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病症相符的
郁证类型,取其药方结合病人的病情、体质辩证地使用。
一.
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喛气。妇女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
.肝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头部烘热。呕恶吞酸、口苦。口干、便结。胸闷、胁胀。舌红苔黄、脉锡弦数。
丹栀逍遥散加减。
肝胆实热,精神不守,起卧不定,心神不安者,可改用胡黄连圆(
胡黄连、表羊角屑、熊胆、蛇黄、青黛)。清泄肝胆以安神。
二.
脾胃气郁 证候 多思善虑,性情抑郁或烦躁易怒,少寐健忘,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濡滑。常用方
越鞠丸加减。
四.
气结痰阻(梅核气):咽中不适,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闷胀。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厚朴汤加减。 痰郁化热,用
温胆汤加川贝、全瓜蒌。 痰热而且便秘者加
礞石滚痰丸。
痰郁气滞,膈塞不下食,惊怖者,可用远志散(
远志 生干地黄 枳壳 旋复花 甘草 麦冬 半夏 赤茯苓)制汤内服。
五.
心神失养证: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志意不定,数欠伸。心烦不得卧,心悸、坐卧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甘麦大枣汤加味。
若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精神恍惚,坐卧不宁者,可用人参琥珀丸(
人参 琥珀 茯苓 石菖蒲 远志 乳香 没药 酸枣仁 朱砂)。
若心气不足,忧郁伤神,心血暗耗,见神志不宁、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者,可用
安神定志丸。六.
心脾两虚证: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面色不华,头晕。食欲不振、便溏神疲。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
如见男子、妇女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戚忧愁,虚烦少寐,盗汗纳欠,头目昏眩的。可参考《和剂局方》妙香散:
茯苓、茯神、人参、桔梗、甘草、山药、远志、黄芪、辰砂、麝香、木香。常服可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若心肝阴血不足,虚烦失眠,惊悸不安者,可配
真珠母丸。
七.
阴虚火旺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少寐。遗精、腰痠、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脉弦而数。
滋水清肝饮加减。
若见虚烦不眠,心悸健忘,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
黄连阿胶汤。
如心肾不足所致健忘失眠,神志不宁,夜卧多梦,宜参用枕中丹(
龟板 龙骨 远志 菖蒲)。
心火亢盛,灼伤阴血而致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舌红脉细数者,可参用琥珀养心丹(
琥珀 黄连 朱砂 生地 当归 牛黄 龙齿 远志 茯神 菖蒲 人参 酸枣仁 柏子仁 猪心血)。
八.
肝阴亏虚 证候 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模糊,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常用方
一贯煎加减。
九.
气滞血瘀 证候 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且痛有定处,头痛,失眠健忘,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常用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郁 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郁证的病因,大多由于谋虑不遂、忧思气结、郁怒不解,或悲愁恐惧等七情所伤,情志失调,使肝气郁结,心气不舒,从而旰主疏泄和心主神明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脏气素虚,阴阳气血失调是其本,七情损伤是其标。其中肝气郁结则是最基本的病因病理。如平素性情抑郁寡欢,或妇女年近半百,肝气善郁或心胆素虚之人,一遇情志刺激或长期情志不遂,则更易发病。
二、病机
病变脏腑以肝、心为主,还涉及胆,脾、胃、肺,肾、脑、女子胞等脏腑。病理表现初在气机失调,再由气及血,气血不畅,进而导致湿、痰、热、食相因或相兼为病。病久正气受损,伤及心脾肾等脏,严重的甚至导致虚损重症。兹归纳其病机如下; . 。
(一)肝郁日久,由气及血,影响五脏
肝主疏泄,性宜条达。若谋虑不遂,郁怒不解等情志过极,使肝失条达,疏泄失司,而致旰气郁结。久则由气及血,影响五脏。如肝络不和而致胸胁痛。旰郁或横逆犯胃克脾,脾胃受制,纳谷运化失常,水谷不为精微,反生痰湿,或肝病及脾,肝脾气结,气滞脾精不布,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上逆胸膈咽喉,可发为梅核气。若旰郁化火,扰动心神,心血亏耗,神失所养,则发为脏躁。正如《灵枢.口问》所说: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若肝气上逆犯肺,肺气不展,百脉失朝,气血不畅,内伤肺阴,久则心肺阴虚,百脉受累,于是症状百出,发为百合病。惊恐伤神则心失所养,忧思伤志则肾失所藏,心肾两亏,由阴及阳,阳虚不能制水,寒水及肾之积气上逆,可发为奔豚气。盱郁可影响肾之封藏,或肝气郁久化火,暗耗阴精,肾阴亏虚或阴虚火旺,久则可致虚劳。妇女气郁血滞,冲任失养,久则可发为经闭、瘕积。由于肝、脾、心、肺等脏腑机能失调,病因病理错综复杂,病程中还可表现为心脾两亏,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脾气结、心肝气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候类型。
