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85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0 发表于: 2012-07-21

手部八卦及相关穴区图

                      郎凤岗
  手掌部八卦方位说明:
   1、无论左右手均以大拇指一侧的方向为左、为东,以小指一侧的方向为右、为西。都是以内劳宫为中心配属八卦,即按后天八卦的顺序排列。乾:为右下、为西北、在腕纹与小指间约下1/3处的小鱼际下部,五行属阳金、为大肠、为右腿、右足、为首等;坎:为下、为北、在掌根部腕纹中间的上方、五行属水、为肾、为会阴,为耳等; 艮:为左下、为东北、在大拇指球的下半部,免疫线的范围内与乾卦相对。五行属阳土。为胃、为左腿、左足、为手等; 震:为左、为东、在虎口下方、五行属阴木、为肝、为左肋、为左手臂等; 巽:为左上、为东南、在食指下方、五行属阳木、为胆、为左肩、左肩臂、为股等; 离:为上、为南、在中指和无名指下方、五行属火、为心、为头、为目等;坤:为右上、为西南、在小指下方,五行属阴土、为脾、为腹、为右肩、右肩臂等;兑:为右、为西、在小鱼际的上1/3处、近掌侧、五行属阴金、为肺、为口、为右肋、为右手臂等。
   2、手指部八卦也按后天八卦(即九宫八卦)的顺序排列: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九个指节,中指的中节是中宫,八卦的顺序排列与手掌部一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1 发表于: 2012-07-21
用古代五音及音乐疗法防治疾病
                    郎凤岗
  我国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中说:“五脏有声,声各有音。人有五音,即宫、商、角jiao、徵zhi、羽,其声大而和、轻而劲、沉而深。声音相和则无病。”,“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俯。”。按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的规律我们可以把五音按“角、徵、宫、商、羽”的顺序论述:“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古人也曾发现,发牙音(角)可震肝;发舌音(徵)可震心;发喉音(宫)可震动脾;发齿音(商)可震肺;发唇音(羽)可震肾。这说明古代五音与五脏、五行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故颂读或听或唱相应的乐曲与“角、徵、宫、商、羽”对应的“牙、舌、喉、齿、唇”的各个拼音字母及相应的发音或对应的简谱“3(咪).5(索).1(哆).2来(热爱).6(拉)”,对五脏六腑的疾病确有康复治疗作用。

  一、读五音护五脏可防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1、护肝:发牙音“角jiao、基、欺、希、乙yi、嘘xu、坚、加、姜”等声音,可有效的震荡肝脏,有补肝气、降肝火、促使肝部阴阳平衡、祛除肝部病邪、防治肝部疾病及养护肝脏的作用。(可任选六个字,每字音颂读六遍,也可六个字音连着读六遍。读字音时利用顺腹式呼吸法:先慢慢的读字音、同时凹腹提肛缩肾、并用口呼(吐)出肝部浊气、同时想着右肋下的肝区,然后用鼻子慢慢的吸气。吸足气后再读字音吐气--)。
  2、养心:发舌音“徵zhi、得、特、讷ne、勒le、呵he、尺、科、丁、当、都、低、端” 等声音,可有效的震荡心脏,有补心气、降心火、促使心脏阴阳平衡、祛除心部疾病及养护心脏的作用。(可任选六个字,每字音颂读六遍,也可六个字音连着读六遍。读字音时利用顺腹式呼吸法:先慢慢的读字音、同时凹腹提肛缩肾、并用口呼(吐)出心区浊气、同时想着左胸部的心区,然后用鼻子慢慢的吸气。吸足气后再读字音吐气--)。
  3、健脾:发喉音“宫、烘hong、荒、呼、昏、欢、影、哥、夏、科、喝”等声音,可有效的震荡脾胃,有补益脾胃、促使脾胃阴阳平衡、祛除脾胃疾病及养护脾胃的作用。(可任选六个字,每字音颂读六遍,也可六个字音连着读六遍。读字音时利用顺腹式呼吸法:先慢慢的读字音、同时凹腹提肛缩肾、并用口呼(吐)出脾区浊气、同时想着左肋下的脾区,然后用鼻子慢慢的吸气。吸足气后再读字吐气--)。
  4、清肺:发齿音“商、资、雌、思、谢、知、蚩chi、诗、嘿hei、窗、初、搀chan、抄chao” 等声音,可有效的震荡肺脏,有补肺气、降肺火、促使肺区阴阳平衡、祛除肺部疾病及养护肺脏的作用。(可任选六个字,每字音颂读六遍,也可六个字音连着读六遍。读字音时利用顺腹式呼吸法:先慢慢的读字音、同时凹腹提肛缩肾、并用口呼(吐)出肺区浊气、同时想着右胸部的肺区(中医理论是左肝右肺),然后用鼻子慢慢的吸气。吸足气后再读字吐气--)。
  5、强肾:发唇音“羽、玻、坡、摸、佛、吹、崩、班、包、奔、呗”等声音,可有效的震荡肾脏,有补肾强肾、促使肾区阴阳平衡、祛除肾部病邪、防治肾部疾病及养护肾脏的作用。(可任选六个字,每字音颂读六遍,也可六个字音连着读六遍。读字音时利用顺腹式呼吸法:先慢慢的读字音、同时凹腹提肛缩肾、并用口呼(吐)出肾部浊气、同时想着肚脐下的小腹部肾区,然后用鼻子慢慢的吸气。吸足气后再读字吐气--)。
  6、说明:
  ⑴身体无不适之处,单纯为了养生健体:可按照“牙→舌→喉→齿→唇”的顺序各选6个字读一遍就可以了。如每天颂读两次其防病强身的效果较好。
  ⑵如某脏腑有病可针对性的颂读:如肝胆有病就选“1、牙音”读之,也是每天颂读两次以上。依据五行学说,因为水(肾)生木(肝),故可先读“5、唇音”、再读“1、牙音”各六遍,对防治肝胆疾病效果较好。按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的规律依次类推。
  ⑶根据子午流注的时间颂读,效果较好:a、在戌与亥时(19-21-23点)是心包与三焦经(三焦五行也属木)的活跃时间,故此时颂读“1、牙音”有舒肝利胆理三焦的功效(在22-23点时颂读“牙音”还利于睡眠)。也因为子与丑时(23-1-3点)正是熟眠的时间不宜活动,故要在23点睡觉前颂读“1、牙音”。B、寅与卯时(3-5-7点)是肺与大肠经活跃时间,可颂读“4、齿音”。C、辰与巳时(7-9-11点)是胃与脾经活跃时间,可颂读“3、喉音”。D、午与未时(11-13-15点)是心与小肠经活跃时间,可颂读“2、舌音”。E、申与酉时(15-17-19点)是膀胱与肾经经活跃时间,可颂读“5、唇音”。
  ⑷颂读以上五音时站、坐、卧均可,关键是放松身心、掌握好腹式呼吸、不要憋气就行了。

  二、古代音乐疗法
  1、 什么是音乐疗法:古代五音“角、徵、宫、商、羽”即为简谱“3(咪).5(索).1(哆).2来(热爱).6(拉)”,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古人即以某个音为主音,其余各音围绕主音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特定调式的音乐。其方法是根据角、徵、宫、商、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防治五脏的疾病(民族调式音乐的内容见下面的4)。
  2、音乐疗法的好处:音乐疗法防治疾病,是最安全的绿色疗法;它不需要打针吃药或实施手术,是安全无副作用可长期使用的疗法;它可以同时治疗人的生理疾病和人的心理疾病;对于某些用传统的医疗方法无法治疗或无法治愈的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它集预防与治疗为一体,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使用音乐疗法是一种非常简便易行而且成本低廉的方法。
  3、音乐疗法普及概况:音乐疗法做为康复治疗疾病的方法已经在国内外普及了。195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音乐治疗协会;20世纪60-70年代,瑞典、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建立了音乐治疗专门机构;我国1989年成立了中国音乐治疗协会。2011年4月12日“今晚报”发表了苏纪迅教授的文章“音乐也是治病良方”。文中说: “天津将被打造为全国音乐医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亚洲音乐医学的中心。”,“今年本市将开设三个音乐治疗中心。目前到音乐治疗中心参观、体验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项目已经纳入医保,使得众多患者不但消除了病痛,而且减轻了经济负担,享受到天籁之音的恩惠。”。
  4、用五音治疗五脏疾病的乐曲:
  A、肝病:五音中“角jiǎo”音属肝,相当于简谱中的“3(咪)”。听“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可使肝气舒展、防治肝病;最适合肝的乐曲是《胡笳十八拍》,欣赏此乐曲最好在19点到23点之间,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听此曲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养肝。
  b、心病:五音中“徵zhǐ”音属心,相当于简谱中的“5(索)”。听“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可防治心病;最适合心的曲目是《紫竹调》,欣赏《紫竹调》的最佳时间是在21点到23点之间,中医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让心气平和下来,然后平静入睡。
  C、脾病:五音中“宫gōng”音属脾,相当于简谱中的“1(哆)”。听“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 “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可防治脾病;适合脾的乐曲是《十面埋伏》,欣赏这首曲子可以在进餐时或餐后一小时内,此曲可以温和地调节脾胃功能,效果不错。
  D、肺病:五音中“商shāng ”音属肺,相当于简谱中的“2来(热爱”。听“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可防治肺病;适合肺的最佳曲目是《阳春白雪》,欣赏此曲最好在15点到l9点之间,此时太阳逐渐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可以彻底滋润肺气。
  E、肾病:五音中“羽yǔ”音属肾,相当于简谱中的“6(拉)”。听“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可防治肾病;适合肾的最佳曲目是((梅花三弄》,欣赏这首乐曲应该在上午7点到ll之间。这段时间气温持续走高,体内的肾气也处于上升阶段,此时可以用属金的商音和属水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促使肾中精气隆盛。
  说明:本文主要侧重于养生及防治未病,五脏六腑的急病或器质方面的病变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郎凤岗“五音、六字、八卦与五行五脏(六腑)对应表”“ 用声音治疗疾病”及网络有关资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2 发表于: 2012-07-21
治疗膝关节痛的自然疗法
              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files/f-31/34-xiguanjie.htm       郎凤岗
  一、背部的董氏奇穴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针刺放血:
  三金穴的位置:后背的第三、四、五脊椎旁开三寸处,自上而下分别是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两边对称共六个穴(见下图)。
  主治:膝盖痛及脚痛,左边痛取左穴,右边痛取右穴。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施术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用无痛感的,糖尿病人取血用的取血针点出血,然后用拔罐器抽出点血即可)。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不宜放血的,可在三金穴处刮痧,可刮出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包点。以上方法每周可施术两次。如配合针刺肩中穴效果极佳。
  注意:三金穴只放血。
[td=1,1,384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1.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td=1,1,385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2.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      董氏奇穴三金穴及肩中穴           治疗膝痛的手背部董氏奇穴

  二、针刺肩中穴:董氏奇穴72绝针之一。
  肩中穴的位置:手臂下垂,自肩骨正中向下二寸半处是穴。(见上图)。
  主治:膝盖关节炎(特效)、膝盖扭伤(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腰痛、流鼻血、血管硬化。
  施术方法:刺针五分到一寸(左病右取),也可刮痧结合点刺出血及拔罐。如肩中穴与董氏三金穴或与手部的董氏奇穴一起施治治疗膝痛效果极佳。

