候他们还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军事力量。在公元前385年,凯尔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这段惨痛历史一直被罗马人铭记,公元前59~49年尤利乌斯·恺撒大败高卢的凯尔特人才得以一雪前耻。凯尔特文化的中心高卢在此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据称恺撒对高卢的征服,致使100万凯尔特人被斩杀,100万沦为奴隶。   公元前55年的夏天,恺撒来到不列颠。那时,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颠,而是想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恺撒的这次‘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恺撒第二次亲临不列颠。这次,他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的凯尔特人发生了一些冲突。恺撒虽然取胜,但并没有能使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卢;在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间,罗马帝国并没有对不列颠构成很大的威胁。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率领四万大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罗马军队的四处征战,凯尔特文化在欧洲大陆逐渐消失,一点点并入罗马文化之中,只有在罗马人永远没能到达的爱尔兰,和罗马人永远没能真正占领的苏格兰,他们延续着自己的王国。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的军事存在。英格兰岛上的古老居民凯尔特人,又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借罗马帝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不列颠诸岛。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这过程中的一位部落将军的英勇事迹,再结合了凯尔特传说中的三个英雄人物,在欧洲传讲,终于在后世成就了那位著名的亚瑟王的传说。到了公元六世纪末,不列颠诸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   古凯尔特人没有首都,他们是以部族的形式长期存在的,他们在欧洲的扩张可以理解为“举族迁徙”。进入中世纪之后,一些凯尔特人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其中,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即爱尔兰人)从维京人手中夺取了都柏林,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而爱丁堡则被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即苏格兰人)选为自己的首都。   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仍然保持着小股群居的习俗,直到公元800年前后,岛上的伦斯特,芒斯特,康诺特和阿尔斯特这四个省才联合在一起。公元795年,维京人的入侵爱尔兰岛,并从公元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岛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居点就是都柏林。公元1000年前后,布莱恩.博罗成为所有爱尔兰人的第一个国王,并率领爱尔兰军队于公元1014年在克朗塔夫击败都柏林的丹麦人。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一个名叫“苏格兰”(Scotti)的凯尔特人部落侵入现在苏格兰地区的南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在那儿永久定居下来,并用自己部落的名字来为这块新夺取的土地命名。他们向南扩张,并吸收了土著的皮克特人(在此之前,皮克特人一直是南方罗马人的心腹大患)。苏格兰王国基本成型于公元十一世纪,不过,位于南方的英格兰王国很快就表现出对这块土地的浓厚兴趣。苏格兰人则以和法国人订立“古老联盟”作为对英格兰野心的回应。这个“古老联盟”也成了苏格兰人此后数个世纪外交的基础。公元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有“长腿”和“苏格兰人铁锤”等别号)吞并了苏格兰。威廉.华莱士(请参考《勇敢的心》)领导苏格兰人奋起反抗,于公元1297年进行的斯特灵战役获胜后几乎为苏格兰赢得了独立。第二年在法尔科克战败之后,威廉·华莱士率领部下和英格兰人展开了游击战,直到公元1305年被同伴出卖并被爱德华一世处死。随后,罗伯特·布鲁斯在暗杀了自己的主要对手后,宣布自己为苏格兰国王。他在公元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大获全胜,把英格兰军队从苏格兰国土上全部驱逐出去。公元1328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认了苏格兰的独立地位。   威尔士人也应该算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代,但是,当时的威尔士地区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从来没有一个诸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这一地区。公元13世纪,英格兰国王甚至采取了和威尔士众多二流诸侯国结盟的方法来阻止该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英国王储被称为“威尔士亲王”的原因)。
编辑本段经济
农业
  凯尔特人的经济以农耕和牧畜为基础。早在进行军事远征和迁徙期间,凯尔特人已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征服新的土地后,集体占有宜于垦殖的田地,并在各部落间进行分配。他们善役马,会使用铁犁,懂得在当时可谓较先进的耕作方法。高卢北部的凯尔特人以灰泥作肥料施于农田。有的地方使用带犁刃和犁壁(拔土刀)的轮式犁翻耕草地。这种犁需由8头牛牵引,耕地深度比当时意大利人和希腊人所用的轻犁要大,宜于开垦多石和难以耕作的土壤。依靠铁器工具和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加以凯尔特人懂得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不同作物进行种植,所以在正常年景下,高卢的农业收成是相当好的。凯尔特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辅以黑麦和燕麦,还栽培甜菜、芜菁、亚麻、大麻、洋葱、蒜等作物。较为充裕的粮食产量,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估计,高卢的人口从公元前1000年的70万人增加到公元前400年的300万人。   畜牧业是仅次于农耕的基础经济。饲养的动物有马、羊、牛、猪等。养马和养羊尤为普遍。有的部落联盟仅饲养单一的某种牲畜,将森林和林间开阔地作为养猪的场所。有的地区流行将半驯化的猪在橡树林中放牧的饲养方法。   从公元前5世纪起,高卢大部分地区的居民过着以农耕或农牧混合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用木材和粘土建屋,室内无家俱,仅在地面铺上干草或麦秆,覆以兽皮。住房边的院子内大多挖有储藏谷物的地窖。
手工业
  根据考古资料,哈尔施塔特文化的晚期,凯尔特人的手工业已有萌芽,它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简单的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金属开采、冶炼和加工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在哈尔施塔特文化期,凯尔特人主要是利用沼铁矿和露天铁矿。进入拉登文化期后,开始寻找含铁丰富又易于挖掘的铁矿进行开采,并在矿藏附近进行冶炼,他们通常以木炭为燃料,在立式炉内冶炼铁矿石,炼出的铁块呈长方形,两端较尖,这种条形铁锭每块重约6—7公斤。有的地区人们进行贸易时,以这种铁锭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使用。高卢各地都发现拉登文化时代的矿址和冶炼加工制造铁器的手工工场遗址。当时生产的铁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类型的武器,如短剑、匕首等;其次为各种生产工具,如犁、镰、锉、钳、凿、锯、斧、钻头、剪刀、剃刀等。   凯尔特手工工匠加工青铜、金、银等金属的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生产的带有装饰图案和雕刻花纹的手镯、别针、腰牌等驰名中欧和西欧。他们懂得镶嵌、镀金和镀银的方法。凯尔特人冶炼金属、加工、制造铁器和其它金属器的技术,在当时欧洲处于先进的水平。   除了金属冶炼和加工,凯尔特人的手工业还有皮革、陶器、玻璃、搪瓷、车辆制造等不同种类。公元前2世纪,高卢地区的陶器制造趋于完善,制陶作坊中不仅使用陶轮,还拥有结构较良好的陶窑。高卢人生产的陶器以高超的手工技巧和雅致的风格而著称。皮革除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外,广泛用于制造战士的皮上衣、佩剑的腰带、马鞍、马具、盾牌蒙皮和头盔等。   手工业的发展还反映在生产技术水平上。哈尔施塔特时代的四轮战车葬演变到拉登时代的二轮战车葬,不仅是葬俗的变化,而且反映了手工业制作技术的进步。二轮战车的车轮带有铁轮缘。在欧洲,凯尔特人最先懂得利用铁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了把烧红的铁箍套在带辐条的木轮上,使箍冷却时紧紧固住木轮的技术。二轮战车是木匠、铁匠、制车匠熟练配合制造的产物,质量在欧洲堪称上乘。   手工业的发展还表现为某些产品不再是零星、断续的生产,而是成批地生产。由于铁器普遍使用后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从而对铁制工具、武器以及其它铁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那些氏族贵族攫取越来越多的财富后为了享受的需要,不仅从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希腊等地输入青铜器皿、饰物等,也要求本地区生产更多的奢侈品。项圈是凯尔特人喜爱的饰物。在拉登早期大多为氏族贵族和贵妇人佩戴,到中期便广泛流行。已有专事项圈生产的工场,产品远销至中欧各地。
商业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晚期起,凯尔特人开始从事以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生产。凯尔特各部族之间,凯尔特人与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其它地区的贸易往来也随之发展起来。公元前7世纪末,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出现一些希腊移民地。马西利亚(今马赛)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最初,希腊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居住在法国南部的利古尔人与内地的凯尔特人建立了交换关系,进而与中欧的凯尔特人从事贸易往来。从地中海沿岸运往内地的主要有珊瑚、象牙、玻璃、酒、青铜器皿等物品,从高卢向外输出的商品是金、银、锡等金属原料及牲畜、皮革制品等。凯尔特人早期与外部的商品交换主要是为了满足氏族贵族奢华生活的需要。   从拉登文化中期起,高卢不同地区间的交换变得活跃,交换的物品日益增多。凯尔特人与其他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已具有经常的性质。他们在高卢建立了一个道路网,不少水路与陆路的交叉口有易马换货的设施。索恩河上的沙龙、马孔,卢瓦尔河上的奥尔良、里昂,塞纳河上的巴黎、梅龙等都是水陆贸易的商品转口点。沙龙是当时南北高卢商业线路上的重要关卡。凯尔特语中的马古斯(magus)为市场的意思。名字以马古斯结尾的地点大多坐落于渡口或桥边,是当时的贸易集散地。长距离的物品交换也随着商路和贸易集散地的建立而出现。   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加强,从公元前2世纪起,凯尔特人开始铸造钱币,最初在高卢西部地区出现仿造马其顿腓力二世金币式样的钱币。后来,北部、南部和中部各部落集团都相继铸造钱币。钱币的式样和图案或模仿古希腊,或铸造各种人物和几何图形。如布列塔尼流行的钱币,正面为戴月桂冠的头像,反面是拿着矛和盾的战士形象。   货币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凯尔特人的货币活动尚处于原始阶段。这是因为,首先,大多数货币没有度量单位,重量也不相同。几乎在所有凯尔特人的寨堡中都发现用来称钱币的磅称,他们按重量使用钱币。由于不存在货币单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货币职能的发挥。其次,当时高卢地区还未出现国家,没有形成政治上的统一体,钱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分散、局部的性质。许多部落集团拥有自己的铸币工场,每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大约在直径80—160公里的区域内。再次,各种物品在部落集团间的交换中仍作为等价交换物在广泛使用。
编辑本段文化
  可分为以下几个前后相连的时期:
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
  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Bell-Beaker and Battle-Axe Culture,约公元前3000年中期—约公元前2000年初)   似乎多少同凯尔特人的祖先有关,以在其遗址墓葬中觅得与众不同的钟形陶杯和用于作战的穿孔石斧一类随葬品而得名。其他的出土物尚有石制护腕片、日用工具,以及短剑匕首、箭镞一类青铜武器,还发现有冶炼青铜的铸范。墓葬中的马骨,表明该文化的创造者已很重视驯养和役使马匹。可能还会使用车轮了。其墓葬为典型的土墩或土冢形式。通常认为,钟形杯文化发源于盛产铜的伊比利亚半岛,后向东传播,对整个西欧引进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曾颇有作用。而战斧文化则来自中欧的匈牙利一带,向西扩展。两者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后的某个时候于中东欧相遇,并融合为一种新的文化。有人认为,这就是因其在捷克布拉格附近的最初发现地而被命名的乌涅蒂采文化。
乌涅蒂采文化
  乌涅蒂采文化(Unetician Culture,约公元前17 世纪一约公元前14世纪)   遍布于由斯洛伐克西部边界,经摩拉维亚和捷克中部、西北部,至德国中部的广大地区。捷克克鲁什纳山区蕴藏着中欧最丰富的锡矿,加之当地或附近地区露天开采的铜,便为发展青铜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乌涅蒂采文化所处的中心位置,也有利于这种文化同周边所有方向的交往:朝南可以穿越阿尔卑斯山,去往亚得里亚海和北意大利;向北可经易北河、奥得河,通向波罗的海沿岸;朝东南方,循多瑙河可与黑海沿岸相连结;往西,中欧平原几乎连绵不绝地伸向西欧,直至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颠诸岛。倚助于这些贸易通道,乌涅蒂采文化人以输出青铜器具,换回了爱尔兰的金,康沃尔的锡,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毛皮。
瓮棺文化
  瓮棺文化(Urnfield Culture,约公元前13世纪—约公元前8 世纪)   称作一股“哺育凯尔特社会降生的最新文化潮流”。它萌发于中欧东部和意大利北部,随后渐次传播至西欧、北欧甚至东欧的乌克兰一带。这种扩展很可能与广泛的迁移活动有关。该文化得名于作为其文化表征的独特葬俗,即将死者遗体焚化后的骨灰盛入陶瓮,埋于集体群葬的墓地。有迹象表明,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似乎是一个充满生气、富于创新热情的族群。他们已在使用青铜镰刀收割农作物,用青铜工具修建设防的村落、寨堡,并存留下来诸如德国符腾堡州的布豪一类典型遗址。他们的青铜制作工艺也已具相当水准,能锻制铠甲、盾牌和各种刀矛、马具。瓮棺文化虽则也同希腊、意大利的早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其覆盖的广大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无疑同凯尔特人的祖辈相关联。有的语言学家肯定,瓮棺文化的居民是讲凯尔特语的。另据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学者库恩推测,大约与此同时流布于今德国境内的劳齐茨文化(Lausitz Culture),随之扩伸而来的大批人群, 似乎也属于操凯尔特语的人。 虽然这些说法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但该文化极可能同凯尔特人存在渊源关系。“瓮棺文化人以他们的自负,其在享受饮食方面的乐趣,以及在武器和首饰制作技艺方面的早熟性,预示着他们凯尔特后裔们的诸多特性。他们居住的欧洲也成为不久之后凯尔特人出没的地方”
哈尔施塔特文化
  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约公元前1100年-约公元前450年)   以今奥地利萨尔茨堡附近的哈尔施塔特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南斯拉夫、奥地利、波兰西部、法国等地。该文化晚於骨灰瓮文化,早于拉登文化。本身可分4期,A、B两期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 750年,实际包括了骨灰瓮文化的内容,因此,晚近研究中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仅指其C、D期而言,年代大体为前750~前450年。这一文化被确认为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第一阶段 。其年代跨度颇大,分布范围也遍及今德、奥、南、波、法等国。这一时期,流行带有铃状把柄的铁剑和带有向上弯曲弧形把柄的铁剑,以及各种斧、刀、箭镞、矛头等铁器,此外,还生产青铜器皿、精美陶器和以玻璃、琥珀、象牙制成的小饰物。墓葬既有火葬高冢墓,又有直肢土葬。酋长、首领和氏族上层人物,死后常伴以四轮战车葬,尸体放于木椁墓室内的战车上。随葬品有武器、马具、饰物等。早期曾包含瓮棺文化、 青铜时代晚期的内容,后渐流行铁器,出现了铁质重型长剑、翼状斧等。从遗址可见,冶铁 业已具相当规模,熔炉、铸范、矿渣均多有发现。陶器制作技艺颇精,多为几何纹饰和素面 两类。墓葬流行火葬高冢;晚期出现战车葬,即将死者置于四轮战车上,并以武器、饰物、 马具陪葬,据信主要是部落首领或其他上层人物。这一时期墓葬中还发现许多希腊工艺品,显示凯尔特人与希腊文明世界间已有贸易交往。此外,哈尔施塔特文化遗址中也包括不少 设防寨堡,以木棚或土坯筑墙,并设有望楼、大门。由此可推知,当时部落间的战事可能已 较频繁。寨堡遗址以今德国符腾堡州霍伊纳堡最著。   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欧进入凯尔特人铁器文化的第二阶段,即拉登文化期。
拉登文化
  拉登文化(La Táne Culture,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公元前1世纪末)   得名于今瑞士纳沙泰尔湖东端的拉登遗址。分布于奥地利、法、英等国。拉登文化以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著称,它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东欧草原斯基泰文化的怪异动物形象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成为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伴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艺术主要表现于盔甲、盾牌、铜镜等金属器物上。墓葬从哈尔施塔特时期的四轮战车葬转变为两轮战车葬。该文化直接承袭了哈尔 施塔特文化,同时也分别受到了来自希腊人、伊特拉斯坎人和罗马人的影响,与各地土著之间发生了文化交融,由此而形成自己典型的文化风格。拉登时期的寨堡比之哈尔施塔特时 期更具规模,四周都是高墙深壕,大约已成为部落的行政、宗教中心,后至罗马时期,不少发 展为城市。像伦敦、日内瓦、维也纳皆起源于这类凯尔特语称呼的或凯尔特人建立的设防据点。拉登时期凯尔特人使用铁器更为普遍,农 业手工业中大量采用铁制犁、镰、锤、钳、锯、锛、斧等工具,在建筑上也已使用铁钉。 制作饰物的工艺水平愈臻完善,公元前3世纪起又广泛采用珠宝镶嵌,使产品造型更见精美,熠熠生辉。凯尔特人在古代欧洲诸民族中素以擅造战车而驰名,此时的战车形制已由先前 的四轮改作两轮,更为快捷轻便。他们在制造工艺上创造性地利用了金属热胀冷缩的原理, 以烧红的铁箍来紧固轮辋,使车轮既耐用又美观。拉登文化时期,凯尔特人的铁器冶炼和制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具有特色的铁犁铧、铁镰刀和带有精致镂花剑鞘的短剑。洛林、中央高原和勃艮第是主要的产铁区。拉登文化的寨堡建筑规模很大,大多位于河流转弯处和难以登临的高地之上,四面有高墙和壕沟,成为部落的行政、宗教中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戈尔施塔特城附近的曼兴城堡占地达380公顷,围墙总长7公里,城堡内有方形大屋,也有长达41米的长屋,发现有各种工具、武器和冶铁、纺织用具及铁锭等,表明堡内有兴盛的手工业。这些城堡在罗马统治时期逐步发展为城市,不少欧洲名城如伦敦、维也纳、日内瓦等均起源于此。哈尔施塔特文化时期的四轮战车葬此时变为两轮战车葬,表明新式战车已成为战争中的主力。两轮车的形制可能受到了伊特鲁里亚文化的影响,但凯尔特人也有独创,特别是他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以烧红的铁箍紧固车轮,使战车的质量在古代民族中臻于上乘。拉登文化时期,采矿和冶铁业均达到较高水平,铁器使用更为普遍,出现铁镰及锉、钳、斧、锛、锯等工具。建筑中广泛使用铁钉。农业方面,使用两牛牵引的重犁耕地。在英国,这种重犁耕作的遗迹已由考古航空摄影得到证实。拉登文化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它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斯基泰文化奔放怪奇的动物形像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形成一种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杂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即所谓“拉登风格”。主要施於盔甲、盾牌、铜镜等器物上。拉登文化时期的凯尔特人已形成部落联盟,并对周围的文化产生影响。由于同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接触,在该文化中也可见到细口瓶、雅典作风的杯等希腊式的遗物。
其他
  凯尔特人的文化产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苏格兰短裙和风笛。有一种说法,苏格兰风笛最初源于爱尔兰岛,首次出现在苏格兰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十三世纪左右。此说实为谬误,风笛并非爱尔兰原产,而是源于意大利北部,随着罗马的征服被传到不列颠。现在意大利北部,民间仍保留着这种乐器,外型与苏格兰风笛大同小异,只不过已不多见了。真正的凯尔特传统乐器,是源于爱尔兰的竖琴,后流传于苏格兰。同时,竖琴是爱尔兰国徽的重要标志。   爱尔兰竖琴,或称凯尔特竖琴(在凯尔特语中称为 “clarsach”)。约90厘米高,55厘米宽。传统的爱尔兰竖琴师用手指甲来弹奏的。传说假如一个演奏者的演奏使听者感到苦恼,他的指甲就会断裂。 当凯尔特民族将此种乐器带入非洲时,它的形状是由木头挖空成为响板,有三至五条的弦,外面是用烘干的兽皮包着,上面留有小洞,让声音能发出来。   还有目前流行的时尚运动--高尔夫,也是由中世纪的苏格兰人发明的游戏。
编辑本段宗教
简介
  凯尔特人的古代宗教以德鲁伊德教而著称于史。其名得自于在凯尔特社会里享有特殊地位的祭司阶层“德鲁伊德”(Druid)。 “德鲁伊德”一名源于 dru, 意即“槲树”。 高大的槲树是凯尔特人天神的神像,被尊为圣树。 凯尔特人的宗教祭祀仪式十分隐秘,往往选择在夜阑人静、满月高悬之际。仪式的举行地点多在一片被称作“圣所”的小树林中或林间空地。德鲁伊德(祭司)身着素服,以金镰割取槲寄生枝条,并在圣树下举行两头白牛的牺牲祭祀。在密布着荒僻、幽暗、寂静森林的古代欧洲,诸民族中视槲寄生枝为神圣之物或崇拜圣树之风,虽不在少数,但极富神秘色彩的德鲁伊德执祭习俗,则是非常独特的。
