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75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2-04-14
    三、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1、独立的医学理论。
    与西医比,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防治观。⑴人体观,一是把天地人作为整体,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中看。二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系生病。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⑵疾病观,和谐观,失调就是病,所以,就是一个和谐与失调的问题。奇恒常变,特殊、正常、变化,阴阳之气有序、和谐统一。⑶防治观,从整体、机能、动态和和调角度来防治疾病。标本缓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方法论方面的特点
    从层次上说,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学科方法论。中医学方法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⑴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功能第一,形体第二。以气不以质,是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如心主血脉,主神明,心之华在面,心气通于舌,与夏气相通应,心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相表里,在声为笑,在志为喜。⑵从整体把握生命规律。社会和人有密切联系,人是整体的,整体协调的。如心藏神,心主神明,肝主谋略,胆主决断,也是放在12脏腑之间整体考虑的。同时还有五脏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叫五神。⑶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说气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者生化之宇,生化运动的地方。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如肝和春、晨的关系。又如侯,五日为之侯,三侯为之气,六气为之时,四时为之岁,含有时间概念。平旦人气升,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生命有节律。⑷别具一格的诊治方法。望,面色、舌苔、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从五音上,角、徽、宫、商、羽,对应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如有呼、笑、歌、哭、呻吟,也和五脏、五行联系。还有辩病人气味,听声音高低、喘息等。问,问姓名、男女、年龄、职业、情绪。切脉,循按各个部位,也叫切。这些都是有哲学思想依据的,因为有诸内必有诸外。如看草的长势,就知道草下部,水肥情况。所以叫以外揣内。从疗法上说,有药物疗法,内服外用、针法、灸法、按摩、导引疗法、刺腹水方法、寒冷疗法、饥饿疗法、熨烫疗法、洗浴疗法、精神疗法。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1、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对生命科学有重要价值。有人移植心脏后性格发生很大改变。
    2、内经应用多学科研究医学,构建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这和近年来提出的社会-心里-生物医学模式相近。
3、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上特有的疾病诊治体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2-04-14
中篇 经文选读
共分8章,每章按医学理论命名,章下分节,节按内经篇名命名。每一节中有四个内容:内经原文、校注、理论阐释、临证指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概说: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古代哲学的问题,引入医学中的作用是:1、用其哲学内容作为方法论、认识论,来分析认识问题。2、和医学理论密切结合,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所以用气指导医疗实践,诊治疾病,防治疾病。本章涉及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篇专题,讨论阴阳五行问题。其它还有很多篇含有阴阳五行的内容,本章选了六微旨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脏气法时论中的部分内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节 阴阳应象大论
选四段。第一段,讲阴阳概念与应用
