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6阅读
  • 224回复

读书笔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0 发表于: 2012-03-28
水也属阴,是一个静物。它只有往下走,但有时例外,水也会有起落,比如潮水的涨落的例子。思考导致涨落的因素,两股潮碰撞回旋时,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图。水个静物会涨起来而且涨得汹涌澎湃。
这跟月亮一样,月本无光而阳使之光。水本为静而阳使之动。完全是阳气的问题,涨落必然会与时间相关,与阳气的变化相关。
古人讲月满观潮,就是说潮涨一般都在月圆的时候。月圆潮起,月亏潮落,既然有变化,那必定要找阴阳,只有阳能使阴静而下的东西升涨起来,阳主动主升,靠阳鼓动作用才使水升涨为潮。恰恰月满时阳气最隆盛。。
阳气作用使静者变动,下者变高。因此,潮汐涨落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变化,是阳加于阴方为潮,这与月为阳镜的道理同出一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1 发表于: 2012-03-28
人体的情况应该跟这个过程相似,而这个相似的东西就是血脉。
最原始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厥阴篇会有详细的论证,生命的起源跟河图,跟五行很有关系;
另外人体的血液跟海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人血是咸的,海水也是咸的。自然有江河湖海,人身就有血脉。血者水也。血本静物,它为什么会在血管中流动,进而产生脉搏呢?
心脏收缩产生脉搏,归结到胃气里面。但要使这个脉理与整个医理相应,脉的变化还是要归到阴阳上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阴血欲静而阳动之用一句话把整个脉理浓缩进去,脉的定义就是:阳加于阴谓之脉。知道了脉的这个道理,“脉以候阴阳”。脉的形成变化具备了阴阳的要素,所以我们号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阴阳。因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阴阳有关,都是阴阳的变化导致的,疾病当然也不例外。
要了解这个疾病,考察疾病,看什么因素导致疾病,当然要从根本上入手,离不开阴阳。而了解阴阳就是脉!既然脉能反映阴阳,所以中医重要诊断方法就从脉入手。那我们就只能依靠脉来鉴别阴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2 发表于: 2012-03-28
四时脉论
中医脉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 28 脉, 36 脉的,这些宝贵经验真正把握起来并不容易。
《内经》讲脉只讲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例如她只讲四时脉,而不讲 36脉。然而四时脉你一旦搞清楚了,脉学的基本问题也就解决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3 发表于: 2012-03-28
春弦
所谓四时脉就是春夏秋冬所相应的脉。
春脉为弦,弦脉比较容易理解,在指下有“如按琴弦”这样一种感觉的就叫弦脉。典型的弦脉在手下稍稍感到紧张,如果更进一步紧张就成了紧脉。所以有不少的医案脉写弦紧,因为弦紧的这个度有时不好区别弦属春脉,紧属冬脉,冬春相连交界不容易区分。
春天为什么会现弦脉呢?春天的时候阳气开始释放,开始升发,但阴寒还没完全退。特别是北方,早春二月的时候还很寒。阳气要出来,阴寒就会阻挡它,束缚它。这就形成一个抵抗,阴阳综合作用结果就形成了弦象。我们摸到这个脉的时候总有一种受阻的感觉。
弦脉关键是阳出的时候有东西束缚它,没有束缚因素它不会出现弦脉。因此,弦脉的这样一种情况正好反映了春天的阴阳变化。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4 发表于: 2012-03-28
所以,在春三月里见到这样一个脉象应该是正常的。
但是,不能太过,过则有病。太弦了那就说明这样一种束缚和抵抗的力量超过了正常,那你要找原因,看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弦脉的太过?
如果脉根本不弦,一点紧张的味道都没有,相反地很松弛,那说明这个阳气根本没有升起来,这也是有问题。所以,春三月脉太弦了,即太过,或者一点都不弦,即不及,这样都不好。这个是春脉。
如果在平常其他的时候见到弦脉,就应该找找原因。特别是女同志,摸到弦脉的时候应该问问她:近来的情绪怎样,是否怄气了?怄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弦脉出现。因为怄气就会有抑郁。抑郁了,气血的运行就会有障碍,有束缚。因此,在其他的时候出现弦脉,我们就应该寻找这个引起束缚的原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5 发表于: 2012-03-28
夏洪
夏天的脉是洪脉,又叫钩脉。
夏天为什么会出现洪脉呢?