  三、针刺或按揉手背部的董氏奇穴(见上图):手背部的穴位是左病右取。
  施术方法:⑴针刺1—3分深,留针15分钟或点刺出血。针刺每周3-4次,点刺出血每周2次。⑵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在相关穴位上点刺2-3分钟以上。用木牙签点刺或按揉每天至少两次。
  1、按揉或针刺胆穴和心膝穴:
  胆穴和心膝穴的位置:胆1、2穴位于中指背第一节中央两侧的中点。心膝1、2穴位于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胆穴主治:小儿夜哭(胆虚故也)腹胀、腿酸胀、小腿神经痛等。胆一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愈。依据“心与胆通”的理论,同时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能够舒发胆气下行,一方面可舒肝利胆、行气解郁、治疗胆胃不和所致诸病,一方面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疗效确凿。
  心膝穴主治:膝盖痛、肩脾痛、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本穴治疗脊椎疼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效果极佳。
  胆穴和心膝穴的施术方法:针刺由内向外斜刺二~三分。
  如配膻中穴(可点压)治疗膝无力特效。配肩中穴治膝盖痛效果更佳。
  2、按揉或针刺灵骨穴与大白穴:
  灵骨穴的位置(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合谷及大白穴均一寸。
  主治:心、胃、肺、肾、妇科、五官科、半身不遂、癌症等多方面种疾病,坐骨神经痛、头痛、偏头痛、腰痛、背痛、脚痛、经痛等多种痛症及一切久病、怪病。
  施术方法: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针往小鱼际方向斜刺或直刺1寸。
  大白穴的位置:手握拳,拇指与食指间横纹尽头向外一寸是穴(大白穴与大肠经的三间穴相符)。
  主治:头痛、偏头痛、肺癌、肺炎、肺气肿、肺积水、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
  施术方法:三棱针刺出血或用针直刺3-5分。
  灵骨穴与大白穴如配合肩中或心膝穴,治疗膝痛可针到痛止。
  注:中指的膝灵穴与小指的火膝穴(见上图)都治疗膝痛,可作为辅助穴位随时按揉。
[td=1,1,384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td=1,1,385 align=middle]      治疗膝痛的手掌部董氏奇穴

  四、按揉刺激手掌部的7个董氏奇穴(见上图):
  施术方法:用木牙签点刺: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转揉刺激:用手指先点压住穴位,每穴点顺时针转揉36次(或9的倍数),再逆时针转揉24次(或6的倍数),然后用力点压3次。此方法每天至少操作两次,一定要有酸麻胀痛感。
  注意:手部穴位都是左病右取。
  1、中间穴: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主治: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酸痛、背痛。
  2、下间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主治:心悸、疝气、背痛、头晕、膝盖痛、两眼发酸。
  3、大间穴: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挠侧(向大指一侧)三分处是穴。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
  4、小间穴:大间穴上二分半处。主治:支气管喘息,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5、侧间穴:大间穴下二分半处。主治: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喉炙脔、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
  6、重子穴: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穴。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膝盖痛、退烧、喉炎。特效:小儿疾患,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7、重仙穴:手掌向上,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骨缝下是穴,重子穴下一寸处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膝盖痛、退烧、喉炎。
  特效主治:治疗背痛、胸痛。配穴:重子穴配重仙穴治疗背痛、胸痛(特效)。
  说明:以上7个穴位只要认真点揉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

  五、膝眼点压法:用双手中指点压两个膝眼(除骨裂或水肿外,患侧健侧都要点压)。
施术方法:用双手中指按住膝眼,先吸足一口气,然后随慢慢吐气、随着按压膝眼、压力也随着加大,呼气毕随吸气手指慢慢抬起。如此反复36次。每天操作3次。

  六、膝部九宫按摩法:以膝盖为中心(膝盖的中心为五宫),相距2寸半左右进行米字型按揉(用拇指、食指、梅花指均可,能用上力就行),按摩顺序:上、下、左、右、左上、右下、再右上、左下、最后把手掌搓热按摩五宫。按摩方法:顺转36次逆转24次(或9与6的倍数),转揉完每个点之后都要点压2-3次。此方法可较快的打通膝部的经络,有效的促进膝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膝部的疼痛。
  按摩膝部九宫,治疗与缓解膝部疼痛的机理:按摩九宫时揉动了“脾经”的阴陵泉及血海穴;“胃经”的梁丘、犊鼻、足三里穴;“胆经”的膝阳关、阳陵泉穴;“肝经”的膝关、曲泉穴;“膀胱经”的委中、委阳;“经外奇穴” 鹤顶、内膝眼等。这些穴位打通了膝部、腿部的多条经络,依据“通则不痛”的理论,膝部九宫按摩法可有效的防治膝部关节及腿部的疼痛。膝部九宫按摩法要求每天做2-3回。

  七、膏药敷贴法:
  1、取九宫按摩法的九个穴点,加上委中穴与内关穴,共11个点。
  2、用舒筋活血透气性好的膏药(如麝香壮骨膏),剪成2.5厘米左右见方的方块,贴到上述的穴点上(膝盖中央可稍大),只要皮肤不过敏,贴2-3天取下,间隔一天再贴,如感到舒适,要坚持贴10几天,一般膝盖疼痛必有好转。注意:可加上热敷。

  八、对应部位(痛点、穴位、反射区)治病法:
  理论依据:根据《黄帝内经》中“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疗原则,人体各部位就有了无数的对应部位。如左手背与右脚背、右手背对应,左手腕与右脚踝、右手腕对应,右膝盖与左胳膊肘、左膝盖对应,左上肢与右下肢、右上肢对应,左小臂与右小腿、右小臂对应---以此类推。
  1、点压对应部位痛点:如右膝盖痛,在左胳膊肘附近(肘部内、外、上、下、左、右)找敏感的痛点,按住后配合呼吸(呼气时点压,吸气时抬起)用力点压(用手或小按摩棒点压)2-3分钟以上,每日2-3次(如2、3、4个痛点,要分别点压,不要磨破皮肤)。点压痛点后,用搓热的手掌扣住肘尖(肘的中心)顺转36次逆转24次最后再用力点压3-3次。
[td=1,1,384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4.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td=1,1,385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5.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  2、肘部治疗膝痛的董氏心门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莺嘴突起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或距手腕横纹上9寸、小肠经小海穴附近。
  主治:本穴除治疗心悸、胸闷、心脏病、呕吐外,还治疗大腿内侧及腹股沟疼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膝盖痛(内侧尤效)。
  施术:针刺三分至五分或点刺出穴,也可按揉。注意:左膝盖痛针刺右肘的心门穴。本穴不宜双手同时用穴,取穴时需抚胸取穴为准。
[td=1,1,384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6.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td=1,1,385 align=middle]=700) window.open('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img/101115-7.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  九、其他疗法:
  1、手、足、耳疗法(见上面的“手掌骨全息图”,“足外侧反射区图”“耳图”):只要膝盖痛在相应的手、足、耳反射区附近必有痛点。可随时按揉手背第二掌骨反射区腿穴与足穴之间的“膝穴”,耳尖直下约0.5寸的“膝”反射点,足外踝下约2寸的“膝关节反射区”。可以分别点压或按揉2-3分钟以上,每天3次。注意:手区是左病右取,足区是取同侧,耳区是取双侧、分别点压。2、放血疗法:以膝盖中点为中心的九宫穴位加上委中穴的10个穴点可分5次针刺放血(根据身体状况,隔3-4天放血一次),对治疗膝痛效果明显。3、刮痧、艾灸:除水肿、骨裂、外伤之外,可在膝盖处刮痧、艾灸。4、象数疗法:默念00100.00700(乾卦与艮卦),可治疗两膝痛与两腿痛。
  说明:1、上述各种方法可任选几种交替试用。只要坚持治疗必有良好的效果。2、注意膝部保暖,要坚持走步(最好是走九宫步)。3、每天用温热水烫手两次,每次5分钟以上。晚上温热水烫脚搓涌泉穴及足的膝关节反射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3 发表于: 2012-07-21
防治老年视力模糊等眼病的自然疗法(一)

  资料载:眼睛玻璃体浑浊,视力模糊,眼前出现漂浮的小黑点等,多为白内障早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晶体混浊逐渐加重,此类病症用药物只能缓解白内障的步伐,是无法根治,治疗眼球晶状体混浊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浑浊也叫飞蚊症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病理性的多由中高度近视、眼球内部出血、炎症等引起,需要治疗这些病眼病才能缓解视力模糊。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肾精可以上输营养眼目。故视力模糊多由肝肾不足引起。六味地黄丸可以补益肝肾之不足,从而缓解飞蚊症(玻璃体浑浊)。此外,在治疗的同时,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
  下面提供四种防治眼病的自然疗法(可缓解改善飞蚊症的症状)供参考。
  一、眼部九宫按摩法

        

  1、以眼球为中心对9个穴点进行“米”字型按摩,可激活眼睛周围的组织细胞、促使眼部血液循环畅通,每日两次按摩,可有效的防治眼部的多种疾患。眼部九宫图的序号是按照按摩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按摩时要双眼同时按摩。
  2、按摩方法:站或坐姿或仰卧。按摩1至8时要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按顺序按摩双眼(右眼的序号与左眼对称)。1鱼腰穴(治角膜翳)、2四白穴(治目翳)、3内眼角睛明穴(治白内障,视神经萎缩)、4外眼角瞳子髎穴(治视神经萎缩)、5内眉梢攒竹穴视物不清,角膜白斑)、6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的阿是穴(治眼病的配穴)、7眉梢外端丝竹空穴(治眼病,偏头痛)、8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的阿是穴(眼病的配穴)。按摩时都要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按住两眼的穴位(或按摩点)并同时相对着先向内转揉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然后用适当力度点压穴位1-2次。
  3、按摩9是转眼球:先顺时针方向转36次圈(或9的倍数),再逆时针方向转24圈(或6的倍数)。转动速度要慢,要领是只动眼球,不动头。向左转时,目光要极力向左,能看多远看多远,向上转时要极力向上看,但不仰头,向右和向下也如此。转动的轨道为圆形,转到后颈发酸,就有疗效。这时眼部的肌肉神经已经和后颈的肌肉神经接通了。
  4、转眼球后用双手掌经鼻翼两侧由下到上经前额向外再向下干洗脸12次,同法双手掌经双耳前由外向内干洗脸9次,最后由内向外用双手搓上额(脑门)6次。
  注:只要坚持按摩对提高视力效果明显。
  二、练六字诀养生功
  1、主要习练“嘘”字功:读“六字诀”的“嘘”字,有通肝明眼的显著功效。方法是面向东方每天练两次以上“嘘”字功。读字时发“需”音,要出音不出声,读字时双手掌相叠按在肚脐下(拇指压肚脐下缘)微蹲,并瞪圆双眼拉长音读“需”字、同时意念呼出肝部浊气。读字时是吐气凹腹,然后慢慢吸气凸腹,只要不憋气就成功了。这个字每次要读20遍以上。
  2、六字诀治疗白内障的示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2年8月第一版,周士渊苏燕编《气功治病百例》中有《“六字诀”对治疗白内障等疗效显著》的文章。文中以清华大学校医院马**,女,自述摘录如下。“我的--眼睛经常胀痛、又干又涩,---眼前经常是一片模糊、还有黑影、黑丝和黑点,视力只有0.7。到北京三院、同仁医院、校医院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和玻璃体浑浊。经中西医治疗,视力免强提高到0.8就再也没有进步了"。“练功一个月后,经眼科大夫检查,我的视力大有提高,左眼1.2,右眼1.0。1987年11月我又到眼科检查,玻璃体浑浊已大部分被吸收了。原来很重的黑影变成了浅褐色的,几乎没有了。白内障也变得很薄,现在我已经能穿针引线自己做针线活,能看小字的报纸,写字也不困难并且不用戴老花镜了。“六字诀”使我的视力有明显提高,同时我的全身健康都改善了”。
  参考资料:风雨同舟健康园的 (“眼部九宫按摩法”,“ 六字诀与五行、五脏治病法”,“六字诀治疗白内障”)


