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万别学英语》的总编整理了大家在西陆的贴子出版发行,影响很大。
下面再转发他的一下贴子,与我的交流贴子以后补上。
个案分析:shinja―一个“愤青”的千万史
――兼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心态成熟的学习者
按语:
无论从年龄还是从接触千万的时间长短来看,我都应该被 划入老“千友”的行列。我发现并关注这个论坛的时间也不算短,但我一直都没有发帖,一方面由于自己做记者的职业缘故,平时采访为文已经够忙,另一方面,我始终抱着没有深入实践,没有深思熟虑,就不要轻易发言的想法。直到最近,我发现论坛开始弥漫着一股焦躁、怀疑的气氛,我觉得 我该说话了:我们的心态出现了问题,这种问题甚于学习实 践的偏差、弯路,甚于千万法本身的瑕疵、不完美(世上就没有完美的方法)。这就是我发“我的千万之路”一帖的由 来,以期用我切身的体会和思考,有理有据去逼近英语学习 的本真。
今天看到shinja朋友的“千万法感想与反思”,使我的担忧愈来愈重:心态出现问题还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为文的表述传播方式一旦走火入魔,将贻害万千。Shinja朋友所列举 的三条“反思”的理由,不是太绝对化,就是太简单化,要不就是太情绪化,反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愤青”思维方式。
由此,我对shinja朋友发生了兴趣,对于他的千万学习历程发生了研究的兴趣,并且想用做记者惯用的案例分析方式把shinja朋友当作个案做一次梳理,希望给我们每一位千友带来若干启发,也算是因其在帖中提及我的一个回应。(希望下次我能成为别人的梳理对象)
案例分析:
我用关键字搜索,将shinja朋友所有涉及到其观点或感受的帖子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下面。我用剑语的形式对shinja朋友的每个帖子进行评论,最后再进行总结性的深度分析,力求能够把握shinja朋友的千万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历程,请大 家往下看:
1、主帖:啦啦啦,啦啦啦,终于找到组织了。哈哈
2002/05/08 16:45 帖号:79
我正在用千万别学英语学习。希望和各位多多交流。
剑语:开始时看来热情挺高,而且挺有组织的归宿感。
2、跟帖:不行啊老大。
2002/05/08 16:49 帖号:80
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用 一种。我不同意你的方法。
剑语:认识正确,心态平实。
3、跟帖:我们现在的进度基本相同。
2002/05/15 01:29 帖号:88
你好好看看书嘛,不是说不需要知道单词的拚法吗。这里所谓的听写,绝对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听写,而且训练的目的也不一样。
剑语:认识到千万关于听写的独到之处,这一点和逆向出发点有本质不同.
4、主帖:学习交流。
2002/05/27 08:01 帖号:119
adai1290,您好!
因为这段时间上网少,都是到论坛看看就下线,所以你5月15号的来信今天才收到,见凉。我也在第二个阶段,我也有很多单词不懂,有什么关系呢?反复模仿发音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听写只是制作供朗读的脚本。在我看来不懂单词还要好些,真的。因为你如果知道是什么单词,发音就自然而然的从单词来拼,就象第一个阶段的不自觉的翻译一样,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作者的初衷了。又回到传统的方式。
我们应该象小孩学习母语一样学,孩子都是从语音模仿开始的。前两个阶段是后面的基础,宁可慢一点。没有前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三个阶段根本无法实现。我的脚本虽然只有本人能看懂,而且居然里面还夹杂着汉语拼音^_^但是,只要根据脚本朗读出来的语言是标准的美语这就足够了。单词量单问题到第三个阶段自然就解决了,现在不需要考虑的。
剑语:认同千万“象小孩学习母语一样学,孩子都是从语音模仿开始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还能灵活运用,心态上也能自我接纳。
5、跟帖:先听几百遍吧。
2002/05/28 16:42 帖号:122
听几百遍后,自然就能听清了,也不一定是突然就全部听清,当然前提是你的方法正确。
剑语:很好,认识到位,还给意见别人。
6、跟帖:好吧。
2002/05/29 04:02 帖号:132
其实,书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怎么说呢?反正和听懂是 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不知道这个音是什么意义,但是却对音和音的组合非常熟悉和清楚,可以非常很流畅的跟着磁带默念。如果你接触过一岁多的小孩就能理解。我儿子过几天就两岁了,他现在可以跟着vcd唱很多歌,也能复述大人的语言,但是他对绝大部分语音的意义是不理解的,这种境界就是听清了。这是母语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千万强调的第一阶段。
剑语:拿自己的儿子作例子,很有点实证精神,可惜后
来呢.
