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89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0 发表于: 2012-04-14
疏肝理气逍遥散  


  情绪和身体看来是两回事,其实两者互相影响。情绪出问题会累及身体,身体有毛病会影响情绪。

  气血在身体循行,本来是轻松活泼、路路畅通的,但当情绪出了问题,比如大发脾气、忧思重重……气血的循行,便由活泼变郁闷,由畅通转呆滞。首当其冲的是肝气,肝气郁闷呆滞,中医叫“肝郁”。

  中医有个名方,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叫做“逍遥散”。意思是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中医用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的名方。

  方药: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赤)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2钱(6克),水一大碗(300毫升),烧生姜一块切破(3~5克),薄荷少许(2~3克),同煎至210毫升,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七情不遂,肝气郁结而致的病症。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逍遥散具有保肝,抗炎,镇痛,镇静,及调节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现代用量参照原方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丸剂,每日2次,每次6~9克。

  肝气畅通任逍遥

  逍遥散,顾名思义,就是服之能令人轻松逍遥。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有三:一是外因,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二是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第三,其他原因,即饮食、劳倦、虫兽及意外伤害等。

  七情为三因之一,主要是损伤内脏,引起内脏病变,所以又称“七情内伤”。疏肝解郁调理情志的名方逍遥散,在中医治疗情志内伤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逍遥散如何能令人逍遥自在呢?这要先从中医“肝”的生理功能谈起。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意思是能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肝的特点是喜条畅顺达,恶抑郁不舒,这与精神情绪有关。如果情绪不畅,则会导致肝气郁结;疏通肝气则能畅通全身气血,使人情绪舒畅,逍遥自在。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之后,还会导致肝郁→脾虚→血虚→肝郁的恶性循环。在临床上可表现出肝郁、脾虚、血虚的症状,但其矛盾焦点在于肝郁。

  八药相配 疏肝健脾

  逍遥散中虽然只有简单的八味药,却互相配合,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的特色。

  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姜——辛温,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逍遥散所治之证主要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中医所说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脏,中医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人摄入的食物化生为营养物质。脾失健运是指脾虚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编者注)。应用逍遥散的基本症状是两胁胀痛,神疲食少,舌质淡,脉弦而虚。

  大部分的肝气郁结患者,有明显情绪不畅的精神因素,但不全由情绪因素所致。所以,不论是否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只要具有逍遥散的适应症,就可以应用。逍遥散最常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肝气郁滞,情绪不畅可见两胁、两乳、少腹胀痛,忽冷忽热,以及郁郁寡欢,心烦易怒,经常叹息等精神症状。

  痛经,月经不调清代《医宗金鉴》说:“妇人……忧思,忿怒,郁气所伤,故经病因于七情者居多。

  脾虚症状如四肢倦怠,神疲食少等症。

  血虚肝旺症状如头痛目眩,口燥咽干,舌淡,脉弦而虚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使逍遥散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的病症主要有慢性肝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阳萎,原发性痛经,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功能性低热,反应性精神病,特发性水肿,儿童视神经萎缩等。

  【使用注意】 1、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而致的胁痛、胸闷等症,舌红苔少,脉象沉细者不宜用。2、薄荷为引经药,不宜多用。 (39健康网社区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1 发表于: 2012-04-14
【逍遥散】

【名 称】逍遥散
【出 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 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逍遥散
【组 成】(15克) (15克) (15克) (15克) (15克) (15克) (6克) 炙(6克)
【方 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功 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 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 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 忌】斟酌。
【方 论】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方 解】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9
本方剂对我有帮助中医宝库中的方剂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2 发表于: 2012-04-14


中药方剂\加味逍遥散

《内科摘要》卷下:加味逍遥散
【别名】八味逍遥散(《医学入门》卷八)、丹栀逍遥散(《中医内科学》)。

【处方】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柴胡各3克 牡丹皮 山栀(炒)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养血和营,清肝健脾。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内科摘要》卷下



《医学入门》卷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 白术各3克 白茯苓 麦门冬 生地各1.8克 甘草 桔梗各0.6克 地骨皮 当归各2.4克 山栀仁 黄柏各0.9克

