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84阅读
  • 98回复

中医眼科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六章 治法概要 第六章 治法概要

眼病的治疗方法不但丰富,而且有其专科特殊性。根据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眼的位置、结构与功能上的特点,对眼病的治疗,既用内治法,也用外治法。一般内障眼病以内治为主,外障眼病则多配合点眼、洗眼、敷眼、手法等外治。此外,如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眼科亦常应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六章 治法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眼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外感或内伤眼病,皆可根据眼部表现,结合全身情况进行辨证,审因论治,用内治法来调整脏腑功能或祛除病邪。
即使某些外伤眼病,内治法同样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眼科的内治法基本原则类似内科,但也有它某些特殊的内容。现将常用的内治法介绍如下。
一、疏风清热法
本法主要是用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疏风散热,解除风热所致眼病的治法。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眼病。如起病突然,胞睑浮肿,白睛红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痒眼痛,眵泪并作,羞明怕日,眼闭不开等,间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等全身症状。
在外感眼病中以外感风热最为多见,故眼科疏风清热法应用范围较广。如风重于热,流泪症状较重,或星翳浮起,可配伍适量的辛温解表药使用,以加强祛风止痛、祛风止泪、祛风退翳之功。间有风邪不挟热而挟寒、挟湿的,证中少见,但不可不注意辨证而灵活变化。
二、祛风散寒法
祛风散寒法是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风散寒,解除风寒所致眼病的治法。主要用于外感风寒之眼病。如目睛疼痛,羞明流泪,或目睛生翳,伴有鼻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等。
三、泻火解毒法
本法是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清除邪毒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火热之邪,或脏腑积热上攻之眼病。如胞睑红肿如桃、疮疡疖肿、白睛混赤、黑睛溃陷、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等。常伴有疼痛拒按、羞明怕热、热泪如汤,或眵多粘结等眼部症状及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全身症状。
眼病热证较多,故眼科泻火解毒法为常用之治法。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脏腑辨证,灵活掌握。如邪传阳明,胞肿赤痛,口渴喜饮,大便秘结之腑实证,则用泻火通腑法;抱轮红赤,黑睛生翳,目珠疼痛,苔黄脉弦之肝火上攻证,则用清泻肝火法等。
本法为寒凉直折之法,容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不能久用,并要根据病情轻重和体质强弱,慎重选药。又因药性寒凉,久用可致气血凝滞,翳障难退,故对黑睛疾病,应用本法必须掌握尺度,以免流弊。届虚火者,则禁用此法。
四、滋阴降火法
本法是用滋养阴液、清降虚火的方药,解除阴虚火旺的证候,从而达到明日效果的治法。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眼病。临床表现多有起病较缓,症状时轻时重,病程长而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如目珠干涩、白睛微赤、黑睛星翳乍隐乍现、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等。常伴有头晕、口干、潮热、颧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全身症状。
本法在具体应用时,尚须进一步辨证,例如黑睛生翳,抱轮微赤,烦躁易怒,属肝经虚火;两眦血脉稀疏,心烦失眠,属心经虚火;白睛淡红,鼻干咽燥,属肺经虚火;瞳神干缺,眼底少量出血,耳鸣腰酸,五心烦热,属肾经虚火等。宜结合脏腑所属,选方用药。
五、祛湿法
本法是用具有祛湿作用的方药,通过祛除湿邪以治疗眼病的方法。适用于湿邪外侵或湿浊内蕴所致的一切眼病。如胞睑水肿、睑弦湿烂、胞内粟疮、白睛污黄、翳如虫蚀、混睛障、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常兼有头重如裹,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闷食少、腹胀便溏、四肢乏力,或咳吐痰涎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湿邪侵袭的部位和兼邪各有不同,故所用具体治法也有区别。如风湿犯眼,胞睑湿痒,则用祛风胜湿法;湿热上攻,黑睛溃烂,则用清热祛湿法;痰湿阻络,胞生痰核,则用化湿祛痰法;湿浊上泛,视网膜水肿,则用利水渗湿法等等。
湿证眼病比较顽固,祛湿法久用又易耗阴伤津,故要根据病情轻重与患者脏腑阴阳气血的情况而慎重用药。阴虚血少与津液亏损者,尤宜注意。
六、止血法
本法是应用具有止血作用的方药,以中止眼部出血的治法。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的早期。诸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视网膜出血、脉络膜出血及外伤出血等。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止血的具体治法也有不同。如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止血;虚火伤络者,宜滋阴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宜益气摄血;眼外伤者,宜祛瘀止血等。
本法属急则治标之法,仅用于出血阶段,若出血已止,而无再出血趋向者,当逐渐转向活血化瘀治法,以促进瘀血的吸收。
七、活血化瘀法
本法是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改善血行,消散瘀滞,促进眼部瘀血吸收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有血流不畅,或瘀血停聚的眼病及眼外伤。如胞睑青紫肿硬、白睛溢血、白睛紫胀肿起、眼内各个部位的瘀血、视网膜血管血流瘀滞或阻塞、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临床上应用时,常配伍行气导滞药物,以提高疗效。本法不宜久用,以免耗伤正气,对眼部既有瘀滞,又见气虚证候者,用活血祛瘀力量峻猛的方药应该慎重,必要时可配伍补气药物同用。孕妇忌用本法。
八、疏肝理气法
本法是用具有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作用的方药,以改善肝气郁滞的病理情况,从而达到明目作用的治法。广泛适用于因肝气郁结而致气机不调的一切内外障眼病。肝开窍于目,由于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使眼部气机失调而导致目疾者,颇为常见。其中尤以青风内障、绿风内障、视瞻昏渺等内障眼病为多。故无论内外障眼病,兼有胁胀、胸闷、嗳气、咽部似有物阻、急躁易怒、脉弦等症者,皆可用疏肝理气法治之。
郁久化火者,宜酌加清火之晶,以清肝解郁;肝郁兼有血虚与脾气虚弱者,宜与养血健脾药同用。
由于理气药物多辛燥,故对阴亏之人须慎用或注意配伍。