三、用手部董氏奇穴治疗眼病
  手部有19个穴位直接或间接的与眼部神经相通,故刺激这些穴位对防治眼部疾病有较明显的效果
  施术方法:⑴针刺一般可1—3分,留针15分钟以上。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分钟以上。⑷哪个穴位痛麻胀的明显可重点按压,一压一抬30次.
  手掌部:6个穴位

     

  1、中間穴:食指掌面第一節正中央。主治:眼花、眼睛痠痛、頭暈等。
  2、下間穴:食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頭暈、兩眼發酸等。
  3、小間穴:大間穴上二分半處。主治:角膜炎等。
  4、 側間穴:大間穴下二分半處。主治:角膜炎、麥粒腫等
  5木穴:食指一節中央尺侧3分处是穴及上下二分半處的两个穴,共三穴。主治:肝火旺盛、眼病、迎风流泪等。6、太陽穴(原名眼黃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央處是一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二穴。主治:偏頭痛、各种眼病等。
  手背部:13个穴位

        

  1、珠圓穴:在拇指背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各五分处、共二穴,直刺二~五分。主治:青光眼、白內障、角膜炎、結膜炎、弱視等。
  2、止涎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中央偏桡側五分,從掌指橫紋起,每上2分1穴共五穴。由內往外斜刺二~三分。主治:結摸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迎風流淚等。
  3、三叉一穴(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從叉口進針至兩掌骨間端可达两寸。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視神經萎縮等。
  4、二角明穴:手背,中指第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處一穴。六分處是二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眉稜骨酸痛,眼壓太高之脹痛等。
  5、火膝穴:手背小指第二、三节橫紋挠側端處是穴。直刺一分。主治:眼球痛等。
  6、水腰三穴:手背小指第二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壓過高脹痛等。
  7、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食指內側,于第二中手骨頭正後方上二分半處。大白穴下二分半處。(手第二掌骨全息之头颈部)。直刺二~五分。主治:退燒、眼紅腫痛(眼疾、麥粒腫也有效果)等。
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眼科諸疾(奇效)。对弱視、眼酸脹特效。
  8、靈骨(谷)穴: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直刺1-2寸。主治:眼疾、耳聾、鼻病、頭痛、坐骨神經痛、心、胃病、妇女病及一切久病、怪病。
  9、上白穴:手背朝上,握拳取之,食指掌骨與中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直刺三~八分。取穴:雙手取穴效佳。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弱視、迎風流淚等。
  10、分白穴:手背朝上,中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半處。即上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直刺三~八分。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弱視、迎風流淚等。
  11、.中白穴:握起拳頭,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是穴。直刺五分。 主治:頭暈、眼散光等。 
  12、下白穴: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縫一寸五分。即中白穴上一寸。直刺三~八分。 主治:頭暈、眼散光等。(下白穴配中白穴同時用針效果更強。)
  13、顺腕一穴:手背尺側侧面,手背小指掌骨外側(尺)下緣,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處(手指方向)是穴。腕順二穴:顺腕一穴上一寸。直刺五分~一寸。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 
配穴:可按揉头部的“风池穴”(枕骨下耳后两大筋上方凹处),光明穴(外踝尖上5寸),足部的太冲穴(足背1-2趾交叉的趾逢上方约3 -4厘米的痛处)。以上配穴平时可点揉或转揉各1分钟.
  四、八卦象数疗法
  1、八卦象数疗法(李山玉 李健民著 团结出版社)一书的p161页
  “治疗白内障飞蚊症速效 ”原文摘录如下:患者白内障术后又模糊,并伴飞蚊症,属糖尿病合并症,为阳亢阴虚。象数配方:0030.7260.4500。患者认真默念20分钟左右,眼中逐由深变浅,由浅变无,视力逐渐增加,连报上小字不用花镜可看清了。方义:3为离火、主心目、直捣病灶,前后的0滋阴护阳;7为艮、止、为凸,为白内障及飞蚊矇点;2为兑金,艮土生兑金,以泄其瘀;6为坎水,通肾气,排毒疗障;4为震为肝、通目、藏血、润养眼目,4又为雷、动,意将黑矇点及浑浊震动下来;5为胆、肝胆相照,4与5合元后用偶数0阳中偏阴、强化疏泄功能,加速舒肝利胆、除滞化瘀只功能。
  2、用30;030;003;300均可安神、治头部及眼部疾患,也可试用 720.650.30.80或060.4300。
注:默念每个数都不要太快,每一组象数中的“.”是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默念。“0”要默念为“零”。默念一组象数时以感到舒适为宜,如有不舒适感可换另一组数来默念。总之哪组数舒适有效就默念哪一组的象数.
  参考资料:风雨同舟健康园的“手掌部董氏奇穴”“手背部董氏奇穴”“八卦象数疗法可防治多种疾病(象数疗法防治疾病机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4 发表于: 2012-07-21
手掌部董氏奇穴
          



