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0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2-04-14

第八节 灵枢-决气篇
决就是分别、区别。分别、区别气血。这一篇论述了六气,六种气的概念,它们的功能特点或主要病症。
原文:“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2-04-14
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我认为这是一个气,实际上是一个气,现在把它分六个名称,为什么呢?岐伯答:每一气各有不同特点,虽然都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但各有不同功能,病理,病症特征,所以分为六气。精有精的特点,两神相搏,男女两种精,阴阳两性,相互结合,而成新的生命。在婴儿产生之前,常先身生,先于身而生,这就是精,先天之精。上焦主宣发、开泻、宣散,宣五谷之气味,宣散津液,精微之气,有熏肤,温煦,充斥全身,这就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润泽着皮毛,好像自然界的雾和露那样灌溉着大地,弥漫散布各处就是气。腠理开发出来的就是汗,那就是津液所化生的,这就是津。饮食水谷到人体之后,水谷之气比较满溢、丰盛、丰富,浊,浓厚,润泽这个特点的水谷之气,输入到骨,骨和骨连接的地方~骨节,关节,受液的滋养,关节正常屈伸,能滑利,是液的润泽。泻是流,滋润,流动而滋润的这类东西是汁液,还补益脑髓,使皮肤润泽,这些功能,注入骨,滋养骨,使骨关节能够屈伸,能流动滋养,补益脑,滋润皮肤,这就是液。液相对津来说,偏于阴,比较厚浊的部分,津是清稀的部分。中焦受水谷精微之气,奉心神而化赤,这就是血。约束着营气、气血,营为血之气,让他不能逃避,按一定轨道循行,这就是脉的功能。
怎么样才知道这个六气是一种有病的情况呢?气有多有少,脑髓有虚实,血脉有清有浊,怎样才知道六气之病和那一个脏腑有关系呢?岐伯说:精脱失,丢失,大虚了,耳聋。先天之精,藏于肾脏,肾主耳,开窍于耳,肾精大虚,出现耳聋。耳聋原因很多,但肾虚易出现耳聋,这是因虚而聋。老年人听力差,一般说,是肾气虚,肾精虚,不能充于耳。暴聋的,一般都是火,肝火太旺,肝胆之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视力好坏,和肝有关。眼有神无神,是反映五脏六腑之精气脱与不脱的,五脏六腑之精大虚,之气脱,所以目不明,看不清。腠理开,汗大泄,这是脱津。液脱者,骨节屈伸不利,不能滋养骨,骨虚,骨骼得不到液的滋养,所以小腿也酸。经常出现耳鸣,液脱则精也脱,所以液脱者则肾精也虚。血脱者,面色不红润,苍白,面色一点也不润泽,脉也虚空。脉为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脉要脱了,其脉空虚。这是六气脱的主要症状。
皇帝说,六气~精、气、津、液、血、脉,有无贵贱之分?主次如何?岐伯答:六气各有五脏之所主,分别不同脏腑所主,肺主气,肾藏精,脾主津液等,谁好谁坏,谁高谁低,说不上。五脏是一个互相协调的整体,缺一不可。通过六气外在的症状,可以知道他脏腑的状态,内脏的情况。耳聋是肾虚,腿也酸了,站不稳了,耳也聋了,是肾精大虚了。虽然知道是哪一脏为病理,六气之所主不同,但总的说,这六气都以胃为大海,最根本的是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因此说六气以为一气。胃气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气的概念。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人体之气,正气,邪气,万事万物都有气,一段枯草也有气,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各处都有气,无物无气。生有生气,死有死气,只不过气与气不同,很多的气。2、津液的概念。它与精血的关系。津、液、精、血在性质上不同,有阴阳,清浊的性质不同。在分布上有表里,内外的区别。液就偏于里,津就偏于表,血行脉中,精藏于肾脏。精相对于血属阴,津相对于液属阳,津液一清一浊。津液可互相转化,精血互化,津液又化生为血。这四者功能也有区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2-04-14
临床指要:1、精脱者耳聋。肾精亏虚,脑髓空虚,耳失其养,耳鸣。要补肾。一着急上火耳聋,要泻肝火。滋补肾阴治耳聋,一般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酌情可加柴胡、磁石。胆经绕耳,加一点柴胡让它引经,磁石重镇治疗耳鸣响,免虚火升。左慈耳聋丸基本就是这个方。左慈是三国时一个名医。后加的这二者是为了疏肝、镇肝。还可加一些滋阴药,枸杞子、肉苁蓉、人参,补气,补肾。还可用一些开窍药,如石菖蒲、远志,因为内经有心开窍于耳之说,所以这里开心窍,化痰开窍。还有液脱者,耳鸣多。2、气脱者,目不明。肺气脱,看不清东西,五脏之精气脱,更看不清东西。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五脏之气的荣华表现。目精明是五脏精气充沛,根据视力可判断五脏之精气盛衰,当然肝也重要,肝开窍于目,反映肝气状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2-04-14
    本章小结:1、脏与腑的区别。主要在于藏泻,还有奇恒之腑的问题。2、天之五气入鼻藏心肺,地之五气入口养五脏,维系生命活动的理论。人和自然联系的理论,心气通于夏,肺气通于秋,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3、脾胃不主时的问题,也是强调的后天之本的问题。4、上中下三焦的特点及界限划分。5、五脏所藏精气,五脏藏神的问题。6、六气的概念。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2-04-14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里的一张方子。 •   
学习很用功,神经总是绷得很紧,最后发展到晚上睁着眼睛睡不着觉。 •   
一开始就试图用中药治疗,开始他吃天王补心丹,效果不太好。他对我说:“我胃口也没有。”我摸诊到他中脘这个地方,很拘痉,舌苔也有点黄。 •   
我就对他说,中医讲睡眠,一定要阴阳结合才能睡好,中间如果有什么东西阻滞了,就不可能入睡。天王补心丹固然是养心安神的名方,但我能不能再为你换用半夏秫米汤试试? •   
我考虑到他是用脑过度引起的失眠,因为他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嘛。中医讲起来就是食积胃中,化热生痰,中脘拘痉就是热痰阻滞的症状,食欲不好,胃顶住不舒服,这种情况下睡眠当然就不太好了。 •   