九、益气养血法
本法是用具有补养气血作用的方药,消除气血虚弱的证候,从而达到明目作用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血不足的眼病。多为慢性内外障眼病而兼有气血不足的全身症者。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外观端好,目无神彩,视物渐昏等。
因气血相依,关系密切,故益气与养血往往同用,但根据气血偏虚程度上的不同,又有所侧重。如睁眼乏力,常欲闭垂,舌淡脉弱者,偏于气虚,应以益气为主;若因失血或久病,头晕眼花,不耐久视,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舌淡脉细者,偏于血虚,应以养血为先。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养血时,常要兼顾脾胃。如属虚实夹杂,则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邪气亢盛而无虚候者,忌用本法。
十、补益肝肾法
本法是用具有补益肝肾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肝肾亏虚证候而达到明目作用的治法。适用于肝肾不足的眼病,以成年人居多。凡见眼干涩不舒,哭而无泪或冷泪长流,白睛微赤,黑睛边缘陷翳或星点云翳时隐时显,外眼端好而视物昏朦或夜视不见,而兼有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夜间口干、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等,皆可用本法治疗。至于肾阳偏虚,腰膝酸冷,夜间尿多,畏冷脉沉者,则当重在温补肾阳。
凡实证忌用本法,湿邪未尽者不宜早用。
十一、软坚散结法
本法是用具有祛痰软坚、消滞散结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眼病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眼科疾病出现之痰湿互结、气血凝滞的证候。如胞睑肿核、白睛结节隆起、眼内陈旧渗出及机化物形成等,可用本法消散之。
一如为气血凝聚者,必须与理气活血药物同用;痰湿互结者,则应加强祛湿化痰药作用。
十二、退翳明目法
本法是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除黑睛翳障,从而达到明目作用的眼科独特治法。
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
退翳之法,须有层次,如病初起,星翳点点,红赤流泪,风热正盛,当以疏风清热为主,配伍少量退翳药;若风热渐减,则应逐渐过渡至退翳明目为主。病至后期,邪气已退,遗留翳障而正气已虚者,则须兼顾扶正,结合全身证情,酌加益气养血或补养肝肾之品。
黑睛属肝,不少清肝、平肝、舒肝药物亦有退翳作用,故可配伍应用。
黑睛生翳后期,以退翳为主,用药不可过于寒凉,以免邪气冰伏,气血凝滞,翳不易退。若白翳光滑如磁,为气血已定,用药难以消散,故退翳必须及时。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六章 治法概要 第二节 外治法

眼科外治法是运用具有祛风、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祛瘀散结及退翳明目等各种不同作用的药物或手法,从外部直接施治于眼部的方法。在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常与内治法密切配合,外障眼病尤其如此。
外治法种类很多,除冷敷、热敷等纯物理疗法外,还有药物配合的外治法,如用眼药水、眼药粉点眼,眼药膏涂眼,药物熏洗、外敷等,还有用器械配合的外治法,如钩割、针拨、剧、熨烙等。现代中医眼科积极改进传统的外治法。
现将常用的外治法介绍如下:
一、点眼药法
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于眼部,多用以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一)滴眼药水将药物配成水剂应用。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一般每日3—4次。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人毒性药物,则滴后需用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l一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人鼻腔,引起中毒。
(二)点眼药粉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胞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放置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凉爽感为度。点毕,患者以手按鱼尾穴数次,以助气血流行,闭目数分钟后,渐渐放开。每日3次。注意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致红肿刺痛等反应。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点时不能触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更应慎重。
(三)涂眼药膏将药物配成膏剂应用。现一般皆用软管药膏,用时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胞睑皮肤患处或眼内白睛下方,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胞睑2—3分钟即可。如用玻璃棒取药,则当患者闭眼时,将玻璃棒横向徐徐自眦角方向抽出。每日3次或临睡前用一次。当抽出玻璃棒时,切勿于黑睛表面擦过,以防擦伤黑睛。
二、熏洗法
熏法是利用药液煮沸后的热气蒸腾上熏眼部;洗法是将煎剂滤清后淋洗患眼。一般多是先熏后洗,合称熏洗法。这种方法除由于药物的温热作用,使眼部气血流畅,能疏邪导滞外,尚可通过不同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达到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痒等效果。
适用于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成药汁,也可将内服药渣再度水煎成熏洗剂。使用前,在煎药锅或盛药的器皿上放一盖板(硬纸板或薄木板均可)。盖上开一个洞,洞口大小与眼眶范围大小一样,双眼熏时可开两个相同的洞。药物煎成,用盖板覆盖在药锅或盛药的器皿口上,将患眼置于洞口熏之。如属胞睑疾患,闭目即可;如属眼珠上的疾患,则要频频瞬目,使药力达于病所。
洗眼时,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渍水,不断淋洗眼部;亦可用消毒眼杯盛药液半杯,先俯首,使眼杯与眼窝缘紧紧相贴。然后仰首,并频频瞬目,进行眼浴。每日2—3次,每次1—2分钟。
熏眼煎剂蒸气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但也不宜过冷而失却治疗作用。洗剂必须过滤,以免药渣人眼。同时,一切器皿、纱布、棉球及手指必须消毒,尤其是黑睛有陷翳者,用洗法时更需慎重。
眼部有新鲜出血或患有恶疮者,忌用本法。
三、敷法
敷法分热敷、冷敷、药物敷三种。
(一)热敷热敷能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有散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外障眼病伴有目赤肿痛者,亦可用于眼外伤24小时后的胞睑赤紫肿痛及较陈旧的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者。
