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14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这个学说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单独依据这句话有一定问题。一是邪伏部位问题,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有人认为藏伏在肌肤,如王叔和的伤寒例,重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便为温病,至夏变为署病。二是认为藏在少阴,如叶天士认为,寒邪藏于少阴,但有的医家讲,邪伏不了一个季节,如吴又可的瘟疫论,说邪伏膜原,但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还有人认为,不是藏伏的原因,是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到春天,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产生温病。张奇素问释义就这个观点,认为和金匮真言论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吴坤的素问吴注,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在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有这样的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泻,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2-04-14
第四段: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2-04-14
远古时代,懂医,知识很高的人,讨论认识人的形体,比较分析,排列,摆开,脏腑,对经脉的走行,起始与终止,经络间相互联系研究,又认识六合,12经脉之六合,两经一合,如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合,知道其联系、会合、相通,每一条经都由他自己的特殊路线、气穴就是俞穴,就是气血出入流行之处,天有365日,人有365节,就是指365个穴位,是人体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所以才有所发之说,就是气血的产生。各穴位都有它的名称、位置。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会就是相互会合的地方,大块肌肉之间的缝隙,叫谷,缝隙小的是溪,穴位都在肉的交会处,穴又叫空、孔、俞、穴、节。即肌肉筋骨间缝隙的地方,都和骨骼相联系,有起止,12经脉的分部有皮部,皮部有逆有从,有逆有顺,各有条理。春夏秋冬四时,春夏为阳,阳气盛,秋冬为阴,阴气盛,都有它的规律。人体有内外,但内外有联系,互为表里,脏藏于内,腑在外,脏腑表里,阴经和阳经,互为表里,阴经行于内测,阳经行于外侧,内外相应,确实是这样吗?
岐伯回答:按五方为主回答。风气生于东方,应于春天,气候温和,多风,这是天气,风寒署湿燥火这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这是地之五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天之气生地之五行。风就生木之行,东方属木,应于春,树发芽。这是天气生地气,木为酸,酸味入肝,助长肝,滋养肝,肝生筋,肝系统和春风、温暖、酸味、木、筋联系,肝属木之脏,木性柔和,本性喜舒展、条达,筋也是柔和的,硬不行,筋的活动靠血滋养,肝又藏血,肝筋皆喜条达柔润,肝就生筋。筋生心是木生火,心是火之脏,肝开窍于目。以下有的注家认为是有一段衍文,和其它段不同。自然规律,在春天,在东方,在肝脏规律是,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人的形体就是筋,在五脏是肝脏,在色为苍青,五音为角(角征宫商羽五音),是木之音,发出的声音是呼喊,呼叫,是肝之声。如一睡觉就呼喊,就从肝论治。敛肝之魂。产生病态时就产生握,握拳,抽搐,因为肝主风,主筋,变动就不是正常的,变异,病态,知常达变。肝开窍于目,暴怒伤阴,伤肝,按五行推算,悲属肺,肺属金,金克木,后世的以情治情,以情胜情,就从这里产生。悲制约怒,消怒要哭,气就消了,风和木气通,风伤筋,燥属金之气,金克木,所以燥胜风,酸味太过伤筋,适当就柔和筋脉,辛属金,所以胜酸味。这一段是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时脏阴阳系统,即五脏功能活动系统)。
南方热,可生地之五行之火,苦味属火之味,心为火之脏,生心,心主血脉,血液奉心阳而化赤,靠心阳水谷精微化生血,血生脾,是火生土,心主舌,心开窍于舌。所以在六气是热,在地是火行,在形体是脉(筋骨脉肌皮~五体),在脏为心,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忧好像不对,应该是语不定的意思,吞吞吐吐,因为言为心声,言语吞吐,心主喜,喜过伤心,恐胜喜,水克土,热伤气,寒胜热,水克土,苦是火,伤气,咸是水味,胜苦。
中央属土,在六气中是湿,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湿生土,土生甘味,甘味滋养脾脏,脾主肌肉,运化旺长肉,肉生肺,土生金,脾开窍于口,脾气功能调和,能知道饮食口味,歌唱属脾,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思虑久了,对脾有影响了,唱歌,有醒脾作用,恢复脾气,有人老是唱歌,脾有病,病态为干哕,因为脾不运化。思考过度伤脾,发怒可改变,湿气太重,伤肌肉,肌肉臃肿,疲软无力,用风可去湿,利湿、化湿、渗湿,再加点风药较好,因为风胜湿,甘养脾,长肌肉,但太过,伤肉,酸可改变。