【功能主治】治潮热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虚甚者,加山药、破故纸、枸杞子。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页首
《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 白芍药 干葛各6克 生地黄 川芎 黄芩各4.5克 人参2.7克 麦门冬2.7克 柴胡3克 乌梅2个 甘草1.8克

【制法】上药锉散,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治产后发热,口干作渴,唇裂生疮。

【用法用量】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证治准绳·女科》卷五

页首
《外科正宗》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 茯苓 牡丹皮 白芍 柴胡 陈皮 当归 山栀 贝母 天花粉各2.4克 甘草 红花 羚羊角各1.5克

【功能主治】治鬓疽七日以上,根盘深硬,色紫焮痛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淡竹叶20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页首
《洞天奥旨》卷十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6克,当归6克,龙胆草6克,天花粉6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茯苓9克,炒山栀9克,甘草3克,陈皮3克,荆芥3克,防风1.5克。

【功能主治】清肝利胆,祛风燥湿。主肝胆湿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二

页首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加味逍遥散
【处方】 甘草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柴胡3克,桂皮2.1克,山栀2.1克。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清热散结。主肝郁脾虚。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页首
《疡科心得集》卷上: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3克,白芍3克,当归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甘草3克,黄芩3克,半夏3克,白芷3克,陈皮3克,桔梗3克。

【功能主治】疏肝通络,化痰消肿。主肝郁气滞。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水煎服。

【摘录】《疡科心得集》卷上

页首
《准绳·女科》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2钱,白芍药2钱,干葛2钱,生地黄1钱半,川芎1钱半,黄芩1钱半,人参9分,麦门冬9分,柴胡1钱,乌梅2个,甘草6分。

【制法】上锉散,分作2服。

【功能主治】产后发热,口干作渴,唇裂生疮。

【用法用量】用水1钟,煎至7分,空心服。

【摘录】《准绳·女科》卷五

页首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甘草、当归、薄荷、全蝎(洗净)、僵蚕(炒)。

【功能主治】小儿一种似慢惊非慢惊之症。

【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页首
《点点经》卷一: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白术1钱,茯苓8分,白芍8分,柴胡3分,薄荷3分,陈皮3分,知母3分,贝母骨皮3分,麦冬3分,香附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酒病后发咳,间有骨蒸邪热者。

【用法用量】煨生姜为引。

【摘录】《点点经》卷一

页首
《辨证录》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2钱,当归2钱,白术1钱,甘草1钱,茯苓3钱,陈皮1钱,白芍3钱,炒栀子1钱,羌活5分。

【功能主治】春温。春月伤风4-5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五

页首
《辨证录》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2钱,白芍5钱,当归3钱,白术5分,甘草1钱,茯神3钱,陈皮5分,肉桂1钱。

【功能主治】春月伤风,手足逆冷,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脉紧。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逍遥散原是和解肝经之神药,得肉桂则直入肝中,以扫荡其寒风。阳和既回,而大地皆阳春矣,何郁滞之气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脾胃有升腾之气,草木更为敷荣,断不致有遏抑摧残之势矣。

【摘录】《辨证录》卷五

页首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薄荷、陈皮、甘草、柴胡、白茯苓、当归、白扁豆(炒)、砂仁、木香、黄芩。

【功能主治】小儿痢疾体虚,不便行利导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页首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8分(炒),白芍8分(炒),当归8分,白茯苓8分,柴胡5分,薄荷5分,陈皮6分,白扁豆1钱(炒),甘草6分,神曲1钱(炒),麦芽8分(炒)。

【功能主治】小儿脾疳。因乳食不调,饥饱不一,或一切病后,亏损气血,以致时热时冷,或大便非结即泻,面黄肌瘦,肚大夜热。

【用法用量】兼服健脾肥儿丸。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页首
《得效》卷十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逍遥散加远志(去心)1钱,桃仁(去皮尖)1钱,苏木1钱,红花1钱。

【功能主治】癫疾。荣血迷于心包,歌唱无时,逾墙上屋。

【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服。

【摘录】《得效》卷十五

页首
《医略六书》卷十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软柴胡5分,白芍药1钱半(酒炒),冬白术1钱半(炒),当归身2钱,白茯苓2钱(去木),粉甘草5分,钩藤钩5钱,忍冬藤3钱,山栀、丹皮。