一般分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湿热敷法:先用凡士林或抗生素眼膏涂于胞睑皮肤面上,呈薄薄一层,然后用消毒毛巾或纱布数层,放于沸水内浸湿,取出后拧干,候温度适中时,即置于胞睑上,时时更换以保持温热。每次20分钟,每日3次。注意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干热敷法:用热水袋或玻璃瓶装以热水,外裹薄毛巾,置于胞睑上即可。
脓成已局限的病灶和新出血的眼病,忌用此法。
(二)冷敷冷敷具有散热凉血、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胞睑外伤后24小时内的皮下出血肿胀,亦可用于眼部之赤肿痛甚者。一般用冷水毛巾或冰块橡皮袋敷之。
(三)药物敷法药物敷法是选用具有清热凉血、舒经活络、散瘀定痛、化痰软坚、收敛除湿、祛风止痒等各种作用不同的药物,直接敷于胞睑及其附近皮肤上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外障眼病。胞睑疾患与外伤用之为多。
敷药时先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需要,选用水或茶水、蜜、人乳、姜汁、醋、胆汁、麻油、鸡蛋清、鸡蛋油等,将药末调成糊状,敷于胞睑之上,或敷于太阳穴、额部等处。如为新鲜带汁的药物,则洗净后捣烂,用纱布包后敷之,亦有用药物煎剂或盐水作湿热敷者。
如用干药粉调成糊状敷眼,则干了就再涂,以保持局部湿润为度。如为新鲜药物,则以做到清洁无变质、无刺激性、无毒性为要。药物敷眼还必须注意防止药物进入眼内,以免损伤眼珠。
四、冲洗法
(一)结膜囊冲洗法是用水或药液直接冲洗眼部的方法。冲洗的目的是除去结膜囊内的眼眵、异物或化学物质等,适用于眵泪较多的白睛疾患、结膜囊异物、手术前准备及眼化学伤的急救措施等。
方法:一般是用盛以生理盐水或药液的洗眼壶或吊瓶的胶管来冲洗。冲洗时,如患者取坐位,则令头稍向后仰,将受水器紧贴颊部;如患者取卧位,则令头稍偏向患眼侧,将受水器紧贴耳前皮肤,然后轻轻拉开胞睑,冲洗液渐渐由下睑皮肤移到眼内,并令患者睁眼及转动眼珠,以扩大冲洗范围。眼眵较多或结膜囊异物多者,应翻转上下胞睑,暴露上胞内面及上穹窿部结膜,彻底冲洗之。冲洗毕,用消毒纱布揩干眼外部,然后除去受水器。
冲洗时应注意,如为卧位冲洗,受水器一定要紧贴耳前皮肤,以免水液流入耳内,或预先于耳内塞一小棉球亦可。如一眼为传染性眼病,应先冲洗健眼,后冲洗患眼,并注意防止污染之冲洗液溅人健眼。
(二)泪道冲洗法是用水液冲洗泪道的方法。它多用来探测泪道是否畅通及清除结膜囊中积存的分泌物,适用于冷泪症及漏睛症患者,或作为眼内手术前的常规准备。
方法:用0.5%一1%地卡因溶液点眼2次,或用蘸有地卡因溶液的短棉签,夹在大眦头上下泪点之间。约2—3分钟后,令患者头向后仰,冲洗者以左手食指将下睑往下拉,固定于眼眶缘部,暴露下泪点。若泪点过小,可先用泪点扩张器扩张之。继而右手持装有5—10毫升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磨成钝头并弯成近直角的6号针头垂直插入下泪点约17—2毫米,然后向内转90。,呈水平位,沿泪小管缓慢向鼻侧推进,待进针3—5毫米时,缓缓注入冲洗液。若遇阻力,不可用力强行通过。
如泪道通畅者,冲洗液可从泪道流人鼻内,水从同侧鼻孔流出;如鼻汨管狭窄,冲洗时有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冲洗液从上泪点返流,仅少量冲洗液通过,鼻孔流出水液呈滴状(图6—l②);如鼻泪管阻塞,则冲洗时阻力很大,鼻咽部无水,冲洗液主要从上泪点返流;若从泪小点返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则为漏睛症;如鼻咽部无水,冲洗液自原泪点或上泪点射出,或觉有坚韧的抵抗感,进水阻力很大,则可能为泪小管阻塞。
五、剧洗法
剧法是以锋针或表面粗糙之器物轻刺或轻刮患处的治法。剧后用水洗去毒血瘀血,故合称剧洗法。本法具有直接对病变处祛瘀消滞、散邪泄毒、疏通局部气血的作用。如器物经药物浸泡后用之(如乌贼骨浸泡于黄连水后),则药物能直接深达病变组织内部,起协同治疗作用。本法适用于胞睑内面有瘀积或有粗糙颗粒的疾患。如胞睑肿硬、椒疮、粟疮、胞肉胶凝、睑停瘀血等。
操作方法:先滴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后,翻转胞睑,以消毒后之锋针(或注射针头)或特制的海螵蛸棒之类粗糙器物,于粗大颗粒或瘀积处,轻刺或轻轻来回刮之,以微微出血为度·。剧毕用生理盐水或消炎眼药水点眼冲洗瘀血。某些眼病可结合现代医学的自血疗法作用,用针刺两眦微有出血后不予冲洗,即以纱布盖眼。此法可2—3天施行一次。但要注意,如为白睛暴赤,眵多稠结,黑睛新翳者,不用此法。
六、钩割法
本法是以钩针挽起病变组织,用刀或铍针割除的治法。主要用于切除胬肉及其他眼部赘生物。钩割时必须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尤其不能损伤黑睛。清晨空腹及过劳时不宜手术,以防晕倒。此法已被现代有关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或切除后结膜办转移修补术等术式取代。
七、熨烙法
本法是以特制之烙器或火针熨烙患部的治法。常于钩割后继用火烙,其目的在于预防病变复发,且有止血作用。此法类似目前临床习用的热灼止血法。
八、其他外治法
(一)球结膜下注射
本法是将药物注射人结膜下的方法。它多用来治疗黑睛深层病变及其他眼内病变,起到滴剂较难达到目的的治疗作用。此外,还常用于手术前的麻醉。
方法:用0.5%一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注射时,患者的头应固定不动,注射者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牵开下睑,另一手持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嘱患者向上注视,充分暴露下方球结膜,
然后将注射针头(常用皮内针头)针孔向上,在角膜缘与穹窿部之间,使针头与角膜缘平行,避开血管,约呈45℃角,刺人球结膜下,勿刺伤巩膜(若为散大瞳孔药物,应尽量靠近角膜缘进针)。缓缓注人药液,一般用量为0.2—0.5毫升。如需在上方球结膜下注射者,则嘱患者向下注视,并牵拉上睑,方法同上。注射后闭目2—3分钟,再涂人抗生素眼膏,加眼垫包眼。
结膜下注射可多次反复进行,但注射部位需经常更换,以免造成粘连。对患眼有较多眼眵者,不可用此法。
(二)球后注射
本法是将药物注入眼球后部的方法。多用来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方法:常规消毒患眼下睑及近下睑的眶缘皮肤。嘱患者眼球尽量向内上方注视,在眶下缘外、中l乃交界处,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用齿科5号针头(长约35—40毫米)垂直刺入皮肤(亦可从外下方穹窿部进针)约10—15毫米,然后将针尖倾斜向鼻上方,指向眶尖部,缓缓推进,深达25—30毫米,针尖恰好在肌椎内睫状神经节与球壁之间(当针进入肌椎时,有轻微抵触感),抽吸无回血后,即可缓缓注入药液,一般注射量为1.5—2.5毫升。出针后稍压针孔,并轻轻按摩眼球,促进药液迅速扩散。若出现眼球突出,转动受限,则为球后出血现象,应迅速以绷带加压包扎1—2天,并给用止血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六章 治法概要 第三节 眼科常用中药

药物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主要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中药的临床运用,须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立法,然后以法为准则,进行遣方用药。只有药物的选择与证候吻合,体现了治疗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眼科对药物的应用有一定的特殊性,某些药物如退翳障药为眼科特有,而外用药的使用更具专科特点。一般药物书籍中未明确列出药物在眼科的应用,掌握眼科用药的特殊性和特点是临床眼科学的基础。以下将眼科常用药物按功能分为祛风药、清热药、祛湿药、化痰药、开窍药、平肝药,理气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温里药、补益药、退翳障药及外用药等简述于后。

一、祛风药
凡具有辛散疏风作用,能疏散皮肤腠理、骨肉、经络,关节间滞留风邪的药物,称为祛风药。
(一)祛风散寒药
1.
