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一、望诊X
登录 · · · · · ·
窗体顶端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望神
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饱满,会讲他的双目炯炯有神。神是深藏在心中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通过这扇窗户,来感知世间万事万物;医生通过这扇窗户,来体察神的强弱盛衰。刚毅果敢的人,眼睛里带着威严;温良恭谦的人,眼睛里带着和蔼。其实不只是人,动物眼中,一样流露着神的讯息。牛的眼睛里有慈祥,狗的眼睛里有朴实,猫的眼睛里有灵异,鱼的眼睛里有冷漠。
神出现异常时,会出现一系列表现。最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症状: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我们这里把对神的认识稍拓展下,来帮助大家理解神失常出现的各种表现。
神的概念就不讲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必强求一致。神无形,但他的工作却是十分繁重的。从我们清晨睁开眼睛,神就开始忙碌了。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神在劳动;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各种事物,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脏腑功能正常展开,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躯体正常的活动,是神在劳动;我们思考问题时,神在劳动;我们表达各种情感时,神也在劳动。一天之中,神只是在我们熟睡后,才会得以休息,而连篇的梦魇还会经常打扰神的安宁。
神很忙。在神忙碌的身影背后,有一位非常贤良的妻子,时刻不离神的左右,最大程度的为神提供营养支持。这位贤妻,名叫精血。我们每天摄入的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变为精血,贮藏在五脏,来支持神的工作。夜幕降临,昏昏入睡后,神停下脚步,回到家中,心就是神的家。妻子精血呈上可口的饭菜,神尽情享用,补充一天工作所消耗的能量。
神也会生病的。当妻子精血体弱,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时,神会不安,因为亲人染疾;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恐惧。当妻子暴戾,牢骚不断,喋喋不休时,神会烦躁,因为家庭不睦;表现出来的,就是声高气粗,烦躁易怒。当痰火诸邪上攻,蒙蔽心窍时,神会重创不用,或者闭阻家中,或者无家可归;表现出来的,就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天高云淡:你说的太好了,好形象。我一边看一边笑。是会心的笑。
正叶:能不能这样理解:一个人的脾气不好,烦躁易怒,并不是他的性格不好,而是他的身体不好,所以通常会骂他“有病啊”,其实是真的有病,主要是气血不畅的问题。
如果心气不足,表现出来的是焦虑和恐惧,这个人就会信心不足,办事犹豫患得患失。
看样子,身体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做事和做人,并不要去过多地问责他的教育和品格。
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嘛?
天下无疾:正叶的问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病理所致,如你所讲。。如更年期之烦躁。。当与治疗。另一种确与人自身的秉性有关。。批评教育也是必须的。。
天高云淡:我母亲已经十多天整晚无法入睡了,看着她老人家很痛苦,也帮不上忙。她以前也失眠,过段时间又好了,但过段时间又翻了。一般都有心事引起。她自己讲不是,但我感觉是,这次恐怕是因为我家妹妹找的对象个子太矮引起的。当然,我觉得还是有身体方面的不适才会有这么严重的的失眠。母亲56周岁,吃饭还可以。大小便都正常。前年被查处有早搏,后来吃药好了,血压一直都正常。有点胆固醇偏高。今年做CT查处有椎间盘突出。经过推拿吃药也恢复了。母亲年轻时很辛劳.前年我带她体检做心电图时查出早搏后,老感觉早搏是个不好的病,然后就开始失眠,以前没有过啥疾病。平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是那种闲不惯的人。无疾先生,您请帮我看看,好吗?
我母亲在39岁时父亲逝世,已经17年都是一个人,我成家后就和我住在一起。
天下无疾:楼上填份完整的问诊单好吧。大体看过,应该有办法。也看到你的孝道,尊敬中。不过仍然需要完整的信息。。
望色
望色历来是中医诊法中的重头戏。内经讲诊法,常常色脉并举,而色在脉前,足见古人对望色的重视。中国古代将颜色区分为青红黄白黑五种,分别与五行相应。中医正是根据这五色,对人体内的状态进行推测的。
一般来讲,每个人的面色肤色都有自己的基本色,中医称为主色。有人偏白,有人偏黑,有人偏红。这些颜色反映的,主要是人的体质。具体内容我们不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主色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正常健康的颜色,都会表现出这两个特点:明润、含蓄。我们通过正反两面对照来理解下这两个特点。明润相对是晦暗;一明一暗,一润泽,一枯晦。含蓄相对是鲜明;含蓄则内敛,鲜明则外显。
当一个人的面色肤色发生了改变,往往就意味着某些疾病正在悄悄的发生发展。当五色不是以常态的形式出现时,他们通常代表着不同性质的疾病。
