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205阅读
  • 260回复

3、压码看电影系列贴(多语种基础知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0 发表于: 2010-04-10
6  荷兰语

Nederlands
使用国家及地区 荷兰,比利时,苏里南,阿鲁巴岛,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南非,印度尼西亚,法国
使用人数 2.3千万  
排名: 48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尔曼语支
   低地法兰克语
    荷兰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荷属阿鲁巴岛,比利时, 欧洲联盟, 荷兰,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苏里南
管理机构 荷兰语联盟 (Nederlandse Taalunie)
语言代码
ISO 639-1: nl
ISO 639-2 dut (B)  nld (T)  
Ethnologue
第14版: DUT
ISO 639-3: nld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荷兰语(Nederlands)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荷兰、比利时、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语言。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弗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两千四百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还有曾经被荷兰统治了四个世纪的印度尼西亚也有日常的使用。


荷兰语字母表由26或27个拉丁字母组成,除 A 至 Z 外,在 Y 后面有一个 IJ 。荷兰语有时用 IJ 代替 Y 。(荷兰人把 y 和 IJ 当成同一字母,所以字母数目有 26 个)

荷兰语与英语和德语接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荷兰语是由古代低地德语诸方言演变而来,最早的荷兰语文献可追溯到12世纪的弗兰德斯。当代荷兰语是五种方言群体的集合:中西部方言(包括南、北荷兰省,乌德勒支,海尔德兰的大部和西兰的岛屿等地区使用的方言),东北方言(格罗宁根、德伦特、上埃塞尔和海尔德兰东部使用的方言),中南部方言(北博拉班特及其周边的林堡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博拉班特和东弗兰德斯),西南部方言(西弗兰德斯)和东南部方言(荷兰的林堡地区大部和比利时的同名地区)。东北方言通常被称为萨克森方言,东南方言被称为东部低地法兰科方言,其他的三个群体则被称为西部低地法兰科方言。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语言通常单独列为一种语言:弗里斯兰语。

荷兰语跟比利时西弗兰德斯省所使用的佛莱芒语其实是几乎相同的语言,可以互通。此外,南非的官方语言之一阿非利加语是17世纪殖民者所说的荷兰语的变种,有相当数量的马来、班图诸语言的借词和语法散布其中,南非白人的祖先名为布尔人,其名称的由来是来自荷兰语中boer(农夫)这个单词。

荷兰语的舌后音较德语、俄语等多,除了ch发舌后音外,连g也是发舌后音的。

目录

1 语音
1.1 元音
1.2 辅音
1.3 历史演化
2 文法
3 词汇
4 书写系统
5 荷兰语作为外语
5.1 发音
5.2 粘性辅音
6 流行误解
6.1 法兰德人的语言
6.2 荷兰语是德语方言
6.3 低地 Dietsch
6.4 与英语之之关系
6.5 宾夕法尼亚州的荷兰语
6.6 串法相近的“Dutch/Deutsch”
7 相关条目
8 参考
9 外部链接
9.1 线上字典


语音

元音

辅音

历史演化

文法

词汇

书写系统
荷兰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IJ ij) Y y Z z            

常用语句如下:

Dag! 你好/再见
Goedemorgen (Goeiemorgen) 早上好
Goedemiddag 下午好
Goedenavond 晚上好
Goedenacht! 晚安
Hoe gaat het met u? / Hoe maakt u het? 你好吗?
Geen dank! 不用谢!
Welkom! 欢迎光临!
Hoe heet u? 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Hoe oud bent u? 您几岁?
Waar komt u vandaan? 阁下来自哪里?
Alstublieft (asjeblieft) 请;给您。
Komt u eens langs! 有空来坐坐!
Wie bent u? 您是谁?
Spreekt u Chinees? 您会说中文吗?
Ik spreek Nederlands. 我会说荷兰语。

荷兰语作为外语

发音

粘性辅音

流行误解

法兰德人的语言

荷兰语是德语方言

低地 Dietsch

与英语之之关系

宾夕法尼亚州的荷兰语

串法相近的“Dutch/Deutsch”
学英文的人常混淆Dutch和Deutsch两个字,每每把两字都误皆作另一个字意思。Dutch意为“荷兰语”,为英语词汇;而Deutsch则意为“德语”,为德语词汇。


相关条目

参考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荷兰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Dutch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Dutch pronunciationLinguasphere on dialects of the Dutch language and other languages
Online Nederlands leren
Learn the Dutch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Dutch Language
Nederlandse Taalunie (Dutch Language Union -- in Dutch)
Dutch for Beginners (Introduction to Dutch grammar and vocabulary)
Algemene Nederlandse Spraakkunst (General Dutch Grammar -- in Dutch)
在线荷兰语语法教程 (简体中文)
在线荷兰语语法教程 (正体中文)
Free online resources for learners
Ethnologue report for Dutch
Euromosaic - Flemish in France - The status of Dutch in France
Sampa for Dutch
List of online Dutch-related resources
Dutch Language Tutorial at ielanguages.com
Dutch pronounced
Learn and listen to useful expressions in Dutch Each expression is presented with an audio recording and an illustration

线上字典
WikiWoordenboek, the Dutch Wiktionary
All Dutch free dictionaries
Online Nederlands Woordenboek
Majstro Dutch-English-Dutch Online Dictionary
Lookwayup English-Dutch-English dictionary
Freedict English-Dutch-English dictionary
Travlang Dutch-English dictionary
Euroglot (Translation Dictionary)
Van Dale (Dictionary -- in Dutch)
Woorden-Boek (Online Dictionary -- in Dutch)
http://www.notam02.no/~hcholm/altlang/ht/Dutch.html - The Alternative Dutch Dictionary
Flemish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Dutch -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A dictionary of Organic Chemistry (in Dutch)

7 佛兰芒语

Belgisch-Nederlands
使用国家及地区 比利时、法国、荷兰  
区域 欧洲
使用人数 610万[1]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低地法兰克语
    佛兰芒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gem
ISO 639-3: –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佛兰芒语(荷兰语:Vlaams)是对于在比利时东北半佛兰德地区所通用的荷兰语方言的统称,它本身并没有一个官方标准也没有一个语言的委员会,但因为比利时与荷兰分裂之后的政治原因而被叫做佛兰芒语。其语法、语词跟荷兰的标准荷兰语无大差异。

佛兰芒语大致上可以分为东佛兰芒语及西佛兰芒语两种方言,有时林堡语亦被归入成为佛兰芒语的一种方言。

注解
1.^ 这一数值参考佛兰德区居民数量,因此符合其第一层含义,即比利时荷兰语。使用荷兰语的全部人数参见荷兰语条目。


  8 南非語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南非、纳米比亚  
区域 非洲南部
使用人数 第一语言: 6,000,000+
第二语言: 10,0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低地日耳曼语
    低地法兰克语
     荷兰语
      南非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南非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af
ISO 639-2 afr  
Ethnologue
第14版: AFK
ISO 639-3: afr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南非语(Afrikaans)、字面上的意义是“非洲语”或“非洲”的意思,也有人将其汉名译为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堪斯语或斐语。由于使用南非语的欧洲移民在过去被称之为“布尔人(Boer)”(荷兰语中农民的意思)、历史上也有人将南非语称之为“布尔语”1。

