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3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0 发表于: 2011-04-27
红色人种目录

红色人种
人种起源
人种划分
编辑本段红色人种
    印第安人
英文:the red race   释文:又称亚美利加人种,简称红种人,曾被认为是第五大人种,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种误称,是德国生理和比较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1775提出的五个人种划分方案中指出亚美利加人种皮肤色红,并且直到20世纪中期仍有人沿用。后来发现他们常在皮肤各处涂红色颜料,被误认为肤色是红的。实际美洲印第安人皮肤是黄色的,头发长而黑,与蒙古人种接近。在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体系中被列入黄色人种中[1]
编辑本段人种起源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基础。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①高加索人种(白种)   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种(黄种)   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③非洲人种(黑种)   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   ④美洲人种(红种)   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   ⑤马来人种(棕种)   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   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   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期地稳定在一定的地域内,也能产生新的人种。如美国黑人其祖先来自非洲,它们与欧洲去的美国白人长期混合,现美国黑人体内已有20%以上白种人遗传因子,所以,在体质上已明显地区别于非洲黑人,构成新的人种。在巴西,则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国人等的混合,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种——混血人种
编辑本段人种划分
  美国科学家S·M长恩,在经过长达10年的酝酿和调查之后,他认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种,并划分出32地域人种。   1.美洲印第安人种   指欧洲人、非洲人到来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们散布在偏僻的地区,以狩猎、采集或半农业为主,人口不多,在遗传上常呈完全独立的状态。其特征是具有棕黄色皮肤,黑色粗直的头发,铲形门牙,突出的颧骨,鼻梁较突,体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频率高,明显地不同于有联系的亚洲地理人种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直至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亚——巴布亚人种   指分布在新几内亚岛、斐济群岛和西色为棕色,宽鼻型,黑色头发呈直或卷曲状,体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少。   太平洋其它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呈暗棕色,圆型头,毛发卷曲,眉脊发达,鼻尖呈钩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亚人种   指欧洲人到来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征是褐色皮肤、波状或卷曲状头发,线状体型,有很大的牙齿、明显的眉毛脊,颌骨外突,体毛中等浓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很低。   5.亚洲地理人种   主要指分布在亚洲大陆,乃至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群岛等地的人种,又称为蒙古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而直,胡须与汗毛稀少,脸形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状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频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种   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   7.欧洲人种   包括分布在欧洲的若干地域人种,以及部分散居于西亚、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种,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种。其特征是肤色浅,鼻梁高窄,头发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黄色或褐黑色,嘴唇薄,体毛浓度,胡须和腮毛特别发达。男子秃顶频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掺入A2血型,Rn型频率高。   8.非洲人种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在内的若干地域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头发短而卷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宽,颌部明显突出,体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频率高,体内常具有对疟疾有相对免疫力的镰刀形血球。   9.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B型频率较高。   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了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   另外,还有报道称在热带雨林地区,考古探险队员曾发现罕见的绿色人种和蓝色人种,不过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考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1 发表于: 2011-04-27
有色人种目录

简介
种类
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编辑本段简介
  有色人种一般被西方种族主义者定义为白种人以外的人种,是一种极端的种族主义观点,因为白色也是一种颜色,世界上所有人的肤色都是有色的。
编辑本段种类
  但历史上,有色人种其实是特指拉丁裔人,印度人,还有白人与印第安人以及白人与黑人的混血人种。在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中,黑人不属于有色人种的行列。日本人和华人属于白人等级。种族隔离的法律分类以四种人为分类:白人、有色人种、印度人与黑人。其中的日本人与华人被视为与白人同等级。
