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204阅读
  • 260回复

3、压码看电影系列贴(多语种基础知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10-04-10
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类法,按地区分类

非洲语系:北非语族,南非语族,东非语族,西非语族
亚洲语系:北亚语族,南亚语族,东亚语族,西亚语族,中亚语族,东南亚语族
澳太语系:澳大利亚及太平洋诸岛国。
北美语系:北美洲各国语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语言。
南美语系:南美洲各国语言,包括土著印第安语言。
欧洲语系: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等。波罗的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10-04-10
人工语言
人工语言(又称为:人造语言、国际辅助语言、艺术语言),是许多因特定目的、用途,为了某特定使用族群,而人为创造出来的语言,包括文法、单字。人工语言不像自然语言一样会随人类的语言文化而发展,但是,它们在被创造之后,却可能因而产生特定的影响力,随着人类文化如真实语言一样地演进。

目录
1 语言起源
1.1 人类之间交流、沟通使用
1.2 著作者的嗜好
1.3 奇幻文学 、科幻小说、线上游戏等架空世界的需要
1.4 语言学上的实验需要
1.5 秘密沟通
1.6 其他实验性质的用途
1.7 非人类灵长目(黑猩猩)与人类之间交流、沟通使用
2 参看
3 外部链接

语言起源
人工语言有几种发明原因:

人类之间交流、沟通使用
1.世界语(基于欧洲语言)
2.伊多语(世界语改革版本)
3.沃拉普克语(Volapük)(基于欧洲语言)
4.诺维亚语(Novial)(基于欧洲语言)
5.拉丁国际语(基于欧洲语言)
6.国际语(Interlingua)
7.欧洲语(Europanto)
8.格罗沙语(基于欧洲语言)
9.中间语(Middelsprake 基于日耳曼语言)
10.日耳曼人民语(Folkspraak 基于日耳曼语言)
11.拉丹语
12.Dastmen
13.Loglan
14.逻辑语
15.道本语(来源于皮钦语)
16.safo
17.基本英语(基于英语)
18.简单英语(基于英语)
19.全球语(基于英语)
20.即兴语(Adli)

著作者的嗜好
1.加拿大人 Sonja Kisa 发明的人工皮钦语道本语 (Toki pona)
2.法国人 Jean François Sudre 的索来索语(Solresol)
3.魔戒作者托尔金发明的各种中土世界的语言,包括精灵语、矮人语
主条目:阿尔达的语言
1.昆雅语(Quenya)(诺多精灵语,基于芬兰语)
2.辛达林(Sindarin)(灰精灵语言,基于威尔士语)
3.黑暗语(Black Speech)
4.半兽人语(Orkish)
5.矮人语(Khuzdul)(基于闪-含语系的语言)
6.阿登纳克语(Adûnaic)
7.西方通用语(Westron)
8.帖勒瑞林语(Telerin)
9.多瑞亚林语(Doriathrin)
10.南多林语(Nandorin)
11.洛汗语(Rohirric)
12.古辛达林(Old Sindarin)
13.依尔克林语(Ilkorin)
14.雅维瑞语(Avarin)
15.树人语(Entish)
16.主神语(Valarin)
17.古精灵语(Primitive Elvish)
18.早期诺多精灵语(Gnomish;Goldogrin)(早期发明的精灵语,辛达林的前身)
19.早期昆雅语(Qenya)(早期发明的精灵语,昆雅的前身)
[编辑] 奇幻文学 、科幻小说、线上游戏等架空世界的需要
1.由魔戒作者托尔金所创造的各种语言亦可算作此类
2.《龙与地下城》的黑暗精灵语
3.灰衣使者的精灵语
4.《战锤》里的精灵族语言艾尔萨林语
5.《星舰奇航记》中的外星语言克林贡语
6.《星界的纹章》中的外星语言亚维语
7.《失落的帝国》中的古代语言亚特兰提斯语
8.《魔塔大陆》中的诗魔法语言Hymmnos
9.《阿凡达》中纳美人使用的语言纳美语

语言学上的实验需要
1.Suzette Haden Elgin 的Láadan语
2.英国人乔治·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新语(Newspeak)

秘密沟通
1.儿童黑话(Pig Latin)

其他实验性质的用途
1.逻辑语(lojban,基于Loglan)

] 非人类灵长目(黑猩猩)与人类之间交流、沟通使用
1.耶基斯语

参看
语言翻译
知识表达
人工语言维基百科
本体语言
艺术语言
国际辅助语言
通用语

外部链接
一个使用维基系统的人造语言网站(英文)
Wikia的人造语言围纪网站
The Linguist List 列出的人工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10-04-10
语言列表
目前世界已知语言达到7330种,只有2000多种语言有书面文字,大部分语言使用人数很少,有逐渐灭绝的趋势,语言逐渐向各个国家的主体语言靠拢。使用少数语言的人群一般都是双语人群,因为语言是交流工具,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交流人群,这种语言只能消亡。随着世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种语言大量吸收外来词汇、语法,世界语言趋同的趋势越来越强。

在维基百科中的语言列表:

语言列表/以名称排列
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ISO 639-1代码表
ISO 639-2代码表
ISO 639 3字母代码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官方语言列表
各国官方语言列表
中国语言列表
台湾语言列表
汉语方言列表
汉藏语列表
印度国家语言列表

参看
语言
语言系属分类
语系列表
人工语言
中国语言
Category:语言列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10-04-10
语言的类型分类
语言的类型分类(或者称作语言的形态分类)是根据句子和词的构造,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对世界上的语言所进行的分类。以下的分法不代表某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有绝对的结构差异,实际上,分类的标准是相对和连续的,所以只是该语言的偏向。并非表示该语言中的语言现象,百分之百符合分类的特性,只表示在该语言中,出现该语言现象的程度很高。我们很难确定一种绝对的孤立语、绝对的黏着语。

目录
1 根据语言类型分类
1.1 孤立语
1.2 黏着语
1.3 屈折语
1.4 多式综合语
2 根据语言的句法分类


根据语言类型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一般将语言分作4种类型:

孤立语(词根语)
黏着语
屈折语
多式综合语(编插语)

孤立语
主条目:孤立语
孤立语的特点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作用,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


黏着语
主条目:黏着语
黏着语有词的形态变化,语法关系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黏着语的每个形态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总是用同一个形态来表达。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日语、朝鲜语都是黏着语。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下的语言是黏着语。


屈折语
主条目:屈折语
在屈折语中,每个构型形态可以同时表示几个语法意义,每个语法意义又可以用几个构型形态来表示。在这里,词根的重要性突出,而且词根结合处往往发生语音变化。印欧语系和闪-含语系下的很多语言都是屈折语。


多式综合语
主条目:多式综合语
许多美洲原住民语言属于多式综合语。


根据语言的句法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把语言分为:

分析语(汉语、英语、法语、保加利亚语)
仅包括孤立语。
综合语(Synthetic language)(日语、俄语、德语、印地语)
包括屈折语、黏着语和多式综合语。




语言的形态分类  

文法 种类
分析语 孤立语
综合语 屈折语
黏着语
多式综合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10-04-10
Ethnologue language family index
Afro-Asiatic (374)
Alacalufan (2)
Algic (44)
Altaic (66)
Amto-Musan (2)
Andamanese (13)
Arafundi (3)
Arai-Kwomtari (10)
Arauan (5)
Araucanian (2)
Arawakan (59)
Arutani-Sape (2)
Australian (264)
Austro-Asiatic (169)
Austronesian (1257)
Aymaran (3)
Barbacoan (7)
Basque (1)
Bayono-Awbono (2)
Border (15)
Caddoan (5)
Cahuapanan (2)
Carib (31)
Central Solomons (4)
Chapacura-Wanham (5)
Chibchan (21)
Chimakuan (1)
Choco (12)
Chon (2)
Chukotko-Kamchatkan (5)
Chumash (7)
Coahuiltecan (1)
Constructed language (1)
Creole (82)
Deaf sign language (130)
Dravidian (85)
East Bird’s Head-Sentani (8)
East Geelvink Bay (11)
East New Britain (7)
Eastern Trans-Fly (4)
Eskimo-Aleut (11)
Guahiban (5)
Gulf (4)
Harakmbet (2)
Hibito-Cholon (2)
Hmong-Mien (38)
Hokan (23)
Huavean (4)
Indo-European (439)
Iroquoian (9)
Japonic (12)
Jivaroan (4)
Kartvelian (5)
Katukinan (3)
Kaure (4)
Keres (2)
Khoisan (27)
Kiowa Tanoan (6)
Lakes Plain (20)
Language isolate (50)
Left May (2)
Lower Mamberamo (2)
Lule-Vilela (1)
Macro-Ge (32)
Mairasi (3)
Maku (6)
Mascoian (5)
Mataco-Guaicuru (12)
Mayan (69)
Maybrat (2)
Misumalpan (4)
Mixed language (23)
Mixe-Zoque (17)
Mongol-Langam (3)
Mura (1)
Muskogean (6)
Na-Dene (46)
Nambiquaran (7)
Niger-Congo (1532)
Nilo-Saharan (205)
Nimboran (5)
North Bougainville (4)
North Brazil (1)
North Caucasian (34)
Oto-Manguean (177)
Panoan (28)
Pauwasi (5)
Peba-Yaguan (2)
Penutian (33)
Piawi (2)
Pidgin (17)
Quechuan (46)
Ramu-Lower Sepik (32)
Salishan (26)
Salivan (3)
Senagi (2)
Sepik (56)
Sino-Tibetan (449)
Siouan (17)
Sko (7)
Somahai (2)
South Bougainville (9)
South-Central Papuan (22)
Tacanan (6)
Tai-Kadai (92)
Tarascan (2)
Tequistlatecan (2)
Tor-Kwerba (24)
Torricelli (56)
Totonacan (12)
Trans-New Guinea (477)
Tucanoan (25)
Tupi (76)
Unclassified (73)
Uralic (37)
Uru-Chipaya (2)
Uto-Aztecan (61)
Wakashan (5)
West Papuan (23)
Witotoan (6)
Yanomam (4)
Yele-West New Britain (3)
Yeniseian (2)
Yuat (6)
Yukaghir (2)
Yuki (2)
Zamucoan (2)
Zaparoan (7)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10-04-10
印欧语系
地理分布: 在十五世纪之前的欧洲、南亚、中亚和西南亚,现在全世界范围。

分支: 阿尔巴尼亚语
安纳托利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波罗的语族
凯尔特语族
日耳曼语族
希腊语
印度-伊朗语族
意大利语族→衍生出罗曼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

ISO 639-2 和 639-5: ine
语言学人列表: IE
     深绿色为多数人说印欧语的国家,浅绿色为印欧语是有官方地位的少数人语言的国家。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约443种(SIL统计)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大约有30亿。

目录
1 历史
2 语言特点
3 颚音类和咝音类语言
4 分类
4.1 日耳曼语族
4.2 意大利语族→衍生出罗曼语族
4.3 凯尔特语族
4.4 波罗的语族
4.5 斯拉夫语族
4.6 印度-伊朗语族
4.7 希腊语族
4.8 阿尔巴尼亚语族
4.9 亚美尼亚语族
4.10 安那托利亚语族
4.11 吐火罗语族
4.12 未分类
5 非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历史
针对亚欧各种不同的语言,18世纪威廉·琼斯爵士首先提岀“原始印欧语”的存在。他发现当时欧洲人已知最古老的语言其中四种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和波斯语之间有相似之处。后来19世纪初德国的弗朗兹·葆朴对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19世纪时,学者通常将这系语言称为“印度-日耳曼语系”,有时候也叫“雅利安语系”。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欧洲大多数语言与此都有关联,名称也转变为印欧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梵语和立陶宛语及拉脱维亚语的古口语方言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

这些语言共同的假想祖先称作原始印欧语。关于这个语言的起始地(Urheimat),今日的学者同意两种说法:一是黑海和里海北方的干草原(见库尔干),二是安那托利亚。支持库尔干假说的将这种语言的时间推算在公元前约4000年左右;支持安纳托利亚假说的将时间要再往前推好几千年(见印度-赫梯语)。

语言特点
印欧语系各语言原来都是屈折语,原始的印欧语的名词有3个性,3个数和8个格的变化(例如俄语这个特点保存得比较完好);广泛利用词缀和词干元音音变来表达语法意义;名词和大部分形容词有格、性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体的变化,主语和动词在变化中互相呼应。另外,印欧语系各语言的词都有重音。

但是许多语言,例如英语形态已经简化,转向了分析语。

颚音类和咝音类语言

Centum (蓝色)和 Satem (红色)区域。最初咝音化的区域为深红色。印欧语系下的语言经常划分为颚音类语言(Centum)和咝音类语言(Satem),划分依据是三组原始软颚音的不同发音(即唇软颚音的*kʷ, *gʷ, *gʷʰ 、纯软颚音的*k, *g, *gʰ及颚化舌根音的*ḱ, *ǵ, *ǵʰ)。咝音类语言中,唇软颚音和纯软颚音之间的区别消失,同时将硬颚化软颚音咝擦音化。颚音类语言相反,硬颚化软颚音和纯软颚音之间的区别消失。这个过程在语言学又称作咝音化(Satemization)过程。

大致来讲,“东部”语言是咝音类,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语族等,颚音都退化成为/s/、/ś/或/h/音;“西部”语言是颚音类,包括日耳曼语族、意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颚音类-咝音类的等语线处在希腊语和亚美尼亚语之间,同时希腊语也有一些咝音类的特征。有一些语言可能两类都不属于,比如安那托利亚语族、吐火罗语族,可能还有阿尔巴尼亚语。总之,这种两分法是属于“并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存在过“原始咝音语”或“原始颚音语”,但是发音变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约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内)现在已经绝迹的后原始印欧语言中随地域逐渐传播的。

分类

前2千年中期分布
前1千年中期分布
罗马帝国和民族大迁徙后期分布印欧语系各语言包括:

1  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语族
东日耳曼语支(已消亡)
哥德语
克里米亚哥德语
汪达尔语
勃艮第语
伦巴底语
北日耳曼语支(斯堪的纳维亚语支)
西斯堪的纳维亚语言
新挪威语
冰岛语
法罗语
诺恩语(已消亡)
东斯堪的那维亚语言
丹麦语
书面挪威语
瑞典语
西日耳曼语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
英语
低地苏格兰语
弗里西语
西弗里西语
北弗里西语
低地日耳曼语
低地法兰克语
荷兰语
西佛莱芒语
东佛莱芒语
南非荷兰语
林堡语
低地德语
东弗里西语
高地日耳曼语
德语
卢森堡语
阿勒曼尼语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意第绪语

2 意大利语族→衍生出罗曼语族

意大利语族(公元1世纪时拉丁语主宰了此语族下其他语言,衍生出罗曼语族)
威尼托语 (古威尼托)*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已消亡)
翁布里亚语
翁布里亚语
埃桂语
沃尔西语
马尔斯语
奥斯坎语
南皮赛恩语
拉丁-法利希语支
法利希语*
拉丁语
古拉丁语*
古典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衍生出罗曼语族(见下方)

晚期拉丁语
古典文学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衍生出
罗曼语族
海岛语支
劳古多罗方言(查看 萨丁尼亚语)
坎皮达诺方言(查看 萨丁尼亚语)
东部语支
意大利罗曼语支
南部语支
高卢意大利语
皮埃蒙特方言
伦巴第方言
西伦巴第方言
东伦巴第方言
利古里亚语
埃米利亚-罗马尼阿区方言
埃米利亚方言
罗马尼阿区方言
高卢-西西里语
威尼斯语
弗留利语
伊斯特里奥方言
中部方言
意大利语
托斯卡纳方言
托斯卡纳方言
科西嘉语(和意大利语的托斯卡纳方言非常接近)
北科西嘉语(查看 科西嘉语)
南科西嘉语(查看 科西嘉语)
加卢拉方言
萨萨里方言
中部方言
罗马方言
乔西亚罗方言
维泰尔博方言
翁布里亚方言
马尔凯方言
阿吉拉诺方言
南部方言
阿布鲁佐方言
那不勒斯语
卢卡诺方言
普利亚方言
远南方言
塔兰托方言
萨伦蒂诺方言
卡拉布里亚方言
西西里语
潘德斯克语
达科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 (Dacorumeno)
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
梅格兰尼语
阿罗马尼亚语 (马其顿)
达尔马提亚语
列托-罗曼斯语
罗曼什语
拉迪诺语
弗留利语
西部方言
高卢-罗曼语支
南部方言 (奥克语)
奥克语
普罗旺斯语
奥弗涅语
朗克多格语
加斯科涅语
阿拉涅语
加泰罗尼亚语
南加泰罗尼亚语
瓦伦西亚语
巴利阿里语
北部方言 (奥依语)
法兰西语
皮塔维诺语
诺曼语(诺曼底)
庇卡底语
高卢语
香槟语
洛林语
瓦龙语
阿尔皮塔诺语或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
萨瓦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班牙语
卡斯蒂尼亚语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
安达卢西亚语
阿拉贡语
阿斯图里亚斯语
米兰迪斯语(仅通行于葡萄牙境内几个面积狭小的地区,是一种古老的语言)
葡萄牙语
卢西塔诺语
加利西亚语
巴西葡萄牙语
南部方言
莫扎勒布语(15世纪晚期灭绝)

3 凯尔特语族

凯尔特语族
大陆凯尔特语支(已消亡)
高卢语
南阿尔卑高卢语
加拉提亚语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北支)
爱尔兰语
苏格兰盖尔语
曼岛语(马恩语)
布立吞亚支(南支)
坎伯兰语(已消亡)
威尔士语
康瓦尔语
布列塔尼语
皮克特语(可能不属于印欧语系或凯尔特语族,已消亡)


4  波罗的语族

波罗的语族
西波罗的语支(已消亡)
普鲁士语
东波罗的语支
立陶宛语
拉脱维亚语
瑟罗尼亚语
斯米伽联语
[编辑]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俄语
白俄罗斯语
乌克兰语
罗塞尼亚语
西斯拉夫语支
索布语
波兰语
卡舒比语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南斯拉夫语支
东南斯拉夫亚语支
保加利亚语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教会斯拉夫语
西南斯拉夫亚语支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塞尔维亚语、黑山语
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
斯洛文尼亚语


5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古语言
梵语
巴利语
东部语言
阿萨姆语
孟加拉语
奥里亚语
比哈尔语
博杰普尔语
迈蒂利语
北部语言
尼泊尔语
西北部语言
达尔德语支
克什米尔语
科瓦语
希纳语
信德语
西旁遮普语
中部语言
古吉拉特语
印地语
马拉地语
旁遮普语(东旁遮普语)
乌尔都语
罗姆语(吉普赛语)
僧伽罗-马尔代夫语言
僧伽罗语
迪维希语(马尔代夫语)
奴利斯塔尼语支
伊朗语支
东伊朗语言
阿维斯陀语
奥塞梯语
普什图语
帕米尔语
西伊朗语言
达利语
俾路支语
库尔德语
波斯语
塔吉克语


6  希腊语族

希腊语族
阿提卡希腊语
古希腊语
通俗希腊语
旁狄希腊语
Yevanic
多立克希腊语
Tsakonian

7  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
伊利里亚语(已消亡,但也可能是阿尔巴尼亚语的祖语)


8  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8   安那托利亚语族

安那托利亚语族(已消亡)
赫梯语
卢维语
吕底亚语
吕基亚语


9  吐火罗语族

吐火罗语族(已消亡)
吐火罗语A(焉耆语)
吐火罗语B(龟兹语)

10   未分类

伊利里亚语(Illyrian,语族不明,或自成一语族)(xil)
佛里吉亚语(Phrygian,语族不明,或自成一语族)(xpg)
达基亚语(Dacian,或与色雷斯语,构成色雷斯语族)(xto)
色雷斯语(Thracian,或与达基亚语,构成色雷斯语族)(txh)
艾利米亚语(Elymian)(xly)
Liburnian (xli)
卢西塔尼亚语(Lusitanian,或被归入凯尔特语族,大陆凯尔特语支)(xls)
梅萨比语(Messapic)(cms)
西库尔语(古西西里语,Sicel)(scx)
威尼托语(Venetic)(xve)


5  非印欧语系的欧洲语言


大多数欧洲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也有一些独立在外。

5.1 乌拉尔语系:包括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和萨米语(拉普语)。
5.2 高加索语系
5.3 巴斯克语:孤立。
5.4 伊特鲁里亚语:孤立,已消亡。
另外马耳他语和土耳其语也是今日欧洲的语言,但起源不在欧洲,马耳他语大部份继承自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参见
语言系属分类
欧洲联盟的语言

外部链接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90017
印欧语系诸语种列表


附 2  拉脱维亚语
Latviešu
使用国家及地区 拉脱维亚  
区域 北欧
使用人数 1.4百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波罗的语族
  东波罗的语支
   拉脱维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拉脱维亚、欧洲联盟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lv
ISO 639-2 lav  
Ethnologue
第14版: LAT
ISO 639-3: lav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拉脱维亚语(latviešu valoda,有时称为Lettish)是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有1.4百万拉脱维亚人和另外约150,000人使用。拉脱维亚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立陶宛语)。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

  拼写法
拉脱维亚语字母
A a Ā ā B b C c Č č D d E e Ē ē F f G g Ģ ģ H h I i Ī ī J j
K k Ķ ķ L l Ļ ļ M m N n Ņ ņ O o P p R r S s Š š T t U u Ū ū
V v Z z Ž ž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拉脱维亚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拉脱维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拉脱维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Letonika
English-Latvian/Latvian-English dictionary
Latvian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Russian-Latvian/Latvian-Russian dictionary
National Agency for Latvian Language Training
The Latvian Alphabet
Examples of Latvian words and phrases (with sound)
Bilingual (Latvian and English) e-zine



欧洲联盟的官方语言

保加利亚语 - 捷克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英语 - 爱沙尼亚语 - 芬兰语 - 法语 - 德语 - 希腊语 - 匈牙利语 - 爱尔兰语 - 意大利语
拉脱维亚语 - 立陶宛语 - 马耳他语 - 波兰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文尼亚语 - 西班牙语 - 瑞典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10-04-10
印欧语系语族分支:

1 阿尔巴尼亚语
Gjuha shqipe
使用国家及地区 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共和国、希腊、土耳其、意大利、科索沃 以及其他国家  
区域 南欧
使用人数 6,169,000 (Ethnologue, 2000)
语系 印欧语系
阿尔巴尼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部份马其顿共和国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sq
ISO 639-2 alb (B)  sqi (T)
ISO 639-3: 分别为
sqi – 阿尔巴尼亚语(一般)
aln – 盖格
aae – Arbëreshë
aat – Arvanitika
als – 托斯克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尔巴尼亚语(Gjuha shqipe, /ˈɟuˌha ˈʃciˌpɛ/ 或 Shqip, [ʃcip])属印欧语系,使用者为西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的六百万居民中。它有几种方言,之间有一些区别: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与阿尔巴尼亚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科索沃、马其顿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尔巴尼亚语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亚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分类
阿尔巴尼亚语(一般属类) (sqi)

盖格方言 Gheg
Gheg Albanian(北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共和国)(aln)
托斯克方言 Tosk
Tosk Albanian(南阿尔巴尼亚)(als)
Arbëreshë(意大利)(aae)
Arvanitic(希腊)(aat)

拼写
阿尔巴尼亚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36个字母如下:

阿尔巴尼亚语字母
A a B b C c Ç ç D d Dh dh E e Ë ë F f G g Gj gj H h I i J j K k
L l Ll ll M m N n Nj nj O o P p Q q R r Rr rr S s Sh sh T t Th th U u
V v X x Xh xh Y y Z z Zh zh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字母:

ë 是一个中央元音
ç 类似英语中的 ch
x 是 dz
xh 是 dj(Hoxha发成“hodge-a”的音)
zh 是 je
q 是 ky
阿尔巴尼亚语使用它们的方式音译外来语,甚至来源于拉丁字母表的外来语也是这样。因此“Josh McDowell”被音译成“Xhosh Mekdauëll”。

参看:各地常用会话列表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阿尔巴尼亚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阿尔巴尼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阿尔巴尼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English - Albanian Dictionary
Albanian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An overview of the Alban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lbanian phrase guide
Ethnologue report on Albanian
学习者的免费网上资源列表
List of online Albanian-related resources
Albanian World Learn Albanian here
Samples of various Albanian dialects:

Albanian (Gheg)
Albanian (Tosk)
Albanian (Arbëreshë)

2  安那托利亚语族

地理分布: 小亚细亚(已消亡)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安那托利亚语族
分支: —
语言学人列表: IEB

安那托利亚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在有些分类中,此族不属于印欧语系,但极为接近)。

  概述
此语族语言曾在小亚细亚使用,目前已消亡,包括赫梯语、卢维语(“赫梯象形文字”使用的语言)和Palaic语。其后是吕底亚语和吕西亚语,现存文献只有一些铭文碑刻而已。

1906年,德国科学家于小亚细亚中部发掘出重要的文物,在博阿玆柯伊(哈图萨)发现了古赫梯帝国的首都,公元前1900至1200年此帝国盛极一时。遗址中发掘出成千上万的粘土板,上面写有楔形文字,大多数是从公元前17到14世纪遗留下来的。1916到1917年,Bedřich Hrozný发现此语属于印欧语系。赫梯语的构词比其他古印欧语言要简单,或许印欧语系的一些特征在赫梯语中消失,或许其他语言后来继续演变。此语含有的很多古语特征对语言学研究来说极为重要。在这些粘土板中也发现了其他一些语言。

分支
卡里亚语 Carian (xcr)
吕底亚语 Lydian (xld)
赫梯语 Hittite (hit)
旧赫梯语 Old Hittite (oht)
中赫梯语 Middle-Hittite (htx)
新赫梯语 Neo-Hittite (nei)
Palaic (plq)
Pisidian (xps)
Sidetic (xsd)
卢维语
卢维语(象形文字)(Hieroglyphic Luwian)(hlu)
卢维语(楔形文字)(Cuneiform Luwian)(xlu)
吕西亚语(Lycian、曾称 Lycian A)(xlc)
Milyan(曾称 Lycian B) (imy)

参看
印度-赫梯语
语言系属分类

3  亚美尼亚语
Հայերեն Hayeren
使用国家及地区 亚美尼亚, 加拿大, 塞浦路斯, 法国, 格鲁吉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约旦,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巴西, 阿根廷, 黎巴嫩, 俄罗斯, 叙利亚, 土耳其, 美国等地方
使用人数 7 百万
语系 印欧语系
亚美尼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亚美尼亚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hy
ISO 639-2 arm (B)  hye (T)  
Ethnologue
第14版: ARM
ISO 639-3: 分别为
hye – 亚美尼亚语
xcl – 古典亚美尼亚语
axm – 中古亚美尼亚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亚美尼亚语(Հայերեն 或Hayerēn)是亚美尼亚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独立一支。古亚美尼亚语与古典希腊语相似。

  参看
亚美尼亚字母
ARMSCII(亚美尼亚语字符编码)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亚美尼亚语维基百科Free online resources for learners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iso639.asp?code=hye
http://www.cilicia.com
亚美尼亚语字母

附:亚美尼亚字母

类型 全音素文字
语言 亚美尼亚语
使用时期 405年到现在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希腊字母
亚美尼亚字母

姊妹书写系统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科普特字母
Unicode范围 U+0530到U+058F
U+FB13到U+FB17(连字)
ISO 15924 Armn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亚美尼亚字母是一种字母,从5世纪开始用来书写亚美尼亚语。到19世纪为止,古典亚美尼亚语都是文学语言。19世纪以后,亚美尼亚字母用来书写两种现代、文学和口语的方言东亚美尼亚语和西亚美尼亚语。两者都在同一时期创造出来[1]。

亚美尼亚语中,“字母”称为 այբուբեն(古典亚美尼亚语和东亚美尼亚语:[aɪbubɛn]或西亚美尼亚语:[aɪpʰupʰɛn]),以首两个字母命名。

目录

1 字母
1.1 注释
2 连体字母
3 标点符号
4 转写
5 历史与演进
6 其他语言
7 字符编码
7.1 Unicode
7.2 已废止编码
7.2.1 ArmSCII-8
7.2.2 Arasan-compatible
8 电脑字型
9 键盘布局
9.1 Windows 2000/XP/2003
9.2 Linux
10 注释
11 参看
12 外部链接


