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17阅读
  • 224回复

读书笔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0 发表于: 2012-03-26
诊脉 诸脉相兼主病
滑伯仁曰∶
人之为病,虽曰不过寒热虚实四者,而脉多兼见也。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
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实则形刚,凡实滑弦紧,皆实也;
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

他如《难经》所谓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
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
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一阳一阴者,脉来浮涩;
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
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者,尽皆兼见义也。

浮而有力则为风,风包四气而言∶
如浮缓浮弦则为伤风,
浮紧则为伤寒,
浮虚则为伤暑,
浮濡则为伤湿。

四气在表皆浮,更与人迎相应,则为外感在经无疑。
浮而无力斯为虚;
经曰∶诸浮者,肾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脉阳气微。
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宜沉反见浮脉,里寒表热也。
然必与气口相应,则为内伤,气血虚损。
浮数风热微欲解, 浮数,伤风挟热也。带微者,邪不传而欲解。
浮迟身痒汗亦无;
里虚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独浮喘胀表中热, 表邪盛,故气逆喘胀。
浮紧滑疾百合辜;
百合,伤寒病也。
浮大隐疹久为癞,
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发痒,久久为癞。
浮滑痰饮痛如锥。
浮滑为风痰,为走刺疼痛。
沉而有力则为积,
凡脉浮盛为病,在表在外;沉坚为病,在里在内。
无力应和气不平;
沉为诸郁。
为水为泄为厥逆,停饮胁胀兼 瘕;沉数里寒内热盛。
与人迎相应,则邪伏阴经而为实热。
沉迟血冷里寒生;
与气口相应,则血凝气滞而为沉寒。
沉重伤暑弱堕发, 沉重为伤暑发热。
沉弱者,发必堕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
沉紧而数冷又热,沉紧不数悬饮成;
沉细少气臂不举, 两寸则两臂不举。
沉重前绝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复浮起,故冬脉曰石。直前绝者,有瘀滞也。
迟而无力虚且寒, 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迟而有力痛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胁痛。
应尺血虚寸气虚, 寸口得之为气虚,尺中得之为血虚,总是肾虚不安。
亦有痰凝气滞,伏热蹇涩而然者,必寻之无力,乃为真迟。
迟沉寒内浮寒外;
脉迟沉或芤,寒在里则腹痛。
迟浮,寒在表则肢冷。
迟涩咽酸 瘕成, 迟涩则湿热凝滞,或为咽酸,或为 瘕。
迟滑腹中觉胀大;
迟而滑为腹胀。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肾经败。
季夏,六月也。此时得迟脉,则土旺水亏,须急滋肾水以救之。
非六月而左尺见迟脉者,亦为土克水, 须急滋补以救之。
数而有力则为热, 与人迎相应,则风燥热烦。
无力疮疡痛痒亟;
平人遇此,主即发疮疡痈疽,年幼者或发疹痘。
若还细数又无力,阴虚火动休轻视;
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
甚者左右俱细数无力,或左尺寸数尤甚。
数浮火炎烦且满,
数浮,表有热也。数为烦满。
数沉里热不须议;
数沉,里有热也。
上见烦热与头疼,中为口嗅兼呕逆;
左则目赤肝火炎,右下二便秘而赤;
数而带滑痰火盛,或为呕吐或痛极。
滑脉为实为停痰, 滑为气血实,与人迎相应,则风痰潮溢;
与气口相应,则涎饮凝滞。
或为瘀血宿食兼;
为满为咳为鬼疰,不匀气逆呕涎粘;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滑为逆气。
滑浮大小腹作痛,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阴痛溺如挽;
滑弱则阴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瘫痪不仁症, 痰多气血少也。
滑实胃热非廉纤。
滑实为胃热,带数则为结热。非廉纤者,言热重也。
涩为不足伤精血, 与气口相应,则精竭血枯。
为厥为痢为恶寒;
涩为四肢逆冷,为下痢,为恶寒。涩细则大寒。
或为无汗为心痛, 涩为无汗,为心痛。
涩芤瘀血结成团;
涩芤为衄血,或为失血。
涩紧为痹因寒湿, 涩而紧为痹,为寒湿,为中雾露。
涩沉之病亦一般;
涩沉亦为寒湿,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
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大为病进脉之贼, 经曰∶脉来浑浑革革如涌泉者,病进而危。
昔人以秋潮之汹涌者,状其大也。
要之即非时而见洪大脉也。
浮大表病沉里厄∶
经曰∶大则病进。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浮大昼加昼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后小头痛眩,前小后大胸满塞;
《难》曰∶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前谓寸,后谓尺。
气愈盛兮血愈虚,
大为血虚而气盛。
必缓而大为正脉。
中缓而大者为正脉。
缓为正复脉之本,
缓为胃气将复,为病退。
非时得之气血虚;
非土旺之时单见缓脉,则气血虽和,而投虚身必倦怠。
在上项强下脚弱,
寸缓项强,尺缓脚弱。
沉缓眩晕浮痹肤;
沉缓为虚,故眩晕;浮缓风寒,故麻痹。
带滑为热紧为痛, 缓滑为热中,缓紧为脾疼。
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脏;
与气口相应,则怒极伤筋。
缓迟虚冷咽难哺;
缓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缓弱吞酸食不下, 缓者,胃气有余;
弱者,阳气不足。
胃欲消化而阳气不运,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于胸膈也。
左尺单见命将殂。
左尺肾部,单见缓脉,全无沉滑,为土盛水亏,不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1 发表于: 2012-03-26


