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97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0 发表于: 2012-04-15
《伤寒九十论》——麻黄汤证
         乡人邱忠臣。寓毗陵荐福寺。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 。令饮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予以乡人隐忍之。但以建中调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啜第二服。狂言烦躁且闷。须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论曰。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临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昔范云为陈霸先属。霸先有九锡之命。期在旦夕矣。云偶感寒疾。恐不及豫盛事。请徐文伯诊视之。恳曰。便可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恐二年后不复起尔。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以火烧地。布桃柏叶。设席置其卧上。顷刻汗解。以温粉扑之。翌日愈。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矣。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愈乎。每见病家不耐三四日。昼夜促汗。医者顾利。恐别更医。随情顺意。鲜不致毙。故书此以为龟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1 发表于: 2012-04-15
麻黄汤证脉象及舌象[[麻黄汤证脉象及舌象   关于...]]从属主题: 黄汤  脉象  舌象  麻黄  

-
麻黄汤证脉象及舌象


  关于麻黄汤证的脉象, 理论上历代医家多强调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寒实。“太阳之为病”,脉浮为首要条件。《伤寒论》在涉及麻黄汤的条文中提到的脉象有脉浮、脉浮紧、脉浮数,总不离脉浮。

      从治感冒来讲,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脉必当见浮象,且必当见紧象。舍浮紧脉,一般不宜轻易投麻黄汤方。例如脉沉常用到麻黄附子细辛汤,脉弦常用到小柴胡汤。如果忽视脉象,往往会误用导致变证、坏证的出现。

      但纵观历代医家医案,用麻黄汤方脉不见浮紧者也比比皆是。如李克绍治一风隐疹案见脉迟(见《伤寒解惑论》),姜春华治一咳喘案见脉软(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90.(1)3.),彭艺丛治一痛经案见脉弦实(见《国医论坛》1993.(5):15)。我也常用麻黄汤治疗寒邪阻闭引起的声嘶(喉炎)、喉痹(咽炎)等,均不见典型的脉浮紧。如治一男性患者41岁,声音嘶哑三月余,感冒后起病,多处诊为“喉炎”,迭进中、西药物不但不稍减,且有日渐加重趋势。诊见声音嘶哑低沉,余无所苦,咽不干,口不渴,舌质淡红,舌苔薄润,脉和缓。考虑寒邪闭阻喉关,未能及时宣散,且屡进寒凉冰伏,非麻黄汤方不能温通温散,予麻黄汤原方,一服即感咽喉少有之舒畅和煦感,三剂服完,病愈。患者专程登门回告中药之神奇。

      实际上,麻黄汤有两个主要功效,一是发汗解表,一是温通散寒。如取发汗解表治疗表证,脉必当见浮,兼紧;如取温通散寒治疗杂证,脉不须必见浮或紧象(当然脉浮、脉紧也可用)。历代医家广用于杂证,如《伤寒来苏集》说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所拘也。《伤寒论》中用麻黄汤取用的是第一个功效,第二个功效是在《伤寒论》基础上扩大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范围。

      当然,不管表证也好,杂证也好,尺中脉微、尺中脉迟和尺中脉大是禁忌使用的。


      麻黄汤证舌象

      舌质以淡为主,可见淡红,可见淡暗,淡紫。但舌质鲜红绝不可用。

      舌苔以薄白润多见,也可见薄黄润,或黄白薄润。但少津之苔绝不可用。人多知黄苔主热,因此多忌黄苔,实际上不忌黄苔,忌燥苔。范中林从临证中总结认为,舌质淡红微现紫暗,加淡黄色苔,为陈寒郁滞已久之征,宜用麻黄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2 发表于: 2012-04-15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146)
麻黄 三钱 杏仁 三钱 炙草 二钱 桂枝 二钱

水五杯,先煎麻黄,减二杯。去沫,入诸药,煎二杯,温服一杯。覆衣取微汗,不用饮粥。禁如桂枝(汤)法。

治荣卫外感寒邪,项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恶寒、脉浮紧者。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此治荣卫表证,偏于收敛之病之法也。寒者,空气中收敛之气。卫者,人身中收敛之气。收敛故恶寒,收敛故无汗,收敛故脉紧。紧者收敛闭束之意。荣卫行身之表,荣卫病,故脉浮。荣伤卫郁,荣卫不和,故项强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荣气疏泄,与寒异性,故寒不伤卫而伤荣。荣被寒伤,病却在卫。寒伤荣而卫病者,荣的疏泄作用减少,卫的收敛作用加多。多则郁,郁则病也。

