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26阅读
  • 3063回复

学中医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2-04-13
抑郁症:类病人常常疑虑重重,自闭,对任何事情丧失兴趣,自觉头晕乏力,胃脘不舒,胸闷气短等,重者有自杀倾向,到各医院求医,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临床用本方加牡丹皮、栀子,清心除烦,疏肝解郁,具有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症状之作用。与抗抑郁药相比,该方没有依赖性及副作用。
异病同治是中医的传统优势所在,以上诸病病各异,但病机相同,同属肝郁脾虚,或兼肝郁血热,气滞血瘀之证,故用疏肝理脾、清热解郁兼活血通络之法均能取效。逍遥散是古代著名的疏肝理脾名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气机舒畅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使肝得血养而不横逆,以发挥其疏泄功能为臣药;白术、茯苓、甘草补中调脾为佐药;煨姜温胃和中,与当归、白芍相合能调畅气血;少许薄荷味辛助柴胡疏肝解郁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则诸证自愈。费伯雄在《医方论》中指出:“逍遥散于调营扶土之中,用调达肝木、宣通胆气之法,最为解郁之善剂。”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应用此方,掌握好药味的加减,则疗效颇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2-04-13
【摘要】  目的 探讨逍遥散对重度失眠的疗效方法 128例均采用逍遥散用主方,治逍遥散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晚8时服第煎,晚10时服第二煎,次晨不服药,服本方停用所有西药。结果 服药最少9剂,最36剂,128例睡眠均可达到6 h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结论 逍遥散加减治疗重度失眠,疗效是理想的。

【关键词】  失眠;逍遥散;效果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不寐。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则易醒;重者则彻夜不寐。重度失眠由于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一般治疗很少有效。笔者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重度失眠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2007年2月诊治的门诊病例128例,男76例,女52例;年龄最小23岁,最68岁,其中30~50岁96例;病程最短6月,最长9年,平均4.5年。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时睡时醒者48例,彻夜不眠者80例。因家庭矛盾引起36例,因人际关系紧张引起49例,因工作、学习压力大引起38例,诱发因素不明显5例。128例患者在服中药均曾服用不同剂量的安定,但睡眠时间仍不超过3 h。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烦不安,易怒,口苦口干,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细或滑。

    1.2  治疗方法  逍遥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2 g,当归18 g,茯苓18 g,白术15 g,炒枣仁30 g,合欢皮30 g,丹皮20 g,栀子12 g,生地20 g,牡蛎30 g,甘草9 g。胸闷、痰多、脘腹胀满加陈皮12 g,半夏12 g;面色少华、四肢倦怠加人参15 g,黄芪20 g;心悸怔忡加柏子仁30 g;口苦口干明显者加黄芩12 g,麦冬12 g;大便干结加大黄9 g,每日1剂,水煎服晚8时服第一煎,晚10时服第二煎,次晨不服药。服本方停用所有西药,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结果  服药最少9剂,最多36剂,一般18~24剂。128例患者睡眠均可达到6 h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经3~6个月随访,其中9例偶尔失眠,其余均未见复发。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2003年9月26日诊。失眠2年,每晚服安定15 mg始能睡2~3 h。患者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肝郁化火,心神失养,治以疏肝解郁,滋阴降火,宁心安神。处方:柴胡12 g,当归18 g,茯苓18 g,白术18 g,炒枣仁30 g,合欢皮30 g,丹皮20 g,栀子12 g,生地20 g,郁金15 g,白芍18 g,川芎12 g,薄荷18 g,生姜12 g,牡蛎30 g,大黄9 g,麦冬15 g,黄芩12 g,甘草9 g。水煎服,每日1剂。于晚8时服第一煎,晚10时服第二煎。服药9剂后,自觉情绪较前明显好转,口苦口干明显减轻,每天可睡5~6 h。仍有面红目赤,大便秘结。上方栀子改18 g,大黄10 g,继服6剂,上述症状均减,每天可睡7~8 h。6个月后随访,患者睡眠正常,体健神佳。

