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95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0 发表于: 2012-04-15
失眠 中成药  

        失眠 ,中医称不寐 ,是一种常见病症。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 ,失眠可分心火旺、心阴虚、心脾两虚、肾虚等多种类型。病因不同 ,选择药物也不一样 ,必须对症用药 ,才能收到助眠效果。
  心火旺型失眠 :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心悸不安。可选用朱砂安神丸 ,每次 1丸 ,午后及睡前各服用 1次。

  心阴虚型失眠 :表现为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健忘、口干、舌红少苔。可选用补心丹 ,每次 1丸 ,午后及睡前各服 1次。

  心脾两虚型失眠 :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眩晕、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倦乏力、舌淡脉弱。可选用归脾丸 ,每次 1丸。也可用养血安神片 ,每次 5片 ,午后及睡前各服 1次。

  肾虚型失眠 :表现为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亏遗精。可选用健脑补肾丸 ,每次 15粒 ,或脑灵素 ,每次 5片 ,午后及临睡前各服 1次。

  若其他症状不明显 ,只以失眠为主症者 ,可取复方五味子糖浆 ,每次 10毫升 ,每日用 3次 ;也可用炒枣仁 3~ 6克 ,捣碎为末 ,临睡前冲服。

  失眠病人除正确选用药物外 ,还应消除紧张情绪和疑虑 ,做到“先睡心 ,后睡身” ,只有轻松入眼才有利健康。另外 ,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 ,消除心情紧张 ,同时睡前不饮浓茶、咖啡、酒等兴奋性饮料。

治失眠如何选用中成药

失眠了,那可真叫难受,辗转反侧长夜难捱。上药店,购买OTC中成药自疗,不失为一明智选择。不过,千万要注意了,对症用药才能睡上好觉。

    阿芳出差到省城,她想老公最近经常失眠,于是办完公事后,她专门到一家大药店买了一瓶安神丸。

    晚上回到家,阿芳按说明书嘱老公服下药,可是当晚老公照样失眠。阿芳想可能是没到疗程吧,于是又让老公连服了六日。谁知,老公的失眠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严重了。这可把阿芳急坏了,连忙到药店找到一位执业药师询问原因。在听完了来龙去脉后,药师从柜台里取出一瓶交泰丸来:“试试这种吧,根据你的陈述,你先生的症状应属实证失眠,应用交泰丸才合适。”

    传统医学把失眠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类。实证失眠常见的特点是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口苦目赤,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或表现为入眠困难或眠而不实,头重痰多胸闷,恶心食少,心烦口苦。治宜选用交泰丸、磁朱丸等。

    交泰丸:功擅交通心肾、安神定志。主治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口服每日1次,每次2~3克,临睡前30分钟用温开水送服。

    磁朱丸:功擅摄纳浮阳、镇心明目。主治水不济火的失眠、耳聋、视物昏花等证。口服每日3次,每次3克。因本品含有磁石、朱砂等易伤胃的成分,故宜在饭后服用。脾胃虚弱、肾功能不全者忌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本品不宜多服或久服,不宜与碘、溴化物并用。

    虚证失眠的特点是失眠兼平时头晕目眩,疲乏无力,口唇淡等。或表现为入眠困难或彻夜不眠,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腰酸,五心烦热。或表现为寐而易醒,醒后难以再眠,心悸健忘,肢倦纳差,舌红嫩,脉细虚。治宜选用养血安神丸、枣仁安神颗粒、安神补心丸、安神丸等。

    养血安神丸:功擅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用于阴虚血少心悸、头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有上述症状者亦可服用。口服每日3次,每次6克。脾气虚、大便溏软、感冒生热者勿服。

    枣仁安神颗粒:功擅补心养肝、安神益智。用于心肝血虚或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症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口服每次5克,临睡前以温开水冲服。痰热内盛者慎用。本品含蔗糖,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安神丸:功擅养血安神。主治血虚所致心悸、夜啼。症见睡中惊悸,啼哭不宁,面色萎黄,心悸阵作,时易惊恐。口服每日1~2次,每次1丸,生姜汤送服。

    听完药师的一番介绍,阿芳付了款,拿着药离开了。几天后,阿芳打来电话,说她老公的失眠症好多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1 发表于: 2012-04-15
 酸 枣 仁 汤  ▲▲

   〖方源〗《金匮·血痹虚劳病》“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组成〗 酸枣仁二升,炒(15~30g) 茯苓二两(6g) 知母二两(6~9g) 川芎二两(6g) 甘草一两(3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
     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5top



