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71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0 发表于: 2012-04-23
疗效评定及中医保键

1.通过去看中医,了解自己的体质、身体状况,辩证地使用中医药调节体内的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使身体强壮;并经常参加有益的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才是科学的中医保健与养生,才能延年益寿。这就是中医特有的养生防病功能。



2.彻底治愈(根治):病症彻底消失,体内的阴阳已调补,体内阴阳平衡,免疫力已加强,身体渐渐强壮,旧病不易复发。


3。暂时治愈:临床病症暂时消失,但体内的阴阳失衡未调补,身体虚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旧病容易复发或又生新病,仍需用中药进一步进行康复治疗的。

4.好转(有效):临床病症减轻,说明药已对症,仍需按原药方继续服药。如能找精通中医医理药理的、能四诊合参的中医师根据你的体质及服药后的效果,对药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有神效。

5.没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说明药不对症,应停药,另选其他药方服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1 发表于: 2012-04-23
便秘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肠道实热
  ①大黄清胃丸(青松牌,辽宁省本溪中药厂;锦塔牌,辽宁省锦州中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胃火炽盛,口燥舌干,大便燥结。
  ②上清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
  ③牛黄上清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市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④牛黄清火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厂;银药牌,宁夏中药厂):每次2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胃蕴热,头晕目眩,口鼻生疮,风火头痛,痄腮红肿,大便秘结。
  ⑤清宁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齿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
  ⑥更衣丸(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1.5~3g,以黄酒或米汤送服。用于肝热内积,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不安。
  ⑦三黄片(赵都牌,河北邯郸制药厂;安药牌,河北省安国制药厂):每次4片,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三焦热盛,口鼻生疮,咽痛齿痛,胃热心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⑧麻仁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龙牡牌、健民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1~2次,开水送下。用于肠燥便秘。
  (2)肠道气滞
  ①槟榔四消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9,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大便秘结。
  ②木香槟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市中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3---6g,1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3)脾虚气弱
  ①补中益气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
  ②四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3~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
  (4)脾肾阳虚
  ①金匮肾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用于命门火衰,肾虚腰痛。
  ②青娥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补肾阴助肾阳,用于肾虚引起之诸症。
  (5)阴虚肠燥
  ①六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九芝图牌,苏州雷允公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每次2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
温开水送服。用于肾阴亏损。
  ②大补阴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 阴虚火旺。 ’
  ③百合固金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水蜜丸1次6g,1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
  ④当归养血丸(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次20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阴血不足。
  ⑤麦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9,水蜜丸每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肾阴虚。
  ⑥知柏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1次1丸,小蜜丸1次9g,水蜜丸1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2.单验方
  (1)肠道实热
  ①番泻叶6g,开水冲服,代茶饮。
  ②生大黄6g,开水泡,代茶饮。
  ⑧元明粉9g,温开水化服。
  ④芦荟15g,水煎服。
  (2)肠道气滞
  ①枳实15g,火麻仁30g,水煎取汁300ml,分3次服。
  ②炒莱菔子6g,皂荚末1.5g,共研细末,开水送服。
  ③紫菀、苏子、火麻仁各15g,水煎取汁300ml,1日3次口服,每次100m|。
  ④柴胡10g,陈皮20g,水煎取汁200ml,去渣,加入蜂蜜309,饭前服。
  (3)脾虚气弱
  ①白术60--100g,水煎服。
  ②生白术60--100g,黄芪20g,水煎取汁300ml,加入蜂蜜30g,每次100ml,每日3次服。
  (4)脾肾阳虚
  ①肉苁蓉30g,锁阳30g,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口服,每次100ml,服时加蜜适量。
  ②附子lOg,大黄9g,生姜3片,蜂蜜适量。前3味药先煎取汁200ml,加入蜂蜜适量,每次100ml,每日2次口服。
  (5)阴虚肠燥
  ①生何首乌30g,水煎服,服时加蜜适量。
  ②决明子20g,煎浓汤服,每日1次。
  ③决明子炒香研末,每次5--10g,加蜜适量,开水冲服。
  ④黄芪、枳实、威灵仙各等份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57~70丸,不拘时,姜汤饮下,忌茶。
  ⑤当归、白芷各等分,每次lOg,蜂蜜水下。
  ⑥蜂蜜30g,凉开水冲服。
  ⑦黑芝麻30g,当归30g,桃仁15g,枳实5g,蜂蜜30g,水煎服。
  ⑧火麻仁15g,当归10g,桑椹子30g,水煎服,加蜂蜜20g,调匀1次服下。
  3.食疗方
  (1)肠道实热
  ①生大黄粉lOg,生鸡蛋1个,蜂蜜20g。生鸡蛋磕入杯中,倒入生大黄粉,搅拌,加入蜂蜜,适量的凉白开水搅拌均匀,1次服下。
  ②生大黄lOg,蜂蜜20g。将生大黄用沸水泡20分钟,加入蜂蜜饮用,每日1剂。
  ③蜂蜜30g,甘蔗300g。将甘蔗轧取汁兑入蜂蜜中,加凉白开水冲服,每日1剂。
  (2)肠道气滞
  ①白萝卜1个,切成条块状,不拘时食用。
  ②白萝卜200g,菠菜200g。将菠菜洗净切断,入沸水中烫3分钟,捞出,萝卜洗净切细丝,与菠菜同入大盘内,加调料调味,每日1剂服之。
  ③炒决明子15g,蜂蜜30g。将决明子炒香捣碎,加水,300~400ml,煎煮10分钟,冲入蜂蜜,每日l剂,分2次服。
  (3)脾虚气弱
  ①黄芪30g,核桃仁50g,粳米100g,蜂蜜适量。将黄芪水煎,去渣取汁,放入核桃仁和洗净的粳米同煮稀粥,待熟后,加蜂蜜适量调合,每日1剂,分2次服。
  ②蜂蜜30g,凉白开水冲服,不拘时。
  (4)脾肾阳虚
  ①核桃仁、松子仁,不拘时食用。
  ②肉苁蓉30g,锁阳20g,核桃仁50g,粳米100g,蜜适量。将肉苁蓉、锁阳水煎,去渣取汁,放入核桃仁、粳米共煮粥,待熟时,加入蜜适量调味,每日1剂,分2次服。
  (5)阴虚肠燥
  ①百合50g,蜂蜜30g。将百合加水煮熟,入蜂蜜煮片刻,每日1剂,分3次饮服。
  ②白木耳50g,黑芝麻50g,蜂蜜30g,粳米lOOg,将黑芝麻、粳米、蜜共煮粥,待熟时纳入白木耳,煮半分钟食用,每日1剂。
  ③蜂蜜50g,香油30g,凉开水1000ml。将蜂蜜放入大碗内,用竹筷不停地搅拌,使其起泡,搅至泡浓密时,边搅动边缓缓倒入香油,搅拌均匀后,徐徐加入lOOml凉白开水,再搅拌,直至开水、香油、蜂蜜三者混合成液状,即可食用。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敷脐法
  ①大黄30g,皂角25g,黑丑20g,朴硝20g。上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以蜂蜜调药末适量成膏状,敷于肚脐孔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②皮硝9g,皂角末1.5g。将皮硝用水溶解后,再加入皂角末,调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天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③大黄、芒硝、枳实各等分,蓖麻仁适量。前3味药研为细末,取药粉6g,用蓖麻仁去壳捣烂同药粉混合成糊状,敷于肚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④大黄、芒硝、生地、当归、枳实各30g,厚朴、陈皮各15g。上诸药共研细末,过筛,用蜂蜜水调成膏,压成饼状,敷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⑤当归60g,大黄30g,芒硝15g,甘草15g。麻油熬,黄丹收膏,摊于牛皮纸上,敷神阙穴。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⑥枳实30g,青皮15g,槟榔15g,食盐30g。将4味药混合共碾成粗末,在锅内炒热,用布包裹,将药包放于患者脐部熨之,冷后再炒再烫,持续40分钟,每天2~3次。用于肠道气滞便秘。

  ⑦白术5g,黄芪5g,葱白、生姜、蜜适量。将前2味共研为细末,与葱姜共捣如泥,再加蜜少许共融,制饼敷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虚气弱便秘。

  ⑧淡豆豉、松子仁各9g,皂角刺12g,五倍子、火麻仁各6g,葱白适量。将前5味药混合共研细末,加入葱白共捣烂如膏状,将适量的药膏敷于患者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于脾虚气弱便秘。

  ⑨白芍50g,当归50g,熟地50g,大黄10g,芒硝10g。将上诸药混合研成细末加水及少量蜂蜜煎熬成浓稠膏状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摊布于蜡纸或纱布上,敷贴于患者肚脐上,胶布固定,一般24小时以内大便即通。用于阴血虚肠燥便秘。
  ⑩葱白半斤,先将葱白捣烂如泥,再炒热,敷于脐部,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⑩附子15g,苦丁香、川乌、白芷各9g,胡椒3g,大蒜lOg,蜂蜜适量。前5味共研细末,与大蒜同捣成饼,加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敷脐,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⑧半夏、硫磺各等份。将上2味研为细末,取药粉3g,用醋、酒各半调成糊状,敷于脐,外用胶布封固,每日1次,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2)塞肛门法 。
  ①皂角1条,红砂糖60g,葱白60g。将红砂糖熬煎成浓缩液倒出冷却后搓成条状,皂角煨黑存性研末,葱白捣汁。再以糖条浸入葱白汁然后粘上皂角末,再纳入肛门内,不久可大便畅通。用于各种便秘。
  ②取老姜似指头大,长约5cm。用草纸包裹,置于火中煨热取出,蘸上麻油塞入肛门内。用于各种便秘。
  ③白萝卜条、浓盐水适量。将白萝卜条浸入50%的浓盐水中,浸2~3天,取出后立即插入肛门内。用于各种便秘。
  ④蜂蜜适量。将蜂蜜微火煎熬,制成蜜栓,塞入肛门内,每天1次。用于各种便秘。
  ⑤牙皂3g,面粉lOg。将牙皂研为细末,与面粉混合,用冷开水调成条状,纳入肛门内。用于妇女大便不通。

  (3)灌肠法
  ①肥皂适量,加水制成肥皂水,取50~lOOml灌肠。用于各种便秘。
  ②大猪胆2枚。取猪胆汁隔汤炖透消毒,用时加开水,调成50%胆汁液,每次用40ml灌肠。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5.针灸与拔罐
  (1)体针
  ①肠道实热:取合谷、大肠俞、天枢、内庭、照海。毫针刺,用泻法。
  ②肠道气滞:取天枢、大肠俞、行间、太冲、风门、风池、合谷、支沟。毫针刺,用泻法。
  ③脾虚气弱: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天枢。毫针刺,用补法,并加灸。
  ④脾肾阳虚:取天枢、关元、三阴交、神阙。毫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三阴交、关元、神阙穴。
  ⑤阴虚肠燥:取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天枢。毫针刺,用补法,加灸。
  (2)耳针
  取脾、大肠、胃、直肠下段。用探针或火柴头探寻耳穴敏感点,后用王不留行籽置于敏感点上,以手压揉5分钟,使患者耳穴局部有酸胀或疼痛感,再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王不留行籽5分钟,每次保留3天,3天后另择穴位更换王不留行籽,15天为1个疗程。
  (3)梅花针
  取腰部、骶部、下腹部。重点叩打骶部,较重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其它治法 、
  (一)单方验方 .
  1。元明粉9克,温开水化服。
  2.生大黄6克,开水泡服。
  3.番泻叶6克,开水泡服。
  以上三方均适用于热秘证。
  4。萝b子(炒)6克,皂荚末1。5克。共研细末开水送服。适用于气滞痰浊之便秘(《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黑芝麻60克,捣碎,用蜂蜜调食。每日工一2次。适用于津枯肠燥之便秘(《江苏新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 .
  6.生首乌20克,煎服,可润肠通便(湖北中医学院《函授辅导资料》,1983年u期)。 . 、
  7.当归工5克,火麻仁15克,水煎服。适用于老年津亏血虚之便秘(《实用中医内科学》,.
  8.白木耳5克,水煎,掺入白砂糖适量,此为一日量,分2一s次服。适用于阴虚肠燥之老年便秘(《中医杂志》,1985年1期) +
  (二)外治法
  1.敷气海穴法。大田螺三个捣烂,加盐少许,敷贴脐下气海穴,适用于热秘(《中医外治法》)。
  2。熨脐法:葱半斤,捣成饼敷脐上,用热水袋,熨葱饼上,适用于冷秘(《同上》)。
  3.敷脐法。皮硝9克,、加水溶解,再加皂角末1.5克,调敷脐上,适用于热秘(《同上》)。
  4.握药法。以巴豆仁、干姜、良姜、韭子,硫黄、甘遂、白槟榔各1。5克,研极细末合匀,‘用米汤调分成二丸,先以花椒汤洗双手,然后用麻油涂手心握药,俟大便得下,则以冷水洗手去药,适用于冷秘(《中医杂志》,1985年1期)。
  (三)针刺法
  1.热秘;泻足三里,天枢,补照海,支沟。
  2.气秘;泻大敦、足三里,补支沟,太白。
  3.气血虚弱;①补气海、足三里和脾俞、胃俞。②腰骶骨两侧梅花针轻叩,每日一次。 . .
  4.冷秘。补大肠俞、肾俞,支沟、照海、灸关元(《中医杂志》,1985年1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2 发表于: 2012-04-23
便秘
  1.中成药
  (1)肠道实热
  ①大黄清胃丸(青松牌,辽宁省本溪中药厂;锦塔牌,辽宁省锦州中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胃火炽盛,口燥舌干,大便燥结。
  ②上清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
  ③牛黄上清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市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④牛黄清火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厂;银药牌,宁夏中药厂):每次2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胃蕴热,头晕目眩,口鼻生疮,风火头痛,痄腮红肿,大便秘结。
  ⑤清宁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齿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
  ⑥更衣丸(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1.5~3g,以黄酒或米汤送服。用于肝热内积,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不安。
  ⑦三黄片(赵都牌,河北邯郸制药厂;安药牌,河北省安国制药厂):每次4片,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三焦热盛,口鼻生疮,咽痛齿痛,胃热心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⑧麻仁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龙牡牌、健民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1~2次,开水送下。用于肠燥便秘。
  (2)肠道气滞
  ①槟榔四消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9,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大便秘结。
  ②木香槟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市中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3---6g,1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3)脾虚气弱
  ①补中益气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
  ②四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3~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
  (4)脾肾阳虚
  ①金匮肾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用于命门火衰,肾虚腰痛。
  ②青娥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补肾阴助肾阳,用于肾虚引起之诸症。
  (5)阴虚肠燥
  ①六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九芝图牌,苏州雷允公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每次2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
温开水送服。用于肾阴亏损。
  ②大补阴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 阴虚火旺。 ’
  ③百合固金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水蜜丸1次6g,1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
  ④当归养血丸(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次20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阴血不足。
  ⑤麦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9,水蜜丸每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肾阴虚。
  ⑥知柏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1次1丸,小蜜丸1次9g,水蜜丸1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3 发表于: 2012-04-23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下面癫狂分类,

选择与病症相符的癫狂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

一.癫证: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为特点,病机以阴虚血少,痰气郁结为主。

二.狂证: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为特点,病机以肝胆火盛痰涌为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4 发表于: 2012-04-23
请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下面癫证分类,

选择与病症相符的癫证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 可另查狂证



一.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顺气导痰汤合控涎丹加减。

 若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可用三圣散,以瓜蒂、藜芦、防风取吐,动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可先予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等,以化痰行气。

 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气郁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治宜清热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伴有神昏志乱者,可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若逐渐出现高声吵嚷,打骂毁物。为火盛欲狂之证,当从狂证诊治。

二.气虚痰结 证候癫病日久,神情淡漠,不动不语,甚则呆若木鸡,目瞪如愚,傻笑自语,思维混乱,甚则妄见、妄闻、自责自罪,面色萎黄,气短无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常用方涤痰汤合四君子汤。

三.心脾两虚证: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衰少。面色萎黄,脉细无力,舌淡。养心汤。

 神思迷乱,痴呆不语,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迈肾衰,脾肾俱虚,精气不足,痰浊内生,脑失濡养,神明逆乱,治宜温肾健脾,运旋中焦气机,令脾气健,精气生,神明复,可用济生肾气丸加仙灵脾、菖蒲、郁金等。


请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下面狂证分类,

选择与病症相符的狂证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 可另查癫证



一.痰火上扰证:性情急躁,两目怒视,失眠,骂詈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毁物伤人,气力逾常。头痛,面色目赤。大便闭结、舌絳苔黄、脉弦大滑数。生铁落饮。

 1.谵语发狂,便秘弦实,以肝胆火 盛为主,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

 2.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以阳明热盛为主的,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皂角、猪胆汁,荡涤秽浊。

 3.若之神志尚清,心烦不寐,为痰热内扰,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4.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其状如癫,可按癫证诊治。

