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6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0 发表于: 2012-04-14
自古以来,通晓天道的人,知道自然规律的人,都是这样的认识。生命的本源,在于阴阳协调统一,怎样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它的根本在于阴阳协调与统一。宇宙之内,六合就是上下四方,地面上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12节,12大关节,腕肘肩,踝髋膝关节,四肢上各有6节,四肢共12节。整个人体,皆通天气。自然界的阴阳生化,五行之气,阴阳属阳,天之气,五行属阴,地之气。自然界阴阳生化五行之气,一个阴阳又化为三阴三阳之气。一个精气可分为阴阳,一个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数犯就是屡屡犯人和自然相统一的规律,人体正气就不足了,外邪就可以侵犯人体了,这是和人体寿命相关的问题。天地人很好地协调一致,就可长寿。达到天赋的寿命。违背这个规律,寿命就夭折。苍天就是幽远的意思,自然界清净是正常不紊乱,人体的阳气是正常运行的,精神上就非常调顺,和自然界规律相一致,志意正常,遵从着使它调顺这个规律,则人体阳气固,固密。从而顾护体表,抵抗外邪。所以就是有邪气也不能伤害人体。这是由于顺着自然界的规律。所以深通养生之道的人,传就是聚精会神,专一。要专一精神,精神不紊乱,劳而不倦,也包含恬淡、安静心情的意思。和自然界阴阳变化相统一,如不是这样,就要导致疾病。五脏之气不通畅,调畅,九窍内闭,肌肉也不通畅了,肌肉营卫之气不畅,壅塞不畅,卫气解散,消耗。此谓自伤,阳气消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1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天人合一,生气通天。
第二段,阳气的重要作用。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比喻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那样,自然界中如果天上没有太阳,就不存在了。阳气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失其正常的作用,正常的规律,不能按其正常规律运行,就短寿,生命力不旺盛。故天体的运行,有太阳才有光明,对人体而言,有阳气的作用,才有向上,有保卫人体的作用。因可以作大讲,强大。也可作顺应。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2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阳气的重要作用。重阳思想,重视阳气,当然也重视阴精,更重视阴阳协调。但总是要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所以中医重视机能的改变。说胃不好,食欲不振,机能对形体来说,是阳气的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3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讲阳气失常,则受邪而病。举了因为阳气失常导致外邪侵入的例子。所有的病,都得有阳气失常。说了很多的病症,由于阳气受伤,才感受邪气,出现各种病症。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4 发表于: 2012-04-14
    阳气受伤或不足,才因于寒,感受寒邪,阳气应该是能够正常的开和启闭,象户枢一样,门轴一样,但如果生活起居不规律,惊为暴卒,阳气就外浮,阳气浮于表来和外邪抗争。感受寒邪后,阳气开合失常了,不能正常作为枢纽作用,轴拴住了,不能动了。起居失常,阳气就不能很好的运行了。所以主张生活要有很好的规律,好的作息时间规律,养生好的生活习惯。年青人靠正气旺,不当回事,老了就找上了。阳气受伤,感受暑邪,署为阳邪,使腠理开张,容易使人出汗,有的署病出现心烦意乱,热扰神明,还出现气喘,喝喝,使气机不畅。还有时使人昏迷,谵语、郑声(声音低,不断重复相同的话)。一般说谵语是偏于实病,郑声是偏于气虚的。发高烧,身体很热,象烧红的火炭那样热。这种情况容易汗出而散,暑邪从汗而解。现在中暑一般不用汗法,因为署已经伤气了,夺汗伤津了,故不用。阳气不足,感受湿邪,由于湿邪困遏阳气,清阳不升,不能上升于头,头就好像有布袋子包裹一样,沉闷、头沉、头重、不清醒。