以上八脉,《内经》谓之八要。

盖浮沉二脉以别其表里,迟数二脉以别其寒热,滑涩二脉以察气血虚实, 大缓二脉以察病之安危。苟能得其要领,杂脉可以类推。
洪为胀痛为热烦, 为胀满,为头痛及遍身疼痛,为热,为烦,大便不通。
洪实为癫洪大祟;
洪实者癫,洪大者祟。
洪紧痈疽喘急粗, 洪紧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
洪浮阳邪症来见。
洪浮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外见阳症,大小便秘。


实为伏热咳且吐, 实与人迎应,则风寒贯经,郁热在内,熏蒸脾胃不食,气喘作咳,或时呕吐。
实涩气塞痢且坠;
实涩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滞,为三焦痞塞,食积湿热成痢,里急后坠。
实紧作泄胃家寒,或时腰痛亦难住。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大便不禁,为腰痛。
弦为血弱有劳伤, 弦乃肝部本脉,见于他部,则为血虚。主盗汗,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中虚且寒停饮浆;
弦与气口相应,则饮水停积,令人中虚寒。
胸胁疼痛体拘急, 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疟疾寒热善惊惶; 为疟为惊。
弦紧恶寒疝癖病, 经络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积弦长; 弦而长,为上下左右有积。
弦钩胁下痛如刺, 弦而钩,为胁下刺痛。
双弦急痛转难当。 双弦为胁下急痛,乃无水以缓之也。
紧则为寒为疼痛,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为咳为喘为满胸;人迎紧盛伤寒症, 人迎紧盛,为伤寒。
气口紧盛食冲冲; 气口紧盛,为伤饮食。
紧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气与痫风;

紧数寒热相来往, 紧而数,为寒热往来。
紧滑宿食吐蛔虫;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吐逆。

紧急遁尸乱血脉, 紧而急,为遁尸。
单紧而浮肺水攻;
浮紧为肺经有水。
浮沉俱紧中雾露,头项强急溺妄通。
浮紧,或寸紧,则雾露中于上焦。

见太阳症发热,头项强痛,腰挛胫酸。

沉紧,或尺紧,则雾露中于下焦。

见少阴症足冷,便溺妄出,为难治。

若浮沉俱紧,三焦俱中其邪,脐痛,手足冷者死;

手足温,自吐利者生。
长为阳毒入脏深,热闭阳明烦莫禁;

坐卧不安身壮热,长脉来去不绝,见于左关人迎之位,感于阳邪热毒,在心肝二经。

传之下焦,其热壅闭,乃阳淫热痰,
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表证多则微汗,里证多则下之。

又,尺寸俱长者,阳明本脉也。
长大癫痫更迷心;
长大则为癫狂痫疾,乃痰热迷于肝心所致。
长缓微邪犯下体, 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

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寸长足胫痛相侵。
经曰∶长而缓者、病在下。

又云∶寸口中手长者,足胫痛。
芤主血瘀不流通, 芤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

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而为瘀滞。
热入小肠淋沥脓;
心主血则不受邪,故热入小肠,淋沥脓血疼痛。
崩漏衄吐随所主, 寸芤则为衄血吐血,关芤则为便血,尺芤则下虚有瘀,崩漏尿血。
芤紧或数肠内痈。
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脉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致生血痈。
微主中寒气血虚,
微与气口相应,则阳虚脱泄。

仲景云∶脉萦萦如蛛丝细者,阳气衰也。
为衄为崩为急拘;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呕逆分内外, 内伤则为阳虚,外感则为风暑。
微沉自利汗有无;
微沉,阴气已亏,脏寒下利作泄,或虚汗不止,或亡阳无汗。
微弱少气面无色,男精女带共焦枯;
微弱为少气,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涩亡血增寒热,曾经汗下医之辜。
脉微而涩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