二.包络脉瘀 证候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细涩。常用方定狂逐瘀汤。

三.火盛伤阴证:精神疲惫。烦躁。多言兼惊,形瘦,面红、脉细数。二阴煎合千金定志丸。

 此外,癫狂一证常有因瘀血内阻所以者,除神志症状外,还可见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下脉络瘀粗,脉沉涩等证。治疗应予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大法,如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桃仁24 柴胡9 香附6 木通9 赤芍9 半夏6 大腹皮9 青皮6 陈皮9 桑白皮9 苏子12(研) 甘草1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5 发表于: 2012-04-23
癫 狂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病原因,大都以七情所伤为首要,或因恼怒惊恐,或因悲喜交加,或思虑不遂。正如《证治要诀。癫狂》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此外,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也有密切关系。若禀赋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暂短的情志失畅,而不为病。反之,若禀赋阴阳有所偏胜,稍遇惊恐或情志不遂则易发病。先天禀赋多与家族有关。因此,此病证在患者的家族中亦或有类似病
史。
  癫狂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阴阳失调
  由于七情所伤或禀赋阴阳有所偏胜,阴阳失去平衡,阴阳逆乱;则心神被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又说.“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癫疾。”如恼怒惊恐或喜怒无常,耗伤心阴,损及肝肾,木失濡润,相火亢旺,心火暴涨,或因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虑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阳气盛则躁狂不安,阴气盛则痴呆少语。正如;<<难经。二十难》所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及《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所说。。气并于阳则为狂”。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二,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或因肝气郁滞,横克睥土,脾气不伸,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火上扰,蒙蔽心窍,逆乱精明,而致癫狂之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所说。“狂由大惊大怒,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主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三、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受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脑气凝滞,与脏腑之气不接,心窍被蒙;亦可导致癫狂。
  综上所述,癫狂多由七情所伤或先天禀赋异常所致。其病机则以阴阳失调、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由于素体禀赋的差异及七情的刺激,可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及气火痰瘀的产生,如暴怒伤肝,肝阳暴张,肝火亢盛,以致扰乱心神;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阴不足,心火独亢,以致神明逆乱,或脾失健运,化生无权,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以致神无所主,或为旰气横逆,木克脾土,以及思虑伤脾,脾失运化之权,而致痰涎内生,迷塞心窍,或气滞血瘀,滞塞脑气,失其精明等等。

癫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禀赋素虚,心胸狭隘,患得患失,性格内向,遇有人事拂意,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痰气郁结,蒙蔽心窍而发为本病。患者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如若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性格活泼开朗之人,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易发本病。
  2.情志内伤精神紧张刺激,忧思郁结,或气郁不行,气滞湿郁,痰气交结上蒙清窍;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蒙蔽心神脑窍均可发为本病。此外情志失节,所愿不遂,突受惊恐以及其它情志过极,可成为癫病发作的诱发因素。
  3.饮食失节嗜食肥甘膏粱,一方面可化生痰浊,内伏于心,另一方面损伤脾胃,水谷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内盛,若遇情志不遂,痰浊与气滞相搏,阻蔽神明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
  1.发病起病多缓慢,呈渐进发展。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脑)、肝、脾,亦可涉及肾。
  3.病性属阴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心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气滞、痰阻。
  4.病势本病初起可表现为实证,但可转为虚实夹杂证,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更伤,致心脾及肾损伤,表现以虚证为主。
  5.病机转化初期主要由七情内伤,郁怒伤肝,肝气郁滞;进而木克脾土,运化失司,水湿不化,聚生痰浊;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病则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致邪未去而正已伤,气虚而痰瘀互结。日久不愈,伤及肝肾,病机复杂,病体难愈。


癫 狂

  (类证鉴别)
  癫证与郁证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情志所伤有关,但亦有其不同之处,兹当鉴别:
  郁证多见易怒喜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或见痴呆等症。一般巳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所伤,五脏虚损,使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或痰涎内生而神明被扰。 .
  郁证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展为癫狂之证。
  癫证与痫证亦易鉴别。、痫证亦为反复发作的神志病变,发作时双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而癫证无此症状。

癫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自语少动,或悲郁善哭,呆痴等性格和行为异常表现。
2.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3.有家族史。

  4.排除药物原因导致者。
  5.头颅CT及其它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1.郁病癫病与郁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但郁病多见易怒善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以自我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为主要表现,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癫病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一般已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七情所伤,气滞、痰浊扰乱神明,或心血不足,神明失养而成。但两者亦有联系,郁病日久,病情进一步加重,致气郁痰结,蒙蔽神明则可转为癫病。
  2.痴呆癫病和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但痴呆者以智能活动障碍为突出表现,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常有脑萎缩等器质病变。而癫病临床多以性格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症状表现多不能自制,基本病机为气郁痰结,蒙蔽心窍,或心脾两虚,心窍失养,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癫 狂

  (类证鉴别)
  癫证与郁证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情志所伤有关,但亦有其不同之处,兹当鉴别:
  郁证多见易怒喜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或见痴呆等症。一般巳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所伤,五脏虚损,使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或痰涎内生而神明被扰。 .
  郁证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展为癫狂之证。
  癫证与痫证亦易鉴别。、痫证亦为反复发作的神志病变,发作时双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而癫证无此症状。

癫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自语少动,或悲郁善哭,呆痴等性格和行为异常表现。
2.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3.有家族史。

  4.排除药物原因导致者。
  5.头颅CT及其它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1.郁病癫病与郁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但郁病多见易怒善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以自我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为主要表现,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癫病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一般已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七情所伤,气滞、痰浊扰乱神明,或心血不足,神明失养而成。但两者亦有联系,郁病日久,病情进一步加重,致气郁痰结,蒙蔽神明则可转为癫病。
  2.痴呆癫病和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但痴呆者以智能活动障碍为突出表现,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常有脑萎缩等器质病变。而癫病临床多以性格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症状表现多不能自制,基本病机为气郁痰结,蒙蔽心窍,或心脾两虚,心窍失养,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癫 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癫狂证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兼挟气郁,痰火、瘀血,主要病变在心肝(胆)脾肾,但癫证与狂证又各自有其特点,临证中不可不辨。
  癫证的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为特点,病机以阴虚血少,痰气郁结为主。 .
  狂证的临床表现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为特点,病机以肝胆火盛痰涌为主。
  癫与狂,虽然在病机上有癫因痰气、狂因痰火之别,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既久,郁火渐得宣泄,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的证候。
  癫与狂的病机之本在于脏腑,气郁、痰火、瘀血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为标。因此必须抓住脏腑虚实,阴阳盛衰的本质,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癫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豁痰解郁开窍为主,狂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荡涤痰火开窍为主,未发时,癫证宜补益心脾,解郁化痰,狂证宜调整阴阳,滋阴降火。

               癫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特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痴,对生活丧失信心,甚有自杀念头等性格情绪异常;以及静而少动,或口中喃喃,语无伦次,秽洁不知,不知羞耻等行为异常;可伴有失眠、纳呆、胸闷脘胀、叹息、呕吐痰涎等症状。
  2.辨别病性癫病早期多实证,中期多虚实夹杂,后期多虚证。精神抑郁,哭笑无常,喜太息,胸胁胀闷,此属气滞;神情呆滞,沉默痴呆,胸脘痞满,多属痰阻;情感淡漠,昏昏愦愦,气短乏力,多属气虚;沉默少动,善悲欲哭,食少便溏,肢体乏力,纳差,面色少华,病多属脾虚;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惊,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女子月经量少且色淡,多属血虚。
  二、治疗原则
  癫病的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疗当根据气滞、痰浊之偏重,而应用理气开郁、化痰开窍之法;中期以虚实夹杂居多,治疗则当扶正祛邪;后期多正虚,或心血不足,或心脾两虚,故治疗又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法。


癫 狂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转归与预后】
  痰气郁结之证属于癫病的实证,治疗当投以豁痰开窍之剂,俟痰去窍清,病情可稳定,预后尚好;若失治或误治,痰浊伤阳,成气虚痰结证,转为虚实夹杂证候,或痰浊日久化热,痰火扰心,又可转为狂病,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气虚痰结之证属于虚实夹杂证候,多见于癫病中期,治以补攻兼施,积极治疗,可使痰浊渐化,正气渐复,则病可向愈;如治不及时或妄用吐泻,更伤正气,致痰浊日盛,正气日衰,终使灵机混乱,病情缠绵反复,久可成为废人。
  心脾两虚之证属虚证,多见于癫病的晚期,病程较长,不可速效。若能扶正固本,用补养心脾之法坚持治疗,耐心调理,可使病情平稳,预后可较好,但部分病人易复发,且即使病情好转,也多灵机迟滞,工作效率不高;若失治、误治,或急于求功,正气日衰,伤及肝肾,又可转为肝肾阴虚之证及脾肾阳虚之证,而使病体难以治愈,变成废人。


癫 狂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转归与预后】
  痰气郁结之证属于癫病的实证,治疗当投以豁痰开窍之剂,俟痰去窍清,病情可稳定,预后尚好;若失治或误治,痰浊伤阳,成气虚痰结证,转为虚实夹杂证候,或痰浊日久化热,痰火扰心,又可转为狂病,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气虚痰结之证属于虚实夹杂证候,多见于癫病中期,治以补攻兼施,积极治疗,可使痰浊渐化,正气渐复,则病可向愈;如治不及时或妄用吐泻,更伤正气,致痰浊日盛,正气日衰,终使灵机混乱,病情缠绵反复,久可成为废人。
  心脾两虚之证属虚证,多见于癫病的晚期,病程较长,不可速效。若能扶正固本,用补养心脾之法坚持治疗,耐心调理,可使病情平稳,预后可较好,但部分病人易复发,且即使病情好转,也多灵机迟滞,工作效率不高;若失治、误治,或急于求功,正气日衰,伤及肝肾,又可转为肝肾阴虚之证及脾肾阳虚之证,而使病体难以治愈,变成废人。
  【护理与调摄】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癫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之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凡平素性格内向,心情抑郁者,遇有志意不遂或卒受惊恐而出现神情淡漠,沉默不语时就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于癫病患者各种各样的病态表现,要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对于一些行为异常,切不可责备。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耐心地劝导、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病人还可适当心理调护。对于有自罪自责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者,要派专人照顾,保管好有关药品,切不可让病人长时间独处。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对性格内向的人,如果处于生活、学习、工作紧张等压力大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贻情悦志。若遇有意志不遂,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尤其对有本病家族遗传史者更应警惕。
  二、康复
  癫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采取适当的康复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具体方法有:
  1.药物康复
  在病情稳定阶段,应继续辨证用药,坚持治疗相当一段时间,以调理各脏腑功能。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等方。
  2.食疗康复
  (1)心脾两虚者,可用黄芪莲子粳米粥。用黄芪15g,先煮去渣,加入莲子、粳米适量,文火煎煮20~30分钟使成粥,食用之,每日1次。
  (2)痰气交阻者,砂仁1.5g,荷叶蒂1个,全瓜蒌5~lOg,粳米50~lOOg。将荷蒂、砂仁、全瓜蒌先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最后加入冰糖。适用于痰涎壅盛证取吐之后者,可调养胃气,清除余痰。
  (3)心神不宁者,可用人参5g,茯神15g,酸枣仁lOg,砂糖30g。将前三味煎汤,调入砂糖,频服代茶饮。
  3.体疗康复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选用太极拳、剑、气功等,长期坚持。

癫 狂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对性格内向的人,如果处于生活、学习、工作紧张等压力大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贻情悦志。若遇有意志不遂,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尤其对有本病家族遗传史者更应警惕。
  二、康复
  癫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采取适当的康复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具体方法有:
  1.药物康复
  在病情稳定阶段,应继续辨证用药,坚持治疗相当一段时间,以调理各脏腑功能。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等方。
  2.食疗康复
  (1)心脾两虚者,可用黄芪莲子粳米粥。用黄芪15g,先煮去渣,加入莲子、粳米适量,文火煎煮20~30分钟使成粥,食用之,每日1次。
  (2)痰气交阻者,砂仁1.5g,荷叶蒂1个,全瓜蒌5~lOg,粳米50~lOOg。将荷蒂、砂仁、全瓜蒌先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最后加入冰糖。适用于痰涎壅盛证取吐之后者,可调养胃气,清除余痰。
  (3)心神不宁者,可用人参5g,茯神15g,酸枣仁lOg,砂糖30g。将前三味煎汤,调入砂糖,频服代茶饮。
  3.体疗康复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选用太极拳、剑、气功等,长期坚持。

癫 狂

  【现代研究】
  西医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有阴阳两类症状,其论述与中医研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阴证和阳证相吻合。其中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属中医癫病范畴,近年来研究表明,西医虽开展了以药物、工娱、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康复医疗方法,但疗效欠稳定,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大。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稳定,复发率降低,且可减少西药用量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显示了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就治疗概况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治疗
  王彦恒将脾虚性慢性精神分裂症分为4个证型论治,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脾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50g,枸杞子15g等;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炙黄芪15g,当归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脾虚血瘀,脑神失调型,治拟益气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炙黄芪5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20g,红花15g, 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共治疗观察48例病例,结果痊愈25例,占52.08%;好转22例,占45.83%;无效1例,占2.08%。经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型精神病23例,占57.87%,且年龄偏大,病程偏长,说明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位多居脾肾,其性以虚者为多见。提示治疗本病,培土固水养脑是为大法(北京中医,1997,<1>:11~12)。冯秀杰等对精神分裂症中属中医癫病范畴的122例患者根据临床证候特征,将其分为8个证型论治:痰火内结,上扰脑神型(124例),治拟豁痰泻火,清脑安神之法,药用生石膏120g,陈皮15g,竹茹15g,礞石60g,黄芩15g,栀子lOg,枳实lOg,酒制大黄lOg,佩兰lOg,炒枣仁80g等;肝火内炽,灼及脑神型(16例),治拟镇肝泻火,清脑宁神之法,药用生石决明60g,生龙齿60g,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lOg,枳壳15g,车前子lOg,酒制大黄lOg等;肝郁痰结,上及脑神型(7例),治拟解郁化痰,育脑安神之法,药用佛手lOg,香附12g,郁金20g,柴胡6g,远志lOg,白芍209等;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13)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脾肾两虚,上不益脑型(23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60g,枸杞子15g等;肝肾两虚,上不益脑型(17例),治拟补益肝肾,荣脑养神之法,药用当归15g,白芍40g,女贞子40g,菟丝子40g,枸杞子15g,杜仲30g,炒枣仁60g,何首乌30g,炒麦芽30g等;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16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生黄芪15g,当归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气虚血瘀,脑神失调型(6例),治拟益气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生黄芪6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20g,红花15g,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结果痊愈66例,占54.10%;好转55例,占45.08%;无效1例,占0.82%(中医杂志,1996,(1>:34~35)。
  二、主方加减治疗
  张世珍应用温胆汤合四物汤化裁,以法半夏lOg,陈皮lOg,茯苓25g,枳实12g,竹茹12g,当归12g,川芎15g,白芍log,甘草6g,菖蒲lOg,郁金12g,香附15g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分型属气郁血瘀,痰浊蒙蔽型加柴胡129,厚朴lOg;属痰瘀蔽窍,心脾两虚型加远志lOg,柏子仁lOg,黄芪30g,小麦30g;属郁热内扰。冲任失调型加黄连lOg,坤草15g,生地20g,菟丝子15g,炒枣仁15g。治疗癫证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北京中医,1996,<5>:16~17)。彭玉萍等采用补肾助阳法,方用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20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泽泻12g,茯苓12g,丹皮12g,桂枝lOg,附片10g,益智仁10g,酸枣仁lOg,石菖蒲lOg,甘草10g。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28例,结果痊愈4例,占14.29%,总有效率为92.85%,优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54%)。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脏腑失养,脾失健运,气血阻滞,精血耗损,其病及肾,以致肾阴阳俱虚,而又以阳虚为甚,肾阳虚以至命门火衰则无以化气,各种机能衰退,呈现一派阳气衰弱之象,治疗以固肾气温肾阳为本(湖南中医杂志,1997。(2>:8~9)。

疗效评定及中医保键

1.通过去看中医,了解自己的体质、身体状况,辩证地使用中医药调节体内的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使身体强壮;并经常参加有益的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才是科学的中医保健与养生,才能延年益寿。这就是中医特有的养生防病功能。



2.彻底治愈(根治):病症彻底消失,体内的阴阳已调补,体内阴阳平衡,免疫力已加强,身体渐渐强壮,旧病不易复发。


3。暂时治愈:临床病症暂时消失,但体内的阴阳失衡未调补,身体虚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旧病容易复发或又生新病,仍需用中药进一步进行康复治疗的。

4.好转(有效):临床病症减轻,说明药已对症,仍需按原药方继续服药。如能找精通中医医理药理的、能四诊合参的中医师根据你的体质及服药后的效果,对药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有神效。

5.没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说明药不对症,应停药,另选其他药方服用。

  针灸治疗癫狂奏效快,疗效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因狂者多实,癫者多虚,故治狂多用泻法,治癫多用补法。
  1.癫证:
  ①穴位,风府、身柱、大椎,本神。
  针法;风府、身柱、大椎为直刺,进针7分至1寸,徐进疾出。
  ⑵长强穴放血。 ‘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者。
  (2)安神补心胶囊(京都苑牌,北京京都苑制药厂):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头晕、健忘等症。
  2.单验方
  以生铁落30g,牡蛎30g,石菖蒲15g,郁金15g,胆南星20g,法半夏lOg。礞石20g,黄连9g,竹叶lOg,灯心草lOg,赤芍lOg,桃仁lOg,红花lOg组方,先加水煎生铁落、礞石30分钟,去渣留水加其它药物煎煮30分钟,取汁,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功能化痰开郁,主要用于痰浊蒙窍之癫病。
  3.针灸
  (1)体针以开窍化痰安神为主,针法视病人体质而定。一般实证当用泻法,虚实夹杂宜平补平泻,虚证用补法,且可加灸。取穴为肝俞、脾俞、神门、人中、百会、内关、间使、足三里、涌泉、翳风等可分组选用。
  (2)耳针神门、交感、脑干、内分泌、心、脾、肾、肝。
  4.精神疗法
  与病人促膝交谈,尽可能寻找发病根源,从而避免不利的环境刺激,理解、关心、劝导、鼓励病人,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亦可采用以喜胜忧等方法,以取得较好效果。


