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83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0 发表于: 2012-07-21
五音、六字、八卦与五行六腑对应表
       文章作者:郎凤岗            发表时间:2011.4.9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1 发表于: 2012-07-21
头部九宫穴位防治高血压
       文章作者:郎凤岗            发表时间:2010.10.29
         头部九宫穴位防治高血压
                    郎凤岗
     
     
              天上九宫(九星)与头部九宫穴位相对应
  一、头部九宫(九个穴位)的位置:风府、百会、神庭是三个单穴,风池、承灵、头维是三个双穴,共九个穴位。见上面头部九宫图。
  一宫,风府穴:在项上部,颈后正中线上,自头顶正中线往下摸,突摸到一凹陷处即是。
  八及六宫,风池穴:后头枕骨下,两大筋外侧凹陷处(与风府穴平着)。左右两穴。
  五宫,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头部最高点)。
  九宫,神庭穴: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拇指的半横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上约4指处。
  四及二宫,头维穴:鬓发前缘(额角发际)直上入发际0.5寸(拇指的半横指)。或五指并拢为梅花指、拇指放在太阳穴上、中指所指处稍上一点即是。左右两穴。
  三及七宫,承灵穴:在头顶的侧部,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开始往头后量约四指处,或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约一指处。左右两穴。
  二、按摩头部九宫防治头部疾病的机理:这九个穴位连通着头部的各个经络,经过特定的九宫按摩法(1、3、5、7、9顺时针转揉及2、4、6、8逆时针转揉),使每一条神经线得到了彻底放松。如一宫与九宫、三宫与七宫都是顺时针转揉、但转揉的方向正相反,二宫与八宫、四宫与六宫都是逆时针转揉、转揉的方向也相反,按摩两遍的五宫也是一顺一逆,这样就把头部连通着的各个神经线都给抖动松弛了。故通过按摩可以有效的促使头部血管及微血管的畅通,这是头部九宫按摩法可防治高低血压及防治脑梗塞的机理。
  三、头部九宫穴位可防治的疾病:
  一宫,风府穴:督脉。行气活血开窍。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督脉。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督脉。活血止痛,安神养脑。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胃经。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宫及七宫:承灵穴。胆经。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四、按摩头部九宫的适应症:适用于预防及治疗顽固性头痛,眩晕,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高血压,低血压,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实践证明头部九宫穴位对稳定血压、防止脑意外效果显著。
  五、病例:例1:某网友、女61岁,多年高血压。教其头部九宫按摩法,自己坚持每天早晚按摩2-3次,半年后血压已经很稳定了,现已两年不吃药了。例2:某男69岁,因颈椎病引起经常眩晕,经过坚持按摩九宫后不再出现此症状。例3:某网友、女56岁,有多年不明原因头痛病史,前三年曾检查出是血压低引起的,服药后血压已正常,但仍然头痛不止,教其头部九宫按摩法、自述每天坚持按摩三遍、五天后不再痛了。例4:今年10月13日大学同学在保定聚会,一位72岁的同学血压高,我用头部九宫穴位反复按摩法为其按摩,按摩前后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结果是降压效果显著(高压由153降为132,低压由95降为80),同学们感到惊讶,纷纷记录这种按摩方法。
  六、按摩要点:参照上面头部九宫图。
  1、明确按摩的时间:夜间11点→转天的下午1点定为上午(子时到午时),下午1点到晚上11点定为下午。
  2、上午按摩先由一宫、二宫、三宫 - - - →九宫的顺序按摩;下午则由九宫、八宫、七宫 - - - →一宫的顺序按摩。
  3、按摩次数:单数(1、3、5、7、9)是×9的倍数、并要顺时针旋转按摩,《如按摩七宫时,就是7×9﹦转揉63次,要顺时针转揉》;双数(2、4、6、8)是×6的倍数、并要逆时针转揉按摩,《如按摩四宫时,就是4×6=转揉24次,并要逆时针转揉》。
  4、按摩手法:五指并拢成梅花指,这样按摩面积较大、很容易按摩到穴位上,要稍微用力、但不可用蛮力、有账、痛、酸、麻感为好。
     

  七、具体的按摩方法:
  1、最佳按摩法:头部九宫穴位反复按摩法。
  ⑴效果:反复按摩法,操作较复杂,每天选定时间按摩一次(也可按上下午时间按摩两次),只要按摩到位(按摩时有酸麻痛胀感),对控制血压效果显著。
  ⑵方法与次数:先按规定的时间及顺序按摩一遍,然后再逆向按摩第二遍(按摩第二遍时五宫要逆时针转揉45次),最后在五宫百会穴处按顺时针转揉36次,逆顺时转揉24次,随后再点压2-3次。这样可保持九宫格(见上面九宫格图)的四正方(九、一、三、七),四偶角(四、二、八、六)按摩次数的相对平衡及对中央五宫的重点按摩,以达到最佳按摩效果。按摩结束后,搓手欲面(记住:按摩各个穴位后要点压2-3下)。这样按摩的结果是:九宫格的正四方(九、一、三、七)各按摩90次,四偶角(四、二、八、六)各按摩60次,这正是体现了老阳是9、老阴是6的阴阳平衡。加上中央五宫按摩的150次,总计头部9个穴位共按揉750次,大约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又因反复按摩法、强调了数的概念,可强行增加记忆力,防止老年痴呆。
  ⑶掌握好顺转与逆转:按摩哪个穴位时、就想着在那儿挂着一块表,这样顺转、逆转就明白了(如:一宫风府穴(顺)是向右耳方向转,九宫神庭穴(顺)是向左眼方向转。三宫左承灵穴(顺)是向左耳方向转,七宫右承灵穴(顺)是向头的前方转。二宫右头维穴(逆)是向右耳方向转,八宫左风池穴(逆)是向头的前方转。四宫左头维穴(逆)是向头的前方转,六宫右风池(逆)是向头的左后方转)。
  ⑷上午按摩:首先要按由一宫、二宫、三宫 - - - - - →九宫的顺序按摩,然后返回按摩第二遍时由九宫、八宫、七宫- - - - - →一宫,但第二遍的按摩次数是:九宫当作1宫×9=9次(顺时针转)、八宫当作2宫×6=12次(逆时针转)、七宫当作3宫×9=27次(顺)、六宫当作4宫×6=24次(逆)、五宫还是5宫×9=45次(注意:这次是逆时针转45次)、四宫当作6宫×6=36次(逆)、三宫当作7宫×9=63次(顺)、二宫当作8宫×6=48次(逆)、一宫当作是9宫×9=81次(顺)。经过反复的按摩头部九宫穴位(等于按摩了两遍)后,再在中央五宫处(用梅花指转揉,也可用双手掌叠压转揉)顺时针转揉按摩36次、逆时针转揉按摩24次,最后点压2-3次。按摩结束后,搓手欲面(记住:按摩各个穴位后都要点压2-3下)。
  ⑸下午按摩:先按由九宫→八宫→七宫 →五宫- - - →一宫的顺序,及相关次数的要求按摩一遍,然后返回按摩第二遍。即按摩第二遍时是由一宫→二宫→三宫 →四宫 → 五宫→ 六宫 - - →九宫的顺序。记住:一宫当作是9宫×9=81次(顺转揉)、二宫当作8宫×6=48次(逆)、三宫当作7宫×9=63次(顺)、四宫当作6宫×6=36次(逆)、五宫还是5宫×9=45次(注意:这次是逆时针转45次)、六宫当作4宫×6=24次(逆)、七宫当作3宫×9=27次(顺)、八宫当作2宫×6=12次(逆时针转)、九宫当作1宫×9=9次(顺时针转)。这样反复的按摩头部九宫后,最后再在中央五宫处(可双手掌叠压转揉或用梅花指转揉)顺时针按摩36次、逆时针按摩24次,随后点压2-3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记住:按摩各个穴位后要点压2-3下)。
  2、一般按摩方法:头部九宫按摩法。区分上下午时间按规定的顺序按摩一遍后,再同法重复按摩第二遍,最后再在中央五宫处(也可双手重叠)顺时针按摩36次、逆时针按摩24次,切记按摩每个穴位后一定要点压2-3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这个方法较简单,但必须坚持早晚各按摩一次,效果也很好。
  3、简要按摩法:区分上下午时间按规定的顺序按摩,即上午由一到九,下午由九到一。按摩时所有穴位都要先顺时针转揉36次,再按逆时针转揉24次,切记按摩每个穴位后一定要点压2-3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这个方法每天按摩不能少于两次,长期坚持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八、辅助疗法:在睡前及早晨起床后要坚持用双手指或木梳干梳头100次(分左中右三部分,自前发际梳到头的后部),然后用双手上下交错的搓脖子50次以上。只要长期坚持可控制血压防止脑意外。
  注意事项:1、头有外伤或皮肤病及幼儿不宜按摩。为他人按摩效果极为明显。2、血压如不能稳定,千万不可间断降压药,如长时间稳定了,可逐步减药,或遵医嘱。3、贵在坚持,只要按摩头部穴位就可防病治病,不会有任何负作用。只要记住顺转、逆转,次数多了、少了没大关系。
  说明:“头部九宫穴位防治高血压”这篇文章是综合了风雨同舟2006年11月发表的“九宫疗法”及2007年2月发表的“按摩头部穴位防治高血压”(头部九宫疗法可防脑意外)的基础上,经过了反复实践修改写成的。不当之处敬请有关专家指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2 发表于: 2012-07-21
手背部董氏奇穴
       文章作者:郎凤岗              发表时间:2010.7.20

制图:郎凤岗 2010

                 手背部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曾是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疗效极佳,其效果较“十四经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董门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为造福百姓,后经其传人传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为便于应用,我把“一一部位(手指部位)”、“二二部位(手掌部位)”的穴位综合在一起,并分别绘制成手掌部及手背部董氏奇穴实图发表在博客上,与朋友分享。手背部的董氏奇穴共为40个穴位(或穴组)。
  董氏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易自疗,且疗效显著,是董氏奇穴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穴位结合应用,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
