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4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0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讲病有以次传和不以次传,按次序或不按次序传的。即还有其它的传变规律。
原文:“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痹不仁,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1 发表于: 2012-04-14
风者,百病之长,风为阳邪,为六淫之长,常为六淫之病先导,往往先有风邪侵入,善行而数变,无孔不入,把其他邪气带进来,风邪致病可引起许多变化。首先是风寒侵犯人体,邪气为客,有从表入里的顺序,邪气深入的过程,首先是使人毫毛毕直,毫毛先受邪气,汗孔收缩,即起鸡皮疙瘩了,汗孔一收缩,好毛竖起来了,然后是皮肤闭而为热,皮肤密闭,卫气不能正常宣散,发热,这个时候,病在皮毛,可汗而发之,汗法发散邪气。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病邪深入经脉,影响气血,病邪进入血脉,经脉不通而痹,血不通,不能营养皮肤,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或出现肿痛,瘀积引起。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个时候,可用热水侵泡,热水洗浴的方法,往外发一发,或把药蒸热了,煮热包在布带里,在局部熨烫,或用针刺法、艾灸法来祛其寒。如还没有治疗,病邪又深入到肺脏,肺主皮毛,和体表相应,出现肺痹,痹就是不通,肺气不能宣畅了,宣发肃降功能都受到影响,出现发咳,上气,咳嗽气喘。如果还不治,肺即传而行之肝,传其所胜之脏,金克木。叫肝痹。或叫厥逆。肝脏之气不通畅了,肝气不畅就易上逆,还易横逆,引起胁痛,肝经布两胁,走胁肋。木克土,又影响到脾胃,所以出食,就是呕吐。在这个时候还可以按摩或针刺的方法治疗。如果还没有治疗,肝传脾,叫脾风,肝主风,木之气,就出现发黄疸,瘅者热也,脾胃湿热才出现黄疸,肝经湿热是后世的说法。这是寒就变成热了,其实到皮肤肿痛时就已经化热了,有热才肿。腹中热,烦心还是热,热扰心神,尿黄,这时还可按摩、用药、洗浴的方法治疗,联合起来治疗更好。药浴。还不治疗,脾传至肾,土克水,叫疝瘕,即少腹部疾病,瘕块,腹部有块,症状是少腹部烦闷而热,同时疼痛,小肚子疼痛,出白,尿白浊,病叫蛊(有毒的虫子),即病人很消瘦。并从皮毛,到血脉,传到肺、肝、脾、肾。这时,还可治疗,可按可药,肾病传心,引起筋脉的病,心的血脉受到影响,因而不能滋养筋脉,出现筋脉抽搐,叫瘈,这都是血不养筋,筋脉拘急,这时可灸可药,五脏都传遍了,还不治疗,五日传遍五脏,又五日全身的气血都耗尽了,阳明经气已经耗尽了,这时就危重或死亡了。肾传到心,如果不死的话,还可再传到肺,发寒热,这时不再是表征了,应当三日即死。这又是一种疾病传变次序。外邪由表入里传,都可推测疾病发展、预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一定规律,有一种突然爆发的疾病,可能因正气太虚,也可因邪气太盛,没有这样传变次序,一下子病情就很深了,直中三阴。或者也传,但传化没有次序,没有明显规律性。有哪些情况或原因可引起这样呢?不按上面这些次序,传变的病,最常见的是七情致病,它一下子就到达某一脏,或传某一脏,病情很重,一发展病位就很深了,外感先伤形体,七情先伤五脏,先伤气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下面举例,喜,伤心气,心气大虚,肾气乘之。肾水克火。如心气不虚,肾水、心火相济。怒伤肝来乘脾,肝气盛克脾土之气。悲则肺气乘肝,恐则脾气乘肾,肾气虚,脾土之气乘虚而入,忧则心气乘肺,这是忧恐悲喜怒这一类传变。这就是不以次入,五脏、五志,五五二十五变,或一脏又可兼及其他几脏,肝病可及心、及肺、及肾、及脾等。病有五,但又五五二十五变。它也有传变,传为乘之名也,传就是乘虚而入,彼虚此就乘,使得全身气机紊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2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随证而治。风寒之邪从外而入,使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如果弗治,再进一步传变,出现皮肤不仁,肿痛,再不治引起内脏问题。所以要随证而治,根据病症、部位、性质,用适当方法治疗,还要早断早治,随着证候变化而治疗。阻断、遏制它传变。要注意顺传、逆传、不以次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3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邪气传变规律。顺传由表入里,又一脏一脏相胜传,外邪先侵犯皮毛,伤皮毛,毫毛到皮肤,皮肤闭而为热,用汗法,就其近而治疗,因其势而利导。进入到经脉还用针灸或汤熨,筋脉还没及时治疗,病传到肺,要宣降肺气,咳喘可用三拗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由肺传入肝,肝痹,两胁胀满,如肝横逆克土,可出现呕吐,肝气上逆,用疏肝降逆之法,柴胡疏肝散加味。传入脾,脾风,脾经脾脏湿热,郁而化热,黄疸,心热心烦,小便黄,祛湿热,用茵陈五苓散祛湿热。传肾,疝瘕,小便浑浊而白,这是下焦湿热,清利下焦,萆(草字头+斛)分清饮,肾传于心,心火过亢,甚至热极生风,筋脉拘急抽搐,心火过亢可神昏,高烧,昏迷,清心火,养阴熄风,用清宫汤。心包代心用事,为心之宫城,代心受邪。犀角用羚羊角、水牛角代替,2030克代1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4 发表于: 2012-04-14
三拗汤