癫 狂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者。
  (2)安神补心胶囊(京都苑牌,北京京都苑制药厂):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头晕、健忘等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6 发表于: 2012-04-23
请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下面狂证分类,

选择与病症相符的狂证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 可另查癫证



一.痰火上扰证:性情急躁,两目怒视,失眠,骂詈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毁物伤人,气力逾常。头痛,面色目赤。大便闭结、舌絳苔黄、脉弦大滑数。生铁落饮。

 1.谵语发狂,便秘弦实,以肝胆火 盛为主,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

 2.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以阳明热盛为主的,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皂角、猪胆汁,荡涤秽浊。

 3.若之神志尚清,心烦不寐,为痰热内扰,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4.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其状如癫,可按癫证诊治。

二.包络脉瘀 证候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细涩。常用方定狂逐瘀汤。

三.火盛伤阴证:精神疲惫。烦躁。多言兼惊,形瘦,面红、脉细数。二阴煎合千金定志丸。

 此外,癫狂一证常有因瘀血内阻所以者,除神志症状外,还可见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下脉络瘀粗,脉沉涩等证。治疗应予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大法,如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桃仁24 柴胡9 香附6 木通9 赤芍9 半夏6 大腹皮9 青皮6 陈皮9 桑白皮9 苏子12(研) 甘草15)。


癫 狂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病原因,大都以七情所伤为首要,或因恼怒惊恐,或因悲喜交加,或思虑不遂。正如《证治要诀。癫狂》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此外,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也有密切关系。若禀赋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暂短的情志失畅,而不为病。反之,若禀赋阴阳有所偏胜,稍遇惊恐或情志不遂则易发病。先天禀赋多与家族有关。因此,此病证在患者的家族中亦或有类似病
史。
  癫狂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阴阳失调
  由于七情所伤或禀赋阴阳有所偏胜,阴阳失去平衡,阴阳逆乱;则心神被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又说.“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癫疾。”如恼怒惊恐或喜怒无常,耗伤心阴,损及肝肾,木失濡润,相火亢旺,心火暴涨,或因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虑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阳气盛则躁狂不安,阴气盛则痴呆少语。正如;<<难经。二十难》所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及《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所说。。气并于阳则为狂”。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二,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或因肝气郁滞,横克睥土,脾气不伸,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火上扰,蒙蔽心窍,逆乱精明,而致癫狂之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所说。“狂由大惊大怒,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主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三、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受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脑气凝滞,与脏腑之气不接,心窍被蒙;亦可导致癫狂。
  综上所述,癫狂多由七情所伤或先天禀赋异常所致。其病机则以阴阳失调、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由于素体禀赋的差异及七情的刺激,可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及气火痰瘀的产生,如暴怒伤肝,肝阳暴张,肝火亢盛,以致扰乱心神;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阴不足,心火独亢,以致神明逆乱,或脾失健运,化生无权,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以致神无所主,或为旰气横逆,木克脾土,以及思虑伤脾,脾失运化之权,而致痰涎内生,迷塞心窍,或气滞血瘀,滞塞脑气,失其精明等等。


                  狂病

  一、病因
  1.七情内伤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因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或因忧愁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均可令神无所主。
  2.饮食失节膏粱炙煿,易酿痰浊,贪杯好饮,里湿素盛,痰湿内蕴,郁而化热,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而成本病。
  3.禀赋不足 如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为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遇有惊骇悲恐,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禀赋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狂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
  二、病机
  1.发病病多起于仓卒之间,多呈急性发病。
  2.病位狂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胆关系密切,涉及脾、胃、肾等脏。
  3.病性狂病多属热证、阳证、实证。若久病不愈,邪实伤正,可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阳证、热证、实证,渐向虚实夹杂转化,邪去正衰可向癫病过渡。
  5.病机转化本病之初由心肝郁火、阳明腑热、痰热瘀血阻滞致狂。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病久不愈,则郁火、积热煎熬津液成痰,而火又以痰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锢结,扰乱神明,阻塞机窍,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脑络,使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郁火积热日久灼伤心营肾液,渐至心肾失济,阴虚阳越,虚实夹杂之证。久可阴损及阳,阴阳并损,进而病亦可转为癫病。
癫 狂

  (类证鉴别)
  癫证与郁证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情志所伤有关,但亦有其不同之处,兹当鉴别:
  郁证多见易怒喜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或见痴呆等症。一般巳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所伤,五脏虚损,使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或痰涎内生而神明被扰。 .
  郁证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展为癫狂之证。
  癫证与痫证亦易鉴别。、痫证亦为反复发作的神志病变,发作时双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而癫证无此症状。



                  狂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突发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言语、举止不正常状态。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3.排除药物、温热暑湿、外伤等原因所致者。
  4.头颅CT、MRI、脑脊液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二、鉴别诊断
  1.癫病癫病亦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神志疾病,但其属阴,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与狂证迥然有别。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癫病有可能转为狂病,狂病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病。
  2.蓄血发狂蓄血发狂为瘀热互结所致,具有少腹硬满、小水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多见于伤寒热病中。不同于狂病之因人事怫意,突然喜怒无常,狂乱奔走之主症。
  一、辨证要点
  癫狂证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兼挟气郁,痰火、瘀血,主要病变在心肝(胆)脾肾,但癫证与狂证又各自有其特点,临证中不可不辨。
  癫证的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为特点,病机以阴虚血少,痰气郁结为主。 .
  狂证的临床表现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为特点,病机以肝胆火盛痰涌为主。
  癫与狂,虽然在病机上有癫因痰气、狂因痰火之别,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既久,郁火渐得宣泄,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的证候。
  癫与狂的病机之本在于脏腑,气郁、痰火、瘀血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为标。因此必须抓住脏腑虚实,阴阳盛衰的本质,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癫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豁痰解郁开窍为主,狂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荡涤痰火开窍为主,未发时,癫证宜补益心脾,解郁化痰,狂证宜调整阴阳,滋阴降火。



                  狂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审中心证候本病的中心证候特征为狂乱奔走,呼号詈骂,不避水火,不辨亲疏。此外还可有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暴跳如雷,毁物伤人,倏忽转怒为喜,或裸体袒胸,旁若无人,蓬头垢面,几废寝食等。
  2.辨病性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病情属火;裸体袒胸,狂笑歌号,呼骂不休,大便秘结,病性属热;烦躁易怒,语无伦次,狂乱奔走,力敌众人,詈骂不避亲疏,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病性属痰火;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病性属瘀;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病性属阴虚。一般初发病时病多属实;反复发作,日久迁延,病多虚实夹杂。
  二、治疗原则
  狂病起始,属阳证、热证、实证。当以涤痰、泻火、通腑泄热、活血通络、祛邪为主。狂病日久,阴血受伤,又当以健脾益气生血、滋阴养血等扶正以祛邪调理之。
 狂病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转归与预后】
  本病起始,属火热实证,或夹痰涎瘀血,或寒凉太过,或因循失治,病情迁延或虚实夹杂,缠绵不愈,实少虚多,可向痴、癫转化;若能及时治疗,且又治之得法,不难恢复如初;如若不留意调畅情志,娱悦情怀,消除发病之源则易前端复萌;少数患者狂病屡发,或治不如法,则可贻患终生。
狂病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转归与预后】
  本病起始,属火热实证,或夹痰涎瘀血,或寒凉太过,或因循失治,病情迁延或虚实夹杂,缠绵不愈,实少虚多,可向痴、癫转化;若能及时治疗,且又治之得法,不难恢复如初;如若不留意调畅情志,娱悦情怀,消除发病之源则易前端复萌;少数患者狂病屡发,或治不如法,则可贻患终生。
  【护理与调摄】
  患者居室须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强光刺激。
  应尊重患者,尽可能让患者处于正常的物质、精神生活之中,经常与其谈心,了解病发之因,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对其情绪亢奋、行为不能自制者,须防止毁物伤人,及自身损伤。对情绪低落者,须防止其自杀行为发生,管好药品,尽量避免患者长时间独处。对饮食几废者,应予喂药、喂水,督促其进食,饮食以鱼类、蛋类、新鲜疏菜、水果等为宜,保证一定的营养。避免辛辣厚味,禁绝烟酒。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应尽量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下棋、绘画、弹琴、看书、郊游等等以贻情悦志,超俗脱凡,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若遇有人事怫意,或突遭变化,或邻里纠纷者,须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予以关心和照顾,及时解除不良情绪或环境的影响。
  二、康复
  狂病患者经治,神志行为恢复后即可予以康复治疗。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继续辨证选用调益心脾,交通心肾,养心怡神的方药,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平补镇心丹等。药用党参、麦冬、生地黄、制首乌、白芍、白术、山药、茯苓、远志、炒枣仁、柏子仁、砂仁、木香、丹参等,以巩固治疗。
  2.食疗康复
  (1)痰火未清者用碧玉鲫鱼汤。取250g鲫鱼1条,刮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入油锅稍煸。上好绿茶一撮,泡开,倾入鱼锅中,白萝卜1个,切丝,入鱼锅中,饮汤即成。取绿茶清心凉肝,萝卜消痰下气。
  (2)心脾不足者用黄芪莲子汤。取黄芪lOg,文火煎煮10分钟,去滓,入莲子10粒,粳米309煮成粥。取黄芪甘温扶脾,莲子调益心脾。
  (3)心肾不交者用百合地黄粥,生地15g,切丝,煮1~2沸,去滓,入百合1个,粳米309,煮成粥,加蜂蜜适量。取生地滋阴益肾,百合养心安神,共奏交通心肾。
  3.体育康复
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参加多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剑,气功等以悦情怡志,增强体质。
狂病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应尽量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下棋、绘画、弹琴、看书、郊游等等以贻情悦志,超俗脱凡,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若遇有人事怫意,或突遭变化,或邻里纠纷者,须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予以关心和照顾,及时解除不良情绪或环境的影响。
  二、康复
  狂病患者经治,神志行为恢复后即可予以康复治疗。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继续辨证选用调益心脾,交通心肾,养心怡神的方药,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平补镇心丹等。药用党参、麦冬、生地黄、制首乌、白芍、白术、山药、茯苓、远志、炒枣仁、柏子仁、砂仁、木香、丹参等,以巩固治疗。
  2.食疗康复
  (1)痰火未清者用碧玉鲫鱼汤。取250g鲫鱼1条,刮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入油锅稍煸。上好绿茶一撮,泡开,倾入鱼锅中,白萝卜1个,切丝,入鱼锅中,饮汤即成。取绿茶清心凉肝,萝卜消痰下气。
  (2)心脾不足者用黄芪莲子汤。取黄芪lOg,文火煎煮10分钟,去滓,入莲子10粒,粳米309煮成粥。取黄芪甘温扶脾,莲子调益心脾。
  (3)心肾不交者用百合地黄粥,生地15g,切丝,煮1~2沸,去滓,入百合1个,粳米309,煮成粥,加蜂蜜适量。取生地滋阴益肾,百合养心安神,共奏交通心肾。
  3.体育康复
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参加多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剑,气功等以悦情怡志,增强体质。

狂病

  【现代研究】
  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属中医狂病范畴,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抗精神病的西药治疗仍限于对症治疗,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却不能根治,不能阻挡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常需大量及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可造成各系统不良反应。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了西药用量,缩短了病程,减轻了副反应,降低了复发率,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疗效,显示了明显的优势。现就治疗概况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治疗
  刘立芬等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痰火内扰、痰湿内阻、气滞血瘀、阴虚火旺、阳虚亏损5型。以基本方宁神解郁汤(五味子15g,炒枣仁30g,夜交藤、菖蒲、当归各20g,郁金、柴胡各15g,甘草lOg),随辨证不同加减治疗并配合西药治疗100例,结果痊愈69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显效率93%,明显优于同期西药治疗组显效率(辽宁中医杂志,1996,23(5>:225~226)。
  二、专法专方治疗
  朱运斋等应用水蛭大黄合剂(水蛭lOg,大黄120g,虻虫l0g,红花l0g,石菖蒲lOg),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并适当配合西药,结果痊愈9例(28.1%),显著进步13例(40.6%),进步10例(31.3%),总有效率100%。并发现应用活血化瘀(破瘀)通下的中药,可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流变,随着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精神症状亦相应改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1>:646~648)。董自安采用:吐法用明矾20g,兑水lOOml,晨起1次服,2日1次,随症决定药物次数;泻法用番泻叶lOg,代茶饮,日3~4次;镇法用五石汤,药物为石膏30~509,寒水石、海浮石、代赭石各30g,青礞石15g。大便干加生大黄、瓜蒌仁;狂躁不眠加炒枣仁、茯神,另琥珀6g,朱砂29兑水冲服加减治疗,临床每取良效(新疆中医药,1993,<4>:43一--44)。包培英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狂症21例,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
杂志,1994,<1>:15~16)。
  三、分期治疗
  范火淮等认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以痰火瘀热实证为主,治宜急以清热泻火逐痰攻下之法,药用生石膏250g,生大黄(泡水兑服)80g,生铁落35g,青礞石、代赭石各65g,芒硝(冲)20g,随辨证不同加减治疗,并配合西药。病情控制稳定缓解期多表现为气血阴阳诸不足,尤以心阴虚损为著,治以养血安神,育阴潜阳,疏调气机,药用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加减治疗。平时应注意饮食,一般忌酸、辣、燥热、血、鸡、羊、狗肉等。治疗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治愈70例,显效85例,好转18例,无效9例(新中医,1996,(5>:30~31)。

狂 病
  四、其他治法
  针灸治疗癫狂奏效快,疗效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因狂者多实,癫者多虚,故治狂多用泻法,治癫多用补法。

  2。狂证:
  穴位;鸠尾、巨阙、上脘、中脘。
  刺法:鸠尾、巨阙向下斜刺1.5分,上脘直刺7分,疾入徐出。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狂病日久,阳盛阴伤者。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火炽盛者。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包络脉瘀型。
  2.单验方
  (1)黄芫花。取花蕾及叶,晒干研粉,成人每服1.5~6.og,饭前1次服下,10--20天为1疗程。主治狂病属痰火扰心者。一般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故孕妇、体弱、素有胃肠病者忌用。
  (2)巴豆霜,1~39,分2次间隔半小时服完,10次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第1疗程隔日1次,第2疗程隔2日1次。主治痰火扰心为主者。
  3.针灸
  (1)痰火上扰者,针刺人中、神门、曲池、丰隆、后溪等,留针,用泻法,或十宣放血。
  (2)包络脉瘀者,针刺郄门、内庭、神门、内关、三阴交、大陵、后溪等,平补平泻。
  (3)火盛伤阴者,针刺人中、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后溪等穴。
  4.精神疗法
  积极寻找发病之源,消除不良环境刺激,开导谈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等。
狂 病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狂病日久,阳盛阴伤者。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火炽盛者。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包络脉瘀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7 发表于: 2012-04-23
癫 狂
  (定义]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妄行骂詈、燥动多怒为特征。二者在症状和病因病机上,既有不同之处,又不能截然分开,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本证多见于青壮年.
  (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已有较系统的记载,并初步提出了治疗方法。在症状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阳明脉解篇》又说。“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蹏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在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素问。阳明脉解篇》又说:“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灵枢。癫狂》则认为。“狂始生……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在沧疗方面,《素问。病能论篇》指出:。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灵枢。癫狂》提出了针灸治疗本证的方法。 .
  《难经.五十九难》叙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居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指出。“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备急千金要方。风癫第五》则认为。“癫邪……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瞰食粪秽,或裸体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之。”
  金元时期对癫狂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认为:“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又说.。……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在《骂詈》中提出其治法,“此阳有余阴不足,三承气汤加当归,姜枣,名当归承气汤以利数行,候微缓,以三圣散吐之,后用凉膈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汤调之。”指出;“吐出痰涎宿物,一扫而愈。”《丹溪心法.癫狂》亦认为;。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盖为世所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是也,。并明确提出其病机“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如心经蓄热,当清心除热,如痰迷心窍,当下痰宁心……狂病宜大吐下则除之。。《丹溪心法活套》还指出以七情调治的理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后所能疗也,须诊察其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
  明清医家多宗痰火之说,治法上亦有一定的发展。如《医学正传。癫狂痫证》说。。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痫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狂宜乎下,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证治要诀.癫狂》亦指出。“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当治痰宁志。。…..”对于癫与痫的区别,《古今医统。癫狂证》认为。“古方每以癫痫并治出方,乃大误也。盖癫为心病而属实者多,痫为五脏兼病而属虚者多。”《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对此有更为详尽的说明;“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乎心风,此志愿高而不遂所欲者有之。”“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脸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瘈疚抽掣,目上视,或口眼喁斜,.或作六畜之声。。《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对癫狂的形证加以区别,并提出。。后世诸家有谓癫狂之病,大概是热,此则未必然也。此其形气脉气,亦各有据,不可不辨察阴阳分而治之:。对其治法亦作了详细地论述。认为治狂“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治癫“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而先之。”
  《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则提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开创了瘀血导致本病的理论。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癫、狂的病因病机、病证及其治疗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范围]
  西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由于感染,高热和中毒等出现的谵语、狂乱、精神错乱等症状,不在本篇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病原因,大都以七情所伤为首要,或因恼怒惊恐,或因悲喜交加,或思虑不遂。正如《证治要诀。癫狂》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此外,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也有密切关系。若禀赋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暂短的情志失畅,而不为病。反之,若禀赋阴阳有所偏胜,稍遇惊恐或情志不遂则易发病。先天禀赋多与家族有关。因此,此病证在患者的家族中亦或有类似病
史。
  癫狂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阴阳失调
  由于七情所伤或禀赋阴阳有所偏胜,阴阳失去平衡,阴阳逆乱;则心神被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又说.“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癫疾。”如恼怒惊恐或喜怒无常,耗伤心阴,损及肝肾,木失濡润,相火亢旺,心火暴涨,或因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虑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阳气盛则躁狂不安,阴气盛则痴呆少语。正如;<<难经。二十难》所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及《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所说。。气并于阳则为狂”。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二,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或因肝气郁滞,横克睥土,脾气不伸,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火上扰,蒙蔽心窍,逆乱精明,而致癫狂之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所说。“狂由大惊大怒,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主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三、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受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脑气凝滞,与脏腑之气不接,心窍被蒙;亦可导致癫狂。
  综上所述,癫狂多由七情所伤或先天禀赋异常所致。其病机则以阴阳失调、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由于素体禀赋的差异及七情的刺激,可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及气火痰瘀的产生,如暴怒伤肝,肝阳暴张,肝火亢盛,以致扰乱心神;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阴不足,心火独亢,以致神明逆乱,或脾失健运,化生无权,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以致神无所主,或为旰气横逆,木克脾土,以及思虑伤脾,脾失运化之权,而致痰涎内生,迷塞心窍,或气滞血瘀,滞塞脑气,失其精明等等。

