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5阅读
  • 8回复

拉筋的手法

级别: 管理员
四肢的分筋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7-26
  四         肢
四肢分筋法说明


人体骨骼,皆系衔接,以筋穿连而成,头、属、背、昵皆然。人之动作灵活,与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弹力。筋以气血保养,气血足,筋之弹力大,动作灵活。如气血亏,筋不得保养,往往发现抖颤、拘挛、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症状,其说明另叙专条。

此等病于施治时,无论臂、腿,均须用分筋法以治之。分筋法,分为腿部、臂部两种,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则一。因腿、臂的形状不同,筋的部位粗细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无论何式何法,皆为分拨其筋,使气血循环无阻,筋得气血保养,渐自恢复正常,其弹力即生长,动作即灵敏。

人身之总筋有两条,自后脑交叉,由项通背,顺腿直到足跟。其枝脉分布,臂部的筋,为其枝脉,为绕穿骨骼,自背至肩,由嘱到肘,过腕达指,其筋比背、腿两部的筋较细。背后的两条大筋,拢脊骨自脑后直下,其枝脉左右分布如带,至肾俞处,即分两大枝脉,绕穿骨骼,经两环跳部位,顺腿至膝而下,直达足跟。因腿部的筋较粗,其枝脉分布,顺腿部骨骼,绕穿至足直达于足趾,其筋均粗于臂部的筋。头部筋细,如丝、如线,由后脑绕穿面部的各个部位。人周身之部位,无论何处,其部位的筋,均相连接,各脏腑经络,与筋相通,故头、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补各脏腑的气。

筋皆为两条,分大筋、子筋,以通气血。如过外因,将筋拧背,气血即不能顺利通过,则局部作痛,为有余之症。将其筋舒通,气血不为所阻,其痛即止。如迁延日久,因局部障碍,往往串及全局,则变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拧背作痛,甚则串至手腕,影响到肘、臂、肩、项、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气血被阻,筋不得保养,必然拘缩,弹指必减,动作不灵。此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则只用分筋法治之,将筋络渐渐分开,气血渐渐通畅,筋得气血保养,渐渐舒开,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拧背摧闪而得,与内脏无关,不须治腹部及任脉。

如系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及筋络,往往发现不同的疾病。如气串、气滞、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颤、拘挛等症,或因气分错乱,串及筋络,冲击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针剌,或如鸟啄等等不同作痛,此为气串。气串不限于臂腿,或因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到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气凝聚错乱而作痛者,为气滞。亦有气分错乱于内,因内脏之气分尚足,其病尚不能发作,但潜伏不正之气,又不能消灭,随蕴结于旁侧,一旦遇有外因,如气恼、暴怒,或感冒风邪,即突然发作。血被不正之气所阻,其循环即受影响,则半身的血液循环,即迟慢或不通,则半身由头至臂、背、腿部的筋,综不到气血的保养,其作用失,轻则麻木,重则不仁,筋之弹力,或减或无。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发,其锋不可遏。如其气阻于左,则左半身助失作用,阻于右则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为偏枯症。有因气分错乱于内,脏腑之气尚强,不为所阻,但错乱之气,亦不能舒开,则串及周身筋络,血液之循环,受其影响,速度渐缓,筋即不得保养,则气凝聚于全部。轻,则遍身作痛,重则肢体拘挛,渐渐正气越亏,浊气愈旺,则气血渐亏,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养,渐渐由拘转抽,各脏腑之气,渐渐败坏,则成痨。亦有因肾气亏损,影响筋络,肾脏为腰,腿枢扭,因背部的筋,至此处,即分两大枝脉,下达于两腿,如肾脏气分错乱,首先影响到腰、腿部臂的血液循环,筋即不得保养,轻则两腿的弹力减弱,动作不灵,重则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与症状,皆系内发之症,因气分错乱,影响到血液的循环受阻,筋不得气血保养所致。如单用分筋法,舒其筋络,内部的气分不能调顺,亦不能奏效,必须同时将腹任背督,施治通顺,表里兼治,方能奏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7-26

一     臂部分筋法
甲   左臂分筋法
病人坐起。医师站在病人左外侧,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将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向里往复合转数次;同时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太指,分拨病八左腕背部的筋。

附:臂部手式图一

第二式:

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扬,用右手将病人左臂肘扣住,以未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后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八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里往下合拨,用大指向下压,食指和中指同时趁势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参阅臂部手势图二、1)。