功效:祛风胜湿,除痒止痛,散头目滞气。
应用:
(1)本品广泛用于风邪外袭所致头目疼痛、眼睑生疮、椒疮、迎风流泪、暴风客热、黑睛生翳等。常与荆芥,羌活配伍,祛风散邪,如羌活胜风汤。若用于风邪化热,或风热所致目病,常与连翘黄芩配伍,祛风清热,如散热消毒饮子。
(2)用于风邪客于睑眦所致目痒,甚或痒若虫行。常与荆芥穗、川芎配伍,如驱风一字散。
(3)用于风牵偏视,本品祛风且人肝经,常与白附子、胆南星、僵蚕同用,以祛风痰,如正容汤。
(4)防风可人肝肾二经,引阴精上承,滋润目窍。内障眼病多因肝肾阴精亏虚,不能上承,目失所养而成。因而在补益肝肾时常用防风为引经药,对增强药剂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有所助益。
2.荆芥
功效:祛风,止血,消疮,止痒。
应用:
(1)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目病。本品能祛风散邪而性较平和。治风寒犯目所致黑睛星翳,羞明流泪等,常与防风、羌活配伍,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所致针眼、椒疮、睑弦赤烂、聚星障、电光性眼炎等,常与连翘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
(2)本品炒炭用有止血之功,用于白睛溢血,各种眼底出血,常与蒲黄、墨旱莲等配伍,如生蒲黄汤。
(3)用于椒疮、粟疮、风赤疮痍等。本品不仅能祛风散邪,且可消疮止痒。可与连翘防风配伍,如除风清脾饮。
3.白芷
功效:祛风止痛,消肿排脓。
应用:
(1)用于外感风邪,头目疼痛。对痛在阳明经者(如眉棱骨、眼眶骨、前额等部位疼痛)尤宜。常与升麻葛根配伍,如升麻芷葛汤。
(2)用于风邪所致目病。若为风寒犯目,目胞紧涩,白睛紫赤,羞明流泪者,常与细辛、羌活等配伍,如八味大发散;若为风热所致眼目赤痛,常与黄芩配伍,如泻肺饮。
(3)用于胞睑疮疡。对疮疡初起,能消肿止痛;已溃脓者,可促其排脓,常与金银花、天花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
4.细辛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宣通目窍。
应用:
(1)用于风寒犯目所致目赤肿痛,白睛紫赤,黑睛翳膜等。常与麻茸、藁本等配伍,如四味大发散。
(2)用于绿风内障、青盲等。本品性善走窜,能开日窍,通玄府,用治绿风内障,常于平肝熄风药中加入本品以开通玄府,如绿风羚羊饮;用治青盲,常于补益肝肾方药中加入本品,以宣通目窍,如用驻景丸加减方中加入细辛、猪脊髓,治疗青盲有较好疗效。
5.羌活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泪,胜湿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迎风冷泪。常与防风、川芎配伍,如川芎茶调散。也可用于肝血不足所致冷汨常流,常配伍当归、川芎,如通草散。
(2)用于外感风寒,或挟湿邪所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肩背疼痛等。
(3)用以引经上行头目,配生熟地黄当归等治精血不足之目紧涩。
(4)用于升阳明目,常与升麻柴胡防风等,配以补益之剂,治疗因脾虚气弱,清阳不升所致视物昏花,不能久视,久视疼痛等。
6.藁本
功效: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应用:用于风寒所致头目疼痛、巅顶剧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本品辛温升散,善达巅顶,有止痛之功,常与川芎、白芷配伍,如神术散(《和剂局方》)。
(二)祛风清热药
7.薄荷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
(1)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目赤、头痛诸症。本品轻扬升浮,清利头目。常与菊花、桑叶等合用,如桑菊饮。
(2)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眼目胀痛。本品能疏肝解郁。宜与白芷柴胡等配伍,如逍遥散。
8.牛蒡子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
应用:
(1)用于风热引起的白睛、胞睑红赤肿痛。可与菊花、金银花、连翘等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翳障。本品能疏风退翳,常与防风菊花等配伍。
(3)用于麻疹痘毒,疹子透发不畅,目赤流泪。本品以疏风透疹为长,能透泻热毒,使疹子透发,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9.桑叶
功效: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目赤、头痛等。常与菊花连翘配伍,如桑菊饮。
(2)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目赤、涩痛、多泪等证。常配伍菊花、决明子、车前子,内服外洗均可;若属肝阴不足,目暗昏花,可与黑芝麻配伍,如桑麻丸。
10.菊花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或肝经风热及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热泪不止,常与桑叶或夏枯草配伍。亦可用于肝肾阴虚的目昏暗证,常与枸杞子、地黄等同用以养肝明目,如杞菊地黄丸。
(2)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目胀欲脱等证。本品能平肝、熄风,常与石决明、白芍钩藤等同用。
(3)用于明目退翳,常与蒺藜、蝉蜕同用,如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蒺藜、羌活、木贼、蝉蜕。
11.蔓荆子
功效:祛风止泪,清利头目。-
应用:用于风热上扰或肝经风热所致的迎风热泪多泪,目赤肿痛,或兼有头昏头痛及偏头痛等。本品质轻浮,能疏风利窍,常与菊花蒺藜等同用,如蒺藜散。
12.葛根
功效:发表解肌,解热生津,升举阳气。
应用:
(1)用于目眶疼痛及眼疾导致之前额疼痛,常与白芷、羌活、柴胡等同用。
(2)用于阳明经头风头痛,身热口渴者,常与白芷升麻、石膏配伍,如升麻芷葛汤。
(3)用于升发脾阳,鼓舞胃气上行,常与人参黄芪等同用,治脾胃不足,患内障,耳鸣,或多年双目昏暗,视物不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晶含黄酮甙(主要为葛根素),能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能改善微循环,且有降血糖作用。故广泛用于眼底缺血性病变。
13.柴胡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如小柴胡汤。
(2)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眼目胀痛。常与白芍薄荷等配伍,如逍遥散。
(3)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目赤肿痛、黑睛生翳,瞳神紧小等。常与黄芩、胆草等同用,如龙胆泻肝汤。
(4)用于气虚下陷所致上睑下垂。本品能升清阳之气而举陷,常与升麻黄芪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
14.蝉蜕
功效:祛风止痒,明目退翳。
应用:
(1)用于风邪侵袭,邪气往来于睑眦腠理之间所致目痒。常与防风、羌活、蛇蜕配伍,如万应蝉花散。
(2)用于风热所致目赤多泪、翳膜遮睛等,具有疏风热,退翳膜之效。常与菊花木贼等配伍,如蝉花散。
15.蛇蜕
功效:祛风、止痒,退翳。
应用:
(1)用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黄风内障等。本品能祛风逐邪,通畅目中玄府。常与防风钩藤配伍,如沈氏熄风汤。
(2)用于风邪久留胞睑,睑内拘急所致倒睫拳毛,目痒甚者。本晶能祛风止痒。常与荆芥、蝉蜕等配伍,如普济五蜕散(穿山甲、川乌甘草、蝉蜕、蚕蜕、蛇蜕、猪蹄蜕、荆芥穗)。
(3)用于黑睛翳膜。可与蝉蜕、草决明等配伍,如五蜕还光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2-05-03
二、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明目、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各种里热证候。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大体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蓟、清热凉血药、清热明目药、清热燥湿药、清虚热药等六类。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伐胃,对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脾养胃药。
(一)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用于眼部实热证,如针眼、胞睑红赤掀痛漏睛疮、目赤肿痛,聚星障,神水混浊、云雾移睛等。
运用清热泻火药,应根据各药的作用部位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
16.石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应用:用于胃火亢盛或脾胃积热所致针眼、眼丹、眼痛、黄液上冲等,常与栀子、黄芩配伍,如白虎汤。
17.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
(1)用于眼丹、眼痈伴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用于阴虚火旺所致多种内外障眼病,如暴盲,绿风内障、混睛障等。本品能滋阴润燥,清泻虚火。常与黄柏配伍,如知柏地黄丸。
(3)用于消渴以及消渴所致视网膜病变及晶珠混浊等目病。常配伍天花粉、麦冬、玉米须等。
18.栀子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应用: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本品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本晶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9.天花粉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应用:.