【功能主治】女子血虚火旺,经闭潮热;男子阴虚木旺,脉弦虚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摘录】《医略六书》卷十八

页首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6钱(盐水炒),白芍2两(炒),白术1两半(制),当归3两,茯苓1两,炙草4钱,山栀2两(炒),丹皮1两半,蛤壳3两(生研)。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阴痒,脉弦虚数。

【用法用量】白雷丸3钱,煎汤调下3钱。

【各家论述】蛤壳生研,利少阴之湿热;柴胡盐制,解肝胆之虚阳;当归养血荣经;白芍敛阴和血;白术培土制湿;茯苓渗湿和脾;丹皮凉血以清相火;山栀降热以清湿火;炙甘草以缓中和胃也。白雷丸汤调下,取其清热杀虫,使热化虫消则湿亦得泄而津血四布,肝脾无不皆受其荫,岂有湿热下注以成阴痒之疴哉!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页首
《杂病源流犀烛》卷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1钱2分,白术1钱2分,地骨皮1钱,知母1钱,当归1钱,茯苓8分,麦冬8分,生地8分,山栀5分,黄柏5分,桔梗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血病,女子不月;妇人痫证;胁连胸腹胀痛;妇人阴缩,阴户急,痛引入小腹;阴冷而内热寒热,经候不调;妇人便毒,于两拗肿痛,腹内有块,不时上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八

页首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加味逍遥散
【处方】丹皮1钱半,白术1钱半,当归1钱,赤芍1钱,桃仁1钱,贝母1钱,山栀8分,黄芩8分,桔梗7分,青皮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脾家蓄热,痰涎夹血。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页首
《一盘珠》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白术、白芍、白苓、柴胡、香附、丹皮、甘草、薄荷、黄芩、夏枯、天葵。

【功能主治】女子月经不调,而成瘰疬者。

【用法用量】酒、水各半,煎服。

经闭,加红花、三棱。

【摘录】《一盘珠》卷五

页首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当归、甘草、薄荷、柴胡。

【功能主治】小儿疟在5-7次后,人虽虚而多热,其体势在不可截,不可消,不可补者。

【用法用量】或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页首
《外科大成》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白芍1钱,白术1钱,茯苓1钱,柴胡1钱,薄荷5分,甘草6分,丹皮7分,香附8分。

【功能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并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寒热如疟,脐腹作痛。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温服。

有热,加黄芩5分,生姜3片,红枣2枚。

【摘录】《外科大成》卷二

页首
《妇科玉尺》卷六: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知母、地骨皮、山栀、黄柏、桔梗、麦冬、生地。

【功能主治】妇女虚劳。

【摘录】《妇科玉尺》卷六

页首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引《大全》: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黄芩、半夏、白芷、陈皮、桔梗。

【功能主治】肝郁气滞;或口舌生疮;或耳内作痛;或乳痈、乳痰等。

【摘录】《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引《大全》

页首
《活幼心法》卷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米泔水浸,炒)、白芍(酒炒)、薄荷叶、白茯苓、当归身、牡丹皮、陈皮、柴胡、麦门冬、甘草、干葛。

【功能主治】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或体虚瘦弱,痧出白色,少红活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活幼心法》卷八

页首
《女科指掌》卷一: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柴胡、香附、甘草、丹皮、山栀、薄荷。

【功能主治】因郁怒伤肝所致白浊白淫,往来寒热,胁痛心烦,面带青,口苦,脉弦,小便数。

【摘录】《女科指掌》卷一

页首
《治疹全书》卷下: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黄芩、薄荷、连翘、白芍、当归、茯苓、甘草、丹皮、生地。

【功能主治】清热养血。主先经后疹。妇人月事后5-6日,发热见疹,血室空虚,热邪乘虚入内,重则妄见妄闻,如见鬼祟,昼时了了,夜时谵语,轻则常发夜热,变成疹怯。

【用法用量】上为散服。

【摘录】《治疹全书》卷下

页首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加味逍遥散
【处方】银州柴胡1钱,当归2钱,生白芍2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甘草5分,煨姜3片,薄荷1分,霜桑叶2钱。

