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99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11-04-27
大洋洲民族
  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3大语族,少数属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目前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亚州、昆土兰州和澳北区,部分居民被驱入荒漠和各保留地内。他们的语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没有明显的亲属关系。巴布亚各族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附近岛屿。波利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太平洋东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汤加人、塔希提人和萨摩亚人,以及新西兰的毛利人等。美拉尼西亚各族主要分布于西自新几内亚东南至斐济的广大地区,主要有斐济人、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等。密克罗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大洋洲北部,包括瑙鲁人、查英罗人、加罗林人、马绍尔人和吉尔伯特人等。现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居民,是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及其后裔。夏威夷群岛的居民以美国和日本的移民及其后裔居多。斐济岛上几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在新喀里多尼亚则有许多法兰西人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混血的后代。此外,在大洋洲还居住着一些华人、菲律宾人、爪哇人亚洲移民及其后裔。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11-04-27
世界民族研究的情况
  民族,也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人类区分为民族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漫漫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由于出现了民族区分,我们这个星球便开始出现纷繁多变的民族情况和民族关系,同时也向人类的智慧和科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研究。   如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资料积累过程。从中外历史记载来看,各族人民出于和平交往和战争防御的需要,对于周围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很早便已开始。撇开多少带有神话色彩的口头传说,最早见于文献史料而包含大量民族情况、记述比较翔实并流传至今的古代著作,在西方有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公元前1世纪G.J.凯撒的《高卢战记》,1世纪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和大普林尼的《自然史》等;在中国有公元前2~前1世纪司马迁的《史记》,1世纪班固的《汉书》,3世纪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历代正史、稗史和方志等。   由于古人的地理概念和时空观念比较狭小,对于四周民族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方由近而远逐步扩大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从而使各地民族情况的记载也得以日益丰富和翔实。例如,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远游天竺、中亚和东南亚所写下的《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以及明代马欢、费信和巩珍跟随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写的见闻录《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都包含有大量关于远方民族的情况资料,使中国人的视线逐步向西扩展,直达地中海和非洲东岸。再如,意大利旅行家M.波罗(即马可·波罗)于13世纪远游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所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诧为奇闻,他们深被东方各国的民族风情和繁华富庶所吸引。在15~17世纪掀起的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热潮中,欧洲各国的航海家、探险家、 传教士、商人和殖民者, 纷纷到达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他们关于新接触到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报道,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民族的认识和了解。尽管其中有些报道带有种种偏见,但总的说来,在世界民族资料的积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各国关于世界民族的研究,便是在以上各个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至19世纪中叶,以世界民族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著述大量涌现,引起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兴趣和关注。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了论证他们的唯物史观以及人类成文历史以前的社会状况,曾仔细阅读瑞士、英、美、俄等国的民族学家J.J.巴霍芬、J.F.麦克伦南、H.J.S.梅因、J.拉伯克、E.B.泰勒、L.H.摩尔根、Μ.Μ.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引用了关于美洲印第安人、 亚洲印度人、大洋洲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欧洲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资料,使他们对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推测得到了充分的实证。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还亲自对欧、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写出大量论著,如《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1881~1882)、《法兰克时代》(1881~1882)、《爱尔兰史》(1870)、《1867年12月16日在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所作关于爱尔兰问题的报告的提纲》(1867)、《印度史编年稿》(1881)、《印度起义》(1857),以及关于中国、中亚、波斯、波兰、匈牙利反对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述。这些论述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外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进行世界民族的研究。凡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研究人员,有的多达数千人。不过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他们进行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将世界民族研究列入的科学体系也有所不同。   在欧美各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而是将其分属于不同学科。首先,他们将世界民族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明民族,或称先进民族、历史民族、有文字民族;另一类是野蛮民族,或称落后民族、 自然民族、无文字民族等。实际上, 他们所谓的“文明民族”仅指他们自己,而把以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统统归入“野蛮民族”。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一直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欧洲文明民族的研究,皆由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所形成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各学科分别进行。关于欧洲民族运动兴起时期所产生的民族概念、民族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等问题,一般由政治学研究;关于民族来源和形成发展问题,由历史学研究;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问题,由心理学研究;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问题,由社会学研究;关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问题,则由民俗学研究。然而,面对“地理大发现”所接触到的广大非欧洲民族,所有这些学科都感到生疏和无所作为。于是,在19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一门专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落后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特别学科──“民族学”,(在欧洲大陆称“民族学”,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使“民族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美各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部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溃,始有人主张将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欧美各国的发达民族,将研究“简单社会”所得出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广到对于“复杂社会”的研究。有人甚至主张将民族学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用以取代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不过,这仅仅是某些学者的一种设想或趋向。但实际上,欧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在第三世界。
苏联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便已开始,但规模不大。战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增大,世界民族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自1954年至1966年,陆续编辑出版了一套《世界民族志》丛书,共18卷,1200多万字。自70年代起,又开始出版《国家和民族》丛书,共20卷,800多万字。此外,还出版有《世界民族地图集》、 《世界民族百科手册》(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书》(2卷)、《世界民族艺术百科全书》(5卷)和各种专著。他们在学科体系上与西方不同,认为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并将民族学扩大为研究世界上古今一切民族的学科。
日本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也非常重视
  过去,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近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两套大型画册:《世界民族大观》(8卷)和《世界之民族》(20卷);并于1977年在大阪吹田市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收藏世界民族文物约5万余件。但在学科体系上多受欧美各国的影响,对各国各派学者的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以及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近邻地区民族的研究。例如南斯拉夫侧重于巴尔干半岛,波兰侧重于斯拉夫各族,印度侧重于南亚次大陆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范围较广,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洲、 非洲、印度、斯里兰卡、 新几内亚和西伯利亚各民族的著作。罗马尼亚非常重视世界民族著作的翻译,还经常编写通俗性读物,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民族资料。近代的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以及杨炳南的《海外番夷录》、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松龛的《瀛环志略》等著作,都有世界民族情况的介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涌现出许多介绍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和著作。20世纪30~40年代,也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开展国内民族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对国外民族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但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本身的人力物力条件,只能翻译介绍一些世界民族情况,以及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如1954年创办了《民族问题译丛》;1956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设立民族学专业,系统讲授世界民族志课程;196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组, 对苏联和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进行初步研究。在此期间,一些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单位在探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对外国民族问题的研究。通过以上活动,积累了一批关于世界民族情况的资料,培养出一批有志于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被迫中断。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1979年 5月在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确定世界民族研究的方针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服务。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还出版了一批世界民族著作和文集。   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3个方面:①民族情况。即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以及各个民族的人口分布、种族类型、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来源、历史梗概、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②民族问题(包括种族问题)。即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有关国家的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理论和原则,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某些地区因民族问题而引起的国际纠纷和边界冲突等重大事件;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等。③民族理论。即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的形成、发展、分化、同化、繁荣和融合过程和规律进行探索;对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历史作用进行研究。同时注意研究各国各派学者所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   当前摆在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主要是有计划地大量收集资料,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情况,重点研究有关地区的民族问题,以及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2 发表于: 2011-04-27
阿伊努人
百科名片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阿伊努语:Ainu),或翻译成爱努人、爱奴人、阿衣奴人,是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的日本原住民。

目录

“阿伊努”的含义
日本国的原住民
他们的祖先是谁?
北海道的孤独牧羊人
和族人带来的灾祸
悲愤的控诉
灭顶之灾
“薯部落”今天的境况
弱者的呐喊——新法制定而战
令人忧心的前景“阿伊努”的含义
日本国的原住民
他们的祖先是谁?
北海道的孤独牧羊人
和族人带来的灾祸
悲愤的控诉
灭顶之灾
“薯部落”今天的境况
弱者的呐喊——新法制定而战令人忧心的前景展开 编辑本段“阿伊努”的含义
  在阿伊努语中,“阿伊努”是“人”的意思。在今天,很多阿伊努人不喜欢“阿伊努”这个称谓,而希望人们称他们为“ウタリ”(日语罗马拼音:Utari,音“乌塔利”,阿伊努语中“伙伴”的意思)。在官方的正式文献中,则“阿伊努”和“乌塔利”这两种称呼都可以被找到。     阿伊努人

编辑本段日本国的原住民
  亚洲东部日本国的少数民族。古文献亦称“虾夷”。主要分布在北海道。“阿伊努”一词,在该族语言中是“人”的意思。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18世纪以前在堪察加,20世纪以前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本州北部也有分布,后被迫退缩至现在住地。 在十七至十八世纪,阿伊努族大部被消灭,人口逐渐减少,现仅存2.4万人(1980)。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身材比日本人稍矮,肤色淡褐,头发黑色呈波状,体毛发达。多年来与日本人通婚,纯血统后裔逐年减少。使用阿伊努语,系属不详。分口语、雅语。无文字。有用雅语传述的民间故事和叙事诗,现仅在老年中流传。一般中、青年人皆通日本语文。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祖先。以前,每年皆举行隆重的“熊祭”和“鲑祭”。妇女多于口部周围、 前腕和手背文身。 长期从事渔猎,近年大多转事农耕。古时曾以鸟羽、 兽皮、 鱼皮制衣;以鸟兽鱼肉为主食。擅长制作和驾驶独木舟。有独特的木架茅屋。现在的衣食住行,已与日本人无别。
编辑本段他们的祖先是谁?