字母
字母 名称 国际音标
发音 转写 数值
传统
拼写法 改革
拼写法 发音 古典
亚美尼亚语 东亚美尼亚语 西亚美尼亚语 古典
亚美尼亚语
(ISO 9985)
古典
亚美尼亚语 东亚美尼亚语 西亚美尼亚语
Ա ա այբ [aɪb] [aɪpʰ] [ɑ] a 1
Բ բ բեն [bɛn] [pʰɛn] [pʰ] b 2
Գ գ գիմ [gim] [kʰim] [g] [kʰ] g 3
Դ դ դա [dɑ] [tʰɑ] [d] [tʰ] d 4
Ե ե եչ [jɛtʃʰ] [ɛ],在词首时读[jɛ][1] e 5
Զ զ զա [zɑ] [z] z 6
Է է է [ɛː] [ɛ] [ɛː] [ɛ] ē 7
Ը ը ըթ [ətʰ] [ə] ë 8
Թ թ թօ թո [tʰo] [tʰ] t‘ 9
Ժ ժ ժէ ժե [ʒɛː] [ʒɛ] [ʒ] ž 10
Ի ի ինի [ini] i 20
Լ լ լիւն լյուն [lʏn][2] [l] l 30
Խ խ խէ խե [χɛː] [χɛ] [χ] x 40
Ծ ծ ծա [tsɑ] [tsʼɑ] [dzɑ] [ts] [tsʼ] [dz] ç 50
Կ կ կեն [kɛn] [kʼɛn] [gɛn] [k] [kʼ] [g] k 60
Հ հ հօ հո [ho] [h] h 70
Ձ ձ ձա [dzɑ] [tsʰɑ] [dz] [tsʰ] j 80
Ղ ղ ղատ [ɮɑt] [ʁɑtʼ] [ʁɑd] [l],或[ɮ] [ʁ] ġ 90
Ճ ճ ճէ ճե [tʃɛː] [tʃʼɛ] [ʤɛ] [tʃ] [tʃʼ] [ʤ] č̣ 100
Մ մ մեն [mɛn] [m] m 200
Յ յ յի հի [ji] [hi] [j] [h][3]、[j] y 300
Ն ն նու [nu] [n] n 400
Շ շ շա [ʃɑ] [ʃ] š 500
Ո ո ո [o] [vo] [o],在词首时读[vo][4] o 600
Չ չ չա [tʃʰɑ] [tʃʰ] č 700
Պ պ պէ պե [pɛː] [pʼɛ] [bɛ] [p] [pʼ] p 800
Ջ ջ ջէ ջե [ʤɛː] [ʤɛ] [tʃʰɛ] [ʤ] [tʃʰ] ǰ 900
Ռ ռ ռա [rɑ] [ɾɑ] [r] [ɾ] ṙ 1000
Ս ս սէ սե [sɛː] [sɛ] [s] s 2000
Վ վ վեւ վեվ [vɛv] [v] v 3000
Տ տ տիւն տյուն [tʏn] [tʼʏn][5] [dʏn] [t] [tʼ] [d] t 4000
Ր ր րէ րե [ɹɛː] [ɹɛ][6] [ɾɛ] [ɹ][7] [ɾ] r 5000
Ց ց ցօ ցո [tsʰo] [tsʰ] c‘ 6000
Ւ ւ հիւն 没有[8] [hʏn] [w] [v][9] w 7000
Փ փ փիւր փյուր [pʰʏɹ][10] [pʰʏɾ] [pʰ] p‘ 8000
Ք ք քէ քե [kʰɛː] [kʰɛ] [kʰ] k‘ 9000
13世纪时加入
Օ օ օ [o] [o] ò 没有
Ֆ ֆ ֆէ ֆե [fɛː] [fɛ] [f] f 没有
字母 传统
拼写法 改革
拼写法 古典
亚美尼亚语 东亚美尼亚语 西亚美尼亚语 古典
亚美尼亚语 东亚美尼亚语 西亚美尼亚语 古典
亚美尼亚语
(ISO 9985) 数值
发音
名称 国际音标
发音 转写


注释
在以上列表,上标的h([ʰ])在国际音标表示送气音; 省略号([’])表示挤喉音。

1.^ 在词首时读成 ye /jɛ/,在其它情况读成 e /ɛ/。原因是 y /j/在复合词脱落,例如 եղբայր (ełbayr;/jɛʀˈbajɹ/ “兄弟”)和 մորեղբայր (morełbayr, /moɹɛʀˈbajɹ/ “舅父”)。
2.^ 按照改革拼写法,<լ>的名称读成[lyun]。
3.^ 只在传统拼写法出现,位于词首或词语中的词干。
4.^ 在词首时读成 vo /vo/,在其它情况读成 o /o/。原因是/v/在复合词脱落,例如 որդի (ordi;/voɹˈtʰi/ “儿子”)和 քեռորդի (k‘eṙordi;/kʰeroɹˈtʰi/ “舅表兄弟”)。
5.^ 按照改革拼写法,<տ>的名称读成[tʼyun]。
6.^ 实际上,只有伊朗亚美尼亚人读[ɹ];亚美尼亚的东亚美尼亚人将古典亚美尼亚语[ɹ] (ր) 读成 [ɾ]。
7.^ 根据改革拼写法,此字母被代表的单元音<ու>取代。
8.^ 它一般代表/v/,但是有例外情况。在古典亚美尼亚语,在词首并在辅音前的 աւ 代表/au/,例如 աւր (awr;/auɹ/ “白天”)。因为中世纪时语音演变,此读音已变成/oɹ/,而在13世纪以后写成 օր (ōr);单元音 ու(代表/ov/或/ou/)变成/u/;单元音 իւ (iw) 代表/ju/。苏联统治下的亚美尼亚,将 ի (i) 改成 յ (y), ւ (w) 改成 ու (ow),产生双元音 յու)。
9.^ 根据改革拼写法,<փ>的名称读成[pʰjuɾ]。

连体字母
词符<և>是以字母եւ组成的合体字母,是亚美尼亚语的连词,意为“和”。1920年代,亚美尼亚语的拼写法改革引进此词符。词符与拉丁语的意符&类似。按照改革拼写法,它经常在<Օ>前出现。一些使用传统拼写法的文本,也使用<և>。


标点符号
在亚美尼亚语,(,)是逗号,(:)是普通句号,(՟ )则是缩写词使用的句号。问号(՞ )写在疑问词最后字母和倒数第二字母之间。(՝ )书写位置与问号一样,表示一个短暂停顿,但是比逗号长、比分号短。感叹号(՛ )写在感叹词最后字母和倒数第二字母之间。(« »)是引号。


转写
ISO 9985(1996年)是古典亚美尼亚语的亚美尼亚字母转写系统,如下:

a b g d e z ē ë t’ ž i l x ç k h j ġ č̣ m y n š o č p ǰ ṙ s v t r c’ w p’ k’ ò f
有关古典亚美尼亚语的语言学著作,使用约略不同的系统,尤其č有不同的意思。1913年的许布施曼-梅耶 (Hübschmann-Meillet)系统:

a b g d e z ê ə t῾ ž i l x c k h j ł č m y n š o č῾ p ǰ r̄ s v t r c῾ w p῾ k῾ ô f

历史与演进

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
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
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
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
孟加拉文 11世纪
僧伽罗文 8世纪
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
泰语字母 13世纪
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
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栗特文 3世纪
回鹘文 7世纪
蒙古文 1204年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
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
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
卢恩字母 2世纪
欧甘字母 4世纪
哥特字母 4世纪
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
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
西里尔字母 10世纪
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
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405年,圣梅斯罗布创造了亚美尼亚字母,主要是为了撰写亚美尼亚语的圣经译本。数种字体被认为是亚美尼亚字母的雏形,包括帕拉维字母 (Pahlavi)、叙利亚字母 (Syriac)和腓尼基字母。然而,亚美尼亚字母的次序,意味着它很可能是以希腊字母为基础的。

虽然现代亚美尼亚语的方言东亚美尼亚语和西亚美尼亚语都是用同样的字母,但后者的语音转变,使部分字母读音不同。有关的字母包括(以下的图表有更多资料):

塞音
բ ( 变为 [pʰ]) 和 պ ([p] 变为 )
դ ([d] 变为 [tʰ]) 和 տ ([t] 变为 [d])
գ ([g] 变为 [kʰ]) 和 կ ([k] 变为 [g])
破擦音
ջ ([d͡ʒ] 变为 [t͡ʃʰ]) 和 ճ ([t͡ʃ] 变为 [d͡ʒ])
ձ ([d͡z] 变为 [t͡sʰ]) 和 ծ ([t͡s] 变为 [d͡z])

圣梅斯罗布和一名学者的塑像。石板刻上大写字母的原型。字母的数目和次序随着时代而变化。中世纪时,两个新字母(օ [o]、ֆ[f])出现,以更准确反映外语语音,使字母数目由36增至38。在古典亚美尼亚语,在词首并在辅音前的 աւ 代表/au/,例如 աւր (awr;/auɹ/ “白天”)。但后来,此读音已变成/oɹ/,而在13世纪以后写成 օր (ōr)。故此,现时亚美尼亚语一些本族词以字母 օ (ō)为首,纵使此字母取自希腊字母,用来显示以 o [o]为字头的外来词读音。

1922至24年,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实行拼写法改革。改革并没有改变字母的读法,但是有一些例外。流散在国外的亚美尼亚人(包括在黎巴嫩和伊朗者)不接受改革,仍然使用古典亚美尼亚语的拼写法。他们批评改革的某些问题,并宣称改革有政治动机。


其他语言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Petross Ter Matossian,从18世纪初期到大约1950年,超过二千本土耳其语书籍在250年之间印制,并采用亚美尼亚字母。亚美尼亚人阅读这类书籍,其他族裔的(包括奥斯曼土耳其人)精英也有。在奥斯曼帝国,公文都使用亚美尼亚与阿拉伯字母,只是以奥斯曼土耳其语撰写。例如,1851年时Akabi成为第一本在奥斯曼帝国推出的小说,由亚美尼亚人Hovsep Vartan以亚美尼亚字母撰写。而且,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在位时,亚美尼亚裔的Düzoğlu家族负责钱币铸造,用亚美尼亚字母、以土耳其语去撰写纪录。


字符编码

Unicode
Unicode标准版本4.0能辨认的五种现代欧洲字母中,亚美尼亚字母是其中之一。其余分别是拉丁字母、希腊字母、西里尔字母和格鲁吉亚字母[2]。 字母编码范围是从U+0530到U+058F。



已废止编码

ArmSCII-8
ArmSCII-8是Armeni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的8-bit编码,在1991至99年期间发展[3]。它使用一个8-bit编码上面128个字符去代表亚美尼亚字母,其余128个字符代表另一种字母,通常是拉丁或西里尔字母。这容许以“一个”字形代表两种字母,例如拉丁字母占用一些首128个字符(如ASCII),另一些则由亚美尼亚字母占用。

ArmSCII-8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视窗操作系统普遍使用。使用者如要阅读亚美尼亚字母,要下载采用此编码的字型。如要输入字母,则要下载和使用一个在工具列Armenian 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运行的免费程序[4]。这个程序让使用者同时输入亚美尼亚和另一种字母,而不需要转字型。转字型和键盘布局时,只需使用热键(通常是Alt + Shift)。

后来,更先进的Unicode标准开始发展,并能在Windows 2000/XP/2003和Linux等系统使用。故此,ArmSCII-8编码被废弃。然而,一些尚未转用Unicode的网页仍然使用ArmSCII-8。


Arasan-compatible
Arasan-compatible的字型是以原本的Arasan字型为基础,只是以亚美尼亚的ASCII编码取代拉丁字母字符,例如ASCII中的拉丁字符<A> (65)代表亚美尼亚字母<Ա>。

这种的字型比ArmSCII-8优胜的是,输入字母时并不需要多一个程序。只要安装并选择了字型,就可以用QWERTY键盘输入亚美尼亚字母。然而,其缺点是只能使用一种字母。创建多于一种字母的文件时,需要转换字型。而且,Arasan字型只有西亚美尼亚语音的键盘布局。

这种字型在Windows 95和98系统很受欢迎,但随着Unicode标准推出而被废弃。然而,一些网页仍然使用它。

Arasan字型的影响是,Windows 2000/XP/2003系统提供的亚美尼亚语语音键盘布局,跟Arasan的几乎一样。


电脑字型
数种操作系统上,亚美尼亚字母的字型都可以在个人电脑安装和使用。Windows XP提供的字型Sylfaen采用Unicode亚美尼亚字母的字符。开放源码套装DejaVu字型也采用该字符,并在Linux普遍使用。由于这些字型安装轻便,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


键盘布局
使用者可以调整操作系统的键盘布局,例如增加布局数目,用热键转换布局(通常是 alt + shift)。


Windows 2000/XP/2003
Windows 2000、Windows XP和Windows 2003系统同时提供东亚美尼亚语和西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5]。它们都是根据Windows 95系统中受欢迎的Arasan字型而创制。这些布局大致是根据语音而设计。然而,一些亚美尼亚字母并不跟拉丁字母直接对应,于是通常配以大约读音的按键,例如Խ对应Q。而且,由于亚美尼亚字母(38)数目比拉丁(26)的多,前者一些字母在 QWERTY布局的非字母按键出现 ,例如շ对应,。

Windows 2000/XP/2003 西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
Windows 2000/XP/2003 东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
Windows 2000/XP/2003系统提供的布局,有些由第三者提供,包括Armenian Phonetic Eastern和Armenian Typewriter Eastern[6]。

如要在Windows 2000/XP/2003系统使用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需要另行设定[7]。


Linux
所有Linux发行版都预先设定独特的键盘布局。为了保持一致,Linux发行版通常采用来自Freedesktop.org的XKeyboard Configuration component之布局。到2006年11月为止,Freedesktop.org包含五种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其中两种与Windows XP的一样[8]。到版本10.1为止,SUSE Linux支持两种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虽然它不包括Windows XP的布局,但仍然可以手动安装[9]。

如要在Linux使用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需要另行设定。使用GNOME的人可以使用GNOME Keyboard Indicator applet[10]。


] 注释
1.^ G.Khandjian – 亚美尼亚字母的创造
2.^ Unicode Code Charts和Unicode Standard, Chapter 7
3.^ Melikyan, Hovik.ARMENI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 ArmSCII.于2006年11月30日查阅.
4.^ Melikyan, Hovik.Armenian 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 Version 2.0.于2006年11月30日查阅.
5.^ Windows Keyboard Layouts
6.^ Armenian Keyboard Layouts for Windows 2000/XP/2003,在ArmUnicode.org
7.^ Installing Unicode Armenian Language Support on Microsoft Windows
8.^ XKeyboard Config CVS - 档案am对应亚美尼亚语键盘布局。
9.^ Installing the new Armenian Keyboard layouts for GNU/Linux
10.^ GNU/Linux: Typing in Armenian using GNOME

参看
亚美尼亚语
传统亚美尼亚语拼写法
亚美尼亚语拼写法改革
亚美尼亚历
ISO 9985

外部链接
theiling.de 线上学习亚美尼亚字母(英文)
Armenian Apostolic (Orthodox) Church Library Online(英文)(亚美尼亚文)(俄文)
stnersess.edu Bedross Der Matossian on the use of Armeno-Turkish(英文)
Unicode Character Code Chart for Armenian(英文)
Transliteration schemes for the Armenian alphabet(英文)

4  波罗的语族

地理分布: 北欧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波罗的-斯拉夫语族(有争议)
  波罗的语族
分支: 西波罗的语支
东波罗的语支
ISO 639-2 和 639-5: bat
语言学人列表: IED

波罗的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使用地区处于北欧波罗的海沿岸。

目录
1 分类
2 分支
3 地理分布
4 历史
5 同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关系
6 参见条目
7 参考资料
8 外部链接


分类
共分两支:“西波罗的语支”(其下语言已全部灭亡)和“东波罗的语支”(目前仍在使用的此族语言都在其中)。虽同属一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和普鲁士语的区别很大,相互之间无法理解。普鲁士语现已灭亡,是此族中最古老的语言。


分支
瑟罗尼亚语(Selonian)(sxl):灭亡
斯米伽联语(Semigallian)(xzm):灭亡
西波罗的语支
库洛年语(Curonian)(xcu):灭亡
Galindan (xgl):灭亡
普鲁士语 (prg):灭亡,参见普鲁士
Sudovian(或 Yotvingian)(xsv):灭亡
东波罗的语支
拉脱维亚语 (lav):150万使用者
拉特加莱语(Latgalian):15万使用者,通常认为是拉脱维亚语的一种方言
立陶宛语 (lit):400万使用者
萨莫吉希亚语(Samogitian):通常认为是立陶宛语的一种方言
未分类
Nadruvian (ndf)
Skalvian (svx)

地理分布
虽然波罗的海国家通常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但从语言上来讲,爱沙尼亚语隶属于乌拉尔语系,和其他两国语言及所有其他印欧语系语言都没有迄今已知的联系。

现代波罗的语使用者普遍聚居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边境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国家等地的移民群体也在使用。历史上此语族使用范围很广:西至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口;东至今日白俄罗斯境内的第聂伯河,甚至可能延伸到莫斯科;南方可能延伸至基辅。此语族曾存在于这些地方的关键证据是,这些地区的“水文名称”(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名字)都明显带有波罗的语族的特征。一般可以根据水文名称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但不能测量岀具体时间。后来斯拉夫民族在南方和东方扩张、日耳曼民族在西方扩张,致使波罗的领土逐渐缩减至原来的一小部分。


历史
公元前13世纪左右,使用波罗的语前身语言的远古印欧语系民族,在波罗的海海岸的南方地区定居。后来逐渐往海岸移居,与当地使用乌拉尔语的原住民(渔民和农民等)融和,这些原住民在不同程度上被波罗的民族同化。于是不同的方言之间渐行渐远,转化为不同的语言,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

古代历史学家早在公元前98年就提到了各种波罗的部落,但第一次证实波罗的语的存在却在1350年左右,证据是一本日耳曼语-普鲁士语字典,名为“Elbing普鲁士词汇表”。1545年从一首赞美诗的翻译证实了立陶宛语的存在;第一本立陶宛语印刷书出现在1547年,为Martynas Mažvydas编著的基督教教义问答手册。1530年一首赞美诗中证实了拉脱维亚语;1585年出现了此语印刷版的教义问答手册。证实如此之晚的原因之一,在于波罗的民族比其他所有欧洲民族抵抗基督教化的时间都要久,所以书面文献出现很晚,他们的语言也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

13世纪时,日耳曼国家在当时普鲁士地区成立,很多波罗的普鲁士人口迁徙,普鲁士人也慢慢被同化,到17世纪末时,普鲁士语已经灭亡。

1569-1795年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期间,官方文献由波兰语、罗塞尼亚语和拉丁语书写,而立陶宛语通常是平民日常口头使用。

波兰分裂后,大部分波罗的地区归入俄罗斯帝国管辖范围,当地语言有的时候被禁止书写或在公共场所使用。


同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关系
语言学者对波罗的语言有很浓厚的兴趣,因为此族语言保留了很多古语特征。学术界相信这些特征在原始印欧语的早期就已经存在。

一些已经灭亡的波罗的语言几乎没有书面文献存在,只能从古代历史学者或人名地名中推断;此族下所有语言(包括现存的)的书面形式都相对出现得很晚,这两个主要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一起阻碍了对波罗的语族历史的研究,使学术界对此族语言在印欧语系中的地位争论不休。

一些语言学家相信波罗的语言从印欧语系中单独分裂岀来;而另一些人认为它和斯拉夫语族或日耳曼语族有共同的祖先,应该称作波罗的-斯拉夫语或波罗的-日耳曼语。也有一些人将波罗的语和地理距离较远的阿尔巴尼亚语、达契安语和色雷斯语等联系起来。

后来也有人认为,波罗的语族这个分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东西波罗的语有不同的祖先,后来才汇合到了一起。


参见条目
语言系属分类

参考资料
约瑟夫·帕什卡,原始波罗的语和波罗的语言(1994)
立陶宛语言学(1955-2004)有关现代和古代波罗的语言的文章
英文维基条目

外部链接
Lithuanian French Dictionary 立陶宛语法语字典

附:
   1 立陶宛语
lietuvių kalba
使用国家及地区 立陶宛和另外18个国家
使用人数 3百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波罗的语族
  东波罗的语支
   立陶宛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立陶宛、欧洲联盟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lt
ISO 639-2 lit
ISO 639-3: lit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有3百万立陶宛人使用。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

拼写法
立陶宛语字母
A a Ą ą B b C c Č č D d E e Ę ę Ė ė F f G g H h I i Į į Y y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R r S s Š š T t U u Ų ų Ū ū V v
Z z Ž ž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立陶宛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立陶宛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立陶宛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Lithuanian linguistics
Ethnologue report for Lithuanian
Pages and Forums on the Lithuanian History
Diacritics Project — All you need to design a font with correct accents
The Dictionary of the Lithuanian Language
The Historical Grammar of Lithuanian language
Lithuanian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Lithuanian French Dictionary 立陶宛语法语字典

5  凯尔特语族
凯尔特语族  
地理分布: 曾传遍在欧洲,今用在不列颠群岛、布列塔尼、巴塔哥尼亚、新斯科舍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分支: 大陆凯尔特语支
海岛凯尔特语支
ISO 639-2 和 639-5: cel
语言学人列表: IEE

凯尔特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古时曾在西欧广泛使用,但今日讲述此族语言的地方只存在于不列颠群岛上的一些地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

目录  
1 分类
1.1 海岛/大陆分类法
1.2 P/Q凯尔特分类法
2 语言特点
3 与其他印欧语言的比较
4 混合语言
5 参见
6 参考

  分类
主要存在着四个族群,至于如何分组学界一直辩论不休,前两个族群的语言已经灭绝:

高卢语:及分支南阿尔卑高卢语、加拉提亚语等,古时候遍布从法国到土耳其,从荷兰到意大利北部的广大地区。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曾在阿拉贡和西班牙的其他地区使用。
盖尔亚支: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等。
布立吞亚支:包括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等。
一般这四族划归进两个阵营之下,但是有影响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将高卢语和布立吞语放在一起,称作“P凯尔特语”,凯尔特伊比利亚语和盖尔语放在一起,称作“Q凯尔特语”。 P、Q语言之间的不同从“儿子”这个词就能看出来:P语言中为“map”,Q语言中为“mac”(发硬音K)。

另一种分法将盖尔语和布立吞语放在一起组成“海岛凯尔特语”,剩下的归为“大陆凯尔特语”。(这种分类认为Q和P音之间的变化是各个语言单独发生的)。此种分法的支持者也指出海岛凯尔特语内有普遍的变化,包括介词曲折变化和VSO的语序等。不过并没有人认为大陆凯尔特语支是从一个“原始大陆凯尔特语”衍生出来,这样分只是为了方便将非海岛凯尔特语的语言统统扫进其它一组而已。下面是“海岛/大陆凯尔特语”这种分法的具体细节:

  海岛/大陆分类法
原始凯尔特语
大陆凯尔特语支(依推测的起源排序,已于公元5世纪前灭亡)
高卢语
南阿尔卑高卢语(勒庞蒂语)(xlp)
山南高卢语 (xcg)
山外高卢语 (xtg)
加拉提亚语 (xga)
诺里语 (nrc)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 (xce)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北支)
原始爱尔兰语
古爱尔兰语 (sga)
中古爱尔兰语 (mga)
中古爱尔兰语书写体 (ghc)
爱尔兰语 (gle)
苏格兰盖尔语 (gla)
马恩岛语(马恩语) (glv)
加罗韦盖尔语(Galwegian Gaelic,已消亡)
布立吞亚支(南支)
西布列塔尼语
古威尔士语 (owl)
中古威尔士语 (wlm)
威尔士语 (cym)
坎伯兰语 (xcb)
西南布列塔尼语
布列塔尼语 (bre)
康瓦尔语 (cor)
皮克特语 (xpi)(可能不属于印欧语系或凯尔特语族)


P/Q凯尔特分类法
若依照“P凯尔特语/Q凯尔特语”的假说,则其分类如下:

原始凯尔特语
P凯尔特语
高卢语
南阿尔卑高卢语
加拉提亚语
布立吞亚支
西布列塔尼语
古威尔士语
中古威尔士语
威尔士语
坎伯兰语
西南布列塔尼语
布列塔尼语
康瓦尔语
皮克特语(可能不属于印欧语系或凯尔特语族)
Q凯尔特语
凯尔特伊比利亚语
盖尔亚支
原始爱尔兰语
古爱尔兰语
中古爱尔兰语
爱尔兰语
苏格兰盖尔语
马恩岛语
加罗韦盖尔语(已消亡)
这些辩论纯在学术界进行,日常生活中没有权威非要把盖尔语和布立吞语硬划分开。当仅仅涉及现代凯尔特语时,有时候“Q凯尔特语”就指盖尔语,“P凯尔特语”指布立吞语(不过这样做一般意味着说话者实际上是支持P凯尔特语假说的)。

有时候讨论印欧语系时,凯尔特语族和意大利语族会放在一起,组成“凯尔特-意大利”或“意大利-凯尔特”语族。

  语言特点
此族下语言形态各异,但仍然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共性不一定是凯尔特语族独有的:

子音交替
例:(威尔士语的子音软化交替)
y(冠词) + desg  "桌子"(阴性名词) > y ddesg
y(冠词) + merch "女孩"(阴性名词) > y ferch
例:(威尔士语的子音鼻音交替)
yn "在" + Cymru  "威尔士"   > yng Nghymru
yn "在" + de     "南方"     > yn ne
例:(威尔士语的子音气化交替)
ei "她的" + tad  "父亲"   > ei thad
介词屈折变化
例:(威尔士语)
i "为" + fe  "他"   > iddo fe
i "为" + hi  "她"   > iddi hi
i "为" + ni  "我们" > inni
i "为" + nhw "他们" > iddyn nhw
VSO(动主宾)语序(仅限于海岛凯尔特语言)
例:(威尔士语)
     Roddes  i'r  arian  i ti  gynnau.
直译:给予   我    钱      你    刚才
中译:我刚刚才给你钱
同位语产生的属格构建
例:(威尔士语)
beic  "自行车" + y ferch "女孩" > beic y ferch "女孩的自行车"
canol "中心"   + y dre   "城镇" > canol y dre  "城镇的中心"
两种阴阳性
有定冠词,但没有非定冠词
以20为单位计数

与其他印欧语言的比较
就语形方面,凯尔特语的名词与形容词与其上层语并无什么显著的改变,但相较于其他实存的印欧语言,海岛凯尔特语的动词就拥有一种独特且未解的特征:其动词的词形变化会随着该动词是否位于一个句子的绝对首位(海岛凯尔特语为动主宾即 VSO 语言)或该动词之前是否有一个动词前置质词而有所不同。这样的特色在古爱尔兰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但在后来的苏格兰盖尔语和中古威尔士语里也有一些相同的例子。

位于句首的形式称为“独立型”(absolute),置于质词后的称为“连接型”(conjunct)。下面词形变化表以古爱尔兰语动词 beirid“携带”的现在主动直述语气为例;连接型的部分由前置的质词 ní“不”表现。

  独立型 连接型
第一人称单数 biru "我携带" ní biur "我不携带"
第二人称单数 biri "你携带" ní bir "你不携带"
第三人称单数 beirid "他/她携带" ní beir "他/她不携带"
第一人称复数 bermai "我们携带" ní beram "我们不携带"
第二人称复数 beirthe "你们携带" ní beirid "你们不携带"
第三人称复数 berait "他们携带" ní berat "他们不携带"

这样的区别在苏格兰盖尔语的未来式中仍然存在:

独立型 连接型
cuiridh "将要放" cha chuir "将不要放"
òlaidh "将要喝" chan òl "将不要喝"
ceannaichidh "将要买" cha cheannaich "将不要买

在中古威尔士语里,这样的区别在一些以“X 发生,Y 不发生”形式的谚语中最常看到(Evans 1964: 119):

Pereid y rycheu, ny phara a'e goreu “犁沟留下了,但留下犁沟的人却已消逝”
Trenghit golut, ny threingk molut “财富会损毁,但声誉不会损毁”
Tyuit maban, ny thyf y gadachan “婴儿会长大,但他的襁褓不会长大”
Chwaryit mab noeth, ny chware mab newynawc “一个赤裸的男孩会玩耍,但一个饥饿的男孩却不会玩耍”
关于这种现象,以前由 Thurneysen(1946, 360 ff.)这些学者所提出的解释是认为独立型语尾乃派生自原始印欧语的“主要语尾”(primary endings,用在现在式及未来式),而连接型则派生自“辅助语尾”(secondary endings,用在过去式)。因此照这样的逻辑,古爱尔兰语的独立型 beirid“他/她携带”乃追溯至 *bʰereti(相较于梵语的 bharati“他/她携带”),而连接型的 beir 则需追溯至 *bʰeret (相较于梵语的 a-bharat“他/她携带了”)。

但今日多数的凯尔特语言学者都比较同意 Cowgill(1975)的说法。后者根据 Pedersen(1913, 340 ff.)曾提出的想法,发现这种因独立型或连接型而有不同动词变化的独特现象的正解:一个发生在句中次要位置的附属质词。根据构拟的结果,这个附属质词在子音后是 *es,在元音后则为 *s。如果在句子中的第一个字是另一个质词,则附属质词 *(e)s 就会紧接在该质词之后,变成在动词之前;但如果这个动词是一个句子的第一个字,那么附属质词 *(e)s 就会紧接在在该动词之后。因此根据这个理论,古爱尔兰语的独立型 beirid 乃从原始凯尔特语的 *bereti-s 派生而来,而连接型的 ní beir 则是由 *nī-s bereti 派生来的。

这个附属质词 *(e)s 的真正意义到现在还未确定。Cowgill 猜测它可能是 *esti "is"“是”的退化形,但 Schrijver(1994)则认为该附属质词乃由在高卢语中发现的另个质词 *eti "and then"“然后”派生来的。

大陆凯尔特语没有显现任何类似这种“独立型/连接型”的现象。但大陆凯尔特语言就跟其他印欧语言一样,只有主宾动和主动宾的字序,也因此这种“独立型/连接型”的特色大概只能在海岛凯尔特语这样拥有动主宾字序的语言中找到。

  混合语言
红河话:一种苏格兰盖尔语与克里語混合的混合语。
雪尔塔语:罗姆语(吉普赛语)、爱尔兰语,以及英语混合的混合语言。
威尔士还有一些形式的罗姆语和威尔士语、英语混合的混合语。

参见
语言系属分类
凯尔特人(古)