手掌部董氏奇穴
                   郎凤岗
  董氏奇穴,曾是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疗效极佳,其效果较“十四经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董门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为造福百姓,后经其传人传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为实用方便,我把“一一部位(手指部位)”、“二二部位(手掌部位)”的穴位综合在一起,并分别绘制成手掌部及手背部董氏奇穴实图发表在博客上,与朋友分享。手掌部的董氏奇穴共为55个穴位(或穴组)。
  董氏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易自疗,且疗效显著,是董氏奇穴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穴位结合应用,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
  董氏手部穴位的资料多来源于录象资料及杨维杰先生的“董氏奇穴针灸学”。其手图是我经长时间的反复核对相关资料绘制的,但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专家指正。
  施术方法:⑴手掌部针刺一般可1—3分,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按穴位图、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5)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这里的所有的手指宽度均按一寸计。
  手掌部董氏穴位详解:55个穴组。
  手指部位:39个穴组
  1.五虎穴:拇指一节中线之挠侧5分线上,5个穴点。治療全身骨腫、肺炎、支氣管炎、頸淋巴結核、扁桃腺炎、腳掌內側部份腫痛、肝腫大、肝硬化。以三稜針刺出黃水效佳。治療全身骨腫,或藥物性骨腫,可配靈骨穴、大白穴、復原穴效果佳。
  治全身骨痛,足踝扭伤。
  2.三黄穴:拇指一节中线尺侧3分线上,3个穴点。主治肝炎、肝硬化、肝癌、子宫炎、卵巢炎、胁痛。
  3.中間穴:食指掌面第一節正中央。主治:疝氣、心悸、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花、眼睛痠痛、背痛。
  4. 大間穴: 食指第一節正中央挠側三分處是穴。主治:心悸,心臟性喘息、心內膜炎、疝氣特效、扁桃腺炎、腹脹氣、膝蓋痛、眼痛、三叉神經、小兒氣喘、疳積。
  5.小間穴:大間穴上二分半處。主治:支氣管喘息,吐黃痰、胸悶、心悸、膝蓋痛、小腸脹氣、疝氣(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兒氣喘、疳積、腸炎(特效)
  6. 側間穴:大間穴下二分半處。主治: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吐黃痰、喉炙臠、角膜炎、麥粒腫、心悸、胸悶、膝蓋痛、腹脹氣、小兒氣喘、疳積、扁桃腺炎、腸炎(特效)。
  7. 沉陰穴:小間穴挠侧二分處。主治:睪丸癌、睪丸瘤、疝氣痛、攝護腺腫大、前列腺腫、陰莖痛、陰門腫痛。
  8. 木穴:食指一節中央尺侧3分处是穴及上下二分半處的两个穴,共三个穴。主治:肝火旺盛、眼病、口苦耳鳴、脾氣暴躁、肩膀酸痛、項緊痛、膽固醇過高、胁肋痛、胃脹气。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臨床應用上,可任取一~二穴
  9、雙喘一、二穴:食指第一、二節之间的指横紋桡側及尺側盡頭處是穴。主治: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發高燒。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立即見效。
  10. 下間穴:食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主治:心悸、疝氣、背痛、頭暈、膝蓋痛、兩眼發酸。大間、小間、側間、中間、下間等五穴為治療疝氣之特效穴
  11. 浮間穴:食指第二節中央偏挠侧三分上一分半處是穴。主治:疝氣、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腸寒脹。如刺出黃水神效。
  12. 外間穴:當浮間穴下三分處是穴。主治:疝氣、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腸脹氣。如刺出黃水神效。浮間、外間通常兩穴一起取用(效果佳)
  13.天、人、地阳穴:人陽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二節中央挠侧五分處是穴。天陽穴:當人陽穴直上二分半處是穴。地陽穴:人陽穴下二分半處是穴。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陰囊水腫、陰莖痛、疝氣痛、前列腺腫大、隱睪症。
  14. 內陰穴:食指第三節中央偏挠侧四分下二分半處是穴。主治:睪丸炎、睪丸痛、陰莖痛、疝氣痛。天陽、地陽、人陽、內陰、沉陰五穴,為治療睪丸疾病的特效。對疝氣、前列腺腫、陰莖腫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15. 火星上穴:中指第一節正中央處是穴。火星下穴:中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
  主治:心悸、頭暈、狹心症、心臟性喘息、心臟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發性骨癌、兩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治療肺癌用於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特效主治:打隔
  16. 土興穴:两个穴。土興一穴:中指第一節中央的火星上穴下三分處是穴。土興二穴:在火星上穴上三分處。主治:胃痛、急慢性腸炎、兩胁痛、脾臟炎、胃腺癌、牙痛。
  17. 火龍穴:中指第一節中央挠侧三分線上、包括上下二分半處的穴共三穴。主治:心窩痛、心悶、胸痛、背痛、心臟擴大。特效:心絞痛、心臟麻痺。
  特效配穴:火龍穴任取一~二穴配心靈穴、肺靈穴治心絞痛、心臟麻痺奇效。
  18.心常穴:中指第一節正中央尺侧三分线上、共三穴。主治:心悸、心臟性風濕病、心肌梗塞,狹心症、肺癌、肺結核、胸痛。配穴:心常一穴、二穴、三穴配靈骨穴、大白穴治肺癌、肺氣腫特效。
  19.雙靈一、二穴(係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中指第一、二節橫紋正中央两側各二分半處是穴。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治小兒疾病,以三稜針刺出水或血效著。
  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配穴:雙靈穴、火海穴、火靈穴、木華穴、靈骨穴、大白穴。胃腺癌配穴:治療配門金穴、四花上穴、通胃穴、通關穴、土水穴(特效)
  20. 脾腫一、二穴:可雙手取穴。中指第二節中央火星下穴上下各二分半處。主治:脾腫大、脾臟發炎、胃脹、腳趾酸痛、胸痛、肺炎、心臟病、背痛。特效主治:脾腫大。配穴:配三重一穴、二穴、三穴效果顯著。
  21. 木華一、二穴:中指第二節正中央挠尺侧五分處。主治:小腿脹痛、胃腸脹氣(肝病引致)、脾臟腫大、腿部抽筋。又治肩痛。特效主治:小腿脹痛,木華一穴、二穴中任取一穴,治療小腿脹痛有(立解之效。)
  22. 開脾穴:中指第三節正中央點。主治:食慾不振,胃口不開、嘔吐、心悶、頭昏。
  23. 土航一穴: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點處是穴。主治:頭昏、嘔吐、胃脹、氣喘。特效主治:腹痛。
  24. 土航二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主治:腳麻、小腿外側痛、腹痛、頭昏。特效主治:腹痛
  25. 三眼穴: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點偏挠侧三分處、共三穴。主治:消化不良、胰臟炎、脾臟炎、下痢、胃病嘔吐、失眠症、發燒、功同足三里,本穴具有預防疾病、保健及強壯的作用、相当于足三里。治療失眠配鎮靜穴。
  26. 鳳巢穴:無名指第一節中央偏挠侧五分上二分半處、共三穴。主治:子宮癌、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赤白帶、崩漏、輸卵管不通、子宮前傾或後屈、不孕症、陰門腫痛、肩凝症、卵巢炎。特效主治:子宮炎、子宮瘤、卵巢炎。特效配穴:以鳳巢一穴、二穴、三穴配婦科穴治子宮炎、子宮瘤、卵巢炎特效。主治:婦科百病。
  27. 復原穴:無名指第一節中央偏尺侧三分及上二分半處,共3穴。主治:骨骼腫大、骨膜炎、筋腫痛、脊椎骨疝板症(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痛。
  28. 木靈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無名指第一、二節間之橫紋中央内外側二分半處,共2穴。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兩胁痛、膽囊炎、膽道蛔蟲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稜針刺出黃白色液體、或刺出黑血均效。
  特效主治:肝膽疾病
  特效配穴:木靈穴配木海穴、木神穴、三黃穴、木黃穴治療肝膽疾病(特效)。
  29. 定喘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偏挠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支氣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特效主治:喘息特效配穴:定喘穴配木炎穴治喘息(效佳)。
  30. 還巢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五分是穴、共三穴。主治:子宮癌、子宮瘤、卵巢炎、卵巢囊腫、月經不調、赤白帶、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安胎、陰道炎、尿道炎。配婦科穴治婦科百病。
  31. 木炎穴: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偏尺侧二分半是穴、共三穴。主治:各種肝炎、肝硬化、腹水、兩?痛、腳抽筋、氣喘。特效主治:B型肝。特效配穴:木炎穴配合耳針肝治療B型肝。
  32. 偏肩穴:無名指第二節中央尺侧五分處是穴。主治:肩背痛、五十肩、頸項痛、手背外側痛、慢性肝炎。偏肩穴配靈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
  33. 太陽穴(原名眼黃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央處是一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二穴。主治:太陽穴痛、偏頭痛、黃膽病、頭暈、頭昏、低血壓高、三叉神經痛、眼病、手指痛、眉稜骨痛。特效主治:偏頭痛、太陽頭痛、頭暈。
  特效配穴:太陽一二穴配靈骨穴治偏頭痛、太陽頭痛、頭暈,下針(一分鐘立癒)。
  34. 分水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太陽一穴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處三个穴。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腎炎水腫、耳鳴、耳型、腰脊椎疝板症(骨刺)。
  35. 水源穴:小指第一節正中央尺侧三分三个穴。主治:頸椎骨骨刺、手麻、腹痛。(水源穴配中自穴治頸部骨刺)。特效主治:手麻特效配穴:水源穴配肺靈穴治手麻(卓效)。
  36. 通骨穴:小指第一、二節橫紋中央內外側三分、二穴。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脊椎炎、脊椎長骨刺。
  37. 水清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處、三穴。主治:偏頭痛、腰痛、腿痛、睪丸炎、腎炎水腫、尿道炎、膀胱炎。特效主治:偏頭痛、腰痛、腿痛、睪丸炎、腎炎水腫、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水清穴任取一~二穴配中白穴。
  38. 水海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點尺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共三穴。主治:項緊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特效主治:腰背酸痛。特效配穴:配腕順一、二穴治腰背酸痛有(卓效)。
  39. 失枕穴:小指第二節正中央偏尺侧二分上二分處是穴。主治:頸項痛特效,失枕、用腦過度致頭昏腦脹。特效主治:失枕穴治療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針下立除)。
  手掌部位:16个穴组
  40. 土水穴:手掌的拇指第一掌骨之挠侧骨下、大鱼际的上方、共三个穴。劑量:沿骨下直刺五分~一寸半。主治:全身骨腫痛、骨膜炎、坐骨神經痛、腰痛、兩腿內側肌肉痛,急慢性胃炎、久年胃病、咳嗽、氣喘、扁桃腺炎。
  41. 重仙穴:手掌向上,當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骨縫下是穴。與手背靈骨穴相通。
  劑量:直刺一~二寸。三稜針刺出血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
  特效主治:治療背痛、胸痛。配穴:重子穴配重仙穴治療背痛、胸痛(特效)。
  42. 重子穴: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下一寸處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劑量:直刺一~二寸。 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氣腫、感冒、咳嗽、氣喘、心悸、膝蓋痛、退燒、喉炎。特效:小兒疾患,三稜針刺出血(特效)。
  43.金星上穴:在掌面食指第二掌骨中央挠侧。金星下穴:在金星上穴尺侧的三分。劑量:针2-4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肺病、肺結核、肺氣腫、哮喘、支氣管炎。(金星上下穴配靈骨,大白兩穴使用效佳)
  44. 三風穴:手掌朝上,食指與中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頭風痛、項緊痛、偏頭痛、兩肩痛。
  45. 三齒穴:手掌朝上,當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牙齒痛、齒齦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胃炎、胃痛。
  46. 三河穴:手掌朝上,當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上2分半、5分、7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四分或使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主治:坐骨神經痛、子宮痛、下腹痛、兩腿痛、膽疾、脊椎骨長骨刺。特效主治: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
  47. 三毛穴:手掌朝上,當食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
  劑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腺癌、肺結核、肺癌、鼻癌、支氣管炎、氣喘、扁桃腺炎、肺病。
  48. 三火穴:掌面朝上,當中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劑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心律不整、心臟性風濕病、狹心症、心臟擴大、胸痛、背痛、耳鳴、偏頭痛、前額頭痛、頭暈。選顏色青紫之穴位下針奇效。
  49。三星穴:掌面朝上,當無名指掌骨骨上正中央上5分、1寸、1.5寸是穴。劑量:斜刺三分。直刺二~五分。 主治:兩胁痛、肋膜炎、黃疸病、肝炎、口苦、耳聾、兩腿內側筋痛、胃脹、脾臟腫大。
  50. 手解穴(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是手解一穴,距一穴上五分“向手腕方向”是手解二穴。劑量:直刺二~八分。針下立解或用三稜針扎出血即解。主治:解暈針,或下針以後引起之麻木、針口痛、氣血錯亂之刺痛、坐骨神經痛、(下針立解)腰痛、三叉神經痛、全身痛、開刀後傷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藥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拔牙時麻醉止痛、子宮手術之麻醉止痛(當麻醉使用,需配心靈穴)。二穴兼能治膽疾、膽石症、膽囊炎、神經麻痺。針下立解,或以三稜針出血即解。(手解穴為最佳之止痛穴,故治療肺癌、鼻癌時必須加針本穴。)
