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3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0 发表于: 2012-04-14
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11021283
【中文名称】 六味地黄丸
【产品英文名称】
【生产企业】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
【功效主治】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化学成分】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药理作用】 滋阴补肾。
【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产品规格】 每100粒重20g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30粒),一日2次。
【贮藏方法】 密封。

【注意事项】
1 忌不易消化食物。

2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 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1 发表于: 2012-04-14
方剂学:六味地黄丸
  【方源】 《小儿 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钱(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兼有虚热内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本方为《金匮要略》所载之"崔氏八味丸"(仲景易名日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是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鉴别】  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大补阴丸(大补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2 发表于: 2012-04-14
六味地黄丸
【通用名称】
六味地黄丸
【其他名称】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拼音名:Liuwei Dihuang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415
【处方】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制法】
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 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 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 直径4~6μm。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草酸钙簇晶 存在于无色薄壁细胞中,有时数个排列成行。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 垂周壁略连珠状增厚。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 (2) 取本品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切碎,加硅藻土4g,研匀。 加乙醚40ml,低温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丙酮1ml 使溶解,作为供 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 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环己烷-醋酸乙酯(3: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 5%三氯化铁 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 同的蓝褐色斑点。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含量测定】
牡丹皮 取水蜜丸、小蜜丸5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 蜜丸2g,精密称定。用水蒸气蒸镏,收集馏出液约450ml,置5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 刻度。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 A),在274nm 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丹皮酚(C9H10O3)的 吸收系数(E1% 1cm)为862计算,即得。 本品含牡丹皮按丹皮酚(C9H10O3)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1.0mg;小蜜丸每1g不得 少于0.7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mg。 山茱萸 取水蜜丸、小蜜丸5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5g,精密称定。 加水30ml,60℃水浴温热使充分溶散,加硅藻土2g,搅匀,滤过,残渣用水30ml洗涤,100 ℃烘干,研成细粉,连同滤纸一并置索氏提取器内,加乙醚适量,加热回流提取4 小时,提 取液回收乙醚至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两次,每次15ml(浸泡约2 分钟),倾去 石油醚,残渣加适量无水乙醇-氯仿(3:2) 混合液,微热使溶解,定量转移至5ml 量瓶内, 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 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大蜜丸 或小蜜丸供试品溶液10μl,或水蜜丸5μl,对照品溶液2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 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 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5~7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 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 )进 行扫描,波长:λs=52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 计算,即得。 本品含山茱萸以熊果酸(C30H48O3)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20mg;小蜜丸每1g不 得少于0.13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17mg。
【功能与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 遗精,消渴。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2次。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3 发表于: 2012-04-14
补益方剂7、 六味地黄丸——补阴方剂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20/16/2537670_157749861.shtml#

来源:中国医药网

    【简介】本方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是滋阴补肾的名方。

    【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喉燥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造精早泄,消渴引饮,小便频数,尿血便血,虚火牙痛,齿龈出血,须发早白;妇女月经先期,经来量少;小儿囱开不合,赢瘦骨蒸,行迟。

    【组成药物】熟地黄 240克,山茱萸 120克,山药120克,牡丹皮90克,白茯苓90克,泽泻90克。

    【用量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汤送下。

    小儿每次3克,空腹用白开水送下。亦可减量作水煎服。浓缩丸:每次8粒,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 2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诱生干扰素,有抗肿瘤和抗细胞突变作用,能减轻和对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应激反应和抗疲劳作用。此外,本方还具有抗心肾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强性功能、保肝、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修复牙周组织损伤及治疗甲亢、肾炎、无菌性炎症等多方面的作用。

    【进补应用】本方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迄今为止,其适应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小儿“五迟”,而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它在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而成为补阴的著名方剂。本方重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两药都可协助熟地以充复肾中阴精,共为臣药。又配泽泻泻肾利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共为住药。

    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为补肾阴为主,构成通补开合之剂,共奏滋肾益精之功。如在本方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则名知柏地黄丸,功偏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之证;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则名杞菊地黄丸(见下方);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则名七味都气丸,功偏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喘之证;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麦冬,则名麦味地黄丸,功偏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咳嗽、气喘。

