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86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0 发表于: 2012-05-10


第二个病人感觉的痛苦的体会最多,既往病史不通过询问不能知道,治疗,社会背景只能通过问诊才能知道,问诊虽然是望闻问切里面的四分之一,但是他收集的资料,提供的诊断依据占四分之三,临床辨证得到的资料辨出来的是什么证,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或者说消渴,或者是风眩,或者说咁病等等,要诊断出来的证和病,它的资料恐怕占70%以上是通过问的来的,小柴胡汤里面有什么表现?寒热往来,病人可能没有发烧,只有自己知道,就算寒热往来有客观的病人在发烧,起码也有一部分死自己的敢接,胸胁苦满完全是自己的感觉吧,不思饮食是自己的感觉吧,心烦躁自己的感觉吧,五证喜呕,想呕吐、恶心是自己的感觉吧,口苦咽干目眩,所以一个小菜湖塘里面含有很多或然症状来看,小柴胡汤里面那个是客观的,恐怕大部分都是病人自己主观的,都是通过通过问诊得来的,就是因为他的资料最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1 发表于: 2012-05-10
第三个,最早,感觉自我功能的感觉,超过他形体机能结构的改变之前出现,检查结构上、形体上、组织上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他的病人已经出现了感觉了,有不舒服的感觉了,就是我们讲过的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了,这些情况你可以通过问诊收集到,比如说气滞的表现,肚子胀、们、情绪闷闷不乐,这些症状你去检查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他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可能没有什么变化,江南水乡特别潮湿,感到闷,应该说有客观表现,空气里面的湿度很高,但是在人身上怎么检查人身上的湿度高不高啊?除了这里讲的苔腻、脉滑,这些表现以外,西医有什么办法来检查有湿啊,所以有湿、胸闷、头重、困倦,这些湿的表现,靠的是自我感觉,这些在形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之前,已经有了症状,眩晕、阳痿、各种痞满、头痛、麻木,心烦都是一种感觉,这些感觉可能出现在形态改变之前,因此他有最真,最多,最早这样的特点,所以要重视问诊。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2 发表于: 2012-05-10
第二点就是可以提供查询的范围,为什么问政这么重视,除了能够掌握病情,广泛地收集病情以外,他能偶提供我们检查、询问的范围,不通过问,病人来了,我西医有这样的方法,开了几十张化验单,病人年华了几百元几千元检查一个单子来,病人还没有讲过一句话,无目的地大范围地、大范围的去检查,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根据询问的结果有目的的去检查,问诊就是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提供检查的范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3 发表于: 2012-05-10
第三,了解思想状况,可以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在同病人交谈的时候,我们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许多病人就有心理因素在里面,让不相信你,不把证实情况告诉你,或者对你开的处方他不相信、不信任,这个效果是不好的,为什么老医生治病效果好?他有一个心理因素也有很大作用,过去有的我们那时搞医疗队,这个医疗队长是个行政干部,头发白了,带着一些年轻的医生,农民一看这位是一位老医生,年轻的医生不行,非要找哪位老医生看病,老医生实际上不懂中医,不懂医,他首先心理上接受不接受你的问题,他心里上接受了,接的这个药还没有吃先去,已经见效几分了,所以可以了解思想状况。有的现在很多病人出现的病情不明,小病大做,怀疑自己的病,我是不是得了癌症了,很害怕,我曾经看到一个病人,当地检察他怀疑有胃癌,这下好了一个礼拜没有吃一点东西,吓得要命,最后到了长沙一检查,没有胃癌,上午检查了,中午就吃了两大碗面,就饱吃一顿,病人的思想负担很重要,不了解情况,要及时地了解病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4 发表于: 2012-05-10
