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柔百病消 胥榮東醫師講解(轉貼)
由 gpdevawang 發表於 2011年 1月 2日, 17:23
【筋】柔百病消 胥榮東醫師講解 (轉貼)
資料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d5f180100nws3.html 醫理篇
1、《靈樞》開篇講《九針十二原》,不談經絡,也不談腧穴,由此可以說 明針具在針灸中的重要性,現在動輒只談經絡,可以說有些本末倒置。
2、經脉理脉出自《靈樞》中的“經脉篇”,“經脉篇”裏第一條經脉為“肺手太陰之脉”,簡稱下來應該為“肺脉”
,而現在却說成“肺經”,其實是有問題的。據考證,宋代以前稱之為“肺脉”,宋以後稱之為“肺經”,這樣的錯誤沿襲了,這樣的錯誤沿襲了一千年。
3、《九針十二原》,裏面有很著名一句話“切之獨堅,視之獨澄、正指直刺,無針左右”,意思是:(氣穴)觸摸起來感覺很堅硬,看得也很清楚,再“正指直刺”,要“正指”,要“直刺”,一再强調,害怕誤會,要“無針左右”
,不要刺偏了,那就是扎中間嘛!過去《内經》大量脉述的刺血就是扎在脉上。而現在却不是扎血管了,反而還要避開血管。
4、常說“經脉獨動不休”,以前的大夫號脉包括寸口脉、人迎脉、趺陽脉三部。現在中醫號脉號的僅僅是肺脉。為什麼號肺脉,中醫有個理脉叫“肺朝百脉”,每個經脉的氣血都反映到肺脉,百脉之氣血都朝會到肺,大概是“獨取寸口”的理脉淵源。
5、“上守機”,如何理解,《内經》自己也有解釋,但意思還是比較含混。最重要是了解“機”是何意。《漢語大字典》裏關於“機”的解釋有四十多條,如機會,機遇,機器等。其實,“機”字的本義是指“弩機”,“上守機”意思是高明的大夫能够冷静等待治病時機的到來,通俗地說這是對醫者禪定功夫的要求標準!
6、中醫說“肝主筋”,筋是什麼意思,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還是要考證“筋”的本義,許慎的《說文》說到, “筋
”從竹從肉從力,為能產生力量的肌肉,通過有彈性的竹子作比喻筋,這就是“筋”的本義。現在出現變化,只認為是牛皮筋的那個筋、是肌腱;這是窄化了筋的含義,其實“筋”還包括肌肉。大家知道日語有些部分還保持古漢語的原貌,在日語裏没有“肌肉”一辭,日語指“肌肉”為“筋肉”。“肱二頭肌”日語為“肱二頭筋”。所以說不能用現在所認為的“筋”來套古文中的“筋”的意思,必須回到《内經》的時代背景中,才能準確理解“肝主筋”所主的
“筋”到底為何物。古時的“筋”,指骨骼肌、肌腱等。
7、中醫理脉裏還有“脾主肌肉”一說,“肌肉”是什麼呢?據考證,是指皮下脂肪,也是大家俗稱之“肥肉”。中醫術語有“肌膚甲錯”一辭,肌為皮下部分,膚指皮膚,是描述皮膚如甲片般粗糙,多見於虛勞、身體消瘦、營養不良
、皮下脂肪减少之人,這種人在中醫被診斷為“脾虛”,所以說,也就對應了“脾主肌肉”的理脉。脾所主的部分相當於人體“肥肉”的部分,而骨骼肌則屬於“筋”的概念範疇。“肝主筋”,涉及到了肌肉緊張、抽搐、肝風内動、角弓反張等相關症狀。
8、與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相對應的評價等級是“神聖工巧”, “望而知之為之神”,為中醫四診中“最高境界”
,也是“上守神”的詮釋,切脉只能算是“巧”,層次偏低,况且“切”不光指切脉摸脉,脉只是一方面,還包括切肌膚。
9、中醫症狀術語“洒淅惡寒”,洒(讀成“顯”音)有两層意思,一是惡寒的意思,一是嚴肅貌。這就直接地向大家展示了惡寒的形象。不可以將洒字讀成“撒”音,那就壞了本義,變成“潑盆冷水”,惡寒的症狀也變得不可捉摸。
10、對於“殷”字,大康先生考據得很合理,“殷”為象形字,指“一個人肚子上長了大濃包,右邊是個手拿着東西刺濃”。所以說,這個字组成的辭語,有“家境殷實”,是指富裕,很多財富,不是窮的叮當響。扎出濃,排出的是
“殷紅的鲜血”,殷紅是暗紅色。流出的血稍微一凝,就是暗紅的,《詩經》裏還有“雷聲殷殷”。病人在放出大濃時,當然會大叫出聲音。所以說能够將好幾個相關意思都解釋得通就是該字的本義,康先生認為最早“殷”就是醫療的“醫”字。凡字必須找到本義解釋,通過這樣學習,看《内經》才會明白其真義。
11、《詩經•小雅》裏言“騂騂角弓”怎麼解釋“角弓”?一般都當作“用牛角装飾的弓”。“角弓”並非是弓箭加上牛角,哪個弓箭加上牛角?而是從角引申出來就是校弓。《諸病源候脉》解釋對了,“角弓”是“校弓”的意思。