内经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皇帝说:阴阳和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所有的事物都应有其象,并和阴阳相通,阴阳可解释万事万物。内经是皇帝和其臣下岐伯、雷公、少师等的对话。皇帝说,宇宙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就是阴阳,提提纲挈领事物大者为纲,小者为纪。阴阳可以提挈世间一切事物。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运动的,父母就是所由出也,生也。一切变化都出自阴阳,生长、消亡的最根本、最原本的因素是出自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乃至消亡的本源所在。变化莫测者为之神明。世间事物变化莫测,有的认识清楚,有的没有认识清楚,或永远不清楚,但都出自阴阳,这些微妙的、变化莫测的东西出自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后世引申为本是证候,病因。
下面纲领性的解释阴阳。阳气积累多了成天,天是阳气积累形成,阴气积累而成为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从性质上讲,阴的特点是主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燥,躁动,兴奋,阳主升发,阴主壮大,阳主肃杀或收敛,阴主潜藏,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都属阴,但阴阳中还分阴阳,杀就属阳,藏就属阴。具体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阳化气,阳性热,阴属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凝聚而成形,寒极而生热,阴极而生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极而生热,化生为阳,阳极而生寒,转化为阴,阴阳转化。寒凝聚而成为有形之物,为浊,阳热之气产生轻清之气,清阳之气应在上,积阳为天,阴浊之气应在下,积阴为地,但人体如果清气在下,就要产生飧泻,飧泻就是完谷不化,腹泻。飧~水谷相合。这就是讲脾气虚,脾以升为顺,脾阳不升而下陷,而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月+真)胀就是脘腹胀满,水谷糟粕之浊气,胃中之气,属阴,应在下,胃以降为顺和,不降,反在上,上逆,则脘腹胀满。所以脾虚,清气不生,就补虚升清,胃浊气不降,膨闷胀满,就应和胃降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这样选药。以上这都是阴阳相反,相逆的现象,逆乱。所以,天是清阳之气,地是浊阴之气,正常时,阳上阴下。
下面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主升,但升中有降,阴主降,但降中有升,天所以有降,是因为地阴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由于天之阳气的吸引,阴阳联系。雨从天降,但出于地气,地气上升为云,天气才能下降为雨,两者不可分。虽地气上为云,但是出于天气,靠天阳之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为云,没有蒸化就没有云,而没有地气的吸纳,阳也不能下降。所以阳施阴受,相互联系,有升有降,才能阴阳交泰,相和,云雨,才能化生万物,阴阳相吸相纳。所以人体的清阳之气走上窍,出上窍的属阳气一类,如鼻涕、眼泪、呼吸、唾液,都属清阳。液对气属阴,但还分清浊。浊出二便下窍。清阳发腠理之气是卫气,对营气而言,卫属阳,营属阴,卫阳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浊阴属营气,行于肉,走五脏。用气血来理解也可以,气属阳,发散腠理,血为阴,行于内。卫主气,营主血,但是这里的清阳,和上句的清阳所指不同,水谷精微之气之清阳,或脾气,充实于四肢,脾主四肢,清阳充实于四肢,四肢才健康、正常运动。水谷糟粕之浊阴,走六腑。
以上把阴阳和升降、云雨、杀藏、动静、四肢、六腑、腠理、五脏、上窍、下窍联系起来,理解阴阳的概念。象是取象比类的方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2-04-14
理解阐述1、治病必求于本。诊病首先要辩阴阳,查阴阳所在之调之,以平为期。找出阴阳失调部位,调节相对平衡,就达到了目的。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理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中还有阴阳,春属阳,夏属阳中之阴。张介宾在类经中还有一种说法:阴阳中又有阴阳,用易经的四象来解释,无级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阳有太阳、少阳,阴有太阴、少阴。李中梓内经知要有第三种解释:阳生阴长是正常的,阳杀阴藏是变异的,生理的就是阳生阴长,病理的就是阳杀阴藏。春夏就是生长,秋冬就是杀藏。就是用治和乱来解释。3、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走向。