半夏秫米汤是《内经》十三方之一,由半夏、秫米二味组成,专用于治疗邪气留滞,营卫失调的失眠证。营卫失调,阳气盛满不得入阴经,阴虚则目不暝,所以用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凉益胃,养营补阴而得大肠。两者共奏泻阳和阴之效使经络通畅,阴阳相和,营卫运行正常而病愈,“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   
高粱,古代叫秫,也是五谷杂粮之一,高粱是红的,这个它入心,能补心气。失眠的人常常是由于心气不降,高粱补心气,半夏往下降,这样就引心交于肾。心气交肾气,人就会睡得非常好。现在我的学生,碰到这种情况都会用这张古方。 •   结果加上两味药,scheld就有睡意了,他后来对我说:“我不能光研究医学史,我还应该通晓临床。”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

中文名称: 半夏秫米汤
功效: 祛痰降逆,和胃,调阴阳。
来源: 黄帝内经
出处: 中华药汤谱
简介
Title 简介
用 料 半夏15克,秫米(即高粱米)50克。
制 法 半夏用制半夏如法半夏、半夏曲;秫米去壳,淘洗干净,备用。用河中长流水,澄清,取清液煮秫米、半夏为粥,去渣即成。
用 法 1日3次,每次饮1小杯,连服饮3天,以见效为止。
注 释 半夏辛温有毒,功专散结,降逆温燥、化痰,常用于肝胃不和、胸脘痞闷、呕恶等症。秫米甘、微寒,和胃安眠,常用于夜寐不安。
适应症: 因痰滞胃而致的阴阳失调之失眠,即“胃不和则卧不安”。胃火重者忌服。