编辑本段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美国白人和黑人组成的旨在促进黑人民权的全国性组织。总部设在纽约。1908年8月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发生了对两名黑人施以私刑处死的事件,激起一些白人自由主义者的愤慨。在新闻工作者W.沃林、0.维拉德、社会工作者M.欧文顿以及黑人学者W.E.B.杜波依斯的倡议下,1909年5月在纽约召开关于黑人权利的全国性会议,建立了全国黑人委员会。次年5月,这个组织与杜波依斯领导的、由激进黑人知识分子建立的尼亚加拉运动合并,定名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杜波依斯是早期领导人中唯一的黑人,担任宣传和研究部主任及机关刊物《危机》杂志的主编。协进会的目标是通过改良的道路,使黑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法庭公平裁判权以及经济、社会、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平等权利。协进会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法庭诉讼、争取民主立法和宣传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前,协进会主要为黑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此外,对居住隔离、改善黑人学校条件和公立学校中的隔离制度方面,曾作出一定的贡献。协进会的一些地方组织也积极参加60年代的民权运动。但一些激进的、主张直接行动的团体出现,结束了协进会作为美国最主要的黑人民权组织的地位。70年代后期,协进会拥有45万名会员,在全国刃个州中拥有1700个以上的分支机构。目前,仍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黑人组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2 发表于: 2011-04-27
爪哇人
百科名片
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 分类名称为直立人,因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而俗称爪哇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据钾-氩法断代,距今约70万至50万年。

目录

简介
化石发现
化石特点
特点
发现
状况简介
影响
生存时间之谜
进化状况
发源
现代爪哇人简介
化石发现
化石特点
特点
发现
状况简介
影响
生存时间之谜
进化状况发源现代爪哇人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  爪哇人
。 分类名称为直立人,因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而俗称爪哇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据钾-氩法断代,距今约70万至50万年。
编辑本段化石发现
  爪哇人  爪哇人
化石最初发现于19世纪,自1890年起,荷兰解剖学家E.杜布瓦在中爪哇梭罗河边的特里尼尔附近,就陆续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其中以1891年发现的一个头盖骨和次年发现的一根股骨为最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没有文化遗物共生,其进化地位直到同阶段的北京人化石发现后才得到科学界公认。20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古人类家G.H.R.von孔尼华和印度尼西亚人类学家 T.雅各布等又在特里尼尔附近的桑义兰发现了20多号标本。
编辑本段化石特点
  爪哇人的头盖骨由额骨、顶骨和枕骨组成,骨缝基本愈合,石化程度很高,没有变形。它在形态上具有骨壁厚,前额低平,眶上圆枕发育并在颅内形成一对额窦,眉嵴后的  爪哇人
额区急剧收缩,有额嵴,颞线清楚但彼此分隔很开等特征。不同的学者测得的这具头盖骨的脑量,分别为900、914、850和940毫升,数值低于北京人。通常认为,爪哇人比北京人更为原始些。爪哇人的股骨在一般形态上和现代人的极为相似,骨干直,有突起的骨嵴,股骨头浑圆,股骨颈短粗并与骨干成角度相交,大、小转子发育良好,表示臀关节周围有强大的肌肉附着。这些特征表明,爪哇人已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
编辑本段特点
  爪哇人的脑子已经明显增大,早期成员的脑量就已经达到800毫升左右,晚期成员则上升为1200毫升左右。而且  爪哇人
,脑子不仅仅是体积增大了,它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显示出爪哇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爪哇人已经有了掌握有声语言的能力。   爪哇人的牙齿也发生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应使相应的牙床和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与爪哇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关。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诅嚼食物相关,而似乎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有关,也可能与制备动物性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或是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爪哇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达到约60公斤。爪哇人是最早会用火的人类物种;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模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被称为阿舍利文化,它得名于也发现有这种类型石器文化的法国北部的圣阿舍利地点。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是手斧,它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可用来切割、砍砸和钻孔,也可对木料进行加工。
编辑本段发现
  1937年12月10日,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发表了关于“爪哇人”的发现。  爪哇人
根据爪哇岛上发现的颅骨推算,人类大约有100万年的历史。爪哇人是猿和人之间最早过渡生物。在这之前,最早的人类标本是直立猿人的骨头,这些骨头也是在爪哇岛发现的。最近发现的爪哇人骨比直立猿人骨早50万年。这些爪哇人颅骨包括一个完整无损的下颌和几颗牙齿。这些牙齿具有原始人骨骼的特征,然而靠近耳部缺少很发达的乳突,这一点被称为猿的特征。颅骨盖已经严重地破碎了,难以复原。科学家们推测这个爪哇人头可能被他的天敌将其中的脑浆当作精美的食物吃掉了。
编辑本段状况简介
  在印尼爪哇岛上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的统称。1890~1892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E.Dubois)首先在中爪哇梭罗河边的特里尼尔(Trinil)附近相继发现了臼齿两枚、头盖骨一具、左侧股骨一根。其特征为:颅骨低平,额骨倾斜,眉嵴显著,脑量约900毫升;股骨长直,适于直立行走。杜布瓦认为其特征界于猿与人之间,故  爪哇人
命名为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由于无石器或其他文化遗物,且头盖骨与股骨位置相距15米,当时有人怀疑这是猿的头骨和人的股骨,并非同一个体的骨骼化石;直到1929年与其类似的北京人化石(伴有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后,其晚期猿人的进化地位才被确认,学名被订为直立人(Homo erectus erectus);经钾-氩法断代,知其生活在70万至50万年前。1936年以来,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G.H.R.von Koenigswald)等又在爪哇的莫佐克托(Modjokerto)和三吉岭(Sangiran)等地不断找到这类化石,至今已有头盖骨9个,下颌骨5块,股骨6根,其中在莫佐克托发现了一个幼童头盖骨,经研究,此幼童约生活在180万年前,被定名为莫佐克托猿人(Pithecanthropus modjokertensis)。   根据爪哇发现的化石所确定的已绝灭的人科成员。1891年迪布瓦(E. Dubois)在索罗(Solo)河畔的特里尼尔(Trinil) 发现的头盖骨和大腿骨,是直立人(Homo erectus)这个种最早发现的化石。但是杜布瓦当初把这些化石定名为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三吉岭发现的化石以及1936年於莫佐克托(Modjokerto)发现的幼儿化石遗存,都说明在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约100万∼50万年前),直立人曾经居住在爪哇。爪哇人的特徵是︰平均脑量900立方公分,低於後期直立人,颅骨侧视显得低平,额部小,头顶有附著下腭骨强大肌群的矢状嵴和枕外隆起嵴,颅骨壁很厚实,眉嵴粗隆,腭骨巨大,下腭骨粗壮,没有颏隆凸。牙齿基本上为人齿,但也具有猿齿的某些特徵,例如犬齿较大,部分交错。爪哇人大腿骨的形态表明,他们一如现代人,完全直立行走,身高大约1.72公尺(5呎8吋)。莫佐克托出土的幼儿(死时约5岁)颅骨已经显出粗隆的眉嵴和额部低平的特点。爪哇人的时代比北京人(Peking man)要早,因此通常被认为更原始些。
