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77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刘完素讲亢害承制,亢则害常出现一个假象,如火热之极,大热之象,可表现出火热似水。盛夏恶寒,穿很厚,饮食必令热极始下咽,微温即吐,有的人给他热补,用胡椒煮伏雌之法,煮母鸡汤喝,一天吃三个母鸡,病更剧,脉数大且不弱,这是火极似水,不是真正的水,而是火热盛,胡椒发三阴之火,足太阴脾经,鸡能助痰生痰,使病加重,补益邪气了,用大承气汤下之,昼夜行20度,病减一半,后以黄连导痰汤加竹沥饮之,祛痰、祛热,治好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章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象不以质,以象为主,藏象,脏藏于内,质见于外,可阅者也。象,表现,形象等。这是藏象的特点,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生理活动规律为重点,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甚至把自然界都联系起来,这五个系统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相互之间也密切联系,体现人体局部和整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人体局部之间,与环境、社会之间也是一个整体。也有把病理包括在藏象学说之内的,这不对,病理时独立的部分。还有说包括经络,但经络有自己的特点,实际上,经络本来就属于藏象的内容,经络和藏象是不可分的,是一个整体。藏象理论的内容包括五脏、位置最高,还有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所以脏腑是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论述藏象的篇章很多,有的以论述藏象为主,有的涉及藏象理论。养生就是要养好生理部分,避免病理影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节 灵兰秘典论
灵兰,就是皇帝藏书的地方,叫灵台兰室。就是秘密的典籍。本篇分两段,第一段讲12官相使,或12脏之相使。这12脏腑又叫12官。官实际是职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2-04-14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2-04-14
这里有主有从,但强调协调统一的关系,12脏互相使用,为用,联系,主从,贵贱怎样?岐伯说:这问得太全面了,悉就是完全。请让我说一说。心主血脉,主神明,为君主之官,心的地位最高,因为心藏神,神统帅形体,比形体更重要,又统一不可分。神明泛指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还可细分不同层次,神由心统帅,心统帅全身,都受神的影响。当然还有不是心主神明的,五脏都主神。就现象说,各脏都和精神活动有影响,心气通于脑,心者,纤细微,无事不贯心,什么事都要通过心。
肺,相傅,傅就是辅助,宰相辅助君主,治理调节脏腑气血营卫。肺主气而朝百脉,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治节从肺脏这里出,肺是心的华盖,肺者,旁也,旁边辅佐。全身气血营卫的正常运行,脏腑百骸的活动正常,都要靠肺气的活动来维持,肺主治节的功能进行调解。
肝,有保卫机体的作用,谋略和肝有关,肝功能正常,人才正常谋略,思维。肝藏血,在志为怒,肝有病,血逆行,逆乱,怒气一发,精神活动不平静,肝者,捍也,心者纤也,肺者旁也,肝捍卫机体,抵抗外来邪气,是将军。
胆,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功能正常就可以决断,胆小、胆虚,温胆汤,清胆热来治疗它。胆小,善惊,要治胆,特别害怕,从胆小治。
膻中就是心包,心包络,臣使之官,近臣,主喜乐,是心主之宫城,保护心,代心用事,代心受邪,真心不受邪,受邪即死,外邪侵心,先侵心包。
脾胃,仓就是储存粮食的东西,脾胃是管理粮仓的官,受纳饮食水谷,化生精微,产生精微之气,散布到全身,脾者,俾也,补助全身生理功能的需要。
大肠,是传道,传导水谷,糟粕,变化,水液可渗出膀胱,糟粕变化为大粪。
小肠,受盛,化物,消化,分别清浊,吸收下传,肠者,畅也,六腑以通为用,传化水谷。
肾,作用强大,技术灵巧,含聪明智慧,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作用灵巧,肾精充足,肾精充沛,人的智慧也好。肾者,引也,引水谷,和利精神。肾气虚,水谷精微吸收、消化、排泄功能也失常,精神和利也靠肾,肾气充足,肾精充沛,精神调和爽利,肾精虚,精神就会痴呆、迟钝,无缘无故哭笑。
三焦,渎是水渠,决是挖,打开水沟,管水的官,是水道,通调水道,三焦水道,谷食也靠三焦来通畅,三焦是水谷之道,三焦气化,水液代谢正常。