加味半夏秫米汤(三合汤)治疗
组成:
   法半夏12克、高粱米30克、夏枯草10克、百合30克、酸枣仁(炒)10克、紫苏叶10克。
组方义理:
    系以《内经》半夏汤为准绳。不寐之主要病机为阴阳盛衰,升降出入失调。半夏固有和胃化痰之功,但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交通阴阳,使阳入于阴而寐,半夏汤之秫米,即今日之高粱,其汁浆稠润甘缓,不仅能调半夏之辛烈,且据《本草纲目》记载,犹能治阳盛阴虚、夜不得寐,取其利阴气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甚矣。加夏枯草、枣仁,自命为“二合汤”。盖夏枯草配半夏名“不睡方”。考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能以阴治阳。肝藏血、藏魂,肝血既足,肝阳不亢,则肝魂自守,自然能寐。再加百合、苏叶,自命为三合汤。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曰:“见百合花朝开夜合,紫苏叶朝挺暮垂,因牾草木之性,感天地之气而为合开者也。”
案例
伍XX,男,51岁。自述起病不寐,逐渐加重,甚至通宵不能瞑目。届时已八月,伴见自汗戢戢,食欲不香,时时涎沫。因不寐既久,精神日益倦怠,耳鸣头晕,脉象沉缓,舌质正常,舌苔卜白,曾先后服用温胆汤、养心汤及桂枝龙牡汤等镇静安神之剂,迄无效验。窃思:头晕不食而吐涎沫,乃痰浊中阻,胃失和降之故,自汗如注,系阴阳不交之象。从其伴随症状分析,不寐之因,端在阴阳失调。治法:宜调和脾胃,交通阴阳,以半夏秫米汤为首选。因疏本方重加百合:
   法半夏12克,秫米(高粱米)30克,干百合30克。水煎服。
当晚即能安睡,但汗出仍多,原方重加茯苓,其汗亦止,自此食纳有加,精力日益振作而出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2-04-14
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节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2-04-14
半 夏 秫 米 汤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如厥逆之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一剂,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汤是用长流水八升,多次扬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苇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发生药效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药后应静卧,汗出后即愈。病程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疗效,主要是调和阴阳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其上通于阳明;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致使阴阳和调,故能治不眠之证。流水千里,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2-04-14
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即《灵枢》卷十之半夏...]]从属主题: 米汤  秫米  半夏  一方  失眠  第一  

-
半夏秫米汤即《灵枢》卷十之半夏汤,为《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不寐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治疗不寐之良方,功效显著。《方剂大词典》收载有此方,但其“主治仅记为‘痰湿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现代许多医者也多将其用于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失眠,窃以为有所不妥,如此大大地局限的了半夏秫米汤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有违于《内经》设本方的主旨。

《内经》称失眠为“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不眠”等,相关论述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及《素问·逆调论篇》等20余处文献中,对于失眠的认识已经比较丰富半。夏秫米汤无论是立方立旨、方药组成还是煎服法等方面,都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半夏秫米汤堪称“治疗失眠第一方”。试简要论述如下。

1 立方依据

1.1 睡眠生理《内经》认为,生理睡眠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内经》的睡眠理论,实际上是在“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人体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节律相应,而有睡眠与觉醒活动的日节律,正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这种人与自然统一的综合睡眠机制,其中心环节,就是营卫之气的运行,即人体是通过营卫之气来对生理性睡眠节律进行调控。《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元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大惑论》亦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都对营卫运行、阴阳相贯的生理进行了明白的阐述,指出营、卫之气按不同的经脉次序运行五十周后,于夜半子时相会于手太阴肺经,并循环往复。卫气日行于阳经,则阳经之气盛而主动,神动而出于舍即寤,人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卫气夜行于阴经,则阴经之气盛而主静,神静而入于舍即寐,人疲乏困顿,需睡眠休息。因而,对于人体生理睡眠节律的维持,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机体阴阳调和是根本。

1.2 睡眠基本病理由于睡眠觉醒生理节律的根本机制在于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内经》认为,卫气运行不循于常道,阳不能够入于阴,营卫失调,则是失眠一类病证的基本病机。卫气日间行于六阳经(属六腑),夜间行于六阴经(属五脏),因而各种致病因素,包括脏腑(无论哪脏哪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侵客止于体内以及体质差异因素等,凡影响到卫气的运行,使营卫之气运行失度者,都可致阳不入于阴,阴阳相交之路受阻而影响睡眠,导致多种失眠病证发生。

