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79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0 发表于: 2012-04-14
滋养肝阴仙方—— 一贯煎
滋养肝阴仙方—— 一贯煎

郭振东

  一贯煎是滋阴疏肝的名方,为清代医家魏之琇(号柳州)所创制,载于《柳州医话》一书。木方运用滋阴柔肝的药物,达到疏肝解郁的功效,立意深刻,组方贴切,故张山雷《女科辑要笺正》说它是“涵养肝阴无上良方”。
  本方由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身10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川楝子 5g组成。方中以生地为君药,滋阴补肾,兼养肝血。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燥;枸杞子滋肝肾之阴,当归补肝经之血,诸药辅君之用以为臣。再用少量川楝子,苦寒清热,疏肝理气以为佐使。全方重点虽在滋阴养血,作用却是以柔肝而代疏肝,因而对于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横逆所致之胁肋攻痛,胸腹胀满,泛酸口苦,咽干口燥,疝气症瘕种种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必须见到舌红少津,苔薄而干,脉细数或虚弦者,方为对症。倘若胁痛脘胀,舌苔白腻,脉濡滑或滑细的,则为痰涎湿浊阻遏气机所致,治应行气化浊,而不宜应用本方。
  本方重用滋阴而反能疏肝的道理,张山雷说是“气之所滞,本由液之不能充。”因为肝有“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体阴”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用阳”是指肝气有主疏泄的作用,性喜条达。“疏泄”是肝气作用的形式,含有疏通、发泄、升动的意思。“条达”则是肝气特性,意思是肝气要像树枝的生长一样,保持着通畅舒展的特性,才能疏泄正常。在生理状态下,体阴既是用阳的物质基础,又能制约肝气的疏泄太过。反之,用阳既是体阴的功能表现,又能制约肝血的外溢不藏。
  一般说来,精神情态的刺激可使肝气郁滞,疏泄不畅,由此引起的疾病,要用疏肝理气之药,以助运行;而肝血不足,不能涵养肝气,也可导致肝气疏泄失常,并进而横逆。由此引起的病症,则需滋阴养血,柔肝疏肝,以遂肝气条达之性。一贯煎正是为后一种病机所设。
  中医认为,肝与肾有“同源”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血能化精,精能生血。一贯煎重用生地,就是通过滋肾阴以养肝血。又因肾与肺也有相生关系,肺阴下降可以滋养肾阴,所以方中用沙参、麦冬养阴润肺,以与枸杞、当归配合,加强滋阴养血之功。川楝子既能疏肝利气,又能清泄郁热,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应用,非但无伤之弊,反有通滞润燥之功。全方如此配伍,不仅体现了辨证用药之妙,也表明了本方不同于一般理气疏肝的方剂。因此,对于西医诊断的如慢性肝炎、溃疡病、高血压、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慢性睾丸炎,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只要辨证为肝肾阴虚、肝气郁滞的,均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魏之琇在本方后曾提出若干加减法,如口苦而燥加川连;大便秘结加栝楼仁;虚热多汗加地骨皮;阴亏过甚加石斛;腹痛加芍药、甘草,均可作为参考。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D3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1 发表于: 2012-04-14
一 贯 煎  ▲▲▲
    〖方源〗《续各医类案·卷十八心胃痛》魏之琇在高鼓峰、吕东庄治胃痛的医案中说:“按此病外间多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矣;又用肉桂亦效,以木得桂而枯也,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竭,少壮者多成劳,衰弱者多发厥而死不可不知。”
  “高吕二案持论略同,而俱用滋水生肝饮,而予早年亦用用此,却不甚应,乃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子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如应桴鼓,口若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纯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  各三钱 [各9g]      生地黄 六钱至一两五钱 [18~30g]
    枸杞子 三钱至六钱 [9~18g]           川楝子 一钱半 [4.5g]
〖用法〗水煎服。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
    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5top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病机分析]
〖功用〗滋阴疏肝。  

5top

   
 君  生地黄[重用] ──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 北沙参 ┐
   │    │
   │ 麦冬  │
 臣 ┤    ├ 益阴养血而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
   │ 当归身 │
   │    │
   └ 枸杞子 ┘
 
 佐  川楝子[少量] ── 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则胸脘胁痛等症可解。
 
[本方配伍特点][一贯煎与逍遥散鉴别]  

5top

    1.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证治要点。
  2.若大便秘结,加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3.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加减治之。  