南非语是使用于南非及纳米比亚的一种语言、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印欧语系的日尔曼语族。南非语目前是南非宪法所规定之11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同时也是纳米比亚宪法所承认的一种国语(national language)但非官方语言,详见纳米比亚。

南非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当今南非社会的地位都备受争议。《大英百科全书》在介绍该语言时就这样陈述:“很少有语言能够‘像南非语一样’产生这么多的争议”(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5)。

目录
1 简介
2 “南非语”的历史
2.1 早期萌芽阶段
2.2 英国人的到来
2.3 南非语语言运动的崛起
2.4 从被压迫者的语言变成压迫者的语言
2.5 “后种族隔离时期”的发展
3 注释
4 和“南非语”相关的工具书与研究书目举隅
5 参考出处
6 相关条目
7 外部链接

简介
南非语原本是一种在南非所使用的荷兰语方言、基本上是在1652年和1705年之间、由信仰基督新教的欧洲移民、以及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到南非的契约工人和奴隶所共同发展出来的。这些欧洲移民大多数都是荷兰移民、也有不少德国和法国移民、此外、也还有一些来自苏格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至于这些契约工人和奴隶、除了来自印尼的马来人以外、还有属于非洲原住民的科伊科伊人(Khoikhoi)和布须曼人(Bushmen)(Wikipedia 2005)。

根据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2005)的资料、在南非有620万的南非语使用人口、包括100万同时使用南非语和英语的双语人口。这个数目大概是占南非全部人口的15%、次于祖鲁语(Isi Zulu)(占全部人口的22.9%)和科萨语(Isi Xhosa)( 占全部人口的17.9%)、是南非的第三大语言2。除此以外、在南非还有400万人是以南非语当作第二语言的。至于南非以外的地方、纳米比亚有13万的南非语使用人口、博茨瓦纳有2万、马拉维和赞比亚也都有一些南非语的使用人口。

南非语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名称、包括“开普荷语”(Cape Dutch)、“非洲荷语”(African Dutch)等。

南非语与荷兰语的拼写基本相同,但荷兰语的字母IJ往往被写为Y。

“南非语”的历史
参见:南非历史

诚如Barnard(2003)所指出的、要理解南非语的历史、我们就几乎无可避免地要讨论到南非的历史3。以下分五个阶段讨论“南非语”的发展历史。

早期萌芽阶段
165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占领了非洲最南端的开普半岛、将其当作是荷兰舰队继续往东航行的中途补给站。1657年、荷兰首批移民登陆南非、开始侵占原本属于科伊科伊人(Khoikhoi)的土地、也开启了西方殖民主义在南非的历史。随着荷兰移民的到来、荷兰语开始在南非被这群欧洲移民所使用。不久之后、不少来自亚洲的契约工人和奴隶、也被荷属东印度公司“输入”到南非来担任帮工。这些亚洲人主要讲的语言是一种混杂着马来语词汇的葡萄牙语。这些不同的语言 --- 欧洲移民所使用的荷兰语(主要是属于荷兰西部省份的口音)和亚洲人所使用的混合语(葡萄亚语和马来语) --- 由于语言接触的结果、开始展开了相互影响的过程(Bas 2001;郑家馨 2000)。

到了18世纪的时候、这个语言混合的工程更形复杂、又慢慢加上了更多的其他元素、包括被顾用来担任保姆和帮工的科伊科伊人所使用的科伊语、新移入南非之法国新教徒(French Huguenots)所使用的法语等等。由于新环境的刺激、新事物的出现、面对过去在家乡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这些荷兰移民必须借用很多水手的俚语以及从其他语言学来的新词汇来适应非洲的新生活(Bas 2001;Huning 1999)。在描述“南非语”之演变过程的时候、Hunning这样表示:

大概从1740年开始、在南非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就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荷兰语了。在关于这个新语言之形成原因的讨论里面、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一个理论、就是南非语是从和其他语言的互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Hunning 1999;重点是加上的)
当然、随着新语言的形成、这些祖先来自荷兰的欧洲后裔、也逐渐产生了新的认同。他们不再称自己为“荷兰人(Dutch)”、而是称自己为“非洲人(Africaander)”。也因此、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就逐渐被称之为“南非/非洲语(Africaansch; Afrikaans)”(Bas 2001)。

英国人的到来
1795年、英国人占领了开普、成为这块土地的新主人。由于英国人掌管了政治上的权力、英语也成了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的主要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有着比南非语更高的社会地位。不论是上层阶级、政府官员或知识份子、主要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南非语。南非语也因此被谑称为是一种“厨房里的土语(kitchen vernacular)”(Huning 1999)。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摆脱英国人的管制、也由于对于英国人所实行之“废奴(emancipation of slaves)政策”的不满、这些自称为“非洲人”或被人称为“波尔人”的欧洲移民、展开了南非历史上的所谓“牛车大迁徙(Grote Trek)”(1836年-1844年)、开始从海岸地区的开普往东边和北边前进、并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几个小共和国、包括“德兰士瓦(Transvaal)”和“奥兰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等(Barnard 2003;Huning 1999)。

南非语语言运动的崛起
在波尔人建立自己之国家的过程当中、和语言及文化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和他们所使用之南非语相关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有强烈的政治意涵。“南非语变成了这个崛起中之民族意识的来源、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意识的表征”(Barnard 2003)。

虽然这些波尔人已经有了“南非语” --- 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口语传统、但是在书写上面、他们却还是使用所谓的“标准荷兰语”。特别是圣经、这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本读物、但却是使用标准荷兰语书写印刷的(Bas 2001)。在这种情况下、一群牧师和教师在1870年左右发起了所谓的“第一次南非语语言运动(the First Afrikaans Language Movement)”、希望将南非语从口语的层次提升为一种书面语。1875年、“正统南非人协会(Genootskap vir Regte Afrikaners)”在开普正式成立。同年、第一本以南非语当作研究对象的文法书和字典由该协会正式出版(Bernard 2003;Huning 1999;Wikipedia 2005)。

在第二次布尔战争(Anglo-Boer War, 1899年-1902年)”结束以后、虽然英国人获得了胜利、波尔人却也被允诺了自治的权力、荷兰语也因此成为南非在英语以外的另一个官方语言。1905年、“南非语语言协会(Afrikaanse Taalgenootschap)”和“南非语语言联盟(Afrikaanse Taalvereniging)”正式成立、大力要求南非语在各个不同层面的广泛使用和研究。1910年、英国政府将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以及奥兰治四个自治州合组成“南非联邦”。1925年、在南非语言运动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共同努力下、南非语取代了荷兰语、成为南非联邦的第二官方语言。1933年、第一本完整的南非语圣经完成翻译并正式出版(Huning 1999;Olivier nd)。

