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1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0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风厥,素问阴阳别论,提到一个风厥病,是指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使胃气失和而出现噫气等症状。灵枢-五变篇也有风厥,是说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邪出现的病症,主要是汗出太多。风为阳邪,正气虚不能固表。和本篇风厥不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1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风厥病因是太阳受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多汗,汗出而伤阴精,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因伤精亏,邪入少阴,少阴经气上逆,出现热病的变证。有阴虚于里,风邪于表的特点。当表里兼治,针刺选太阳经风门穴,和少阴经的太溪穴,足内踝下的太溪穴,用药则滋阴解表,加减薇蕤汤治疗。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葳蕤就是玉竹,有点滋阴的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2 发表于: 2012-04-16
第三段,论劳风的症状与预后。
原文:“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去掉目)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3 发表于: 2012-04-16
劳风就是因劳而受风,因为劳累而表虚,外受风邪所成的病就是风劳病。这是病因为主确定的病名,因劳而体虚,或表虚,又感受风邪,病因有劳累,六淫的风,劳风病是什么样子啊?岐伯说:劳风法在肺下,法常也,经常的,一般的,也有人解为刑罚的罚,就是病,病就是罚。常是肺的病。劳风的病位是肺,这个病什么样子?它使人脖子硬,项发硬。上疑为工字,工训为项,冥视,眼睛看东西不清楚了,视物模糊,咳嗽出的东西像鼻涕,就是痰浊,恶风,风邪外袭,卫气不能温煦,所以怕冷,又不能温散,就发热。这就是劳风之病。帝曰,这种病什么治疗啊?五液,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涕包括从鼻子里出来的,也包括气管里出的痰。岐伯说:要赶紧治疗,治疗其呼吸困难,呼吸有俯仰的动作。喘息。还有的解释为赶紧治疗项背的强急,脖子发硬,不能俯仰,赶紧急救之。还有的解释为赶快治疗。下面没谈怎么样治疗,但说了效果预后,巨阳引是说治疗方法,用针刺的方法,引动足太阳经气,针刺足太阳经的穴位,引动其经气。肾精充足的或青壮年人三天就可恢复,中年人,精气已经不太充足了,五天好。老年人,精气虚了,不精者,七天好。这样的病人,要咳出青黄涕,痰浊,状如脓一样,大小如弹丸,说明痰浊很粘稠,有的从口咳出来,有的从鼻子出来,咳出来是好事,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排出来,邪祛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4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是因劳受风,外邪未解,又入里化热,导致肺失清肃,痰热壅滞。由于里热未除,所以俯仰不解,项强,甚至痰阻气道的危侯,表邪不散可出现强上冥视,项强是太阳经的问题,太阳经循头项,背脊往下。恶风振寒不解,还可导致表之邪再度入里,化热灼肺,治疗时宣肺利气,排出痰浊,通畅气道,以救俯仰。同时又要驱散表邪,通利肺气,又要通利气道,又要引经,通利经气,使内外邪气俱解,这是热病表里双解的典型。为后世表里双解的方剂奠定了理论基础。2、预后,第一与人体的精气盛衰,年龄大小有关,年轻人气血旺盛,体质强壮者,抗邪有力,易祛除病邪,病程短。老年人,气血不足,体质差,抵抗力弱,病程长,预后差。第二与能否及时排除痰液有关,痰出邪祛则正安,否则,痰阻气道,蕴结为脓,伤肺则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5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劳风病因病位、临床表现及预后与金贵要略上所说的肺痈相似,肺痈,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这里没讲痰,所以有人认为,金匮上别处的痰饮,是淡饮。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治疗上,张仲景创制了桔梗汤解毒排脓。对痰闭气阻的,热毒壅滞的肺痈,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现在有一些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也有类似症状。感染之后有点发烧,有些恶寒,咳浓痰,青黄涕,有的痰有腥臭味,这时还可用千金苇茎汤治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6 发表于: 2012-04-16
第四段,论肾风的症状与病机。
   原文:“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7 发表于: 2012-04-16
