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77阅读
  • 490回复

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0 发表于: 2012-08-12
第四次检测”21:10
低能虚证:左侧:脾经30.1,
          右侧:脾经18.2
高能实证:左侧:膀胱经133.6
较低虚证:左侧:肾经50.5
较高实证:左侧:胃经120.6(误差),膀胱经113.4
                  右侧:胆经102.9(误差)
正常区域:左侧正常:肺经61,大肠经91,心经82.8,小肠经84.5,肾经71.4,心包经74.7,三焦经67.6,肝经84.7
                   右侧正常:肺经80.3,大肠经86.5,心经76.6,小肠经74,7,膀胱经70.8,心包经74.9,三焦经84.9.
体能:79.4亢进,阴阳0.7且小于0.8阳盛阴虚,上下0.97平衡,左右1.14正常,最大最小2.37大于2.0自律失调。
柱状图:
肺经-18、1左右绿线,大肠经12、8左右绿线,胃经42(误差)、5左兰有绿,脾经-49、61左黄虚证右红虚证,心经4、-3左右绿线,小肠经6、-4左右绿线,膀胱经34、8左兰有绿,肾经-8、-28左绿有兰,心包经-4、-4左右绿线,三焦经-11、6左右绿线,胆经55、24左黄)误差)右兰,肝经6、7左右绿线。
结论:脾经虚证,胆经实证(误差),胃经实证(误差)最后2个穴位没有检测自动数据误差,重新检测。其他数值正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1 发表于: 2012-08-12
第五次检测23:16
低能虚证:右侧脾经35.3
较低虚证:左侧:胃经56.9,胆经49.6
                  右侧:心包经70.1
较高虚证:左侧:心经122.1,肝经138.0,
         右侧:胃经123.3,胆经137.9,肝经131.5
正常区域:左侧正常:肺经96.7,大肠经97.6,脾经104.6,小肠经108.1,膀胱经105.3,肾经107.6,心包经107.4,三焦经92.9,
右侧正常:肺经75.9,大肠经85.4,心经72.5,小肠经77.8,膀胱经114,肾经98.9,三焦经82.
体能:95.5亢进,阴阳1.03平衡,上下0.90平衡,左右1.08正常,最大最小1.77正常。
柱状图:
肺经1、-2-左右绿线,大肠经2、-11左右绿线,胃经-39、27在幽幽兰,脾经-39、-61左绿右黄虚证,心经26、=23左兰右绿线,小肠经12、-16左右绿线,膀胱经9、18左右绿线,肾经12、3左右绿线,心包经11、-26左绿右兰,三焦经-3、-14左右绿线,胆经-46、42左右兰,肝经43、45左右兰。
结论:脾经虚证,胆经虚证(蓝线较好),肝经实证(蓝线较好)

左后一次检测是准确的,肝胆由左右绿线变为左右蓝线的原因是23以后没睡觉的原因造成的。

全部五次检测的主要结果是脾经虚证。主要是右侧。也有时候左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2 发表于: 2012-08-12
经络仪检测的验证效果:
经过起卦练习已经学会了五运六气,每位电话告诉来看病,在对方还没有告诉病情的时候,就能起卦推测出来立即知道对方的疾病,而且很准,这是一天的疾病规律,几点来诊断就知道的了几点的疾病。
如果一个月的大气候比如本月是2012年8月我们就知道本月的司天和在泉,就知道本月的疾病。而半年的基本就是上半年太阳寒水司天,下半年是太阴湿土在泉,就是分别是肾亏和脾虚病,全年是木运太过就知道全年主要的是肝火上亢症状。
所以才有了不论你得的是什么疾病,什么症状,一律的按照起卦的进行治疗,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就可以开具象数进行治疗,也就是像田八味那样的一天治疗几百个病人都用八味药就可以治好了。这就是疾病发病规律。也就是五运六气规律。
将节气和四时的时空运转应用到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就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