从被压迫者的语言变成压迫者的语言
1948年、由南非人所组成的“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一直到1994年由南非原住民组成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取得政权为止、相关学者通常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南非的“种族隔离时期”(1948年-1994年)。这段时期是“南非人”掌权的高峰、同时也是南非语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也是南非语从被压迫语言转变成压迫者语言的一个阶段。

“国民党”上台以后、为了巩固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和种族隔离相关的法律、如《集团住区法》(1950年)、《通行证法》(1952年修改通过)、《班图人教育法》(1953年)等、把种族歧视贯穿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不同层面(李新烽 2004)。在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家机器则一味强调“南非人”的历史观、把焦点放在南非人英雄的史迹、如“牛车大迁徙”和“英波战争”等、其他种族的史实均刻意被忽略。这些教科书甚至强调黑人先天上是低劣的种族、起码在文化上是低劣的、以作为其白人统治之意识型态的借口(刘德胜 nd)。

同时、南非语也高度受到国家机器的保障和推广、包括剧本的撰写、各种文学奖项的成立、以及学院里面的研究等、都是以南非语为中心的。根据掌权之南非人文化人士的观点、南非语被认为是日尔曼语言中最年轻的一个语言、这些人士不但强调南非语的纯粹性、不喜欢从英语里面借用语汇、同时也宣称南非语是南非人(即南非白人)特有的语言、而忘记了南非语本身就是荷兰语和其他不同语言(包括非洲本土语言)互动的一个文化产物。更重要的、这些南非人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南非、至少还有200万的非白人(多数都是混血的南非人)是以南非语为母语的(Barnard 2003)。

1961年、南非联邦宣布退出英国联邦,正式成立“南非共和国”、南非语的地位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诚如Huning(1999)所言、“南非语从‘低功能的语言(language with lower functions)’转变成‘高功能语言(language with higher functions)’”、不论是司法、政治、文化或学术研究、南非语都在这些领域呈现出一支独秀的景象。

在这种情形下、英语反而被黑人拿来当成是反抗南非人的一种有力工具、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吊诡。1976年、南非政府要求黑人学校必须以南非语当成是教学语言、不能使用英语、因而在索维托(Soweto)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种族冲突。南非政府下令警察开枪应付示威者、打死了600多人、激起了黑人对于白人政府的激烈反抗。开普敦也发生巷战、10多万名黑人工人同时举行罢工。1977年、为了抗议南非政府枪杀学生领导人、19万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南非政府于是一口气取缔了18个反对种族隔离的群众组织、南非社会动荡和紧张状态日益加剧。南非共和国在全世界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南非当局不得不放松某些种族隔离措施(郑家馨 2000;Wikipedia 2005)。

“后种族隔离时期”的发展
1994年、由曼德拉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南非第一次公开举行的全国普选中获得胜利、正式宣告“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非洲民族议会”取得政权后即开始着手修订南非宪法、并于1996年底公布实施。根据新公布的宪法、南非语虽然仍然被承认为官方语言之一、但是、其一支独秀的情景不再、而是和其他的9个原住民语言以及英语共同成为11个官方语言之一。在这之后、为了顾及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南非广播公司(South Afric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开始减少电视上南非语节目的播出时间。南非航空公司也将其南非语的名称“Zuid-Afrikaanse Lugdiens”从其飞机上除去、并换上英语的标志。

尽管如此、南非语在南非仍旧是一个强势的语言、虽然英语颇有后来居上的架势。在今天、南非语的报纸和杂志仍然是在南非流通最广的平面媒体、此外、在1999年、也另外有一个专门以南非语播放的付费电视频道推出(Wikipedia 2005)。

但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南非人仍然对南非语持负面评价,如英国著名时尚杂志《wallpaper》在其2005年9月号上将南非语描述为“世界上最丑陋的语言之一(one of the world's ugliest languages)”,随即南非的百万富翁Johann Rupert(卡地亚等一系列奢侈品品牌的母公司的董事长)宣布撤销与该杂志的所有广告合约。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讲英语的南非人。

  注释
1.沈涯涵(2000)将南非语的正式名称译为“阿非利堪斯语”、但也提及“南非荷兰语”、“布尔语”(即他对“波尔语”的音译)等其他的译名。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柯慈的自传体小说《少年时》中、台湾版的译者则是将“南非语”译为“南非荷兰语”(见柯慈 2004)。另外、“斐”这个字是台湾对“南非”的简称。因此、“南非语”也被某些人译为“斐语”(见刘德胜 nd)。
2.其他两个语言的使用人口百分比系引自天母国小(2003)。
3.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入南非以后的历史”才对、因为南非在欧洲移民者于17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南非以前、就早已经有原住民族居住在那里了。

和“南非语”相关的工具书与研究书目举隅
Donaldson, Bruce. 2000. Colloquial Afrikaans: The Complete Course for Beginners. New York: Routledge.
Kritzinger, Matthys Stefanus Benjamin. 1988. Afrikaans/English, English/Afrikaans Dictionary.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Lockwood, William Burley. 1965.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Language. Cambridge, England: W. Heffer.
Macnab, Roy Martin. 1973. The Youngest Literary Language: The Story of Afrikaans.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Ponelis, Friedrich Albert.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Afrikaans. Frankfurt am Main : P. Lang.
van Rensburg, Christo et al. 1997. Afrikaans in Afrika. Pretoria: J. L. van Schaik.
van Schalkwyk, Helena. 1992. Afrikaans. Chicago: NTC Pub. Group.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Barnard, Rita. 2003. What's the History of the Afrikaan Language? [online]. np: Oprah's Book Club, [cited 20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
Bas, Marcel.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Afrikaans [online]. Voorschoten, Nederland: De Roepstem - Die Roepstem, [cited 20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2].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5. Namibia. In The Worldfact Book [online]. np: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0 February [cited 23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2005. Afrikaans [online].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cited 20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4].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5. Afrikaans: A Language of South Africa [online]. Dallas, Tex.: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ited 19 February 2005 ].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5].
Huning, Matthias. 1999. Afrikaans [online]. np: History of the Dutch Language, 3 May [cited 20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6].
柯慈(Coetzee, J. M.)、2004, 少年时、郑明萱译。台北:时报文化。
李新烽、2004, 勿忘历史 珍爱自由:走进南非种族隔离博物馆、见人民日报 [online]。北京:新华网。4月23日 [引用于2005年2月22日]。万维网网址:[7]。
刘德胜、nd, 南非多种族教育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前瞻 [online]。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万维网站。[引用于2005年2月22日]。万维网网址:[8]。
Olivier, Jako. nd. Afrikaans [online]. Sasolburg, South Africa: Jako Olivier's Personal Website, [cited 19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9].
沈涯涵、2000, 阿非利堪斯语 [online]。台北: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引用于2005年2月20日]。万维网网址:[10]。
天母国小、2003, 南非 [online]。台北:天母国小。[引用于2005年2月22日]。万维网网址:[11]。
Wikipedia. 2005. Afrikaans [online]. np: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19 February [cited 19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2].
郑家馨、2000, 南非历史 [online]。台北: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引用于2005年2月20日]。万维网网址:[13]。
  