记载
  按照恺撒的记载,德鲁伊德和骑士(贵族)同为高卢人中高踞于普通平民之上的两个特权阶层。德鲁伊德主持公私祭典,解释教义,裁决部落内部的各种纠纷。他们享有免除兵役赋税的特权。他们执掌文化知识,负责向青年进行传授,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仰仗于文字写本,而是依靠长期的默念背诵,口耳相传。所以,德鲁伊德在凯尔特社会中,既是宗教祭司,又是法官和学者。恺撒还记述道,德鲁伊德受一位掌握最高权力的首脑领导,首脑死后由地位仅次于他的德鲁伊德继任。若有几位地位相仿者,则由众德鲁伊德推举决定首脑人选。众德鲁伊德每年一度集会议事,届时各地人员俱至,齐集在高卢腹地卡尔努特的圣地。恺撒提到,这套制度起源于不列颠,后始传至高卢。
教义
  德鲁伊德教义的核心是灵魂转世说,主张人死后灵魂不灭,由一躯体转投另一躯体。所以,凡有人病危,或将于战争中面临生命危险时,即由德鲁伊德主持为其献人祭。“他们认为,要赎取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献上另一个人的生命,不朽的神灵才能俯允所请”。有时, 人祭的目的可能也与为使土地获取更大的增产力相联系。其做法一般是将活人置于人形柳条笼内燔烧。被献祭者多为罪犯,也有用无辜者或战俘的。有关凯尔特人宗教中采用人祭的记述,除恺撒以外,古典作家波塞多尼奥斯、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的著述中也有这方面的材料。 人祭仪式的遗风直至上个世纪,仍以民间节庆活动的形式残留在部分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
崇拜
  德鲁伊德教崇拜的神,大都为地域和部落守护神,而且通常以其部落之名相称。例如,高卢阿洛布罗基人的神称阿洛布罗克斯,阿维尔尼人的神称阿维尔诺克斯,桑东人的神称桑提乌斯,马尔萨克人的神称马尔萨克母神,内尔维人的神称内尔维恩,不列颠布里甘特人的神称布里甘齐娅,今德国西部莫贡蒂亚克人的神称莫贡斯,等等。其后,由于部落间接触和交往益趋频繁,部分神的崇拜范围便随之超越了本部落,而出现了广泛化的倾向,成为高卢乃至不列颠诸凯尔特部落所共同敬奉的对象。这些共神包括贝莱诺斯、卡穆洛斯、奥格米奥斯、埃苏斯等等。有人甚至将其中的林木之神埃苏斯视作凯尔特人信奉的古老的独一神。   很显然,极富权威性的德鲁伊德阶层的影响力,已非局促一隅,而是形成为一种“跨部落集团”; 德鲁伊德教尽管还带有相当浓厚的原始崇拜的色彩,却已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演进为超部落的几乎所有凯尔特人的宗教,并在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德鲁伊德教对于凯尔特人文化传统、风尚习俗、性格心理的成型,对于凝聚凯尔特人诸部成员,并将其与其他族群区别开来,无疑有着极深的影响。
神话
  凯尔特人的神话一如其宗教,也颇具特色,源远流长,至少缘起于他们早先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中欧内陆地区之时。此后历经种种演化,迄罗马征服前,凯尔特神话的发展在欧洲大陆已趋相对稳定,但在不列颠诸岛则稍显迟滞。其神话与宗教融会交织, 同样以观念形式曲折地映现了凯尔特人的性格、旨趣和社会生活诸特征。譬如,凯尔特人长于狩猎,便有形似野猪、鹿、熊之神;注重农耕畜牧,即出现了田野守护之神,还有埃波娜这样的骑马女神,达摩娜这样的牛羊庇护女神。凯尔特人喜食猪肉,嗜好宴饮,在后来的威尔士神话体系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彼岸世界的豪奢宴殿中,设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锅和丰盛的猪肉佳肴。再如,凯尔特人性情犷悍、好勇斗狠, 这不仅导致了一系列战神形象的萌生,诸如贝拉图卡德罗斯、卡图里克斯、科齐迪乌斯等(注: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第255页。),而且其神话传奇也往往营造出一些爱好自吹自擂、 充斥豪侠之气的鲁莽硬汉的艺术形象   在凯尔特男神中,以太阳神卢古斯为最重要。希腊的文学家将卢古斯与太阳神阿波罗相等同,认为二者均精通工艺、护佑音乐。而另一个重要的是长着长鹿角的万兽之神赛尔农诺斯。   在所有女神当中,以牝马女神最有势力,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高卢——埃波娜、爱尔兰——玛查、不列颠——里安农。它与乌鸦女神摩利甘一样,密切控制国王与部落的命运。前者代表生育;后者代表死亡与再生。凯尔特宗教中的女神经常以三种形态或者三位一组的形式出现:如,高卢的马特洛涅三圣母;爱尔兰的布里吉特掌管诗歌、治病与金属工艺;“伟大女王”摩利甘有三种形态,分别代表死亡—预言、战争—惶恐、以及命郧沙场。还有一位神是由卢卡所记录的,它有三面,接受人祭,有三种形态——雷电、战争、神秘牡牛(象征丰饶)
节日
  11月1日——亡人节   5月1日——被勒努斯神节(主要祭祀战争、放牧、打猎、求爱)   次要节日:   2月1日——布里吉特女神的初春节   8月1日——卢古斯结婚节(同样也是丰收节)
编辑本段古凯尔特人初探
  国外学术界对此所作定义,尚有歧异。有人明确称之为一民族集团(a group of peoples) ;也有人认为,它谈不上是一个种族(race)或部落集团(a group of tribes),而是一个语言集团(a language group)或一种语言 。   凯尔特人为上古欧洲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这种族群显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民族,现代民族是在古代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演化,不断分解、融会、重组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今欧洲自然已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凯尔特单一民族,有的只是作为古凯尔特人遗裔的、依然操印欧语系凯尔特语族诸种方言的若干个新型民族,譬如爱尔兰人、盖尔人、威尔士人、布列塔尼人等。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凯尔特人在当今则仅意味着一个语言集团。   “凯尔特人”一词除了前示英文形式外,在现代西方语言中尚有以下表达形式:法文作Celte,德文作Kelte,意文作Celti,西、葡文作Celta。其词干相似,同源于希腊文的kε′λται或Kελτoι`(拉丁形式为keltoi)和拉丁文Celtae。有人猜测,“凯尔特人”(Celt)的得名可能与一种类似斧、锛的史前砍凿工具celt或selt有关 ,因为他们十分擅长手工技艺和金属制作,使用那种古老的工具或已成为他们有别于其他族群的象征和标志。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凯尔特人的活动范围曾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渐次缩减的变动过程。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其地域扩张达于极点,他们广布于西起爱尔兰、不列颠,东抵喀尔巴阡山脉、波希米亚,西南至伊比利亚半岛,东南远达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中部的辽阔区域内10。而后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和扩张,以及日耳曼部落大规模迁移所形成的北向和西向压力,凯尔特人在欧洲一度称雄的地位逐渐丧失,影响益衰。   凯尔特人在远古时代的活动范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对考古材料的研究而被大致推断出来的。据认为,曾经流行于西欧、中欧青铜时代早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Bell-Beaker and Battle-Axe Culture, 约公元前3000年中期—约公元前2000年初),似乎多少同凯尔特人的祖先有关。钟形杯文化和战斧文化,以在其遗址墓葬中觅得与众不同的钟形陶杯和用于作战的穿孔石斧一类随葬品而得名。其他的出土物尚有石制护腕片、日用工具,以及短剑匕首、箭镞一类青铜武器,还发现有冶炼青铜的铸范。墓葬中的马骨,表明该文化的创造者已很重视驯养和役使马匹。可能还会使用车轮了。其墓葬为典型的土墩或土冢形式。通常认为,钟形杯文化发源于盛产铜的伊比利亚半岛,后向东传播,对整个西欧引进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曾颇有作用。而战斧文化则来自中欧的匈牙利一带,向西扩展。两者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后的某个时候于中东欧相遇,并融合为一种新的文化。有人认为,这就是因其在捷克布拉格附近的最初发现地而被命名的乌涅蒂采文化。   由于凯尔特人在欧洲处在一个适当的地理位置,亦即“各种影响交融汇合的必经之地”,他们同周邻的其他民族集团,如日耳曼人、伊利里亚人、利古里亚人、伊比利亚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等,也就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交往,通过这种持续的交往,凯尔特人不断丰富和充实着自己,建树起独具特色的文化。   如同其在文化上所曾经历的广为吸纳、多方采撷,凯尔特人本身的种族背景也十分复杂,带有混合的性质。   但如前所述,凯尔特人在古代欧洲的分布地域极广,又同周边一些族群交往频仍,甚至可能存有某些亲缘关系,如果仅凭古典作家的片断记述而对凯尔特人的种族背景作此过于简单化的该寨堡遗址约建于公元前600年,占地约4.5公顷,所筑土坯围墙,以50万块粘土砖筑成,设有9座望楼、2座大门,为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所罕见。堡内有方形木构房屋,设冶铸铁和青铜的作坊,但无宫室、厅房建筑,采火葬高冢墓。从考古发掘物看,其主人与地中海沿岸先进文化曾有联系,受其影响。 实际上,凯尔特人的确切成份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库恩称之为“整个欧洲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除古典作家所接触过的、令其印象深刻的典型诺迪克类型外,由考古材料所见,凯尔特人中也还存在着具有别种体貌特征的类型。   从发掘的早期人类头盖骨的分类来看,与凯尔特人活动区域相关的其实便不止一种类型。在早期凯尔特人发展中心地带的今德国西南部一带,找到的凯尔特人头盖骨材料不多,在被有关学者提及的9个头盖骨中,1个是长头型,4个是中头型,4个是短头型。尽管这些例证数量过少,远不足以披露在其故土的凯尔特人的种族概貌,但也已充分显示圆头成份在这个族群发展中起着一种多么引人瞩目的作用。库恩认为,“这些短头型是从钟形杯文化和金属时代初期形成于莱茵河上游的波雷比(Borreby)文化的较古老的结合类型中派生出来,而持续到哈尔施塔特文化时期”,并推测这些颅骨类型“可能已与设想的诺迪克类型入侵者发生混合”。   拉登文化时期在中欧的典型例证,包括这个文化区域向东延伸部分的波希米亚,以及瑞士、奥地利和巴尔干半岛北部一带的材料。从波希米亚出土的27具男性头盖骨看,其中多系长头型,也有少量短头型。瑞士拉登遗址及附近墓葬中发现的11具男性头盖骨,情况几乎跟波希米亚的出土物相同,其颅骨穹顶甚至比后者的显得更为低平。瑞士系列中一些高水准的短头型,头颅指数竟高达90。奥地利和巴尔干北部迪纳里克阿尔卑斯山区为数不多的材料似亦显示为比较匀称的中头型,以及某些短头型。由此推知,中欧的凯尔特人可能也已属于一种混合型人群,是从青铜时代起就存留在南德山区的不同短头型成份和从平原地带向北、向东扩展的诺迪克型入侵者的成份融合的结果。   相比之下,今法国和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遗迹则要丰富得多。一般而言,在法国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高卢人,多为中头型、中脸型、上缘窄鼻、中等身材的类型。但实际上,各处的种族特征的连续性则有很大差异。在洛林和博纳发现的是普通类型,而上萨瓦和旺代墓葬中找到的却明显表现出早期短头型人群的特征,至于布列塔尼半岛尖端的外围,则残留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地中海类型,一直持续到日后罗马征服时期。因而只是在北方,凯尔特人的影响才在那些后来构成法兰西民族的早期人群中留存下深深的印记。不列颠的头盖骨标本,许多来自英格兰和苏格兰南部。这些不列颠人的颅骨长度比波希米亚和瑞士的标本略长3毫米,而颅容则与法国的差不多相等,脸部特征同所有其他地方都一样。一般可以肯定,不列颠的头盖骨亦为中头型,但似乎缺乏中东欧那种短头型的代表。   总体上说来,凯尔特人的种族特征并不是完全单一的,种族背景应属一混合型集团,这表明其族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凯尔特人的先祖既包含了某些中欧诺迪克类型的长头型人,他们是由几种地中海亚型在不同时期相继混合而成的,同时也包含着来自今德国西南部一带的短头型人,这是由青铜时代早期进入当地的迪纳里克类型与较早的中石器时代起源的圆头型人混合起来的。很可能就是在一些不同族系的成员彼此相融的基础上,形成了凯尔特人这样一种古代民族集团。   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毗邻而居,存在着颇为密切的边邻关系,由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均可见知。其中,部分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的关系尤其不同凡响,从语言形式,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服装和武器类型,有时几乎难分轩轾,令人困惑,甚至连恺撒、斯特拉博等人也常常会将两者混同为一。特别对于高卢北部比利其人(Belgae)的身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该集团内的阿杜亚都契人(Aduatuci)、厄勃隆尼斯人(Eburones)、康德鲁西人(Condrusi)、帕埃曼尼人(Paemani)、特雷维里人(Treviri)及内尔维人(Nervii)等部,均自称起源于日耳曼人,或被有些学者视为日耳曼人或半日耳曼人。然而实际上更可能是,比利其人诸部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融入过一定数量的日耳曼人或其后裔的成份,比利其人也许在族源方面部分地同日耳曼人存有某种联系,或接受过一些日耳曼人的影响,不过基本属性仍不失为高卢人。由于这种关系,比利其人的体貌特征即便和南方的高卢人或别地的其他凯尔特系族团存在某种差别,也是不难理解的。   其实,民族集团的形成,无论古代型还是现代型,其族源可能都是较为复杂的,所谓纯粹性恐怕只是相对而言,难免受到“隔绝程度、种族混血、杂交群团的构成,以及参与杂交的群团成份的数量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即使在现代民族中,同一族体成员在体貌特征上也还因此而存有地区性的差别,譬如:中国汉族北方人和华南人在身材、肤色上的差别,英国东部人与西部人、意大利、法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波兰东部人与西部人之间的差异,等等。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同流异源”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所以,作为一个分布地域广袤的古代民族集团,凯尔特人各分支间存在体质形态上的某些差异,也是不足为奇的。甚至迄今仍可见到遗痕,同为古凯尔特人后裔的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相比,身高、白肤、金发者颇多,而后者则身矮、体壮、肤略黝黑。   当然,反过来也不能因凯尔特人之中存有此类差异性而否认其在历史上仍为一个基于相当多共性的古代族群。那么,什么是维系凯尔特人为一体的共性特征呢?   这其中包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农牧业经济生活,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神话、风俗习惯、艺术旨趣、性格气质,以及在同其他族群的交往和后来反抗罗马的大起义中生发出的自我认同心理。   如前所述,凯尔特人曾被归结为一个语言集团。语言因素在集聚这个族群中的确有着难以忽视的作用。在远古印欧语言中,“凯尔特诸语言同操意大利语的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原始印欧母语的分化,凯尔特语的音变逐渐完成。据推测,它“同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分离的时期,必然与讲意大利语居民的祖先迁赴意大利的时间一样古远,因而也肯定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凯尔特语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陆凯尔特语和海岛凯尔特语两大支系。大陆凯尔特语即高卢人和加拉提亚人的语言,今已不存;海岛凯尔特语则指尚存于今不列颠诸岛及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语言。海岛凯尔特语依照语音差异又分衍为P、Q两个系统。P-凯尔特语通称布立吞语(Brythonic Language),一般倾向于将它同那些拉登文化时代侵入不列颠的居民相联系,亦即古不列颠语。随着日后不列颠大部分地区被盎格鲁撒克逊化,加之部分居民渡海内迁高卢沿岸,这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仅存于该岛西南部及法国布列塔尼一带,形成今威尔士语、康沃尔语(Cornish,亦作科尼什语)和布列塔尼语。Q-凯尔特语,又称戈伊德尔语(Goidelic Language), 即古爱尔兰人的语言。后来陆续演化成为今爱尔兰语、曼克斯语、苏格兰盖尔语。尽管凯尔特语在尔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如许歧异,但当时依然凸现出作为一个大体完整的语言集团的基本性质。   在一定意义上,“凯尔特语言实际上是有关凯尔特人共同来源的一条重要线索”。从16世纪起,欧洲学者便开始就此问题展开研究。苏格兰学者乔治·布坎南通过研读古典文献,首次将活跃在古代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跟爱尔兰人、古不列颠人,包括苏格兰人联系起来。一个世纪以后,威尔士语言学家爱德华·鲁伊德在编纂一本比较语言学著作时,发现爱尔兰语、威尔士语、康沃尔语和布列塔尼语之间有着共同的词根,他借用布坎南的术语,统称之为“凯尔特语”。此后,这一名称不但用于语言方面,而且也包含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文化方面。
编辑本段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队标
基本概述
  球队获得过的17次总冠军位居NBA球队之冠。曾在1957年到1969年的13年间11夺总冠军,在1959年至1966年连夺8次冠军。 2008年6月17日(当地时间),凯尔特人在2008年NBA总决赛以4比2第九次击败洛杉矶湖人队,夺得了球队历史上第17个NBA总冠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傲视NBA群雄。   凯尔特人队   创建时间:1946   主席(老板):维克-格罗斯贝克   创始人:经理:丹尼·安吉   现任主教练:道格·里弗斯 助理教练:约翰·卡洛尔   俱乐部电话:(617) - 523-6050   主体育场:北方银行花园球馆 (TD BANK GARDEN CENTRE)观众容量:18600人   主场球衣颜色:白 客场球衣颜色:绿   国籍:美国   获得荣誉:1957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 1966年、1968年、1969年、1974年、1976年、1981年、1984年、1986年、2008年(NBA总冠军)   目前明星球员:   雷-阿伦 / Ray Allen / 20   位置: 得分后卫   身高: 1.96米 / 6尺5   体重: 93公斤 /205 磅   生日: 1975-07-20   球队: 波士顿凯尔特人   选秀: 1996年第1轮第5位   学校: Connecticut   国籍: 美国   本赛季工资: 1000万元 合同情况: 2年2000万元,2010年夏签,2012年夏到期。   [绰号] Jesus /杀手雷   保罗-皮尔斯 / Paul Pierce / 34   位置: 得分后卫 / 小前锋   身高: 1.98米 / 6尺6   体重: 104公斤 /229 磅   生日: 1977-10-13   球队: 波士顿凯尔特人   选秀: 1998年第1轮第10位   学校: Kansas   国籍: 美国   本赛季工资: 1900万美元   合同情况: 6年 7930万,2001/8/01签,2008夏到期;3年 5900万,2006/7/17提前续约,2008夏生效,2011夏到期 (2010年皮尔斯跳出合同)新签 4年6100万,否决交易权,2010年签,2014年到期。   [绰号] The Truth/真理   凯文-加内特 / Kevin Garnett / 5   位置: 大前锋   身高: 6尺11寸/2.11米   体重: 253磅/114.8公斤   生日: 1976-05-19   球队: 波士顿凯尔特人   选秀: 1995年第1轮第5位   学校: Farragut Academy HS (IL)   国籍: 美国   本赛季工资: 1600万美元   合同情况: 5年 1亿,2003/10/1签,2009夏到期; 3年5100万,2007/8/1签,2009夏生效,2012夏到期   [绰号]:狼王/KG   北京时间2008年6月18日,凯尔特人在主场以131-92大胜湖人,以4-2的大比分夺得球队历史上第17个总冠军。这是凯尔特人自1986年以来首次夺得总冠军,22年之后,他们终于重回巅峰。   在此赛季之前,球队刚刚从超音速队(现雷霆队)、森林狼队挖来了ALLEN和GARNETT,与PIERCE组成三巨头,这个冠军意义非凡。   拉简·隆多(Rajon Rondo)   球衣号码:9号   位置:控球后卫   身高:1.85米/6英尺1英寸   体重:77.6公斤/171磅   毕业院校:肯塔基大学(Kentucky)   球队: 波士顿凯尔特人   出生地: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   生日:1986年2月22日   选秀:2006年首轮第21位被太阳队选中,随后和布莱恩特·格兰特被交易去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以换取克里夫兰骑士队的2007年NBA选秀第一轮秀权和现金优惠。 2006年7月4日,他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签约。   09-10赛季工资:209万美元   10-11赛季工资:909万美元   合同情况:4年 578万,2006/7/5签,2010夏到期;5年5500万,2009/11/2签,2010夏生效,2015夏到期
编辑本段苏超凯尔特人队
  凯尔特人足球俱乐部(粤语:些路迪),成立年份:1888   主场:凯尔特公园球场(60,832座位)   昵称:Bhoys、Hoops     凯尔特人队球队标志
球衣:主场为绿白间隔横条衫、白色短裤和长袜;客场为绿黑间隔竖条衫、黑色短裤和长袜。   现任主席:John Reid (苏格兰)   现任主帅:莫布雷   所属联赛:苏格兰超级联赛(SPL)   球队荣誉:   欧洲冠军杯(1):1967. 亚军:1970.   欧洲联盟杯亚军:2003.   苏格兰顶级联赛冠军(41): 1893, 1894, 1896, 1898,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4, 1915, 1916, 1917, 1919, 1922,1926, 1936, 1938, 1954,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1974, 1977, 1979, 1981, 1982, 1986, 1988, 1998, 2001, 2002, 2004,2006,2007   苏格兰足总杯冠军(34): 1892, 1899, 1900, 1904, 1907,1908, 1911, 1912, 1914, 1923, 1925, 1927, 1931, 1933, 1937, 1951, 1954,1965, 1967, 1969, 1971, 1972, 1974, 1975, 1977, 1980, 1985, 1988, 1989,1995, 2001, 2004, 2006,2007   苏格兰联赛杯冠军(13): 1957, 1958,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5, 1983, 1998, 2000, 2001, 2006.   威利.马雷 1897 - 1940 詹姆斯.麦克斯泰尔 1940 - 1945 詹姆斯.麦克格洛雷 1945 - 1965   该队为欧洲足球历史上第一队“三冠王”球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1 发表于: 2011-04-27
塞种人
百科名片
   塞种人塞种人,简称塞人,原是住在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