所以然者,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阳微恶寒,
阴弱发热,理也。

久则夏月恶寒,冬月恶热。

盖夏月阳气在外,胃中虚冷,阳气内微,故反恶寒。

冬月阳气在内,胃中烦热,阴气内弱,故反恶热。

昼寒夜热,亦此义也。
细为寒湿为胀泄, 细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湿则胀满,湿多成泄。
细滑僵仆兼呕热;
细而滑,为僵仆,为呕吐,为发热。
细紧 瘕积聚萦,或为刺痛为痿蹶;
细而紧,为 瘕积聚,为病在内,为刺痛,为身痛痿蹶。

叔和云∶胫酸髓冷是也。
内伤得之心神劳, 忧思过度也。
五脏凝涎损气血; 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气血俱虚。
惟有冬季为时脉,不疗自痊王氏诀。
冬脉宜沉细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濡为亡血为冷痹, 濡为亡血,为冷痹。仲景云∶脉来绵绵,如泻漆之绝,前大后小者,亡其血也。

痹亦有因寒湿散漫而 脉濡者,必与人迎应也。
虚汗不止又乏气, 濡为自汗,为气弱。
蒸热飧泄下体重, 濡与气口相应,则飧泄脚弱,骨蒸潮热。
濡弱内热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内热外冷,自汗小便难。
弱主阳虚胫体酸, 弱乃六极之脉,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客风冷气巧相钻;
关上得之主挟风热,关后得之主挟冷气。

诀云∶弱主气居于表,产后客风面肿。又云∶只为风邪与气连。
阴弱血虚筋急痛, 尺属阴,主血虚,不能润筋,故筋急能。
阳弱气喘行步难; 寸属阳,主气虚作喘,行步无力。
虚汗泄精成痼冷,少壮得之不等闲。
老年人得弱脉则顺,少壮人得弱脉则逆。
虚则为虚为伤暑,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虚损。
脚弱喘促食不消; 虚为脚弱,为喘促,为食不消。
恍惚惊风皆所主,虚烦多汗亦同条;
虚主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烦自汗。
虚大劳役损元气, 虚而大,为劳役损气。
虚涩房劳肾水焦。
虚而涩,为房劳损精。
革乃虚寒相搏成,崩漏半产亡血精;
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曰革。女人半产崩漏,男子亡
血失精。
更是中风兼感湿,为满为急异常情。
与人迎相应,则中风暑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动脉多见关部中,
仲景曰∶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也。
或惊或痛来相攻;
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四肢拘挛多疼痛,虚劳血痢与崩中;
动为拘挛,动主体虚劳,崩中血痢。
阳动汗出阴发热,形冷恶寒阳不通;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言阴阳相搏则虚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如不汗出发
热,而反形冷恶寒者,阳气不通,而致身冷恶寒也。
若见转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脉不聚命将崩,到此无由得再生;
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五脏气散利不禁,六腑气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气。
伏因邪闭成霍乱,
与人迎相应,则寒暑湿邪固闭,而成霍乱。
积疝溏泄贯脓窠;
伏为宿食,为疝瘕,为溏泄,为恶脓贯肌。
寸伏痰热尺寒积,关伏寒热两为 ;
寸得之为痰为热,尺得之为寒为积,关中则痰热俱有,寒热不定。
蓄水停痰气厥逆,
为停痰蓄水,为诸气上冲,为厥逆。
伏涩吐逆神思多。
伏则吐逆,涩则食不得入,关格症也。与气口应者,乃凝思劳神过多,不可专责外邪也。
短为气滞心腹痛,宿食内积三焦壅;
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阴中伏阳血不行,
短脉属阴而又伏于阳者,何也?经云∶脉有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在秋时则为正脉,
在三时则为七情、宿食壅滞,气不足以导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恶。
经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头痛。又曰∶短而数者心痛必烦,皆上体病也。短亦可恶,无胃气也。
促脉阳盛阴不足,气血痰食壅为毒;
阴阳之气不和,不相续也,非若结代之脉动而中止。有因气血食饮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为恶脉,
凡脏腑热盛则促急。故曰∶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府。
里热瘀血发狂斑,
风热壅盛,则瘀血凝滞,发为狂斑。
怒气激之发厥搐;
或因怒气,气逆发厥,上盛下虚。
渐加即死渐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脉虽非恶脉,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虚,亦非福也。
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微则微;
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阴盛则结,脾间积大,大肠秘痛,结甚则积甚,结
微则积微。
阳结茫茫如车盖,
脉蔼蔼如车盖大者,名阳结。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阴结累累与阳违。
脉累累如循长竿强直者,名阴结,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结浮寒邪滞经络,结沉痰饮瘀血基;
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里寒脉缓则为结,里热脉数则为促。缓促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痰饮气血积可也。
代脉必死脏气绝,平人见此大不祥;
病患见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
痛风痰湿阻碍,有孕胎气阻碍,故无
妨也。
又有暴伤气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汤。
又有暴伤损气血者,一时元气未和,非脏绝也,宜炙甘草汤救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12-03-26
此即上古诊法其一也。脏腑同气,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脉诀。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脏,数为腑病,迟为脏病;又以急大缓涩沉甚者为脏,微急微大微缓微涩微沉者为腑,其故何耶?
盖急大缓涩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则然,而沉取则不然也。二说似异而实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如上竟上者,胸头中事;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其实寸脉亦有主下病者,尺脉亦有主上病者。此诊家活妙, 许氏所谓以意会之,非言语可传得之。