如果湿邪不去,郁而化热出现湿热,湿化热,湿热在体内不能很快排出,郁结在内,进一步阻遏了气机,使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因而不能濡养筋脉,出现筋脉的缩短,松弛而长,大筋缩短,小筋松弛,这两句应该是互文,可互相代替,不能分开理解。都是气血不能濡养所致,湿邪阻遏了气血运行,阳气通行。筋脉松弛有时长,有时短,短就出现拘急,松弛就出现机体的痿,痿废不用,无力。因于气是因于风,阳气失常,感受风邪,出现浮肿,风水,使水液代谢失常,风水病,肾水。也有理解为气虚,而出现浮肿,水气不能运化,气化不正常,水液停留。四维为四时、四季、四方,寒热温凉不一样,如果互相更代,代替,说明气候失常,该凉反热,该热反凉,阳气就衰竭了。还有的说,四维为四肢,手足四肢相互更代,手代脚代腿,脚或腿代手,或左右互代,四时气候紊乱了,阳气就衰竭了。气虚了,左边肿完了,右边肿,四肢互代。气虚治疗重视补脾或脾肾双补。人体的阳气,人体动则生阳,活动阳气就旺盛,脑力劳动也旺盛,但过于烦劳,阳气就亢盛,阳气这时就耗伤阴精,使精绝,这不是一日之病。如果阳气亢盛,阴精已伤,再重复的遇到夏天,阳气更盛,可使人得煎厥病,如同阳热之气煎熬了津液一样。津液大亏出现厥。阴精大虚之病,这个昏厥很重,可出现目盲,看不见东西,也听不到东西,象水库的堤坝崩开了,水下流不能控制。很危险,发展很快。人大怒之下,气血上涌,导致形气相互脱离,绝,阴阳不协调,互相隔绝。导致气机不通,隔绝不畅,导滞血瘀于上,也可使人昏厥,薄厥,这是实证。也可出现其他症状,气血上涌,不能正常循行,使筋脉失养而伤于筋,进而筋脉松弛,就好像不能容于体内,不能受意识支配,肢体不用。还可一边有汗,一边无汗,这是卫阳不能正常开合,也是阳气受伤,使人半身体枯了,偏软。这也是营卫失调,卫气大虚。汗出之后,汗孔开张,阳气是外散的,但突然见到湿,湿为阴邪,突然使汗孔闭塞,就可生痤疮,生痱子。湿为阴邪,把汗孔又闭塞了,把热又郁在里了,郁于皮下面,而生痱子。膏粱厚味,过食肥甘,生湿、生痰、生热,痰热内盛,容易产生疔疮,痰热、湿热内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容易生疮。糖尿病绝大多数与饮食有关。这种人特别容易受外邪侵犯,持虚,里面空的,外来什么都可入内。劳动汗出,又受到风邪,风又代表寒气,劳动阳气盛,汗孔开张,这时受风寒之邪,使汗孔突然闭塞,寒迫于皮肤,使汗孔闭塞,寒邪使卫气不能外散,里面又郁热了,郁里化热,就出现酒糟鼻子这类病。又郁于内的话,进一步还可成为痤疮,全身各处都可出现。从总的病机上它是热郁于内,但这里说由于阳气不足,劳汗当风,受到风寒之邪,使汗孔闭塞,卫气不能外散,而郁于内,郁而化热,热就阻滞了经脉气血而出现酒糟鼻子了,或粉刺。治疗粉刺要清热、还得散散风,清热、凉血、散风。
    下边进一步讲阳气作用。阳气的作用是养神则使神精明,养筋就使筋柔润,筋要柔润不能硬,柔润筋脉和调。阳气衰就但欲寐了,头昏沉。如果是开合不得,阳气不足,虚了,不能正常开合,则寒邪侵入人体,汗孔开合失常,邪气侵入,就由于筋脉拘急导致腰背屈而不伸,偻痿,罗锅。这是寒邪侵入导致筋脉拘急而不伸。如果邪气陷入血脉中,久而不解,还可出现瘘管病,如痔瘘,肛瘘等。邪气还可留连,停留到肌肉腠理,俞穴之气和五脏之气相连,节者神气游行出入之处,连于脏腑,邪气可通过腧穴进入脏腑,因为五脏主藏神,因此可出现善畏,易害怕,易受惊。阳气受伤,营卫之气都不能正常运行,营气不顺,营气不正常运行,逆乱停留在肉理之间,乃生痈肿,停留了又郁而化热,就红、肿、痛了,气血瘀滞在哪不通了,就肿了,瘀又化热,红肿热痛。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才生痈肿,要行气、活血、凉血,热毒的加清热解毒。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自汗,汗出没尽,这时形体比较弱,虚,汗孔张开时则虚,形弱而气热,突然受外邪,穴俞以闭,腧穴包括汗孔又闭住了,里就生热,汗孔张开易受外邪,汗孔一闭里热就停于内。风寒之邪使腧穴闭,出现发热恶寒的风疟病。
精则养神,柔则养脉。阳气失调后,可引起各种疾病。魄汗就是自汗,未尽就是还没有出完,正在出汗,这时人体弱,汗孔张开,邪气容易侵犯,是形弱。汗出有热叫气烁,这时如感受风寒之邪,可导致汗孔闭塞,因而出现里有热,外有风寒,热郁在内,风寒疏表,疏于外,因此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病。有的一天一次,有的两天一次,有的隔一天一次。一般先冷,冷到厚衣汤火不能温,热到冰水不能解。还伴有头痛如裂,有一日疟,二日疟,间日疟。还有如疟,就是一天可有很多遍。风者百病之始,清静指人体的阳气运行正常,则腠理密闭,外邪不容易侵入,阳气司开阖正常,可抵御邪气,所以虽然有大的邪风邪气,尖锐的病毒,致病性强大的病邪,也不能伤害人体。这是因为能够按照时令,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养生。