  董氏手部穴位的资料多来源于录象资料及杨维杰先生的“董氏奇穴针灸学”。其手图是我经长时间的反复核对相关资料绘制的,但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专家指正。
  施术方法:⑴手掌部针刺一般可1—3分,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按穴位图、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5)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这里的所有的手指宽度均按一寸计。
  手背部董氏穴位详解:40个穴组。
  手指部位:28个穴组(包括手指叉口)
  1、止涎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中央偏桡側五分,從掌指橫紋起,每上2分1穴共五穴上一寸。劑量:由內往外斜刺二~三分。主治:中風患者流涎、小孩流口水、胃寒胃痛、虛泄、結摸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迎風流淚、牙痛、腸疝。
  2、制污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處、三穴。劑量:使用三稜針點出血 或斜刺由下往上刺一~二分。主治:惡性腫瘤、久年惡瘡、癰疽、或惡瘤開刀後刀口流污不止,不收口不結痂者。以三稜針點出黑血立即見效。
  特效主治:外科腫瘤。配穴:配外三關穴、止瘤穴治外科腫瘤(效佳)。
  3、婦科五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平背,當大拇指第一節尺側,距中央二分半處,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下,合計五穴。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直刺二~三分。主治:子宮癌、子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後風症(月內風症)。
  特效主治:痛經。配穴:婦科五穴配門金穴治痛經(特效)。
  4.珠圓穴:在拇指背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各五分处、共二穴。劑量:直刺二~五分。主治:青光眼、白內障、角膜炎、結膜炎、弱視。
  5.八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腦貧血、痿症、肩臂痛、耳鳴、耳聾、手足風濕病。特效主治:中風。特效配穴:八關穴配正會穴。
  6.七華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及小指第一、二節橫紋尺侧的尽头,共七个穴。劑量:直刺一分~三分 主治:頭痛、頭昏、三叉神經痛、腦鳴、腦脹痛、五臟不安。腦瘤(特效)腦炎。特效主治:腦瘤。七華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對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確具(奇效)。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七華穴治腦瘤(特效)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配穴:七華穴配少白穴名為八華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對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確具(奇效)。
  7、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是穴、共四个穴。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 或斜刺,由上往下斜針十五度,入針一~二分。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於治療高棉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風後遺症、草鞋風。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特效主治:半身不遂。如配合八關穴效果加倍。臨床上應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中指)下針。
  8、指肺穴:手背食指第一節中央偏挠侧三分及處上下二分半處是穴,共三穴。劑量:直刺一分~三分。主治:皮膚病、小腿痛、咽喉炎、支氣管炎、腰痛、坐骨神經痛。
  9、三仙穴:手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一分。主治:皮膚因挫傷而腫痛、過敏性皮膚炎、疥瘡、濕疹。
  10、 指千金一,二,三穴:手背食指第一節中央偏尺侧三分處是一穴。上二分半處是二穴。下二分半處是三穴(不知何因、有的录像资料中说只有两个穴,把上面的穴叫指五金穴,下面的叫指千金穴 )。劑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急慢性腸炎、下腹痛、魚刺鯁喉、肺虛畏冷。
  11、指駟馬穴:手背,食指第二節正中央尺侧三分處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个穴。劑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肋膜炎、皮膚病、臉上黑斑、雀斑、鼻炎、耳鳴、中耳炎、胸痛。
  12、指胃穴:手背朝上,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點偏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个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胃炎、胃潰瘍、肺熱咳嗽、肺虛畏令、皮膚病。
  13、胆穴: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挠侧五分處是胆一穴,尺侧五分處是胆二穴。劑量:由內向外斜刺二~三分。 主治:驚悸、小兒夜哭(膽虛故也)腹脹、腿酸脹、小腿神經痛、頭痛、頭昏、黃膽病。特效主治:黃膽病。膽一穴治療腿脹痛,針下(立癒)。配穴:膽一穴治療黃膽病配木黃穴(神效)。
  14、二角明穴:手背,中指第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處一穴。六分處是二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眉稜骨酸痛,眼壓太高之脹痛、腰痛、鼻骨酸痛、閃腰岔氣。
  15、肺心穴:中指背第二節正中央是肺心二穴,上二分半處是一穴,下二分半處是三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脊椎骨骨刺、頸項骨刺、項緊痛、小腿脹痛、肋膜神經痛、胸痛、背痛、大拇指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後腦頭痛。
  16、心膝穴:手背中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五分處是一穴,偏尺側五分處是二穴。劑量:由內向外斜刺二~三分。主治:膝蓋痛、肩脾痛、頸項痛、小腿脹痛及酸痛。心膝二穴配肩中穴效果更佳。
  17、膝靈穴:手背中指指甲根挠侧二分處(距指甲根挠侧尽头向内二分)是一穴。对面的尺侧指甲根二分處是二穴。劑量:直刺半分。 主治:膝蓋痛、關節炎、心臟性之風濕病、腳趾神經痛。特效主治:膝蓋風濕關節炎。配穴:膝靈穴在臨床上效果優於火膝穴,配肩中穴治療膝蓋風濕關節炎(特效)。
  18、健脾穴:手背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偏挠侧三分處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劑量:直刺二~三分。主治:脾腫大、胰臟炎、臉部腫痒症、青春痘、粉刺、氣喘。特效主治:皮膚疾病。特效配穴:健脾穴配駟馬穴治療皮膚疾病(效佳)
  19、指腎穴:手背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尺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劑量:直刺一~二分。 治胸背痛宜三針同時取用。主治:腎虧、心臟衰弱、背痛、口乾、心臟性氣喘、胸痛。特效主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特效配穴:指腎穴配地宗穴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神效)。
  20、正土穴:手背無名指第二節中央點挠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腹痛、直腸癌、十二指腸炎、胃炎、嘔吐、胰臟炎、皮膚過敏、氣喘、偏頭痛。特效主治:腸癌。特效配穴:其門、其角、其正三穴為治療腸癌之(特效)穴。加配外三關穴、三重穴效果更為顯著
  21、指三重穴:手背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尺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劑量:斜刺一~二分。 主治:臉面神經麻痺、乳癱、乳瘤、乳頭腫大、肌肉萎縮、驅風。特效:乳癌、乳瘤。配穴:指三重穴配肩峰穴治乳癌、乳瘤(特效)。
  22、正水三穴:手背小指第一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劑量:斜刺二分。 主治:腰酸痛、背痛、腿骨酸痛、腿外側扭傷、腎盂炎、膀胱炎、尿道炎。(正水穴配中白穴使用效果顯著。)
  23、少白穴:手背小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關節橫紋中央偏挠側三分處是穴。斜刺二~三分。主治:腰脊椎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
  24、水腰三穴:手背小指第二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頭昏、偏頭痛、腰痛(特效)、坐骨神經痛、角膜炎、結膜炎、眼壓過高脹痛。特效主治:腰痛
  25、火膝穴:手背小指第二、三节橫紋挠側端處是穴。
劑量:直刺一分。主治:膝蓋內側痛、膝扭傷、眼球痛。
  26、 三叉一穴(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劑量:從叉口進針至兩掌骨間端可达两寸。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經痛(有卓效),眉稜骨酸、脹痛(特效),視神經萎縮,半身不遂,痿症。針感:局部酸脹麻電感。