5top

    由于本方中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5top

    《中风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连泄火。连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阴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方下舌无津液四字,最宜注意,如其舌苔浊垢,即非所宜。”
  实验研究:一贯煎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实验证明,本方口服煎剂能防上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对乙酰胆碱所致家兔离体肠管的痉挛有拮抗作用(中成药研究,1987;1:24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2 发表于: 2012-04-14
一贯煎
医药数据库中心 药学论坛
   别名  
处方来源 清·《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  
剂型 汤剂  
药物组成 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加减  
功效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病气瘕聚。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胃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节育术后综合征、带状疱疹、中心性视网膜炎、多发性口疮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治疗胃炎期间忌食辛热、油炸食物。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1.肝炎后综合征:应用本方加炙甘草、小麦、大枣各20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病情好转后隔日1剂。治疗本病(胁痛、腹胀、纳差、恶心、便溏、失眠、头晕、焦虑、乏力等)49例,服药5-25剂后,痊愈31例,好转14例,无效4例。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用本方加味:女贞子15g、钩藤18g、何首乌15g、沙参9g、麦冬9g、当归9g、生地18g、枸杞子18g、川楝子9g,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用3-5个疗程。治疗HBsAg(+)患者83例,其中男37例,女46例;年龄18-55岁,发现HBsAg(+)最短半年,长者5年余;滴度1:32-1:4096。另设对照组46例(二组具有可比性),采用目前治疗该病主药“护肝片”,辅以肝泰乐、维生素C等。结果:治疗组83例中HBsAg转阴率53.0%;总有效率91.6%。与对照组13.0%及36.9%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
3.肝胃疾病:用一贯煎加味北沙参、当归、生地、枸杞、川楝子、延胡索、青皮、白芍、黄芪等,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冲剂每次10g,日3次冲服;袋泡剂每次15g,日2包代茶饮。治疗肝胃疾病50例,其中,肝病32例,胃病18例。男性42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78岁,以40岁左右居多。结果:肝病组总有效率93.75%,胃病组总有效率83.20%。
4.萎缩性胃炎:用本方加白花蛇舌草50g,治疗萎缩性胃炎45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
5.软组织劳损:用本方合芍药甘草汤加味,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加丹参30g,片姜黄5g;肱骨外上髁肌腱炎和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加桂枝9g,玄胡12g。治疗肱骨外上髁肌腱炎41例,肱二头肌长头腱炎31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6例。结果:近期治愈33例,显效21例,好转13例,无效11例。
6.中心性视网膜炎:用本方加减(生地、沙参、丹参各15g,当归、枸杞、麦冬、桑椹、青葙子各10g,川楝子6g)治疗本病45例;口干、眼干涩较甚,舌红而干加石斛、玉竹;眼胀痛去川楝,加白芍、郁金、珍珠母;便秘加玄参、麻仁;失眠多梦加夜交藤、枣仁、生龙齿;纳差、乏味加神曲、砂仁、麦芽;黄斑水肿,渗出甚者加泽泻、茯苓或茯神、车前子;黄斑区充血或有出血点加丹皮、旱莲草、三七。日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35例,显效(视力提高二排以上,黄斑区水肿消失,渗出物部分吸收,症状改善)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5%。多数患者于服药10-15剂后,视力开始上升。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肝损伤,抗胃溃疡,抗疲劳,耐缺氧,镇静,镇痛,抗菌等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3 发表于: 2012-04-14
一贯煎2010-11-03 来源:中国中医

[导语]一贯煎是药物名,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一贯煎是药物名,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来源】《柳州医话》是清·魏之秀之名方。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

【组成】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 地(一贯)杀 狗 卖 金铃。

当归 生地 沙参 枸杞 麦冬 金铃子(川楝子的别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禁忌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忌服。

中医论述

1.《中风斠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2.《中医杂志》(1963;10:18):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来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

3.《方剂学》: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4 发表于: 2012-04-14
一贯煎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应用科学方剂科学

滋阴疏肝。主治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现代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还可用于肺结核,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睾丸炎等属阴虚气滞者。

一贯煎 - 来源
《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 - 组成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30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一贯煎 - 用法
水煎,去渣温服。
一贯煎 - 辩证要点
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苔,脉虚弦。
一贯煎 - 配伍特点
滋水涵木与清金平木,培土抑木并用。

一贯煎 - 功用
滋养疏肝。

一贯煎 - 主治
阴虚肝郁症。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 - 现代运用
现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还可用于肺结核,糖尿病,慢性睾丸炎等属阴虚气滞者。

一贯煎 - 禁忌方中滋腻之药较多,肝郁脾虚停湿者,不宜使用。
一贯煎 - 临证加减
虚热多汗,加地骨皮;胸胁作痛,按之坚硬,加鳖甲。
一贯煎 - 方论
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壮水之主以滋肝木;配枸杞子益肝阴、养肝体,益精血,当归养血补肝,同为臣药;佐以沙参、麦冬既滋脾胃之阴,又滋水之上源,肺胃津旺,金气清肃下行,自能制木,共奏培土荣木、养金抑木之功效;川楝子既能疏泄肝气,又能顺肝木条达之性,且制诸药滋腻碍胃之弊。诸药合用共奏补疏兼施,寓疏于补, 滋阴柔肝,条达肝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
一贯煎 - 【加减法】
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本方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 瓜蒌仁10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 郁金12 三七末4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 春砂仁9 神曲9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10 桑白皮12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 石膏15 淡竹叶15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等。