现代凯尔特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0-04-10


附1 苏格兰盖尔语

本文介绍的是凯尔特语族的苏格兰语。关于日耳曼语族的同名语言,详见“低地苏格兰语”。
苏格兰盖尔语
Gàidhlig na h-Alba  
Mallaig的
双语路标:  
发音: ˈkɑːlʲəkʲ nə haˈɫapə
使用国家及地区 苏格兰、加拿大  
区域 苏格兰高地、西部群岛、布雷顿角、新斯科舍;大部分居住在格拉斯哥和其他苏格兰城市;以前苏格兰本地除洛锡安东南部外的所有地方
使用人数 58,652 (苏格兰, 2001年普查) (见外部链接)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
    苏格兰盖尔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苏格兰
管理机构 盖尔语发展处 (Bòrd na Gàidhlig)
语言代码
ISO 639-1: gd
ISO 639-2 gla  
Ethnologue
第14版: GLS
ISO 639-3: gla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苏格兰盖尔语,或仅简称盖尔语(Gàidhlig;IPA:/ˈgɑːlɪk/),属于凯尔特语族盖尔亚支的一种语言。

与苏格兰盖尔语同属盖尔亚支的凯尔特语言尚有爱尔兰语和马恩岛语,三者都是源自古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有时在爱尔兰或称为“苏格兰语”(Scots),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在苏格兰,所谓“苏格兰语”是用来指另一种属于日耳曼语族的“低地苏格兰语”。

苏格兰盖尔语是高地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高地苏格兰人是现在主要住在苏格兰高地的凯尔特族群,但在历史上,苏格兰盖尔语曾经是大半苏格兰地区的语言,约在西元5世纪左右由苏格兰人自爱尔兰带到大不列颠(旧称 Alba 或 Albion)的加勒多尼亚(约当涵盖今天的整个苏格兰);在这里,苏格兰盖尔语取代了皮克特人的皮克特语。一直到15世纪末,盎格鲁人仍然以他们的语言称苏格兰盖尔语为“苏格兰语”(盎格鲁语:Scottis)。然而在16世纪初期,苏格兰盖尔语却变成盎格鲁人口中的“爱尔兰语”(低地苏格兰语/盎格鲁语:Erse),反而“苏格兰语”专门被用来指称“低地苏格兰语”。无论如何,苏格兰盖尔语已经在苏格兰文化占了相当重的地位,对于那些苏格兰人,不管他们会不会说苏格兰盖尔语,这个传统语言都已经变成苏格兰王国的重要文化(虽然其他人可能仍只把它当成一个地方性的语言)。

苏格兰盖尔语有丰富的口说(beul aithris)与文学传统;持续好几百年,苏格兰盖尔语都是苏格兰高地氏族(the Highland clans)承传吟唱诗歌文化的语言,也因此苏格兰盖尔语的保存对于苏格兰的政治相当重要的:苏格兰盖尔语传承了前封建时期的律法习俗,也就是 tuatha 和 duthchas:tuatha代表“子民”,duthchas代表“这块土地的未来”;也因为靠着这样母语的传承,苏格兰高地人才能有一股坚持,反抗以低地为中心、说著盎格鲁语的低地苏格兰政治,一直到之后苏格兰政府与英格兰的伦敦西敏市联盟、合并,这样的坚持都仍然还存在。纵使之后1746年的卡洛登战役与“高地驱赶”对于苏格兰高地人残害甚深,威胁到苏格兰盖尔语,但前封建时期的态度仍然可以在19世纪末高地土地联盟的控诉与要求中端倪出。

苏格兰盖尔语更正确的称法应为高地盖尔语,以与现已灭亡的低地盖尔语做区别。低地盖尔语是低地苏格兰人来到苏格兰低地之前,存在于当地(苏格兰南部)的语言。但实际上来说,这两者在地志分布上来说,并没有很清楚的南北地理分界。

目录

1 书写
2 发音
3 例句
4 外部链接


书写
现代苏格兰盖尔语共有18个字母:

苏格兰盖尔语字母
A a (À à) B b C c D d E e (È è) F f G g H h I i (Ì ì) L l M m N n
O o (Ò ò) P p R r S s T t U u (Ù ù)                            

以前的字母中,没有 h 这个子音,但现今则都用 h 来表示子音的轻化(以前子音的轻化是在该被轻化的子音上头加上一点来表示)。传统上,苏格兰盖尔语的字母部分是以植物的名称来命名:

A - ailm“榆树”   B - beith“桦树”   C - coll“榛树”
D - dair“橡树”   E - eadha“白杨”   F - fearn“赤杨”
S - suil“柳树”   T - teine“金雀花”   U - ur“紫杉”

例如 A、B、C、D 分别是 ailm“榆树”、beith“桦树”、coll“榛树”、dair“橡树”等等,但现在已经不依循这样的传统规则。


苏格兰格拉斯哥帕提克火车站的双语标示:上方绿色字体为苏格兰盖尔文 "Partaig"和爱尔兰语相同,苏格兰盖尔语的子音会随着其前后的元音而有不同的发音:爱尔兰语与苏格兰盖尔语都将它们的元音分为宽[母]音(leathann)与窄[母]音(caol),宽元音例如 a、o、u,窄元音例如 e 和 i。而每个子音又依照其前后元音的宽窄有宽窄的发音变化,发音规则是:caol ri caol is leathann ri leathann“窄对窄,宽对宽”;当子音前后元音皆为窄元音时,该子音变为窄子音(颚音化);当子音前后元音皆为宽元音时,该子音变为宽子音(软颚音化)。

因此依照前后元音的宽窄,t 这个子音就同时有宽与窄的不同,例如 slàinte /slaːntʃə/ 里的 t 前后元音皆为窄元音,其发音即为窄音的 t;而 bàta /paːtə/ 里的 t 前后元音皆为宽元音,其发音即为宽音的 t。

也因为这个规则,故每个子音前后的元音的宽窄要一致,例如苏格兰盖尔语的复数字尾通常为 -an,如 bròg“鞋”/proːk/ 的复数为 brògan /proːkən/。但因为要符合子音前后元音宽窄需一致的规则,故像 taigh“屋子”/tʰɤj/ 这个字的复数型即为 taighean /tʰɤjən/:两者复数字尾 -an 和 -ean 的发音是一样的,后者 -ean 的 e 只是为符合子音前后元音宽窄要一致的原则。

然而苏格兰考试委员会从1976年开始,对字的拼法做了部分的修正,例如现在苏格兰盖尔语的过去分词的字尾一律是 -te(如 togte“被举起的”,但它以前的拼法是 togta)。

另外由于在口语中,非重音的元音常会被省略,因此非正式的书写里,也常会把这些非重音的元音省略掉,如:

Tha mi an dòchas“我希望” > Tha mi 'n dòchas
虽然苏格兰盖尔语的拼音规则复杂,但熟悉之后就会发现,它与英语的发音比起来实在是规律太多,只要注意不要将别的语言的拼音习惯带进苏格兰盖尔语的拼音规则即可(例如苏格兰盖尔语的人名 Seònaid /ˈʃɔːnɛtʃ/ 就常被英语的惯用者念错)。


发音
苏格兰盖尔语字母的发音与其他欧语类似,例如像爱尔兰语、斯拉夫语族、和罗曼语族一样,它的子音 t、d,及大部分的 n 都是发齿音,而非英语或其他日耳曼语族的齿龈音;跟意大利语的 r 或西班牙语的 rr 相同,苏格兰盖尔语的 r 发齿龈颤音(除了轻化后的窄子音 r 以外)。

跟冰岛语(以及汉语拼音)一样,苏格兰盖尔语的 b、d、g 全都是无声的非送气音,而子音 p、t、c 则是无声且强烈的送气音(在字首为后送气音,字尾为前送气音)。较特别的是,在苏格兰盖尔语里,当字首的重音节塞音之前为一个鼻音子音时,此重音节的塞音会变为有声子音,如: taigh“房子”的发音为/tʰɤi/,但加上定冠词变为 an taigh 之后的发音是 /ən dʰɤi/;又如 tombaca“烟草”的发音是/tʰomˈbaxkə/。

此外轻化后的子音有特别的发音:bh 和 mh 发 /v/;ch 发 /x/ 或 /ç/;dh、gh 发 /ʝ/ 或 /ɣ/;fh 永远不发音,除了三个例外:fhèin、fhathast、和 fhuair,分别发 /h/。以上均在子音后加上 h 以表示轻化后的子音,但轻化的 l、n 和 r 并无特别的拼法。

以国际音标标示的发音表 正常 软化
子音 宽 窄 子音 宽 窄
b /p/ /p/ bh /v/ /v/
c /kʰ, xk/ /kʰʲ, çkʲ/ ch /x/ /ç/
d /t/ /tʃ/ dh /ɣ/ /j/
f /f/ /f/ fh 不发音 不发音
g /k/ /kʲ/ gh /ɣ/ /j/
l /ɫ/ /ʎ/ l /l/ /k/
m /m/ /m/ mh /v/ /v/
n /nɰ/ /ɲ/ n /n/ /n/
p /pʰ, hp/ /pʰ, hp/ ph /f/ /f/
r /r/ /r/ r /r/ /ɾʲ/
s /s/ /ʃ/ sh /h/ /h/
t /tʰ, ht/ /tʃʰ, htʃ/ th /h/ /h/

有几点发音该注意的地方:

重音通常在一字的第一个音节,如:drochaid“桥”(/ˈtroxatʃ/)。
了解这规则后,很多苏格兰的地名都能正确地发出来,如 Mallaig 的发音是 /ˈmaɫɛkʲ/,但有些英语化的苏格兰地名,原本在苏格兰盖尔语里其实是多个词组成,这时它重音的位置可能就不是那么直觉,例如 Tyndrum(/tʌinˈdrʌm/)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因为他本来在苏格兰盖尔语的拼法是 Taigh an Droma(/tʰɤin ˈdromə/)。
某些毗连的子音(例如响音 l 和 r)之间会插入一个元音,例如:
tarbh“公牛”的发音是 /tʰarav/ — r 和 bh 之间插入了 /a/ 的音
Alba“苏格兰”的发音是 /alapa/ — l 和 b 之间插入了 /a/ 的音
当下个字的字首是个元音时,前一个字字尾的弱化元音(/ə/)不用发音,例如:
duine“男人” — /ˈtɯnʲə/
an duine agad“你的男人” — /ən ˈdɯnʲ akət/

例句

格拉斯哥皇后街火车站的双语标示,下方 "Fàilte gu Sràid na Banrighinn" 为苏格兰盖尔语:“欢迎来到皇后街”Madainn mhath. 早晨 (matiny vah)
Ciamar a tha thu? 你好吗? (kemur uh ha oo)
Mar sin leibh 再见 (mar shin laiv)
Dé an t-aimn a tha oirbh 阁下贵姓? (jen ta-nam a hu-ryuk)
Tapadh leibh (感谢)谢谢 (ta-puh laiv)
Gabh mo lethsgeul (请求)谢谢 (ga muh lyesh-kyal)
Tha mi duilich 对不起 (ha mee doo-leech)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苏格兰盖尔语维基百科苏格兰国会
苏格兰盖尔语广播电台委员会
BBC Scotland——苏格兰盖尔语的主页
BBC Scotland — Beag air Bheag 苏格兰盖尔语的基础教学
Comunn na Gàidhlig 国家的苏格兰盖尔语发展局
Iomairt Cholm Cille/The Columba Initiative 圣科伦巴计划
Sabhal Mòr Ostaig 苏格兰唯一一所盖尔语学院
苏格兰盖尔语–英语字典
盖尔亚支语言字典
AmBaile.org — Home of Highland Gaelic culture 为苏格兰盖尔语的学习者准备的线上小游戏
Scottish Gaelic Omniglot 对苏格兰盖尔语的介绍
线上学习资源
Census 2001 Scotland: Gaelic Language : first results, by Prof. Kenneth MacKinnon (2003) 苏格兰盖尔语使用者调查统计
西北苏格兰地区的苏格兰盖尔语使用者分布研究(自1881年)
Gaelic in Scotland 苏格兰盖尔语的常见问答集
SaveGaelic.org 苏格兰盖尔语支持者的入口网站与论坛
Ethnologue 对苏格兰盖尔语的报告
Ethnologue 对希伯诺苏格兰语的报告



附2  爱尔兰语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盖尔亚支。
爱尔兰语
Gaeilge  
发音: ˈgeːlʲgʲə
使用国家及地区 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加拿大(主要在纽芬兰)、美国  
区域 爱尔兰岛
使用人数 26万 (其中只有4万人是以爱尔兰语为母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
    爱尔兰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 (承认爱尔兰语为区域语言)、欧洲联盟 (在2007年1月1日)
管理机构 爱尔兰语委员会 (Foras na Gaeilge)
语言代码
ISO 639-1: ga
ISO 639-2 gle  
Ethnologue
第14版: GLI
ISO 639-3: gle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爱尔兰语(Gaeilge na hÉireann),在英语中也称为Irish、Gaelic、Irish Gaelic或Erse(此语汇系借用自苏格兰语),因此在汉语中爱尔兰语也有“盖德尔语”、“盖尔语”、或“爱尔兰盖尔语”等其他译名。爱尔兰语在语言分类上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和同属该语族的布列塔尼语、威尔士语、以及苏格兰盖尔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爱尔兰语是爱尔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北爱尔兰官方承认的区域语言,使用人口有26万。

在语言学者关于母语运动的讨论中,最常提到的两个语言是希伯来语和爱尔兰语。不过,前者通常被视为是少数成功的母语运动之一,而后者的母语运动,则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一个失败的例子。[1]

目录
1 字母
1.1 新拼字法
1.2 旧拼字法
1.2.1 Duibhlinn
1.2.2 Ogham
2 历史
2.1 起源
2.2 扩散
3 式微
3.1 英格兰人入侵
3.2 国民教育体系和大饥荒
4 复兴运动
4.1 时代思潮的鼓动和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
4.2 爱尔兰文艺复兴
5 独立建国后的发展
6 相关条目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字母
爱尔兰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分为新拼字法和旧拼字法。


新拼字法
爱尔兰语字母
A a (Á á) B b C c D d E e (É é)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Ó ó)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V v W w X x Y y
Z z                                                        


旧拼字法

Duibhlinn
A a (Á á), B b (Ḃ ḃ), C c (Ċ ċ), D d (Ḋ ḋ), E e (É é), F f (Ḟ ḟ), G g (Ġ ġ), H h, I i (Í í), L l, M m (Ṁ ṁ), N n, O o (Ó ó), P p (Ṗ ṗ), R r ɼ, S s ſ (Ṡ ṡ ẛ), T t (Ṫ ṫ), U u (Ú ú)

Fig. 1: Duibhlinn (digital font 1993, based on Monotype Series 24 A, 1906)注:ḃ, ċ, ḋ, ḟ, ġ, ṁ, ṗ, ṡ, ṫ 在现代爱尔兰语被字母 bh, ch, dh, fh, gh, mh, ph, sh, th 所取代。


Ogham
Ogham,用于原始爱尔兰语:


历史
参见:爱尔兰历史
爱尔兰人的先民主要是属于凯尔特部落群的盖尔人,并吸收有伊比利亚人、诺曼人、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成分。伊比利亚人是爱尔兰岛上最早的居民,来自比利牛斯半岛。在西元前4世纪的时候,盖尔人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来到爱尔兰岛(也有学者认为这批盖尔人系来自苏格兰)。他们同化了居住在当地的伊比利亚人,并成为爱尔兰民族的基础(穆立立 2000)。多数的历史学家相信,在西元前7世纪左右,盖尔人就开始在爱尔兰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杜昆2000)。因此,爱尔兰语有着相当长远的历史。

  起源
虽然爱尔兰岛在西元前就已经有人定居,不过,和爱尔兰语相关的文字纪录,却一直要等到西元4世纪左右才出现。现存关于爱尔兰语最早的纪录,是在一种被称之为“欧甘”(Ogham)的特殊石头上发现的,透过在这些石头上所刻写的文字,语言学者可以找到和原始爱尔兰语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2]。

西元432年,圣派特瑞克(St. Patrick)从欧洲大陆抵达了爱尔兰,同时也开始了将这些盖尔人转化为基督徒的过程。一般相信,圣派特瑞克是将罗马字母介绍到爱尔兰的第一个人。经由这些以罗马字母书写的文字纪录,比如说爱尔兰传教士在经书边缘所写的一些诗歌(其中以《克尔之书》(Books of Kells)最为有名),我们在今天才可以对早期克尔特人的部分口语文学传统,有某种程度的认识[3]。

事实上,如果从书面文学的观点来看,爱尔兰文学的历史算是相当久远。Bradaigh(2000)就认为,在欧洲可以发现的最早书面文学,是在西元前8世纪左右以古典希腊文写成的,再来则是在西元前1世纪左右以拉丁文写成的作品。而西欧出现的第三个书面文学传统,就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一些口传文学作品了。

扩散
在爱尔兰人转化为基督徒以后,随着这群人之足迹的扩展,他们一方面开始在苏格兰南部建立新的据点,而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原来居住在该地的皮特人(Picts),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将这些皮特人转化为基督徒。大概在西元6世纪中叶左右,不论是在政治、军事、文化、语言等层面,爱尔兰人都已经在苏格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在苏格兰人所使用的“苏格兰盖尔语”中,我们都还可以找到不少和爱尔兰语类似的词汇。事实上,所谓“Scot”这个词汇,一开始正是罗马人用来称呼从爱尔兰入侵到苏格兰的这群盖尔人的,到后来则变成是描述“海外爱尔兰人(Irish abroad)”的一个词汇(O'Donnaile nd)。

在西元9世纪左右,爱尔兰语已经扩张到苏格兰的大半部、英格兰的北部、以及人岛(the Isle of Man)等地区。西元852年,来自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入侵爱尔兰,双方并在914年展开了一场时间几乎长达100年的战争。无论如何,当维京人于1014年在都柏林附近被击溃的时候,爱尔兰语已经成为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势语言,这也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上爱尔兰语发展的最高峰(Wikipedia 2005b;O'Donnaile nd)。

式微
英格兰人入侵
1169年,才遭受“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不久的英格兰王室派兵侵略爱尔兰,爱尔兰人也因此展开了爱尔兰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反抗运动。1171年,英王亨利正式成为爱尔兰君主(Bradaigh 2000;杜昆 2000)。这些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入侵者,多数都是使用诺曼法语(Norman-French),少数则是使用英语。由于他们的人数不算太多,因此受到影响的主要区域是在都柏林附近,至于在爱尔兰的其他区域,爱尔兰语依旧是民间使用的主要语言(O'Donnaile nd)。

然而,随着英格兰人统治的深化,至少在政治层面上,英语终于慢慢取代了爱尔兰语的地位。1367年,英格兰人通过了“基尔肯尼法案(Statutes of Kilkenny)”,该法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盎格鲁化(anglicise)爱尔兰,企图大力压制爱尔兰人的语言和习惯(Bradaigh 2000)。1601年,爱尔兰人反抗英国的企图再一次失败,在这一年以后,爱尔兰本地贵族的力量几乎完全被瓦解掉。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率英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国统治之下(Wikipedia 2005b;O'Donnaile nd;杜昆 2000)。

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的农民(O'Donnaile nd)。

国民教育体系和大饥荒
然而,19世纪上半叶的两个事件,却把爱尔兰语几乎完完全全地从爱尔兰连根拔除,一个是1831年开始实施的初级教育体系(primary education system),另一个则是爆发于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1831年,英国政府开始在爱尔兰建立所谓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全以英语当作该教育体系的媒介语言。虽然爱尔兰语是半数以上之学童在家庭中的母语,然而,爱尔兰语却不被允许在教育体系中出现。学生如果用爱尔兰语交谈,不但会被老师嘲笑、羞辱,甚至还会被要求在脖子上挂一个“从此不说爱尔兰语”的警告牌(Bradaigh 2000;施正锋 2002)。Bradaigh (2000)这样评论这个所谓的“国民学校”:“这根本就不是‘国民(national)’学校,而完完全全是盎格鲁化的工具”。

1845年,爱尔兰面临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饥荒,估计有150万人被夺去生命,另外有100多万人被迫背井离乡,远走美洲(杜昆 2000)。这次饥荒对爱尔兰语的前景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发生饥荒的地区都是爱尔兰最贫穷的区域,而这些区域也恰好都是爱尔兰语的使用区域,因此,使用爱尔兰语的实质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Wikipedia 2005a)。另一方面,这次饥荒也几乎摧毁了爱尔兰人对于自己之母语的信心,在这之后,他们在想法上也接受了统治者的意识型态,自己打从心底将爱尔兰语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而将使用英语视为是进步的表征(Bradaigh 2000)。

复兴运动

爱尔兰各郡的爱尔兰语使用情况
北爱尔兰政府机构的门牌,包括英语、爱尔兰语、艾尔斯特苏格兰语[编辑] 时代思潮的鼓动和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
尽管处于如此的劣势,仍然有一些爱尔兰人对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相当程度的坚持,甚至在19世纪中叶逐渐滋生了现代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思潮的鼓动以及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兴起。诚如周惠民(1998)所指出的,“19世纪以后,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内容较以往不同,造成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对政治的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争取民权的理念在欧洲各地兴起,法国大革命是一个例证,德意志地区乃至英格兰本身也都有工人及农民运动,爱尔兰地区自然不能幸免。”

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许多中产阶级的爱尔兰子弟也开始投入知识的活动,这些知识份子就成了追求民族平等的主要推动力量,奥康诺(Daniel O'Connell)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身为律师的奥康诺基本上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直希望以体制内的手段争取爱尔兰人的权利。然而,他的要求却得不到伦敦方面的正面回应,而新一代的民族运动者又主张以较积极的动作争取自由,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大方向于是慢慢转变,开始出现以体制外方式争取独立自主的声音(周惠民 1998)。

1830年前后,整个欧洲大陆弥漫着一股革命的风潮,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等地都发生了反王室的行动,爱尔兰青年也受到风潮的影响,仿效意大利的做法,成立了“青年爱尔兰(Young Ireland)”组织,希望以武力推翻英格兰人的统治。他们于1848年爆发短暂的革命,但却随即被当局所压制(周惠民 1998)。

正是在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气氛下,某些有识的爱尔兰人展开了爱尔兰语的复兴运动。

爱尔兰文艺复兴
1884年,“爱尔兰运动协会(Gaelic Athletic Association)”宣告成立,也为接下来被历史学者称之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Gaelic Revival)”的爱尔兰语言运动揭开了序幕。1893年,以振兴爱尔兰语为主要目标的“爱尔兰联盟(Conradh na Gaeilge)”在爱尔兰作家德格拉斯·海德(Douglas Hyde)的号召下正式成立。该联盟的主要目标有二:第一,保存爱尔兰语为民族语言,并推广使之成为日常语言;第二,研究并培植爱尔兰文学。“爱尔兰联盟”大力提倡本土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风俗等。海德曾发表著名的演说〈解除盎格鲁化之必要〉,指出放弃爱尔兰语等于放弃一个独立民族的自尊。但他也同时声明,解除盎格鲁化成份,并不是反对学习英国人的长处,而是要告诫爱尔兰人:遗忘爱尔兰的特色,并任意模仿英国人是愚蠢的(Bradaigh 2000;黄宣范 1995,177)。

“爱尔兰联盟”的发展颇为迅速,在短短5年内就已经有600个登记有案的分支机构,免费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爱尔兰语教学课程。由于该联盟的大力鼓吹,以爱尔兰语当作书写媒介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出现,尤其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上,爱尔兰作家更有着相当亮丽的成绩单。此外,以爱尔兰语印刷的期刊和报纸,也开始在爱尔兰出现,这些出版品对于爱尔兰语的推广,扮演了相当程度的重要角色(黄宣范 1995,177;Irelandseye.com nd)。

1904年,著名的实验性剧院“阿贝戏院(Abbey Theatre)”在都柏林成立,这是整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在戏剧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院。该剧院的前身是费兄弟(William and Frank Fay)所领导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剧团(W. G. Fay's Irish National Dramatic Company)”和由诗人叶慈(William Butler Yeats)、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Lady Augusta Gregory)等所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院(Irish Literary Theatre)”,后来两家合并,成立了阿贝剧院作为实验阵地。阿贝剧院坚持演出叶慈、约翰·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肖恩·奥凯西(Sean O'Casey)等剧作家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爱尔兰戏剧,使阿贝剧院在全欧洲赢得了声誉(Wikipedia 2005c;张全全 2000)。

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爱尔兰语在1909年成为爱尔兰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该年新成立的“国立爱尔兰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并规定懂爱尔兰语为学生的入学条件之一(Bradaigh 2000;黄宣范 1995)。同时,这个在文化艺术上追求民族尊严的语言运动,在相当程度上也和崛起中的爱尔兰政治运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该语言运动中的许多参与者,比如说康斯格尔(Liam Mac Cosguir)、布莱思(Earna'n de Blaghd)等人,不但积极追求于独立之爱尔兰共和国的建立,同时也在爱尔兰独立建国以后的政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Wikipedia 2005a)。

独立建国后的发展

官方爱尔兰语区(Gaeltacht)
“注意儿童”[编辑] 相关条目
原始爱尔兰语
古爱尔兰语
中古爱尔兰语
母语运动
印欧语系
爱尔兰历史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爱尔兰文学
阿贝戏院



  
爱尔兰和不列颠岛屿

用语

政治

主权国家 爱尔兰共和国 · 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皇家属地 根西岛 · 马恩岛 · 泽西岛

联合王国组成国家 英格兰 · 苏格兰 · 威尔士 · 北爱尔兰


地理

岛屿 海峡群岛 · 大不列颠 · 爱尔兰 · 马恩岛 · 奥克尼群岛 · 昔德兰群岛


历史

历史 不列颠 · 英格兰 · 爱尔兰 · 苏格兰 · 联合王国

历史国家 英格兰王国 · 苏格兰王国 · 爱尔兰王国 · 威尔士公国 · 大不列颠王国 ·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 · 爱尔兰自由邦


社会

现代语言 奥尔德尼语 · 英国手语 · 康瓦尔语 · 英语 · 法语 · 根西法语 · 爱尔兰语 · 爱尔兰手语 · 泽西语 · 北爱尔兰手语 · 马恩岛语
(阿尔斯特) 苏格兰语 · 苏格兰盖尔语 · 萨克法语 · 威尔士语

民族 不列颠人 · 凯尔特人 · 康沃尔人 · 英格兰人 · 爱尔兰人 · 爱尔兰移民 · 马恩岛人 · 苏格兰人 · 阿尔斯特-苏格兰人 · 威尔士人

  拉脱维亚语 - 立陶宛语 - 马耳他语 - 波兰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文尼亚语 - 西班牙语 - 瑞典语  

欧盟官方网站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84%9B%E7%88%BE%E8%98%AD%E8%AA%9E
3个分类: 爱尔兰 | 盖尔亚支 | 英国语言

3 马恩岛语
Yn Ghaelg, Yn Ghailck
使用国家及地区 马恩岛
使用人数 母语:27
第二语言:1689(占总人口2.2%) (2001)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盖尔亚支
    马恩岛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一些Tynwald(马恩岛两院)的官方使用
管理机构 马恩岛语言议会 (Coonceil ny Gaelgey)
语言代码
ISO 639-1: gv
ISO 639-2 glv  
Ethnologue
第14版: MJD
ISO 639-3: glv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马恩岛语(Gaelg 或Gailck),又称为马恩岛盖尔语、马恩语、马恩盖尔语、或曼克斯语,是一种凯尔特语族盖尔亚支的语言,主要使用于马恩岛,为中古爱尔兰语的后裔,和古代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和苏格兰西南盖勒韦地区的盖尔语方言尤为相似。

目录
1 历史
2 马恩岛语的书写
3 字首子音交替
4 字汇
4.1 注解
5 另见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历史
马恩岛语最早可追溯到5世纪左右,现被它的使用者称为Gaelg Vanninagh。有项具争议的说法认为,在160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关于马恩岛语的书写纪录,然而马恩岛语的圣经却在17世纪和18世纪被翻译完成;当时carvals(马恩岛语的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正在发展,宗教文学普及,然而世俗文学却很少见。

在十九世纪马恩岛语逐渐衰微之后,一个称为Yn Cheshaght Ghailckagh(马恩岛语语言学会)的组织在1899年成立。

虽然最后一位马恩岛语的使用者Ned Maddrell于1974年过世,但随即进行语言复兴,并推广到一般民众,许多人也学习了马恩岛语作为第二语言。之后马恩岛语的复兴主要是在20世纪一群研究者的协助下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1948年的爱尔兰民俗委员会。

多年之后,马恩岛语的母语使用者(同时学习英语)终于又出现了——他们是一群由会说马恩岛语的双亲扶养长大的小孩。现在有一些马恩岛语的亲子启蒙班,岛上的学校也提供了马恩岛语课程。如今马恩岛议会使用马恩岛语,新颁布的法令也由Yn Lhaihder(朗读者)以马恩岛语和英语宣读。

现今马恩岛语是《关于区域性语言或少数群体语言的欧洲宪章》的一员,同时也是被英格兰-爱尔兰议会承认的区域性语言之一,但它却被圣科伦巴计划排除在外,理由是因为马恩岛文化与当初在爱尔兰与苏格兰两地传教的教士圣科伦巴没有关连,故虽然马恩岛有自己的盖尔语及自己的凯尔特文化,它仍然不被圣科伦巴计划承认,马恩岛语的相关计划也都无法得到来自圣科伦巴计划的资金帮助,但圣科伦巴计划却同时给予苏格兰格拉斯哥和爱尔兰都柏林的盖尔语计划资金——此二地和圣科伦巴也同样没有多大关连。因此圣科伦巴计划如此拒绝马恩岛语的作法也引起相当多的争议。