  27、三叉二穴:手背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處是穴。劑量:從叉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可达两寸。主治:脾腫大、胰臟炎,半身不遂(特效),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痺(特效),肝弱。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28、三叉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劑量:從叉口進針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緣,可达两寸。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特效主治:長骨刺
  手背之掌面部位:12个穴组。
  29、三肩穴:握拳取穴。手背於大拇指掌骨外側正中央是二穴,下三分處(近虎口处)一是穴,上三分處是三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半。解剖位置:掌指側固有神經淺枝,肺分支神經、腎之神經。主治:五十肩(手臂不舉奇效)。頸項痛、肩胛骨痛。特效主治:五十肩
  30、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食指內側,于第二中手骨頭正後方上二分半處。大白穴下二分半處。(三間穴上二分半處)(手掌骨全息之头颈部)。劑量:貼骨下直刺二~五分。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正中神經淺枝、心肺神經分支。主治:退燒、頭痛、偏頭痛、感冒(重魁穴為感冒發高燒之要穴)、咳嗽、氣喘、三叉神經痛、眼紅腫痛(眼疾、麥粒腫也有效果)、高血壓(對高血壓症,每針一次可降二~五度)、拔牙麻醉用(拔牙麻醉透大白穴使用)。本穴亦為手術麻醉要穴。針感:酸脹感。
  31、大白穴:手握拳,拇指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靈骨穴下一寸處,重魁穴上二分半處,合谷穴外一寸骨邊(手掌骨全息之胸肺部)。劑量:三稜針刺出血。直刺5分-1寸。解剖位置:此處為第一手背側骨間筋、有撓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主治:頭痛、偏頭痛、肺癌、肺炎、肺氣腫、肺積水、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又治小兒氣喘、發高燒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急性肺炎(特效)針感:酸脹麻電感。
  32、靈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可透重仙穴,距大白穴一寸。劑量:斜刺往腕順二穴方向,酸麻電感可達胸背,直刺1-2寸。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盂炎、大小腸炎、面斤、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各種手術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後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特效配穴:以靈骨穴配大白穴,心常一、二、三穴、手解一穴治癒肺氣腫十二人、肺癌六人,(堪稱奇蹟)。
  特效主治:半身不遂。特效配穴:靈骨穴治療半身不遂時配大白穴、上三黃穴、通腎穴、通關穴、通背穴、通山穴、通天穴、正會穴(奇效)。
  針感:斜刺往腕順二穴方向,酸麻電感可達胸背。 
  33、上白穴:手背朝上,握拳取之,食指掌骨與中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取穴:雙手取穴效佳。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背痛、腰痛、弱視、迎風流淚
  34、分白穴:手背朝上,中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半處。即上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背痛、腰痛、弱視、迎風流淚
  案例描述: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眼酸脹在四一二例中,有三八八人獲痊癒,且均於十次以內,餘二十四例尚需配合花骨穴及其他穴位,才能完全治癒
  特效主治:弱視、眼酸脹。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眼酸脹特效主治:眼科諸疾。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眼科諸疾(奇效)。
  35、內白穴(就是“次白穴”):握拳取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是穴(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風、紫疲症、慢性胰臟炎、脾腫大、痞塊、牙齒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皮膚病。
  36、外白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五分處。即內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風、紫疲症、慢性胰臟炎、脾腫大、痞塊、牙齒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皮膚病。並治三叉神經痛、口齒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特效主治:神經痛.特效配穴:治療神經痛配中白穴(奇效)。
  37、中白穴(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握起拳頭,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约在14经中渚穴上3分处“手腕方向”)是穴。劑量:直刺五分。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特效主治:岔氣、閃腰岔氣、骨刺、坐骨祺經痛及耳疾。
  特效配穴:中白穴配下白穴為治岔氣(特效)、閃腰岔氣、骨刺、坐骨祺經痛及耳疾之(特效穴)。針感:酸脹麻電感。 
  38、下白穴: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縫一寸五分。即中白穴上一寸。劑量:直刺三~八分。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岔氣(特效)。,兼治肝脹痛、牙齒酸。(下白穴配中白穴同時用針效果更強。)
  特效主治:肝痛、急性肝炎。特效配穴:治療肝痛配肝穴,並兼治急性肝炎。
  39、顺腕一穴:腕順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尺側侧面,手背小指掌骨外側(尺)下緣,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處(手指方向)是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特效主治:坐骨神經痛。針感:局部酸脹感。 
  40、腕順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側面,小指掌骨外側,距“腕順一穴”一寸處(手指方向,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是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
  案例描述:曾以腕順一穴、二穴治療骨刺二三二例,,痊癒中一七四人好轉五十八人,有效率達百分之百。
  特效主治:骨疾、骨刺。特效配穴:腕順一穴、二穴治療骨刺。
  特效配穴:腕順一穴、二穴為治骨疾、腎臟疾病之(特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3 发表于: 2012-07-21


头部五行五脏八卦对应示意图
郎 凤 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4 发表于: 2012-07-21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多种疾病-5心脏病
                   郎 凤 岗

  ㈡手部经穴奇穴防治心脏病:心脏病包括心悸、气短、胸闷、胸胁痛、心绞痛、心脏扩大、心脏内膜炎、狭心症、心肌梗塞等循环系统的心脏疾患。中医认为心的疾病表现为心脏、血脉及神志方面的异常。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脏、可相生相克:肝气大伤心脏,脾胃虚心发慌,肾水不足则水不克火出现心火亢进,故任何脏腑不适均可引发心脏疾患。
  按摩的穴位(见手穴图):治疗心脏疾患的主要穴位多集中于手掌部的心包经一线(手的中指一线)。
  中指一线:1、中冲穴2、心穴3、火星下穴4、三焦穴(选中点)5、双灵二穴6、火星上穴7、火龙穴8、心常穴9、劳宫穴10、三火三穴11、大陵穴12、心灵一穴13、内关穴14、心灵二穴。
  小指一线:15、肾穴16、心悸点17、神门穴18、通里穴。
  配穴:膻中穴(胸部两乳头连线之中点)。揉法:右手五指并拢为梅花指按压住膻中穴、用一定力度转揉1分钟左右。推法:用双手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50~100次。
  说明:1、按摩穴位以左手为主.2、冠心病人要随身携带急救药。3、腹式呼吸对冠心病、肺心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4、平时休息或按摩穴位前后可自上而下的拍打振颤胳膊内侧中线的心包经。  自我经历:2006年夏季我参加老年大学电脑班学习,那天是周四上午、学习较紧张,快下课时,一位60多岁的女学员突然脸色苍白、心慌、心动过速(冠心病发作),大家不知可否,我立即教她按揉手掌部无名指与小指下方的“心悸点”(心悸点主治心律不齐、心慌等),大约3-4分钟、症状开始缓解、并逐渐恢复了正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5 发表于: 2012-07-21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多种疾病-3
                  郎 凤 岗

  三、各穴位的位置及所防治的疾病:
  ㈠关于手部董氏奇穴:每个穴位主治的病症这里不再重复(可详见风雨同舟“手掌部及手背部董氏奇穴概述”)。为了便于按摩操作,下面只把每个穴位的位置简述如下:
  手掌部的董氏穴位1.五虎穴:拇指一节桡侧5分线上。2.三黄穴:拇指一节尺侧3分线上。3.中間穴:食指一節中央。4. 大間: 食指一節中央挠側三分。5.小間:大間上二分半。6. 側間:大間下二分半。7. 沉陰:小間桡侧二分。8. 木穴:食指一節尺侧3分。9. 下間:食指二節中央。10. 浮間:食指二節中央桡侧三分上一分半。11. 外間:浮間下三分。12.天阳、人阳、地阳:食指二節桡侧五分中央是人阳穴,上下2分半是天阳地阳。13. 內陰:食指三節中央桡侧四分下二分半。14. 火星上:中指一節中央。火星下:中指二節中央。15. 土興一:中指一節火星上穴下三分。土興二:火星上穴上三分。16. 火龍:中指一節桡侧三分、共三穴。17.心常:中指一節尺侧三分。17.雙灵:中指第一、二節橫紋中央两側各二分半。18. 脾腫:中指二節中央火星下穴上下各二分半。19. 木華:中指二節桡侧五分。20. 開脾 :中指三節中央。21. 土航一穴:無名指一節中央。22. 土航二穴:無名指二節中央。23. 三眼: 無名指一節桡侧三分、三穴。24. 鳳巢三穴:無名指一節桡侧五分线。25. 復原三穴:無名指一節尺侧三分线上。26. 木灵穴:無名指一、二節間橫紋中央内外側二分半。27. 定喘穴:無名指二節桡侧二分半、三穴。28. 還巢穴:無名指二節桡侧五分、三穴。29. 木炎穴:無名指二節尺侧二分半、三穴。30. 偏肩穴:無名指二節中央尺侧五分。31. 太陽一:小指一節中央。太陽二:小指二節中央。32. 分水:小指一節太陽一桡侧三分、三穴。33. 水源穴:小指一節中央尺侧三分三穴。34. 通骨穴:小指第一、二節橫紋中央內外側三分、二穴。35. 水清穴:小指二節中央桡侧三分、三穴。36. 水海穴:小指二節中央尺侧三分、三穴。37. 失枕穴:小指二節中央尺侧二分又上二分處是穴。38. 土水穴:手掌的拇指第一掌骨之桡侧骨下、大鱼际上方、三穴。40. 重仙穴: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骨縫下是穴。與手背灵谷穴相通。41. 重子穴: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一寸處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42.金星上穴:在掌面食指第二掌骨中央桡侧。金星下穴:在金星上穴尺侧的三分。43. 三風穴:食指與中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44. 三齒穴: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45. 三河穴: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46. 三毛穴:食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47. 三火穴:中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48.三星穴: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49. 手解穴: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是手解一穴,距一穴上五分“向手腕方向”是手解二穴。50.上高穴: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一寸“向手腕方向”或手解二穴上五分)為上高穴。51.下高穴: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二寸,手解二穴上一寸处(向手腕方向)。52.三海穴:小指掌骨上正中央是二穴,下五分(向手指方向)是一穴、上五分處(向手腕方向)是三穴。53. 骨關穴:腕橫紋正中央下(向手指方向)五分偏桡側五分或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54. 木關穴: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尺側五分處是穴。亦即中指與無名指叉口處直上至腕橫紋下五分偏尺五分處。55. 心靈一穴:掌面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中与食指的两手指宽)。於桡側手腕曲肌腱和長掌肌腱之間取之(二寸是内关)。心靈二穴: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
  手背部的董氏穴位: 1.制污穴:大指一節中央及上下二分半處、三穴。2.婦科五穴:大拇指一節尺側二分半處,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計五穴。3.止涎穴:大拇指一節中央尺側五分,從掌指橫紋起,每上2分1穴共五穴。4.珠圓穴:拇指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各五分处、共二穴。5.八關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6.七華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及小指第一、二節橫紋尺侧的尽头,共七个穴。7.木火4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8.三仙穴:食指一節中央及上下二分半。9. 指千金穴:手背食指一節尺侧三分一线、三穴。10.指駟馬穴:手背,食指二節中央尺侧三分、三穴。 11.指胃穴:食指二節中央桡侧三分、三穴。。12.胆穴:手背中指一節中央桡尺侧各五分處、二穴。13.二角明穴:中指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處一穴。六分處是二穴。13.肺心穴:中指背二節中央线上,三穴。14.心膝穴:中指二節正中央桡尺侧各五分處、二穴。15.膝灵穴:手背中指指甲根桡侧二分處(距指甲根桡侧尽头向内二分)是一穴。对面的尺侧指甲根二分處是二穴。15. 健脾穴:手背無名指一節中央桡侧三分處、共三穴。16.指腎穴:手背無名指一節中央尺側三分、共三穴。17.正土穴:無名指二節中央點桡側三分、共三穴。18.指三重穴:手背無名指二節中央尺側三分、共三穴。19.正水穴:小指一節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20.少白穴:手背小指一節與二節關節橫紋中央偏桡側三分。21.水腰三穴:手背小指二節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22. 火膝穴:小指第二、三节橫紋桡側端。23. 三叉一穴:手背食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24.三叉二穴: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25.三叉三穴:手背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26. 三肩穴:握拳取穴。手背於大拇指掌骨外側正中央是二穴,下三分處(近虎口处)一是穴,上三分處是三穴。27.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食指內側,于第二手骨頭正後方上二分半處。大白穴下二分半處。(三間穴上二分半處)。28.大白穴:手握拳,拇指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靈骨穴下一寸處,重魁穴上二分半處。29.靈骨穴: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可透重仙穴,距大白穴一寸。 30.上白穴:手背朝上,握拳取之,食指掌骨與中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縫上五分。31.分白穴:上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32.內白穴:握拳取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是穴(手腕方向)。33.外白穴:內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34.中白穴(又名鬼門穴):握起拳頭,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35.下白穴:中白穴上一寸。36.顺腕一穴:手背尺側侧面,手背小指掌骨外側(尺)下緣,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處(手指方向)是穴。 37、腕順二穴:距腕順一穴一寸處(手指方向,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是穴。
  ㈡手三阳、手三阴经穴奇穴及手反射区穴点概述:
  手掌部经穴奇穴及手反射区穴点:共有穴点29个。1、胸穴:拇指关节横纹桡侧端。主治胸痛,吐泻。2、脾穴:掌面拇指关节横纹中点。主治脾胃病。3、癔病穴:拇指掌关节横纹中点。治癔病。4、小肠点:掌面食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腹痛和腹泻,消瘦等。5、大肠点:掌面食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腹泻、便血、腹痛、排便障碍、食欲不振、发热、黏液血便、营养障碍、里急后重等。6、口疮穴:中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口腔疾病。7、8、9、三焦穴:手掌面中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及桡尺侧端、共三个穴点。主治胸部、腹部及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10、心穴:手掌面中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心力衰竭的恢复期、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循环系统疾病。11、中冲穴:中指端。用于:中风昏迷、热病等急救。12、肝穴:手掌面无名指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肝功能失调等肝胆疾病。13、肺穴:手掌面无名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肺炎、肺结核、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14、老眼点:小指根部横纹处。主治:白内障、老花眼、青光眼、眼底出血等。15、命门:手掌面小指近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遗尿、多尿、生殖系统疾病。16、肾穴:手掌面小指远端指间横纹中点。主治:尿频、尿急、夜尿、腰膝酸软等。17、咳喘点:手掌面第二、第三基节指骨和第二、第三掌骨交界处。约食指与中指叉口上1寸。近董氏三风穴处。主治: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18、牙痛点: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上1寸。近董氏三齿穴处。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下颌关节痛。19、劳宫穴:握拳屈指中指尖处。主治:补养心脏,失眠,心率快,手颤、发热、口舌生疮、癫痫、精神病、咯血、昏迷、脑卒中、心绞痛、。20、心悸点: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约1寸半处。董氏三河穴下方。主治:心律不齐、心慌等。21、胃肠穴:手掌劳宫穴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等。22、鱼际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主治:退热、可调理肠胃、感冒、咳嗽、哮喘、咯血、咽喉痛、失声、肺炎、乳腺炎等。23、足跟点:位于胃肠穴与大陵穴连线的中点。主治:足跟痛等。24、太渊:肺经线上,手腕横纹桡侧端。主治:咳嗽、哮喘、气不够使、咯血、胸满、心悸、百日咳、肺炎、肋间神经痛、手腕痛。25、列缺:肺经线上,手腕横纹桡侧,太渊上1寸半。或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挠骨茎突上,食指尖指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寻麻疹、脑卒中后遗症。26、大陵穴:心包经线上、近腕横纹中点。主治:心绞痛、心悸、神经衰弱、癔症、癫痫、精神病、胃痛、呕吐、腕关节痛。27、内关:腕横纹直上2寸、两筋之间。主治:心胸胃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胸胁痛、胃痛、恶心、高低血压、降血脂。28、神门穴:腕横纹尺侧腕横纹尺侧端凹处。主治:心绞痛、心悸、神经衰弱、癔症、高血压、胸胁痛。 29、通里穴:腕横纹尺侧端上1寸(神门上1寸)。 功效: 主治:心绞痛、心悸、神经衰弱、癔症、舌强不语、腕臂痛。
