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5阅读
  • 224回复

读书笔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2-03-25
脏腑中诸脉

其在脏腑之脉,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太阳膀胱,少阴肾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少阳三焦,厥阴心包;足少阳胆,厥阴肝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阳明大肠,太阴肺。足阳明胃,太阴脾凡此六经、脉皆互络,手足同然,无须详赘。(如肺脉络大肠,大肠脉络肺之类,十二经皆仿此更有肺之一脏,心直上而肾直入,胃之一腑,肝脉挟而肺小循。(肝脉挟胃,肺脉还循胃口,小肠之脉抵胃,心有肾支之络,肝有肾经之贯,肝支又注于心中,肺脉自起于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为无涉,十有一经,皆上下而贯之。(心下膈膜,遮隔浊气,不使上薰心肺。惟膀胱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不贯膈此属脏腑之间,并须熟谙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2-03-25
手经诸脉

论乎肩肘之间,乃号为 。(音柔。俗名大臂之内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后,包络恰循乎其间。
之外廉有三,小循后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 下为肘,三焦上贯内廉,尺泽包络入之,(包络之支者,入肘内陷中尺泽穴肺则下于内前,心又下于内后,(肺脉下肘中,心脉下肘内,惟肺脉行前。心脉行后,心包行其中间为别小肠出于内侧,(两筋之间,大肠入于外廉。肘下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脉仍循内后廉,上骨下廉之内,仍循肺脉,臂外两骨之间,还出三焦。肺入寸口而循鱼际,(关前动脉为寸口,大指后肉隆起处为鱼际,鱼际其间穴名心抵锐骨而入后廉,(心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包络直入于掌中,(从曲泽行掌后两筋之间,横纹陷中,入掌中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肠出于合谷,而上入两筋之中。(合谷俗名虎口,大肠经穴小肠循于外侧,而出腕下之踝。(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踝,音华,上声。腕,外兑骨肺脉出于大指,包络出于中指,次指为肺支、肠脉之交。(肺脉之支者,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之脉,起于次指之端,四指为包络、焦脉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间。小指为心脉、小肠之接。所谓手经,大略如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03-25
足经诸脉

至如尻上为腰,膀胱脉抵。(背脊下横骨为腰腰下为臀,膀支贯之。两旁捷骨之下名髀枢,而胆横膀过。(一名髀厌,胆脉横入髀厌中。膀胱之支者过脾枢前面气街之下号髀关,而胃经直下。股之内廉,前廉脾而后廉肾,又肝脉内循于股阴。股外为髀,后膀支而前胃脉,(髀前膝上六寸,起肉为伏兔,胃脉抵之又胆脉下循于髀阳。(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是以挟膝筋中为膑。(即膝盖骨仍属胃经之直下,而膝内脾经,(内前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03-26
膝外胆脉,(外廉膝后曲处为 ,还是膀支之直入,而肾出肝上,俱在内廉。(肾脉出 内廉,肝脉上 内廉脾肾上于 内,( ,足肚也,二豚上 内廉旁支贯于 外。(从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胆下于外辅骨前,而直抵绝骨之端。(脾骨为辅骨,外踝上为绝骨肝斜于胫 内侧,而胃循胫外之廉。内踝有脾前肾后之分,外踝有胆前膀后之别。(跟上两旁,内外曰踝大指节后为核骨,脾经脉过。足外侧骨为京骨,膀脉支循。肾入跟中,胃胆循跗,跗上廉乃肝经循处。足心中有肾脉斜趋。(涌泉穴大指甲后,属胆支肝脉之交。大指内侧,为胃支脾脉之接。中指内外,分胃直胃支之入。四指之间,又胆经直入而终。膀支至于小指之外,肾脉起于小指之下,足经之脉,又如此也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2-03-26
经络 十五络脉  
络穴俱在两经中间,乃交经过络之处。十二经络周流迭运,荣于肢节。另有三络,阳跷络、阴跷络、脾之络是也。此与形色问证出《医经国小》。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议,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络乃会阴地,脾大络号称大包,十五络穴君须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2-03-26
奇经八脉
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督之为言都也。阳脉都会,
男子之主。)
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生养之源,女子之主。冲脉即气冲,乃
胃脉发源。)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督任气冲)
三脉并起而异行。(皆始于气冲,一原而分三歧。督脉行背而应乎阳,任脉行腹而应乎阴,冲脉自足至头,
若冲冲而直行于上,为十二经脉之海,总领诸经气血也。三脉固起于气冲,气冲又起胃脉源,知此则知胃气为本
矣。)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申脉)入风池,(脉行于背为阳。)阴跷内踝(照海)循咽嗌,(脉行于腹为
阴。跷者,捷也。言此脉之行,如足之捷也。)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
起阳维脉,太阳之 金门是。(维,持也。阳维,持诸阳;阴维,持诸阴。阴阳不相继,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
拾主持其身。故阳维病属表多寒热,阴维病属里多心痛。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跷脉
会于肩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
脉会于风池、哑门。此阳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交也。阴维之 曰筑宾,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
脉会于廉泉、天突。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会也。)带脉周回季肋间,(环回周身,总束诸脉,果束带然。起于
季肋,即章门胁下,接腰骨之间。)会于维道足少阳,脏腑筋骨髓气血脉,交相维系顺其常。
此奇经八脉,相连相会,维系诸经,乃顺其常,八脉隆甚,入于八脉,泛溢横流,却不还流于诸经,故十二
经亦不能拘制。因此受邪蓄热则为疮疡、热毒,当以砭刺也。经云∶腑会中脘穴,脏会章门穴,筋会阳陵泉穴,
髓会绝骨穴,血会膈俞穴,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穴,气会膻中穴,此八会之穴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2-03-26
奇经主病
奇经病非自生,盖因诸经溢出而流入之也。
阳维之病苦寒热,
阴维之病苦心痛。
阳跷之病,阳急而狂奔;
阴跷之病,阴急而足直。
冲病则气逆而里急,
督病则脊强而折厥,
任病则男疝而女带瘕,
带病则腹胀满而腰溶溶,
其冲任二经,是又妇人乳血月候之所从出。
(男女之异,正在此处。)
奇经之脉其如是乎!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2-03-26
脏腑总论

