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92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0 发表于: 2012-04-15
桑 菊 饮 ▲▲▲
   
 
  〖方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6条:“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55条:“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组成〗桑叶 二钱五分 [7.5g]         菊花 一钱 [3g]        连翘 一钱五分 [5g]
 
      杏仁 桔梗 苇根 各二钱 [各6g]    薄荷 八分 [2.5g]       甘草 生,八分 [2.5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5top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病机分析]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5top


 
 君 ── 桑叶 ── 甘苦性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 菊花 ── 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臣 ┤
   └ 杏仁、桔梗 ── 宣肺利气而止咳。
 
   ┌ 连翘 ── 清热解毒
   │
 佐 ┤ 薄荷 ── 疏散风热
   │
   └ 芦根 ── 清热生津而止咳
 
 使 ── 甘草 ── 调和诸药,与桔梗相合而利咽喉。
 
 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
 
[配伍特点][可与银翘散比较]
5top


 
  1.本方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对于风寒咳嗽,则不宜
 
   使用。方中主要药物均属轻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本方临证加减运用]

  2.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属风热犯肺之轻证者。
5top


 
   1.本方药轻力薄,若邪甚病重者,为原方加减。
 
   2.本方药味均系清轻之品,不宜久煎。
5top


 
  《温病条辨》:“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
 
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风温咳嗽,虽系小
 
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咳成痨者,不一而足。”
 
  临床报道:用桑菊饮加减治疗流行性感冒50例,患者均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做汤
 
剂煎服,每日1剂。疗效为86.5%,病员服药2天后,即可完全退热,一般症状减轻,但咳嗽鼻塞等则消失较慢。其中部
 
分病例,服西药无效,或热虽退其他症状未见减轻,服用本方则有效。部分病例在服药2天后即痊愈。大部分病例在服
 
药4天内痊愈(广东中医,1959;2:58)。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1 发表于: 2012-04-15
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最早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方剂组方原则如下:
    ┌①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 ┤
    └② 药力居方中之首。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臣药 ┤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① 佐助药 ┤
    │     └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
    │     ┌ 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佐药 ┤②佐制药 ┤
    │     └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
    │     ┌ 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效相成之药。
    └③反佐药 ┤
          └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轻。

    ┌① 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之药。
    │
 使药 ┤② 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
    └③ 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剂更加完善,如桂枝汤服后啜粥。[举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2 发表于: 2012-04-15
组 成 变 化
  方剂的组成具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在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下,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与季节、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组成一首精当的方剂。在选用成方时,亦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但药物加减,用量多寡,剂型更换都会使其功用发生不同变化,这一点必须十分重视。

--------------------------------------------------------------------------------
药味增减变化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故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功效发生变化。
  药味增减变化可分为两种形式:
  1.佐使药的加减,功效基本不变,主治与原方基本相同。
  2.臣药的加减,会使方剂功效、主治发生根本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药味不变,由于药量变化,其药力有大小之分,配伍关系有君臣佐使之变,功用、主治各有所异。
  形式:
  1.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没有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基本相符。
  2.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随之改变。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虽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其功用则为攻下热结,主治阳明里热结实证的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沉数。而厚朴三物汤则以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使,其功用为行气消满,主治气滞腹满,大便不通。前者行气以助攻下,病机是因热结而浊气不行;后者是泻下以助行气,病机是因气郁而大便不下。
 


剂型增减变化
  剂型增减变化指药味、药量不变,只更换服用剂型的一种变化形式。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运用这一形式,运用这一形式,原方的功效、主治没变。
  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基本相同,前者用汤剂,主治下焦蓄血之重证,其人发狂或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后者用丸剂,主治下焦蓄血之轻证,只见身热,少腹满,小便自利。
列表鉴别
  又如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后者服汤剂,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抢心。前者虚寒较轻,病势较缓,取丸以缓治;后者虚寒较重,病势较急,取汤以速治。列表鉴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3 发表于: 2012-04-15
交泰丸

交泰丸是一首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中药方剂。
主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痞闷难当,不思饮食。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等症。


药品简介
  泰,卦象之一,水上火下。   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可与交泰丸。   交泰丸,交济水火,药方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   黄连、肉桂为丸,即是交泰丸,多不作汤剂。   
 交泰丸是一首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方剂。本方虽仅黄连、肉桂两味,但药简、功专、效卓。兹就交泰丸的方源、功用和方义,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关典籍
《万病回春》卷三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黄连30克(姜汁浸,黄土炒) 枳实30克(麸炒) 白术(去芦,土炒)30克 吴茱萸(汤泡,微炒)60克 归尾(酒洗)39克 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漆各30克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120克
  【用法】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70~90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
  【主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交泰丸-《脾胃论》卷下。

