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89阅读
  • 98回复

中医眼科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附]白睛青蓝

本病初起,白睛傍黑睛缘发生紫红色肿胀隆起,反复发作,日久该处白睛遂变青蓝,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白睛青蓝。又称为白珠俱青。多由火郁血瘀蒸逼所致。常由火疳反复发作而来,往往侵及风、水二轮,甚至造成失明。它与西医学的深层巩膜炎及后期的巩膜葡萄肿有相似之处。
病因病机多为肺热亢盛,金乘肝木,肝郁生热,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致;或为火疳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致白睛变薄,失去光泽而呈青蓝。
临床表现为初起自觉眼珠胀痛,畏光流泪,常于白睛深层、黑睛傍际形成隆起,四周紫红肿胀,压痛明显。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致黑睛四周病变如环状。患处白睛变薄,失去光泽,且变青蓝。在反复发作过程中,病变常侵及黑睛甚至瞳神,造成黑睛边际,发生尖端向着中央的舌形混浊及瞳神紧小等。
辨证论治除参考火疳外,尚应考虑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传变关系和容易侵犯瞳神,以及正邪交错,虚实兼杂,病程缓慢,反复难愈等情况。肺热亢盛者用菊花决明散加减。正虚邪衰者治疗应着重全身,在调理全身的基础上兼用散邪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外治及针刺疗法可参照火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五节 白涩症

本病为眼部赤肿不显,而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慢性眼病。《审视瑶函》称之为白涩症。
药物治疗难取速效。类似于西医学之慢性结膜炎或浅层点状角膜炎。
[病因病机]
一、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二、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三、饮食不节,或嗜烟酒,及偏好辛辣之晶,致使脾胃蕴积湿热,清气不升,目窍失养。
四、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濡养。
[临床表现]
眼常干涩不爽,瞬目频频,微畏光,灼热微痒。检视白睛,不红不肿或隐见淡赤血络,眦头或有白色泡沫状眼眵,睑内如常或微见赤丝细脉,黑睛于显微镜下或见细小星翳。
[诊断依据]
一、干涩不爽,怕见强光,不耐久视。
二、白睛不红不肿或见赤脉隐隐,或黑睛有细小星点。
三、眵多色白或无眵。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邪热留恋
[主证]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以致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泪,干涩不爽等。
[证候分析]因热邪伤阴,余邪未尽,肺脾两经伏热,故隐隐可见白睛及睑内有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畏光流泪,眼眵不多。邪热阻络,血气不通,津液失布,故目千涩不爽。
[治法]清热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方中桑白皮、黄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清肺热,利肺气;玄参、麦冬补肺阴,清伏火;茯苓泽泻利湿明目;甘草调和诸药。证属伤阴而无湿者,用本方去茯苓泽泻
(二)肺阴不足
[主证]眼干涩不爽,泪少,视久容易疲劳,甚至视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病势迁延难愈。全身症可见于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烦热,苔薄少津,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阴虚则干涩泪少,不耐久视,全身则有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脉细等肺阴不足之候。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三)脾胃湿热
[主证]眼干涩隐痛,白睛淡赤,睑内可有粟粒样小泡,眦帷有白色泡沫样眼眵,胞睑有重坠之感,病程持久而难愈,全身症可见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等。