我还将一个病例,这个人在七十年代我在门诊看病,外面人很多,就看到外面有个人走来走去,这个病人有几十年没有看到我了,是我的老乡,土改时候的农会主席,我们喊他夏主席,2到70年到2多年了,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孩,不敢认,就在外面这个医生是不是姓朱啊,问另外一换个护士是姓朱,他才赶紧来敢认我,就说找到老乡来看病了,我也感觉这个人好像我们的夏主席,他就说我是特地到长沙来看病,得的是什么病啊?不得了了,得的是冠心病,现在病人比较多,你别急休息一下,下班以后你到我家里去吃饭,我仔细给你看,这样下班以后我就带他到家里吃饭,问他这个病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是农会主席,土改的时候就分了地主的房子,一大片的庄园,贫下中农住了几十户,住在哪里,结果他家里爱人是祸,把整个房子都烧掉了,他当时在县里当供销社主任,就打个电话,夏主任,你家失火,把整个村子都烧光了,这就不得了了,烧了自己一家,把整个几十户人家都烧了就不得了,就骑着单车晚上往家里赶,从县里面到家里有四十里路,骑着单车结果就昏倒在路边上了,怎么昏的也不知道,晚上汽车到这里看着路上倒着一个人,就背到汽车上,拉到县里面给他检查,就诊断他有冠心病,这有冠心病就不得了了,家里面有失火,自己有的了冠心病,并且这冠心病一发就很厉害,每次发作就要输氧输液,发的很厉害,我就问他这个病怎么得的就搞清楚了,搞清楚以后我说你什么时候严重什么时候好一些呢?他说我一想到这个事就不得了,心里面就很难过,心里面就慌了,心里面就跳得厉害,就心痛,我一想到这个事就着急,这也是可能的吧。那你什么时候好一点呢,我有时候也不发,我一想我不怕,我也不是有意失火,这样想一想,他又不发了,他又好了,实在不行,他说不行今天硬受不了了,我就到厕所去解大便,用力这么一蹲、一用劲不发力,根据这些表现,是不是真的是冠心病,或者说主要矛盾是不是冠心病,他当时诊断的时候已经六十过了,我说他凭什么诊断你是冠心病,他说照了片子是胸脉弓突出,血脂还有点高,所以诊断是冠心病,心电图也有点不正常,我说六十来岁了,有没有冠心病不能说你没有一点冠心病,但是你这个病每次这样发作,每次发了要输液、输氧,这样的发作肯定不是冠心病在其作用,不是主要矛盾,那有关心病发作的时候,还能够到厕所里便用劲解大便,用劲反而不发了,没有这样的道理,讲清了这个道理以后,六十多岁了,主动脉有点突出,血脂高一点,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现象,跟他道理讲清楚了,给他开了处方,我就开的《金匮要略》的奔豚汤,他发的时候,好像有一股气从下面冲上来,就是用奔豚汤加减治疗,治疗以后,把道理也讲清楚了,慢慢调养就好了,又活了十多年才去世。那么,这个病人一定是通过询问来的,你没通过这么详细询问,就在门诊上你哪里不舒服啊,我胸闷、心悸,冠心病吧,给你开副药就走了,只有通过的询问才能了解这种病情。因此,问诊的意义在于能够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有利于病情的诊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5 发表于: 2012-05-10
奔豚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甘草 芎藭 当归各6克 半夏12克 黄芩6克 生葛15克 芍药6克 生姜12克 甘李根白皮12克   【用法】上药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方剂名称 奔豚汤   药物组成 甘草4两(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黄芩3两,桂心2两,栝楼2两,人参2两,芎?1两。   处方来源 《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方剂主治 奔豚,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夜2次。   奔豚,又名贲豚、奔豚气,曰肾之积。证见有气从腹上直冲胸脘、咽喉,发作时痛苦剧烈,或腹痛,或往来寒热。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症。王晋三云:「贲,与『愤』同,俗称奔;豚,尾后窍;又,小豕也。病从腹中气攻于上,一如江豕之臀愤起而攻也。」(《古方选注》)本方为治肾水凌心所致的奔豚病的专方,故名「奔豚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6 发表于: 2012-05-10
奔豚汤
目录
“奔豚汤”在《金匮要略》卷上
“奔豚汤”在《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奔豚汤”在《外台》卷十二引则《小品方》
“奔豚汤”在《金匮》卷上
“奔豚汤”在《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奔豚汤”在《杏苑》卷六