(1)用于火毒炽盛所致跟睑疮疡、红肿掀痛等。本品内服、外用均有清热泻火、排脓消肿功效。内服常与连翘、蒲公英、贝母等配伍。
(2)用于热邪伤阴之瞳神疾病,如消渴所致内障等,常配伍知母、五味子等。
20.大黄
功效: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应用:
(1)用于火热毒邪上及眼目所致胞睑、白睛红赤肿胀,黄液上冲,眼珠或眶内灌脓等,本品有清热解毒泻热通腑之功。常与栀子、黄芩黄连配伍,如内疏黄汤。
(2)用于火邪上炎,血热妄行,或撞刺伤目所致血灌瞳神、眼底出血等。本晶既清热凉血,又能化瘀解毒,若用于止血常与白茅根、牡丹皮、茜草等配伍;若用于化瘀,常与当归、川芎配伍,如大黄当归散。
(二)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主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各种热毒证,如眼部痈疮疔毒,目赤肿痛,天行赤眼,凝脂翳,黄液上冲,眼珠灌脓,突起睛高,真睛破损等。
临床应用本类药物,必须根据热毒证候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药物。并根据病情适当配伍。如热毒邪在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挟湿邪者,应配伍燥湿或利湿之品。
21.金银花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多种眼病。本品能清热解毒,且有轻宣疏散之效。常与连翘荆芥配伍,以增强其清热疏散之力,如银翘散。
(2)用于眼部各种疮、痈、疖肿、黄液上冲等,常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如五味消毒饮。
22.连翘
功效: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椒疮,暴风客热、聚星障等多种眼病。本品具有清热解毒透邪之功,常与金银花、牛蒡子配合应用,如银翘散。
(2)用于热毒蕴结所致各种眼部疮、痈、疖肿等。本品能泻火解毒、消痈散结。治疗眼部疮、痈常与夏枯草、金银花同用以解毒消肿散结。
(3)用于清心降火,常与地黄、木通等同用,治心火上炎之眼疾,大小眦角红赤、微痒,如连翘地黄汤。
23.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本品擅疗天行热毒。用于治疗黑睛生翳、天行赤眼等多种病毒性眼病引起的白睛红赤、碜涩流泪、怕日及头面痈肿疮毒,常与防风、野菊花等配合应用。
24.蒲公英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火热实证之目赤疼痛、羞明流泪、胬肉遮睛等。可单味重用内服外洗,如蒲公英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用于热毒壅盛之眼丹、眼痛、突起睛高等。常与野菊花、金银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饮。
25.野菊花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热毒所致眼部疮痈赤肿。可单味煎服,亦可捣烂外敷。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了等配伍。
(2)用于风火赤眼。多与夏枯草、千里光等同用。
26.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应用:本品为治疗疮要药。用于治疗火毒炽盛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疡,眼丹,眼疽,漏睛疮,风赤疮痍等化脓性疾患。常与金银花、野菊花等药配伍,鲜品可捣汁内服,亦可捣烂贴敷患处。
27.秦皮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应用:用于肝经郁热所致目赤肿痛,黑睛生翳,羞明流泪等。常配伍栀子、黄芩等,如秦皮散(《普济方》)。
28.千里光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应用:
(1)用于眼部疮毒痈肿,可与蒲公英、野菊花配伍。
(2)用于火毒炽盛所致目赤肿痛,常与夏枯草、野菊花配伍。
(3)外用:可配制成10%千里光眼液,用于治疗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椒疮,黑睛新翳等。
29.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
应用:用于温病初起,目赤肿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脂、脱氧穿心莲内脂、新穿心莲内脂等,可配制成10%穿心莲眼液或眼膏,用于治疗天行赤眼,黑睛生翳,暴风客热等。·
30.鱼腥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应用:用于天行赤眼、黑睛生翳、暴风客热等疾病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为醛酮化合物、鱼腥草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配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化脓性角膜炎等。
31.土茯苓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应用:
(1)用于湿热毒邪所致火疳,花翳白陷,气翳,瞳神紧小,云雾移睛等。
(2)用于梅毒所致眼病。可与金银花、白鲜皮、甘草等配伍。
32.败酱苹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应用:
(1)用于眼痈、眼丹、针眼等。若未成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配伍;若脓已形成,则可配伍薏苡仁、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助其排脓。
(2)用于外伤所致血灌瞳神,或伴有邪毒感染。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具祛瘀活血之功。可与桃仁红花等配伍使用。
(三)清肝明目药
清肝明日药具有清肝火作用,适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黑睛翳膜,瞳神于缺,视瞻昏渺等。
临床上,本类药物常与其他清泄肝热药、疏散风热药配伍。若兼有肝肾阴虚者,尚须与滋养肝肾药共用。
33.决明子
功效:清热平肝、明目退翳消障,润肠通便。
应用:
(1)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黑睛生翳,羞明流泪等。本品可单用,亦可与其他清热、明日药同用。肝热目赤涩痛者,宜配伍夏枯草、栀子等;风热目赤生翳者,宜与桑叶、菊花、蝉蜕等同用。
(2)本品尚有润肠通便之功,尤宜于目赤涩痛伴有热结便秘或肠燥便秘之证。
(3)用于益肾明目,常与蒺藜、女贞子、枸杞子、生熟地黄等同用,治内障、视瞻昏渺、青盲、肝虚雀目等病。如决明子丸(《千金翼方》)。
34.夏枯草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应用:
(1)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本品能清泄肝火,可单用,亦可配伍石决明、菊花等。
(2)用于肝阴不足所致目珠疼痛,至夜尤剧者,可配伍当归白芍等补血养肝药。
(3)用于痰火郁结所致各种眼病,如胞生痰核、眼底机化条带形成等。常与玄参、昆布、牡蛎等配伍,以增强软坚散结的作用。
35.青葙子
功效:清泄肝火,明目退翳。
应用:
(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黑睛生翳等。本品能清泄肝火以明目退翳。常与石决明、草决明配伍,如石决明散。
(2)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瞳神紧小,或因跌仆撞击所致黑睛生翳等,可与决明子、密蒙花、菊花配伍。
使用注意:本品具有散大瞳孔的作用,清热力强,绿风内障及肝肾虚者忌用。
36.木贼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用于肝经风热所致目赤多泪,黑睛生翳。本品有疏散肝经风热以明目退翳之效。
可与石决明、青葙子配伍,如石决明散。若用于肝虚目赤翳障,可与谷精草、猪肝配用。
37.谷精草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