夏天时候的阳气在方向上还是像春天那样,是春日的继续。阳气升发,向上向外。但是,夏天这个时候阴寒已经退了,束缚的因素没有了,脉气就像完全张开的翅膀,很自在很逍遥地飞翔。所以,这个时候的脉就是洪脉。夏天见到这个脉,这叫应时脉。
如果其他时间也出现这个脉,这就是非时之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6 发表于: 2012-03-28
病案
一个朋友家赴宴。饭前,应朋友的要求为她的父亲诊脉,诊脉过后没说什么,等把饭吃好,朋友送他出门的时候,才跟她讲:你父亲的身体要注意,不然的话,明年夏天就会出大问题。
朋友听到这番话,心里很紧张。因为她亲眼见过先师的一些预言后来都兑了现。所以,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办法可想。当时开了一张处方,用的只有两味药,一味生石膏,一味苏木。熬水以后当茶饮。
为什么开这两味药呢?
当时是冬天摸到一个夏天的洪脉。这时阳气正在收藏,不应该出现洪脉,出现了说明一定有问题。在收藏的时候,还有一个天地的因素在束缚这个脉气。一旦到了夏天,这样的因素没有了,那不火山爆发?所以,断定夏天肯定会出问题。
这个脉在伤寒里也叫阳明脉,阳明病当然可以用白虎汤。开的不过是白虎汤的变方,是更简单的方。
送走后回到家她跟父亲说:李医生说您应该吃一些中药调理,这样会对身体有好处。可她父亲很固执,刚刚做过全面体检,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没有做理会。到了夏天,大概是七月份的时候,突然脑溢血,送医院抢救,不到一个星期就死了。
这个病例印象很深,认识到脉是很有作用的,把握好了,确实可以知道疾病,预防疾病。但是,我们很多中医只相信 CT,只相信核磁共振,偏偏不信这个脉象。这是洪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7 发表于: 2012-03-28
秋毛
秋脉毛浮,即轻虚以浮之义。
言其浮者,轻取即得,言其毛者,轻虚之象也。故其浮不是表病之浮,轻取有余之象。
《素问·平人气象论》形容这个脉是“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吴昆注云:“厌厌聂聂,翩翩之状,浮薄而流利也。”
张介宾注曰:“如落榆荚,轻浮和缓貌,即微毛之义也。”
《脉诀沤辨》则说:“气转而西属金,位当申酉,于时为秋,万物收成。其气从散大之极自表初收,如浪静波恬,烟清焰息,在人则肺应之,而见毛脉。”
这个毛脉的形象,它是阳气欲敛的一个象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8 发表于: 2012-03-28
冬石
冬为石脉,石就是沉,就像我们把石头丢到水里,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摸到一样。
冬天为什么见到的是这样一个沉脉呢?
因为冬日的阳气收藏起来了。就像三十的月亮一样,我们见不到它。阳气收藏起来,不去鼓动阴血,不去阳加于阴,脉当然也就收藏起来。
可见这个脉象它完全是跟着阳气走,阳气出来它就浮起来,阳气入里它就沉下去。我们看脉实际上就是看这么一个问题。
先从简单的开始。先搞清浮沉,浮沉清楚了,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病是在三阳还是三阴。脉浮病在三阳,脉沉病在三阴。阴阳区别清楚了,求本的要素也就具备了。治疗上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另外就是迟数、滑弦、大小,这些脉都比较容易分清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清脉的有力无力,特别强调这一点,这是鉴别脉气有神无神的不二法门。尤其是碰到大脉,更要弄清这个有力无力。
如果有力,那这是阳明病,要用清泻的方法方能奏效。
如果无力,这就是虚,这就是劳,清泻的方法万万使不得,必须要用甘温之剂。
临床碰到这样的脉象,不管你什么病,都可以异病同治,都可以用黄芪建中汤,或归芪建中汤化裁。而且往往都能获桴鼓相应之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69 发表于: 2012-03-29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卷末缺)·摄生之二 调食
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自五味至末(.见《灵枢》《五味》篇,《九针论》,《甲乙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既五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相克、相生,各入脏腑,以为和性之道也。粳米饭甘,麻酸,麦苦,黄黍辛。五果∶ 枣甘,栗咸,杏苦,桃辛。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 咸濡。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埤,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四时五脏病,五味所宜。
黄帝问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对曰∶酸入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通,故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走筋。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血 ,血 则胃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干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者,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矣。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何也?
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欧。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何也?
少俞曰∶ 甘入于胃,其气弱少,不能上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甘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心。其气外通于肉,故曰甘入走肉矣。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