“角”通“較”。角弓,弓要是經常不用,弓弦要鬆,所以要時常“校弓”,“角弓反張”就是弓没有校好,往相反的方向張開。從“角”引申出來是“校正弓箭”,所以叫角弓。在校弓時候要卸掉弓弦,這樣原本被弦拉得彎曲的弓就“反張”了。所以叫“角弓反張”。“騂騂角弓”在《詩經》那首詩裏的意思是講兄弟要和諧,别打架内訌,弓調和了,就是這樣的狀態。題外話,又想到曹丕有詩言“手柔弓燥”,鑒别一個人功夫高低的標準是否手掌柔軟,“能如婴兒乎”,如果此人手掌發硬肯定是没有上層的功夫。說到弓,還是“燥”的好用。
臨床篇
1、現在所謂的“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疾病,其實和椎間盤、椎管本身並不直接相關,很多病人即使做了手術也得不到緩解。這提示我們,疼痛的問題出在椎間盤、椎管週圍的經筋發生病變,找到問題的實質--“筋”,治療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2、關節裏没有神經,所以股骨頭壞死,關節是不可能產生痛覺的,膝關節、骨刺也一樣。這種很簡單的問題,西醫往往却在磨骨頭、去骨刺、換人工關節治療,南轅北轍!强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的早期和輕症可以通過鬆解病變部位相關經筋這一思路獲得治療效果。
3、抑鬱症和失眠,也有很多是頸部經筋變硬壓迫造成的,這種病人頸部得不到疏解,老是睡不好,失眠,焦慮。正常人都會變抑鬱了。
4、“下肢静脉曲張”,我們知道在下肢有深静脉和淺静脉,西醫手術通過取掉淺静脉治療下肢静脉曲張,取掉後,深静脉如果出現血栓堵塞就不好辦了。在中醫針灸臨床上,用火針劫刺的辦法治療,效果很明顯,代價也比手術小得多
。
5、發燒往往在初期不好治,《内經》有言“勿刺熇熇之熱”,正如兵法裏“勿擊堂堂之陣”。就是說病人發熱正盛時
,不太好治,也不要激化矛盾,拖上幾天就好辦了。我家鄰居發燒一週不退,我就大椎刺血拔罐,發燒馬上就退下了
,後來我如法炮製給新發燒的病人治療,却没有這麼好的效果,所以說《内經》要結合臨讀才能體會到真義。
6、陽氣旺盛,代表身體的自調節能力强,冬天不會怕冷、夏天亦也不會怕熱。李可老中醫說過一句話,他一輩子行醫還没看到一個真正陰虛的病人。這對我的臨床有很重要的指導。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收載《傷寒脉》提到在唐朝已經濫用清熱藥了,所以中醫治病偏離正途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7、《内經》說“骨正筋柔,長有天命”,按邏輯來看,想要“長有天命”必然要達到“骨正筋柔”。而現在好多人一看都是歪着脖子的,大家在照相時往往會有體會,攝影師往往讓你歪斜脖子,這樣才照的正,那就應該警醒你的脖子是歪的了,還有些人,額頭上的額紋都不是左右對稱,一邊多一邊少。這都說明骨不正,骨正在形體上表現應該是“
頭直目正”。首先是骨頭正,骨正是筋柔的前提,但二者也是互為因果。做到“筋柔”就可能做到百病消。“筋柔”
的練成可以通過两方面一起下功夫:一方面通過練站樁功,練功在入静的狀態下全身放鬆,讓身體柔軟起來。練功練拳也是要有指導的,很多人練太極拳練出血壓高,不是說太極拳不好,是練者没有正確的方法指導,老是拿着勁,結果給練壞了。另一方面,就是去找明白的大夫去調整身體,通過手法正骨,針法鬆筋,二者相互配合。
8、在正常狀態下,我們身體的筋摸起來很柔和,不僵硬,不疼痛,但是如果出現了病變,比如僵硬或是痙攣了,在醫學上就叫做“筋結”,它好比繩子打了結。如果從經筋的角度進行治療,將打了結的繩子結解開,疾病的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或是痊癒。
9、經筋發生病變既可以是導致一些疾病的病因,也可能是有些疾病產生後在十二經筋上的反應。比如有些胃腸功能不太好的人,會發現腿部的足三里穴和背部的脾俞穴、胃俞穴附近有條索樣的筋結,壓痛敏感,從此入手治療往往療效很好。
10、經筋病用一些非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很好,包括扎針、按摩、艾灸、長圓針、小針刀等,而單純使用藥物或手術,效果會差一些,嚴重的有些疾病還會誤治,既浪費精力,又浪費財力,繞很大的彎路。