  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从东南亚迁居到日本。某些学者认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控制了远东广大地区后分布在本州诸岛。随着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渐向北方移民,他们的地盘日益缩小。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称为“虾夷”,系夷狄之意,这是日本占统治地位的大和族的统治者对他们的鄙称。大约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起逐渐地改称为阿伊努人。也有人说他们是绳文人(绳纹族)后人。
编辑本段北海道的孤独牧羊人
    阿寒湖
阿伊努人自明治时期结束后,几乎不为日本人所记起,他们为生存而呼吁  阿伊努人的狩猎
的微弱呼声更是被置若罔闻。1993年,是联合国的“国际先住民年”。有关的研究、调查才纷纷公诸于众。还在60年代,一位姓茅边的日本女作家曾到阿伊努人居住的日本名景之一阿寒湖畔、十胜采访,并于80年代出版了叙述阿伊努人生活的《生活在阿伊努人的世界里》一书,使人们对这个民族有了一种具体的了解。而富正义感、并一向痛恨侵略、掠夺的日本学者堀内光一写的《不屈的人们——阿伊努》更是被阿伊努人视为理解自己的一部著作。阿伊努人有着远比自称祖先“是从天上下来的”或“是由大陆蒙古腹地迁来的”和族更悠久的历史。他们是日本列岛最早的居民和主人。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时期,也就是旧石器时期或新石器时代。由于被歧视、欺压,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减少到2.4万人。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个渔猎民族,驾着独木舟在海上游弋,持枪在林中逐鹿奔跑,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他们不高的身材、淡褐色的皮肤及波状翻卷的黑发,都显示出其与大和民族不同的特点。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熊祭”和“鲑祭”仪式。广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蓝的大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故乡。
编辑本段和族人带来的灾祸
  然而,随着和人的到来,昔日的田园生活成为了永不再来的回忆。每年,当如织的游客奔向这里赏雪、观草原、呼吸着清新透明的空气时,这里的真正主人阿伊努却退缩在日本政府划给的“给与地”里,并因此成为日本岛上最孤独的也是最贫寒的一群,被日本社会所遗忘。他们的处境与这个经济实力位居第二的强国一点也不相称。那么,号称自己是“天上下来”的和族对日本岛上的先住民干了什么?在今天,又给了阿伊努人一片什么样的生存地呢?   三千年前阿伊努人的家园被日本大和民族(太阳的子孙们)侵略了。阿伊努人被奴役、被杀害,并被赶出了他们生活的土地…… 最后他们在日本北部的岛上找到了避难所。阿伊努妇女会在嘴上和手臂上刺青,阿伊努人最主要的宗教仪式是杀死一头被当作宠物的熊。他们歌唱、演奏乐器,并通过舞蹈和饮用米酒的方式来庆祝熊神之灵的离去。   对于阿伊努人,日本在18世纪以前的史书记载中是将之归于“异国人物”、“外夷人物”范围的。日本古代一直称阿伊努人为“虾夷”,并根据其地理分布分为东虾夷、西虾夷、渡岛虾夷、渡觉虾夷等。“虾夷”一词带有贬义,直译是“毛人、囚俘、蕃人”的意思。和人对于生活在日本岛上的这些居民的掠夺在古代就开始了,而到了明治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育,对阿伊努人的掠夺更是达到了顶峰。此时,阿伊努人基本上开始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明治三十二年,在猎够了野鹿、贩够了兽皮、侵占了土地、甚至几乎将野鹿猎至濒临灭绝之后,为使掠夺合法化,天皇干脆让地方政府制定了赤裸裸的《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合理”地把妨碍和人“开发”的阿伊努人赶到划给的“给与地”圈内。阿伊努人的大片地转眼通过所谓的“保护法”变成了蜂踊而至的和人商人的财产。而弱小的阿伊努人犹如一匹野马变成了羊圈中的羔羊。
编辑本段悲愤的控诉
  当年,北海道稚内市一个渔村里的一位阿伊努老人在叙述这段历史时,悲愤地对学者堀内光一说:“日本人这样的家伙从很早时就是这样(掠夺)的。而日本对朝鲜、中国的  阿伊努人
侵略不也是这样开始的吗(开拓团进入)?日本人十分狂妄自大,不仅轻视朝鲜人、中国人,就连对(日本国内的)阿伊努人也充满轻蔑。说什么‘阿伊努人就跟狗一样’之类的话。这些日本人的祖先侵略了一直生活在和平之中的阿伊努人,但在历史书中从不写。日本政府让我们在‘土人教育所’学习的东西与日本人也是不同的。日本人侵占了阿伊努人的领土,并以《旧土人保护法》让不能自立的阿伊努人交纳税金,服兵役。我在昭和十三年就被召集到中国的独立守卫队呆了三年。在中国,日本人自身却不知道自己所犯下的是罪行。他们用武力侵略中国东北,派日本满洲开拓团移民去中国人辛劳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他们将中国人用汗水劳作收成来的七成粮食榨取为己用。他们还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妇女、儿童,他们的这些禽兽行为日本人还不知道。还说什么‘阿伊努人毛发和狗、和熊一样多’这样没有人性的话。”   这位老人最后用谴责的语气说:“阿伊努族中没有小偷也没有乞丐,那是我们的祖先和亲人教导的结果。日本人才是小偷,他们借助天皇的名义成了一个从阿伊努民族这里掠夺丰饶土地的最大的小偷!”
编辑本段灭顶之灾
  日本人从明治年间对阿伊努民族居住的北部广阔的山川河流、海洋的侵入不仅给阿伊努人带来了灭顶之灾,也给大自然带去了极大的破坏。此前,北方岛屿上天然资源的恩赐使得阿伊努人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方法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渔猎产品,并因此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关于这一点,从90年代初从北海道各地挖掘出来的阿伊努人遗址中的文物可以得到证实。日本人的到来,剥夺了阿伊努民族与大自然这种共生的和谐,他们被和人以“弓箭狩猎不安全”为由没收了古朴的狩猎工具,而强行租借给他们猎枪。但擅长弓箭捕猎、独木舟捞鱼的阿伊努人无论如何也不是络绎不绝进入这块土地“淘金”的和人的对手。仅明治十三年一年日商在此收购的鹿皮就有12500张之多,有一年竟高达70000多张。官府制定的低价收购政策将阿伊努人的生活逼向了绝境。这里的动植物在疯狂的掠夺下,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不得不将阿伊努人的营农地划出来,作为维持他们最低生活水平的保证。
编辑本段“薯部落”今天的境况
  在日本岛本州日本海一带,有一个名叫穗别的小镇。这里壕深路陡、杂木丛生,年代久远的茅屋和木屋里生活着阿伊努人。冷清的村落和灰暗的屋子显示着这里的贫穷。年轻人在农闲时就早早到和人开的渔场上去找打工的机会,但微薄的收入改变不了阿伊努人生活。受歧视、低雇金,像山一样压在阿伊努人身上。尽管如此,他们为了糊口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干。自视优秀、先进的和人把阿伊努人聚居的村落蔑称为“薯部落”,即又土、又粗、又穷的意思。这种蔑称集中体现了日本岛的阿伊努人生活在今天日本社会的境遇。他们尽管被日本一些研究者和日本社会描述为“现在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已与日本人无别”,但阿伊努人的妻子们仍不能像普通日本人家庭那样,由丈夫在外工作,、劳动,妻子作“主妇”专门操持家务、带孩子。为了生活,她们也要外出做工挣钱,成为日雇工人、临时工、小时工,回家后还要干繁重的家务劳动。贫穷使阿伊努人的不少家庭被疾病所困扰。有的家庭由于没钱治病、无力抚养孩子,竟发生过十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存活下来的事。根据《旧土人保护法》,他们理应得到医疗方面的优惠照顾,但事实上,能兑现的很少。
编辑本段弱者的呐喊——新法制定而战
  1992年12月,阿伊努人的组织——北海道同胞协会理事长野村作为阿伊努人的代表,在联合国集会上发表了演说。演说陈述了阿伊努人由于日本政府的同化政策被否定其传统文化,剥夺了领土(北海道、桦太、千岛群岛)和生活手段的事实,强烈抗议并要求日本政府根据《国际人权规约》,为阿伊努人的生存权利制定新法。但日本政府强词夺理作了拒绝:“享有自己的文化,实践自己的宗教,以及使用自己的语言是被我国宪法所保障的每个人的权利。但在联合国《人权规约》中规定意义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不存在。”这种说法显然与先前制定的《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是相互矛盾的。阿伊努人的抗议一直未断。他们把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存在事实再三向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来。摄于当时国际先住民自立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曾于1957年以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为目的,修改过《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中的107号规定。但几十年来,日本媒体、政坛很少涉及这一问题的落实情况。日本还是以“单一民族国家”姿态出现。近年,在阿伊努人中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日本国宪法终于决定包含“尊重阿伊努人权利”的若干内容。其中包括人权保护、振兴民族文化、创设自立化基金及设立审议机关等项内容。阿伊努人的抗争由此获得初步的胜利。
编辑本段令人忧心的前景
  但是,从明治年间的日本政府实行强制同化政策以来,阿伊努人已经过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受歧视、被剥夺的生活。要让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尊重并承认阿伊努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存在,恐怕大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及他们放不下来的“面子”,都不会让他们这样做。阿伊努人抗争的前景仍十分渺茫。而未来的他们,是否还能最终拥有这片可怜的“给与地”,尚不得知。他们孤独的声音还能在日本列岛回响多久?更让人们揪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3 发表于: 2011-04-27
斯基泰人
百科名片
   斯基泰人斯基泰人以及东伊朗语族在西元1世纪的范围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腊语Σκύθαι),又译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Saka( 塞克人),分为戴尖帽塞人、饮豪麻汁塞人、海那边的塞人;古代亚述人称之为Ashkuzai,波斯和印度人称之为Saka,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或Sacae,中国《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是西元前8世纪—西元前3世纪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

目录

简介
起源和历史
社会经济
宗教信仰
汉字记载
编辑本段简介
  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  波斯石壁上雕刻的尖帽塞种
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奴入侵欧洲之阿兰人即为其中之一部。广义的斯基泰人还应包括滞留在中亚、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地区的一些部落,其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与南俄和伊朗的斯基泰人极为相同。斯基泰人身材高大健壮,蓝眼隆鼻多须,在种族上与萨弩马他人、塞种人和马萨格他人接近,语言、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宗教也大致类似。斯基泰人没有文字。目前关于斯基泰人的文物出土自乌克兰和南俄罗斯。
编辑本段起源和历史
    西元前7世纪-西元4世纪斯基泰迁徙图
斯基泰人属于伊朗族的塞人,自西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见左图迁徙路线,黄色为居住地)。他们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叙、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虽然在种族上属同一语族,但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名称。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称为斯基泰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弩马他人(Sarmatia),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Aorsi,后称阿兰,Alani),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人和马萨革他人。希伯来文转述了亚述对斯基泰人的叫法为亚实基拿,在《创世纪》十章第三节和《历代志上》一章第六节写到:“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Ashkenaz)、利法和陀伽玛”。犹太人认为斯基泰人可以追溯到诺亚的第三子雅弗。耶利米还“预言”新巴比伦王国会被亚拉腊、米尼和亚实基拿攻击(耶利米书51:27)。     喜爱黄金的斯基泰人