  【来源】《脾胃论》卷下。
  组成】干姜(炮制)0.9克 巴豆霜I.5克 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各3克 柴胡(去苗) 小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 白术各4.5克 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至21克) 酒煮苦楝 白茯苓 砂仁各9克 川乌头(炮,去皮、脐)13.5克 知母12克(一半炒,一半酒洗。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 吴茱萸(汤洗七次)15克 黄连(去须。秋、冬减至4.5克) 皂角(水洗,煨,去皮、弦) 紫菀(去苗)各18克
  【用法】上药除巴豆霜另入外,余同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水送下。
  【功用】升阳泻阴,调营和中。
  【主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交泰丸-《韩氏医通》卷下。
  【来源】《韩氏医通》卷下。
  【组成】生川连18克 肉桂心3克 (电视生川连15克,肉桂3克http://hi.baidu.com/xbl630311/blog/item/a295fadad4617c49cdbf1af1.html)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四科简效方》补。  

详解
1 方源
  现代所著的许多方书,多称本方源自《韩氏医通》,但韩氏在原书中只是提到“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并无交泰丸之方名。首先提及交泰丸这一方名的,当推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李氏在《脾胃论.论饮酒过伤》篇中载有交泰丸一方,由干姜、巴豆霜、人参、肉桂、柴胡、小椒、白术、厚朴、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川乌头、知母、吴茱萸、黄连、皂角、紫菀等组成,功能“升阳气,泻阴火,调营气,进饮食,沉困懒倦”等症。方中虽包含有黄连、肉桂,但并非主药,亦非治疗心肾不交之证。
    明确提出黄连、肉桂同用,治心肾不交,名交泰丸者,则是清代的王士雄。他在《四科简要方*安神》篇中说:“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

2 功能主治
  交泰丸功能交通心肾,适用于心肾不交、夜寐不宁等症。心为阳,属火,居上焦;肾为阴,属水,居下焦,两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相互交通。《中藏经》说:“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又说:“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格致余论》也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由于心阳(即心火)下降而交于肾阴,肾阴(即肾水)上升而济于心阳,从而使心肾两脏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处于平衡、相济、协调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升降失常,水火不济,必然会产生心肾不交的病变,治疗应采用交通心肾的法则。
  但是,对于心肾不交的病证,又当进一步分辨其阴阳虚实。近人叶显纯《论交通心肾》一文,把心肾不交之证,
分成
“心火旺,肾阴虚”=泻心火,滋肾阴(如黄连阿胶汤)”、  
“心火旺,肾阳虚”=“泻心火,助肾阳(如交泰丸)”、

“心气虚,肾阳虚”-“ 益心气,助肾阳”(如茯菟丸,《景岳全书》酸枣仁汤)”、
“心气虚,肾阴虚”-““益心气,养肾阴(如天王补心丹)”
等4种类型,分别以
“泻心火,滋肾阴(如黄连阿胶汤)”、
“泻心火,助肾阳(如交泰丸)”、
“益心气,助肾阳”(如茯菟丸,《景岳全书》酸枣仁汤)”、
“益心气,养肾阴(如天王补心丹)”
等4种不同的交通心肾法加以治疗。
可知交泰丸只是适用于心火亢盛,肾阳不足所致的心肾不交,不能泛治一切心肾不交的病证。至于心火旺,肾阳虚形成心肾不交的原理,《慎斋遗书》说:“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周氏明确地指出了肾阳与肾水上奉于心的生理关系,即肾水上承必须有赖于肾中命门之火的蒸动。命火不足,不能鼓舞肾水上交于心,心火上亢而致心肾不交。这种心肾不交才为交泰丸主治之证。

3 临证应用
  已知心火亢盛,肾阳不足可导致心肾不交,欲使心肾相交,就必须既清心泻火以使心火下降,又当扶助肾阳以鼓舞肾水上承。只有水火相济,才能心肾相交,正如《慎斋遗书》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本方用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阳,用肉桂温补下元以扶不足之肾阳;心火不炽则心阳自能下降,肾阳得扶则肾水上承自有动力。水火既济,交泰之象遂成,夜寐不宁等症便可自除。正如《本草新编》所说:“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此外,近人万淑援等,从测定心火旺或肾阳虚患者尿儿茶酚胺与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中发现,心火旺的患者24小时尿儿茶酚胺含量高于正常,而肾阳虚的患者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他们对3例尿儿茶酚胺高于正常,而尿17羟皮质类固醇低于正常的患者,应用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随着症状的改善,尿儿茶酚胺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均趋向正常。认为黄连泻心火的部分药理作用与降低尿儿茶酚胺有关,而肉桂温肾阳的部分药理作用与提高尿17羟皮质类固醇有关,两者合用,可各显其效能。这充分说明,测定尿儿茶酚胺与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的实验,不仅可以作为反映心肾不交的客观指标之一,同时也为交泰丸治疗“心火旺,肾阳虚”之一类型的心肾不交,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1 镇静作用 ①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影响;②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③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
  1.2 抗激怒作用的实验 结果表明:交泰丸具有明显的镇静、安定作用,但拆方后肉桂、黄连在同样剂量下抑制小白鼠的自主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及抗激怒作用均无组成全方时的交泰丸为强。
  2.急性毒性实验 小鼠每组40只,灌胃交泰丸后连续观察7日,按简化机率单位法计算LD50为15.42±1.86g/kg,给药后动物活动减少、安静、无死亡,于5小时左右恢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4 发表于: 2012-04-15
天王补心丹

