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61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2-05-10
所以在《内经》的《素问。征四失伦》里面就讲:诊病不用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你不问他的起病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忧患,是不是饮食不正常,起居之过度,起居、生活作息是不是违反了常规,或伤与毒度,不先言此,卒吃寸口,何病能中。你不问这些情况,匆促地去按脉,你怎么能够把病诊断清楚呢?

《问素。疏五过论》在批评医生的过失的时候又讲到,凡欲诊病者,不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要问病人的生活史。

《素问。三部九侯》里面有强调,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你一定要了解他的既往史、现病史。

《灵枢》的《师传》篇还说,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所以这些论述都是强调问诊的意义。一定要详细询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2-05-10
(二)问诊的方法:

《难经。六十一难》里面讲,问而知之谓之工,实际上这个工字并不是一种贬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神呢,圣呢,问只是个工。视乎是种贬义,实际上必然,它是种技巧,是种功夫,技能,因此我们说“问而知之谓之工”,它是一种细致的功夫,要熟练才能掌握,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所以《灵枢》的经别篇里面所讲,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作为中医开始学习中医,就要学习问诊,工之所止也,这个工,不是讲的一般的功夫,是讲的上工,上工的功夫也是在问诊的技巧上,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好像开始学习,这问诊还不简单啊,有嘴就能问,实际上不然,很多高超的技术都在问诊里面,人人都可以问,不等于人人都可以问好,不等于一问就中的,你问出来的问题正好是抓住这个矛盾所在,所以,要掌握问诊的内容,要掌握问诊的理论,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临床经验丰富的,根据你讲的表现,你讲的这个问题,我就可以知道怎么办,下一步就可以马上问到要害的地方,他要心想、口吻、手记结合起来,口脑手并用,我们现在的学生恐怕就不会问,学生实习的时候,要他你问一问,你先问,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开口,不知道问什么,哪不舒服啊,第一个问题问得好,想了哪里不舒服问得好,他说我头晕,你头晕啊,他反复问你头晕啊,你那地方头晕啊,我讲了头晕,他不知道往下问什么东西,所以他没有问真的技巧,一个头晕下来我们可以问好多的问题啊,什么情况下严重,什么情况下减轻,晕是一种什么样的晕的方式,全身还有什么地方不舒服,有很多问题可问,所以我们现在学生在哪里不会问,来了一个病人以后手忙脚乱,不知道问什么好。

所谓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就在这个地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2-05-10
《医学入门。列了六十个问题,他并且强调医者,必须委曲请问,就是要委婉、曲折、盘根挫底,找他的底细,找他的缘由,原委,这叫做委曲,要委曲求问,决无一诊而能悉知其病也。绝没有通过一诊的方法,就能够知道病人的病情,初学者宜另抄问法一纸,常出以问病。他说初学的人确实就不知道问什么,那么你最好抄一张纸,他不是提了六十个问题吗,你把要问的问题,你把它写一张纸来,不及走的时候你就看一看,问什么,这是对初学者,我们问诊的方法要反复练习,但是对于问诊,《内经》没有专门谈问诊的专著,当然也没有闻诊、脉诊的专篇,问诊没有专篇,后来我发现,早一点点有一个叫王宗殿,安徽中医学院的在我们师资班学习以后,他根据我讲课的内容,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医问诊》,最近我也看到一本比较大本的《中医问诊大全》有了专著了,那么对问诊的方法,我编的这本《中医症状诊疗学》,根据症状进行询问,进行鉴别做了一些提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2-05-10
问诊的方法:

第一点,要注意环境要是一安静。

实际上就是要强调要没有干扰,环境要非常安静,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里面就讲到“闭户塞篇,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要把门关起来,窗户要闭起来,不要受到干扰,数问其情,联系病人的实际情况,反复地问他的病的情况。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2-05-10
第二点,态度要严肃和蔼。

首先要关系体贴病人,对病人要细心耐心,要把握对病人的情绪,要倾听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的痛苦,病人在那里讲,有的病人不太讲,有的病人滔滔不绝,病人将的时候,你医生蛮不在乎,根本上不停这样不行,所以要严肃和蔼。