7、跟帖:一个月不够。
2002/06/11 05:01 帖号:180
我在第二个阶段有将近两个月了。第二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难得多。我到现在还是收获收获的。
剑语:善于及时肯定自己阶段性成果,是成熟的学习者必备素质,只看能否坚持下去。
8、跟帖:第二个阶段没有做够。
2002/06/15 05:02 帖号:202
你可能第二个阶段没有做够,其实这也是“千万”学习者常犯的错误,因为第三个阶段太诱惑人啦。^_^ 第二个阶段应该听写完脚本后,跟着磁带模仿发音,直到连你自己都开始佩服自己的发音为止。我在第二个阶段,已经耗了两个月左右了,学得很痛苦,但是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已经开始有点佩服自己了,哈哈。
哦,还有一点,“千万”书中没有强调,但是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英语直读的问题,也就是见到陌生的单词也能读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流畅的朗读。我现在除了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外,还在修炼英语直读的能力。
剑语:及时检讨自身的不足,是成熟的学习者必备另一种素质,可惜后来只顾怨天尤人,好象都是方法惹的祸。
9、跟帖:回复:继续第二个阶段吧。
2002/06/20 03:03 帖号:269
没什么主意好出的,也没有捷径好走,第二个阶段本来就是这样的,这还是刚开始,到后来声音模仿更难。有时我模仿一句话居然要花一两天时间。那才叫痛苦呢。
剑语:感受很真切,关键要痛并快乐着,坚持下去。
10、主帖: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2002/06/21 07:21 帖号:278
前天,逛书店时看到一本讲口语的书,是由韩国的托福状元写的。他在前言中写道:他从高中开始对学习英语产生
浓厚兴趣。后来大学毕业考托福考了当时的全球第一。再后来就到美国留学去了,这样的水平,到美国生活应该没有问 题吧?可是他到一个餐馆打工,没干多久就被炒鱿鱼了,因 语言能力不行。看到这里我真是大跌眼镜(虽然我并没有戴 眼镜)这就是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和考核机制调教出来的
第一高手!!??看来只有千万法才是学习语言的康庄大道,千万法强调用英语学习英语,从最新鲜的原始素材―― 英英词典、英文电影、英文报纸中学习英语;怀着窥探文化的目的学习英语。我们感到困难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 而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昨天我试着看了一部英文电影,快的令人窒息的语速当时就差点没让我晕过去。看来前路漫,其修远得很啊。让我们共勉吧,朋友们――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剑语:此时对千万高调赞扬,极尽肯定,可彼时呢,往下看便知。到底是方法有问题,还是心态有问题?
11、跟帖:回复:非常正常。
2002/06/25 05:31 帖号:311
你的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不要灰心。主要是略读和联读以及弱读在作怪。和你情况相似,我在这个阶段也感到非常艰难,不过现在我觉得发音和听力有了长足进步。坚持下去吧,还有建议你不要看文本,文本应该在最后朗读的时候 看。我认为这一个阶段没有什么诀窍,只是苦练。
剑语:不要灰心、只是苦练、长足进步、坚持下去―― 这些都是反映良好心态的积极词汇,后来呢?
12、跟帖:回复。
2002/06/26 01:05 帖号:330
a; the; he; it; is; can; to; for; and; but; 还有一些介词都在口语中有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完全不发。这样的句子在千万的提高版里有好几处,比如说 You (are) the best 这些往往也是我们摹仿中的难点。模仿时遇到这种 情况,千万不能自作主张的把被弱化的音节或单词又强化, 因为我们是从声音来学语言,而非文字。这也是作者强调不要看范本的原因之一。
剑语:"从声音来学语言,而非文字”,这就是千万强调听的重要性的原因,shinja后来怎就不认了呢?
13、主帖:第三个阶段的难题。
2002/06/30 03:29 帖号:357
我正在进行第三个阶段,与书上说的有点细微的差别就是:我是用柯林斯学生词典电子版来进行第三个阶段。用电子词典的好处当然是多多,每个例句都有朗读。免去了繁琐的抄写工作,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多的朗读和跟读。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个电子词典用的居然是英式英语来朗读。我很担心英音破坏我花四个多月建立起来的美语语音体系。会吗?
另外,我认为,抄写工作效率非常低下,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代替,因为我仔细看了两本书,书上特别强调的是朗读,并没有对抄写提出特殊的要求。不知先行者有何看法,谢谢先。
剑语:和我一样采用的是查读而非抄读。不盲从,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灵活掌握。
14、跟帖:回复。
2002/07/04 05:41 帖号:387
和前两个阶段一样,第三个阶段也强调习惯成自然,前期不需要你去看懂,只要求抄下来大声朗读。而且第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是在前两阶段已经圆满完成的前提下进入――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很多人失败的原因。
剑语:能够看到失败的原因,却不能避免自己的失败。不幸?万幸?
15、跟帖:千万法其实很难的,要先有受挫的心理准备哦。
2002/07/11 01:11 帖号:450
(无内容)
剑语:请注意,消极的心魔慢慢爬上来,从此shija千万之路开始出现逆转,学习热情真的只能持续5个月?