  手背部经穴奇穴及手反射区穴点:共有穴点34个(包括董氏穴1个)。1、少商穴:拇指末节桡侧距甲角旁0.1寸。主治: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咳喘、中风。2、大骨空穴:拇指背指间横纹中点。主治:眼痛、白内障、角膜翳、鼻出穴、呕吐、腹泻。3、颈椎点:拇指根部尺侧。主治:颈椎僵硬不适。可用另一手握住拇指根转揉。4、商阳穴:食指末节桡侧距甲角旁0.1寸。主治:咽喉肿痛、耳聋、口腔炎、牙周炎、牙痛、腮腺炎、高热、便秘。5、前头点:食指第一指关节(近掌的)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前头痛、胃肠痛、阑尾炎、风湿、膝关节炎、踝及趾关节扭伤等。6、二间穴:微握拳,咽喉肿痛、一节桡侧根部凹处(第二掌指关节前:手指与手掌交界处相连接的关节)。主治:腹胀、便秘、目昏、咽喉肿痛、牙痛、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7、肩穴:第二掌指关节桡侧(二间穴与三间穴之间)。主治:肩部痛、肩周炎。8、三间穴;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处。主治:感冒、咽痛、目痛、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下牙痛、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手指及手背红肿、胃肠炎。9、便秘点(既:第二二间穴):手背食指根部。主治:便秘、青春痘。10、头顶点:中指第一指关节桡侧。主治:全头痛、头顶痛、神经性头痛、痛经。11、中魁穴:中指背第一指关节的中点。主治:頑固性呃逆、食欲不振、呕吐、牙痛、鼻出血、白癜风。12、关冲穴:无名指末节尺侧距甲角旁0.1寸。主治:头痛、咽喉肿痛、心烦、耳鸣、肘,臂痛。13、偏头点:无名指第一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偏头痛、胸肋痛、肋间神经痛、肝胆脾区痛。14、少冲穴:小指末节桡侧距甲角旁0.1寸。主治:心绞痛、心悸、胸痛、热病、中风、昏迷。15、少泽穴:小指末节尺侧距甲角旁0.1寸。主治:热病、中风、昏迷、乳腺炎、乳汁不足、头痛、目赤、耳鸣。16、会阴点:小指背第一关节横纹桡侧头。主治:褥疮、会阴部痛、痛经。17、小骨空穴:小指背第一指关节中点处。主治:眼痛、耳聋、咽喉肿痛、指关节痛。18、后头点:小指第一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急性扁桃腺炎、颊痛、颈痛、臂痛、呃逆。19、脊椎穴:小指掌指关节后的尺侧赤白肉际处。主治:腰背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20、腕骨穴:手掌背部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凹陷处(约距手背横纹尺侧端阳谷穴1寸处)。主治:糖尿病、去湿、通二便、头痛、热病、汗不出、目翳、耳鸣耳聋、精神病。21、颈项点:握拳,第二三掌指关节之间,近第二掌指关节尺侧缘。主治:落枕、颈项扭伤。22、咽喉点:握拳,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近第三掌指关节的尺侧缘。主治: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牙痛、三叉神经痛。23、坐骨神经穴:握拳,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靠近第四掌指关节处。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臀部疼痛。24、液门穴:手背部第四第五指间、指根部交界处(指蹼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耳痛、耳鸣耳聋、目赤、口干、咽喉肿痛、疟疾、手臂痛。25、中渚穴:握拳,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凹陷处(在液门穴及坐骨神经穴下方、董氏中白穴上方)。主治:头痛、耳痛、耳鸣耳聋、手臂痛、咽喉肿痛、手指不能伸屈、小退抽筋。26、合谷穴:拇与食指并拢肌肉的最高处。主治:头痛,牙、鼻、口、咽、眼部病痛及其相关炎症,发热、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晕厥中暑、中风、腿抽筋。27、落零五穴:手背第二与第三掌骨间隙的中点、距指掌关节不到1寸或近董氏上白穴处。主治:高血压,落枕、颈项痛、强刺激可治疗胃痉挛。28、腹泻穴: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向后约1寸处或近董氏内白穴处。主治:腹泻腹痛。29、阳谷穴:手背腕尺侧凹陷中。主治:颈项强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头痛牙痛、降血压、手腕痛、热病、精神病。30、阳池穴:手背腕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处。主治:手腕痛、肩臂痛、糖尿病、冷症。31、阳溪穴:手背腕横纹桡侧端凹陷处。主治:头、眼、牙、手腕痛,咽喉肿痛、面神经炎、耳聋耳鸣。32、养老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主治:头昏眼花、后头痛、明目、降血压、落枕、肩背痛、上肢关节痛、上肢瘫痪。33、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发热、头痛、上肢痛、麻木、瘫痪、耳聋耳鸣、目赤、项强、手脚麻痹、臂肘腕指痛、落枕、风湿疼痛、肋间神经痛等。34、其门穴:外关穴桡侧1寸。其角:外关穴上2寸桡侧1寸。其正:外关穴上4寸桡侧1寸。这三个穴是董氏奇穴。主治:痔疮痛及痔疮出血、便秘、尿道及膀胱炎等下腹炎症的特效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6 发表于: 2012-07-21
董氏奇穴

         
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
                   郎 凤 岗
  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是风雨同舟根据网上董氏奇穴的相关视频逐一整理绘制的,不准确的地方再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指正.凡引用此图的朋友,勿 请注明出处.
  手掌部董氏奇穴详解
  资料载:《董氏奇穴自成一派,虽有部分穴位与“十四经穴”的位置相同或近似,然用法与疗效完全不同,故董师确有独特之创见,现概以董氏命名。“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其效果较“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法若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
  说明一: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易见、易懂、易自疗,且疗效显著的特点,故是董氏奇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手穴结合应用(详见风雨同舟的手背部与手掌部穴位按摩法)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手部穴位可针刺、可按摩、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参照手部穴位图、在穴位近处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
  说明二:以下是按照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根据相关录象资料、经风雨同舟精心整理后、按照穴位顺序、说明每个穴位的位置及所治疗的疾病,供朋友们试用参考。不准确的地方将随时修正。
  说明三: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大拇指宽为一寸。
  施术方法:⑴手掌部针刺一般可1—3分,腕部5分-1寸,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可配合呼吸点压穴位:按住穴位用口呼气时向下按压穴位、再用鼻吸气时手抬起但不离开穴位、每穴按压30次以上(也可鼻吸鼻呼)。
  手指部位:
  1.五虎穴:拇指一节中线之挠侧5分线上,5个穴点。治療全身骨腫、肺炎、支氣管炎、頸淋巴結核、扁桃腺炎、腳掌內側部份腫痛、肝腫大、肝硬化。以三稜針刺出黃水效佳。治療全身骨腫,或藥物性骨腫,可配靈骨穴、大白穴、復原穴效果佳。
  治全身骨痛,足踝扭伤。
  2.三黄穴:拇指一节中线尺侧3分线上,3个穴点。主治肝炎、肝硬化、肝癌、子宫炎、卵巢炎、胁痛。
  3.中間穴:食指掌面第一節正中央。主治:疝氣、心悸、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花、眼睛痠痛、背痛。
  4. 大間穴: 食指第一節正中央挠側三分處是穴。主治:心悸,心臟性喘息、心內膜炎、疝氣特效、扁桃腺炎、腹脹氣、膝蓋痛、眼痛、三叉神經、小兒氣喘、疳積。
  5.小間穴:大間穴上二分半處。主治:支氣管喘息,吐黃痰、胸悶、心悸、膝蓋痛、小腸脹氣、疝氣(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兒氣喘、疳積、腸炎(特效)
  6. 側間穴:大間穴下二分半處。主治: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吐黃痰、喉炙臠、角膜炎、麥粒腫、心悸、胸悶、膝蓋痛、腹脹氣、小兒氣喘、疳積、扁桃腺炎、腸炎(特效)。
  7. 沉陰穴:小間穴挠侧二分處。主治:睪丸癌、睪丸瘤、疝氣痛、攝護腺腫大、前列腺腫、陰莖痛、陰門腫痛。
  8. 木三穴:食指一節中央尺侧3分处是穴及上下二分半處的两个穴,共三穴。主治:肝火旺盛、眼病、口苦耳鳴、脾氣暴躁、肩膀酸痛、項緊痛、膽固醇過高、胁肋痛、胃脹气。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臨床應用上,可任取一~二穴
  9. 下間穴:食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主治:心悸、疝氣、背痛、頭暈、膝蓋痛、兩眼發酸。大間、小間、側間、中間、下間等五穴為治療疝氣之特效穴