有的人有肾风之病,肾风之病是说风邪客于肾,而导致的疾病。面部浮肿的样子,壅滞,目下壅,如卧蚕之状,蚕新脱了一层皮一样亮亮的。语言不利,因为肾脉系舌本,就是系舌根,肾受风邪,导致语言不利,舌头不灵活,有这样的症状,问可不可刺?岐伯说:虚不能刺,正气虚时不能刺,如果刺了,特别是用泄法,更伤人正气。所以后五日,邪气必然至也,加重,影响到其它脏腑,一日一脏,五日又回来了,更严重了,帝曰:严重了又怎样啊?严重了就出现少气,本身伤肾,肾的阴精阳气都不足。还有时热,不是持续发热,热势从胸背上至于头,胸背,特别胸部又是少阴经所行部位,背部,头部则是足太阳经的部位,也就是少阴和太阳相表里,两经都受到影响,所以热气从胸,从背上升于头,还有汗出手热,风邪袭表汗出,手热是心肾两经的关系,肾精不足,心气有余而手热。还有口干苦渴,热伤津液口干而渴,不是口苦,口苦,也是有热才口苦,若是口苦,就是以温为主了,小便黄,是少腹中有热,有热,津液受伤,小便量少,色黄。目下肿,下眼脸浮肿,下眼脸又属脾,风邪影响到脾,风木之气克害了脾土,上眼脸属胃,目下肿也是有水气,水邪。腹中鸣,腹中鸣响,影响脾了。身重难以行,邪气阻滞经脉的原因。月事不来,还烦而不能食,还不能平卧,平卧就咳嗽。这样的病就叫风水。这里又成了风水,是因为肾风而虚,不当刺而刺,五日后,其气必至,病重了,变成了风水,导致风水。有关这个问题,在刺法中有论述。张介宾认为,刺法是指素问-水热穴论。
下边是分析肾风病的病机。帝曰:愿闻其说。岐伯说:邪气所凑,其气必虚。这是前提,邪气侵犯的部位,要以人体正气之虚为前提,正如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所以,阴虚者阳必凑之。阴精不足,风邪才能侵入,由于肾阴虚,风邪凑之,所以出现少气,阴精不能化气,阴虚就有内热,阴不制阳,所以发热。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就易汗出。本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针对阴虚者,阳必凑之而言的,其实有普遍性。不同部位虚,受同一外邪,得不同的病,不同部位得病。口角易起泡,是脾虚。肾风是风邪侵犯到肾,肾阴虚,所以出现少气,发热,汗出,小便黄,这是少腹中有热也,是病机。热灼津液,小便就黄,如果少腹有寒,则小便清长。不能仰卧是因为胃中不和,仰卧时胃气上冲,上逆。平卧则咳甚,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有人平卧咳喘加剧,是气上迫肺。很多有水的病人,微肿先见于目下,因为目下,下眼睑的部位是属于太阴所主的,脾的。很多有水的病,常见目下微肿。为什么?岐伯说:有水,各种水气病,都可使目下肿。肺气不宣,感冒咳嗽,目下也微肿,这是肺气不宣,使水液不能宣泄。风水病,怎么也是脾了呢?风水病留了个水,水居于腹中,腹中就是脾所主的部位。同时肾风之病,不但影响到胃,又影响到肺,又影响到脾,所以叫肾风病,以病在肾为主,其实影响到几个脏腑,脾肺肾和水关系密切,同时又有胃的问题,肾者胃之关也。岐伯说:真气上逆,故口苦咽干,是心之真气上逆,又涉及心脏了,由于肾病之水邪,影响到心的真气上逆,口苦是火热的现象,水不能化生津液则舌干,水液停留,目下肿,浮肿,腹部有水,口照样渴,是水不化津,这又是气化不利了。卧不能平卧,平卧则能咳出清水,水气上逆咳嗽。所以很多腹部有水的病人,都不能平卧,平卧水气影响心神而惊,咳嗽就加剧了。腹中鸣,是因为病在脾,是由于脾弱而寒水之气伤之,所以胃里也有水音,肠鸣。邪气侵犯于脾,出现烦闷,脘腹胀闷,不能食,脾不能运化,胃不能受纳,饮食不下。下咽不畅,是由于胃脘隔,阻隔不通,胃气受水邪影响不能和降,隔塞不通,水气影响到胃了,胃的经脉在足,所以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子宫,胞经脉闭塞,胞宫络脉闭塞。也是水邪影响脾胃,气血化源不足,胞脉就闭塞,月经不来。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邪气上迫于肺,就影响心脉,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月事不来。肾风误刺出现风水病,五脏都影响到了,所以治疗肾风,既要考虑肾、风,又要考虑到全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8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在阐发风水病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而发时热的机理。正不胜邪,阴阳交争不解的阴阳交,少阴之气虚于内,风热之邪胜之的风厥病,劳伤肺肾引起的劳风,不当刺而刺的阴虚者阳必凑之的肾风,都是由于正不胜邪所致,阐明一个重要的发病学观点。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一个内在根据,在邪正斗争中,正气旺盛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同样的话还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等。虽有大风邪毒,弗之能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9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肾风,风水的治疗。这都可按水肿治疗,针刺有57个穴位,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这些治法。开鬼门就是发汗,鬼门是汗孔。洁净府是利小便,净府就是膀胱。去宛陈,一方面是祛除瘀积之水,另外就是祛瘀血。脏腑气血调整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这些,因为这个病是肾风,初起时,不妨适当散散风。张仲景因势利导,就近驱邪,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利小便常用肾气丸,防己茯苓汤之类,发汗常用越脾汤,大小青龙汤之类,利小便兼发汗用五苓散之类。急性肾小球肾炎象肾风,亚急性和慢性的很多肾小球肾炎也还象肾风。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