此方用麻黄疏泄卫气之收敛以交荣气为主。用桂枝者,桂枝益表阳,调荣卫也。卫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用杏仁者,卫闭则肺逆作喘,杏仁降肺逆也。不用生姜大枣不饮热粥者,未经自汗,中气与津液未伤也。服此汤后,中气复而荣卫和,故汗出而病解。此证项强身痛,较桂枝汤证重,卫气闭束之故。

桂枝善实表阳。桂枝汤证自汗出,表阳虚,桂枝与芍药之收敛,相辅而行也。麻黄汤证之用桂枝、麻黄发汗,最虚表阳。桂枝所以善麻黄之后也。

阴阳二气合成的圆运动个体,一开一合。荣气疏泄,病在开,桂枝汤以合之之法为治。卫气收敛,病在合,麻黄汤以开之之法为治。荣卫分离,中虚之故。桂麻二方,皆重在补中。此伤寒表病之大法。一切外感病发热恶寒之法统此。桂枝汤并非治外感入了身体之风。风伤卫耳,风并未入了人身也。麻黄汤并非治外感入了人身体之寒。寒伤荣耳,寒并未入了人身也。芍药所以收敛荣气,非散风也。麻黄所以疏泄卫气,非散寒也。若果风寒入了人身,岂有反用芍药收敛,而病愈之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3 发表于: 2012-04-15
第二段,流经热病的症状,治法与饮食护理。
原文:“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4 发表于: 2012-04-15
六经的病,伤寒一日,感受寒邪,外邪的第一阶段,这些数字只是次序,不是24小时的一日,第一阶段太阳经受之,主要症状是头项痛,腰背强。症状主要是根据经脉所过,或内脏生理功能,或阴阳性质所出现的症状。足太阳膀胱经走于头项,从目内跐开始就上升于头,过头行于背,行于足。太阳经受邪,经脉不通畅,因此头痛、项痛,腰背僵硬,有发热,也可能有恶寒。伤寒则发热,风热,难免有轻微的恶寒。第二阶段是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阳明经侠鼻络于目,就身热,是肉热,热比太阳时要深、要高。由于经脉所过,所以目痛而鼻干,不得卧。阳明有邪气就睡不好觉。胃不和,卧不安。营气运行要通过阳明经才能入于阴,所以阳明经有邪气阻滞,他不得卧,睡不好觉。第三阶段,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应为主骨,甲乙和太素都是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到第三阶段,三阳经脉皆受病,而未入于藏者,都没有入里,并没有入阴,所以可用发散的方法,邪气从表出。这是治疗因势利导的思路,邪在阳、表,可用汗法。第四阶段,邪气传入到太阴经脉,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即络于咽,脾主大腹,所以受邪气后腹满咽干。第五阶段,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肾经受热邪,阴精不足而口渴、口燥、舌干。最后,第六节段,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终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三阳经,三阴经都传遍了,也没治好,导致了表里都受伤,五脏六腑都受病了,以致于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也不能通畅,则死矣。六经之病一般不死亡,但如治疗不当,误治或者失治,治错了,正气大衰,使五脏受病,营卫不通,脏器气机紊乱,引起死亡。这个热病传变是太阳、阳明、少阳,里面是太阴、少阴、厥阴这个顺序,三阴、二阴、一阴顺序。如果按照上面说的这个顺序,一般说,到第七天,太阳病,邪气就衰了,头病少愈,并不彻底痊愈,8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9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10日,太阴病衰,腹减而如故,腹不再胀满了,像平常一样了。则思饮食,有病时不思饮食,脾胃有毛病了,可以看到太阴病有不思饮食的症状,11日,少阴病病衰,渴止不满,口渴止了,还不满,不满可能是衍文。津液已经恢复了,舌也不干了,可以打喷嚏,阴阳和利,满于心,出于鼻,谓之嚏。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是阳气恢复的现象。