西方生燥,天之气属燥气,西方属金,在地为金,地之五行属金行,金生辛味,肺在人体属金,与秋气相应,辛生肺,同属于金行的相生,肺生皮毛,肺主皮毛,皮毛生肾是金生水,也是讲的肺和肾的关系,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之通道,燥金、皮毛、肺、西方、都归一类,在色为白,在音为商,都是金一类,肺之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味为辛,志为忧,情志上肺主忧。内经还有一个说法,肺主悲,过忧伤肺脏,喜胜忧是火克金,热伤皮毛,寒胜热是水克火,火胜辛是水克金。
北方属寒,在地为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是同行相生,咸生肾养肾,泻肾之相火加盐入肾,肾藏精,养骨而生髓,髓生肝是水生木,肾在窍为耳,影响听力,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还有肾开窍于二阴,肾系统,同一行相生,如语音、黑色、呻吟、骨。在变动为战栗,肾病,肾阳虚,而寒冷。味为咸,志为恐,过恐则伤肾,思为土,属脾,思胜恐,是土克水,寒伤血,在太素中为骨,是寒伤骨,太素燥胜寒为湿胜寒,因湿是土之气,寒是水之气,土克水,咸伤血是水克火,甘胜咸,是土克水。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其中,阴阳就是气血,或是男女,又如左右,左阳右阴,圣人面南,左为东方,阳气升起之方,而从右面西方降下去。水火是阴阳的征兆,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阴阳就是万物的开始发生、变化、消亡都出自阴阳。阴阳相使,相互为用的关系,阴藏于内,阴主内,阳主外,阴替阳守护于内,才能使阳不浮越于外,不耗散于外,阳在外的功用,是为阴在外发挥作用,在外守护着阴,或阴气在外作用的表现,有阳在外守护,阴就可以不滑脱,否则阴就不能藏于内。如阳虚则滑精,气虚则自汗,阴液的耗失,是阳气不能固守、固护、保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五行的取象比类问题。人体内外相应的系统结构表:自然界之象,人体之象,比类取象。五行木火土金水,东、风、酸、青、音为角、脏为肝、窍为目、体为筋、声为呼、志为怒、变动为握、时为春、温暖,这一系列都属于木之行。2、五行相生相胜、滋生和制约,五行内相生,东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同一类的相生。还有五行间的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制约: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3、阴阳的互根互用,阴津和阳气互相依存,为用。赵献可医贯阴阳论,阴阳又各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主生,阳主化,气化,阴气所以长,是有阳气作用)。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五志过激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限,爆发致病,可以情胜情。2、以情相胜问题,现在有时不完全按相胜去做,整体调节情绪正常也可。3、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的临床应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4、五声,肝在声为呼,61岁妇女,阴雨天,精神受刺激就恼怒,心烦,嗳气,睡眠作恶梦,高声呼喊,胸中憋闷,白天困倦,脉象弦数,舌暗红,苔白腻。辩证,肝胆气郁,湿邪困阻。治法,疏泄肝胆,兼化湿浊。柴胡8克、炒栀子10克、郁金10克,黄芩1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草果10克、厚朴8克、槟榔10克,知母10克、石菖蒲15克、羌活、独活各6克、生甘草6克,5剂,日1次。忌辛辣油腻生冷。脾在声为歌,有一个脾热的总唱歌。清热后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五段,阴阳亢盛危害及调摄阴阳养生。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2-04-14
仿效、效法、取法自然界的阴阳规律,应怎样看病呢?养生呢?岐伯回答:阳气盛就使身热,阳邪亢盛,指卫气失常,卫气不能正常司开阖,出现腠理闭,汗孔不能正常开合,闭就越发要热,卫气郁在里,不能散,上焦之气不通,卫气开发于上焦,上焦肺气失于宣降,所以呼吸气粗,气喘前俯后仰,阳盛之气亢盛于内,不能散越于外,上焦之气不通,肺失宣降而出现发热,无汗,气喘,热盛耗阴,阴伤一定程度,牙齿干了,齿为肾主,说明邪气已经内传,消耗了真阴,肾阴受伤。冤==满,所以烦闷,气使不能通畅,阳热之气,扰乱心神,导致心烦,满闷,进一步出现腹满,这是一派实热之象,危重之象。腹满标志着气机升降失调,脾胃在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能=耐。阳热之气过盛,所以耐冬不耐夏,在阴气盛时,助体内阴气,还可耐受,夏天就不行了,病就重了。如阴寒之气过盛,则寒,阴过盛阳不足,不能固护阴津,阳气虚导致汗出,阴津外泄,清就是冷,身体清冷。还身抖,冷得哆嗦,寒冷出现四肢厥冷,阳气大虚,出现腹满,脾胃气机阻滞了,升降出入失调了,病危重,耐夏不耐冬,阴气盛夏天好。阴阳互有胜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更迭胜负,阴阳更胜出现的一些病变,表现在外的形态就是症状。