(二)六郁相因
气为血9巾,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不畅,久则由气及血而成血郁。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或气滞湿阻,聚湿生痰而成痰郁。痰气郁结,湿易停留,湿浊不化则食滞不消,于是痰、湿、食郁亦随之而起,而痰湿食郁又可进一步影响气血郁结。此外,气、痰、湿、食久郁,还可化火而成热郁。最终气,血、痰、湿,食,热六郁相因为病或错杂互见。
(三)虚实转化
本病初病体实,病变主要为气滞或兼夹湿停、痰滞、食积、血瘀等,故多属实证。若经久不愈,久郁伤脾,纳谷减少,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伤血耗气,可致气血心脾俱亏,气郁化火,阴血暗耗,可导致心肾阴虚,病变由实转虚,甚至由此可发展为虚劳重症。正如前人所说;“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五志过极,七情内伤为郁病主要原因,素体虚弱或性格内向肝气易结者为郁病发生的体质因素。忧思郁怒、精神紧张、过度思虑、悲哀愁忧等情志刺激,均可使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神受损,渐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郁病。
二、病机
1.发病郁病起病可急可缓。情志刺激突然而强烈,至肝气骤结,则起病较急;情志所伤相对和缓,如忧愁思虑日久致郁,则起病较缓。
2.病位以肝、心、脾为主。
3.病性初病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主,虚中夹实。
4.病势始病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瘀、痰阻、湿郁、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腑,致气血阴阳虚弱,以肝心脾虚为常见。
5.病机转化 郁病初起常是以七情所伤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司,气郁气滞为主要病机。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气郁Et久化热化火可致肝经气机郁滞,火热内郁或郁火上逆,燔灼三焦,火热伤阴耗血可致阴血亏虚或阴虚火旺之候;郁火迫逆,血络受损,还可致热迫血行诸症;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血瘀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气滞血瘀,水津运行不畅,可兼见月经不调、不孕,经前、经期水肿等症;肝气郁滞,横逆克犯脾胃,或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之木旺克土证;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木火刑金之木反侮金证;思虑劳倦伤脾,肝郁伤及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受纳消磨水谷乏力,食滞不化可致食郁;水湿津液失于运化敷布则成湿郁;湿聚为痰,又致痰郁。痰、湿、食困脾,重伤脾气,气虚不运,中焦气机失和失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又可致肝失疏泄条达,出现所谓土壅木郁,土虚木郁,木不疏土之证。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可致心脾两虚之证。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耗血,脾生化气血功能失健,阴血亏损可致营血不足,心神失养之郁证;阴血虚少,肝体失柔可致肝阴亏虚,肝用肝阳偏亢之证。
郁 证
[类证鉴别]
一,气厥
卒然晕厥,呼吸粗急,或气憋如塞,意识存在而似糊,或有口噤、手握、醒后胸闷不适,多见于癔病。本病往往先有郁证病史,平时心情抑郁,发作前后或悲或哭,每因精神刺激而致气机逆乱,壅闭心神,发为气厥实证。
二、癌症
典型者不难鉴别,不典型的可表现为精神萎靡,智力减退,语言欠清,头昏目花,心悸失寐,面色不华,但一般均可见短暂之昏仆,两目上视,或抽搐、口噤,咬牙流涎等症。发作后外观如常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情志内伤史,并常以青中年女性多见。
2.悒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
或情绪多变,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
3.体检与辅助检查无阳性征象。
二、鉴别诊断
1.癫狂 郁病中忧郁伤神一证,有精神恍惚、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即张仲景所谓之脏躁,应与癫狂相鉴别。二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发情况等方面均不相同。癫狂多发于青壮年,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病程迁延,病证难愈,常不能自行缓解;脏躁多见于中年妇女,常因精神刺激而呈间歇发作,不发作时如同常人。