编辑本段影响
  爪哇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当时德国的达尔文主义者海克尔的影响  爪哇人
,荷兰的年轻医生杜布哇坚信会在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当时是荷兰的殖民地,叫做东印度群岛)找到人类的远祖,因为那里地处热带,盛产人类的现生近亲猩猩和长臂猿。在公开宣布要到印尼去寻找人和猿之间的“缺环”之后,杜布哇于19世纪80年代末出发来到了印尼。他雇佣了50个犯人,顺着爪哇岛上的梭罗河沿岸努力寻找,终于在1890年的一天,在一个叫做凯登布鲁伯斯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古人类的下颌骨。1891年,他又在特里尼尔村找到了一个具有许多猿的性状的头盖骨;第二年,他又在相同地方发现了一根与现代人相似的大腿骨,其形态表明大腿骨的主人已经能够两足直立行走。杜布哇认为,先后发现的头盖骨和大腿骨实际上应该属于同一个体,它肯定是现代人的祖先;于是他在1894年发表论文,将这些化石定名为直立猿人,后人也经常将这些古人类俗称为爪哇人。   这一发现公布后立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怀疑这些化石的地质时代有问题,有人不相信一根象现代人的大腿骨会与一个象猿的头骨配合在一起,因而认为这些化石只不过是一种大长臂猿而已;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材料不过是现代人当中的白痴或畸形儿的遗骨。这些怀疑与争论一下子将杜布哇的发现埋没了30多年。直到1928年,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北京郊区的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之后,古人类学界才又重新确定了爪哇人作为最先发现的直立人的地位。
编辑本段生存时间之谜
  1996年岁末,  爪哇人
古人类学界暴出了爪哇人变年青的消息,一时在全世界新闻媒体炒得非常火热。过去通常认为猿人是在距今大约二、三十万年前逐渐演化成智人的。去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年代研究中心卡尔,斯威轼(CarlSwlsher)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宣布:发现爪哇人头骨化石的两个遣址其年龄在27000和53000年之间。年龄是采用电子共振方法和铀系方法测得的。测年样品因为不能直接从爪哇人头骨化石上提取,所以不得不利用与人头骨化石同一土层中发现的水牛牙齿来代替。科学家们认为爪哇猿人的新测年成果的确很有趣,不仅爪哇人的年龄比原来年轻了很多,而且竟然从不相连的两个遗址中的动物牙齿测年得到了相互印证,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爪哇人年龄的重新确定,如果研究确实无误,那么这一新研究成果对人类演化的传统理论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曾记得,不久以前美国科学家根据基因判断:现在的人都是来自于非洲大约二十万年前的一个女人,尽管后来有人对其实验方法产生过质疑。但有一个老祖奶奶的论断如果是真实的话,就意味着二十万年前生存在欧亚大陆上的古人类没有留下后裔,他们创造的物质文化也就没有再继续往前发展。这样,元谋猿人和北京猿人就不是中国人的老祖先了,中国历史的第一篇章就得改写。现在,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猿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现代人(晚期智人)曾经在地球上同时生存过。由此,令人不能不再一次反思:亚洲现代人的祖先究竟是谁?   生物进化线是由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物种裂变和新老物种重叠编织而成的。物种并存的化石证据在古人类时期就有不少发现,例如三趾马和真马、野马和野驴的并存等。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也同时生活过。因此,出现猿人和智人的重叠现象在生物进化理论上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古人类学家张银运教授研究了华南分布于长江左岸相距仅有近50公里的安徽省巢县和和县两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发现和县猿人和巢县智人曾经在同一时期共存于同一地区的同一自然环境里,明确揭示了猿人和智人并存的人类社会现象。无疑,这是当代古人类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  爪哇人
爪哇人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龄是勿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发现化石的地层是否是爪哇人头骨真正的原始埋藏地?因为老地层里的化石常常可以被重新搬运堆积到较新的地层里。在中国,化石和地层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现,例如匼河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萨拉乌苏和泥河湾盆地等。因此,阐明爪哇猿人与所在地层的年龄是否一致,乃需动态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埋藏学等学科的验证。所以,肯定爪哇人生存到27000年前尚需更多的研究。
编辑本段进化状况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以中部人口最密,部分居住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岛屿。另有部分居住在南美洲的苏里南。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爪哇语,分直葛、井里汶、南安由、外南梦、玛琅、泗水、滕格尔等方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使用古体文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通用印度尼西亚语。原信印度教和佛教,15世纪下半叶后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20世纪中叶起部分人信奉基督教。现仍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每年各村均举行一次驱逐恶灵的仪式。爪哇人的祖先约在公元前5世纪即出现在爪哇岛上。2~3世纪时,形成早期封建制国家。当时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唐代史籍称其地为诃陵、阇婆、爪哇。中世纪建满者伯夷王国(1293~1451),元代史籍称麻喏巴歇国。历史上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爪哇人各村都有共同的祠堂和墓地。村中土地多为公共所有,邻里间重视互助合作。亲属组织为双系制。男女均行割礼,都有继承权。文化艺术比较发达,有古典舞剧、音乐、雕刻、帛画。主要从事农业,修筑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咖啡和橡胶等;也从事捕鱼,饲养家畜、家禽。
编辑本段发源
  大约700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出现,在以后的400多万年里,它们成为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人科动物。非洲南方古猿形成了几个分支,但全都能直立行走。之间还有6种别的人属,取决于赞成哪种意见:匠人、尼安德特人、鲁道夫人、海德堡人、直立人和先驱人。整个现代人类学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人类分两批走出非洲——第一批是直立人,后来他们变成了爪哇人、  爪哇人
北京人等。另一批是较晚的更为先进的智人,他们取代了直立人。   在一段时期内,直立人似乎是地球上唯一的人属。他们特别敢于冒险,似乎以极快的速度迁移到世界各地。可以肯定的是,大约100多万年前的某个时候,一些比较新的比较现代的直立人离开了非洲,以平均每年40公里的速度,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迁移,在其他大陆上繁衍生息下来。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被认为是欧洲的直立人进化的结果,而北京人、爪哇人则是亚洲直立人的代表。