来源
  源于 张仲景的三拗汤,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收录
类别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30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克),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效
  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症见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受寒,头痛目眩,四肢拘急,咳嗽痰多,胸闷气促,无汗,口不渴,苔白,脉浮。
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祛痰,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
  1.镇咳、平喘、祛痰:方中麻黄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且具有镇咳祛痰作用。杏仁能镇咳,甘草有止咳和祛痰作用。
  2.解热镇痛:麻黄具有明显的发汗作用。甘草具有解热作用。麻黄、杏仁、甘草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3.抗炎:麻黄、杏仁、甘草、生姜都具有抑制炎症作用。
  4.抗菌抗病毒:麻黄、甘草、生姜对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对甲型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抗过敏:麻黄、甘草、生姜有抗过敏作用。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气阴不足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宣;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备注
  1)“拗”者(音“ao”四声),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从《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著之义。
  2)《证治准绳: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5 发表于: 2012-04-14
三拗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

【处方】 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上等分。
【炮制】俰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钱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三拗汤
【处方】 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备注】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宜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空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宜;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宜肺,止咳平喘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6 发表于: 2012-04-14
《伤寒论》方药解析: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提要]

    太阳中风兼喘的治法。

    [阐论]

    本条文论述平素患有喘疾,又感外邪的太阳中风证。风寒之邪,外束肌表,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利,诱发喘息发作,故用桂枝汤疏解风邪,加厚朴、杏仁理气利肺以治喘息。这种治疗方法较单纯用桂枝汤为好,所以称为“加厚朴、杏子佳”。

    本证的辨证关键:(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并以此区别于麻黄汤证的表实无汗而喘。(2)苔见薄白,脉现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代应用

    (1)《普济本事方》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艘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水水微汗,至晚身凉脉已和矣。

    (2)《临证指南医案》劳倦阳虚感寒,表重于里,症见形寒身热,头痛脘闷,身痛,本方去芍药、红枣、甘草,加茯苓、陈皮。

    2.现代应用

    (1)本方近年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者),效果佳良。

    (2)喘证:刘渡舟于《伤寒论通俗讲话》指出本方适用于:①患太阳中风无喘宿疾,只因风邪外袭内迫,影响了肺之宣肃而见胸满气喘者;②太阳病表不解,大便不通,本应先解表后下,但先下之,致表邪迫肺作喘,因表不解而仍用之;③临床凡见气喘因外感风寒者,脉浮缓、苔白者均可。

    3.笔者临床应用

    (1)治喘三方的鉴别应用:平时治喘,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是常用之剂,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用的较少,多被忽视。有的误将麻杏石甘汤用于风寒束肺者,亦不少见。笔者体会,治喘选方的规律,麻杏石甘汤用于邪热迫肺者;小青龙汤用于寒饮射肺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用于风寒迫肺者。

    (2)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属表虚兼有咳喘者,若热重,加苏叶;咳甚,加川贝、桔梗;痰多加半夏;喘甚加款冬花。