白色往往表示虚证。气虚、血虚、阳虚,都可以出现面色发白。气虚的白,想象下白面馒头;阳虚的白,想象下纯色的刨冰;血虚的白,想象下陈旧的白纸。
红色往往表示热证。高热时、大怒肝火盛时,人常表现出满面通红。局部痈疮的颜色,如果为红色,多属热盛;反之色苍白暗淡者,多属虚寒痰湿。
黑色往往表示肾虚。黑色为肾之本色,脏虚则本色见。常见一些十几岁青春期的小男孩,身体精瘦,面色焦黑泛黄,眼窝处尤其黑色明显。原因多由生活失于节制,通宵刻苦钻研魔兽反恐等大型网络游戏,肾精极度消耗所致。
黄色往往表示脾虚,湿盛。发黄的面色,看上去就给人以虚弱的感觉。多属长期脾胃运化不利,气血化生无源,脏腑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此外,黄疸时出现的一身面目俱黄的表现,中医认为主要与湿有关。黄色为土之本色,脾虚、湿盛皆土之病。
青色往往表示气滞、疼痛。肝主疏泄,肝病则气机畅达不利,气滞血瘀则疼痛生。临床常见的疼痛,如心绞痛,患者多见面色青黑,手足青冷。
望舌
舌诊是今天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望诊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客观可靠,倍受中医同行的重视。爱好者朋友通过学习舌诊,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掌握自己和家人的体质,病情,所以我们重点讲一讲舌诊。
舌象大体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一般来说,舌质倾向于代表人体的正气,而舌苔倾向于代表体内的邪气,绝对有例外。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清楚,舌质与舌苔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着镜子看一下自己的舌头,外面一层薄薄的,白色的苔状物,即是舌苔。舌苔下隐隐见到的淡红色舌体,称为舌质。
观察舌质,着眼点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正常的舌体大小适中,不胖不瘦,譬若人的体重适中。胖大的舌头,多表示阳气的不足;瘦小的舌头,表示阴血的不足。这一点与望形提到的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有些相似。
2、 颜色。正常舌质颜色淡红,表示气血充盈调和。舌质色红,表示有热;红色越深,热越盛。舌质色淡白,表示阳气有不足;颜色越淡,表示阳气越虚。舌质色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颜色越黯,甚至呈淡紫色,表示血行不畅越严重。
3、 津液。正常舌表面津液适中,不多不少。津液过多,表示阳气不足。见过最严重的津液多,呈水状;舌头伸出,津液即下流,是阳气大虚象。津液偏少,口舌干燥,多是有燥邪或火邪伤津而成。
以上三条,是我们观察任何舌象都必不可少的内容。另有三种病理舌象,也是经常出现的,对于诊病非常有帮助。
齿痕。所谓齿痕,就是舌两侧出现的牙印,往往与胖大舌同时出现,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表示脾气虚,湿盛。另有见到齿痕,但舌体大小正常的情况,属于气血不足。
裂纹。常见的裂纹有两种,一种比较细小琐碎,多表示阴血不足;一种位于舌体正中,纵深向大裂纹,表示气虚。见过最明显的一例纵深裂纹舌患者,患乙肝,舌体胖大,中央一条纵深大裂纹,几乎将舌头分作两半。
瘀点。舌体上出现的瘀血点,小的称点,大的称斑。表示体内存在瘀血停滞。如果见到瘀点,一定请患者将舌向上卷起,看看舌下络脉的情况。舌下络脉位于舌底根部,左右各一,色青黑。瘀血停滞时,此脉往往粗大怒张,可以根据其粗细,判断体内瘀血的严重程度。
继续来讲下舌苔。舌苔的观察,主要从薄厚、颜色和质地三个方面着手。
1、薄厚。正常舌苔薄薄的一层蒙在舌体上。如果舌苔增厚,往往表示体内有实邪停聚,常见的邪主要是湿和热。感冒初起时,邪气尚浅,舌苔较薄;随着邪气入里强盛,舌苔会逐渐增厚。
2、颜色。正常舌苔色白。寒邪侵袭时,苔色也是白色。苔色黄,则表示有热;黄色越深,热越重。外感风寒邪气初起,舌苔薄而色白;随着邪气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身热明显,咳嗽加重,舌苔也会随之变得黄厚。
3、质地。正常的舌苔薄白湿润,不密不疏。最常见的异常质地的舌苔,叫作腻苔。舌苔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可薄可厚,可白可黄。通常表示体内有痰湿停聚。
最后,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异常舌苔,叫作地图舌。顾名思义,舌苔不能够布满整个舌面,从而出现成块的剥落现象,使整个舌苔看上去象地图一样。这种舌象,常表示胃气胃阴的不足。
依蓝:今天我去看了一些色谱,把我吓坏了,原来色相还有那么多种,我本以为差别很小才是。不过我想,一些细小的身体问题的反映一定是很小的,而书上的色谱一定是给的相对非常明显和绝对的色相,还是要多学多看呀。
天下无疾:
http://jpkc.bucm.edu.cn/zhongyizhenduan/jxdg02.htm问诊之讲解
问诊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系统问诊,即对患者一般状况的常规了解;古人有《十问歌》传世,实际上就是把问诊常规编成歌赋形式,便于初学者掌握。二是围绕主症的特定问诊,以掌握主症相关的具体信息;如问诊头痛患者,需要围绕头痛主症,进一步询问其疼痛部位、时间、性质、原因等。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中医问诊的内容。
(一)系统问诊
不是科班上课,不需要严格的按照课本来讲解。这里仅将无疾日常应用最多的几项内容向大家介绍下,并说明其意义。
1 饮食。
2 二便。
3 睡眠。
4 诊治经过。
以上几项,是无论哪类患者,无疾必问的内容。这些很普通的问题,对医生的诊断有怎样的价值呢?