〖主治〗 虚烦不眠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病机分析]
      [原文]
〖功用〗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5top



 
              ┌ 养血宁心 ┐
 君──酸枣仁(量重),先煎│     │养肝血,安心神。
              └ 敛阴止汗 ┘

     ┌ 茯苓 ── 宁心安神 ┐
 臣 ──│          │与君药相配,以助君药安神除烦。
     └ 知母 ── 滋阴清热 ┘

 佐 ── 川芎── 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与君药相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使 ── 甘草(生用)── 和中缓急。

 [本方配伍特点][酸枣仁汤与天王补心丹鉴别][本方中特殊药量及意义][朱砂安神丸与酸枣仁汤鉴别]  

5top



  1.临床以虚烦不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证治要点。
  2.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不安者,均可用之。  

5top



  《古今名医方论》:“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和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2 发表于: 2012-04-15
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
节选。第一段,讲病因不同,所伤异位。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3 发表于: 2012-04-15
皇帝问:很多的疾病,它们的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病因于风雨寒暑引起的,或者是清湿喜怒,寒湿七情,即六淫之邪加上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原因。七情不节则伤脏,内脏之气,伤于內。风为阳邪,雨从上受,所以先伤人上部。湿冷、寒湿之邪在于下部,常侵犯人的下部,上下中(就是人的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其邪气是不同的,我想怎么样才能领会这个问题呢?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这是常见的现实,怎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岐伯说:三部之气各不同,其病,上属阳,中属阴,下对上属阴,对中相对属阳,总之可分为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略。伤于五脏的就是病起于阴,寒湿之邪侵犯人体,现有人体正气之虚,邪气才能侵犯,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这就是所说的三部,虽分成上中下三部,但是如果他扩散开来,侵泆就是扩散,弥散开。则不可胜数。侵犯部位就很复杂了,就是湿也可以伤中,也可以伤上,湿伤于脾,湿困清阳,头沉,头不清醒。因如湿,首如裹。至于风邪就更善变了,游走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4 发表于: 2012-04-15
理论阐述: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问题。三部病因侵犯人三部。还有的理解,起于阴的是阴邪,起于阳的是阳邪。张仲景他把病因概括为三条: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期有三因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淫是天的常气,但过激或人的正气太弱就成为病因,是外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时人体,为内因。第三是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仵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这是宋陈无择提出的。同气相求,这是事物中常见的规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5 发表于: 2012-04-15
临证指要: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问题。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部位不同,还是同气相求的问题。人体各个部位对疾病有易感性,这个部位就容易接受,感受这种邪气侵犯。风雨多伤人头部、咽喉、鼻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冷湿之地的人,长期水中作业者,则腰酸骨痹,身重时痛,多见于下肢的病症。喜怒不节,两胁胀痛,泛酸吐呕,是肝气郁结,呕吐是肝胃不和,木克土。肝气如果横逆犯胃,引起呕吐,甚至吐血。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这是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犯乱,谵妄昏瞀,为心神惮散,都是气机的逆乱,直接影响五脏功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6 发表于: 2012-04-15
第三段,两虚相得则发病。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7 发表于: 2012-04-15