《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汤
【处方】 甘草 芎藭 当归各6克 半夏12克 黄芩6克 生葛15克 芍药6克 生姜12克 甘李根白皮12克

【功能主治】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页首
《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奔豚汤
【处方】 甘草4两(炙),李根白皮1斤(切),葛根1斤,黄芩3两,桂心2两,栝楼2两,人参2两,芎?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奔豚,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

【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煮取5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夜2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二引《小品方》

页首
《外台》卷十二引则《小品方》:奔豚汤
【处方】 葛根8两(干者),生李根(切)1升,人参3两,半夏1升(洗),芍药3两,当归2两,桂心5两,生姜2斤,甘草(炙)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虚劳五脏气乏损,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憧憧,时气来便自如坐惊梦,精光竭不泽,阴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乍热赤色。喜怒无常,耳聋,目视无精光。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得5升,温服8合,每日3次。不知稍增至1升。

【注意】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等。

【摘录】《外台》卷十二引则《小品方》

页首
《金匮》卷上:奔豚汤
【处方】 甘草2两,川芎2两,当归2两,半夏4两,黄芩2两,生葛5两,芍药2两,生姜4两,甘李根白皮1升。

【功能主治】益元气,泄阴火,破滞气,削其坚。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主由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奔豚气上冲胸;肝胃不和,气逆上攻,胁助疼痛,噫气呕呃。腹痛,往来寒热。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胸膈胀闷,时觉气上攻冲,或口苦咽干,舌苔由微黄,脉弦者。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煎取5升,温服1升,日3次,夜1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编注》:此因肝胆风邪相引,肾中积风乘脾,故气上冲胸而腹痛。厥阴受风,相应少阳,则往来寒热,是以芎、归、姜、芍疏养厥明、少阳气血之正,而驱邪外出;以生葛、李根专解表里风热,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黄芩能清风化之热;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俾两经邪散,木不临脾而肾失其势,即奔豚自退。②《古方选注》:君以芍药、甘草奠安中气,臣以生姜、半夏开其结气,当归、芎?入血以和心气,黄芩、生姜甘李根白皮性大寒,以折其冲逆之气,杂以生葛者,寓将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③《金匮要略法释》:奔豚汤为小柴胡的变方。陈逊斋老师认为,方中生葛,系柴胡之误。葛主汲升,水逆上犯,决不宜升提;李根白皮以治热性奔豚;归、芎、芍以和肝镇痛,黄芩清解肝胆之热;姜、夏和胃降水逆。

【临床应用】奔豚气《辽宁中医》(1978;4:36):潘某某,男,50岁,工人。八天前遇事突然惊恐,遂致阵发性气从少腹上攻心下,剧痛难忍,伴有腹胀,失眠,饮食不下,平均每二小时发作一次,一次持续5-30分钟,发作时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心下闷乱,恶闻人声,时时欲呕,手足厥冷,痛楚欲死,痛甚则大汗出,神志蒙昧,但发作后诸症消失,一如常人。住院经用西药镇痛剂、解痉挛、输液等对症治疗无效。患者面色不华,舌苔白厚有裂纹,脉濡弱无力。诊断为奔豚气。症脉合参,治以疏肝解郁,下气缓急,和血调肝,清热平逆。以奔豚汤加减:葛根20g,半夏15g,生姜10g,当归15g,芍药15g,川芎15g,黄芩15g,甘草10g,牡蛎50g,苍术15g。服药三剂,发作停止,稍有打呃腹胀,遵上方去生姜,加陈皮20g,厚朴20g,继服三剂,诸症悉退而愈。

【摘录】《金匮》卷上

页首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奔豚汤
【处方】吴茱萸1升,桂心4分,芍药4分,生姜4分,石膏3分,人参3分,半夏3分,芎?3分,生葛根6分,茯苓6分,当归4两,李根皮1斤。

【功能主治】气奔急欲绝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清酒8升,煮取3升,分作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以芎、归、芍药和其瘀积之血,半夏、生姜涤其坚积之痰,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之药。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谬之甚矣。嗣伯治风眩气奔欲绝,故以桂、苓祛风,人参壮气,茱萸降逆,石膏开泄旺气为之必需。

【摘录】《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页首
《杏苑》卷六:奔豚汤
【处方】 当归1钱,官桂1钱,白术1钱,川芎8分,甘草(炙)5分,半夏1钱2分,白茯苓1钱5分,甘李根皮(焙)4分,干姜3分。

【功能主治】肾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豚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喘逆,骨痿,少气,脉沉而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空心温服。

【摘录】《杏苑》卷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7 发表于: 2012-05-10
奔豚汤 《金匮》卷上方剂名称 奔豚汤
药物组成 甘草2两,川芎2两,当归2两,半夏4两,黄芩2两,生葛5两,芍药2两,生姜4两,甘李根白皮1升。
处方来源 《金匮》卷上。
方剂主治 由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奔豚气上冲胸;肝胃不和,气逆上攻,胁助疼痛,噫气呕呃。腹痛,往来寒热。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胸膈胀闷,时觉气上攻冲,或口苦咽干,舌苔由微黄,脉弦者。
方剂功效 益元气,泄阴火,破滞气,削其坚。疏肝清热,降逆止痛。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临床应用 奔豚气《辽宁中医》(1978;4:36):潘某某,男,50岁,工人。八天前遇事忽然惊恐,遂致阵发性气从少腹上攻心下,剧痛难忍,伴有腹胀,失眠,饮食不下,平均每二小时发作一次,一次持续5-30分钟,发作时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心下闷乱,恶闻人声,时时欲呕,手足厥冷,痛楚欲死,痛甚则大汗出,神志蒙昧,但发作后诸症消失,一如常人。住院经用西药镇痛剂、解痉挛、输液等对症治疗无效。患者面色不华,舌苔白厚有裂纹,脉濡弱无力。诊断为奔豚气。症脉合参,治以疏肝解郁,下气缓急,和血调肝,清热平逆。以奔豚汤加减:葛根20g,半夏15g,生姜10g,当归15g,芍药15g,川芎15g,黄芩15g,甘草10g,牡蛎50g,苍术15g。服药三剂,发作停止,稍有打呃腹胀,遵上方去生姜,加陈皮20g,厚朴20g,继服三剂,诸症悉退而愈。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编注》:此因肝胆风邪相引,肾中积风乘脾,故气上冲胸而腹痛。厥阴受风,相应少阳,则往来寒热,是以芎、归、姜、芍疏养厥明、少阳气血之正,而驱邪外出;以生葛、李根专解表里风热,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黄芩能清风化之热;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俾两经邪散,木不临脾而肾失其势,即奔豚自退。②《古方选注》:君以芍药、甘草奠安中气,臣以生姜、半夏开其结气,当归、芎?入血以和心气,黄芩、生姜甘李根白皮性大寒,以折其冲逆之气,杂以生葛者,寓将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③《金匮要略法释》:奔豚汤为小柴胡的变方。陈逊斋老师认为,方中生葛,系柴胡之误。葛主汲升,水逆上犯,决不宜升提;李根白皮以治热性奔豚;归、芎、芍以和肝镇痛,黄芩清解肝胆之热;姜、夏和胃降水逆。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煎取5升,温服1升,日3次,夜1次。
2007-12-26 文章来自《中国健康世界网》ben频道的奔豚汤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8 发表于: 2012-05-10
奔豚汤;清热降逆

