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
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
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久则四肢不收,发为黄胆,或为消中,饮食不为肌肤。
风羁瘫痪肉蠕,轻则四体不勤。
轻则怠惰,重则瘫痪,皆脾精不行,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肉属牌,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或痿痹不仁,谓之肉痿。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
肥甘热泛,口疮舌强,中消发疸∶唇燥口疮,舌根强痛,此肥甘之发也。
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
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
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
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盖脾热则胃液渗泄,故干而渴。疸者,湿热甚也。
酒色虚羸,节缓肠癖,吐泻转筋。
凡脾虚则梦饮食,虚则梦取,实则梦与,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阴气虚,则阳气入而胃不和。
前阴乃太阴阳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则精气竭而四肢不荣矣。
醉饱入房,则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肤,乃大肠移热于胃,亦名食易。
节缓者,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体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缓。
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入经不同,
络脉异所别也。
肠癖者,肾虚精气内消,下焦无主以守持,乃移热于脾,脾虚不能制水而受病,久为虚损,肠癖除而气不禁止者死。
吐泻转筋者,饮食伤风,木乘土也。
血瘕 而卧立皆倦,血瘀则为瘕 ,令人强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饮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温散分消。
补以参 苓术,茯苓、白术、甘草、苍术、陈皮、半夏、莲肉、芡实、山楂、扁豆、麦芽、滑石、山药、白芍、干姜、大
腹皮、升麻、柴胡、枳壳、人参、黄 。
泻必巴棱枳壳;巴豆、三棱、枳壳、赤芍药、葶苈、桑白皮、青皮、鳖甲。
凉以栀连滑石,山栀、黄连、羚羊角、甘草、白芍、连翘、升麻、泽泻、葳蕤、仙灵脾。
温必香附砂仁。 干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吴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红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病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