[证候分析]湿邪阻遏,清气不升,目失濡养,故白睛干涩隐痛。湿热郁于胞睑,则胞睑重坠,睑内可生粟疮。湿热上蒸还可引起白睛淡赤或目眦生眵。口粘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苔黄腻等皆湿热内阻,浊气不降所致,脉濡数亦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加减。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豆蔻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制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滑石、通草、竹叶增强清利湿热之功。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利热清,诸症自解。
(四)肝肾亏损,阴血不足
[主证]眼干涩畏光,双目频眨,视物欠佳,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全身可兼见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等。
[证候分析]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所养,故觉眼干涩而频频眨目,且视物不清。阴亏虚火上蒸,故怕日羞明,白睛隐红。阴血亏耗,故口干舌红少津。肝肾亏虚,脑及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血不足以安魂,故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皆肝肾亏损,阴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肾之阴,三药合用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又配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牡丹皮清肝肾之热,以制山萸肉之温,前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加枸杞、菊花更增养肝明目之效。再加当归白芍则可养血和营,使目得血荣,实乃治本之方也。
二、外治
(一)犀黄散点眼。
(二)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此外,患有远视或近视者可配戴适合眼镜。生活不规律者,应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及外界不良刺激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六节 时复症

时复症是指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而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时复症。本病可延绵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或痊愈。一般双眼罹患。相当于西医学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热时邪,上犯肺络。
(二)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上壅于目。
(三)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上犯于目。
[临床表现]
双眼奇痒难忍,灼热微痛或碜涩不适,羞明流泪,天热时症状加重,眼眵色白,状如白丝。检查可见上睑内面如去皮石榴。亦可见黑睛边缘及附近白睛色呈污红色,并出现灰黄或暗红色胶样隆起,以上两种症状也可同时出现。每年定期发作。
[诊断依据]
一、胞睑内可见硬而扁平的红色颗粒丛生,状如卵石,或见黑睛及其附近白睛色呈污红,并出现灰黄或暗红色胶样隆起。
二、双眼奇痒难忍,有灼热感或碜涩不适,甚则羞明流泪,眵多粘稠呈丝状。
三、周期性反复发作,一般春夏季发病,秋冬缓解,有自愈倾向。
四、多见于男性儿童及青少年。
[鉴别诊断]
一、椒疮眼部微痒,见风流泪,睑内生细小颗粒,形状多似花椒,无定期发病的特征。
二、暴风客热发病突然,可伴有刺痒,但眵多粘稠似脓为其特征。有一定传染性。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在于患者的体质,而外因仅为诱发的因素,故内治除祛风止痒,缓解症状外,尚应根据患者全身脉症给以综合考虑。本病的治疗最好在发作前即开始,内治、外治相结合。
一、内治
(一)风热犯目
[主证]眼内奇痒,灼热微痛,睑内遍生颗粒,状朋小卵石,遇风吹日晒或近火熏灼,病情加重,且有泪出。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上壅于目则目痒,且感灼热微痛。胞睑脉络阻遏,气血不行,故变生红赤颗粒。风热均系阳邪,故见风、冒日、近火病情加重。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消滞。
[方药]加减四物汤加减。原方中薄荷、牛蒡子、荆芥防风祛风散邪止痒;连翘苦参、花粉清热;生四物汤凉血活血;加僵蚕、乌梢蛇增强止痒散邪之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邪止痒、宣壅消滞之功。
(二)脾胃湿热,兼受风邪