相关条目
南非
南非语言
印欧语系
荷兰语
马来语
班图语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南非语维基百科[编辑]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南非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南非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中“南非语”的报告(英语)
南非语/英语线上字典(英语接口)

9  英语



英语
English  
发音: /ˈɪŋglɪʃ/
使用国家及地区 英国, 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爱尔兰, 新西兰, 新加坡, 加勒比海地区,香港
使用人数 母语  :约 3~ 4亿
第二语言:约 2~14亿
总数  :约 5~18亿  
排名: 母语:第 3(接近西班牙语)
总数:第 2 或 第 1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
    盎格鲁-撒克逊语
     英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73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欧洲联盟和其他许多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无,但牛津英语字典扮演重要角色
语言代码
ISO 639-1: en
ISO 639-2 eng
ISO 639-3: eng  
使用英语分布图,
■官方语言及主要第一语言
■官方语言但非主要第一语言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英语(English)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1],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或第四大语言(1999年统计为380,000,000人),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英语也是与计算机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使得英语更得到普及。

与英语最接近的无疑是弗里西语,这种语言现在仍然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中使用,大约有50万个使用者。一些人认为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接近的一个独立语言,而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英语的一个方言。苏格兰语、荷兰东部和德国北部的低地撒克逊语与英语也很接近。其他相关的语言包括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德语。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格兰,带来大量法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目录

1 历史
2 方言
3 英语口语
4 地理分布
5 英语做为外语
5.1 中国大陆情况
5.2 台湾情况
6 音系
7 语法
8 词汇
8.1 词汇量
8.2 词源
9 文字
9.1 标音符号
10 英语测验
10.1 美国
10.2 英国
10.3 中国大陆
10.4 台湾
11 脚注
12 参看
13 外部链接


历史
主条目:英语史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随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尔曼人入侵后,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于苏格兰、威尔士、康瓦耳与爱尔兰岛存活了下来。这些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与近代弗里西语极为相像。English(英格兰人、英语)、England(英格兰)和East Anglia(东盎格利亚)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词汇发展而来:Englisc、Englaland、Angelcynn。

公元九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大规模侵入英国北部。九世纪末,入侵者几乎占领了整个英国的东半部。斯堪的纳维亚人说的是北日尔曼语。北日尔曼语和西日尔曼语的差别不是很悬殊。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的结果使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语(以古诺斯语 Old Norse 为代表)的词汇进入了古英语的词汇。古诺斯语和古英语有很多同义词汇,结果古诺斯语词在英语词汇里往往取古英语词而代之。

1066年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古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形成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着不列颠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方言
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地区性变体。有的语言学家已经不再把伦敦或英国上层人士的英语作为唯一的标准英语,而把它作为地区英语之一来看待。除英国英语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英语。美国在18世纪建国之后,本土语言仍以英国为宗。美国学者最初称它为“在美国的英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国力大增,就有学者写出专著,自称为“美国语”。现在通称为“美国英语”。在四五十年前,这个术语通常被理解为美国人特有的语词和语法,从抱“纯洁主义”的英国文人看来,它不是纯正的英语,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英语”一词的概念逐渐变了,只指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而不论其与英国英语的异同。现在英国学术界也终于承认美国英语有它的独立地位,而且,除美国英语外,还有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南非英语等,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地区性的语词和语法。其他像印度英语、东南亚英语、加勒比地区英语和非洲某些新兴国家的英语,也都各自具有语音和词汇上的特点。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音上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拼写的差别则不是很大。在词汇方面,美国英语曾长期以英国英语为规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美国英语已反过来对英国英语产生影响,并且正在日益扩大这种影响。在文学作品上,这两种英语的区别比较明显,但在学术、科技文章方面,两国作者使用的是一种中性的共同文体。一般人们以一些学术机构的辞书作为标准的英语,例如《牛津英语字典》等。

以下为常见以英语为基础的方言及克里奥尔语:

美国英语
英国英语
加拿大英语
澳大利亚英语
新西兰英语
加勒比英语
爱尔兰英语
印度英语
牙买加英语
利比亚英语
苏格兰英语
汤加英语
南非英语
新加坡英语
马来西亚英语
香港英语
巴布亚皮钦语

英语口语
英语口语是被英语国家人民普遍应用的口头交流的语言形式。英语口语通常是通过声音传播的。英语文学作品中也常以书面形式记叙英语口语。

英语口语灵活多变,多因场合与发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与口语相对,书面英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用于书面表达的语言。


地理分布
由于英国过去在世界各地有许多殖民地的缘故,因此在现代,英语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是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

1.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是第一语言:澳大利亚、巴哈马、爱尔兰、巴巴多斯、百慕大、圭亚那、牙买加、新西兰、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和美国。目前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的人口约有 3亿。
2.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是通用语言,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连同法语)、多米尼克、圣路西亚和圣文森及格瑞那丁(连同法语)、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爱尔兰(连同爱尔兰语)、利比里亚(连同非洲语言)、新加坡(连同华语)、马来西亚(连同华语和马来语)和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和其他非洲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母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有2.5亿。
3.英语是下列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但不是本地语言和通用语言:香港、斐济、加纳、冈比亚、印度、基里巴斯、莱索托、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利亚、马耳他、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编辑] 英语做为外语
由于讲英语的两个主要国家─英国与美国,先后成为世界强权之故,并在商业、学术领域具较大影响力之故,因此许多人都将英语做为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5亿。英语在欧洲及日本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接着是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在台湾等部份国家与地区,英语是学校的必修外语课程。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国语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法,说明英语正在愈来愈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基本英语是为了国际交流使用的简化了的英语。它通常被一些飞机厂商和其他国际商业用作写手册和交流。远东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基础英语来教授。

Special English是一个美国之音使用的一种简化版本的英语词汇。它使用大概1500个单词。


中国大陆情况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8年10月3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中国的基本教育(小学至高中)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超过90%的学校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中国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的达标要求。

中国大陆从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与苏联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以俄语作为第一外语,从19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1978年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外语)是在高等学校升学考试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样同等对待。以此为导向,中国的中学课程,特别是初中教育绝大多数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除了非英语外语专业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学,一般均以英语作为必修课,其他外语作为选修课;而非英语专业的语言专业,一般要求同时对英语作为必要课程之列。


台湾情况
在台湾,英语是所有中小学生的必修外语课程,大学也往往要求学生的英语程度需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台湾许多大学的专业课程常常使用英语教科书做为原文书,由于英语是所有台湾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亦是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与中学和大学的应试科目之一的缘故,因此以坊间为应试、会话等目的而出的英语参考书非常多,也有许多补习班教授、补强学生的英语。


音系
主条目:英语音系学
[编辑] 语法
主条目:英语语法
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虽然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学者试图把拉丁语的语法应用于英语,但是并不成功。英语与其他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曲折变化,也失去了几乎所有阴阳性变化,基本上,英语除了人称代词以外,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别了,它更强调词语间相对固定的顺序,也就是说英语正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如猫尾可以写作cat tail,而不必写作cat's tail,这里的猫cat直接用了词根原形,而没用属格词缀cat's)。英语中仍然保留的曲折变化有:

所有格:He is Fred's best friend. -'s
动词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Alfredo works. -s
过去时:Fred worked. -ed ,但亦有不规则变化。
现在分词/进行时态:Fred is working. -ing (如果动词的末音节为辅音结尾的闭音节,则须双写末辅音,如running)
过去分词:The car was stolen. -en;Fred has talked to the police. -ed,但亦有不规则变化。
动名词:Working is good for the soul. -ing
复数:Fred has two blue eyes. -s (如果名词的尾字是s或h,则需加-es,如dishes)
比较级:Fred is smarter than Rick.形容词末尾加-er,多音节在前面加more,如“more difficult”
最高级:Fred has the fastest car.形容词末尾加-est,多音节词在前面加most,如“the most difficult”
比起其他印欧语系的语言,虽然英语的屈折变化数量大幅减少,但名词、动词等依旧有相当数量的不规则变化与强变化。

英语的基本语序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变换语序,除了在少数诗词以外,另一方面,有时英语会使用OSV的语序。

英语中所有的词可分成十大类每一类词在句子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

这十大词类是: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的词。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
代词:是代替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的词。
数词:表示数量和顺序的词。
动词:表示动作和状态的词。
冠词:与名词连用,其说明人或事物的作用。
介词:通常置于名词和代词之前,表示名词和代词与其他词的关系。
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
感叹词:表示说话人感情或语气的词。

词汇
几乎所有的日耳曼语源字汇(包括一切基本字汇,如代词、连词等)都相对来说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代表更加优雅或更能显示专业造诣。但是,过多运用拉丁语源字汇,则会被认为矫饰或刻意卖弄。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政治与英语》对此作了透彻的描写。

英语使用者在选择单词时,通常可以从日耳曼语源和拉丁语源的近义字汇中挑选: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这些近义词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异,使用者能够自由选择组合表达不同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词汇一般是日耳曼语源。大多数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讲话和文章中,比如法庭发言或者编写百科全书。

英语以它巨大的词汇量而著称,很容易引入专业术语和输入新词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语也为旧词换上了新的含义。这种灵活性非常明显,通常需要区分正确正式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师一般会提醒学生那些日常广泛使用但在正式场合中并不正确的字汇。请参看:社会语言学。


词汇量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但如果要估计具体数字,必须先要判断哪些能够算作英语单词。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英语词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一些古词和方言单词能否算作英语也无法判断。

《牛津英语字典》(第二版)收录了超过五十万个条目,标准比较宽松:“包括文学与日常对话中的标准词汇,无论当代、废弃或古语,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词汇和大量方言、俚语。”(《牛津英语字典》补遗,1933年)

自从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不少与这范畴相关的词语进入大众的生活;另一方面,与电信科技相关的新词,有不少都是透过词缀的组合来构成新词。举个例子:“wiki”本身是夏威夷语,但由于维基百科的普及,创建了“wikify”(wiki + -fy,维基化的意思);然后又从wikify创建了“wikification”(维基化的过程或行动)。另外,在数据库中使用的一个新创词语“serializability”,意思是“把准备写入数据库的资料串流化的可行性”,本身亦是源自另一个新创建词“serialize”(把准备写入数据库的资料串流化,源自“serial”,即串流)。


词源

英语词汇组成参见:英语借词
英语借词的词源很广泛。由于曾受到法语的影响,英语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分为日耳曼词源(大部分来自古英语),与拉丁语源(由拉丁语而来,大部分来自诺曼法语,有一些也直接从拉丁语借来)。

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与Dieter Wolff出版《Ordered Profusion》,书中发表报告,对旧版《简明牛津字典》(第三版)中约八万个单词进行了电脑化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英语单词来源如下:

法语,包括古法语和早期盎格鲁法语:28.3%。参见源于法语的英语词。
拉丁语:包括现代科技拉丁词汇:28.24%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25%
希腊语:5.32%
不详:4.03%
来自专有名词:3.28%
其他语言:小于1%

文字
英语的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单词的拼写系统或正确拼写法是依据历史传统而继承下来,并不严格按照发音规律。因此,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经常有很大差异,单词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语言中最难掌握的拼写之一。

英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标音符号
英语中有一些单词需要标记上各种标音符号来提示发音,这些单词绝大部分都是从外语输入进来。例如 à la carte, café, coöperate, élite, façade, naïve, résumé 等。

英语标音符号
À Æ Ç É È Ë Ê Ï Ñ Ö Ô Œ
à æ ç é è ë ê ï ñ ö ô œ

标音符号在诗歌或剧本中有时也会用到,能够将平常不发音的音节标记为发音,来达到戏剧化的效果或者保持诗歌的韵律。在古代或仿古作品中很常见,如“-ed”的后缀经常标记开音符,使其发音,例:cursèd。

在某些古文中(特别是英式英语),连字现象很普遍,如 archæology, œsophagus 和 encyclopædia 等。这些词都为拉丁或希腊词源。

随着时间推移和 ASCII 的盛行,越来越少的英语使用者选择标记,或已经忘记这些词是法语词源,即使在极为正式的书写当中也不加,甚至有时候标记符号还会被认为是在装腔作势;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正确的拼写应该保留符号,尤其是缺少符号后发音就会出现很大差异时更应该如此。有一些词明显不遵循英语的形态音位法,在这类词中一般会保留标音符号。比如 café 这个词,如果把e上的闭音符去掉,按照英语发音规则,e就会不发音。又比如 résumé 是摘要的意思,有3个音节, resume 是继续的意思,有2个音节,它们在英语词典中始终分开两条排列。

有时也需要用到分音符号,但这些符号也经常省略或用连字符号代替,如 coöperate(或co-operate)、daïs、naïve、noël、reëlect(或re-elect)等。

有一些单词如 rôle 和 hôtel 最初传到英语中时是要加标音符号的,最开始时这些词法国风情很浓,一些人甚至批评,本来英语中有对等的单词却偏要使用外国字汇。还有一些词如 élite(精英)的标音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但《时代周刊》等报刊杂志仍然在使用。


英语测验

美国
托福(TOEFL)
机考托福(CBT;逐渐废除)
网考托福(iBT)
多益(TOEIC,商用英文考试)
英语口语水平测试(TSE)
(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GRE)
商学院入学考试(GMAT)
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
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

英国
雅思(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国际英语测试系统)
剑桥英文认证(Cambridge Main Suit)

中国大陆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考试(TEM)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

台湾
全民英检(GEPT)

脚注
1.^ What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参看
现代英语
英语语法
简易英语
英语国际音标展示描述英语音位的国际音标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英语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英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英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英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Ethnologue report for English
Basic Global English
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
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提供英文定义与例句,以便参考实际用法。