(1)用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及目生翳膜。本晶有疏散肝经风热以及明目退翳之效。常与龙胆草、荆芥等配伍,如谷精龙胆散(《证治准绳》)。
2)用于疳积上目及肝虚雀目,常配伍猪肝、夜明砂,如猪肝散(《眼科百问》)。
38.密蒙花
功效:清肝,明目退翳。
应用:
(1)本晶为眼科要药。用于肝火上炎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黑睛生翳,羞明流泪,多眵及眼胀目昏诸症。常与菊花、木贼、石决明等配伍,如密蒙花散(《审视瑶函》)。
(2)本品独人肝经。若肝虚有热,视瞻昏渺,眼干磨涩及各种翳膜内障,常与枸杞子、菟丝子、沙苑子等养肝明目之品配伍使用。
39.夜明砂
功效:清热明目,散血消积。
应用:本品为人厥阴血分药,用于青盲、雀目、小儿疳积上目等。用治青盲,可与柏叶配伍,如明目柏叶丸。用治雀目疳积上目,可与猪肝、谷精草配伍,如猪肝散(《眼科百问》)。
(四)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多为苦甘咸寒之晶,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血分实热证。如血热妄行所致的白睛溢血,血灌瞳神,眼底出血;眼丹、眼痈等热人营血所致神昏、谵语等。
本类药物,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证,如为气血两燔,可配伍清热泻火药。
40.牡丹皮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应用:
(1)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眼底出血,前房积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蒲黄、赤芍配伍.又可用于热伏血分,骨蒸烦热,常与青蒿鳖甲配伍应用。
(2)用于胞睑红赤疮肿,白睛红赤,抱轮红赤及眼底脉络迂张等。本品能活血散瘀,可与赤芍、郁金等配伍。
41.赤芍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用于火热上炎,血热妄行所致各种眼内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牡丹皮等配伍。
(2)用于胞睑生疮、眼部瘀血及外伤诸症。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
42.地黄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眼底出血,前房出血及白睛溢血等眼部血证。常与蒲黄、旱莲草、侧柏叶、藕节黄芩炭等配伍组成凉血止血方剂。
(2)用于火热眼病后期,或阴虚火旺,或消渴目病等。本品有养阴生津之功。常与麦冬、花粉、玉竹等配伍使用。
(五)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的性味多属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主要用治湿热证。
湿热目病主要表现为:睑眩湿烂,湿痒并作,眵泪胶粘,白睛黄浊,黑睛星翳,凝脂翳,瞳神紧小或瞳神干缺等。
苦寒之品多伐胃伤阴,故对脾胃虚弱和津液亏耗者,当慎用本类药物。
43.黄芩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应用:
(1)用于湿热所致目赤红肿,睑眩赤烂,黑睛生翳,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等,常与黄连、滑石、车前子等配伍,如除湿汤。
(2)用于实热所致针眼、眼丹、白睛红赤、眼痛等。常与黄连连翘知母等配伍,如除风清脾饮。
(3)用于火热亢盛,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常与桑白皮、牡丹皮、赤芍等合用,如退赤散。
44.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
应用:用于肝胆实火或肝经湿热所致花翳白陷、凝脂翳、瞳神紧小、暴盲等。本品能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常与黄芩、栀子配伍使用,如龙胆泻肝汤。
45.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应用:用于湿热所致目赤肿痛,风赤疮痍,睑眩赤烂,痒若虫行等。可与地黄赤芍、白鲜皮等同用。
46.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用于湿热所致目赤肿痛,黑睛星翳,瞳神紧小等。常与黄柏黄芩配伍,如抑阳酒连散。
(2)用于实热毒邪所致胞肿如桃,突起睛高及各种眼部疮痈痒肿等。本品能泻心解毒,常与栀子、连翘配伍使用,如内疏黄连汤。
(3)将本品配制成5%~10%黄连液或用人乳浸泡黄连取汁点眼,治疗目赤肿痛及电光性眼炎。
47.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应用:
(1)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与黄芩黄连相似。常相互配伍使用治疗湿热火毒所致各种眼证。
(2)本晶能清虚热,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引起之内、外障眼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六)清虚热药
凡以清除虚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主要用于虚热性眼病,如蟹睛、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眼内出血等。全身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脉细等。
运用本类药通常要与地黄麦冬、龟板、鳖甲等养阴药同用,方能标本兼顾。
48.地骨皮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泻肺热。
应用:
1)用于蟹睛,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等伴有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者,常与知母鳖甲同用。
(2)用于血热妄行的眼底出血。本晶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常与白茅根、地黄、侧柏叶等配伍。
(3)用于金疳、火疳等。常与桑白皮、知母黄芩等配伍,如泻肺汤(《审视瑶函》)。
49.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疗疮,止泪。
应用:
(1)用于虚火之目赤多泪等。
(2)用于漏睛、胞睑疮疡、风赤疮痍等。本品可清热凉血,解毒疗疮。常与蒺藜黄芩、蒲公英等配伍。
50.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疳积,清湿热。
应用:
(1)用于虚热目病伴见骨蒸潮热、盗汗等。常与鳖甲、地骨皮配伍。
(2)用于小儿疳积上目兼见形容枯瘦,低热难尽者。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配伍,如肥儿丸。
(3)本品清热燥湿之功类似黄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2-05-03
三、祛湿药

凡能祛除湿邪的药物称为祛湿药。
湿邪为患,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因久居潮湿之处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引起;内湿多因过食生冷,中阳不振,脾失运化,水湿从内而生所致。无论内湿和外湿均可引起多种眼病。根据祛湿药的功效和作用特点,可将其分为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除湿止痒药四类。
祛湿药易于耗伤人体阴液,故阴亏津少者不宜使用。
(一)祛风湿药
5l.防己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风湿热所致目疾,如火疳、瞳神紧小等,兼见肢体疼痛者,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蚕砂等清热除湿之品。
2)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胞睑浮肿、黑睛水肿、视衣及黄斑水肿等。可与茯苓白术黄芪等配伍。