心浮大散是本宫, 心之本宫,平脉也。虚实贼微邪过宫脉也。余皆杂脉相兼而见。
微大邪归小肠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暂而不久意,详总看十变脉注,各部仿此。
脉有轻重,如∶
左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 后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
左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后以重十二菽取之是肝。
左尺,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 后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肾。
右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后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
右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后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
右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后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门。

浮数风热头疼痛; 数兼弦紧而言,浮数主头疼,身热面赤,骨节烦疼,甚则心痛面赤,乃外感郁热表症。小肠为膀胱之标,故脉见此。
浮迟腹冷胃虚空; 浮而带迟,主小腹寒痛,胃弱嗳酸。
浮虚偏头耳颊痛,手太阳经虚,苦偏头痛,耳颊痛。
浮弦疝痛滑多虫;诀云∶急则肠中痛,不通是也。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虫甚多。如面生有白点者,必有血龟。
浮紧而滑为淋闭, 浮紧而滑,为淋,或二便闭涩。
浮洪膈胁满难通; 胸连胁满,痰热盛也,浮长风眩成癫痫,
浮大而长,为风眩癫痫。
浮实面赤热生风; 浮实,面赤如 ,热则生风。诀云∶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浮濡虚损足多汗, 浮濡,五脏虚极,而汗出于足,盖五脏丝系发之于足故也。
浮芤积瘀吐痢红; 血瘀胸中不散,以致气道不通,在内作声,气升则吐血,气降则便血下痢,甚则吐痢交作。
浮溢骨痛心烦躁,左寸脉满过关部,主骨节疼痛,心中烦躁,面赤,乃心热之候。
浮绝脐腹痹痞冲。浮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冷痹,小腹中有 瘕。

沉数狂言并舌强,数兼实滑而言。诀云∶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沉迟血冷神不充∶ 沉迟,或血虚,或上焦受寒,或心神衰少。
独沉不睡皆因郁, 瘀侵睛崩漏红;沉主气郁,夜多不睡,或上攻患目,必 肉瘀血侵睛,下流则崩漏去红,甚者咯血。
沉微虚痞惊中热,沉微荣弱,以致虚火上侵,胸膈痞闷,甚则胁亦胀痛。惊中热者,脉微主心气虚弱,易生惊惕。但心属火,惊则血散,火动惊中,有虚热也。
沉实口疮及喉咙; 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沉缓专主项背强, 沉缓主项背筋急强痛。
沉滑痰热时相攻; 滑与痰合本位,洪则为痰热,或呕逆,或怔忡,时作时止。若沉细而滑,全无本脉,则为水克火,不治。
沉涩胃亏音容减, 涩则心经气虚血少,母不能以荫子,以致胃气下陷,心神亏少,面无颜色,言语声音亦懒,甚则气血凝滞而为虚痛。
沉紧真情必然凶;沉紧乃肾水逆上乘心,谓之贼邪,必发真心痛如刺,必死无疑。
沉弱阳虚多惊悸,《权舆》云∶左寸弱兮阳气虚,心惊悸兮汗难除。
沉伏痰郁聚胸中;伏主忧郁,多痰,心肺二经,积聚胸中。
沉弦心悬或如满, 弦乃肝邪乘心,主心悬如饥,或时拘急如饱满然,此虚邪也。
沉绝掌热呕上冲; 沉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