10  弗里西语


弗里西语
Frysk, Fräisk, Fraschlönj
使用国家及地区 荷兰、德国  
区域 西欧、北欧
使用人数 360,000–750,000 (大约数字,包含着所有的方言)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组
    弗里西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荷兰 (弗里西省的一个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弗里西亚语基金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 fy
ISO 639-2 fry
ISO 639-3: 分别为
fry – 西弗里西语
stq – 沙特弗里西语
frr – 北弗里西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本文介绍的是弗里西语,一种在荷兰及德国内靠近北海南部所使用的语言。关于“弗里西语”的其他意思,详见“弗里西语 (消歧义)”。
弗里西语(Frysk、Frasch、Fresk或Friisk,中文又译弗里斯语、弗里斯兰语、夫里斯兰语)是荷兰及德国内靠近北海南部处一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大约在40万左右。弗里西语属于日耳曼语族,族人在北欧历史上曾十分活跃,在维京时代作为商人和海盗很有名。

下分三支,西弗里西语(West Lauwers Frisian,本地语Frysk)、东弗里西语(沙特弗里西语,本地语Seeltersk)和北弗里西语。北弗里西语下又分几种独特的口语形式。

分布
大多数使用者居住在荷兰的弗里西省,约35万人。也有越来越多的居住在此省的其他荷兰人能够掌握这种语言。德国内,有大约2000名使用者居住在下萨克森州的萨特兰地区。由于此地区周围多是沼泽,也保护了此语言没有受到低地德语和高地德语的冲击。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北弗里斯兰地区内,也有约一万名使用者仍在运用一些方言。

弗里西语在欧盟作为“少数民族语言”受到保护;在荷兰是两种官方语言之一。

发展
古弗里西语和古英语极为相像,而且传统上也视作除苏格兰语外,和英语最接近的语言。中世纪发生的北海日耳曼语鼻音消失现象标志着英语和弗里西语等盎格鲁-弗里西语组语言跟其他西日耳曼语的分离。不过这种相似是基于早期书面语来判断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二者已经互相差距很远。如今二者之间完全不能互相交流,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弗里西语受到低地法兰克语(如荷兰语)和低地德语的影响。

英语之所以和弗里西语相近,就是因为盎格鲁-弗里西语组的二部落文化语言上的相近(当然是与萨克逊等其他部落的西日耳曼语相比较而言)。西日耳曼语支除却了意第绪语组及,可以分为盎格鲁-弗里西语组、 高地德语组、低地德语组。高地德语组又分为上德语、今日的标准德语(以中古高地德语为标准发展起来的)、意第绪语、 高地法兰克语;低地德语组分为 低地法兰克语,包括荷兰语及其诸方言、低地德语组,包括低地撒克逊语和下德语。

政治上弗里斯兰地区是荷兰的一部分,因此弗里西语也和荷兰语越来越近。原来荷兰北部西弗里斯兰地区的方言已经灭绝,但一些荷兰方言仍然带有很深的西弗里西语的痕迹。

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弗里西语书面文件出现在大约9世纪;可能在之前也使用过如尼文字。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弗里西语维基百科弗英字典
弗里西语介绍
Frisian academy for peopl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Frisian foundation
西弗里西语字母
A a (Â â) B b C c D d E e (Ê ê)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Ô ô) P p R r S s T t U u (Û û) (Ú ú) V v W w Z z        

11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Boarisch
使用国家及地区 巴伐利亚、奥地利、南蒂罗尔
使用人数 1.2千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高地德语
    上德语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gem
ISO 639-3: bar  
黄:北巴伐利亚语;紫:中巴伐利亚语;蓝:南巴伐利亚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又称为巴伐利亚语,是一种高地德语,或者说是一种在南部巴伐利亚的一种方言。它和标准德语不同,但两者互相影响。大多数奥地利—巴伐利亚语使用者能同样说标准德语。该语没有普遍通用的书写体。

它有如下的三种方言群:

北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中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南奥地利-巴伐利亚语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奥地利-巴伐利亚语维基百科Ethnologue report for Austro-Bavarian

12  阿勒曼尼语

Alemannisch
使用国家及地区 瑞士,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法国 (阿尔萨斯), 委内瑞拉 (德国村 (Colonia Tovar))  
区域 中欧、巴尔干半岛
使用人数 约1千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西日耳曼语支
   高地日耳曼语
    上德语
     阿勒曼尼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列支敦士登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gsw
ISO 639-3: 分别为
gsw – 瑞士德语 (Schwyzerdütsch)
swg – 斯瓦本语 (Swabian)
wae – 瓦尔瑟语 (Walser)
gct – 委内瑞拉阿勒曼尼语 (Colonia Tovar German)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勒曼尼语包括一系列方言,与巴伐利亚─奥地利语(Bairisch-Österreichisch)同属上德意志语(Oberdeutsch)。“阿勒曼尼语”原指阿勒曼尼人说的语言,阿勒曼尼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列支敦士登人(Liechtensteiner)即其后裔。

阿勒曼尼语分为四个方言组,其中又包含了很多方言和次方言(Subdialekt)。现在全球约有1000万人在六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这种语言,计有瑞士、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法国的阿尔萨斯(Elsass)、委内瑞拉的德国村(Colonia Tovar)。

目录

1 方言还是独立语言?
2 语言特点
2.1 例句
3 文学
4 外部链接


方言还是独立语言?
阿勒曼尼语虽说是方言,但以德语为母语的人要理解阿勒曼尼语、跟阿勒曼尼语的使用者沟通,可能会有困难,尤其是要理解阿勒曼尼语的南部方言。因此一些语言学者考虑到理解和沟通方面的问题,也为了区分不同的语言和方言,把阿勒曼尼语单独看作一种语言。比如美国国际语言暑期学院(SIL International)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把阿勒曼尼语当作一种独立的语言来看待,并为其定义了国际标准规范(即ISO 639)的独立编码。

阿勒曼尼语本身也包括各种方言,而且在说阿勒曼尼语的人之间也可能因为地域不同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沟通问题,因此有些本属阿勒曼尼语的语言会渐渐独立,例如施瓦本语(Schwäbisch)就从南阿勒曼尼语中脱离出来。

就德语语域的语言学角度而言,在众多的德语方言中,只有当一种方言成为了某个区域的标准语言后,才可以被视为独立语言。而实际情况是,在阿勒曼尼语区高地德语(Hochdeutsch)也就是标准德语才是普遍被使用的标准语言,只有在少数地区(如瑞士部分地区)阿勒曼尼语才有成为标准语言的倾向。从长远上看,该语种更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化方言”。