[主证]眼内奇痒尤甚,泪多眵稠,胞睑沉重,白睛微黄,色泽污秽,甚则黑白睛交界处呈胶状隆起;亦可伴睑内遍生颗粒,状如小石排列。兼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内蕴,外受风邪,内外合邪,上壅于目,故跟内奇痒尤甚。湿热壅遏,故泪多眵稠,胞睑沉重,白睛微黄,色泽污秽。气血受阻,白睛污秽,变生胶样隆起,睑内可见颗粒遍生。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方中主要以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滑石、甘草通二便,泻里热;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清热泻火,解肺胃之热;再配当归白芍、川芎、白术和血理脾,使全方祛风而不伤表,泻热而不伤里,收到表里双解之功。临证应用当根据恶寒发热之轻重、便秘溲赤之程度加减化裁。
(三)肝血不足,虚风内动
[主证]眼痒势轻,时作时止,白睛稍显污红,或无明显见症。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虚血少,虚风内动,故虽痒但势轻,时作时止。肝血亏虚,血不上荣头面,无力散邪,故白睛污红难退;爪甲失养,故脆薄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
[治法]补养肝血,熄风止痒。
[方药]四物汤加减。方中熟四物汤补血养肝;白芷防风既可驱内风招引之外风,又有止痒之力。加僵蚕蒺藜蜈蚣意在养血熄风止痒。
二、外治
(一)龙胆草、防风细辛甘草煎水,或以内服药渣水熏洗患眼。
(二)滴熊胆眼液、珍珠明目液或抗生素眼药水,必要时加用激素类眼药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七节 赤脉传睛

赤脉传睛为赤脉起自两眦,渐向白睛侵犯的病症,此证见载于《银海精微》。该书还将它作了进一步划分:自大眦起者,称大眦赤脉传睛;自小眦起者,称小眦赤脉传睛。一般多两眦同起,且双眼同病,本病类似西医学的眦结膜炎。
[病因病机]
一、恣嗜五辛,脾胃蕴热,或肝郁化火,上犯于心,心经蕴热,郁于两眦而发病。
二、劳瞻竭视,或用意太过,心阴暗耗,虚火上炎,壅于眦部脉络。
[临床表现]
本症初起,自觉眦部涩痒,眦角皮肤红赤,赤脉多呈树枝状,发自眦头,横向伸引,渐贯气轮。由于较少引起黑睛疾病,故一般不影响视力。
[诊断依据]
一、自觉症状轻微,仅觉眼部痒涩不舒,视力不影响。
二、眦部白睛微赤,有赤脉横生。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胬肉攀睛相鉴别。胬肉攀睛多生于大眦,初起大眦赤脉丛生,,继之胬起如肉呈三角形,如翼状,横贯白睛,最后攀附于黑睛之上。
[辨证论治]
在辨证上,主要为火热所致。属虚属实应根据赤脉色泽、粗细、多寡及兼症等进行辨。治疗上,属实火当清泻为主,虚火宜滋阴为主。
一、内治
(一)心经实火
[主证]两眦赤脉粗大鲜红,横贯白睛,痒涩刺痛,眵多于结,头痛烦热,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舌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两眦属心,心主火,主血脉。心火上炎,壅于两眦,故眦头血脉粗大鲜红,痒痛并作,眵多干结;心火亢盛,循经上炎,故烦热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移热于小肠,故小便黄赤。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大黄泻心降火;导赤散中地黄凉血清热,竹叶清心火,木通泻心火,利小便,甘草泻火解毒。两方配合应用,共奏泻心降火、清利小便的作用。
(二)心经虚火
[主证]两眦赤脉淡红,细小稀疏,微痒不舒,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两眦属心,红赤属火。现两眦血脉淡红而细小,微痒而不痛,证属心经虚火上炎。心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亦属心经虚火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补心汤。补心汤中人参黄芪甘草补心气;当归远志麦冬地黄滋阴养血安神;知母连翘,清心经虚火;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目窍。
二、外治
黄连西瓜霜眼药水、胆汁二连膏或八宝眼药点眼,每日3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八节 胬肉攀睛

本病为目中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病名可见于《银海精微》。
生于大眦者较为多见,也有生于小眦者,亦可大小眦同时发生。男多于女。常见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病变进行缓慢,往往要经过数月或数年始侵入黑睛,甚者可掩及瞳神,影响视力,亦有停止发展者。相当于西医学的翼状胬肉。
[病因病机]
一、心肺两经风热壅盛。
二、恣嗜五辛酒浆,脾胃壅滞湿热,上蒸于目。
三、过度劳欲,耗损心阴,暗夺肾精,水不制火,以致虚火上炎。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脉络瘀滞,血壅于眼。此外眼裂部位白睛易受风沙、烟灰或阳光之类物理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