同名方约有9首,现选《校注妇人良方》卷六方。组成:人参(去芦)、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五钱,生地黄四两,当归(酒浸)、五味、天门冬、麦门冬(去心)、柏子仁、酸枣仁(炒)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竹叶煎汤送下。


天王补心丹是中医药学传统方剂。同名方约有9首。


方剂组成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歌诀: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
  歌诀: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编辑本段功能主治简介
  天王补心丹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方解】由于病人思虑过度,耗伤心阴,阴亏血少,心失所养而神志不安,虚烦少眠,健忘;心火引动相火,扰动精室,故梦遗;舌为心之外候,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津枯血少,故肠燥便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方中生地滋阴补肾,养血润燥;玄参、天冬、麦冬清热养阴;丹参、当归调养心血;人参、云苓益气宁心;酸枣仁、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柏子仁、运志养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

鉴别
  试验
  (1)取该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石细胞斜方形或多角形,一端稍尖,壁较厚,纹孔稀疏。石细胞黄棕色或无色,类长方形、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约至94μm。石细胞长方形或长条形,直径50~110μm,纹孔极细密。种皮表皮石细胞淡黄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孔沟细密,胞腔含暗棕色物。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24~50μm,直径约3μm。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壁薄。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油细胞圆形,含黄色或黄棕色油状物。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内种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2)取该品1g(或大蜜丸半丸),捣碎,平铺于坩埚中,上盖一长柄漏斗,徐徐加热,至粉末微焦时停止加热,放冷,取下漏斗,用水5ml冲洗内壁,洗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蓝绿色荧光。   (3)取该品1g(或大蜜丸半丸),用水淘洗,得少量朱红色沉淀,取出,用盐酸湿润,在光洁铜片上轻轻摩擦,铜片表面即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即消失。   (4)取该品水蜜丸18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27g,剪碎。分别加水100ml,超声处理30分钟,用盐酸调节PH值至2,滤过,滤液用乙醚振摇提取3次,每次60ml,合并乙醚液,挥去乙醚,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原儿茶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酸(8:1:0.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置碘蒸气中显色,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现代应用
现代应用
  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及复发性口腔炎、荨麻疹等属上述证候者。

新用法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是一种常用的著名中成药,传统应用于心肾不足、阴血亏少所致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等。近年来发现,天王补心丹经中医辨证后使用,对下列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1.高血压病方法是口服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其治疗机理是配方中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麦冬能提高机体耐氧能力,玄参的降压作用较为明显,丹参、当归亦有一定降压效能,故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效。
 2.冠心病方法是口服天王补心丹合剂,每次15毫升,每日2次。经用药15~20天后,心慌、气短、胸闷等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显著改善。实验证明,该方对由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实验性心肌梗塞具有满意的对抗作用,不仅能防止由药物所致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和心肌损害,而且对缺血性心肌的生化代谢也有良好的影响。说明补心丹“补心气、养心血”的作用确有其特定的药理学依据。
  3.阳痿内服天王补心丹,每次2丸,早、晚各服1次,20天为1个疗程。经用药1~3个疗程可获良效。

方解
  本方证是由阴亏血少,心肾之阴不足所致。虚烦少寐,心悸神疲,皆由阴虚血少,阴虚阳亢而生。梦遗健忘,是由心动则神摇于上,精遗于下。血燥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本方重用生地,一滋肾水以补阴,水盛则能制火,一入血分以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是为主药。玄参、天冬、麦冬有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之效,丹参、当归用作补血、养血之助。以上皆为滋阴、补血而设。方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酸枣仁、五味子酸以收敛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以上皆为补心气,宁心安神而设。两相配伍,一补阴血不足之本,一治虚烦少寐之标,标本并图,阴血不虚,则所生诸症,乃可自愈。方中桔便,一般为载药上行。

