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96阅读
  • 174回复

本草处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0 发表于: 2012-03-30
舌上白苔(脏结附)《伤寒六书》

  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谓寒气初传入里也。舌乃心之苗,法应南方火,色本红,乃邪气在表,舌则无苔。又邪气在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苔而滑。热气渐深,其舌苔燥而涩。热聚于胃,其舌苔为之黄矣。若间黑色,则热已深,病已极笃。经曰∶凡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乃肾水刑于心火也。

  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者,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七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小柴胡汤加生姜。腹内痛者,必欲利也,理中汤。

  太阳误下,胃中空虚,客热动膈,懊 ,舌苔,栀子豉汤。

  少阳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

  阳明病,舌上生苔,五苓散;舌黄者,当下之。《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脏结者,脏气秘结而不流布也。一息不运,机缄穷,一毫不续,霄壤判,脏其可结乎?外证如结胸状,但欲食如故,时时下利为异耳。其脉寸浮关沉而紧,阴筋引脐腹俱痛是也。病患胁下素有痞,连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刺关元,灸之亦可,仍与小柴胡汤加生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1 发表于: 2012-03-30
腹痛《伤寒六书》

  邪气入里,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盖阳邪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当以辛温之剂和之。阴寒在内而痛者,则痛无休时,欲作利也,当以热剂温之。有燥屎宿食为痛者,则烦而不大便,腹满而痛也,则后用下。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此皆为里证,而所治各不同矣,又当随证施治。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不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汤。

  少阴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泻利下重,并四逆散。

  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

  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大便实痛者,关脉实,腹满不大便,桂枝加大黄汤、大小承气汤选用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2 发表于: 2012-03-30
痞《伤寒六书》

  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轻于结胸者,心下满而不痛,按之则濡,是其虚邪留滞,故但满而不痛也,惟枳、桔最良。

  欲攻之,只从表证解而后可。

  痞者,关脉多沉,枳实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关脉沉者,三黄汤泻其肝。若恶寒者,附子泻心汤。服此汤痞不去,烦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下后复汗,心下痞而恶寒,表不解,不可攻痞,先与桂枝汤;表解,乃攻痞,三黄汤。

  表未解而心下妨闷,曰支结,柴胡桂枝汤;胸胁满而微结,小柴胡汤加干姜、牡蛎。表证未罢,因攻之,协热而利,心下硬,为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

  下利,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鸣,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治法通用桂枝人参汤。若下利不止,则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发热不解,呕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汤。吐、汗、下后噎气痞硬,旋覆代赭汤。

  若咳逆气虚,用四逆汤。胃寒,先宜理中丸,后用旋覆代赭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3 发表于: 2012-03-30
呕吐《伤寒六书》

  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复言干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轻重,则呕甚于吐。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热,脉弦数,口舌烦渴。有胃寒,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辩。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

  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设或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惟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

  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而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气逆欲呕吐者,黄连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心下烦郁,痞硬不利,呕吐,大柴胡汤。

  三阳发热而呕逆,小柴胡汤,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

  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宜与水解。先渴后呕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汤。

  少阴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汤加生姜。

  少气,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膈上寒饮,干呕,吐涎沫,四逆汤。

  若吐利,手足厥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上同。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橘皮汤,小柴胡汤。似呕,似哕,似喘,心下愦愦,大橘皮汤。

  汗下后关脉迟缓而吐,为胃寒,理中丸。瘥后虚烦呕吐,竹叶石膏汤加生姜汁。屡经汗下,寒气膈塞,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汗后水药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汤。《金匮要略》曰∶诸呕吐,谷不下,半夏汤。呕吐,脉滑数,或洪,发热,茅根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4 发表于: 2012-03-30
干呕《伤寒六书》

  干呕者,呕而无物出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此证。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下利也。厥阴吐沫干呕,吴茱萸汤,主涎沫也。邪去,则吐自止矣。若有水气二证,又当以表里别之。

  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主之。

  不发热,不恶寒,肋痛,咳而利,干呕者,十枣汤下之。

  自汗头痛,干呕,桂枝汤。

  少阴下利干呕,脉微,白通汤;下利不止,干呕而烦,厥逆无脉,白通加猪胆汁汤。

  恶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通脉四逆汤。

  膈上有寒饮,干呕,亦属少阴,四逆汤。

  干呕,吐痰沫,头痛,吴茱萸汤。得此汤反剧者,与小柴胡汤。干呕自利,黄芩汤、半夏生姜汤。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自汗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5 发表于: 2012-03-30
咳逆哕《伤寒六书》

  夫咳逆者,俗谓之吃忒是也。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HT HT 然连续数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之哕者,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然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危,难治矣。大抵KT 近于哕。KT 者,但胸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矣。盖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经曰∶阳脉浮,则为气KT 。又曰∶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又有热气拥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之。设若不尿,腹满而哕者,咳逆、脉散而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与伤寒咳而气逆者又不同也。