先说饮食。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核心的策略是帮助患者,开展以患者为主体的自救行为,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既然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是主体,那么保护、扶助人体的气血,就是医生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气血的来源,主要在于饮食物。所以中医自古就崇尚“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原则。意思是,医生治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保护好患者的脾胃,不要过度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
问诊先问饮食状况,即是希望了解患者当前的胃气强弱,定下用药的基调。能食者胃气盛,不能食者胃气弱。战国廉颇老将要出阵,众人判定其能否应敌的问题就是“尚能饭否?”对于邪气偏盛的患者,胃气强则可急攻,胃气弱则须减量。对于虚损的患者,胃气强则可考虑峻补,胃气弱则必须缓图。因为胃气不但承担运化水谷的重要职务,药物的消化吸收也必须依赖于胃气。胃气不足,又攻伐太过,则胃气更损。胃气不足,则补益之药难得运化,从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再看二便。二便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十分重大。一例中风患者,神昏三日不醒,西医各种疗法用尽,只差开颅治疗,家属不允,请中医会诊。医师张口便问大便状况,云五日未行。急以大承气下之,得便而后神清病转。
人体通过二便,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如果排出不得,废物滞留体内,再好的药物也难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当务之急是通利二便。反过来,如果二便过于通利,出现腹泻,小便过频等现象,又必须及时处理,不让体内的精微物质过分外泄。当然,不论通利,还是固摄,治疗的方法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便秘就用大黄番泻叶攻下,见腹泻就重用补益固涩药来止泻。如此则常令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出现误治。具体辨识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几个章节中,会以实例不断加深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接下来看看睡眠。在上面望神一节,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关于睡眠与神的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展开来认识。睡眠对于神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神就在工作;思考问题时,神就在繁忙的工作。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神的总统协调。如果忙碌一天的神,在晚上仍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滋养,长期以往,神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由神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脏腑器官,也就都有可能出现功能的异常。昨天网诊的一位患者,即是由于神的异常,导致全身的不适:焦虑、恐惧、失眠、异常发热感、头痛、大便失常……。对于这样的患者,用最有效的方法缓解失眠,让神得养,是当务之急。
根据无疾的观察,失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种入睡困难;一种睡眠浅,梦多;一种早醒后无法继续入睡。第一种,多属心火所致。神欲入心,但心中有热(多思辗转即是热象),神喜清净,入心不得,从而出现入睡困难。第二种,多属肝血虚所致。神入心,魂入肝,神魂多并行出入。肝血不足,魂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在体内游荡不安,我们就在梦中看到了一幕幕电影的上映。第三种,多属肾精不足。老年人经常出现这类表现,即是年老肾精亏损所致。三类虽然可以进行如此划分,但症状常常相兼出现,治疗也需要相互参照。
最后谈下询问诊疗过程的意义。人是非常复杂、精微和宝贵的。任何医生都可能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的诊治经过,了解以往医生的诊断、治疗思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可以最大限度的为本次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此外,对于女性患者,经血白带的情况都是必须询问的。曾诊治一位老年女性,一身虚劳象,健脾益肾疏肝之法皆不效。最后询问白带情况,才讲白带量极多,每日必须更换两次内裤。处以完带汤原方,五剂,诸症大减。
(二)特定问诊
对于各科疾病,专门的问诊内容太过庞杂,不可能一一讲到。这里仅提供一则无疾诊疗的头痛案,以示特定问诊之法。希望大家留意无疾问诊的过程。
患者女,20岁,以头痛来诊。
无疾:头痛多久了?(了解病程长短,判断病情轻重)
患者:自高中时起,大约4、5年了。
无疾:头什么部位疼?(了解病变部位)
患者:左侧偏头痛。
无疾:头疼时怎样的疼法?胀痛?刺痛?热痛?还是?(了解疼痛性质)
患者:感觉随着血管一跳一跳的痛。
无疾:吃饭好吗?(常规问诊)
患者:一般。
无疾:大小便状况?
患者:还好。
无疾:睡眠怎样?
患者:经常失眠,遇到一点压力就睡不好。
无疾:月经规律吗?(女性必问)
患者:时间还好,一般向后错一两天。
无疾:颜色怎样?有血块吗?
患者:颜色偏黑,有块。
无疾:血量多吗?
患者:正常。前三天比较多,持续一周左右。
无疾:经期腹痛、腰痛有吗?
患者:小肚子痛比较严重,腰痛不明显。
无疾:头疼与月经有关系吗?
患者:一般月经前会加重,有考试前紧张也会家长。
无疾:白带怎样?