  10. 浮間穴:食指第二節中央偏挠侧三分上一分半處是穴。主治:疝氣、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腸寒脹。如刺出黃水神效。
  11. 外間穴:當浮間穴下三分處是穴。主治:疝氣、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腸脹氣。如刺出黃水神效。浮間、外間通常兩穴一起取用(效果佳)
  12.天、人、地阳穴:人陽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二節中央挠侧五分處是穴。天陽穴:當人陽穴直上二分半處是穴。地陽穴:人陽穴下二分半處是穴。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陰囊水腫、陰莖痛、疝氣痛、前列腺腫大、隱睪症。
  13. 內陰穴:食指第三節中央偏挠侧四分下二分半處是穴。主治:睪丸炎、睪丸痛、陰莖痛、疝氣痛。天陽、地陽、人陽、內陰、沉陰五穴,為治療睪丸疾病的特效。對疝氣、前列腺腫、陰莖腫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14. 火星上穴:中指第一節正中央處是穴。火星下穴:中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
  主治:心悸、頭暈、狹心症、心臟性喘息、心臟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發性骨癌、兩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治療肺癌用於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特效主治:打隔
  15. 土興穴:两个穴。土興一穴:中指第一節中央的火星上穴下三分處是穴。土興二穴:在火星上穴上三分處。主治:胃痛、急慢性腸炎、兩胁痛、脾臟炎、胃腺癌、牙痛。
  16. 火龍三穴:中指第一節中央挠侧三分線上、包括上下二分半處的穴共三穴。主治:心窩痛、心悶、胸痛、背痛、心臟擴大。特效:心絞痛、心臟麻痺。
  特效配穴:火龍穴任取一~二穴配心靈穴、肺靈穴治心絞痛、心臟麻痺奇效。
  17.心常三穴:中指第一節正中央尺侧三分线上、共三穴。主治:心悸、心臟性風濕病、心肌梗塞,狹心症、肺癌、肺結核、胸痛。配穴:心常一穴、二穴、三穴配靈骨穴、大白穴治肺癌、肺氣腫特效。
  17.雙靈二穴(係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中指第一、二節橫紋正中央两側各二分半處是穴。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治小兒疾病,以三稜針刺出水或血效著。
  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配穴:雙靈穴、火海穴、火靈穴、木華穴、靈骨穴、大白穴。胃腺癌配穴:治療配門金穴、四花上穴、通胃穴、通關穴、土水穴(特效)
  18. 脾腫二穴:可雙手取穴。中指第二節中央火星下穴上下各二分半處。主治:脾腫大、脾臟發炎、胃脹、腳趾酸痛、胸痛、肺炎、心臟病、背痛。特效主治:脾腫大。配穴:配三重一穴、二穴、三穴效果顯著。
  19. 木華二穴:中指第二節正中央偏挠侧五分處。主治:小腿脹痛、胃腸脹氣(肝病引致)、脾臟腫大、腿部抽筋。又治肩痛。特效主治:小腿脹痛,木華一穴、二穴中任取一穴,治療小腿脹痛有(立解之效。)
  20. 開脾穴:中指第三節正中央點。主治:食慾不振,胃口不開、嘔吐、心悶、頭昏。
  21. 土航一穴: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點處是穴。主治:頭昏、嘔吐、胃脹、氣喘。特效主治:腹痛。
  22. 土航二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主治:腳麻、小腿外側痛、腹痛、頭昏。特效主治:腹痛
  23. 三眼穴: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點偏挠侧三分處、共三穴。主治:消化不良、胰臟炎、脾臟炎、下痢、胃病嘔吐、失眠症、發燒、功同足三里,本穴具有預防疾病、保健及強壯的作用、相当于足三里。治療失眠配鎮靜穴。
  24. 鳳巢三穴:無名指第一節中央偏挠侧五分上二分半處、共三穴。主治:子宮癌、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赤白帶、崩漏、輸卵管不通、子宮前傾或後屈、不孕症、陰門腫痛、肩凝症、卵巢炎。特效主治:子宮炎、子宮瘤、卵巢炎。特效配穴:以鳳巢一穴、二穴、三穴配婦科穴治子宮炎、子宮瘤、卵巢炎特效。主治:婦科百病。
  25. 復原三穴:無名指第一節中央偏尺侧三分上二分半處是穴。主治:骨骼腫大、骨膜炎、筋腫痛、脊椎骨疝板症(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痛。
  26. 木靈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無名指第一、二節間之橫紋中央内外側二分半處是穴。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兩胁痛、膽囊炎、膽道蛔蟲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稜針刺出黃白色液體、或刺出黑血均效。
  特效主治:肝膽疾病
  特效配穴:木靈穴配木海穴、木神穴、三黃穴、木黃穴治療肝膽疾病(特效)。
  27. 定喘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偏挠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支氣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特效主治:喘息特效配穴:定喘穴配木炎穴治喘息(效佳)。
  28. 還巢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五分是穴、共三穴。主治:子宮癌、子宮瘤、卵巢炎、卵巢囊腫、月經不調、赤白帶、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安胎、陰道炎、尿道炎。配婦科穴治婦科百病。
  29. 木炎三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偏尺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各種肝炎、肝硬化、腹水、兩?痛、腳抽筋、氣喘。特效主治:B型肝。特效配穴:木炎穴配合耳針肝治療B型肝。
  30. 偏肩穴
  取穴:無名指第二節中央尺侧五分處是穴。主治:肩背痛、五十肩、頸項痛、手背外側痛、慢性肝炎。偏肩穴配靈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
  31. 太陽穴(原名眼黃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央處是一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二穴。主治:太陽穴痛、偏頭痛、黃膽病、頭暈、頭昏、低血壓高、三叉神經痛、眼病、手指痛、眉稜骨痛。  特效主治:偏頭痛、太陽頭痛、頭暈。
  特效配穴:太陽一二穴配靈骨穴治偏頭痛、太陽頭痛、頭暈,下針(一分鐘立癒)。
  32. 分水三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太陽一穴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處三个穴。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腎炎水腫、耳鳴、耳型、腰脊椎疝板症(骨刺)。
  33. 水源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央尺侧三分三穴。主治:頸椎骨骨刺、手麻、腹痛。(水源穴配中自穴治頸部骨刺)。特效主治:手麻特效配穴:水源穴配肺靈穴治手麻(卓效)。
  34. 通骨穴:小指第一、二節橫紋中央內外側三分、二穴。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脊椎炎、脊椎長骨刺。
  35. 水清三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處、三穴。主治:偏頭痛、腰痛、腿痛、睪丸炎、腎炎水腫、尿道炎、膀胱炎。特效主治:偏頭痛、腰痛、腿痛、睪丸炎、腎炎水腫、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水清穴任取一~二穴配中白穴。
  36. 水海一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點尺侧三分及上下二分、三穴。主治:項緊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特效主治:腰背酸痛。特效配穴:配腕順一、二穴治腰背酸痛有(卓效)。
  37. 失枕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偏尺侧二分上二分處是穴。主治:頸項痛特效,失枕、用腦過度致頭昏腦脹。特效主治:失枕穴治療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針下立除)。
  手掌部位:
  38. 土水穴:手掌的拇指第一掌骨之挠侧骨下、大鱼际的上方、三穴。劑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主治:全身骨腫痛、骨膜炎、坐骨神經痛、腰痛、兩腿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氣喘、扁桃腺炎。
  40. 重仙穴:手掌向上,當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骨縫下是穴。與手背靈骨穴相通。
  劑量:直刺一~二寸。三稜針刺出血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
  特效主治:治療背痛、胸痛。配穴:重子穴配重仙穴治療背痛、胸痛(特效)。
  41. 重子穴: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一寸處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劑量:直刺一~二寸。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特效:小兒疾患,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42.金星穴:金星上穴:在掌面食指第二掌骨中央挠侧。金星下穴:在金星上穴尺侧的三分。  劑量:针2-4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肺病、肺結核、肺氣腫、哮喘、支氣管炎。(金星上下穴配靈骨,大白兩穴使用效佳)
  42. 三風穴:手掌朝上,食指與中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頭風痛、項緊痛、偏頭痛、兩肩痛。
  43. 三齒穴:手掌朝上,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牙齒痛、齒齦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胃炎、胃痛。