一天内的各个时段的疾病规律,并不是按照子时心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12经络的循经流注规律进行的,而是按照九宫图的卦象进行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往往很多的学习中医的人弄错了,所以明明在3:30分是寅时,应该是循经路线在肺经,但是实际上不是得肺病,肺经检测的非常正常是左右都是最好的绿线,哪里会检测出来异常呢?是艮卦,也就是胃经异常,但是到了中午12点左右检测的心经或者心包经多少有点异常,全天检测的胆经和肝经都是正常的绿线,为什么到了23:00以后检测到胆经和肝经就是变成了蓝线呢,还不算异常但是不是最好的了。这也不是因为这时候分别是循经路线在心经和胆经和肝经,而是因为这时候是离卦和坎卦。
所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晚上4点早醒原因不是肺经异常,而是胃经异常造成的,在晚上23点以后睡觉的时候已经发生了肝经的异常,到了肺经当令的时候才发生早醒,原因反而是胃经,所以一些按照子午流注来诊断疾病的中医都会诊段错误,而一些不按照循经络线进行诊断的反而是正确的,这就有一个学医不精的问题。
23-1点是子时,所以肝经诊断就对了,1-3点是丑时,3-5点是寅时,所以是艮卦,诊断胃病的对了,诊断肺病和大肠经疾病的错了,5-7点是卯时,是震卦,诊断肝病的对了,诊断脾病的错了,7-9点是辰时,9-11点是巳时,是巽卦,诊断胆病的对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3 发表于: 2012-08-12
子子午流注: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子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23-1点是子时,足少阳胆经,所以肝经诊断就对了,1-3点是丑时,足太阴肺经,但是是艮卦,3-5点是寅时是手太阴脾经,但是艮卦,所以诊断胃病的对了,诊断肺病和大肠经疾病的错了,5-7点是卯时是手太阴脾经,但是震卦,所以诊断肝病的对了,诊断脾病的错了,7-9点是辰时是足阳明胃经,9-11点是巳时是足太阴脾经,但是巽卦,诊断胆病的对了,诊断味精和脾经的都错了,11-13点是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是离卦,所以诊断离卦的心经病不对而是心包经疾病,只是心慌、心悸、胸闷的心包经没有达到心脏病,这时候往往是由于脾经的脾湿造成了心包经的胸闷想睡觉,13-15点是未时是手太阳小肠经,但是坤卦,所以诊断是小肠经疾病的错了,诊断脾病的对了,15-17点是申时,是足太阳膀胱经,但是是坤卦,所以诊断是脾病的对了,诊断膀胱经肾病的错了,17-19点是酉时是足少阴肾经,但是兑卦,这时诊断是肺病的对了,诊断是肾病的错了,19-21点是戌时,是手厥阴心包经,但是乾卦,诊断大肠经疾病的对了,诊断心包经疾病的错了,23-1点的子时,是足少阳胆经,是坎卦,诊断肾亏引起的心肾不交的失眠是对的,诊断胆经疾病的不对。
这就是通过经络仪一天的检测证明的五运六气规律高于子午流注规律的实证分析。中运决定一年疾病是肝病,天干司天太阳寒水就定上半年主证都是肾亏病,下半年太阴仕途在泉决定主证都是脾虚证,每个月的节气决定一个月的主证按照三气开始第一和在泉相同,而一天的疾病在于八卦的不在于流经的经络。经络是决定你那条经络在身体的部位,不是方位。
所以学艺不精就会误判疾病。
中医分析虽说谁有理,我们很难判断,但是你只要用经络仪验证一下,一切就都明白谁的理论正确了。
黄帝内经和河图洛书永远都是不会错的,错的是我们自己的领悟和理解的是否到位。
所以,看的到的经络检测结果,就是最好的实证分析,这里可以证明一个八卦看病的理论依据的奥秘。这是我昨天一天的验证结果所证实的。以后就不会在对那些所谓的玄学感到玄妙了。
23-1子时坎卦肾病,1-5丑寅时艮卦胃病,5-7时卯时震卦肝病,7-11时辰时和巳时巽卦胆病,11-13时子时离卦心病,13-15点未时和16-17点申时都是坤卦脾病,17-19点酉时是兑卦,19-21点戌时和21-23点亥时都是乾卦肺病,23-1点返回到子时坎卦肾病,心肾不交的疾病。
这就是八卦起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奥秘所在。
按照四时正确的诊断疾病为:
23-1子时,坎卦肾6
1-5时丑寅时,艮卦胃7
5-7点卯时,震卦,肝4
7-11点辰巳时,巽卦,胆5,
11-13点午时,离卦,心3
13-17点未申时,坤卦,脾8,
17-19点酉时,兑卦,肺2
19-23点戌亥时,乾卦,大肠1
23-1点子时,坎卦肾6。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4 发表于: 2012-08-13
病机十九条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病机十九条的提出者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於 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 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 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 ,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

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内容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三、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编辑本段内容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5 发表于: 2012-08-13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6 发表于: 2012-08-13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7 发表于: 2012-08-13
三、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8 发表于: 2012-08-13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9 发表于: 2012-08-13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