16、主帖: 冷眼再看《千万别学英语》
2002/08/12 03:11 帖号:812
我第一次看《千万》这本书就觉得有些不实和自相矛盾 之处,不过还是被他美丽的谎言所迷惑。书中充满了奇迹,到处都是一举多得。夸张,极度的夸张,对传统学习方法大放厥词,反复强调自己好。在第二本书中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议更是可笑之极。当然千万法的精髓本身是很好的,可是由于作者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为了卖出更多书而大幅度降低读者标准,而使这本书和第二本书变成了垃圾。
我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实行到第三个阶段的,到现在也有半年时间了,而且也有收获,但是支出和收获不成正, 这半年来我几乎全身心扑在学习上,但遗憾的是。由于基础不好,到现在我又被迫回到了传统的背单词!讽刺吧?我放 弃这种方法了?没有,我的词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 够拽吧。我的人生格言里有一句“只要开始了,到最后即便是一坨屎我也会把它吃下去。”好在“千万法”还不算狗屎 一坨,只能算垃圾。通过回收还是可以利用的。我现在在背柯林斯最后的高频词列表,建议大家都看看那个列表,3000 多个词,是英语的核心词汇,如果无法熟练运用(请注意, 我这里说的是熟练运用)这些高频词,第三个阶段将充满荆 棘。背单词软件我用的是轻轻松松背单词,这个软件主要优点在于例句的朗读很地道。
奉劝初学者,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这个方法其实起点是相当高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很快进入角色,而有的人――比如我,学的非常艰难的原因。这种方法讲究“顿悟”。
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通常会让人在 每个阶段的交界处茫然不知所措。再者,每个阶段的设计都有缺陷。第一个阶段要求反复听一盘磁带两遍,听下来会花掉将近两个小时,而人由于生理所限,能集中精力最多也只有40分钟。第二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严重脱节。所谓的“写脚本”如果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的话,只能写出“谁偷了猫 ”―― see you tomorrow 这类笑话。能看着朗读吗?第 三个阶段更是甭说了,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和足够的语音知识根本就寸步难行。如何运用轻轻松松背单词来背柯林斯的高频列表:“轻”是一个很不错的背单词软件,但是在用户词库的生成上不够好。我的具体做法是,先把高频词汇输入电脑,每个词占一行,存为文本文件。用另一个背单词软件:
我爱背单词的笔记本功能,将文本转为“我”的词库文件。 然后到“轻”中再转换过来。“轻”有一万多条真人朗读的例句,4个实心菱形的词汇去掉 Ther're 之类 共 999个词 汇。有两千多条例句。跟读例句,模仿例句既背了单词又矫 正了发音,还有个更重要的收获:培养了语感。――这话怎 么有点“千万法”的味道,呵呵。
尽信书不如无书!希望朋友们看了我的经历和经验能有所启发。
剑语: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心魔占领,热心变成了冷眼,我看是心首先冷了。一旦心冷,逻辑出现错乱也就不足为奇: 既然千万是一堆垃圾,又谈何“精髓本身是很好的”?既然自认自己是初学者,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就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材料由易到难,对前三个阶段反复训练,不断循环,打好基础,怎能修炼半年就自怨自艾,并轻言千万法不适合自己及其他初学者呢?语言不象数学,确实要顿悟,要体味,这并非千万法才如此。除非只做选择题,那些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这不又回到了老路?没错,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尽否书不如不学。
感谢 davidczg 论坛版主整理:摩一剑的精华贴子
http://vclsoft.51.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4&topic=286&show=50017、跟帖:回复。
2002/08/12 12:33 帖号:816
我前两个阶段是怎样学的,你可以翻翻前几个月我在这个坛子发的的贴子。我当初的热情可能比你还高。而且我现在也没有放弃,背单词是为了再一次冲击第三个阶段。我说过千万法的精髓是好的,但是出于卑鄙的商业动机,千万法的两本书根本就是在谋财害命。《你还》中,作者洋洋得意的说道,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听千万法的录音,还诘问老师的发音。学习过千万法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之差,而且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试问经过几个月的前两个阶段训练,就要面临考试了,拿什么来做题,特别是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作者将困难一带而过,极度放宽初学者条件, 极力向在校学生推荐他的方法。是不是谋财害命,是不是毁人前程?
我们只是想学习一种语言,像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充满奇迹的,妄图推翻整个教育体系,但实用性极差的......咳!!!不看也罢。
千万法到中国也有一年多了,台湾和香港更早。书可能也卖出了将近一百万本了,有谁知道有成功的例子吗?各位到各个论坛去找找,包括港台的。除了斗志昂扬的初学者,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人。有没有人成功的完成5个阶段?我们再看看李阳英语和逆向英语。只要去英语论坛就不难发现充满感激的成功者。事实胜于雄辩啊,朋友。
千万法当然有其闪光之处,这就要靠学习者个人的发掘了。我现在也在努力学习和研究,希望不久能有些收获和朋友们共享。
剑语:首先澄清一个事实,千万被译介到台湾晚于大陆几个月,由台湾远流出版,其首席推荐人是在两岸财经界享有盛誉的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的石滋宜先生,此人被称作 “台湾中小企业之父”。由此看来,千万自有千万的魅力,不仅仅看上去很美。
疯狂及逆向在国内的传播都有近十年时间,不仅靠书,更靠人。而千万法在国内仅两年,时间上差距很大,有个赶超的过程,这样去比较各自的成功者,本身就没有可比性,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千万别诡辩啊。其实千万在国内这种自发的传播方式,具备更长远、更有生命力的群众基础,不过下一步需要整合传播资源,使其更有冲击力。
18、跟帖:没人能救你,只有先放弃这种方法。回到背单词
吧,有足够的储备后再来。我也是跟你有相似的经历,我放
弃了,单纯的“坚持”根本就
2002/09/03 03:48 帖号:1014
(无内容)
剑语:其实,单纯的“坚持”就能成功,无所谓什么方法,如果连这一点都放弃,还有什么药可以疗救。
19、跟帖:Re:第四阶段 - 看电影
2002/10/17 01:50 帖号:1267
好久不见你了,七月份的考试考得怎样?我认为第四个阶段应该循序渐进,从动画片听起。因为动画片的对话都是录音棚里灌的。清晰,一般不会有吵杂的背景。而且动画片的用语基本上都比较规范,不会有生僻的词汇和语法。我看的第一部动画是美人鱼二,感觉不错,难度也适中。迪斯尼动画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大段的歌舞需要剪接。还有一点就是,动画片也不都是给小孩看的,有些老少皆宜的动画语速就相当快。比如《怪物史瑞克》里的那个多嘴的驴子,说话就像放机关枪似的。我认为第四个阶段入门最佳动画是儿童系列动画片《史努比》。盗版DVD市场有卖。后期可以看哪种所谓的三维大作《小鸡快跑》、《冰河世纪》《怪物史瑞》等等。最好买个DVD光驱,这样片源选择面要大些。还有个解办法是看divx 转录的cd,市场上也很多。至于中文字幕嘛,可以找一个后缀名为 .hlp 的帮助文件,将它设置为置于屏幕前方,调整一下大小和位置就可以遮盖字幕了。
对了,river你看没看过《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这个系列剧简直就是为第四阶段设计的。非常生活化,二十多分钟一集,对话巨丰富,而且有旁白。基本上没有冷场。当然难度也有点大。
剑语:两个月没上论坛,难道选择放弃的你又进入了第四阶段?