  (类证鉴别)
  癫证与郁证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情志所伤有关,但亦有其不同之处,兹当鉴别:
  郁证多见易怒喜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或见痴呆等症。一般巳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所伤,五脏虚损,使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或痰涎内生而神明被扰。 .
  郁证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展为癫狂之证。
  癫证与痫证亦易鉴别。、痫证亦为反复发作的神志病变,发作时双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而癫证无此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癫狂证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兼挟气郁,痰火、瘀血,主要病变在心肝(胆)脾肾,但癫证与狂证又各自有其特点,临证中不可不辨。
  癫证的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为特点,病机以阴虚血少,痰气郁结为主。 .
  狂证的临床表现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为特点,病机以肝胆火盛痰涌为主。
  癫与狂,虽然在病机上有癫因痰气、狂因痰火之别,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既久,郁火渐得宣泄,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的证候。
  癫与狂的病机之本在于脏腑,气郁、痰火、瘀血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为标。因此必须抓住脏腑虚实,阴阳盛衰的本质,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癫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豁痰解郁开窍为主,狂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荡涤痰火开窍为主,未发时,癫证宜补益心脾,解郁化痰,狂证宜调整阴阳,滋阴降火。
  三、证治分类
  癫
  (一)痰气郁结
  症状及分析: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一一思虑太过,所求不得,旰气被郁,脾气不运,痰涎内生,气郁痰结,蒙蔽神明, 、
  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一一痰浊中阻。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
  方药。顺气导痰汤合控涎丹加减。 : .
  方解;前方降气化痰,解郁开窍,用于肝郁痰结之证,后方攻逐痰涎之力较强。半夏、陈皮,胆星,苦温燥湿化痰降气,茯苓,健脾利湿化痰,香附、菖蒲,解郁开窍,木香,宽中降气,甘遂、大戟、白芥子,攻逐痰涎。
  变证: .
  1.若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可用三圣散,以瓜蒂、藜芦、防风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
  2.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可先予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等,以化痰行气。
  3.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气郁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治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伴神昏志乱者,可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4。若逐渐出现高声吵嚷,打骂毁物,为火盛欲狂之证,当从狂证沦治.
  (---)心脾两虚
  症状及分析。 ,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悲欲哭一一素体禀赋不足或癫病日久,心脾两虚,,心血内亏,心神失养,
  肢体困乏,饮食衰少一一脾气不足:失其健运。
  面色萎黄,脉细无力,舌淡一一气血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
  方药;养心汤。
  方解;本方益气宁神,宜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证。人参、黄芪、甘草,补脾气,川芎、当归,益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肉桂,引药人心。
  变证:
  神思迷乱,痴呆不语,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迈肾衰,脾肾俱虚,精气不足,痰浊内生,脑失濡养,神明逆乱,治宜温肾健睥,运旋中焦气机,令脾气健,精气生,神明复,可用济生肾气丸加仙灵脾,菖蒲、郁金等。
  狂
  (一)痰火上扰
  症状及分析.
  性情急躁,两目怒视,失眠,骂詈不避亲疏一一暴怒伤肝、旰火暴涨,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 、
  逾垣上屋、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一一四肢为诸阳之末,阳盛则四肢实,
  头痛,面红目赤一一肝火暴盛,上扰清窍,
  大便闭结、舌绛苔黄;脉弦大滑数-一痰火壅盛、阳气独盛。
  治法:镇心涤痰,清盱泻火。 .

  方药;生铁落饮。
  (1)方解;本方清肝泻火,涤痰宣窍,宜手痰火壅盛之狂证。生铁落,重镇降逆,胆星、贝母、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宣窍安神,天冬、麦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
  (2)加减。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可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变证,
  1.谵语发狂,便秘溲赤,脉弦实,以肝胆火盛为主,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
  2.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以阳明热盛为主的,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皂角,猪胆汁,荡涤秽浊。
  3。若神志尚清,心烦不寐,为痰热内扰,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4。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其状如癫,可按癞证论治。
  (二)火盛伤阴
  症状及分析。
  精神疲惫一一狂久不已,正气被耗,
  烦躁,多言兼惊,形瘦,面红、脉细数一一狂久不已,阴虚心神失养,虚火内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合千金定志丸。 .
  (1)方解。本方滋阴以清虚火,养心而安神,宜于久狂阴伤,虚火内扰之证。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心,泄热清心,茯神、酸枣仁、甘草。
癫证辨证论治筒表
┏━━━━━━┳━━━━━━━━━━━━━┳━━━━━━━━━━━━━┳━━━━━━━━┳━━━━━━━┓
┃ 分类 ┃ 症 状 ┃ 病 机 ’ ┃ 治 疗 ┃ 例方 ┃
┣━━━━━━╋━━━━━━━━━━━━━╋━━━━━━━━━━━━━╋━━━━━━━━╋━━━━━━━┫
┃ 痰气郁结 ┃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 ┃ 思虑太过、所求未遂、脾 ┃ 理气解郁,化 ┃ 顺气导痰汤 ┃
┃ ┃ 志痴呆、苔腻、脉弦滑 ┃ 气不运,痰涎内生、蒙蔽 ┃ 痰开窍 ┃ ┃
┃ ┃ ┃ 神明 ┃ ┃ ┃
┣━━━━━━╋━━━━━━━━━━━━━╋━━━━━━━━━━━━━╋━━━━━━━━╋━━━━━━━┫
┃ 心脾两虚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 ┃素体禀赋不足,或癫证日 ┃健脾益气,养 ┃养心汤 ┃
┃ ┃悲欲哭、肢体乏困、面色 ┃久、心脾两虚、心血内亏、 ┃心安神 ┃ ┃
┃ ┃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心神失养 ┃ ┃ ┃
┣━━━━━━┻━━━━━━━━━━━━━┻━━━━━━━━━━━━━┻━━━━━━━━┻━━━━━━━┫
┃ 狂证辨证论治简表 ┃
┣━━━━━━┳━━━━━━━━━━━━━┳━━━━━━━━━━━━━┳━━━━━━━━┳━━━━━━━┫
┃ 分类 ┃ 症 状 ┃ 病 机 ┃ 治 疗 ┃ 例方 ┃
┣━━━━━━╋━━━━━━━━━━━━━╋━━━━━━━━━━━━━╋━━━━━━━━╋━━━━━━━┫
┃ 痰火上扰 ┃性情急躁、 骂詈不避亲 ┃暴怒伤肝、肝火暴涨、痰 ┃镇心涤痰.清 ┃生铁落饮 ┃
┃ ┃疏、毁物伤人、大便秘结、 ┃火壅盛,上扰神明.清窍 ┃肝泻火 ┃ ┃
┃ ┃舌降苔黄、脉弦大滑数 ┃ ┃ ┃ ┃
┣━━━━━━╋━━━━━━━━━━━━━╋━━━━━━━━━━━━━╋━━━━━━━━╋━━━━━━━┫
┃火盛伤阴 ┃精神疲惫,烦躁形瘦,面 ┃病久伤正、阴虚、虚火内扰 ┃滋阴降火,安 ┃二阴煎合千 ┃
┃ ┃红舌红,脉细数 ┃ ┃神定志 ┃金定志丸 ┃
┗━━━━━━┻━━━━━━━━━━━━━┻━━━━━━━━━━━━━┻━━━━━━━━┻━━━━━━━┛

养心安神。 .
  Q)加减: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此外,癫狂一证常有因瘀血内阻所发者,除神志症状外,还可见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下脉络瘀粗,脉沉涩等证。治疗应予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大法,如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
  四、其他治法
  针灸治疗癫狂奏效快,疗效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因狂者多实,癫者多虚,故治狂多用泻法,治癫多用补法。
  1.癫证:
  ①穴位,风府、身柱、大椎,本神。
  针法;风府、身柱、大椎为直刺,进针7分至1寸,徐进疾出。
  ⑵长强穴放血。 ‘
  2。狂证:
  穴位;鸠尾、巨阙、上脘、中脘。
  刺法:鸠尾、巨阙向下斜刺1.5分,上脘直刺7分,疾入徐出。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文献选录)
  《素问.阳明脉解篇》。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歧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走也。”
  《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素问.调经论篇》。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证治要诀.癫狂附心风》。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无语,时或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下寿星丸。。


                  狂病

  【定义】
  狂病是以精神亢奋,躁扰喧狂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狂乱奔走,不避水火,不辨亲疏等为特征。病由大怒卒惊,触动肝火,心火或阳明腑热上冲,元神被扰,神明无以自主而成。与癫病并列,而狂病属阳,癫病属阴。
  【范围】
  西医学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型及青春型、躁狂抑郁症的躁狂型、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反应性兴奋状态等大致相当于本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七情内伤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因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或因忧愁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均可令神无所主。
  2.饮食失节膏粱炙煿,易酿痰浊,贪杯好饮,里湿素盛,痰湿内蕴,郁而化热,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而成本病。
  3.禀赋不足 如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为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遇有惊骇悲恐,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禀赋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狂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
  二、病机
  1.发病病多起于仓卒之间,多呈急性发病。
  2.病位狂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胆关系密切,涉及脾、胃、肾等脏。
  3.病性狂病多属热证、阳证、实证。若久病不愈,邪实伤正,可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阳证、热证、实证,渐向虚实夹杂转化,邪去正衰可向癫病过渡。
  5.病机转化本病之初由心肝郁火、阳明腑热、痰热瘀血阻滞致狂。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病久不愈,则郁火、积热煎熬津液成痰,而火又以痰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锢结,扰乱神明,阻塞机窍,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脑络,使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郁火积热日久灼伤心营肾液,渐至心肾失济,阴虚阳越,虚实夹杂之证。久可阴损及阳,阴阳并损,进而病亦可转为癫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突发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言语、举止不正常状态。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3.排除药物、温热暑湿、外伤等原因所致者。
  4.头颅CT、MRI、脑脊液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二、鉴别诊断
  1.癫病癫病亦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神志疾病,但其属阴,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与狂证迥然有别。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癫病有可能转为狂病,狂病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病。
  2.蓄血发狂蓄血发狂为瘀热互结所致,具有少腹硬满、小水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多见于伤寒热病中。不同于狂病之因人事怫意,突然喜怒无常,狂乱奔走之主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审中心证候本病的中心证候特征为狂乱奔走,呼号詈骂,不避水火,不辨亲疏。此外还可有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暴跳如雷,毁物伤人,倏忽转怒为喜,或裸体袒胸,旁若无人,蓬头垢面,几废寝食等。
  2.辨病性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病情属火;裸体袒胸,狂笑歌号,呼骂不休,大便秘结,病性属热;烦躁易怒,语无伦次,狂乱奔走,力敌众人,詈骂不避亲疏,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病性属痰火;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病性属瘀;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病性属阴虚。一般初发病时病多属实;反复发作,日久迁延,病多虚实夹杂。
  二、治疗原则
  狂病起始,属阳证、热证、实证。当以涤痰、泻火、通腑泄热、活血通络、祛邪为主。狂病日久,阴血受伤,又当以健脾益气生血、滋阴养血等扶正以祛邪调理之。
  三、分证论治
  1.痰火上扰
  证候病起急骤,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红降,苔多黄腻,脉象弦大滑数。
  证候分析肝火暴涨,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故性情急躁,头痛失眠;痰火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骂詈不避亲疏;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气力愈常;肝火暴盛,扰于上则面红目赤,两目怒视;肝火犯胃,胃气失和则不食;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弦滑大数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盛之象。火属阳,阳主动,故发病急剧,狂暴不休。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生铁落饮加减。药用生铁落、黄连、黄芩、龙胆草、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茯神木、竹茹、朱砂、丹参、玄参、炙甘草。
  本证心肝火旺,痰随火升,痰火互结,上扰清空,神明失主而成,故宜镇心泻火涤痰。方中黄芩、黄连、龙胆草、竹茹清泄心肝实火,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茯神木涤痰宁神,生铁落、朱砂重镇降逆,镇心安神,共为主药;再辅以丹参、玄参养心血,固心阴,安抚其骚扰之地;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清泻肝火;如属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若烦渴引饮则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病情甚者酌用龙虎丸以劫夺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交作,只可暂用,不可多服,以免损伤肠胃;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热化痰安神。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病发之初,属阳证、热证、实证,为肝火暴涨,心火暴亢,阳明痰热内盛,痰火交结,胶锢不化,上扰清窍而成,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可短暂使用礞石滚痰丸、承气汤类以堕下顽痰腑实,使火无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调理脏腑,清除余邪。
  2.包络脉瘀