[临床表现]
睑裂部位的白睛上起膜,渐渐变厚,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而成胬肉。渐向黑睛攀侵。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眦角开始,横向白睛的宽大部分称体部,攀向黑睛的尖端称为头部。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如涩痒不著,胬肉头平而不高起,体亦菲薄如蝇翅,色白或淡红,多发展缓慢,或始终停止在黑睛边缘部,不影响视力。

[诊断依据]
一、近眦部的白睛表层,生有翼状肉膜向黑睛攀侵,多发于内眦。
二、若胬肉头尖体厚,赤脉粗大,红赤明显,尖端隆起,向黑睛攀侵,发展迅速者,称为进行期。
三、若胬肉头齐体薄,赤脉细小,红赤不显或微红赤,尖端扁平,发展缓慢者,称为静止期。
四、自觉症状不明显,进行期或伴有眼涩不适,眵泪交加。
[鉴别诊断]
一、黄油症《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由肺脾湿热所致。症见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内、外侧有淡黄色隆起,状如脂膜,浮嫩微皱,状呈三角形,尖端向着眦角,但不与眦角相连,亦无赤丝攀附,不痒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睑裂斑。无须治疗。
二、流金凌木白睛与黑睛表面之间呈膜状或条索状粘连者,称流金凌木。多在睛珠外伤(尤其是酸、碱性腐蚀伤)或黑睛边缘生翳后形成。其部位不定,不限于睑裂部,亦无发展趋势,不红不肿。由于常常只有头部视黑睛发生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象胬肉攀睛那样与周围组织粘着。类似于西医学的假性胬肉,无需治疗。
[辨证论治]
本病胬肉色白体薄者,多采取眼部点药为主;色赤体厚,眵泪多者,则加内服药。辨证有风热、实热与虚热之分,实者宜泻,虚者宜降,自当分别对待。如药物无效,发展较快者,当采用手术治疗。
一、内治
(一)心肺风热
[主证]胬肉初生,渐见胀起,赤脉集布,多眵多泪,痒涩羞明,舌苔薄黄。
[证候分析]眼珠暴露于外,易于感邪,外感风热,故多眵泪,痒涩羞明;邪客经络,故经络瘀滞,胬肉胀起。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栀子胜奇散加减。方中蒺藜、蝉蜕、谷精草、草决明、菊花、密蒙花、蔓荆子、木贼祛风热、退翳膜;荆芥、川芎、羌活、防风祛风散邪,泄其壅滞;栀子、黄芩甘草清热泻火。夏秋之间,红赤多眵,便结脉洪者,可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黄
(二)脾胃实热
[主证]胬肉头尖高起,体厚而大,赤瘀如肉,生长迅速,痒涩不舒,眵多粘结,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嗜食五辛酒浆,以致脾胃结热,邪热上攻,壅滞眼络,加上风尘刺激,瘀滞尤甚,故致胬肉高起,眵多粘结;脾胃热盛,故口渴欲饮,便结苔黄。
[治法]泻热通腑。
[方药]泻脾除热饮加减。方中大黄芒硝黄连黄芩泻热通腑;车前子、茺蔚子泻热通滞;防风桔梗疏风散邪,载药上行。如体不虚者,用本方去黄芪,加玄参、夏枯草,以加强泻热散结之功。
(三)阴虚火旺
[主证]胬肉淡红,时轻时重,涩痒间作,心中烦热,口干舌燥。
[证候分析]过度劳欲,阴精暗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于目,则胬肉淡红,微有涩痒;虚热扰心,故心中烦热;热灼津液,故口干舌燥。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方用地黄滋补肾阴,山萸肉补肝肾,泽泻泄肾利湿,使地黄补而不腻;牡丹皮泻火祛瘀;知母黄柏泻虚火。如心烦、失眠显著者,加麦冬、五味子、酸枣仁等。
二、外治
(一)胬肉红赤,涩痒多眵,点八宝眼药或红眼药。
(二)手术治疗胬肉发展较速,侵人黑睛,有掩及瞳神趋势者,须行手术。由于手术后容易复发,故手术必须认真对待。术前要仔细考虑,术时务求彻底,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胬肉埋藏术:
进行性胬肉已侵入到黑睛边缘2毫米以上者,宜手术治疗。按外眼术前常规消毒、铺巾、置开睑器。用针麻或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针麻可于结膜下注射少许生理盐水)。于球结膜和胬肉之间,在角膜胬肉的颈部剪开结膜,用细丝线(或虹膜整复器)穿过贴角巩膜缘的胬肉颈部,将线紧贴角膜面并向角膜中央作拉锯式分离,使胬肉头部与角膜组织分开,用刀将角膜面残留的胬肉组织刮除干净。
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涂消炎眼药膏,加眼垫包扎术眼,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5—6天拆线。
胬肉切除结膜办移补术:
按外眼术前常规消毒、铺巾、置开睑器。用针麻或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针麻可于结膜下注射少许生理盐水)。用镊子夹住胬肉颈部,以小刀片或三角刀紧贴角膜面将胬肉头分离,切勿过深,以免过多伤及角膜实质。再用眼科小剪沿其体部与巩膜之间作钝性分离,并剪开胬肉两侧球结膜,在距离角膜缘5—6毫米处将胬肉剪除。清除巩膜面的变性组织,并用小剪刀从球结膜切口分别将上下结膜略作潜行分离,沿角膜缘剪开上方之球结膜约4—5毫米,再顺上侧球结膜创缘平行方向剪开球结膜,根据胬肉体的宽度,做成一条约为(4—5)毫米X(6—8)毫米大小的结膜办。将下方球结膜沿角膜缘剪开l一2毫米,使球结膜稍后移,然后将上方之结膜办扭转向下与下方球结膜创缘对合,间断缝合2—3针,靠近角膜侧须固定于巩膜浅层,使角膜缘侧的巩膜下方的球结膜暴露2—3毫米。术毕涂消炎眼药膏,眼垫包封术眼,每日换药一次,换药时须注意观察角膜创面有无感染,5—6天拆线。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九节 白睛溢血

本症为白睛血络破损,血溢络外的眼病。由于白睛上所见血色鲜红,故《证治准绳·七窍门》名为色似胭脂症。现代称为白睛溢血。它与一般外障之赤丝满目不同。大抵旬日即能消退,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
一、热客肺经,肺气不降,血热妄行。
二、心营耗损,肝肾不足,致使脉络失润,易于破裂而血溢络外。多见于老年人。
此外,剧烈呛咳、呕吐致使气逆上冲,酗酒过度而湿热上熏,以及妇女逆经和眼部外伤等,均可导致血不循经,目络破损而血溢络外。
[真临床表现]
凡血溢络外,停于白睛表层内,呈一片鲜红,边界清楚者即是。自觉症状不甚明显,一般多为他人发现。发病3天以内者出血可有增加趋势。一般一周左右可以逐渐消退。
[辨证论治]
引起本病虽有以上种种原因,但轻者一般可以自愈。重者初宜清肺凉血,后期血变紫暗时,可酌加通络散血之品,以促进瘀血早日消散。
一、内治
(一)由肺热引起者,治宜清肺散血。
用退赤散加减。方中桑白皮、黄芩清肺热;归尾、赤芍、牡丹皮凉血散瘀;花粉、瓜蒌仁散结生津;甘草可清热解毒,桔梗可利肺气,且载萄上行。诸药合用则收清肺散血之功。
(二)心营耗损,肝肾不足者,治宜平补肝肾、养血补心。
归芍地黄汤加减。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若加枣仁、五味子则可起到补肝肾、养心神的作用。
此外,由剧烈呛咳、呕吐、外伤、酗酒、逆经等所致者,主要针对病因论治。
二、外治
本病初起宜冷敷,3日后可酌情热敷。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黑睛又名黑珠、黑仁、乌睛、乌珠等。位于眼珠正前方,为五色透明而近圆形的膜,周边与白睛相连,具有卫护瞳神的作用,也是保护神光发越的组织之一。
黑睛因暴露于外,直接与外界接触,赊易受外伤外,也易受风热邪毒侵袭,还可由胞睑、两眦、白睛、瞳神等病变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而发病,故黑睛疾病发生率高.是眼科的常见病。
黑睛疾病的特点:①黑睛晶莹透明,发病易致混浊,为星点翳膜,导致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甚至严重影响视力;愈后结成厚薄不一、程度不等的瘢痕翳障,从而影响黑睛之透明度,障碍视力,是外障眼病中危害视力最为严重的一类眼病。②黑睛感觉敏锐,—旦发病,自觉症状剧烈.可出现畏光、况沼、疼痛等。③黑睛无血络分布,营养供应差,抵抗力低,病变修复慢,发生病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痊愈。病情若向纵深发展,可引起黑睛溃烂,甚至黄液上冲。若黑睛溃破,可变生蟹睛等恶候。④围绕黑睛四周有丰富的血络分布,黑睛疾病常出现抱轮红赤。
抱轮红赤常出现于黑睛和瞳神疾病,临证需与白睛红赤鉴别。抱轮红赤是环绕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暗,其血络位于深层,呈放射状,推之不移动;白睛红赤起自白睛周边,颜色鲜红,其血络位于浅层,呈树枝状,推之可以移动。若两者同时存在,则谓之白睛混赤。
黑睛在五轮学说中属风轮,内应于肝,肝与胆相表里,故黑睛疾病常与肝胆相关,辨证从肝胆着手。如翳障浮嫩,病情轻者,多为肝经风热;翳障色黄,溃陷深大者,多为肝胆实火;翳障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者,多为肝阴不足等。但也有兼其他脏腑病机者,故要全面辨证,而不能专责之于肝胆。
治疗黑腈疾病的主要法则是祛除邪气,消退翳障,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促使早期愈合,缩小和减薄宿翳,诸如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清肝泻火、退翳明目等为最常用的治法。
其他如点眼、滴眼、熏洗、热敷等,亦不可忽视。此外,由于其他各轮病变均可蔓延黑睛,而黑睛病变常涉及瞳神,故于辨证时应分清主次,论治时才能澄源堵流,从而防止黑睛病的发展和传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第一节 聚星障

聚星障是黑睛上生多个细小星翳,伴涩痛、畏光流泪的眼病。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常在热病后,或慢性疾病,或月经不调等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下发病,多单眼为患,也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生。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不及时,可发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症,愈后遗留瘢痕翳障,影响视力。本病与西医学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一、风热或风寒之邪外侵,上犯于目。