编辑本段现代爪哇人
  爪哇人:Javanais   印度尼西亚语作Orang Djawa。   (Javanais) 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民族之一。人口7630万(1983),占全国人口的46.2%。主要居住在爪哇岛,部分散居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岛屿。原讲爪哇语,以中爪哇方言为官方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现多讲印度尼西亚国语(苏门答腊东部占碑地区的一种马来语方言)。爪哇人与巽他人、马都拉人、米南卡保人等民族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公元前lOOO~300年之后移入的具有东亚大陆血统的新马来人的后裔。据文献记载,公元2~3世纪时,爪哇人已建立了早期封建制王国,当时与中国已有友好往来。?~15世纪,曾建诃陵、占婆、爪哇麻喏巴歇等城邦国家。历史上曾受中国和印度文化影响。17世纪初,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1945年获得独立。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人口从事水稻种植业,兼种玉米、木薯、花生、大豆、甘蔗、烟草等作物,沿海地区居民从事捕鱼业。20%人口居住城市,有的在政府机关、工厂工作,有的经商或开设各种手工业作坊。手工业以制作银器、花裙布纺织闻名。13世纪前后,伊斯兰教通过来自印度北部的穆斯林商人传入爪哇各沿海地区,由于王室贵族的归信、印度穆斯林商人同当地居民的通婚,以及中国穆斯林商人如彭瑞父子的传教活动,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现爪哇人中有1/3的人属逊尼派的沙斐仪教法学派,他们被认为“桑特里”。另有一些属于印度教化的穆斯林,被称为“普里阿伊”,信仰较为淡漠。但割礼、婚礼、葬礼都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其它各种节日、喜庆活动和社会礼俗仍多保留印度教的传统。爪哇岛是印尼伊斯兰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农村普遍建有清真寺,据统计,仅在爪哇人城乡就有大小清真寺6000多座。在城市还设有若干伊斯兰组织和团体,与国外伊斯兰组织建有友好往来关系。近年来,到圣地麦加朝觐的人数不断增加。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以中部人口最密,部分居住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岛屿。另有部分居住在南美洲的苏里南。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爪哇语,分直葛、井里汶、南安由、外南梦、玛琅、泗水、滕格尔等方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使用古体文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通用印度尼西亚语。原信印度教和佛教,15世纪下半叶后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20世纪中叶起部分人信奉基督教。现仍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每年各村均举行一次驱逐恶灵的仪式。爪哇人的祖先约在公元前5世纪即出现在爪哇岛上。2~3世纪时,形成早期封建制国家。当时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唐代史籍称其地为诃陵、阇婆、爪哇。中世纪建满者伯夷王国(1293~1451),元代史籍称麻喏巴歇国。历史上受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爪哇人各村都有共同的祠堂和墓地。村中土地多为公共所有,邻里间重视互助合作。亲属组织为双系制。男女均行割礼,都有继承权。文化艺术比较发达,有古典舞剧、音乐、雕刻、帛画。主要从事农业,修筑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咖啡和橡胶等;也从事捕鱼,饲养家畜、家禽。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最大的种族集团。语言属澳斯特罗尼西亚(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逾7,100万人使用。爪哇人是穆斯林,然而早期的印度教传统现仍明显,恪守穆斯林戒律的爪哇人较少。普遍信仰灵魂。传统的爪哇社会组织结构不同,有比较平等的农村社会,也有等级分明的城市社会,其中宫廷生活尤为复杂。言语根据说话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而有俗语、敬语和最敬语等之分。爪哇大城市的成长,产生了主要来自农村的城市无产阶级。爪哇的农村是由一家一家的住宅密集而成的。虽然稻谷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也生产其他各种谷物,包括玉米、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3 发表于: 2011-04-27
暹罗人  暹罗人(Siamese)   亚洲中南半岛泰国人口占多数的民族 。又称暹罗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独特的字母文字,系13世纪下半叶根据吉蔑文草书体创制。泰人与中国傣族、壮族以及缅甸掸人、老挝寮人等同源,与中国古代百越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分为中部泰人 、东北泰佉人 、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在泰人中,除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外,大多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实际上混有当地流行的婆罗门教及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国家庆典、婚姻喜寿、丧葬祭祀,都须由佛教僧侣诵经祈祷。男子一生中必须有一段时间到寺庙当和尚。佛寺在农村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泰人的泼水节、春耕节、水灯节等节日都来源于婆罗门教;还有专属于佛教的节日,如万佛节、吠舍佉节、守夏节、解夏节等。文化艺术受佛教和婆罗门教影响尤为明显。古典文学与艺术作品,诸如诗词、戏剧、童话、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一般都具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特点和色彩。泰人见面和告别时双手合十而拜,也源自佛教的礼节。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4 发表于: 2011-04-27
僧伽罗人目录

简介
信仰
来历
分类
文明史
经济
风俗
民主政治
编辑本段简介
  僧伽罗人(Sinhalese)亦作Singhalese或Cingalese。  僧伽罗人
  南亚斯里兰卡人口占多数的民族。 约有 1100万人(1981),占全国人口73.4%。主要聚居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西部、西南部和中部山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与南亚次大陆北部各民族血缘相近。使用僧伽罗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以巴利文为基础,深受南印度格兰塔文影响。“僧伽罗”一词源于梵文,意为“狮子”,故斯里兰卡古有“师(狮)子国”之称。
编辑本段信仰
  僧伽罗人大多信奉佛教,自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后,斯里兰卡逐渐成为  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的木雕假面具
小乘佛教大本营,是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导源,东南亚各国佛教多属斯里兰卡大寺派法统。上座部佛教三藏于公元前 1世纪左右在斯里兰卡记录成书,并保留至今,是僧伽罗人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印度教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影响。僧伽罗人迷信运星,虔信兆头,乡间广泛流行巫术,并发展出一种“魔鬼舞”。