临证指要1、脾虚泄泻,清气在下,要升脾气,加疏肝;2、浊气不降,而生(月+真)胀,腹胀,降胃气为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阴阳转化及应用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首先描述了一下阴阳的概念。水火阴阳相对,火主动、主热、主炎上,水主静、主寒凉、水往下,气有寒热温凉,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之气或升降沉浮之气,四气或五气对味而言,气属阳,气是活跃的,味是有形质的。下面的归字,一是充养的意思,二是仰赖的意思,充养就是供给,仰赖就是接受。味、饮食也可叫五味,充养着形体,形体仰赖着气对它的支持,就是水谷精微之气,形体仰赖着气的充养,滋养。水谷之气充养着人体的精气,化就是生化,气化,动态过程。仰赖着生化产生精,精相对为阴,阴的产生需阳的化生为阴精,精仰赖着气化,反过来,精又供给着气,精饲养气,气需阴精的化生,气的产生要不断的由阴精来化生,化生阳气,形体消耗了五味,精气仰赖气化,气化生成阴精,生成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就可充实人的形体,形仰赖气的充养,气生养着形体,饮食五味本可养形体,但五味不当,失调,太过,反伤害形体。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但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正常的、调和的就养形体,失调和就伤害形体。水谷五味之气是充养精气的,但失调,寒热温凉太过,同样也伤害人体的精气。精化为气,阴精不断转化为阳气,阳气散失,又来源于阴精转化补充,精化为气。气又可伤于味,五味太过损伤人体之气。这些归,都是讲的转化,要掌握阴阳、形气、精气互相转化、互相依赖,失调就损伤。味属阴,它有向下的作用,出下窍,大苦大寒的大黄,有泻下作用。温热性的药,它有向上升散的作用,从上窍出的作用。气属阳,阳气出上窍。味本是阴,味厚的是阴中之阴,味薄的是阴中之阳,这是阴阳中又有阴阳。气本属阳,但气厚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味厚就有泻的功能,味薄的,如猪苓、茯苓,味薄就通,通便。寒热温凉气薄,就有发泄作用,向外发散,如麻黄发散。气厚是阳中之阳,可使人发热,如附子、肉桂,气厚大热。壮火和少火在这了讲的是饮食和药的气味,大热气厚的叫壮火,如乌头和附子,这些大热的。可食人正气,消耗人的正气,少火是温性的药物,如人参、当归之类,可助长人体的正气,补养人的气血,滋养人体气血,滋养人体正气。人体的正气需少火给它滋养,壮火消蚀人体正气,少火可生长人体正气。这些,讲药食气味,接着谈壮火少火。气味纯阳就是壮火,气味为少阳之气,温暖的就叫少火。壮火、少火在后世医家中还有另外解释,看成人体中的火,过亢的火,和正常的阳气,或少火就是生理之火,壮火就是过亢,邪火,病理之火。辛味和甘味具发散作用,所以叫属阳,其实甘味是滋养的作用,属脾土,脾为中央,灌溉四方,滋养其他四脏、全身,后天之本。从中央到四方散布,所以叫辛甘发散。而酸味的药,它就有涌,即催吐。泻属泻下,涌吐,泻下,吐痰涎,宿食,泻下大小便,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茯苓淡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生化关系。注意阴阳概念转化。药性气味即能充养人体精气,过度反伤害形体精气。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但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一种气味用多了,增长有关的气,吃酸多肝气盛。气增而久,那是灾殃的由来,所以要有度数,常补也不好。2、少火、壮火,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讲,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知,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而益壮也,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第二,把阳气当中有温煦作用的叫少火,壮火是指亢烈危害之火,阳气亢盛之邪火,阳热之火能温养阳气,亢旺之邪火则反消耗阴津,而且也损失阳气,张介宾讲,火,天地之阳气也,无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但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李东垣讲,相火元气之贼,相火即壮火。朱丹溪讲,气有余便是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药食气味的指导意义。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味厚则泻,味薄则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列有用药法象,取类比象的思想。张仲景用方出自阴阳应象大论,桂枝汤辛甘发散,承气汤味厚则泻,乌头汤是气厚发热,猪苓汤是味薄则通,瓜蒂散中的甜瓜蒂味苦之极,赤小豆味酸,酸苦涌吐上焦实邪,涌泻为阴,有形之浊邪,当然,赤小豆还有补脾,又对瓜蒂毒性有一定制约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