马恩岛语的书写
马恩岛语的拼写跟爱尔兰语和苏格兰盖尔语不同,它不按照盖尔亚支语言的语源学,反而比较像一位英语使用者尝试以英语拼写出盖尔语的拼字方式;另一方面,马恩岛语拼写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威尔士语的影响,可从'y' 和'w' 的拼写上看出。这些都是因为马恩岛语在发展时缺少了书写文学,因此之后在尝试为此语言进行拼字法的标准化时,就很自然地会从英语拼写的角度来进行了。例如爱尔兰语的 '马恩岛'(Isle of Man)被写成Oileán Mhanainn,苏格兰盖尔语把它写成Eilean Mhanainn,但在马恩岛语的拼写却变成Ellan Vannin。

虽然一般认为,这样的拼字法是由一位会说威尔士语的主教菲利普斯引进,但是这样的拼字法,却跟在苏格兰找到的一种以英语为基础的拼字系统相似,例如苏格兰盖尔语的《利斯莫尔主教之书》(the Book of the Dean of Lismore)就是以此系统书写。

字首子音交替
就像现在其他所有的凯尔特语言一样,马恩岛语拥有字首子音交替的特性:其单字的字首音素会根据前后的词态和句法发生质的改变。书面体的马恩岛语中,唯一还在使用的子音交替是弱化交替。至于晚期的口语马恩岛语,这套变音的系统在20世纪被打破:许多使用者常常没有在该做子音交替的地方做子音交替,或反而在不用做子音交替的地方做子音交替。

马恩岛语的子音交替表[1] 原型 弱化交替 (第一种) 弱化交替 (第二种) 鼻音交替
[p] [f] [f]
[t] [h] [t] [d]
[tʃ] [h] [tʃ] [dʒ]
[kj] [ç] [ç] [gj]
[k] [x] [x] [g]
[kw] [w] [w] [kw]
[v, w] [v, w] [m]
[bw] [w] [w] [mw]
[d] [ɣ] [d] [n]
[dʒ] [j] [dʒ] [nj]
[gj] [j] [j] [ŋj]
[g] [ɣ] [ɣ] [ŋ]
[f] 或消失, [f] 或消失, [f] [v]
[s] [h] [t] [s]
[str] [tr] [tr] [str]
[sl] [l] [kl] [sl]
[sn] [n, sn] [n, sn] [sn]
[ʃ] [h] [tʃ] [ʃ]
[m] [v, w] [v, w] [m]
[mw] [w] [w] [mw]

字汇
缩写: SCO - 苏格兰盖尔语,IRL - 爱尔兰语

马恩岛语 中文 最相似的爱尔兰语或苏格兰盖尔语同义字
Moghrey mie 早安 Maidain mhath (SCO)
Fastyr mie 晚安 Feasgar math (SCO)
Slane lhiu 再见 Slán leat (IRL)
Gura mie ayd 谢谢 Go raibh maith agat (IRL)
baatey 小船 bata (SCO)
barroose 公共汽车 bus (IRL & SCO)
blaa 花 blath (IRL)
booa 牛 bó (IRL)
cabbyl 马 capall (SCO/ IRL)
cashtal 城堡 caisleán (IRL)
creg 岩石 creag (SCO)
eeast 鱼 iasc (IRL)
ellan 岛 eilean (SCO)
gleashtan 车 gluaistean (IRL)
kayt 猫 cat (IRL & SCO)
moddey 狗 madadh (SCO)
shap 商店 siopa (IRL)
thie 房子 taigh (SCO)
ushag 鸟 eán (IRL)

马恩岛语 中文 最相似的爱尔兰语或苏格兰盖尔语同义字
nane 一 aon (IRL & SCO)
jees / daa [看到 1] 二 / 两 dhà (SCO)
tree 三 trí (IRL)
kiare 四 ceithir (SCO)
queig 五 cuig (IRL)
shey 六 sé (IRL)
shiaght 七 seacht (IRL)
hoght 八 ocht (IRL)
nuy 九 naoi (IRL & SCO)
jeih 十 deich (IRL & SCO)
nane jeig 十一 aon déag (IRL)
daa yeig 十二 dhà dheug (SCO)

注解
1.^ jees像二一点,用来数数,数没有名字的东西。Daa像两一点,用来数东西。比如:
Nane, jees, tree, kiare...= 一,二,三,四... (数数)
Ta jees jeu aym。 = 我有两个。(数没有名字的东西)
Ta daa lioar aym。= 我有两本书。(数有名字的东西)

另见
盖尔语支

参考文献
1.^ (英语,马恩岛语)Brian Stowell(1998年年).Y Coorse Mooar,第二版.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马恩岛语维基百科马恩岛语的相关资讯
isle-of-man.com
盖尔语字典
马恩岛语资源
《民族语》(Ethnologue)对马恩岛语所做的报告  




 3 威尔士语
Cymraeg  
发音: kəmˈrɑːɨɡ
使用国家及地区 威尔士,阿根廷,英格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区域 威尔士
使用人数 750,000以上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布立吞亚支
    威尔士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威尔士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cy
ISO 639-2 wel (B)  cym (T)  
Ethnologue
第14版: WLS
ISO 639-3: cym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威尔士语(Cymraeg或y Gymraeg,英文:Welsh)是英国威尔士的传统语言,属于凯尔特语族,接近布列塔尼语和康沃尔语。

如今仍然有580 000多人使用威尔士语,占威尔士人口的20%。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也有一些威尔士移民保留自己的语言。最近由威尔士语言局于2001年普查的数据,指出有58.24万人可以说威尔士语,而45.8万人可以说、读及写。对比起1991年的50.8万(人口比例18.7%)为少。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导致威尔士语使用者数量减少,但1993年英国颁布的《威尔斯语法案》赋予威尔斯语在威尔士拥有与英语平等的地位,使得行政各个部门必须提供双语服务,交通标示也使用双语;这之后威尔士语使用人数下降的趋势减缓了。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威尔士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威尔士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威尔士语字母
A a (Â â) B b C c Ch ch D d Dd dd E e (Ê ê) F f Ff ff G g Ng ng H h I i
(Î î) L l Ll ll M m N n O o (Ô ô) P p Ph ph R r Rh rh S s T t Th th U u
(Û û) W w (Ŵ ŵ) Y y (Ŷ ŷ)                                        


5 康瓦尔语
  
康瓦尔语
Kernewek, Kernowek
使用国家及地区 英国  
区域 康沃尔
使用人数 3,500(估计)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布立吞语支
    康瓦尔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
管理机构 Cornish Language Partnership
语言代码
ISO 639-1: kw
ISO 639-2 cor  
Ethnologue
第14版: CRN
ISO 639-3: cor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康瓦尔语(康瓦尔语里的称呼为Kernewek, Kernowek)是属于凯尔特语族中,包括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已灭亡的坎伯兰语、及假定曾存在的伊佛尼克语的布立吞亚支。而苏格兰盖尔语、爱尔兰语、及马恩岛语则是属于另一亚支盖尔亚支。康瓦尔语约有 80% 的基本单字是和布列塔尼语共有,75% 和威尔士语共有,35% 和爱尔兰语,及 35% 和苏格兰语共有一些字汇。比较起来,威尔士语则有约 70% 的字汇是和布列塔尼语相似。

目录  
1 历史
1.1 康瓦尔语复兴运动
2 现况
2.1 文化
3 文法
4 方言
5 另见
6 外部链接
7 参考资料

  历史
1549年的公祷书叛乱是作为对议会单一法令的反动,此时康瓦尔许多地区的人们都还不会说英语或听得懂英语。在 1549 年当时,这个新语言的强加执行,是项攸关生死存亡的事:很多康瓦尔地区抗议必须使用英语版本公祷书规定的人都被国王的军队屠杀。他们的领导人被处死,底下的民众也遭到许多报复。

早期的康瓦尔语和中世纪时期的康瓦尔语比起来有较简化的句型结构与文法,是当时 1700年一位威尔士语语言学家爱德华‧洛伊德的研究主题。有项待商榷的说法认为,自当时开始,康瓦尔语的势力就已经逐渐在衰微,而这样的情况在下个世纪开始更加恶化。据称最后一位康瓦尔语的母语使用者是 Mousehole 的居民 Dolly Pentreath,她死于 1777年。虽然她本身还会说一些英语,并非是康瓦尔语的单一语言使用者(最后一位康瓦尔语语的单一使用者据信是 Chesten Marchant,死于 1676年的康瓦尔郡的 Gwithian);但无论如何,Dolly Pentreath 都是二十世纪康瓦尔语复兴之前,最后一位能流利使用这种语言的人。

不过虽然只在少数人的部分情况使用下,康瓦尔语仍经过十九世纪被保存到二十世纪。在1875年,有六位仍会说康瓦尔语的六旬老人被发现。到了1940年代,一些渔夫也仍会用康瓦尔语计算鱼的数目。一些康瓦尔郡的英语方言也带有浓厚的康瓦尔语色彩,这个影响甚至可被追溯到数世纪之前。

  康瓦尔语复兴运动
第一个成功复兴康瓦尔语的,主要得归功于 Henry Jenner 及 Robert Morton Nance 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成就。他们的系统称为单一康瓦尔语(Kernewek Unyes),主要以中古康瓦尔语为基础(一种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期间的语言 —— 当时正是康瓦尔文学的全盛时期),有着标准化的拼音及大量基于布列塔尼语及威尔士语的字汇。曾经有好几年,这种单一康瓦尔语被视为是“现代康瓦尔语”,到今日许多人仍会使用它。

然而 Nance 使用的艰涩难懂的文学形式语言最后变成此单一康瓦尔语的缺点,此外她重建的音韵系统也没有一些必须从传统康瓦尔语取料的特征;虽然 1970 年代的 Tim Saunders 曾针对于此,提出语言沟通效率的议题,但他的发起没有为之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之后在 1980 年代早期,曾经与 Nance 共事的 Richard Gendall 出版了一套根据于 Nicholas Boson 和 John Boson 两人数量庞大的散文的系统,被其支持者称为现代康瓦尔语(Curnoack Nowedga)。与单一康瓦尔语不同的是,它采用 17、18 世纪以英文为基础的拼字法(当然字汇和文法也有所差异)。虽然 Gendall 不是第一个察觉到单一康瓦尔语的缺陷的人,但他自己系统的英文化拼音却特别令人反感,且这种模式的频繁更新也让潜在的支持者却步。

1986 年,Ken George 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取代了原来的拼字法和音韵系统,称为通用康瓦尔语(Kernewek Kemmyn)。它保留了中古康瓦尔语的基础,但进一步采用了音素拼音理论的拼字法,使拼音更为系统化。这种系统后来持续受到拥护(尤其是康瓦尔语语言协会的支持),但它这种音素拼字法的精确度与美感也引起一些学术界的批评与毁誉。

最后到了 1995 年,一些当初单一康瓦尔语的缺点被一位凯尔特学者 Nicholas Williams 修正,此模式称为单一康瓦尔语修订版(Kernowek Unys Amendys),简称UCR(Unified Cornish Revised)。这个修订的版本以现代学术界的角度重建了拼音标准,并同时保留了中古风的拼字法。他还完全使用了后期发现的康瓦尔语语料(Nance 的时代无法取得的),让 Gendall 的现代康瓦尔语更为流畅、自然,更受欢迎。Williams 也曾在 2000 年以这种改良的拼字法出版了他自己的英语-康瓦尔语字典,然而就像其他的拼字模式,他的 UCR 模式仍有人批评,并未如许多人期望地一样成为所有单一康瓦尔语使用者的标准。

这些系统都有各自的拥护者,现在也已经有愈来愈多人体认到此语言单一标准化的重要与需要,但在实际的使用上,书写模式的不同并不会阻扰康瓦尔语使用者与其他使用者有效地交谈;换言之,这种语言是一个可以被用来交谈的语言,康瓦尔语已经成功地被复兴了。

  现况
自20世纪开始,一些为了复兴康瓦尔语,使之成为日常使用、交谈、书写的语言的意识开始进行。(见康瓦尔语复兴运动)

据估计,现在约有 3,500 位康瓦尔语的使用者,能流利使用康瓦尔语,约占康瓦尔郡总人口的一半。其他有更多人可以说一些康瓦尔语,或是有一些关于康瓦尔语的知识,而 30 岁以下的人也大多是从小耳濡目染康瓦尔语地长大。康瓦尔语除了存在于地名,也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古地名的知识。许多人采纳了康瓦尔语做为他们小孩、宠物、房子、或船的名字。现在还有正在兴盛的康瓦尔语文学,以诗体为主要题裁,尤以口语或诗歌的格式为主。

康瓦尔郡议会在政策上有义务去支持这种语言,也在最近通过了一项申请,将它列为《关于区域性语言或少数群体语言的欧洲宪章》的其中一种语言。

仅以康瓦尔语出版的期刊固定出刊,例如 An Gannas、An Gowser、和 An Garrick 这类月刊。康瓦尔郡无线电台和一些地下电台也都会定期播报康瓦尔语新闻,有时也有其他为学习者或爱好者制作的节目或特别节目。地方性报纸如 西部早间新闻报 也固定有一些康瓦尔语的文章,其他报刊如 The Packet、The West Briton、和 The Cornishman 也都支持这项运动。

康瓦尔语有来自许多方面的财务赞助,其中包括千禧年筹备委员会,而教会也有康瓦尔语与英语的双语布告。康瓦尔语的快速成长让相关组织供不应求;这些组织包括 Agan Tavas(我们的语言)、欧洲少数语言总署康瓦尔语的次部门、Gorseth Kernow(康瓦尔语吟唱诗人协会)、Kesva an Taves Kernewek(康瓦尔语语言协会)、Kowethas an Yeth Kernewek(康瓦尔语基金会)、和 Teere ha Tavas(土地与它的语言)。另一个组织 Dalleth 则专为学龄前的小孩进行康瓦尔语的推动。许多受欢迎的节日,无论是古老的或现代的,也都是部分或全部使用康瓦尔语。

文化
康瓦尔郡有许多文化活动都与康瓦尔语有关,例如 1977年在海港小镇圣艾芙斯举办、享誉国际的凯尔特电影节,有许多康瓦尔语、英语、和法语的节目。许多电影和电视节目也都是使用康瓦尔语。一些商店都有卖一些以康瓦尔语写成的书籍,例如 Liskeard 镇上的 Gwynn ha Du。许多公司以康瓦尔语命名,康瓦尔郡内通宵的内科服务也叫做 Kernowdoc。很多学校有教授康瓦尔语;首先是威尔士大学先设立了康瓦尔语的学士学位,但唯一以康瓦尔语教学的大学课程是艾克塞特大学的部分康瓦尔语研究的课程,或兰姆彼得威尔士大学威尔士语学位的远距教学内容。

在相关利益团体如 Mebyon Kernow(康瓦尔之子)及康瓦尔语语言协会的多年施加压力下,康瓦尔语终于被英国政府认可成为《关于区域性语言或少数群体语言的欧洲宪章》的一种少数语言。

第一个康瓦尔语的完整版新约圣经由康瓦尔语专家尼可拉斯·威廉斯翻译完成。这本 Testament Noweth agan Arluth ha Savyour Jesu Cryst(ISBN 0-9535975-4-7)在2002年的复活节出版,使用的拼字法是单一康瓦尔语修订版。而康瓦尔语语言协会也在2004年八月出版了他们自己版本的新约(ISBN 1-902917-33-2),由 Keith Syed 和 Ray Edwards 负责翻译,使用的拼字法为通用康瓦尔语。

国际凯尔特民族会议和凯尔特联盟继爱尔兰、苏格兰、马恩岛、威尔士、和布列塔尼之后,正式承认康瓦尔郡为完全会员。国际凯尔特民族会议是一个支持凯尔特民族之间合作关系的团体,目的是保护与推动凯尔特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文法
康瓦尔语是印欧语系底下凯尔特语族语言的一员,拥有其他凯尔特语言的许多特征,包括:

字首子音交替
康瓦尔语的第一个子音会根据上下文的文法产生变化。相对于威尔士语的三种变化与爱尔兰语的两种变化,康瓦尔语共有四种子音交替的变化,分别为软化(如 b -> v)、硬化(如 b -> p)、气化(b不变,但 t -> th),及混合(b -> f)子音交替。
康瓦尔语的子音交替表 (Kernwek Kemmyn) 原型 软化交替 气化交替 硬化交替 混合交替
p b f  
t d th  
k g h  
b v  p f
d dh  t t
g1 消失  k h
g2 w  k hw
gw w  kw hw
m v   f
ch j    

1在非圆唇元音和子音 l、r 之前
2在圆唇元音和子音 r 之前

介词的曲折变化(或词形变化)
介词会根据之后的人称代词发生曲折变化,例如 gans“随...、和...一起”+ my “我” -> genef;gans + ef“他”-> ganso。
无不定冠词
没有不定冠词,例如 cath即可代表“猫”或“一只猫”。

方言
康瓦尔语有四种方言,然而他们不是我们平常所认知的方言(虽然地区性的差异仍存在),这些所谓方言的产生是基于对于康瓦尔语复兴运动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的。

请见:康瓦尔语复兴运动

  另见
布立吞亚支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康瓦尔语维基百科Cornish Language Partnership
Agan Tavas(我们的语言) - 为推动康瓦尔语而组织的社群
康瓦尔语基金会
新版的康瓦尔语维基文库
国际凯尔特民族会议
英语-康瓦尔语字典
Testament Noweth - 康瓦尔语的新约
康瓦尔语-英语字典:从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罗塞塔版本
Blas Kernewek(康瓦尔语的品味) - 由 BBC Cornwell 提供的康瓦尔语基本教学
程式翻译的康瓦尔语圣经,有对照的英语翻译
《民族语》(Ethnologue)对康瓦尔语所做的报告
  参考资料
康瓦尔语调查 - 康瓦尔郡议会对康瓦尔语教学的研究调查

6 4 布列塔尼语

Brezhoneg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法国  
区域 布列塔尼
使用人数 3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布立吞亚支
    布列塔尼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br
ISO 639-2 bre  
Ethnologue
第14版: BRT
ISO 639-3: bre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布列塔尼语(Brezhoneg,法文叫Breton)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的少数民族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希腊文Keltoi 凯尔特人)。布列塔尼语最接近康沃尔语和威尔士语。

布列塔尼语的最古老的词典为 Jehan Lagadec 编写的布列塔尼语-法语/拉丁文三语对照词典(Catholicon),1499年出版。这也是在法国土地发表的第一本词典。



目录  
1 布列塔尼语的衰微与重生
2 语法特点
2.1 进行式 / 惯例程
2.2 介词的变位
2.3 词汇比较表
2.4 辅音交替
3 方言
4 外部链接


布列塔尼语的衰微与重生
在1950年代以前,布列塔尼语分布在下布列塔尼(Breizh Isel, Basse Bretagne),在Vannes--Plouha两个城市所连成的直线的西部。从12世纪开始,贵族、有钱人逐渐换用法语,布列塔尼语成为农民的土语。当初布列塔尼公国的君主阶级使用拉丁文,最后(15世纪)换用法语。我们对古布列塔尼文(8世纪-10世纪)所知甚微,遗留下来的只有一些拉丁文书籍里的注解(用布列塔尼文解释难以理解的拉丁文词语),专用词(人名、地名),似乎没有完整的句子,更何况也没有长篇文章。现在有人用古布列塔尼语的词汇来创造新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对大部分人非常难懂,普通人根本听不懂,所以很多认为直接借用法语或者拉丁文比较恰当。

法国的国王没有真正的阻止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从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政府开始采取压制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拟消灭法国领土上的“土语”(patois)包括法语的方言、布列塔尼语、巴斯克语等等,强迫小学生在学校里只用法语交谈,用本土语言讲话的学生遭到侮辱性的惩罚。这个专横的政策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

如今,虽然消灭布列塔尼语的政策进行了两百多年,仍然还有300 000人使用这个语言(在1930年有1 300 000多人)。这个政策宣传的一句出名的口号为:“不准在地上吐痰,也不准讲布列塔尼语”,这个口号把使用布列塔尼语和不卫生的行为混为一谈,这表明当时法国政府用多么侮辱人的措施施行灭绝语言的政策。

在20世纪,布列塔尼的居民有一半只懂布列塔尼语,一半懂法语和布列塔尼语两种语言,1950年只剩下100 000个人不会讲法语,21世纪初基本上没有人只懂布列塔尼语不懂法语,而且精通布列塔尼语的人年纪都很大,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除了新开办的Diwan布列塔尼语学校的学生以外,年龄少于20岁的儿童只使用法语。

从1925年开始,在Roparz Hémon (真名:Louis Nemo)的领导之下,布列塔尼语的月刊Gwalarn(含义为:“西北”)创刊了,这个杂志试图推行一种“现代化”和“纯正”的布列塔尼语,排挤法文借词,发明许多新的字眼。Hémon的母语是法语,他虽然对15世纪的布列塔尼语很有研究,但是不会讲现代的布列塔尼语,他写的语言,因为新字眼太多,语法受法语影响,所以从小使用布列塔尼语的人一般听不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Roparz Hémon和德国侵略者合作,发表反犹太人的文章,并对德国人占领法国拍手称快,因为他希望在德国的帮忙之下,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布列塔尼,这个新国家的官方语言为他创造的现代布列塔尼语。Hémon公开的看不起老百姓,轻视他们使用的“法语”化布列塔尼语。在法国得到解放以后,Hémon和他的同党被免了公民权利,被流放国外,他最后在爱尔兰定居 -- 这个国家因为支持凯尔特民族文化而收留他。

从3世纪一直到现在,布列塔尼语连续不断的吸收了拉丁文、古法语、现代法语的方言(gallo)和标准法语的大量借词。这些借词发生许多语音变化,至于难以看出其和法语或拉丁文的关系,但是布列塔尼语的基本词汇仍然保留原始剀尔特语的词根,它的语音系统和法语迥然不同(特别是语调),它的句法和惯用句非常独特。

Hémon的布列塔尼民族主义运动提倡纯正的布列塔尼语,抛弃法语借词(至少最明显的那些),引进威尔士语、爱尔兰语等凯尔特语言的借词或者用布列塔尼语的词根创建新词。传统的布列塔尼语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布列塔尼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基本上无法通话,前者是自然发展下来的语言,后者是“人工语言”(犹如世界语或以色列的现代希伯拉语)。

在1977年,布列塔尼民族主义运动者建立了Diwan学校(含义:幼苗),在那些学校里,老师们用布列塔尼语教书,小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用布列塔尼语。这些学校的目标为抢救正在灭亡的布列塔尼语,给小孩子提供学习布列塔尼语的环境。有些学校使用传统的布列塔尼语,但大部分学校提倡“人工”的布列塔尼语,使得小孩子无法和祖父祖母用布列塔尼语沟通。


语法特点

进行式 / 惯例程
如同爱尔兰语,布列塔尼语的每一个时态都可分成两种形式:进行式(progressif)和惯例程(habituel)。

例如(现在时):

我正在和邻居讲话(进行式)
Me zo o komz gant ma ameseg (西北部方言)
Me zo é konz get me voazin (莫尔比昂省的方言)
我平时和邻居讲话(惯例程)
Me a gomz gant ma ameseg (beb mintin) (西北部方言)
Me e gonz get me voazin (莫尔比昂省的方言)
“是”和“有”两个助动词的进行式和惯例程的构造方式和其他动词不同:

Skuizh on hiriw 我今天很累(“是”)
Skuizh e vesan d’ar gwener 我星期五都很累(“是”)
Naon am-eus fenos 我今天晚上很饿(“有”)
Naon am-bez bemnos 我每天晚上都觉得饿(“有”)

介词的变位
和其他凯尔特语言相同,布列塔尼语的介词显示出形态变化,介词和处于其后面的代词混在一起。

介词gant“跟”的变位(布列塔尼语西北部方言):

ur levr zo ganin 我有一本书(直译:“跟我是一本书”)
ur banne zo ganit 你有一杯(咖啡)
un ordinateur zo ganti 他有一台电脑
ur bugel zo gantañ 她有一个孩子
ur c'harr zo ganeomp 我们有一辆车
ur stilo zo ganeoc'h 你们有一支笔
arc'hant zo ganto 他们有钱
爱尔兰语的介词变位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句子的结构有相同之处:

tá leabhar agam 我有一本书
tá deoch agat 你有一杯(咖啡)
tá ríomhaire aige 他有一台电脑
tá páiste aici 她有一个孩子
tá carr againn 我们有一辆车
tá teach agaibh 你们有一个房子
tá airgead acu 他们有钱
[编辑] 词汇比较表
在以下表格可以看出康沃尔语(英国西南部康沃尔州的语言)、布列塔尼语、尕罗话 (gallo,布列塔尼东部的法语方言)、法语四种语言的一些基本词的关系。布列塔尼语和尕罗话,虽然属于不同的语支,但是由于长期接触,互相影响,形成了相同的语法、语音和词汇特点,例如“松鼠”kazh-koad和chat-de-boéz的含义为“森林里的猫”。

康沃尔语 布列塔尼语 尕罗话 法语 翻译
gwenenenn gwenanenn avètt abeille 蜜蜂
kador kado(e)r chaérr chaise 椅子
keus formaj fórmaij fromage 奶酪
yn mes er-maes desort sortie 外出
koedha kouezhañ cheir tomber 跌倒、坠落
gaver gavr biq chèvre 山羊(母)
chy ti ostèu maison 房子
gweus gweus lip lèvre 嘴唇
ganow genoù góll bouche (gueule) 嘴巴
niver niver limerot numéro 号码
perenn perenn peirr poire 梨
skol skol escoll école 学校
gwiwer kazh-koad, gwiñver chat-de-boéz écureuil 松鼠
sterenn ster(ed)enn esteill étoile 星星
megy butuniñ betunae fumer 抽烟
hedhyw hiziw anoet aujourd'hui 今天
whybana c'hwibanañ, c’hwitellat, sutal… sublae siffler 吹口哨


辅音交替
布列塔尼语最为特别的特征之一是辅音的交替现象。辅音交替可以归入四类:

弱化1
弱化2
硬化
混杂交替
弱化1用于表示阳性名词和形容词的负数,或者阴性名词和形容词的单数. 弱化1呈现的语音变化为:清塞音p,t,k变成浊塞音b,d,g,浊塞音b,d,g变成擦音f,z,c'h。例如:

tud (人家) -- an dud (阳性-复数)
mamm (母亲)-- ar vamm (阴性-单数)
gwenanenn (蜜蜂)-- ar wenanenn (阴性-单数)
breur (兄弟)-- ar vreudeur (阳性-复数)



词开头的辅音
弱化1
弱化2
硬化
混杂交替

p
b
f
p
p

t
d
z
t
t

k
g
c'h
k
k

b
v
b
p
v

d
z
d
t
t

g
c'h
g
k
c'h

gw
w
gw
kw
w

m
v
m
m
v



方言
布列塔尼语的书面语和口语有相当大的区别,而且分很多方言。 莫尔比昂省的方言最为特别,和其他地区的布列塔尼语不能通话。

7  坎伯蘭語
使用国家及地区 苏格兰、西北英格兰、奔宁山脉
语言灭亡 11至12世纪[1]
语系 印欧语系
凯尔特语族
  海岛凯尔特语支
   布立吞亚支
    坎伯兰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cel
ISO 639-3: xcb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坎伯兰语(Cumbric language)属于凯尔特语族布里索尼亚支的语言,主要集中于英国的坎布里亚郡,一直到11世纪,从苏格兰低地向南至德文郡一带都还有人使用。相对于西南方的康瓦尔语及西边的威尔士语,坎伯兰语主要分别于英格兰西北及北方一带。

目录  
1 简史
2 语言学上的证据
3 语言的重建
4 参考文献

  简史
古布里索尼亚语在第五世纪时开始分裂为不同的语言,其中的坎伯兰语约在第十一世纪死亡(真正绝迹被认为是在第十三世纪)。无论如何,此时的坎伯兰语与威尔士语在文法上已是大相迳庭,成为一种独特、难以理解的语言。坎伯兰语在全盛时期可能有约30,000 个使用者。

对于此种语言的研究,现今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坎伯兰语可能仅是威尔士语的一种方言,而非一种独特的语言。雷吉德(Rheged)、斯特拉思克莱德(Strathclyde)、爱密特(Elmet)、葛德丁(Gododdin)这些古不列颠的北方王国所使用的是古威尔士语,然而将时间点纳入考量,许多语言学家仍认为在坎伯兰语死亡的时候,这种语言仍算是不同于古威尔士语的语言。

语言学上的证据
虽然这种语言已经绝迹许久,我们仍可从现今遗留的某些字汇得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北英格兰的人们数羊只或儿童数数儿的韵歌就可能追溯至坎伯兰语,如 Yan, Tan, Tethera, Methera, Pim(一、二、三、四、五),相较于古威尔士语的 "Un, Dou, Tri, Petwar, Pimp",及威尔士语的 "Un, Dau, Tri, Pedwar, Pump"

关于坎伯兰语的更有力证据则存在于英格兰极西北及苏格兰南部一带的地名、苏格兰语、爱尔兰语及盎格鲁-撒克逊语中古斯特拉思克莱德不列颠人的人名、及残存到欧洲中世纪盛期西南苏格兰的一些坎伯兰语的法律术语。