52.秦艽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应用:用于风湿阻络所致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等。本品能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常配伍防风、白附子等,如正容汤。
53.松节
功效:祛风燥湿,舒筋活络。
应用:用于能近怯远、目偏视等。本品能舒筋活络,常配伍木瓜、伸筋草等。若用于因长期久瞻竭视所致视物疲劳,可配伍楮实子、枸杞子亨菟丝子等。
(二)芳香化湿药
54.白豆蔻
功效:化湿和胃,行气宽中。
应用:用于湿滞化热所致目赤疼痛,云雾移睛、视瞻昏渺、聚星障等。常与杏仁、薏苡仁配伍。如三仁汤。
55.砂仁
功效: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应用:本品功效与白豆蔻类似,可用于湿热蕴蒸所致白涩症、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
可配伍黄芩连翘等。
(三)利水渗湿药
56.苍术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明日。
应用:
(1)用于脾虚湿蕴所致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2)用于高风内障见目昏、夜盲、视野缩窄等以及小儿疳积上目所致眼目昏涩。可单用,亦可与猪肝、夜明砂等配伍,如夜明散。
57.茯苓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应用:
(1)用于湿邪上泛所致的云雾移睛、视瞻有色、视瞻昏渺等。常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
(2)用于胞虚如球,上胞下垂,胞轮振跳,及针眼属脾胃虚弱者。本品能健脾补中,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
58.泽泻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用于水湿停滞或湿伏化热所引起的目胞肿胀,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绿风内障等。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之功,可与茯苓等配伍使用。
59.薏苡仁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应用:用于湿热所致目疡、黑睛生翳、瞳神紧小或干缺、前房积脓、云雾移睛、视瞻生翳、视瞻异色等。用于清利湿热常与白豆蔻、竹叶等配伍,如三仁汤;用于清热排脓,常与苇茎、冬瓜仁等合用,如《千金》苇茎汤。
60.车前子
功效:利水通淋,清肝明目。
应用:
(1)用于湿热所致各种眼病,尤宜于兼有小便不利者,可与滑石、木通配伍。
(2)用于肝经风热、肝热或肝胆湿热所引起的目赤肿痛,常与栀子、龙胆草、黄芩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久患内障,肝肾不足,眼目昏花,可与冕丝子、楮实子、枸杞子同用,如驻景丸加减方。
61.草藓
功效:利湿浊,祛风湿。
应用:用于湿热浊邪上蒸所致瞳神紧小,目赤如鸠眼等眼病。
62.桑白皮
功效:泻肺平喘,利尿消肿。
应用:
(1)用于肺经郁热所致金疳、火疳,常与地骨皮配伍,如泻白散。
(2)用于白睛肿胀,眼底水肿等,可与茯苓皮、生姜皮配伍,如五皮饮。
(四)除湿止痒药
63.地肤子
功效:清热利水,止痒。,
应用:
(1)用于眼睑皮肤湿烂生疮、睑眩赤烂、白睛黄浊、目痒等。本品能清利湿热且能止痒,可与白鲜皮、防风等同用。
(2)用于益肾明目,常与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等同用,治疗肝肾亏虚、阴血不足之干涩昏花,视瞻昏渺、青盲等,如四物五子丸(《审视瑶函》)。
64.白鲜皮
功效:除湿止痒,清热解毒。
应用:用于眼睑皮肤湿热疮疹、睑眩赤烂、目痒不止者。本品能除湿止痒、清热解毒,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2-05-03
四、化痰药

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眼科痰证主要包括:①痰湿阻络所致口眼歪斜,目偏视,视一为二,上胞下垂等;②痰湿郁结所致胞生痰核,眼底渗出斑等;③痰热上壅所致暴盲;④痰火动风所致的青风内障等。
化痰药中,药性偏于温燥者能温化寒痰;药性偏于寒凉者可清化热痰。临床上,对于痰湿阻络或痰湿郁结的眼证,宜选用药性偏温燥的化痰药。对于痰热上壅或痰火动风所致目病,又当选用药性偏于寒凉的化痰药。
本类药物中,不少化痰药具有软坚散结之功,如贝母、海藻、昆布、瓦楞子等,可用于眼部痰核、肿块、硬性渗出、机化条带等。
65.半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
(1)用于痰湿阻结所致胞生痰核,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如化坚二陈丸。
(2)用于痰火动风或痰湿破伤所致的绿风内障,见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恶心呕吐、动辄眩晕,若属痰火动风者,可配伍黄芩等,如将军定痛丸;若属痰湿上犯,饮邪上逆者,常配伍羚羊角、生姜等,如半夏羚羊角散。
(3)用于痰凝气滞或痰瘀互结所致眼底机化物及各种渗出斑,可与浙贝、海藻、昆布等同用。
使用注意:内服用制半夏,外用生晶适量。
66.天南星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
应用:
(1)用于风痰阻络所致口眼歪斜,目偏视,视一为二,上胞下垂等,常与白附子、僵蚕等合用,如正容汤。
(2)用于痰热上壅所致暴盲,可与半夏、枳实竹茹等配伍,如涤痰汤。
使用注意:内服多用制南星,生南星多人丸散剂,1次用量0.3一l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67.白附子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解痉止痛。
应用:
(1)用于风痰壅盛,口眼歪斜,目偏视,上胞下垂等,常与胆南星、全蝎等合用。
(2)用于眼部痞块、囊肿,突眼证等,常与昆布、海藻赤芍等配伍。
(3)用于风痰所致目珠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常与全蝎僵蚕防风等药配伍。
使用注意:生品一般不内服,外用适量。孕妇忌用。
68.竹茹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应用:用于胞生痰核和痰火升扰所致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伴恶心呕吐者尤宜。常配伍半夏、黄连等,如黄连温胆汤。
69.桔梗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应用:用于肺气闭阻所引起的金疳及突起睛高。本品能开宣肺气,用治金疳。常配伍桑白皮、黄芩等,如泻肺汤;用治突起睛高,可配大黄黄芩,如退热桔梗饮子。
70.海藻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
应用:用于胞生痰核、瘿瘤所致突起睛高,眼底有硬性渗出物或增殖瘢痕等。常与昆布、贝母、青皮等配伍,如海藻玉壶汤。
71.昆布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
应用:用于胞生痰核,突起睛高,眼底有硬性渗出物及眼底增殖性病变。本品有与海藻相似的消痰软坚之功,可与海藻、海蛤壳等配伍使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2-05-03
五、平肝熄风药

凡具有平肝潜阳或熄风止痉的药物,称为平肝熄风药。
该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各种眼目病证。根据各味药物的功效和应用的不同,又可分为熄风止痉药和平肝潜阳药两类。其中许多药物尚兼有清肝明目、退翳作用。
熄风止痉药:如羚羊角、钩藤僵蚕全蝎等,主要用于肝风上扰所致绿风内障、头目剧痛,或风痰阻络所致绿风内障,头目剧痛,或风痰阻络所致的口眼歪斜,风牵偏视,上胞下垂等。
平肝潜阳药:如石决明、紫贝齿、珍珠母、白芍等。主要用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所引起的头晕目眩、目赤肿痛、黑睛生翳、视物模糊等。
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肝风内动或是上亢的不同原因和兼证,予以适当配伍。如肝阳上亢变生内风者,当以平肝潜阳药和熄风止痉药合并应用。如因阴虚血少以致肝风内动或是上亢者,又应与滋阴养血药配用;如肝阳上亢而兼有肝热,或肝风内动是由于火热炽盛所致者,须与清肝泄热药或清热泻火药配伍。