    医案选录

    
医案一:哮喘

    马×,男,14岁。1987年2月初诊。

    自二岁患肺炎后,哮喘反复发作,多于春季喘息为重,每当外感时,咳喘必作。近日外感,身热不显,唯咳嗽,伴有喘息,痰多色白,微汗恶风,不得平卧,胸闷不适,不欲饮食,脉沉弦,苔薄白。两肺可闻干哕音,面色暗黄,形体消瘦。证属风寒束表,内迫于肺而致喘,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取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金银花、贝母、桑皮治疗,服药20余剂,喘咳基本消失。继以苓桂术甘汤加金银花、杏仁、五味子、贝母,善后调理,共治疗二月而愈。追访三年,咳喘证未发。 (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咳嗽

    杨×,10岁,女。1989年3月12日初诊。

    咳嗽三个月,多方治疗不效,严重影响学习及体育锻炼。咳嗽频作,咽痒,痰多色白,夜卧咳甚,易汗出,饮食不佳,脉略数,苔薄白。听诊心脏(—),两肺呼吸音粗,余未见异常。某院诊为慢性气管炎。中医辨证:风寒迫肺,郁而化热而致咳嗽。治宜疏风散寒,略佐清热。宗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金银花、桔梗、五味子治疗,服药五剂,咳嗽锐减,继进六剂而愈,半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医案三:咳喘证

    赵×,男,9岁。1987年2月初诊。

    患儿自幼患咳喘病。今年春节外感,诱发咳嗽喘息,服药治疗未见病愈,近来数天,复感外寒,咳嗽喘息加重,夜卧难平,痰多稀白,喉中痰鸣,服抗菌素等中西药效不显。故前来求诊,素体虚弱,脾胃不和,易患外感,舌尖略红,苔剥脱,中间苔淡黄,脉沉弦略数,证属寒邪束表,郁而化热,肺气不降,而致咳喘,拟调营和卫,理肺平喘,宗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处方:桂枝8克、杭芍10克、甘草4克、生姜三片、大枣5枚、浙贝10克、桔梗10克、川朴10克、杏仁8克。六剂,水煎温服,每剂分三次服用。药后喘平,夜卧亦安,唯晨起偶有咳嗽,前方不变,继服四剂,喘咳皆平。继调脾胃而安,五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提要]

    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有微喘的辨证及治疗。

    [阐论]

    太阳病,本当解表,是谓正治。若误用下法,非但病邪不除,还会造成他变。一般说,误下之后,有三种情况,一是下后正气未伤,有抗邪外出之势者,表现为“其气上冲”,表证未解,仍可用桂枝汤来治疗。二是误下伤正,邪气内陷可发生结胸、心下痞、下利等。三是虽经误下,但正气不虚,表邪未除,而有兼证出现。本条下之后见“微喘”,就是下后的兼证,但病情变化轻,说明表邪稍有内入,影响肺气上逆作喘。虽经误下,表邪并未全陷,表证未解,发热、恶寒等表证仍在,治疗当以解肌发表为主,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表降气平喘。

    本证的“微喘”,着意在“微”字上,说明喘表现的轻微,这是辨证的着眼点。若下后大喘顿作,则表明表邪骤然人里,非为本方范围。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组成。以桂枝汤解肌祛风,以散外邪;加厚朴,性温味苦且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入肺以治外感喘逆,为温中下气之要药。加杏仁,其性苦温降泄,辛甘质润,温而不燥,长于降气止咳,祛痰定喘。正如《本草求真》曰:“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咳嗽气逆……无不可以调治。”厚朴、杏仁,二者相伍,厚朴利气,杏仁下气,降逆定喘之功尤著,为喘家之圣药。

    18条与本条虽皆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但病机不相同。一为喘家新感,一为下之微喘。前者属宿喘,后者属新喘。前者用本方主要不在治喘,而是治疗太阳中风为主,兼以治宿疾,为急则治标之法,可视为权宜之计,所以说用“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而不称为是主治之方。后者用本方治疗桂枝汤的兼证,即表不解兼有微喘,为表里兼顾之法,此乃对证施治,所以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主治之方。