  51.上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一寸“向手腕方向”或手解二穴上五分為上高穴。直刺2-8分。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特效主治:腹膜炎。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為治療腹膜炎之特效穴。
  52.下高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處,手解一穴上二寸,手解二穴上一寸处(向手腕方向)。主治:腹膜炎、肋膜炎、盲腸炎、卵巢炎、急慢性小腸炎、增高。
  特效主治:增高。特效配穴:上高穴配下高穴同時具有促進腦神經皮質素分泌之作用,故又可以增高,下針二十次約可增高五~十公分,超過二十歲以後,效果較小。
  53.三海穴:手掌朝上,當小指掌骨上正中央是二穴,下五分(向手指方向)是一穴、上五分處(向手腕方向)是三穴。劑量:直刺二分~五分。主治:急慢性腎盂炎、膀胱炎、子宮瘤、卵巢瘤、子宮炎、卵巢炎、坐骨神經痛、腰痛、脊椎炎、腎虧陽萎、早洩、增高、項緊痛、後腦疼痛、膽汁分泌不足。
  54. 骨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向手指方向)五分偏挠側五分或食指與中指叉口直上腕橫紋處下五分。劑量:直刺三~五分。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半身不遂(特效)脊椎骨增生壓迫神經痛(骨刺)十二指腸炎、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
  特效主治:坐骨神經痛(奇效)
  55. 穴道名稱:木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掌朝上,當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尺側五分處是穴。亦即中指與無名指叉口處直上至腕橫紋下五分偏尺五分處。劑量:直刺二~五分。主治:腰痛(特效)心悶、兩胁痛、黃疸病、坐骨神經痛、腿痛、腹膜炎、全身關節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董氏三十二解針之一)特效主治:全身關節痛、尿酸性關節炎。
  配穴:骨關穴,木關穴治療尿酸性關節炎。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5 发表于: 2012-07-21
中老年按摩拍打保健操
                  郎凤岗
  “中老年按摩拍打保健操”系根据本人(风雨同舟)在2006年5月教练的“按摩拍打保健操”,2008年3月修改为“头面部按摩保健操”及“四肢及胸腹部按摩拍打保健操”的基础上,再次修改整理成一个较完整的保健操。共45节,前20节是头面部,后25节是四肢及胸腹部,适于中老年人室内外操练。根据时间及病情可任意选练、分练或合练,如连续操练大约35-40分钟,就出汗了,其健身效果极佳。
  本保健操是按照中医理论,通过按摩身体主要穴位及拍打摇动全身主要关节来打通14经络,防治五脏六腑的病变,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头面部(1—20节):头面部是全身阳经及任督二脉汇聚交会之处,连通眼、耳、鼻、口、舌。按摩头面部,可防治五官疾病、颈椎病、头部眩晕、老年痴呆、感冒、高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并有颜面美容之功效。
  四肢及胸腹部(21—45节):活动了颈,肩,肘,腕,手指,腰,胯,膝,踝,足等关节。点压或拍打了百会,风池,膻中,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个保健穴。按摩了防治头昏,肾炎,膀胱炎及高低血压的内耳迷路反射区(手背部)。摩擦了胸腺,拍打活动了胸腹腰腿部,疏通了任督二脉,强化了免疫及脏腑功能。活动了手指,可通心脑,防痴呆。搓胳膊,搓手,拍手可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拍打腰腿,蹲震足底,疏通了足三阴足三阳经。
  总之通过操练“中老年按摩拍打保健操”可疏通人体的14个经络,可调节强化人体的消化、神经、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泌尿和生殖8大系统的功能,故可防治调理五脏六腑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低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胃肠道疾病,肥胖病,肾炎及咳喘,便秘,妇科疾病,前列腺等男科病,五官科疾病,肝、心、脾、肺、肾的多种疾病,四肢及各个关节疾病等。
  预备动作:双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1、按摩百会穴:在头顶最高点(耳尖连线中点)双手叠压或用右手五指并拢为梅花指(以下同)稍用力转揉,先顺时针转36圈再逆时针转各24圈,然后着力点压3次。(顺逆:想头顶有块表)。
  2、顶按风池穴:后头枕骨下两大筋外侧凹陷处,左右两穴。用双手中与食指先顶着穴位向前转揉36次,再向后转揉24次,最后着力点压3次。
  3、按揉承灵穴:头顶的侧部,左右两穴,约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用双手的中与食指或梅花指按住左右两穴先向前转揉36次,再向后转揉24次,最后着力点压3次。
  4、按揉神庭穴: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约脑门直上拇指的半横指)处。用右手梅花指先顺时针转揉36次,再逆时针转揉24次(想头部前方挂块表),最后着力点压3次。
  5、按揉印堂穴:两眉连线的中点。用右手中与食指或梅花指压住穴位先顺时针转揉36次(向左眼方向),再逆时针转揉24次,最后着力点压3次。
  6、按揉阳白穴:瞳孔直上,眼眉正中上1寸(1拇指宽)。用双手食与中指指按住穴位,相对着先向内转揉(向鼻子方向)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最后着力点压3次。
  7、按揉太阳穴:眉梢外约1指凹处。用双手的食与中指分别按住左右太阳穴,先向前转揉36次,再向后转揉24次,最后着力点压3次。
  8、按揉四白穴:瞳孔直下、眼眶下凹陷处。用双手食指按住穴位相对着先向内转揉(向鼻子方向)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最后用揉力点压3次。
  9、按揉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双手食指按揉鼻孔两侧,先向前转揉36次,再向后转揉24次,最后着力点压3次。
  10、搓鼻子:用双手拇指背第二节压住鼻翼中部及下部向前拱动36次,再向后拱动24次,最后着力上下搓动9次。
  11、揪双耳:双手同时上扽耳尖,再下揪耳垂(注意力量适中,下揪耳垂时边揪边揉)各36次,最后再左右揪耳侧24次。
  12、搓耳廓、揉耳轮:先用双手中与食指成剪刀形,分别夹住左右耳廓(中指在前、食指在后夹住耳廓),用力上下搓揉耳背、耳垂及耳朵眼前部36次(一上一下为一次,感到发热为止)。然后用双手掌心扣住双耳孔,先往前转36次再往后转各24次(每转到8次时用双手掌着力按压耳部一下,然后突然把双手离开、可听到响声,接着继续转揉)。
  1-12可防治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老年痴呆,感冒,平衡血压及眼、鼻、耳部疾病。
  13、叩齿:中等力度叩动牙齿100次以上。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故叩齿可强肾壮骨,坚固牙齿。
  14、伸舌:反复用力伸缩舌头(当舌头不能再伸长时,再把舌头缩回)36次。防舌病,心开窍于舌,利于心血管健康。
  15、搅海:舌头在口中牙的上下转动,先向左转36次再向右转24次,产生唾液之后分三口咽到下丹田(肚脐下三指处)。古代把唾液誉为金津、玉液,能湿润清洁口腔,有助消化、杀菌、消毒、防癌的功效。
  16、活动头颈:先向左歪再向右歪(歪向近肩处)反复18个来回。然后转动颈椎,先向左转再向右转(慢慢地转至极限)反复12个来回。
  17、伸缩头颈(头部点仰):头颈前后慢慢伸缩似龟头状运动,前伸后缩用下颚画弧,前伸时用口呼气,后缩用鼻吸气颈部直立,要伸 到不能再伸,缩到不能再缩时。一伸一缩算两次,共36次。
  18、搓脖子:双手掌上下用力交错的搓脖子(↖↗)100次以上(双手一上一下算一次)。
  19、干梳头:微低头,用双手五指自头前额到头后颈及头的两侧要梳100次以上。
  20、干洗脸:双手掌贴于面颊自下经鼻翼两侧往上搓到前额然后抹向太阳穴,再向下抹耳前及上下颌反复12次。同法(反转)双手掌自下颌经耳前再经太阳穴→前额→鼻翼两侧反复由外向内干洗脸9次。最后用双手指搓脑门(前额),自印堂上方抹向太阳穴再到下颌6次。
  16—20可有效的防治颈椎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等病。
  21、腹式呼吸:⑴顺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先吸后呼,用鼻吸气时腹壁隆起(鼓肚子),用口呼气时腹壁下陷(瘪肚子)。⑵逆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先吸后呼,用鼻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凹腹提肛,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凸腹松肛,气沉丹田。
  两种呼吸法可任选一种。都是一吸一呼算一次(约每分钟5~6次),慢慢地做36次。
  腹式呼吸法可震荡五脏六腑,调动全身气血,防治多种疾病。如单练此法每天1-2次,一次10分钟以上,健身效果极佳。
  请记住:“呼吸到脐,寿于天齐”。
  22、搓手掌及手背:先双手掌用力对搓36次以上,搓热为止。然后用右手掌搓左手背,用左手掌搓右手背各24次。
  23、顺经按摩搓胳膊:先用右手掌搓左臂内侧,由左上臂→经手腕手掌→左手指端,然后转到手指的外侧,经左手背→肩,反复搓36次(一个反复算两次,18个反复)。然后,同法用左手搓右胳膊36次。
  22—23可疏通手三阴三阳经。
  24、摇动双肩:双手自然下垂不动,只转动双肩,先向前转36次,再向后转24次。
  25、双手掌上下开合(手掌向下时似抚琴状):上臂基本不动摆小臂但不伸直,手腕不动,只左右摇动手掌。先手掌向下左右摆动36次,再手掌向上左右摆动24次。
  26、拍打肩井:先甩动右胳膊用右手用力拍打左肩近颈处,再甩动左胳膊用左手拍打右肩近颈处,要左右交替共拍打18个来回,共36次。
  24-26有疏通全身气息、行气活血、调节心肺功能。
  27、按揉合谷穴:手背拇指与食指并拢的最高点。先用右手拇指腹用力顶揉左手穴位36次,再用左手顶揉右手穴位36次。按揉时要有节奏,约两秒一次,要有酸、麻、胀感,最后要着力点压3次。
  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属大肠经,由手经→臂→颈→面部。可治疗头痛、外感发热、口干、口腔炎、咽喉炎、结膜炎、角膜炎、牙痛、牙周炎、鼻炎、鼻出血等头面部疾病及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上肢关节痛,腿抽筋,便秘等。可预防脑中风。
  28、按揉内关穴:手臂的内侧,手腕横纹的上三指处(小臂上)。先用右手的拇指按住左手的内关穴有节奏的点揉36次(约两秒一次),同法再用左手点揉右手的内关穴36次。
  心胸内关谋:属心包经,走手臂内侧,由胸→中指。连通心胸胃,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心肌炎,心肌梗塞,早搏,房颤,心悸,胸闷,胸胁痛,胃痛,恶心,小腿抽筋,高低血压,降血脂,咳嗽,哮喘,肺部疾病。
  29、按揉内耳迷路反射区:即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掌骨缝之间(手背的中段,正是董氏奇穴之中白及下白穴处)。先用右手拇指斜扣着按住左手的反射区用力左右拱动36次,同法用左手拇指斜扣着按住右手反射区左右拱动36次。
  内耳迷路反射区的作用:防治头部眩晕及晕车晕船,美尼耳,高低血压。实践证实坚持按摩此处可有效的控制住高血压。
  中白及下白穴:治疗头昏,脑鸣,肾炎,膀胱炎,腰背痛。对坐骨神经痛奇效。
  30、空手抓胸:双手空心(五指稍并拢用中等度)同时弹跳着拍抓双乳的上方36次以上。(连通心肺部)
  31、摩擦胸腺:自颈下天突穴(嗓子眼),至前胸剑突处(最下面的胸骨中间连接点),称为胸腺。要用双手的四个手指自天突到剑突快速的交替剁擦100次以上(每支手都上下摩擦100次,实为200次)。
胸腺的作用:经常按摩胸腺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32、敲打膻中穴:在双乳间中点的凹处(心口窝处),用双手四指中等力度快速交替的敲打心口窝处各36次(左右手各敲打1次算做1次,实为72次)以上。也可用右手成梅花指压住穴位顺转36次,逆转24次,最后点压3次。
  膻中穴:胸部的保健穴,连通着心、肺、胃。常按摩可疏通心胸气血,心情舒畅。治疗胸闷,心痛,咳嗽,哮喘,胃反酸等。
  33、拍打上、下腹部:先用双手掌交替的用力拍打肚脐上方各36次。然后再用双手掌交替的用力拍打肚脐的下方各36次。(是每支手掌拍打36次,实为各72次)。
  34、搓腹:双手自上而下用力搓腹部两侧(肚脐两侧)36次。
  35、顿震足底:双手兜住小腹,双足的足尖不动,提起双足跟,上下用大力抖动36次以上(如时间允许可做100次以上,能打通三焦经)。
  33-35可促进肠胃运动(连通肝、脾、胃、肠),增强消化机能,防治便秘。
  36、甩手功:用力前后甩动双肩双臂双手36次以上(手掌要向下来回甩动)。
甩手的作用:扩张胸肺,增强血液循环,防治多种慢性疾病。如每天坚持甩手1000次以上,只此一项,时间长了也可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37、手指开合法:双手指先紧握拳再猛松手,要反复有节奏的在胸前紧握双拳然后向前甩臂猛松手指(松手后手掌相对)36次以上。有轻微病变者可单练,每天至少200次以上可防止脑梗塞。
  手指开合的作用:防治脑意外,老年痴呆及手指僵硬,抑制类风湿引起的手指肿胀变形等。如左脑梗塞,表现为右侧偏袒,右手指伸曲受限。故常练手指开合,可有效的防治心脑疾患。
  38、叉腰转胯:双手叉腰转动腰胯,带动膝部,先向左转36次再向右转36次。
  39、腰部仰合:双手叉腰似深鞠躬状,前躬后仰算两次,共36次(防摔倒)。
  40、摆双臂下蹲强肾:下蹲时手臂前伸手心向下,一蹲一起算两次,共36次(按身体情况可微蹲,可大蹲,老弱者可扶桌椅)。练下蹲可壮腰强肾。
  41、拍打后腰眼及后臀部:双手空握拳,同时用力捶打左右后腰眼36次以上(或在腰眼处上下搓动36次以上)。然后用双手掌大力拍打后臀部36次。
  38节—41节的作用:可防治腰腿痛及便秘,强化肾功能。
  42、拍打风市穴及足三里穴:
  风市穴:直立垂手,中指尖所指处。双手臂向身体两侧抬起约45度时向下用大力拍打大腿外侧的风市穴36次以上。
  足三里穴:双腿外膝眼(犢鼻穴)下四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弯腰微屈膝用双手大力拍打外膝眼下方36次以上。
  风市穴:属胆经,防治下肢痛,脚气,下肢瘫痪,皮肤瘙痒,调节胆经功能。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属胃经,由头→脸→颈→胸→腹→腿→足二趾。可防治:胃痛,反酸,胃腹账、泄、吐,便秘,脾胃失调,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发热,盗汗,鼻炎,口眼歪斜,口疮,颈椎病,喉炎,胸闷,心悸,哮喘,黄胆,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炎,下肢瘫痪,膝痛。总之可防治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妇科疾病,精神疾病,全身关节痛等及由头到足的所有疾病。经常拍打或按揉足三里强身效果明显(注意要大力、有痛或酸麻胀感)。
  43、拍打丰隆穴及三阴交穴:下蹲双手用力拍打小腿的前外侧的丰隆穴(足三里下面、约在外踝尖与外膝眼连线的中点)36次。然后双手用力拍打内踝上方约四指处的三阴交穴36次(防摔倒)。
  丰隆穴的作用:哮喘,痰多,小腿麻木疼痛。丰隆穴恰位于董氏奇穴的“三重穴”处,三重穴可治疗偏头痛,肝病,脾肿,对面麻奇效,兼治便秘。
三阴交的作用:脾胃虚弱,妇科病,男科病,肾虚,失眠,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等。
  44、立足尖转足踝:足尖着地,抬起足跟,先左腿向左转,再右腿向右转,各36次。可促膝部与足踝气血畅通。
  45、拍手功:高抬腿,走着步或原地踏步,要猛跺脚,可左右扭动腰胯,同时双手掌用大力对拍300次以上,然后拍左右手背各50次。
  拍手功的作用:根据手掌部反射区的理论,练拍手功可以治疗全身疾病。如一面拍手,一面走路或原地踏步,加上扭腰胯,这样手脚并用,就打通了手足的阴阳经,这样十二条经的气血就会整个动起来。单练拍手功3000次或20分钟以上,每天两遍,防治疾病效果也很好。拍手功的防病范围,包含人体一切急性病与慢性病,只要肯花时间,用力拍手,一切病症皆可迅获改善减轻。拍手功所产生的能量,可以防治感冒,鼻炎,咳喘,心脏无力,不眠,疲倦,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病,风湿病,胃肠病,白内障,飞蚊症等。
  结束:搓手欲面。
  说明:练“中老年按摩拍打保健操”必须在空腹或饭前后半小时操练,每天坚持效果极佳。练后可微微出汗,请注意饮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6 发表于: 2012-07-21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多种疾病-2
                  郎 凤 岗