20、主帖: 你有多少个美媚。
2002/11/12 02:24 帖号:1515
又在成都晚报上看到那则广告了:一月背一万个单词!嚯嚯嚯,真够狠的。一个月能背一万个单词吗?即便能背下来会会在下一个月忘光?即便不能忘记又能够熟练运用吗?
即便熟练运用了能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形成条件反射吗?
即便能够形成条件反射你能够体会每个单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吗?
虽然只是一则广告,但也反映出我们的外语教学片面强调单词量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了。
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对这种语言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对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理解和融入程度。记得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美媚”这个词,不禁为之绝倒,而且立刻就知道这是对女孩的称呼。当时正流行台湾的电视剧,台湾人叫“妹妹”时,就像在发嗲一样,发音就是“美媚”。美、媚这两个字也是多用来形容女人的。这个词带着一点调侃,音义和字面意义都非常贴切。这是近几年的新词汇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
剑语:千万别背单词。既然“强调单词量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了”,为何先前还要病态地背单词?
21、跟帖:Re:请教sunyuting1
2003/05/30 16:50 帖号:2949
谢谢孙大哥的详细回复,解了我这几天的困惑。我对报务员工作的了解仅限于战争片中司令员下达命令然后报务员发报,所以我以为你们是听到英语就能将语音转化为电码。
^_^ 我是比较早使用千万法的,也非常用功。当时我正好有一段时间空闲,将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用千万法学英语上。但几个月以后,我发现我进入了一个荒谬的陷阱之中― ―师傅绝对不会错,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是你不够用功、 心不诚。其实我倒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有些其他方面的收获。可怜的是那些被欺骗和蒙蔽的学子,准备高考、考研、考托福雅思、考职称的人。这明明就是误人子弟和谋财害命嘛。学术书籍最起码的标准应该是严谨的态度、有足够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论点、有成功的案例。遗憾的是千万法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满篇都是迷魂汤式的语言和奇迹,半吊子论据和狭隘民族主义言论。从两千年被介绍到中国至今已有三年时间,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借此,我也再次忠告才开始使用千万法的朋友:这是一个陷阱,吃掉你宝贵时间埋葬你机遇的陷阱,而且前面还有一个更大的陷阱等着你。当我们刻苦几个月却收获不大时,虽然埋怨作者,我们其实也同意作者的某些论点,比如说现行教育体系有重大缺陷云云。我们最有可能跨出的一步就是自己开始钻研新方法――止步!这就是我所说的更大的陷阱。
我们选择千万法的最初目标只是能够只用几个月就学会一门语言。几个月后在作者的暗示下,我们从英语学习者的角色转换到外语教育研究者了。而学习一种外语和研究一种普适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码子事,两门不同的学科。
东一头西一棒子,到头来我们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知孙大哥有没有出书的想法,将报务侦听的原理运用到外语学习中来。如果想出书呢我建议你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普适性”。还有就是报务侦听是从生理到生理,耳朵―― 手。语言相关的听力是从生理到心理,耳朵――大脑分析― ―语言符号所指代的概念。报务侦听与千万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千万法也强调语言学习初期从生理到生理,耳朵―― 手、嘴。两者一拍即合。
剑语:再次澄清事实:千万进入中国是2001年,而非2000年,不信就翻书核一下,但愿这只是笔误,而非不严谨造成。另外,作者的批判论调是自由主义,而非狭隘民族主义言论,这是起码的政治学常识。
shija这次发言,离上次差不多半年了,不知道这半年里,是否还在继续千万的操练,还是转向其他方面,不过从上面的文字大致可判断shija似乎“从英语学习者的角色转换到外语教育研究者了”。确实,虽然shija“进入了一个荒谬的陷阱之中”,但“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有些其他方面的收获”,那就是洞察到“那些被欺骗和蒙蔽的学子”。同是掉进了陷阱,却能悲天悯人,不顾自己,是不是有点阿Q?不过也不奇怪,“最初目标只是能够只用几个月就学会一门语言”,一旦速成无望,很容易失落自己。
22、跟帖:Re:第三阶段总结:三个月时间比较适宜。
2003/06/02 03:55 帖号:2973
好!恭喜孙大哥。突破第三个阶段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千万法就是为报务员量身定做的嘛,呵呵。这个论坛里,坚持一两年的不在少数,都没有像孙大哥那样,几个月就突飞猛进。
孙大哥你说你以前没有英语底子,是从千万法才开始学习英语的。你学过音标没有?还是只是粗略的过了一遍?你可能会说,你有极好的听力,而且已经学了那么久了,不需要学习音标。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包括郑赞荣。举个例子吧,我是四川人,有一句话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四川人分不清平舌音(z c s)和卷舌音(zh ch sh)还有l和n 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 这是因为这些发音在四川话里要么就没有,要么就不区别意义。我虽然普通话很流利,但是,我也发不准这些音,而且也听不出来这些音的区别。直到我开始用电脑打字,我刻意使用双拼输入法,以学习和纠正语音。现在我的普通话就要好得多了。如果不重新学习拼音,我可能永远说不准普通话,主要原因在于:我分辨不出平舌和卷舌,前鼻音和后鼻音,l和n 这些发音的区别。这就是外语教育理论中的“母语负迁移”――由于母语固有的使用习惯而造成的外语学习障碍。同属一个语系的方言之间尚且如此,别说外语了。