补脾益气
  由于本药方中加有成分甘草,使其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甘草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属于补益药(亦称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百合清脑静神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甘草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该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该品调和诸药。
  甘草性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经。该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痉挛急疼痛等症。甘草的药性缓和,可升、可降,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编辑本段滋阴养血
  天王补心丹成分当归,其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当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早有报道。日本学者报道日本太和当归(An-gelicaacutilobaKitagalia)挥发油有镇静、催眠、镇痛、麻醉等作用。
  考证   1.陶弘景: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四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不相似,呼为草当归,阙少时乃用之。
  2.《唐本草》:当归苗有二种,于内一种似大叶芎穷,一种似细叶芎穷,惟茎叶卑下于芎穷也。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名蚕头当归,大叶者名马尾当归,今用多是马尾当归,蚕头者不如,此不复用,陶称历阳者是蚕头当归也。
  3.《纲目》:当归,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
  2.《主治秘诀》云:当归,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溃坚,凡血受病须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3.李杲: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4.《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5.《韩氏医通》:当归主血分之病,川产力刚可攻,秦产力柔宜补。凡用本病宜酒制,而痰独以姜汁浸透,导血归源之理,熟地黄亦然。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配以生地黄、姜黄、条芩,不绝生化之源;血积配以大黄,妇人形肥,血化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药。要之,血药不容舍当归,故古方四物汤以为君,芍药为臣,地黄分生熟为佐,川芎为使,可谓典要云。
  6.《本草汇编》:当归治头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7.《本草汇言》: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诸病虚冷者,阳无所附也,宜用之。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洗在 皮肤中,观夫皮肤之中,营气之所会也,温疟延久,营气中虚,寒热交争,汗出洗洗,用血药养营,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和调,何温疟之不可止乎。
  8.《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 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若血滞而为痢者,正所当用,其要在动、滑两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具当以此为君。
  9.《本草正义》: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而归头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带等之阴随阳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气火升浮者,助以温升,岂不为虎添翼?是止血二字之所当因症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误谓其无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症,气火冲激,扰动血络,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实居多数,当归之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药理作用
  天王补心丹
  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 《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75;5:8):补心丹加味(人参15g、麦冬、五味子各30g、玄参、炮附子、远志、公丁香、甘草各15g、丹参、茯神、枣仁、天冬、柏子仁、红花、当归各30g、生地120g、蒲黄18g)对健康雄性小鼠实验性心肌梗塞确有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由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实验性心肌梗塞有满意的拮抗作用,不仅能防止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和心肌病理学损害,而且对缺血心肌的生化代谢有良好影响,如通过对心肌琥珀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酶活化作用来改善细胞线粒体呼吸和电子传递系统,促使线粒体能量转换,并使心肌兴奋一收缩耦联机制正常化。实验显著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提高了动物的存活率。此外,本方还能改善动物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和应激状态。实验提示,本方加味适宜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伴有心脏泵和电衰竭者,尤其适宜治疗“梗塞前综合征”。

各家论述
  1.《医方考》: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子仁、远志所以养心神,五味、枣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补虚,桔梗能利膈,诸药专于补心,劳心之人宜常服也。
  2.《摄生秘剖》:是九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玄参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
  3.《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用生地黄为君者,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分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心则寿,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   4.《医方集解》:此手少阴药也。生地、玄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其既济之义也;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百脉皆朝于肺,补肺生脉,脉即血也,所以便天气下降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万物乃生;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
  5.《古方选注》:补心者,补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与志也。补其用而心能任物矣。《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当归、柏子仁、丹参流动之药,以悦其魂;心之所忆谓之意,人参、茯神调中之药,以存其意;因思虑而处物谓之智,以枣仁静招乎动而益其智;并精出入者谓之魄,以天冬、麦冬、五味子宁静之药而安其魄;生之来谓之精,以生地、元参填下之药定其精;意之所存谓之志,以远志、桔梗动生于静而通其志。若是,则神之阳动而生魂,魂之生而为意,意交于外而智生焉;神之阴静而生魄,魄之生而为精,精定于中而志生焉,神之为用不穷矣,故曰补心。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资料
  加减法:
  1.若心悸不安,不能入眠者可加入龙眼肉10 夜交藤12
  2.遗精滑泄者,可加入芡实12 金樱子10 覆盆子10
  3.心火较盛者,可加栀子10 灯芯草3
  4.心悸较甚,再加入磁石20 龙齿15
  类别:安神类
  ◎方 名:天王补心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心   编 号:012
  组 成:桔梗、天冬、麦冬、人参、茯苓、生地、元参、枣仁、五味、远志、柏仁、丹   参、当归、蜜、朱砂   
       主 治:
  1.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2.大便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归 经:手少阴药
  方 义: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
  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
  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
  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
  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
  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
  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
  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
  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
  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
  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又附方: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
  一方有甘草。
  煎服法: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一丸,或噙含化。
  天王补心丹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人参15克 五味子 当归(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柏子仁 酸枣仁(炒) 玄参 白茯神(去皮) 丹参 桔梗(去芦) 远志(去心)各15克 黄连(去毛,酒炒)60克 生地黄(酒洗)120克 石菖蒲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丸,临卧时用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功用】滋阴泻火,养心安神。
  【主治】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咽喉干燥,夜梦遗精。