12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少腹也不拘急了,看来厥阴病有少腹拘急症状,也是肝经所过,大邪之气皆去,病就好了,其死在六七日之间,好在十二日以上。皇帝说:上面这种情况,怎么治疗呢?岐伯说:各通其藏脉,因为都是属实热症。这里三阳、三阴都是实热证,这和伤寒论不一样,伤寒论三阳证是实证,三阴证多半是虚寒证。这里三阳三阴都是实热证,尽管有表里之别。都要疏通、调治,疏通各脏腑的经脉,病就可逐渐衰了。总的原则是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没满三天,病在三阳,属表,可用发汗方法治疗。满三天了,入三阴了,入里了,治疗上就可泄而已。用泄热方法治疗,针刺吃药都可泄热,汗法宣散其邪,在里用泄法,清泻其热。有时病没有彻底痊愈,有所遗留,为什么不彻底痊愈呢?岐伯说:诸遗者,饲就是勉强给他吃,因为勉强给这些人吃东西,出现有的遗,遗留余热,这大多是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与谷气相搏,谷气就能助长阳热之气,遗留之热与谷气相互搏,结合在一起,两者相合,固有所遗。所以发热病人,要吃些好消化的,不要勉强多吃。帝曰,好,那怎么治疗遗留之热呢?岐伯说:视其虚实,调其逆从,调气逆,使其从。这就把热遗治好了。帝曰:热病人应当注意一些什么呢?这里仅提出饮食禁忌,在热病已经减轻时,给他肉吃,难消化,肉更助长内热,则复发。吃多了也可复发,也可使热势遗留,所以热病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护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5 发表于: 2012-04-15
理论阐释:1、六经热病或不是两感于寒的那种病其主症。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经脉循行部位表现出的症状,如太阳病,头项痛,腰背强;二是按经脉循行结合脏腑功能的症状,如阳明病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阳明经多气多血,所以这个热病热势是最高的,比太阳病还热。这两种症状出现原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2、热病传变。其不两感于寒的热病传变,以次是阳经,一阳、二阳、三阳;阴经,三阴、二阴、一阴这个顺序。各经疾病的缓解时间,大约在受病后七天之后,六个阶段之后。3、治疗热病总的精神是通,通其脏脉,病在三阳可汗而已,病在三阴,在里,可泄而已,总之是以祛邪为主的治疗原则。4、热病的六经病证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不同,素问说的六经病,都是热证和实证,伤寒论的六经病,三阳病是热证和实证,三阴病多属虚证,虚寒证。治疗上伤寒论在表,要发。到里就泄了。有创制了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半表半里,和解法。三阴病多半是用补法。5、热遗问题。伤寒论也有食复,又有劳复、房事复发。伤寒论六经传变有单传,越经传,直中,合病,并病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6 发表于: 2012-04-15
临证指要:1、太阳病,由外邪侵犯太阳经脉所致,出现头项痛,腰背强,发热恶寒,治法与寒邪所伤的伤寒病是相同的,麻黄汤或杏苏散类温散表邪,温散在表之寒邪。阳明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可解肌散热,柴葛解肌汤,如果里热炽盛,可用白虎汤。少阳病,胁痛耳聋,治法用和解,小柴胡汤。太阴病,腹满咽干,邪入于里,用泻热方法,针刺泄热或用增液承气类,泄其里热。少阴病,口燥,舌干而渴,邪热入里,热邪伤阴,黄连阿胶汤,又清热又养阴,或用增液承气汤。厥阴病,烦满而囊缩,阴户急痛或引少腹,乳头缩,用四逆散及金铃子散,清热、理气、止痛。2、热病饮食护理。热遗,热盛而强饲之,多食而遗,难消而遗。饮食之气与遗留之热相结合,热势遗留不去,复发。但对身体虚弱羸瘦者,又当权变,凡病后脾胃气虚,未能消化饮食,故于食肉之类皆当从缓,其有挟虚内馁者,有不可过于禁制,所以贵得宜也。主要看他的消化情况。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7 发表于: 2012-04-15
杏苏散科技名词定义