西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下了古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称作塞克人(saca),斯基泰人的统治者被称为王族(Royal Scyths),斯基泰人自称为斯古吕他人(Skolotoi)。而匈牙利语言学家奥斯娃得·切枚例若(Oswald Szemerenyi)通过研究四种伊朗民族名称"Scythian-Skudra-Sogdian-Saka"证明斯基泰其实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印欧同源词,意思是“弓箭手”。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长80厘米左右,用马鬃或者动物的肌腱做成弓弦。发射的箭通过弦的张力和弓身的弹力双重加速,以至斯基泰弓的射程远达400步。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发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头极具杀伤力。 希罗多德还写到斯基泰人曾经居住在亚洲,但是在与同为塞人的马萨格他人的战争中失败而离开故乡侵入辛梅利亚地区(Cimmeria,含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希罗多德说:“马萨格他人在服饰和生活方式上跟斯基泰人类似。他们都以步兵或骑兵的形式战斗,使用长枪和弓箭。不过他们最喜爱的武器是斧头。他们的手臂覆盖着黄金或者黄铜。而他们的枪头、箭矢和斧头是用黄铜制造的;头盔、皮带和扣子是黄金做的。马的防具是用黄铜做的,而缰绳和护头由黄金制造。他们从来不用铁或者银,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出产铁和银,却拥有大量的铜和金……每个马萨格他男人只有一个妻子,但所有的妻子是共有的;但是斯基泰人却不是这样。”希罗多德认为斯基泰人分为至少5个部落,而南方的游牧斯基泰人和北方的务农斯基泰人有区别。他还记载下斯基泰人穿裤子,戴着尖尖的高帽子,携带弓箭和匕首以及战斧。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战俘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考古学家也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战利品:复合弓、长矛、标枪、斧、剑、匕首,以及许多铁片青铜片,可用来制成鳞甲。全身披挂的战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着武器。 他们的鳞甲用皮革为底,上面覆盖的鳞片层层相叠,每块盖着下面一块的一半长度,这种致密的防护措施主要用于胸甲、头盔、膑甲和马的围裙。       
  南俄的斯基泰士兵
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可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公元前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猃狁、西戎,后者压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自然灾害(如干旱)也可能是其西迁的一个原因。斯基泰人到达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后,驱赶那里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还有一部分跟踪西米里安人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斯基泰人系公元前14世纪开始从伏尔加向西迁的斯鲁伯文化居民的后裔。斯基泰人称霸南俄后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出现军事民主制。公元前 7世纪中叶已形成贵族首领阶层,核心是在库班(南俄罗斯城市)的世袭王族。王族的创始者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塔尔吉陶斯王位传至格奴鲁思时(约公元前630),斯基泰人的版图从波斯边境经库班一直伸延到整个南俄草原。斯基泰王帕尔塔图亚和马底耶斯父子还统治过乌拉尔图。公元前七世纪,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公元前 625年,斯基泰人侵入叙利亚和位于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亚,后来兵锋达埃及边境。法老萨姆提克一世(公元前664~前610在位)被迫与之签约以阻其继续南侵。这部分斯基泰人后来受米底帝国打击退回南俄。西元前676年,斯泰基人和曼努亚人(Mannaeans)联合进攻亚述王国。亚述打败了入侵者。后来在巴比伦和亚述的记载中,把斯基泰人和米底人联系了起来。前612年,斯基泰人与巴比伦,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 再后来的阿契美尼德王国也提到了斯基泰人。西元前 513年,斯基泰王伊当提尔苏斯举兵反对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在政治上统一整个斯基泰人,希腊边境城邦被迫每年纳贡以免遭掠劫。西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攻打斯泰基人,他征服了色雷斯,用浮桥渡过了多瑙河,根据希罗多德描述,波斯军沿着伏尔加河北上。斯基泰人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他们一路缓慢撤退,毁坏农田,填塞水井,留给敌人的只有白地千里。在补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流士终于退回亚细亚,在撤退中产生了数倍的伤亡。斯基泰王国在公元前5~前4 世纪(一说在公元前2世纪)形成。西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斯基泰人的势力大增,垄断了黑海至希腊的奴隶买卖并获取财富。公元前4世纪中叶,斯基泰人开始衰落。从公元前4 世纪开始,贫富分化明显。公元前339年,斯基泰王阿提亚斯在对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战争中战死。于是斯基泰因战争中失败而内部分裂。虽然斯基泰人后来建立了新的王国,但在西元3世纪被哥特人摧毁。萨弩马他人(Sarmatians)逐渐取代了斯泰基人。公元前2 世纪,斯基泰人被萨尔马他人排挤到克里木,建都城于涅亚波里。斯基泰人遂与民族大迁徙中的各民族相融合,此后的“斯基泰”一词用以指居住在黑海以北地区的各族居民。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斯基泰黄金艺术
斯基泰人的国家由四大部族组成、每部族又分为若干区,各区的首领负责断案、征税、向异族属国索贡等。国王和各级首领的继承都是世袭制。氏族部落是斯基泰人的社会基础,战时则是作战单位,各部族每年春天大会于王廷。战时全民皆兵,分成三部分:主力由贵族首领的卫队组成,其次是参过战的部落民组成的部队,其他老弱者组成辅助部队。斯基泰人以多杀敌为荣,有以敌人头骨为饮器的习惯。武器装备有战斧、矛、弓箭等。骑马射箭是他们的特长,故有“马上弓手”之称。   斯基泰人多以游牧为主,饲养马、牛、羊、狗。少部分从事渔猎。进入南俄后,还有一部分定居民。斯基泰人精于制造手工艺术品。整个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风格较为一致,即通过锻、铸、镶压、刻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生动的浅浮雕动物造型,其中最常见的有狮、虎、驯鹿、马、麋、食肉鸟以及其他想象的动物,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斯基泰艺术的另一特点是往往以带钩、柄、饰牌等装饰在马具、武器、衣着和器皿上,成为财富的标志。同黑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公元前2世纪,克里米亚出现斯基泰最初的铸币。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西元3世纪乌克兰咳峙的斯基泰王后面具
斯基泰人初信自然神,但无庙宇之类建筑。斯基泰人保有明显母权社会痕迹,信奉的神灵中,最高贵的是母神塔别梯-赫斯提亚,主保护火种和牲畜。斯基泰人的宗教是原始印度伊朗宗教或者前琐罗亚斯德教,崇拜伊朗族的热神阿他和雅利安人的火神阿耆尼,是比琐罗亚斯德教和印度教还要原始的信仰。后来影响了斯拉夫、突厥和奥塞梯的传统。斯基泰人崇拜鹿,鹿是斯基泰艺术品的普遍形象,特别是陪葬品。斯基泰人相信速度快的动物能带给死者灵魂速度,所以开始用马殉葬,但是以马殉葬可以追溯到铜器时代。斯基泰人的墓葬遍及阿尔泰至南俄草原的广大地区。墓中陪葬物显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国王死后,要杀死50名卫士连同马匹殉葬。贵族的墓制也极宏伟,除要求殉葬外,还埋入金、银、铜器、陶器,一般成员的墓穴则简陋不堪。希罗多德描述了斯基泰国王葬礼上的马殉葬仪式。而铁器时代的丘尔駻墓葬甚至有几百匹马被殉葬。突厥人作为斯基泰文化的继承者延续了殉马陪葬的习惯。迁入南俄后,明显受希腊影响,信仰天神宙斯、土地女神吉尔、日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斯基泰人始终没有文字,但有不少斯基泰人名、地名、族名保留在碑铭和古典作家的著作中。
编辑本段汉字记载
    大英博物馆藏的中国玉器
  俄国彼得大帝的前5-4世纪斯泰基黄金手办
西元前八世纪中国出现了模仿斯基泰动物搏斗图案的玉器。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或者更早,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古称河西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带,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其中见诸古代典籍的就有允姓之戎、大夏、莎车、大月氏、匈奴、楼兰等。这些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很早就活动在河西走廊、湟水流域和北方草原上,他们依靠强弓劲马,在这一带纵横驰奔,经常与河东之地的定居人民发生冲突。至秦穆公时,为了彻底解决来自河西地区游牧部族的侵扰,用能人由余的智谋,在公元前623年,派兵攻打戎王,占领了许多游牧部落的地区。最终导致了这些被打败的部落向北和西方迁徙。在这些部落中,就有允姓之戎、大夏、月氏、莎车等部,至公元前7世纪末,这些人开始出现在塞地,即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汉书·西域传》称之为塞种,意为塞族。塞种在我国古代佛经中作“释种”。塞克在佛经中也有其它几种译名,如《杂阿含经》作“释迦”,《正法念处经》作“赊迦”,《孔雀王经》作“铄迦”,一作“烁迦”。当时塞种已南下,在乾陀罗之西,约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之间。自先秦至汉初,塞种分布在中亚锡尔河以北一带,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这是追述的先秦、西汉的史实。休循与捐毒都是帕米尔山中的游牧小国,距疏勒国不过数百里,到东汉未期都归属疏勒国。因此,塞人活动的地域是应包括疏勒在内的。乌孙国的东边与匈奴相连,西北面是康居,西邻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国家。这地方原本有塞人居住。大月氏向西方迁移时,打败了塞王。塞王向南过悬度,进入了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便占领了原塞王的辖地。后来乌孙王昆莫占有了大月氏的领地。所以说乌孙的人民中有塞人和大月氏人。又曾提到:从前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向西征服了大夏,而塞王南迁迁移,塞人分散为许多小国。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等都是塞人的国家。后来《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他。”即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迁,击败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二绿洲。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洲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塞人南迁之际,已进入有阶级社会,有过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这对他们后来定居的西域古疏勒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产生过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推断,“疏勒”这一地名,就是塞人的贡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4 发表于: 2011-04-27
高卢人
百科名片
   高卢士兵高卢(拉丁语:Gallia)是指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 茵河西岸一带。在英语中,Gaul这个词(法语: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居民。不过更多时候这 个词是指广泛分布于欧洲并且甚至在罗马时期扩张至安那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目录

高卢简介
早期历史
第一次铁器时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凯尔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纪)
高卢独立时代
罗马征服高卢(前125年至前51年)
日耳曼人入侵
中世纪
百年战争
瓦卢瓦王朝
成为欧洲霸权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政治乱局
世界大战高卢简介
早期历史
第一次铁器时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凯尔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纪)
高卢独立时代
罗马征服高卢(前125年至前51年)
日耳曼人入侵
中世纪
百年战争瓦卢瓦王朝成为欧洲霸权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政治乱局世界大战展开 编辑本段高卢简介
  古罗马时代高卢人曾经广阔的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法国的高卢人,还有一  高卢人
部分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了在现时的西班牙一带。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前72年-前64年)曾经带领高卢起义,后被凯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编辑本段早期历史