第三式:

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变,随即往外仰拨,用左手仍捏住病人的腕骨,大指顶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里压,食、中指扣住脉门,使病入的手勾起往外仰拨。

附:臂部手式图二

第四式:

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病人左手腕,手心对病人的腕骨,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脉门,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捺住病人左肩头,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拨三、五次(参阅臂部手势图三、1)。

第五式:

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头,食指和中指将腋下后面的筋扣住分拨,循肱骨后外侧面的筋,一手一手的往下分拨至肘端止,如是三、五次(参阅臂部手势图三、2)

第六式:

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侧面(离肘端约寸间)的筋,同时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与大指相对处,大指向下扣拨,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拨,顺其筋脉,一手—手的向前仰合分拨,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时食指和中指至与大指相对部位亦止。分拨时,病人五指均有感觉摇动。因折拨的筋,均与五指相通(参阅臂部手势图三、3)。

附:臂部手式图三

第七式:

病人左臂反仰平伸。用右手大指顶住病人左手掌骨面中指的骨节,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手掌及腕骨右侧面。用左手大指往里推,食指和中指钰外合,使病人的手掌成为向上往里仰勾,与肩头相对。同时用左手的大指,握住病人的左手往外抻,左手扣住病人左肩的筋往后推,使病人左臂反仰,将其手臂的筋抻开。

附:臂部手式图四

第八式:

右手仍照第七式顶住病人左腕骨(位置不变),随即将病人左手翻过,使病人手往下垂,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病人左肩头,以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用右手将病八的左臂向前后往来摆动。同时左手大指分拨病人肩头骨节处的筋(参阅臂部手势图五、1)。

第九式:

右手仍扣住病人左手腕骨(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用右手仍扣病人手腕,将其臂向后反背二、三次,以病人的左臂能反背到右面软肋下为止。但不可勉强,如遇臂有病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者,以能仅背到何处,即到何处止,渐渐筋脉舒开即能反背到软肋下矣。此医家切须注意(参阅臂部手势图五、2)。

第十式:

病人的左臂成直平伸,再照四、五、六式重作一遍,即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用左手的食指及大指,将病人的大指,亦顺次拨弄左手腕背面与指相连的筋。

第十一式:

用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左手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以两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手掌背面,颠抖病人的左臂,舒其筋络。

附:臂部手势图五、1,2。

第十二式:

用右手反捏住病人左手腕,用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面全部及后面的筋。用右手将病人左臂向后反背过腰,以能背过至右边软肋为止,如定三、五次。但切不可勉强,遇手臂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以能反背到何处,即到何处止。渐渐筋脉舒开即能反背到软肋下。

按:第九式与第十二式的手法虽似相同,然实际上手法姿势迥异。第九式“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系由上往下之势,故曰“扣住”。第十二式,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后外的筋,系由下往上之势,故曰“托住”。其手法姿势不相同,故于“扣住”、“托住”用“”符号,以标明之,望读者注意。

第十三式:

左手握住病人左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肩井部位通项的大筋,食、中指拨按住病人的扇子骨,将扇子骨向前扳起,同时握住病人的左腕,将病人的左臂蜷起使手掌微仰,拎起。从胸前右上方,即将病人的手掌往外翻,向外绕转,循左下方徐徐转至肋下间,随即顺其势,经胸前,向右上方往复绕转作环刑,如是二、三次。

附:臂部手势图七

第十四式:

仍用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右前方扬起,用右手掌按住病人脊骨第一椎旁左边的大筋,慢慢往下推按,至第十四椎旁左肾俞为止,一次或三次均可。

第十五式:

用右手扣住病人左肩头,左手托捏腋际的筋,命病人左臂扬起,由头顶摸右耳(如左臂上举不能正常者,加用此法,否则不必用)

附:臂部手势图八

   乙   右臂分筋法

右臂分筋法,与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为坐式;医师站在病人的右外侧,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撙作。参阅左臂分筋法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7-26
二     腿部分筋法

甲     右腿分筋法

病人仰卧。左腿平伸,右腿屈起,定趾往里靠合,足趾与股相对。医师站在病人的右侧。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

用两手大指,扣住右腿膝盖上两虎膝部位,两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扣入右膝后两边的筋,向左侧面缓缓板下,缓按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一

第二式:

仍将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膝上,中指和无名指扣阴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后,食指和中指拨膝上面的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腿腋止。

附:腿部手式图二

第三式:

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后面外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环跳部位止。

第四式:

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后内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三、五次。

第五式:

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弯里侧阴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按中指扣委冲部位手的筋,向下缓缓拨动,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三

第六式:

左手扣住肋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内侧,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顺其筋势,向下缓缓拨送,至悬钟部位止(即外踝上三寸)。病人的足趾及脚背,均有感觉,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四

第七式:

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前扣住后面;同时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跟腱,大指分拨脚腕的筋,自右足内踝起,经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将其筋络往后拨动,如是三、五次。

第八式:

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拨动脚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跟起,至小趾跟出的筋,往复拨动,如是三、五次。

第九式:

病人右腿戳起,右脚外踝压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右膝后内侧阴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拨右三阴交穴的筋。

附:腿部手式图五

第十式:

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仍扣住右阴陵泉的筋(与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内外踝,曲伸枕校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六

第十一式:

再将己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间,足趾微往里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侧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面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侧面缓缓下按三、五次。

第十二式:

右手仍不动,位置不变,但向左侧面压按豆左腿上。用左手叉开,在右环跳部位揉抛三、五次后,即顺胯后推至肾俞穴,左手即改成钳形,将两肾俞穴扣住,拨一、二次为止(参阅腿部手式图七)。

乙     左腿分筋法

左腿分筋法,与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为仰卧式。右腿平伸,左腿屈起,足心向下足趾往里靠合,足跟与股相对。医师站在病人的左侧。依照右腿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肾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

参阅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

丙     两腿合治

病人仰卧,两腿戳起。施术者与病人对面坐,并将右腿蜷起,压住病人两脚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摇摆枕校三、五次。两手指交叉,再将病人两腿往怀里扳校一次为止。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7-26
兹将臂部分筋法各式分拨步骤,说明于后。

第一式:

往复合转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达于五指,将此部的筋拨动,则全臂的筋均动。

第二、三式:

一手扣住曲池部位,一手握腕,仰、俯(俯即往里压之意)、合、拨。此为枕校肘部及手部的筋。

第四式:

一手握腕,一手拨腋前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达于肘内侧,拨动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动。

第五式:

一手仍握腕,一手拨动腋部后面的筋,随即一手接一手,顺其筋势,循臂外侧拨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下达于臂肘,拨动此部的筋,则肩、背、臂、肘的筋均动。

第六式: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将肘下外侧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达于指,分拨此部的筋,则各指均动。

第七式:

一手合腕,以大指顺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项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枕校之。此式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

握腕之手,将其手翻过,一手用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握腕之手,将其臂前后往来游动,按肩头骨节处的大指,按拨其肩与臂相连的筋。如枕校肩部,必须游动其筋,方能活动,易于分拨。

第九式:

一手仍握腕,如前式,—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井部位,将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将其臂向后反皆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与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十式:

一手握腕,一手拈拨其指,由大指起,顺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动。

第十一式:

两手分握其四指颤抖之,以活动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

第十二式:

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开,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将其手反背,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三式:

一手将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将其臂绕转,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四式:

仍用一手握腕,将其臂向前方扬起,此系将臂全部的筋校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缓缓推按,至肾俞部位上。

第十五式:

一手叉开,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开,托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扬臂,由头顶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须将其臂根之筋合住,方能上扬,以枕校臂部的筋。此为手臂不能上举者必需之治法。

以上为臂部分筋法手式之说明。因其部位较小,筋络较细,故施治时,合转其手腕,即全臂之筋均动。再按式分拨之,拨筋则筋动,筋动则气通,气通则血活,血活则筋得养,再枕校之。以舒其筋络,筋络舒开,气血合畅,筋得气血保养,其筋即渐渐舒长,弹力即能回复。其施治手法,宜搂其手式之次序而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举,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暂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在用力时不能过大,也不宜过小,力过大则摧筋,力过小,不能见效。临症时,须视病势,灵活运用,方能奏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7-26
再将腿部分筋法各式分拨步骤说明如下:

凡治腿部时,病人仰卧,必须将其腿戳起,足趾里合,其腿部的筋,自然校动,方能施治。

第一式:

用两手扣住膝后两侧面的筋,缓推板下。此部的筋,上通腰背,下达于足,用此式以枕校其腿的全部及腰间的筋。

第二式:

一手将膝上面部位的筋按住,顺筋势分拨至腿腋止。此部的筋,上穿绕骨盆,通于腰部,下达于膝部。

第三式:

一手将膝后外侧部位的筋按住,顺筋势分拨至环跳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间,下达于足部。

第四式:

一手将膝后内侧部位的筋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腰部,下达于足部。

第五式:

一手将膝下后面委中部位的筋拨动,顺其筋势,拨至承山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下达于足跟。

此因腿的部位较大,施治时,须先将上部的筋,前、后、内、外四面,分四式拨动之。其前面,及内、外两面,须自膝上起,向上拨动,手势方顺。其后面的筋,则须自膝下委中部位,顺其筋势,向下拨动,手势方顺。

将四面的筋拨动后,气血方活,再顺势拨动其下部的筋,气血方易贯通,腿部与臂部不同,臂部较小,用一手、一式,即能拨动其两面及三面的筋。腿的部位较大,一手、一式,只能拨一面的筋,其四面的筋,必须分四式(腿部第二式至第五式)拨动之,方可将全部的筋舒开,气血始能同流。

第六式:

一手将膝下外侧三里部位的筋拨动,至悬钟部位的筋止,此部的筋,下通足趾,拨动时,其足趾必有感应。

第七式:

一手大指,往复拨其足腕部的筋,此式系活动其各足趾的筋。

第八式:

一手大指,将足大趾跟至小趾跟的筋,往复抚拨,以动各足趾的筋。

第九式:

一腿蜷起,其腿压于另—腿之膝盖上部。一手将膝上阴陵泉部位的筋用大指扣住,食、中指,按住膝部向下捺,以枕校其腿部的筋。同时另一手的大指端扣按住三阴交穴,与拨其筋,以通任督二脉之气。

第十式:

一手扣按住阴陵泉部位的筋,一手握住足跟,将其屈伸、枕校,以活动其腿的全部筋络。

第十一式:

将其腿仍戳起,用一手按足腕部位,一手用大指、或食中指,扣住膝后外侧的筋,将手掌按膝部,缓缓向里合捺,以枕校腰间及全腿的筋。

第十二式:

   一手将膝后外侧的筋扣住,手掌按膝,往里合压,将其腰腿两部的筋,枕校舒开。一手叉开,揉推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治右腿时,揉推环跳,即顺其筋势,推至肾俞部位,即扣按肾俞穴两旁的大筋,以升其肾气。此部位为两腿的筋络发源之所在,扣按此部的筋,则两腿的气血均活,一次即可。因治右腿的手势较顺,故用之。如治左腿,推按至环跳即止。

   再将其两腿同时戳起,施术者将右腿蜷起,压于病人足腕之上,使其足不能前伸,以便枕校。此为两腿合治之法。

     手式:两手各按两腿的膝上,分先后,一次一次的将腿向前及左右摇拨,以枕校其两腿全部的筋。

两手指交叉,扣住两膝,再向怀内枕校,以枕真腰腿部的筋。

以上为腿部分筋法的说明。因腿的部位较大,筋亦较粗,故施治时,必须将其腿戳起,使筋校起,以便拨动。入手时,先将膝部上面的筋拨动,此为腿部之总筋,按此部的筋,气血能活动。再将膝下部位的筋,按式分别拨动,使其膝部及足部的筋均动。然后再将其腿蜷起下压,以枕校其筋,分拨其三阴交穴,以通其任督二脉之气,活其气血。再屈伸枕校其腿,使其全部的筋活动。再将其腿部之筋压捺,以枕校之,揉推其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扣按肾俞,以升其肾气,肾气定,则腿部的血液循环,即可恢复正常。筋能得其保分,痛助可止,拘挛枯萎者即能行动,弹力回复,行动即可灵活。且人之行动,皆靠两腿之力分担,若一腿发生障碍,其好腿必增加负担,久之必过力,则气血亦因之不足,渐渐好腿亦将动作不灵。故施治时,两腿均治,以为预防之计。

至于两腿并治之法,其作用亦为枕校两腿及腰间的筋,使筋舒血活。临症时,如遇痿、拘、抽、枯等症,所施治之手法,亦照式不可减。如遇作痛及其它不同之症,可斟酌灵活运用之。

腿部施治时,其手用力较大,但亦不须用猛力,力猛则被摧。临症时应用之手法,须细查病的情况,及其内部的气分盈亏,因人因病而施,用力不可过猛,须缓品之。细心钻研,方能领悟此法之用。