  证候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细涩。
  证候分析志郁不伸或忧恚恼怒,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迂滞,留瘀为患,故见面色晦黯,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瘀血久留,机窍为之阻塞,神明无由出入,故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少寐易惊。
  治法 疏瘀通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定狂逐瘀汤。药用桃仁、红花、柴胡、赤芍药、制香附、石菖蒲、丹参、郁金、琥珀粉、大黄、炙甘草。
方中丹参、赤芍药、桃仁、红花、琥珀粉、大黄共用以疏瘀通络,是为主药;辅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石菖蒲、郁金宣通神窍以定志;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2)加减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彻夜不寐者,加琥珀抱龙丸。
  (3)临证参考本证常见于狂病发作间歇期,且常与其它证候并存。如有痰涎夹杂者,则须疏瘀涤痰并进,方中可参入胆南星、天竺黄、川贝母等;如阴血已伤者,加入龟甲、玄参、白芍、生地黄等滋阴养血之品;如瘀热并存,宜加入黄芩、黄连、山栀、龙胆草等清热泻火之品,或并入丹皮凉血活血之味。
  3.火盛伤阴
  证候 狂病日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妄言妄语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形瘦疲惫,舌尖红,苔少或无苔,或苔剥裂,脉细数。
  证候 分析狂病日久,胃肠积热,心肝郁火,痰火互结之势已渐衰弱,故狂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邪热久羁,未免伤阴耗血损气,气不足则其势减而神疲惫;阴不足则不制心火,虚火上炎则寝无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形瘦;舌尖红,苔少或无苔或剥裂,脉细数,均为火盛伤阴之象。
  治法 育阴潜阳,安神定志。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琥珀养心丹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黄连、牛黄、黄芩、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人参、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粉、朱砂、炙甘草。
  方中黄连、牛黄、黄芩以清心泻火,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滋阴养血以潜亢阳,共为主药;辅以生龙齿、琥珀,朱砂重镇潜阳,镇心安神,人参、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定志;炙甘草调和诸药性,是为使药。
  (2)加减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可加孔圣枕中丹;大便干者,可加火麻仁、肉苁蓉、何首乌。
  (3)临证参考早晚可服天王补心丹,以养心安神。此外需调畅情志,娱悦情怀。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狂病日久,阳盛阴伤者。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火炽盛者。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包络脉瘀型。
  2.单验方
  (1)黄芫花。取花蕾及叶,晒干研粉,成人每服1.5~6.og,饭前1次服下,10--20天为1疗程。主治狂病属痰火扰心者。一般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故孕妇、体弱、素有胃肠病者忌用。
  (2)巴豆霜,1~39,分2次间隔半小时服完,10次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第1疗程隔日1次,第2疗程隔2日1次。主治痰火扰心为主者。
  3.针灸
  (1)痰火上扰者,针刺人中、神门、曲池、丰隆、后溪等,留针,用泻法,或十宣放血。
  (2)包络脉瘀者,针刺郄门、内庭、神门、内关、三阴交、大陵、后溪等,平补平泻。
  (3)火盛伤阴者,针刺人中、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后溪等穴。
  4.精神疗法
  积极寻找发病之源,消除不良环境刺激,开导谈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等。
  【转归与预后】
  本病起始,属火热实证,或夹痰涎瘀血,或寒凉太过,或因循失治,病情迁延或虚实夹杂,缠绵不愈,实少虚多,可向痴、癫转化;若能及时治疗,且又治之得法,不难恢复如初;如若不留意调畅情志,娱悦情怀,消除发病之源则易前端复萌;少数患者狂病屡发,或治不如法,则可贻患终生。
  【护理与调摄】
  患者居室须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强光刺激。
  应尊重患者,尽可能让患者处于正常的物质、精神生活之中,经常与其谈心,了解病发之因,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对其情绪亢奋、行为不能自制者,须防止毁物伤人,及自身损伤。对情绪低落者,须防止其自杀行为发生,管好药品,尽量避免患者长时间独处。对饮食几废者,应予喂药、喂水,督促其进食,饮食以鱼类、蛋类、新鲜疏菜、水果等为宜,保证一定的营养。避免辛辣厚味,禁绝烟酒。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应尽量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下棋、绘画、弹琴、看书、郊游等等以贻情悦志,超俗脱凡,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若遇有人事怫意,或突遭变化,或邻里纠纷者,须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予以关心和照顾,及时解除不良情绪或环境的影响。
  二、康复
  狂病患者经治,神志行为恢复后即可予以康复治疗。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继续辨证选用调益心脾,交通心肾,养心怡神的方药,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平补镇心丹等。药用党参、麦冬、生地黄、制首乌、白芍、白术、山药、茯苓、远志、炒枣仁、柏子仁、砂仁、木香、丹参等,以巩固治疗。
  2.食疗康复
  (1)痰火未清者用碧玉鲫鱼汤。取250g鲫鱼1条,刮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入油锅稍煸。上好绿茶一撮,泡开,倾入鱼锅中,白萝卜1个,切丝,入鱼锅中,饮汤即成。取绿茶清心凉肝,萝卜消痰下气。
  (2)心脾不足者用黄芪莲子汤。取黄芪lOg,文火煎煮10分钟,去滓,入莲子10粒,粳米309煮成粥。取黄芪甘温扶脾,莲子调益心脾。
  (3)心肾不交者用百合地黄粥,生地15g,切丝,煮1~2沸,去滓,入百合1个,粳米309,煮成粥,加蜂蜜适量。取生地滋阴益肾,百合养心安神,共奏交通心肾。
  3.体育康复
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参加多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剑,气功等以悦情怡志,增强体质。
  【医论提要】
  狂病,首见于《内经》。《灵枢》列有癫狂专篇。关于其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篇》也说:“阳气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圣济总录·卷第二七八·伤寒发狂》则说:“论日:重阳者狂,谓阳气独盛也。……若乃因火为邪,而发为惊狂,乃内有瘀血……”。可见邪火上扰、阴阳失调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赤水玄珠全集·癫狂痫门》中说“狂为痰火盛实……”;《丹溪手镜·狂六十二》中说:“又狂见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济众新编·卷二·神癫狂》认为:“胃、大肠实热燥火郁结成狂”。这里指出了痰火、瘀血、阴明实热也可引起狂病。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认为“多怒为狂”,指出了发病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明医指掌·卷七·癫狂症二》则阐发了狂病病因为心火、肝风、痰浊。他说:“或因大怒,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医碥·狂癫痫》则认为狂病病机为火气乘心,劫伤心血,神不守舍,痰涎入踞。他说:“若经年累月病狂不省者,则岂徒火之哉?必有痰涎迷留心窍乃成固疾也。盖火气乘心则心血必虚,兼之心神浮越,不守其舍,以故痰涎得乘虚入踞耳”。这里指出了狂病日久有虚的一面,而且与痰浊有关。 ,
  关于狂病的治疗方面,《卫生宝鉴·补遗·发狂》认为:“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医学入门·卷五·癫狂》认为,狂病是心火独盛,阳气有余,用小调中汤、三黄丸、控涎丹、单苦参圆等。张景岳则详细说明了狂病的证治,他在《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癫狂痴呆》中说:“若止因火邪而无胀闭热结者,但当清火,宜抽薪饮、黄连解毒汤、三补丸之类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蛮煎、二阴煎主之。若阳明火盛者,宜白虎汤、玉泉散之类主之。若心脾受热,叫骂失常而微兼闭结者,宜清心汤、凉膈散、三黄丸、当归龙荟丸之类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饮、抱龙丸、生铁落饮主之,甚者宜滚痰丸。若三焦邪实热甚者,宜大承气汤下之。”《张氏医通·神志门·狂》有关论述则集狂病治法之大成,他认为,上焦实者用生铁落饮,阳明实则脉伏,用大承气汤去厚朴加当归、铁落饮,在上者,用吐法,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狂者以恐胜之,以凉药补魄之阴,用清神汤;狂者以喜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用龙齿清魂散。
  【医案选粹】
案一
×××,男,20岁。
因患精神分裂症,经西医治疗77次,昏迷41次,电休克20次,无丝毫效果。行为紊乱,奔走不停,有时打人,问之不知所落,因见其躁动不安,乃予中药治疗。处方如下:
柴胡30g龙骨60g牡蛎60g大黄30g赤芍30g莪术lOOg20剂后较为安静,30剂后能相互对答,40剂后自知力恢复出院。3年随访,情况一直稳定。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案二
×××,女,18岁。
入院前2周(经潮前5天),开始兴奋,躁闹,哭笑无常,入院后仍极度骚动吵闹,做鬼脸,思维散漫,不停地讲“丽娜、美德”,当时诊断为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经氯丙嗪、电休克治疗,于7天后缓解。2周后,即经潮前4天故态复萌,再度重复“丽娜、美德”单调之词,继续予氯丙嗪、电休克治疗,15天后又缓解。间隔2周,第3次发病,症状同前,10天后又全部缓解,此时始明确诊断为周期性精神病,以达营汤治疗。处方如下:莪术lOOg大黄30g赤芍30g
1日显。当日即控制未再发病,连续3个月未复发而出院,随访1年,情况良好。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现代研究】
  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属中医狂病范畴,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抗精神病的西药治疗仍限于对症治疗,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却不能根治,不能阻挡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常需大量及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可造成各系统不良反应。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了西药用量,缩短了病程,减轻了副反应,降低了复发率,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疗效,显示了明显的优势。现就治疗概况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治疗
  刘立芬等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痰火内扰、痰湿内阻、气滞血瘀、阴虚火旺、阳虚亏损5型。以基本方宁神解郁汤(五味子15g,炒枣仁30g,夜交藤、菖蒲、当归各20g,郁金、柴胡各15g,甘草lOg),随辨证不同加减治疗并配合西药治疗100例,结果痊愈69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显效率93%,明显优于同期西药治疗组显效率(辽宁中医杂志,1996,23(5>:225~226)。
  二、专法专方治疗
  朱运斋等应用水蛭大黄合剂(水蛭lOg,大黄120g,虻虫l0g,红花l0g,石菖蒲lOg),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并适当配合西药,结果痊愈9例(28.1%),显著进步13例(40.6%),进步10例(31.3%),总有效率100%。并发现应用活血化瘀(破瘀)通下的中药,可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流变,随着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精神症状亦相应改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1>:646~648)。董自安采用:吐法用明矾20g,兑水lOOml,晨起1次服,2日1次,随症决定药物次数;泻法用番泻叶lOg,代茶饮,日3~4次;镇法用五石汤,药物为石膏30~509,寒水石、海浮石、代赭石各30g,青礞石15g。大便干加生大黄、瓜蒌仁;狂躁不眠加炒枣仁、茯神,另琥珀6g,朱砂29兑水冲服加减治疗,临床每取良效(新疆中医药,1993,<4>:43一--44)。包培英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狂症21例,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
杂志,1994,<1>:15~16)。
  三、分期治疗
  范火淮等认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以痰火瘀热实证为主,治宜急以清热泻火逐痰攻下之法,药用生石膏250g,生大黄(泡水兑服)80g,生铁落35g,青礞石、代赭石各65g,芒硝(冲)20g,随辨证不同加减治疗,并配合西药。病情控制稳定缓解期多表现为气血阴阳诸不足,尤以心阴虚损为著,治以养血安神,育阴潜阳,疏调气机,药用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加减治疗。平时应注意饮食,一般忌酸、辣、燥热、血、鸡、羊、狗肉等。治疗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治愈70例,显效85例,好转18例,无效9例(新中医,1996,(5>:30~31)。

狂病

  【定义】
  狂病是以精神亢奋,躁扰喧狂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狂乱奔走,不避水火,不辨亲疏等为特征。病由大怒卒惊,触动肝火,心火或阳明腑热上冲,元神被扰,神明无以自主而成。与癫病并列,而狂病属阳,癫病属阴。
  【范围】
  西医学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型及青春型、躁狂抑郁症的躁狂型、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反应性兴奋状态等大致相当于本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七情内伤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因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或因忧愁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均可令神无所主。
  2.饮食失节膏粱炙煿,易酿痰浊,贪杯好饮,里湿素盛,痰湿内蕴,郁而化热,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而成本病。
  3.禀赋不足 如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为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遇有惊骇悲恐,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禀赋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狂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
  二、病机
  1.发病病多起于仓卒之间,多呈急性发病。
  2.病位狂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胆关系密切,涉及脾、胃、肾等脏。
  3.病性狂病多属热证、阳证、实证。若久病不愈,邪实伤正,可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阳证、热证、实证,渐向虚实夹杂转化,邪去正衰可向癫病过渡。
  5.病机转化本病之初由心肝郁火、阳明腑热、痰热瘀血阻滞致狂。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病久不愈,则郁火、积热煎熬津液成痰,而火又以痰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锢结,扰乱神明,阻塞机窍,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脑络,使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郁火积热日久灼伤心营肾液,渐至心肾失济,阴虚阳越,虚实夹杂之证。久可阴损及阳,阴阳并损,进而病亦可转为癫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突发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躁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言语、举止不正常状态。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3.排除药物、温热暑湿、外伤等原因所致者。
  4.头颅CT、MRI、脑脊液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二、鉴别诊断
  1.癫病癫病亦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神志疾病,但其属阴,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或哭或笑,声低气怯,与狂证迥然有别。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癫病有可能转为狂病,狂病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病。
  2.蓄血发狂蓄血发狂为瘀热互结所致,具有少腹硬满、小水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多见于伤寒热病中。不同于狂病之因人事怫意,突然喜怒无常,狂乱奔走之主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审中心证候本病的中心证候特征为狂乱奔走,呼号詈骂,不避水火,不辨亲疏。此外还可有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暴跳如雷,毁物伤人,倏忽转怒为喜,或裸体袒胸,旁若无人,蓬头垢面,几废寝食等。
  2.辨病性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病情属火;裸体袒胸,狂笑歌号,呼骂不休,大便秘结,病性属热;烦躁易怒,语无伦次,狂乱奔走,力敌众人,詈骂不避亲疏,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病性属痰火;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病性属瘀;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病性属阴虚。一般初发病时病多属实;反复发作,日久迁延,病多虚实夹杂。
  二、治疗原则
  狂病起始,属阳证、热证、实证。当以涤痰、泻火、通腑泄热、活血通络、祛邪为主。狂病日久,阴血受伤,又当以健脾益气生血、滋阴养血等扶正以祛邪调理之。
  三、分证论治
  1.痰火上扰
  证候病起急骤,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红降,苔多黄腻,脉象弦大滑数。
  证候分析肝火暴涨,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故性情急躁,头痛失眠;痰火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骂詈不避亲疏;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气力愈常;肝火暴盛,扰于上则面红目赤,两目怒视;肝火犯胃,胃气失和则不食;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弦滑大数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盛之象。火属阳,阳主动,故发病急剧,狂暴不休。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生铁落饮加减。药用生铁落、黄连、黄芩、龙胆草、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茯神木、竹茹、朱砂、丹参、玄参、炙甘草。
  本证心肝火旺,痰随火升,痰火互结,上扰清空,神明失主而成,故宜镇心泻火涤痰。方中黄芩、黄连、龙胆草、竹茹清泄心肝实火,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茯神木涤痰宁神,生铁落、朱砂重镇降逆,镇心安神,共为主药;再辅以丹参、玄参养心血,固心阴,安抚其骚扰之地;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清泻肝火;如属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若烦渴引饮则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病情甚者酌用龙虎丸以劫夺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交作,只可暂用,不可多服,以免损伤肠胃;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热化痰安神。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病发之初,属阳证、热证、实证,为肝火暴涨,心火暴亢,阳明痰热内盛,痰火交结,胶锢不化,上扰清窍而成,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可短暂使用礞石滚痰丸、承气汤类以堕下顽痰腑实,使火无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调理脏腑,清除余邪。
  2.包络脉瘀

  证候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细涩。
  证候分析志郁不伸或忧恚恼怒,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迂滞,留瘀为患,故见面色晦黯,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瘀血久留,机窍为之阻塞,神明无由出入,故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少寐易惊。
  治法疏瘀通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定狂逐瘀汤。药用桃仁、红花、柴胡、赤芍药、制香附、石菖蒲、丹参、郁金、琥珀粉、大黄、炙甘草。
方中丹参、赤芍药、桃仁、红花、琥珀粉、大黄共用以疏瘀通络,是为主药;辅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石菖蒲、郁金宣通神窍以定志;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2)加减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彻夜不寐者,加琥珀抱龙丸。
  (3)临证参考本证常见于狂病发作间歇期,且常与其它证候并存。如有痰涎夹杂者,则须疏瘀涤痰并进,方中可参入胆南星、天竺黄、川贝母等;如阴血已伤者,加入龟甲、玄参、白芍、生地黄等滋阴养血之品;如瘀热并存,宜加入黄芩、黄连、山栀、龙胆草等清热泻火之品,或并入丹皮凉血活血之味。
  3.火盛伤阴
  证候狂病日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妄言妄语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形瘦疲惫,舌尖红,苔少或无苔,或苔剥裂,脉细数。
证候分析狂病日久,胃肠积热,心肝郁火,痰火互结之势已渐衰弱,故狂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邪热久羁,未免伤阴耗血损气,气不足则其势减而神疲惫;阴不足则不制心火,虚火上炎则寝无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形瘦;舌尖红,苔少或无苔或剥裂,脉细数,均为火盛伤阴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安神定志。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琥珀养心丹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黄连、牛黄、黄芩、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人参、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生龙齿、琥珀粉、朱砂、炙甘草。
  方中黄连、牛黄、黄芩以清心泻火,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滋阴养血以潜亢阳,共为主药;辅以生龙齿、琥珀,朱砂重镇潜阳,镇心安神,人参、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定志;炙甘草调和诸药性,是为使药。
  (2)加减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可加孔圣枕中丹;大便干者,可加火麻仁、肉苁蓉、何首乌。
  (3)临证参考早晚可服天王补心丹,以养心安神。此外需调畅情志,娱悦情怀。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狂病日久,阳盛阴伤者。