同名方约有3首,现选《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方。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杏苏散药方(一)
  [组成]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   [用法]饭后温服。
  [功效]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方歌】:杏苏散用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温病条辨)
药理功效
  [临床应用]
  1.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痰湿者,对秋燥伤风咳嗽有着效。
  2.本方是袪痰止咳的方剂,治疗风寒咳嗽、恶寒微热或无热者。能袪痰镇咳,兼有平喘的功能。临证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干嗌塞、无汗恶寒为依据
  [现代药理]
  1.袪痰镇咳作用:〈杏仁〉抑制呼吸中枢而能止咳平喘。〈苏叶〉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亦有平喘作用。〈半夏〉镇咳作用明显。〈甘草〉亦有止咳效能。〈桔梗、前胡〉袪痰作用显著而持久。〈陈皮、甘草〉袪痰效力亦较显著。
  2.发汗解热作用:〈苏叶〉有解热作用。〈生姜〉可促进发汗,合而使本方发汗解热作用增强。
  3.促进消化机能:〈苏叶、生姜〉均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苏叶〉尚能增强胃肠蠕动;〈生姜〉还可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和排除肠道积气。〈枳壳〉亦能使胃肠蠕动节律增加和收缩力增强,合而使本方增进消化机能之作用亦较明显。
  4.杏苏散对凉燥
,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加快,凉燥之凉可伤肺阳致气机不畅与御邪能力障碍.杏苏散主要通过散寒解表、温肺化饮、益气补中以促进肺津生成、调节肠道分清泌浊生理机能而达到治疗之效.
症状配药
   1.风寒感冒:加〈防风、荆芥、羌活〉。
  2.风寒喘嗽:合《定喘汤》。
     3.痰饮咳嗽:合《二陈汤》。
  4.咳痰喘嗽:加〈紫苏子、葶苈子〉。
  5.热甚:加〈柴胡、黄芩〉。
  6.头痛甚:加〈藁本、葛根、羌活〉。
  7.呕吐:加〈霍香、竹茹、神曲〉。

编辑本段杏苏散药方(二)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去核) 橘皮 杏仁 (原著无剂量)。
  (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用法]水煎服。
  [功效]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原著加减法]
  (1)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
  (2)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
  (3)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
  (4)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
  (5)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8 发表于: 2012-04-15
杏 苏 散  ▲▲▲
    〖方源〗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本脏者,肺胃也。
〖组成〗 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各9g]      橘皮 苦桔梗 枳壳 [各6g]
     甘草 生姜 [各3g]               大枣 [3枚]
〖用法〗 水煎温服。
〖方歌〗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5top

  〖主治〗 外感凉燥证。头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
〖功用〗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病机〗 本方治证乃因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所致。


5top

   
   ┌ 杏仁 ── 苦温而润,能宣肺止咳除痰。
 君 ┤
   └ 苏叶 ── 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

   ┌ 桔梗、枳壳 ── 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
 臣 ┤
   └ 前胡 ── 疏风降气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

 佐  半夏、橘皮、茯苓 ── 燥邪束于表,肺气不降,则内之津液蕴聚为痰,故以二陈化之。

 使  生姜、大枣 ── 调和营卫,协调诸药。

[本方特色]  

5top

    1.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无汗,咳嗽稀痰,咽干,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
  2.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3.可用治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辨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  

5top

    《温病条辨》:“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9 发表于: 2012-04-15
杏苏散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轻宣凉燥,止咳化痰。用于外感凉燥证。常用于流行性感冒。

杏苏散 - 来源
《温病条辨》

杏苏散 - 组成
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枚) 杏仁(9g) 橘皮(6g) (原书未著用量)
杏苏散 - 病机
凉燥袭肺,肺失宣降。
杏苏散 - 辩证要点
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杏苏散 - 临证加减
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泄泻,腹满加苍术、厚朴。
杏苏散 - 现代运用
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杏苏散 - 功用
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杏苏散 - 主治
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杏苏散 -  
杏苏散 - 加减变化
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杏苏散 -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温,温燥 外感热病 或津伤较重者慎用。


杏苏散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杏苏散 - 方歌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杏苏散 - 临床报道

谢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收到满意的疗效。将杏苏散中的前胡易为白前,并加荆芥、紫菀、款冬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结果:痊愈73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大多数2-3剂。【谢维朝.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广西中医药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