臂腿两法手式内,以有穴道而标明其部位者,注意之点在筋。因不以穴道标明其部位,则手式起止的部位不易辨明,故皆载明“某某部位”。其必须点穴道者,则载明“某某穴”以便识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7-26
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

病有虚实。实,为有余之症,猝然发病。身体素弱,偶因外感、内郁而突然发病,为病实体虚之症,与有余之实症不同。虚,为亏损之症,症状初轻,逐渐严重。如不早期治疗,往往长期不愈。兹将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实症应重泻、轻补,拨,压兼用。实症气分错乱,或气分凝聚,宜重泄。泄通,即须轻补数次,以防气脱。气分错乱,用泄法不能通畅时,泻时用力微压。如气分凝聚,微压而指下不能捺下时,仍用泻,俟指下感觉似通之状,稍用力压之可通。如通,即轻补数次。两穴并治时,先用泄。如不通,即做拨之。微拨而指不能捺下时,仍用泻。泄,指下感觉微动,即稍用力拨之。指下觉通,即顺其势微用力推之,以顺其气,使其气不再错乱凝聚。

病实体虚,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须泄、调、补、压、拨、推六法并用,重在泄、调。气分错乱,须泄之;泄而不通,须压之,使其气通。过通,恐气脱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两穴并治,亦先用泄。泄而不通,则微拨之,以使气通。过通,恐气脱,须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须推之使气平和。

又治病实体虚之症,调宜后用。先调,气结不易开,气分更错乱。泄补之后用调,以使气分和畅。

实病用重泻、轻补。因气分错乱,突然而发,气分尚未亏损。泄通,气结自解。须防气脱。应稍补之。因元气尚足,不至再结,其气自和。

虚症,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用重调,轻泄,轻补之法。因气虚,重补即塞,不补益亏,不泄则塞,重泄易脱,故须重用调,轻用补泄。必先调之,调而不开,则轻泄之。泄通,即用补。如泄而不通,微用压;压通,即稍补之,以防气脱。稍补即调,使气分通畅。两穴并治时,亦先用调。调之不通,稍用泻,泄通即微补之。重调之后,气分通畅,即微推之,使其气舒;微拨之,使其气畅。

症状似同,指下感觉不同。必须根据指下感觉,辨证施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7-26
举例如下:

气臌,夹肋痞、水臌三病相类似,指下感觉不同。气臌,腹大作胀,以指按之,硬如皮球,无空隙软处,亦无病块。夹肋痞,腹大作胀,以手按之,腹部有软硬不同之处,硬块大小不一,硬块含在肌肉之间。

水臌,腹部亦胀大,四肢胖肿,以指按之,表软而内硬。

治气臌,用力宜缓,不能用猛。力猛,于病人无益而有损,施治者手,亦易被摧伤。治法注重泻、调,轻补,压与拨须稍用力,品而用之。

治夹肋痞,用力宜实,不需猛。冶法注重泻、不用调,须轻补之,压与推、拨,用力而品之,不需用猛力。

治水臌,用力微塌,注重泄、调,微补。压与推、拨,用力微塌,品而缓用之。

有腹部塌陷,板硬如石、如木,用指按其穴,而部位属何脏腑,指下不甚分明者;有腹部塌陷而不硬,用指按其穴,而部位易于辨明,其部位内有硬块如石,其硬块或长或圆,形状不同者;亦有硬块按之则无,指起则现者;亦有推之则动者;有软而实者;亦有按其穴的部位,似有弹力而顶指者;亦有按腹如棉,下塌而不能托指者。此种已现败象,须谨慎注意。若按之如烂泥,推按十数分钟,指下仍无感觉者,则系绝相,不治。以上数种,皆为虚弱诸症之现象,施治时,须察其病情,斟酌而行。其力宜轻而悬提【注二】

者则悬提之;宜轻而塌之者,则塌之;宜轻而抖按【注三】者则抖按之,但决不能用力。补、泄、压、推、拨,必顺斟酌病情,灵活运用。补不宜重,恐其气塞;泄不可重,以防气脱。

按某穴的部位时,致旋转将通之际,指下有多种的感觉。有初按平和,至相当时候感有突起一包或数包者,则悬指而推按之,以使其气通。有在相通之际,指下觉有流水状者;有如流水状者支支作响者;如发现种种异声者;有如水泡连珠而破者;有如汲水之响者。其种种不同之现象,不止于此,皆系气分将通之朕兆。俟经过此等朕兆之后,指下绵绵悠悠,不疾不徐,柔和通顺,此即指下气通之感觉。但亦有指下不发现上述合种朕兆,而即觉“气通”者。总之“指下气通”,为本法治病之最重要关键。奈笔墨难以形容,须手法练习纯熟,方能体会到。