  最早记载关于未来有一天将会成为法国的这块土地上人民的文献资料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就算我们接受这些关于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马萨利亚(Massalia,今马赛)的材料的话(修昔底德  雕塑:自杀的高卢人
写关于马赛),这些资料也只限于很基本粗略的介绍,只提到北边有辛梅里人、南边有来自隆河的利古里亚人,却没有指出其他更明确的地理位置。   可不看的是亚里士多德(伊索克拉底及柏拉图的弟子,前384-前332),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塞尔特人的风俗,他们是来自隆河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凯尔特居民。(希腊语κ?λτοι。)亚里士多德氏就像罗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数古典时代史家一样,一再强调塞尔特人好战的价值观以及(以现代的意义而言的)野蛮的风俗。他留下的记录之所以深具意义,是因为他执笔的年代,正值塞尔特诸部大肆扩张,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处角落的每一片土地。因此,这些间接的材料针对未来法国的部份,只有寥寥数语。
编辑本段第一次铁器时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对地,诉诸考古发现的话,则能让我们比较确定地重现晚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相对稳定的社会之  高卢
后,突然爆发的军事与社会剧变。许多遗址显示,这些动荡发生于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铁器时代。   在这个时代当中,考古学家们可以重新发现当时经济和技术发达的聚落,其中一个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当中,很可能就是塞尔特人来临之前的遗址。   这个时代的特征似乎是由规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并由好战的贵族体制所统治。这些「塞尔特部族的君长、女王」(语见帕特里丝·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华美的二轮战车陪葬,如同今法国金丘省(勃艮第大区)的维克斯(Vix)以及德国符腾堡州侯赫多尔夫(Hochdorf )等地所见。他们的墓葬同样揭露了来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别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现,见证了这些贵族的巨富当中亦有商业贸易的一面。   前6世纪初,希腊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湾建立了 马赛,这个希腊殖民地成为贸易中心。在马赛定居的希腊人来自小亚洲的Phocée城。
编辑本段凯尔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纪)
  前450年到前400年艺术品风格重新发生了巨大变迁,这可能意味着政治方面也发生了 变化。在那个时候,出现了La Tène文化。按照传统的观点,高卢的时代从此正式开始,但是考古遗址发生的变化的理由目前还在争论中。   按照第一个观点,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社会发生了逐渐的变化,外来民族逐渐扩散。按照第二个观点,凯尔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领土,这些原住民从前史一直到凯尔特人的来临变化了很少。   我们无法了解这些社会变迁的事实,只能提出一些假设。目前大部分的专家推出折中观点:既发生了漫长的文化扩散过程,也发生了凯尔特的入侵。   但古罗马历史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390年的一件大事:即瓦克鲁率领高卢大军横扫伊托鲁里亚,围攻罗马城长达七月之久,最后攻占并焚毁该城。
编辑本段高卢独立时代
    高卢人
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希腊文和拉丁文关于高卢族和高卢国的记载越来越多,揭开了高卢族的奥秘面纱的一部分。高卢(拉丁文 Galli)一词最早出现在罗马政治家Caton的笔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从法国入侵意大利北部的高卢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在希腊殖民地马赛的影响下并由于高卢族和地中海的贸易交流,高卢族的一些部落开始希腊化,也开始运用希腊字写高卢语,但是由于宗教的忌讳,高卢族没有把其丰富的口传历史写成文字,限定文字的运用范围为商业和贸易。因此,在高卢语消失之后,这些传统随着被淡忘了。   高卢被划分成几个部落,那些部落之间的领土界限显然被划定得非常清楚。这些界限和未来的罗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从此和现代法国的省相吻合。   La Tène文化末期的高卢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显示出稳定的状态。但是,按照罗马的历史学家,在社会政治方面,高卢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定的法官(高卢语vergobretos)。   罗马人征服高卢之前一个世纪是高卢文明的鼎盛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象罗马作家和西方19世纪历史学家描述得如此野蛮落后。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规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开始运用钱币:高卢人文明的水平不低于前2世纪的罗马。   高卢人对罗马文化的贡献非常众多。在军法和技术方面,罗马人不仅采用了高卢人的许多发明,也借了高卢语的词汇,例如:木桶、剑(gladius)、锁子甲、肥皂、马车(carrus)等。
编辑本段罗马征服高卢(前125年至前51年)
  在前2世纪末年,罗马已经征服了高卢的东南部(现在法国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鲁西永等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Gallia togata”,即“穿罗马式长袍的高卢”,因为这些地区的高卢人最早受到罗马影响,开始采取罗马的生活方式。
编辑本段日耳曼人入侵
  在406年12月31日夜里,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兰尼人等日耳曼“野蛮”民族一同侵入罗马帝国,趁冬天莱茵河水结冻,容易过河。一直到476年--罗马帝国的覆灭,皇帝的权利日益减少,高卢的罗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耳曼人。在帝国行政里,那些日耳曼族人被划入两个不同的阶级:联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现时法国领土是由高卢族地区组成。西元前1世纪至5世纪,罗马统治着主要由高卢族(Gaulois)、塞尔特人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组成的人口。486年,来自东方的法兰克族(Francs)首领克洛维一世(Clovis I)征服了在罗亚尔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间的罗马领土。后来他将现时北部和中部法国地区纳入统治,并在496年将罗马天主教定为国教。其他日耳曼统治者仍是以阿里乌主义(Arianisme)为宗教的。   在他於511年死后,他的领土断断续续地分裂和统一;而统治实权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渐渐移入世袭的宫廷长(maire du palais)里.在751年查理·马特尔的儿子 - 宫廷长矮子丕平 - 名正言顺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儿子查理曼大帝统治下达至巅峰。他先后在771年统一了在分裂中的法兰克裔领土,774年征服了盘踞著北意大利百年以上的伦巴第王国(Lombard),778年将巴伐利亚(Bavière)纳入统治, 796年打败了多瑙河平原的Avars人, 801年将南部边境推进至巴塞罗那而与伊斯兰教的西班牙领地接壤, 并在大张挞伐后终於在804年降服了下撒克逊 (Basse Saxe)。
编辑本段中世纪
  教宗利奥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为第一任神圣罗马皇帝以表扬其功绩及对罗马教廷的拥护. 但他的儿子路易一世死后, 路易的三位儿子在凡尔登条约(Traité de Verdun)里将查理曼的领土三分为东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虽然在884年至887年间曾短暂统一, 但神圣罗马皇帝封号自始不再在西部通行, 而西部亦渐渐演变为法兰西王国   在查理曼大帝统治后期, 维京族 (Vikings) 沿他的王国北方及西部边境推进.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后, 他的继任人未能团结去遏止维京人入侵. 维京人和他们的长船纵横罗亚尔河和其他内陆河流, 到处攻掠: 843年他们杀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 数年后又焚烧了土尔(Tours)城的圣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 845年更掳掠巴黎。   现时法国领土大致与国王糊涂查理(Charles le Simple)统治时相同. 他被逼将塞纳河下游两岸大片土地割与维京人, 形成诺曼第(Normandie)公国。最后在断断续续的权力争夺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灭的后尘: 法兰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 (Capétiens). 它与其旁枝瓦卢瓦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将统治法国超过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撅起使法国发展出新的政治架构: 君主承认拥有领土的贵族对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权以换取他们有限度的忠诚和军事支持. 不过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纳河中游及毗邻地区. 另一方面强大的诸侯, 譬如10世纪和11世纪时布卢瓦伯爵(Comte de Blois), 通过联姻及扶植弱势贵族而积累了数目可观的领地。   911年割与维京人的诺曼底公国,成为了后来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国的根据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夺得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诺曼底公爵的称号和封地,并将其传给以后的历代英王,埋下了日后英法两国冲突的导火线。1154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继承英国王位和诺曼第爵位,是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将自己在法国领地(安茹及诺曼底)归入英国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诺女公爵(Eléanor d'Aquitaine),令他的势力扩展到法国西南部。这些事件令英法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在13世纪,法国王室将不少南部的领土收归中央,煽动了基督徒屠杀异教徒的浪潮(1209年为最高峰期) ,并把藉此将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为皇家家族领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试图夺取佛兰芒地区(1300), 但在两年后法军终在发生於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战中被佛兰芒城邦联军击退。
编辑本段百年战争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绝后。瓦卢瓦王朝(Valois)成员腓力六世(Philippe VI)继承王位。但是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孙,宣称自己是法国王位唯一合法继承人。此王位争议成为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英法百年战争导致两国的民族意识大大提高,但百年战争期间,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内乱,如1381年英国的瓦特·泰勒叛乱(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革命(Jacquerie)。   法军在1337年至1360年间节节败退,濒临亡国。但在1369年至1396年间转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让库尔(Azincourt)战役的胜利,令瓦卢瓦王室失去其他贵族家族的支持,最终导致7年后巴黎沦陷和1420年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的签署。导致法国王室对罗亚尔河(Loire)以南的管治权大大削弱。   1428年,英军更进一步,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并且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此举再次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纷纷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圣女贞德(Joan of Arc)率军驰援奥尔良,击退了英军。并在历史名城兰斯(Reims)拥立查理七世为新任法王。但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并交与英军。在英军宗教审判所的不公道的审讯下,贞德被判为邪教徒,於1431年被钉上十字架,活活烧死。   后来英国内部发生冲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导致法国渐渐反败为胜。最终陆续收复巴黎(1436年),诺曼底(1450年)及波尔多(1453年10月)等地,法军获得最后胜利,收复了除加来(Calais)外的全部领土。在这场战争以后,法王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并分别将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归中央。