11、經筋病一方面可以請醫生進行治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我鍛練和保健的方法來防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揉筋法,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坐車、看電視,花上幾分鐘就可以随時随地對“筋”進行保養和治療,簡單易行。揉筋時,要找到自己身體上筋的異常之處,即壓痛敏感或痙攣的“筋結”,通過按揉的方法將它揉散開,力度根據自己的承受為度,覺得不痛就重一点,覺得痛就輕一点。平時還可以用灸法來保健。像站樁、練習太極拳、大成拳等傳統的養生方法,也可以從根本上調整身體十二經筋的柔韌性,使身體的機能趨於正常。所以建議中老年人經常活動鍛練,减少經筋病的發生。
文化篇
1、“上守神”--代表包括中醫在内的傳統文化基本思想。何謂“神”,《素問•八正神明脉》言“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上守神”之所以不太好理解,因為這是古人的概念,換成現在的概念來解釋,相當於心理學中的“直覺思維”,即指人們在已獲得經驗、知識的基礎上,直觀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直覺思維過程中,人們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既不靠邏輯推理,也不靠思維空間、時間的連續,而是靠靈感即直覺和頓悟,它是在思維中斷時對事物本質的突然领悟和全體把握。因此,直覺思維具有整體性、直接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和自發性的特点。
2、將“治神”簡單地解釋為“醫生必須專一精神”是非常不合適的,這樣就把本屬於醫學教育的高深内容簡單地說成了臨症時的精神集中狀態,其結果就是忽略了“治神”與“養身”的長期刻苦訓練。“治神”應該像“治宗廟”、“
治軍旅”、“治水”、“治人”和“治心”一樣,是一項長期複雜的身心修練内容,是指具有高深修養的身心狀態而言。
3、傳統文化世界裏,“直覺思維”、“意象思維”很重要,而現在太多依赖“邏輯思維”做出判斷和决策。高明醫者從對病人經常通過直覺思維得到正確診斷,因為患者診斷信息往往有很多干擾成分,有的還互相矛盾,邏輯思維面對大量信息顯得處理能力不足。政治家在重大决策時也非常重視直覺思維。
4、作為醫師必須心要細,關於針灸的人才選拔在《靈樞》裏都有涉及,很不容易,要求學生練拳推手主要練就明察秋毫的能力,細微之處見功夫,培養對疾病病灶的敏感性。通過這樣長期鍛練,在危險和意外的關鍵時候,能保持心静
,冷静地面對。蘇軾《留侯脉》講過:“無故加者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這實際上說的就是定力。可以通過站樁、打坐等鍛練達到。
5、很多朋友對中醫有興趣,都想學,那就先來理解“禪宗”的一個故事:一個老賊年老體衰,欲傳授偷術給兒子。一天夜裏,老賊帶着兒子潛入一富家小姐屋中,見一大櫃子,便將兒子騙入櫃子,上鎖,大喊抓賊,自己却逕直逃走了
。兒子氣而不敢出聲,但畢竟賊兒也非等閒之輩,情急之中學着耗子叫,人家誤以為是櫃裏有老鼠,打開櫃门,賊兒忽地跳出,把燈吹滅,乘黑躍牆而逃。回來氣憤而責備老賊。老賊詫異地詢問賊兒如何逃出,兒告其父。父言:汝已學會偷術了。所以說,中醫也是要通過實戰,切身體會地去學,光紙上談兵是無用的。
6、談到“望而知之”,很容易想到“相術”,對於相術本身我本身不太研究,但有科學之處,比如說“地閣方圓”,
“地閣”指的就是下颌,其實有其生理意義。我的牙齒很好,原因是老吃硬東西,嗑骨頭,咀嚼肌發達。大家看到,尖下巴的朋友基本長在城裏人居多,家裏條件好,常吃軟的、精的東西,這樣腮幫子得不到鍛練,就不發達,牙不好
,消化機能就不好,胃就不好,事業就受影響。所以“地閣方圓”在醫學生理學上有科學的成分。因此應該給小孩多吃点硬東西。小時候多吃点硬的,多吃点苦,這樣身體也好,精神也好。
http://forum.tcmfriends.com/phpBB3/viewtopic.php?f=24&t=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