编辑本段来历
  史家对僧伽罗先民的原居地众说纷纭,有来自孟加拉、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及古吉拉特等不同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来自马来西亚。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主要来自次大陆北部,系由多处多批移民融合,并吸收部分土著维达人,逐渐形成僧伽罗人。
编辑本段分类
  僧伽罗人分为低地僧伽罗人(又称沿海僧伽罗人)和高地僧伽罗人(又称康提僧伽罗人)。前者居住在沿海平原,自16世纪起遭受殖民统治;后者生活在中部山区,在外强占据沿海平原时曾保持独立,坚持斗争达300多年,故保留较多的古风遗俗。种姓制度具有世俗性质,最高为瞿维种姓(耕种者),最低为罗陀种姓(洗衣人)。
编辑本段文明史
  僧伽罗人有2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可以引以自豪的物质文明,在水利灌溉方面尤为突出。有悠久的文学艺术传统,诗歌、绘画、建筑和雕刻有很高成就。教育普及,成人受教育率达85%。
编辑本段经济
  国营资本主义种植园经济和小农经济并存。种植园栽培茶叶、橡胶和椰子;个体农民种植水稻、可可、咖啡和肉桂。
编辑本段风俗
  社会以小家庭为单位。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人死后火化,余烬盛陶罐安放。男子着白色长袖紧口短褂,下穿条格纱龙;妇女上穿浅色前襟短袖紧身衣,下裹长达5~6米的彩色纱丽,一端围绕下身,一端搭在肩上。
编辑本段民主政治
  16世纪后,僧伽罗人历受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统治达440多年。为摆脱外国殖民统治和压迫,他们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坚持长期斗争,于1948年获得独立。早在公元前后,僧伽罗人就与中国人民有往来。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曾游学其地,带回重要佛经典籍。中国史籍称其地为“已程不”、“狮子”、“楞伽”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5 发表于: 2011-04-27
印度人  
百科名片
   印度妇女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 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 哈里亚纳邦、 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 “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目录

种族构成
民族历史种姓制度
印度文化
民族解放
传统特色婚嫁
服饰
职业分工
种族构成
民族历史 种姓制度
印度文化
民族解放
传统特色 婚嫁
服饰
职业分工
展开   
印度人主食
  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肤色
  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
语言文化
  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宗教信仰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编辑本段种族构成
  对印度种族的划分,历来聚讼纷纭。目前,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戈U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欧人(the Nordics)。   尼格罗人是最早来到印度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种族实体。“尼格罗”的含义是“黑人”。因此,所谓尼格罗人即黑人。按照人类学家的描述,尼格罗地理人种亦称非洲地理人种,原住于非洲南撒哈拉地区。非洲的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就是典型的尼格罗人种。这一人种的特征是:皮肤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短小,前额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宽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显然,他们与非洲黑人存在血缘关系。一些人类学家根据印度尼格罗人目前的居住地点提出一种假说:尼格罗人曾遭到前达罗毗荼人和达罗毗荼人的驱逐。与尼格罗人相比,这些新移民既强壮又聪颖。尼格罗人或被他们同化,或被他们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对榕属树木的崇拜,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与繁育和灵魂相联系,在印度也很流行。这可能与尼格罗人的原始信仰有传承关系。在印度流行的某些对鱼类、动物和植物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同样可能源于尼格罗人。部分印度尼格罗人使用弓箭打猎。因此,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应当将这一起到延伸人类臂膀作用的原始工具的发明归功于他们。印度尼格罗人的存在,也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四散开来的流行学说提供了佐证。   在尼格罗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至于原始澳大利亚人从何而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种学说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在冰河时期沿着陆桥来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时期穿越白令海峡从亚洲迁徙到美洲那样。还有一种学说认为,原始澳大利亚人未必来自大洋洲,但是他们在血统上与一些属于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人种关系极为密切。另外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他们似乎来自巴勒斯坦。这一种族的特点是,头发卷曲,肤色发黑,鼻子扁平,嘴唇宽厚。显然,他们在体貌特征上与尼格罗人有相I司之处。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见于上述印度部落民中那些带有泛灵色彩的仪式,即为原始澳大利亚人的遗风。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也有的学者,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Arthur Keith),对于印度人种外来说持怀疑态度,认为印度次大陆原先不可能是一片人种的真空。   以蒙古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起源于中国北部的蒙古人,是经西藏高原辗转进入印度的。现今生活在印度的蒙古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即古蒙古人和藏蒙古人。古蒙古人主要生活在阿鲁纳恰尔、那加兰、阿萨姆山区以及印缅边界。阿萨姆和孟加拉地区的查克马人、莫卧儿人和雷布查人等皆为其典型代表。人是环境的产物。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原因,他们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很鲜明。藏蒙古人则带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他们身材高大,鼻子宽阔,体毛与胡须都不浓密。生活在锡金和不丹的主体民族即是藏蒙古人。   可以说,目前印度为数不少的部落民,基本上是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与蒙古人的后裔,而印度人口的主体却是地中海人、阿尔卑斯迪纳拉人与北欧人的后裔。   印度最主要的种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族群。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统主要存在于今南印度的泰卢固人与泰米尔婆罗门中。