    3  讨论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治疗本病多从清热化痰、消导和中、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方面来讨论。笔者认为失眠病因虽然复杂,但多与长期情志因素刺激有关。病机为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脾虚气血乏源,心失所养;或脾虚生痰化热、上扰心神;肝郁化火、心神不安;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皆致失眠。所以治疗重度失眠重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养血安神。方中柴胡入肝、胆经,能调达肝气,为解郁安神之要药;炒枣仁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敛阴之效。柴胡、炒枣仁相伍,一气一血,一散一收,心肝同治,肝体、肝用并调,共奏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效;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有两层意义:一是健脾胃可资气血生化之源;二是使脾健以防肝伤,即“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其体以制横逆之气;用生姜辛散,既可协柴胡以解郁,又可助芩、术以和中。如此配合后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养血安神,逐步改善和恢复人体正常的睡眠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单位:272501 山东汶上,汶上县妇幼保健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2-04-13
传入肝脏,引起肝痹,出现两胁胀痛,如果肝木横逆克土,肝气上逆,伤害脾胃,可以出现上逆的呕吐,肝气逆,要用疏肝降逆之法,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味。

柴胡疏肝散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还可以用用健脾疏肝丸,肝有病必累及脾,中医所说的木克土。要肝和脾同时调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2-04-13
柴胡疏肝丸和逍遥丸在功效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柴胡疏肝丸原方为柴胡疏肝散,功用是:是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的病症为: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以胁肋疼痛,胸闷爱叹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腹脘胀痛为主症。
逍遥丸的功用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肋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少食,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柴胡疏肝散主要以行气、止痛为主,而逍遥丸除了疏肝解郁,还有补脾养血的功能,可以参考上述来对症用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2-04-13
肝木传入脾土,木克土可以出现脾风,出现脾脏脾经湿热的病症,脾湿郁而化热的症状,出现黄疸,出现腹里热,中热出现心烦,小便黄,这时应该祛湿热,可用茵陈五苓散方剂祛湿热,治疗黄疸。

茵陈五苓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同名方约有8首,现选《金匮要略》方。组成: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心)五分,上药和,先食饮方寸匕,一日三次。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 4克 五苓散五分 2克
  【用法用量】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药物组成】茵陈 4g白术 9g赤茯苓 9g猪苓 9g桂枝 6g泽泻 15g
  【处方来源】《方剂学》七版教材304页。
  【用法用量】上二味,先食,饮方寸匕(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肿大的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正常。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肿大的肝脾明显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肿大的肝脾无明显同缩,肝功能未恢复正常甚至加重。
  【治疗效果及临床指征比较】
  治疗组3O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治疗组因肝损害严重而停用抗结核病药物1例,经加强护肝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对照组2O例,其结果分别为治愈8例(40%),显效9例(45%),无效3例(15%)经加强治疗后2例好转出院,1例拒绝治疗而死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2-04-13
茵陈五苓散【药物组成】茵陈 4g,白术 9g,赤茯苓 9g,猪苓 9g,桂枝 6g,泽泻 15g。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龙胆泻肝汤【组成】 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主治】 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2-04-13
茵陈五苓散组成:茵陈2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6克。

茵陈五苓散功用:利湿退黄。

茵陈五苓散适应证:病毒性肝炎表现为湿重于热型。症见身目俱黄,但黄不甚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茵陈五苓散方源:郁冠亚.茵陈五苓散加昧治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75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2-04-13
脾传入肾,成为疝瘕之证,出现少腹引痛,少腹烦热,或者小便混浊而白,这时下焦湿热,下焦湿热有小便黄和小便混浊发白,这时应该治疗肾,用清利下焦的方法,如用萆薢分清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2-04-13
 萆薢分清饮  ▲▲
    〖方源〗 《赤白浊44·丹溪心法》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凝白如油,光彩不足,漩即澄下,凝如膏糊。
〖组成〗 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 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锉,每服五钱(15g),水煎,入盐一捻(0.5g),食前服。
〖方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5top