《医律法门》在问病的时候,说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想求其本末,而治无误也。要是问着医生他不解的厌烦,病人也不觉得讨厌,这个意思刚才,你头晕呢,你那里头晕啊,他觉得你的顺平太低啦是吧,所以这样需要医患紧密的配合,才能够找到病源,特别是那种态度上不严肃,嬉笑玩乐,一边在看病,一边在打手机,一般在搞其他的事,对病人都是很不好的,所以要注意这些问题,态度要严肃和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2-05-10
第三不要用医学术语。

医学术语病人听不懂,比如说,上海的学生,他问病人,侬吃玩好伐,上海话什么意思,你吃饭好吗,碰到一个皖南的安徽的一个病人,他就听不懂,他回答什么问题呢,说abcd,时间上是安徽话,我们有安徽来的吧,abcd试讲我没听懂,我听不懂,你用这个地方方言、土话去问,他有回答一个方言,实际上上海那个意思就是问他,你吃饭好吧,他说我abcd,我听不懂,听不懂,他就问你纳呆吗?那病人摇摇头,他不纳呆,他那个又来了一个“纳呆吗”,那纳呆他也不知道纳呆啊,所以不是用的病人听不懂的语言,或者不是用的通俗语言不行,要能够通俗易懂。

比如说你是不是晚上出盗汗啊,病人什么是盗汗啊从来没听说过,你是不是出自汗啊,这些话都不能够用,好要注意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2-05-11
第四,要避免资料的片面失真。

要全面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避免病情的遗漏,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人,病情没有搞清楚,三言两语的,你这病没问题,我跟你包治治好了,有这种情况,是真的不行,在病人叙述病情,不准确、不完整的时候,我们可以询问,但是不能够套问,也不能暗示,特别是对那种神经官能症那种病人,你要是套问暗示下来一天都问不完,你头晕吗,头晕头晕的好厉害,你头痛吗,头痛,晚上睡得好吗,睡不好,多梦失眠,什么症状他都有,所以我们问真的时候一定不能问你头晕吗,你呕吐吗、恶心吗,你心悸吗,不能用这种不仅是一种以学术与问题,不能用这种接直接的症状去启发他,你只问,你哪还有不舒服吗?你又怕冷发烧的感觉吗?吃饭吃的好吗?大便怎么样,小便怎么样啊,只能用这样的话去问,你小便好不好啊,我小便正常,如果你问小便多吗,小便多,晚上起来要解小便吗,我晚上起来要解小便,他什么东西都来啦,所以我们问的时候,不能暗示,也不能套问,你认为这个病人有什么情况啊,这个病人是肝阳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你感到头上发热吗,头山感到发热,你脾气大吗,我脾气大,你不能严格样子,不能套问。

问诊的时候可能有假象,病人讲的时候,可能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这种感觉它带有主观性,有的病人他对病情不关心,或者对他的这种忍耐性很强,关公刮宫疗毒,他都不感到痛,有的病人他什么都感到比较敏感什么事都有,所以感觉的程度,关心的程度,他的心理状况,包括它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一样,可能症状出来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要避免这种是真的现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2-05-11
第五,要重视主诉的询问。

特别要注意主诉,因为主诉常常是疾病的症结所在,关键所在,所以要善于围绕主诉进行深入的询问,等一下我们还要详细讲,要围绕主诉全面地了解、找出重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2-05-11
第六、危重病人要抢救为先。