奔豚汤方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芩、葛根、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芍药、甘草。功能:清热降逆,和血调肝,主治肝郁化热所致奔豚证。笔者临床中紧紧抓着本方肝郁化热,气血上冲之特点,古方今用,广泛治疗肝胆、脾胃疾病和杂病,取得满意疗效。

    1  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退休教师,男,65岁,2+月前因发热、头痛、腮肿到我院就诊,西医按腮腺炎治疗1周后痊愈。1周后突发头痛,经多次治疗1月余,未见明显好转,转求中医治疗。刻诊:右侧头痛伴右耳痛,右耳上下拘急不舒,时发时止,头痛呈胀痛,痉挛痛,牵扯痛,自觉有一股灼热气,从右侧牙缝往头上窜,心烦,时腹微痛,喜深吸气,头颅CT、TCD颈椎片未见异常,BP 140/90 mm Hg,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偏头痛,肝胃郁热,邪犯清窍。给予舒肝清胃,降逆止痛。方选奔豚汤合清胃散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升麻5 g,生地15 g,丹皮12 g,羌活10 g,僵蚕10 g,酸枣仁15 g,甘草5 g,2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2日后复诊,头痛大减,心情愉悦,面部烧灼感消失。原汤去羌活、僵蚕、枣仁加钩藤,续进2剂后,述服药期间已未明显感觉头痛。偶见深吸气。上方去升麻、生地、丹皮加柴胡、枳壳、桃仁、红花,2剂后诸症皆平,随访2周未发。按:本例偏头痛为肝经邪热上冲所致,少阳肝经循下腹绕胃口上巅顶,肝热循经冲逆,则腹微痛,心烦,偏头痛。结合病史,患者1月前曾患腮腺炎,西医认为:腮腺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彻底,部分患者会并发睾丸炎、遗留神经痛。本例偏头痛从肝经入手与西医理论相吻合,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热循肝经上犯清窍,故患者自觉有一种烧灼感从牙缝往上冲,本例中紧紧抓住热气上冲之特点,用奔豚汤合清胃散二方合用。方中川芎用量是根据杜雨茂(《首批国家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治血管神经头痛之经验,川芎宜量大力猛,取常量效差。三诊加柴胡、枳壳合成四逆散,增加舒肝理气,解郁透出邪之力。

    2  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女,35岁,2007年8月25日就诊,腹痛3年,反复发作,每年冬春秋季即发,常于夜间痛醒,药后好转,此次复发,2月余,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肝胆胰脾超声未见异常,胃镜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刻诊:脐上偏右腹痛,中上腹压痛,脘痞,胃灼热,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嗳气,干呕纳呆,舌红苔黄微腻,脉弦。诊断:胃痛。肝胃郁热,气逆痰阻,给予疏肝降气,泄热和胃。方选奔豚汤合代赭石旋覆花汤加减:柴胡12 g,枳壳10 g,黄芩12 g,葛根15 g,李根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赭石30 g,旋覆花12 g,党参15 g,吴萸3 g,黄连5 g,甘草5 g。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3日后复诊,嗳气干呕嘈杂反酸除,腹痛明显减轻,仍觉脘腹痛胃灼热,上方去吴萸、黄连,加木香、公英,续进30余剂,2月后复查胃镜:胃、十二指肠、食管未见明显异常。1年来该患者曾陪同家属、亲戚多次来我科看病,问及其胃病,一直未发。按: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痛,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使脾胃受伤,肝胃不和,久病可致气滞血瘀,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可概括地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肝胃不和型两类。《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痛分为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两型。分别以胃痛胀闷攻撑连胁和胃痛灼热急迫,心烦易怒,口干苦为辨证眼目。从临床看,十二指肠溃疡肝胃不和型兼有胃痛两型症状特点更常见。本例紧紧抓住肝胃气逆上冲兼痰热郁结之特点,用奔豚汤降逆平冲,代赭石、旋覆花化痰清热,祛邪扶正取得满意疗效。