2.阴虚喉痹 郁病中气滞痰郁引起的梅核气一症,其表现是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应与阴虚喉痹鉴别。阴虚喉痹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因外感、吸烟等因素而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还有咽燥咽痒或咯出藕粉样痰块等症,症状与情志无明显关系;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自觉咽中似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吞咽困难等症,情志因素既是病因又可影响自觉症状的增减。
3.噎膈噎膈多发于老年男性,咽喉梗阻常与进食关系密切,病情日甚,终可至水米不入,与郁病不难鉴别。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对本病的辨证,首先必须抓主症,辨虚实。因郁证大多症状纷杂,应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表现,抓住主要症状。、如喜悲伤欲哭,咽中如有炙脔,胸胁胀闷,善叹息等,这样有助于辨病识证。其次,要根据症状表现及病之新久,辨病在气分还是血分。如初病胀闷窜痛,易受情志变动影响,多在气分,病久由胀致痛,部位固定,女子或见经闭,舌暗有瘀斑,则病及血分。此外,还要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脏腑辨证和六郁辨证,有时可将脏腑辨证与六郁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治疗原则
本病初起多属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大多属实证。治宜疏肝理气为先,如痰气郁结的,当化痰理气,宽胸利膈。《证治汇补.郁证》提出。。郁证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因此,疏肝理气舒郁,既是郁证初起的常用治则,又是郁证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实证阶段可根据旰郁气滞的兼挟不同,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或数法兼用。如迁延失治,由气及血,化火伤阴,气血受耗,病及心肺肾脾等脏,出现心神失养或心肾阴虚或心脾两亏者,则属虚证。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滋养心肾或补益心脾等法。至于虚实夹杂或兼有其他病证者,还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理。 .
此外,在本病辨治上还应重视发病的诱发因素及患者性别及性格等个体特征。如遇情绪善郁,所愿不遂,精神刺激等因素,常易使郁证诱发或加重,此病妇女较多见。平时性情抑郁寡欢者,亦易患此病。
对于痰气郁结(梅核气),虽多发于青、壮年,但仍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作喉和食道的有关检查,以除外实质性病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辨别受病脏腑之标本主次。郁病见精神抑郁,胸胁不舒,喜叹息者,病位主要在肝;若兼愁思忧虑,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则病位在脾;若症见心悸胆怯,坐立不安,食少甘味,烦闷难眠,则病位在肝与心,以心为主。
2.辨病性若症见胁痛胸闷善叹息,甚则嗳气,腹胀气攻者,病变以气滞为主;面色黧黑阴郁,胁部刺痛且固定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者,属血瘀内阻;若症见烦躁易怒,口干苦,或目赤者,病性属火;若症见头昏沉思睡,胸闷痞塞,身重懒言者,病性属痰湿。上述诸证均属实证。而筋惕肉瞤、头晕目干、神疲健忘、神形恍惚诸症,病性属阴血虚;若症见忧思多虑,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少寐健忘,或心悸胆怯等,则病性属气虚、血虚。
二、治疗原则
郁病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治疗当以疏通气机为主。根据受病脏腑虚实,或以祛实或以补虚,或以调和升降气机等,皆为疏通气机之法,非疏肝解郁一法可总括。注重精神心理疗法。用药勿过辛苦燥,以免伤阴耗气。
四、
其它治法
1.除了药治以外,尚须配合精神治疗。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务人员要关心病人痛苦,作好解释劝导工作,让病人树立起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恢复。必要时,可采用暗示疗法配合治疗。
2.适当配合气功、太极拳等辅助治疗,往往可起到较好效果。
[结语] .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丹溪心法.六郁》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本篇讨论的狭义郁证,病机以情志不畅为主,与体质、性别,性格特征有密切联系。初起属实,肝气郁结或痰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失司,治法以理气疏旰解郁为先。根据挟痰、挟湿、挟食及兼瘀兼郁火等不同病机,采用相应治疗。理气药的选用,要注意忌刚用柔,防止香燥耗阴。尤其肝郁化火者更需注意。久郁正虚者,或忧郁伤神,心神失养,或心脾气血两亏,或心肾阴虚,阴火内扰。前者宜养心安神,后者宜滋养心肾,清热安神。心脾不足则需补养气血,调益心脾。药治以外,要充分重视精神治疗,使怡情自遣,宽怀调养,适当配合气功、太极拳等,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辨证治疗尚需强调抓住主症,结合病史、病程,辨其属虚属实,在气在血,偏寒偏热,以及病与何脏有关,以确定治法方药。用药宜轻灵,苦辛凉润宣通,勿投敛涩呆补,重浊滋腻。 .