语言特点
1.指小词缀(Diminutiv - Verkleinerungsform)使用非常频繁。标准德语里常用的是-chen, -lein后缀,如Brötchen, Problemchen, Fräulein,在阿语的北部和东部语区,通常使用后缀-le;而在南部,-li使用的比较多:Häusle - Hüüsle - Hüüsli - Hiisli für Häuschen, Kendle - Chindli für Kindlein
2.sein 动词变位的不同。低地施瓦本语(Niederschwäbisch): I ben(ich bin) - Du bisch(du bist) - Er isch(er ist) - Mir send(wir sind) - Ihr send(ihr seid) - Dui send(sie sind) -第二分词: I ben gwä;西瑞士德语(Westliches Schweizerdeutsch): Ig bi - Du bisch - Är isch - Mir sy - Dihr syt - Si sy - 第二分词: I(g) bi gsi/gsy - 命令式: Bis!
3.敬语方面的区别。在老的巴塞尔德语(Baseldeutsch)中,第三人称通常使用敬语:Steigen Sie auch aus? - Stygt dr Herr au us? (Steigt der Herr auch aus?);在高地和最高地阿勒曼尼语(Hoch- und Höchstalemannischen)中,尤其是在伯尔尼德语(Hoch- und Höchstalemannischen)中,第二人称复数使用非常频繁:Möchten Sie noch ein Stück? - Weit'er no nes Stuck?这种敬语区别在书面上使用的越来越少,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些句子听起来比较突兀和鲁莽。
4.低地阿语和高地阿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于在元音-e-, -i-, -ä-, -ö-, -ü-后的ch的发音,前者发音如Becher的"ch";后者则发成Bach的"ch"。

例句
高地德语/标准德语(Hochdeutsch)


Mutter: Warst du auf dem Markt einkaufen?
Fritzchen: Ja, ich habe drei Kilogramm Kartoffeln, 250g Butter, ein Glas Johannisbeer-Marmelade und eine Packung Spaghetti gekauft.


南巴登语(Südbadisch)


D`Müder: Bisch uff'm Märt go iigchaufe gsi?
S`Fritzle: Joo, ich ha drei Kilo Grumbiire, ä halbs Pfund Angge, ä Glaas Zanderle-Guezäle un ä Päckli Schbageddi gchauft.


中译


老娘:你到市场买了东西吗?
小滑头:对,我买了三公斤马铃薯、250克牛油、一瓶蓝莓酱、一包意大利粉。


文学

黑贝尔肖像用阿勒曼尼语写作的作家中,较有名的有黑贝尔(Johann Peter Hebel, 1760-1826),虽然他的说部名著《莱茵家庭之友的小宝盒》(Schatzkästlein des rheinischen Hausfreundes)用标准德语写成,但他的诗集《阿勒曼尼诗稿》(Allemannische Gedichte)是阿勒曼尼语文学的代表作,在瑞士等地家喻户晓。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阿勒曼尼语维基百科此条目在德语维基百科的原文
母语─阿勒曼尼
阿勒曼尼语字典
中国德语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1 发表于: 2010-04-10
7  希腊语

希腊语
Ελληνικά
Ellīniká  
发音: [e̞liniˈka]
使用国家及地区 希腊,塞浦路斯  
区域 地中海东部
使用人数 1.5 千万  
排名: 74
语系 印欧语系
希腊语族
  阿提卡语言
   希腊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希腊,塞浦路斯,欧洲联盟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el
ISO 639-2 gre (B)  ell (T)  
Ethnologue
第14版: GRK
ISO 639-3: ell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希腊语(Ελληνικά),一种语言,广泛用于希腊、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带的某些地区。

希腊语言元音发达,希腊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因为希腊人的书写工具是蜡板,有时前一行从右向左写完后顺势就从左向右写,变成所谓“耕地”式书写,后来逐渐演变成全部从左向右写。

古代希腊语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现代希腊语中。

目录

1 文字
2 音系
3 古典希腊语
4 希腊语历史
5 语言分类
6 参看


文字
主条目:希腊语正字法和希腊字母
希腊语的书写使用希腊字母,如上所述,希腊语字母表一共有24个字母,包括7个元音和17个辅音。

希腊语字母表 字母(大、小写) 名称 发音(国际音标)
Α α άλφα [a]
Β β βήτα [v]
Γ γ γάμμα [ɣ]
Δ δ δέλτα [ð]
Ε ε έψιλον [ɛ]
Ζ ζ ζήτα [z]
Η η ήτα
Θ θ θήτα [θ]
Ι ι γιώτα
Κ κ κάππα [k]
Λ λ λάμδα [l]
Μ μ μυ [m]
Ν ν νυ [n]
Ξ ξ ξι [ks]
Ο ο όμικρον [ɔ]
Π π πι [p]
Ρ ρ ρω [ɾ]
Σ σ(词中)/ ς(词尾) σίγμα [s]
Τ τ ταυ [t]
Υ υ ύψιλον
Φ φ φι [f]
Χ χ χι [ç]
Ψ ψ ψι [ps]
Ω ω ωμέγα [ɔ]


音系
主条目:现代希腊语音系
元音   前 后
闭 /i/ η, ι, υ, ει, οι, υι /u/ ου
中 /e/ ε, αι /o/ ο, ω
开 /a/ α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硬腭音 软腭音
鼻音 /m/ μ  /n/ ν [ɲ] ν [ŋ] γ
塞音 清音 /p/ π /t/ τ  [c] κ /k/ κ
浊音 /b/ μπ /d/ ντ  [ɟ] γκ /ɡ/ γκ
擦音 清音 /f/ φ /θ/ θ /s/ σ [ç] χ /x/ χ
浊音 /v/ β /ð/ δ /z/ ζ [ʝ] γ /ɣ/ γ
塞擦音 清音   /ts/ τσ  
浊音   /dz/ τζ  
颤音   /r/ ρ  
边音   /l/ λ [ʎ] λ  


古典希腊语
主条目:古希腊语
古典希腊语与现代希腊语有很大不同。首先,很多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些古词消失,另一些有了新的含义。其次,文法方面,古典希腊语文法比较复杂,现代比较简单。再者,在书写方面也是现代希腊语比较简化。这些简化很多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场人为的语言统一行动造成的。实际上,由于民族复杂,也有政治、宗教方面原因,历史上的希腊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是,古典希腊语确实是一个语言的宝库,它包含的词语很多带有极其精确的含义,这种精确性又有其深刻渊源,以至于现代很多事物的命名还都是从古典希腊语中借鉴。

便于比较,可以举出很多语法方面的例子:

名词:古典希腊语的名词一般有5个“格”(πτώση),分别为主格(ονομαστική)、属格(γενική)、间接受格(δοτική)、直接受格(αιτιατική)、呼格(κλητική),现代减少为3个(主格、属格、直接受格);古代,或者现代,名词一般都可分为三种性 (γένος):阴性(θηλυκό)、阳性(αρσενικό)和中性(ουδέτερο);古代名词还分为三种数:单数、双数和多数,现代希腊语中双数被废除。除了性是一个名词既定的(有时也不一定,有的词不同的性时含义不同),以上的数和格都反应为词尾变化。

动词:有6种时态(χρόνος):现在时(ενεστώτας)、将来时(μέλλοντας)、未完成时(παρατατικός)“当时在做”、简单过去时(αόριστος)“做了”,完成时(συντελεσμένος)“做过”,逾过去时(υπερσυντέλικος)“当时已做”。古典希腊语的动词变换除了反应在词尾,有的时态还要加前缀,如未完成时和简单过去时加“ε-”,完成时和逾过去时除了加“ε-”还要再加头一个音节的重复,例如“λύω”(意义为“解”)的未完成时是“έλυον”,简单过去时是“έλυσα”,完成时是“λέλυκα”,逾过去时是“ελελύκειν”,当然,还有很多更细致的规则和不规则变化。当然,动词除了时态变化外还分为三种语态(φωνή):主动、被动和关身(μέση φωνή),其中,“关身”常是指向自己的行为。语态也多反映在词尾变化。