    3  汗证

  患者,女,76岁,退休职工。2007年10月9日就诊,汗出异常1+周,伴咳嗽3+天。患者就诊时自述患慢性胃炎8+年。近年来冬春季易复发,2周前胃病又发,自觉胁肋疼痛,嘈杂吞酸,脘腹胀满,经治疗后胃病好转,1周前突发剑下灼热、面赤、皮肤蒸热即大汗淋漓,由于频繁更换湿的内衣,3天前新增咳嗽咳痰,胸闷心烦。查BP 135/80 mm Hg;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随机GLU:6.5 mmol/L;X线片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院外体检资料示肾功及其他指标状况尚可。刻诊:咳嗽,气紧,急性病容,从胸、背部各抽出一条湿毛巾示出汗之多,出汗之前自觉胃灼热,面赤,继则全身皮肤蒸热,大汗出,汗后倍感胃中空虚,心悸,昼夜发作2~3次,发过一如常人。口干,心烦,尿赤,便秘,能食消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诊断:汗证,肝胃郁热,肺中伏火,肝肾阴虚,卫表不固,给予清热和胃,滋阴降逆,固表止汗,方选奔豚汤合当归六黄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地骨皮15 g,半夏15 g,当归12 g,川芎12 g,麻黄根10 g,黄柏12 g,黄连5 g,吴萸3 g,黄芪20 g,熟地15 g,牡蛎25 g,甘草5 g,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2日后复诊,大汗止,咳嗽减轻,唯其仍有阵发性发热汗出,心悸,原方去麻黄根、川芎、吴萸加龙骨、柴胡、潞参、干姜,2剂后复诊,诸证皆去,原方续2剂同时给予胃宝颗粒1周巩固治疗。按:本例汗证为阵发性汗出异常,属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认为慢性胃炎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容易导致胃肠以外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单纯的汗证易治,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汗证往往病情较重,在治疗汗证的同时须治疗原发病。本例胃病日久,肝胃郁热留伏,反复发作,肝肾之阴被灼,阴虚火旺,虚火伏肺,导致肺胃气逆,咳嗽,皮肤蒸热,盗汗,宜清热育阴,标本兼治。案例中奔豚汤合泻白散清肝胃肺之伏热,降逆平冲和胃止咳,当归六黄汤育阴泻火,调和营卫,共收标本同治,敛汗和胃之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19 发表于: 2012-05-10
中医方剂大剂温氏奔豚汤加味治愈一例重症冠心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转贴)
发表者:邓宏
     大剂温氏奔豚汤加味治愈一例重症冠心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转贴)
     此方系山西李可老中医对“已故山西中医学校伤寒、内科教研组:温碧泉先生学术观点和经验的心血结晶的传承,也是李可老中医学术观点和经验的发展创新思想 ”。
 