编辑本段瓦卢瓦王朝
  一个世纪的战争损失是极大, 特别由于瘟疫(黑死病,通常考虑了腺鼠疫爆发), 1348年从意大利, 迅速地传播Rhone 谷和因此横跨大多数这个国家:它估计, 人口差不多18-20 百万在现代天法国在这种 1328 年之时hearth 税返回被减少了150 年后根据40% 或更。 尽管迅速人口统计和经济复苏起点, 这个早先一半世纪的获取将由冲突一比较进一步的被延长的系列, 这时候在意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国努力获取优势结束了在德国Habsbourg 圣洁罗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国被浸入了入一次国内危机与广远后果几乎没有是意大利战争。尽管一个契约的结论在法国和Papacy (1516 之间), 赠与冠无比的力量在资深传教士任命, 法国由新教徒改革的尝试深深地影响了打破天主教欧洲团结。 一种增长的基於都市的新教徒少数(比较晚些时候的取绰号的 Huguenots) 面对的曾经比较苛刻的抑制根据Henri 国王规则II. 更新宽容反应由假装强有力的公爵带领达到高潮在大屠杀 Huguenots (1562), 开始一在时英语宗教的法国战争, (苏格兰人 ?), 德国和西班牙强力干预在敌手新教徒和宽容强力的边。 这种冲突由教皇(1595) 结束了由Henri 假装(1588) 并且 Henri III (1589), 增加新教徒国王Navarre 作为Henri IV (第一位国王Bourbon 朝代) 并且他的随后放弃基督教(1593), 他的采纳由大多数宽容创立(1594) 并且, 和他的问题国王的刺杀宽容旨令以著名南特敕令(1598), 保证私有崇拜和民用平等自由。
编辑本段成为欧洲霸权
  法国的pacification 在Henri 之下铺砌许多地面为起点在他的刺杀 (1610 以后) 法国的上升对欧洲霸权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国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筑师反对西班牙和德国皇帝之下在发生在德国的圣洁罗马帝国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战争其间(1618-1648) 。 英国支持的Huguenot 叛乱(1625-1628) 击败, 法国directlly 干预 (1635) 有比较宽的欧洲冲突跟随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国王死亡以后和主要, 和平西华里亚(1648) 巩固了德国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采纳,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条约形式化法国的夺取(1642)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击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国以后。 在王朝其间Louis XIV (1643-1715), 法国是统治力量在欧洲, 由外交援助Richelieu 的后继者(1642-1661) 主要马萨林和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大臣柯尔贝尔(1661-1683)决定。更新的战争(1667-1668 和1672-1678) 带来了比较进一步的领土获取(Artois 和西富兰德和这个自由县从伯根地酒, 1482 左对帝国), 但于敌手力量的愈来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对的费用。 在夺取以后(然后分离) 英语, 1688 年爱尔兰和苏格兰王位由荷兰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国" 盛大联盟" 1689 比不列颠充当一个曾经比较重要的角色, 寻求特别是保留法国在荷兰的一个世纪开始更多 intermmittent 欧洲冲突(荷兰省和未来比利时外面, 然后根据西班牙规则) 。 在战争1689-1697 获取法国唯一海地(之后丢失对奴隶反叛每世纪以后), 西班牙连续(1701-1713 的) 战争结束了与解开一个佛朗哥西班牙Bourbon 帝国的Louis 的梦想: 1709 年二种冲突劳损法国资源已经减弱由惨败收获在1690s 和, 以及由废止(1685) 南特和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结果损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归和平和繁荣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奥尔良公爵, 政策由 Cardinal Fleury, 总理总计主要继续(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战争与帝国(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战斗在东部。但与传统 Habsburg 敌人的联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对不列颠和普鲁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导致昂贵失败在七年的战争中(1756-1763)。
编辑本段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政治乱局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1792年),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到了尽头。路易十六的法国支持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778年—1783年),但法国海军的直接干预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问题。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军现困难。恶化的经济情况,对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级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选择的其它变革方式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动因。这终于导致1792年第一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后第二次宣布共和。虽然法国的革命家坚决主张共和和平等这些原则,法国在这一时期恢复对绝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多达四次: 拿破仑的第一帝国,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复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0年,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期间曾一度出现了全球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这一次共和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编辑本段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导致了法军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装备巨大损失。在1920年代, 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建立了马其诺防线(Maginot Line) 并且与东欧的各新兴小国结成「小协约国」联盟,防止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坐大,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更使「小协约国」联盟立即灰飞湮灭。纳粹德军其后更在1940年6月绕过马其诺防线,迅速攻陷法国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军一战英雄贝当元帅(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国南部的维希(Vichy)被推举为傀儡政府的首领。为维护维希政府仅有的主权,贝当只好默认德国在法国掠夺资源,更征召法国人为役夫,为纳粹德军服务,甚至还要将政府税收的一半「缴纳」给德国。但是最终维希政府难逃被纳粹德军所灭的命运。1942年11月,纳粹德军进占法国南部,全权接管当地军政大权。而贝当与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国,且被纳粹当局软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国最后一任国防部长夏尔·戴高乐将军(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国,并成立「自由法国」武装抵抗组织,在法国发展地下运动,以图终有一日光复法国。终於「自由法国」汇同盟军在1944年底,光复全法国。   二战结束后,法国新政府要面对战后涌现的一大堆新问题。由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临时政府,在共和国新宪法(1946年10月)通过以后,就立即将权力交与基於政党执政联盟的第四共和国政府,而戴高乐将军自己也很快归隐田园,淡出政治舞台。但这个政府与议会同盟内部往往缺乏协调,这个缺陷在法国政府处理在中南半岛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的政策便表露无遗,更导致执政内阁的连串危机和变动。 1958年5月,在阿尔及尔的军官和法国居民发动叛变,企图阻止法国政府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更令法国政府的倒台危机升级。最后,法国总统只好请戴高乐再次出山,收拾残局。戴高乐迅速成立紧急政府,并立即通过另一部共和国宪法,立即进行总统选举。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七年后, 在一个场合标号第一次在20 世纪, 人民法国参加投票选举总统由直接选票, 戴高乐赢取重选与这个表决的55% 份额, 击败佛朗索瓦·密特朗。在1969 年4月, 戴高乐辞去了跟随失败在政府提议全国公民投票对於21 地区的创作与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为法国的总统是戴高乐派的乔治·蓬皮杜 (1969-1974), 独立共和党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会主义 佛朗索瓦·密特朗 (1981-95), 和新戴高乐派雅克·希拉克(选举在春天1995) 。 当法国继续尊敬它的富有历史和独立, 法国领导愈来愈栓未来法国对欧共体的持续的发展。在密特朗总统的占有权时, 他强调欧洲综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张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批准在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联合, 法国的全体选民狭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当前的总统希拉克承担了办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竞选以后集中於需要倔强地与法国的高失业率交战。国内关注的中心很快转移, 然而, 到经济改革和传送带拉紧措施要求为法国符合标准为经济和货币联盟(EMU) 由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计画。在1995 年末期, 法国体验它的最坏的劳工动乱在至少十年, 象雇员被抗议的政府减少。 在外国和安全政策前线, Chirac 采用一种比较断言的方法对保护法国维护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帮助促进和平协议谈判在德顿市, 俄亥俄和签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国人是在北约和欧共体政策最坚强的支持者之中在巴尔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5 发表于: 2011-04-27
法兰克人
百科名片
5世纪时入侵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他们统治现为法国和德国的地区,建立了中世纪初西欧最大的基督教王国。

目录

简介
历史恢复统一
抗伊胜利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佩王朝
简介
历史 恢复统一
抗伊胜利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佩王朝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法兰克人:Frank   从509年开始,法兰克人分为3个部族;萨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间,萨利安法兰克人占领了罗亚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卢东北部。萨利安人在他们的国王克洛维(Clovis)的统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维把他的统治权扩大到其他法兰克人身上,并征服了高卢的其他大部分地区。他的梅罗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罗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继任者们统治法兰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纪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时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与教宗(教皇)合作恢复了西罗马帝国,并把天主教传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国於9世纪中叶解体。
编辑本段历史