目录

简介
中国史书记载
起源
西方有关记载
中亚草原制度解体
王政制度
葬礼
殉葬制度
骁勇好战
使用的武器
宗教
后裔简介
中国史书记载
起源
西方有关记载
中亚草原制度解体
王政制度
葬礼
殉葬制度
骁勇好战使用的武器宗教后裔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塞种人统治了100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   据史料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塞种人就已活动在中帕米尔、天山及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区。同众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主要是“随畜逐水草”,兼冶炼和加工铁器。在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政权,“塞王”是他们的最高统治者。   有关专家认为,古代塞种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编辑本段中国史书记载
  在中国著名的史书《汉书》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一个今天已很陌生的名词“塞人”。《汉书·西域传》说: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过悬度,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又曾提到: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向西征服了大夏,而塞王南迁迁移,塞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人的国家。   这两段文字,均出自东汉初期史学家班固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书中提到的匈奴、大月氏、塞族之间类似多米诺式的迁徙运动,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文中提到的塞地大致在今天的伊犁河、楚河流域。
编辑本段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车、大月氏、匈奴、楼兰等。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能人由余的智谋,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在这些部落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车等部,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
编辑本段西方有关记载
  这场几乎是横跨欧亚草原的民族迁徙运动涉及之广,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被记录了下来,而且在西方的古代文献中,也有反映。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一前425年),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到名叫Sacae(Saka)的人。研究者认为这个Sacae便是后文提到的Massagetae(马萨亥特)人。并说“Massagetae人据说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地方”。“住在与Araxas(阿拉克赛斯,指锡尔河)河和Issedones(伊赛多涅斯)人相对的地方。有人说他们是Scythia(斯基泰)的一个民族。”当时波斯帝国第一代君主居鲁士二世(前558一前529年在位)曾派兵与马萨亥特人打仗,结果一向战无不胜的居鲁士王和他的波斯军团,在骁勇善战的马萨亥特人面前未赢得半点便宜,不仅波斯军全军覆没,居鲁士二世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了。   在当时的波斯人看来,这些马萨亥特人、伊赛多涅斯人和斯基泰人都属于一个部落集团。波斯人将他们称为Saka(塞克)人。至今仍保存的波斯阿喀美尼朝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登(Behistun)铭文中,多次提到了“Saka”的名字,并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从波斯纳黑希鲁斯塔姆的楔形文字石刻上我们得知,实际上古代的Saka(萨迦)人居住在从黑海到兴都库什山和天山的广大区域,他们分成三个集团,一部分是崇拜叶子的萨迦人,分布在费尔干纳盆地及帕米尔等地;戴尖帽的萨迦人,分布于吉尔吉斯及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另一部分萨迦人,即所谓海那边或河流那边的萨迦人,分布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东南、索格底亚那(即河中)之地。古代波斯人将这些居住在伊朗高原以北的各游牧部落通称为萨迦人,所以希罗多德说:波斯人是把所有的斯基泰人都称为萨迦人的。希罗多德指的斯基泰人其实就是指前文提到的马萨亥特人。   汉文史书上的“塞种”,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即是古波斯语中“Saka”(萨迦)的音译。在其他的汉文典籍中,又有“铄迦”、“烁迦”等不同译法,都是“Saka”的译音。
编辑本段中亚草原制度解体
  自公元前7世纪前后,中亚草原游牧部落绿洲农业居民的原始公社制度先后开始解体,中亚最早的国家形式逐渐形成。在中国的史书中,出现了“塞王”,大概标志塞种也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塞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已知道用毡房,这种毡房从外形上看是圆柱形的,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分成6格至10格,可以张缩自如,以便携带,顶上环列着轻巧的椽木。这种便于拆卸和折叠的木格与毹,极易放在车上及马背上运走,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智慧创造。塞人将天幕建在大车上,车有两轮、四轮、六轮的,用两条牛或三条牛拉,有的用骆驼驾御。迁徙时,塞人用车运送妻子、儿女及家庭什物、用具。这种天幕也可以从车上移下来建在地上。在冬天,也住在用泥草筑成的房子里。
编辑本段王政制度
  塞人实行王政制度,他们分成四个大部,每部分成若干“区”,每区由一个总督加以统治。实际上这些总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长世袭的,因为塞人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因而各大小酋长的权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长再推举塞王,塞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编辑本段葬礼
  按照习俗,每任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然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哀悼,并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的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
编辑本段殉葬制度
  他们还实行残酷的殉葬制度,除了要缢死一个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厨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杀死殉葬。王的马匹,也要杀死葬于墓门附近。最后,由部落的人民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宽宥。在王死一年之后,还要杀死50个奴隶和50匹马,陪葬于陵旁。
编辑本段骁勇好战
  塞人骁勇好战。每次作战的战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给战士。他们奖励战胜敌人和多杀敌人,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作为分取战利品的凭证。同时还把敌人的头颅用来作饮器,把首级眉毛以下的部分锯去,井把剩下的部分弄干净。富人在外部包上牛皮,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它当做杯子来使用。穷人只是把外部包上生牛皮来使用。一个人也可用他自己的族人的头来做这样的杯子,但这必须是与他不合的族人,并且曾在国王面前战胜过自己。   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
编辑本段使用的武器
  塞人所使用的武器包括防御用的甲胄和攻击性的战斧、矛、剑和弓箭。防身甲胄是用皮革制成,再在皮甲上缝以兽骨或马蹄制成的硬片,使之更坚固。后来改用青铜和铁制成硬片,缀在外面,被称为鱼鳞甲。同时,塞人还将战马身上也披上鱼鳞甲,以便在战场上可以抵御敌人的刀矛和箭矢的攻击。甚至塞人的战马还有用铜制的胸甲、黄金的马勒和马嚼子。攻击性的战斧、刀、剑、矛等形式略有差异。   塞人还使用套索和飞石器。但使用最多的是弓和箭。弓虽短而劲强,多数用复弓,箭头最早用骨制或石制,后来用青铜或铁制。为了携带方便,常将弓套和箭袋联起来使用,弓套和箭袋都装饰得很美丽。就是凭借着这些强弓铁骑,使得这些“马上的弓手”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奔驰,铁蹄声声叫人胆寒。
编辑本段宗教
  塞人有自己的宗教。他们崇拜祖先,认为万物有灵,对一些自然现象予以崇拜。希罗多德说游牧的马萨亥特人在诸神中间更崇拜太阳。他们献给太阳的牺牲是马,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诸神之中最快的太阳。定居的塞种人则把土地当作母神加以崇拜。出于战斗的需要,对战争之神也很崇拜,他们把剑插在地上,向上浇奶和血,以祈求获得胜利。   塞人还特别崇拜黄金。希罗多德在描写中亚塞人的特点时说,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护神圣的黄金,每年为它举行重大的祭典。当时塞人的衣服上都以黄金为装饰品。这些塞人的遗迹和遗物,通过考古学家们不断的探寻,已逐渐明晰,还原了其真实的面目。
编辑本段后裔
  西汉初,许多塞人部落在月氏的压力下,越过天山向今帕米尔地区逃窜。但也有部分塞人留在原地,成为月氏的臣属。后来月氏人又败于乌孙,留在天山以北地区的塞人复成为乌孙的属民。今天中亚和新疆许多民族的血液中包含着塞人的成分。新疆北部地区的古代居民同哈萨克斯坦天山地区的塞人及高加索人种安德罗诺沃文化居民的后裔有关,而新疆南部的古代居民却与高加索人种东地中海类型有关。现代学者把近现代发现的新疆和田地区公元10tit纪以前使用的文字称为“和田塞语”(Khotan Saka)。   近数十年来,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北部出土了许多塞种金器。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从锤锻工艺来看,塞种是有很高文化的民族。   新疆的古塞种人部落在公元8世纪前后被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部落即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以及其他突厥人所征服,然后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入维族等民族中去了,逐步成为维吾尔族等民族中重要的有机部分,他们使用的东伊朗语也被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所同化,今天只有分布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是古塞人的唯一后裔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2 发表于: 2011-04-27
蒙古人
百科名片
   蒙古民族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目录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族语言
历史
人口及分布
生活习俗
文学艺术
宗教与信仰
中国的蒙古族
名人古代
现代
苍狼白鹿
发展历史
社会经济
蒙古铁骑
军队战术
蒙古人西征
风俗习惯
相关音乐:蒙古人腾格尔:蒙古人
苏亚拉:蒙古人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族 语言
历史
人口及分布
生活习俗
文学艺术
宗教与信仰
中国的蒙古族
名人 古代
现代
苍狼白鹿
发展历史
社会经济
蒙古铁骑
军队战术
蒙古人西征风俗习惯相关音乐:蒙古人
腾格尔:蒙古人 苏亚拉:蒙古人展开 编辑本段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族
语言
  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历史
  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唐朝中期前和中国辽朝时纳入中国版图。蒙古族伟大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大元国,或称“大元大蒙古国”(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为元朝的正式开始,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孙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 蒙古族开创的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把云南、四川、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纳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辖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尤其是元朝首次实现了全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最大范围的的大统一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无法统一的青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明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清朝时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纳入中国版图。漠西蒙古土尔扈特18世纪中期后不远万里冲破沙俄阻挠回归祖国中国。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国,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让中华民族大家庭力的蒙古族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人口及分布
  牧马的蒙古人。摄影作品《草原追风》作者邱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Dörbed))和在原来为中国外蒙古唐奴乌梁海的1944年被苏联俄罗斯吞并的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   。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生活习俗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白节(也称白月)。
文学艺术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与筷子舞等。
宗教与信仰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编辑本段中国的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国,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让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蒙古族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蒙古族传统服装   中国的一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编辑本段名人
古代
  铁木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第一代大汗。札木合:铁木真结拜兄弟。窝阔台:铁木真之子,大蒙古国第二代大汗。拖雷:铁木真之子,蒙古帝国大将。蒙哥: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忽必烈:拖雷之子,元朝建立者,庙号元世祖。拔都:蒙古帝国大将,曾远征至奥地利等地。旭烈兀:蒙古帝国大将,曾远征至叙利亚等地。孝庄文皇后:皇太极之妃,清世祖顺治皇帝的母亲。噶尔丹:准噶尔部蒙古领袖。僧格林沁:清朝名将,嘎达梅林。
现代
  阿思根 李四光 旭日干 拉苏荣席慕蓉 萧乾 李准 斯琴高娃 斯琴格日乐 孟克·巴特尔 齐·宝力高 白岩松 德德玛 布仁巴雅尔 乌兰夫 腾格尔 哈斯 朝鲁 哈丰阿鲍 喜顺 乌云其木格 傅莹 张小平 美丽其格 乌兰托娅
编辑本段苍狼白鹿
  “蒙兀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韦”为何物。蒙古室韦说解释不了狼图腾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来源,说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实。这样就腰斩了蒙古民族的整个历史。不少蒙古人愿意追认突厥、匈奴,乃至北狄为祖先。   《蒙古族简史》将蒙古族兴起以前的匈奴与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鹃、契丹、女真做了介绍,认为它们对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响。《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从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写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1954年,被认为是关于蒙古人民历史的一部好书。麦高文《中亚古国史》和西诺尔主编的《剑桥内亚古代史》实质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鲁塞《草原帝国》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邻真从中国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来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于编撰以蒙古族为中心的人类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当之无愧的亚欧历史百科全书。其中第一编《蒙古史》最有价值,第二编《亚欧各国史》、第三编《世系谱》和第四编《地理志》不是过于简略就是没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红花,突厥人、中国人、犹太人、富浪人(欧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绿叶而已。他没有也不可能阐明蒙古族在人类史上的合适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撰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给予了蒙古以适当的重视,大体反映了蒙古在中亚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从长时段和世界体系的角度来考虑其动态和变迁。   在人类起源迁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独特性,而是考证民族与人类的关系。任何民族独立起源的学说都是主观的追求,经不起科学的分析和检验。因此我们不能赞成蒙古族起源于某地某族的简单说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环节。鉴于目前的科学研究状况,关于蒙古族源我们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构成蒙古族基础的原蒙古人可以通过室韦、鞑靼追溯到鲜卑、东胡,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大约在五万年前经东南亚进入中国逐渐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区,相当一部分蒙古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体上源于印欧人,而印欧人种大约四千年前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分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纪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铁木真所统一。铁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梦想是统治所有海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窝阔台完成中国北部的征服,继续向欧洲推进。他在1240年攻毁基辅并向匈牙利进攻。窝阔台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军立即折回以解决继承的问题。当蒙古的统治者把军事焦点集中在中东和中国时,欧洲地区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领中国,并建立元朝。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却被季风吹翻舰队,导致重大的损失。1294年,忽必烈逝去,蒙古的政权自此在亚洲和其他地区逐渐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国的元朝被明朝推翻,蒙古大部退往蒙古漠北,为北元。   在1370年代,一个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战士,宣称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争取在中亚地区的蒙古领导权,企图恢复蒙古帝国。欧洲人称之为帖木儿,亚洲人称之为毁灭王子,凭藉十万名以骑兵为主的大军,横扫俄罗斯与波斯,以回教徒为主要攻击目标。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随后并转往西方,在叙利亚打败埃及的阿拉伯奴隶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败大批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但随即折返。1405年,他发动军队入侵中国,却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欢掠夺财富和发动大规模的屠杀,但在位期间却没有考虑过设置一个稳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儿子们所继承瓜分的广大国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 ,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音达达)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 、辽、金时代,还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 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 ,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 ,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十至十三世纪,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草原游牧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森林部落主要从事狩猎,也进行采集和捕鱼。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确地归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过渡,而草原部落则又往往继续从事狩猎活动。这种复杂的情况反映了从森林狩猎部落到草原游牧部落的历史发展过程。   1 畜牧业   这是草原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生活的主要来源。游牧民饲养羊、牛、马,有的部落还养骆驼。牛、羊的肉与牛、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牲畜的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毡毯与绳线,是制作毡帐的主要材料。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也用来拉车。   逐水草放牧是游牧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季节,为了适应放牧的需要,他们要移换牧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作夏营地,寻找可避风寒的谷地作冬营地。各个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们每年冬夏,沿着习惯形成的路线在牧地间迁移。   2 狩猎业   这是森林部落经济的主要部门。狞猎民居住在用木头和桦树皮搭盖的棚子里。他们穿的是兽皮,吃的是野牛、野羊肉。冬季出猎时,他们使用一种滑雪板,名为"察纳",也叫"木马",在山林中飞快地追逐野兽。猎获物则放在雪橇上,每橇可装载数千斤,运送很方便。   狩猎在游牧民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狩猎的方式主要是集体围猎,常以部族为单位联合举行。狩猎的季节多在冬季,"凡打猎时,常食所猎之物,则少杀羊",狩猎是游牧经济的重要补充。   3手工业   当时已产生为游牧经济服务的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的分工主要有木匠、车匠、铁匠和弓匠,产品主要是车、马具、弓箭、刀剑、甲胄、毛毡等等。金代铁钱大量流入蒙古后,蒙古人便毁钱铸铁,制造工具。据文献记载,冗良合人善于锻铁。车是游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造车手工业很发达,可以制造载运整个帐幕的大型车辆,由多头牲畜挽曳。一般贫困牧民也拥有车辆。奶制品和皮革加工产品,一般也是个体家庭的牧民自己制造的。   4 交换   游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进步。辽朝时,草原诸部以牛羊马驼和皮毳等物与辽进行交换,换取绢帛、铁器等生产工具和日用品。金朝与革职诸部继续保协交换关系,在边境指定的地点进行互市。部落首领通过入贡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换关系。与邻境的交换多由西城商人进行,这些商人来往于草原各部,沟通了游牧民和定居农业人民的贸易联系。   5 农业   在蒙古地区也出现了少量的农业。辽朝在今海拉尔地区、克鲁伦河流域移民屯田,兴修城镇,发展了农业。在邻近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农业地区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农业。   元代蒙古族社会经济   1 畜牧业   畜牧业是蒙古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蒙古建国后,牧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元世祖至元末年,从漠北流亡到今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达七十余万。武宗初年,从西北诸王归附的贫民有八十六万八千户。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较大增长。据《史集》记载,到十四世纪初,蒙古大汗属下的蒙古各千户军队,由于人口繁殖而增加了两倍。人口的增长,标志着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   蒙古建国后,特别重视畜牧业。