 本方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本方 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附理中汤去白术,桂附八味丸去熟地、丹皮、萸肉,加沉香、砂仁、牛膝而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温热灵动,彻上彻下,通 行十二经表里内外。功能温养先天命门真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而消水肿。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 豚。消五脏寒积,逐六腑冷凝,除骨脉寒痹,破沉寒痼冷,散寒行气治诸痛。于大队辛热燥药之中,重用一味山药之性润,健脾和胃益肺,补肾强精益阴之品为佐, 滋阴配阳,共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效。原方无剂量,笔者经验:君药附子,轻症温养lO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重急症,斩关夺门,破阴救阳 100~200克;山药30克;红参平剂10克,急救暴脱30克,加山萸肉90~120克;炙甘草平剂为附子的两倍,当附子破格重用时,保持60克;肉桂 平剂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药前先吞);沉香、砂仁用小量3~5克。余药随证酌定。煎服法:小剂,加冷水1500毫升, 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大剂,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750毫升,日3夜1服。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原方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奔豚气;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等症。本方运用要点,以“厥气上攻”为主症,即方名“奔豚”之取意。“奔豚”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冲脉病变。
冲为血海,其脉起于小腹,循腹上行,会于咽喉。隶属肝肾,又隶属阳明。当肾阳虚衰,肝寒凝滞,寒饮内停,冲脉即不安于位,挟饮邪上逆奔冲,便成本 证。当发作时,患者自觉一股冷气从少腹直冲胸咽,使其喘呼闷塞,危困欲死而痛苦万分。其证时发时止,发则欲死,止则冲气渐平,平复如常,与《金匮》描述一 致。方中肉桂、沉香直人肝肾,破沉寒痼冷,温中降逆,为治奔豚之专药,故投治辄效。李老运用本方34年,临证加减变通,扩大应用范围,用治一切沉寒痼冷顽 症、临床罕见奇症,皆能应手取效。尤对危急重症,有起死回生之功。余从以上二位老师的教诲下_感悟 之,现 将 临床应用本方治愈 一例重症冠心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患者:                                                            
   骆光武 男   76 岁 ,因冠心病伴痛风20年病史;1974年曾做阑尾切除术。冠心伴痛风病情加重1年4个月,曾三次因急性心肌梗塞伴心房纤颤住院治疗,都以病情缓解出院。至2008年3月4日因其病情再度加重,并经医院三次下病危通知书,前两次经县医院住院抢救脱险。第三次(第12天)病情急剧加重,经医院抢救病情未见缓解,并出现全身水肿、神智不清、心慌心悸、 呼吸困难 等,而急转院达州市中心医院;经生化检查;   DBIL3.6umOI/L,ALT127U/L,AST70U/L,LDH341U/L,GGT64U/L,TP56g/L,CK(磷酸肌酸激酶)250U/L,HBDH(a-羟丁酸脱氢酶)217U/L,Na145.2mmoI/L,CL113.4mmoI/L,Ca1.30MMOL/L,IP2.24mmoI/L,CO2 13.9mmol/L,AG22.3mmol/L,UN(尿素)41.0mmol/L,CRE(肌酐)904.0umol/LCRP30.40mmol/L;UA(尿酸)671umol/L.乙肝二对半结果(--);DR(号:0804822)检查提示:1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2 心影增大,以向左增大为主,主动脉球钙化。3 右膈面中份向上膨隆。4 左膈面胸膜增厚粘连;B超(检查号:200803190024)扫查:腹腔未见明显积液暗区。1 胰腺声像图改变合并双肾囊肿。2 前列腺测值增大。3 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彩超(超声号420082141):提示1心脏:左室增大、瓣膜反流(中度)、脉瓣(中度);2肾脏:大小约9.0*4.0*4.4cm,实质内见两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壁薄内清,后方回声区增强,较大者1.8cm,有肾大小约8.9*4.0*4.5cm,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壁薄内清,后方回声增大约2.0cmX2.1cm,皮髓质界限欠清,汇集部集中。CDFI: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室肥大伴复极异常(电压标准:LST/T 异常)。 诊断为“严重心衰竭合并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经市医院抢救治疗加肾透析二周。2008-04-02生化检查ALI62U/L,AST49U/L,GDT110U/L,TP59.0g/L,ALB33.8g/LA/G1.30,Ca1.36IP2.52mmol/LCo2 19.3,AG22.6mmol/L,UN25.8mmol/LCRE1002.0UMOI/L,UA448UMOI/L,CRP29.2Mg/L. 病情无明显好转出院。
   于2008年4月3日下午出现病危求治余。诊见患者昏睡时醒,吸氧。心悸气喘,唇指青紫,畏寒肢冷 ,全身水肿,腹大如鼓,阴囊湿冷如冰,晨起恶心 呕吐,口臭,有烂苹果味,脉弦迟。舌紫胖水滑边有齿痕。自觉有凉气从小腹直奔心胸,患者即全身怕冷抖动,心悸头摇,特别惊恐惧慌。故脉症合参,证属肝脾肾三阴寒证,处以重剂温氏奔豚汤5剂-----------
附子200 生山药30 红参20 砂仁5 沉香5 云苓 30 泽泻30 紫石英30 生龙牡30 肾四味各30 山萸肉120 灸草60 怀牛膝10 半夏30 鲜生姜10片   大枣10枚   核桃4枚 加水3000毫升   先急火煮10分钟,后文火煮取750毫升 日三夜一服。患者服一剂药后奔豚气未发。心悸心慌亦止,三剂后大便通畅,尿量增加日夜可达1500毫升。食俗增加,并可到户外散步。5剂服完,水肿已去其七,精神明显好转。但仍有晨起恶心 呕吐,口臭,有烂苹果味,二诊方:上方加细辛15克大黄10克,以达温阳泻浊,邪去则正安.,此患者以本方调治1月余,服药20余剂, 后因邪退正虚,气短懒言,腰腿仍微困疲乏。故以培元固本散巩固疗效,以善其后。
    通过三个月培元固本散的调理,患者于7月4日经西医生化检查:肝功正常,尿素氮7.81 肌酐179 尿酸468.5 基于正常;彩超复查:心肾未见异常。现患者已键如常,能在家做很多家务,已不觉累,未再复发。
      体会:1 李老最善用大剂附桂温阳以起急危重疾沉疴,有李老之胆识则可用,无李老之胆识则决不可用。        
                2 善用姜附桂必须明钦安卢氏提出的“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学术思想。故医之喜用扶阳,喜用姜附,而是立命之需也。
                以上为用李可老学术思想和钦安卢氏的扶阳学说一点体悟,希望各位老师和同仁指导批评。