  概述:1、上面两个手部穴位综合示意图是风雨同舟以手部董氏奇穴为基础加以绘制的。手部董氏奇穴与手部反射区的穴点及手针穴位有的相近或重叠,加之受图形的限制,不能把所有穴点都综合在一起,故遗漏及不准确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2、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易见、易懂、易自疗,且疗效显著的特点。董氏奇穴的手穴与14经及手部反射区手针穴点结合应用,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3、手部穴位可按摩、可针刺、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在大概位置上找到痛点或敏感点按摩施治就有效果,敬请中老年朋友们试用。4、手掌部穴位综合图:包括董氏奇穴55个穴位(实际是穴组:多数穴位含2个以上穴点,最多的五虎穴含5个穴点),手三阴经穴、手部反射区或手针穴点、奇穴计29个穴位,共计手掌部有84个穴位。5、手背部穴位综合图:包括董氏奇穴37个穴位(实际是穴组:多数穴位含2个以上穴点,最多的八关穴含8个穴点),手三阳经穴、手部反射区或手针穴点、奇穴计34个穴位,共计手背部有71个穴位(包括董氏奇穴1个)。总计手部穴位综合示意图共有155个穴位
  一、手部穴位防治疾病的机理:,按照中医理论手部经络穴位极其丰富,既有传统的手三阳、手三阴经穴,又有疗效显著的手部董氏奇穴及手掌手背部的反射区点。这些穴点直接或间接与十四经脉及五脏六腑相连通,故通过对手部穴点的按摩、针刺、灸疗等能防治多种疾病,且效果较为显著。
  二、防治疾病的方法:1、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形成梅花针状,对相关穴位逐一点刺2-3分钟以上(或快速点刺1分钟以上)。每天2—3次。2、可用手的拇指或食指肚稍用力依次点压相关穴位。也可配合呼吸按压,口呼气时向下按压穴位、再用鼻吸气时手抬起但不离开穴位。每穴按压30次以上。3、用酒精棉消毒,找一主穴、敏感点或皮肤变色点,用三稜針放出血。4、可针刺,一般1—3分深,留针15分钟以上。5、用于日常保健可用木牙签梅花针依手图按一定顺序点刺各个穴位,遇痛胀麻处可点刺1分钟以上。6、说明:桡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患者大拇指宽(指节处)为一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7 发表于: 2012-07-21
董氏奇穴