【制法】上为末,分为10服。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升发脾胃清阳,清肝明目。主

【用法用量】每服2钱,鲜荷叶半张煎汤冲服。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页首
《胎产秘书》卷上: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2钱,白术2钱,柴胡1钱,白芍1钱,丹皮7分,茯苓7分,栀子7分,生甘草8分,灯心7茎。

【功能主治】妊娠小便中带血。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页首
《妇科玉尺》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柴胡1钱,白术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炙草5分,薄荷7叶,山栀、生地、白茅根。

【功能主治】初次产育,产门肿胀,或焮痛不闭。

【摘录】《妇科玉尺》卷二

页首
《慈幼心传》卷下: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甘草、芍药、茯苓、白术、柴胡、丹皮、栀子、漏芦。

【功能主治】乳母情欲郁火或厚味积热传儿,小儿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子、母并服。

【摘录】《慈幼心传》卷下

页首
《辨证录》卷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1两,柴胡2钱,当归1两,甘草1钱,陈皮1钱,茯神3钱,白术5钱,炒栀子1钱,天花粉2钱,枳壳5分,丹皮2钱。

【功能主治】妇人因怒发热,肝气横逆,火盛血亏,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脐下满筑。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论述】此方乃平肝之圣药,亦解怒之神剂也。补血而无阻滞之忧,退火而更鲜寒凉之惧。不必治肾,而治肾已包于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统乎其内。

【摘录】《辨证录》卷三

页首
《一草亭》:加味逍遥散
【处方】大当归(酒洗)1钱,白芍药(酒炒)1钱,白茯神(去皮)1钱,白术(土炒)1钱,北柴胡(炒)1钱,牡丹皮1钱,苏薄荷3分,甘草3分,川黄连3分(用吴茱萸煎汤拌炒)。

【功能主治】妇人郁怒伤肝,眼目赤涩昏暗,及血虚发热,口干自汗,月经不调,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一草亭》

页首
《济阳纲目》卷四十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芍药(酒炒)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柴胡1钱,牡丹皮5分,山栀子(炒)5分,钩藤钩5分。

【功能主治】肝火亡血,手足瘈疭,及血虚有热。遍身瘙痒。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加生姜3片,薄荷少许,水煎,食远或临卧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四十五

页首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2钱,白芍5钱,当归3钱,陈皮5钱,甘草1钱,白术3钱,茯神3钱,人参1钱,川芎1钱,瓜蒌3钱,半夏3钱。

【功能主治】乳悬。肝气不舒,痰气郁结,乳内忽大如桃,不觉痛痒,色亦不赤,身体发热,形渐瘦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页首
《幼科直言》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丹皮、石斛、当归、柴胡、薄荷、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舒和气血,调畅营卫。主痘之前后,不可补。不可凉,似虚非虚之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二

页首
《仙拈集》卷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5钱,白术5钱,白芍1钱,茯苓1钱,麦冬8分,柴胡5分,砂仁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妇女月水不调,发热体倦,头疼口干,脐疼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仙拈集》卷三

页首
《幼科直言》卷六: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8分(炒),白术8分(炒),陈皮6分,甘草6分,当归8分,白茯苓8分,薄荷6分,黄芩1钱(炒),僵蚕1钱(炒),柴胡6分。

【功能主治】白虎历节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六

页首
《幼科直言》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当归、薄荷、柴胡、陈皮、甘草、家芡实、丹皮、白莲须。

【功能主治】小儿淋症不痛者;或久淋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页首
《治痘全书》卷十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大枣、柴胡、甘草、丹皮、栀子仁。

【功能主治】痘疮气血虚,稍稍有火,气血不匀调者。

【用法用量】上为散服。

【各家论述】气虚不和,故用茯苓、白术、甘草;血虚不和,故用当归、芍药;至柴胡,正所以调和半表半里之气血也;血有热,非丹皮不可;气有热,非山栀不可。玩此乃八物汤之变者,非逍遥而何?