再举个例子,thank 这个单词的th 发音是象“日”字一样的那个音标,和s音非常接近,而th是咬着舌头发出来的,如果没有学过音标,就很容易将这个音发成s也听成s。因为语中没有这个发音方式。如果有人咬着舌头说“小意思”, 我们也不会理解成其他词语,只会认为这是说话人的个人发音习惯。因为th 和 s 在汉语中也不区别意义。所以“听” 和“说”是语言活动的整体的两面,不可分割的两面。口语能力和听力是息息相关的。写到这里,又忍不住讨伐郑赞荣
几句,他的那两本大作,真正是满纸荒唐言,毫无根据的瞎 吹和自我膨胀。那充满奇迹的前两个阶段就把听说分割开来,效率奇低。
我给孙大哥的建议:找一个好的发音基础教材,学一学发音;不能使用机器发音,更不能跟读机器发音,因为机器发音与自然语音相差甚远,可以用美国之音的语音材料,慢速和标准速都有了。客观的评价和校准自己发音的最好方,是录音对比原音。
剑语:shija动不动就要讨伐别人,我看啦,还是因为速成不能,恼羞成怒。另外又说“前两个阶段就把听说分割开来,效率奇低”。如若不然,不妨拿出自己的道道,难道一 边看着书本念,一边同时听磁带就是不把听说分割开,效率最高了?我建议shija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本身的训练上。
23、跟帖:Re:为了此坛的天长地久,恳求大家。
2003/06/10 22:50 帖号:3049
虽然单就学习方法来说,千万法很臭,但是这两本书给我们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给我们一种怀疑质询的态度,给我们一种反思的精神。这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地方。在千万法的引导下质疑传统,进而质疑社会人生的人,不止赤竹笛一个人。在这个论坛里我还发现了好几个,我也算一个。 既然是千万法论坛就应该对人生和社会以及政治进行讨论。一个真正的千万学习者,就是一个怀疑分子和激进分子。大家可以翻一翻书,看看郑赞容对韩国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民族性的关注。中国缺少的就是这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看看现在的大学生,这些八十年代的小太阳,披着知识分子外衣的知道分子们。有几个真正的思想者?有几个能够堪称未来的栋梁?又有几个像赤竹笛那样反思和探索?
请不要泼冷水,难道中国的看客还不够多吗?而且,现在的社会环境也宽松多了,起码比张志新、遇罗克、林昭的环境好多了,比起“自由中国”和柏杨的环境,曼德拉、圣雄甘地、晏阳初、谭嗣同、哥白尼......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可读性相当高的书――余杰的《铁磨铁》。里面的文章,很多是无法在官方报刊上发表的。这是才出版不久的散文集。
剑语:在shija 的眼里,郑赞容的形象是矛盾的,一会儿
是“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会儿又是“狭隘民族主”,出于“卑鄙的商业动机”,“误人子弟和谋财害命”。另外,一个真正的千万学习者应该是清醒务实的,只有千万批判者才是“怀疑分子和激进分子”,两者有很大区别:前者敏于行、讷语言,后者喜于言、滞于行,千万别弄混了。
24、主帖:被洗脑者自白――答daigw
2003/06/13 12:39 帖号:3072
首先声明,我对daigw朋友没有任何不满。只是本着自由讨论的精神与你及论坛诸位商榷,如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以下是我对贵帖“为了此坛的天长地久,恳求大家:”及回帖的一点看法。
第一、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经常访问千万论坛的人都是或者曾经是千万法的学习者,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爱好走到一起来,日子一久互相也有了些了解。言谈中带出自己现实生活的只言片语和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本来是情理之中的事。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大家都是成年人,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有自己的分寸。daigw朋友,这一点你多虑了。而且,网络是自由的,谁愿意发什么帖子是他的自由,只要不是恶意灌水和无聊广告以及违反法律的帖子,我们都应该欢迎。
第二、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个体之间生活体验的差距是巨大的。在你眼里你的生活经历平淡无奇,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许这是另一种靓丽的色彩。在传统的社会中,各种色彩交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方面生活把我们固定在一个较小的圈子里,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见人就掏心窝子。而网络社会给我们开拓了一个神奇的天地,提供了另一段人生体验。在这里,各种单色调交汇成美丽的彩虹;在这里,即便远隔重洋,我们的心灵也能零距离接触;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扮演着另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也都是观众,都在观看着其他地方绝对无法看到的人生传奇。
bbs就把网络社会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如果你真的喜爱千万论坛这个小社会,就应该维持和鼓励他的多样性,而不是以安全”为由,限制网友的发帖。诚然,这只是英语学习论坛, 但学习不是更应该苦中作乐和相互鼓励支持吗?