如果疾病久了,没有及时治愈,就要转化、发展、转变、变化、发展。人体上下阳气不能交通,再高明的医生也很难有很好的措施。阳气蓄积是实证,阳热之气淤滞了,不能正常宣散了,成为邪气了,也可导致死亡。阳气蓄积挡隔,不通畅,瘀积不通,应泻,如不及时很快的治疗的话,要引起严重后果,粗乃败之。故阳气在一天之内的盛衰情况,与自然界一天之内的变化一致,也随之由盛衰变化,人抵抗外协能力就有强有弱,阳气白天主于外,夜间主于内,平旦人气升,太阳刚出来时,阳气升,阳气初生,抵抗力较强,中午阳气盛,抵抗外邪能力最强,日夕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汗孔这时该闭。所以养生时日暮时应收敛、抵御,活动也要适当收了,不要再扰动筋骨了,过分体力活动了,不要再见露、雾。过分接触外邪,以拒抗外来的邪气。如果违反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盛衰这个变化,人的形体就要困顿,而衰薄,这是因为阳气受损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的活动应该按这个规律进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5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阳气生理功能。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正常、充沛,精神就旺盛,充沛。筋骨柔韧,运行就灵活。这是阳气养神养形。如形神失养,则生病。②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因为阳气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不同,而使人体生理功能有不同,影响疾病变化。一天分四时。平旦时疾病好些,轻些,白天轻,夕加,太阳西下时,病证就加重,夜甚重。
2、阳气的病理。①卫外功能失常。外邪易侵入,因于寒、湿、署、气、风。②阳气过亢,引起精绝。阴精枯竭,而出现煎厥。烦劳则张,精神和体力过分劳动,使阳气亢盛,消耗阴精而枯竭,再遇夏天阳气盛时,就出现煎厥。阴虚之病,阳盛之病耐冬不耐夏。③阳气厥逆。大怒则形气绝,大怒,阳气上升,上亢,气血上逆而血蒬于上,出现薄厥。类似脑淤血。④阳气可偏沮阻。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全身,出现一侧有汗,一侧无汗。⑤阳气有阻遏的现象。被风寒湿邪所阻,可出现痱子、痤疮、酒渣鼻子。⑥膏粱厚味,也可使阳热内盛。热积在里,生火、生痰、生热。⑦阴阳开合不得,邪入于里,出现各种病症。邪气入脉出现漏管,大偻,筋脉拘急。出现营气不从生的痈疮。邪气从腧穴进入而影响内脏,引起善畏和惊骇等精神症状。⑧阳气阻隔,上下交通不得,应急用泄法,祛除火热之邪,使阳气疏通。
3、因于寒,欲如运枢的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6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煎厥和薄厥的问题。薄厥类似于中风,这和阳气失常有关,又常和大怒有关,导致气血逆乱。薄厥的轻症,类似于癔病和脏躁,用甘脉大枣汤治疗。煎厥,阳亢阴虚,阴精枯竭的虚证。2、邪气侵犯人体的问题。因于湿,湿邪阻遏阳气,使阳气不能上升,清阳不升,导致头重如裹,湿邪内郁,郁而化热,湿热之邪阻遏阳气,使阳气不能温煦筋脉,出现筋脉软短或驰长,拘挛或肢体痿软不用。表湿可以多少年不好,如出汗后洗澡,头沉重,困。吃了活血化瘀、补气的药,不好。是湿邪阻遏了阳气,阳气不能上升,不养神,头困重,后背发凉。用的基本方是:羌活胜湿汤,治疗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奇功。还有一个头外伤,造成腿废不用,用活血化瘀,通经脉的,不行。有湿热现象,用二妙丸加味,苍术、黄柏加味,共八个祛湿药。川牛膝、生苡仁、草薢、滑石、木通、车前子。这八味。加独活,是风能胜湿的意思,又是下肢,又是风药。有时加点乌蛇肉散散风或加一些丹参、鸡血藤这类活血通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7 发表于: 2012-04-14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是由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等组成的汤剂,有同名数方,药味大同小异。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全身疼痛,恶寒发热等症。