窝阔台时,指令在各千户内选派嫩秃赤(管理牧场的人)专管牧场的分配和使用。为了扩大牧场,经常派人在漠北打井,开发无水草原。国家为了保护牧场。颁布了严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遗火烧毁牧场,都要受到法律惩处。   元朝建立后,逐步建立了管理畜牧业的机构。太仆寺专管牧业,下辖十四个官牧场。"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牧场上的牧人称为哈赤、哈剌赤,按千户、百户组织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检查登记,造册备案。   官牧场都设在水草丰美的地区。上都官牧场,规模很大。元政府经常从这里调运大批牲畜,以满足军需和民用。例如,延祐七年二月,调上都等路的"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秋末冬初,上都等地的牲畜驱赶到华北的田野上放牧,这些地区要负担饲马的刍粮和饲草。   元政府还将一部分草原分给蒙古诸王、贵族,作为他们的牧地。他们拥有大量的牲畜,如弘吉剌部的贵族竹温台"善牧养,畜马牛羊累巨万"。博罗欢有"马成群。"仁宗时,北方遭风雪灾,贾昔剌"出私家马二百匹以为助"。   在牧区,"人以孳畜多寡为贫富"。1324年(泰定元年),元政府规定一个区别蒙古牧民穷富的标准:凡有马、骆驼二十匹、羊五十只的牧户,就不算贫困户,如让他们充当站户,政府不再补买牲畜救济。可见,这类牧户属于中等之家,如低于此数就是贫困牧户了。从这条史料,大体上也可以看出个体牧户占有牲畜的数量。   2 狩猎业   狩猎是牧业经济的补充。蒙古贵族把狩猎视为"国之大事"。元朝皇帝和诸王、贵族继承古代氏族共同狩猎的传统,每年率领军队和牧民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常到大都东南的柳林,用放鹰隼的办法捕捉水鸟和野兽,称作"飞放"。每年夏秋到上都避暑,也要举行一系列狩猎活动。   除蒙古贵族的狩猎活动外,狩猎在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捕猎期间,他们多吃猎获的野物,很少杀羊。贝加尔湖等地区的林木中百姓,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使用驯鹿作交通工具,当地盛产的貂皮、兽皮和鹰鹘,是运往内地的名贵物产。   近水居住的牧民也从事渔猎。贝尔湖、达里诺尔及克鲁伦河、土拉河等,都产鱼,可供牧民猎取。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边民乏食忽必烈令运去渔网,使取鱼自给。武宗时西北诸王部民来归者百数十万,朝廷教近水者取鱼以食,四年之间,共调去鱼网三千。   3 农业   成吉思汗建国后,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漠北的农业也得到发展。经营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成吉思汗命镇海率万余降民在阿鲁欢地区屯田,建立了称海城。忽必烈时期,为解决驻军的粮食需要,继续开发和扩大在漠北地区的屯田。1274年(至元十一年),开始在和林屯田,到武宗时,年产粮食九万余石。1295年(元贞元年),成宗调拔军队在称海屯田,到武宗初年,年产粮食二十万斛。多年经营和发展,使和林、称海成为漠北两大屯田中心。同时,元政府在五条河、杭爱山、谦谦州、吉利吉思等地也有屯田。屯田的主要劳力是汉族士兵,农具和耕牛来自中原地区。   少数蒙古族人民也经营农业。1272年(至元九年),元政府令由蒙古军组成的拔都军在克鲁沦河附近开渠耕田。1319年(延祐六年),元仁宗派蒙古军五千人和晋王部属贫民二千人屯田称海。武宗时,岭北行省左远相哈剌哈孙,曾选择军士中通晓农事者教蒙古各部落从事耕种。   元朝时,漠南地区的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都出现了种田户。从事农业的汪古人,被称为“种田白达达”。在亦集乃路、兀剌海路都有种田的农民。应昌路屯田的规模很大,每年可籴粮近一万石,是北方储粮基地之一。元政府在亦集乃路屯田,在合即渠扩大耕地达九千余亩。   4 手工业   在漠北地区,官营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和林、称海等地。工匠主要来自中原汉地,也有来自中亚、波斯和西欧的匠人。他们为蒙古统治者建造宫室,制造各种奢侈用品。据考古发掘的报道,在和林发现十座冶炼炉和大量金属制造品,当地烧造的陶瓷器也很多,一些瓷器上刻有汉族工匠的姓名。蒙古建国后,陆续派汉族工匠到谦谦州生产武器、丝织品,元朝还派人向当地人传授制陶、铁冶和造船等项技术。   漠南地区的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上都等地。上都的官营手工业,设置了很多管理机构,分别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和上都留守司管辖。上都官手工业的行业很多,主要有制毡业、制革业、制甲业、铁器冶造业、金银制造业等。绝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   据1293年(至元三十年)的统计,上都有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户,每年需官粮一万五千二百余石。到元朝中期,仅中政院所属的管领上都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即有工匠二千五百多户。这说明随着手工业匠局的增设,工匠的户数也不断增多。   在蒙古诸王、贵族的分地内,如弘吉剌、汪古等部,分别设置了人匠总管府、怯怜口民匠总管府和提领所等机构,属下的各色工匠为他们制作手工业用品。   蒙古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男子制造弓箭、鞍具、车帐、皮革,妇女制作乳酪,缝皮衣、鞋帽,主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5 城市和商业   窝阔台时兴建的和林城,是漠北的著名城市。蒙哥时,和林城已颇具规模,城内有各族商人聚集的回回区,有汉族工匠聚居的汉人区,有若干所衙署,十二座佛寺和庙宇,两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东南西北各有一门,分别有粮食、车、牛、羊、马的市场。   称海是漠北另一重镇。这里是屯田和驻防重地。忽必烈太子真金和皇侄海山曾带领诸王、大将在此镇守。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在这里设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在漠南地区,成吉思汗时期破坏的一些辽、金城堡,元朝时逐渐得到恢复,在各投下领地内还出新的城镇。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领主在今达里诺尔附近兴建应昌城。1295年(元贞元年),又在今翁牛特旗兴建全宁城。   在汪古部领地内,金代在天山县(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集宁县(内蒙古集宁市东南)设有同北边互市的榷场,元朝分别为净州路和集宁路的治所。元代又建立了砂井城(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作为砂井总管府的治所。汪古部在黑水(艾不盖河)北岸修建了一座新城,定名为静安县(今内蒙古达茂旗北鄂伦苏木古城),后升为静安路。1318年(延祐五年)改名为德宁路。   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在夏州(内蒙古乌审旗南无定河北岸)东北新建了一座察罕脑儿城和宫殿。武宗时,在察罕脑儿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56年,在刘秉忠的筹划下,选择桓州东、滦水北一块地方修筑城郭宫室。经过三年的营建,建起一个新的城市,定名开平。忽必烈在大都建都后,改开平为上都,作为每年夏初至秋末清暑的夏都。皇城分宫成、皇城和外城三重。皇城与外城周长共有十八、九里。宫城内建有大安阁、水晶殿、穆清阁等宫殿楼阁,外城有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剌斡耳朵。上都的建筑既有中原传统的形制,又有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格,并广泛吸收了当时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技巧。皇城是市区,设大小官署和手工业管理机构及匠局多所。还有鳞次栉比的商肆、贵族和平民的住宅、孔庙、佛寺、道观、回回寺等等。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有四条驿道通大都,北通和林,东通辽阳行省,西从丰州经宁夏、河西走廊可通中亚。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林、上都都是蒙古地区商业发达的城市。元政府对上都的商业活动采取免税和轻税政策,外地商人纷纷前来贸易。上都有规模颇大的商业区,而且按行业分为各种市。上都、应昌是北方和籴粮食的重要基地,政府根据需要发布收购粮食的命令,商人们自己设法组织运输,将粮食运到指定粮仓交纳,政府支付以现钞或盐引(取盐凭证)。粮食收购价一般较市场价优厚,盐引更是难得之物,所以对商人很有吸引力。从整个蒙古地区来看,输出的主要商品是牲畜、皮毛、药材等,输入的主要是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
编辑本段蒙古铁骑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也速盖巴特尔之子铁木真。 蒙古人是擅长狩猎的游牧民族,终其一生在驰骋草原中渡过。打从孩童时代起,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弯弓。每一个体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岁以前都会被要求参加狩猎与战争。而蒙古部落联军,就是由全体的成年男子所组成。   蒙古人在极其严厉的军法约束之下作战并共享战利品。在战争中遗弃战友会被判处死刑。这种严格的纪律,加上英明的领导和有效组织,让蒙古人的武力,从骑兵群提升为一支真正的军队。   蒙古的军队是根据十进制的体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部队所组织而成。各个部队的人数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应付人员伤亡和损耗。万人部队是最大的作战单位,就像现代的「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续的战斗。个别的士兵大多归属于千人部队,成为这个部队的一份子,相当于现代的「团」。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个蒙古人为一个队伍,来编列他们的部队。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鞑靼人和摩鞨人会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队之中,令其无法组织动员,不致对统治家族构成威胁。   成吉思汗首先创立万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是从周边的部落所征募而来,能够承蒙青睐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部队在早期阶段,是一种还算可以让人觉得光荣的征募方式。但后来就发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为这个扩展中的帝国的统治阶级来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时候,除了战利品以外并没有任何的薪俸,其升迁全靠战绩而定。当帝国急速扩展的步伐缓慢下来后,新的给付制度就开始推行。到了后来,军官便能够把他们的职位传给他们的继承人。   每一个作战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马,以供经常换骑以保持快速的调动。在二十世纪的机动部队出现以前,这世上并没有一支军队能在移动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骑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弯弓的轻骑弓兵(无装甲)来作战。这种武器虽然轻便,却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们使用中国人和中东人来担任攻城工程师。步兵、驻军和重骑兵(穿戴装甲)等使用长矛的军队,则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编辑本段军队战术
  蒙古军队依靠火力、快速调动的能力处于优势。相较之下,他们所面对的敌手的移动速度则非常缓慢和谨慎,但蒙古人善于寻找机会去分散敌军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击把敌人各个击破。他们会试图环绕或包围敌军,来制造局部优势。如此一来,马上的敌人会受伤,而坠马的骑兵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蒙古的轻骑兵并不能对抗重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会假装败逃来吸引敌军骑兵的穷追猛打,藉此消耗他们的体力,以降低其攻击实力;这时,原本走避的蒙古轻骑会突然折回反身成为攻击者。蒙古军队精于设下埋伏和突袭。蒙古军的将领也最善长于应用侦察兵,并且在身处劣势的情况下,协调武力的调动以夹击敌军。   蒙古人经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个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个被进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弃扺抗、不战而降。最能证明这种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军队,其所到之处,往往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凶猛的战士,打败牧地上的每一个敌人,并侵袭在东方和南方已开发的文明。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的部落在统一之后,即展开对外征战。沿着他们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由于所到之处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坏,因此被视为“魔鬼的骑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贝加尔湖的南面平原。在顶盛时期,他们的帝国东起自韩国并跨越亚洲边界,直侵俄罗斯在欧洲的土地,远至波罗的海沿岸一带。他们占有大部分的小亚细亚、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与缅甸、整个中国与部分的越南。
编辑本段蒙古人西征
  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铁木真摆脱中国金朝统治,建立蒙古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继承汗位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大规模的蒙古西征共三次,成吉思汗亲自统帅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3年),他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顿河流域,于1223年打败俄罗斯联军,但在伏尔加河畔被保加尔人击溃。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1年)由成吉思汗之孙领导的,他横扫南俄草原,侵入波兰和匈牙利。第三次西征(1253~1258)中,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统帅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消灭阿拉伯帝国。蒙古在西征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规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国。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1 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珠宝、金银制作的耳环和手镯、戒指、项链。   2 饮食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从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较深的牧区,虽然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蒙餐西吃成为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有许多的大饭店、小饭馆,其餐饮环境、饮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参照欧洲的标准。用餐环境讲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盘子。小饭馆虽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结构、模式和餐具与西餐没什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3 原蒙古人与非蒙古人种居民   体质人类学界通常将人类分成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和褐种人。白种人又称之为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黄种人又称之为蒙古人种,主要分布于东亚。二十世纪末生物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不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同理也不难否认北京猿人是现代东亚人的祖先。   最近二十年体质人类学研究,特别是细粒体DNA和Y染色体方面的进展表明人类同源于二十万年前的非洲。现代人种大约十万前从非洲进入欧亚大陆,其中一支大约六万年前从东南亚开始进入东亚,逐渐演变成了蒙古人种。常染色体研究亦支持上述结论。   东亚旧石器时代人骨发现不多,尤其缺乏5-10万年前之间的人骨。新石器时代人骨和现代蒙古人骨骼十分接近,应该属于蒙古人种。它们处于蒙古人种的形成和分化过程中,一般称为原始蒙古人种或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进入青铜时代,东亚出现了印欧人的踪迹。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东亚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分布区,汉族和蒙古族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不成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蒙古族和汉族中的非蒙古人种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东亚非蒙古人种不仅存在,而且比重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一些,时间也比一些专家估计的要早一些。   大约四千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之际,印欧人就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蒲立本通过对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研究之后指出印欧人进入中国绝不晚于他们进入印度,月支、乌孙、吐火罗均是印欧人。余太山遥相呼应认为大夏、有虞氏、允姓之戎、犬方、鬼方、方、匈奴属于印欧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其实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开宗明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王国维认为鬼方、昆夷、猃狁、匈奴一脉相承。胡厚宣认为土方是夏族。徐仲舒等亦早就指出过西域之大夏与中原之大夏同族,月支前身为有虞氏;王静如亦论证了大夏即吐火罗[。   民族和人种是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庞统地说夏、月支、吐火罗、鬼方、土方、 方、猃狁、匈奴等是一回事,都属于印欧人。其实他们都和印欧人有些瓜葛,其中部分甚至大部分属于印欧人十分可能。有如下证据表明公元前有不少印欧人进入过东亚。   C.S. Coon、李济、杨希枚注意到殷墟头骨中有高加索人种类型,作了认真的测量和研究。1976年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戟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其中一个头顶上刻有一个“十”字。尹盛平认为这人头像“其种族当是塞种”,而斯维至认为与严允有关。梅维垣认为两个人头像无疑具有高加索或欧洲人种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东西方互动的有力证据,古代汉语的“巫”和古代波斯的Magus以及英语“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联系。饶宗颐认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余年的西亚哈拉夫(Halaf)文化,并且对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影响。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面像亦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与西亚或中亚不会没有关系。   更明显的证据是新疆发现了大批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印欧人木乃伊。根据韩康信等的研究新疆青铜时代人种以印欧人为主,包括三种类型,帕米尔—费尔干纳型(Pamir-Fergana),原始欧洲类型(Proto-European)和地中海类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些木乃伊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罗人或伊朗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非无足轻重。古DNA研究亦支持上述结论。   王励等对山东临淄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骨进行了DNA分析,结果表明他们更接近印欧人种而不是蒙古人种。春秋战国时代戎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赤狄白狄或西戎东进山东是可能的[24]。这批墓葬可能是戎狄的遗存,并不一定代表当时齐鲁的主体居民。但至少表明印欧人或白种人春秋战国时代有可能进入山东。   历史记载亦表明一些明显具有印欧人种特征的人活跃于中国北方。在汉文史料中月支、乌孙、匈奴形象不同于汉人。   《史记·大宛列传》概述了西域大夏、月支、乌孙、匈奴的状况后指出:“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发髯”。深眼多须是西域胡人或印欧人种的特征。《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条张守节《正义》引三国万震《南洲志》云:“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汉书·西域传》:“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颜师古注曰:“乌孙於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晋书·石季龙载记》:“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胡羯或羯胡被认为是胡或匈奴后裔,多高鼻多须。《周书·异域传·于阗国》云:“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多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明,颇类华夏”。由此可见西域诸胡月支、乌孙、匈奴大都高鼻、深眼、多须,与印欧人有关。   蒙古国诺颜乌拉匈奴墓葬出土的匈奴人像刺绣画,蓝眼多须,亦可佐证。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发现了一座特殊的墓可能是属于匈奴使臣,两件透雕铜饰中的人物高鼻、长发、穿绑腿裤,显然是游牧风格。此外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雕塑中的匈奴多须,亦具西域胡人特征。   以上证据可以证明匈奴、月支、乌孙、大夏与高加索人种有关,但不足以证明他们全部都是印欧人。事实上他们均是印欧人种与蒙古人种混合的产物。这就可以解释西方古代文献中的匈奴具有蒙古人种特征。根据四、五世纪罗马人的记载,匈人具有如下的特征:中等身材,较欧洲人略短,有健壮的四肢,粗壮的颈脖,头颅圆形,双目细小,脸面较平,胡须稀疏。阿提拉就是典型代表。匈奴帝国亦称为“百蛮大国”,匈奴民族明显是混血的产物,其中显然包括印欧人种和蒙古人种(Mongoloid mixed with Europoid or Europoid mixed with Mongoloid)。不同之处容易引起人民的注意,中西方文献分别记述了不同于自身的匈奴,加起来使我们对匈奴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匈奴包括了部分印欧人,突厥中印欧人的成分可能更大。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蒙古族形成过程中也会包含不少印欧人成分。   成吉思汗有不少后裔是突厥人。《突厥世系》的作者阿布齐·哈齐就是成吉思汗长子赤术汗第五子昔班汗的后裔,从父系和母系都可清楚地追溯到成吉思汗。他们对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记忆。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亚乃至西亚、欧洲均留下了后裔,而大多数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认成吉思汗为先祖或自称为成吉思汗之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   【面部特征】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  标准蒙族人脸型
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相关音乐:蒙古人
腾格尔:蒙古人
  详细内容:   01.天堂   02.八千里路云和月     腾格尔专辑:蒙古人
03.边城酒店   04.蒙古人   05.鹰之恋   06.我热爱的故乡   07.上帝说   08.你和太阳一同升起   09.古老的歌   10.东去的列车   11.梦土   12.小河摸鱼   13.蓝色的故乡   14.茫然   15.我的兴安岭   广告语: [天堂]——我爱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我热爱的故乡]——故乡,故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蒙古人]——辽阔无边的草原啊,哺育我成长的摇篮……本碟精选了中国顶级民歌歌唱家腾格尔的15首民歌,无可挑剔的好声音,传唱经典音乐,让我们震撼。专辑中,腾格尔用深沉的声音演绎蒙古草原的辽阔以及对故乡的热忱,让我们一同在他粗犷的各声中寻找胸襟万里的苍狼精神和草原情怀!
苏亚拉:蒙古人
  详细内容:   01、蒙古河   02、原上青青草     苏亚拉专辑:蒙古人
03、天边   04、送别   05、蒙古人   06、梅花三弄   07、白桦林   08、草原夜色美   09、爱的箴言   10、雕花的马鞍   11、城里的月光   12、一杯美酒   广告语: 这是一张经过两国(中、韩)、两地(广州、北京)、三个民族(蒙、汉、朝鲜)的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精心制作的丰富多彩、演唱风格多变的唱片。唱片的演唱者苏亚拉是一位有着十几年演唱经验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她的演唱臻达完美,其歌声温暖而缠绵、充满着成熟女性的温情,悠扬而辽阔、饱含着对蒙古民族和草原的无限深情。愿这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的天籁女声带给您塞上草原的无限风情和美妙的歌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3 发表于: 2011-04-27
赫梯人
百科名片
   赫梯人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目录