    1.高血压病 用本方加减: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牛膝9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味: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苦参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糖尿病 用本方丸剂,每次6~9克,每日2~3次,同时结合饮食控制。

    4.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方连用l~2个月,作为辅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5.消化系统肿瘤 用本方丸剂,每日2次;同时配合维生素 C 200毫克,每日 3次,连服 6个月到1年,对甲胎蛋白转阴和防止转癌有较好的作用。

    长服本丸对防治食道癌亦有一定的作用。应用本方加味:熟地黄30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15克,白茯苓10克,泽泻10克,),川穹20克,莪术20克,鸡血藤30克,天冬15克。水煎,每日1剂,长期服用,对胃癌患者有改善症状、增加食欲、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6.化疗不良反应 在胃癌化疗和恶性淋巴癌化疗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口服液。可减轻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改善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7.慢性前列腺炎 用本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8.黄褐斑用本方九剂或配合逍遥九,早晚各服1次,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周期性麻痹、小儿水师(睾九鞘膜积液)、更年期综合征、男性不育症、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失音、视神经或视网膜病变、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平稳,适宜长服,但脾虚腹胀,食少便溏者应慎用。

中医的千古名方(以及临床应用)专集(视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4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章 经络
经络是藏象学说的组成部分,但是有相对独立性,自己又可以成为一个体系,所以单独列出一章。现在人们正在探讨经络的实质,但用现代手段和科学技术还不能解释,经络重点在于其功能。
经络是经脉、络脉的总称。经脉有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区别。正经12经,奇经八脉为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正经直接和脏腑相连,或相络属,属于12脏腑某一脏,而络属相表里的那一脏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手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手太阴肺,相互络属。有表里阴阳这种关系。奇经八脉不直接和脏腑相络属,也不具备表里阴阳关系。
络有别络,又叫大络,还有络脉,还有孙络。一般说,经脉部位深,络脉部位浅,孙络部位最浅。所以看赤色,血脉充斥,颜色发赤,多半属孙络。针刺出血多多半是孙络,有时是络脉,刺经脉出血时很少。
本章选了经络若干篇,主要讨论了经脉和络脉循行、生理功能及病理和病证。经和络共同的功能是行气血而通阴阳,运行气血,交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包括脏腑四肢、乃至肌肉、皮肤、毫毛,把人体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又有联络周身功能,使全身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经和络的区别,正经如同大地之江河,奇经八脉如同湖泊,江河满溢,水存于湖泊,江河水不足,湖泊之水又可补充江河。所以奇经八脉有调和、调节气血的作用。由于络脉和经脉分布不同,它们所负责的部位不一样。络脉如同网络,经脉如主干,络脉是分支,孙脉是更细小的分支,立体的树枝状结构。全身表里内外都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5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节 素问-骨空论
