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5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0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阴精与阳气的关系。①互用互存。有阴才有阳,阴精充足,阳气才能充沛,阳气充沛,阴精才能化生,此虚彼也虚,只是相对说阳虚显得阴盛了,阴精虚了,不能化生阳气,阳气怎么能充足。那不叫充足,是虚阳,不是真正的阳气足,所以互存互用。②互相制约。此消彼长。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和为贵,阴阳要调和。
2、阴阳失和的病理问题。脉流薄急,并乃狂;阴不胜其阳,五脏争气,九窍不通;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1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阴阳互根的临床应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能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阴虚不给点阳气,就不能化生出阴精来。当归补血汤要重用黄芪,不补气,血不能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2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五段,五味偏嗜所伤或说阴之所伤。五味对阳气就是阴。这段讲阴精所伤。
原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3 发表于: 2012-04-14
从阴精的化生,根本来源,是饮食五味,五脏属阴,五脏伤在五味,受五味所伤,五脏的阴精是五味化生的,但饮食五味又伤害人的五脏,没有饮食五味,五脏阴精不能产生,但偏嗜太过,又伤害五脏。所以酸味太过,入肝,补肝,但过酸,先使肝气以津,津就是过盛,导致脾气乃绝。滋长肝气,木克土,脾土之气必衰竭。咸属水之味,咸入肾,肾主骨,咸味过,伤肾,伤骨髓,骨气劳伤,水盛水悔于土,脾主肌肉,所以短肌,心火被抑制,水盛而侮心火。甘味属脾土之味,味过甘,校勘是过于苦,苦入心,过苦使心气喘满,心气不调顺,色黑就是心火太盛伤肾水,肾气不平衡了,火反侮水了。
味过于苦,太素苦作甘,甜味本来是入脾胃的,过甜,偏嗜反伤脾气,脾气不濡润,厚指胀满,胃气不畅,胃气阻滞,出现腹部胀满,这是甘过用。甘本入脾,补脾,过则伤。味过于辛,辛味入肺,过则使筋脉毁坏,松弛。不能连络关节,主运动的功能失效,这是肝主筋,伤肝。还可造成精神乃央,即神气耗伤。所以在人养生时,要特别注意,谨慎地调和五味,酸苦甘辛甜是人体所需要的,但要适当,调和,不偏嗜太过,这才能骨正筋柔,即肾气盛,肝气足,气血流通充沛,肺主气,心主血,所以是心肺功能正常,腠理固密而不疏松,不容易受外邪侵犯。脾主肌肉,腠理就是肌肉之纹理,五脏功能都正常,做到这样,气血筋骨,气血肌肉脉等非常健康,强盛,机体强盛,谨慎地按这个养生之道,就可保持天赋的寿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4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无味与生命关系。无味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但不适当,就可伤害五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味失调分别伤害不同的内脏,所以要谨慎调和。五味所伤除伤本脏,还有相克,如辛味太过伤肝,苦味太过伤肺,咸味太过伤心,按五行相克所伤。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但一般是这样。2、五味理论现代研究。多咸伤血,对血粘稠度、高血压有影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5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五味理论临床意义。饮食五味伤人太过,中药五味不当更伤人。辛味食物,主散,辛甘发散为阳,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葱姜蒜、胡椒、辣椒等都行气、行血、发散,作为食品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治疗气血阻滞,外邪束表,辛味太过,易发热,生热。甘味本有补养作用,和中缓急,补益作用,甘能缓,能补中,入脾胃。如蜂蜜、饴糖、甘草等缓中、缓急,胃脘疼痛,痉挛性疼痛。正常脾胃虚弱,可适当补甘味药,或甘味的食品,常治疗虚弱、虚寒。但太过,易引起气滞,甘能中满就是引起气滞导致的。阻滞气机,甚至烦闷、烦躁这些症状,都可产生,疲劳、心烦、精力不够,睡眠不安,有时心跳,有背不舒等,是多系统功能紊乱,这都与饮食结构、习惯,生活习惯有关系。天之罪与,人之过乎,胃不和则卧不安,生活要有规律,工作要有计划,有条理,虽劳而不倦,适当体育锻炼,每周相对剧烈运动一小时,出一点汗,再加上中药调理肝脾。味过酸,酸有开胃,增加饮食的作用,收敛固涩的作用,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止汗、止泻,治疗遗精这类作用。但太过,木克土,导致脾胃的毛病。苦的食物,杏仁、苦瓜等,苦有宣泄、清热、燥湿、抗菌等作用。苦燥,有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也有苦以燥湿、风能胜湿。苦有燥湿的作用,少量用,能健胃,因为酸苦涌泻为阴,苦有上升作用,也有下降作用,所以少量用下降,胃以降为和。但苦太过,过燥就伤胃了,可以导致呕吐。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海带、海藻、海蜇等,治疗瘰疬、痰核、瘿瘤这类问题,此类食物中含有钾钠,太过伤血、伤骨。血属心,咸味属水,过咸伤心、伤血。咸味入肾,太过伤肾。