一贯煎 - 药物说明
点评
1、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证治要点。由于方中滋腻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2、若大便秘结,加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口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枣仁;口苦燥,加少量的黄连。   

3、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的患,均可灵活加减药物用以治疗。   

总之,本方配伍特点,是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另外,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理气作用,都可用于治疗肝郁不舒所致胁痛。不同的是,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所致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的胁痛,并见吞酸吐苦等。



一贯煎 - 中医论述
1.《中风斠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2.《中医杂志》(1963;10:18):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来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   

3.《方剂学》: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一贯煎 - 滋阴名方
药方组成和常用剂量
中药方剂“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臔的《续名医类案》,是临床上滋阴疏肝的首选方剂。一贯煎的组成和常用剂量为:北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 15克,当归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本方随证加减,对一些慢性疑难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贯煎 - 治疗病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其滋阴疏肝作用的确不同凡响,并广泛应用于肝、胃、高血压、妇科、眼科等肝肾阴虚诸症。   

1、慢性肝病:临床可用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属阴虚者,对肝脓疡恢复期也有较好的效果。对上述肝病,可用一贯煎6味药,酌加白芍 15克,丹参12克,生黄芪10克,每日1剂,连服1~3个月。   

2、萎缩性胃炎:大量临床报道表明,一贯煎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属阴虚者有一定疗效。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一贯煎基础上,加乌梅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6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2~3个月为1疗程。凡经一贯煎调治的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巩固。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此类病症大多属阴虚,以一贯煎加白芍15克,茯苓12克,百合15克,小麦10克,大枣3枚,疗效颇为理想。   

4、中心性视网膜炎:用一贯煎加密蒙花12克,白芍15克,草决明12克,郁金10克,水煎服,连服1~2个月。一般服10~15剂后视力开始上升。   

5、肿瘤放疗后阴道干涩症:妇女宫颈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出现阴道干涩、疼痛等症,可用一贯煎加枣皮12克,白花蛇舌草 20克,半枝莲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连服15~30剂,往往可见显效。对其它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口干舌燥、心烦失眠、食欲缺乏等阴虚表现,亦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一贯煎加减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肺结核、性功能减退等。


一贯煎 -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肝损伤,抗胃溃疡,抗疲劳,耐缺氧,镇静,镇痛,抗菌等作用。   

1.抗肝损伤 口服加减一贯煎后,能使四氯化碳造型的肝损伤小鼠高sGPT、高血清尿酸及增高的肝脏甘油三酯显著下降,使低肝糖原显著升高。   

2.抗胃溃疡 口服一贯煎煎剂后对大鼠冬夏不同季节胃液成分分泌无明显影响,能防止实验性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对乙酰胆碱所致家兔离体肠管的痉挛有拮抗作用,而对小鼠肠道运动无明显影响。   

3.抗疲劳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7日后,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   

4. 耐缺氧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5日后,使小鼠在常压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延长,使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小鼠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   

5.镇静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1小时后,小鼠的入睡率明显提高,并且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有协同作用。   

6. 镇痛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后,经热板法实验测得小鼠给药后1小时和2小时痛阈分别得到提高。   

7. 抗菌 通过体外管碟法实验,发现一贯煎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毛霉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作用不显著。   

8. 抗炎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1周,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廊炎性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9.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1周,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提高。   

10.毒理作用 用本方分别按40g/kg、50g/kg1次给小鼠灌胃,观察3日,动物饮食活动良好,未见死亡,无法测得LD50。

一贯煎 - 现代研究
一贯煎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能使SGPT降低,肝组织病理损害过程减轻。一贯煎水煎剂还具有显著地抗疲劳,抗缺氧,抗炎,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镇静和镇痛等作用,并能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家兔肠管痉挛。