二、外邪人里化热,或因肝经伏火,复受风邪,风火相搏,上攻黑睛。
三、过食煎炒五辛,致脾胃蕴积湿热,熏蒸黑睛。
四、肝肾阴虚,或热病后阴津亏耗,虚火上炎。
[临床表现]
病情初起,沙涩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红赤不显;黑睛骤起翳障,如针尖或称星大小,色灰白或微黄,少则数颗,或齐起,或先后渐次而生,其排列形式不一,可散漫排列如云雾状,可联缀呈树枝状(图11—1),一般不化脓,但病程较长。若星翳傍风轮边际而起,扩大连接,中间溃陷者,变为花翳白陷;若复感邪毒,团聚密集,融成一片,溃人黑睛深层者,变为凝脂翳。
[诊断依据]
一、自觉沙涩疼痛,怕光流泪,视力减退。
二、黑睛病变早期有多个针尖或称星大小之星翳,继之相互融合如树枝状或地图状。荧光素钠染色阳性。伴有不同程度抱轮红赤。
三、病变区知觉减退。
四、多有感冒、发热、劳累或精神刺激等诱因。
五、一般为单眼发病,少数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有复发倾向。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相鉴别(详见“花翳白陷”、“凝脂翳”节)。
[辨证论治]
本病之辨证要结合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综合分析。首当辨病因,审脏腑。若为外邪者,治当疏散外邪;为肝火者,治当清泻肝火;为湿热者,治当清热化湿。对于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常为虚实夹杂,治须分辨虚实之孰轻孰重,采用扶正祛邪法,耐心调治,方能取效。
外治以清热解毒、退翳明日为主,并可结合针刺、热敷等方法治疗。
一、内治
(一)风热上犯
[主证]黑睛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隐涩,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性轻扬,热性炎上,风热上犯于目,故症见黑睛骤生星翳,抱轮发红等;风邪人侵,卫气失宣,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恶寒轻;风热上犯于咽,故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散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原方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若加板蓝根、大青叶、紫草可增强解毒之功。
(二)风寒犯目
[主证]黑睛星翳,抱轮微红,流泪羞明,恶寒发热,寒重热轻,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外袭,上侵于目,故症见黑睛星翳,抱轮微红等。风寒束表,卫阳受遏,故见恶寒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发散风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去枳壳。方中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川芎辛温发散风寒;前胡、柴胡桔梗辛散风邪,还可载药上行,以利头目。诸药配合,以治风寒翳障。
(三)肝火炽盛
[主证]星翳渐次扩大加深,白睛混赤,胞睑红肿,羞明流泪,头痛溲赤,口苦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黑睛属风轮,内应于肝,今肝经素有伏热,又夹外邪,内外相搏,以致肝火炽盛,火性上炎,黑睛受灼,故病变扩大加深,症状剧烈。头痛溲赤,口苦苔黄,脉数为肝火炽盛之候。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泻肝胆实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小便;肝火炽盛易伤肝阴,又虑方中多苦寒之品,苦能化燥伤阴,故配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邪去而正不伤。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便通去大黄芒硝,加金银花、蒲公英、千里光等清热解毒之品。
(四)湿热蕴蒸
[主证]黑睛星翳,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头重胸闷,溲黄便溏,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濡。