我们问诊,一般来说可能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忙的时候,病情很严重的时候,或者我自己心里已经有了数的时候,就不重视了,这个病很简单就是什么病,已经给他下了结论了,嘛呢还有什么症状,什么表现啊,都不问了,我们经常都发现有这种情况,他别我们学生,老师啊,我家里,我父亲啊,我伯伯啊没什么人生病了,我说什么问题啊,他高血压,我说高血压他有什么表现啊,我没问,为什没问呢,他是高血压啦,他已经知道他是高血压就不要再问了,不要问了,可以不问了,这种情况不符合我们中医的情况,中医药辩证的话,要总体地反映状况。你全身的反映情况一定要清楚,不然你只一个高血压你怎么知道,老师你给我开个处方,我怎么给他开出放,没办法给他开处方,我说你为什么不问呢?都忘了,来时讲课的时候已经讲清楚了,到了病人面前,他就不知道问了,忙是时候,心中有数的时候,病情重的时候,就不知道问病情了,或者西医已经有了结论就不问他了,不注意用问诊的方法,所以问诊的方法并没有学会,那么我们真正的危重病人来的时候我们要简单地问,重点地查,等病情缓解以后进行补问,而不能机械,不认来了一个病人你还问,真正问清楚一个病情,恐怕要半个小时,你搞了半个小时还没给他开药,还没做处理,也不行。这是问诊的方法上我们强调这么六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2-05-11
中医诊断学 - 常见症状鉴别
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古代医家认为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发热感,或医生在诊察病人过程中觉察有发热,现在还包括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不管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均可出现发热。
发热热型及伴有的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病证。 发热发热恶寒
是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即发热恶寒同时并见(恶寒与恶风都是怕冷的症状,性质相同,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恶寒重,恶风轻),它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发热恶寒常见于外感热病中,凡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体表,人体卫气受邪,卫气被遏,温煦功能减弱则恶寒或恶风,卫气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根据发热恶寒这一热型伴有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诊察辨别不同的表证。
——发热恶寒伴头痛,自汗,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证,八纲辨证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发热恶寒伴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者,是太阳伤寒证,八纲辨证亦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阴郁滞所致。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头痛,口渴,咳嗽,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者,是卫分证。八纲辨证属表热证。为温热之邪袭表,肺卫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身重,胸闷不舒,苔白腻,脉儒缓者,是湿遏卫分证。为湿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作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口渴,咽干,舌红苔白,脉数,发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表证。为燥邪侵袭,肺卫受邪所致,有温燥与凉燥之区别。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身重,疼痛,汗出,口渴,脉弦细芤迟,发于夏季者,是暑邪犯表证。为暑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壮热
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
——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M,rN.9P7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
—一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神被扰所致。
——壮热伴头痛头胀,手足躁动,口干唇燥,甚则抽搐神昏,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者,是热盛动风证。
为热盛心神被扰,津伤筋脉失养所致。
——壮热夜甚,伴头痛,口渴,肌肤斑疹隐隐或显露,或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者,是气血两燔证。为里热炽盛,营血被扰,血热妄行所致。
——壮热伴胸痛,胸闷,咳嗽,痰多色黄或粘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是邪热壅肺证。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所致。


潮热
是指发热有定时现象,或发热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时间其热势升高。为邪正斗争所致,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
——潮热日前而发,伴有腹胀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烦,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阳明腑证。为阳明热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
——午后潮热,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泛恶,舌苔厚腻,脉濡数者,是湿热留恋气分证。为湿热留恋气分,湿遏热伏所致
——午后潮热,伴颧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为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所致。
——午后潮热,伴干咳少痰,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证。为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

往来寒热
是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发热时不觉恶寒,恶寒时不觉发热,两者交替出现。为邪正斗争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中。
——往来寒热,伴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病证。为邪人少阳,正邪分争所致。
——往来寒热,甚则高热寒战,休作有时,肢体酸痛,周身乏力,头痛,口渴引饮,汗后热退身凉,反复发作,脉弦者,是疟疾病证。为疟邪侵入,邪正相争所致。

烦热
是指发热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可出现。
——烦热伴胸膈灼热,心中懊(忄农),烦躁不安,口干欲饮,舌红苔黄燥,脉数者,是热扰胸膈证。为热邪留扰胸隔所致。
——烦热伴身热不得卧,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证。为肾阴虚,心火亢所致。


微热
是指发热不高,热势不甚。常见于外感热病恢复期或内伤杂病。
——身有微热,伴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虚者,是外感病恢复期,肺胃阴伤证。为邪热未.尽,肺胃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长期不退,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红绛,少苔,脉虚数者,是外感热病后期,肝肾阴伤证。为余邪未尽,肝肾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劳累后加剧,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心烦,少气懒言,自汗,食少,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发热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其它常见症状鉴别:出汗 咳嗽  气喘  出血  疼痛  呕吐  泄泻与便秘 小便不利与水肿 黄疸 眩晕 心悸 不寐 抽搐 昏迷 噎膈与积聚 臌胀 痿躄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