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20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感冒了,肺窍为之不利而鼻塞不利,但心有病鼻也不利,如冠心病,鼻也不利,不通气。还可闻不到气味,嗅觉失灵,呼吸不通畅。治疗采用张仲景的方,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很多冠心病,都胸闷气短,用的是灸甘草,加生苡米,祛痰湿,并合旋覆花汤,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覆花汤主之。这说明有寒象,胸闷喜棰。即旋覆花、新绛、葱花,新绛是古人帽子红缨,其红色是用茜草、红花染的,所以可用其代替,活血。寒象明显的,用葱白,无寒的用葱叶一只,葱白二寸或三寸。所以茯苓12g、杏仁10g、生薏苡仁12g、(炒薏苡仁健脾,这个病有瘀血痰湿阻滞,茯苓宣肺,宣气,也祛湿,杏仁宣肺祛湿,宣畅胸中大气)、灸甘草6g、茜草10g、红花10g、旋覆花10g(包煎),做基础方,如养血活血加大加丹参12-15g,加大活血用三七粉3g,如胸闷重加枳壳、郁金(左枳壳,右郁金),如易打嗝,嗳气,可用点贝母、薄荷行气。开胸上二焦之气。素问-宣明五气篇讲,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即心病可噫气,打饱嗝,饮食之息。心的经脉和胃相联系,有病时,通过经脉影响到胃而噫气。石膈散治疗噫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2-04-14
经脉影响到胃而噫气。石膈散治疗噫膈。
第四节 经脉别论
讨论经脉,但和其它篇讨论不一样。
第一段, 生病起于过用。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2-04-14
以喘汗为例,说明生病起于过用。皇帝问:居住环境,动与静,人体强况与衰弱,心里的平衡与否,承受能力如何,有两方面,一是强壮与否,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这些是否对脉有影响呢?就是脉中气血,气血运行。岐伯回答:凡人惊恐,心理刺激,怒,小怒谓之恚,劳累,包括劳心,劳力,惊恐,发怒,劳累,动或静,人的气血经脉都随之改变,夜里行走引起的气喘,喘是从肾而出,肾气与夜相同应,肾通于子时11-1时,阴气最甚,心通于午时,阳气最盛。但喘无论出自那脏,毕竟从肺出,各脏气血紊乱,经脉之气失调,都影响到肺。淫气就是乱气,或盛,超出限度,乱气影响到肺,肺朝百脉,堕恐怀疑是坠,有所堕坠,堕坠伤筋,因此喘出于肝,肝气紊乱,淫气害脾,木克土,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惊恐导致气乱于胸中,它淫心,引起心神紊乱,惊则心无所依,虑无所定,胸中气乱,心神受伤。度水,水气入肾,肾为水脏,阴寒之气,肾主骨,所以度水跌扑,引起的喘,出于肾与骨,这是喘与内脏的关系,同时,伤了一脏又影响另一脏,走急了就喘,在这个时候,身体强壮,气血很旺盛,心里很稳定,气血自然能够恢复运转,就没有事。而气血虚,身体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就停留下来成为病态。所以诊病的道理,理论,除了其他方面,还应了解这个病人勇敢还是懦弱,强壮还是衰弱,皮肤是粗燥还是厚的,还是薄的,这是耐受力不一样,这是从整体上,要能知其情,这才叫真的诊断。又举例说出汗,饮食吃饭,喝汤太饱,汗出于胃,特别饮酒更先出汗,受惊而夺心精,夺心之精华,心气,心精,都受到损伤,这是汗从心出来的。持重运行,汗出于肾,重物运行,汗出于肾,实际是伤骨。疾走伤筋,快跑,又恐惧,伤筋,关节受伤,汗出于肝。体力活动太多了,重体力消耗出汗,汗出于脾,这是因为四肢肌肉受影响。所以不同情况出的汗,由不同脏腑起主要作用。所以春夏秋冬,不但是惊恐、堕坠或饮食劳苦等,加上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所有这一切,生病都起于过用,超过限度,总的原则是过,但又是相对的,人与人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勇怯与发病,一是强调形体强弱,骨骼强壮,肌肉丰满,气血充实,耐受力强,一般邪气不干,就没过用。反之,稍微变化就过用了。精神和心理素质不同,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不同,特别受精神刺激更不一样。有的人,气行则已过去亦,有的就成为病态。心理素质后天可有改变,但心理打击要适当回避也是必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专直,气血就不易乱,形劳而不倦。2、生病起于过用,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具有相对性。人和人不一样,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不一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①、四时气候的过用及不及,当寒反温,当温反寒,都易过用,环境气候异常导致病邪流传,人的抵抗能力降低,人体内因的变化,但总体上过用和不及,不是每个人都有病,因人而异。