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民族特色
战争与毁灭卡叠什战役
毁灭
赫梯文字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民族特色
战争与毁灭 卡叠什战役
毁灭
赫梯文字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赫梯人源自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属于印欧语系。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生存在北高加索大草原上的古印欧人在驯服马与发明轮子之后,开始了向南翻越高加索山脉的艰苦征程。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也称做小亚细亚半岛),并在此缔造了古印欧人的最早文明——古安纳托利亚文明。   公元前3000年后,这支进入小亚细亚的古印欧人被称为古赫梯人(哈梯人)。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印欧人以莫大的勇气和无比的毅力,徒步翻越了海拔超过四千米高加索山脉,取最近的路线进入了小亚细亚。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多数学者认为,古印欧人也许是向西走出了东欧大平原,经由巴尔干半岛,横渡连接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兜了大圈子来到小亚细亚的。他们这种猜测来源是基于认为四千米以上的高峰对人类徒步集体迁徙来说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然而,对于公元前三千年缺乏造船技术的古人类而言,横渡数公里宽的海峡,同样面临技术上的瓶颈。而徒步翻越高山,除了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外,在技术上反而没有多少限制。历史上集体翻越山脉的事例很多,公元前三世纪汉尼拔领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公元四世纪埃兰人为了躲避匈奴人也曾大举翻越高加索山脉;二十世纪的中国工农红军更是徒步翻越了平均海拔在五千米以上的横断山脉。   所以综合看来,赫梯人的确是古印欧人在翻越高加索山脉到达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所形成的民族。
编辑本段民族特色
  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洗劫巴比伦,进入阿拉伯半岛的两河流域。巴比伦第一王朝告终。   赫梯人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们精良的青铜和铁质武器,还有他们无坚不摧的战车。  赫梯国王小金像
公元前三千年的安纳托利亚的丘陵上,拥有丰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古赫梯人很快发明了降低铜熔点的铜锡合金冶炼术——青铜术,揭开了旧大陆的青铜时代帷幕。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青铜冶金术是赫梯人发明的,而冶金术也可能是古印欧人发明的,以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人类最早的冶金技术发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高加索以北的黑海塔曼半岛的古印欧人遗址中。   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的冶金技术长时间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大约到了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的赫梯新王国时期,赫梯人已经开始大规模地使用铁器,因而赫梯人也是最先走进了铁器时代的人,其后闪族系统的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铁器技术王国,亚述人依靠着他们从赫梯人手里继承下来的在铁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一度横扫了整个近东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左右,小亚细亚的各个赫梯人部落联盟开始结合成统一的国家形式,而赫梯人也开始了他们的大规模扩张。赫梯人是最为著名的战车设计家。在这一时期他们成功改进了古埃及人的战车,将八个轮辐的轮子,精简成四轮辐或六轮辐,使战车更为轻便,这样,战马就可以拉动更多的作战人员。   赫梯战车上的基本配置是载乘三名作战人员,而古埃及战车只能装两人。这样,赫梯战车就超过了古埃及战车。依靠其战车优势,赫梯人一度垄断了近东的贸易通道和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战争与毁灭
    赫梯战士头像
赫梯王国与巴比伦第二王朝之后的赫梯新王国总共持续了800多年。   公元前十五世纪末至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叶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一度控制了小亚细亚东部和叙利亚,并和强大的古埃及王国发生了冲突。
卡叠什战役
  前1299年,赫梯国王穆瓦塔里和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之间暴发了上古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卡叠什战役。双方一共动用了大约5000辆战车,如果将当时的战车类比于二战的坦克,其战车会战的规模甚至超过二战坦克会战的最高峰——库尔斯克会战。
毁灭
  公元前十三世纪末,赫梯遭受了神秘的“海上民族”(有观点认为当时席卷塞浦路斯,小亚细亚和黎巴嫩的海上民族,即为《圣经》中提到的以色列人的对手“菲利士”人)的侵略,其王国被肢解,此后形成的“赫梯王国”称“新赫梯”,一直是亚述帝国的属国,直到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吞并。赫梯人创造的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此也被湮没。
编辑本段赫梯文字
  赫梯人不仅对远古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文化上也成为了古印欧人的先驱。大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左右,亚述人将苏美尔楔形文字传给了赫梯人,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用楔形文字来记录他们的印欧语文献。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印欧语文献记录。从十九世纪开始,在安纳托利亚半岛陆续发现了许多有文字记录的文物,但直到二十世纪初,这些文字才被破译,从而证明了赫梯----这个《圣经》上提到的民族的真实存在,也同时证明了赫梯人是第一支拥有自己文字的古印欧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4 发表于: 2011-04-27
苏美尔人
百科名片
   苏美尔人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被定期为约前36世纪。