各种病因的散开、扩散开,所侵犯的部位确实非常复杂,这些是数不出来的。故问先师,是天师,愿意全面的听听其中的道理。尽闻其道。岐伯说:风雨寒热这些六淫之气,如果没有遇到人体正气虚,它就不能单独伤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是内因,邪气是外因。突然的骤风暴雨来了,也有人得病,就是其人正气虚,所以邪气不能单独伤人。怎样才能发病?必须有虚邪之风,泛指六淫之邪,虚邪是对实风而言,虚风为邪气,实风就是正常气候变化。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比如春天应该刮东风,温风,冲后来相反了,刮西风了,凉风,这就叫虚风。
生病问题:第一个条件是有虚邪之风;第二个条件是有其身形,人体做前提,基础。人体正气虚,形虚,人体体表阳气不足,肌表疏松,两虚相得,虚邪得形虚,相遇,邪气才能侵入人体,客于体内。如果人体正气实,六气变化也是实风,人体健康,正气充足,自然气候变化正常,这两种情况存在的话,很多人都很健康,皮肤肌肉坚固致密。没有邪气侵犯。有中于虚邪而产生病的,是什么样呢?因为天时失常,运气失常了,同时又有人体的正气虚,这就两虚相参合了,就形成为疾病。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定居,停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的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这是以病位命名。从因处为名这句话,讲内经及以后,关于疾病命名的几个问题:1、以病位命名。病在那就叫什么病。在肝肝病。2、以病因命名。中暑就叫中暑,伤寒就叫伤寒。湿温就叫湿温。3、根据阴阳多少命名。太阳病、少阳明等。4、根据症状命名。如痿证。5、根据病机命名。如痹证。6、综合命名。组合两个及以上方法命名。如胸痹、心痹、肝痹;骨痿、筋痿、脉痿、五脏痿;心痛、头痛。
2、关于虚邪问题。八正之虚邪气。八正是八节之正气,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共八节。也就是八节时间气候的正常。不正常为八节之虚邪,素问八正神明论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还有一种解释,八正是八方之风,这是从空间上来讲的。东西南北加上四隅,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隅。这是根据灵枢的九宫八风篇。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就是这个观点。反常的气候条件产生致病因素,冬行夏令,至而未至,还有春天热,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谓之不及,不至而至谓之太过,秋天很冷就太过。
邪气乘人之虚而侵入人体的问题。气候反常,以虚邪袭人,其性暴烈,致病性强,邪正斗争激烈,实证较多。并有逐步深入之势。反之身体强壮,卫气固表,腠理致密,任其虚邪来势凶猛,仍不可病。突然邪气侵犯,运气失常,要求我们,司岁备物,要并预见性。癸未年,天阴湿土司天,湿气盛。
2、外感病的发病机理。⑴外邪不遇正虚不发病,所以锻炼身体很重要,注意养生,饮食、生活、起居、劳逸结合,保持正气充沛。⑵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⑶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有时有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8 发表于: 2012-04-15
第三段,讲病气传变及其机理。
原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痛之时息,大经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9 发表于: 2012-04-15
邪气中人,先始于皮肤,皮肤为人之表,皮肤松软,不坚固。表虚。邪中皮肤,使表气虚,则腠理开,则邪从毛孔入。但一般说是先有表虚,后中风。还可深入毛发深部,所以毛发竖直,毛皮立,这时就出现了怕冷的现象,毛发立了,实际卫气就不能正常温煦了,所以这时皮肤痛。皮肤痛就是气血不通畅了。这是在最肌表的时候,恶寒、皮肤痛、气血不通畅,卫气不能温煦、毛发立了。如在表层留而不去的话,就从皮毛传舍到络脉,在络脉时痛于肌肉,邪气阻碍络脉,气血不通温养肌肉,但时痛时止,大的经脉也可代之受邪,大的静脉也可受到邪气了。还留而不去,就不是代络受邪了,而是传入经脉,恶寒就重了,象冷水撒上以后恶寒的样子,还出现情志方面的改变,喜惊的一些症状,容易受惊,惊恐不安,这是由于经脉内连脏腑,影响到脏腑之气而出现的。还留而不去,就传入太阳经的背输,太阳经背部的很多腧穴,太阳主一身之表,主一身之阳气,这时邪气在大经,导致经脉不通畅,三阳三阴经都通于四肢,所以肢节痛,腰背强。还留而不去,而传入到奇经的冲脉,伏冲脉就是太冲脉,冲脉是一身经脉之海,是藏血最多的经脉,分布最广,又叫血海,冲为血海,12经之海。这时影响全身,冲脉有行表的,有行里的,渗诸阳、灌诸阴,诸阴阳经都得到冲脉的滋养、灌渗,所以这时体重身痛。还留而不去,传到肠胃,这时气上冲、气逆,腹中作响,胀满,是气逆所致,肠胃之气逆乱而上冲,肠鸣、腹胀。肠胃气机紊乱就可多寒,肠鸣,泄泻,食不化。如果以热邪为主的话,就可大便糜溏、恶臭。肠胃留而不去,传到肠胃之外,传到半表半里,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膜原。传到肠胃附近的膜原。留着于肠胃之外的经脉,就长时间停留下来了,生长,停聚为积块,成病块。可停在不同的地方,孙脉、络脉、经脉、输脉、伏冲脉、背脊之筋,主要还是膀胱经部位。缓筋是指腹内的阳明之筋,阳明经脉的筋经。虽然说邪气有这样的传变,但不只此而已,还有很多传变,传变到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既要知道基本理论,还要灵活掌握、和运用。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