【摘录】《治痘全书》卷十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3 发表于: 2012-04-14
千古名方《逍遥散》

  从古到今,中医发展历史上,逍遥散都是作为一个治病的药出现的,一定要有肝气不疏、气血不足这种情况才用。我们自己不要主观判断,应该找中医师分析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如果自己乱用,有时会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逍遥散,这样,千古名方才能如它的名字一样,抹去身心阴云,还我自在逍遥。

  疏肝理气治抑郁

  2010年3月,六朝古都南京已春意盎然。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魏睦新教授的诊室来了一位三四十岁的男性病人,他是在60多岁的老妈妈带领下前来看病的。

  魏睦新觉得奇怪,三四十岁的男人,居然要老妈妈带着来看病。男子一言不发,他的妈妈说,儿子现在还没有结婚。这孩子整天不说话,也不愿跟人接触,从来不接受任何应酬。

  魏教授发现,男子精神萎靡,再仔细看,他眼神呆滞,面部肌肉比较僵硬,情绪低落。难道他的智力有什么问题吗?跟他交流时,有时回答一两句,有时不回答,但回答的话基本正确。

  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之后,魏教授判断患者的智力正常,之所以情绪低落,有可能是肝出了问题。但男子的母亲马上否认了魏教授的判断:儿子刚做过体检,肝没有查出异常。

  其实,中医里的肝和西医里的肝根本不是一回事。

  中医学博士罗大中说,西医认为,肝只是一个帮助解毒、消化的器官。中医认为,肝不只是一个器官,肝更主升发、主疏泄,它负责把身体内的各种气血通道疏泄开。如果情绪不好,会影响疏泄的作用,导致郁闷,中医术语叫“肝气不疏”。

  魏教授说,中医里面肝属于将军之肝,它指挥我们全身的气、血、津液的运行。如果把人体的经络比作高速公路,公路车水马龙,如果没有交警指挥,没有各种信号灯系统,将会一片混乱。人体里面的肝就承担了这样重要的作用。

  魏教授认为,这名男子情绪低落抑郁,不愿与人交流的症状都符合中医肝气不疏的特点。肝疏泄后,对外界反应就会敏感。他给男子开了一个药方,让他回家服用。并建议他妈妈,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或让她儿子走出走,不断与人沟通、交流。

  男子经服用魏教授开的药方,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半年后,当他再出现在魏教授面前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了。

  魏教授说,经过半年的努力,这位患者成功地慢慢走出了阴影,后来他不用妈妈陪着来了。

  魏教授给这名男子开的是什么药方,竞能将他从抑郁的情绪中拯救出来呢?原来,魏教授开的是疏肝理气的名方——逍遥散。逍遥散出自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疏肝养血还补脾

  要说逍遥散的由来,与宋朝皇帝特别重视医药有关。

  罗大中说,逍遥散这个方子,是宋代的一个处方。宋朝皇帝建国以后,想稳定社会,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重视医方,认为只要掌握了方子,治病的钥匙就找到了。宋代皇帝鼓励老百姓献医方,献方多了还给钱、给官做。很多人收集各种有效的药方,并以搜集方多为荣,所以宋代搜集了大量医方。当时很多文人都擅长搜集方子,著名的大文人苏轼、科学家沈括也搜集了很多方子,并对方子进行点评,最后刻印出版。宋朝从朝廷到民间都有这个风气。宋朝政府把这些方子搜集后,整理出了几部大型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其中一部。

  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说,宋代刚开始收集有200多个方子,到北宋末年扩充到700多。很多方子流传至今,比如牛黄解毒丸、逍遥散、藿香正气散、六味散、六味地黄丸,当时把这些药都做成了成药,中药的成药就是从宋代开始流传至今,中成药给老百姓服药提供了方便。

  逍遥散疏肝理气,服用后让人肝气畅通、心情开朗、逍遥自在。逍遥散正是根据其疗效特征命名的。临床也常用它的丸剂,叫逍遥丸。

  魏教授说,逍遥丸之所以被现代人追捧,是它组合的独到性:除了疏肝它还养肝。

  逍遥散的方子功效看来十分神奇,但处方并不复杂,它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八味普通中药组合而成。