        手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
                  郎 凤 岗

  手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是风雨同舟根据网上董氏奇穴的相关视频逐一整理 绘 制的,不准确的地方再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指正.凡引用此图的朋友,勿 请注明出处.
  手背部董氏奇穴概述
  资料载:《董氏奇穴自成一派,虽有部分穴位与“十四经穴”的位置相同或近似,然用法与疗效完全不同,故董师确有独特之创见,现概以董氏命名。“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其效果较“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法若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
  说明一: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易见、易懂、易自疗,且疗效显著的特点,故是董氏奇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手穴结合应用(详见风雨同舟的手背部与手掌部穴位按摩法)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手部穴位可针刺、可按摩、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参照手部穴位图、在穴位近处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
  说明二:以下是按照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根据相关录象资料、经风雨同舟精心整理后、按照穴位顺序、说明每个穴位的位置及所治疗的疾病,供朋友们试用参考。不准确的地方将随时修正。
  说明三: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大拇指宽为一寸。
  施术方法:⑴手背指部(1-22):针刺一般可1—3分。手背之手指叉口部位(23-25):针刺一般可1-2寸。手背之掌骨部位(26-37):针刺一般可5分—1寸。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配合呼吸点压穴位:按住穴位用口呼气时向下按压穴位、再用鼻吸气时手抬起但不离开穴位、每穴按压30次以上。
  手背部手指部位:
  1.制污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處、三穴。劑量:使用三稜針點出血 或斜刺由下往上刺一~二分。主治:惡性腫瘤、久年惡瘡、癰疽、或惡瘤開刀後刀口流污不止,不收口不結痂者。以三稜針點出黑血立即見效。
  特效主治:外科腫瘤。配穴:配外三關穴、止瘤穴治外科腫瘤(效佳)。
  2.婦科五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平背,當大拇指第一節尺側,距中央二分半處,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下,合計五穴。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直刺二~三分
  主治:子宮癌、子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後風症(月內風症)
  特效主治:痛經。配穴:婦科五穴配門金穴治痛經(特效)。
  3.止涎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中央偏尺側五分,從掌指橫紋起,每上2分1穴共五穴上一寸。劑量:由內往外斜刺二~三分。主治:中風患者流涎、小孩流口水、胃寒胃痛、虛泄、結摸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迎風流淚、牙痛、腸疝
  4.珠圓穴:在拇指背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各五分处、共二穴。劑量:直刺二~五分。主治:青光眼、白內障、角膜炎、結膜炎、弱視。
  5.八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腦貧血、痿症、肩臂痛、耳鳴、耳聾、手足風濕病。
  特效主治:中風。特效配穴:八關穴配正會穴。
  6.七華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及小指第一、二節橫紋尺侧的尽头,共七个穴。劑量:直刺一分~三分 主治:頭痛、頭昏、三叉神經痛、腦鳴、腦脹痛、五臟不安。腦瘤(特效)腦炎。
  特效主治:腦瘤。七華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對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確具(奇效)。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七華穴治腦瘤(特效)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配穴:七華穴配少白穴名為八華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對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確具(奇效)。
  7.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是穴、共四个穴。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 或斜刺,由上往下斜針十五度,入針一~二分。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於治療高棉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風後遺症、草鞋風。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特效主治:半身不遂。如配合八關穴效果加倍。臨床上應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中指)下針。
  8.三仙穴:手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一分。主治:皮膚因挫傷而腫痛、過敏性皮膚炎、疥瘡、濕疹。
  9. 指千金一,二,三穴:手背食指第一節中央偏尺侧三分處是一穴。上二分半處是二穴。下二分半處是三穴(不知何因、录像资料中把下二分半处的“三穴”叫“指五經穴” )。劑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急慢性腸炎、下腹痛、魚刺鯁喉、肺虛畏冷。
  10.指駟馬穴:手背,食指第二節正中央尺侧三分處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个穴。劑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肋膜炎、皮膚病、臉上黑斑、雀斑、鼻炎、耳鳴、中耳炎、胸痛。
  11.指胃穴:手背朝上,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點偏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个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胃炎、胃潰瘍、肺熱咳嗽、肺虛畏令、皮膚病。
  12.胆穴: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挠侧五分處是胆一穴,尺侧五分處是胆二穴。
  劑量:由內向外斜刺二~三分。 主治:驚悸、小兒夜哭(膽虛故也)腹脹、腿酸脹、小腿神經痛、頭痛、頭昏、黃膽病。特效主治:黃膽病。膽一穴治療腿脹痛,針下(立癒)。配穴:膽一穴治療黃膽病配木黃穴(神效)。
  13.二角明穴:手背,中指第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處一穴。六分處是二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眉稜骨酸痛,眼壓太高之脹痛、腰痛、鼻骨酸痛、閃腰岔氣。
  13.肺心穴:中指背第二節正中央是肺心二穴,上二分半處是一穴,下二分半處是三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脊椎骨骨刺、頸項骨刺、項緊痛、小腿脹痛、肋膜神經痛、胸痛、背痛、大拇指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後腦頭痛。
  14.心膝穴:手背中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五分處是一穴,偏尺側五分處是二穴。
  劑量:由內向外斜刺二~三分。主治:膝蓋痛、肩脾痛、頸項痛、小腿脹痛及酸痛。心膝二穴配肩中穴效果更佳。
  15.膝靈穴:手背中指指甲根挠侧二分處(距指甲根挠侧尽头向内二分)是一穴。对面的尺侧指甲根二分處是二穴。劑量:直刺半分。 主治:膝蓋痛、關節炎、心臟性之風濕病、腳趾神經痛。特效主治:膝蓋風濕關節炎。配穴:膝靈穴在臨床上效果優於火膝穴,配肩中穴治療膝蓋風濕關節炎(特效)。
  15. 健脾穴:手背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偏挠侧三分處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三分。主治:脾腫大、胰臟炎、臉部腫痒症、青春痘、粉刺、氣喘。特效主治:皮膚疾病。特效配穴:健脾穴配駟馬穴治療皮膚疾病(效佳)
  16.指腎穴:手背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尺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一~二分。 治胸背痛宜三針同時取用。主治:腎虧、心臟衰弱、背痛、口乾、心臟性氣喘、胸痛。特效主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特效配穴:指腎穴配地宗穴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神效)。
  17.正土穴:手背無名指第二節中央點挠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腹痛、直腸癌、十二指腸炎、胃炎、嘔吐、胰臟炎、皮膚過敏、氣喘、偏頭痛。特效主治:腸癌。特效配穴:其門、其角、其正三穴為治療腸癌之(特效)穴。加配外三關穴、三重穴效果更為顯著
  18.指三重穴:手背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尺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斜刺一~二分。 主治:臉面神經麻痺、乳癱、乳瘤、乳頭腫大、肌肉萎縮、驅風。特效:乳癌、乳瘤。配穴:指三重穴配肩峰穴治乳癌、乳瘤(特效)。
  19.正水三穴:手背小指第一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劑量:斜刺二分。 
主治:腰酸痛、背痛、腿骨酸痛、腿外側扭傷、腎盂炎、膀胱炎、尿道炎。(正水穴配中白穴使用效果顯著。)
  20.少白穴:手背小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關節橫紋中央偏挠側三分處是穴。斜刺二~三分。主治:腰脊椎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
  21.水腰三穴:手背小指第二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頭昏、偏頭痛、腰痛(特效)、坐骨神經痛、角膜炎、結膜炎、眼壓過高脹痛。特效主治:腰痛
  22. 火膝穴:手背小指第二、三节橫紋挠側端處是穴。
劑量:直刺一分。主治:膝蓋內側痛、膝扭傷、眼球痛。
手背之手指叉口部位:
  23. 三叉一穴(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劑量:從叉口進針至兩掌骨間端可达两寸。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經痛(有卓效),眉稜骨酸、脹痛(特效),視神經萎縮,半身不遂,痿症。針感:局部酸脹麻電感。
  24.三叉二穴:手背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處是穴。劑量:從叉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可达两寸。主治:脾腫大、胰臟炎,半身不遂(特效),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痺(特效),肝弱。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25.三叉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劑量:從叉口進針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緣,可达两寸。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特效主治:長骨刺
  手背之掌骨部位:
  26. 三肩穴:握拳取穴。手背於大拇指掌骨外側正中央是二穴,下三分處(近虎口处)一是穴,上三分處是三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半。解剖位置:掌指側固有神經淺枝,肺分支神經、腎之神經。主治:五十肩(手臂不舉奇效)。頸項痛、肩胛骨痛。特效主治:五十肩
  27.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食指內側,于第二中手骨頭正後方上二分半處。大白穴下二分半處。(三間穴上二分半處)(手掌骨全息之头颈部)。劑量:貼骨下直刺二~五分。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正中神經淺枝、心肺神經分支。
  主治:退燒、頭痛、偏頭痛、感冒(重魁穴為感冒發高燒之要穴)、咳嗽、氣喘、三叉神經痛、眼紅腫痛(眼疾、麥粒腫也有效果)、高血壓(對高血壓症,每針一次可降二~五度)、拔牙麻醉用(拔牙麻醉透大白穴使用)。本穴亦為手術麻醉要穴。針感:酸脹感。
  28.大白穴:手握拳,拇指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靈骨穴下一寸處,重魁穴上二分半處,合谷穴外一寸骨邊(手掌骨全息之胸肺部)。劑量:三稜針刺出血。直刺5分-1寸。解剖位置:此處為第一手背側骨間筋、有撓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主治:頭痛、偏頭痛、肺癌、肺炎、肺氣腫、肺積水、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又治小兒氣喘、發高燒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急性肺炎(特效)針感:酸脹麻電感。
  29.靈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可透重仙穴,距大白穴一寸。劑量:斜刺往腕順二穴方向,酸麻電感可達胸背,直刺1-2寸。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盂炎、大小腸炎、面斤、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各種手術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後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特效配穴:以靈骨穴配大白穴,心常一、二、三穴、手解一穴治癒肺氣腫十二人、肺癌六人,(堪稱奇蹟)。
  特效主治:半身不遂。特效配穴:靈骨穴治療半身不遂時配大白穴、上三黃穴、通腎穴、通關穴、通背穴、通山穴、通天穴、正會穴(奇效)
  針感:斜刺往腕順二穴方向,酸麻電感可達胸背。 
  30.上白穴:手背朝上,握拳取之,食指掌骨與中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取穴:雙手取穴效佳。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背痛、腰痛、弱視、迎風流淚
  31.分白穴:手背朝上,中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半處。即上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背痛、腰痛、弱視、迎風流淚
案例描述: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眼酸脹在四一二例中,有三八八人獲痊癒,且均於十次以內,餘二十四例尚需配合花骨穴及其他穴位,才能完全治癒
  特效主治:弱視、眼酸脹。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眼酸脹
  特效主治:眼科諸疾。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眼科諸疾(奇效)。
  32.內白穴:握拳取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是穴(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風、紫疲症、慢性胰臟炎、脾腫大、痞塊、牙齒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皮膚病。
  33.外白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五分處。即內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風、紫疲症、慢性胰臟炎、脾腫大、痞塊、牙齒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皮膚病。並治三叉神經痛、口齒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特效主治:神經痛.特效配穴:治療神經痛配中白穴(奇效)。
  34.中白穴(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握起拳頭,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约在14经中渚穴上3分处“手腕方向”)是穴。劑量:直刺五分。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特效主治:岔氣、閃腰岔氣、骨刺、坐骨祺經痛及耳疾。
  特效配穴:中白穴配下白穴為治岔氣(特效)、閃腰岔氣、骨刺、坐骨祺經痛及耳疾之(特效穴)。針感:酸脹麻電感。 
  35.下白穴: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縫一寸五分。即中白穴上一寸。劑量:直刺三~八分。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岔氣(特效)。,兼治肝脹痛、牙齒酸。(下白穴配中白穴同時用針效果更強。)
  特效主治:肝痛、急性肝炎。特效配穴:治療肝痛配肝穴,並兼治急性肝炎。
  36.顺腕一穴:腕順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尺側侧面,手背小指掌骨外側(尺)下緣,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處(手指方向)是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特效主治:坐骨神經痛。針感:局部酸脹感。 
  37、腕順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側面,小指掌骨外側,距“腕順一穴”一寸處(手指方向,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是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
  案例描述:曾以腕順一穴、二穴治療骨刺二三二例,,痊癒中一七四人好轉五十八人,有效率達百分之百。
  特效主治:骨疾、骨刺。特效配穴:腕順一穴、二穴治療骨刺。
  特效配穴:腕順一穴、二穴為治骨疾、腎臟疾病之(特效)。可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8 发表于: 2012-07-21
董氏奇穴