五谷、五畜、五菜、五果都有无味问题,谨和五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6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节 玉机真脏论
玉机,著之玉版,藏之藏府,命曰玉机。是说重要理论,很重要,要刻玉版,入藏府。这一篇,讲真脏脉。有正常脉象,病脉,真脏脉(危重病的表现,脉象中没有胃气的表现),一般的脉都有缓和之象,冲和之象,是有胃气。没有胃气是真脏脉暴露于外,如肝脉弦,但正常时要有冲和之象,如果变成象刀刃一样,一点冲和之象皆无,是肝的真脏脉,死脉。如果同是一样的弦脉,则是如循长杆末梢,如按琴瑟弦,有弹性,柔和,冲和,缓和,这就是一般的弦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7 发表于: 2012-04-14
本节选的这一段是病因病机部分,讲的是病气逆顺传变,或逆传与顺传。在疾病的传变中,逆传是危险的病症,顺传相对说病情比较好治。
原文“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8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个所生就是我生,比如肝生心,心生脾,五脏受病气,接受病气,病气来源,病气是从我所生之脏来,就是子病传母,当然也有说是把自己的病授予子,但这和上下文联系不上。传入其所胜,传到我克之脏,所胜之脏。舍是藏舍,其所生是生我者,舍于生我者,其实还是子病传母。死于其所不胜,死于克我者。如肝病死于秋,肝病死于肺,肝病传到肺,就危重了。传到其它所不胜之脏,所不胜之时则死。不管月份、季节,还是时辰。上面这些,是病气的逆传,不是一般传变,相克而传本篇指一般传变,即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心病传肺,按相克传,这是顺传。上面所讲的不是这样传的,是讲的逆传,不是一般的传变。下面举例,肝受气于心,受气于我生者,肝生心,木生火,传之于其所胜,传脾,气舍于其所生,舍于生我者,舍于肾。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所以肝病气舍于肾。死于其所不胜,死于肺,至肺乃死。下面都是一样,这些都是逆传而出现危重之象。下面又按时间举例,昼夜12时辰,按时间来算,比如一昼夜,分为五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和一个脏相应,也可占死生之早暮。如肝之病应在属金的这个时候死亡。脾主时比其它脏所主时间相对要长了,占三分之一。12时辰与五脏、五行关系是:寅卯为木、肝;巳午为火、心;申酉为金、肺;亥子为水、肾;四段之末是辰未戊丑这四个时辰属土、脾胃。这是内经之后的一种说法。病在肝,至其所不胜则死,所以到肺金申酉时(下午37时),加重或死亡。按季节算也可以,肝病到秋天易死亡,肺病在夏天易死亡。上面这就是逆传,这样传变病情加重,这是推测其所不胜之时。下面讲顺传。五脏是相互联系的,有一定次序,而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传它所克的脏,脾病易传肾,是相克传,这样我们就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肝有病,除治疗肝以外,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就要连脾一块治疗,或先健脾胃都可以,先把脾胃之气充实起来,使肝气不能再传变了。但如果不治,病传变病就加重了,三个月,六个月,或三天,六天,五脏都传遍了,也是要死亡的,尽管是顺传,不及时切断病源,切断传变的话,五脏都传遍的话,仍然很危险。如果按日夜各传一脏的话,一天传两脏,白天传一,夜间传一脏,那就三日传遍。三日死。如果日夜传一脏,六日传遍五脏,六日死。月份也一样,三月死是一气传一脏,15日为一气,三个月就六气了,三个月传遍五脏,三个月死;一个月传一脏,六个月传遍五脏,六个月死。它根据病情不同,有轻有重,以日或以月来计算。这就是顺传,按五脏相克的次序,如肝病传脾、传肾、传心、传肺、再传肝,六天,六个阶段。所以说什么样病情可以判断死亡之期呢?用什么判断呢?别于阳就是从脉象上知道胃气盛衰多少,胃气已经失去三分之二了,这就较重了,全无胃气了,就危险了。可以判断疾病是从那传来的,能够在脉象上判断出真脏脉来,就可知生死之期,至其所不胜者死。其实就是知道至其所困而死,所困就是其所不胜之时,肝所不胜之时是肺主的时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99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一是逆行传变,就是子病传母。二是顺传,就是相胜传,按五行生克,至其所不胜之时的问题,预测疾病的传变次序,危重时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