   郑钦安附子运用: 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 病虽舌见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祝味菊附子运用:
附子╬羚羊角------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古方資壽解語湯有之.
附子╬石膏------治高熱屢效。二藥一以制亢制炎而解熱,一以強心扶陽而固本。
附子╬大黃------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偉. 阿米巴痢疾雖用芍藥湯最驗,但必須與附子、熟大黃共用,效力方著.以二藥治風疹塊,尤有特效.
附子╬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寒熱往來與瘧疾.
附子╬柴胡 當歸芍藥 三棱 莪術------治疗肝腫大脅肋脹滿,可使肝腫逐漸消失。
附子╬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
附子╬瓜蔞 薤白------治風濕性心臟病。
附子╬活磁石 生龙齿生牡蛎------(一般用附子15g,磁石50g,生龙齿和生牡蛎各用50g),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 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遺精、夢交甚驗。
附子╬酸枣仁、朱茯神------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具有強心之效力。傷寒及雜病病人的心臟衰弱,無不在處方中重用二藥。
《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温中达表------卫气源于中焦,中焦虚寒,卫气不达,则表邪留恋,症见发热、苔白、脉虚数或浮缓、浮弦、虚浮等。用附子、磁石、生龙齿温中潜阳,配合麻黄、桂枝、生姜等,共凑温阳达表之功。
●兼咳嗽或咳嗽气逆,加法半夏、细辛、白芥子、杏仁、陈皮等降气化痰饮;●头痛,加羌活、蔓荆子祛风清头目;
●苔腻作呕,或苔黑腻泛恶,为痰湿中阻,加姜半夏、炒六曲、炒枳壳、藿梗等化湿消食,顺气和中;
●湿浊蒙窍,神识渐昏,舌黑而润,汗出齐颈,酌加杏仁、大豆卷、炒竹茹、法半夏、带皮茯苓、藿梗、陈皮、生姜等宣畅气机,芳化淡渗。
温解少阳------对于脾肾阳虚,寒湿郁滞少阳,以致少阳枢机不利之中满呕恶、间日寒热、苔白脉细等症,用附子温补脾肾,炒莪术、桂枝、姜半夏、陈皮、大腹皮、生姜、柴胡燥湿散寒,共凑温阳化浊,和解少阳,透达膜原之功。
温调营卫不和------其实是营卫两虚所致,以温补营卫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方选黄芪健中汤加减。肺主气,宣卫气,卫气属阳,故用附子、黄芪、桂枝温阳益气,升阳实卫;心主营,营气属阴,故以炒白芍、酸枣仁、朱茯神养心营;营卫源出于中焦,故以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健运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并使补药灵动不滞。常用于体质虚寒患者外感病后期的调理。
●若病后纳少,脉细缓,加生谷芽、炒六曲、炙鸡内金等和中开胃之品, ●汗多,加重白芍用量;
●夹痰湿,加白芥子、半夏。
温中导滞------寒湿伤中,积滞内停所致的腹痛、下痢病症初期,用制川乌温中散寒,燥湿止痛,配以酒军攻积导滞,两者配合,成为温中导滞的主药,酌加淡干姜、木香、法半夏、桂枝、大腹皮、苍术、槟榔、吴茱萸、羌活、葛根等以助温中、燥湿、行气、升阳、导滞之力,有时还佐以炮姜炭涩肠止泻。
●滞下好转,减去酒制大黄。待滞下瘥后,转从温补肾而收功,药用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破故纸、干姜、炒白术等温补脾肾,佐以半夏、生谷芽、大腹皮调气疏中。
温中化湿------中寒脾弱,水湿内生,下注为带下;溢为浮肿、溲短;中阻为胃痞;浊不降清不升,则为头昏、便秘。以附子温脾,佐以大腹皮、带皮茯苓、姜半夏、生姜、炒白术、川桂枝、藿梗、西砂壳等通阳顺气,健脾燥湿,芳化淡渗之品,用药颇为灵动。●带下症,加大黄炭、炮姜炭、白鸡冠炭、葫芦巴、桑寄生温肾固涩。
温肾化气------淋病后,肾虚气化失司,会阴胀痛,脉细紧。用温肾化气之法治疗。制川乌既能温经散寒,又善通利止痛,以之作为主药。肾主二阴,厥阴肝经绕阴器,故配以淫羊草藿、葫芦巴、金铃子、小茴香、橘核温肾暖肝,以助下焦气化,再佐以黑大豆、车前子、藿梗升清降浊,通利水道。
温养筋骨------肝主筋,肾主骨。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对于肝肾虚寒、筋骨失养的下肢痹痛症,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
温阳潜阳------●心阳亏虚,阳失潜养,而致失眠,脉细迟,药用附子、炒白术、炮姜温阳健脾,茯神、枣仁、龙齿养心潜阳宁神,并佐以生姜、半夏、生谷芽和胃以安神,健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对于肝肾阳虚,虚阳上并,以致络伤血溢,咯血身热等症,用附子、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肝肾,扶助元阳;黑锡丹、生龙齿、牡蛎、朱茯神潜敛虚阳;三七、炮姜炭止血;法半夏、苏子、百部、玉蝴蝶肃肺降逆
。●虚阳上浮,也可见于阴阳两虚,阴不敛阳,阳虚不潜。心肾水虚,真阳泄越。用附子、生牡蛎、黑锡丹、生龙齿、朱茯神、破故纸、覆盆子、巴戟天等温肾纳气潜阳的同时,以鸡子黄育阴配阳。
徐小圃附子运用: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淡、肢清、脈軟、舌潤、小便清長、大便溏泄不化,但見一、二症,便放手應用。
治丹痧、濕溫等熱病身熱肢冷------溫清並用;
暑熱渴飲溺長------溫清潛澀兼施;
噤口痢雖涕淚俱無,口渴引飲------亦毋需專事養陰而以附子建功;
盜汗、不寐氣陰兩虛------寓溫陽于育陰中;
走馬牙疳腐爛出血,口氣穢惡,並兼小便清長------乃胃火熾盛而腎陽不足,寒藥中加一味附子一劑即效。
濕溫重證------加附子等溫藥。
陳蘇生附子运用:溫陽四法
溫潛法------溫陽藥與潛鎮藥牡蠣鼈甲 龜版 磁石等同用,有引火歸元、導龍入海的作用。適用于陽浮於上、上盛下虛之類病症