  (2)朱砂安神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火炽盛者。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包络脉瘀型。
  2.单验方
  (1)黄芫花。取花蕾及叶,晒干研粉,成人每服1.5~6.og,饭前1次服下,10--20天为1疗程。主治狂病属痰火扰心者。一般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故孕妇、体弱、素有胃肠病者忌用。
  (2)巴豆霜,1~39,分2次间隔半小时服完,10次为1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第1疗程隔日1次,第2疗程隔2日1次。主治痰火扰心为主者。
  3.针灸
  (1)痰火上扰者,针刺人中、神门、曲池、丰隆、后溪等,留针,用泻法,或十宣放血。
  (2)包络脉瘀者,针刺郄门、内庭、神门、内关、三阴交、大陵、后溪等,平补平泻。
  (3)火盛伤阴者,针刺人中、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后溪等穴。
  4.精神疗法
  积极寻找发病之源,消除不良环境刺激,开导谈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等。
  【转归与预后】
  本病起始,属火热实证,或夹痰涎瘀血,或寒凉太过,或因循失治,病情迁延或虚实夹杂,缠绵不愈,实少虚多,可向痴、癫转化;若能及时治疗,且又治之得法,不难恢复如初;如若不留意调畅情志,娱悦情怀,消除发病之源则易前端复萌;少数患者狂病屡发,或治不如法,则可贻患终生。
  【护理与调摄】
  患者居室须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强光刺激。
  应尊重患者,尽可能让患者处于正常的物质、精神生活之中,经常与其谈心,了解病发之因,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心理素质。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对其情绪亢奋、行为不能自制者,须防止毁物伤人,及自身损伤。对情绪低落者,须防止其自杀行为发生,管好药品,尽量避免患者长时间独处。对饮食几废者,应予喂药、喂水,督促其进食,饮食以鱼类、蛋类、新鲜疏菜、水果等为宜,保证一定的营养。避免辛辣厚味,禁绝烟酒。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应尽量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下棋、绘画、弹琴、看书、郊游等等以贻情悦志,超俗脱凡,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若遇有人事怫意,或突遭变化,或邻里纠纷者,须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予以关心和照顾,及时解除不良情绪或环境的影响。
  二、康复
  狂病患者经治,神志行为恢复后即可予以康复治疗。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继续辨证选用调益心脾,交通心肾,养心怡神的方药,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平补镇心丹等。药用党参、麦冬、生地黄、制首乌、白芍、白术、山药、茯苓、远志、炒枣仁、柏子仁、砂仁、木香、丹参等,以巩固治疗。
  2.食疗康复
  (1)痰火未清者用碧玉鲫鱼汤。取250g鲫鱼1条,刮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入油锅稍煸。上好绿茶一撮,泡开,倾入鱼锅中,白萝卜1个,切丝,入鱼锅中,饮汤即成。取绿茶清心凉肝,萝卜消痰下气。
  (2)心脾不足者用黄芪莲子汤。取黄芪lOg,文火煎煮10分钟,去滓,入莲子10粒,粳米309煮成粥。取黄芪甘温扶脾,莲子调益心脾。
  (3)心肾不交者用百合地黄粥,生地15g,切丝,煮1~2沸,去滓,入百合1个,粳米309,煮成粥,加蜂蜜适量。取生地滋阴益肾,百合养心安神,共奏交通心肾。
  3.体育康复
  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参加多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剑,气功等以悦情怡志,增强体质。
  【医论提要】
  狂病,首见于《内经》。《灵枢》列有癫狂专篇。关于其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篇》也说:“阳气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圣济总录·卷第二七八·伤寒发狂》则说:“论日:重阳者狂,谓阳气独盛也。……若乃因火为邪,而发为惊狂,乃内有瘀血……”。可见邪火上扰、阴阳失调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赤水玄珠全集·癫狂痫门》中说“狂为痰火盛实……”;《丹溪手镜·狂六十二》中说:“又狂见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济众新编·卷二·神癫狂》认为:“胃、大肠实热燥火郁结成狂”。这里指出了痰火、瘀血、阴明实热也可引起狂病。金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认为“多怒为狂”,指出了发病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明医指掌·卷七·癫狂症二》则阐发了狂病病因为心火、肝风、痰浊。他说:“或因大怒,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医碥·狂癫痫》则认为狂病病机为火气乘心,劫伤心血,神不守舍,痰涎入踞。他说:“若经年累月病狂不省者,则岂徒火之哉?必有痰涎迷留心窍乃成固疾也。盖火气乘心则心血必虚,兼之心神浮越,不守其舍,以故痰涎得乘虚入踞耳”。这里指出了狂病日久有虚的一面,而且与痰浊有关。 ,
  关于狂病的治疗方面,《卫生宝鉴·补遗·发狂》认为:“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医学入门·卷五·癫狂》认为,狂病是心火独盛,阳气有余,用小调中汤、三黄丸、控涎丹、单苦参圆等。张景岳则详细说明了狂病的证治,他在《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癫狂痴呆》中说:“若止因火邪而无胀闭热结者,但当清火,宜抽薪饮、黄连解毒汤、三补丸之类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蛮煎、二阴煎主之。若阳明火盛者,宜白虎汤、玉泉散之类主之。若心脾受热,叫骂失常而微兼闭结者,宜清心汤、凉膈散、三黄丸、当归龙荟丸之类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饮、抱龙丸、生铁落饮主之,甚者宜滚痰丸。若三焦邪实热甚者,宜大承气汤下之。”《张氏医通·神志门·狂》有关论述则集狂病治法之大成,他认为,上焦实者用生铁落饮,阳明实则脉伏,用大承气汤去厚朴加当归、铁落饮,在上者,用吐法,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狂者以恐胜之,以凉药补魄之阴,用清神汤;狂者以喜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用龙齿清魂散。
  【医案选粹】
案一
  ×××,男,20岁。
  因患精神分裂症,经西医治疗77次,昏迷41次,电休克20次,无丝毫效果。行为紊乱,奔走不停,有时打人,问之不知所落,因见其躁动不安,乃予中药治疗。处方如下:
  柴胡30g龙骨60g牡蛎60g大黄30g赤芍30g莪术lOOg20剂后较为安静,30剂后能相互对答,40剂后自知力恢复出院。3年随访,情况一直稳定。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案二
  ×××,女,18岁。
  入院前2周(经潮前5天),开始兴奋,躁闹,哭笑无常,入院后仍极度骚动吵闹,做鬼脸,思维散漫,不停地讲“丽娜、美德”,当时诊断为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经氯丙嗪、电休克治疗,于7天后缓解。2周后,即经潮前4天故态复萌,再度重复“丽娜、美德”单调之词,继续予氯丙嗪、电休克治疗,15天后又缓解。间隔2周,第3次发病,症状同前,10天后又全部缓解,此时始明确诊断为周期性精神病,以达营汤治疗。处方如下:莪术lOOg大黄30g赤芍30g
  1日显。当日即控制未再发病,连续3个月未复发而出院,随访1年,情况良好。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现代研究】
  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属中医狂病范畴,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抗精神病的西药治疗仍限于对症治疗,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却不能根治,不能阻挡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常需大量及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可造成各系统不良反应。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了西药用量,缩短了病程,减轻了副反应,降低了复发率,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疗效,显示了明显的优势。现就治疗概况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治疗
  刘立芬等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痰火内扰、痰湿内阻、气滞血瘀、阴虚火旺、阳虚亏损5型。以基本方宁神解郁汤(五味子15g,炒枣仁30g,夜交藤、菖蒲、当归各20g,郁金、柴胡各15g,甘草lOg),随辨证不同加减治疗并配合西药治疗100例,结果痊愈69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显效率93%,明显优于同期西药治疗组显效率(辽宁中医杂志,1996,23(5>:225~226)。
  二、专法专方治疗
  朱运斋等应用水蛭大黄合剂(水蛭lOg,大黄120g,虻虫l0g,红花l0g,石菖蒲lOg),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并适当配合西药,结果痊愈9例(28.1%),显著进步13例(40.6%),进步10例(31.3%),总有效率100%。并发现应用活血化瘀(破瘀)通下的中药,可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流变,随着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精神症状亦相应改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1>:646~648)。董自安采用:吐法用明矾20g,兑水lOOml,晨起1次服,2日1次,随症决定药物次数;泻法用番泻叶lOg,代茶饮,日3~4次;镇法用五石汤,药物为石膏30~509,寒水石、海浮石、代赭石各30g,青礞石15g。大便干加生大黄、瓜蒌仁;狂躁不眠加炒枣仁、茯神,另琥珀6g,朱砂29兑水冲服加减治疗,临床每取良效(新疆中医药,1993,<4>:43一--44)。包培英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狂症21例,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
杂志,1994,<1>:15~16)。
  三、分期治疗
  范火淮等认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以痰火瘀热实证为主,治宜急以清热泻火逐痰攻下之法,药用生石膏250g,生大黄(泡水兑服)80g,生铁落35g,青礞石、代赭石各65g,芒硝(冲)20g,随辨证不同加减治疗,并配合西药。病情控制稳定缓解期多表现为气血阴阳诸不足,尤以心阴虚损为著,治以养血安神,育阴潜阳,疏调气机,药用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加减治疗。平时应注意饮食,一般忌酸、辣、燥热、血、鸡、羊、狗肉等。治疗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治愈70例,显效85例,好转18例,无效9例(新中医,1996,(5>:30~31)。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8 发表于: 2012-04-23
癫 狂
  (定义]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妄行骂詈、燥动多怒为特征。二者在症状和病因病机上,既有不同之处,又不能截然分开,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本证多见于青壮年.
  (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已有较系统的记载,并初步提出了治疗方法。在症状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阳明脉解篇》又说。“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蹏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在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素问。阳明脉解篇》又说:“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灵枢。癫狂》则认为。“狂始生……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在沧疗方面,《素问。病能论篇》指出:。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灵枢。癫狂》提出了针灸治疗本证的方法。 .
  《难经.五十九难》叙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居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指出。“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备急千金要方。风癫第五》则认为。“癫邪……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瞰食粪秽,或裸体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之。”
  金元时期对癫狂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认为:“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又说.。……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在《骂詈》中提出其治法,“此阳有余阴不足,三承气汤加当归,姜枣,名当归承气汤以利数行,候微缓,以三圣散吐之,后用凉膈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汤调之。”指出;“吐出痰涎宿物,一扫而愈。”《丹溪心法.癫狂》亦认为;。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盖为世所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是也,。并明确提出其病机“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如心经蓄热,当清心除热,如痰迷心窍,当下痰宁心……狂病宜大吐下则除之。。《丹溪心法活套》还指出以七情调治的理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后所能疗也,须诊察其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
  明清医家多宗痰火之说,治法上亦有一定的发展。如《医学正传。癫狂痫证》说。。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痫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狂宜乎下,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证治要诀.癫狂》亦指出。“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当治痰宁志。。…..”对于癫与痫的区别,《古今医统。癫狂证》认为。“古方每以癫痫并治出方,乃大误也。盖癫为心病而属实者多,痫为五脏兼病而属虚者多。”《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对此有更为详尽的说明;“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乎心风,此志愿高而不遂所欲者有之。”“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脸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瘈疚抽掣,目上视,或口眼喁斜,.或作六畜之声。。《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对癫狂的形证加以区别,并提出。。后世诸家有谓癫狂之病,大概是热,此则未必然也。此其形气脉气,亦各有据,不可不辨察阴阳分而治之:。对其治法亦作了详细地论述。认为治狂“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治癫“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而先之。”
  《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则提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开创了瘀血导致本病的理论。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癫、狂的病因病机、病证及其治疗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范围]
  西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由于感染,高热和中毒等出现的谵语、狂乱、精神错乱等症状,不在本篇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病原因,大都以七情所伤为首要,或因恼怒惊恐,或因悲喜交加,或思虑不遂。正如《证治要诀。癫狂》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此外,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也有密切关系。若禀赋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暂短的情志失畅,而不为病。反之,若禀赋阴阳有所偏胜,稍遇惊恐或情志不遂则易发病。先天禀赋多与家族有关。因此,此病证在患者的家族中亦或有类似病
史。
  癫狂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阴阳失调
  由于七情所伤或禀赋阴阳有所偏胜,阴阳失去平衡,阴阳逆乱;则心神被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又说.“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癫疾。”如恼怒惊恐或喜怒无常,耗伤心阴,损及肝肾,木失濡润,相火亢旺,心火暴涨,或因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虑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阳气盛则躁狂不安,阴气盛则痴呆少语。正如;<<难经。二十难》所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及《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所说。。气并于阳则为狂”。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二,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或因肝气郁滞,横克睥土,脾气不伸,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火上扰,蒙蔽心窍,逆乱精明,而致癫狂之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所说。“狂由大惊大怒,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主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三、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受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脑气凝滞,与脏腑之气不接,心窍被蒙;亦可导致癫狂。
  综上所述,癫狂多由七情所伤或先天禀赋异常所致。其病机则以阴阳失调、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由于素体禀赋的差异及七情的刺激,可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及气火痰瘀的产生,如暴怒伤肝,肝阳暴张,肝火亢盛,以致扰乱心神;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阴不足,心火独亢,以致神明逆乱,或脾失健运,化生无权,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以致神无所主,或为旰气横逆,木克脾土,以及思虑伤脾,脾失运化之权,而致痰涎内生,迷塞心窍,或气滞血瘀,滞塞脑气,失其精明等等。

  (类证鉴别)
  癫证与郁证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情志所伤有关,但亦有其不同之处,兹当鉴别:
  郁证多见易怒喜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或见痴呆等症。一般巳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所伤,五脏虚损,使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或痰涎内生而神明被扰。 .
  郁证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展为癫狂之证。
  癫证与痫证亦易鉴别。、痫证亦为反复发作的神志病变,发作时双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而癫证无此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癫狂证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兼挟气郁,痰火、瘀血,主要病变在心肝(胆)脾肾,但癫证与狂证又各自有其特点,临证中不可不辨。
  癫证的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为特点,病机以阴虚血少,痰气郁结为主。 .
  狂证的临床表现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为特点,病机以肝胆火盛痰涌为主。
  癫与狂,虽然在病机上有癫因痰气、狂因痰火之别,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既久,郁火渐得宣泄,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的证候。
  癫与狂的病机之本在于脏腑,气郁、痰火、瘀血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为标。因此必须抓住脏腑虚实,阴阳盛衰的本质,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癫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豁痰解郁开窍为主,狂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荡涤痰火开窍为主,未发时,癫证宜补益心脾,解郁化痰,狂证宜调整阴阳,滋阴降火。
  三、证治分类
  癫
  (一)痰气郁结
  症状及分析: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一一思虑太过,所求不得,旰气被郁,脾气不运,痰涎内生,气郁痰结,蒙蔽神明, 、
  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一一痰浊中阻。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
  方药。顺气导痰汤合控涎丹加减。 : .
  方解;前方降气化痰,解郁开窍,用于肝郁痰结之证,后方攻逐痰涎之力较强。半夏、陈皮,胆星,苦温燥湿化痰降气,茯苓,健脾利湿化痰,香附、菖蒲,解郁开窍,木香,宽中降气,甘遂、大戟、白芥子,攻逐痰涎。
  变证: .
  1.若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可用三圣散,以瓜蒂、藜芦、防风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
  2.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可先予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等,以化痰行气。
  3.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气郁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治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伴神昏志乱者,可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4。若逐渐出现高声吵嚷,打骂毁物,为火盛欲狂之证,当从狂证沦治.
  (---)心脾两虚
  症状及分析。 ,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悲欲哭一一素体禀赋不足或癫病日久,心脾两虚,,心血内亏,心神失养,
  肢体困乏,饮食衰少一一脾气不足:失其健运。
  面色萎黄,脉细无力,舌淡一一气血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
  方药;养心汤。
  方解;本方益气宁神,宜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证。人参、黄芪、甘草,补脾气,川芎、当归,益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肉桂,引药人心。
  变证:
  神思迷乱,痴呆不语,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迈肾衰,脾肾俱虚,精气不足,痰浊内生,脑失濡养,神明逆乱,治宜温肾健睥,运旋中焦气机,令脾气健,精气生,神明复,可用济生肾气丸加仙灵脾,菖蒲、郁金等。
  狂
  (一)痰火上扰
  症状及分析.
  性情急躁,两目怒视,失眠,骂詈不避亲疏一一暴怒伤肝、旰火暴涨,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 、
  逾垣上屋、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一一四肢为诸阳之末,阳盛则四肢实,
  头痛,面红目赤一一肝火暴盛,上扰清窍,
  大便闭结、舌绛苔黄;脉弦大滑数-一痰火壅盛、阳气独盛。
  治法:镇心涤痰,清盱泻火。 .

  方药;生铁落饮。
  (1)方解;本方清肝泻火,涤痰宣窍,宜手痰火壅盛之狂证。生铁落,重镇降逆,胆星、贝母、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宣窍安神,天冬、麦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
  (2)加减。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可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变证,
  1.谵语发狂,便秘溲赤,脉弦实,以肝胆火盛为主,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
  2.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以阳明热盛为主的,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皂角,猪胆汁,荡涤秽浊。
  3。若神志尚清,心烦不寐,为痰热内扰,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4。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其状如癫,可按癞证论治。
  (二)火盛伤阴
  症状及分析。
  精神疲惫一一狂久不已,正气被耗,
  烦躁,多言兼惊,形瘦,面红、脉细数一一狂久不已,阴虚心神失养,虚火内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合千金定志丸。 .
  (1)方解。本方滋阴以清虚火,养心而安神,宜于久狂阴伤,虚火内扰之证。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心,泄热清心,茯神、酸枣仁、甘草。
癫证辨证论治筒表
┏━━━━━━┳━━━━━━━━━━━━━┳━━━━━━━━━━━━━┳━━━━━━━━┳━━━━━━━┓
┃ 分类 ┃ 症 状 ┃ 病 机 ’ ┃ 治 疗 ┃ 例方 ┃
┣━━━━━━╋━━━━━━━━━━━━━╋━━━━━━━━━━━━━╋━━━━━━━━╋━━━━━━━┫
┃ 痰气郁结 ┃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 ┃ 思虑太过、所求未遂、脾 ┃ 理气解郁,化 ┃ 顺气导痰汤 ┃
┃ ┃ 志痴呆、苔腻、脉弦滑 ┃ 气不运,痰涎内生、蒙蔽 ┃ 痰开窍 ┃ ┃
┃ ┃ ┃ 神明 ┃ ┃ ┃
┣━━━━━━╋━━━━━━━━━━━━━╋━━━━━━━━━━━━━╋━━━━━━━━╋━━━━━━━┫
┃ 心脾两虚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 ┃素体禀赋不足,或癫证日 ┃健脾益气,养 ┃养心汤 ┃
┃ ┃悲欲哭、肢体乏困、面色 ┃久、心脾两虚、心血内亏、 ┃心安神 ┃ ┃
┃ ┃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心神失养 ┃ ┃ ┃
┣━━━━━━┻━━━━━━━━━━━━━┻━━━━━━━━━━━━━┻━━━━━━━━┻━━━━━━━┫
┃ 狂证辨证论治简表 ┃
┣━━━━━━┳━━━━━━━━━━━━━┳━━━━━━━━━━━━━┳━━━━━━━━┳━━━━━━━┫
┃ 分类 ┃ 症 状 ┃ 病 机 ┃ 治 疗 ┃ 例方 ┃
┣━━━━━━╋━━━━━━━━━━━━━╋━━━━━━━━━━━━━╋━━━━━━━━╋━━━━━━━┫
┃ 痰火上扰 ┃性情急躁、 骂詈不避亲 ┃暴怒伤肝、肝火暴涨、痰 ┃镇心涤痰.清 ┃生铁落饮 ┃
┃ ┃疏、毁物伤人、大便秘结、 ┃火壅盛,上扰神明.清窍 ┃肝泻火 ┃ ┃
┃ ┃舌降苔黄、脉弦大滑数 ┃ ┃ ┃ ┃
┣━━━━━━╋━━━━━━━━━━━━━╋━━━━━━━━━━━━━╋━━━━━━━━╋━━━━━━━┫
┃火盛伤阴 ┃精神疲惫,烦躁形瘦,面 ┃病久伤正、阴虚、虚火内扰 ┃滋阴降火,安 ┃二阴煎合千 ┃
┃ ┃红舌红,脉细数 ┃ ┃神定志 ┃金定志丸 ┃
┗━━━━━━┻━━━━━━━━━━━━━┻━━━━━━━━━━━━━┻━━━━━━━━┻━━━━━━━┛

养心安神。 .
  Q)加减: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此外,癫狂一证常有因瘀血内阻所发者,除神志症状外,还可见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下脉络瘀粗,脉沉涩等证。治疗应予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大法,如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
  四、其他治法
  针灸治疗癫狂奏效快,疗效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因狂者多实,癫者多虚,故治狂多用泻法,治癫多用补法。
  1.癫证:
  ①穴位,风府、身柱、大椎,本神。
  针法;风府、身柱、大椎为直刺,进针7分至1寸,徐进疾出。
  ⑵长强穴放血。 ‘
  2。狂证:
  穴位;鸠尾、巨阙、上脘、中脘。
  刺法:鸠尾、巨阙向下斜刺1.5分,上脘直刺7分,疾入徐出。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文献选录)
  《素问.阳明脉解篇》。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歧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走也。”
  《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素问.调经论篇》。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证治要诀.癫狂附心风》。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无语,时或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下寿星丸。。