  魏睦新说,中医里有很多疏肝药,最经典的是柴胡,单独用柴胡,只顾疏肝,最终可能患者的肝气不仅不能够通达,而且整个肝的功能会受到攻击,最后情绪可能会更加忧郁,出现烦燥。

  中医认为:柴胡虽然是最经典的疏肝药,但是光一味药,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中医药方绝大多数是复方,根据病情需要,将多种药材组合而成。每一种药材都有它的特性和功能,而不同药根据特性和功能搭配起来,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逍遥散用柴胡疏肝,同时配以其他几味药,养血柔肝、健脾祛湿、补中益气。通过巧妙搭配起到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

  罗大中说,疏肝,养血、补脾是互相依托的,只解决一个问题,其他两个问题存在,可能解决不好,这个方子精妙的是把3个问题同时解决了。

  也被誉为妇科良药

  在古代,逍遥散被誉为妇科良药,因为它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正符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妇女有月经、要怀孕、要生小孩,这一系列都与血液有关系,所以妇女养血柔肝非常重要。

  罗大中说,后世用逍遥散很多时候用到妇女身上,因为妇女情绪比较敏感,肝气不疏的情况比较多,又会出现血亏的情况,这个方子很起作用。

  现代临床,逍遥散在妇科也被广泛应用。罗大中博士就曾听中医同仁提到过一个用逍遥散治疗的医案。两年前,一位姓王的女士特地从美国飞回国内,专程找到罗博士的这位中医朋友。

  她在美国生活,因为西方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她生完孩子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晚上睡不着觉,体质极度下降,出去买菜回来就躺在床上,一点力气也没有,非常痛苦。

  王女士在美国进行了全面检查,身体没有任何异常,美国医生认为她没有大病,判断她是情志问题,属于抑郁症。

  罗大中说,王女士自己分析,不是情绪问题,是没有力气,失眠。

  在西医治疗没有效果、痛苦难耐之下,王女士想起了中医,她抱着一线希望回到国内,找到这位中医,希望能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

  诊断后,中医得出了结论。情绪不好,会影响疏泄的作用,所以会导致郁闷,中医术语叫“肝气不疏”,一定是她的生活环境有什么问题,引起了肝气不疏。

  这个诊断也间接说明美国医生诊断王女士是抑郁症,有一定道理,王女士的症状主要是由她的情绪所导致。

  为什么王女士不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呢?

  罗大中说,她或许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她心里确实有压力。现代人有很多这种情况,自己觉得很正常,实际上压力已经超负荷了,造成了肝气不疏。

  妇女在生产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失血,导致血虚,中医理论认为,血虚又会进一步导致心神失养,引起失眠。逍遥散正好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为此,中医给王女士开出了逍遥丸这个药方。

  王女士服用后,身体一点点恢复过来,睡眠完全正常了,日常活动没问题了。

  现代人抗压有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逍遥散也频繁地出现在男性患者的药方上。

  罗大中说,大家都认为逍遥散或者逍遥丸是给妇女用的,实际上并不是。只要是血亏,肝气不疏,无论男女都可以用。

  古代医书上也有不少关于男性使用逍遥散的医案。明代一名男子浑身发热,咳嗽得十分严重,请了不少大夫看病,用金匮肾气丸补肾、用化痰的办法治肺,都没有起色,最后请来当时很有名的医生李士材。

  罗大中说,发热、咳喘实际是因为肝气不疏引起的,李士材用逍遥散加了点牡丹皮,患者服了两副药,咳喘马上就止住了。实际上,逍遥散古代就是男女通用的方子。

  由于现代社会的压力,从白领到学生,不少人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或身心俱病。逍遥散在这方面有独到的作用。魏教授曾经用逍遥散治愈了一例学生的考试综合征。患者是一个高三的学生,由于升学考试压力,脾气变得急躁,情绪越来越差,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

  魏睦新说,患者平时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情绪紧张,烦燥,爱发火,喜欢砸东西,更糟糕的是他平时记得好好的知识,一到考场,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时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孩子的父母很着急,儿子这样的状况根本没法上考场,赶紧带他到医院。