72.牛黄
功效:化痰开窍,熄风止痉,清热解毒。
应用:用于肝胆火炽,痰火升扰,阻塞目窍,闭塞玄府所致的绿风内障,头眼剧痛,瞳散视昏。常与羚羊角、麝香、僵蚕等同用,如熄风丸。
73.天麻
功效:熄风止痉,平肝潜阳,除目痒。
应用:
(1)用于肝风内动,胞睑困动,眼睑麻木,惊厥抽搐,眨目诸症。本品长于平肝熄风,常与全蝎僵蚕等配伍。若治瘁若虫行,风牵偏视,与乌艄蛇、防风等配伍,如排风汤。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视瞻昏渺,暴盲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常与钩藤、石决明等配伍,如天麻钩藤饮。
(3)用于热病动风,玄府闭塞,盲无所见,多与僵蚕全蝎钩藤等配伍。
74.钩藤
功效: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应用:
(1)用于肝经有热、目赤头痛,或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本品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临床常配夏枯草、黄芩等,以清肝热;配石决明、菊花等,以平肝阳。
(2)用于胞轮振跳,目睛困动等。本品能熄风止痉。可与天麻、全蝎等同用。
75.僵蚕
功效:熄风止痉,化痰散结,祛风止痒。
应用:
(1)用于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所致目偏视,视一为二,胞轮振跳及目珠困动等。常与全蝎、天麻、钩藤等同用。
(2)用于胞生痰核,眼底增殖性改变。本品有化痰散结之功,可与海藻、昆布等配伍用。
(3)用于风热或肝热所致的头痛目赤,迎风泪出等,常配伍荆芥、桑叶、木贼等,如白僵蚕散。
(4)用于眼睑皮肤瘙痒,目珠发痒等,常与蝉蜕配伍使用。
76.地龙
功效:清热熄风,通络止痛,平喘利尿。
应用:
(1)用于目络不通,胞睑困动,口眼歪斜,常与僵蚕钩藤等配伍使用。
(2)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暗,常与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等药配伍。
77.全蝎
功效: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用于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所致目珠偏斜,视一为二,上胞下垂等,可与白附子、僵蚕等配伍。
(2)用于眼部疮疡肿毒,胞生痰核,眼底硬性渗出及增殖瘢痕。
(3)用于偏正头痛,目珠刺痛。本品有通络止痛之功,可与蜈蚣僵蚕等配用。
78.石决明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退翳。
应用:
(1)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可与白芍牡蛎菊花等配用。
(2)用于肝火所致的目赤羞明、翳障遮睛、视物模糊。本品为清肝明目退翳之要药,常
与决明子、菊花等配伍。若为风热所致的翳膜遮睛,则可与密蒙花、谷精草等配伍;若属肝虚血少,羞明怕日,视物不清者,可与菟丝子、熟地黄等同用,如石决明丸。
79.紫贝齿
功效:平肝安神,退翳明目。
应用:
(1)用于目赤肿痛,黑睛生翳及头晕头痛等。本品具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效,常与桑叶、菊花同用。
(2)本品外用与龙脑、珍珠粉配伍可治花翳白陷。
80.珍珠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
(1)用于肝热目赤,或肝虚目昏等。用于肝热目赤,怕热羞明,常与夏枯草、钩藤等配伍;用于肝虚目昏,视物昏花,常与白芍、熟地黄等配伍。
(2)本品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退翳之功与石决明近似,常为石决明的代用品。
81.白芍
功效: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应用:
(1)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胀痛,眩晕耳鸣等。本晶能敛阴而平抑肝阳,可与石决明、钩藤地黄等配伍用。
(2)用于肝血虚所引起的目睛干涩、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眉骨疼痛,目痒时作等。常与当归地黄、川芎等合用,如四物汤。
82.蒺藜
功效:平肝明目,祛风止痒。
应用:
(1)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头目胀痛,视物模糊等。常配伍菊花、枸杞等,如加味六味地黄丸。
(2)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常与防风白薇、石榴皮等配伍,如白薇丸。
(3)用于眼睑皮肤瘙痒、目眦痒及目珠发痒。本品可祛风止痒。常与蝉蜕、荆芥等同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2-05-03
六、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温里药性味辛热,具有温里祛寒及益火助阳等作用。眼科里寒证包括两方面:一为寒邪中目所引起的目珠疼痛,白睛血丝淡红,泪涌如水,畏光无眵等;一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生所致的视物昏花、冷泪长流、风轮起翳、翳膜灰白、眼珠胀痛、瞳散神昏、干呕吐涎等。
使用温里药,可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如兼有表证,应配合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以理气药;寒湿阻滞者,配以健脾化湿药;脾肾阳虚者,配以温补脾肾药。
本类药物性味辛温暴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证应忌用或慎用。
83.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肾阳不足所致视物昏花。目珠疼痛,或兼有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多与肉桂、熟地黄、山茱萸等配用。
(2)用于少阴伤寒目病,白睛血丝淡红,泪涌如泉,清涕如水,畏光无眵;或太阴里虚目病,胞睑浮软,白睛青蓝,面色无泽等。用于前者常与麻黄、细辛合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后者常与人参白术、泡姜等配伍,如附子理中汤。
84.肉桂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应用:
(1)用于肾阳不足所致冷泪常流、视物昏花,兼有畏寒、尿频、遗尿等,可与附子、川芎、防风等配伍。
(2)用于阳虚阴盛、寒气凝滞所致暴盲眩惕,常与鹿茸、附子配伍,如温经益元散。
85.吴茱萸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应用:用于肝经虚寒所致风轮起翳、翳膜灰白,或脾胃虚寒;饮邪上逆所引起的绿风内障,症见眼珠胀痛、瞳散神昏、干呕吐涎等。常与人参生姜配伍,如吴茱萸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2-05-03
七、开窍药

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能的药物,为开窍药。
开窍药在眼科主要用于邪气、痰浊、瘀血阻蔽清窍、闭塞玄府所致的视物昏朦、绿风内障、青盲等。临床上,常与祛痰药、理气药、化瘀药配伍使用,以开通目窍。
86.麝香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散结。
应用:用于青盲、绿风内障、暴盲等。本晶辛香走窜之性甚烈。对各种原因所致目窍不利或目中玄府、脉络闭塞,具有较强的开窍通闭的作用。用治青盲,常与驻景丸加减方
配用:用治绿风内障,常与牛黄、羚羊角等配伍,如熄风丸;用治暴盲,常与桃仁红花等同用,如通窍活血汤。
87.石菖蒲
功效:开窍宁神,芳香化湿。
应用:用于目窍不利、玄府闭塞所致的目昏视渺,本品秉芳香清冽之气,振发清阳,宣通窍道,聪耳目,利玄府,可与远志配伍使用。
88.远志
功效:祛痰开窍,补益心肾。
应用:
(1)用于痰阻清窍所致目妄见,视惑,精神恍惚等,常与菖蒲配伍。
(2)用于心阳不足所致能近怯远证及小眦赤脉传睛,可与人参茯苓配伍,如定志丸、补虚人参丸。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