第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频繁使用“洗脑”这个词。如果如你所说,收听外台和赞同千万法书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就 是被“洗脑”的话。那从我反复阅读和标注那两本书开始,就被洗脑了。郑赞容在书中流露出对韩国和韩民族的深切焦虑和恨铁不成钢,对社会流弊的批判态度,对传统教育的反思都深切地感染了我。这两本书给我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和 另一个角度。刻苦学习半年后,我又对千万法这个学习方法 产生了怀疑,开始顺着千万法的足迹探寻外语学习的普遍规律。近大半年来,我先后阅读和接触了教育学、教育心理、 儿童教育学、儿童语言教育学、语言应用、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语言学以及大脑研究等领域的书籍。为了不让已有 的英语基础成为探寻外语学习普遍规律的障碍,我从学习一 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日语开始摸索。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不用“学”的外语训练方法。不是有一句诗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虽然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光明。这就是我第一次被洗脑后所有影响的第一个 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开始关注社会和传统文化问题。今天不想写了,什么时候有空再补上。
剑语:shija 此时又被郑赞容“深切地感染了”,而此之前又几乎把别人骂得体无完肤,真不知是文字的游戏,还是思维的紊乱?上面的文字再一次印证了前面的判断:shija从英语学习者的角色转换到外语教育研究者了,不仅如此,还和英语渐行渐远,反而亲近起日语来。这当然是一个更高远的目标,但我不敢肯定,shija半年后会有一个更更高远的目标。
25、跟帖:Re: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错
2003/06/13 23:02 帖号:3095
祝贺抬杠走出千万法阴影,放弃需要勇气,需要勇敢地说,我错了。而且,我绝对认同你的看法,因为经过大半年的研究学习,我可以详细指出千万法每一步的谬误甚至逻辑混乱。 我同样也尊重孙大哥和左右小弟的选择,因为坚持是一种美德。我也绝对同意两位的看法,只要坚持,任何人都以成功。不是有句古话吗:“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问题是:要用绣花针买一根不就得了,非要拿根铁棒来磨?浪费时间精力材料。我这么比喻并非讽刺,这是实话,是我的切身感受。
剑语:“放弃需要勇气”,但我要说的是,坚持需要更 大的勇气,尤其是你坚持得还不够时。绣花针是一种结果,磨铁棒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经过“磨”的过程,就想得到 绣花针,好比水中捞月,是一种幻想。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磨之前,寻找到相比较而言最细的那根铁棒,不过最后能成咋样,全赖你磨的功夫了。
26、主帖:千万法感想与反思。
2003/06/19 07:45 帖号:3178
我显得和论坛里的风气那么的格格不入,大家都在高呼努力学习,研究千万法的时候,我一直在泼冷水。我为什么 总在唱反调?我认为认真总结自己的教训,为后来者提个醒,是每一个认真反思过千万法的学习者的责任。以下是我
对千万法的反思,希望斑竹能够置顶,让初学者也能看到反
面论述。
第一、千万法的理论根据是像儿童一样学习语言。不知
在韩国有没有受到应用语言学家的反诘。儿童习得母语和成
人外语学习是完全不相关的两码事,这是理论界的共识。幼
儿语言习得是不自觉的生理――心理过程。第二语言的学习
是在母语交际能力早已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
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日趋完善,尤其是成年人身心已经成熟,
成人学习外语不是“习得”语言,而是学习某种新的语言表
达形式,培养新的语言习惯,扩大他们的语言行为手段。
幼儿需要通过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来感受吸
收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经过大脑整理后初步构建思想、世
界观、逻辑等。作为高级动物基本特征之一的语言是最幼儿
需要学习的最复杂和困难,对人生理和心理要求最高的一种
技巧。同时由于生理限制和智力限制,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贯
穿整个幼儿时期,到六岁左右才基本完全掌握母语口头语
言。整整用了六年时间。郑赞容矮化了母语的地位,将之降
到外语同等地位这是一个大错误。太小看母语了,母语和我
的思维一起成长,和我们的口腔肌肉一起强壮,和我们的世
界观一起建立。我们在无数次重复使用中锤炼每一个音位,
我们在无数次思维中确认每一个发音。成年后母语牢牢附在
我们身上,像我们的四肢一样不可或缺。这种地位岂是“半
年到一年就能学会”的外语所能替代的?!这种理论就相当
于装了一个假肢,然后宣称它像真正的手一样灵活那么可。
有研究表明,儿童十二岁之后,就失去了像习得母语一样习
得语言的能力。这是千万法的第一个根本性漏洞――成年人
不可能像儿童一样学习外语。成年人也不可能把外语学到母
语的程度。
第二、《千万别学英语》中说,听力是非常重要的,论
据是:幼儿在学习母语之前默默的听了一年时间。但是为什
么要这样呢?作者显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阻止奶
水流进肺里,婴儿的喉头靠近咽门,无法说话。随着婴儿对
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的增强,喉头才逐渐下降,为学说话做
准备。所以"默默听了一年"是保证能够存活下来所付出的代
价,而不是语言学习所必需的。片面强调听力是近年来一个
遍的误区。听和说是硬币的两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以下的
例子是我在回孙大哥的“第三阶段总结:三个月时间比较适
宜”中提到的。
『举个例子吧,我是四川人,有一句话不知你听说过没
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四川人分不