脏者,藏乎也;腑者,府库也。脏腑,兄弟也,同气而异形耳。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
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满而不能实也。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言心肺在上为阳,肝肾在下为阴,脾居中州,而播敷四脏,以为一身之运斡也。

五脏六腑皆相近,而心肺独与大肠小肠相远者何也?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脏腑,分阴分阳,而脾胃其中之太极矣乎!

多气多血经须记,手经大肠足经胃;
多气少血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
多血少气心胞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病值气血少者补之,多者损之)

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地五脏血里,其体在下,其用在上。(耳目口鼻)言阴阳互相为用,则天气左旋而降下,地气右旋而上升,气血和,表里静,上下通,如天地之泰然,人身其小天地乎?(气属阳,象天左旋;血属阴,象地右旋。血从气行,其体静而不动,故气血如磨形,上转而西,下安不动。虽云不动,自
有东行之意,以其上动下静,不得不尔也。)

以声色臭味常变言之∶肝主色,(应春,物皆有色,五色皆肝变化,然不特脏病征于面也。经言小肠谓赤肠,
大肠谓白肠,胆谓青肠,胃谓黄肠,膀胱谓黑肠,言腑病当与色相合也。又言赤脉、青脉、黄脉、白脉、黑脉
者,言脉与色亦当相合也。观色为医家大务如此)

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假如中风,肝为心邪,则知色当赤也。心主臭,应夏,(火能焦物,五臭皆心所主) 自入为焦臭,入肝为臊臭,入脾为香臭,入肺为腥臭,入肾为腐臭。

假如心经伤暑,则知其症当恶臭也。脾主味,(应季夏,味自土生,行五味以养五脏者,脾所主也) 自入为甘,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
假如饮食劳倦,以致脾邪入心,则知当喜苦味也。肺主声,(应秋,金之有声也,五声皆肺所发) 自入为悲,(即哭也,金气肃杀凄惨) 入肝为呼,(金胜肝,故发为呼) 入心为言,(火克金,故述为言) 入脾为歌,(母见子则乐而歌) 入肾为呻,(子见母则娇而呻吟)

假如伤寒肺邪入心,则知当谵言妄语也。肾主液,(应冬,水性濡润,五液皆出于肾,分灌五脏)自入为唾,(肾主骨,则肾之液从齿中而生) 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假如中湿,为肾邪入心,则知当汗出不可止也。

以主病要略言之∶三阴之脉荣于脏,三阳之脉荣于腑,阴阳和而无关格之患。惟五脏不和,则气滞而为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荣聚而为痈疽。(九窍∶耳目口鼻为阳七窍,大小便为阴二窍。盖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五脏不和,则荣卫不通,邪气不得外泄,故九窍壅滞。九窍既滞,则六腑阳气亦不得通和于内。

内外不通,故留结为痈疽疮疖) 盖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而气留在内,则阳气太盛,而阴气不得相荣于下,凡外感是动气病,而下窍不利者,皆关之类也。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而血留在内,则阴气太盛,而阳气不得相荣于上,故曰格。凡杂病由血所生,而上窍不利者,皆格之类也。(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盖气先中于邪,则留止不行,而为邪所动,气既受邪,必传与血,则血壅不行,而不能润泽经络,病所由生,是知气先病而血后病也。但外感从气而入,杂病从血而出,此又东垣独得之见。丹溪尝分为十二经歌括,今悉篡于后条分,故不重录)阴阳俱甚,阴中无阳,阳中无阴,阴阳相离,使荣卫痞塞,气血不相营运,此则五脏六腑皆受邪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关格,其百病之关健矣乎!

