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27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2-04-13
学习中医,平时领悟的只要是病理和病机,跟着进行分析。
难点是病症分析定位很重要,不能看这个病理和自己很相似,看那个病理和自己也很相似,面对方剂就不能随便应用,必须万无一失才能随即自己用药。
所以,对于临时出现的病症必须判断准确,病因必须分析正确,万万不能用反药,也需要在第一时间手到病除。
所以对什么原因在成的诱因,属于上焦,中焦,下焦的病症特征必须分析到位,疾病是太过还是不及,虚实,阴阳,是寒性还是温热,是发火干燥还是湿热必须弄明白。
方剂采用伤寒论的千古方剂,理论采用黄帝内经的病理分析,用药方剂要对药性的作用搭配熟练于心,这样才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2-04-13
学习前古秘方:疏肝理气逍遥散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中医用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的名方。

  方药: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赤)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2钱(6克),水一大碗(300毫升),烧生姜一块切破(3~5克),薄荷少许(2~3克),同煎至210毫升,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七情不遂,肝气郁结而致的病症。

内经认为致病因素有三:一是外因,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二是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第三,其他原因,即饮食、劳倦、虫兽及意外伤害等。

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
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
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
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
煨姜——辛温,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
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逍遥散所治之证主要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
  应用逍遥散的基本症状是两胁胀痛,神疲食少,舌质淡,脉弦而虚。


【注意】
1、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而致的胁痛、胸闷等症,舌红苔少,脉象沉细者不宜用。
2、薄荷为引经药,不宜多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04-13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方论】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 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

【化裁】 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临证加减】

(1)肝郁气滞——香附、郁金、川芎,疏肝解郁。

(2)肝郁化火——丹皮、栀子,清热泄火。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盆腔炎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注意事项】