        

引用此图的朋友,勿 请注明出处.
 

 手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
                  郎 凤 岗

  手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是风雨同舟根据网上董氏奇穴的相关视频逐一整理 绘 制的,不准确的地方再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指正.凡
手背部董氏奇穴概述
  资料载:《董氏奇穴自成一派,虽有部分穴位与“十四经穴”的位置相同或近似,然用法与疗效完全不同,故董师确有独特之创见,现概以董氏命名。“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其效果较“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法若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
  说明一: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易见、易懂、易自疗,且疗效显著的特点,故是董氏奇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手穴结合应用(详见风雨同舟的手背部与手掌部穴位按摩法)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手部穴位可针刺、可按摩、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参照手部穴位图、在穴位近处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
  说明二:以下是按照手掌部董氏奇穴示意图,根据相关录象资料、经风雨同舟精心整理后、按照穴位顺序、说明每个穴位的位置及所治疗的疾病,供朋友们试用参考。不准确的地方将随时修正。
  说明三: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大拇指宽为一寸。
  施术方法:⑴手背指部(1-22):针刺一般可1—3分。手背之手指叉口部位(23-25):针刺一般可1-2寸。手背之掌骨部位(26-37):针刺一般可5分—1寸。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⑵可用三稜針扎出血。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⑷配合呼吸点压穴位:按住穴位用口呼气时向下按压穴位、再用鼻吸气时手抬起但不离开穴位、每穴按压30次以上。
  手背部手指部位:
  1.制污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處、三穴。劑量:使用三稜針點出血 或斜刺由下往上刺一~二分。主治:惡性腫瘤、久年惡瘡、癰疽、或惡瘤開刀後刀口流污不止,不收口不結痂者。以三稜針點出黑血立即見效。
  特效主治:外科腫瘤。配穴:配外三關穴、止瘤穴治外科腫瘤(效佳)。
  2.婦科五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平背,當大拇指第一節尺側,距中央二分半處,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下,合計五穴。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直刺二~三分
  主治:子宮癌、子癌瘤、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後風症(月內風症)
  特效主治:痛經。配穴:婦科五穴配門金穴治痛經(特效)。
  3.止涎穴:手背大拇指第一節中央偏尺側五分,從掌指橫紋起,每上2分1穴共五穴上一寸。劑量:由內往外斜刺二~三分。主治:中風患者流涎、小孩流口水、胃寒胃痛、虛泄、結摸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迎風流淚、牙痛、腸疝
  4.珠圓穴:在拇指背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各五分处、共二穴。劑量:直刺二~五分。主治:青光眼、白內障、角膜炎、結膜炎、弱視。
  5.八關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腦貧血、痿症、肩臂痛、耳鳴、耳聾、手足風濕病。
  特效主治:中風。特效配穴:八關穴配正會穴。
  6.七華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節橫紋内外側及小指第一、二節橫紋尺侧的尽头,共七个穴。劑量:直刺一分~三分 主治:頭痛、頭昏、三叉神經痛、腦鳴、腦脹痛、五臟不安。腦瘤(特效)腦炎。
  特效主治:腦瘤。七華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對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確具(奇效)。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七華穴治腦瘤(特效)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配穴:七華穴配少白穴名為八華穴,有提神醒腦之作用、對用腦過度、失眠引起之頭昏、頭脹、頭痛確具(奇效)。
  7.木火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三節間橫紋正中央處是穴、共四个穴。劑量:使用三稜針淺刺出血 或斜刺,由上往下斜針十五度,入針一~二分。主治:半身不遂、(木火二穴曾用於治療高棉總統龍諾元帥之半身不遂奇效)腿痛、中風後遺症、草鞋風。三稜針淺刺出血奇效。特效主治:半身不遂。如配合八關穴效果加倍。臨床上應用可任取一穴使用,一般習慣大都取木火二穴(中指)下針。
  8.三仙穴:手背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及上下二分半、共三穴。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一分。主治:皮膚因挫傷而腫痛、過敏性皮膚炎、疥瘡、濕疹。
  9. 指千金一,二,三穴:手背食指第一節中央偏尺侧三分處是一穴。上二分半處是二穴。下二分半處是三穴(不知何因、录像资料中把下二分半处的“三穴”叫“指五經穴” )。劑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急慢性腸炎、下腹痛、魚刺鯁喉、肺虛畏冷。
  10.指駟馬穴:手背,食指第二節正中央尺侧三分處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个穴。劑量:直刺一~二分。 主治:肋膜炎、皮膚病、臉上黑斑、雀斑、鼻炎、耳鳴、中耳炎、胸痛。
  11.指胃穴:手背朝上,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點偏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个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胃炎、胃潰瘍、肺熱咳嗽、肺虛畏令、皮膚病。
  12.胆穴:手背中指第一節正中央挠侧五分處是胆一穴,尺侧五分處是胆二穴。
  劑量:由內向外斜刺二~三分。 主治:驚悸、小兒夜哭(膽虛故也)腹脹、腿酸脹、小腿神經痛、頭痛、頭昏、黃膽病。特效主治:黃膽病。膽一穴治療腿脹痛,針下(立癒)。配穴:膽一穴治療黃膽病配木黃穴(神效)。
  13.二角明穴:手背,中指第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處一穴。六分處是二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眉稜骨酸痛,眼壓太高之脹痛、腰痛、鼻骨酸痛、閃腰岔氣。
  13.肺心穴:中指背第二節正中央是肺心二穴,上二分半處是一穴,下二分半處是三穴。劑量: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主治:脊椎骨骨刺、頸項骨刺、項緊痛、小腿脹痛、肋膜神經痛、胸痛、背痛、大拇指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後腦頭痛。
  14.心膝穴:手背中指第二節正中央挠侧五分處是一穴,偏尺側五分處是二穴。
  劑量:由內向外斜刺二~三分。主治:膝蓋痛、肩脾痛、頸項痛、小腿脹痛及酸痛。心膝二穴配肩中穴效果更佳。
  15.膝靈穴:手背中指指甲根挠侧二分處(距指甲根挠侧尽头向内二分)是一穴。对面的尺侧指甲根二分處是二穴。劑量:直刺半分。 主治:膝蓋痛、關節炎、心臟性之風濕病、腳趾神經痛。特效主治:膝蓋風濕關節炎。配穴:膝靈穴在臨床上效果優於火膝穴,配肩中穴治療膝蓋風濕關節炎(特效)。
  15. 健脾穴:手背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偏挠侧三分處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二~三分。主治:脾腫大、胰臟炎、臉部腫痒症、青春痘、粉刺、氣喘。特效主治:皮膚疾病。特效配穴:健脾穴配駟馬穴治療皮膚疾病(效佳)
  16.指腎穴:手背無名指第一節正中央尺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一~二分。 治胸背痛宜三針同時取用。主治:腎虧、心臟衰弱、背痛、口乾、心臟性氣喘、胸痛。特效主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特效配穴:指腎穴配地宗穴治心臟擴大,心臟積水(神效)。
  17.正土穴:手背無名指第二節中央點挠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腹痛、直腸癌、十二指腸炎、胃炎、嘔吐、胰臟炎、皮膚過敏、氣喘、偏頭痛。特效主治:腸癌。特效配穴:其門、其角、其正三穴為治療腸癌之(特效)穴。加配外三關穴、三重穴效果更為顯著
  18.指三重穴:手背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尺側三分及上下二分半處,共三穴。
  劑量:斜刺一~二分。 主治:臉面神經麻痺、乳癱、乳瘤、乳頭腫大、肌肉萎縮、驅風。特效:乳癌、乳瘤。配穴:指三重穴配肩峰穴治乳癌、乳瘤(特效)。
  19.正水三穴:手背小指第一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劑量:斜刺二分。 
主治:腰酸痛、背痛、腿骨酸痛、腿外側扭傷、腎盂炎、膀胱炎、尿道炎。(正水穴配中白穴使用效果顯著。)
  20.少白穴:手背小指第一節與第二節關節橫紋中央偏挠側三分處是穴。斜刺二~三分。主治:腰脊椎骨刺、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
  21.水腰三穴:手背小指第二節正中央及内外側三分處,三穴。劑量:直刺一分~二分。主治:頭昏、偏頭痛、腰痛(特效)、坐骨神經痛、角膜炎、結膜炎、眼壓過高脹痛。特效主治:腰痛
  22. 火膝穴:手背小指第二、三节橫紋挠側端處是穴。
劑量:直刺一分。主治:膝蓋內側痛、膝扭傷、眼球痛。
手背之手指叉口部位:
  23. 三叉一穴(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劑量:從叉口進針至兩掌骨間端可达两寸。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經痛(有卓效),眉稜骨酸、脹痛(特效),視神經萎縮,半身不遂,痿症。針感:局部酸脹麻電感。
  24.三叉二穴:手背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中央點處是穴。劑量:從叉口進針至掌骨骨縫上緣,可达两寸。主治:脾腫大、胰臟炎,半身不遂(特效),坐骨神經痛,手腳麻痺(特效),肝弱。特效主治:半身不遂
  25.三叉三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小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是穴。
  劑量:從叉口進針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緣,可达两寸。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骨神經痛(特效),長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水腫(特效)。
  特效主治:長骨刺
  手背之掌骨部位:
  26. 三肩穴:握拳取穴。手背於大拇指掌骨外側正中央是二穴,下三分處(近虎口处)一是穴,上三分處是三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半。解剖位置:掌指側固有神經淺枝,肺分支神經、腎之神經。主治:五十肩(手臂不舉奇效)。頸項痛、肩胛骨痛。特效主治:五十肩
  27.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食指內側,于第二中手骨頭正後方上二分半處。大白穴下二分半處。(三間穴上二分半處)(手掌骨全息之头颈部)。劑量:貼骨下直刺二~五分。解剖位置:橈骨神經淺枝、正中神經淺枝、心肺神經分支。
  主治:退燒、頭痛、偏頭痛、感冒(重魁穴為感冒發高燒之要穴)、咳嗽、氣喘、三叉神經痛、眼紅腫痛(眼疾、麥粒腫也有效果)、高血壓(對高血壓症,每針一次可降二~五度)、拔牙麻醉用(拔牙麻醉透大白穴使用)。本穴亦為手術麻醉要穴。針感:酸脹感。
  28.大白穴:手握拳,拇指與食指間橫紋盡頭向外一寸是穴,即靈骨穴下一寸處,重魁穴上二分半處,合谷穴外一寸骨邊(手掌骨全息之胸肺部)。劑量:三稜針刺出血。直刺5分-1寸。解剖位置:此處為第一手背側骨間筋、有撓骨動脈、橈骨神經、肺支神經。主治:頭痛、偏頭痛、肺癌、肺炎、肺氣腫、肺積水、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又治小兒氣喘、發高燒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急性肺炎(特效)針感:酸脹麻電感。
  29.靈骨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可透重仙穴,距大白穴一寸。劑量:斜刺往腕順二穴方向,酸麻電感可達胸背,直刺1-2寸。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盂炎、大小腸炎、面斤、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各種手術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後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特效主治:肺氣腫、肺癌。特效配穴:以靈骨穴配大白穴,心常一、二、三穴、手解一穴治癒肺氣腫十二人、肺癌六人,(堪稱奇蹟)。
  特效主治:半身不遂。特效配穴:靈骨穴治療半身不遂時配大白穴、上三黃穴、通腎穴、通關穴、通背穴、通山穴、通天穴、正會穴(奇效)
  針感:斜刺往腕順二穴方向,酸麻電感可達胸背。 
  30.上白穴:手背朝上,握拳取之,食指掌骨與中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取穴:雙手取穴效佳。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背痛、腰痛、弱視、迎風流淚
  31.分白穴:手背朝上,中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半處。即上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角膜炎、結膜炎、眼酸脹、近視眼、散光、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背痛、腰痛、弱視、迎風流淚
案例描述: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眼酸脹在四一二例中,有三八八人獲痊癒,且均於十次以內,餘二十四例尚需配合花骨穴及其他穴位,才能完全治癒
  特效主治:弱視、眼酸脹。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弱視、眼酸脹
  特效主治:眼科諸疾。特效配穴: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療眼科諸疾(奇效)。
  32.內白穴:握拳取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是穴(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風、紫疲症、慢性胰臟炎、脾腫大、痞塊、牙齒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皮膚病。
  33.外白穴:手背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一寸五分處。即內白穴上一寸(手腕方向)。劑量:直刺三~八分。主治:麻疹、白瘦風、紫疲症、慢性胰臟炎、脾腫大、痞塊、牙齒酸、齒齦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過敏性皮膚病。並治三叉神經痛、口齒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特效主治:神經痛.特效配穴:治療神經痛配中白穴(奇效)。
  34.中白穴(又名鬼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握起拳頭,手背於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骨縫上五分處(手腕方向),(约在14经中渚穴上3分处“手腕方向”)是穴。劑量:直刺五分。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岔氣(特效)。特效主治:岔氣、閃腰岔氣、骨刺、坐骨祺經痛及耳疾。
  特效配穴:中白穴配下白穴為治岔氣(特效)、閃腰岔氣、骨刺、坐骨祺經痛及耳疾之(特效穴)。針感:酸脹麻電感。 
  35.下白穴: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縫一寸五分。即中白穴上一寸。劑量:直刺三~八分。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奇效)、骨刺(奇效)、腰酸痛、背痛、頭暈、眼散光、腎虛耳鳴、腦鳴、重聽、四肢浮腫、偏頭痛、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小腿痛、閃腰、岔氣(特效)。,兼治肝脹痛、牙齒酸。(下白穴配中白穴同時用針效果更強。)
  特效主治:肝痛、急性肝炎。特效配穴:治療肝痛配肝穴,並兼治急性肝炎。
  36.顺腕一穴:腕順一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尺側侧面,手背小指掌骨外側(尺)下緣,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處(手指方向)是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 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特效主治:坐骨神經痛。針感:局部酸脹感。 
  37、腕順二穴:(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手背側面,小指掌骨外側,距“腕順一穴”一寸處(手指方向,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是穴。劑量:直刺五分~一寸。主治: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特效)、腎臟炎、腎盂炎、膀胱炎、腰痛(特效)四肢骨腫(奇效)、背痛、兩腿痛、骨刺、耳鳴、耳型、頸項骨刺(特效)。兼治鼻出血、失枕奇效。
  案例描述:曾以腕順一穴、二穴治療骨刺二三二例,,痊癒中一七四人好轉五十八人,有效率達百分之百。
  特效主治:骨疾、骨刺。特效配穴:腕順一穴、二穴治療骨刺。
  特效配穴:腕順一穴、二穴為治骨疾、腎臟疾病之(特效)。可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29 发表于: 2012-07-21
http://www.xywq.com/wangyou/langfenggang/home/lfgml-1.htm

2012年7月21日  

  郎凤岗先生家中为中医世家,本人立志继承父业。但是在过去的年代,学习要服从国家分配,故分配到农业大学,毕业后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多年。自退休后研究中医理论,对针灸、穴位有较深的造诣,发表多篇文章,对解决患者的病痛,起到明显的效果。
  

郎凤岗先生保健文章目录
    
·用八卦象数治病案例之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
·不吃药只需十几分钟使你安然入睡 ·手部八卦及相关穴区图
·五音六字八卦与五行六腑对应表 ·用古代五音及音乐疗法防治疾病
·头部九宫穴位防治高血压 ·治疗膝关节痛的自然疗法
·手背部董氏奇穴 ·老年视力模糊等眼病的自然疗法
·腹胸部五行八卦图 ·手掌部董氏奇穴
·强身健体的九宫步 ·治疗头痛眩晕的手背部穴位
·头部五行五脏八卦对应示意图 ·八卦象数疗法可防治多种疾病
·治疗顽固性便秘的董氏奇穴 ·人体五行五脏八卦象数示意图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7便秘 ·中老年按摩拍打保健操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5心脏病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6胃部疾患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多种疾病-3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4高血压
·手部穴位综合示意图 ·手部经穴奇穴可防治多种疾病-2
·手掌部董氏奇穴 ·手背部董氏奇穴
·藿香正气水可以治疗脚气 ·大葱籽可治疗牙龈肿痛
·六字诀与五行、五脏治病法 ·坚持走九宫防治心脏病
·胸腹部五行按摩法详解 ·手背部穴位按摩法
·五行摩腹能量健身操-2 ·九宫步治疗老寒腿
·洛书是九宫按摩法的理论依据 ·五行摩腹能量保健操-1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