  44. 三河穴:手掌朝上,當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坐骨神經痛、子宮痛、下腹痛、兩腿痛、膽疾、脊椎骨長骨刺。特效主治: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
  45. 三毛穴:手掌朝上,當食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
  劑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腺癌、肺結核、肺癌、鼻癌、支氣管炎、氣喘、扁桃腺炎、肺病。
  46. 三火穴:掌面朝上,當中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劑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心律不整、心臟性風濕病、狹心症、心臟擴大、胸痛、背痛、耳鳴、偏頭痛、前額頭痛、頭暈。選顏色青紫之穴位下針奇效。
  47。三星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劑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兩胁痛、肋膜炎、黃疸病、肝炎、口苦、耳聾、兩腿內側筋痛、胃脹、脾臟腫大。
  48. 手解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是手解一穴,距一穴上五分“向手腕方向”是手解二穴。劑量:直刺二~八分。針下立解或用三稜針扎出血即解。主治:解暈針,或下針以後引起之麻木、針口痛、氣血錯亂之刺痛、坐骨神經痛、(下針立解)腰痛、三叉神經痛、全身痛、開刀後傷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藥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拔牙時麻醉止痛、子宮手術之麻醉止痛(當麻醉使用,需配心靈穴)。二穴兼能治膽疾、膽石症、膽囊炎、神經麻痺。針下立解,或以三稜針出血即解。(手解穴為最佳之止痛穴,故治療肺癌、鼻癌時必須加針本穴。)
  49.上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一寸“向手腕方向”或手解二穴上五分為上高穴。直刺2-8分。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特效主治:腹膜炎。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為治療腹膜炎之特效穴。
  50.下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二寸,手解二穴上一寸处(向手腕方向)。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特效主治:增高。特效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同時具有促進腦神經皮質素分泌之作用,故又可以增高,下針二十次約可增高五~十公分,超過二十歲以後,效果較小。
  51.三海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是二穴,下五分(向手指方向)是一穴、上五分處(向手腕方向)是三穴。劑量:直刺二分~五分。主治:急慢性腎盂炎、膀胱炎、子宮瘤、卵巢瘤、子宮炎、卵巢炎、坐骨神經痛、腰痛、脊椎炎、腎虧陽萎、早洩、增高、項緊痛、後腦疼痛、膽汁分泌不足。
  52. 骨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向手指方向)五分偏挠側五分或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劑量:直刺三~五分。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壓迫神經痛(骨刺)十二指腸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特效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
  53. 穴道名稱:木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尺側五分處是穴。亦即中指與無名指叉口處直上至腕橫紋下五分偏尺五分處。劑量:直刺二~五分。主治:腰痛(特效)心悶、兩胁痛、黃疸病、坐骨神經痛、腿痛、腹膜炎、全身關節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特效主治:全身關節痛、尿酸性關節炎。
  配穴:骨關穴,木關穴治療尿酸性關節炎。
  54. 心靈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心靈一穴:掌面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中与食指的两手指宽)。於橈側手腕曲肌腱和長掌肌腱之間取之(二寸是内关)。心靈二穴: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劑量:直刺五分到一寸.斜刺三十度由下往上刺一寸五分治胸部頭部疾病。主治: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烷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痺,亦可當麻醉用治頸項手術。特效主治:心律不整,心臟病(神速)。配地宗穴為治療心臟病之(特效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7 发表于: 2012-07-21
六字诀与五行、五脏治病法   郎 凤 岗
        
              五行、五脏与六字诀生克图
     
  (用特定顺序读六字诀可防治某特定脏腑的疾病)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六腑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肺、大肠 肾、膀胱
 六字诀 嘘(虚) 呵(科)  呼 呬(谢) 炊(吹)
  1、六腑:除上表中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外,还有三焦。六腑是这六个内脏的合称。
  2、三焦的含义: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头部、胸、上肢和心肺叫上焦。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叫中焦。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叫下焦。
  3、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4、六字诀功法除上表中对应五行五脏的“嘘、科、呼、谢、吹”外还有“希”字功(见上图中间)。这个“希”就是理三焦的。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见上面生克图:外面的圆按箭头看是相生,中间的五角按箭头看是相克),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1、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反复无穷。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2、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反复无穷。
  3、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相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相克,事物就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正常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4、相乘或相侮(病态):五行相克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而造成木的亢盛),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变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称为反克或反侮。如,上述例子,木对土来说是木乘土,木对金说是木反侮金了。再如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了。相乘或相侮破坏了相生相克正常的动态平衡。
  三、五脏六腑与五行的生克关系:(见上面生克图)
  1、相生: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2、相克: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3、五脏的母子关系与虚实关系:A、母病及子:如母脏(肝)先病,然后累及子(心)脏,方法是要先补母(肝)。子病及母:子脏(肝)先病,然后累及母(肾)脏,这种情况下一般病情较重,就不是正常的相生(母及子)关系了。方法是先补“子”(母脏病重则要补母泻子)。B、虚实关系: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肾(水)虚,要补肺(金),肝硬化是肝(木)的实证,要泻其子心(火)。
  4、五脏的相乘或相侮:如肝病传脾,使脾虚弱,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了肺,即木侮金。
  四、参照五行、五脏与六字诀生克图,用六字音平衡防治各脏腑的疾病:(见上面生克图)。
  1、六字音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依据:六字诀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读“嘘、科、呼、呬(读谢或丝)、吹、希”六个字音可以治疗相对应的“肝、心、脾、肺、肾及三焦”等五脏六腑疾病,这已被历代至今的医、道、佛、养生家所认可。2005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的《健身气功》第140页说“在习练六字诀中,若以治病为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习练:呵—呬—嘘—呼—吹—希。若以养生为目的的长期习练,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嘘—呵—呼—呬—吹—希”。这也说明了只要习练“嘘、科、呼、呬、吹、希”的某字音就可使其相对应五行(五脏)中的某一行(某脏腑)得到阴阳平衡(无病了)。
  2、利用特定的顺序读六字音可以防治某一特定脏腑的疾病:
  ①原理:针对某一有病的脏腑来讲,按五行五脏相生(包括本脏及母、子两脏)相克(包括本脏及相乘、相侮、反侮的两脏)之顺序读这五个脏腑的字音,最后再读“希”字疏通三焦之气,就可以针对性的治疗本脏腑的疾病。