浮沉俱虚苦洞泄,心与小肠俱虚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 。
浮沉俱实便难通。心与小肠俱实,苦便闭,心腹烦满。
肝弦而软无些病,弦乃肝之正脉,带软则弦而得中,故无些病。
微弦胆惊欲发黄。脉初微弦者,主胆腑受惊,潮热欲发黄胆,爪甲眼目俱黄。
浮数风热筋抽搐,数包弦紧而言,主发潮热,筋脉抽搐。
浮迟洒淅泪成行∶ 浮迟主肝经受寒,洒淅恶寒,或时发热,冷泪时流。
浮细振摇多盗汗, 浮细胆气虚怯,肢体振摇,夜出盗汗。
浮弱微散视渺茫; 浮弱微散乃肺脉乘肝,致肝经气虚,目暗生花,视物渺茫。
浮芤失血肢体瘫, 芤主失血,血虚则不能运用,故四肢瘫痪。
浮甚筋痿 在肠; 浮甚乃火旺血虚,筋弱无力,终为瘫痪。肠 本脾胃湿热,肝风乘虚下注,轻则便血,重则痔漏。故痔乃筋脉病也。
浮大滑实头目病,浮大滑实,乃心脉乘肝,血热生痰,以致头目不清,或肿或痛,咽喉干燥。
浮溢眩晕筋痛伤;浮弦溢上寸口,主目眩头重,筋脉酸痛。
浮涩肋满经不利,涩主肝血虚少,甚则吐逆不能停藏;轻则胁肋胀满,身痛。妇人血凝气滞,多月经不利。若浮涩而短,则为本经贼脉。
浮绝膝痛善惊惶。无胆脉者,苦膝酸痛,口苦,善畏多惊。
沉迟疝气睡不着,沉迟血冷,夜卧不安,疝气时攻。
沉数郁怒苦生疮。 沉数善郁善怒,肝火妄动,多生疥疮痈疽。
沉弦紧实 癖病, 沉弦紧实四脉,主肾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虚,结成癖积,或近脐,或两肋间作痛。
沉实转筋痛胁房;实主胁肋切痛。肝实者,苦肉中痛,转筋。
沉微内障或作泄,沉微则肝气虚,主眼生内障,或时疏泄下痢。
沉弱筋枯腰脉僵;弱主血虚,筋脉枯痿短缩,腰脉亦痛,急如张弓,产后多有此疾。
沉缓醋心腹气结,肝缓则宿食熏蒸,心头酸刺,或气结在腹作痛。
沉伏触冷脚不强; 沉伏乃寒气触血,以致脚痛,难以伸缩。
沉濡恍惚下体重,沉濡则魄衰,不能与魂相守,心中恍惚,下体腰脚沉重。
沉绝遗弱命不长。无肝脉者,苦遗溺,逢庚辛金日必死。
俱实呕逆食不化,肝胆俱实者,苦呕逆,食不消化。
俱虚厥冷性无常。肝胆俱虚,四肢厥冷,性情不乐,喜怒不常。
肾本沉石带滑形, 沉实而滑者,肾之本脉也。
微沉病自膀胱生。 暂沉者,膀胱经病也。
浮数劳热小便赤, 浮数膀胱火动,主劳热,小便赤。
浮迟带浊耳蝉鸣; 浮迟乃伤精,患带浊,耳中蝉鸣,鸣久则聋。
浮滑实大淋涩症,脉浮带滑而又实大,乃心经邪热下侵,故小便淋涩作痛。
甚浮偏坠寒邪并; 浮甚乃寒邪入小肠,主偏坠,小便臊。
浮紧风炎肾窍塞,浮紧主肾脏有风,上攻于耳,以致耳聋。
浮涩疝痛及遗精; 肾涩则虚寒,主小肠疝气,胞囊肿大,或精于梦中遗漏。
浮虚牙痛背腰倦,虚甚足膝疮痍萦;
肾脉浮虚乃风与气搏,主牙疼出血,背腰驼倦。甚则足膝生疮,经久不愈。
浮芤尿血女经漏, 浮芤,肾虚也。男子尿血,女人经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3 发表于: 2012-03-26