地中海人曾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学术界普遍认为,他们就是公元前三千纪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创造者自然拥有受人尊敬的历史地位。但是,由于印度河文明尚有许多不解之谜,因而它的创造者又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他们也被称为达罗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们的后裔。   对印度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外来种族还有阿尔卑斯迪纳拉人。这一种族来自南欧沿亚得里亚海岸绵延的迪纳拉山脉,而该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东南段。阿尔卑斯迪纳拉人的肤色比地中海人白皙。在今比哈尔邦与奥里萨邦以东和阿萨姆邦以西的地区主要的种族血统就来自阿尔卑斯迪纳拉人。在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奥里萨和卡纳塔克邦古尔格县,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后裔。他们已经与地中海人融合在一起。阿尔卑斯人其实又是高加索人种的一个分支。类似亚美尼亚人的体貌特征,在印度帕西人身上十分明显。   最初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具有北欧日耳曼民族体貌特征的原住民,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他们肤色白皙,头型偏长,鼻梁窄细而隆起,身躯高大。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性很强,曾在许多世纪中不断寻觅新的草地,先后到达伊朗、叙利亚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纳托利亚、希腊以及东欧各处。到达伊朗的分支有一部分经阿富汗从西北方向进入北印度。他们因此又有印度一伊朗人或印度一欧罗巴人之称。这些外来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于印度的土著,但却弓马娴熟,善于骑射。他们凭借武力优势征服了相对柔弱的土著,并逐渐分布到印度次大陆许多地区。他们接受了后者的部分文化并逐渐与之混合起来。语言学家则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将他们称为雅利安人。这一名称历来争议不断,但却变得十分流行。因此,今天的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贾斯坦人,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帕坦人以及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等,都可以说是雅利安人或混血的雅利安人。他们带来的所谓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雅利安”一词主要是一个语言学术语。英国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马克思·穆勒不赞成将这一术语用于指称种族。然而,有一点确凿无疑,即他们是源于欧洲的种族,是白种人。   经过通婚与往来,不同的种族血统多有混合。尼格罗人走向边缘,近乎灭绝。原始澳大利亚人散布在印度南部、西部和中部的部落之中。蒙古人与其他人种融合最少,分布在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和喜马拉雅山山麓。地中海人是辉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在这一文明衰亡之后,他们向东迁徙并分散在恒河流域。来自阿尔卑斯山的种族渗透到恒河流域之时,不同的种族血统的融合开始大量出现。地中海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上游,阿尔卑斯山人主要生活在恒河下游。在印度南方,则以达罗毗荼人和前达罗毗荼人为主。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种姓制度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文化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民族解放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   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   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   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编辑本段传统特色
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服饰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纱丽——就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或素雅、或鲜艳,或相近、或对比,围裹之中显得恰到好处。泰戈尔有一句形容纱丽的诗:“长发飘柔的妇人,把纱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印度的妇女大多体态丰腴,她们穿着纱丽,半遮半露,显得绰约美丽,一如神秘的印度。   围巾——夏天,无论天气多热,印度妇女凡是穿传统服装纱瓦克米兹的,都要配一条同色纱巾。到了冬天,各式围巾几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备品。
职业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 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刺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6 发表于: 2011-04-27
巴布亚人目录

简介
人种特征
巴布亚文化
巴布亚人的原始部落
编辑本段简介
  巴布亚人(Papuans)   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土著民族。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和美拉尼西亚类型。使用700多种语言和方言,自成语系。部分人通用英语和皮金语。崇拜祖先  巴布亚人
和图腾,迷信精灵和巫术;部分人改信基督教。长期从事原始农业,盛行刀耕火种;山区辅以采集和狩猎;沿海则以渔业为主。有部分人进入城市谋生,或到矿山、农场当雇工。独立后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和工矿业发展较快。   使用700多种语言和方言,自成语系语族,与世界其他语言没有亲属关系。部分人通用英语和皮金语。崇拜祖先和图腾,迷信精灵和巫术。有些人信基督教。有的研究者认为,巴布亚人的祖先可能在5万年前开始从东南亚迁入,后来又不断与新的移民互相混合。欧洲殖民者侵入前,社会处在原始公社(见原始公社制)晚期,分为几百个部落。一般以父系氏族(见父系氏族制)为单位,组成约四、五十人的村落。自19世纪起历受荷、德、英、澳殖民统治。1963年西部划归印度尼西亚,1975年东部宣告独立,建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巴布亚人长期从事原始农业,盛行刀耕火种,种植薯芋、豆类、西米、香蕉和甘蔗;山区辅以采集和狩猎;沿海则以渔业为主。现在部分人进入城市、矿山和农场,靠工资生活,多数仍在农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独立后,城市建设和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巴布亚人善于雕刻、制陶和造船。衣着简单,喜戴鼻饰,流行斑痕文身,有的地方曾流行猎头俗。住房多为高脚茅屋,村庄围有栅栏。  巴布亚人

编辑本段人种特征
  巴布亚人种是赤道人种的一支。主要体质特征与美拉尼西亚人相同:皮肤黝黑,头发弯曲,前额后缩,眉脊隆起,鼻翼宽阔,嘴唇较厚,胡须不密,颌部突出。所不同的是其头发弯曲程度比美拉尼西亚人更甚,鼻软骨隆起部分比较特殊。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新几内亚岛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以及附近地区,包括巴布亚各族。
编辑本段巴布亚文化