(1)阴虚阳亢者慎用——应该用天麻钩藤饮。

【附方】 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文献】 方论 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逍遥散-《医统》卷八十四。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04-13
嗜卧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亦见于《马王堆汉墓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大惑论》则名之为“多卧”,后世更有多眠、善眠、多寐等名。指在正常生活节奏下,经常困倦欲睡,或喜好睡眠。临床以湿胜、脾虚为多见,亦可由肝胆之热引致。湿胜患者,常兼见虚浮或肢体沉重,或有便溏,脉象濡缓,宜用胃苓汤、平胃散等方。挟痰者用平陈汤。脾虚者,兼见肢乏、困倦、食减、腹胀,或在食后昏困,脉多缓弱,用人参益气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等方。胆经有热,则口苦,昏困嗜卧,用半夏汤等方。亦可因体虚,难以适应季令、气候变化所致。如秋燥而见怠惰嗜眠,兼有畏寒,不思饮食,甚则影响于肺,使肺胃阳气不伸,宜用升阳益胃汤,长夏症现怠隋无力,坐定即觉昏倦欲眠,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困扰,宜用清暑益气汤等方。而病后嗜眠,多属正气虚、余邪未尽。参见多卧、多寐、多眠、善眠、胆热多睡、病后多眠、但欲寐等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2-04-13
对于卧寐异常的病变,必须重视调整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水火阴阳之体,精神为阴阳之用,心肾为阴阳水火精神之宅。故从少阴心肾可以调治卧寐异常的病变。
  壮水制火,调整阴阳,交通心肾治疗失眠
  壮水制火是治疗失眠的基本方法。壮水可以制火,水足则能纳阳;火旺扰神,制火可以宁心,心静则神安;水亏火旺,又当壮水与制火兼顾。故壮水与制火可以单行,也可并施。
  1.滋阴安神法  阴静则神藏,故滋阴可以安神。心阴不足,宜天王补心丹;肾阴亏虚,宜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味;心肺阴虚,宜百合汤类方。滋阴为主,阴液充足,神安则寐。
  2.滋阴降火法  阴虚火扰,神不安宁,则滋阴需兼降火。心阴虚,心火旺,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二阴煎之属;心阴虚,相火旺,宜黄连阿胶汤;肾阴虚,心火旺,宜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肾阴虚,相火旺,宜知柏地黄丸合交泰丸。
  3.泻火安神法  心火内炽,君火亢于上,扰乱神明,导致失眠,治宜泻火安神。方用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合导赤散。
  振奋阳气,消散阴雳治疗嗜卧、寐、烦躁
  振奋阳气以消散阴雳是治疗嗜卧、多寐的重要方法。阳气亏虚,阴寒内盛则精神不振,嗜卧或多寐,治疗之法当振奋阳气,以消阴雳,阳气旺盛,精神振奋,形神协调而卧寐自得其常。《医理真传•辨认切阳虚症法》所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清白,无神,故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辛热鼓舞,振奋神机可以治疗阳气不振之嗜卧、多寐,或虚阳不得闭藏之躁扰不宁,甚至不寐。
  1.温养心神法  心阳不足,心神失于温养,不得安宁,心悸失眠,或精神不振,头昏欲寐而不能寐;或嗜卧多寐。治宜温润助阳,宁心安神,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巴戟天、淫羊藿、酸枣仁等。
  2.振奋心阳法  阳气不足,既不能鼓舞气化,复不能温养精神,则形神不能合一,治宜振奋心阳,调和形神。方宜二加龙牡汤加味,或芍药甘草附子汤加龙骨、牡蛎、山茱萸、五味子、桑螵蛸等。阳虚寒凝,则四逆汤、理中丸、真武汤、附子汤亦可随证应用。
  3.温阳逐痰法  阳气不足,蒸化失职,则痰浊内生。阳虚则精神不振,痰阻则扰乱心神,治宜开郁逐痰,通阳安神,《温病条辨》之半夏桂枝汤(半夏、秫米、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辨证录》之洗心汤(人参、茯神、半夏、陈皮、神曲、甘草、附子、菖蒲、生枣仁)皆可随证而施。
  和调阳气,交通心肾亦是治疗卧寐异常的重要方法
  卧寐异常皆为“神”的失调,而“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盛衰偏颇可以导致“神”不得安,从而表现为卧寐失常,则和调阳气即能治疗卧寐异常。
  1.和阳安神  神之安宁求于阴阳平秘,滋阴安神为临床常用之法,而和阳安神常被忽略。阳主于昼,昼能精,夜才能瞑。故宜宣畅阳气,使昼日阳主于外,才能暮而收拒,是以有温润助阳、辛温宣达治疗不寐之法,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夹痰则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法。如《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三十一条汪按“不寐之因甚多,有阴虚不受阳纳者,有阳亢不入阴者……有     阳不和者,有痰饮扰心者。”阴阳失调导致卧寐异常,调和阴阳是安神之本,其中和阳安神不可忽略。
  2.和胃降气,交通心肾法  胃不和则卧不安。调和胃气,可以升降水火,水升火降,协调心肾,阴阳协和,精神安宁。《伤寒论》“少阴病,吐利,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即是阳明中寒,升降失司,火水不得既济,“烦躁欲死”卧寐岂能正常。吴茱萸汤温中散寒,交通阴阳,阴阳协调,诸证可除。半夏泻心汤和中消痞,升清降浊,可以用于中焦气机痞塞不通之失眠。《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之交泰丸,“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胁,除倦怠嗜卧,四肢沉困不收。”临床以和胃降气法,以升降气机,交通心肾,也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卧寐异常是临床常见病证,从少阴心肾探索卧寐及其病变,是其重要的研究途径之一。当然,强调从少阴心肾水火、阴阳、精神来认识和研究卧寐及其病变的重要性,却不能因此忽略卧寐异常的其它病机与治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2-04-13
《证治准绳·杂病》 [明] 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第五册 杂门] 多卧不得卧
    《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寒热病论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海藏云∶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为末,姜茶汁调服。《素问》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羌活胜湿汤,治卧而多惊,邪在少阳、厥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
《证治准绳·杂病》,明,王肯堂,公元1368-1644年 中医古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2-04-13
《医学纲目》 [明] 楼英(公元1565年)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少阴病] 但欲寐嗜卧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卫气寤则行阳,寐则行阴而寐也。必从足少阴始,故少阴病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见发热。)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症,故微发汗也。(无症谓无吐利厥症。)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甘草(炙。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切)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须二三服,以身汗为度。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
    主之。附子(半枚)茯苓(七钱半)人参(半两)白术(一两)芍药(七钱半)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少阴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大承气汤急下之。(方论见口燥咽干。)若咽痛者,甘草汤;不瘥者,桔梗汤。(方论见咽痛。)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见不得卧。)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若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论见下利。)若四肢重痛下利者,真武汤主之。(方论见下利。)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潮热。少阴病下利至六七日,变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寤寐者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利,脉紧变暴微厥,手足反温者,欲解也。(论见下利。)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口燥咽干,但欲寐。(方论见口燥。)欲吐不吐,但欲寐。(方论见吐。)吐利但欲寐。(方论见吐出。)下利但欲寐。(方论见下利。)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可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宜
    四逆散
     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日饮和渣服方寸匕,日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冷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少阴病,手足逆冷,其人若下利后重者,此条四逆散加薤白汤。若下利脉绝及无脉者,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论见下利。)若身体骨节痛,脉沉者,宜附子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见下利。)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脉沉发热者,宜前条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部弱涩者,不可复下之。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论见鼻干。)脉浮汗出多眠,若身重息鼾者,风温。(方论见风温。)若合目则盗汗出者,三阳合病。(方论见盗汗。)狐惑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其声嗄者,甘草泻心汤。咽干者,苦参汤。其肛虫蚀,雄黄熏之。其脉数无热,目赤皆黑者,当归赤小豆散。(并见狐惑条。)
《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 中医古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2-04-13
外感不得卧
外感不得卧   病证名感受外邪所致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之症,诸经皆有,主热者。在外感门,有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有气分热、血分热,有余热未尽,汗下太过等多。”详见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2-04-13
《灵素节注类编》 [] ()
[卷八 不寐不得卧喘息] 多卧少瞑
    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涩,而分肉不解也。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此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此言因肠胃大而皮肤涩,涩则不能解利,而卫气之出于表者迟钝;其肠胃大,而卫气之留于里者久矣。表为阳,里为阴,卫气久留于阴,故其阳不精,而心神昏倦,则多卧也。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也。此与上条相对待,以明其理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2-04-13
失眠证,亦称不寐,在临证中是较棘手的,如患经久不愈可致神志改变,出现幻觉、甚至有自杀行为临证分为虚实,实证以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证以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盛。《内经》以“目不瞑”、“夜不瞑”、“卧不安”言之;《灵枢·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逆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东汉·仲景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的论述。