每一年都有什么样的气和运,应适当预防,这是四时过用。②、情志过用。内经中强调很重要,要求人注意精神调节,心气平和,心情愉悦,如果不调和,受刺激,就得病。九种气为病,其中七个主情志。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六淫治病是外感病,七情致病是内伤病。心理因素很重要。③、饮食五味的过用。膏粱厚味吃多了,易得糖尿病,易长疮。每种东西对人体都是有用的,但太过都伤人体。4、劳逸过用。形体劳动,精神劳动,都耗人正气,房劳伤肾气。劳则气耗,精神劳,思则气结。过逸也不行,气不通,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脾气也结了,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逸太过都致病。④、药物太过。药都有阴阳之偏,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药源性疾病,所以用药要准确,选药要得当,用量要适当,服药时间要得当,吃某种东西,产生某种气,这是正常现象,吃温性的东西多,时间长则阳气盛,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就夭之由也。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剩四分就不要再吃药了,无毒之药,十去其九,其余那点病,靠人体正气恢复,自己痊愈。勿使过之,伤其正也,不要过用伤正气,剩下的一点病骨肉果菜食养尽之,如果还不好,复行如法。不要使药物过用。
临床指要:喘汗与五脏的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精神明,留于四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12-04-14
水谷精微输布,不单是输布,还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问题,谷食之气首先入于胃,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脏,起到淫气于筋的作用,淫就是流溢的意思,营养筋脉,筋才能柔韧。浊气是指营养浓厚之气,入心,才能产生营气,血脉,归到心脏,化生血液,充实于脉中,营血在脉中流动,在经脉里流动,脉气是精微之气,营气,营血之气,同时经脉之气又可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联系全身各个经脉,到达全身,把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全身各处。滋养全身。毛脉,一是理解为气,还理解为气血相合,也理解为很微细的脉,微细之脉汇集起来,行气于府,府是大的经脉。脉是藏血之府,府精就是府的功能正常,神明就是精气的作用很充沛,经脉的气血旺盛叫府精,神气精明,留为流,流到四脏,肝心脾肾之中。归,到达。权衡是协调,全身的气血经脉之气,到达了平衡协调。表现在气口上,才成寸。没有气血协调,全身精气充沛,就谈不上气口脉正常,通过气口脉就可以决死生了,诊病了。气口和肺,脾气,肾气都有关系。脾运化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才有气口成寸,这是食气入胃。下面讲饮入于胃。游缢也是流动,充盈,精气。饮入胃,把它化生为精微,然后流通,上输到脾脏,经过脾气作用,把水饮的精微散开,散布,上归于肺,精微之气都要经过肺才能输布到全身去。通过肺气作用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道是三焦,也有指下焦,也就是脾气的宣降作用,可协助下焦把津液布散开,三焦是气化的,水谷之道路,也是布散水谷作用的,三焦气化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内经中三焦又叫孤府,孤者大也,孤家寡人,没有比他再大的。经过三焦气化,水液才能布散,三焦是水道,通调水道是说肺的气化作用和三焦气化作用相合,使三焦通畅,把多余的水液之糟粕,下输膀胱。当然这里也有肾的气化作用的协调。肺气起作用,使三焦水道通畅,又借助于肾阳的气化作用,下输膀胱。肺的宣发作用还可起到水精四布全身表里内外,同时要五经并行,肝心脾肺肾五经同时要有津液运行,所以津液运行要和五经都有密切关系,不是仅脾肺肾三经,但这三经作用重要,但五经都有影响。如肝有病,照样要祛水,利湿,水液代谢不调,肝脏功能正常了,水也就去掉了。所以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个津液的布散,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和这些一致,和春夏秋冬,阴阳变化相协调,不同的季节,津液代谢不一样,天热就多汗,天冷就多尿,不同季节饮食就应有一定的调整,冬天应适当吃一些温性的,夏天适当吃一些凉性的,但病人不同,阳虚的病人,夏天赶紧给他温阳,好补,与自然界一致,要不,就补不起来了。