天王补心丹方论
  明·吴 昆: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①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仁、远志所以养心神,五味、枣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补虚,桔梗能利膈。诸药专于补心,劳心之人宜常服也。(《医方考》)
  明·李中梓:心者,神明之宫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炎上,故口舌生疮。是凡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元参,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录自《摄生秘剖》)  当归
清·柯 琴: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用生地黄为君者;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自藏矣;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则寿,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 昂:此手少阴药也。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益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读书之人,所当常服。(《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补心者,补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与志也,补其用而心能任物矣。《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为之魂,当归、柏子仁、丹参流动之药,以悦其魂;心之所忆谓之意,人参、茯神调中之药,以存其意;因思虑而处物谓之智,以枣仁静招乎动而益其智;并精出入者为之魄,以天冬、麦冬、五味子宁静之药面安其魄;生之来谓之精,以生地、元参填下之药定其精;意之所存谓之志,以远志、桔梗动生于静而通其志。若是,则神之阳动而生魂,魂之生而为意,意交于外而智生焉;神之阴静而生魄,魄之生而为精,精定于中而志生焉,神之为不穷矣,故曰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血虚挟热,虚热生风而心神失养,故怔忡、惊悸不已。生地、元参壮水制火,枣仁、柏仁养心安神,人参助心气,当归养心血,天冬、麦冬清心润燥,茯神、远志渗湿交心,丹参理心血,五味收心阴,少佐桔梗载药上行,俾诸药入心。若心火太旺,加黄连以直折之。此是心虚挟热惊悸、怔忡之 方。炼蜜为丸,朱砂为衣,使火降神宁,则虚风自熄,而心悸诸证无不痊矣。(《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念祖:小篆②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时方歌括》)   清·张秉成:夫心为离火,中含真水,凡诵读吟咏,思虑过度,伤其离中之阴者,则必以真水相济之。故以生地、元参壮肾水,二冬以滋水之上源,当归、丹参虽能入心补血,毕竟是行走之品,必得人参之大力驾驭其间,方有阳生阴长之妙。茯苓、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去痰化湿,清宫除道,使补药得力。但思虑过度,则心气为之郁结,故以柏子仁之芳香润泽入心者,以舒其神,畅其膈。枣仁、五味收其耗散之气,桔梗引诸药上行而入心。衣以朱砂,取其重以镇虚逆,寒以降浮阳,且其色赤属离,内含阴汞,与人心同气相求,同类相从之物也。(《成方便读》)
  【注释】   ①忽忽:心中空虚恍惚。   ②小篆(zhuan撰):汉字的一种书体。《法书考》:“小篆者,秦相李斯的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问答;
  1.肾阳虚、气血不足的女人能用天王补心丹吗?
  天王补心丹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用。临床用于阴亏血少,心肾之阴不足所致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者。
  方中重用生地滋肾水以补阴,使水胜能制火;入血分以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是为主药。玄参、天门冬、麦门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丹参、当归用作补血、养血之助,实为滋阴补血而设。
  "肾阳虚、气血不足"可以用成药桂附地黄丸和健脾丸同用。非是不补血,而是通过健脾丸调养脾胃的功能,使脾胃熟腐水谷的功能恢复,气血自复。
  肾气丸,是补肾阳的,还有就是用十全大补丸或用八珍汤,都是补气血的。

临床应用
  天王补心丹是常用中成药。其方剂来源于元朝的《世医得效方》一书。此方由生地、人参、元参、天冬、麦冬 、丹参、当归、党参 、茯苓、石菖蒲、远志、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朱砂及桔梗共16味中药组成。
  天王补心丹具有补心安神、滋阴清热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心肾不足、阴亏血少所致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或口舌生疮等病症。近年来,经临床实验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许多新用途。   1 .可用于治疗阳痿
  阳痿又称“阴痿”,“阴器不用”,是男性性功能障碍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用天王补心丹治疗阳痿的服药方法是:每次服2丸(18克),早晚各服1次,用温开水送下。20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至症状消失后停药。经临床观察 ,用药1-3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96.6%。
  2.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及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神经性皮炎及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都是有皮肤瘙痒感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疾病。因皮肤瘙痒会使患者搔抓皮肤,使皮肤出现抓痕、血痂、苔藓化、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继发性皮肤损害。用天王补心丹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服药方法是 :每次服1丸(9克),早晚各服1次,经临床观察,连续服药10-15天后的总有效率可达96.4%。用天王补心丹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服药方法是:每次服1丸(9克),早晚各服1次,用温开水送服。3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至症状消失后停药。经临床观察用药1-4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100%。
  3.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
  用天王补心丹治疗顽固性咳嗽的服药方法是 :每次服1丸(9克),早晚各服1次,用温开水送服。3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后病症即可好转或痊愈。本方适用于阴虚火旺型咳嗽。而阴寒内盛型咳嗽者应禁用。   4.可用于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
  用天王补心丹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的服药方法是:每次服1丸(9克),早晚各服1次,用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后病情即可好转或痊愈。
  5. 可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用天王补心丹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服药方法是 :每次服1丸(9克),早晚各服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后病情即可好转或痊愈。