  罗马人知道法兰克人是日耳曼蛮族部落的一支。在第五世纪的早期,法兰克人就开始从老家南方沿着莱茵河扩展到罗马所控制的高卢(今天的法国)。与其它的日耳曼部落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撒离故居,只不过是在老家以外扩张。法兰克人的酋长克洛维在高卢打败最后一支罗马军队,并在509年统一法兰克,成为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面,这个法兰克人的王国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
恢复统一
  克洛维死后(公元511年),其王国依据习俗由四个儿子继承并因此分为四个部分。此举导致了数个世纪的内战。尽管如此,法兰克人进取的锐气也未减弱。从公元532年起,勃艮第王国被吞并直到公元555年,从阿尔萨斯到巴伐利亚,法兰克人以将其统治范围扩展到整个高卢和日尔曼尼亚。到6世纪末,纽斯特立亚(高卢西北部)、奥斯特拉西亚(高卢和日尔曼尼亚东部)和勃艮第诸王国相互厮杀,从公元610年(中国隋炀帝大业五年)起,克罗泰尔二世、随后又有达戈贝尔才又恢复统一。
抗伊胜利
  到了公元7世纪末期,墨洛温王朝的实权从国王手中转移到了贵族首领即宫相们的手中。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赫斯塔尔的丕平,他于公元687年(中国唐睿宗垂拱二年)兼任三个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的儿子铁锤查理,于公元714年(中国唐玄宗开元一年)继任宫相,他重新征服纽斯特立亚,公元732年(中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他指挥法兰克军队在普瓦提埃抗击伊斯兰军队取得胜利,结束了阿拉伯人在西欧的扩张,赢得莫大威望。
加洛林王朝
  公元741年(中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查理的儿子“矮子”丕平继承父业。他在公元754年(中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协助罗马教皇对抗伦巴第人,将从伦巴第人手里夺取的土地送给教皇,建立了教皇国(丕平献土)。作为回报,罗马教皇承认丕平为法兰克人的国王,而将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抛在一边,这位国王于是被废黜。教皇为丕平施行了加冕礼,加洛林王朝正式建立。   “矮子”丕平在去世前(公元768年)不久,从阿拉伯人占领下收复了塞普蒂马克(今朗格多克)。去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平分了王国,但卡洛曼早逝使查理成了唯一的继承人。他就是加洛林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查理曼大帝”。
加洛林文艺复兴
  公元774年(中国唐代宗大历八年),查理曼征服并吞并了伦巴第王国。以后经过多次战役征服了萨克森,帝国的疆域达到了斯拉夫世界的边缘,在那里与拜占廷帝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他在西班牙北部与阿拉伯人作战,在潘诺尼亚(今匈牙利)战胜阿瓦尔人,建立了中世纪最大的法兰克国家。查理曼在位期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他设立6行政长官伯爵(Comes,陪臣)直接听命于皇帝,另外还有巡按使(Missidominici)在这个新帝国各地巡视,监督地方权利机构,并且要求帝国各地的领主宣誓效忠。查理曼努力促进文化,他在意大利和拜占廷收集拉丁文手稿,建立皇家学院和宗教学校,在恢复西方文化和学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就是“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佩王朝
  查理曼死后,他的孙子日尔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联合起来反对他们的兄长洛泰尔。他们在斯特拉斯堡宣誓仪式(公元842年)上签定的凡尔登条约影响最为持久:帝国从此分为三个实体,意大利、法兰西和日尔曼尼亚,奠定了欧洲的主体政治版图。帝国因为分裂而衰弱了。中央政权最终在内战、边境冲突和维京人的入侵等压力之下崩溃。丹麦维京人经过一系列的征伐之后,在公元896年(中国唐昭宗乾宁二年)围攻了巴黎,并继续从事不间断的袭击,直到这一世纪末为止。最后,他们在法国领土上定居下来。公元911年(中国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加罗林王朝的国王天真汉查理三世和丹麦人移民的首领罗洛(R.lf)签订协定,承认罗洛为诺曼底公爵。中央政权的衰落使各地的领主实际上成了独立的大封建主,假使国王想得到金钱和兵源就只有跟这些贵族作出妥协。因此封地变成世袭,封地的持有人就变成了封建领主,并拥有自己的臣属。到了10世纪,法国分裂成各个封建领地,每一个领地都象一个独立的国家。最后,封建领主摆脱了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选立虞格.加佩为国王,而这正因为他的软弱无力。他的权力只限于从桑利斯到奥尔良的王家领地范围内。   加佩王朝的国王们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通过保持皇家道路的安全、扩张其领地范围、鼓励贸易、以及对荒地上兴起的新城镇和封地给予皇室许可证等行动,慢慢地收复权利。通过与教会势力的结合,加佩王朝取得了一个有力的道德地位,并从教会在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力来获得好处。皇室的宰相忠于国王,并有效地消除政府官员职位世袭的情况。从公元1180年(中国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开始,腓力二世等三个强有利的统治者把法国建立成最重要的欧洲国家。他们改善了政府的运作、鼓励繁荣的贸易、有效率地收取税金,同时加强他们在封建阶级中的地位。虽然被称作阶级议会的国会此时已经成立,但不具实权而且经常被忽视。   从公元1337年到公元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目的在于决定法国土地的拥有权,可否由英国国王来继承。法国取得最后的胜利,并确立法王在法国的统治地位,成为最具权威的政治力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6 发表于: 2011-04-27
条顿人
百科名片
   条顿人的盔甲条顿人(Teutonen)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个分支,公元前4世纪时大致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后来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后世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或是直接以此称呼德国人

目录

简介
民族历史三个日耳曼民族
诺里亚(Noreia)战役
德国起源
神圣罗马帝国
虚弱的政权
阿劳西奥战役
败北
中世纪的条顿人是现在德国人的祖先
条顿堡森林伏击战
现义简介
民族历史 三个日耳曼民族
诺里亚(Noreia)战役
德国起源
神圣罗马帝国
虚弱的政权
阿劳西奥战役
败北
中世纪的条顿人是现在德国人的祖先
条顿堡森林伏击战
现义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古代德国人原自称“Teutsche"。当时南方的古罗马人将这群"Teutsche”民众称为“Teuton人”(条顿人)。后来古罗马人又将那些居住在“日耳曼尼亚”( Germania)地区(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带的条顿人的旁系子孙称为“germen(日耳曼尼亚人),“germanus”(日耳曼古代民族集团——它原有一二十个分支民族,后来小分支逐渐减少,经过合并和组合后形成五个大的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哥特人)一词即由“germen,派生而来,以后演变成古法语“germanus”再到古英语“Germain",直到现代英文所称的德国人“German"。中世纪初期,德语“Deutsch"一词首次出现。它的词根来源于日耳曼语中的“人民”(thiodisk)一词,义为这是一种普通老白姓使用语言。从此之后,德国人开始自称“Deutscher"(德意志人)。从古代“Teutsche”转化成“Deutscher”的过程,为5~8世纪日耳曼民族移动(Völkerwanderung)时日耳曼语随之发生音变(又称高地德语音变)从而使德语从共同日耳曼语中分化出来的结果。【摘自黄现璠遗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三)》,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总第153期)】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三个日耳曼民族
  这三个日耳曼民族沿着当时被罗马人叫做阿尔比斯河(Albis)的易北河(Elbe)的右岸逆流而上,向欧洲大陆的腹地开去。队伍所到之处,莫不十室九空,易北河沿岸的民族要么交出自己全部的财富,焚烧自己所有的房屋,与他们一起踏上南征之路,要么就将惨遭屠戮。穿越波希米亚森林之后,宽广的多瑙河突如其来地展现在日耳曼人的面前。他们顺流而下,在公元前118年前后抵达了现代人所说的匈牙利平原。他们并立即定居下来,在今贝尔格莱德西郊建立了首都"条顿堡"(Teutoburgium)。另有一支辛布里人继续沿多瑙河东进,一直抵达黑海,与当地的色雷斯人发生了接触。还有某些人思乡心切,携带着南方的珍宝返回了日德兰半岛,其中的一个金盆是当今丹麦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诺里亚(Noreia)战役
  公元前113年春,罗马元老院遣当年的执政官卡波(Carbo)率领两个整编军团前往诺里库姆,发动"诺里亚(Noreia)战役",惨败而归,为罗马与日耳曼人之间长达十三年的血腥战争揭开了序幕。从而揭开了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首次冲突的序幕,这也是日耳曼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诺里亚战役之后,条顿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并未乘胜追击,向南方的意大利开进,而是不可理喻地折向了西方,先逆多瑙河而上,再顺内卡河而下,于公元前110年前后渡过莱茵河。几乎横扫了整个高卢的凯尔特部落。   罗马元老院在公元前109年又命执政官希拉努斯(Silanus) 率领四个军团北上迎战条顿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   希拉努斯率领两万余罗马军和相等数量的高卢盟军抵达罗讷(Rhone)河上游,当日下午两军合战于罗讷河谷,希拉努斯当场阵亡,四万多罗马、高卢联军将士无一生还。
德国起源
  德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查理曼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他死后,其帝国先分裂为三个部分,然后逐渐合并为二:西边的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国,东边的王国成为德国。查理曼死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一直到第十世纪时仍然挂在查理曼的家族身上。在919年,撒克逊公爵亨利在众多候选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德国国王,其子奥图并且在962年时成为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图一世的控制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分,并南抵今天的瑞士、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   帝国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地方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干政,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   由于日耳曼仍然留下大量独立的公国互相竞争,日耳曼的战士因此个个历练十足。他们受雇为佣兵,并派遣大批部队参与十字军。最为闻名的日耳曼战士是条顿骑士,乃受十字军所感召具宗教使命感的战士。条顿骑士透过征战将基督教传播到波罗的海地区,但最后被亚历山大列夫斯基在冻结的丕贝士湖上一场战斗受到遏止。   皇帝之间的对抗以及教会拥有主教授予权等因素,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虚弱的政权
  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占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布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意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   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   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日耳曼人最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们的社会组织形态过于落后,缺乏政治经验,既无雄才,也无大略,小富则安。此时他们本应离开高卢,南下直捣防卫空虚的罗马城,将其夷为平地,这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并非难事。但在罗讷河战役后,他们却就在当地定居下来,给了罗马人以喘息之机。
阿劳西奥战役
  可能是由于歉收导致粮荒的原因,公元前105年春天,条顿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突然又离开了罗讷河上游,沿着河岸向南前进。他们此时估计并不知道,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罗马野战军正在不远处等着他们。   公元前105年10月初,欧洲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两支军队在里昂(Lyon)城南的罗讷河中游河谷内相遇了。日耳曼方面总人数约为30万,其中能够战斗的成年男子约有15万左右,主帅是辛布里国王波伊奥里克斯(Boiorix),副将是条顿国王条顿伯德(Teutobod);罗马方面投入了8万正规军,加上联盟部队及随军仆役,总数超过12万人。但就在公元前105年10月6日,仅仅在这一天之内,条顿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就于阿劳西奥战场上全歼了16个罗马军团,可怜12万罗马将士里竟然仅有十人生还。   阿劳西奥战役对罗马共和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半个政府、半个元老院都已经不复存在,元老阶级和骑士阶级全加在一起,也无法再组建起一支象样的军队来保卫家园,但公元前104年,马略当选了的执政官,并开始推行他的军事改革了。