癫病

  【定义】
  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为特征。多由薯赋不足、七情内伤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滞痰结血瘀,蒙塞心神,神明失用而成.
  【范围】
  西医学的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抑郁型、躁狂抑郁症的抑郁型大致相当于本病。凡此诸病出现上述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禀赋素虚,心胸狭隘,患得患失,性格内向,遇有人事拂意,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痰气郁结,蒙蔽心窍而发为本病。患者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如若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性格活泼开朗之人,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易发本病。
  2.情志内伤精神紧张刺激,忧思郁结,或气郁不行,气滞湿郁,痰气交结上蒙清窍;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蒙蔽心神脑窍均可发为本病。此外情志失节,所愿不遂,突受惊恐以及其它情志过极,可成为癫病发作的诱发因素。
  3.饮食失节嗜食肥甘膏粱,一方面可化生痰浊,内伏于心,另一方面损伤脾胃,水谷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内盛,若遇情志不遂,痰浊与气滞相搏,阻蔽神明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
  1.发病起病多缓慢,呈渐进发展。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脑)、肝、脾,亦可涉及肾。
  3.病性属阴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心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气滞、痰阻。
  4.病势本病初起可表现为实证,但可转为虚实夹杂证,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更伤,致心脾及肾损伤,表现以虚证为主。
  5.病机转化初期主要由七情内伤,郁怒伤肝,肝气郁滞;进而木克脾土,运化失司,水湿不化,聚生痰浊;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病则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致邪未去而正已伤,气虚而痰瘀互结。日久不愈,伤及肝肾,病机复杂,病体难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自语少动,或悲郁善哭,呆痴等性格和行为异常表现。
  2.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3.有家族史。

  4.排除药物原因导致者。
  5.头颅CT及其它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1.郁病癫病与郁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但郁病多见易怒善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以自我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为主要表现,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癫病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一般已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七情所伤,气滞、痰浊扰乱神明,或心血不足,神明失养而成。但两者亦有联系,郁病日久,病情进一步加重,致气郁痰结,蒙蔽神明则可转为癫病。
  2.痴呆癫病和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但痴呆者以智能活动障碍为突出表现,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常有脑萎缩等器质病变。而癫病临床多以性格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症状表现多不能自制,基本病机为气郁痰结,蒙蔽心窍,或心脾两虚,心窍失养,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特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痴,对生活丧失信心,甚有自杀念头等性格情绪异常;以及静而少动,或口中喃喃,语无伦次,秽洁不知,不知羞耻等行为异常;可伴有失眠、纳呆、胸闷脘胀、叹息、呕吐痰涎等症状。
  2.辨别病性癫病早期多实证,中期多虚实夹杂,后期多虚证。精神抑郁,哭笑无常,喜太息,胸胁胀闷,此属气滞;神情呆滞,沉默痴呆,胸脘痞满,多属痰阻;情感淡漠,昏昏愦愦,气短乏力,多属气虚;沉默少动,善悲欲哭,食少便溏,肢体乏力,纳差,面色少华,病多属脾虚;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惊,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女子月经量少且色淡,多属血虚。
  二、治疗原则
  癫病的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疗当根据气滞、痰浊之偏重,而应用理气开郁、化痰开窍之法;中期以虚实夹杂居多,治疗则当扶正祛邪;后期多正虚,或心血不足,或心脾两虚,故治疗又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法。
  三、分证论治
  1.痰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痴,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胸闷叹息,忧虑多疑,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由于思虑太过或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运,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痴,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肝气不舒,则喜怒无常,胸闷叹息,忧虑多疑;痰浊中阻,则脾胃失和,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顺气豁痰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胆南星、茯苓、川贝母、竹沥、枳壳、木香、香附、菖蒲、郁金、远志。
  本证由肝郁脾虚,气滞痰结,痰气交阻,心窍被蒙而成。故应理气化痰治其本。方中半夏、陈皮、胆南星、茯苓利气化痰,川贝母、鲜竹沥涤痰散结,香附、木香、枳壳舒肝理气,调理肝脾,诸药共奏理气化痰,均为主药;再辅以菖蒲、郁金、远志化痰解郁开窍。
  (2)加减病情较甚者,可用控涎丹以除胸膈之痰浊;倘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吐后形神俱乏,宜以饮食调养;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之类,以化痰行气;如出现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系痰郁气结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有转化为狂病的趋势,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若神昏志乱者,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若逐渐出现高声吵闹,动手毁物,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病论治。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病之始发,以实证为多,及时涌吐痰涎,夺其痰浊,病可速愈或好转。但本证又容易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征,故涌吐之剂不可久用,仅为权宜之计,以防伤正。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开导谈心等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
  2.气虚痰结
  证候癫病日久,神情淡漠,不动不语,甚则呆若木鸡,目瞪如愚,傻笑自语,思维混乱,甚则妄见、妄闻、自责自罪,面色萎黄,气短无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候分析癫病日久,正气已虚,脾失健运,痰浊益甚,蒙塞心神,神机失用故见神情淡漠,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甚至灵机混乱,妄见妄闻,自责自罪等;痰浊为阴邪,渐耗阳气,脾气日衰,则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涤痰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涤痰汤合四君子汤。药用党参、茯苓、生白术、清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石菖蒲、郁金、炙甘草。
  本证由于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浊阻于心窍而成。故应健脾益气涤除痰浊治本。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扶正培本之法,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以涤除痰浊,诸药共奏健脾益气涤除痰浊,均为君药;石菖蒲、郁金既可理气化痰,又可宣开心窍,共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气虚日久,心血不足者,可加当归、熟地黄以养血补血,或改四君子汤为八珍汤;兼有血瘀,见面色晦黯,舌质紫黯,脉涩者,可加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3)临证参考本证属虚实夹杂之证,邪未去而正已伤,治时当以扶正祛邪兼顾,但更应重视扶正,不可妄用催吐之法,以免更伤正气。
  3.心脾两虚
  证候病程漫长,迁延日久,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意志衰退,妄想妄见妄闻,夜寐多梦,不思饮食,便溏,舌质淡,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候分柝癫病迁延日久,中气渐衰,气血生化乏源,则可见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心血内亏,心神失养,则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意志衰退;气血俱虚,神明失养,灵机混乱,故可出现幻觉、妄见妄闻及妄想,夜寐多梦,善悲欲哭等;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则见不思饮食,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本证总由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血少气衰,心神失养所致。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养心汤化裁。药用人参、炙黄芪、当归、川芎、茯苓、炙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肉桂、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川I芎以养心血,补而不滞,共为君药;辅以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以宁心安神;肉桂可引药入心,炙甘草可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2)加减若兼有畏寒蜷缩,卧姿如弓,小便清长,下利清谷,属脾肾阳虚,宜加入温补脾肾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干姜等,或改用右归饮加减。
  (3)临证参考本证多因病程日久,耗伤正气而成,属虚证,病已往往属晚期,治疗重在调理,不可急于求功。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者。
  (2)安神补心胶囊(京都苑牌,北京京都苑制药厂):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头晕、健忘等症。
  2.单验方
  以生铁落30g,牡蛎30g,石菖蒲15g,郁金15g,胆南星20g,法半夏lOg。礞石20g,黄连9g,竹叶lOg,灯心草lOg,赤芍lOg,桃仁lOg,红花lOg组方,先加水煎生铁落、礞石30分钟,去渣留水加其它药物煎煮30分钟,取汁,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功能化痰开郁,主要用于痰浊蒙窍之癫病。
  3.针灸
  (1)体针以开窍化痰安神为主,针法视病人体质而定。一般实证当用泻法,虚实夹杂宜平补平泻,虚证用补法,且可加灸。取穴为肝俞、脾俞、神门、人中、百会、内关、间使、足三里、涌泉、翳风等可分组选用。
  (2)耳针神门、交感、脑干、内分泌、心、脾、肾、肝。
  4.精神疗法
  与病人促膝交谈,尽可能寻找发病根源,从而避免不利的环境刺激,理解、关心、劝导、鼓励病人,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亦可采用以喜胜忧等方法,以取得较好效果。
  【转归与预后】
  痰气郁结之证属于癫病的实证,治疗当投以豁痰开窍之剂,俟痰去窍清,病情可稳定,预后尚好;若失治或误治,痰浊伤阳,成气虚痰结证,转为虚实夹杂证候,或痰浊日久化热,痰火扰心,又可转为狂病,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气虚痰结之证属于虚实夹杂证候,多见于癫病中期,治以补攻兼施,积极治疗,可使痰浊渐化,正气渐复,则病可向愈;如治不及时或妄用吐泻,更伤正气,致痰浊日盛,正气日衰,终使灵机混乱,病情缠绵反复,久可成为废人。
  心脾两虚之证属虚证,多见于癫病的晚期,病程较长,不可速效。若能扶正固本,用补养心脾之法坚持治疗,耐心调理,可使病情平稳,预后可较好,但部分病人易复发,且即使病情好转,也多灵机迟滞,工作效率不高;若失治、误治,或急于求功,正气日衰,伤及肝肾,又可转为肝肾阴虚之证及脾肾阳虚之证,而使病体难以治愈,变成废人。
  【护理与调摄】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癫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之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凡平素性格内向,心情抑郁者,遇有志意不遂或卒受惊恐而出现神情淡漠,沉默不语时就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于癫病患者各种各样的病态表现,要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对于一些行为异常,切不可责备。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耐心地劝导、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病人还可适当心理调护。对于有自罪自责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者,要派专人照顾,保管好有关药品,切不可让病人长时间独处。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对性格内向的人,如果处于生活、学习、工作紧张等压力大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贻情悦志。若遇有意志不遂,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尤其对有本病家族遗传史者更应警惕。
  二、康复
  癫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采取适当的康复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具体方法有:
  1.药物康复
  在病情稳定阶段,应继续辨证用药,坚持治疗相当一段时间,以调理各脏腑功能。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等方。
  2.食疗康复
  (1)心脾两虚者,可用黄芪莲子粳米粥。用黄芪15g,先煮去渣,加入莲子、粳米适量,文火煎煮20~30分钟使成粥,食用之,每日1次。
  (2)痰气交阻者,砂仁1.5g,荷叶蒂1个,全瓜蒌5~lOg,粳米50~lOOg。将荷蒂、砂仁、全瓜蒌先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最后加入冰糖。适用于痰涎壅盛证取吐之后者,可调养胃气,清除余痰。
  (3)心神不宁者,可用人参5g,茯神15g,酸枣仁lOg,砂糖30g。将前三味煎汤,调入砂糖,频服代茶饮。
  3.体疗康复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选用太极拳、剑、气功等,长期坚持。

  【医论提要】
  癫病之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之为“癫疾”。
  《素问·脉解》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指出了阴阳失调可导致此病。《灵枢·癫狂》中说“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等等,指出了情志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脉证并治》中说:“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指出了本病病因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巢氏认为是由气血虚弱,风邪入并于阴而成。在《诸病源候论·癫狂候》则认为:“皆由血气虚,受风邪所为,人禀阴阳之气而生,风邪入并于阴,则为癫……。”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说:“经注日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指出其与心火旺盛有关。《丹溪心法·癫狂》则认为:“癫属阴……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癫病发病与“痰”有关,并倡“痰迷心窍”之说。《临证指南医案·癫病》认为“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叶桂认为癫疾是由忧思郁结,痰迷气阻而成。
  关于癫病治疗,《医学正传·癫狂痫症》认为“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医学入门·癫狂》则认为:“癫者……此阴虚血少,心火不宁,大调中汤主之;不时倒晕者,滋阴宁神汤;言语失伦者,定志丸;悲哭呻吟者,烧蚕蜕、故纸,酒调二钱,蓖麻仁煎汤常服,可以断根。”《临证指南医案·癫痫》则指出“癫之实者,以滚痰丸开痰壅闭,清心丸泄火郁勃;虚者当养神而通志,归脾、枕中之类主之。”这一时期医家主张癫病宜解郁化痰,养血行气,宁心安神为主。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说:“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之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他创制了癫狂梦醒汤,对后世治疗癫病有较大的启迪。
  【医案选粹】
案一
  舒××,女,38岁。
  患者年轻守寡,抚养独子成年,因其子远游,遂忧郁成疾,幻想妄见,细语喃喃,两目呆视,独处暗室,或哭或笑,搬石投水,不知饥饱,不安睡眠,精神恍惚,肌肉消瘦,乃延诊视。见其面容憔悴,时唾酸沫。察脉沉缓而涩,舌淡苔白。法当清肺涤痰,宣郁养心。
  灵磁石(先煎)15g 珍珠母(先煎)15g 生龙齿(先煎)lOg 西党参lOg 紫丹参lOg 抱茯神lOg 酸枣仁lOg 炙远志5g 云琥珀(研末冲服)3g 明天麻6g 制乳香5g 胆南星5g 石菖蒲5g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
案二
  李X×,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I:1伏在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之状。其父代诉:病已3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症状及聆病情亦感淡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阴阳交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症,则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剂,辗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方剂,故投以2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2剂,已霍然如平人,即以上学读书云云。
  (选自《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案三
  山西沈某,年四十许,偶一烦劳,则癫病即发,神不自主,谵言妄语,不省人事或语鬼神,其状不一。诊之,两寸尺空大无伦,两关弦紧,舌中心陷有裂纹。余谓病属虚证,神不守舍,神虚则惊,非有鬼祟,神气浮越,故妄见妄言,遂与桂枝龙牡汤加龙眼肉膏,嘱其守服三十剂。服二十剂而病即不复发矣。按此证与前陈姓案乃一虚一实之对证,总须审证的确,指下分明,庶所投辄效。病症万端,治不执一,要不外乎虚实寒热四字,桂枝龙牡汤有旋转乾坤之妙用,非熟读《金匮》者不知也。
  (选自《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现代研究】
  西医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有阴阳两类症状,其论述与中医研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阴证和阳证相吻合。其中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属中医癫病范畴,近年来研究表明,西医虽开展了以药物、工娱、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康复医疗方法,但疗效欠稳定,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大。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稳定,复发率降低,且可减少西药用量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显示了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就治疗概况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治疗
  王彦恒将脾虚性慢性精神分裂症分为4个证型论治,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脾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50g,枸杞子15g等;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
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炙黄芪15g,当归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脾虚血瘀,脑神失调型,治拟益气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炙黄芪5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20g,红花15g, 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共治疗观察48例病例,结果痊愈25例,占52.08%;好转22例,占45.83%;无效1例,占2.08%。经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型精神病23例,占57.87%,且年龄偏大,病程偏长,说明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位多居脾肾,其性以虚者为多见。提示治疗本病,培土固水养脑是为大法(北京中医,1997,<1>:11~12)。冯秀杰等对精神分裂症中属中医癫病范畴的122例患者根据临床证候特征,将其分为8个证型论治:痰火内结,上扰脑神型(124例),治拟豁痰泻火,清脑安神之法,药用生石膏120g,陈皮15g,竹茹15g,礞石60g,黄芩15g,栀子lOg,枳实lOg,酒制大黄lOg,佩兰lOg,炒枣仁80g等;肝火内炽,灼及脑神型(16例),治拟镇肝泻火,清脑宁神之法,药用生石决明60g,生龙齿60g,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lOg,枳壳15g,车前子lOg,酒制大黄lOg等;肝郁痰结,上及脑神型(7例),治拟解郁化痰,育脑安神之法,药用佛手lOg,香附12g,郁金20g,柴胡6g,远志lOg,白芍209等;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13)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脾肾两虚,上不益脑型(23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60g,枸杞子15g等;肝肾两虚,上不益脑型(17例),治拟补益肝肾,荣脑养神之法,药用当归15g,白芍40g,女贞子40g,菟丝子40g,枸杞子15g,杜仲30g,炒枣仁60g,何首乌30g,炒麦芽30g等;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16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生黄芪15g,当归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气虚血瘀,脑神失调型(6例),治拟益气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生黄芪6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20g,红花15g,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结果痊愈66例,占54.10%;好转55例,占45.08%;无效1例,占0.82%(中医杂志,1996,(1>:34~35)。
  二、主方加减治疗
  张世珍应用温胆汤合四物汤化裁,以法半夏lOg,陈皮lOg,茯苓25g,枳实12g,竹茹12g,当归12g,川芎15g,白芍log,甘草6g,菖蒲lOg,郁金12g,香附15g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分型属气郁血瘀,痰浊蒙蔽型加柴胡129,厚朴lOg;属痰瘀蔽窍,心脾两虚型加远志lOg,柏子仁lOg,黄芪30g,小麦30g;属郁热内扰。冲任失调型加黄连lOg,坤草15g,生地20g,菟丝子15g,炒枣仁15g。治疗癫证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北京中医,1996,<5>:16~17)。彭玉萍等采用补肾助阳法,方用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20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泽泻12g,茯苓12g,丹皮12g,桂枝lOg,附片10g,益智仁10g,酸枣仁lOg,石菖蒲lOg,甘草10g。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28例,结果痊愈4例,占14.29%,总有效率为92.85%,优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54%)。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脏腑失养,脾失健运,气血阻滞,精血耗损,其病及肾,以致肾阴阳俱虚,而又以阳虚为甚,肾阳虚以至命门火衰则无以化气,各种机能衰退,呈现一派阳气衰弱之象,治疗以固肾气温肾阳为本(湖南中医杂志,1997。(2>:8~9)。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9 发表于: 2012-04-23
药方辩证使用方法:请先认真地研究“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弄清药方中的医理、药理及各医家用药经验,掌握本证的中医治法,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要变通使用药方,还应该进一步灵活地根据加减简表进行加减:  
我师传用法、煎法、服法:
1.请您抄下加减之后的药方,先核对三反九畏,再查药方中没有药量的药的药量。
2.到一流的药店抓两付药。要求配药师药:量要秤准,要用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
3.上药研成粉末,每服15克,以水三茶杯盏,先用二茶盏,煎三五沸, 倒出药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两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4.服药时,病情好转。说明给您推荐的药方是对症的。
5.如果服一两付药后,病情没有好转,则说明您选用的药方不对症。请认真重新选方。