用药禁忌
  方内天、麦门冬、玄参、生地虽能降火,生血化痰,然其性沉寒,损伤脾胃,克伐生气,若人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者,不宜用;忌胡荽、大蒜、萝卜,鱼腥、烧酒。
  【名医方论】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总要》:“心者神明之官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 ,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之外候,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是丸以生地为君,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 ,一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子仁养心神也;当归、丹参、玄参、生心血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又《名医方论》柯运伯:“心者主火,而所以主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安其神。补心丹用生地为君,取其下足少阴以滋肾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清气如无柏子仁,补血如无酸枣仁,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子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自藏矣。更能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从临床应用上看,如果是轻度患者,可适当服用 天王补心丹进行控制,由于此方中重镇药朱砂用量较大,常服容易损伤脾胃功能,所以不可久服。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5 发表于: 2012-04-15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功能:
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来源于《伤寒论》   原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303条)

       组成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上方使用汉度量衡)

原理
  心脏像一个发动机一刻不停工作,泵出去的新鲜血液到达肢体末梢后再通过静脉流回心脏。中医认为:心藏神,这个神是藏在心脏里面的正中心的地方,所以我们心脏中心永远有一滴血停在那个地方。所以新的血进去取代旧的血,就好像钟摆的道理一样,就是撞击,经过撞击以后新的血进来把旧的血替出去。所以心中永远有一滴血,是藏心神的地方。如果这滴血跑掉了,心神就“无处藏身”,这时就睡不着觉了。   举例

黄芩、黄连功效
  对于这种虚症的失眠,中医经方里面很有名的“黄连阿胶汤”可以治疗。里面有黄连、黄芩、白芍、阿胶。为什么要用黄芩、黄连?因为苦味入心脏,能够补心。所以用黄连、黄芩加强心脏。就好像心脏的火不够了,加点木柴上去—黄芩、黄连,这样火就会大一点。因为桂枝跟白芍是不同的药性,《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里都讲到“辛甘发散为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所以桂枝是辛、甘发散,辛味和甘味的药,白芍是“酸苦涌泄”,酸苦的药是收敛。所以桂枝是增加身体的动脉循环,白芍是增加静脉循环,所以我们黄连阿胶汤里面,不用桂枝我们用白芍,身体的静脉回到心脏的速度加快,就会使大量血会流进到心脏。
  血进到心脏以后,再用阿胶去补你欠亏的血,产生更多的血。怎么设定补回的血不要补到手指上,也不要补到肝脏,也不要补到脾脏,而是要这个血——那一滴血要回到心脏的正中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有个药引子导引它,就好像在你迷路时为你找个带路的人一样。这个导引在中药里面没有,那只能从食物中找。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种东西是永远悬浮在中空的,悬浮在中间的,是什么?就是鸡子黄——鸡蛋黄,鸡蛋黄永远是悬浮在空间。所以“黄连阿胶汤”在煮的时候,黄芩、黄连、白芍三味药去煮,煮完以后,要在趁热的时候把阿胶放进去,阿胶是溶化在里面的。等到温的时候再把蛋黄丢下去……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蛋白,只要蛋黄。二是要在温热的时候把蛋黄丢下去。所以,一定要蛋黄,只用蛋黄。蛋黄就是告诉这个药,你去的时候,一定要停在心脏的正心悬浮、漂浮在里面。
  “黄连阿胶汤”一剂药下去,病人晚上就可以睡了,因为神回到了心脏。“神”回来要有地方呆啊,那滴血不见了,就要把那滴血补回去。如果开不对的药——开了很多补血的药,补了半天它补不到心脏那一滴血,补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编辑本段黄连阿胶汤临床应用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组成。具有育阴清热、滋阴降火之功,为治少阴阴虚火旺证常用方。笔者用该方或加味治疗他病,收效甚佳,现举验案4则如下。
  1 乙脑后期   朱某,男,8岁,学生,1977年9月3日入院。患乙脑经救治转危为安,然纳差,大便不解,邀余会诊。诊见:心烦不寐,唇焦面红,渴喜冷饮,四肢微微抽动,小便黄少,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脉证合参,证属阴虚动风之候。拟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 g,黄芩6 g,白芍、阿胶各9 g,鸡子黄2枚,生牡蛎15 g。加水1 200 ml,先煮黄连、黄芩、白芍、牡蛎,取汁400 ml,去渣,纳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每天4次。服1剂,烦止渴减,抽搐未作;续进3剂,便通脉静,诸症皆瘥。后以芩麦散加味调理善后。 按:本例乙脑后期,邪热久羁,耗伤肝肾之阴,故见虚风内动之候。方中以阿胶、白芍、鸡子黄养阴增液;黄连、黄芩清热坚阴,加生牡蛎于滋阴药中潜阳安神,去烦热,俾阴复热退,筋膜得养,诸症自瘥。
  2 心悸   李某,男,37岁,1983年3月15日初诊。素体阴虚,复患流行性感冒,服辛温发散药,过汗伤阴,遂致心悸而烦,夜不入寐,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诊为心悸。证属阴虚火动,心神失养,治宜育阴清热,滋阴降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处方:黄连、黄芩各6 g,白芍、阿胶(烊化)、苦参各9 g,鸡子黄1枚(兑服),柏子仁、紫石英各18 g。每天1剂,水煎服。药进2剂,诸症悉减,连服5剂而愈。 按:本例素体阴虚,复以外感,误以辛温发汗,耗伤心液。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扰心神,故心悸难寐。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除烦;白芍养阴收敛神明;鸡子黄育阴清热;阿胶补血养心;加苦参清热养阴;紫石英重镇安神。诸药合用,滋阴清热,养心宁神,故能收效。
  3 失眠   白某,女,46岁,1978年10月18日初诊。患神经官能症8年。遍服安神镇静之剂少效。半月前,彻夜不眠,难以入睡,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脉证合参,证属肾水不足,心火独亢。治以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 g,黄芩6 g,白芍、阿胶(烊化)各9 g,鸡子黄(兑服)1枚,肉桂末(冲服)2 g。服药1剂,夜能入睡2~3小时,继进3剂,诸症消失。后以朱砂安神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睡眠正常。
 按:本例失眠乃心肾不交所致。盖心与肾,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相济,则寤寐正常。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故失眠。方中黄连、黄芩泻心火以下降;阿胶滋肾水以上潮;鸡子黄养心宁神;白芍和营敛阴;白芍配芩连酸苦涌泄以泻火,与鸡子黄、阿胶相伍,酸甘化阴以滋阴。少佐肉桂引火归原。诸药相合,滋阴降火,心肾相交,故服4剂而安。
  4 阴虚便血
  余某,女,54岁,1974年4月17日初诊。平素忧郁,曾患肝炎治愈。1周前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深红,量不多,小腹微痛。伴咽干口燥,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头昏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胃肠钡餐检查未发现异常。证属肝肾阴虚,水亏火旺,扰动阴络。拟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 g,黄芩6 g,阿胶(烊化)、白芍各9 g,鸡子黄(兑服)1枚。服药1剂,腹痛止,便血减少;再剂便血止,共服4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平素扰郁,暗耗肝肾之阴,肝炎虽愈,阴虚尚存。肝肾阴虚,水亏火旺,扰动阴络而便血,用黄连阿胶汤药证合拍,故服4剂而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6 发表于: 2012-04-15
茯菟丸  茯菟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菟丝子150克 白茯苓90克 石莲子(去壳)60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一本用山药180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养心补肾,固精止遗。   【主治】心肾俱虚,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   主要成分:本品含茯苓、菟丝子、莲子肉、山药、五味子等。   性状:水丸。   功能主治:有固肾涩精、止带作用。用于治疗遗精尿浊、赤白带下。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不良反应和注意:   规格:水丸。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7 发表于: 2012-04-15
  磁 朱 丸  ▲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上目病第一》:“神曲丸 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神曲四两 磁石二两 光
     明砂一两 右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众方不及,学者
     宜知此方神验不可言,当秘之。”
〖组成〗 磁石二两   朱砂一两   神曲四两
〖用法〗 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2g),日三服。
〖方歌〗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
     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宜服之。  