病有咳嗽泄痛 疟者,何也?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春则肝先受之,夏则心先受之,余仿此。 者,间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脏腑之疟各不同,当随所状而刺之。(刺法见后。)

病有积聚者,何也?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或上或下,或 左或右。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上下往来不定。积者阴气,聚者阳气,故不同也。

凡阳病欲得寒冷,又欲见人者,属腑;阴病欲得温热,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者,属脏。然脏病所以难治者, 传其所胜也。

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传,故言七传者死。腑病所以易治者,传其所生也。

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己)所生而愈,至其(己)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己)而持,自得其位
而起。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爽,下晡甚,夜半静退。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 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静。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炒、
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自其补泻言之∶外感内伤,病有虚、实、贼、微、正五邪之分。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假令心病,伤暑得之为正邪,中风得之为虚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是之谓五邪也。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自病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子。

假如肝乃心之母,心虚当补肝。脾乃心之子,心实当泻脾。余经脏仿之,是以五补五泻为方之祖与。(心虚,朱砂安神丸;肝肾虚,肾气丸;脾虚,益黄散;肺虚,阿胶散。心热,单泻心汤、导赤散;肝热,泻青丸;脾热,泻黄散;肺热,泻白散∶肾热,泻肾汤。后之补泻方,皆推此。)

抑又闻腑有五,脏有六、有九者,何谓也?腑有六者,谓三焦为外腑也。
上焦者,在心下胃上口,主内 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两旁;
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曰三焦。是腑之所以有六也。

脏亦有六者, 谓肾有两脏,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其气与肾相
通,故言脏亦有六也。
(华氏谓自喉咙以下六腑以应天气,肺之系也;自咽门以下六腑以应地气,胃之系也。 前喉纳气,后咽纳食,有谓三管者非) 脏有九者,神脏五∶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与志, 以其皆神气居之,故曰神脏五也。形脏四∶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以其如器外张,虚而不屈伸, 以藏于物,故曰形脏四。合之则为九脏矣。或疑气冲为腑,古人议论最活。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六者,名曰奇恒之府。
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五者,名曰传化之府,此皆不能久留输泻者。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又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
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是脏腑之散殊如此,然岂无其要乎!

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盖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独游行其间,以主荣卫而不息,火衰则为寒湿,火盛则为燥热,故曰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噫!胃胆随人神所在,象胆随斗柄所指,物亦且然,而况于人乎!人之所以灵于物者,心乎神乎!至尊至贵,至清至净,其十二官之主乎!故曰∶心静则万病息,心动则万病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2-03-26
有非本脏病而兼见者,何故?盖五脏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风证∶
为痫者,肝风入心也;
为头重呕吐者,脾风入心也;
为咳嗽唾衄血者,肺风入心也;
为眼旋生花者,肾风入心也。

心气证∶
为胁痛伏梁者,肝气入心也;
为背膊妨闷者,脾气入心也,
为胸背痛短气夜卧不安者,脾气入心也;
为 癖面黄者,肾气入心也。

心热证∶
为舌干少唾者,肝热入心也;
为目黄恶心者,脾热入心也;
为咳逆喘气生疮者,肺热入心也;
为癫狂骨烦者,肾热入心也。

心冷证∶
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肾冷入心,不治;
为痰冷吐泻者,脾冷入心也;
为悲思不乐者,肺冷入心也。

心虚证∶
为惊悸不欲闻人语者,肝虚入心也;
为食了旋饥,心中往往多热卧者,脾虚入心也;
为悲思鼻塞惊怖者,肺虚入心也;
为四肢无力多汗者,肾虚入心也。
举此心脏为例,余可类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2-03-26
凉以犀角生地牛黄,

则(当)归芍(药)吴萸(肉)桂苍(术)白术;
泻以黄连苦参秦艽,
补则(远)志菖(蒲)菟(丝子)天(门冬)麦门冬。

《编注药性》
补用酸枣仁、天竺黄、金银屑、麦门冬、远志、山药、红花、川芎、羚羊角、当归,
泻用枳实、葶苈、苦参、贝母、半夏、杏仁、郁金、玄胡索、前胡、黄连、木香,温用石菖蒲、藿香、苏子,
凉以竹叶、丹砂、矾石、玄明粉、牛黄、珍珠、麦门冬、郁金、黄连、知母、贝母、连翘、芦根、柴胡。

《内照》又分风、气、热、冷、虚用药。

大概风宜凉药为主,兼以温泻;
气宜温泻并用;
热则纯用泻药;
冷则纯用热药;
虚则纯用补药。各脏皆然。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