此外,还要重视痰的病理因素。若郁证经久,痰气互结,或痰郁化火,痰火上扰或内蒙心神,可以发展成癫狂,临床应加重视。
【转归与预后】
郁病初起患者,可只出现较轻的症状,如偶有失眠、头痛等症,但往往具有波动性,症状并不固定,若情志致病的原因能及时得以解除,症状常可减轻而消失。若病程较长,情志致病的因素不除者,又缺乏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则症状往往逐渐增多、加重,并变得持久化,此时病人还常产生对疾病的紧张、焦急、顾虑、恐惧情绪,对治疗丧失信心,这些因素又会促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使症状愈加严重和复杂,可持续多年不愈。郁病患者的预后一般均良好。
【护理与调摄】
郁病患者应适当的活动,对于重症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医护人员应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用诚恳、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尊重病员的人格,为病员保守有关秘密(包括病员生理方面的问题、病情以及人际关系等)。做好精神治疗工作,帮助病员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解除忧虑恼怒,保持思想安定,使肝气条达,以促进痊愈。
患者饮食应以蔬菜和营养丰富的鸡、鱼、瘦肉、乳类为宜,忌辛辣烟酒等,少食动物脂肪。建立良好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
【预防与康复】
避免情志过极,合理安排脑力劳动,适当体育锻炼,体力劳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预防郁病发生的关键。
郁病经治疗缓解后,精神治疗为首要康复方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医务人员应关心患者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正确对待客观事物,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早日康复。
二,现代文献 。
1.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歇斯底里精神性发作25例,疗效满意,方中北小麦30克、粉甘草9克,大枣7枚,水煎服。曰N-次,可连服lo—15剂,结果治愈22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1例。其中复发2例。(《中医杂志》1960年第2期)
2。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癔球)19例,获满意效果。方中用厚朴6克,苏叶6克,茯苓9克,半夏9克,生姜3片。如腹满微痛,气逆上冲加沉香;胸痛加乌药,胸闷加郁金、枳壳,津液不足或有灼热加石斛。(《湖北科技))1973年第1期)
【现代研究】
郁病涉及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中医学认为郁病主要病位在肝、心、脾,其发生多由于情志所伤,或兼素体偏弱致气机失和,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常以肝郁气滞证为核心,兼有湿、痰、食、火郁及血行瘀滞诸证。郁病日久伤阴耗气,可致虚实夹杂,虚实相因等较为复杂的病机演变。中医药辨证治疗郁病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兹简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肝郁证证候学研究
第一军医大学抽取680例内科住院病历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符合肝郁证者计146例,占21.47%。肝郁证分布于多个系统的疾病,但以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在肝郁证组中有复合证者计127例,其中以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肝郁血瘀为多见,分别占46.45%、25.2%和24.41%;而肝郁伤阴、肝郁湿阻、肝郁痰阻较少,分别占13.30%、7.09%、7.87%。肝郁证并具有女性较多(占55.48%)及中年人较多(占60.96%)的特点(中医杂志,1989,<10>:39"--41)。黄炳山等对肝郁气滞证发病病因学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多见,脑力劳动者、体质以阳弱者为多见,多发于春季。运用有关量表对病人进行气质分析,发现以太阴之人多见。对100例肝郁证者,用北京大学心理系张伯源改制的A型性格调查发现本证中82%为A型性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黑龙江中医药,1989,<5>:1~5)。
2.辨证论治研究
(1)辨证分型:邵静将376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236例)和西药对照组(140例)。其中神经衰弱286例,焦虑症90例。中医治疗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阴虚火旺型用滋水清肝饮加减;心脾两虚型用归脾汤加减;忧郁伤神型,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气虚血瘀型以自拟方加减。西药组治疗以盐酸吡哆辛、谷氨酸片、利眠宁口服。结果神经衰弱286例中,中医辨证治疗组186例,显效55例,有效85例,总有效率75.3 oA;西药组100例,显效20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58%。焦虑症90例,中医辨证治疗组50例,显效12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80%;西药组40例,显效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62.5%(中国医药学报,1995,<3):31~33)。上海龙华医院认为神经官能症多由心虚肝郁所致,治疗以甘麦大枣汤为基础方,兼肝肾阴虚加二至丸,心脾亏虚加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加活血化瘀、祛风解痉药,痰蒙清阳加温胆汤。所治75例,总有效率93.3 oA(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7>:15~16)。丁德正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状态分心气虚型、肝气虚型、肝气郁实型、痰郁型和肾气虚型,辨证用药并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满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5>:3~4)。