  魏教授在仔细诊断病情后认为,这种情况现代医学有个名词叫考试综合征。从中医角度讲,实际就是肝的调节出现了紊乱,是肝气郁结的一个病症。

  由于精神压力太大,患者的肝气郁结,气机调节紊乱,影响了情绪和学习能力。魏教授告诉患者父母,这段时间不要再给孩子太大压力,要帮助他减负。同时,魏教授还针对男孩症状开出了逍遥散。经过半个多月的调理,患者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顺利地参加了高考。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人们还发现逍遥散对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也有明显的功效。

  现在,临床有一个很多白领的典型病,平时好好的,要出去旅行了,一上汽车就要上厕所;有些人平时好好的,考试之前就拉肚子。

  西医称这类患者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紊乱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为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炎症等因素都可引起肠易激综合症,给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从中医角度,属于肝脾同病,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出现了问题,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根据魏教授长期临床经验,逍遥散对这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逍遥散有这么多好处,是否我们平时就可以买来随便使用呢?

  罗大中说,不要把逍遥散当做保健品,从古到今,中医发展历史上,它都是作为一个治病的药出现的。它有明确的适应症,一定要有肝气不疏、气血不足这种情况才用。我们自己不要主观判断,应该找中医师分析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如果自己乱用,有时会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逍遥散,这样,千古名方才能如它的名字一样,抹去身心阴云,还我自在逍遥。

  摘自《走近科学》2011年第10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4 发表于: 2012-04-14
逍遥散
A+医学百科 >> 逍遥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方论】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 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

【化裁】 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注意事项】

(1)阴虚阳亢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附方】 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文献】 方论 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逍遥散-《医统》卷八十四。
【别名】柴胡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人参、半夏(制)、柴胡、黄芩、陈皮、麦门冬、甘草各等分。

【加减】呕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术;少睡,加酸枣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来源】《医统》卷八十四。

【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

【用法】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逍遥散-《外科正宗》卷二。
【药物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香附8分,丹皮7分,甘草6分,薄荷5分,黄芩(有热加)5分。

【处方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剂功效】和气血,开郁行滞,散结。疏肝。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  

逍遥散-《女科秘要》卷三。
【药物组成】白术,川归,白芍,花粉8分,玄胡8分,地骨皮1钱,石莲子1钱,黄芩4分,薄荷4分,龙胆草5分(1方无黄芩)。

【处方来源】《女科秘要》卷三。

【方剂主治】妇人血虚,性急,或当行经时房事触伤,腹中结块如鸡子大,左右而动,月水不行,变作五心烦热,头昏目眩。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血见水即滞,闭而发热,初起1-2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

【方剂功效】退寒热。

【用法用量】上为散服,或水煎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5 发表于: 2012-04-14
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惊伤心胆,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杂病源流犀烛·卷六》说:“惊者,心与肝胃病也。然则因所触,发为惊者,虽属肝胃,受其惊而辄动者,心也。故惊之为病,仍不离乎心。”所以说惊伤心胆。

         必须指出,虽然情志伤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地认为怒只能伤肝,喜只能伤心,等等。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活动又复杂多变,而总统于心,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就明确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还可导致木侮金,即肝火犯肺等。

         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与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接受反应和调节有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主思,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情志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而七情内伤,又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机逆乱。必然影响到血的正常运行。所以,情志伤又以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的症状。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出现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症。肝郁还可以化火,气火上逆,则常见心烦易怒、口苦干渴等症。情志伤影响气机,还可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3)首先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

         怒则气上,是指盛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怒则气上,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另外,怒伤肝还可表现为肝失疏泄的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适度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醇剩义·劳伤》说:“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本神》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临床见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气趋于下,同时血亦下行,临床见面色苍白、头昏,甚则昏厥。恐又可使肾气下陷不固,出现二便失禁,或男子遗精,孕妇流产等。恐伤肾精还可见骨酸痿厥等。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心悸心慌等。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临床上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等。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 斜等。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加重等。