骨骼的穴位的关系,穴位都是骨骼之间的孔穴之处,连接之处的空隙,到肌肉上也是肌肉的缝隙,叫分肉,分肉的缝隙。肉与肉之间,骨与骨之间,甚至每一根骨上的空穴处,空处,但它是气血游行出入之处,或神气游行出入之处,直接属于经脉,穴位与穴位之间相互联系,又和人体内外相互交通,全身365穴,又叫365节,都和自然界相联系,神气游行出入之所,不唯口鼻和外交通。腧穴就是这样的功能,不然,头上有病刺脚上穴位,通全身。
第一段,讲风从外入的病证,及针刺取穴法。这里仅是举例。人365节,不正好这些,后来发现很多穴位,内经时已有阿是穴,叫以痛为腧,疏通气血而叫腧穴。有时针刺痛处即穴位。还有经外奇穴,不在经脉上,近几十年又发现安眠穴,阑尾穴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6 发表于: 2012-04-14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7 发表于: 2012-04-14
风为百病之始,外淫致病,风邪为主,其它邪气侵入往往借助于风邪,相杂为病,风性动,无孔不入,如风寒、风热、风燥、风湿。风邪致病,速度很快,变化很多。用针刺怎么治疗呢?岐伯说:风从外入,令人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颤栗而寒,伤了卫气,不能温煦人体,所以振寒,风使腠理开泻,而汗出。太阳经病而头痛。太阳经行头部,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阳气最盛,卫气卫外,头痛,太阳经行于下肢外侧,至足小趾端。上行于背部,过头。经脉不通畅,气血不通了,肢体沉重,疼痛,恶寒,这是风邪,寒邪则无汗出。这时以针刺风府,风府属督脉穴,正中间,大椎穴以上,头后,入发髻一寸。两侧是少阳经的风池。目的在于调其阴阳,调阴阳是调营卫,使营卫调和,卫气运行通畅,风邪就好了。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风邪一般是有余之证。但是也有正气不足或有人明显正气虚,则补泻不同,对邪来说,是实应泻,但对人来说,有人以正气虚为主,所以不足则补。风邪严重,出现颈项的疼痛,可刺风府,散其风,刺大椎上边一点,入发髻一寸。如果风邪严重,又表虚,汗出重,用灸法,灸法有补泻,但灸自然是温性的,有风有寒适合用灸法。灸法有补气的作用,灸議譆,大椎是第一节,然后两旁向下有两排穴位,都是膀胱经的穴位,离开一寸半是第一排,离开三寸是第二排,二三附分魄户当,四椎膏肓神堂五,六譩譆七膈关防,所以是在六椎旁,譩譆至背下侠脊旁三寸所,三横指为三寸,还可以用手按六椎旁的地方,让病人喊譩譆,受伤感觉出颤动处就是穴位所在。从风是受风,刺两眉头的穴位,攒行穴,憎风是恶风。失枕就是落枕,取肩上横骨间肩井穴,忌深刺,免伤肺。揄是垂,手臂下垂,再把肘屈起来,肘尖相对正的这个地方,这时候灸背脊的这个地方,相当于腰上阳关穴,眇就是软肋,肋下疼痛,肋下到少腹之间牵引而疼痛,又痛又胀,还要刺譩譆。腰痛不能转动,急引阴卵、阴囊,睾丸抽缩,拘急疼痛,刺八髎与痛上,可刺腰疼这个部位,也可刺八髎穴,是膀胱经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八髎在腰之间,尾椎骨,泛指臀部哪个部位。从要到臀部中间这个位置就是八髎穴。痿和发热、恶寒这些病,刺寒府,寒府在膝盖外边地方,膝阳关。膝盖上边一点。取膝上处这个穴位,后面的委中穴,一弯腰委中穴就出现了。如果想取足心的涌泉穴,让其跪下去就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8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讲冲脉、任脉、督脉的循行、分布及病证。
原文:“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59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三脉的起始、循行、分布。冲、任、督三脉,叫一源而三岐,同起于一处。有人说起于胞中、精室。还有人说起于肾下。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这是指督脉出来的地方,不是起源。
2、冲任督脉循行问题。冲脉是一干而四支,主干起于胞中,外行而出于气街(小腹部气冲穴),并少阴之经(随着肾经)在腹部上行,分散到于胸中,这是主干。还有上行支,下行支,下行支还可分。有行于前的,还有行于偏后的,所有的经脉中,冲脉的分布范围最广。冲脉藏血,它的阳支能渗灌诸阳,阴支能渗灌诸阴,各阴阳经都受冲脉滋养,冲脉为血海,为经脉之海。冲脉逆气里急。
任脉,承认、承担一身之阴,全身的阴气都和任脉有关系。有一干一支,主干起于胞中,沿腹胸正中线向上行,至咽喉,上颐部,循面,联系目下。分支部分由胸中贯背,走后边跟督脉相接近,向上循行至背部正中位。
督脉有一主而三支,主干起于胞中,沿着背脊正中线上行,有一支前行,另一支循阴器,合于会阴。总都一身之阳,诸阳经都和督脉有关。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