(2)一方为主,随症加减:李凤鸣以逍遥散与温胆汤合方加味治脏躁50例(中医杂志,1982,<10>:40~41)。吴永庆等报道用桃仁四物汤加味治脏躁40例,均有较好效果(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33~34)。徐景藩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常加入合欢花、郁金、香附、佛手疏理肝气;症兼咽干、咽痛、口干、舌红,加入山栀、丹皮、海蛤壳、浙贝母、木蝴蝶、桔梗等;梅核气症状加重,咽中不适而且不利者,宜加宣通之品,如通草、威灵仙、石菖蒲、王不留行等(中医杂志,1990,(1):56~58)。 t
二、实验研究
黄炳山等对肝郁气滞证患者尿MHPG—SO。测定发现,该值低于正常健康组,差异显著,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中枢交感活动偏低;对肝郁化火者测尿儿茶酚胺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对52例肝郁证者的TXB。、6一Keto—PGF-。及二者比值检测发现,上述测值均较健康人高,差异显著,说明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功能增强(黑龙江中医药,1989,<5):1~5)。
中国中医研究院对100例高血压病、冠心病、胃溃疡病而辨证为肝郁证的患者进行五羟色胺含量、甲皱微循环、血小板聚集率及超微结构、细胞免疫功能等实验指标的观察研究,发现情志异常是肝郁证的主要病因,且肝郁多伴有血瘀证。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白芍、香附、枳壳等进行治疗后,血压下降的总有效率为85.72%,病状明显改善,紫黯舌有45.71%消退;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组的有效率为8.67%及心电图有效率为40%,其它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和恢复。该院并通过对“怒伤肝”动物模型的多项指标检测,认为“气滞”是情志异常引起机体调控功能失常而致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病理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交感中枢的调节失常,继而神经体液异常(儿茶酚胺升高),由此引起血液系统高粘凝倾向和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异常。另一方面,外周各交感特异性通路调节功能紊乱,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尤其是外周阻力血管运动功能的紊乱引起循环障碍(中医杂志,1991,<10>:46~48)。
天津安定医院刘维提出以“和”法治疗抑郁症,尊此法提出的岐黄舒郁方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76.6%,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此方对神经内分泌有良性调节作用,能使中枢耗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5-HT含量回升至正常水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1>:703~705)。
四、
其它治法
1.除了药治以外,尚须配合精神治疗。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务人员要关心病人痛苦,作好解释劝导工作,让病人树立起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恢复。必要时,可采用暗示疗法配合治疗。
2.适当配合气功、太极拳等辅助治疗,往往可起到较好效果。
1.中成药
(1)加味逍遥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袋,每日3次。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引起的两胁胀痛。
(2)舒肝止痛丸(京字牌,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胁胀、脘闷嗳气或胁腹胀痛者。
(3)舒肝丸(京药牌,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次。用于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胃脘疼痛,嘈杂呕吐。
(4)沉香舒气丸(华灯牌,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五厂):每服1丸,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所致之两胁胀满,脘腹胀疼,呕逆吞酸,倒饱嘈杂。
(5)平肝舒络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服35粒,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经络不疏所致胸胁胀痛,肩背窜痛,手足麻木。
2.心理疗法
(1)移情疗法:通过对患者释疑、顺意、怡悦、暗示等法,消除其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释疑法多采用假释的办法消除患者多疑情绪;顺意法用满足患者积虑日久的意愿来达到消除病因而祛病的方法;怡悦法是通过谈笑、欣赏音乐、书法、种花等方式来改善患者郁闷的心境;暗示法是通过语言、药物或非语言的手势、表情来改变患者不良情绪。
(2)以情胜情法:根据五志相胜的原理,采用悲哀、喜乐、惊恐、激怒等情绪刺激来纠正相应所胜的情绪,如怒伤肝,悲胜怒等。抑郁者可用喜胜忧的办法治疗。
(3)情境疗法: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达到改善、消除异常情绪变化的目的。抑郁情绪多采用清洁、热烈、欢快的环境治疗。
3.食疗方
(1)小麦60g(浸软、碾碎),大枣14枚,甘草20g,共煮1小时,去草,喝汤食枣。用于心脾不足之郁病。
(2)鲜百合50g,加蜂蜜1~2匙拌合,蒸熟,不拘时服之。
(3)新鲜鸡蛋黄2枚,灯芯草9g,朱砂3g(研粉)。先将灯芯草加水lOOml,文火煎30分钟,去渣入碗,加蛋黄及朱砂粉拌匀,隔水蒸后服用,每晚1次,7次为1疗程。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烦、抑郁、失眠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