许多关于坎伯兰语的起源及特性仍是个谜。除了许多可实际观察到但隐晦的拉丁文文本和地名,这种语言到今天可说是毫无文献纪录存留。所有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这种语言是属于一种海岛凯尔特语支布里索尼亚支的语言,极可能起源自古北威尔士语,与假定的布里索尼亚支语言皮克特语有关联(或更积极地说,与康瓦尔语有关联)。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起源自盖尔语及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字汇均可能曾使这种语言更丰富。

语言的重建
现今坎伯兰语的重建字大概只有 50 个字汇,而英格兰西北的凯尔特文化也被遗忘许久。虽然如此,许多"复兴后的"坎伯兰语仍开始在实现,其中一种重建后的坎伯兰语与古威尔士语相似,其他则是建立于“假若此种语言没有灭绝并存留至今,它会演变为何种模样的语言”此假设基础的重建。无论如何,互联网对于这些语言的复兴都无疑地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源。

8 皮克特人

皮克特人指数世纪前,先于苏格兰人居住于福斯河以北的皮克塔维亚,也就是加勒多尼亚(现今的苏格兰)的先住民。

最早的文献中的皮克特 Pict 是出现在西元297年,古罗马时期的创作者 Eumenius 所著作的颂词里。此外,依照字本身的拉丁文含意,Picti 常被认为有“被彩绘者”或“背刺青者”,但这个字的字源可能与凯尔特语族的语言有关:说盖尔亚支语言的凯尔特人以他们的语言称皮克特人为 cruithne“克鲁恩亚人”,而说布立吞亚支语言的凯尔特人则以 prydyn 称呼他们,也就是“不列颠”Britain 的出处。

  历史
在文字记录缺乏的情况下,其他考古学上的遗迹,例如他们所遗留的建筑与珠宝的设计形式,都提供后人一个了解皮克特人社会的管道:当时的皮克特人很可能已经建立许多彼此偶有冲突小王国。

学者相信皮克塔维亚(皮克特人居住的区域)涵盖了现今除了亚盖尔的福斯河及克莱德河以北的苏格兰地区。证据显示有两个大王国存在着,一个在北边现今的 Mounth,以莫立郡为中心,一个在南边,以 Forteviot 为首都。爱尔兰语的史料则记录了七个曾存在于历史上的皮克特王国,分别是:

1.Cait — 位于现今的开斯纳斯及萨瑟兰
2.Ce — 位于现今的 Mar 及布肯
3.Circinn — 位于现今的 安格斯郡及 Mearns
4.Fib — 位于现今的伐夫郡及琴洛斯郡(其中伐夫郡至今仍被称为“伐夫王国”,the Kingdom of Fife)
5.Fidach — 位于现今的莫立郡及罗斯郡
6.Fotla — 位于现今的阿受尔及高瑞
7.Fortriu — 位于现今的 Strathearn 及门蒂斯(罗马人分别将之称为 Fortrenn 及 Verturiones)
但一些良好的考古证据及文献纪录也都显示,在苏格兰北方的奥克尼群岛上,可能还有另一个皮克特王国存在。

基督教的传教士在五、六世纪让南方的王国改信基督教后,也在七世纪改变了北方皮克特王国的信仰。在传教的过程中,苏格兰南方的英国人及北恩布瑞安的教会扮演了一部份的角色,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凯尔特教会的圣哥伦巴及他的继承者,在皮克塔维亚与爱奥那岛的教会之间建立一道很强的连结。

以前的说法是达尔里阿达人的入侵逼迫皮克特人迁至此处,但因为没有证据显示达尔里阿达人在八到九世纪的统治,因此历史学者现在质疑这个说法。他们认为皮克特人的国王 Onuist mac Uurgust(约西元 729 - 761)及 Caustantin mac Uurgust(约西元 789 - 820)统治了达尔里阿达。Onuist 劫掠了 Dunadd,并抓了达尔里阿达国王的儿子。而 Caustantin 将达尔里阿达的王位赐给了他自己的儿子,并由他的兄弟、儿子、及侄子继承皮克塔维亚的国王,直到西元839年维京人的入侵者征服皮克特人。

在维京人的时代,北欧来的入侵者征服了北皮克塔维亚的大部分地区,也就是开斯纳斯、萨瑟兰、西方的岛屿,及罗斯郡。在南方的皮克塔维亚,皮克特人和维京人的战争则持续到 Kenneth mac Alpin 的孙子 Constantine mac Aeda 上位时(西元 900 - 942/3)。

皮克特语
与其他死语一样,我们对于皮克特语起源,以及它与其他语言的关系的了解均非常少。

这里将皮克特人及他们的语言分别归类为凯尔特人以及凯尔特语族的语言,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但从地名的证据来看是倾向支持这个论点的。地名让我们知道史前皮克特人的部落是存在于现今的苏格兰地区,以 "Aber-"、"Lhan-"、"Pit-",或 "Fin-" 开头的地名,都显示了这些地区曾是过去皮克特人所居住过的地方,例如 Aberdeen“亚伯丁”、Lhanbryde、Pitmedden、Pittodrie“皮托德里”,及 Findochty 等。还有一项可以作为支持这个假设的证据,就是说盖尔语言的人自古就认为皮克特人是他们称做 Cruithne —— 布立吞语言民族的一支(或等同布立吞语言民族)。Cruithne 与威尔士语的 Prydain 很可能是同源词,我们可以在比较两个字之后,看到印欧语系的子音 /kw/ 分别对应到盖尔亚支语言的 /k/ 及布立吞亚支语言的 /p/ 的标准过程。而之后英语的 Britain“不列颠”便是由布立吞凯尔特语的 Prydain(或更古老的形式:Pretani)经由拉丁语起源的。

但是同样地,其他假设也同时存在。例如巴斯克民族主义者 Federico Krutwig(1921 - 1998)就依语言上的相似性试着将皮克特人与巴斯克人拉上关系。根据他的理论,皮克特人与巴斯克人都是当初比原始印欧民族更早在欧洲生活的先住民。然而皮克特语相关语料的缺乏,增加了验证这项假设的难度。

此外,还有人认为皮克特人就是塞西亚人的起源,将两个史前民族的关系拉在一起,但同样地都因为语料的缺乏而增加了考证这项传说的困难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10-04-10
6 日耳曼语族

Teutonic
地理分布: 最初在北、西和中欧洲;现在全世界范围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分支: 东日耳曼语支
北日耳曼语支
西日耳曼语支
母语使用者人数: 约5.59亿
ISO 639-2 和 639-5: gem
语言学人列表: IEF

日耳曼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支,是居住在北部欧洲日耳曼民族的语族。这一族语言有鲜明的特征,最著名的有关于辅音演变的格里姆定律。

目录

1 书写
2 语言标记
3 族谱
3.1 历时
3.2 共时
4 外部链接


书写
一些早期(约公元2世纪)的日耳曼语言发展出自己的如尼文字(runic alphabet,北欧文字),但这些文字相对来说运用并不广泛。东日耳曼语支使用哥特字母,由乌斐拉主教将圣经译为哥特语时发展创立。其后,因为基督教神甫与僧侣既讲日耳曼语,也能够读说拉丁语,所以开始用稍加修饰的拉丁字母来书写日耳曼语言。

除去标准拉丁字母,各种日耳曼语言也使用一些标音符号和其他字母。其中包括元音变音(umlaut)、ß (Eszett), Ø, Æ, Å, Ð, Ȝ和从如尼文中继承下来的Þ及Ƿ。传统的印刷体德语经常用黑体字,如fraktur体或schwabacher体。


语言标记
日耳曼语族一些特征如下:

1.将印欧语系的时态体系削减为过去时与现在时(或一般时)。
2.附加齿音后缀(/d/或/t/)来表示过去时态,而不用元音变换(印欧元音变换)。
3.有两种动词变位:规则变位/弱变位(附加齿音后缀)与不规则变位/强变位(元音交替)。英语共有161个不规则动词/强动词,都属于英语本语辞源。
4.使用强形容词与弱形容词。近代英语的形容词一般不改变,除非用在比较级或最高级上。古英语中不同,依据前面是否有冠词或指示代词来变化形容词。
5.遵循格林定律的辅音演变。
6.有一些词的词源与其他印欧语言很难产生联系,但这些词的变形体却岀现在几乎所有日耳曼语言中。
7.重音转移到词根上。尽管英语的重音位置并不规则,但本语词源的单词重音经常是固定的,无论附加什么词缀。有人争论这点是最重要的变化。
[编辑] 族谱
一般认为所有的日耳曼语言都是从一个假设的原始日耳曼语发展而来。请注意,日耳曼语族下的分类很难准确定义;大多数都有渐变群的性质,邻近的方言互相能够交流,距离较远的则不能。

历时
铁器时代
前500年–200年 原始日耳曼语
东日耳曼语 西日耳曼语 北日耳曼语
南日耳曼语 盎格鲁-弗里斯兰语
迁移时代
200年–700年 哥德语、 伦巴底日耳曼语 1   古弗兰科尼亚语 古萨克逊语 古弗里斯兰语 古英语 原始诺尔斯语
汪达尔语、勃艮第语 古高地德语
中世纪早期
700年–1100年  古低地弗兰科尼亚语 用卢恩字母书写的古西诺尔斯语 用卢恩字母书写的古东诺尔斯语
中世纪
1100年–1350年  中古高地德语 中古荷兰语 中古低地德语 中古英语 古苏格兰语 古冰岛语 古挪威语 早期古丹麦语 早期古瑞典语 早期古哥德兰语
中世纪晚期2
1350年–1500年  晚期古冰岛语 古法罗语 古诺恩语 中古挪威语 晚期古丹麦语 晚期古瑞典语 晚期古哥德兰语
现代早期
1500年–1700年 克里米亚哥特语 现代早期高地德语 低地弗兰科尼亚语,包括荷兰语在内 西低地德语、东低地德语 中古弗里斯兰语 现代早期英语 中古苏格兰语 冰岛语 法罗语 诺恩语 挪威语 丹麦语 瑞典语 哥德兰语
现代
1700年至今 全部灭绝 高地德语诸方言 弗里斯兰语诸方言 英语诸方言 现代苏格兰语诸方言 已灭绝3 已灭绝4

注1:伦巴底语的谱系学界有分歧。表中的位置只是其中的一种看法。另一种则把它归至与上德语(Upper German)或古萨克逊语相似的位置。

注2:中世纪晚期指黑死病时期之后。黑死病对当时挪威语言状况的影响尤甚。

注3:诺恩语使用者(的后裔)已改说现代苏格兰语诸方言。

注4:现在的哥德兰语实际上已成为瑞典语的方言。





共时

欧洲的日耳曼语
     荷兰语

     低地德语

     中部德语

     高地德语

     盎格鲁语

     弗里西语

     东斯堪的纳维亚语

     西斯堪的纳维亚语

     北日耳曼语和西日耳曼语分界线在这里列岀的,仅有最主要与最不寻常的方言,下方的链接中会有更广泛的语言系谱。比如,下方的低地撒克逊语中还有很多其他方言,不仅仅是列岀的标准低地撒克逊语和门诺低地德语。

西日耳曼语支
高地德语
古高地德语(Old High German)(goh)
德语
古法兰克语(Old Frankish)(frk)
中部德语
东中部德语
德语,标准德语 (deu)
低地西里西亚语(Lower Silesian German)(sli)
上撒克逊语(Upper Saxon German)(sxu)
西中部德语
卢森堡语 (ltz)
法兰克语(Mainfränkisch)(vmf)
巴列丁奈特德语 (Pfaelzisch)(pfl)
林堡语 (lim)
库尔施语(Kölsch)(ksh)
宾夕法尼亚德语 (pdc)
上德语
伦巴底日耳曼语 (lng)
阿勒曼尼语
斯瓦比亚语(Swabian German)(swg)
阿勒曼尼殖民语(German, Colonia Tovar,在委内瑞拉)(gct)
瑞士德语(Schwyzerdütsch)(gsw)
瓦尔瑟语(Walser)(wae)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Austro-Bavarian)
巴伐利亚语(Bavarian)(bar)
辛布里语(Cimbrian)(cim)
哈特德语(Hutterite German, 又名 Tirolean)(geh)
默切诺语(Mócheno)(mhn)
意第绪语 (yid)
东意第绪语 (ydd)
西意第绪语 (yih)
Wymysorys (wym)
低地日耳曼语
低地法兰克语
古低地法兰克语(Old Low Franconian)(odt)
中古荷兰语(Middle Dutch)(dum)
荷兰语 (nld)
佛兰芒语(Vlaams)(vls)
西兰语(Zeeuws)(zea)
南非荷兰语 (afr)
低地德语
中古低地德语 (gml)
古撒克逊语 (osx)
Achterhoeks (act)
Drents (drt)
Gronings (gos)
低地撒克逊语 (nds)
门诺低地德语(Plautdietsch 或 Mennonite Low German)(pdt)
Sallands (sdz)
Stellingwerfs (stl)
Twents (twd)
Veluws (vel)
西发利亚话(Westphalien,地名译作威斯特法伦)(wep)
东弗里西语 (frs)
盎格鲁-弗里西语
古弗里西语 (ofs)
弗里西语、西弗里西语 (fry)
北弗里西语 (frr)
沙特弗里西语(Sateresisch)(stq)
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 (ang)
中古英语 (enm)
英语 (eng)
低地苏格兰语 (sco)
Yola(爱尔兰东南部)
东日耳曼语支(从哥特语继承下来)
哥德语(已消亡)(got)
克里米亚哥特语(1800年代灭亡)
汪达尔语(灭亡)(xvn)
勃艮第日耳曼语(Burgundian,灭亡)
北日耳曼语支(又称斯堪的纳维亚语支,从古诺尔斯语继承下来)
西(岛屿)北欧语
古诺尔斯语 (non)
冰岛语 (isl)
法罗语 (fao)
新挪威语(Nynorsk)(nno)
诺恩语(灭亡)(nrn)
东(大陆)北欧语
Danish-Swedish
书面挪威语(Bokmål)(nob)
丹麦语
丹麦语 (dan)
日德兰语(Jutish,又称西丹麦语)(jut)
瑞典语 (swe)
哥特兰语(Gutnish)

外部链接
原始日耳曼语重建组

日耳曼语族

南非语 · 阿勒曼尼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英语 · 法罗语 · 德语 · 冰岛语 · 林堡语 · 低地德语 · 卢森堡语 · 北弗里西亚语 · 挪威语 · 弗里西语 · 苏格兰语 · 瑞典语 · 沙特弗里西语 · 意第绪语


语言系属分类

  1  东日耳曼语支
Gothic (歌德语)
地理分布: 东欧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东日耳曼语支
分支: 哥德语
克里米亚哥德语
汪达尔语
勃艮第日耳曼语
ISO 639-5: gme
语言学人列表: IEFA


The expansion of the Germanic tribes 750 BC – 1 AD:
      Settlements before 750BC

      New settlements until 500BC

      New settlements until 250BC

      New settlements until 1AD东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之下一个已经灭绝的语支,唯一已知文字的东日耳曼语支语言是哥德语。其他被认定同是东日耳曼语支的语言有汪达尔语、勃艮第日耳曼语、伦巴底日耳曼语和克里米亚哥德语。克里米亚哥德语使用者相信在18世纪之前它仍然被使用。现时,我们一般只能从带有东日耳曼语痕迹的地名来了解这种语言在当年的流通范围。

  分支
东日耳曼语支

哥德语(已消亡)(got)
克里米亚哥特语(1800年代灭亡)
汪达尔语(灭亡)(xvn)
勃艮第日耳曼语(Burgundian,灭亡)

2  北日耳曼语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日耳曼语支
斯堪的纳维亚语支
地理分布: 北欧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分支: 冰岛语
法罗语
诺恩语
挪威语
丹麦语
瑞典语
ISO 639-5: gmq
语言学人列表: IEFBA

斯堪的那维亚语支或北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包括通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芬兰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法罗群岛和冰岛的语言。

北日耳曼语支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分支,分别是“西北日耳曼支”和“东北日耳曼支”。其中“东北日耳曼支”受低地德语的影响非常显著,包括丹麦语、瑞典语以及这两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和变种。“西北日耳曼支”包括法罗语、冰岛语和挪威语。除了地域上的划分外,还有另外一种按照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来划分的方式,即将挪威语、丹麦语和瑞典语称作“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而将法罗语和冰岛语称作“海洋斯堪的纳维亚语”。由于在历史上丹麦曾长期统治挪威,因此将挪威最早出现的所谓“书面挪威语”(Bokmål)和今日的官方挪威语,都被视为“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

出于同样的原因,丹麦语和挪威语的相似程度要高于这两种语言和瑞典语的相似程度。由于在历史上挪威和丹麦长期的政治同盟关系,挪威书面语和丹麦语的词汇非常相似。此外,由于丹麦语的独特发音规律,瑞典人通常会认为挪威语比丹麦语更容易听懂。有一句谚语生动的描述了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挪威语是以瑞典语音说出的丹麦语”。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这个简单的图标概括:

                + 语音
  挪威语------------------------------ 瑞典语
      |        - 词汇
      |
- 语音|
+ 词汇|
      |
      |
    丹麦语
由于历史上的独特的亲缘关系,与其说挪威语、瑞典语和丹麦语是三种不同的语言,毋宁说他们是一种“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三种不同的方言。政治上的独立致使这里的人们将三种语言截然分开,分别当作独立的语言来看待。1814年挪威脱离丹麦的统治而独立后,一种以海岛方言为基础的“新挪威语”(Nynorsk)出现了。“新挪威语”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以语言独立来标榜政治独立的佐证。

  谱系图
所有的北日耳曼语言都是从古挪威语演变而来的。这一语支下面的细小分支之间的差别很难准确的界定,多数语言都是在逐渐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地域上互相邻接的方言彼此融合,逐渐可以互相沟通,而那些地域上相隔较远的方言则不然。

北日耳曼语支

西(岛屿)斯堪的纳维亚语
古诺尔斯语(北日耳曼语支从古诺尔斯语继承下来)(non)
冰岛语(冰岛)(isl)
法罗语(丹麦属地法罗群岛)(fao)
诺恩语(在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郡归属苏格兰以后逐渐消失)(nrn)
新挪威语(Nynorsk,挪威)(nno)
旅居挪威语(通用于挪威的梵特尔人中)
东(大陆)斯堪的那维亚语
Danish-Swedish
书面挪威语(Bokmål)(nob)
丹麦语
丹麦语 (dan)
岛屿丹麦语(西兰岛及其附近岛屿)
东部丹麦语&sup2;(博恩霍尔姆岛)
日德兰语(Jutish,又称西丹麦语,在日德兰半岛)(jut)
瑞典语(瑞典内陆)
瑞典语 (swe)
斯维亚语(Svealand Swedish,除伯尔格拉根之外的斯维兰地区)
诺兰语(Norrländska mål)(诺兰地区)
古塔语(Götamål)(西罗格西亚地区,东葛特兰地区、达利亚地区和斯马兰地区)
东部瑞典语
芬兰-瑞典语3(芬兰的一些沿海地区)
葛特语3(瑞典:葛特兰地区)
哥特兰语(Gutnish)
古哥特兰语(哥特兰岛)
现代哥特兰语(哥特兰岛)
旅居丹麦语(通行于丹麦的吉普赛人群落)
旅居罗曼语(通行于瑞典和挪威境内的吉普赛人群落)

备注
1.在挪威语中,两种标准的书面形式之外,还存在两种“非标准”的形式:一种是比书面语更加保守,也更加接近丹麦语的“国家挪威语”(Riksmål),这种方言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城市的上流社会中;另一种被称为“高地挪威语”(Høgnorsk),和“新挪威语”非常接近,使用者非常少,通常应用于政治领域。
2.博恩霍尔姆方言和南部瑞典语两种方言同其他方言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音体系上,这一点勿庸置疑。因此更准确的说,这两种方言可以被统称为“南部斯堪的那维亚方言”,但是在语言学上并不这么称呼。需要注意的是,自从1658年瑞典从丹麦手中夺走今日的瑞典南部地区以后,标准瑞典语对南部瑞典语的影响非常显著。
3.对于瑞典语内部各分支的分类方式已经十分陈旧,不甚准确。学术界正在探索新的科学分类方法。

附:1  冰岛语

íslenska
使用国家及地区 冰岛、部分加拿大(缅尼托巴)  
区域 冰岛
使用人数 300,000  
排名: 100名以外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西斯堪的纳维亚
    冰岛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冰岛
管理机构 冰岛语学院 (Íslensk málstöð)
语言代码
ISO 639-1: is
ISO 639-2 ice (B)  isl (T)  
Ethnologue
第14版: ICE
ISO 639-3: isl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冰岛语(Íslenska)属于日耳曼语族的斯堪的那维亚语支(北日耳曼语支),古代北欧人使用的语言(或称古诺斯语),现代冰岛的官方语言。词汇的拼法、语法在近一千年变化不大,现代冰岛人不须花太大力气即能阅读古代作品。

目录
1 音系
1.1 辅音
1.2 元音
2 文字
3 外部链接


音系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辅音
辅音音位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     n̥ n     ɲ̊ ɲ ŋ̊ ŋ    
塞音 pʰ p     tʰ t     cʰ c kʰ k ʔ  
擦音     f v θ ð s   ç j x ɣ h  
近音         l̥ ɫ l ɫ        
颤音             r̥ r            

浊擦音 /v/, /ð/, /j/ 和 /ɣ/ 是不完全紧缩的(constrictive)而经常近乎近音而非擦音。


元音
单元音  前元音 后元音
普通 圆唇
闭元音 i   u
次闭元音 ɪ ʏ  
半开元音 ɛ œ ɔ
开元音 a
双元音  前滑 后滑
中元音 ei • øi ou
开元音 ai au

文字
冰岛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字母如下:

冰岛语字母
A a Á á B b C c D d Ð ð E e É é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Ó ó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V v W w X x
Y y Ý ý Z z Þ þ Æ æ Ö ö                                    

其中, c, q, w, z 只在拼写人名、地名和外语词等地方使用。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冰岛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冰岛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冰岛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冰岛大学 (英语) (冰岛语)
Íslensk málstöð (The Icelandic Language Institute)
Lexicographical Institute of Háskóli Íslands / Orðabók Háskóla Íslands
Íslenskuskor Háskóla Íslands
An Icelandic minigrammar
BRAGI - website on the Icelandic language, primarily in Icelandic and German, though other languages are available for some sub-pages. (德语)
Iðunn - Poetry society
Bragfræði og Háttatal
Icelandic-English Dictionary / Íslensk-ensk orðabók Sverrir Hólmarsson, Christopher Sanders, John Tucker. Searchable dictiona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ibraries
Some Icelandic sayings (I)
Some Icelandic sayings (II)
Meanings of Icelandic names
Ethnologue report for the Icelandic language (《民族语》冰岛语条目)
Daily spoken Icelandic - a little help
Mannamál, Some tricky points of daily spoken Icelandic
Icelandic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Rosetta Edition.
Íslenska - German magazine for Learners of Icelandic
Mimir - Online Icelandic grammar notebook
Thorn and eth: how to get them right
Verbix - an online Icelandic verb conjugator
An online declension tool for Icelandic nouns
Mentalcode - Icelandic
Mímir - Icelandic grammar notebook
Örnefnaskrá Íslands - Icelandic place names directory

日耳曼语族

南非语 · 阿勒曼尼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英语 · 法罗语 · 德语 · 冰岛语 · 林堡语 · 低地德语 · 卢森堡语 · 北弗里西亚语 · 挪威语 · 弗里西语 · 苏格兰语 · 瑞典语 · 沙特弗里西语 · 意第绪语


2  法罗语
føroyskt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法罗群岛、丹麦
使用人数 60,000 - 8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西斯堪的纳维亚
    法罗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法罗群岛
管理机构 Føroyska málnevndin
语言代码
ISO 639-1: fo
ISO 639-2 fao  
Ethnologue
第14版: FAE
ISO 639-3: fao  

法罗语键盘设置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法罗语(føroyskt)为法罗群岛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为8万左右,4.8万使用者在法罗群岛、2.5万使用者在丹麦,和5千使用者在冰岛。公立法罗群岛大学使用法罗语进行教学,该语言在当地与丹麦语有对等的地位。

法罗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字母如下:

法罗语字母
A a Á á B b D d Ð ð E e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Ó ó P p R r S s T t U u Ú ú V v Y y Ý ý Æ æ Ø ø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法罗语维基百科FMN.fo - Faroese Language Committee (Official site with further links)
Faeroese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Ethnologue report on Faroese

3 挪威语
norsk
使用国家及地区 挪威
使用人数 460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西/东斯堪的纳维亚
    挪威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挪威
管理机构 挪威语言委员会,挪威学院
语言代码
ISO 639-1: no — 挪威语
nb — 书面挪威语
nn — 新挪威语
ISO 639-2 nor — 挪威语
nob — 书面挪威语
nno — 新挪威语  
Ethnologue
第14版: NRR/NRN
ISO 639-3: 分别为
nor – 挪威语
nob – 书面挪威语
nno – 新挪威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挪威语(norsk)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普遍通用于挪威,也是挪威的官方语言。挪威语与瑞典语和丹麦语十分相似,操这三种语言的人也可以互相沟通。由于丹麦语从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一直是挪威地区的标准书写语言,以致近代的挪威语发展一直都受着爱国主义、城乡隔阂以及挪威文学史的争议所影响。

根据挪威法律和政府政策,现行的挪威语有两套书写形式,分别是“书面挪威语”(巴克摩挪威语,挪威语:bokmål)和“新挪威语”(或称耐诺斯克挪威语,挪威语:nynorsk)。两种书写挪威语的形式分别温和地代表着保守和激进的书写表达方式。巴克摩挪威语和耐诺斯克挪威语还有他们非官方的版本,分别称为riksmål和høgnorsk。

目录  

1 历史
2 字母
3 使用情况
4 书写语言
4.1 书面挪威语和新挪威语
5 例子
6 参看
7 外部链接

  历史
挪威语是从古诺尔斯语发展出来。它与丹麦及瑞典地区的语言分别不大。事实上,维京商人促使了古诺尔斯语在俄罗斯及欧洲各地散布。公元872年,哈拉尔一世统一了挪威。当时开始使用卢恩字母。

  字母
挪威语字母有29个。挪威语和丹麦语十分相似,而大家也使用相同的字母。

丹麦语和挪威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Æ æ Ø ø Å å    

使用情况
在小学和初中里,大约85.3%接受bokmål的教育,而14.5%则接受nynorsk的教育。而到了初二,学生则要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在挪威的433个政区里,161个宣布他们希望使用bokmål与中央政府沟通,116个希望使用 nynorsk,其余的,即156个表示中立。在挪威的4549份刊物当中,92%使用bokmål,8%使用nynorsk。

  书写语言
书面挪威语和新挪威语
就像其他欧洲语言,挪威语有一个官方的咨询的委员会——挪威语言会(Språkrådet)——挪威文化部决定和认可挪威语官方的文法、拼法和词语。

例子
书=书面挪威语(bokmål)
国=国家挪威语(riksmål)
丹=丹麦语(dansk)
新=新挪威语(nynorsk)
高=高地挪威语(høgnorsk)
古=古北欧语(norrønt)
冰=冰岛语(íslenska)
瑞=瑞典语(svenska)
法=法罗语(føroyskt)
中=中文 (kinesisk)
书/国/丹:Jeg kommer fra Norge
新/高:Eg kjem frå Noreg.
古:Ek kem frá Noregi.
冰:Ég kem frá Noregi.
瑞:Jag kommer från Norge.
法:Jeg komi frá Norra.
中:我来自挪威。

书/国:Hva heter han?
丹:Hvad hedder han?
新/高:Kva heiter han?
古:Hvat heitir hann?
冰:Hvað heitir hann?
瑞:Vad heter han?
法:Hvat eitur hann.
中:他叫什么名字?