  ②特定“脾土呼”有病,按五行来说这就破坏了以“土”为中心的生克关系,解决的办法是:  A、按五行相生顺序,先补母“心火科”、再泻子“肺金呬(读谢)”,读音治病法:先读“科、呼”,再读“呬、呼”。
  B、按五行相克及乘侮关系,先读克我(脾土呼)者是“肝木嘘”、再读我(脾土呼)克者是“肾水吹”,读音治病法:先读“嘘、呼”,再读“吹、呼”。
  C、通过读上述A与B的五个字音,就可以使以“脾土呼”为中心点的相生(母子)、相克(乘侮)、的四方“心火,肺金,肝木,肾水”达到平衡(道理是读哪个字,其对应脏腑就可以达到阴阳平衡),这样“脾土”自然的达到了阴阳平衡。
  D、最后读“希”通过调理三焦把“脾土”的病气自足的“涌泉穴”排出体外。这样就治疗了脾胃方面的病疾。
  ③治疗不同脏腑的疾病选用特定顺序的六字音治疗法:
  A、肝、胆方面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先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再按“吹—嘘—科—嘘—呬—嘘—呼—嘘—希”的特定顺序读六遍,最后再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
  B、心脏、小肠方面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先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再按“嘘—科—呼—科—吹—科—呬—科—希” 的特定顺序读六遍,最后再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
  C、脾、胃方面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先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再按“科—呼—呬—呼—嘘—呼—吹—呼—希” 的特定顺序读六遍,最后再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
  D、肺、大肠方面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先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再按“呼—呬—吹—呬—科—呬—嘘—呬—希” 的特定顺序读六遍,最后再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
  E、肾、膀胱方面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先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一至二遍,再按“呬—吹—嘘—吹—呼—吹—科—吹—希” 的特定顺序读六遍,最后再按“嘘—科—呼—呬—吹—希”顺相生的顺序读读一至二遍。
  3、说明:
  ①按上述特定顺序习练六字诀除可防治特定脏腑的疾病外,对五脏六腑的全面养生都有极好的效果。
  ②用六字诀相关动作导引习练效果较快(参照风雨同舟的六字诀养生法),不加动作(站、坐、卧均可)只要坚持习练同样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③无论怎样习练都必须坚持腹式呼吸:读字时只出音不出声。要用口呼出相关脏腑的浊气(病气)同时凹腹提肛缩肾(有这意念就可以)、并适当拉长点音。然后用鼻子慢慢吸足清气(氧气),并松腹自然的气灌丹田了。不可着急,不要憋气,如遇憋气时可用几次自然呼吸作为缓冲。
  ④读字时最好是想着相关的脏腑:嘘—想右肋下的肝脏,读音最好瞪眼。科—想左胸部的心脏。呼—想着脐上4寸(约五指)的中脘穴。呬—想双肺。吹—想两个腰眼。希—想自头顶最高点的“百会穴”有一股清气带着相关脏腑的病气经胸—腹—两腿—由双足“涌泉穴”排出体外。
  ⑤血压方面及头痛等疾病属“肝、胆”。心血管方面属“心、小肠”。消化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属“脾胃”。呼吸系统疾病属“肺、大肠”。泌尿系统疾病属“肾、膀胱”。
  ⑥长年坚持每天练习两遍以上就可全面养护好五脏六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8 发表于: 2012-07-21

胸 腹 部 五 行 按 摩 法 详 解

  胸腹部五行按摩法详解
  按如下顺序按摩
  (共13个穴点 及穴区用长寿玉灸或手按摩 )
  1、肾 —— 属五行之水,乃先天之本,固先养肾水。肾在小腹部,以脐下3寸的“关元穴”为中心是主要按摩点。也可按摩肚脐处(神阙穴)、其下1.5寸的“气海穴”也连通肾区。做时任选一处手执玉灸做圆周运动,先顺时针转揉36圈,再逆时针转揉时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没有玉灸的也可双手叠压转揉:下同)。
  2、肝 —— 属五行之木,水生木,则润泽。肝在腹之右上部(右肋骨下)—— 用玉灸顺着右肋做扁圆型按摩顺转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
  3、心 —— 属五行之火,木生火,肝好心更好。心在胸部的左上部 —用玉灸以乳中为中心顺着乳根、乳旁划圆,或以乳根为中心在乳根处划小圆。选择其一、顺转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
  4、脾—— 属五行之土,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在左肋骨下侧是脾区(与胰腺相连),手执玉灸顺着左肋下面做扁圆型按摩,顺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
  5、胃——肋骨中间的下面及中脘穴处(脐上4寸)用玉灸做圆形按揉,也是顺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
  6、左肺 —— 肺属五行之金,土生金。肺在胸腔上部,分左右两侧。用玉灸先在左肺区近锁骨下缘的中府穴及云门穴处做扁圆形按摩,顺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
  7、右肺——左手挚玉灸在右肺区近锁骨下缘的中府穴及云门穴处做扁圆形按摩,顺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3-5秒钟。
  肾—→肝—→心—→脾—肺
  8、按摩胸腺:
  A、意义:胸腺位于胸骨后面,胸骨上端,左右两肺之间,紧靠心脏,呈灰赤色,火柴盒大小,扁平椭圆形,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充良好,40岁过后的时候,就会逐渐萎缩.但是只要你经常不断的刺激它,就会保持活跃的状态,可提高免疫力,不容易生病,有防癌效果。
  B、位置:胸腺只有一个在正中央,但它的代表点是左右各一,如肝只有一个,却有左右叶.具体说锁骨中间(嗓子眼)直垂下来,一短带状、这就是胸腺,紧靠任脉两侧,约四指宽的长度。
  C、按摩法:在任脉两侧1.5 — 3寸(两指)处,用玉灸(或双手指)自上至下每侧摩擦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
9、按摩膻中穴:两乳间,用玉灸(或五指并拢为梅花指)点住穴位顺转36圈逆24圈。然后点压1分钟以上。
  10、按摩中脘穴:脐上4寸(就是胃区),要围着胃区画圆,按摩方法同上。
  11、按摩神阙穴:以脐中为中心画圆、按摩方法同上。
  12、按摩关元穴:脐下3寸,以关元穴为中心画近似扁园形,按摩方法同上。
  13、用玉灸围肚脐转大圈(或双手叠压),触及全腹(以肚脐为中心距肚脐5指为半径转揉):
  A、肠胃正常的:用玉灸,自小腹右侧开始向上↑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一直到左小腹,再向右转→到小腹右侧,就这样顺时针转36圈。然后逆转24圈。最后在肚脐处点压1分钟。
  B、肠炎患者:用A的方法先顺时针转36圈。然后“稍用力”的逆时针转24圈。最后在肚脐处点压1分钟。
  C、便秘者:用A的方法先顺时针转36圈。然后在左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左小腹。最后在肚脐处点压1分钟。
说明:A、按摩上述的13个按摩点,需15分钟。然后重复做一遍,两遍约30分钟,即完成了1次能量健身操。B、每天做两次即可收到理想的效果。C、用长寿玉灸做五行按摩比用手按摩效果要好,原因是增加了热灸及磁疗效果。且因玉灸体积很小特适和点揉或转揉按摩。比手按摩省力气,特适宜老年人使用。D、坚持按摩对五脏六腑疾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007年10月整理郎凤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19 发表于: 2012-07-21
五 行 摩 腹 能 量 健 身 操-2
                    郎 凤 岗
  五、五行摩腹能量健身操
  第一步:
  肾 —— 属五行之水(北、冬、黑、耳,)乃先天之本,固先养肾水。肾在小腹部,以脐下3寸的“关元穴”为中心是主要按摩点。也可按摩肚脐处(神阙穴)、其下1.5寸的“气海穴”也连通肾区。做时任选一处手执玉灸做圆周运动,先顺时针转揉36圈,再逆时针转揉时24圈。
  肝 —— 属五行之木(东、春、青、目,)水生木,则润泽。肝在腹之右上部(肋骨下)—— 用玉灸顺着右肋做扁圆型按摩顺转36圈,逆24圈。
  心 —— 属五行之火(南、夏、赤、舌,)木生火,肝好心更好。心在胸部左上部 —— 用玉灸以乳中为中心顺着乳根乳旁划圆,也是顺转36圈,逆24圈。
  脾 —— 属五行之土,火生土(中央、长夏、黄、口,)脾为后天之本,健脾有两处,其中在左肋骨下侧是脾区,手执玉灸顺着左肋做扁圆型按摩,顺36圈,逆24圈;然后在胃处(肋骨中间的下面)及中脘穴处(脐上4寸)用玉灸做圆形按揉,也是顺36圈,逆24圈。
  肺 —— 属五行之金,土生金(西、秋、白、鼻,)。肺在胸腔上部,分左右两侧,用玉灸在肺区近两侧的中府云门穴处做长扁圆形按摩,顺36圈,逆24圈。也可重点在右侧做圆形按摩.
   肾—→肝—→心—→脾—→肺
  第二步:按摩胸腺:
  1、按摩胸腺的意义:胸腺位于胸骨后面,胸骨上端,左右两肺之间,紧靠心脏,呈灰赤色,火柴盒大小,扁平椭圆形,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充良好,40岁过后的时候,就会逐渐萎缩.但是只要你经常不断的刺激它,就会保持活跃的状态,可提高免疫力,不容易生病,有防癌效果。
  2、位置:胸腺只有一个在正中央,但它的代表点就是左右各一,如肝只有一个,却有左右叶.具体说锁骨中间(嗓子眼)直垂下来,一短带状、这就是胸腺,紧靠任脉两侧,约四指宽的长度。
  3、按摩法:以任脉两侧1.5 — 3寸为主,从上至下每侧做50次,特别注意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
  第三步:用长寿玉灸分别按36、24按摩法,点揉“膻中(两乳间)、中脘、神阙(脐中)、关元(脐下3寸),”
  第四步:用长寿玉灸围绕肚脐转大圈,自右小腹开始按顺时针转36圈,然后在左右腹部交替着自上而下共搓按24次。
  以上四步整体做一遍后如有时间可再重复做一遍,即完成1次能量健身操。如早晚各做一次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其它时间也可用玉灸分别按摩全身的各个穴位。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