患者:正常。
无疾:以前头疼看过吗?吃过哪些药?
患者:没有好好看过,只是吃些止痛片。
――好了,通过上述的问诊,你了解特定问诊与系统问诊的大体内容了吗?面对这位患者,你会作出怎样的诊断呢?
医者仁术也:应该就是淤血头疼。
Dtxipi:失眠症状,心中有热,神不入心。月经推后,且偏黑有块,为有血瘀。
具体为什么左侧头疼是一跳一跳的疼,不明白了。
四、切诊
(一)脉诊的基础知识
1 诊脉前提。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刚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诊脉。
2 诊脉部位。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脉搏动处。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脉搏动处称关。
3 诊脉手指。医生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寸、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手指分布的距离。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感觉最为灵敏。
4 诊脉三法。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法。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
这里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医生需要通过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力,即属浮。
脉诊基本内容
中医师将三个手指放在寸口上,究竟在体会什么呢?脉诊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的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浮沉。浮沉,是指脉象的深浅部位而言。浮取即得,沉取反而脉动减弱,即为浮脉。浮脉常表示有外邪在表。下次外感风寒时,不妨留意下自己的脉象,体验下浮取即得的感受。所谓沉脉,是浮取中取皆不可得,必须沉取深层才可得的脉象。沉脉多表示里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2 迟数。迟数,是指脉跳次数而言。古人计量脉动次数,不像今天这样方便,随时有钟表可查。于是古人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方法,来体察患者脉动的次数。即医生一呼一吸患者脉动四次,属正常。少于四次,如三次,即称迟脉;多于四次,如五次,甚至六次,则称为数脉。迟脉多主寒,数脉多主热。
3 虚实。虚实,主要指有力无力而言。主要反映人体气的充盈状况。气盛则脉动有力,气虚则脉动无力。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精神饱满,气力充足时,往往干劲十足;而气不足时,就是四肢倦怠,连说话也懒得说。我们的脉也是这样的。此外,脉象有力,也经常是一种邪盛的表现,无论寒邪、热邪稽留,都可令脉来有力。所不同者,寒则迟,热则数。
4 粗细。粗细是指脉的形态而言。正常脉象,粗细适中。过于洪大的脉象,常见于实热证。细小如丝般的脉象,常见于阴血虚的患者。气血充盛,则江河浩荡,在脉则充盈;阴血虚少,河流干涸,脉道不充,则脉细小。
春色满园:重看.感觉脉诊是自学者最难学的.这个我至今都未下功夫去学习.感觉这个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现在还是未敢涉足.
老师请给点学习脉诊的窍门来.呵呵 .
天下无疾:讲稿里脉诊的一段,实际上已经把最基本的内容都写出来了。
这些看上去平平的东西,需要的不是理解,是体验。每天诊脉不少于三个人,每次不少于三分钟,一个月下来,对脉象的基本认识就有了。
修行的事始终需要自己来作。
乘风:诊脉是体会到的,不是学习到的。
正在看濒湖脉诀,文字很容易理解;但是所谓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这些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没有工具来测量,只能靠手指的感觉来体会;象无疾老师说的那样,多把脉自然能把体会和文字关联起来了。
葵:诊脉还是经验吧,很难明白文字中的意思。
几种常见的脉象,一并介绍给大家。
弦脉。弦,即琴弦,只需将手指放置琴弦上,即可感知此脉。弦脉,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大家留意下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某人心情不爽时,就经常会出现弦脉。弦为肝病主脉。另主寒证,痛证。文字很难描述这几种不同性质的病证所引起的弦脉之间有何差异。暂请大家当作公示般记下,无疾日后尽量多通过实例,来帮助大家增加体验吧。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这是对滑脉形状的经典描述。滑脉大体有两种,一种与数脉相近,脉动次数快且流利,表示阳热,或食积。若次数不快,而流利,多表示痰湿内停。
革脉。革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脉象,只要遇到一次,会留下终生的印象。浮取即得,且坚硬如鼓皮;但加力中取后,脉形中间一下变得空虚无物,但边缘仍坚硬依旧。主病在“男子则亡血失精,女子则半产漏下”。亡血,大出血;失精,严重遗精,或房劳过度;半产,即流产;漏下,即月经量大,淋漓不断。阳气无形,需要依附于阴血物质上才不致耗散,所谓“血为气之母”。现在阴血物质大量耗失,气无从依附,浮越于脉上,则见浮取之坚硬如鼓。但内部空虚,故按之则见中空。
Holy:老师,浮而紧,就是弦吧?
天下无疾:弦不一定浮。紧,比弦更紧些。
开心啊:弦应 应指,摸过几个,看到摸脉的手指也跟着弹了起来~~
天下无疾:大拇指竖个。。。
Maggie:恩,这个很有用啊,不过自己实践起来不容易~要有专业人士指导的~
D.B:没事就摸摸自己 或者摸摸别人 慢慢积累才行。
天下无疾:嗯。。自己摸索是条路,虽然艰难一些。。入门时有人带下,会好很多。。耐心寻找下吧。。
乞丐王子:对于自学的我,只有摸摸自己和家人了,慢慢总结吧。
铅笔刀客三分部:那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
豆芽:请问老师,摸了一个有点急的弦脉,但怎么确定那是弦脉而不是石脉或滑脉呢?