书/国/丹:Dette er en hest.
新/高:Dette er ein hest.
古:Þetta er hross/Þetta er hestr.
冰:Þetta er hross/hestur.
瑞:Detta är en häst.
法:Hetta er eitt/ein ross/hestur.
中:这是一头马。

书:Regnbuen har mange farger.
国/丹:Regnbuen har mange farver.
新:Regnbogen har mange fargar.
高:Regnbogen hev mange fargar.
古:Regnboginn er marglitr.
冰:Regnboginn er marglitur.
瑞:Regnbågen har många färger.
法:Ælabogin er farvufíkur.
中:彩虹有很多颜色。

参看
丹麦语和挪威语字母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书面挪威语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新挪威语维基百科汉挪开放词典
使用Google自动将挪威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挪威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4 丹麦语

Dansk  
发音: [d̥ænsɡ̊]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丹麦,
法罗群岛,
冰岛,
挪威,
格陵兰,
德国(石勒苏益格)
使用人数 6百万  
排名: 102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东斯堪的那维亚
    丹麦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丹麦
格陵兰
法罗群岛
欧盟
北欧理事会


少数族裔语言:[1]
德国

管理机构 丹麦语委员会 (Dansk Sprognævn)
语言代码
ISO 639-1: da
ISO 639-2 dan  
Ethnologue
第14版: DNS
ISO 639-3: dan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丹麦语(Dansk,dansk 文件-播放,IPA:/d̥ænsɡ̊/ )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北日尔曼语支,通行于丹麦王国以及其属地法罗群岛、格陵兰,也零星通行于德国、挪威和瑞典境内的部分地区。

目录

1 字母
2 历史
3 类别
4 分布与官方地位
5 主要方言
5.1 勃恩霍尔姆方言
5.2 菲因方言
5.3 标准丹麦语
5.4 日德兰方言
5.5 南部瑞典方言
5.6 其他方言
5.7 要点
6 语音
7 语法
8 数词
9 书写规则
10 常用的短语和表达
11 参看
12 参考文献
13 外部链接


字母
丹麦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丹麦语和挪威语十分相似,而大家也使用相同的字母。

丹麦语和挪威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Æ æ Ø ø Å å    


历史
主条目:丹麦语历史

10世纪古诺尔斯语和其它相近语言的分布:
      古西诺尔斯语

      古东诺尔斯语

      古哥特兰语

      克里米亚哥特语

      其它日耳曼语族中和古诺尔斯语有互通性的语言大多数丹麦语词汇都是从古北欧语中演变过来,很多新的词汇都是古老词汇变化和组合而成。丹麦语词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低地德语。后来,高地德语、法语和英语对丹麦语的影响超越了低地德语。由于英语和丹麦语同属于日尔曼语族,因此这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词汇很多。例如,以下这些丹麦语词汇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就十分容易辨认:have、over、under、for、kat,因为它们和英语中的对应词汇结构完全相同或相似。然而这些词汇在丹麦语中的读音却和它们在英语中的读音有天壤之别。此外,当by作为后缀的时候,意为“城镇”,这在一些古老的英国地名中仍然保持着,例如Whitby和Selby等等,可以看作是维京时期丹麦人曾占领和统治过英格兰的痕迹。丹麦语的发音对于学习这种语言的人来说是非常难于掌握的。不同于法语或德语,大量丹麦语词汇在形式上并不符合发音规则。

用丹麦语写作的著名人物包括:存在主义哲学家索因·克尔凯郭尔、著名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钦·安徒生、剧作家路德维希·霍尔伯格。20世纪曾经有三位丹麦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亨利克·蓬托皮丹和约翰尼斯·威廉·延森。

《圣经》的第一个丹麦语译本于1550年出版。


类别
和丹麦语最具亲缘关系的语言是同属于北日尔曼语支的挪威语和瑞典语。书面丹麦语和挪威语极其相似,尽管这三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截然不同。如果一个人通晓其中任何一种语言,他便可以毫无困难的阅读其他两种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似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致于有些语言学家将它们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三个方言。


分布与官方地位
丹麦语是丹麦的官方语言,格陵兰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是格陵兰语),法罗群岛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是法罗语)。此外,在位于德国境内和丹麦接壤的石勒苏益格地区,也有小规模的人群讲丹麦语。通行于石勒苏益格地区的丹麦语被德国官方正式承认为德国的区域性语言之一,并受到政府的保护。


主要方言

丹麦语方言图[编辑] 勃恩霍尔姆方言
通行于勃恩霍尔姆地区,丹麦东部。


菲因方言
通行于菲因岛,丹麦中部。

[编辑] 标准丹麦语
通行于西兰岛,丹麦中东部。


日德兰方言
日德兰语(Jysk) 通行于日德兰半岛,丹麦西部。


西日德兰方言
东日德兰方言
北日德兰方言
南日德兰方言
中日德兰方言

南部瑞典方言

哈兰语
南部瑞典语
斯马兰语
在历史上,由于瑞典南部曾长期属于丹麦的领土,因此“南部瑞典语”曾经被认为是丹麦语的一种方言,和勃恩霍尔姆方言合称为“东部丹麦语”。现在,讲“南部瑞典语”的人都生活在瑞典境内,因此瑞典官方自然将这种语言看作是瑞典语的方言了。语言学上通常将南部瑞典语看作是丹麦语和瑞典语之间的过渡语言。


其他方言
samsk
aerosk
langelandsk
falstersk
monsk

要点
在丹麦的学校里教授的丹麦语被称为“书面丹麦语”,这是一种比较正规和严格的形式,主要通行于大城市。

在不同的小岛屿和社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方言。一些方言彼此间可以交流,而对于有些方言,居住范围超过50公里的人们就很难听懂了;现今的丹麦由于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和实施对学生的经济支持福利,与电视传媒的发展,课堂上的标准丹麦语开始逐渐大众化。尽管如此,一些和书面丹麦语相去甚远的小方言至今仍在一些乡村通行着。然而现在,这些乡村地区的年轻人们通常都将自己家乡的方言和书面丹麦语结合起来,这样使得他们和来自丹麦其他地方的人们也能沟通。


语音
主条目:丹麦语语音
对于讲其他语言的人来说,丹麦语的语音是非常难以掌握的。和抑扬顿挫的挪威语、瑞典语比起来,丹麦语语调显得过于平坦而单调。字母r发咽喉擦音,即在口腔深处气流和咽喉摩擦而发出的音,这和将r发为颤音的斯拉夫语言及罗曼语言极为不同。

斯堪的纳维亚语言特有的三个元音“æ”、“ø”、“å”的发音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难掌握。丹麦有个非常经典的绕口令:rødgrød med fløde(意为“浇了奶油的红莓布丁”),难倒了很多外国人,因为这短短的一句中包括了三个“ø”(两种不同的发音方式)、咽喉擦音r、重音gr组合和软化的d(发音类似与英语with中的th)。

Æ ɛ – 发音类似英语单词met中的e
Ø ø – 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音,不过和单词Bird”中的ir去掉“r”音的情况有些相似[1]。和德语中的元音 ö相同, 和法语单词 feu中的元音发音基本相同。。
Å ɔ – 发音类似于英语单词cause中au组合的发音,但是稍微短一些。在丹麦语中字母o有时也发同样的音,例如在onkel(叔叔)一词中就如此。
由于丹麦语的语音系统非常难于掌握,有些丹麦人也如此揶揄自己的语言:“丹麦语与其说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是一种咽喉疾病。”另一种说法更生动:“说话的时候口中仿佛含着一个滚烫的马铃薯”。

丹麦语的发音规律还包括:

字母“d”的发音的软化现象
声门闭音

语法
主条目:丹麦语语法
丹麦语动词的不定式一般以元音字母e结尾。动词依时态的不同而变形,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例如,动词不定式spise(吃)的一般现在时是spiser,无论主语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人称,单数还是复数,它的形式都不发生变化。尽管丹麦语的动词变化规律比较简单,但是丹麦语中还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动词。最晚近公布的丹麦语语法规则允许很多不规则动词按照规则动词的标准来变位,也允许许多名词按照其读音来拼写。

在丹麦语中,名词有两个语法性:通性与中性。和德语一样,古丹麦语中名词有三个性,分别是阳性、中性和阴性。在近代的语言改革之中,阴性和阳性名词合并组成通性名词。通性名词的数量大致占名词总数的75%。在多数情况下,名词属于哪个性是没有规律的,必须硬性记忆。

包括丹麦语在内的斯堪的那维亚语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定冠词后置现象。例如,通性名词“男人”在丹麦语里是mand,“一个男人”则是en mand,其中en是通性名词的不定冠词。但若要表示“这个男人”,也就是特指的情况下,并不像英语一样有一个对应的定冠词the,而是要将不定冠词en后置,变成manden。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名词前面有形容词修饰,定冠词就不能后置,而是和英语一样要放在前面。比如如果想要表达“这个高大的男人”(the big man),就要写成den store mand。其中den在丹麦语中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在此起到定冠词的结构作用。至于中性名词,冠词的用法和通性名词完全一致,只不过以et代替en,以det代替den。例如,中性名词“房子”在丹麦语里是hus,“一幢房子”就是et hus,“这幢房子”是huset,“这幢高大的房子”则是det store hus。

丹麦语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合成词非常多。通常词汇就按照其意义自由合成,这点和德语也非常相似。例如单词kvindehåndboldlandsholdet的意思就是“这支国家女子手球队”,由“kvinde”、“hånd”、“bold”、“lands”、“hold”和后置定冠词“et”合成的


数词
丹麦语中,数1-20分别是en, to, tre, fire, fem, seks, syv, otte, ni, ti, elleve, tolv, tretten, fjorten, femten, seksten, sytten, atten, nitten 和 tyve。丹麦语的数词以20为基数,不同于以10为基数的英语、挪威语和瑞典语。

20这个数在丹麦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例如,Tres”是“tresindstyve的缩写,表示3个20,这个单词在丹麦语中就表示60。halvtreds表示(3-1/2)个20,因此就表示50。


书写规则
丹麦语使用拉丁字母来书写,只是在字母表的末尾多了三个特殊的元音:Æ/æ, Ø / ø, and Å / å。这三个字母是1948年开始施行的正字法中规定采用的。在此之前,“æ”由ae代替、“å”则由aa代替。在今天的丹麦,一些旧的地名和人名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拼写方式。

现代丹麦语和现代挪威语的字母表完全相同,但是读音却有很大差异。


常用的短语和表达
Note: /b/, /d/ and /g/ 是不发音的;/p/, /t/ and /k/ 的发音更接近 [bʰ], [tʃ] and [gʰ].

"丹麦语": dansk
"你好": hej
"再见": farvel
"请": Vær's go
"谢谢": tak
"这个": denne
"多少钱?": hvor meget?\ Hvad koster det?
"英语": engelsk
"是的": ja
"不": nej
"我可以为你拍照吗?": Må jeg tage et billede af dig?
"卫生间在哪里?": Hvor er toilettet?
"你从哪里来?": Hvor kommer du fra?
"你讲英语吗?": Taler du engelsk?
"干杯!": Skål
"早上好!":“God morgen!”
"对不起!":Undskyld!
"你叫什么名字?":Hvad hedder du?
"我叫。。。": Jeg hedder ....
"你好吗?":Hvordan går det?\Hva så
"我很好。"Det går godt.
"我不太好。"Det går ikke så godt.
"你呢?" Hvad med dig?
"我能帮你吗?"Kan jeg hjælpe dig?
"我就随便看看。"Jeg kigger bare.

参看
丹麦语和挪威语字母
日德兰语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丹麦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丹麦语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丹麦语使用Google自动将丹麦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丹麦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免费的丹麦语词典
Danish 101 Learn Danish online
为期10天的丹麦语强化教程
关于丹麦语的一些信息
丹-英词典(来自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丹麦语语法

5 瑞典语
svenska
使用国家及地区 瑞典和芬兰  
区域 北欧
使用人数 930万  
排名: 74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北日耳曼语支
   东斯堪的那维亚
    瑞典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瑞典
芬兰
欧盟
北欧理事会
管理机构 瑞典语言委员会
芬兰语言研究院
语言代码
ISO 639-1: sv
ISO 639-2 swe  
Ethnologue
第14版: SWD
ISO 639-3: swe  
  

瑞典语(Svenska,发音 文件-播放)是北日耳曼语(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语)的一种,主要使用地区为瑞典、芬兰(尤其是奥兰岛),使用人数超过九百万人。它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另外两种语言——丹麦语和挪威语——是相通语言。和其它北日耳曼语一样,瑞典语来源于古诺尔斯语。古诺尔斯语是维京时期斯堪的那维亚地区通用语言。

瑞典成人的识字率高达99%。标准瑞典语是瑞典官方语言,来源于19世纪瑞典中部的方言,并在20世纪初固定下来。标准瑞典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统一且标准化的。如今从一些古老的偏远地区的方言演化下来的其它语言变体依旧存在,部分方言和标准瑞典语在语法和词汇上有很大区别,已经不能称为相同语言。这些方言只在很偏僻的地区使用,并且使用的人数很少,而这些人社会流动性很低。虽然目前没有迹象这些语言将成为死语,有很多学者认真研究这些方言,并且当地政府也鼓励人们使用这些方言,但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使用这些方言的人数还是逐渐减少。

瑞典语标准语序是主谓宾结构,有时为了强调某些词会更改语序。瑞典语的构词学和英语相近,词形变化相对较少;有两种词性,没有语法上的格(以前的研究认为有两种格,主格和属格);单数和复数之间有区别。形容词根据词性、数量和限定范畴的不同发生改变。名词的限定范畴通过不同后缀来表示,同时前面加以定冠词和不定冠词。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瑞典语有大量元音。瑞典语还以清硬颚软颚擦音而著称,这是一种变化复杂的辅音音位。

目录

1 语系分类
2 历史
2.1 古诺尔斯语
2.2 古瑞典语
2.3 近代瑞典语
2.4 当代瑞典语
3 使用情况
3.1 官方地位
3.2 管理机构
4 字母
5 语音特色
6 词汇
7 文法
7.1 名词
7.2 动词
8 常用对话
9 脚注
10 参考资料
11 外部链接


语系分类
瑞典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北日耳曼语支,和丹麦语一起属于东斯堪的那维亚语。与之相对的西斯堪的那维亚语则由法罗语、冰岛语和挪威语组成。近来研究分析提出将北日耳曼语支分成斯堪的那维亚岛语和斯堪的那维亚大陆语,将挪威语与丹麦语和瑞典语分成一类,主要原因是近1000年来,挪威语受东斯堪的那维亚语(尤其是丹麦语)影响很深,而与法罗语和冰岛语的差异越来越大。

根据很多通用语言的基本标准,斯堪的那维亚大陆语被广泛认为是通用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几种方言,相互差别不大。然而,由于几个世纪以来丹麦和瑞典的强烈冲突,包括16世纪和17世纪一系列的战争以及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浮现,这些语言在拼写、词典、语法和管理机构等方面都独立发展。丹麦语、挪威语和瑞典语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更象是斯堪的那维亚语的方言连续体,而其中的一些地区,比如挪威和瑞典交界处(尤其是西约塔兰省、韦姆兰省、达拉纳省和耶姆特兰省的西部)采用了介于两国标准语言的中间语言。[1]


历史
9世纪,古诺尔斯语开始分化为古西诺尔斯语(挪威和冰岛)与古东诺尔斯语(瑞典和丹麦)。12世纪,丹麦和瑞典的方言开始分化,13世纪古丹麦语和古瑞典语开始形成。在中世纪,所有这些语言都受中古低地德语影响。虽然语言的发展从来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文讲述的分类方法目前被瑞典语语言学家所广泛接受并使用。


古诺尔斯语

10世纪古诺尔斯语和其它相近语言的分布:
      古西诺尔斯语

      古东诺尔斯语

      古哥特兰语

      克里米亚哥特语

      其它日耳曼语族中和古诺尔斯语有互通性的语言主条目:古诺尔斯语
8世纪,斯堪的那维亚的日耳曼语族经历了一些改变,演化成古诺尔斯语。这种语言也经历了一些新的变化,然而并没有在整个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流传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相似的语言,古西诺尔斯语(挪威和冰岛)与古东诺尔斯语(瑞典和丹麦)。

古东诺尔斯语的次方言在瑞典被称作古北欧瑞典语,在丹麦则称作古北欧丹麦语。在12世纪之前,除了一个古北欧丹麦语单元音化外(见下文),两个国家的方言还是基本相同的,这些方言被称作古代北欧文字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语言使用古北欧字母书写。

从1100年开始,丹麦的方言和瑞典开始有所不同。由于丹麦各地语言改革的不均衡而导致一系列小方言的产生,同言线从南方的西兰岛一直分布到北方诺尔兰、东博腾以及芬兰的东南部。

古北欧丹麦语中将双元音“æi”单元音化为“é”,如“stæinn”转化成“sténn”(意为石头),这也是古北欧丹麦语和其它古东诺尔斯语的一个主要区别。另外“au”转化成长开口音“ø”,如“dauðr”转成“døðr”(意为死亡)。而且,双元音“øy”转成长闭口音“ø”。这些革新影响了除了瑞典北部和梅拉伦地区东部以大部分使用古北欧瑞典语的地区。[2]


古瑞典语

西约塔兰法的副本-1280年代西约塔兰的法律,是用拉丁字母书写的瑞典语的最早的文件之一。1225年开始,中世纪的瑞典语称为古瑞典语(Fornsvenska)。在所有那个时期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最重要文件中,西约塔兰法(Västgötalagen)是其中最古老的文件之一,发现的碎片中记载的年份为1250年。随着天主教的成立和各种宗教的法规的颁布,瑞典语引入了很多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来词。13世纪末期和14世纪初期,汉萨同盟力量的扩大,除了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影响外,随着大量德国的移民的到来,低地德语也开始影响瑞典语的发展。除了战争、贸易和行政相关大量词语外,语法的前缀甚至连接词也引入到瑞典语中。几乎所有的海军术语都是从德语中借用过来的。

早期中世纪瑞典语和现代语言相比有更多复杂的格,并且词性系统也还没有被缩小。名词、形容词、代词和一些数词有四种格,除了现代的主格外,还有属格、与格和宾格。词性系统与现代德语类似,分阳性、阴性和中性。大部分阳性和阴性的名词后来被归为通性。动词系统也很复杂,包括虚拟和命令语气,并且动词要随人称和数进行变位。16世纪,现代瑞典语口语和通俗文学中的语法格和词性系统减少为两种格和两种性。直到18世纪,一些散文等体裁的作品还沿袭原来的词形变化,而在一些方言中一直保留到20世纪初。

北欧国家中,拉丁字母有一些变迁。根据区域的不同,“ae”在有些语言中拼写成“æ” 或者“a'”;“ao”则为“ao”,“oe”则为“oe”,后来演化成三个不同的字母——ä、å和ö。[3]


近代瑞典语

1541年版本的古斯塔夫·瓦萨圣经的封面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和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近代瑞典语(Nysvenska)也开始发展。新国王古斯塔夫·瓦萨掌握政权后,命令将圣经翻译成瑞典文。《新约圣经》于1526年出版,全套瑞典语圣经译本于1541年出版,通常被称作“古斯塔夫·瓦萨圣经”。这个版本的翻译非常成功,不断重版,到1917年之前一直是最通用的圣经译本。主要的翻译者是劳伦丘斯·安德雷(Laurentius Andreae)、劳伦丘斯·彼得里(Laurentius Petri)和奥劳斯·彼得里(Olaus Petri)。

瓦萨圣经通常被认为是古瑞典语和新瑞典语的适度综合。它并没有全部使用当时通用的口语,也没有完全废弃古老的术语。[4]这是瑞典语正字法发展的重要的一步,引入了元音“å”、“ä”和“ö”,同时拼写“ck”取代了“kk”, 与丹麦语圣经有了明显区别,可能也是两个国家正在进行战争的原因导致。三位翻译者都来自瑞典中部,因此在新的圣经里面加入了一些特殊的中部瑞典语的特征。

虽然圣经的翻译为正字法的标准指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在该世纪的其余岁月里拼写变得更加不确定。19世纪初期,关于拼写的讨论争执不定,直到19世纪下半世纪,正字法才达到普遍接受的标准。

当时大写字母还没有标准化。受德语影响,名词都是大写的,其它大写则很少。由于圣经的印刷采用粗黑体字或黑体字,因此大写字母的也不明显。这种字体一直使用到18世纪中期,之后渐渐被拉丁字体(通常为为西文粗体字)所取代。

在近代瑞典语发展时期,发音出现一些重大的变化,一些不同的辅音簇发音逐渐转为清齿龈擦音/ʃ/和/ɧ/;同时/g/和/k/逐渐向/j/和清龈颚擦音/ɕ/软化,浊软颚擦音/ɣ/ 开始往对应的浊软颚塞音/g/转变。[5]


当代瑞典语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现代文学巨匠19世纪末期,随着瑞典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典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语言学术语将这个时期直至如今使用的瑞典语称为当代瑞典语(Nusvenska)。很多作家、学者、政治家以及其它公共人物对新的国家语言影响很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年-1912年)。

20世纪,标准通用的国家语言成型,全瑞典人开始使用。1906年,拼写改革后,正字法终于稳定下来,除了一些细小的差别外,基本统一格式。与如今的瑞典语相比,仅仅是动词复数形式和一些句法(主要是书面语)的不同。动词的复数形式直到1950年才废弃使用。

1960年,瑞典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被称为“你改革”(du-reformen)。以前,称呼一个与自己同等或高一些社会地位的人的正确方法是在姓前面加头衔。只有在陌生人初次会话,不清楚对方的职业、学术头衔或军衔的时候才使用“herr”(先生)、“fru”(夫人)或“fröken”(小姐)。这样在社团的谈话中介绍给第三者时会变得较复杂。20世纪初期,曾经试图用“ni”(你)来取代头衔,类似法语里的“Vous”。“du”(第二人称单数形式)用来称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ni”(第二人称复数形式)则用来称呼不熟悉的人。1950年代和1960年代,随着瑞典社会自由主义化和激进化,社会阶层的差别没有以前那么巨大,“du”开始成为标准,用于非正式和正式场合。这项改革不是一个政治法令,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态度的变化,到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改革完成。[6]


使用情况
瑞典语是瑞典的官方语言,也是该国约800万本土出生居民的母语,瑞典100万移民人口绝大多数通晓瑞典语。芬兰有5.5%人口使用瑞典语作为母语。这些芬籍瑞典人众居在沿海地区及芬兰南部和西部的海岛上地区,在这些地区,瑞典语是主要语言,其中科什奈斯、奈而珀斯和拉什莫三个城市瑞典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在北欧国家之间移民很普遍,由于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很相似,新入籍者很快就被同化,而不是孤立开来。根据美国户籍统计,大约有67,000人是瑞典语使用者,瑞典语使用者在其它国家相对较少,如巴西和阿根廷有一些瑞典人的后代,保留了他们的语言和名字。[7]在瑞典之外,大约有40,000人学习瑞典语。[8]


官方地位

一个芬兰语和瑞典语双语路牌虽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瑞典语实际上是瑞典的官方语言,被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式推荐使用。瑞典国会曾在2006年有提案将瑞典语规定为官方语言,由于一些程序上的失误没有通过。[9]

瑞典语是芬兰自治省奥兰的官方语言。该地区的26,000居民中有95%使用瑞典语作为母语。在芬兰,瑞典语与芬兰语同是芬兰的官方语言。瑞典语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以及北欧理事会的工作语言之一。根据1987年3月1日开始实行的《北欧语言条约》规定,北欧国家使用瑞典语的公民在与其它北欧国家的政府机构交流时可以不必支付任何口译或翻译的费用。[10][11]


管理机构
瑞典语言委员会(Språkrådet)是瑞典的瑞典语官方管理机构,但是并不控制语言的发展,这点与法兰西学院主要修定法语,制定语言规则有所不同。然而,很多组织和机构要求在官方文件中遵循委员会颁布的《瑞典语书写规范》(Svenska skrivregler),该规范已经成为瑞典语正字法事实上的标准。在瑞典语言委员会很多成员组织中,1786年建立的瑞典学院是影响较大的一个机构,编撰并出版了《Svenska Akademiens Ordlista》(瑞典学院字典,简称SAOL,目前已经出版了13版)、《Svenska Akademiens Ordbok》(瑞典学院辞典)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语法、拼写方面的书籍。

芬兰语言研究院是芬兰的瑞典语官方管理机构,它最重要的任务是与瑞典使用的瑞典语保持互通性。该研究院出版了《Finlandssvensk ordbok》(芬兰瑞典语词典),这是一本介绍芬兰和瑞典使用的瑞典语区别的书。


字母
瑞典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Å å Ä ä Ö ö    

瑞典语有29个字母:拉丁字母的26个加上Å / å、Ä / ä及Ö / ö。这3个字母排在z之后。'W'这个字母只出现在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和外来语)中,所以经常不算作一个独立的字母,这也是有些学者认为瑞典语只有28个字母的原因。[12]

古北欧语和古瑞典语最初用北欧古字母。中世纪时渐被拉丁字母取代。


语音特色
主条目:瑞典语发音

中部标准瑞典语的元音音位瑞典语元音众多,共有9个元音字母,17个元音音位,比世界上其它主要语言的平均元音音位多。瑞典语共有18个辅音音位,其中清硬颚软颚擦音/ɧ/和/r/在不同地区发音差别很大。

瑞典语并没有一个标准发音。在不同的方言中,元音和一部分辅音(尤其是部分清擦音和字母r有关的发音)在不同方言中有相当区别。三个主要的优势方言为:中部标准瑞典语、芬兰瑞典语、南部标准瑞典语。瑞典语的韵律在集中优势方言之间区别相当大。


词汇
大多数瑞典语的词汇源自日耳曼语族,如“mus”(鼠)、“kung”(国王)和“gås”(鹅)。宗教和科学大量词汇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从法语和后来的英语借用而来。

18世纪,大量法语词汇引入瑞典语。这些单词被音译成瑞典语拼写系统,因此发音和法语非常接近。这些词大多由于有明显的“法国口音”而容易区分出来,其重音通常在最后一个音节,如“nivå”(水准,法语为“niveau”)、“fåtölj”(扶手座椅,法语为“fauteuil”)和“affär”(商店,法语为“affair”)等。从其它日耳曼语族借用词汇的现象也很普遍,最初从汉莎同盟时期的通用语中古低地德语,后来从标准德语。其中一些瑞典语的复合字也是从德语的复合字沿用而来,如“bomull”来自德语“Baumwolle”,意为棉花,是树和羊毛两个词组合起来。芬兰瑞典语有很多术语,尤其是法律和政府术语是从芬兰语仿造而来。

和许多其它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样,瑞典语的新词通常用组合旧词的方法产生。瑞典语新词的组合方法很自由,如“solnedgång”表示日落,由“sol”(太阳)、“ned”(下)和“gång”(路径)组成。然而,就像德语和丹麦语一样,非常长的词,如“produktionsstyrningssystemsprogramvaruuppdatering”(意为“生产控制系统软件升级”)是允许的但是也是不雅的。组合名词保留他们的原来性。在名词后加上“-a”可产生一个新的动词,如“disk”(碗)转成“diska”(洗碗)、“bil”(车)转成“bila”(驾驶车)。


文法
瑞典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均会变形(inflection)。字序(word order)比较有规律:陈述句通常是S-V-O(主语-动词-受语),疑问句是V-S-O(动词-主语-受语)。


名词
语法上名词可分为两种“性别”:通性(Common)及中性(Neuter)。一些古老的用语和仪式用语仍保留了古瑞典语通性名词的雌雄之分。大多数名词是通性,但名词的性别没有规则可循,要死记。

瑞典语的定冠词连接词尾,不定冠词放在词前。冠词依名词性别变化。

名词复数变形习惯上名词可分为5类:-or、-ar、-er、-n及不变名词。

所有字尾是a的通性名词复数时加-r,该a转做o。例如,女孩:flicka(单数);flickor(复数)。
大多数字尾不是a的通性名词复数时加-ar、-er或-r(使用哪一个要死记)。
所有字尾为元音的中性名词加-n,如苹果:äpple(单数);äpplen(复数)。
所有字尾为子音的中性名词单、复数不变,如小孩:barn(单数、复数)。
有部分常用名词的复数变形是不规则的。


动词
动词有4类。大多数动词词尾的变化有规律:原型是-a、现在式是-r、过去式则是-de、-te或-dde。人称和单复数通常不会影响动词。除规则变化外仍有不少常用动词是不规则变化。


常用对话
你好!Hej!
欢迎!Välkommen!
再见!Hej då!
谢谢!Tack!
不客气! Varsågod!
非常感谢! Tack så mycket!
对不起! Förlåt!
没关系! För all del!
是。Ja.
否。Nej.