5top

  〖主治〗 心肾不交证。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亦治癫痫。[病因病理][原文]
〖功用〗 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5top



 
君 磁石 ── 辛寒入肾,益阴潜阳,重镇安神。

臣 朱砂 ── 甘寒入心,清心降火,重镇安神。

佐 神曲 ── 健脾和胃,以助金石药运化,并可防其重镇伤胃。[本方特色]



5top

    1.本方原为视物昏花之目疾而设,因能交通心肾,益阴潜阳,重镇安神,后世医家扩大治疗范围,用于神志不安与癫痫等病证。以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为证治要点。[本方临证加减运用]
  2.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晶状体的病变,以及房水循环障碍等属心肾不交者,可用本方。  

5top

    方中磁石、朱砂均为重坠之品,用量不宜过多。



5top

    《古今名医方论》王又原:“磁石直入肾经,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铁,吸肺金之气归藏肾水。朱砂体阳而性阴,能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鉴,火能烛,水火相济,而光华不四射与?然目受脏腑之精,精资于谷,神曲能消化五谷,则精易成矣。盖神水散大,缓则不收,赖镇坠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为急救之剂也。其治耳鸣、耳聋等症,亦以镇坠之功,能制虚阳之上奔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8 发表于: 2012-04-15
朱 砂 安 神 丸  ▲▲▲

   〖方源〗《兰室秘藏·卷下杂病门》安神丸:“治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之状。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用权衡法,以镇阴火之浮越,以养上焦之元气。”
〖组成〗 朱砂 半两   黄连 六钱    炙甘草五钱半   生地黄 二钱半    当归 二钱半
〖用法〗 上四味为细末,另研朱砂,水飞如尘,阴干,为衣,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2g),
     津唾咽之,食后。
〖方歌〗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5top