    《灵枢·邪客》指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面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大惑论》亦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皆指卫气滞留于阳经,夜晚不能尽行于阴分而失眠。此“阴虚,故目不眠”与一般所谓“阴虚”(如六味地黄汤证)的概念有不同,乃卫气运行失常之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阴阳不相交通。

1.3 治法确立明确了营卫失度、阴阳失和的失眠基本病机,《内经》就提出了具体的施治原则和方法。《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所谓“通其道”者,谓祛除厥逆之邪气,开通阴阳交会的道路,使阴阳之气调和贯通,则能安卧入眠,故《灵枢·邪客》其后又借黄帝之言评半夏秫米汤日:“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由此而能“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所以失眠病证的基本治疗法则就是:补泻兼施,交通阴阳,和调营卫。体现贯彻此法则的基本方是半夏秫米汤。

2 运用

2.1 辨证要点临床症状即以失眠为主症,轻者每晚能睡2、3小时,重者数日彻夜不眠,昼日神倦体乏,头晕纳减,甚至神志恍惚。具备上症,即可应用此法此方;伴有其它见症时,则可根据中医辨证适当分型论治。

2.2 组方分析半夏秫米汤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法半夏有良好的镇静神经中枢的作用;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本草纲目》卷二十三谷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所谓“通其道而去其邪”,则“其卧立至”。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另可根据具体病情,做适当化裁,如心脾两虚加党参、炒白术,痰热扰心加黄连、淡竹茹,食滞胃脘加陈皮、六神曲等。方中半夏的用量较大,可为常用量的4-6倍,常可用至40-60g。秫米,《类经》注为“糯小米也”、“北人呼为小黄米”,因药房不备,今医多遵吴鞠通意,代之以薏苡仁。

2.3 病案举例病案1.金某某,女,21岁。久患失眠,每晚只能入寐三四小时,即使寐亦多梦易醒,醒时口苦,但不口渴,痰多食少,食后噫气,多食则吐,进干饭则梗阻胃脘,大便隔日一行而硬结涩痛难下,舌润,脉濡细稍数。1963年4月23日初诊投以《灵枢》半夏汤加味(半夏一两,糯米二两,夜交藤一两),连服3剂,失眠显著好转,每晚上床不久,即能人寐直至天亮,只是稍有响声即被惊醒,但亦随醒随睡,不似过去醒则不能再入睡,大便虽仍硬而易出,不似过去艰涩难下,痰亦大减,食欲渐开,但食后仍感胃脘不适而时时噫气;复诊守上方加旋覆花、陈皮、甘草各五钱,再进3剂,大便通畅,失眠痊愈。(万友生《伤寒知要》)

病案2.龚某某,女,26岁,1977年4月28日诊治。失眠半年,每夜服泰尔登两粒方能人睡。口苦,胸闷,心烦,急躁易怒,心悸,时有恐怖感。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扰心,即以上方(半夏秫米汤:法半夏、薏苡仁各60g)加黄连15g。嘱停西药。服药当夜即能安静入睡,梦少,口苦、胸闷、心烦亦减。继服2剂,诸症如失。(《新中医》1983年第ll期)

病案3.某女,40岁。半年前因与人吵架而致心烦不寐,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沉,五心烦热,半年来服用安定、舒乐安定,效果不佳。给予半夏秫米汤,7天后睡眠大为改善;继用7天,诸症若无,随访半年无复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2-04-14
半夏秫米汤功在调和与通利[[半夏秫米汤功在调和与通利 半...]]从属主题: 通利  秫米  米汤  调和  半夏  