脚注
详细书名见参考资料一节。

1.^ Crystal,《斯堪的那维亚语》
2.^ Bergman,第21–23页。
3.^ Pettersson,第139页。
4.^ Pettersson,第151页。
5.^ Pettersson,第138页。
6.^ 《Nationalencyklopedin》(国家百科全书)文章“du-tilltal”和“ni-tilltal”
7.^ 《芬兰-一个移民国家》,2007年9月21日访问。
8.^ 《学习瑞典语》,2007年9月21日访问。
9.^ 《Svenskan blir inte officiellt språk》(瑞典语没有通过官方语言的立法),瑞典电视台,2005年12月07日播出,2007年9月21日访问。(瑞典文)
10.^ Konvention mellan Sverige, Danmark, Finland, Island och Norge om nordiska medborgares rätt att använda sitt eget språk i annat nordiskt land,北欧理事会官方网站,2007年9月21日访问。
11.^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Nordic Language Convention》北欧语言条约签订20周年,北欧新闻,2007年2月22日播出,2007年9月21日访问。
12.^ 杨迟,第25页。
[编辑] 参考资料
(中文) 王晓林(1991年),《瑞典语语法》(Svensk Grammatik),外语教育和研究出版社,ISBN 7-5600-0621-3。
(中文) 杨迟(1993年),《瑞典语》(Svensk),外语教育和研究出版社,ISBN 7-5600-0605-7。
(瑞典文) Bergman, Gösta(1984年),《Kortfattad svensk språkhistoria》(简明瑞典语历史),ISBN 91-518-1747-0。
(瑞典文) Bolander, Maria(2002年),《Funktionell svensk grammatik》(实用瑞典语语法),ISBN 91-47-05054-3。
(英文) David Crystal(1999年),《The Pengui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企鹅语言百科全书),ISBN 0-14-051416-3。
(英文) Dahl, Östen(2000年),《Språkets enhet och mångfald》(语言的单一性和多元性),ISBN 91-44-01158-X。
(瑞典文) Engstrand, Olle(2004年),《Fonetikens grunder》(语音学基础),ISBN 91-44-04238-8。
(瑞典文) Elert, Claes-Christian(2000年),《Allmän och svensk fonetik》(通用瑞典语语音学),ISBN 91-1-300939-7。
(瑞典文) Garlén, Claes(1988年),《Svenskans fonologi》(瑞典语音韵学),ISBN 91-44-28151-X。
(英文) 国际语音学学会(1999年),《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国际语音学学会指南),ISBN 0-521-63751-1。
(瑞典文) Kotsinas, Ulla-Britt(1994年),《Ungdomsspråk》(年轻的语言),ISBN 91-7382-790-8。
(瑞典文) Pettersson, Gertrud(1996年),《Svenska språket under sjuhundra år》(瑞典语700年历史),ISBN 91-44-48221-3。
(瑞典文) Svensson Lars(1974年),《Nordisk Paleografi》(北欧古文书学),ISBN 978-91-44-05391-2。
(瑞典文) 《Dagens Industri》(瑞典工商业日报),2005年5月3日。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瑞典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瑞典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瑞典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瑞典语字母和发音
NHK瑞典语广播
Ethnologue有关瑞典语的资料
瑞英字典
瑞典语-拉丁语字典(英文)
初级瑞典语在线教程
Swedish 101 在线学习瑞典语的一个网站
瑞典语常用会话
林林小筑有关瑞典语学习的资料汇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10-04-10
3   西日耳曼语支
地理分布: 起源于莱茵河、阿尔卑斯山、易北河及北海之间,现时已在世界广泛流通。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分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
低地法兰克语
低地德语
高地德语
ISO 639-5: gmw
语言学人列表: IEFBB

西日耳曼语支是日耳曼语族中最大的一支,包括德语、英语和弗里西语,还包括荷语及南非语。日耳曼语族其他的分支尚有北日耳曼语支和东日耳曼语支。

历史
西日耳曼语支下面有各种分支语言,但这些并不是从某个单一的“原始西日耳曼语”分化演变下来。这样分类主要是为了将地理上相近、相互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的语言进行概括;此支下某些语言在某些方面也与北日耳曼语或东日耳曼语相近。

  族谱
请注意,日耳曼语族下的分类很难准确定义;大多数都拥有方言连续性,邻近的方言能够互相理解,距离较远的则不能。

西日耳曼语支

高地德语
古高地德语(Old High German)(goh)
德语
古法兰克语(Old Frankish)(frk)
中部德语
东中部德语
标准德语 (deu)
低地西里西亚语(Lower Silesian German)(sli)
上撒克逊语(Upper Saxon German)(sxu)
西中部德语
卢森堡语 (ltz)
法兰克语(Mainfränkisch)(vmf)
巴列丁奈特德语 (Pfaelzisch)(pfl)
林堡语 (lim)
库尔施语(Kölsch)(ksh)
宾夕法尼亚德语 (pdc)(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居住的阿们宗派与其他群体使用)
上德语
伦巴底日耳曼语 (lng)
阿勒曼尼语
斯瓦比亚语(Swabian German)(swg),包括 Stuttgart
低地阿勒曼尼语,包括 Alsatian 和巴塞尔德语 (Basel German)
阿勒曼尼殖民语(German, Colonia Tovar,委内瑞拉德国殖民者后裔使用)(gct)
高地阿勒曼尼语(High Alemannic German),包括伯尔尼德语(Bernese German)和苏黎世德语(Zürich German)
最高地阿勒曼尼语(Highest Alemannic German)
瑞士德语(Schwyzerdütsch)(gsw)
瓦尔瑟语(Walser)(wae)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Austro-Bavarian)
巴伐利亚语(Bavarian)(bar)
北巴伐利亚语,包括 Nuremberg
中巴伐利亚语,包括慕尼黑、维也纳
南巴伐利亚语,包括Innsbruck, Klagenfurt. 意大利 Bozen-Bolzano
辛布里语(Cimbrian)(cim)
哈特德语(Hutterite German, 又名 Tirolean,哈特派信徒使用)(geh)
默切诺语(Mócheno)(mhn)
意第绪语(从希伯来语和其他语言输入很多字汇,传统上用希伯来字母书写)(yid)
东意第绪语 (ydd)
西意第绪语 (yih)
Wymysorys(从低地撒克逊语、荷兰语、波兰语和苏格兰语输入很多字汇,几近灭亡)(wym)
低地日耳曼语
低地法兰克语
古低地法兰克语(Old Low Franconian)(odt)
中古荷兰语(Middle Dutch)(dum)
荷兰语 (nld)
佛兰芒语(Vlaams)(vls)
西兰语(Zeeuws)(zea)
南非荷兰语(从其他语言输入很多字汇)(afr)
低地德语(从古撒克逊语/古低地法兰克语变化下来)
中古低地德语 (gml)
古撒克逊语 (osx)
Achterhoeks (act)
Drents (drt)
Gronings (gos)
低地撒克逊语 (nds)
门诺低地德语(Plautdietsch 或 Mennonite Low German,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居住的门诺会信徒与其他群体使用)(pdt)
Sallands (sdz)
Stellingwerfs (stl)
Twents (twd)
Veluws (vel)
西发利亚话(Westphalien,地名译作威斯特法伦)(wep)
东弗里西语 (frs)
盎格鲁-弗里西语
古弗里西语 (ofs)
弗里西语、西弗里西语 (fry)
北弗里西语 (frr)
沙特弗里西语(Saterfriesisch)(stq)
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由古代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等西日耳曼诸部族的方言互相影响而成)(ang)
中古英语 (enm)
英语 (eng)(输入大量拉丁语字汇和语法,大部分通过诺曼法语而来,很多方言。参看英语种类列表)
低地苏格兰语 (sco)
海岛方言
北部方言(包括 Doric 方言)
中部方言
南部方言
乌尔斯特语 (Ulster Scots)
都市方言
Yola(爱尔兰东南部)



(1)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
Plattdüütsch, Nedderdüütsch, Neddersassisch
使用国家及地区 德国, 荷兰
使用人数 母语使用者约 3 百万,大约 1 千万人懂得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低地德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nds  
Ethnologue
第14版: SXN
ISO 639-3: nds – 低地德语(一般)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低地德语(Plattdeutsch、Plattdüütsch),又称低地萨克逊语、古萨克逊语,是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主要使用者在德国北部、丹麦南部和荷兰东部,另外亦有使用者在波兰沿海地区,以及如加拿大等地的移民社群。

根据其语言学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西低地德语和东低地德语。

由1999年起,德国根据 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 ,认可低地德语为区域性语言。低地德语并未标准化,但在德国,北低地萨克逊语有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中使用。

目录

1 消歧义
2 历史
3 字源
4 地理分布
5 语言情况
6 内部链结
7 外部链接


消歧义
德国北部的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即低地德语区并不在德荷两国的交界处戛然而止,而是延伸至荷兰东部。


历史
德国萨克森人连同其语言透过民族迁徙向南方、西南甚至是英国扩散。贝达·菲内哈皮里斯(Beda Venerabilis)称尚居留在德国的萨克森人为古萨克森人,因此古萨克森语为低地德语最古老的发展阶段。古萨克森语经由一块区域向外扩展,即今日含括荷尔斯泰因(Holstein ,不包括东部),施托尔马恩(Stormarn),下萨克森,威斯特法伦(Westfalen)及荷兰东部之处。百年以来,在Wendland(萨克森人称Wenden为维斯拉夫人,他们讲索布语)还是存有斯拉夫与萨克森语的灰色地带。

由于英国的日耳曼人原先定居于今日北德,因此盎格鲁·萨克逊的方言连同古英语皆和低地德语(古萨克逊语)有着强烈的一致性。中古世纪时,虽然其原先的亲属关系依旧清晰可见,但也因为法语(罗曼语)的干扰以及英语文法日渐减化使得其相同处大大降低。所以英语尚保留着西日耳曼语的基本特征。

伴随着东进(东方殖民)的同时,古低地德语也跟着扩张。然后直至1225年,中古低地德语则继续向东方蔓延。新的语言万花筒产生了:梅克伦堡语(Mecklenburgisch)、波莫语(Pommersch)、南梅克语(勃兰登堡语,Südmärkisch / Brandenburgisch))、下普鲁士语(Niederpreußisch,并非波罗的海的古普鲁士语)、波罗的海沿岸或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城市与农庄之低地德语。此外,中古低地德语也成功的将丹麦语及北弗里西亚语的分布挤向北方,而将东弗里西亚语推向东福里斯兰(Ostfriesland)。所有新的低地德语区为所谓的殖民书面语或是在文法与字汇上有独特之处的殖民方言。因此,今日在该地区的方言还存有动词变化发音规则相同的现象,如高地德语、西部低地德语,以及在东部、石勒苏益格(Schleswiger Platt) 与东弗里西亚(Ostfriesischen Platt) 之低地德语对于动词“做”人称复数的变化有所不同,如下所示:

高地德语 西部低地德语 东部低地德语 汉语
wir mach-en wi maak-t wi mak-en 我们做
ihr mach-t ji maak-t ji mak-en 你们做
sie mach-en se maak-t se mak-en 他们做

历史上低地德语通用的领域遍及荷兰、德意志帝国低地德语区以及1945年之前的波兰。

之后下法兰克语(Niederfränkisch)在荷兰与比利时以书面及文化语言充当为独立国家的象征,相对于标准德语或是标准荷兰语的形式,德国与荷兰境内的低地德语之方言逐渐退化。今日只有在乡下地区才会将此种语言作为日常沟通用。

低地德语持续衰败可分成两阶段。约在16、17世纪之交,首先在书面语的情势上为标准德语所取代。受过教育之市民依从城市及封地的统治者,在书面语的使用也改用标准德语。虽然大部分北德居民在口语上还是既具使用低地德语,但是该语言持续失去功能性与重要性,以致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该社会阶层接受了其他阶层所使用的标准德语。最后,区域古老之语言在实质上变为少数人的日常用语,特别是乡下民众才会使用。

随着社会现代化,低地德语发展及存活的机会越来越渺小。19、20世纪社会发展之过程迫使它成为不受重视的民众用语。工业化与都市化不只大大的限制人们使用低地德语的机会,也促使在区域民众语原应占一席之地的地方语趋衰微与瓦解。透过学校与教育事业之普及与社会生活官僚化及教育民主化最候促进并稳固民众使用之大众语言变为标准德语。

长期以来,低地德语受到源自于教堂、学校、政治、文学与科学,与至20世纪家庭之排挤。二次大战以降,大量来自于其他方言区的人民也是该语言在过去50年受到侵蚀的帮凶。地区间想要复兴该语言的尝试却也因为大众媒体推坡助澜快速进展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低地德语曾经是重要的书面语,也是汉萨同盟所使用的语言与长时间为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地区的通用语。语言研究者称这些语言史的发展时期为中古低地德语(约西元1200至1600年)。低地德语不仅是书面语,更是当时多样化的方言(现今却难以加以重建)。虽然如此,中古低地德语的书面语直到近代还是可以文件、书籍与证书中看的到其踪迹。当时的语言中心位于汉萨同盟之大城市卢卑克;城市同盟崩解后,低地德语还是在地区层面上继续的使用。

北德的低地德语之书面持续受到标准德语的胁迫而降成方言的水平。汉堡与不来梅直到十年前,低地德语之日常用语在其他乡下的方言衬托下更显得高尚,是往昔高雅书面语最后残存之物。


字源
古低地德语时期,古低地德语在国内并无统一的名字。在拉丁文的篇章可以发现到萨克森语的称呼方式。中古低地德语阶段,低地德语则是被称为是düdesch或是 düde,此为特别为了区分外来语及拉丁语所命名的。因此,在15世纪许多北德的城市存在着这样的语言来和学校中所学习的拉丁语做对比。

若欲将本身的语言来和高地或低地德语有所分别,可以使用上述的语言(unse düdesch, sassesch düdesch 或 moderlike sprake)。15、16世纪最常用的概念则是撒克森语(sassesch),亦称sassesche sprake或加上前缀而成为nedder-sassesch。16世纪以来,也有nedderdüdesch 及nedderlendesch(低地德语)的称谓。

17世纪则出现Plattdeutsch(低地德语)的说法,并使得sassesch等等的名称为Niederdeutsch(低地德语)的命名方式所取代。低地德语的新名源自于荷兰语。最早的佐证可在荷兰代尔夫特城印刷的新约中可见一斑。于标题及前言即指此书是由低地德语所撰写,亦即以明确优良的国语(与较少人可以了解的学校用语做比较)。低地德语的形容词plat并非指未赶上高地德语或是低地的元音转移,而是指清楚明了,众所皆知的意思。方言变体称为是低地(Platt)不仅在低地德语中渐渐普及,西中部德语亦是。

20世纪初,低地语部分还是称为是低地德语(Nederduitsche Taal),由低地语所改革的教派直到20世纪中期还是公认透过低地德语改革的教派(Nederduitsch Hervormde/Gereformeerde Kerk)。新教教会在南非引发重要的潮流,今日亦有这样的称谓(Nederduitsch Hervormde Kerk)。德国则是沿用低地撒克森语来做为低地德语的同义词。另外一个同义词则是Plattdeutsch。两个名词间的差异在于,Niederdeutsch为专业术语,而Plattdeutsch则是民众称谓语。


地理分布
低地德语使用于北德。以本拉特线(Benrather Linie)抑或是稍微北偏的宇丁尔线(Uerdinger Linie)为其最南界。特别东低地德语之等语线今日越往北偏。1984年最后一次大规模针对该语言情况之研究指出,当时使用低地德语者约有八百万人。2006年者最多有5-8百万人会说低地德语。

荷兰东北方的语言变体在历史上隶属于低地德语。但是由于荷兰语为主要的语言并对荷兰的方言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尚有语言学者根据今日方言之情况将它视为是荷兰语的语言变体,而非德语之语言变体。

以历史的观点来看,下法兰克语(Niederfränkisch)昔日为低地德语中的一支。今日的语言学主要不再支持这样的看法。因为经由今日之方言情况可知,下法兰克当地的方言与低地德语相似的程度就如同中部法兰克语一般。所以鉴于语言之特征无法将其归类至低地德语。其实这样的观点有些过时,因为根据史料,以前存在着古德语,它的出现将低地德语与高地德语一分为二,这各部份可参见西日尔曼语的部份(Westgermanische Sprachen)。

低地德语区在历史上曾遍及东普鲁士。由于德国民众在二次大战后惨遭驱逐的缘故,现今隶属于波兰与俄罗斯的区域中之德语与其方言早已灭绝。而原属于西普鲁士之方言布劳铁语(Plautdietsch)却从乌克兰向世界的不同的区域扩散,使得今日在美国、墨西哥、巴西等都可以看到其踪迹。

将下莱茵语归纳入低地德语中相当的有问题。它应该是下法兰克语的一支。依照语言之类型,下莱茵地区的方言与荷兰方言的亲属关系较邻近的德语来的浓厚。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方言与标准荷兰语以及标准德语越来越接近,以致于今日在下莱茵地区普遍使用德国方言。但是该地区之方言因为未跟上高地德语元音移转(Hochdeutsche Lautverschiebung)的脚步,因而并非高地德语之方言。另一方面,比起低地德语,它也与法兰克莱茵语(fränkisch-rheinisch)之方言有较深的亲属关系。对于语言研究者而言,这可能是因为下莱茵区的方言在文学上无法透过低地德语的方言来描写所导致的结果。


语言情况
低地德语对于20世纪之语言学而言颇具争议;由于其功能受局限(只由特定族群所使用)而被划分至方言的范畴,但是大多数使用该语言者却也将之视为是独立之语言。此外,低地德语也非具同质性,是由许多不同的方言所组成。

欧洲议会是承认在德国以及荷兰境内的低地德语为正式的语言且加以保护。德国相关的规定与1999年正式生效。在一些德语联邦国家中明文规定禁止歧视低地德语。因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Schleswig-Holstein)当局不只需要用低地德语来回应及提出建议,也须以该语言来回答问题。联邦法院也确立,若向慕尼黑的联邦专利局申请专利时,必须以低地德语提出。而在德国,低地德语(下萨克森语, Niedersaechsisch)是以特殊之地方语言来运行。

在科学的领域中,低地德语已从其他德语之语文学开端中独立出来。多数使用低地德语者始终深信该语言有其独到之处。而低地德语所使用的字汇直至今日与现今的荷兰语几近相同(除了少数的借用字与语言持续的发展外)。此两种语言变体的文法结构也是一致的,不同处只在于发音(德国下莱茵邦(Niederrhein)所使用的下法兰克语(Niederfraekisch)为例外,与荷兰语发音较为相近)。

低地德语如同其他方言为适用于家庭的语言。语言学家史提勒马赫(Stellmacher)以不来梅联邦议会议员为例,虽然该议员无法说出流利的低地德语,但是乐于在言谈对话中纳用低地德语的词句用语。借此,他希望可以营造出较好的氛围及拉近与听众及说话对象的距离。在北德邦联之邦议会中,特别是论及低地德语的议题格外的会采用低地德语交谈。这使得议员间的气氛更加的融洽并起缓和的作用。但这也指人们喜欢在谈论较不重要之议题时使用低地德语。虽然低地德语中也有一些严肃的文学以值得思考的戏剧,只是民众在讨论低地德语文学及戏剧艺术较偏爱轻松快乐的主题。低地德语文学及戏剧不仅为人肤浅地做消遣用,且可能是较严肃的这个特点,导致其不自觉偏向冷门。低地德语长期为人局限在私人之主题,使用于非公开之场合及所谓的市井小民的生活环境中,皆是最佳佐证。


内部链结
德语维基的低地德语条目

外部链接
Information:

What is Low Saxon? An introduction article to Low German;
Ethnologue report for Low Saxon (kind of unprecise, but Ethnologue are not planning an update any time soon)
List of links, provided by the Lowlands List;
Streektaal.net, information in and about various Low German dialects;
Nu is de Welt platt! All known resources in and about Low German;
Niederdeutsch/Plattdeutsch in Westfalen, by Olaf Bordasch;
Mönsterlänner Plat, by Klaus-Werner Kahl;
Tizárrio's Veluywse websyde, by Tizáriio Ilaino;
Plattdeutsch heute, by
Organizations:

Van Deinse Instituut (Twente, the Netherlands)
IJsselacademie (Overijssel and Veluwe, the Netherlands)
Staring Instituut (Achterhoek, the Netherlands)
Oostfreeske Taal (Eastern Friesland, Germany)
Drentse Taol (Drenthe, the Netherlands)
Stichting Stellingwarver Schrieversronte (Friesland, the Netherlands)
SONT (General,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 für niederdeutsche Sprache e.V. (General, Germany)
Writers:

Gertrud Everding (Northern Low Saxon - Hamburg, Germany)
Marlou Lessing (Northern Low Saxon - Hamburg, Germany)
Clara Kramer-Freudenthal (Northern Low Saxon - Norderstedt, Germany)
Johan Veenstra (Stellingwarfs - Friesland, the Netherlands)
Musicians:

Skik (Drents/Dutch - Drenthe, the Netherlands)
Jan Cornelius (East Frisian - Ostfriesland, Germany)
Törf (Gronings -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Eltje Doddema (Veenkoloniaals -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Boh foi toch (Achterhoeks - Gelderland, the Netherlands)
Unorganized links:

http://www.plattmaster.de/
http://www.platt-online.de/
http://www.zfn-ratzeburg.de/



(2)  高地德语

高地德语 (德语:Hochdeutsch)泛指今日的标准德语的各种方言,包括:卢森堡语及意第绪语,以及各种在德国中、南部和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卢森堡等地、邻近德国的比利时、法国(主要在阿尔萨斯及洛林北部)、意大利及波兰等国部份地区的通行德语方言。德语在罗马尼亚、俄罗斯、美国、阿根廷 及纳米比亚的特定地区亦有通行。

"高地"所代表的山脉是德国的中部及南部以及阿尔卑斯山。相对于低地德语是代表德国北部沿岸地区。

目录

1 历史
2 谱系
3 参看
4 外部链接


历史
高地德语起源的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及奥地利等地是标准德语发展的重要根源。

高地德语的过往形式被称之为古高地德语及中古高地德语。


谱系
德语
中部德语
东中部德语
标准德语
低地西里西亚语
上撒克逊语
西中部德语
卢森堡语
德国西部一些方言
宾夕法尼亚德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居住的门诺会信徒与其他群体使用)
上德语
阿勒曼尼语
瑞士德语
斯瓦比亚语
阿勒曼尼殖民语(委内瑞拉德国殖民者后裔使用)
瓦尔瑟语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巴伐利亚语
辛布里语(从意大利语输入大量词汇)
默切诺语(Mócheno)
哈特德语(哈特派信徒使用)
Fränkisch(1800年代灭亡)
意第绪语 (从希伯来语和其他语言输入很多字汇,传统上用希伯来语字母书写)
东意第绪语
西意第绪语
Wymysojer(从低地撒克逊语、荷兰语、波兰语输入很多字汇,几近灭亡)

参看
古高地德语
中古高地德语

外部链接
今日德语方言分布 (德文)

附录:1  德语


本条目讲述语言学上的德语。对于非德语地区的普通人来说,德语往往是指标准德语。
德语
Deutsch  
发音: [dɔʏ̯tʃ]
使用国家及地区 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其他37个国家  
区域 西欧
使用人数 1.25亿(9.5千万为母语,3千万为第二语言)  
排名: 11
语系 印欧语系
日尔曼语族
  西日尔曼语支
   高地德语
    德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欧盟;作为地方性官方语言的:丹麦、意大利、波兰、法国。(在1990年前的纳米比亚是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de
ISO 639-2 ger (B)  deu (T)  
Ethnologue
第14版: GER
ISO 639-3: 分别为
deu – 标准德语
gmh – 中古高地德语
goh – 古高地德语
gct – 委内瑞拉阿勒曼尼语
bar –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cim – 辛布里语
geh – 哈特德语
ksh – 库尔施语
nds – 低地德语
sli – 低地西里西亚语
ltz – 卢森堡语
vmf – 美因-法兰肯德语
mhn – 默切诺语
pfl – 巴列丁奈特德语
pdc – 宾夕法尼亚德语
pdt – 门诺低地德语
swg – 斯瓦比亚语
gsw – 瑞士德语
uln – 新几内亚拉包尔德语
sxu – 上撒克逊语
wae – 瓦尔瑟语
wep – 斯特法伦语
yid – 意第绪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德语(Deutsch听 文件·播放·帮助)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一门语言。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内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目录

1 历史
2 分布
3 德语的字母表
3.1 乱码问题
4 发音
4.1 重音
4.2 语调
4.3 元音(元音)
5 语法
6 德语方言
6.1 高地德语
6.2 低地德语
6.3 瑞士德语
6.4 官僚德语
7 其他语言对德语的影响
7.1 英语对德语的影响
8 常用句子
9 基本词汇
10 参看
11 外部链接
11.1 词典及翻译
11.2 语法
11.3 德语学习信息


历史
中世纪初期德语这个词首次出现。其词根来于日耳曼语中的人民(thioda, 形容词 thiodisk)一词,意思是这是一种被老百姓使用的语言。当时法兰克人的高级阶层一般使用拉丁语,后来法语。德语当时并不是一种统一的语言,它是许多地方方言的总称。

中世纪德国境内诸侯割据,加上交通不便,各个德语方言的发展相差很大。虽然有建立一个共同语言的试图,但一般它们都只局限于一个地区,而且只在一定的阶层中被利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语在汉萨同盟最兴盛的时候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海地带成为当地经商的通用语言。

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德语的统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通过宗教改革路德圣经所使用的德语方言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开始编辑他们的最广泛的德语字典。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1901年经过小的更改后这部字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的规则作品。其中的规则一直到1998年才被得到新的修改。1998年的修改主要改进了一些非常不规则的语法,另外简化了一些规则。此外一些在民间通用的,按过去的正体法错误的写法被认可为正确的了。修改施行后老的写法算做“过时的,但并非错误的”。


分布

德语使用分布图。其中黑色部分是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官方语言之一:

比利时(还有法语和荷兰语)
意大利(还有意大利语、法语和斯洛文尼亚语)
卢森堡(还有卢森堡语和法语)
瑞士(还有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法国(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在以下国家德语是少数族裔语言(按说使用人数多少排列):

丹麦
法国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波兰
罗马尼亚
多哥
纳米比亚
巴拉圭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
荷兰
乌克兰
克罗地亚
摩尔多瓦
拉脱维亚
爱沙尼亚
立陶宛
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在欧洲常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之一,在日本医学的术语是德语,而不是拉丁语。


德语的字母表
德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除了拉丁字母的26个字母外德语还有四个字母的变体。

德语字母
A a (Ä ä)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Ö ö) P p Q q R r S s (ß) T t U u (Ü ü) V v W w X x Y y Z z

请参阅ß。
其中 Aa、Ee、Ii、Oo、Uu 以及三个变体字母 Ää、Öö、Üü 为元音字母。其他为辅音字母。


乱码问题
由于德语的计算机编码为西欧语言,国际标准为ISO-8859-1,所以在使用GB系列或BIG5编码的中文系统(如常见的Windows系列)中用一些纯文本无法正确显示变音字符,必须将德文文字转换为Unicode编码才能在文字编辑工具中正常显示。特别是在使用默认GB2312的浏览器查看没有给出语言编码的德文网页时也会出现乱码。但在中文版的GNU/Linux中由于默认使用了UTF-8而避免了乱码。如果变音字符直接用GB系列或BIG5编码保存再次打开就会变成乱码。


发音
主条目:德语音系学
德语的发音并不统一。以下主要是在德国使用的标准德语。


重音
德语词的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但不是非常规则,尤其表现在外来词上。大部分情况下词干的音节为重音(如'Spra-che,语言),但有时也有前缀(首码)(如'Aus-spra-che,发音)或后缀(尾码)(如Bä-cke-'rei,面包坊)为重音的。假如一个词是由多个词合成组成的那么第一个组成部分词得重音。外来词的重音一般按该词在其原语言来标重。得到重音的音节一般发音比较响一些。假如该音节是长音的话,这个音节往往被故意更加拖长一些。


语调
德语的语句有降调,升调和平调。降调一般用在肯定句中。升调一般用在问句中。平调一般用在主句和从句之间。


元音(元音)
德语有15个元音(元音):[aː]、[a]、[iː]、[ɪ]、[oː]、[ɒ]、[uː]、[ʊ]、[eː]、[ ɛ]、[øː]、[œ]、[yː]、[ʏ]和[ɛː],[ɛː]没有短音。


语法
主条目:德语语法
德文属于语法学上所谓“屈折语”,即德语主要靠词形变化,而不是像孤立语一样靠语序、虚词来表达清楚一个句子的含义,如汉语。德文属于语法较为传统的语言,它保留了较多来自古代的静词的格词尾变化以及动词的变位。相对于英语、荷兰语、瑞典语这些日尔曼兄弟语言而言,德语的语法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但和俄语、波兰语、拉丁语等非同族语言相比,德语的屈折变化相对来说又是简单的。

德语名词分为三个性,四个格,有单复数之分。名词通过其本身及修饰、定义它的形容词、副词、冠词之变化来体现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功能和意义,称为变格,而德语的动词需要根据人称和时态、语态而变化,称为动词变位。其规则比较复杂。

[编辑] 德语方言
德语是德国和周围国家使用的一些方言的统称。 德国方言一般分为低地德语和高地德语两种。(某些语言学家认为,不宜把低地德语作为德语的一部分。[来源请求])

现代德语方言分为中部德语和上德语两部分,标准德语以中部德语为基础。奥地利和瑞士的方言属于上德语。 德语语言区南部有比较多的方言如奥地利方言、施瓦本方言、巴伐利亚方言、黑森方言、科隆方言、柏林方言等。一般来说越向南方方言的发音越强硬,多短音,多a音。


高地德语
主条目:高地德语
高地德语,南部德国、奥地利、瑞士的德语方言。高地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

值得注意的是,常有人将高地德语与标准德语混为一谈,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高地德语对应的德语词汇是Oberdeutsch,“Ober”一词意为“高处、上方”,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而标准德语对应的德语词汇则是Hochdeutsch,其中“hoch”一词也有“高”的含义但在这里则意为“高贵的、高级的”,而不是指地理概念。 Hochdeutsch 一词在德语中专指标准德语,标准德语发音以德国中部(汉诺威周围)方言为基础,德国、奥地利、瑞士使用相同的德语正字法。


低地德语
主条目: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通常分为三大体系:

1.东低地德语,包括柏林、梅克伦堡等地区所使用的东、西普鲁士德语都属于东低地德语。
2.低地萨克森语,例如北美堪萨斯的德裔群体所使用的门诺低地德语Mennonite Plautdietsch,不来梅、杜塞尔多夫等地使用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下萨克森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绝大多数城市、以及荷兰东南部很多省的一部分。
3.低地法兰克语,包括荷兰语、比利时的佛拉芒语(它与荷兰语虽然用词不同,但对应词的发音相同)、荷兰的西林堡语等,所以实质上荷兰语也是一种低地德语,只不过因为政治因素被独立称为荷兰语。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低地德语是一些独立的语言,而不是德语的一些方言。低地德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受到标准德语的冲击很大。今天在德国北部地区仍广泛使用低地德语。低地德语保存了日耳曼语族中一些比较原始的成分,它们与荷兰语和古英语的共同点比同各类高地德语之间更接近。各类低地德语的发音通常比较柔软,e:音和长音比较多。

瑞士德语
一般语言学家认为瑞士德语是德语的一个方言,它与施瓦本方言比较接近。但瑞士德语的发音与标准德语的发音相差悬殊,以至于一般德国人听不懂。瑞士德语的正体法与标准德语的完全一致,虽然在瑞士也有人利用瑞士德语的发音来书写,但这种书写方式不被正式承认。