药方是否有“三反九畏”。即以下12种情况,左边药味与右边药味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张药方中。否则容易中毒,或产生强烈的副作用,或削弱药效。 选自《中药大全》   
      三反

1. 甘草----------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2. 川乌、草乌、附子----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花粉。

3. 藜芦----------细辛、白芍、赤芍、人参、党参、沙参、玄参、元参等。

      九畏

1. 硫磺-----芒硝

2. 水银-----砒霜

3. 狠毒-----密佗僧

4. 巴豆-----牵牛

5. 丁香-----郁金

6. 芒硝-----三棱

7. 川乌、草乌--犀角

8. 人参-----五灵脂

9. 桂------石脂

如果病人是妊娠妇女,查药方中是否有下列中药:

孕妇忌用药:三棱 干漆 土鳖虫 庶虫 川牛膝 木通 川木通 水蛭 牛膝 甘遂 芒硝 延胡索 大戟 红花 芫花 苏木 附子 卷柏 刺猬皮 牵牛子 轻粉 虻虫 急性子 禹白附 凌霄花 莪术 桃仁 通草 鬼见羽 蛇脱 紫草茸 路路通 漏芦 槐花 蝉蜕 鳖甲。

孕妇忌内服药:大皂角 马鞭草 千金子 玄明粉 王不留行 关白附 阿魏 皂刺 射干 商陆 斑予 雄黄 蜈蚣 猪牙皂 酸浆 瞿麦 麝香 蟾酥 川乌 草乌 巴豆 薏苡仁 硫黄 硇砂。

孕妇慎用药:大黄 半夏 冰片 肉桂 麦牙 龟板 珍珠 海龙 常山 滑石 刺蒺藜 代赭石 马齿苋 牡丹皮 郁李仁 禹粮石 番红花。

核对药方无三反九畏后,如您所选的药方后未附有取药、煎药、服药要求的,请再阅读取药、煎药、服药方法。

 参考药量总表 (选自《中药大全》;单位是克;以下一般是煎剂的药量)[使用药量,一般先从较少或中等药量开始使用,发现对症后,再加大药量]
                  

辛温解表药  麻黄1.4-9 细辛1-3  桂枝3-9 紫苏6-9 生姜3-10  香薷3-9 荆芥3-9 防风3-9 羌活3-9 白芷3-9 蒿本2.4-9 苍耳子3-9 辛夷3-6 葱白3-9 山川柳3-15 豆豉6-12 鹅不食草3-10 龙葵子4.5-9 独活3-9 大祘4-9

辛凉解表药  薄荷3-6  牛蒡子4.5-9 蝉蜕3-15 豆豉6-12 豆卷10-15 桑叶6-12 菊花3-18 野菊花9-15 蔓荆子3-9 葛根6-24 柴胡(解郁3-9 发汗9-24) 升麻2.4-9 浮萍3-10 木贼3-9 桉叶9-15 蕤仁4.5-9 山芝麻9-15 谷精草9-12 贯众4.5-9

清热泻火药   熊胆0.6-2.4 石膏15-30-60 知母2-12 芦根15-60 竹叶10-15 花粉10-15 栀子3-9-15 夏枯草15-30 淡竹叶6-18 寒水石9-30 鸭跖草10-15 谷精草9-12 密蒙花3-9 青箱子3-15 夜明砂3-9  决明子5-15 蒺藜6-12 龙胆草3-10 赤芍6-15 丹皮6-15 黄柏3-12

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30-120 犀角1.5-9 牛黄0.15-0.9 干地黄9-30 玄参6-15 丹皮6-9 赤芍6-15 紫草3-9 白头翁3-12 白薇3-9 白茅根12-30 地骨皮6-12 银柴胡3-9

清热燥湿药  黄花6-15 黄连1.5-9 黄柏3-12 龙胆草3-9 苦参3-15 胡黄连7-9 白鲜皮3-9 秦皮3-15 鸦胆子10-15 虎杖9-30

清热解毒药  毛冬青30-90 半边莲15-30 重楼3-9 一枝黄花9-15 金银花9-30 连翘9-15 蒲公英15-30 紫花地丁9-15 大青叶6-15 板蓝根9-30 青黛2-4 穿心莲9-15 牛黄0.2-0.5 蚤休6-15 拳参3-9 垂盆草15-30 土茯苓15-30 射干6-9 山豆根6-9 蛇莓15-30 马勃1.5-6 马齿苋30-60 白头翁10-15 秦皮3-15 鸦胆子5-16粒 草河车10-15 四季青3-10  万年青3-10 千里光9-15 半边莲15-30 金果榄3-9 红藤15-30 败酱草9-30 蛇舌草15-60  熊胆0.6-2.4  白蔹6-15 白鲜皮3-9 漏芦9-15 葎草15-30 山慈菇3-12 金荞麦15-30 绿豆5-15 50-250 鱼腥草15-30

清虚热药 青蒿5-15 白薇6-12 地骨皮10-15 银柴胡3-10 胡黄连7-9 荷叶3-10 

攻下药 大黄3-12(泻下9-12) 芒硝2.4-12(冲服) 芦荟0.3-0.6(冲服) 番泻叶(缓下1.5-3 攻下5-10)

润下药 火麻仁9-18 30-45 郁李仁3-12 

峻下逐水药[用这组药必须经严格炮制] 甘遂0.3-0.6-1.5(粉服) 大戟0.9-1.2(粉服) 芫花0.6-0.9(粉服) 巴豆0.15-0.45(粉服) 牵牛子1.5-4.5(粉服) 商陆1.5-4.5 千金子1.5-4.5 狼毒1-9

祛风湿药 松节9-15 海风藤9-15 伸筋草9-15 露蜂房3-6 石楠藤9-15 羌活3-9 独活3-9 威灵仙6-12 防已3-9 秦艽3-12-15 豨莶草6-30 臭梧桐9-15 木瓜5-10 络石藤6-15 徐长卿3-10 桑枝10-30-100 桑寄生9-30 五加皮6-15 虎骨3-9 白花蛇3-4.5 乌梢蛇3-9 靳蛇3-9 海桐皮6-12 蚕砂9-15 青风藤9-15 千年见3-15 蛇脱1.5-6  丝瓜络9-12

消食药 山楂6-12 神曲9-12 麦芽12-30 谷芽2-15 莱菔子5-10 鸡内金3-10-20

芳香化湿药 苍术3-9 厚朴3-9 藿香6-15 佩兰4.5-9 砂仁1.5-9 白豆蔻3-6 草豆蔻3-6 香薷 3-9 草果3-6 青蒿3-9 

利水渗湿药 田基黄15-30 防已4.5-9 茯苓9-18-45 猪苓6-15 泽泻6-15 薏苡仁15-30 车前子3-15 玉米须15-30 滑石10-15 木通3-9 通草3-6 金钱草30-60 海金沙6-15 石韦6-30 萆薢4.5-12 茵陈15-30 地肤子3-15 冬瓜子6-12 冬瓜皮30-60 赤小豆9-30 泽漆5-10 萹蓄3-6 瞿麦3-12 灯芯草1.5-3 冬葵子6-15 半边莲15-30 白英9-15

温里药 胡椒2-5 附子3-9 川乌2-9 干姜3-9 肉桂1-3(焗) 吴茱萸3-9 细辛1-3 花椒2-5 荜澄茄1.5-9 丁香1.5-4.5 高良姜1.5-6 小茴香1.5-4.5 草乌1-6 艾叶3-15

理气药 大腹皮3-9 甘松2-4.5 枳壳3-9 橘红2-6 陈皮3-10 青皮3-9 枳实3-6 佛手3-9 木香6-9 沉香3-12 川楝子5-10 荔枝核4.5-12 薤白5-10 檀香9-18 刀豆1.5-3 玫瑰4.5-9 九香虫4.5-9 厚朴3-9 娑罗子3-10 八月扎9-15 绿萼梅2-6 砂仁1.5-6 杮蒂3-6 白豆蔻3-6

驱虫药 使君子6-9 苦楝皮6-15 槟榔6-12 大腹皮3-9 南瓜子60-120 鹤草芽30-50 雷丸30-60 榧子9-15 鹤虱3-9 芜荑3-10 贯众4.5-9 石榴皮9-15 

止血药 鹿角霜6-9 贯众4.5-9 海螵蛸3-12 旱莲草10-15 三七3-9 大小蓟10-15 地榆6-15 白茅根10-30 槐花6-15 侧柏叶6-15 仙鹤草15-30 白芨6-18 棕榈3-10 血余炭6-15 参三七3-10 茜草6-15 蒲黄4.5-9 花蕊石9-15 艾叶5-10 伏龙肝30-60-120 藕节10-30 卷柏5-10 断血流9-15

活血化瘀药 赤芍6-15 川芎3-9 乳香3-9-15 没药3-12-15 延胡索3-9 郁金3-9 姜黄3-9 莪术3-9 三棱3-9 丹参6-15-30 益母草15-30 鸡血藤15-60 桃仁3-9 红花3-9-15 藏红花1-3(冲服) 五灵脂6-9 牛膝6-15 穿山甲3-9 土鳖虫6-12 水蛭3-6 降香3-6 血竭1-3(粉服)泽兰3-6-9 月季花3-10 凌霄花3-10 自然铜3-9 王不留行9-10 刘寄奴3-10 苏木3-9 马鞭草15-30 蜣螂1.5-3 急性子0.9-3 降香3-6 毛冬青15-60 虎杖10-30 鬼羽箭5-10 刺猬皮3-4 路路通3-9 丝瓜络9-12 瓦楞子9-15 大黄3-12 

温化寒痰药 白前3-9 半夏9-12 天南星3-15 白附子2-9 白芥子3-6 皂刺0.5-10 桔梗3-9 旋覆花3-10 莱菔子3-9 木蝴蝶1.5-4.5

止咳平喘温药 杏仁3-12 百部6-18 紫菀4.5-9 款冬花4.5-9 苏子5-10 白果6-15 

清热化痰药 常山2.4-4.5 钟乳石9-15 前胡3-9 瓜蒌6-18 贝母9-15 竹茹30-90 海浮石9-15 蛤壳3-9(散服) 金礞石1.5-3(粉服) 瓜蒌仁3-10 天花粉10-15 海藻9-15 青果2-5 胖大海1-4枚 猴枣0.3-0.6(粉服) 桔梗3-9 莱菔子3-9 木蝴蝶2.4-3 胆南星3-15

止咳平喘凉药 桑白皮6-15 葶苈子5-10 枇杷叶5-10 马兜铃3-10 白果3-10 百合3-10 前胡3-9 

安神药 紫石英10-15 合欢皮10-15 朱砂0.3-1(粉服) 磁石10-30 龙骨10-15 琥珀1-3 酸枣仁6-15 柏子仁6-9 远志3-10 合欢花5-10 珍珠0.9-1.5(粉服) 龙齿10-15 莲子6-12 麝香0.03-0.3(粉服) 冰片0.3-1 苏合香0.3-1 石菖蒲5-10 安息香0.3-1-3 龙眼肉9-15 百合3-9 

平肝息风药 白僵虫3-10 羚羊角0.3-0.5(粉服、先煎) 石决明15-30 牡蛎15-30 珍珠0.9-1.5 珍珠母15-30 玳琩9-15 贝齿6-15 代赭石9-30 钩藤10-15 天麻3-10 蒺藜6-10 决明子3-6 全蝎1.5-5 蜈蚣2-4 地龙3-15 罗布麻6-12 蛇脱1-3-6  牛黄0.2-0.5 

补气药 人参(补血1.5-3 强心3-6 急救15-30) 西洋参3-10 党参12-30-90 太子参15-30 黄芪9-15-90 白术3-12 山药9-30 扁豆6-18 大枣6-15 甘草3-6-30 饴糖30-60 蜂蜜30-60 黄精9-30

补阳药 鹿茸1.5-3 鹿角胶4-9 鹿角霜6-9 巴戟天9-12 肉苁蓉6-18 仙茅3-9 淫羊藿6-12 胡芦巴3-6 杜仲5-15-30 川断(续断)6-12 狗脊5-9 骨碎补3-9 补骨脂3-9 益智仁3-9 冬虫夏草9-15 蛤蚧0.9-15 胡桃仁3-15 菟丝子6-18 沙苑子9-24 锁阳6-15 狗鞭3-9 韭菜子3-9 阳起石3-6(粉服) 桑寄生10-30-100 紫石英10-15 海马5-12 海龙5-12 钟乳石9-15 鹅管石9-30 蛇床子3-9 

补血药 当归9-12(造血便秘12-30) 熟地9-30 制首乌9-15 夜交藤9-15 白芍9-12 阿胶3-15 龙眼肉9-15-30 枸杞子6-18 红枣6-15 鸡血藤15-60

收涩药 藕节9-30 莲房15-30 五味子(咳1.5-3 滋阴6-9) 乌梅3-15 五倍子1.5-9 浮小麦15-60 麻黄根9-15 糯稻根15-30 石榴皮2.5-5 诃子1.5-4.5 肉豆蔻1.5-4.5 赤石脂9-24 禹余粮9-15 罂粟2.4-6 莲子6-12 莲须4-9 荷叶3-10 芡实9-18 山茱萸(山萸肉)3-9 金樱子15-30 桑螵蛸3-9 石榴根9-12 覆盆子9-15 椿根皮5-10 乌贼骨3-12 刺猬皮3-4.5 益智仁3-9 南烛子10-15 白果6-15

涌吐药 瓜蒂(汤剂2.5-3 丸散剂0.3-1.5) 常山5-10 胆矾0.3-0.6 藜芦0.3-0.6(粉服) 食盐(汤1-3 催吐用黄盐9-18)

一流药店
  一流药店的技术条件:
   1. 药材是否是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
   2. 中药炮制技术是否一流。(中药炮制是中药有疗效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中药店的灵魂)
   3.是否有能力根据药方的具体需要,准确地配上炮制好的药材。
   4.严格按药方中的药量准确秤好。
  这是使中药有神效的基础,又是中医治病过程中一般人意识不到的、却关系到中医药是否有效的大问题,具有以上条件的药店才是一流的中药店。

  我主张用药必用上等的、炮制讲究的道地药材,煎药、服药得法(药物归经,才能治病)。而且药滓不得复煎而再次服用,特别是按古中医辩证思维选取的药方,选用药材、煎药、服药更须讲究,药滓复煎,病必不除(药滓复煎,药不归经,提倡药滓复煎是下等中医师的说法)。

   炮制讲究的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的问题,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不同的地方出产不同的药材,因为它的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湿度等不同,其四性五味则不同, 而各种中医书中记载药物的药性是以道地药材为依据,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只有用道地药材遣方配药才有神效,才能治病。如山西上党县的党参,庐山的乳党参,虽然都是参,性味功效却天壤之别。江西的枳壳、杭州的菊花、东北的人参、广西的蛤蚧这些都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这就是道地药材的由来,也是几千年来中医大师们研究、使用道地药材的写照。
  道地药材的另一个问题是,野生与人工培植的品种问题。如附子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但从质量检测来看,四川的附子质量最好(符合药书中所述的药效),其他产地的品种不正宗。还有川黄连、秦当归等都是四川的好。
  从大的地域看,东北的人参、野山参、长白参,南方的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栀子等,这都是地域不同的道地药材。一般地说,临床应用时是不可随意替换的。可是,现在开发资源,南北方物种交叉引种,中药也不例外,有的还是实验室培植,这种药材的质量就很难说“地道”了。比如“灵芝”,是生长在高山峭壁之上的多年生的植物,年代越久越好。在实验室培植出来的灵芝,看上去像一块死木头,既无光泽,亦无清香味,其四性五味可能与医书中记载的灵芝药性相同吗?南方引种的黄连,虽然进口味也苦,可与川黄连的苦味比,似有不纯之感,夹杂着一种土腥味,显然它的四性五味归经已改变,还有书中“黄连”的药效吗?
  中药店只有用上等的、炮制讲究的道地药材来配药,才能为人治病。上等的、炮制讲究的道地药材自然较贵重,同一付药,用上等的、炮制讲究的道地药材配药,药价虽贵,但能治病。
  所以,我主张用药必用上等的、炮制讲究的道地药材。

  下面我简列一些道地药材以供网友参考:(只列部分让网友了解即可)

木香----云南丽江产      橘红----广州化州产      紫丹参-----河北、(野生) 

赤芍------内蒙古      川芎-----四川灌县      莪术-----广西灵山

郁金-----四川        三棱----黑龙江、吉林(野生) 三七----广西田阳  

党参----五台山        黄芪---蒙古、或内蒙古     白术---浙江潜县

甘草---内蒙古         黄精---东北          续断---四川

杜仲---四川          当归---甘肃、四川       白芍---杭州

杞子---宁夏宁中        阿胶---济南          北沙参--辽宁

天冬---贵州          百合--湖南           细辛---东北

防风--东北           柴胡--河南洛宁         大黄---西宁

黄连--四川峨嵋山        胡黄连--印度          知母--河北易县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