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8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0 发表于: 2012-04-14
清宫汤


【处方】玄参心9克 莲子心1.5克 竹叶卷心6克 连翘心6克 犀角尖(磨,冲)6克 连心麦冬9克

【功能主治】清心解毒,养阴生津。治温病,邪陷心包,发热,神昏谵语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痰热盛,加竹沥、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3克。

【备注】本方所治属太阴温病。方中犀角、玄参清心解毒养阴为君;连翘、竹叶卷心以清心热为臣;莲子心、连心麦冬补养心肾之阴,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养阴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1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段,这段论五实五虚及其生死问题。五种实证,五种虚证都是什么临床表现,什么情况下产生,同见五实五虚是死证。
原文:“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2 发表于: 2012-04-14
我听说,根据疾病的虚实,可以判断其生死,何时判死,何时判生,愿闻这个情况。岐伯说:五个实证同见、五个虚证同见,都是死证。五实是五脏皆实,五虚是五脏皆虚,五脏都邪气充盛,邪气太盛了,可引起死亡。五脏精气全大亏了,也会导致死亡。五实就是:脉盛,脉搏跳得很盛,实脉,数、动、滑、洪脉,一般说,脉盛属心气实,心脏邪气实;皮热,皮发热,一般是肺邪气实,腹胀,脘腹胀满,是脾的邪气实;前后不通是肾气实,肾邪气实;闷瞀,烦闷,头昏不清醒,二目昏花,属肝的邪气实,肝的经脉上巅顶,肝开窍于目。这就是五脏皆实。五虚,就是:脉细,心的气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是心虚;皮寒,是肺虚,肺主皮毛;气少是肝虚,肝为少阳,少阳生生之气,12脏取决于胆,也是从少阳生发之气这个角度说的,是气血生化时一种生气。泻利前后是肾气虚,肾司二便;饮食不入是脾气虚,受纳运化之气不足了,这就是五虚,五虚与五实同见,是死证。
皇帝问:有时有生是为什么?岐伯答:如能吃下去浆粥,汤和粥,而且泻利前后停止了,这就是正气不再脱了,正气可逐渐产生了,所以虚者可活。气血生化有源,后天之本有所恢复,同时正气不再脱,可活。身有汗,表实可去,大便通畅,里邪可去,邪有去路了,实证就可以活了。这就是其临床表现。这里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给邪气以出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3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魄门不但是脾肾的问题,而是五脏之所使,泻利反映五脏功能盛衰,很重要。在临床上,小大不利必须先治,一般的病都要先治其本,只有小大不利时,必先治,让其通畅。腹满也应先治疗,它涉及脾胃气机转枢问题,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4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节 素问-举痛论
这一篇大部分讲14种疼痛问题,举是举例,辨析。从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来分析。所以叫举痛论。也有认为是卒痛论,是根据原文一句话说的。痛的基本病机是气机不畅,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失调,堵塞可失调,虚了也可失调,气血虚了,不能滋养肢体,筋脉,肌肉,都引起疼痛,当然,以寒实引起疼痛为主,寒使气血凝滞,不通,但也可由热。但本段讲的是九气为病及其机理,它基本病机同样是气机不调,气机受阻,或气机紊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5 发表于: 2012-04-14
原文:“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6 发表于: 2012-04-14
很多的病都是由于气的失常造成的。这些病因导致人体气机的失调,百病生于气,发怒的时候,气易上升;过喜,气则涣散;悲则气消,消耗正气,恐则气下,正气下陷,寒则气收,收敛,灵就是热,可是人气外泄,惊则使人气乱,劳则气耗,过分劳累耗伤正气,思虑太过可使人气结,结而不行,结滞而不行,停滞下来,凝结在一起。这九种气是不一样的,何病之生呢?岐伯说:怒易使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可出现呕血,或是飧泄,肝木之气横逆,影响脾胃。喜本来正气应调和,志意也能通达,但太过,使气涣散,荣就是营。悲则心系急,悲从心生,又由于心肺都在上焦,居隔上,出现肺布叶举,肺叶张举,而上焦不通,不能正常宣降了,不通畅就导致营卫该宣散而不能宣散,卫出上焦,心肺之气的布散,营气出于中焦,上输于肺脉,来化为营气,才能布散全身,上焦不通,导致营卫之气不能正常宣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秘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精隧,命曰营气。上焦闭,营卫不散。于是化为热,郁就热,热就消耗变成邪气了,消耗正气,故气消。导致全身气都不足了。恐使精却,伤肾,精却就使精衰,恐使下焦精气衰,使上下不能交通,于是却则上焦闭,下焦精衰,不能上下相通了,因此上焦闭,气就不能正常运行了,不能正常宣散就返还,还则下焦胀,谓气下行。不校勘为下。寒为阴邪,可使腠理闭塞,卫气不能正常宣散,气不行叫气收,收敛于内。灵是热,热使腠理开,因而荣卫通,汗大出,大泻,气随汗泄,卫阳之气外散。热可使人气虚。突然受惊,心无所倚,心乱,神也无所藏,考虑思虑问题也紊乱,不能正常进行了,慌乱,不镇定,这就是气乱。劳累可使人气喘,也可汗出,因此内外皆越,汗出是气外越,喘息是气内越,使气消耗。思考思虑,可使心有所存,神也贯注到哪去了,所以神有所归,过度的话,导致神气留而不行了,都贯注集中到那了,该正常运行不能很好运行了,就结了,气结,留而不行,滞住了。这都是分析前面怒则气上等的病机。这是九气为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7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百病生于气。任何疾病都是气机逆乱。⑴气的失常是气虚。灵则气泄是气虚,劳则气耗,内外皆越是气虚,喜则气缓,引起气虚,悲则气消,导致气虚。⑵气机失调。有思则气结,寒则气收,属气机失调,气郁滞类;怒则气上,惊则气乱,属气机逆乱一类。悲则气下为气机下陷。还有气机闭阻。脏腑气机闭塞不行,可出现昏厥、意识丧失,呼吸窒息等等,暴厥、薄厥、尸厥等。虚在那里,实在何处。2、情志致病。传化不以次。卒发,忧恐悲喜怒。七情致病首先伤气,伤人体气机,伤五脏之气。首先犯心,也影响它脏,除直接致病,还可加重原病或缓解病情。不但预防疾病要调节情志,病人更应注意情志调畅。3、关于惊恐的问题。惊是突然爆发的,不能预测的,恐是预知的。临床上,惊不但伤心,也伤肾。可看成相类似的症状。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8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七情致病治疗时要理气,调神,调理气机用针刺来治疗情志抑郁,疏肝理气加开窍醒神,针刺人中、四关等。情志病首先有正气不足,再有情志刺激而病。由情绪引起的小便失禁,要理气,用逍遥散疏肝理气,舌质红,加贝母、苦参,有阴虚,湿热,带下偏多,加味逍遥丸。2、以情相胜问题。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土克水。也不见得都用这种以情相胜的方法,恐惧平静也可,悲胜思,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则肝气升发而冲开脾气之结,怒气随解,必得喜,以免除再结。一是以情相胜,二是吃点药,三是解除疾病原因,不然还会再犯,转移思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9 发表于: 2012-04-14
逍遥散