  〖主治〗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病机分析]
〖功用〗 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5top

   
               ┌ 寒能清热 ┐
 君 朱砂──质重性寒,入心经┤      ├清心火,镇浮阳安神┐
               └ 重能镇心 ┘          ├ 一镇一清,共奏清心安神之功。
                               │
 臣 黄连──苦寒入心胃,清偏亢之心火,除烦宁神        ┘

   ┌ 生地 ── 甘寒养心阴,滋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不亢,阴能制阳 ┐
 佐 │                              │养血滋阴 
   └ 当归 ── 甘润,补养心血                  ┘

       ┌ 调和诸药
 使 炙甘草 │
       └ 制连、朱砂苦寒伤胃

[本方特色] [朱砂安神丸与清胃散鉴别]  

5top

    1.临床以惊悸失眠,舌红,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神经衰弱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或精神抑郁症引起的神志恍惚,属心火上炎,阴血不足者,均可用之。  

5top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叶仲坚:“朱砂具光明之体,色赤通心,重能镇怯,寒能胜热,甘以生津,抑阴火之浮游,以养上焦之元气,为安神之第一品。心苦热,配黄连之苦寒,泻心热也,更佐甘草之甘以泻之。心主血,用当归之甘温,归心血也,更佐地黄之寒以补之。心血足则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热解则肺得
其职而魄自宁也。”  

5top



  1.朱砂内含硫化汞,不宜多服或久服,以防汞中毒。作汤剂时朱砂用量一次不宜超过两克。
  2.朱砂冲服,不能入煎,以免汞析出中毒。

5top

〖附方〗生铁落饮
 方源: 《医学心悟》
 组成: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贝母各三钱(各9g) 胆星 橘红 远志肉 石菖蒲 连翘 茯苓 茯神各一钱(各3g)
     元参 钩藤 丹参各一钱五分(各4.5g)   辰砂三分(1g)   生铁落(30g)
 用法: 煎熬45分钟,以汤代水煎药。
 功用: 镇心安神,清热涤痰。
 主治: 痰火上扰之癫狂证。[用法][生铁落饮与朱砂安神丸鉴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9 发表于: 2012-04-15
天 王 补 心 丹  ▲▲▲

   〖方源〗《摄生秘剖》
〖组成〗 酸枣仁   柏子仁炒   当归身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各9g)
     生地黄酒洗,四两(12g)   人参去芦    丹参微炒    玄参微炒
     白茯苓去皮        五味子烘    远志去心,炒  桔梗各五钱(各5g)
〖用法〗 上药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用三五钱为衣,空心白滚汤下三钱(9g),或圆眼汤俱佳。忌胡
     荽、大蒜、萝卜、鱼腥、烧酒。
〖方歌〗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5top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
     细而数。[病机分析]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5top



 
  君 ── 生地黄(重用)── 滋阴养血

     ┌ 天冬、麦冬 ── 滋阴清热
     │
  臣──│ 酸枣仁、柏子仁 ── 养心安神
     │
     └ 当归── 补血润燥

     ┌ 人参 ── 补气且宁心益智
     │
     │ 五味子 ── 益气敛阴,以助补气生阴之力
     │
  佐──│ 茯苓、远志 ── 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
     │
     │ 玄参 ── 滋阴降火,以制虚火上炎
     │
     │ 丹参 ── 清心活血,使之补而不滞
     │
     └ 朱砂 ── 镇心安神,兼治其标

  使 ── 桔梗 ── 载药上行走病所,与丹参相伍,又可行气血,使诸药滋而不腻、补不留瘀。

[本方配伍特点][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鉴别][三方鉴别]  

5top

    1.本方为滋补心阴的主要方剂。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其安神之功。
  3.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属心经阴亏血少者,均可用之。  

5top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用生地黄为君者,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目藏矣;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寿则,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  

5top

〖附方一〗柏子养心丸
 方源: 《体仁汇编》
 组成: 柏子仁四两(12g)       枸杞子三两(9g)   麦门冬 当归 石菖蒲 茯神各一两(各5g)
     玄参 熟地黄各二两(各6g)    甘草五钱(5g)
 用法: 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9g)。
 功用: 养心安神,滋阴补肾。
 主治: 阴血亏虚,心肾失调所致之精神恍惚,惊悸怔忡,夜寐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附方二〗孔圣枕中丹
 方源: 《备急千金要方》原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
 组成: 龟版 龙骨 远志 菖蒲各等分。
 用法: 为末,酒服一方寸匕(3g),日三,常服令人大聪。亦可蜜丸,每服二钱(6g)黄酒送服。
 功用: 补肾宁心,益智安神。
 主治: 心肾不足而致健忘失眠,心神不安。[三方鉴别]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