  巴布亚文化(Papuan Culture)大洋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巴布亚是欧洲航海家对岛上居民的称呼,原意为毛发丛生的人。该文化约始于1万年前,延续至 19世纪,部分山区则延续至今。经济以园艺农耕为主,种植芋头、香蕉等,养猪。居民聚族巢居,或在地上用藤本植物织成席墙覆以茅顶居住。使用简陋的陶器,石锛、石斧等工具已有磨光的刃部。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
编辑本段巴布亚人的原始部落
  几内亚应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西南太平洋,曾受过德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的殖民统治,后来西部并入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1975年独立,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新几内亚是个多山大岛,山高林密,最高山脉海拔四五千米,雨量充足,有的能连续几天甚至几周不见晴日。山区没有正规道路,只有人和野兽踩出的林间山道。外人来此地考察出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岛上是莽莽的原始大森林,岛类种类很多,世界上最美丽的极乐岛就产在这里,有40多种,被称为极乐鸟的故乡。极乐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作用很大,但并不是当食物而是用鸟的羽毛作装饰品。岛上有居民约有350万人,除沿海城市的外都在原始森林里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巴布亚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全身赤裸,只有腰间扎一个短草裙,裙上穿着珠母贝、狗牙、头上带着一圈华丽的极乐鸟羽毛,有的人鼻子上穿着野猪獠牙,脸上涂着鲜艳的颜色,有的描着各种奇怪的花纹,有的人浑身用猪油涂得铮亮。处于愚昧状况的部落人见到外来的白人有的害怕、逃避,有的好奇地看着,有的捉到白人便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7 发表于: 2011-04-27
人种起源  人种起源   英文:origin of human race   释文:人种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尤以20世纪前半期较为活跃。首先应指出,现代的各个人种在生物学属性上,均属于人属智人种,为同一物种。不同人种间互相通婚均可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人种起源问题,学术界早期有一祖论和多祖论之分。前者认为人类现有各人种均来自同一古猿祖先;后者认为尼格罗人种与大猩猩有共同祖先,高加索人种与黑猩猩有共同祖先,而蒙古人种与猩猩有共同祖先。现在根据各人种均属人属智人种的同一个种,且各主干人种间有过渡类型,使一祖论被较多数人接受。后来又发生单中心说与多中心说的不同。前者认为现有人种均起源于某一地区的更新世晚期的智人,扩散到各地,适应于不同环境而形成;后者认为现代各人种是更新世晚期或更早些的化石人类在当地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距今3万~4万年前的一些晚期智人化石上,已具有许多现代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如克罗马努人与高加索人种,山顶洞人、尼阿人、瓦加克人与蒙古人种,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奥莫人与尼格罗人种,芒戈湖人、科阿沼泽人与澳大利亚人种等。总之,人种起源问题与人类起源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不论执何种意见,都认为人种是在不同地区,长期适应当地环境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其某些遗传因素已发生改变。所以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现代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生活在与其所适应完全不同的地区,其肤色等也不会逆转。这一现象在现代居群大规模远距离迁居的情况下更得到事实的证明[1]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8 发表于: 2011-04-27
尼夫赫人
百科名片
   尼夫赫人西伯利亚东部民族,属黄种人,住在俄罗斯阿穆尔河河口地区和附近的萨哈林岛。20世纪晚期约有4,400人,操一种与其他语言毫无关系的古西伯利亚语。「尼夫赫」的自称意为「人」。尼夫赫人的经济传统上以捕鱼和猎海豹及海狮为基础。农业始于19世纪中期。男人从事捕鱼、狩猎、工具与运输器具制造,女人从事兽皮加工、制作各种用途的桦木树皮、制造服装和器皿、采集植物、做家事并照顾狗儿。到最近狗仍是唯一的家畜,用于拉雪橇,也作为肉食和毛皮的来源,狗还是交换的媒介、财富的指标和宗教思想及仪式中重要的部分。

目录

基本概况简介
居住地区
生活风俗
民族历史称呼
考古记载
礼仪
历史发展
经济体制
语言基本概况 简介
居住地区
生活风俗
民族历史 称呼
考古记载
礼仪
历史发展
经济体制
语言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简介
  尼夫赫人       
Nivkh   旧称吉利亚克人(Gilyak)。
居住地区
  村落通常位于鲑鱼产卵的河口,住家多达20户。尼夫赫人分为异族氏族。氏族成员彼此间有偿付赎罪金、聘礼和丧葬费的义务,他们遵奉的普通宗教包括氏族之火、礼器储藏所和通常纪念一位死去族人的氏族能人节庆的组织。苏联统治下经济活动集中,小而分散的村落也统合起来;耕种、园艺和牧牛有所发展,农业引进萨哈林岛上的尼夫赫人之中。
生活风俗
  又称尼夫赫人(费亚克人),是西伯利亚东部民族,居住在阿穆尔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和附近的萨哈林岛上。据1979年的人口普查,总共有4,400 人。其语言为吉利亚克语,属古西伯利亚语。经济上以传统的捕鱼和猎海兽为基础,自19世纪中期开始有农业。直到近期,狗仍是唯一的家畜,用于拉雪撬、制毛皮、作肉食,又是交换媒介和财富标志,并在他们的宗教仪式中占重要地位。现开始发展耕作、园艺和畜牧。宗教上受与其毗邻的满 - 通古斯语族民族的影响较大。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称呼
  “尼夫赫”是族人的自称,在尼夫赫语中意为“人”。俄语转写的单数“Нивх”和复数“Нивхи”分别罗马化为“Nivkh”和“Nivkhi”,广泛用于西方文献中。在17至18世纪,俄罗斯殖民者最早称之为“吉利亚克人”(Gilyak、Giliaks、Giliatski),该词的词源有争议,可能源于周围通古斯民族对尼夫赫人的他称,或是对周边某一通古斯民族的名称“Kile”的误用。中国对尼夫赫人早有记载,元朝称之为“吉里迷”,满州人称之为“费雅喀”。
考古记载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尼夫赫人的起源难以查考,他们传统的捕鱼、猎取沿海哺乳动物的生活方式以及狗拉雪橇的使用均与堪察加半岛的堪察加人和科里亚克族很相似,原始信仰却接近美洲西北的萨利希语民族。从体质人类学和遗传学角度看来,尼夫赫人与周边民族都不相同。目前的考古学模型主张他们的极低生存模式起源于外贝加尔山脉区域的一种细石器文化,并在晚更新世甚至更早的时期随移民扩展到黑龙江和库页岛地区。这些细石器文化也可能是最早进入美洲的文化。在冰河时期,细石器文化很好地适应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严酷气候环境。随着气候转暖,冰川消退,通古斯民族从南部迁移而来,并支配了当地原住民。尼夫赫人被看作是他们中适应了气候改变而未被同化的唯一遗存。对库页岛北部遗存进行的放射性碳定年法结果表明,最早的遗址是特米河口的“Imchin Site 2”,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至6500年(公元前4950-4570年)。
礼仪
  尼夫赫人的熊灵祭是北亚民族共有的,阿伊努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也有这种仪式。朝鲜人的其中一种图腾是熊,檀君就是熊女生的,像征韩民族其中一族源是北亚民族。熊是貊族的图腾之一。。   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库页岛尚与欧亚大陆相连,尼夫赫先民即至此定居,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鞑靼海峡将库页岛与大陆阻隔,尼夫赫人因此分为两个支系。后来尼夫赫人受通古斯语族肃慎的压力,分成二支,北支在黑龙江下游与库页岛生活,南支在朝鲜半岛南部生活,是三韩的族源之一。文献中对尼夫赫人的最早记载见于12世纪,中国元代史书称之为“吉列迷”。至少在金元时期,尼夫赫人居住的地区就被纳入中国版图。明代,该地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清代属于吉林将军辖区和黑龙江将军辖区。