败北
  公元前102年春天,条顿人、辛布里人和阿姆布昂人在塞纳河上游会师,准备进攻罗马,由于人数过多,给养不足,日耳曼人再次兵分两路:辛布里人选择了路线翻越阿尔卑斯山,条顿人和阿姆布昂人则直接南奔地中海。同年秋,条顿军和阿姆布昂军在马塞北被马略率领的罗马军队打败。次年,辛布里人亦被马略败于波河北岸。是役,十余万条顿人战死,条顿王阵亡,只有极少量的残部逃回北方。
中世纪的条顿人是现在德国人的祖先
  条顿,原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分。   当查理大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时,他所控制的版图相当巨大,包括了后来法兰西和德意志、意大利的领土。814年,查理大帝病故,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814-840年)。终其一朝,父子相争,兄弟阋墙,世俗贵族反叛,教会修道院乘机占地,各种事端接踵而至,从未间断。路易死后,长子罗退耳继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起兵反抗,3王子之间爆发内战。841年,双方在奥塞尔附近的丰特内展开大战,未见胜负。842年,路易与查理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盟誓,2人誓词分别使用古德语(条顿语)和古法语(罗曼斯语)。这是至今所知最古老、有准确时期的德语和法语文献。843年,3兄弟缔结凡尔登条约,3分帝国。路易为东法兰克王,领有莱因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其地域大致在现德国西部,是在语言和血统方面主要属于条顿人的国家;查理为西法兰克王,领有大体在今法国境内的地区,主要讲罗曼斯语;罗退耳保留皇帝头衔,并兼意大利国王,领有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狭长的洛林地区。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夹在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所以中世纪的条顿人是现在德国人的祖先。   “德意志”(deutsch)一词大概同“日耳曼”(germann)一词一样,都是外人所给予的。据说“德意志”一词源自古日耳曼词语diutisc(由theoda即部族民一词而来),最初他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古老部落和部落讲的方言,时间大约在8世纪。只是到12世纪时thodiscus一词的含义才扩展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但从9世纪以来,还出现了另一个称呼这些部族民的词teutonicus,这个词由条顿人一词派生而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theodiscus,这也许是由于这些部落民中不少是以前条顿人的后裔,或者是这些部族民仰慕条顿人的英勇,总之,后来这些条顿语族的日耳曼人就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称作teutsch_deutsch即德意志了。
条顿堡森林伏击战
  公元9年时发生了条顿堡森林伏击战   经过这次历史性的战役,日耳曼人从罗马帝国手里赢得了独立,日耳曼人也因此被人称作条顿人(Teutons)。
编辑本段现义
  后世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   英文单词“Teutonic”(条顿)几乎和“Germanic”(日耳曼)是同义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7 发表于: 2011-04-27
波利尼西亚人目录

简介
起源之谜
历史
编辑本段简介
  波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s)   波利尼西亚人是大洋洲东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民族集团。包括毛利  波利尼西亚人
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图瓦卢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劳人、库克岛人、瓦利斯人、纽埃人、复活节岛人等10多个支系,共有90多万人(1978)。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身材中等偏高,皮肤为浅褐色,体毛较少,头发为宽幅波状黑发,面部宽大,略呈颌突。使用多种语言和方言,彼此差别不大,同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原崇拜多神,迷信巫术,现多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编辑本段起源之谜
  浩瀚的太平洋上,星星点点散布着许许多多的岛屿。它们被分成三大岛群,即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其中波利尼西亚群岛范围最大,它北起夏威夷群岛,南至新西兰,东至复活节岛,占据着太平洋中部辽阔的海域。早在轮船自由航行于大洋之前,这些岛屿上就有土著民族居住了。居住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80万土著民族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人。其实,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也是从其他地方迁移来的,并非是在当地经历了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发展而来的,因为在这些岛屿上没有发现远古人类生存或活动的遗存痕迹。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岛屿的面积都太小,对于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演化的人类祖先来说,缺少足够的活动空间。   那么,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来自何方?人们争论了数百年之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来自西方,另一种说法认为来自东方。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利尼西亚群岛与其西面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两大群岛相毗邻。而它与东面的美洲大陆之间相隔辽阔的海域。从语言上看,波利尼西亚人的语言与其西面两大群岛有密切关系。这三大群岛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种,即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种。这一语种包括的范围,西起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节岛的广大地理空间。另外,波利尼西亚的一些主要家畜和栽培作物,与东南亚地区相近。这些事实长期以来使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是从西部迁移来的。   但是,另一方面,波利尼西亚人与其西面两大群岛的土著居民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与其东面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体形上,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人都身材矮小,而波利尼西亚人则相对要魁伟些,这与印第安人更为相近。在血型上,波利尼西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都缺少B型和AB型血型。另外,人们还发现,波利尼西亚人的神话传说和传统习惯中,也有若干与印第安人相似之处。因此,有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是从东面的美洲迁来的。   从地理条件看,在古代航海工具很原始的情况下,亚洲大陆或东南亚地区的居民,由于有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两大群岛的存在,可以利用这两大群岛作为跳板或中转站,从而比较容易地来到波利尼西亚。而美洲印第安人要到波利尼西亚群岛,则不具备这种有利条件,他们要越过辽阔的海域,其间缺少岛屿作为跳板。   然而,太平洋上的海流,对从东南亚或亚洲大陆直接向东航行到波利尼西亚群岛,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在太平洋中部赤道南北两侧,有两股强大的海流,即南赤道洋流和北赤道洋流。两股洋流都是自东向西,从太平洋东部流向太平洋西部。所以,乘木帆船从太平洋西侧逆着这两股洋流向东长久航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另外,与这两股强大的洋流相伴,还有两股强大的季风,常年保持着和这两股洋流一致的方向。狂风巨浪,对于古代的小木船或帆船,不啻于灭顶之灾。16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曾多次试图从东南亚地区向东航行,到太平洋中去探险,但每次都失败了。因此,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的许多岛屿,都不是被从亚洲大陆或东南亚向东航行的航海家发现的,而是由从美洲向西航行的航海家发现的。例如,1527年,海尔南·科台斯命令一支探险队从墨西哥出发向西航行到菲律宾,一路很顺利,可谓一帆风顺。而后,他又命令船队经原来的路线再返回,探险队经过多次尝试,试图向东再横越太平洋返回,结果均以失败告终,风和洋流总是毫不客气地把船向西推回到印度尼西亚。他们的这一尝试,前后持续了2年时间,都未成功。   从太平洋西部到东部的航行,一直到1565年,才由安德列斯·乌尔塔奈塔完成。然而,他之所以能完成这一航行,主要是选择了一条巨大的弧形航线。他从太平洋西侧经日本向太平洋北部航行,发现这里有一股自西而东的强大的洋流,从太平洋西部经日本列岛和阿留申群岛南侧流到北美洲的西海岸。这就是著名的黑潮。这样就开辟了从亚洲到美洲的海上航路:借助黑潮、北太平洋海流,可从亚洲到达北美洲的西海岸,然后再从北美洲的西海岸顺着北赤道洋流到达亚洲。   此后,蒙大纳在南太平洋进行了两次探险。这两次探险航行,他都是从位于南美洲的秘鲁出发向西航行,并发现了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的岛屿。然而,他也不能顺原路返回南美洲西海岸,不得不顺着黑潮的海流,绕道北太平洋经阿留申群岛和夏威夷返回。这就表明,在赤道南侧的南太平洋,自西向东的航行,也是相当困难的。这些探险活动,有利于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来自东面美洲大陆的说法。   东来说的主张者们还有下列事实作依据:在西班牙人最初来到秘鲁(当时印第安人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时,当地人曾告诉西班牙人有关西方遥远岛屿的许多情况,他们去过这些岛屿,并且是乘着用轻木做的木筏去的。另外,欧洲人最初来到波利尼西亚时,发现在它的东部岛屿种有美洲白薯,说明这种植物是从美洲大陆传来的。   不仅海流、风向和漂流探险表明,波利尼西亚人与北美洲西北沿岸的印第安人存在着联系,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也为此提供了证据。考古学家近年发现,波利尼西亚人曾经使用的石柄鱼钩和骨制倒钩,在北美洲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印第安人中也曾使用过。波利尼西亚人加工食物用的造形美丽的磨光石器,也是北美洲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印第安人加工食物的基本工具。这两个地区的人们把食物弄熟的办法也相似:他们都还不懂得制造陶器,因此不是用陶器来煮熟食物,而是在地上挖坑,铺上石头作为地灶来烘烤食物。他们都不懂纺织技术,而是用槌子把树皮纤维捶成类似毡子一样的东西遮盖身体。另外,从体形、头形、鼻子、皮肤、头发、血型、传统习惯、宗教以及部落组织等诸多方面,波利尼西亚人与北美洲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印第安人之间非常接近,关系密切。   总之,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来自何方?他们是如何迁移来的?仍是个谜。
编辑本段历史
  据考证,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约在2500年前从东南亚陆续迁来,可能途经美拉尼西亚或密克罗尼西亚,最初定居于社会群岛,尔后散布到广阔海域,北至夏威夷,东抵复活节岛,西南到达新西兰。18世纪末欧洲殖民者侵入时,社会处在原始公社制解体的不同阶段,在夏威夷、塔希提和汤加等地已开始出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早期阶级国家。经济和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大洋洲居于领先地位。一般用石、骨、贝、木制造工具,技术精湛;并擅长编织和木刻。农业已知施肥和人工灌溉,有的地方已有梯田。饲养猪、狗、鸡;捕鱼本领高强,捕鱼工具和方法繁多。不会纺织,做衣服用的“塔帕”系用树皮捶制而成,印有彩色花纹。服装有围胸、围腰、短裙和披肩;饰物有羽毛头盔、项圈、发梳和手镯等。喜戴鲜花,盛行文身。食物以薯芋为主,还有面包树果、椰子和香蕉。摩擦取火,用地灶烘烤食物。住房多用树枝和草叶搭盖,屋顶为人字形。富有者的房屋建造在石基或土台上。善于造船和航海,双体船长达40多米,可载150人。复活节岛有巨石雕像,并发现象形文字木牌。近200年来,波利尼西亚人受美、英、法殖民统治,传统经济文化遭到破坏,劳动群众备受奴役和摧残。人口总数由原来110多万一度下降到40多万,不久以前才开始回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利尼西亚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西萨摩亚(1962)、汤加(1970)、图瓦卢(1978)已先后获得独立;有的地区正在为反对殖民压迫而斗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8 发表于: 2011-04-27