天下无疾:脉象直接用文字来讲,尤其是对对方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时,基本上很难。。
诊脉之价值
1 判断病性。
疾病的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再多讲些,还可以包括气血。这些病性的差别,在脉诊上多可以进行判断。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些内容其实很容易理解。寒则脉迟,热则脉说。气虚则无力,血虚则脉细;有实邪则有力。左手寸关尺则候血,右手则候气。
2 判断病位。
病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里,二是脏腑。
外感表证,脉多见浮;内伤里证,脉常见沉。
另,左右手之寸关尺,各自有自己代表的脏腑器官。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阳)。心肝二脏,一主血,一藏血,所以左脉以候血之病;肺脾两脏,一主气,一生气,所以右脉以候气之病。如此一来,结合上面讲的对病性的判断,通过脉诊,就可以对患者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的辨证了。
3 判断病势。
脉象从浮转沉,且症状加重,是表邪入里;脉象从沉弱无力,转起而有力,是正气来复。诸如此类,通过对脉象的把握,可以判断疾病从表入里,从里出表的走向;疾病从实转虚,从虚转实的变化;以及从轻加重,从重减轻的趋势。
诊脉基本步骤:
了解了上述脉法知识以后,临证真正开始诊脉时,基本的步骤是怎样的呢?其实诊脉没有一定之规。无疾这里仅介绍自己平日诊脉的方法,简而言之,为初学者提供些参考的思路。
首先三指用力均匀,浮取三部寸关尺;继续齐力中取。一些脉象,通过这样的初步诊察就可以发现了。比如浮脉和弦脉。
接下来,将注意力凝聚在一个手指末端,用浮中沉三法,在寸关尺每一部脉上依次探寻体察。
诊脉时间以探清脉象为度。一般单手不少于一分钟。
诊毕,再诊另一只手,过程相同。
第六讲 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
八纲辨证之辨表里
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前面我们学习过阴阳,表里就是阴阳。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
今天我们生活在盛世,享受着太平年月的安详,所患的疾病,主要是以各种内科病证为主,病位大多在里,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还远比今天要艰苦的多。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战乱、饥荒时有发生,他们所患的的疾病中,外感热病的比例就相当的高。疾病表里的辨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面对外敌,需要调动国防力量奋力相抗,速战速决;面对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则需要协调安抚为主,不得已也只是调动公安,维持秩序,以求长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所谓“治内伤如相”。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譬如大将御敌于外,国内政权哗变,大将家属尽遭不幸,军心动摇,战事必败。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譬如将相不和,调将外出,相得机尽数报复,将相关系更加恶劣,国家则难保。
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
给大家提供两条判别的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冷,不过这种怕冷即便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战不止。但凡见到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
课堂上有同学提出问题,既然靠恶寒一个症状,就可以准确的判断表邪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再讲脉浮、舌苔薄、头痛、鼻流清涕等等这些症状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你怎么看呢?
八纲辨证之寒热
这一条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寒热嘛,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好的辨别,还需要特殊的来讲吗?下面我们来看两则医案,让大家感受下实践中要辨别寒热,是否如想象中一样的简单。
案1
患者,男,58岁。患“胃病”近30年,在某医院行胃肠钡餐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晚11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
这是广西中医学院方显明老师的一则医案。这例患者出现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热,还是寒热错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患者口苦口干,舌质苔淡黄厚腻,脉数,似乎都是热证的表现。当该患者到某医院门诊就医时,应诊医生也是根据上述“热象”,结合胃脘痛,向右胁放散的症状特点,诊断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龙胆泻肝汤治疗。但是服药1剂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胀,嗳气频作,纳呆,恶心,泛吐清涎,大便不畅。问题出在哪呢?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热象外,有一个症状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试想一个大热的人,怎么会喜欢热饮,而且饮热水后疼痛缓解呢?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表现如舌虽红但润泽不干,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等等,可以判断患者当前出现的疼痛,其性以寒为主。再有经服寒凉药龙胆泻肝后,疼痛加重的反应,可以进一步确诊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结合全身症状综合诊断,该患者属寒热错杂夹湿,当前治疗当以散寒为主。
再来个难度更大的。
案2
杨××,女,三十岁。初患上腹疼痛,发高热,大便秘结。病已四日。曾用灌肠法通便,反致腹痛、吐泻、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面青,脉微。经服大剂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剧。症见:面青,神烦,肢冷,吐泻,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脉象闭伏。细审之:手背虽冷,但手心灼热。(云南 戴丽三案)
这是一例中医所谓“真热假寒”案。无疾在此将如此疑难重症介绍给各位初学者,并非希望大家很快掌握扶死济危的医术,而是以此示医者识证之难,绝非草率者可为。学习医术,非一般平和之养生法可比,面对疾患,心思必须缜密,目光必须犀利,才不致误人。
该患者表面看来,面青,肢冷,脉沉,都是寒象;又见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都是热象。似乎寒热并见,其实不然。该患者的问题,是体内阳热之气太盛,阴气弱小,根本无力制约亢盛的阳气,反而被阳气排斥在外,从而出现了体内真热,体表假寒的表现。即所谓真热假寒。
正叶:世界是上真的是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医生。凝神静气,施展所学;然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无法求全责备。
问些问题:
1、脾胃湿寒,为什么不会引起腹痛,也不影响食欲?