         从以上所述的内容看,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同时,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为中医精神治疗的原则之一。又根据七情内伤首先影响气机和易致郁证的特点,治疗情志伤之始,应以调气为先,理气开郁并结合思想开导为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6 发表于: 2012-04-14
第四节 素问-调经纶
第一段:调畅经脉,经脉者,决死生,除百病。很多疾病都要通过调畅经脉来治疗,这里节选病机部分。主要是调畅经脉,针刺方法治疗的。本段讲有余不足及其调治的问题。有余不足之证及其调治的原则是守经隧。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7 发表于: 2012-04-14
听说古代有关针刺的文献讲,有余泻之,不足补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是问,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说:有余有五,不足也有五,你想问那部分?帝说:都想听听。神、气、血、形、志有余也有不足,其实就是说的心肺肝脾肾有余也有不足,因为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主肌肉和主形体,肾藏志,凡这10者,它们的虚实各不相同,心肝之实不同。帝曰:人有很多,精气津液,还有四肢九窍,还按形体部位划分有16部(16部经脉,或皮毛、络、经、腠、肉、脉、筋、骨、上、下、内、外、左、中、右),365节,就是365个腧穴,神气游行出入之处,人有这样一些形体结构,才能生百病,但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先生,您为什么说只有五呢?它们怎么产生的呢?岐伯回答说:皆生于五脏,所以有五,百病都可归属到五脏去,故此,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成形怀疑是衍文,志意通畅,肉连骨髓,就是形神俱备,神形相依,相统一,这才能形成身体、五脏,志意通指五神,这才是健康完全的人。五脏的神气之道,五脏之气的出入之道,都是和经隧相通,深层的叫隧道,经脉行气血,如果气血不和,百病产生,百病也是通过经隧联系到五脏的,所以要守护经隧,不要让他紊乱,保持畅通,不受百病干扰。用虚实来分析百病性质。

理论阐释1、要守护经隧,的意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8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讲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其调治法。
原文:“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9 发表于: 2012-04-14
心有余不足,心的虚实,由于心藏神,所以神有不足,神有余则笑不休,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所以邪气有余则嘻笑不休,神志失常,神不足,虚则悲,心火不足,肺金反悔,出现悲,悲则悲不自胜,哭泣不止,多半是心营血不足,不养心神,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无故自悲伤。并是合并、偏聚,气血不并,血还是血,气还是气,能够顺畅运行,所以五脏安定,但邪客于形,这时邪气也可侵犯人体,但相对病情轻微,洒淅恶寒的样子,象冷水向背上撒一下,起于毫毛,病情浅表、浅在,未进入经络。虽然是神之病,但病情轻微。帝曰:补泻怎样呢?岐伯说:神有余之病,泻其小络,出血,针刺经络出出血,由于病情未深,不要深刺和摇针,更不要刺中大的经脉,这样神气就可平复了。不足的呢?要视其虚络,看他经脉所过部位,络脉比较虚的地方,就比不明显的地方,虚络就是陷下的地方,要用按摩的方法,揉按的方法,使它的气血充实起来,到大于这个地方,达于心的经脉。到达之后,再刺而利之,针刺方法使它畅通,但要不出血,不要泻,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对神气轻微的病怎么治疗?岐伯说:要用按摩的方法,不要松手,拿着针不要摇针而针刺,这样就使气血转移到不足的地方,虚的地方,神气就可恢复了。气有余不足是肺气不足,肺主气,肺的邪气有余,邪气实,就出现喘咳上气,肺不能正常宣降,肺气虚的时候,就气少,少气不足以言,有时鼻子呼吸还畅通,但无力,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如受到轻微的外邪,皮肤微病,叫白气微泻,肺主金,其色白。帝曰:补泻奈何?气有余要泻其经隧,但要无伤其经,不要使营气外泄,无泻其营,卫气还可以泻,马莳对针灸的注释较好。不足,就是虚证,要补其经隧,无出其气,营气卫气都不要泻。帝曰:治疗这种病轻微时应怎样针刺?病在于气,病情很轻微,怎么治疗?那要按摩要针刺的部位,不撒手,同时要出针给病人看,并且说,我要深刺了,这是心理作用,病人精神马上就能集中,有利于气血运行,但要触到体表时,必须改变成浅刺,病人自己的精气就很顺从,不致紊乱,精气自然平复,邪气散乱,散掉,让邪气不能停留体内,腠理一散,邪气就出去了,正气气血就和调了。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