目录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卷中 羌活胜湿汤-《金鉴》卷四十三 羌活胜湿汤-《古今医鉴》卷四 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名】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
  来源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川芎二分,酒洗、蔓荆子三分,碎、生姜三片
  【方解】 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发汗止痛;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治头风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祛风胜湿之效。
  【用法】上(口父)咀,清水二杯,煎至一杯,去滓,食后温服,缓取微似汗。
  歌诀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 ,发表祛湿效力雄。
  主治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加减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1.5克;轻者,附子1.5克;重者,川乌1.5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
  【 归 经】足太阳药也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汪讱庵: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
  2、《张氏医通》张石顽:此治头项之湿,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著,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著之邪,亦得从之缓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其有腰以下重,寒湿之邪留于阴分也,本方加防己以逐湿,必兼生附以行经;或见身重腰沉沉然,湿热之邪遍于阳分也,本方加苍术以燥湿,必兼黄柏以清热,非洞达长沙术附、桂附、栀子柏皮等方,不能效用其法。
  3、《医门法律》喻嘉言:按湿上甚而热,汗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其常法而为表散,此方得之。
  4、《医镜》顾松园:此升阳散湿之剂,凡湿从外受者,无论在上在下,俱以此方随证加减治之。按《金匮》云:“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言太阳病则必有发热恶风之候,湿留关节则痛,阳郁不伸则烦,脉不沉细,则非有外风与之相搏,故只名中湿,亦名湿痹者,谓湿邪痹闭其身中之阳气也。治宜此方,微汗以通其阳。
  变化方
  (1)本方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名羌活除湿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2)本方除川芎,加黄耆、当归、苍术、升麻,名升阳除湿汤,治水疝肿大,
  阴汗不绝。再加麦芽、神曲、猪苓、泽泻,除当归、黄耆,
  亦名升阳除湿汤,治脾虚泻痢。
  【方解】本方主治为风湿在表,其证多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之邪侵袭肌表所致。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致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风湿在表,宜从汗解,故以祛风胜湿为法。方中羌活、独活共为君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晶,其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故皆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以辛苦温散之品为主组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
  本方与九味羌活汤均可祛风胜湿,止头身痛。但九味羌活汤解表之力较本方为著,且辛散温燥之中佐以寒凉清热之品,故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证,以恶寒发热为主,兼口苦微渴;本方善祛一身上下之风湿,而解表之力较弱,故主治风湿客表之证,以头身重痛为主,表证不著。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长于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邪较重,肢体酸楚甚者,可加苍术、细辛以助祛湿通络;郁久化热者,宜加黄芩、黄柏、知母等清里热。
  3.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卷中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异名】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
  【组成】羌活 独活各3克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1.5克 蔓荆子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大温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加减】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1.5克;轻者,附子1.5克;重者,川乌1.5克。
    羌活胜湿汤-《金鉴》卷四十三
  【来源】《金鉴》卷四十三。
  【组成】防风通气汤附子
  【主治】寒湿重著腰痛。
    羌活胜湿汤-《古今医鉴》卷四
  【来源】《古今医鉴》卷四。
  【组成】羌活7分,独活7分,防风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钱,苍术1钱,川芎8分,蔓荆子8分,甘草5分。
  【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制法】上锉一剂。
  【用法】水煎温服。
    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名 称】羌活胜湿汤
  【出 处】《脾胃论》
  【组 成】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各五分(各3g) 蔓荆子三分(2g) 川芎二分(1.5g)
  【功 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 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方 歌】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及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方 解】本方主治为风湿在表,其证多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之邪侵袭肌表所致。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致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风湿在表,宜从汗解,故以祛风胜湿为法。方中羌活、独活共为君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晶,其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故皆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以辛苦温散之品为主组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
  本方与九味羌活汤均可祛风胜湿,止头身痛。但九味羌活汤解表之力较本方为著,且辛散温燥之中佐以寒凉清热之品,故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证,以恶寒发热为主,兼口苦微渴;本方善祛一身上下之风湿,而解表之力较弱,故主治风湿客表之证,以头身重痛为主,表证不著。
  【用 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8 发表于: 2012-04-14