2、脾胃虚导致的腹痛、腹胀中,“痛、胀”感觉出现的病理原因是什么?
3、脾阴虚会是什么情况?脾阳虚会是什么情况?
脾为什么能补?脾用什么补?脾怎么补?
天下无疾:正叶勤于思考,鼓励。。只是问题如果先经努力学习后,再提出来,味道或许会有些变化。。
试下?
Monkey:请教一下,这是否叫阴虚火旺?
正叶:阴阳平衡时,水不得显,火不得显。阴虚,则相对阳胜;阳胜,则津液受损,可出现咽干、大便干结等上火的情况。此非实火,阴虚所至。中医称之为“阴虚火旺”。
青微子: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是辩寒热的难点 同时也算危怔吧
发热或者恶寒只是疾病的一种现象,要区分寒证和热证需要集合病征辨别疾病本质才能下结论。
医者仁者,既是仁义之事 必当尽心 不可马虎`
同时在寒热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寒热之怔的转换 也是一个难点吧 这里无疾老师没提出吗?
中医虚证辩证要点
虚证:
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糖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下面对一些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症状做下讲解。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动,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力来源。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
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随着神进入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营养,才能安心静修。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我们前面讲人体生理时提到过,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致于被耗散掉。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若反之,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血虚表现了。
关于发热的时间问题。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既然要交战,就需要先准备好一切军需物资。如果体内阴虚,战略储备不足,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午后,甚至天黑下来,天的阴气逐渐充盛;人体得到天的资助,阴气也逐渐强盛,正邪之间的战争才会真正开始。所以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热的时间越晚,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之涨退有时。
这些症状,是我们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大家尽快的掌握这些知识,无疾特意编写了几句歌诀。希望有意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加以背诵,相信对培养自己识证的能力有些帮助。以下的实证、五脏证后,无疾同样采用编歌诀的形式,帮助大家记忆。不再赘述。
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夜热细盗汗,阳虚清冷一派寒。
实证:
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肥胖、大便粘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肥胖舌便粘;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还是对几个问题作下提示:
关于辨寒热的知识扩展问题。上面我们讲到的,是进行证候辨识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一些症状。实践中,还需要对上述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将死的知识逐渐活化。仅以寒热为例,为大家示范活化知识的一些方法。上述对热证的描述看上去已经比较详细,但实际上这些症状仅仅是一些典型的热象代表。从红色属热,除了舌红、面赤之外,还可以引申出痘痘的色红、斑疹的色红、皮肤牙龈的红肿热痛都属于热证;从黄色属热,除了舌苔黄之外,还可以引申出鼻涕和痰的黄稠、脓的黄稠、小便的色黄也都属于热证。反过来,清淡的颜色往往就是寒证的反应。如舌质色淡白,舌苔白多津液,肿块色暗淡,痰白清稀,小便清长等等。以此法为例,大家可以在上述对各种症候的认识基础上,悉心观察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思考下是虚是实,是寒是热。
关于燥证与阴血虚的关系问题。所谓燥,主要是由人体内的阴血津液等物质缺乏,机体失于濡养所致。可由外邪引起,也可从内而生。但在治疗方面,与阴血虚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所以在以后的讲稿中,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对燥邪做单独讲解。
中医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人体的核心是五脏。所以人身绝大部分的疾病,最终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与五脏发生联系。如六腑中胃肠的问题,我们常常责之于脾脏;荨麻疹、鼻炎等问题,往往与肺脏有关;腰膝酸软无力是虚在肾;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医将病位最终归结到五脏,标准是什么。
肺:咳、喘、痰;
心:心悸(心慌)、失眠、心痛;
肝:两胁(肋下)胀,脉弦;
脾:纳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肾:腰膝酸软无力、小便不利(不畅或过多)、性方面异常;
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肝病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第七讲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寒性药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梁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凡此诸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助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身体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感染到火热之邪。火邪主要的来源有三:外感邪气,饮食积热,情志化火。而热邪一旦形成,从其部位来看,可在表,可在里;开在气,可在血;可在脏,在可腑。虽然热病总需寒药治,但随其部位不同,治法也相应的有所区别。在表则清透,在里则清泻;在气则清气,在血则凉血;在脏则清脏,在腑则通腑。下面我们以三味药为例,来体会下寒性药的特点。