【注一】品,即体察之意,与品茗、品酒之意同。

【注二】悬提,其用法须肘悬,气贯指端,旋转不须用力,其气自然达到内层。在治腹部各穴时,有“粘而提之”之意,故决不可用力,用力则感觉不灵。此手法必须掌握斯术有相当高深程度方能运用(虚损元气过亏者,及孕妇最为相宜)。

【注三】抖按其手式忽起忽落,如抖搬之状,于气将通之际,略觉指下突起一包者,用力泄之,恐不能通,需用此法,其气包自散。

放水法说明:

即放胃内停水法。胃中气分错乱,气,水凝聚而停于胃下口。其症状多为食后即吐,见食作恶,转食等症。施治时须照图式运用。

升津法说明:

病人口干、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达于口。须照升津法手式图式升其津液。

放腋下法说明:

如遇咽喉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气串、气滞、岔气,两肋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于左,放左边腋下;痛偏于右,放右边腋下;两边均痛,左右均放之。气通与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觉,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脉门,脉门跳动,其气必通,其痛必止。脉门不跳动,其痛即不能止,须缓治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7-26
腰背部

一 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

腹部及任脉治疗毕,使病人坐起。医师立在病人的背后,用两手同时施治背部及督脉点穴。

第—式:

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缓推风府、哑门十余次。(附图)

第二式:

用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加按右大指上;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往里扣,大指往下按。至病人有感觉时为止。(附腰背部手式图二)

第三式:

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两肩井,两手大指捺住两风门穴缓缓顶按(参看背部图二)。

第四式:

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膏盲穴的大筋(如钳形)按住不动,右手大指及食、中指(如钳形)扣住两风门穴的大筋(如钳形,顺其筋脉向下缓缓往里拨弄至两膏肓扣住不动,随即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脾俞穴的大筋,右手仍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推至两脾俞穴为止。

附:腰背部手式图三

第五式:

用右手中指按百劳穴,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住肾俞穴大筋,往里合按不动(如升肾水,须扣住两肾俞穴捏按之)。

附:腰背部手式图四

第六式:

两手大指扣住两风门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井穴,向上提拨数次(参阅腰背部手式图二)

第七式:

用两手大指扣住两肩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腋前面的筋,分拨数次(腰背部手式图五1)

附:腰背部手式图五(1.2)

第八式:

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头,两手大指从背后插向腋下,用大指提拨腋下后面的筋三、五次,随即顺其筋脉缓缓向下拨送至两时,如是三次(参阅腰背部手式图五.2)

第九式:

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插向两肋,扣住不动。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用大指端扣拨两膏肓穴的大筋,往里合按,病人胸部感觉轻松郎止(参阅腰背部手式图六.1)。

第十式:

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两手均如半圆形,顺其肋缝,缓缓左右往下分推至两肾俞穴,或两大肠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肾俞穴为止,不可至大肠俞穴(参阅腰背部手式图

附:腰背部手式图

第十一式:

两手握拳,挤.按背脊的两大筋,自风门穴起,顺其筋脉徐徐向下按至两肾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两肾俞穴,不可至大肠俞穴。

附:腰背部手式图七

第十二式:

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肩井,用左手掌按住大椎向下推送至尾闾部位三、五次为上。随即用左掌从左肩起,向下推至左肾俞穴三次,再以右肩起,推至右肾俞穴三、五次即止。

第十三式:

“散风”,用右手大指和食中指并按住两风池穴,捏按数十次。

第十四式:

治肺俞,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两肩井部位,两大指端扣住两肺俞穴的筋,扣拨三、五次。

此式与第三式手法相同。

第十五式:

治心俞,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心俞穴,往里扣拨两心俞穴的筋。治膈俞、肝俞、胆俞、肾俞等,亦适用本式手法。

第十六式:

治命门。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及食指和中指反扣两肾俞穴。扣拨后,即用左手大指在命门穴按二、三次。

第十七式:

治大、小肠俞。两手大指按住两大肠俞穴,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少腹后面胯上,用大指端往里向下扣按,以病人少腹感觉舒适即止。治小肠俞手法与大肠俞同。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