浮缓伤风泻几行∶
浮缓乃风入太阳膀胱见之,主伤风自利。
浮实小腹胀且痛,脉实主心热传于小肠,胀满作痛,小便淋沥。
浮滑停水脐如冰;滑乃阳脉,左尺见之,则阳胜阴矣。肾虚不能化水,以致停蓄,脐腹冰冷,甚则流利作声。
浮洪阴亏脚酸软,左尺浮洪,乃火乘水也。外感得之,则为热入膀胱,小便赤涩,两脚隐痛。内伤得之,则阴精亏甚,
脚膝酸软。
浮绝伤精与闭经。
无膀胱脉者,苦逆冷,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妇人月经不调,或闭。
沉数阴虚火动症,沉而数者,乃水竭阴虚火动,或瘀血。
沉迟脏冷精薄清;沉迟,肾虚冷也。脏寒自利,精气清薄。女人则为血结,子宫亦冷。
沉紧滑弦腰脚痛,脉沉带弦、带紧、带滑,乃肾受风湿,而主于腰脚也。
沉弦饮水下焦停;沉弦,胃寒不能制水,所以停蓄下焦,必为水病。
沉微气虚崩带病,沉微气虚,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带,经
脉不调。
沉甚阴痒卫不升;沉甚主阴痒,或腰脚痛,皆卫气不升,湿热盛也。
沉缓脚痹小腹冷,沉缓,土邪乘水,故脚痹,而下元冷。单缓则为克脉。
沉伏疝泻患 瘕。 脉伏乃阴积下部,故为疝痛,泄泻,或结 瘕。
沉濡便血女胎脱,濡则气血耗散,男子便血,女子胎脱。
沉涩逆冷腹有声;沉涩,肾虚不能温养肠胃,以致肢体逆冷,脐下雷鸣。
沉缓而涩怠倦极,不寒不热病难名;
尺脉缓涩,谓之解 ,倦怠至极也。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寒不寒,热不热,病不可名,
下虚极而挟外感。
沉散腰痛多小便,脉沉而散,必主腰痛尿多。
单沉而匀病不成;
脉但沉无滑曰单,沉而带滑曰匀,两脉皆肾之顺候。
沉弱体酸阴欲绝,诀云∶溺脉尺中阴欲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沉无足热亡其精。
无肾脉者,苦足下热,里急,精气竭亡,劳倦所致。
俱实巅疾头目重,肾膀胱俱实者,若巅疾,头目重痛。
俱虚心痛泻如倾。
肾膀胱俱虚者,苦心痛,下重,洞泻不止。
肺脉浮涩短为平,浮短而涩者,肺之本脉也。
微浮带散大肠清;初浮带散,大肠之气清而无病也。
浮数风热咳且秘,浮数主中风、咳嗽、身热、便秘。
浮迟寒冷泻难禁;肺迟肺寒,痰痞胸前,饮食难消作泻。
浮实滑大咽干燥,肠痛便难鼻乏馨;浮实滑大,心火乘肺,主咽门燥痛,肠如刀刺,毛焦唾稠,鼻乏馨香。
浮芤衄血胸暴病,浮芤积瘀在胸,或衄或呕。瘀滞胸中,则卒暴疼痛。
浮溢膈满或肠鸣; 浮甚溢上鱼际,气不下行,胸膈满闷;或时气下,则大肠作鸣。
浮洪足热唾稠浊,浮洪火盛,足心热,痰唾稠浊且臭。
浮紧喘促冒时行;浮紧感冒时行,风痰咳嗽喘促。
浮弦咳嗽冷气结, 风邪传于大肠,故脉弦咳嗽,冷气秘结。
浮滑痰多头目倾; 浮滑痰多,头目昏眩。
浮急肠风痈血痔, 浮弦数急,主肠风肠痈,便血痔疮。
浮绝少气有水停。无大肠脉者,苦短气,心下有水。
沉数火盛痰气升,沉数,火乘金,痰壅喘急。
沉迟气痞冷涎萦; 歌云∶脉迟气痞寒痰盛,饮食难消气渐衰。
沉紧而滑仍咳嗽,肺部得此三脉,有寒、有风、有痰,故发咳嗽。
沉细兼滑是骨蒸;子乘母虚,病在骨内。诀云∶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并。
沉实热结微寒结,沉实而滑乃邪热结胸,沉微乃寒结胸。
沉甚 郁引背疼; 沉甚,胸中 闷之气,与背牵引而痛。
沉弱惊汗濡寒热,沉弱阳虚,主惊悸多汗;沉濡虚损,主憎寒发热。
沉绝咳逆喉疮生。无肺脉者,苦短气,咳逆喉塞。
俱实唇吻手臂卷。肺大肠俱实者,主唇吻不收,手臂卷。
俱虚忧恐见光明。肺大肠俱虚,情中不乐,或如恐怖,时望见光明。
脾脉本缓善不见, 缓乃脾之本脉,隐隐和缓不可见者,为善。恶者,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四肢不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4 发表于: 2012-03-26