寒性药举例
1 大黄
大黄素有“将军”之名,最善攻下,斩关夺门。凡热邪隆盛于体内,而腹中有大便不通者,必选大黄攻伐。试想腹中积热停滞,身上高热不退,神志躁扰不宁。遍身热象,皆由腹中积热所致;譬如一锅沸水,滚滚蒸腾,清凉求解,恰似扬汤止沸,唯有大黄,釜底抽薪,方可去除热病之根源。
2 黄连
黄连至苦至寒,是苦寒直折类药的代表,最善清脏腑热。所谓直折,譬如以冰水浇灌柴草之火,可令火势骤减。一般来讲,清脏腑热的药,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一种药擅长清某一种或几种脏腑热证。黄连最擅长的,一是清心火,二是清胃肠热。夏季炎热,人容易烦躁,是热扰心神之象;饮水时稍加一点黄连,心火得以清泻,即可神清气爽。感受暑邪,或饮食不洁,导致腹泻痢疾,泻下黄粘臭秽,或见脓血,后阴灼热疼痛,是湿热客于胃肠,可凭黄连之寒以清此热,为正治之法。
3 石膏
邪从外入,侵袭肌表,而导致高热不退。此时需要观察一点,就是我们在上一章辨证中讲到的,辨别表里的重要指征――恶寒。如果恶寒存在,说明病邪的位置尚在于表,需要用发散的药物来治疗。如果恶寒消失,甚至出现不恶寒、凡恶热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从起初的怕冷喜多盖衣被,变成怕热喜掀开衣被时,即说明病位已经在里,需要用清热药来治疗。但这种情况下的清热,还与以上的两种情况不同。用大黄通腑,腑中本无积滞,下之徒伤正气;用黄连清泻,热邪未至脏腑,清之亦损真阳。此时唯有生石膏,能清能透,而不损脏腑正气,方是正解。
凉性药说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冰太过,常用凉血。
助读:如果热证本身不是很严重,或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用大寒的药来治疗,往往可以导致人体的正气受损,疾病难愈甚至加重,此时就需要选用性质仅次于寒的凉药来治疗。临床常见的凉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辛凉解表,以解在表风热之邪;甘凉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以下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凉药功效。
凉性药举例
1薄荷
薄荷以其清香宜人的气味,经常被加工成各种饮品,在炎炎夏日为我们带来凉爽。薄荷这种清凉之气,也被医生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所导致的疾患,用以疏风清热。风热之邪本性轻浮,所袭肌表亦属轻扬之地。凡欲解此处此邪,非轻清之品不得。若治以大寒,总难免卫阳被厄,毛孔闭合,而邪走无门。
2麦冬
有小热伤及阴津,或是热病后期邪气渐去而阴液受损,最适宜除此小热,益此津亏者,非麦冬莫属。我们常说的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浅的一层,称为阴津,主要来濡养肺胃大肠等;阴津受损,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舌燥、干咳、大便干燥等。较深的一层,称为阴精,主要藏于肝肾,称为一身阴之根本;阴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心虚胆怯,耳聋耳鸣等。我们留意麦冬的形态质地,白白胖胖的像个蚕宝宝。其性情温和,轻浮在上,而又质稠明润,故最善疗小热阴津之不足。
3丹参
丹参色赤入心,善于理血。与气相比,血有形,流动有一定的路径。如果用大寒药来清除血分之热,就非常容易造成血行的凝滞。譬如河流遇寒凝结成冰,再要破冰恢复水流,就是一个比较浩大繁重的工程了。所以除非遇到血中热象非常明显,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如流鼻血、大量吐血,尿血等,中医一般不主张用大量寒药冰覆血液。而是代之以凉而能行的一类中药,比如丹参。丹参功能凉血、活血、养血,且性情平和,不燥不滞。古人盛赞曰“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第一方)。
热性药说: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寒凝在脾,则需干姜温中以固守;寒聚于肾,必经肉桂温下以培元。其寒气大盛于一身之内外,抑或阳气将脱之危重大症,非附子孰能力挽狂澜?
助读: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凡人体出现阴寒内盛的征象,寒邪盘踞,坚守不去时,即需大热之药来辅助回阳驱寒。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温中焦者,干姜最佳;暖下焦者,肉桂尤良。如果遍身内外寒邪皆盛,或者阳气暴脱欲绝,就必须选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了。大热之药,总量并不很多。我们下面就以这三种最常用的热药为例,来体会热药之用。
热性药举例
1 附子
附子为热药之最,大寒稽留,阳气虚损,必选之药。善于行走,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能及。寒在外,关节痹痛难忍;寒在上,胸痹喘息心悸;寒在中,脘腹冷痛便溏;寒在下,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皆赖附子之大热来温阳散寒。附子如此刚猛的热性,不但表现出如此卓著的功效,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伤害性,也就是毒性,严重者可以危及人的生命。所以中医处方用附子,常常在右上角标注一个(先)字,表示此药需要先煎煮半小时左右,以减少其毒性。不过随着今天中药材质量的大幅下降,以及火神派的兴起,让医生对附子的忌惮化解了很多。有些医生用附子,起手就是三十五十。无疾对此不作评论,不过对于本文的读者,爱好者朋友们,强烈不赞成学习此法。人的生命何其宝贵,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何必常出险招制敌。
2 干姜
生姜晒干后即为干姜。物虽同,性却异。生姜性温,可发散解表,民间有用姜糖水来治感冒的方法;还可温胃止呕,被誉为“呕家圣药”。干姜性热,最善入中焦,温补脾胃,散其寒邪,是温补中焦阳气的主将。干姜与附子相配,可以进一步加强附子的热性,用来挽救阳气将脱的患者。
3 肉桂
肉桂就是我们日常炖肉时常会用到的桂皮,不过入药用的肉桂,成色更好些。与干姜相比,肉桂最擅长温补的部位在肾。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
温性药说
少火生气,温之谓也。温药于人,温和宜人。诸邪得祛,诸虚得补,能不赞之?