冬天寒冷了,补阳困难。所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饮食疗养也要和四时五脏阴阳相协调,才有益于人体健康。揆度就是测度,测量。诊断,观察人体的最基本方法是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不单是说精微之气输布正常与否,是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观察人体,诊病同样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规方法。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不要忘记这个基本规律,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般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饮食物的运化及其代谢问题。水液的运化及代谢,要注意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肺主通调水道,但不是肺把水运到膀胱去了,不是肺运的,只是说和肺有关系,必须通过三焦水道气化,只是说肺气的作用,加强了三焦水道气化的作用,使三焦气化作用更好地发挥,才把水液输到膀胱。宣肺可以利水,但是,是使三焦气化作用旺盛了,才能下达于膀胱,不是肺直接利尿了。肺气的宣发肃降有助于三焦的气化,三焦还借助于肾阳之气的作用,才把水液输于膀胱。2、寸口诊脉的原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7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这一篇主要是讨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阴阳性质不同,感受疾病的性质也不同,阴阳经它们走行的部位与走行的方向都有差异。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段,太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感受不同邪气而产生不同病证。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12-04-14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为表里,脾胃脉也。为什么生病各异?岐伯说:太阴和阳明它们的部位不同,有表里之别,此实彼虚,此虚彼实,比如春夏属于阳,那么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属于阴,那么太阴实,而阳明虚。五脏,经脉都和自然界相通应。具体说,阳明春夏实,就太阴虚,秋冬太阴实,就阳明虚。经脉走行,有上行为主,有下行为主,上行逆,下行从,各有不同。足阳明经从头走足,足太阴经从足走腹,属阴的从内,属阳的从外。阴阳表里不同,它们性质不同,经脉走行不同,其病也不一样。虚实也就不同。帝曰:愿听有什么不同现象?
岐伯说:阳主动,应于天,腑气,阳明,其气象天而主外。阴是地气之所生,五脏是地气之所生,属阴,主内,在里,所以阳的规律是多实,旺盛,充实,兴奋;阴的规律就是柔弱,特点就是柔弱,不足,安静。这是阴阳总的基本特点。所以胃多实脾多虚,所以贼风虚邪的外来之邪,就阳受之,外受,阳明之经受。饮食不节,生活规律失调,这些病从内生,就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阳明胃,胃经。阴受之则入五脏,饮食劳倦,起居不时,饮食不节,这类内生疾病,首先伤及五脏,因为他们属阴,阴阴相受。入六腑则出现身热不时卧,出现一些阳性症状,身热,不时卧似乎应为不得卧,睡不好觉,睡不着,不能安睡。如果老想睡,阳气不足,是但欲寐,阳热之气盛是烦躁不安,所以是不得卧。如真能睡是阳热之邪已去了。烦躁不安,不能睡觉,不能靠温补药,要用凉药,清热药。同时还上喘,热扰,肺气不能正常宣畅,邪热上升而喘。上焦之类病症。邪气侵入到五脏,易产生肚子胀满,大小便不通畅,或在下为飧泄,特别脾,脾病之后不能运化,所以飧泄之病,谷与水合叫飧泄,完谷不化。就是脾气虚,脾阳虚,完谷不化,病程久了,出现肠,痢疾,即要泻还不爽快,阳明病也是这样。喉主天气,呼吸之气,清阳之气;咽主地气,饮食下咽的那段叫咽,主地气,水谷之气。所以阳受风气,风为阳邪,易侵犯人体的阳,侵犯阳明;湿为阴邪,易侵犯人体之阴,所以湿邪易伤脾,这是同气相求,各从其类。所以足太阴脾经是从足至腹,从络脉上升,它还可以上行至头,它要和手太阴相连,又下行循臂至指端。手阳明从手上行至头面,又联系到足阳明经,下行至足。上一句是讲足手太阴经,这句是讲手足阳明经。也就是更逆更从。所以阳明受病,阳经受病,往上行,然后往下行。阴有病是下行,然后往上,否极泰来,到极则转。所以伤于风的,上先受,伤于湿,下先受,上为阳,先伤上,湿邪为阴邪,侵犯阴分。同时也有阳邪伤阴,阴邪伤阳。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