  若将吃忒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之际,宜明辩之。

  咳嗽,大便少,与大承气汤下之。盖由热气冲膈肝肺故耳。若便软,泻心汤,胃气虚而冲脉逆也。若脉散者,不治。咳逆潮热,小柴胡加橘皮生姜汤。

  厥逆不止,乌苓汤;有寒者,羌活附子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KT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为逆,又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豆蔻汤。

  哕而腹满,大便不利,先宜半夏生姜汤,次用承气汤;小便不利,猪苓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潮热而哕,小柴胡汤加茯苓。

  呕哕,手足冷逆,小橘皮汤。若胸满虚烦,大橘皮汤;胃气寒者,吴茱萸理中汤、温中汤。

  《金匮要略》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哕不止者,橘皮干姜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子,宜消息用之。

  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蕴结不散,变哕,梓皮饮子。温病有热,饮水暴冷,作哕,茅根葛根汤。温病胃冷,变哕,茅根橘皮汤。温病有热,饮水暴冷,枇杷茅根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6 发表于: 2012-03-30
下利《伤寒六书》

  伤寒表邪传里,里虚助热,则自下利。又有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亦为下利,要当别其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大概也。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恶寒,凡此皆寒。渴欲饮水,溺色如常,泄下赤黄,发热后重,凡此皆热。盖因风邪入胃,水来侮土,故令暴下。或温或攻,或清下焦,或利小便,随证施治,但不宜发汗耳。邪气内攻,复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若夫下利谵语而目直视,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发热,厥而自汗,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而脉不出,下利日数十行,其脉反实,皆为不治之证,五者最忌者也。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头痛胸满,干呕,脉浮弦,黄芩汤;呕甚,加半夏、生姜。

  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身热,胸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脉长大而弦,弦而为负,负者死;长大不弦为顺,大承气汤下之。滑而数,为有宿食,亦从下之。

  太阳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太阴自利,不渴,四逆汤、理中汤、术附汤。

  少阴下利,不渴,肾虚,饮水自救,脉微者,白通汤;厥逆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

  少阴下利,渴而呕,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干燥,此不可温,宜用下,大承气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胃热,利白腹垢,脐下必热,便下垢腻赤黄,或渴,黄芩汤、白头翁、柏皮汤通用之,白虎汤。

  胃寒,利白鸭溏,脐下必冷,腹胀满,便中清白,或清谷,四逆汤、理中汤。寒毒下利,面戴阳者,下虚也。下利谵语,有燥屎也;脉不微细,小承气汤。

  尺脉弦,肠鸣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肠胃积结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下利,脉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气汤。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当归四逆汤。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7 发表于: 2012-03-30
便脓血《伤寒六书》

  冲脉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气,均有此冲脉。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皆为热入血室,逼血下行,则血热而利也。挟血之脉,乍涩乍数,或伏或沉。血热交并,则脉洪盛。大抵男多于左手,女多于右手见之。又有阴寒为病,下利便脓血者,乃下焦虚寒,肠胃坚固,清浊不分而利下脓血也。二者一为挟血,一为阴寒,临病宜精别焉。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汤、《明理论》抵当汤。

  阳明病,下血谵语,胸胁满如结胸,夜则见鬼,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

  腹满身热,下如鱼脑,曰湿毒,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

  下后无表里证,脉数不解散,消谷易饥,多日不大便,此为瘀血,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或小柴胡汤加桃仁、大黄。

  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必利,抵当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8 发表于: 2012-03-30
四逆《伤寒六书》

  手足不温,谓之四逆。邪在表,则手足热,邪在表里之间,则手足温。至于邪传少阴,则手足有逆冷之证,与厥阴又相远也。然自热而至温,自温而至厥,乃传经之邪,轻则四逆散,重则承气汤下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温者,四逆汤温之,则为阴经受邪,而阳气不足也。其或吐利烦躁,厥逆蜷卧,皆属少阴,又为不治之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满,或利下重,并四逆散。初病以来,厥冷四逆,即四逆汤。

  手足逆冷,大便闭,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为阳证,以白虎汤;甚者,大承气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9 发表于: 2012-03-30
厥逆《伤寒六书》

  阳气伏藏,阴气越出,阴阳不相顺接,所以厥也。若先热而后厥者,乃热邪伏于内也。先厥而后热者,乃阴退而阳得复也。

  若始得病便厥者,是阳不足而阴胜也。热伏于内者,其脉沉而数,狂言发渴,露手扬衣,躁不得眠,或大便闭。初便厥者,其脉沉迟而弱,醒醒而静,恶寒引衣,或下利清谷也。其或恶寒蜷卧,烦躁下利,不知人,皆为恶候,故曰逆也。

  先发热而后厥者,扬手掷足,烦躁饮水,畏热头汗,大便闭,小便赤,怫郁昏悸,当下失下,血气不通,所以谓热深则厥深者,此也,大柴胡汤、小承气选而用之。

  初病便厥,足挛恶寒,引衣自盖,不渴,大小便自利,默默而惶惶,诸四逆选用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悸,茯苓桂甘汤;后治厥,四逆汤。吐利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仍灸太溪。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