[证候分析]过食炙赙五辛,肥甘厚味,以致酿成脾胃湿热,湿性重浊粘腻,与热邪胶结,留恋不去,故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清阳被阻,气机不利,故头重胸闷。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故便溏。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濡是湿热之征。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方中杏仁、苡仁、蔻仁开上宣中利下,芳香化湿浊;半夏、厚朴苦温燥湿;通草、竹叶、滑石清利湿热,诸药合为化湿清热之剂,服至舌苔退净,湿化热清,则转为退翳明目之剂。
(五)阴虚邪恋
[主证]病情日久,迁延不愈,星翳疏散,抱轮微红,羞明较轻,眼内干涩不适,舌红少津,脉细或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以致阴虚无力抗邪,邪气久留不解,黑睛星翳,迁延不愈。阴亏虚火上炎,故抱轮微红,羞明较轻。眼内干涩不适为阴津不足,目失濡养。舌红少津,脉细为阴虚津乏之征。
[治法]滋阴散邪。
[方药]加减地黄丸去枳壳、杏仁。方中重用生地、熟地滋养肾水,当归柔润养血;牛膝性善下行,与二地合用,以降上炎虚火;羌活、防风祛风散邪退翳。诸药配合,则能滋阴散邪,退翳明目。若气阴不足者,可加党参麦冬益气生津;虚火甚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此外,还可加菊花、蝉蜕等以增退翳明目之功。
病至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参照宿翳治疗。
二、外治
(一)银黄注射液稀释一倍后滴眼,或用熊胆眼药水滴眼,每日6次以上。病情重者,可用银黄注射液0.5毫升作球结膜下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二)1%无环鸟苷或0.1%碘苷滴眼液滴眼。在急性期1—2小时滴眼1次。眼眵多者加用抗生素眼液或眼膏。
(三)病变影响瞳神缩小者,必须滴用扩瞳剂,如1%阿托晶滴眼液,次数视病情而定,防止瞳神干缺。
(四)用秦皮、银花、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竹叶、防风等煎水,作湿热敷。
(五)病至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点用犀黄散以清热解毒,退翳明目。
三、针刺治疗
可选用睛明、四白、丝竹空、攒竹、合谷、足三里、光明、肝俞等穴,每次取局部1—2穴,远端l~2穴,每日1次,视病情选用补泻手法。
[预防调摄]
本病常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故增强体质、保持正气存内是防止本病的根本措施。平素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七情和畅,饮食调理适宜,以使体内阴阳气血相对协调。
如有感冒等热性病发生,在发热期或发热后,须注意眼部病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已病后,古人提出要善于保养,并要注意眼部清洁,切不可乱加揉擦。在强光下可戴防护眼镜。护理上劝病人思想开阔,及时服药点药,饮食注意清淡,保持大便通畅,以利早日康复。
[转归预后]
本病如能早期治疗,效果尚好;若治不及时,常易反复发作,不仅难以速愈,且易变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愈后常留瘢痕,影响视力。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聚星障证,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逐渐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数余。如此生起者,初起者易治,生定者退迟,能大者有变,团聚生大而作一块者,有凝脂之变,联缀四散,傍风轮白际而起,变大而接连者,花翳白陷也。若兼赤脉爬绊者退迟,若星翳生于丝尽头者亦退迟,进速且有变,盖接得脉络生气之故。此证大抵多有痰火之患,能保养者庶几,斫丧犯戒者变证生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第二节 花翳白陷

花翳白陷是以黑睛生翳,灰白混浊,四周高起,中间低陷,形如花办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多因风热毒邪引起。其病情严重者,可伴瞳神紧小,若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突出,则变生蟹睛等恶候。本病愈后常留瘢痕,严重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某些角膜溃疡。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热毒邪,肺肝火炽于内,内外相搏,攻冲风轮所致。
[临床表现]
患眼刺痛或头目剧痛,胞睑肿胀,羞明流泪,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骤起翳障,其色灰白或微黄,渐渐厚阔,四周高起,中间低陷,甚则深陷,状如花办或如碎米,或如鱼鳞。未遮满瞳神者,瞳神可见,症重则出现瞳神紧小,黑睛一般不溃破。亦有不从黑睛边际开始,而于黑睛上先发星翳,连续窜生,后渐长大,溃后牵连混合而成者。有的可溃破黑睛,变生蟹睛恶候,愈后遗留瘢痕,可严重影响视力。
[诊断依据]