或如鸟之喙,此为不及,病在内,令人九窍壅塞。
微缓胃气得其平;初微缓者,胃之平脉也。
浮数胃火或误下,浮数有力,乃胃中有火,吞酸吐逆,齿肿出血,中消善食,夜多盗汗。如浮数无力,乃医误下,损伤脾胃所致。
浮迟胃冷气膨膨;脾胃气虚冷作呕,肚腹膨胀。
浮涩下利谷不化。浮为胃虚,涩为脾寒,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法当下利。
浮实消渴因劳成;脉浮而实,原因劳倦伤脾,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谷为糟粕,而不化为精血营养五脏。故口干发渴,涤荡肠胃,小便数而血肉耗散,故名消中也。
浮芤甲错身体瘦,浮为胃气衰,芤为荣气伤,故肌肉甲错而不光泽,且渐瘦也。
浮紧腹中痛且鸣;趺阳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
浮微而紧为短气,微则为虚,紧则为寒,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浮滑吐哕口不馨;诀云∶弦以滑兮胃寒。又云∶单滑脾家热,口臭气多粗。盖滑为哕,为吐,为口臭。兼弦或无力者,则
为胃寒。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
浮溢中风涎退场门,浮大带弦,溢过寸口,主本经中风,流涎不止。
浮弦肢急疟痢行; 浮弦,肝气太盛有妨脾土,四肢拘急倦怠,或患时行疟痢。弦甚则为克脉。
单浮胃虚生胀满,浮甚鼓胀蜘蛛形;
浮甚风聚于胃,胃虚甚,则腹大,四肢瘦,如蜘蛛形然。
微浮客热洪翻胃,胃邪发为浮洪,胃火主反胃。但略浮而不兼别脉者,乃风邪客热侵犯本经,或来或去。但安脾土,则
客热自去矣。
浮绝肤硬冷如水。
无胃脉者,气衰则身冷,血衰则肤硬。
沉数中消好嗜卧,歌云∶脾数中消好嗜眠,胃翻口臭及牙宣。
沉迟中满积滞凝;沉迟中寒,因伤冷物成积,以致腹中胀满,少食,痰饮气促, 癖,鼓胀,急痛。
沉甚气促胸腹痛,气短促,胸至脐腹疼痛。
沉缓气结腹不宁;沉缓乃上盛下虚,气不升降,而气结在腹,短促不舒。
沉实虚火蒸脾土,实乃隐伏,阳火在内,炎蒸脾土,致脾气虚,胃气壅,所以不能食,须要温和脾胃。
沉微土郁致心疼; 沉微,乃脾土郁结之气为患,上排于心为痛,或为噫气阻食。
沉伏积块或发痔,伏主积,气块与痔,皆阴积所结而成。
沉涩少食肌不生;涩乃心火虚少,致令脾无生气,不能宣化水谷,或作呕吐,或只食少,虽食亦不生肌,
沉濡少气弱气喘,沉濡主少气,沉弱主气喘。
沉绝腹满四肢羸。
无脾脉者,苦下利,善呕,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甚则肢瘦腹大,乃气蛊也,必有腹痛。
俱虚四逆泻不已,脾胃俱虚,少气不足以息,四肢逆冷,寒泻不已。
俱实身热胀喘惊。
脾胃俱实,身热腹胀,胁痛作喘多惊。
命门沉实最为佳,命门脉喜满指,沉实带滑不数。
微沉胞络无火邪;初沉者,胞络相火本脉也。浮数则为火动,沉迟则为火衰。
三焦呼吸审虚实, 三焦无位,惟浮诊以呼吸审其虚实。呼出二至,则心肺上焦邪轻;吸入二至,则肝肾下焦邪轻;呼吸之间一至,则脾胃中焦邪轻。先辈有以浮取上焦合心肺脉,中取中焦合脾胃脉,沉取下焦合肝肾脉。不合则气乱,
须再切之。但右尺有三脉,浮为三焦,略沉为胞络,沉为命门,不若以呼吸间取之。
女人三脉滑浮嘉;女人喜满指浮泛,伏涩者无子。
浮数遗精还是热,相火盛热,则精自流通。
浮迟冷泻气不奢;浮迟,阳气已衰,故见冷泻,盗汗等症。
独浮便结风侵肺,诀云∶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固难通。
浮大腹胀脸红华; 腹胀脉浮大,宜调其血,火盛则脸红心躁。
浮弦停水或蒸怯,弦主脐下急痛,停水为积,素虚者得之,为骨蒸怯症。
浮滑火泻渴饮茶;浮滑,痰火作泻,口渴腹鸣。
浮紧小腹筑筑痛, 浮紧,下部筑然掣痛。
浮芤便血定无差∶ 浮芤,大肠便血。
浮细虚汗心振惧,浮细主畏寒,多汗心振。
浮绝阴冷子户遮。右尺浮取脉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冷阴寒,妇人绝产,带瘕无子。
沉数消渴小便赤,沉数,命门火盛,主作渴溺赤。
沉迟冷泻便清频; 沉迟,命门火衰,故泻冷便清。
沉甚水肿缓腰痛,沉甚,水症,必先脚膝,沉缓专主腰痛。
沉微疝痛泻浊津;沉微主膀胱疼痛作泻,或津液下流为浊为带。
沉实转筋兼膝痛,沉实主转筋,膝下痛,或下利,或便难。
沉涩脐冷竭精人;沉涩,真精枯竭,大便秘滞,小腹与胫俱冷。
沉弱滑泻伏痛逼,弱脉主脏冷滑泻,伏脉主下寒痛逼。
沉绝足冷见鬼神。
无命门脉者,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
三脉贵有虚中实,三脉俱实,则热极难解。三脉俱虚,则冷极难补。贵乎似虚而实,似弱而滑。
生死兼此断为真。
命门一云命脉,又两尺前一分名神门,诊命门脉上溢耳。凡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死。断生死固以胃气
为主,兼此尤为真的。但命门男女有异∶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肾,故命门在右,而肾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
生左肾,故命门在左,而肾在右。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亦
不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5 发表于: 2012-03-26
伤寒之意义
中医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两千余年,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大,乃至现代她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
比如:
一位女性肺炎患者,老年人患重症肺炎是很容易出危险的,经过辨证,属于肺热所致,遂投清肺之剂。不料服药之后,不久即泻,始则药后 2 小时泻,后渐至药后十余分钟即泻。所泻皆似药水,入院三天体温丝毫未降,其他症状亦无缓解。这是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热需清,然清药太阴不受,故服之而泻利。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扯。内服仍守前方以清阳明,外则以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厥以温太阴。我赶紧如法炮制,当晚近 9时敷上,约过1小时,继服上药,服后竟未再泻。次日晨查房,体温降至正常,一夜之间,他症亦顿减。此病始终未用一粒西药,周余时间肺部炎症即全部吸收而出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12-03-26
经典仍然是中医的核心,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仍然是中医的必修。怎么可以将核心和基础作为选修呢?
《内经》、《伤寒》、《金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7 发表于: 2012-03-26
中医理、规律、法则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四时!所以,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明白了这个理,顺着这个理走,当然就得道了,当然就步入坦途了。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下没有比阴阳更完美的归纳法,术数所表述的显然就是推演、逻辑的一面。
内证实验是个什么东西,比如说经络,李时珍曾经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返观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内视返观是什么呢?内视返观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具备这个内证能力,经络穴位都是看得见的东西。
“心明便是天理心明就可以内视,就可以返观,经络隧道就可以一目了然。
《胎胪药录》不是讲小儿疾病的,胎,不是指胎儿,而是讲的胎息,是一种回复到胎儿时期的特殊呼吸状态。人一旦进入到胎息的状态,心明的状态也就自然产生了,内证的条件也就具备了,这个时候内证实验室就可以建立起来。此时,你对药物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药物服下去以后,它的气味如何,它先走哪一经,后走哪一经,在这些部位发生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古人讲药物的气味,讲药物的归经,并不都是思考出来的,而是真正试验出来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8 发表于: 2012-03-26
一例血气胸的病人,仍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左肺压缩 2/3。诊后,认为 ·这是阳明病,属阳明不降所致,只要设法恢复阳明之降,血气胸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于是处了玉竹 120 克、陈皮 120克、白芷 120 克、大枣 120 克,共四味药。服药以后出现大量腹泻,自觉症状迅速缓解,第四天,体温恢复正常,治疗一周血气全部吸收,左肺复原。血气胸与阳明又有什么关系呢?看来这完全是一个领悟和运用技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9 发表于: 2012-03-26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中医属于一个什么范围呢?很显然,她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她是道器合一的学问。
所以,《老子》也好,《内经》也好,都强调要形神合一,形气合一,要形与神俱。
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肾中,它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就是肝、肾、脾、肺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没有这个结构。“月”这个部首,《说文》把它归在“肉”部,“肉”当然是有形质的东西。所以,古人对肝肾脾肺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它属于形而下这个范畴,属于一个形器结构。那么,心呢?心就不同了,也就是说它没有这个“形器”,它是形而上的东西,但是对中医而非形而下的东西。五藏的这个定位,它是对整个中医的定位,是对整个传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定位。
这个定位我们也可以从五行的统文化的定联系中去认识,像金、木、水、土这些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位。这些东西都是往下走的,都属于器的范围。而火呢?惟独这个火,我们很难用形质去描述;惟独这个火,你放开后它是往上走的,这就是所谓的“形而上”,这就是道。
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肾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就是肝、肾、脾、肺都有一个月旁结构,而心没有这个结构。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