洲人    非洲人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当地人多为黑皮肤。 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为世界第二大洲,仅次于亚洲。   因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简称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腊文阳光灼热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非洲有1/3的居民属于黑种人,其余属白种人和黄种人。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塔罗牌   非洲人塔罗牌非常小巧可爱,如同牌名所示,这是一副以非洲人为主题的塔罗牌,以伟特牌为基础,用充满童趣的笔触绘制而成,连每张牌的编号和名称,都像是小孩子手写而成,好像一副儿童版的塔罗牌,与仙境塔罗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非洲人塔罗牌更加小巧可爱。非洲人塔罗牌并不是一副有高深神秘学背景的牌种,理论基础也不是它的目标,所以在其中几乎不见各种艰涩的神秘学符号。童心未泯的朋友应该特别钟爱非洲人塔罗牌,这是一副呈现人生光明的袖珍塔罗牌,相当适合随身携带,也适合帮你的胆小友人占卜。伟特牌义大致适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11-04-27
俾格米人
百科名片
俾格米人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一个类型 ,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俾格米人在世界上濒临灭绝,8岁时即发育成熟,可以结婚。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强体质和力量。

目录

简介
特征
妇女用母乳化妆
树叶搭建茅屋
生活
爱吃白蚁爱护森林
濒临绝种的危险
非洲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亚洲俾格米人简介
特征
妇女用母乳化妆
树叶搭建茅屋
生活
爱吃白蚁爱护森林
濒临绝种的危险
非洲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亚洲俾格米人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俾格米人(Pygmies)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一个类型 。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俾格米人的    
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薄,头发鬈曲,体毛发达。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非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亚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陀人,两词皆出自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 。尚未发现两者之间有遗传上的联系。   人类学中指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50公分(59吋)的人种,稍高的称为类俾格莫伊人(Pygmoid)。赤道非洲的俾格米诸群体是最著名的,俾格米名称多半指他们。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布西曼人也是俾格米人身材。亚洲所有俾格米人都是尼格利陀人,这些群体在生物学起源上没有联系。住在刚果(金夏沙)伊图里(Ituri)森林的著名俾格米人诸群体代表俾格米文化的样板。他们全体被称为姆布蒂人(Mbuti),可能是该地区最早的居民;另外,赤道非洲的特瓦人(Twa,巴特瓦人〔Batwa〕)也颇有名,住在萨伊、卢安达、蒲隆地的基伏(Kivu)湖周围的高山和平原上。很多人专门制陶器出卖;有些以打猎为生;还有人充当宫廷乐师和侍从。向西在刚果河以南的沼泽地带住著人口众多的茨瓦人(Tswa,巴茨瓦人〔Batswa〕)。主要以捕鱼和设陷阱捕捉动物为生。在刚果以北,乌班吉(Ubangi)河以西的森林里住著巴宾加人(Babinga)。也是被涵化的类俾格米人的一个群体。再向西行,在喀麦隆和加彭还有些分散的群体。在体型上甚至更接近真正的俾格米人。
编辑本段特征
  身材最高1.4米生活在中部非洲森林里的俾格米人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他们体力过人,自食其力,自称是“森林的儿子”。人类学家研究证实,俾格米人是史前桑加文  俾格米人
化的继承人,是居住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民族。   俾格米人头大腿短,长得精瘦,人人都腆着大肚子,肚脐眼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俾格米人脸上画着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树根。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单位。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有、穴居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和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肤色较浅,呈深棕色,头发不像其他黑人卷的那么厉害。因此,俾格米人受到其他黑人部族的歧视。    在很久以前,俾格米人就生活在非洲中部,是史前桑加文化的继承人。班图人的扩散,迫使他们退入中非的热带雨林中,这些地区现在由扎伊尔等国家管理。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俾格米人丢掉了自己的语言。
编辑本段妇女用母乳化妆
  俾格米人用芭蕉叶、棕榈叶当衣料,用象骨、甲虫、羚羊角、龟背壳等做项链、手镯等。现在,由于经常有游客光顾,俾格米人也学着穿起了衣服。但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自己并不会制造。   他们将采集到的各种野果子捣碎,把汁液与妇女的乳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妆品。因野果种类不同,颜色各异,所以,配制出的化妆品五颜六色。俾格米妇女喜欢浓妆艳抹。澳门在脸部绘上几何图形,以增加美感,驱妖祛邪,用来表示吉祥美好。
编辑本段树叶搭建茅屋
  俾格米人盖房不用砖瓦和沙石,他们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   各家茅屋面积五六平方米,屋中间的石头上生者着一堆火,上方架着一个泥罐子,树干横在地上当凳子,墙上挂着弓箭、兽皮、象牙、羚羊角,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家什。平日一家睡在用兽皮和杂草铺就的地上。尽管生活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他们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战火的纷扰,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
编辑本段生活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单位。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有、穴居生活。和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肤色较浅,呈深棕色,头发不像其他黑人卷的那么厉害。因此,俾格米人受到其他黑人部族的歧视。   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树根。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
编辑本段爱吃白蚁爱护森林
    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十分灵敏,是捕猎的高手。如果一只蜜蜂在距离他们10米外飞过,他们能准确地说出蜜蜂的种类和雄雌。   俾格米人发育快,八九岁时性机能就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一位刚果(金)的俾格米少女说:“我们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后,夫妻间要忠诚于对方,不能乱来。”   俾格米人喜欢盐,爱吃白蚁。白蚁出洞,预示大雨降临。每当天气闷热,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蚁,一边捉一边吃,津津有味。喀麦隆俾格米部落的一位长老介绍说:“吃白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不下雨,我们就用烟把白蚁熏出洞。”   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枯干的树枝能用来取暖或做饭。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编辑本段濒临绝种的危险
  目前,非洲大陆的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喀麦隆、卢旺达、刚果(布)、刚果(金)、布隆迪、加蓬、安哥拉、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都有俾格米人居住。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现在,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把肥皂、火柴和香烟带进了部族。   目前,俾格米人濒临绝种的危险。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强体质和力量。歪理邪说驱使他们犯下罪恶的勾当。改善俾格米人的生活、保护珍惜人种,引起国际组织的重视。尽管有些国家对生活在本国的俾格米人实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动员他们离开原始森林,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   目前,喀麦隆政府正采取措施,保护濒临灭绝的俾格米人。喀麦隆最大的俾格米部族是巴卡部落,不不足4万人,其次是巴科拉部落和梅德藏部落,分别约有3700人和近1000人。
编辑本段非洲俾格米人
  分布地——刚果(图中黑色部分)   又称尼格利罗人(Negrillo),非洲中部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扎伊尔、刚果、加蓬、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和安哥拉。属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类型。没有统一的语言。崇尚森林。历史上,他们曾是非洲中部地区的主要居民,在班图人大迁徙时一部分被同化,其余则被排挤到热带森林深处。殖民者入侵后,又  俾格米人
遭到残酷屠杀,人口锐减。尼格利罗人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用猎获物与邻族换取必需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没有私有观念,财产归集体所有。年岁最大和最聪明的人被公认为族长。血统按父系计算。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能歌善舞,歌舞均有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乐器种类较多。中部非洲各国政府已相继采取措施,帮助尼格利罗人改变生活方式,走出森林,参加现代社会生活。尼格利罗人分为若干地区群体,主要有:   ①班布蒂人。下分埃费和阿卡等支系,居住在扎伊尔东北部伊图里河一带。   ②巴特瓦人。居住在扎伊尔境内开赛河和刚果河中游之间地区,是最大的尼格利罗人群,居住在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境内的亦称巴特瓦人。   ③巴宾加人。居住在加蓬和刚果境内。另外,在加蓬境内还有3个小的尼格利罗人群,名为克维人、邦加人和科亚人。
编辑本段俾格米人-亚洲俾格米人
  又称尼格利陀人(Negrito),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和安达曼群岛,是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他们可能是东南亚 (包含新几内亚) 的原住民。矮黑人和其他人种比较起来有最纯的粒线体DNA基因库,因此他们的粒线体DNA被拿来当做研究遗传漂变的基础。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人关系疏远,并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学者对这个结果有两种假说: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说”的残留后代,或他们是其中一支最早现代人类的后代。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血缘上的关系。   尼格利陀人是东南亚古老居民。相传二三千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后受马来人排挤和同化,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沼泽地带,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等地。包括塞芒人、库布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无统一语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邻族文化影响。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数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会无阶级,也无首领。多以狩猎采集为生,由40~60人组成群体,在一定的地域内活动。住所系用竹竿或树枝搭成的简陋窝棚,上面盖以树叶或兽皮。   部分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从事捕鱼。开始与邻族发生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