-

半夏秫米汤功在调和与通利

半夏秫米汤原名半夏汤,出于《灵枢・邪客》,是历代医家治疗不寐的一首重要方剂。这里,浅谈笔者的学习体会。  
半夏、秫米名实考及本方主药  
据经文,本方由治半夏、秫米组成,似乎已无研究之必要。但是,如果考虑到《灵枢》成书年代距今久远,半夏炮制方法众多,谷物名称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便会发现,其时所用治半夏究竟是哪种炮制品,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除此之外,原文没有明确论及方中孰为主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  
治半夏  
明代李中梓说:“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然半夏炮制品众多,生半夏之外,尚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等。仅凭“制过半夏”这一笼统解释,我们依然难以弄清“治半夏”究竟为何。东汉末年,张仲景最早提到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之法炮制半夏,其后,南朝梁・陶弘景亦有类似论述,而其他名目繁多的炮制方法则多出于宋代以后。据此,“治半夏”很可能是仅仅经过清洁处理的半夏,或者是经过“汤洗”(热水洗)的半夏。毫无疑问,前者即生半夏,而“汤洗”之半夏,也与今天的生半夏极为接近。  
秫米  
一般认为,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黄糯”,也就是黄黏米。然而,这并没有达成共识,医家中有人认为秫米是黏高粱米或高粱米者。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云:“秫乃粟之粘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据此描述,秫米当为黏高粱米,而吴鞠通、张锡纯则谓秫米即高粱米。  
清代学者程瑶田认为,高粱即古之所谓稷,其黏者为秫;秫本为黏高粱,今人沈志忠通过对古文献、甲骨文及居延汉简等材料的考察,指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秫”本指黏高粱,也有以其指称高粱者,后来引申为有黏性的其他谷类作物。至于后世医家有用黏黄米者,有用糯米者,有用高粱米者,当是受谷类名称变化不定影响所致。  
半夏秫米汤的主药  
半夏秫米汤的疗效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肯定,而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大家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可以想象,众医家运用半夏秫米汤时,所用秫米必是名同实异。所用秫米并非一物,而本方疗效得到了肯定,半夏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方中的主药。  
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半夏煎剂与生半夏加秫米煎剂均有镇静催眠作用,而后者的作用未见增强。这一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半夏才是半夏秫米汤的主药。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对半夏的“安眠”作用认识不足,而将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的作用主要归功于秫米,如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即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言外之意,半夏能治疗不寐,是与“安神”的秫米相配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半夏秫米汤立方旨意  
半夏秫米汤立方旨意究竟是什么,这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极大兴趣。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原文及与《灵枢》成书年代相仿佛的有关材料,我们才能对《灵枢》以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的本义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阳气独行于阳而不得入阴,是《灵枢》关于不寐病机的基本认识。基于此,《灵枢・邪客》提出了不寐的治法,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书中还提及患者服药之后的良好效果-“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并分析说:“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可见,半夏秫米汤有补虚泻实、“决渎壅塞”之功,可使“经络大通,阴阳和得”。《灵枢》重视半夏秫米汤“通”的作用,认为它能畅通卫气循行之道,使卫气能由阳入阴,阴阳和谐而安寐。依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解释:半夏辛温祛邪,秫米甘凉补虚,用千里流水取其通行不滞之意,扬之万遍即为后世所谓甘澜水,则又有调和阴阳之功,故本方有补虚泻实、通行卫气运行之道而调和阴阳之力,可以治疗邪伤脏腑、卫气不能由阳入阴引起的不寐。  
然而,分析又不应到此为止。《周礼》有“以滑养窍”之说,而“窍”以“通”为用,所以,这一记载表明,在古人心目中,具有“滑”的性质的药物是具有“通利”作用的。联系到卫气循行之道壅塞也可归于“窍”的不通,《灵枢》用黏滑的半夏、秫米组方,或是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意在取其黏滑而成通利之功。当然,由于时代久远,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弄清古人的用意。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世医家关于此方方义的种种解说。  
煎服方法  
仔细分析本方的煎服方法,煎药时所用的燃料也值得注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炊以苇薪”或许并无奇特之处。但是,不要忘记取象比类是《灵枢》重要的思维模式,如此便不难体会古人的良苦用心:苇为是空心之物,具有“通”的性质,用苇薪煎药,应该能加强半夏、秫米、扬之百遍的千里流水的通利作用。用甘澜水五升,“徐炊”,煎取一升半,属久煎之法,这似乎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久煎可去半夏之毒。服用时,“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寓逐渐加量之意,体现了古人以毒药治病的谨慎态度。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