同名方约有20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方。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煎服。

百科名片
“逍遥散”,中医名方,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意思是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





逍遥散源流
  逍遥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证。温平康等将其源流概括为渊源于汉代,成方于宋代,充实于明清,发展于现代。
  1.渊源于汉代汉代《伤寒论》载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四味组成,用于气郁而致厥逆之证,体现了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治法。《金匮要略》载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六味组成,主治妇人妊娠腹中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有疏肝养血、健脾祛湿之效。两方均为和解剂,皆有疏肝解郁之功。
  2.成方于宋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始载逍遥散,其组成为四逆散易枳实,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川芎,加薄荷、生姜组成,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主治肝郁血虚所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
  3.充实于明清 明代《审视瑶函》载柴胡参术汤,由柴胡、白术、甘草、人参、川芎、当归、熟地组成,主治怒伤元阴元阳导致的暴盲症。明代《寿世保元》载加味八珍汤,由黄芪、白术、甘草、防风、熟地、川芎、白芍、人参、知母、当归、山药、益智仁、升麻、黄柏组成,主治妇人曾经小产,今有孕,预先培补为妙。清代《傅青主女科》载加减逍遥散,由茯苓、白芍、甘草、
  柴胡、茵陈、陈皮、栀子组成,主治妇人怀抱抑郁、口干舌燥、呕吐吞酸而血下如崩者。又载宣郁通经汤,由白芍、当归、丹皮、山栀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郁金、黄芩、甘草组成,主治妇人经水未来腹先痛。所举诸方,均在逍遥散基本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4.发展于现代现代由逍遥散化裁出许多方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多以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为基础药,而灵活配伍。如归芍丸(《妇科病中医诊疗法》1959年版)在基础药上配伍川断、杜仲、萸肉等以疏肝健脾、补肾利湿。截郁合欢汤(《谦斋医学讲稿》1964年版)在基础药上配伍三七、合欢皮、柏子仁等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乳房胀痛方、乳房囊性增生方(《中医治法与方剂》1985年版)在基础药上着重配伍香附、青皮、牡蛎、王不留行、连翘、花粉等以疏肝通络、散结消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白芍(15克) 白术(15克)茯苓(15克) 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方歌】[1]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疏肝解郁养脾气。
  【方论】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当归甘苦温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共为臣药;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以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又能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煨生姜温胃和中,且能辛香达郁,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化裁】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功用:养血健脾 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
  加生地黄或熟地,成为“黑逍遥散”。功用: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证。临经腹痛。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逍遥散