清平舌音(z c s)和卷舌音(zh ch sh)还有l和n 以及前
音和后鼻音 。这是因为这些发音在四川话里要么就没有,要
么就不区别意义。我虽然普通话很流利,但是,我也发不准
这些音,而且也听不出来这些音的区别。直到我开始用电脑
打字,我刻意使用双拼输入法,以学习和纠正语音。现在我
的普通话就要好得多了。如果不重新学习拼音,我可能永远
说不准普通话,主要原因在于:我分辨不出平舌和卷舌,前
鼻音和后鼻音,l和n 这些发音的区别。这就是外语教育理论
中的“母语负迁移”――由于母语固有的使用习惯而造成的
外语学习障碍。同属一个语系的方言之间尚且如此,更别说
外语了。
再举个例子,thank 这个单词的th 发音是象“日”字一
样的那个音标,和s音非常接近,而th是咬着舌头发出来的,
如果没有学过音标,就很容易将这个音发成s也听成s。因为
汉语中没有这个发音方式。如果有人咬着舌头说“小意”,
我们也不会理解成其他词语,只会认为这是说话人的个人发
音习惯。因为th 和 s 在汉语中也不区别意义。所以“听”
和“说”是语言活动的整体的两面,不可分割的两面。口语
能力和听力是息息相关的。』
我上文是为了证明音标的重要性而写的,它同样也可以
用来证明“说”的重要性。你发成什么音,就会听成什么
音。千万法把听力练习放在第一个阶段,无限扩大听力的重
要性。对于练习者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偏差,统统归
于没有严格按照他的方法作,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否定语
音与自然音的重要区别,将语音矮化为自然音,否定人类对
于语音的自然的心理反应。这是第二个原则性错误。
第三、满篇胡言乱语,说话不经过大脑。郑赞容提到一个
关于韩国人不受欢迎的例子,德国有一家旅馆门前有个牌子
写着“韩国人免进”。稍具法律知识的人就知道,如果有人
真的如此明目张胆地种族歧视的话,随便一个韩国人就可以
将他推向法庭,索巨额的罚款性精神赔偿。如此荒诞的事例
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写在书上,我无语。在第二本书中,郑
赞容明显的开始翘尾巴了。他说,有一个熟识的方士给他算
命,算他要出本书,还会非常出名。我记得我当时看到这儿
的时候,以为他在和k开玩笑,不过看他语气和前后语境又不
是。看来此人的智商有问题。既然是“熟识”的方士,就会
对你的生活和想法有所了解,就有可能根据你的意图“算”
出你的未来。我想,这应该是常识性逻辑推理,郑赞容不会
连这种逻辑思维都不具备。唯民族的救星,而且冥冥中早有
天定。从第二本书也可以看出他开始觊觎教育方面的高级职
位了。
以上三点是比较大的错误,其他的还有不少,我也不想
写了。还有一本书足以和千万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就是《超右脑学习法》,如果有人感兴趣,我就写一些。
再就是看过千万学习成功者磨一剑朋友的帖子的一点感想。
他从2001年6月份学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远超过千万所提的
“半年到一年”。两年时间的系统学习能够登堂入室,这也
是众多外语学习者和教师的共识。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一剑
朋友所倡导的“我们要坚守原则、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当然,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在千万中是明令禁止和被
作者不断嘲讽的。所以我想对一剑朋友说:你的成功归你自
己,归于你的灵活和坚持,虽然千万法给你指引了大方向。
这个论坛上还有一位颇具开创性的人物,那就是孙大哥。他
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千万法,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这一点很
让我佩服。不过近来我发现孙大哥有点太依靠软件了,顺便
提个建议――如果你看到的话。不如把那些捣鼓软件的时间
用在学习上。软件的好处和效率是和你使用(我指的是用来学习而非研究软件)这个软件的时间成正比的。
剑语:shija所提及的三条理由,我觉得不太经得起推
敲。
在第一条理由中,shija试图否定千万的基本理论。要否
定对方,不能仅仅否定对方的论点,而是要对其论据证伪或
证明对方的推演是不符逻辑的,这样的辩驳才言之有物、言
之有理,否则就变成了小孩之间的吵嚷:“不对,不对,你
就是不对”,而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是很遗憾,
shija并没有拿出充分的实证否定对方,反而陷入了用作者所
举论点论据去证明对方是错的怪圈,充满了逻辑的混乱。而
作者的论点以及支撑论点的论据、推延过程是经得起推敲的,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在中文版序中,作者首先指出
人脑有熟习语言的自动机制,婴儿就是按此自然习得母语
的,因此作者明确提出学习外语也可以像婴儿习得母语一样
自然习得。作者并没有提出观点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实证
和分析。他先举出一个相反分论点:有人认为人的自然习得
语言的能力早在12岁左右就丧失了(这也是shija在上文举出
的反论点),然后,作者用自己和周围留学生的例子说明了
这种机制在成人身上也是存在的。另外,作者还援引看过的
德国医学报告,证明“大脑的某一部位会形成外语的专有空
间”(正文p20)。当然,作者也承认这种机制会随着年龄的
增大会变得越来越弱(这也是小孩比大人更容易掌握外语的
原因),但并不会在成人身上完全消失,只是被屏蔽掉一部
分,但至少还保持了70%―80%这种能力,如果采取适当的方
式,这种机制可以被激活,甚至几乎提高到幼儿同样的水。
至此,作者完成了他的实证和合乎逻辑的推演,从而较有力
地支撑了书中的基本观点。诚然,作者的论点需要今后在脑
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更多的实证,但这并不是作者
的任务,他仅仅是一名语言学习者。况且,这些领域很多方
面还处于潜科学状态,许多科学观点充满了大胆的假设,所
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能保证shija所援引的观点就一
定完全正确。你可以不信,但一定要讲出不信的理由,实证
也好,合乎逻辑的推演也好,总之要有说服力,否则你的观
点是苍白的、轻率的、武断的、不负责任的。
shija 所举的第二条理由是第一条的延续。如果我们认
同作者的基本观点,那么从听着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怎