   羌活胜湿汤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异名】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
【组成】羌活 独活各3克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1.5克 蔓荆子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大温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加减】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1.5克;轻者,附子1.5克;重者,川乌1.5克。
【方论】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发汗止痛;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治头风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祛风胜湿之效。

中的方剂,主治风湿在表证,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1].笔者用之与针刺相结合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2例,女73例;30~40岁15例,40~50岁41例,50岁以上69例;病程1 a以内23例,2 a以内34例,2 a以上者68例.">羌活胜湿汤是<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方剂,主治风湿在表证,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1].笔者用之与针刺相结合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2例,女73例;30~40岁15例,40~50岁41例,50岁以上69例;病程1 a以内23例,2 a以内34例,2 a以上者68例.

【组成】羌活9克,独活9克,藁木9克,防风9克,川芎6克,蔓荆子9克,炙甘草6克。
【功用】发汗祛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恶寒发热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为治疗湿伤于表所致头身重痛之剂。方中以羌活、独活生散风胜湿,用防风发散周身之风湿,川芎祛血中之风,藁本、蔓荆子善祛头面之风湿。六药皆是辛散之品,惟恐过散伤阴,故用甘草以缓之,令其微汗,使风湿之邪,得以并去,从而收到较好的功效。
【点评】感冒,大体有三种情况:一为风而兼寒者,宜用麻黄汤、香苏饮之类;二为风而兼热者,宜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三为风而兼湿者,则宜用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之类。三类各异,应加以区别。

方 名: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
  总 结:湿气在表                                
  组 成:羌活、独活、防风、?本、蔓荆子、川芎、甘草、生姜            
  主 治: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加 减: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湿也,加酒洗防己、附子。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        
      (2)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                  
      (3)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            
  变化方:(1)本方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朮。名羌活除湿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2)本方除川芎,加黄耆、当归、苍朮、升麻,名升阳除湿汤,治水疝肿大,  
       阴汗不绝。再加麦芽、神曲、猪苓、泽泻,除当归、黄耆,        
       亦名升阳除湿汤,治脾虚泻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79 发表于: 2012-04-14
                                          羌活胜湿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羌活胜湿汤
【处方】羌活、独活,各二钱。藁本、防风、蔓荆子、川芎,各一钱。甘草(炙半钱)。

【功能主治】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用法用量】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温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加黄蘖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内外伤辨》卷中:羌活胜湿汤
【别名】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

【处方】羌活 独活各3克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川芎各1.5克 蔓荆子0.9克

【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治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大温服。

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1.5克;轻者,附子1.5克;重者,川乌1.5克。

【备注】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发汗止痛;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治头风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祛风胜湿之效。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