目录

地理区位与背景
历史崛起
灭亡
经济农业和狩猎
贸易
文化概述
技术
语言与文字
宗教
建筑
教育教育的历史
教育目的
学校的生源
学校的教职人员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局限性
军事
遗产地理区位与背景
历史 崛起
灭亡
经济 农业和狩猎
贸易
文化 概述
技术
语言与文字
宗教
建筑
教育 教育的历史
教育目的
学校的生源
学校的教职人员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局限性
军事
遗产
展开 编辑本段地理区位与背景
  距今6000年前,阿拉伯半岛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南端的波斯湾口一带(今科威特  波斯湾与地中海之间的新月(两河标错)
及邻近地区),是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苏美尔文明的古苏美尔人,乌鲁克人,乌尔人,在拉格什,艾利都和苏萨,拉萨地方建立两河文明的地方。其中的乌尔第三王朝,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乌尔纳姆法典》。其后的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文明,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在亚述之后,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印欧语系的赫梯文明也颁布了《卡迭石条约》。是位于今伊拉克中部的古亚述帝国,对这一系列辉煌的远古文明,破坏与侵扰相当大。2010年最新的历史教材《世界文明史》教材,是这样给出6000年以来的地图的。(见图)   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它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称呼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sag-gi-ga),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  古苏美尔的地理区位
的地方”(ki-en-gir),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这个词有可能是这个名称的一个地方方言的变异。苏美尔人的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过去有人认为他们是入侵者,但是考古发掘证明,从前53世纪到前46世纪的早期奥贝德文化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居住文化就是连续的。今天的伊拉克南部干旱的冲积平原是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很困难的地区。要在这里生存下来,这里的人必须有控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能力,保证全年灌溉和饮用水的来源。在苏美尔语中运河、堤坝、水库这样的词非常丰富。奥贝德陶瓷与更早的北方的萨迈拉文化(前58世纪到前50世纪)的陶瓷是有联系的。萨迈拉文化的人利用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的水来进行早期的、原始的灌溉农业  早期苏美尔女王
。198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今天的拉萨(Larsa)附近发掘出来的居民点,非常明确地显示出两个文化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八层奥贝德文化早期的陶瓷与萨迈拉文化的陶瓷并存。苏美尔人从这里向南扩展,他们高级的社会组织和技术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他们有能力控制水,在一个困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当地原来的采猎文化无法与他们竞争。   也有人认为苏美尔这个词只应该指苏美尔语,实际上不存在独立于其他闪密特人的苏美尔民族。在古代语言学中,苏美尔语是孤立语结构。归类为目前人类的汉藏语系。而灭亡了早期苏美尔城邦国家的阿卡德语人属于闪含语系。
编辑本段历史
崛起
  最早的苏  衣袍上刻有苏美尔文字的拉伽什王
美尔时期由数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运河和界石分割。每个城市国家的中心是该城市的保护神或保护女神的庙。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的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   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喀)什、拉伽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持久的互相争战。   苏美尔王表中包括一些早期的王朝,其中大多数可能是传说性的。最早的王朝经考证,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国王,如喀什国王恩美巴拉格西。他的名字也在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中被提到,因此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乌鲁克国王。   拉伽什的王朝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大建筑物。最早的有记录的帝国之一是艾那顿王建立的,他几乎占领了整个苏美尔,包括喀什、乌鲁克、乌尔和拉萨,他减少了对拉伽什的大敌温马的进贡,他的领域还包括伊勒姆和波斯湾沿海地区。     乌尔第三王朝陵墓中的黄金短剑和青金石剑柄
乌鲁克的祭司国王鲁嘎尔-萨格-西(Lugal-Zage-Si)推翻了拉伽什王朝的霸权,占领乌鲁克,并将它作为他的首都,建立了乌尔王国。他自称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延绵到地中海。他是最后一个苏美尔民族的国王,此后闪族国王阿卡德的萨贡王成为苏美尔的统治者。
灭亡
  历史长河流入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以后,在外来敌对势力无情的打击下,乌尔王国很快处于崩溃的边缘,内部的纷争也没完没了。众所周知,和平时期文官地位高,而战争时期则武将地位高。当第三王朝的末代国王伊比辛在位时,苏美尔大将伊什比埃拉在易欣城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并得到了许多其它城市的拥戴。随即不久,乌尔城便被闪米特军队攻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了。好在伊什比埃拉不光善于策划政变,也比较会打仗:他很快将闪米特人赶出了乌尔城,此后暂时恢复了乌尔王国的旧有疆域。可惜苏美尔人天生就互不服气,互不买账,等伊什比埃拉一死,各个城市又纷纷宣告脱离易欣王朝独立,其中最强大的要数拉尔萨城邦。苏美尔人这种内部不团结的劣根性,给了亚述人进攻的天赐良机,他们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举发动扩张战争,占领了包括尼尼微、马里在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中部;与此同时,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叙利亚的势力越来越强,伊朗山区的几个民族也纷纷西进,好不容易复兴起来的苏美尔民族,眨眼间又处在了亡国灭种的险境。在赫梯人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统治800年以后,闪米特人的另一支亚述人(大约是今库尔德人)决定首先打通本土朝向地中海的道路,于是和赫梯人在勒万特北部打了起来,后来巴比伦人又乘机在亚述的后院点火,结果大大延长了苏美尔民族的寿命。可闪米特人在内战中改进了不少军事技术,比如战车车轮的结构变得更加轻便了,行动起来更加灵活,而苏美尔人在内战中却什么都没学会,这就敲响了他们最后的丧钟。   公元前1793年,闪米特一支的阿摩利人汉穆拉比大帝在巴比伦即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新的统一战争开始了;公元前1763年,最后一位苏美尔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尔萨城被巴比伦军队攻陷,从此以后,苏美尔人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编辑本段经济
农业和狩猎
  苏美尔人种植的植物中包括大麦、鹰嘴豆、小扁豆、黍子、小麦、芜菁、枣椰、洋葱、大蒜、苦菜花、韭菜和山葵,他们的牲畜包括牛、绵羊、山羊和猪。家牛是他们主要的负物牲畜,驴是主要的运输牲畜。苏美尔人还打鱼和猎鸟。   苏美尔农业依靠巨大的灌溉系统。其灌溉系统包括汲水吊杆、运河、水渠、堤坝、堰和水库。水渠和运河必须常常修补,清除淤泥。政府有专门管理水渠和运河的人,富人则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水渠。   农民使用运河来淹他们的地,然后将水排掉。然后他们用牛来践踏农田和杀草。然后他们使用鹤嘴锄来挖地。地干后他们锄地、耙地和用铲将土壤松散开来。   苏美尔人秋季收割,收割时他们组成三人一组的队。收割后使用碾石分离谷粒和茎,使用打稻棍来分离谷粒及麸皮,最后使用风吹开,来分离谷粒和麸皮。
贸易
  考古发现的来自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的黑曜石、来自阿富汗东北部的青金石、来自迪尔蒙(今天的巴林)的珠串,和一些刻有印度河文明的文字的印章,说明当时在波斯湾沿岸有着很广的贸易网。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提到与遥远国家的贸易,来换取美索不达米亚稀少的货物如木头。尤其黎巴嫩的雪松木获得好评。   苏美尔人使用奴隶,但是奴隶不是苏美尔经济的支柱。女奴隶被用来织布、印刷、做磨房工和搬运工。   苏美尔的陶瓷上有使用雪松油画的图案,他们使用弓钻引火来烤陶瓷。苏美尔人是石匠和首饰匠。会加工雪花石膏(方解石)、象牙、金、银、玛瑙石和青金石。
编辑本段文化
概述
  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刚开始用图形将猪,牛,马,羊,庄稼等各种事物画下来,发展到后来,图形越来越简单,于是就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然后晒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与以后由白种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创造了农业,培植农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 他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加热矿石成为液体,炼出了青铜,用于制造工具与武器,只是受到资源与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发现铁,青铜器也不能普遍推广,大部分农人还是使用木制农具;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星象天文学,非常相信迷信占卜;他们创造了城市,建立了12个城市国家,最大的国家有5万人;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会使用经过晒干的泥砖(这与白种人的巨石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苏美尔文化有两个中心,南部的埃利都和北部的尼普尔。这两个中心的文化影响截然不同。尼普尔是恩利尔的圣地。恩利尔是阴间的主神。他给予人类的咒语和魔法可以驱动好鬼和恶鬼。他的领域在一座山里,  苏美尔牛头竖琴音箱
他的产物生活在地下。   埃利都则是文化神恩基的圣地,他是光和善的神,地下的淡水的主宰,医生和人类的朋友。他为人类带来了艺术、科学、工业和文明。据说最早的法书是他的产物。埃利都本来是一个海港,它与外界的贸易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融合,对它的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它的世界观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它认为大陆是从海水里冒出来的,就象幼发拉底河入海口不断扩大一样。在历史纪录开始以前,埃利都的文化就已经与尼普尔的文化融合了。巴比伦似乎是埃利都的一个殖民地,而埃利都附近的乌尔则是尼普尔的殖民地,在那里供奉的月神是尼普尔的恩利尔的儿子。在两个文化的融合中,埃利都的影响似乎占主要地位。   后期的苏美尔法律保护妇女,而且妇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地位,但整个文化里,男人做主。
技术
  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皮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桶、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   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   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拉。
语言与文字
  苏美尔语是一种孤立语。从语法结构上讲,古苏美尔语与我们的现代汉语语法相近------这说明在构思句子与文章时,中国人与远古苏  苏美文楔形文字拓本
美尔人的思维逻辑基本一致!可能苏美尔语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也有相近的地方。专家认为,苏美尔语也是一种黏着语,即与现代土耳其语,或日语结构相同。苏美尔语的一个词,也象土耳其语、日语那样,由几个单字粘组,才能形成有语义的单词。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拷贝(比如作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苏美文泥板文书
即使专家也很难懂苏美尔文字。尤其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非常困难,因为它们经常不包含所有现代人所熟知、或通用的语法结构!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 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几十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念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宗教
  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神也发生变化,因此无法说苏美尔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可以算作是单一主神教的。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     长着金狮头和青金石翅膀的雄鹰垂饰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南那,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苏美尔人所建神殿复原图
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锌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建筑
  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砖与砖之间没有灰  苏美尔塔庙遗迹
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Tell)。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人最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庙,它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圣经》中的巴别塔可能也是类似的建筑。苏美尔的圆形印章上还有,类似于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泽阿拉伯人还在使用的芦苇造的房子。   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
编辑本段教育
教育的历史
  苏美尔的学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纪。现存最早的泥板文书出土于古苏美尔城市乌鲁克,这些泥板文书是用文字的早期阶段图画文字书写的,主要是经济和管理文献,但在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单词表,以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之用。这表明在公元前三千纪,书吏们就已经在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学校教育并没有大的发展。公元前三千纪中期,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大批的学校。1902 -1903 年,在对古代城市舒如帕克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教科书”。公元前三千纪后期,学校教育才开始真正的成熟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成千上万块泥板文书,这些泥板文书在本质上大都是行政管理文献,包含了苏美尔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时期书吏的数目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存在着低级和高级的书吏、王室的和神庙的书吏、专攻某一管理行为的书吏,书吏成为政府中的重要阶层。具有重要作用的书吏学校在整个土地上繁荣了起来。
教育目的
  通过考古学家对学校遗址的考察发现,苏美尔的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临近王宫的学校,可能系宫廷或政府机关所设立;二类是位于神庙附近的学校,可能系神庙所设立;三类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可能系私立学校。苏美尔学校教育的宗旨和目的首先在于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以适应管理土地和经济的需要,它始终贯穿于苏美尔学校的全部历程。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特别是课程设置范围的不断扩大,学校也逐渐成为学术中心,成为苏美尔文化和研究学问的中心。在苏美尔学校里产生了一大批的学者—科学家,他们主要研究神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理学、算术学和语言学等等。苏美尔人的学校还有一个现代学校所不具备的显著特点和功能,即它还是文学创造的中心。在苏美尔学校里旧的文学作品被复印和学习,新的文学作品被创造。可以肯定大量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会变成王室或神庙的书吏,但也有很多人留在学校里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书和研究学问。
学校的生源
  苏美尔人的教育既不是全民教育也不是义务教育。原则上,学生可以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实际上他们大都来自一些富裕的家庭,因为穷人的孩子付不起学费以及缺乏接受教育所需要的大量的时间。由于苏美尔语的复杂性,学生学习这种语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一个谚语大意是这样的,要想成为一个书吏必须每天和太阳一起升起。在公元前2000 年代的数千块经济和管理文献泥板里,大约有 500 个人把自己描述为书吏,并且写上了他们父亲的名字和职业。1946 年,一位德国楔形文字学家根据这些材料编成了一个列表,发现这些书吏(学校毕业生) 的父亲大都是:政府官员、市长、大使、神庙管理人员、军事官员、海军上尉、高级税务官员、各种祭司、管理者、监督官、工头、书吏、档案管理员、会计师等。总之, 这些书吏的父亲都是城市里有财富的人。在这些文献中没有提到一个女书吏,很有可能,在苏美尔的学校里只收男生。
学校的教职人员
  苏美尔人的学校称为“埃都巴”, 原意为“泥板房子”。学校的校长称为“专家”、“教授”,也被称作“学校的父亲”。同样的,学生被称作“学校的儿子”。“教授”的助手被称为“大师兄” ,他的职责是写出新的泥板供学生们复写,检查学生们的复写情况。根据一块记载学生学校生活的泥板显示,学校的教职人员还有教画画的老师,教苏美尔语的老师,记录学生出勤情况的人员,制定学生守则的人员,维持学生课堂秩序的人员,管理学生出入校院的人员等等。这些教职人员的职位高低我们并不知晓,这些教职人员的工资来源我们也不知晓,大概来源于“学校的父亲”向学生收取的学费。
课程设置
  苏美尔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大体可分为基础课(即语言课) 、专业技术课和文学创作课。语言课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 它主要教苏美尔语,分为单词课和语法课。为便于学生们记忆和复写,学校的老师们把有联系的单词和短语进行语言学的分类。公元前三千纪,这些“语言教科书”变得越来越完备,形成固定的模式,成为苏美尔地区学校的通用教材。在这些教科书里,有关于各种植物和种子的单词表,各种动物(包括昆虫和鸟类) 的单词表,国家、城市和乡镇的单词表,各种宝石和矿物质的单词表。此外,在很多泥板上都刻有复合名词表和动词变化表,这显示了苏美尔语的语法日趋完善。   在专业技术方面,学生既要学习计算(代数) 和测量土地(几何) 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如生物、地理、天文、医学等等。此外,学生还要学习如何组织唱诗班、如何锻造银子和珠宝、如何分配食物配给、如何使用各种音乐器材等技能⑨。   文学创作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抄写、模仿和研究过去的文学作品;二是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供学生们抄写和模仿的作品主要是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的文学作品。这些古代的作品有几百篇,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写成的, 长度从几行到几百行不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苏美尔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类:用来庆祝神灵和英雄光辉业绩的神话和史诗,如《吉尔伽美什史诗》、《创世史诗》;歌颂神和国王的赞美诗以及爱情诗、祈祷词,如《沙马什的赞歌》;哀泣苏美尔城市灭亡的挽歌,如《乌尔灭亡挽歌》;教谕文学,如《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智慧文学,包括寓言和格言等。从苏美尔地区发掘出来的几千块文学作品的泥板和泥板残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苏美尔学校里的学生们的不成熟的作品,这也向我们暗示了古代苏美尔学校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中心。   学校的课程是枯燥无味的,并且学习的时间特别的长。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学生一整天都要呆在学校里学习。在一年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假期,但是没有泥板记载这方面的情况。学生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学习楔形文字,从少年开始一直到青年。面对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学生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块记载学生学校生活的泥板记录了一段父子的对话:   ———“你逃学到哪里去了”?   ———“我哪儿都没去。”   ———“要是你哪儿都没去,你为什么闲逛呢? 上学去,站到你老师面前背作业。打开书包让你的‘大师兄’给你讲新知识。你完成作业报告班长后就回到我这儿来,不要在街_上东游西逛。喂,你听明白了吗?”唠唠叨叨之后, 父亲开始尖刻的训斥儿子,说他“成心作对”,并对这个年轻人爱抱怨的天性烦透了。“你的牢骚已要了我的命,你烦死我了”。
教学方法
  通常学生来到学校之后,首先复习前一天学习过的泥板材料,然后“大师兄”准备好一块新的泥板材料,学生照着复写和学习。最后“, 大师兄”和“学校的父亲”检查学生们复写的泥板是否有错误。同时,老师和“大师兄”也会做一些学术报告,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苏美尔的教学没有进步教育的任何特征。学校的教学纪律是非常严厉的,虽然老师也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但主要还是用体罚的方式来使学生改正错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块记载学生学校生活的泥板,记录了一个学生在一天中受到的体罚。   “我的校长读完我的泥板说:‘这儿缺少了几个字符,’用藤条抽我。掌管清洁的人员说:‘你在街上游逛,你没有整理好你的衣服,’ 用藤条抽我。负责课堂安静的人员说:‘你为什么没有得到允许就讲话,’用藤条抽我。负责学生集会的人员说:‘你为什么没有得到允许就随便起立,’用藤条抽我。负责学生出入学校的人员说:‘你为什么没有得到允许就走出校门,’用藤条抽我。教苏美尔语的老师说:‘你为什么不说苏美尔语,’用藤条抽我。我的老师说:‘你的作业不令人满意,’用藤条抽我。” 学校的体罚是非常严厉的,但学生也有办法来转移老师的怒气。一位毕业生回忆说,为博取其中一位老师的好感,他请求父亲邀请老师到家里来,以便用美餐和“一点额外的敬意 (钱) ”来软化他。看来奉承战术奏效了。那天晚上老师临走时称赞这位学生学习勤奋,并希望他成为其他同学的表率。
局限性
  古代苏美尔学校对推动苏美尔文字和文学的发展,对促进和传播苏美尔文化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苏美尔学校基本上是贵族学校,学生一般来自富裕的贵族家庭,穷人家的孩子既没有长期的空闲时间用于学习,也没有钱自己支付教师的工资;二是苏美尔学校基本上是男生学校。
编辑本段军事
  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他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    
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   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   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   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编辑本段遗产
  苏美尔人的许多发明对后来的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  苏美尔石雕
为他们发明了轮。他们发明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他们是最早的纪录天文学现象的人。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他们还引入了将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60秒的计时系统。有可能他们发明了军事阵列。他们在古代美所不达米亚引入了密集的农业。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和牲畜(羊、牛)从这里扩展出去。因此苏美尔人是早期最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化。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5 发表于: 2011-04-27
亚述人
百科名片
   图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亚述人是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非闪族人融合了的闪族人。

目录

人种特点
基本概况
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
历史记载
现代观点
后裔
编辑本段人种特点
  在人种上有着许多闪族的特点:长脸钩鼻、黑头发、多胡须、皮肤黝黑。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穷兵黩武。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两河流域的北部,亚述人的部落兴起。到了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国已经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   有人说,亚述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的确如此,亚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全是与军事有关。亚述人的军队是整个西亚最强大的。亚述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  持剑肃立的亚述人
(一)是由于亚述人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素质。在亚述人的观念中,国家和军事几乎是同一个词,或者说,国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战争机器,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对外扩张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亚述王 帕拉沙尔三世
( 二)是他们的作战技术。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746—前727年)时代,亚述人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等。作战时,将这些兵种作适当编组,发挥各自的威力。亚述人还用急行军来争时间、抢速度,懂得使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比如他们善于使用充气的皮囊渡河。这种皮囊可以联结起来,安置在河面上,从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铺上树枝,就成了一条军用的浮桥。这种战术,就是拿破伦后来克敌制胜的法宝。   (三)是因为亚述拥有先进的武器和优良装备。铁制武器的使用使亚述人的扩张几乎具有战无不胜的威力。亚述帝国的军队,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一种叫投石机,是亚述军队特有的一种攻城器械。它们是一个个巨大的木框,里面装有一种特制的转盘,上面绞着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弹和燃烧着的油桶。还有一种攻城锤,是由青铜铸成的,攻城时用来撞击城墙。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王宫的一个武器库里,就发现了近两百吨的铁制武器,有铁剑、弓箭、撞墙锤、战车、盾牌、盔甲等。有了上述条件,亚述军队在整个西亚纵横驰骋,铁马啸啸,几乎无坚不摧,无垒不克。   亚述帝国拉沙尔三世这尊头像出土于亚述帝国旧都尼尼微   下图描绘了亚述军队攻打一座城池的情形,右边一辆装有攻城锤的战车撞击着敌方的土坯城墙,并掩护着后面的弓箭手前进;左边的亚述士兵手持盾牌,登上攻城的云梯,向守城的敌人发起猛烈攻击。
编辑本段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
  尼尼微城,是古亚述帝国都城。其址位于伊拉克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1846年起开始发掘,20世纪50年代后修复了部分城墙、城门和王宫。最早提到尼尼微城的文献是公元前18世纪的亚述泥板文书。汉穆拉比时期,巴比伦王国统治尼尼微。公元前14世纪,该城被米坦尼人占领,不久又重新落入亚述人之手。一个世纪以后,尼尼微成为亚述夏都。亚述王西拿基立(前704~前681在位)时,正式成为帝国的新都城。 公元前612年, 该城被米底和巴比伦联军毁灭。就是《圣经》中提到的尼尼微城。  亚述首都尼尼微城
尼尼微城形状不规则,占地约7.5平方千米。城墙长12千米,有内外两重,外墙带雉堞,间有城塔,内墙为土坯高墙。有城门15座,5座已经发掘。已发现的城内主要建筑包括三组宫殿和两组神庙。城南是西拿基立宫,城北是阿苏尔巴尼帕宫。两宫之间有阿苏尔纳西尔帕二世宫、文字神纳布庙及爱与战争女神伊丝塔尔庙。城中还有动、植物园,武器库及排水设施。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浮雕石板,铭文泥板和艺术品,其中以阿卡德王萨尔贡一世青铜像和国王猎狮图浮雕石板最为有名。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亚述人可以说是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亚述君王阿述纳西帕二世的碑刻铭文,这样讲到他对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洗劫:   “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了山谷,直达顶峰;我砍去他们的头颅,用来妆饰城墙。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把他们的皮剥下来,包住城门映墙;我把人活活砌在墙里,我把人用木桩钉在墙上。并且斩首。”。   在历史记载中,仗着铁器的应用和推广穷兵黩武的亚述士兵,被描述为凶猛残暴、杀人如麻的魔鬼。他们的劣行甚至纪录在《圣经》里。他们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鸣。亚述将士功劳的大小,以所斩敌人的首级的多少为标准。因此,所掳战俘,大多斩首。对战败一方的贵族,处置更为残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断手断脚的,有五马分尸的,还有剥皮剐肉的。令人触目惊心。而且,这些酷刑的记载并不是来自敌方骇人听闻的传说,而是亚述人自己史官的记载。这说明在亚述人看来,这不是残暴,而是体现了亚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种荣耀。   后来由于军中流行瘟疫,亚述军队在圣城耶路撒冷遭到惨败。当新巴比伦王国的缔造者那波帕拉萨尔王与米底王国结盟,向亚述都城尼尼微进发后,在熊熊的宫廷烈火中,亚述都城陷落。持续了300年的亚述功业,与末代王萨拉克一起消失在无情的大火中。
编辑本段现代观点
  亚述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尚武的民族,具有黩武的习性呢?是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其他民族不同,还是因为种族的特性?关于这一点,美国文化史教授伯恩斯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们认为是较有说服力的。他阐述道:   亚述人是一支出色的武士民族,这不是因为他们在种族上不同于所有其他的闪族人,而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环境有特殊条件。他们的国土资源有限,又经常受到周围敌对民族的威胁,这就养成了他们好战的习性和侵略的野心。因此,无怪乎他们对土地贪得无厌。他们征服越多,就越感到征服之必须,才能保住其已经获得的一切。每一次成功都刺激着野心,使黩武主义的链条拴得更牢。   这一民族之所以迅速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另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铁器的应用和铁器的推广。铁器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好战的亚述人得以制造出更加锋利坚固的武器。东征西讨,横扫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一跃而起,以军事帝国身份,登上两河流域色彩斑斓的历史舞台。   人文艺术   亚述由于武力至上,所以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以模仿巴比伦为主。如医学、天文学等。不过,亚述人曾将他们所见的植物一一记录下来了,这对以后植物学的发展大有好处。亚述对人类文化重要贡献是他的图书馆,单是阿述巴尼帕的图书馆就有3万块泥简,这些泥简都分门别类,并附有标签和王印。泥简大部分为年代不祥的代抄本,其原本大都来自巴比仑。所有图书中,文学作品极少,历史著作多为年代大事记,也可称战争大事记,所记大都千篇一律,记胜不记败,记好不记坏。但他们对自己的野蛮血腥行为则不以为耻的记下来了,恐怖的亚述人认为这是值得炫耀的“好事”。图书馆的其它图书有档案、天文、星相、医学、药方、圣词、帝王世系及神的谱系等。   图书中还有一篇阿述巴尼帕的自述。大体内容是:“我,阿述巴尼帕,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读书乐趣无穷,读书可扩充知识及技艺,可养成一种高贵的器度。”看来,这位杀人魔王的性格还比较复杂,一边对反叛者变着花样施酷刑,一边还要当文明君主。英国著名浪漫诗人拜仑曾为他写过一个戏剧化的故事。   战争给亚述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给亚述的王公贵族带来了享受的机会。亚述的首饰设计精巧,家具雕琢精致,并嵌有金银珠宝。不过,亚述的音乐绘画大都沿袭巴比仑旧调。浮雕中的人像也粗劣呆板,大多是络腮胡子、大肚皮、短脖子的千人一面形象。也有一些浮雕刻有亚述人正对俘虏进行剥皮拔舌、开肠破肚、剜目斩首等景象。动物雕刻则惟妙惟肖,可谓刻狮像狮,刻马像马,栩栩如生。二者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有人认为雕刻人顾忌多,不敢刻得真,刻得像。不过,也可能是艺术家审美观不同,认为大肚皮,短脖子就是美男子。
编辑本段后裔
  由于亚述人的黩武主义特征,亚述人称霸的时期比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有特殊性。他们的血腥也使亚述人成为西亚人民痛恨的一支民族。他们留下了一些后裔,是现在伊拉克的库尔德人。约瑟夫·凯勒的著名小说《第22条军规》中的约塞连就是亚述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6 发表于: 2011-04-27
闪族人
百科名片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目录