官僚德语
官僚德语是德国机关、法庭等等使用的语言。理论上来说它是最标准的德语了。但因为官僚德语语句往往非常累赘(从句套从句等等),混有许多机关、法庭用的缩写和引用法律,公报的条例,加上许多官话中的特用词(比如火灾在官僚德语中不用一般人使用的 Brand 一词,而用冗长的 Feuerereignis ,失火事故),教育比较低的德国人,或对一个专业不熟悉的人也往往看不懂用官僚德语写的公报或官方信件。官僚德语常被用来讽刺德国庞大死板的官僚机构。


其他语言对德语的影响
对德语影响最大的语言是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时的学术和高阶层语言今天德语中许多学术概念或表示抽象概念的词依然来自于拉丁语或希腊语。这些词今天一般都已经被德语化了。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中世纪诸侯逐鹿之地。德语中含有许多从其他欧洲语言(如法语、波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希伯来语]等等)来的外来词。许多这些外来词在其拼写和发音上都未加改变地被吸收了。


英语对德语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语影响最大的外语是英语。英语有时被戏称为“新标准德语”。据曼海姆的德语研究所2004年初统计,在过去10年中德语中共产生了约700个新词,其中40%以上直接来自英语或是英语与德语组成的混合词。英语对德语的冲击来自下面三个方面:

许多新的科技术语直接由英语进入德语词汇。有些术语虽然也有相应的德语词,但英语原词被更广泛地应用和接受(如 Computer/Rechner,DNA/DNS 等等)。
许多跨国公司(甚至德国的跨国公司,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内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
在德国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感到德语陈腐,英语比较“酷”。说英语或使用英语词汇会显得一个人时尚、先进。许多广告完全使用英语。一个经理人员在做报告时不用英语词汇会显得他落后、不够国际化,因此有可能危及到他将来的发展。
虽然德国政府不像法国使用强制措施维护法语那样来维护德语,但德语的英语化问题已经被社会意识到。许多有影响的报刊和电视文化节目抨击这个趋势,但它们自身也往往无法摆脱和漠视这个趋势的要求。

德语中也有自己创造的“仿英语(或称德制英语)”词汇。最具代表性的是Handy(手机)一词,英语中handy是个形容词,意思是“便于使用的”。


常用句子
Guten Tag. 日安。
Guten Morgen. 早安。
Guten Abend. 晚上好。
Gute Nacht. 晚安。(Good night.)
Wie geht es Ihnen? 您好吗?(How are you?)
Vielen Dank. 非常感谢。
Herzlich willkommen! 欢迎光临!
Auf Wiedersehen! 再见!
Danke! 谢谢!
Danke schön! 多谢!
Bitte schön! 不客气/请!(You are welcome.)
Wie heißen Sie? 阁下贵姓大名?
Entschuldigung! 打扰一下。对不起。
Egal! 随便!
[编辑] 基本词汇
ich 我(第一格)

du 你(第一格)

er/sie/es 他/她/它(第一格)

Sie 您/您几位(第一格)

wir 我们(第一格)

ihr 你们(第一格)

sie 他们/她们/它们(第一格)


参看
标准德语
德语音系学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德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德语Sprachtausch.net
German 101 Learn German online
deutsch-chinesisches Wort- und Satzlexikon— 德汉词典
Steinke-Institut— 德国波恩施丹克学院
德国德语学院-慕尼黑德文班
German language learning audio software
Online Learno german course Free online German tutorial at Learno.com
Culturally Authentic Pictorial Lexicon Free online visual lexicon of the German language with authentic photos from German speaking world.
Sprachtausch.net — 德语网站找到某人教您,例如德语在替换以您的语言
Ethnologue report for German
Internet Handbook of German Grammar
German resour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earn German Online with this internet German course for beginners
德国之声提供网上学德语-免费下载德语教材
German courses in Germany
网上免费学说德语
Verein Deutsche Sprache (in German)
A beginning German Language Textbook under development at Wikibooks
Digital Wenker-Atlas Project publishing the 19th century Linguistic Atlas of the German Empire
List of online German-related resources
That awful German language — A humourous essay by 马克·吐温
Why learn German? A German language profile
Why learn German? — 12 reasons to learn German
Short summary on German language and varieties with a map!
Free German Language Tutorial from ielanguages.com
Passwort Deutsch - A German course
Learn German Online containing free courses
Articles on learning German Also has a service whereby learners of German can send questions to a German teacher
Learn and listen to useful expressions in German - 德语 (德国) > 汉语(普通话) Each expression is presented with an audio recording and an illustration

词典及翻译
使用Google自动将德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德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德语-英语双向在线词典和德语词汇训练
在线汉德词典 DeHanCi 德汉汉德单词和句子双向词典
《德语助手》在线词典Godic.net 德语助手官方主页,提供德汉、汉德、德英、德德及大量德语例句。
迈迪德语在线词典,提供德汉、汉德、德英、德德及大量德语例句。
欧华德语在线翻译 德汉,汉德,德英在线翻译大词典.
Chinalink Chinesisch-Deutsches Wörterbuch German-Chinese-German dictionary at Chinalink.de
Wortschatz Projekt Deutscher Wortschatz
The LEO Online Dictionary German-English-German dictionary at Leo.org 网上德语字‧辞‧句典
TU Chemnitz Dictionary a 185000+ Germ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proverbs and pronounciation
dict.cc: User-editable German-English-German Dictionary works similar to Wikipedia, more than 840,000 keywords (420,000 translation pairs)
Odge.info uses dict.cc's data according to license page
German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German Grammar, Online Dictionary for Spelling, Infection and Wordformation for the German Language
GEODic German-English-Online-Dictionary
woerterbuch.info — Free English-German Online Dictionary with over 600.000 translations
字典 德语 German neologisms Mitmach-Wörterbuch der Worterfindungen
The Digital Dictonary Projectin German - Dictionary, Corpus and Statistics
http://www.dedict.de - English-German Online Dictionary
http://www.spell-it.net - Free English-German Online Dictionary
Wörterbuch-Übersetzung German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语法
Grammar of German
German Grammar on the Web
German Review Grammar
German Grammar Charts

德语学习信息
ANL艾而德语课程
波鸿论坛 德语学习
墨尼黑德文班 德语学习
德国文化中心
台北德国文化中心

标准德语

标准德语(德语:Hochdeutsch 或 Standarddeutsch,见下述)是作为书面语使用的德语规范性的模范变体,并作为不同方言区的交流语使用。

标准德语并不是作为特定地区的传统方言而产生的。它是作为一种书面语而产生,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史,期间作家们试图利用它来写作,以使尽可能多的地区能够看明白。直到1800年间,标准德语几乎还仅仅是书面语,对当时德国北部说低地德语(与标准德语差距甚大)的人来说,学习标准德语几乎像是学外语。之后北部发音被作为标准发音并向南方扩散,以至于有些地区(如汉诺威周边地区)的本地方言已全部灭绝了。

目录

1 术语
2 变体
3 标准德语与德语方言之间的连续体
4 音系
5 语法
6 正字法


术语
在德语语言学中,只有传统的地域变体才被称为方言,标准德语的变体则不被这么称呼。被称为Umgangssprachen(“口语”之意)的后者,从19世纪起就在德国境内逐渐取代各地的传统方言,从而形成混入方言成分的标准德语变体。

在标准德语里,“标准德语”被称为Hochdeutsch(高的德语),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这与语言学术语—高地德语使用了相同的词汇。前者里的Hoch(高)带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意义,后者里的Hoch只不过指德国地理里的高,即南方高地地区与阿尔卑斯山脉地区所使用的高地德语,与延伸至北海海岸的低地地区使用的低地德语相对应。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标准德语”逐渐地被称为Standarddeutsch(标准德语)或deutsche Standardsprache(德语标准语),如果上下文足够清晰的话,简称为Standardsprache(标准语)。


变体
标准德语存在地域性的不同,就区域而言尤其表现在德语国家间,就语言学特征而言尤其表现在词汇上(也表现在发音甚至语法的一些例子里)。标准德语的地域变体不应与德语方言的变体混淆,尽管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受方言影响,但两者毕竟是截然不同的。德语也因此被称为多中心语言(有多种标准语的语言)。


标准德语与德语方言之间的连续体
在绝大多数区域,视具体情况的不同,德语使用者使用的德语属于连续体,这种连续体是一种混合物,可从更多的方言变体到更多的标准德语变体。

在瑞士的德语区,方言和(瑞士)标准德语之间则没有这种连续体。标准德语的使用几乎仅限于书面语。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为“中间双语制”或“功能双语制”。在瑞士,人们往往只和完全听不懂瑞士德语的人才说标准德语,标准德语只被预期在学校中使用。不过,标准德语还是在当代瑞士德语的许多变体中留下明显痕迹,后者的区域性表达习惯和词汇已被标准德语同化取代。


音系
主条目:德语音系学
1898年,特奥多尔·西布斯(Theodor Siebs)在Deutsche Bühnenaussprache 首次对标准德语的语音作了规定。在其规定,音位/r/读成[r],而在当代的标准德语里,这个音的地域性差异是可接受的。


语法
主条目:德语#语法

正字法
主条目:德语正字法
德语最新的正字法从2006年8月1日起实施。

早期现代高地德语的首次标准化(非规范性的),是1534年的路德圣经。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开始编辑他们的最广泛的德语字典。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1901年经过小的更改后这部字典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的规则作品。其中的规则一直到1998年才被得到新的修改。1998年的修改主要改进了一些非常不规则的语法,另外简化了一些规则。此外一些在民间通用的,按过去的正体法错误的写法被认可为正确的了。修改施行后老的写法算做“过时的,但并非错误的”。


2  卢森堡语
  Lëtzebuergesch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卢森堡, 比利时, 法国, 德国  
区域 欧洲
使用人数 3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高地日耳曼语
    西中部德语
     卢森堡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卢森堡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lb
ISO 639-2 ltz  
Ethnologue
第14版: LUX
ISO 639-3: ltz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卢森堡语(法语:Luxembourgeois;德语:Luxemburgisch;卢森堡语:Lëtzebuergesch))是卢森堡大公国的母语。

分布
主要分布于卢森堡,也分布于邻国的靠近卢森堡的地区,如比利时的卢森堡省阿尔隆市一带、法国的洛林、德国的特里尔市一带。在法国和德国,卢森堡语被看作德语的一种方言,因为卢森堡语和德语可以互通。

  简单的短语
Jo:是的
Neen:不
Moiën:你好
Äddi:再见
Merci:谢谢
Watgelift?或Ëntschëllegt?:抱歉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卢森堡语维基百科RTL.lu Radio-Télé Lëtzebuerg
Luxembourgish - English Dictionary
Introduction to the Luxembourgish Orthography - Schanen F. (pdf)
Luxemburgische Orthographie - Memorial: 1999
Eng kleng Hëllef fir Lëtzebuergesch ze schreiwen
Luxdico
UNIVERSAL - DEKLARATIOUN VUN DE MËNSCHERECHTER
Gefahr oder Chance für das Luxemburgische?
Centre for Luxembourg Studies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
The Centre de Langues Luxembourg page at the ALTE site

3  林堡语
林堡语
Limburgs
使用国家及地区 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的少部分地区  
区域 林堡
使用人数 大约 1,600,000人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Rhinelandic
    林堡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荷兰(作为区域性语言);在比利时并无官方地位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li
ISO 639-2 lim  
Ethnologue
第14版: LMP
ISO 639-3: lim  

蓝色部份为荷兰林堡语使用的范围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林堡语(林堡语:Limburgs)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属法兰克语言的一支,是在荷兰、比利时和德国边界的林堡和莱茵兰地区所使用的语言。这个语言的使用范围大致上为一个自芬洛圈至杜塞尔多夫、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哈瑟尔特的大圆圈。在荷兰,林堡语被认为是一种区域语言(荷兰语: streektaal),也因此得到欧洲区域语言或次要语言宪章第二章的中等保护。

目录

1 马斯-莱茵语
2 荷兰和比利时林堡语
3 林堡语的分支
4 发音
4.1 辅音
4.2 元音
4.2.1 单元音
4.2.2 双元音
4.3 声调
4.4 元音变化
5 参见
6 Source
7 参考资料
8 外部链接


马斯-莱茵语
在德国,林堡语经常被认为是低地法兰克语的一支;但在荷兰和比利时,传统上认为林堡语属于高地德语中的西中部德语的一支。此差异源自于两边一项定义的不同:低地国家的语言学家将高地德语定义为发生高地德语子音推移前三阶段中任意一阶段的语言。在德国,它的方言在语言学上经常称呼莱茵河东部的方言为"Bergisch";莱茵河西部的部份叫低地莱茵语、林堡语或"Ripuarian"。林堡语并非德国政府承认的官方语言之一。

林堡语和下莱茵语都属于大马斯-莱茵区域的一个南低地法兰克语的语群,此语群范围包括比利时、荷兰与德国北部莱茵兰的区域。这三角的北部受标准荷兰语影响,尤其在荷兰联合王国于1815年成立后更是如此,而最南的部份在此时则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份,从此这部份就属于高地德语区的一部份。然而在方言观点来看,边界两边的方言相互的理解依旧是可能的。

这个较上的语群又称之为马斯-莱茵语(荷兰语:Maas-Rijnlands、德语:Rheinmaasländisch),阿姆斯特丹的语言学家Ad Welschen认为,它可被分成南北两支。因此林堡语可说是个在荷兰和比利时使用的南马斯-莱茵语言。


荷兰和比利时林堡语
估计有1,600,000个低地国家的人说林堡语,另外在德国也有数十万人说林堡语,详细数据基于不同定义。比起那些使用于荷兰和德国的方言,使用于佛拉芒地区的林堡语的各种方言受到更多法语的影响,这个语言和德语与荷兰语有相似之处,而 Hendrik van Veldeke,一个来自当地的中世纪作家,也因此同时被认为是早期德语作家和荷兰语的最早的写作者的其中之一。

与多数欧洲语言不同的是,林堡语是个声调语言,它有两个声调,其他被认为是略为声调化的欧洲语言包括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瑞典语、挪威语与南斯拉夫诸许多的语言,如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与克罗地亚语等。

林堡语亦显出可能的凯尔特语根源特征,这点由比起其他西日耳曼语言,林堡语具有更多源自凯尔特语言的单字这点可看出,此语言通行区域本来是凯尔特人部落的居住地。


林堡语的分支
北林堡语(Noord Limburgs)分布于芬洛至荷兰北部,是林堡语的一种,它带有南海尔德方言的特征。
中林堡语(Centraal Limburgs)是德国的概念,它通行于荷兰东部及比利时部份地区。
东南下法兰克语(Südostniederfränkisch)
东南林堡语(Zuidoost-Limburgs)

发音
此处的发音说明基于使用于Hasselt的西林堡语。


辅音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龈音 齿龈后音 硬颚音 软颚音 喉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p b  t d   k  
无擦通音  β̞     j  
塞擦音     dʒ    
擦音  f v s z ʃ   x ɣ h  
颤音    r    
边通音    l    


元音

单元音
前 央 后
闭 i iː y yː  u uː
次闭 ɪ  
半闭 eː ø øː  oː
中  ə ɔ
半开 ɛ ɛː œ œː œ̃ː  ɔː ɔ̃ː
次开 æ æ̃ː  
开 aː  ɑ ɑː ɑ̃ː

/ə/只出现在非重音音节,/oː/只出现于源自标准荷兰语或英语的借用词中。而鼻化元音 /œ̃ː æ̃ː ɑ̃ː ɔ̃ː/只出现于源自法语的借用词中。

在齿龈音前,/øː œː uː/会被读成[øə œə uə]。


双元音
林堡语的双元音计有/iə øɪ eɪ uɪ ɔɪ aɪ ou/等,另外还有/uː ɔː ɑː/与/j/的混合,而/aɪ/只出现于从法语借用的单字中以及感叹词中。

在齿龈音前,/ou/会被读成[oə],而/eɪ/则会被读成[eə]或[ejə]。


声调
在重音节上,林堡语有两个声调传统上分别称之为stoottoon("推音")与sleeptoon("眠音")。声调可以区分不同的字以及一字的不同形式。例如:[daːx] ,若发sleeptoon调则意味着“日子”,若[daːx]发stoottoon调则意为“日子(复数)”).

请协助扩充此章节。
更进一步的讯息可能会在或讨论页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扩充章节后将此模板移除。


元音变化
林堡语对名词使用一些元音变化以标明复数。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使用,如man - men及goose - geese等。 在多数林堡语的方言中,将会在部份名词中找到元音变化。越东边的地方,朝德国方向的地方可以找到更多如此的字。

林堡语基于元音变化的复数名词举隅:

broor - breur 兄弟(单数 - 复数)
sjoon - sjeun 鞋子(单数 - 复数)

参见
Meuse-Rhenish
Low Rhenish
Southern Meuse-Rhenish
Zuidoost Limburgs on the Dutch Wikipedia
[

Source
Ad Welschen 2000-2005: Course Dutch Society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tudies ISHSS, 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permission granted)

参考资料
Cornelissen, Georg(2003年).Kleine niederrheinische Sprachgeschichte (1300-1900) : eine regionale Sprachgeschichte für das deutsch-niederländische Grenzgebiet zwischen Arnheim und Krefeld : met een Nederlandstalige inleiding.Geldern / Venray:Stichting Historie Peel-Maas-Niersgebied.  (德文)
Frins, Jean (2005): Syntaktische Besonderheiten im Aachener Dreilãndereck. Eine Übersicht begleitet von einer Analyse aus politisch-gesellschaftlicher Sicht. Groningen: RUG Repro [Undergraduate Thesis, Groningen University] (德文)
Frins, Jean (2006): Karolingisch-Fränkisch. Die plattdůtsche Volkssprache im Aachener Dreiländereck. Groningen: RUG Repro [Master's Thesis, Groningen University] (德文)
Grootaers, L.,Grauls, J.(1930年).Klankleer van het Hasselt dialect.Leuven:de Vlaamsche Drukkerij.  (荷兰文)
Gussenhoven, C.; Aarts, F.(1999年).The dialect of Maastricht.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29:155–166.  (英文)
Gussenhoven, C.; van der Vliet, P.(1999年).The phonology of tone and intonation in the Dutch dialect of Venlo.Journal of Linguistics,35:99–135.  (英文)
Peters, Jörg(2006年).The dialect of Hasselt.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36(1):117–124.  (英文)
Staelens, X.(1989年).Dieksjneèèr van 't (H)essels. Nederlands-Hasselts Woordenboek.Hasselt:de Langeman.  (荷兰文)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林堡语维基百科On Limburgian Tones (in Dutch)
map of dialects spoken in Dutch Limburg
Advice of recognition of the Limburgish as regional language (in Dutch)
Limburgian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The visit of the ladies of Charity by Alphonse Olterdissen translated from the dialect of Maastricht into English for Crossroads,a web magazine for expatriates in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4  瑞士德语

Schwyzerdütsch
使用国家及地区 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州)  
区域 欧洲
使用人数 4,5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德语
    上德语
     阿勒曼尼语
      瑞士德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gsw
ISO 639-3: gsw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瑞士德语是瑞士和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的阿勒曼尼语。

某些情况下,其他地区的阿勒曼尼语也被叫做瑞士德语,特别是在靠近瑞士的列支敦士登和奥地利福拉尔贝格州。

在语言学上,瑞士德语内部并不统一。阿勒曼尼方言在语言学上分为下阿勒曼尼语、上阿勒曼尼语和最上阿勒曼尼语,各种变种在瑞士内部和瑞士之外都被使用。

瑞士德语不同于瑞士标准德语。虽然瑞士标准德语受到瑞士德语方言某种程度的影响,但还主要是标准德语的变种而和瑞士德语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瑞士方言很难理解。不过,说瑞士德语的人在学校学习的是瑞士标准德语,因此几乎所有成年人都能说瑞士标准德语。当地人之间交谈用瑞士德语,而当对方是德国或奥地利人时,瑞士人会改用标准德语。

5  意第绪语

ייִדיש‎ Yidish
使用国家及地区 美国、以色列、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加拿大、阿根廷、德国和其他很多地方
使用人数 约 3 百万 (1991 年估计) [1],包括约 1,250,000人在美国 (2005年 - Eastern) [2],约701,000人在俄罗斯 (2005 - Eastern) [3], 约 215,000人在以色列 (1986 est. - Eastern) [4], 约634,000人在乌克兰(2005 - Eastern) [5], 约 231,000人在白俄罗斯 (2005 - Eastern) [6], 约 50,000人在德国 (2000 est. - Western)[7] 与约 50,000人在加拿大 (2005 - Eastern).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族
   高地日耳曼语
    意第绪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瑞典和俄罗斯的认可少数语言
管理机构 意第绪语科学院 (YIVO)
语言代码
ISO 639-1: yi
ISO 639-2 yid
ISO 639-3: 分别为
yid – 意第绪语 (一般)
ydd – 东意第绪语
yih – 西意第绪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意第绪语(Yid. ייִדיש, yidiš,又译“依地语”)属于日耳曼语族。全球大约有三百万人在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犹太人,而且其中主要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操用此语。意第绪(语)这个称呼本身可以来代表"犹太人"(跟德语的"犹第绪"来比较),也可能是"意第绪-塔乌特绪"(ייִדיש־טײַטש)的简称,或者说是用作表示"德国犹太人"的称呼。在"意第绪(语)"称呼于早年(13至14世纪)的发展阶段,它也是被当作"德国犹太人"的意思;在早先时期有时候"意第绪",亦如它以后所表示的意思,也被视为一种语言的表示法"意第绪语"来看待。

目录

1 历史沿革
1.1 由德系犹太人到老意第绪
1.2 二十世纪
1.2.1 苏联时期
1.2.2 以色列
1.3 Haredi以意第绪语来进行教育活动
2 意第绪语在日耳曼语中的地位
3 意第绪语与其它语言的交流
4 语音结构
4.1 辅音(子音)
4.2 元音(元音)
5 意第绪语字体的演进
6 语形构词
7 意第绪语语法
8 意第绪语重要作家
9 参见
10 引用书籍
11 参考文献
12 外部链接


历史沿革

由德系犹太人到老意第绪
德系犹太人所处的德国,当年是罗马帝国的属地。10世纪时在中欧发展着一种独特的犹太文化称为Ashkenazi,或著叫"日耳曼犹太"文化。(Ashkenaz一词为中世纪德国人用来称呼犹太人的) 中世纪时犹太人的文化区域并没有和一些基督教公国的统治区重叠在一起,因此Ashkenaz也包括着法国北部,也和"赛法迪地区"接壤在一块:进而赛法迪犹太人或者西班牙犹太人,也住到法国南部来。之后Ashkenazi的地域也进一步延展到东欧。

中世纪 晚期欧洲犹太人的日常用语与基督教族群的口语相同,而就大多数Ashkenazi地区来说也是使用当地的德语。


二十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有1000万人使用意第绪语


苏联时期
在1920年代的苏联,意第绪语被认为是犹太“无产阶级”的语言被鼓励使用;同时,希伯来语则被当作“资产阶级”语言。1930年代开始,苏联国内日益增长的反犹太主义倾向和迫害犹太人的政策迫使意第绪语退出了文学、教育等领域。只有很少几个意第绪语出版物幸存下来(其中有文学刊物《苏维埃祖国》(Sovetish Heymland, 1961-1991)和报纸《比罗比詹明镜》(Birobidzhaner Shtern)。


以色列
在以色列意第绪语被希伯来语所取代。

许多从前苏联来以色列的老移民 (通常超过50岁)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或明白意第绪语。


Haredi以意第绪语来进行教育活动
数十万儿童曾经,或正在学习将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 民数记和申命记的经文翻译成意第绪语。


意第绪语在日耳曼语中的地位
意第绪语在日耳曼语中的地位问题有时会遇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 一方面,有些人认为意第绪语与德语无关—相反它是一种 闪米特语、斯拉夫语或罗曼语,甚至是一种巴斯克的衍生物;例如,语言学家Paul Wexler是唯一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即意第绪语最初是一种斯拉夫语但其词汇被德语单词所替换。这类观点,尽管经常被狂热地提出,却能够轻易为历史记录和语言结构的研究所驳倒。

另一个极端是某些人认为意第绪语仅仅是一种德语的方言, 还没有特殊到要被视为一种独立语言的程度。意第绪语和德语有大量相同的词汇,和一些类似的语法结构。某些讲德语的人据说能听懂意第绪语,并将其视为德语的一种方言,与说德语的斯拉夫人所讲的德语方言相类似。这种意见使得有些人将意第绪语称为某种德语方言而非一种独立语言。但是,语言学界的共识是意第绪语和德语是不同的,因为:

这两种语言在地域和文化上是不同的;[8]
这两种语言有不同的书面标准,甚至使用不同的字母;
意第绪语的一些语法本质上与德语不同,而是受接触的其他(例如:斯拉夫语)语言影响产生;
20%-30%的意第绪语词汇与德语不同,包括一批基础词汇;
这两种语言总体来说不能通话(在讲德语的人试图理解意第绪语时尤为明显)。
当然,政治和语言学一样受到了意第绪语是一种方言而非语言这一长期广泛流传的看法的影响。一个有名的例子是Max Weinreich在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讲话中所引用的一位听众的观点:"A shprakh iz a diyalekt mit an armey un a flot",这句名言就是意第绪语(此处引用的拉丁转写),意思是“语言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中欧和东欧犹太人没有自己单独的民族国家,缺少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语言的地位也被人看低。


意第绪语与其它语言的交流
意第绪语分为西(德国)意第绪语和东意第绪语。还可以再细分为东北部(立陶宛)意第绪语,中/中东部(波兰/加利西亚)意第绪语,和东南部(乌克兰、罗马尼亚)意第绪语。东意第绪语方言和现代意第绪语保持大量斯拉夫语族词汇。


语音结构

辅音(子音)
意第绪语的子音音素如下: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后齿龈 颚音 软颚音 喉音
塞音 p  b   t  d       k  g  
塞擦音       ts  dz tʃ  dʒ      
鼻音 m   n   nʲ   (ŋ)  
擦音   f  v   s  z ʃ  ʒ   x h
近音       r   j    
边近音     l   lʲ      


元音(元音)
意第绪语的元音音素如下:

单元音   前舌元音
非圆型 中舌元音
(非圆型) 后舌元音
(圆型)
闭 与
近闭 i   ʊ
中 与
中开 ɛ ə ɔ
开   a  
双元音 前核心 中核心 后核心
ɛj aj ɔj


意第绪语字体的演进
依地语的印刷字体使用了希伯来方块字体。19世纪早期,半弧形的“阿胥肯纳吉”(Ashkenazi)字体是最常用的,俗称为Vayber-taytsh,又称为Masheyt。


语形构词
参见 意第绪语语形构词.


意第绪语语法
意第绪语语法.

意第绪语重要作家
小说家艾萨克·巴甚维斯·辛格(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唯一以意第绪语作品获得该奖的作家。

参见
希伯来语
犹太-罗曼语支

引用书籍
Cohen, David (Rabbi), Yiddish: A Holy Language, Mesorah Publications, New York, 2004 (in Hebrew).
Fishman, Joshua A. (ed.), Never Say Die: A Thousand Years of Yiddish in Jewish Life and Letters, Mouton Publishers, The Hague, 1981, ISBN 90-279-7978-2 (in Yiddish and English).
Jacobs, Neil G., Yiddish: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5, ISBN 0-521-77215-X.
Katz, Dovid, Words on Fire: The Unfinished Story of Yiddish, Basic Books, New York, 2004, ISBN 0-465-03728-3.
Kriwaczek, Paul, Yiddish Civiliza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a Forgotten Nation, 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 2005, ISBN 0-297-82941-6.
Lansky, Aaron, Outwitting History: How a Young Man Rescued a Million Books and Saved a Vanishing Civilisation, Algonquin Books, Chapel Hill, 2004, ISBN 1-56512-429-4.
Liptzin, Sol, A History of Yiddish Literature, Jonathan David Publishers, Middle Village, NY, 1972, ISBN 0-8246-0124-6.
尤里埃尔·瓦恩里希. College Yiddis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Yiddish language and to Jewish Life and Culture, 6th revised ed., YIVO Institute for Jewish Research, New York, 1999, ISBN 0-914512-26-9 (in Yiddish and English).
Weinstein, Miriam, Yiddish: A Nation of Words, Ballentine Books, New York, 2001, ISBN 0-345-44730-1.
Wex, Michael, Born to Kvetch: Yidd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All Its Moods,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2005, ISBN 0-312-30741-1.

参考文献
Melamed, S.M., "The Yiddish Stage", 纽约时报, Sep 27, 1925 (X2)
Weinreich, Max, "Der yivo un di problemen fun undzer tsayt" ("'Yivo' and the problems of our time"), Yivo-bleter 25.1.13. (1945), facsimile excerpt at [9].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意第绪语维基百科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
意第绪语谚语使用Google自动将意第绪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意第绪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Jewish Language Research Website: Yiddish
网上依地语词典
国家依地语书刊中心
NYBC's Summer Language Internship
Shtetl
依地之声
The Jewish Book Center of The Workmen's Circle
Spoken Yiddish Language Project (Columbia University)
Eastern Yiddish in Ethnologue
Western Yiddish in Ethnologue
Forverts -- The Yiddish Forward
The Workmen's Circle/Arbeter Ring
Collection of Yiddish prints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Bibliotheca Iiddica Small encyclopedia on Yiddish. Home page is in Latin, most of the rest is in transliterated Yiddish.
Di Velt fun Yidish: Audio Stories
Yiddish Typewriter - A free online service to convert Yiddish texts from YIVO transliteration into the Hebrew script
Judaeo-German - Jewish Encyclopedia
多语网站意第绪语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