  〖主治〗 虚寒白浊。 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功用〗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5top

   
君 萆薢 ── 利湿化浊。

臣 石菖蒲 ── 化浊除湿,并祛膀胱虚寒,以助萆薢分清化浊之力。

  ┌ 益智仁 ── 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
佐 ┤
  └ 乌药 ── 温肾寒,暖膀胱,治小便频数。

使 食盐 ── 引药入肾。



5top

    1.本方主治寒湿白浊。以小便混浊而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腰痠神疲者,可加人参、鹿角胶等以补肾气。
  3.适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属下焦虚寒证。  

5top

    《张氏医通》:“精通尾膂,溲出膀胱,泾渭攸分,源流各异。详溲便之不禁,乃下焦阳气失职,故用益智之辛温以约制之,得盐之润下,并乌药亦不致于上窜也。独是胃中浊湿下渗,非萆薢无以清之,兼菖蒲以通九窍,利小便,略不及于收摄肾精之味,厥有旨哉!”  

5top

  对于湿热白浊,非本方所宜。  

5top


〖附方〗 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组成:川萆薢 二钱 [9g]   黄柏 炒褐色   石菖蒲 各五分 [各3g]   茯苓 白术 各一钱 [各6g]

   莲子心 七分 [4g]   丹参 车前子 各一钱五分 [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白浊,小便混浊,尿有余沥,舌苔黄腻等。

[比较]

  以上两方均治白浊,方中皆以萆薢、菖蒲利湿化浊。但前者配伍益智、乌药,其药性偏温,而有温暖下元作用,

故主治白浊属下焦虚寒之证;后者配伍黄柏、车前子等,其药性偏凉而有清热泻火作用,故主治白浊属下焦湿热之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2-04-13
薢分清散与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散
  【别名】分清散、分清饮、萆薢分清饮、萆薢饮、萆薢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九。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入盐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   【附注】 分清散(《济生》卷四)、分清饮(《瑞竹堂方》卷一)、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卷三)、萆薢饮(《古今医鉴》卷八)、萆薢散(《寿世保元》卷五)。本方改为丸剂,名“萆薢分清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方解】本方证为肾气不足,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肾失固摄所致。由于肾虚失封藏,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数,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清浊不分,则小便混浊,白如米泔,或稠如膏糊。治宜温肾利湿化浊。方中萆薢为君善于利湿,分清化浊,是治白浊之要药。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为臣药。乌药温肾祛寒,暖膀胱以助气化;石菖蒲芳香化浊,分利小便,共为佐药。食盐少许为使,取其咸入肾经,直达病所之意。诸药合用,则共奏温暖下元,分清化浊之功。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小便浑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   3.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者。   4.使用注意 湿热白浊则非本方所宜。   【方歌】: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丹溪心法)
萆薢分清饮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组成】川萆薢6克 黄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15克 茯苓 白术各3克 莲子心2.1克 丹参 车前子各4.5克   【功用】导湿理脾,清热利湿,分清别浊。   【主治】赤白浊属湿热者。诸淋。
编辑本段两方辨证用法比较
  以上两方均治白浊,方中皆以萆薢、菖蒲利湿化浊。但前者内含缩泉丸,其药性偏温,故偏于主治白浊属下焦虚寒证;后者因配伍黄柏、车前子等,其药性偏凉,故偏于治疗下焦湿热而致白浊之证。   膏淋、白浊,其病位在下焦,是由阳虚湿浊下注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弱,则不能固摄,膀胱开阖失司,湿浊下注,则分清泄浊功能失调,以致小便混浊不清。本方以川萆薢为主药,有利湿清热、化浊分清作用,故称「萆薢分清饮」。又《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方,由川萆薢、石菖蒲、黄柏、白术、茯苓、莲子心、丹参、车前子组成,亦有清热利湿之功。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