背景介绍
历史发展征服两河流域
闪米特人与巴勒斯坦
十字军东征
近代史
后裔祖先
解释来源
文化发展
群遗传学
宗教文化
贡献犹太人的贡献
阿拉伯人的贡献
背景介绍
历史发展 征服两河流域
闪米特人与巴勒斯坦
十字军东征
近代史
后裔祖先
解释来源
文化发展
群遗传学
宗教文化
贡献 犹太人的贡献
阿拉伯人的贡献
展开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Sumerians,闪族人,又称闪米特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过就是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闪米特是中东印欧人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口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的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征服两河流域
  闪米特人的历史十分久远,约公元前3000初,闪米特人的的一支:阿卡德人迁徙到两河流域北部,他们在萨尔贡一世的带领下征服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191年,闪米特人的另一支—库提人进攻阿卡德王国。随着这美索不达米亚的混战,苏美尔人重新征服了两河流域,这期间  巴比伦帝国
苏美尔人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公元前2007年,爱兰人征服两河流域。从此苏美尔人退出历史舞台。   苏美尔人消失后,闪米特人的一支—阿摩利人开始建立巴比伦,他们在汉谟拉比的领导下经过征战,统一了两河流域,留下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建立,随后征服了巴比伦帝国。
闪米特人与巴勒斯坦
  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停留了大概一代人的时间,随后进入巴勒斯坦,征服了当地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南人。前1000年,大卫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约前935年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前721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前586年犹太王国又被迦勒底王国所灭。公元前63年起,两者均并入罗马。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流散到世界各地。   公元610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随后闪米特人在阿拉伯人的光环下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在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后,阿拉伯人巨大的战斗潜力彻底激发出来,几十年时间,一个西起摩洛哥,东到中亚,北至土耳其西班牙,南到苏丹,也门的阿拉伯帝国建立。巴勒斯坦随后迎来了阿拉伯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这时的巴勒斯坦经济,文化开始快速发展,阿拉伯人开始重建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
  阿拉伯帝国由于过于庞大,很快瓦解了,可是一些分散的阿拉伯国家仍然存在,这时伊斯兰化的土耳其人也来到了巴勒斯坦一代。公元1095年11月,欧洲的基督徒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总共竟有8次之多(另说9次)。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为了保护家园浴血奋战,打退了所有的十字军东征。公元1291年,卡拉温的继承者卡利尔攻占圣·让·阿克,叙利亚的十字军王国灭亡。这标志着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   阿拉伯人为了保卫巴勒斯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得阿拉伯人统一的梦想破灭,巴勒斯坦迎来了土耳其的统治,可是巴勒斯坦的居民仍然是阿拉伯人,也就是说阿拉伯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巴勒斯坦。
近代史
  近代的闪米特是悲惨的,闪米特的子孙之一—犹太人在欧洲饱受基督徒的欺凌,虽然在阿拉伯帝国居住的犹太人可以得到保护,可是毕竟人数太少了。犹太人大多从事着发放高利贷这类的「贱业」,地位地下。阿拉伯人则不是在阿拉伯半岛游牧,就是外出经商。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东西方的商道,欧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从而带动了文艺复兴,欧洲开始发展,阿拉伯人的商业竞争力开始下降,从而造就了曾经强悍的阿拉伯民族的没落。   二战时期,德国开始实行法西斯专政,开始对犹太人迫害。这次战争唤醒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他们开始考虑建立国家,他们开始并非打算在巴勒斯坦建国,乌干达,南美洲和中国东北都是选择地点,可是他们考虑利弊后,决定建国于巴勒斯坦。美国等西方列强,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支持以色列建国于巴勒斯坦,并无偿提供军事援助。从此,中东再无宁日,闪米特内部开始自相残杀。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编辑本段后裔祖先
  血统闪米特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来由的记载,凡文化与语言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反之,希伯来人的敌人经常被他们认为是含的后代。在创世记10:21-31中,闪的儿子是以拦(埃兰Elam)、亚述(Asshur)、亚法撒(Arphaxad)、路德(Lud)与亚兰(亚拉姆Aram):被认为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其语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固此他们的语言都被纳入闪语族中。值得注意的是,迦南人与亚摩利人的语言同样为闪族语,但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含的后代。反之,闪在圣经中同样被认为是埃兰人的祖先,而埃兰语并非闪语族的一支。   一般认为古闪米特人以畜牧为生,原来生活在撒哈拉北部地区,最早源自阿拉伯半岛。约在公元前五千年,气候剧变,开始东迁,陆续来到西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一直保留着相当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至公元前三千年初,按语言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支。东闪米特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特语,在与苏美尔人接触中吸收、融化了对方的语言。   自公元前三千二百年至公元初,其代表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按现代分类法,此支称“闪米特北支”。西闪米特人又分三个分支:西北支(现称闪米特北中支),系指分布在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各族,最早的代表为阿摩里特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后,有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亚奥迪人等。中支(现称闪米特南中支)约在公元前二千年至前一千年,其代表为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等,随后统一共称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闪族人最年轻的一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   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开始了闪米特人的一次大迁移。现分布在埃及、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 亚、伊拉克、沙特、叙利亚、也门、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利比亚、科威特等国,按方言、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可分为47个民族。南支(现称闪米特南支)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古代代表有马闪人、萨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等,南支部分曾于七世纪越过红海到达非洲之角,今埃塞俄比亚闪米特各族的祖先。马赫里人等就属这支。从这些记述看,“阿拉伯半岛,可能是闪族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即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说阿拉伯半岛是纯粹的闪族文化的发源地,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现在还有两种生存着的民族,可以代表闪族,一种是阿拉伯人,另一种是犹太人;在特殊的相貌和心理特征方面,阿拉伯人所保存的闪族特征,比犹太人要丰富得多”据此可知创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希伯来人(即犹太民族的人),首传伊斯兰教的古来氏人(即阿拉伯民族的人),都是闪米特人的后裔。
编辑本段解释来源
  闪米特是一个来源自圣经中诺亚的儿子闪的形容词,其人种即为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来由的记载,凡文化与语言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反之,希伯来人的敌人经常被他们认为是含的后代。在创世记10:21-31中,闪的儿子是以拦(埃兰Elam)、亚述(Asshur)、亚法撒(Arphaxad)、路德(Lud)与亚兰(亚拉姆Aram):被认为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其语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固此他们的语言都被纳入闪语族中。值得注意的是,迦南人与亚摩利人的语言同样为闪族语,但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含的后代。反之,闪在圣经中同样被认为是埃兰人的祖先,而埃兰语并非闪语族的一支。
编辑本段文化发展
  纽约犹太高等学校闪族人语言和文学教授理查德·斯坦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首次向外界公布,他成功地破译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闪族人文字。   在过去25年里,斯坦教授曾多次从埃及的考古中发现古老的闪族人文字,这次他的重大研究成果是破译了一段写在古埃及国王尤纳金字塔内的碑铭,该碑铭用闪族人的文字撰写,记载着一段迦南人的咒语。据考证,位于埃及北部塞加拉的尤纳国王金字塔距今已经有4400年,但碑铭的年代则要追溯到公元前 25世纪至公元前30世纪。   这段用象形文字记载着撒旦符咒的碑铭,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现,但却一直没有人能够读懂其中的意思。   2002年8月,芝加哥大学埃及古物学教授罗伯特·里特纳将这段碑铭通过电子邮件  芝加哥大学
转寄给斯坦教授,以求证该碑铭是否是用闪族人文字写成的。看到碑铭后,斯坦立即从中识别出了一些闪族人文字,如“母亲蛇”等,之后,使斯坦更加确信的是,在正文“母亲蛇”旁边,用埃及文字标识着同样的意思。两者之间得到了相互验证,说明这确实是用闪族人文字写成的符咒。   闪族语是5000多年前迦南人使用的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形式,后来被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使用。经过研究发现,这段符咒是古代城市巴伯劳斯(位于今天的黎巴嫩)的一个迦南牧师向埃及国王提供的。港口城市巴伯劳斯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那里他们进口建筑用木材和处理木乃伊的树脂。最新发现显示,古埃及人还从那里引进不可思议的符咒,来保护皇家木乃伊免于毒蛇的危害,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毒蛇认识迦南人的语言。尽管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文明远远早于其邻居,但是对于毒蛇的病态恐惧,让他们不得不求助于闪族人的巫术。   斯坦教授说,这一发现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些文字显示,作为腓尼基人、摩押人、亚扪人和希伯来人共同的祖先,前迦南人早在其生活的迄今5000多年之前就使用着有别于亚拉姆语、乌加里特语和其他闪族人的语言。该发现还为这一时期的古埃及语发音提供了第一个直接证据。
编辑本段群遗传学
  在中世纪的欧洲,所有亚洲人都被认为是闪姆的后裔。直至十九世纪,闪米特这个名词仍然局限于历史上使用闪米特语言的民族。这些人被认为是一个与别不同的种族。可是,那时有些反闪米特的种族理论家提出,闪米特人是在之前分裂的种族愈来愈模糊的区别中产生的一群。这种假定的过程被种族理论家哥比诺称为“闪米特化”。   后来,纳粹思想家罗辛堡亦支持这种认为闪米特产生自种族“混乱”的观念,相反,现代科学以基因研究鉴定民族的共有生理遗传,而对闪米特人的分析,显示出他们明显有有着同一先祖。虽然还没有找到任何明显的共同线粒体,但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与犹太族裔有着非常紧密的染色体Y连系,纵使其他族群对它们有着种种的影响(见 Y-chomosomal Aaron)。虽然族群遗传学仍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似乎指出了这些人中,有一部份人的祖先来自闪米特中的近东人口(虽然《圣经》中的系谱与此相异)。
编辑本段宗教文化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编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种: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谈到基督教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基督教虽然也是源自闪族文化,但新约则是以希腊文撰写,同时,基督教的教义神学成形时,曾受到希腊与拉丁文化的影响,因此当然也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蒙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历史扮演的角色乃是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 由于强调上帝在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闪族人数千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历史的纪录。这些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圣经的核心。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太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在旧约圣经中我们也能读到人们如何“听到”上帝的话语,而犹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华(上帝)说”这几个字开始他们的布道。同样的,基督教也强调信徒应“听从”上帝的话语。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编辑本段贡献
  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份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犹太人的贡献
  犹太人的贡献在于:近代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的在科学,艺术方面的有用之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犹太人的比例也不小。
阿拉伯人的贡献
  阿拉伯人的贡献在于:创建伊斯兰教,增强了被同化地区的联系,加  伊斯兰教教徒
强东西方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数字以及西方的哲学都经过阿拉伯人的口进行传播。在世界文明史上,阿拉伯人功不可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7 发表于: 2011-04-27
葡萄牙人目录

葡萄牙人(Portuguese)
巴西圣保罗葡萄牙人足球队
葡萄牙人--葡萄牙国歌历史
歌词
葡萄牙人(Portuguese)
巴西圣保罗葡萄牙人足球队
葡萄牙人--葡萄牙国歌 历史
歌词
展开       

编辑本段葡萄牙人(Portuguese)
  西南欧民族之一。约1192万人(1978),有978万人住在葡萄牙,占全国人口99.7%;其余214万人主要分布在法国、美国、巴西和加拿大。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葡萄牙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多信天主教。   葡萄牙人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民族混杂和融合过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自古便是伊比利亚人的故乡。公元前1000年纪,腓尼基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先后来到半岛沿海地带殖民,主要通过贸易传入了比较先进的文化。公元前3世纪,葡萄牙南部一度被迦太基人所占。公元前6世纪,克尔特部落自北方侵入,逐步征服葡萄牙地区的伊比利亚人(卢西坦部落),并与之混杂居住,互通婚姻。经过400多年,已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混合。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这些混合居民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又与罗马人发生混合。罗马人为数不多,但其文化具有强大优势,终于使当地居民在600年时间内基本上罗马化,皈依天主教,通用拉丁语。尔后,当地居民开始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语言。 5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先后受到日耳曼部落和阿兰部落入侵和占领。其中对葡萄牙影响最大的是日耳曼部落的苏维汇人和西哥特人。苏维汇王国占据葡萄牙地区北部(6世纪亦为西哥特吞并),西哥特王国占据葡萄牙地区南部,历时约300年。8世纪初,葡萄牙地区又遭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入侵和统治,历时400多年。这些外来民族,都在葡萄牙人的血统、文化和语言中留下了痕迹。如葡萄牙语就是以拉丁口语为基础并吸收日耳曼语和阿拉伯语大量词汇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服装式样和民间音乐亦多受这些外来民族的影响。   葡萄牙人自 718年起开始掀起收复失地运动。1143年,葡萄牙正式建立王国,既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又摆脱了对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依附。这时,葡萄牙人作为一个民族也同时形成。   15~16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逐渐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和殖民帝国,在非洲、美洲和亚洲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对巴西等新兴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葡萄牙又是欧洲最早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除将大批黑奴运往美洲以外,亦将不少黑奴运入国内。这对葡萄牙人本身的民族构成也引起了一定的变化,在南部地区这种变化尤为明显。1581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至1640年始摆脱其统治。1703年起又受英国控制,长达117年,至1820年结束英国控制的局面。1932年建立独裁政权,1974年确立多党民主制。   葡萄牙人自古多以农业为生,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葡萄、柑橘、油橄榄和牧草。畜牧业和渔业亦较发达。 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纺织、成衣、 造纸、酿酒、食品加工等。近年来,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机械制造和汽车装配等工业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有20%的居民是文盲。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编辑本段巴西圣保罗葡萄牙人足球队
  portuguesa Desportos    
Associacao Portuguesa de Desportos   葡萄牙人队(Associacao Portuguesa de Desportos)   圣保罗市/圣保罗州San Paulo / SP   创立于1920年8月14日
编辑本段葡萄牙人--葡萄牙国歌
  《葡萄牙人》(A Portuguesa),是葡萄牙共和国的国歌。歌词谱自Henrique Lopes de Mendonça,Alfredo Keil作曲。由于英国在19世纪末段下最后通牒挑衅葡萄牙,葡萄牙军队退出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之间的疆土,激起民族主义热潮,故诞生这首富有战斗力的歌曲。1910年葡萄牙共和国成立,此曲成为国歌。
历史
  1890年1月11日,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葡萄牙放弃它的非洲殖民地。其后英方更派遗军舰远赴首都里斯本港口,威胁葡方若不下令撤走非洲莫桑比克及安可拉之间的葡萄牙军队,就会对里斯本开火。当时年幼的葡王在英国的威胁下,唯有应允英方条件。   政府被迫接受英国的条件一事传出,国内民众哗然、并发生骚乱;原本因连年征税处理殖民地事宜而一穷二百的葡萄牙民众,对国王不满的程度火上加油;令他们对君主制成疑,希望推翻王室,建立共和。   共和党人作家Henrique Lopes de Mendonça有感于此作了一首诗,敦促他的同胞为祖国战斗 (Pela Pátria lutar),并透过描写海军以称颂国家,尤其是15世纪及16世纪。Alfredo Keil为此作曲,这首歌曲马上深入民心,表达了葡萄牙人对葡萄牙当局向英国人俯首称臣的不满。   1891年1月31日,共和主义者在葡萄牙北部城市波尔图发动革命,高唱此曲。后来革命被镇压,歌曲亦被取缔。1910年10月5日,革命成功推翻布拉干萨王朝,废除君主制,建立葡萄牙共和国。1911年,此曲正式立法成为葡萄牙的国歌。
歌词
  本曲的歌词只包含Mendonça原诗中的第一段及重句,昔原诗的第二及第三段均没有纳入歌词内;而歌词重句中的第五句是"Contra os canhões marchar, marchar!",意为“冒着敌人前进,前进!”;但原诗却是"Contra os Bretões marchar, marchar!",意为“冒着英寇前进,前进!”。   葡萄牙国歌 Hino Nacional Português
葡语原文 相若翻译
第一段
Heróis do mar, nobre povo,   Nação valente, imortal,   Levantai hoje de novo   O esplendor de Portugal!   Entre as brumas da memória,   Ó Pátria sente-se a voz   Dos teus egrégios avós,   Que há-de guiar-te à vitória! 海上的英雄,高贵的人民   英勇与永恒的国度,   让今天再次彰显   葡萄牙的辉煌吧!   在记忆的迷梦中   祖国发出她的吼声了:   你们伟大的先烈   一定会领导你们直至胜利!
重句
Às armas, às armas!   Sobre a terra, sobre o mar,   Às armas, às armas!   Pela Pátria lutar   Contra os canhões marchar, marchar!(*) 武装起来!武装起来!   捍卫疆土!保卫领海!   武装起来!武装起来!   为祖国战斗吧!   冒着敌人前进,前进!(*)
第二段
Desfralda a invicta Bandeira,   À luz viva do teu céu!   Brade a Europa à terra inteira:   Portugal não pereceu   Beija o solo teu jucundo   O Oceano, a rugir d'amor,   E teu braço vencedor   Deu mundos novos ao Mundo! 升起不可侵犯的旗帜,   飘扬在活跃光明的半空中!   让欧洲在大地上呼喊   葡萄牙还未消失!   亲吻您们的土地吧!   海洋、爱的咆哮、   和你凯旋的军队   已在尘世中建立了新的世界了!
重句
第三段
Saudai o Sol que desponta   Sobre um ridente porvir;   Seja o eco de uma afronta   O sinal do ressurgir.   Raios dessa aurora forte   São como beijos de mãe,   Que nos guardam, nos sustêm,   Contra as injúrias da sorte. 在高兴的远景中;向旭日致敬吧!   让进攻的回波   成为重生的征兆!   灿烂黎明的光映   就是母亲的挚吻   用来维持我们,支撑我们   抵抗瞬间的侮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8 发表于: 2011-04-27
阿卡德人
百科名片
阿卡德(Akkad)是一个城市国家,统治区域位于北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位于亚述西南和苏美尔以南,存在于巴比伦的前期