    笔者临床应用与科研

    通过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防治过敏性哮喘的研究”,得出系统认识: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病因包括风寒外感,正气内伤,痰饮内伏三个方面。病机以表里同病,虚实挟杂为特点。在表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在里为表邪犯肺,脾肺受损,痰湿内盛。其病机总括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表邪犯肺,肺气上逆为主。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治疗作用有三:①调和营卫,解表祛邪;②调理脾胃,助正驱邪;③止咳化痰,降气平喘。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在于:①辛温解肌,以祛卫分之邪;②通阳助卫,滋阴敛营,以复卫外固表,营阴内守之机能。③和中助正,以调营卫生化之源。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临床适应范围:①素有咳喘,新感风寒之邪,病太阳中风证而致咳喘复发或加重者;②素无喘疾,新感风寒,表邪内迫于肺,病太阳中风兼咳喘胸满者;③本病太阳中风或伤寒,因误治、失治而致正耗邪陷,表证不解,伴有咳嗽、微喘者;④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正虚,而病风寒表证兼咳喘者;⑤外感表证,迁延日久,兼咳喘,白痰且多者;⑥本为外感咳喘证,表解咳喘迁延不愈,并兼自汗出者;⑦无论表证有无,由于肺脾失调,咳喘痰湿内盛者;⑧无论表证有无,由于阳气虚耗,痰湿偏盛,肺寒气逆者。总之,临床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辨证标准是:咳嗽、喘息、咳喘相兼,汗出、发热、恶风寒、痰多色白,舌质淡红,舌苔白润(含白腻、白滑、薄白),脉浮缓等。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7 发表于: 2012-04-1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剂名称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剂别名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朴杏汤

药物组成
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芍药3两,大枣12枚(擘),厚朴2两(炙,去皮),杏仁(去皮尖)50枚。

处方来源
《伤寒论》。

方剂主治
太阳病表未解,下之微喘。

方剂功效
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临床应用
①误治致喘《伤寒九十论》: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艎板下,不胜跧伏,后数日得脱,因饱食,解衣扪虱以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罔知所指。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濈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②外感引动宿喘《伤寒医案选》:刘某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百苦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脘,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桂枝6g,白芍6g,生姜2片,炙甘草4.5g,厚朴9g,杏仁9g,麻黄1.5g,贝母9g,苏子9g,炒枳壳9g。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

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议》:下后微喘者,则为里气上逆,邪气在表,故属此汤主之。与桂枝汤以解表邪,加厚朴、杏仁为佐,以下逆气也。②《伤寒论翼》:夫喘为麻黄症,方中治喘者,功在杏仁。桂枝本不治喘,此因妄下后,表虽不解,腠理已疏,则不当用麻黄而宜桂枝矣。所以宜桂枝者,以其中有芍药也,既有芍药之敛,若但加杏仁,则喘虽微,恐不能胜任,必加厚朴之辛温,佐桂以解肌,佐杏仁以降气。故凡喘家不当用麻黄汤,而作桂枝汤者,加厚朴、杏仁佳法矣。③《伤寒论方解》:本方是桂枝汤加厚朴、杏仁2味所组成。厚朴除有驱除痰涎作用外,还能疏利气壅;杏仁有定喘镇咳作用。桂枝汤中加上这2味,是为痰多而喘嗽者设。

用法用量
以水7升,微火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覆取微似汗。

附注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二)、桂枝加朴杏汤(《医学入门》卷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8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实验录》 > 咳嗽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蒙某,女,25岁,本院护士。产后体虚,腠理不固,伤于风寒,咳嗽不已。住院治疗七天,疗效甚微,求服中药。刻下,咳痰甚多,清稀白沫,倚息不得平卧,恶寒发热、汗出头痛等表证始终未解,口干思饮,舌边尖红赤,脉象浮数无力。

观其脉症。知病在太阳,营卫不和,支饮留肺证也。

今口干思饮,舌边尖红,虽属热象,然口虽干,喜热饮,且痰涎清稀,得冷即咳,显然不可清热。治宜调和营卫,宣肺化饮。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杏仁10g 厚朴10g 细辛6g 五味子6g 生姜3片红枣5枚二剂

二诊:咳嗽喘促减轻,可平卧。进食及活动则发热汗出,汗后微恶寒,为外邪未净,阳气已虚。守原方并加党参10g ,附子6g ,二剂。

三诊:咳喘停,痰涎净,恶寒发热止,出汗减少,口渴亦轻,舌尖仍红。此病邪已退,气血未复之故,改用圣愈汤善后。

李映淮老师评语:本案舌边尖红,口干思饮为饮邪化热。《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为治表寒兼内饮化热之方,宜斟酌行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9 发表于: 2012-04-14
柴胡疏肝散

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证治准绳》类方。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简介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另:加减柴胡疏肝散
  【方名】加减柴胡疏肝散
  【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厚朴主含挥发油,对动物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肌肉和神经有较轻的麻醉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