一、自觉眼内碜涩,疼痛,流泪难睁。
二、白睛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三、黑睛生翳溃陷,四周略高起,中心低陷,边缘不整齐,荧光素钠染色阳性。
[鉴别诊断]
本病初起应与聚星障相鉴别。
聚星障可见黑睛生星翳数颗,呈簇状,表面可溃陷,一般不溃穿;病变区知觉减退;病情易反复。
[辨证论治]
本病急重,且以实证为多。初起多系肺肝风热,治宜疏风清热;若病邪人里,多系热炽腑实,治宜泻热通腑。外治以清热解毒和退翳明目为要,常结合热敷与扩瞳,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且扩瞳可以防止瞳神干缺。
一、内治
(一)肺肝风热
[主证]黑睛骤起白翳,中间低陷,状如花办,或如鱼鳞,但未扩展串连,羞明流泪,红赤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侵袭风轮,更兼肺火炽盛,肺热及肝,故从黑睛四周骤起白翳。
因无便秘腑实,病势相对较缓,故病变尚未扩展串连。风热壅盛,局部气血壅滞,故红赤疼痛,羞明流泪。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加味修肝散加减。原方以羌活、防风、麻黄、菊花薄荷、木贼、白蒺藜、桑螵蛸辛散风邪,明目退翳;栀子、黄芩连翘大黄清热泻火解毒;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滞。若火盛于风,酌减麻黄、羌活;若肺火偏盛,去麻黄、羌活,加桑白皮、生石膏。病情轻者,也可使用蝉花散。
(二)热炽腑实
[主证]翳从四周蔓生,迅速扩展串连,漫掩瞳神,或翳厚色黄,中间低陷,瞳神紧小,黄液上冲,白睛混赤,胞睑红肿,泪热眵多,头目剧痛,发热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厚,脉数。
[证候分析]风热毒邪未解,病邪入里,复加肺肝素有积热,以致脏腑热甚,腑实不通,邪无所泄,上攻于目,灼损风轮,蒸伤膏液,故花翳白陷症状剧烈,甚或瞳神紧小,黄液上冲。发热口渴,苔黄脉数为里热甚之象。
[治法]泻热通腑。
[方药]泻肝散去桔梗。方中黄芩、胆草、知母苦寒清热;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车前子清热利尿,大便通,小便利,火从下泄,脏腑热减,局部症状减轻。羌活祛风止痛,玄参滋阴,当归活血。后期目赤痛不甚者,参照宿翳治疗。
二、外治
(一)用熊胆眼药水或高浓度抗生素眼药水频滴眼,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滴眼次数。必要时用银黄注射液或庆大霉素2万单位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5毫升,每日或间日1次。晚上涂抗生素眼膏。
(二)滴用扩瞳剂,如1%阿托晶眼液或眼膏,视病情轻重,每天1—3次,以防瞳神干缺。
(三)用桑叶、菊花、银花、防风当归黄连煎水过滤.作湿热敷。
[预防调摄]
参照凝脂翳与聚星障节。
[转归预后]
因花翳白陷概括范围较广,其预后因病而定,病轻者,治疗后可痊愈;病重者,特别是延及整个黑睛者,预后较差,有的可毁坏整个黑睛而失明。
[文献摘要]
《目经大成·花白翳陷》:“此症初起,双目便赤肿狂痛,畏明生眵,开视青睛沿际许多白点,俨若扭碎梅李花办,办色黄而浮大者尤险,一昼夜牵连混合,蔽漫神珠,看之与混睛障相似,却善长速变,且四围翳起,中央自觉低陷,甚则翳蚀于内,故名花白翳陷。治疗大费神思,意者土盛郁木,木郁则生火,火盛生痰,痰火交烁,膏液随伤,乃变无了局。《瑶函》谓金克木之祸,真是睡中说梦话耳。速救可以挽回,更须与凝脂症一样监守,以菊花通圣散一两,分三次调服,看势不衰,翌日再进一两,肿必消,翳亦合减,换治金煎,日二剂,中宵以三黄清热丸吞四钱,症不反复而渐罢。然后顺气、疏肝、清热化痰,大约尽一季可全瘥。但终不能如旧,人其毋全责乎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附] 蟹睛症

蟹睛症是因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绽出,状如蟹眼而得名。是一种严重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穿孔、虹膜脱出。
本病多在凝脂翳、花翳白陷等黑睛病变过程中,因肝胆热毒炽盛,或治不及时,病变向纵深发展,以致黑睛溃破,黄仁绽出而成;或在上述病变过程中,偶因咳嗽、喷嚏、怒吼、号哭及用力大便等,促使黑睛破裂,黄仁乘势脱出所致。此外,还可由严重疳眼及眼外伤引起。
黑睛部位可见黄仁自溃口绽出,其色棕黑,高于黑睛表面,状如蟹眼、蝇头,甚则横长如黑豆,周围绕以灰白翳障,瞳神变形如杏仁核状。此时,因黑睛溃破,邪毒外泄,疼痛自然缓解,愈后遗留斑脂翳之类,可致神水流行受阻,继发绿风内障。
辨证首宜分清虚实,本症初起为实,以泻肝为主;病久多虚,以补肾为主。若因疳积上目或外伤所致者,宜参照该节论治。蟹睛一旦形成,即使治愈,瘢痕终归难免。
肝胆火炽者,用泻青丸加减;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本病之预防,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黑睛有溃破之势,可用眼垫加压包扎,并避免咳嗽、喷嚏、用力大便等动作。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