么强调都不过分。我倒觉得片面强调口语是近年来一个普遍
的误区,犹以疯狂为甚,千万、逆向是对这种误区的反拨,
从网上越来越多讨论听力网站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反拨,
更是一种对语言学习本质规律的回归。其中千万又是将听说
训练整合得最好的一种方法,许多千友在step2运用了疯狂的
三最法,恰恰说明了千万的包容性。Shija提出的婴儿喉头的
例证,似乎击不中要害,照你所讲,如果不是喉头靠近咽
门,婴儿一出生就会讲话?另外,shija谈及的“语音”与
“自然音”的重要区别,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应该有所阐
释,不应抛出来草草了事。
shijasuo的第三条理由充满了主观色彩,甚至有人身攻
击之嫌。所举的例证也不准确,书中P63明明说道:“欧美著
名旅游景点的许多免税商店的门前就用韩国语写着:韩国人
免进”,并非shija所说“德国有一家旅馆门前有个牌子写着
韩国人免进。我想shija即便举证书中的材料都不能保证准
确,这可是为文的命门,容易受人以柄。退一步讲,即便这
是一个荒诞的事例,毫无根据,可也无关宏旨啊,加上作者
的小说笔法,应该可以去包容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吸
收精髓,促进本身的英语学习,而不是以揪出作者的每一个
谬误为快乐,本末倒置。
最后,shija有幸提到我,说我:”从2001年6月份学到
现在已有两年时间,远超过千万所提的半年到一年”。这个
问题我在后面回应。Shija还说非常赞同我所倡导的“坚守原
则、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但又指出在“千万中是明令禁
止和被作者不断嘲讽的”,所以他想对我说:“你的成功归
你自己,归于你的灵活和坚持,虽然千万法给你指引了大方
向。”我想强调的是:到底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努力证明自己
英语学习的成功,还是为了拼命证明郑博士的谬误百出?到
底想做一个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还是一个激烈的批判家。前
者,更多去扬弃,然后潜心向学,后者更多去挑刺,然后弃
学空谈。这可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希望大家深思。
小结:
从上面所罗列的帖子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shinja自画像:年方三十,川籍人士,有一个两岁的小
孩,估计2002年2、3月份开始进行千万训练,5月8开始上论
坛发贴,经历过step1―step3,自认英语基础不太好。
2、shija心路描述:
(1)2002年2、3月――7月 本着速成的最初目的,进行千万
前三阶段的训练,一路热情高涨,状态平稳,方法上灵活运
用,心态上也能自我接纳。
(2)2002年7月――8月 速成无着,心态骤转,热情骤降,
心开始冷。
(3)2002年9月――2003年5月,开始放弃原来的训练,转而
背单词,几乎绝迹于论坛,并逐渐转向潜心研究外语学习的
普遍方法、新修日语,由英语学习者蜕变为方法研究者。
(4)2003年5月底,重出江湖,抛出重磅炸弹,批判千万
法,俨然成为本论坛最著名的批评家之一。
shija的千万历程具有典型的标本意义:不少的学习者开
始时目标设定过高,或抱有速成心态,在学习过程中对困难
估计不足,不愿意或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遇到障碍很容
易倾向于归咎于外部因素,很少能躬身自省。上述的问题其
实和所谓的学习方法没有多大干系,关键在于自身。这些问
题不去解决,换什么学习方式都白搭。
幸好论坛还有千万的坚定实践者,比如WZYFISH、即左又
右走、daigw、孙大叔、RBF等,其实,我越来越觉得随着实
践的深入,方法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淡化,因为它已深入
骨,相反如何解决人本身的问题越来越重要。所以,关于千
万的阵营分野清晰:要么认同,然后融会贯通、扎下去干;
要么反对,然后安静地离开,寻找更合适的英语之路。所有
的质疑和批判都要基于你正在做,并且是深入地做,不管是
哪种方式,同时要有成熟的思考,这样的观点才是理性的、
建设性的。
补记:
在论坛里,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困扰大家,我不妨谈谈
自己的体会:
一、关于作者提出“至少需要6个月,最多1年时间可以掌握
一门外语”的说法,这是千万质疑者者最喜欢攻击的地方。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看:
1、何谓掌握一门外语:
(1)英语听、说、读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能够基本交
流;
(2)能够用英语进一步学习英语,自然领会,自动吸收,再
往深处去就看各自造化了。
2、关于时间的计算:不要仅计算天数,更要算平均每天的投
入和总投入数,根据专家说法。 要达到听力质变,须在一
年内有连续900――1000小时的训练量。扪心自问一下,有多
少人达到这个最低标准。反正我之前没有达到,毕竟是成年
人了,杂事缠身,所以我就不会傻乎乎奢望上述的速成效果
了,但我能感到自己的进步.总之,作者的说法若在理想的
学习环境下,是可能实现的,这种可能性是激发我们的一种
诱因,千万别把把它当成必然性,个体因素才是必然性。不
要一遇到困难,就拿这个提法说事儿,这是推卸对自己的责
任。
二、关于大家感到头痛的是第三阶段,很多人觉得无尽头
第三阶段与其说是抄读词典的问题,不如说习惯使用英英词
典的问题。不要把它理解为背词典或无边无际的抄词典。我
具体的做法是:
1、选用的是朗文词典,所有单词都用2000基本词汇解释,一
方面降低了使用难度,一方面让你反复熟悉2000高频词.
2、我较少抄写,更多时候是作好标记直接朗读。如果我还是
学生,我一定会抄写。但时间不允许我这样做,太耗时。
3、我是把前三步作为一个循环来处理,这样可以减少单调、
枯燥的感觉,但2000词我是集中时间处理的。所以我很少进
行长时间抄读单词的活动,而是少食多餐,勤查勤读词典。
--------------------------------
东方摩一剑,无处不飞花!
Email:
davyin@21cn.com MSN:
davyin@hotmail.com 版权声明:
欢迎网络媒体非赢利性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其他则保留全部版权,如要刊用请征得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