【注意事项】
  (1)阴虚阳亢
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附方】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文献】 方论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医统》卷八十四
  【别名】柴胡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人参、半夏(制)、柴胡、黄芩、陈皮、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加减】呕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术;少睡,加酸枣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来源】《医统》卷八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
  【用法】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外科正宗》卷二
  【药物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香附8分,丹皮7分,甘草6分,薄荷5分,黄芩(有热加)5分。
  【处方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剂功效】和气血,开郁行滞,散结。疏肝。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
《女科秘要》卷三
  【药物组成】白术,川归,白芍,花粉8分,玄胡8分,地骨皮1钱,石莲子1钱,黄芩4分,薄荷4分,   逍遥散

龙胆草5分(1方无黄芩)。
  【处方来源】《女科秘要》卷三。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性急,或当行经时房事触伤,腹中结块如鸡子大,左右而动,月水不行,变作五心烦热,头昏目眩。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血见水即滞,闭而发热,初起1-2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
青黄。
  【方剂功效】退寒热。
  【用法用量】上为散服,或水煎服。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The KAMPO,(1983;2:13):实验表明,逍遥散能增强硫贲妥钠、戊巴比妥钠等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长其麻醉时间,增强麻醉效果,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有明显保护作用,能降低死亡率,减轻惊厥程度,具有一定的抗惊作用。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对性腺功能的影响The KAMPO,(1983;12:13):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此作用是通过卵巢实现的。
  3.保护肝脏作用《山西医药杂志》,(1976;2:71):实验表明,本方能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并可使肝细胞内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趋于正常,方中以茯苓、当归的作用最为显著。
方解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
  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 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姜——辛温,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临证特点
  (1)本方之特点乃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同治,使肝体得畅,血虚得养,脾虚得补,诸   逍遥散

证自愈。
  (2)本方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临证中若肝郁头痛较甚者,加川芎
白芷;肝郁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肝郁胁下有瘕者加鳖甲、生牡蛎。现代 研究:逍遥散有明显的降低谷丙转氨酶、显著消退肝细胞肿胀、保护肝损伤等作用,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乳腺小叶增生、经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3)逍遥散自薛立斋善用之后,遂为后世所重。赵养奎《医贯》对其称赞有佳,谓:“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遥散加减出入,无不获效。”此虽殊不可取,然余在临证中对逍遥散颇为中意,无论内伤、杂症辨证应用 无不应手取效,曾自诩余无他技,唯于临证时善用逍遥散加减耳。赵羽皇对逍遥散解释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凡此诸证,何莫非肝郁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与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术、茯苓者,助土得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营血以养肝也;薄荷解郁;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逍遥。其内热外盛者,加丹皮解郁热,炒栀子清内热,此加味逍遥散之义也。”
  (4)逍遥散临证加减常用有: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2]
辨证要点
  逍遥散所治之证主要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中医所说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脏,中医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人摄入的食物化生为营养物质。脾失健运是指脾虚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编者注)。应用逍遥散的基本症状是两胁胀痛,神疲食少,舌质淡,脉弦而虚。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慢性肝炎的治疗
  慢性肝炎隶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黄疸”、“急黄”、“虚痨”等病范畴。余以为乙肝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正气虚,气血失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展,以致肝脾功能失调,肝肾亏损,而致外邪、温热湿毒等侵入、毒邪犯肝。内外交错,肝失疏泄、湿热蕴结,形成湿热羁留,而致肝郁化瘀、脾肾俱虚。“湿”与“热”、“虚”与“实”并存的阴阳二重性,涉及肝胆、脾胃、肾。余在临床中认为调补气血、疏肝化瘀为主要治则,辅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肝、脾、肾三脏同治,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应用。基础方:当归15g,柴胡15g,炒白术15~30g,白芍15~40g,茯苓15g,炙甘草15g,生姜3~5片,薄荷10g,生黄芪30g,党参20g,丹参30g,郁金15g,土茯苓100g。辨证加减:毒邪亢盛、湿热黄疸者可选加鸡骨草、田鸡黄、茵陈、栀子、珍珠草、叶下珠,胁痛纳差可选加生薏米仁、鸡内金、土元、虎杖,胸腹胀满、呃逆、背沉加桔梗、半夏,血瘀明显加乳香、没药或三棱、莪术。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土茯苓用量在100g以下疗效甚微。[3]
文献
  方论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