助读:人有生命,全赖体内一团阳气推动。故阳气常宜培补,不宜过度攻伐。体现在用药上,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几种邪气,风湿寒热、气滞血瘀,除热邪外,中医驱散其他几类邪气的手段,多用温法。风邪得辛温而解,水湿痰饮得温则化,寒邪得温则散,气血得温则行。再看虚证,不但气虚阳虚多用温药来补,即便阴血的不足,也常以温药来治。寻思其理,补阴血之药多滋腻,若多用寒凉之性,恐不易行,难以为人所用,填补阴血。例如地黄,生用则性寒,用以清血分之热;若经酒炮制,反复蒸晒,则寒性大减,反成温性,用以补养阴血。我们还是举三味药为例,来体会温药。
温性药举例
1 防风
顾名思义,防范风邪。防风最善行于肌表,辅助卫气,警惕外界风邪侵袭;譬若岗楼之哨兵。风为百病之长,凡有外邪入侵,总以风邪为先导。风邪既防,众邪无犯,平安得保。风邪未至,防风可防范之;风邪已至,防风可疏散之。实为治疗外风证不可多得的妙药。
2 陈皮
陈皮即干燥的橘子皮。之所以名之曰陈,是因为陈皮入药,是以辛燥为用。但过于辛燥,对人体正气损伤太甚。经久后燥性减,不致伤人。痰湿与两个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肺,一是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无力则水湿停聚为痰。肺主通调水道,肺气不利则水壅上源而为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陈皮性温燥善行,入肺脾,治疗湿痰,尤为所长。
3 熟地
地黄生用性寒,经酒蒸晒后成为熟地,寒性渐转为温,为养血填精之要药。与防风陈皮同属温性,但前二者主以解表行气,所治在气;而熟地则补益在阴血,道理何在呢?继续读到后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一节,再从网上搜索下几位药物的图片,看看是否可以给出你的答案?
中药五味之利弊讲解
五味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治疗价值。总体来说,辛辣的药,擅长于行走,发散。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麻辣诱惑,常常会见到一两位,一边疯狂的吃,一边不住的擦拭头上身上涌出的汗水。这就是辛味发散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苦味的药,擅长于清泻,我们平时上火吃的牛黄解毒丸一类的药,一个比一个苦,就是明证。甜味药擅长补益。回忆下我们去看望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朋友,都会带去哪些礼物呢?不论苹果橘子,还是糕点美食,几乎都是甜味的,因为甜味善于补益。酸味药擅长于收敛。不小心吃到一枚酸酸的橘子,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通常是深深的吸一口气。实际上这就是酸味令气机收敛的一种表现。咸味药擅长于软坚。冰块坚硬,得盐则化;便结坚满,得咸则泻。在定位上,咸味药往往有入肾的特点。有些药原本不咸,医生为了让他入肾中疗病,还可以通过盐炒的方法来实现,比如黄柏。
当我们利用五味来治疗各种病症时,必须将一点谨记在心。凡物有偏,有偏则有用,有偏则有弊。五味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上述的治疗作用以外,各自又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可不知。辛味能发散行走,但发散行走的同时就很容易带来对气血的损耗。所以气血不足的人,如果需要用辛味药来发散,就需要酌情减量,以免对气血损耗太过而伤正。苦味药能清热,但是清热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胃气、阳气的损伤。所以平素脾胃不好,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必须清热,就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药来代替。甜味药可以补益,但是补益就很容易造成壅滞,平素体质肝郁气滞,或者湿热较盛的人,就必须注意。酸味可以收敛,但如果外感病邪气还有停留时,用酸味就很容易把邪气留在体内,中医谓之“敛邪”。咸味药可以软坚散结,但也最伤阴血,试想现在正口渴的一个人,再让他喝上两口酱油,他的反应一般都不会是很情愿哦。
常用中药100味
无疾将临床最常用到的中药100味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凡在上文已做讲解的药物,这里就不再赘述。一些没有提到的药物,无疾会以按语的形式,给出一些介绍,以供参考。此外,无疾这里对药物的分类方法,并非对教科书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根据今天临床的实践情况,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谨代表无疾个人的观点。如发现与其他书籍不符之处,希望大家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