    隋唐时期脏腑学说的建立和完善,诸医家以为脏腑失调、营卫不和、阴血损耗亦是病机所在,并始用重镇安神的矿类药物治疗不寐,诸如朱砂、代赭石等,以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为代表,有“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属胆寒者。”关于温胆汤治疗失眠及内科杂证的论述将在下节述之。


    明代张景岳对不寐有着精辟的论述,“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实,无邪者皆虚。”


    其病因病机有五,或心脾受损,营血亏虚而致心神失养,神魂无主,而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之,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或肝郁化火,火邪灼伤肝阴,血虚无以收敛肝魂;火邪内扰,神魂无宅以归,必游弋于外,则不眠。唐容川云:“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或水火不济,或心虚胆怯,《沈氏尊生书·不寐》:“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或胃气不和,何秀山说:“胃之支脉,上络心脑。”故“胃不和,则卧不宁。”再者血瘀也是失眠的病机之一,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并述:“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余在临证时,针对不同的症状分别采用逍遥散、温胆汤等治疗失眠。此节就逍遥散加减治疗不寐证述之。


    基础方:当归、醋柴胡、炒白术、白芍、茯苓、炙甘草、薄荷、丹参、合欢花。肝胆火盛加丹皮、栀子;肝肾阴虚加枸杞、山萸肉;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心脾血虚加龙眼肉、柏子仁、枣仁,少佐木香醒脾气;痰热内扰加半夏、胆南星、竹茹;心肾不交加交泰丸。


    临证时可辨证使用龙骨、牡蛎、琥珀等镇静安神类药物,或养血安神的远志、柏子仁、捣枣仁、夜交藤。山萸肉是很好的一味治疗不寐之药,人卧则阳潜于阴,神藏于心,血归于肝,固能入寐。山萸肉具有酸、涩、微温收敛之功,归肝、肾经,能使浮阳潜藏于阴,故善治失眠。


    患者,女,失眠多梦,夜卧不宁已半年余。经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曾服谷维素、维生素B1、安定等治疗效果不佳,中医以养血安神之品治疗亦有少效。查见:该患心烦易怒、神志紧张、失眠多梦、健忘,食少、胸腹满闷、胁肋胀、善叹息,腰痛酸沉,经行乳胀痛,舌红、苔黄厚,脉弦细。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郁脾虚、肝郁化火,邪扰心神。治以调肝和脾、疏肝清热、养血安神。方选逍遥散加味。药用:当归、柴胡、茯苓、炙甘草、白芍、薄荷各15g,炒白术20g,丹皮、合欢花各20g,丹参30g,玫瑰花15g,酸枣仁、夜交藤、山萸肉各20g。每日1剂,水煎服,嘱其忌油腻辛辣之品,且要畅其情志。服药1周后复诊,夜已能寐,唯梦多。效不方,继服7剂,诸症皆愈。嘱其服逍遥丸2周以善后。戒其保持心情顺畅,养心要静、养体要动,动静相和,其疾自愈。


    按:该患者因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而致邪热内扰,神魄不安,故心烦善怒易叹息、失眠多梦。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故胸胁胀满,肝郁克脾,运化失职,则食少腹满,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故以逍遥散加味治之。方中柴胡、白术、合欢花、玫瑰花、茯苓疏肝解郁、和脾安神,丹皮、白芍凉血柔肝,山萸肉、枣仁滋养肝阴而安心神,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并且,丹参有对中枢神经镇静和镇痛的作用。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阴血得养、郁热得清,其疾自愈。


    余在临证时,对因肝郁所致失眠一证较喜欢合欢花、玫瑰花等芳香醒脾、解郁安神类花药。合欢花,性味甘、平。归心、肝经。功能解郁安神。用于虚烦不眠、抑郁不舒、健忘多梦等症。《神农本草经》:“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不寐之转归不外虚实与脏腑之间的变化。肝郁化火,久则肝血不足,肾阴亏损,易为阴虚火盛证;肝郁乘克脾土,则脾胃呆滞,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心脾两虚;心脾两虚,则运化失职亦可化痰生瘀,阻塞经络,郁而化热,致痰热内扰之证。所以,其治疗应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法则。


     作者单位:1 134106 吉林通化,通化县东来卫生院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