溫滋法------是指溫陽藥與滋陰藥如生地、白芍同用。適用陽衰而陰亦不足,證見虛煩懊,失眠怔忡,肢節酸楚者。
溫通法------溫陽藥與通利藥同用,臨床常用來治療痰飲諸症。常用附子配伍澤瀉、帶皮苓、大腹皮,淡滲利水;配蒼術、川樸、陳皮,燥濕健脾;配牡蠣、白芥子,消飲散結。
溫泄法------即溫陽藥與解毒泄濁藥同用。常用于陽氣衰微,穢濁凝聚諸症, 常用附子配伍解毒泄濁药土茯苓、忍冬藤、連翹、白薇。
徐仲才附子运用:
附子與清熱藥同用------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合併心衰。
脫水見明顯陰虛徵象,他認爲陽亦隨之而虛------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
支氣管擴張見有咳血的病人------ 除面紅赤、脈洪大等實熱症狀明顯者外,常在宣肺化痰的同時,配附子以溫腎陽,黃芩、茜草之類清肺止血。
高血壓病人中脈細、夜尿頻數者------表現爲“上盛下虛”,用附子溫下,常可使“上盛”減輕,此即“引火歸原。
慢性蕁麻疹------久發不已,症情頑固,具有虛實寒熱夾雜的特點,法當寒溫補瀉並施,重用附子振奮機體抗病能力, 三黃瀉火泄濁。
章次公附子运用:
温病如見:面寒黃晦、脈搏細數。面黃神萎,兩脈浮數。神氣蕭然、兩脈沈細不鼓指、兩脈不整調。脈微欲絕。面容黯淡。必須著力扶正強心,保護陽氣顧護陰液。用藥則常以附子配生地。
卢铸之附子运用: 人生立命乃心火、肾阳,故只有补火消阴才能却病延年。
卢崇汉附子运用:
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对我们人体生理病理影响。不管是生理上或者病理上,它都有其广泛的影响,它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不能正常地宣降;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阳与阴,就是阴阳的升降之理,卢氏崇尚“阳气宜通”. 阳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阳气的布运,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的升降就不可能。阳气的布运,反过来讲,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的前提条件。F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因为机体的阳气的虚损、郁结,或者邪气伤阳。这样导致的发病。在治疗方面,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卢氏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治疗原则。
“立极之要”,“阴阳之理”,它实际上包含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的,以阴为从的道理在里面。正如我们人体,以及对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人之生存,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立,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说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它说明了阴阳的虚实、变化的盈缩都随五行变化当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从这个人体来讲,一刻都不停息。
我们人体生命有活动,它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都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也就是在阴阳的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的动态平衡,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从生理和病理上来看,生理活动,它是病理变化的一个基础,因为病理就是生理一种异常状态的反映。
在人体的生理方面,阴阳二者的关系始终应该是阳气占主导地位。而在病理方面,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了,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i@0g1\在临证上的阴虚,它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阴阳二者(阳的不足)关系遭到了破坏,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才会出现阴阳这两者协调关系失神,要调整这个失神的状态,仍然不能够脱离重视我们人体阳气的这一根本. 姜桂附,对于阴虚病人,只要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不但它不会伤津耗液,而且它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卢氏提出了“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谈到治病立法应当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如果水液、浊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最容易潴留壅滞于舌表现出来,所以舌往往有齿痕。一旦舌有齿痕,更能够判定它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一的指征。
真武汤法: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是为寒水阻滞而设。
麻黄附子细辛法:治疗阳气虚,感受外邪者。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
戴云波附子运用: 认为凡外入之风寒湿邪气,非用辛温大热之品不能逐之。擅用乌头配合附子、姜、桂、麻黄之类大辛大热之品治疗风寒湿痹证,其疗效显著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