膀胱,州,水中间的陆地,都,就是一片水,水泽所居之处,管理水的官,藏津液,经过气化后出膀胱,渗出,散出膀胱,这里的气化是膀胱气化,肾的气化,三焦的气化,甚至包括五脏的气化,中医讲得脏腑,是一个功能单位,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所以这里不单单是指膀胱,还包括膀胱经,又叫一身之阳,巨阳,一身皮表,腠理毫毛其应,主一身气化功能,排尿系统也在内,现在意义的膀胱没有气化功能。膀胱所藏津液去向有三:1、作为汗液排出,从腠理毫毛排出津液。唐容川的血证论讲,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汗是雨,是因为膀胱阳气作用)。2、化为尿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气海之气就是下焦之气,主要讲的肾气,则小便排出需要下焦之气的施化,肾气的气化,气海之气不及,不能施化,则闭隐不通,小便癃闭。下焦之气,肾阳气化,才可使膀胱之气,所藏津液正常排出为小便,不能气化则小便不通,津液也不光藏于膀胱,如五苓散,治疗膀胱蓄水,通利小便,但有时尿不在膀胱,如浮肿,通尿,浮肿消,水是藏在体内的,3、化为血液。诸病源候论的膀胱病侯讲,膀胱,肾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系归于膀胱,气化分如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为小便,津液入尿脬之前气化。肾脏、三焦、五脏的气化作用,使津液化生。
以上,12官相互协调,相互使用,不是相失,君主之官明,功能正常,神明正常,不紊乱,不昏乱,则下安,平安,心神一体,心神统一,形与神俱,失神者亡,按这个道理养生则寿,心调和,其它脏腑逐渐可调摄,就不可能出现错误,如按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君主正确,其它都会很好工作,反之,主不明,12官则危了,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了,12经脉也不通畅了,经脉流通气血,联络周身,神伤,经脉闭塞,形体也受到大的伤害,这样养生是遭殃,不可能健康,宗庙就危险了,要特别警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12官相使,相互为用,整体协调,心主神明,形神统一,神为主导。12脏腑相协调,发挥整体作用。2、心为君,是因为:一、心藏神,神统领全身,神为形之主,形神合一,形为神之宅,神藏在形中,没有形神就消失了。二、心主血脉,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精髓,命曰营气,即血脉,维持生命活动需要血。三、古代把中间看得很重要,有重中思想,中间位置的脏最重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2-04-14
临床指要:心为君之官,君主不能感受外邪,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又叫心之宫城,心包代心用事,代心受邪,心藏神,心主神明,但很多神志的病,是先伤心包,温病学派,讲神魂谵语者,清宫汤主之,膻中为心脏之宫城,清心包。再严重,甚至昏迷不醒了,心神失常,用牛黄安宫丸,治疗心受外邪导致神昏很有效,高烧持续不退用冰袋是闭门留寇,邪气出不来,冰伏其邪,让邪气藏伏起来,但该用物理降温时可用,内经有记载,但对持续高烧病人,不能长期用冰袋,这要逼邪内陷。在诊断上看,心为君主的问题,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去则病不愈也,望面色,望眼神,切脉博,听声音,都有神的问题,有神不是暴露,是含蓄,不是真脏之气外露,声音有根,柔和,脉缓和有力,讲胃神根,根是肾气,阴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两精结合,自然有神,在治病过程中,不能伤害心脏,从遣方用药上,审查病机上,重视得神上,治疗上都不要伤心脏,可体现出心为君主之官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讲医学探微,探源。
原文:“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2-04-14
医学道理,至高无上,至真至微的道理,非常微妙高尚,变化无穷,生理病理很复杂,不断变化,受内外因素影响,至道在微,变化无穷,谁能掌握它的根源,最本源的东西呢?这实在太难了,消者说是说有学问的人,瞿瞿是很勤勉的样子,深入研究医学理论,谁能掌握它的要领呢?闵闵是深远的,深远的这些理论,当,就是正确的东西,那个是最好的?要不断发展。恍恍惚惚这个数,似有似无之数,微妙,微小状态下,产生了毫厘,就可以度量了,毫厘积累起来,在扩大就可度量了,很明显了,再把它千之万之,就越来越大了,从微小之数,逐渐推,产生形体了。黄帝曰:好啊,太了不起了,我听到这些医学理论是金光大道,这是大圣之业,经先生这一讲,把医学大的道理已经宣明了,对这样重要的理论,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之,要沐浴,要斋戒,要清心,心里要清净,要诚恳,虔诚,要选吉日良辰,才敢接受您这样高深的理论,于是皇帝选良辰,接受这一理论藏于灵兰之室,流传下去。
理论阐释:医学是可知的,奥妙隐微变化无穷,但要知其要,知其源,要不断深入研究。2、从数出发,进行医学研究,如脉搏的至数,一呼一吸脉五至的问题,经脉的尺寸长短,一呼一吸气行几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节 六节藏象论
六节讲五运六气,天以六六为节,后面讲藏象论,选后面一段:
原文:“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