原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散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无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息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泻,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阳过可导致阴不足,阴损伤,正常时阴阳相协调,为用的,阳过盛,阴受伤,阴过盛,阳受伤,对人也是这样。阴虚阳盛,阳亢阴虚,阴盛阳寒。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迭,物极必反,热而又热,寒而又寒,反向转化,但是有条件的。用药也是这样。总之是阴阳相互制约、消长、转化。
阳主热,阴主寒,所以,阴盛则寒,阴阳相互制约,所以阴胜阳病,阳胜阴病,此消彼长,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物极必反,所以,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为阴邪,能伤人之形体,损伤津液一类,和热伤气相对应,热为阳邪,伤人阳气,这就是同气相求,气受伤,不通畅了,阻滞了,或虚了,都可痛,不通不足皆痛,虚痛、空痛。津液受伤了,不能正常代谢,水液不能正常化了,被寒邪所伤,就可浮肿。邪气伤正气,寒邪伤人体之阳,也伤人体之阴,所以才有寒伤形之说,热为阳邪,也伤人体之阳,所以才有热伤气之说,如暑邪伤气,清署益气汤,要清其署,必益气,因为署为阳热之邪,不但伤人之阴,也伤人体之气。有一种错误认识,燥伤津液,燥为阳邪,实为阴邪。伤阳的是阴邪,伤阴的是阳邪,这不对,这不是同气相求。伤寒中讲,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风是阳邪,寒是阴邪,卫是阳,营是阴,风伤卫就是阳伤阳,寒伤营是阴伤阴,但不对。先痛而后肿,是先伤了气,后伤了形,但没有先受热,后受寒的意思。同样,先出现肿,后出现疼痛,这是形先受伤,气后受伤。五气致病特点,外邪有五气,体内也可化生五气,脾虚导致湿,肾阳虚导致内寒,风署湿燥寒,这五气是外邪,外邪五气和内生五气致病都有如下特点:风邪胜的就产生动的症状,动摇,肢体的抽搐,自我感觉的动,头晕目眩,动摇不定的症状就是风引起的特点。热邪致病特点,热胜则肿,红肿热痛,热邪侵入血脉,导致血脉运行逆乱,产生痈肿。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热邪和血脉运行急速到一定程度就逆乱,聚而为热,出现红肿热痛。治疗痈肿、疮,清热解毒,但不完善,营不从,所以还要活血,理气,否则,淤滞没解,营之血之气。光清热解毒,病好留疤痕,可还再犯。(蒲公英、板蓝根、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当青霉素使用)。燥邪致病特点是干燥,伤津液,津液不足产生了热象,而叫阳邪,实际在产生热象前,有一段干燥,伤津液,津液不足才产生热,是转化为热,不是燥本身就热。当然燥邪伤阴很快,出现热象也很快,不想寒邪来的慢。寒胜伤人阳气,气化不能正常,阳气不能蒸化水液,水液停留,出现浮肿。湿邪引起人粘浊不爽的濡泻,湿邪伤了脾胃、肠胃。这是几种邪气致病的最典型特点,不是全部,不仅仅如此。自然界有四时,春夏秋冬,有五行阴阳变化,才能生长收藏,而生五气,寒暑燥湿风,和五行相应,风是木之气,湿是土之气,燥是金之气,署是火之气,寒是水之气。联系到人,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五脏化生五气,有了五脏之气才产生喜怒悲忧恐神志的改变。情绪变化是五脏之气产生的,悲应为思,喜是心之志,怒是肝之志,思是脾之志,忧是肺之志,恐是肾之志。喜怒伤气,情志致病伤气,喜怒代表七情,伤人气机,伤人五脏,这是情志致病的特点。寒暑泛指外淫,六淫之邪伤人先伤形体,从皮毛、后络脉、经脉、脏腑。在情志致病中,暴怒伤肝,伤血,肝为阴脏,阴中之少阳,大怒可吐血,崩漏出血。喜太过,伤人之心,伤人之神,使心神涣散。厥~逆,逆乱之气,使脉搏充满,神气离开形体,神离形骸,昏厥、死亡。喜怒不节,七情不能注意调节,寒暑六淫之邪不能注意回避,过度冒犯,都可使人得病,生命就不巩固了。生,生气,生命之气,不坚固,身体就要衰败,所以七情要调节,外界六气要注意回避,人才健康,否则受危害。所以什么事过度都不对,阴气重叠过胜转为阳,重阳也可转化为阴。冬属阴,寒属阴,这叫重阴,春必温病。温病就是阳病,阳热之病。春天感受风邪,春天、风邪皆阳,重阳,到夏天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的阴病,就是脾阳虚寒的病。截疟是阴病,各种疟疾,夏伤于署,秋生痎疟,秋是阴,湿是阴邪,秋伤湿邪,是阴伤阴的问题,生咳嗽是阳证,肺之病,肺卫阳。冬天养生不当,就冬不能藏精,受寒邪不能正常藏精,到春天时自然界阳气生发,人体阳气也升发,到夏季阳气当旺而不能旺,阳气不足,产生阳虚的洞泻。夏天伤暑,使阳热之气没正常生长好,秋天,秋凉之气外束,署湿内郁,就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它又是温病学派伏邪说的重要理论根据。对于一发病就到阴分,是因为伏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这里就是讲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可从三方面来理解:①药食气味的过用,就可产生相反的问题。热性药太过伤人阴,寒凉药太过耗伤人体阳气。②从病机角度看,阴阳偏盛就有偏衰,阴阳可转化。大热突然转化为衰竭凉。③从哲学角度,阴阳对立消长,相互对立。阴阳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对立面转化。2、五气的偏性致病问题。自然界致病的五气或六气,六淫之气,外淫之气,也包含内生之气,内火、内热、内湿、内风。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