下面讲调摄阴阳来养生。调此二者如何?调节它,不让其失常,而平衡。岐伯说:调阴阳的方法,饮食、劳逸、情绪都可,但反指出,能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现在多数认为,七损八益指房中术。不知这个道理,损伤身体,是早衰之节,节是征象。人体的生理规律是从小到壮,到老,到衰。但有人老得晚一些,有人早一些。一般来说,年40岁,阴津和阳气都去掉了一半,就知道累了,到50岁,阳气不足了,身体沉重,行动迟缓,耳目在上,需阳气充养,不聪明了,眼花,60岁,阳气痿,大衰,男子阳痿,阳气大衰,上七窍,下二窍都不通利,出现下虚上实,下虚,小便淋漓不尽,肾气虚,气化不行了,不能正常气化,上面涕泣俱出,属实邪上出,所以说,知道调摄养生身体就强壮,不懂就老。故人虽同出,开始都健康,但后来,懂养生不同,才有强强衰老之异,智慧高的人,在健康时,注意保养调摄阴阳,不懂养生之道的人,有病了才知道晚了,愚者身体是不足的,智者身体是强壮的,气血充足,阴阳协调,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便,老了还强壮,壮年人就更健康了。所以说,圣人做虚无的事,没有更多的思念、欲望和劳累,做恬淡之事,以恬淡为能事,恬者静也,淡者安也,心情平静,宇是藏东西的地方,从欲就是满足欲望,快志就是愉快,虚无很容易从欲,无为为前提,易满足从欲快志,所以他寿命长,与天地无穷。这是圣人的养生之道。这一段要知道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可助长体内阴阳之气,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理论阐释1、腹满的病机问题,关键在于气机的升降。知道证候的阴阳划分。2、七损八益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七段,以天人合一论养生。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2-04-14
把人作为一个小天地来看,人和天地相应,天就是阳,西北方寒冷,寒冷属阴,所以西北方阳不足,阴过盛,故西北方属阴,右耳目本属上属阳,但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右属阴,所以右耳目不如左强,左耳目为阳应明,这是一种取象比类方法。相反地,地不满东南,东南方阴气不足,阳气偏盛,人手足相对,在下属阴,右手足在右属阴,所以右手足强,左手足不如右强,左侧为阳,阴中之阳,所以阴不足,所以不强。帝问为什么?岐伯进一步解释:东方、南方,火热之气盛,属阳,阳气、精气并于上,清阳出上窍,上面聪明,下面不足,使人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相反,西方阴,其精并于下,左侧为阴,则下盛而上虚,阴气有余,阳气不足,下盛上不足,所以耳目不聪明,精气在下,手足就有力,手足便。但如果上下都感受邪气的话,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下左边阴气不足,所以自然界天地阴阳不可能完全,自然有一方虚,有一方实。在上的左侧偏实,在下的左侧偏虚。天有气,地有形质,天有八个主要节气(四立、四至),地有五方之地理(东西南北中),天为阳,地为阴,有各式各样变化,为万物之父母,产生万事万物。事物命名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看其包括阴阳之多少。清阳上于天,浊阴归于地,天地的阴阳变化,动静变化,阴阳之纲纪,阴阳不断的变化,才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不同的化生过程,終而复始,不停变化。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也要效仿天地,才能健康,取法于四时、自然的阴阳变化,适应这个规律。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上配天以养阳气,使头阳气充实,头脑才聪明,有浊阴之气填在空窍,就昏迷不醒,清阳之气充养,养头,头为诸阳之会。取法于地来养浊阴,使在下的阴津充沛,养下焦,为阴要静、稳重、敦厚,养五脏要象人事之间一样和为贵,调和,不分裂,不抗争。肺吸纳自然界的清气,天气通于肺,水谷之气通于咽,入于胃,肝主东方,属木,应于春,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风气通于肝。雷气就是火之气,通于心,心为火脏,山谷之气,化生万物,脾胃化生精微,滋养全身,所以谷气通于脾,受纳万物,化生精微。雨为水之气,肾是水脏,所以水气通于肾。六经好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那样流动着气血,肠胃为水谷之海,九窍为水气之所注,水气所贯注的地方,既津液、精气,五脏精气所贯注的地方,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九窍滋润不滋润,实际是人体健康状态的反应,五脏的功能状态,天地阴阳的变化,人体的汗,阳气鼓动产生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喻为天地之雨,人体的气,阳气象自然界的疾风一样,不停运动,天地有山川,人有经脉,山谷应脾,人体发怒之气叫雷霆之怒,逆气象阳,火热之气上亢,阳气向上,热的,火热之气上逆,人体的暴怒之气象雷,火热之气易上亢,情志改变,郁久化热,五郁化火,治病、诊断疾病,如不按天地自然规律,不根据自然环境的改变,则灾害至,离开时间地点诊治疾病,没有不出错的。引起灾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2-04-14
第八段:治疗疾病必求阴阳,早期治疗。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