目录

阿卡德起源
阿卡德建立
阿卡德衰亡
阿卡德简介
编辑本段阿卡德起源
  阿卡德城位于两河流南部偏北方,是商道的集中点,地理位置优越。创建阿卡德王朝的萨尔贡一世出身卑  阿卡德人
微。据传他是一名闪米特弃婴,“母卑,父不知所在”,按现有的证据推算萨尔贡可能是个非婚生子。他出生后被人放置在1个芦苇编织成的篮子,丢弃在底格里斯河岸边,被一个园丁收养。他继承了他养父的世业,也成了一名园丁,,并且成为基什第四王朝国王乌尔扎巴巴拉的御用园丁,并兼作厨师。当基什被强悍的温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所败之后,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创立也显赫一时的阿卡德王国。
编辑本段阿卡德建立
  登基后,萨尔贡建立起1支庞大精悍的常备军,这支由5400名精壮士兵组成了军队直接归他指挥,这些士兵每天都在他面前用膳。以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为核心,萨尔贡发动了34场对外的战争。当时,在两河流域能与萨尔贡抗衡的只有温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双方为两河流域的统治问题曾多次会谈,但双方都不肯让步,最终诉诸于武力。萨尔贡依靠他的王牌军,不仅打败了卢伽尔扎吉西,并击败了援助卢伽尔扎吉西的50个苏美尔恩西(王)所组成的联军。生不逢时的卢伽尔扎吉西被他用拴狗的绳于拖到恩利尔神庙门口烧死祭神,其妻也被萨尔贡收为侍妾。接着他挥军南下,征乌尔、讨乌鲁克、攻拉格什,苏美尔各城尽遭其蹂躏,剑锋直逼波斯湾。至此,萨尔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   约前2371年,伟大的征服者,阿卡德人首领萨尔贡(Sargon)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定都阿卡德,即後来的巴比伦城。   南北统一后,萨尔贡继续对外扩张。他北征苏巴尔图,东胜埃兰,西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引进的阿卡德以是两河流域南部首次出现的统一大国。“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此进的萨尔贡如其名开如自称“真正的王”。   在苏美尔各地都归入阿卡德的版图之后,萨尔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张嘴”,各地皆听命于中央。。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和行省,派王族子弟为总督。并吸收一些原苏美尔贵族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以缓和与占领区之间的矛盾。萨尔贡的园丁出身和苏美尔城邦的自然条件,使萨尔贡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他兴修了许多水渠。同时以十进制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以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对外贸易竟到达印度河流域。如同亚述帝国一样,阿卡德靠武力征服建立的王国,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文献说,在萨尔贡晚年,“全国各地都起来反对他,并把他围困于阿卡德城”。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他的继任者里木什即位之初,苏美尔又多次爆发大规模起义。里木什虽平息了这些起但也大耗原气.   王位传至第四代纳腊姆辛时,阿卡德势力再度扩张。纳腊姆辛继萨尔贡后再次西征叙利亚,并抵达地中海沿岸,北达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山脉,东至扎格罗斯山。纳腊姆辛不但自称“天下四方之王”,而且还自称“神圣的纳腊姆辛,阿卡德强大的神”。此时的阿卡德已到达极盛时期。
编辑本段阿卡德衰亡
  纳拉姆辛死后,阿卡德迅速转衰。王位在三年内竟四易其主。到末代之王沙尔卡里沙瑞时,阿卡德王朝的内忧外患更为激烈,终于约前2191年古提人(Guti)灭阿卡德。
编辑本段阿卡德简介
  阿卡德(Akkad)是一个城市国家,统治区域位于北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位于亚述西南和苏美尔以南,存在于巴比伦的前期。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又为闪米特人中的一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阿卡德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语,阿卡德语由古巴比伦时期使用的苏美尔语和闪族语发展而来。巴比伦由阿卡德和苏美尔的结合而成。约前2371年,伟大的征服者,阿卡德人首领萨尔贡(Sargon)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定都阿卡德,即後来的巴比伦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早期王朝时代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约前2191年古提人(Guti)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古提姆(Gutium)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9 发表于: 2011-04-27
消失的西亚黄种人先民-------苏美尔人120.41.25.* 1楼

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被定期为约前36世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6398.html?si=1
现代考古资料证明:苏美尔人是黄种人;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刚开始用图形将猪,牛,马,羊,庄稼等各种事物画下来,发展到后来,图形越来越简单,于是就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然后晒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与以后由白种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语言接近于汉语;他们创造了农业,培植农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




  赞
0

  
2010-3-14 15:36 回复  
120.41.25.* 2楼

苏美尔石像


2010-3-14 15:39 回复  
待领养
念颜卿
187位粉丝
3楼

为什么消失了、?


  
2010-3-14 15:46 回复  
120.41.25.* 4楼

回复:3楼
被后来的闪族即白种人消灭,也就是现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祖先


2010-3-14 15:48 回复  

danseurPersan
5楼

很喜欢石板上的那个雕像,是什么神?


2010-3-14 15:53 回复  
120.41.25.* 6楼

历史上黄种人最辉煌的时期,分布范围包括整个美洲大陆,北亚现在的环北冰洋地区,西亚,东亚,中亚,东南亚等都属于黄种人分布范围,白种人的活动范围仅在中亚,西亚部分地区与欧洲分布。


2010-3-14 15:53 回复  
120.41.25.* 7楼

回复:5楼
我也不知道,不过古巴比伦文明是在苏美尔文明建立之后承袭的文明遗产,很多神灵都可以在古巴比伦神话中找到答案。


2010-3-14 15:57 回复  
120.41.25.* 8楼

可以断定的是闪族在基因上绝对混有古老的苏美尔人血统,文化上也受到其影响,不过之后闪族的单神教形式就有点剑走偏锋了,感觉西亚和美洲相同都是白人入侵黄种人领地,鸠占雀巢包括部分种族融合


2010-3-14 16:09 回复  
58.251.108.* 9楼

苏美尔人是黄种人?
天啊!!!!!!!!!
怎么又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家伙。
苏美尔人是父系"J"系列的高加索人种,属中东、北非人系列。

黄种人的本土仅仅是西伯利亚、中国北部而已。在古代,中国南部是属于棕色马来人种的。新疆是属于雅利安白色人种的。


2010-3-14 23:10 回复  
120.41.150.* 10楼

回复:9楼
我也懒得说你是什么货色了,请看百度百科
蒙古人种迁徙
     古黄种人部落首先从非洲开始迁徙。由于其他部落人——尤其古班图人——一的侵扰,一小部分古黄种人向南迁徙,成为科依桑人,大部分则向北沿尼罗河来到北非和西亚。在两河流域,有一部分黄种人留了下来,就是后来的苏美尔人。更多人继续向东走,接着从中亚进入了东亚。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古黄种人逐渐开始与其他人种部落表现出不同,而其他人种几乎也在同时与黄种人分化开了。
     在远古,黄种人主要讲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科依桑语系、印第安诸语言和苏美尔语。
http://baike.baidu.com/view/63335.htm?fr=ala0_1_1
马来人也属于黄种人谢谢,你所说的是老马来人而新马来人具备更多黄种人特点


2010-3-15 11:06 回复  
120.41.126.* 11楼

黄种人的亚种比白人多的多,属于所有三大人种支系最多的人种


2010-3-15 11:59 回复  
58.251.113.* 12楼

我真佩服楼上的人种白痴。
北蒙古人种,俗称黄种人,指生活于中国北部、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单眼皮、大头、高智商的人群。这群人生活于世界最寒冷的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脑容量和最高的智商。
黄种人父系大致有:O3系、D/C系、N系等。
黄种人历史上创造了最发达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从马来棕色人种手中夺取中国南部、朝鲜半岛南部。从阿伊奴人手中夺取日本列岛。从雅利安白人手中夺取新疆、中亚、部分西亚。

苏美尔人,生活于中东的古老人群,属高加索中东系人群,父系“J”系列。

D/C、O系列人群从非洲迁徙出来的路径是沿着海岸线往东走,一直到东南亚才向北挺进,根本没有经过中东的内陆地区。麻烦你去看看李辉的人类迁徙路径,看看苏美尔人属于哪个支系。

黄种人创造了工业文明前世界最发达的农耕和游牧文明,没有必要非得和什么中东人拉关系。 而且新疆、中亚的土著民族是金发碧眼的白色人种,故称“色目人”,史载“青目赤发,身长皙面”。而且中亚、新疆在公元前600年之前,很少发现黄种人的骨骼,有的都是“R”系的白人。


2010-3-15 22:10 回复  

西域翱遐
6位粉丝
13楼

回复:12楼
那么请你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不是在这里空口无凭的哗众取宠


2010-3-15 22:12 回复  
58.251.113.* 14楼

其实我自己很矛盾,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混合体。
我以有黄种人血统自豪,但同时又以有其他血统自豪。可这两个血统历史上互相间的杀戮太多。
自己对人类迁徙历史比较感兴趣,李辉的东西,看了不少。有时候发言很激烈,希望大家不要在意。


2010-3-15 22:28 回复  

西域翱遐
6位粉丝
15楼


第一蒙古人种不只是北亚,东亚蒙古人种其中包括了苏美尔与美洲黄种人支系。
第二你的学术根据是出于你不知所谓的杜撰,只是把几个名词与术语加工晾晒而已。
第三苏美尔文明不单单是中东而是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明
第四苏美尔人是黄种人的事实和白种人在西域的活动范围有什么联系,古代的乌拉尔人与现在的萨阿米人也是欧洲最早的黄种人民族,很遗憾的告诉你羌族即汉族的重要源头之一就是西域土著民族之一。


2010-3-15 22:37 回复  
58.251.113.* 16楼

第一,蒙古人种的分布很大,但蒙古人种包括了马来人和美洲土著人。黄色人种的分布和蒙古人种的分布是两个概念。 苏美尔人的父系是“J”系列,怎么可能是黄种人?你疯了吗?
第二,我不知所谓?要不要找出来人类迁徙图,给你看看?
第三,中东本来就是世界上的文明摇篮,世界最古老的文明是中东,其次是埃及,欧洲。黄种人的文明其实远远迟于以上几个。因为黄种人的生活环境太冷。
第四,你也不想一想,如果中东的苏美尔人是黄种人,那么怎么可能中间的中亚地区却是白种人的本土?然后东亚又变成黄种人? 古羌人(不能说是羌族)是汉人的正统血脉,其发源地不是西域!其发源地是青海北部和甘肃北部! 古羌后来进入西域,远远迟于雅利安白人。


2010-3-15 22:50 回复  

西域翱遐
6位粉丝
17楼

回复:14楼
那印度,拉美这种重度混血地区的人不是都得做生死抉择。
我是单纯的黄种人,但是我同样尊重其他人种,但混合人种最终还是会融入其他主体人种中,除了在印度,与拉美等混血普遍的地区。



2010-3-15 22:51 回复  

西域翱遐
6位粉丝
18楼

回复:16楼
按照你的说法蒙古人不是黄种人而是白种人了,又是个无以复加的矛盾病句。还是那句话你的证据在哪里,哪怕是西方人的证据。
赶快给我拿出你的路线图,我可以马上拿给你相反的答案。
所以你是根据目前的人种现状推断苏美尔人必须是白种人了,东南亚不够暖和,中国南方不够暖和。
中亚地区是不是白色人种和问题有关系吗,你怎么也不想想整个北亚包括东欧都是黄种人的范围,西欧白人是怎么出现的,那么白种人在中亚的发源地难道也是整个白种人世界的发源地,照你那么说全人类都发源于非洲。


2010-3-15 22:58 回复  

狼人科索沃
3位粉丝
19楼

楼上的 ··书上的确是说 人类起源于非洲···全世界的历史书 都这么写


2010-3-15 23:00 回复  

西域翱遐
6位粉丝
20楼

回复:19楼
所以他的起源论就没有任何说服力


2010-3-15 23:01 回复  

狼人科索沃
3位粉丝
21楼

嗯··的确·· 既然高加索人种嘛··肯定跟高加索有关撒


2010-3-15 23:05 回复  
58.251.113.* 22楼

18楼啊,我希望你可以慢慢的稳定自己的心态,去讨论这些东西。
我刚才想登陆恐龙网,登不上去。上面有非常详细的人类迁徙的资料。
我只是说黄种人属于蒙古人种,我从来没有说蒙古人是白色人种。
中国南方相对暖和太多了,一个秦岭让南部的温度升了好几度。苏美尔人的父系基因是“J“类型,确实属于高加索人种下面的中东支系。(没人会认为中东人和白人是一个概念,你如果去西方说中东人是白人,别人会骂你。)
北亚是黄种人,东欧的最北部曾经有黄种人生存,但区域非常小。而且南俄草原和中亚是白人的发源地。 西欧白人是从南俄草原、中亚迁徙过去的。 你说的很对,白种人在南俄草原、中亚的发源地是整个白种人世界的发源地。(这里的白人不包括中东、北非人)。

全人类确实都发源于非洲!你又说对了。呵呵。


2010-3-15 23:11 回复  

西域翱遐
6位粉丝
23楼

回复:21楼
没看出他的任何有力证据证明这点,看到的只是苍白无力的辩解,美洲还曾经是黄种人居住范围,现在呢白种人鸠占雀巢的现象并不能抹杀之前黄种人的存在。


2010-3-15 23:12 回复  
120.41.118.* 24楼

回复:22楼
现在的中东人不是白人是什么。
区域非常小又搞笑了,连乌拉尔人都算黄种人也算小,你说的资料全部都是这里胡编瞎扯,你别忘了起源于非洲的定论在目前还没有个最终的决断,姑且算是起源于非洲吧,可这和苏美尔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有关系吗,你不过是把几句套话来回吐,以达到混淆视听,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拿出西方学者论证东方黄种人文明的相同证据,连你的白人主子都承认苏美尔人黄种人的身份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2010-3-22 17:57 回复  
61.144.204.* 25楼

苏美尔人的父系 Y DNA是“J”型,属于中东人吧,怎么肯能是黄种人?
黄种人是O3,D,C,N类型的。

而且,楼上,印第安人和马来人属于蒙古人种,但不属于黄色人种哦。


2010-3-22 18:41 回复  
120.41.118.* 26楼

那么请问苏美尔人现在还存在吗,既然连个活体标本都不存在你是怎么判定他的以上数据。
我怎么听出从红色人种,棕色人种演变成现在的蒙古人种,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分为古蒙古人种与新蒙古人种。http://www.baidu.com/s?bs=%BB%EC%D1%AA&f=8&wd=%C3%C9%B9%C5%C8%CB%D6%D6
你的避重就轻再次犯下致命错误。


2010-3-22 18:49 回复  
58.250.105.* 28楼

26楼,25楼说的很对。
苏美尔人的DNA确实是J,属于高加索人种下面的中东、北非人。
蒙古人种包括三大类的,黄色人种只是其中一类,属于居住于寒冷地带的北蒙古人种。
与黄色人种并列,并且同属于蒙古人种的还有:棕色马来人种、红色印第安人。


2010-3-22 19:59 回复  
120.41.118.* 29楼

回复:28楼
那是你自己伪装成的托吧,定论都出来了。
蒙古人种就是黄种人的概称,现代黄种人分为北亚,东亚,南亚,美洲四大蒙古人种类型所以都是黄种人。


2010-3-22 20:54 回复  
58.251.228.* 30楼

29楼,我是28楼,不懂你啥意思叫托。
黄种人只存在于北亚、东亚。
东南亚的叫棕色马来人,美洲的叫红色印第安人。
中亚的土著本来是金发碧眼的白人,后来被黄种人取代。


2010-3-23 20:52 回复  
120.41.91.* 31楼

回复:30楼
仍然溟顽不灵你在怎么否认也改变不了黄种人广泛分布世界的事实。
黄种人的分布范围还包括西亚,东南亚,美洲大陆这是不可否认的本质情况
红色人种     红色人种
     英文:the red race
     释文:又称亚美利加人种,简称红种人,曾被认为是第五大人种,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种误称。是德国生理和比较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1775提出的五个人种划分方案中指出亚美利加人种皮肤色红,并且直到20世纪中期仍有人沿用。后来发现他们常在皮肤各处涂红色颜料,被误认为肤色是红的。实际美洲印第安人皮肤是黄色的,头发长而黑,与蒙古人种接近。在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体系中被列入黄色人种中[1]http://baike.baidu.com/view/2085094.htm?fr=ala0_1拿这种过时的谬论来搪塞不觉得丢人吗,黄种人的北亚,美洲,西亚等地盘被白人侵略的多了去了,如果要算的话白人罪加一等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