历史发展
  17世纪,沙俄殖民者侵入该地区。瓦西里·波亚尔科夫于1643年记述了“吉利亚克人”,即指尼夫赫人。尼夫赫人不断受到骚扰,对哥萨克深恶痛绝,称之为“kinrsh”(魔鬼)。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沙俄最终吞并该地区。1857年至1906年,俄国人在库页岛建立的殖民点收纳了大量罪犯和流放的政治犯,其中,人类学家列夫·史坦伯格,最早记录了尼夫赫人的民族志。移民数量很快超过尼夫赫人,一些族人开始受雇看守监狱或追捕逃犯。移民也带入了传染病,造成天花、鼠疫、流感等疾病的流行。   19世纪后期,逐渐崛起的日本也向该地区扩张。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束,《朴次茅斯和约》规定日俄以北纬50度为界分治库页岛。1880年代起,日本捕鱼企业便得到许可前来捕鱼,直到1948年方止。俄国当地官员也通过征收重税,限制尼夫赫人在沿海和河流的捕鱼活动。1898年起,过度捕捞引起的鱼类减少使尼夫赫人多次陷入饥荒,迫使族人改变生活方式,引入俄式食物。   1922年苏联成立,新政府改变了沙俄的民族政策,苏联官方用族人的自称“尼夫赫”取代了“吉利亚克”的原称呼,成立过短暂存在的尼夫赫自治地区,并保障族人的大量捕鱼权,直至1960年代废止。然而,苏联的经济政策对尼夫赫人是毁灭性的,他们被强迫于集体农庄从事工农业劳动。渔猎为生的尼夫赫人相信耕地是一种罪恶,对农业非常抵触。(事实上,那里气候严寒,作物难以生长,也说不上使马,最早的马是从达斡尔族处得到,所以他们以养狗,捉鱼与海兽为生)因此,在大规模的俄罗斯劳动力涌入以后,尼夫赫人沦为次等阶层。    一系列外来影响之后,尼夫赫人的生活方式终于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传统的渔猎-采集经济不复存在。苏联当局将其视为从原始社会转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样板而宣传。尼夫赫语被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所使用,俄语则强制推行,族人俄化加速。许多尼夫赫民间故事、信仰、宗族关系都被新一代遗忘。1945年,苏联收复库页岛南部,至1948年,许多尼夫赫人连同半数以上的鄂罗克人、全部阿伊努人和日本人被迫迁往北海道,后来方有部分返回。
经济体制
  新环境中的尼夫赫人逐渐依赖于集体制经济。1962年,苏联当局将尼夫赫人重新安置,把众多小村落的尼夫赫人集中到数个大的居民点,到1986年,萨哈林地区的尼夫赫居民点从原先的82个减少到13个。   1991年苏联解体,国家资助的集体农庄制度彻底废止,尼夫赫人的处境更加艰难。目前,库页岛北部的尼夫赫人又受到西方企业的大型石油开发计划的威胁。2005年1月以来,尼夫赫人推选阿列克谢·利曼佐领导展开非暴力抗议活动,争取民族权益。
编辑本段语言
  尼夫赫语(Нивхгу диф)或称吉利亚克语是一种孤立语言,有时归类于古西伯利亚语。尼夫赫语的许多词汇与阿伊奴语、韩语和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相近似,但并没有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因此这些相似的词汇很可能是借词。一说尼夫赫语与新罗语、伽耶语相近似。   尼夫赫语可分为四种方言,分别为阿穆尔(黑龙江)方言,北萨哈林方言,南萨哈林方言和东萨哈林方言。阿穆尔方言与东萨哈林方言使用者之间通话困难,北萨哈林方言介于二者之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9 发表于: 2011-04-27
涅涅茨人目录

简介
涅涅茨人的历史
涅涅茨人的生活
勇敢的涅涅茨人
编辑本段简介
  涅涅茨人    
Nenets   俄语单数作Nenets,复数作Nentsy,旧称萨莫耶德人(Samoyeds)或尤拉克人(Yuraks)。   涅涅茨人有3万(1979年),占全俄罗斯人口的0.01%。涅涅茨人主要分布在涅涅茨民族区、亚马尔—涅涅民族区、泰梅尔(多尔干—涅涅茨)民族区(2.58万人),其余居住在汉特—曼西民族区、科米自治共和国等地区。   涅涅茨人是俄罗斯西北方居民。居地西自白海,东至泰梅尔(Taymyr)半岛基部,南自萨彦岭,北至北冰洋。目前,涅涅茨人是讲乌拉语系萨莫耶德语支语言的最大集团。20世纪晚期约34,000人。涅涅茨原意为“人”。
编辑本段涅涅茨人的历史
  涅涅茨语属乌拉尔语系萨莫迪语族,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涅涅茨人信奉萨满教,后部分人改信东正教。涅涅茨人,旧称萨莫迪人、尤拉克人。涅涅茨人的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国汉代时丁零人游牧于萨彦岭地区。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全被俄国征服。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涅涅茨民族区(1929年7月15日,属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亚马尔—涅涅茨民族区(1930年12月10日,属秋明州)、泰梅尔民族区(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编辑本段涅涅茨人的生活
  涅涅茨人自古以养鹿、捕鱼、狩猎为生,现在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成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地。涅涅茨人一年有260天生活于冰雪之中,主要以驯养驯鹿为生。俄罗斯西北方居民。目前,涅涅茨人是讲乌拉语系萨莫耶德语支语言的最大集团。20世纪晚期约34,000人。涅涅茨原意为「人」。其祖先住西伯利亚西南部。涅涅茨人是北极冻土带驯鹿牧民、渔民和猎人(特别是猎野鹿)。但有几个小型森林居民集团,以渔猎为本,主要使用驯鹿作运输工具。有些地区已由突厥诸语言和俄语取代萨莫耶德各种方言。在苏维埃政府统治下,改进了公社式集体生产,仍以饲养驯鹿为主要活动。传代以父系为宗,凡同祖氏族各有其住地,并有共同墓地、祭祀场以及氏族标记;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妇女处於附属地位。巫医分为若干等级,各司专职。
编辑本段勇敢的涅涅茨人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涅涅茨人从小就要学习包括放牧在内的各种生活技能,自然条件和后天的训练锻造了这个民族强悍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   有一天,一个七八岁的小涅涅茨人的父亲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你就要独自的去看守鹿群。”深夜,小涅涅茨人一个人的守在帐篷里,看守着几百头鹿的鹿群。周围的狼号没有让他胆怯,但是困倦却是一个幼小的身体无法抵挡的。   第二天早上,父亲将小涅涅茨人摇醒,原来他睡着的时候,野狼不仅杀死了一头驯鹿,还将整个鹿群冲的无影无踪。“这全是你的错,你要把鹿群找回来。”小涅涅茨人爬起来,揉揉眼睛,一声不吭的上路了。   在妈妈担忧的目光中,小涅涅茨拴好小雪橇,带上自己的小狗狗,消失在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涅涅茨人有超凡的方向辨别能力,即使在漫天的暴风雪里,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的器材就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小涅涅茨人跌倒了又爬起来,他知道在这里休息就再也醒不过不来了。根据驯鹿留下的粪便,小涅涅茨人终于在几天之后找到了鹿群。   夏天在慢慢的靠近,由于涅涅茨人的营地是建在冰层上,所以他们必须向北迁移了。   小涅涅茨人正赶着鹿群在回家的路上,但他不知道族人们已经离开原来的地方。小涅涅茨人面临着新的考验。成功后的喜悦并没有麻痹他冷静面对自然的敏锐,按着父母留下的标记,小涅涅茨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再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你已经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了!”一家人围在一起用可爱的小刀分食鱼肉的晚餐上,爸爸自豪的宣布。小涅涅人终于露出了胜利却腼腆的微笑。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