一贯煎 - 歌诀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5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段,讲气血失调而生虚实之证。
原文:“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6 发表于: 2012-04-14
帝曰:我们说虚实之病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气血失调导致各种虚实之证。血气相结合,本来气行气道,血行血脉,结果气血不是正常运行,而有所偏,并与一处,阴阳不平衡,倾斜,可出现气乱于卫,血逆于经,卫气乱了,血逆乱。气血离开了正常轨道,可出现一虚一实。本应运行于阴的,结果它运行于阳了,那就阴虚而阳实了,反过来也一样。离开了就虚,不该有而有就实了。血属阴,阴指阴分,部位。又并于阴的部位而重阴,气属阳又并于阳的部位,可出现惊或发狂。重阴则癫,重阳则狂。血为阴而并于阳分,出现阴虚的内热,气属阳并于阴,出现里热。灵中就是热中,上指上焦,主要指心,下指下焦,指肝,血并于心,血属阴,并于心,使心气被郁,出现心烦而抑郁,使心的阳气被抑郁了。气并于肝,肝气实,出现善怒,血瘀滞于下,气上冲于上,阳气上扰,出现乱而喜忘,血蓄下焦后,不能养心神了。气上冲,阳气上扰,也可出现乱而喜忘,狂乱、善骂。血并于阴,气也可以并于阳,气血偏离他的正常部位了,那么,什么样叫实,什么样叫虚呢?
岐伯说:血气有个喜温而恶寒的特点,寒则凝滞而不能运行,流通不畅,温则易消散,而运行加快,这样,涩就成为实了,淤滞住了就成实了,消耗就是虚了,故气之所并为血虚,气实了,就成为血虚,血实了,就阴盛了,血偏阴了,气就虚了,或者说,血并于气,就气分实,血分虚,同样,气并于血,气分虚,血分实。帝曰:人有的无非是气血而已,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吗?岐伯说:相对而言,有就是实,无就是虚,所并之处就是实,其它地方就是虚,故气并、气盛则无血,就是血虚,同样,血并、血盛则气虚,今血与气相失,血气不和,不和调,相失就虚。络脉也好,孙脉也好,最后都输入到里面的经脉,血气相合了,相合并了,相淤滞了,就成为实了。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下就虚了,故为大厥,昏厥。张仲景解释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脱于上,阴气在下和阳气不相接了。厥则暴死,如果气还能下降,使上下能协调,则生。不死。帝曰:实是怎么实起来的,虚又是怎么虚的呢?气血到哪里去了呢?他们的关键是什么呢?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俞会,就是腧穴,都是气血游行出入之处,相互交通的地方,阳注于阴,阴满之外,之作至,阳经可以注入阴经,气血可由阳经注入阴经,阴满了,也可到达于阳经,阴精和阳精是相互联系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气血可充斥全身,充养全身。九侯是指脉,从头到脚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三侯,全身脉象都一致,都平衡,正常,这就叫平人,健康的人。下面又讲了由不同病因产生不同病症。邪气引起疾病导致阴的病,或导致阳的病,导致阴分的病是阴邪,导致阳分的病是阳邪。使人的病在于阳分的,得之风雨寒暑,六淫之气,或者说六淫之气总体叫阳邪,使人病生于阴,生于里,是饮食居处,居处失调,生活的规律或阴阳喜怒,两性七情,饮食失调,起居不时,伤于内脏,这些病因都属阴的一类。帝曰:风雨伤人怎样呢?外邪伤人,先侵犯人的皮肤,传于孙脉,从表入里过程。孙脉满了传于络脉,络脉满了再入里经脉。血气与邪气并存于分肉腠理之间,这时,脉实而大,这是实证。坚太素作邪,实证特点是邪气充盛,所以不可按之,病位怕按,按之则痛,虚则喜温喜按,实则拒按。帝曰:寒湿伤人怎样呢?风雨偏于阳,寒湿相对偏于阴,寒湿伤人,皮肤不收,太素没有不字,是皮肤收,收敛,肌肉紧闭,坚紧,寒为阴邪,其性凝敛,收敛,使皮肤收敛,肌肉坚紧,不松弛,寒湿之邪使营血,营气、血泣,卫气去,卫为阳热之气,寒湿之邪耗散人体阳热之气,故叫虚,聂辟就是皱褶,虚者气不足,没有气来充养皮肤,皮肤不能充满而皱褶,按之则气足,使热气来至,气血相对充足。所以快然,舒服而不痛。帝曰:阴是说内伤之病,内伤之病怎么有实证呢?从病因说,是饮食居处,从病位说是在里,在阴,喜怒不节则阴气,内脏之气上逆,特别是肝气上逆,气血上逆,上逆则下虚,血上逆阳气就走之于下,下边就阳气实,阳热之气实。帝曰:阴怎么生的虚呢?喜则气下,涣散,悲可使气消散,消耗,消则脉虚空,再加上寒饮食,使寒气熏满,太素作伤脏,寒气伤脏,使得血也泣,卫气也散了,这就是阴之生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7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虚实的病机。一是从邪正盛衰立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是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立论,血气以并,阴阳相倾,倾到哪,哪就实。另外地方就虚。气血偏于哪里,哪个部位。这里也有虚实夹杂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8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血气者,喜温而恶寒,行血、活血必须要用一些温药,凉药活血效果不好。丹皮、赤芍都偏凉,但必须加温药才好。温针是在针上缠点艾绒点燃加温。2、关于大厥。神志不清的昏厥。脑溢血,镇肝熄风汤治疗,血随气而上升,之极,致脑中充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9 发表于: 2012-04-14
第四段: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原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