希腊语历史
原始希腊语(Πρωτοελληνική)
迈锡尼希腊语(Μυκηναϊκή Ελληνική)
古典希腊语(Κλασική Ελληνική)
伊欧里斯希腊语(Αιολική)
Αρκαδοκυπριακή
阿提卡希腊语(Αττική)
多立克希腊语(Δωρική)
爱奥尼希腊语(Ιωνική)
海伦希腊语或通用希腊语(Ελληνιστική Κοινή)
中古希腊语(Μεσαιωνική Ελληνική)
现代希腊语(Νέα Ελληνική)
卡帕多细亚希腊语(Καππαδοκική)
塞浦路斯希腊语(Κυπριακή)
通俗希腊语(Δημοτική)
Κατωιταλιώτικα (Griko方言,使用于南意大利半岛与西西里岛)
Καθαρεύουσα
旁狄希腊语(Ποντιακή)
Τσακωνική
Yevanic方言(希伯来语与希腊语的结合)
[编辑] 语言分类
古希腊语 (grc)
迈锡尼希腊语 (gmy)
阿提卡语(Αττική)
卡帕多西亚希腊语(Καππαδοκική διάλεκτος,已消亡)(cpg)
现代希腊语 (ell)
旁狄希腊语(Ποντιακή,约 20 万人使用)(pnt)
Yevanic方言(在以色列使用,近乎消亡)(yej)
Romano-Greek(希腊语混合罗姆语,近乎消亡)(rge)
多立克语(Δωρική)
Τσακωνική (tsd)
古马其顿语 (xmk)

参看
希腊字母
古希腊语音系
古希腊语语法
古希腊语语法 (表格)
希腊语正字法
希腊语变音符号

8  印度-伊朗语族

地理分布: 西南亚、中亚、南亚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分支: 印度-雅利安语支
伊朗语支
奴利斯塔尼语支
ISO 639-5: iir
语言学人列表: IEI

印度-伊朗语族是印欧语系今日仍在使用的语言中最东方的一族,下分为印度-雅利安语支、伊朗语支和奴利斯塔尼语支。

目录

1 概述
2 分类
3 参见
4 外部链接


概述
关于印欧语言最古老的文献中能够看到大量此语族的记载。此族语言起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周围地区,在早期就向里海东方和南方分开发展,延伸至伊朗、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


分类
印度-雅利安语支举例:
梵语 (san)
阿萨姆语 (asm)
孟加拉语 (ben)
比哈尔语
安吉卡语 (anp)
博杰普尔语 (bho)
摩揭陀语 (mag)
迈蒂利语 (mai)
迪维希语 (div)
古吉拉特语 (guj)
印地语 (hin)
马拉地语 (mar)
尼泊尔语 (nep)
奥利亚语 (ori)
巴利语 (pli)
旁遮普语(东旁遮普语) (pan)
西旁遮普语 (pnb)
罗姆语(又称吉卜赛语) (rom)
僧伽罗语 (sin)
乌尔都语 (urd)
奴利斯塔尼语支 Nuristani
Ashkun (ask) (阿富汗)
Kati (Bashgali) (bsh) (阿富汗)
Prasuni (Wasi-Weri) (阿富汗)
Tregami (trm) (阿富汗)
Waigali (Kalasha-Ala) (wbk) (阿富汗)
Kamviri (xvi) (阿富汗)
伊朗语支举例:
东部
东北部
西徐亚语 (Scythian)(灭亡) (xsc)
阿维斯陀语(灭亡) (ave)
奥塞梯语 (oss)
雅格诺比语 (yai)
东南部
普什图语 (pus)
西部
西北部
俾路支语 (bal)
达利语 (gbz)
库尔德语 (kur)
塔里什语 (tly)
扎扎其语 (zza)
南扎扎其语 (diq)
北扎扎其语 (kiu)
西南部
卢尔语(Luri)
波斯语 (fas)
东波斯语 (prs)
西波斯语 (pes)
塔吉克语 (tgk)
塔特语 (ttt)
语支未明:
Badeshi (bdz) (巴基斯坦)
Luwati (luv) (阿曼)

参见
印欧语系
语言系属分类

外部链接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90018


(1)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语支
地理分布: 南亚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分支: 北印度地区
西北印度地区
中印度地区
东印度地区
海岛地区
南印度地区
ISO 639-2 和 639-5: inc
语言学人列表: IEIA

主要印度-雅利安语的地理分布。


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印度-伊朗语族的分支,属于印欧语系的一部分,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是雅利安人在前20世纪带到南亚的语言。

这个语族的语言有超过200种,其中使用人数多于1千万的语言,就包括了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西旁遮普语(Lahnda)、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东旁遮普语、博杰普尔语、迈蒂利语、信德语、阿瓦德语、尼泊尔语、阿萨姆语、吉大港语(Chittagonian)、西莱基语(Siraiki)、僧伽罗语、哈里亚纳语(Haryanvi)、马尔瓦里语(Marwari)、摩揭陀语(Magadhi)、恰蒂斯加尔语(Chhattisgarhi)和塞海蒂语(Sylheti)等。

现代的大部分雅利安语言源自梵语,只有克什米尔语和信德语保留少数比梵语还要原始的特征。

目录

1 音系
1.1 塞音[1]
1.2 鼻音[2]
1.3 表格
2 分类
3 参看
4 引用
5 外部链接


音系


塞音[1]
和梵语相同,新印度-雅利安语言的规范塞音系统由五个发音部位构成: 唇音、齿音、卷舌音、硬腭音和软腭音。卷舌音可以涉及到卷舌,或卷曲舌头得以用舌尖下侧做接触,或只是缩舌。接触点可以是齿龈或齿龈后,舌头的不同形状比其位置更能引起显著不同的音质。硬腭塞音有塞擦音释放并且传统上包括在内,它涉及到独特的发音部位(舌叶接触硬腭)。广泛的抄录为 [tʃ],Masica (1991:94) 声称 [cʃ] 是更准确的呈现。

偏离于规范系统,一些语言和方言用齿龈塞擦音 [ts] 替代了硬腭音,尽管其中一些在特定位置保留 [tʃ]: 在前元音之前(特别是 /i/),在 /j/ 之前,或在长辅音的时候。作为额外发音部位的齿龈音出现于马拉地语和孔卡尼语中,这里的方言混合和其他因素扰乱了前面提到的互补来产生极小环境,出现在西部帕哈里方言中通过内部发展(*t̪ɾ, t̪ > tʃ), 和出现在克什米尔语中。在某些达尔德语中在此之上额外的清卷舌塞擦音 [ʈʂ] 把塞音发音部位极大化为七个(排除借用的 /q/),而对这个总表的一种简约涉及到 *ts > s,这发生在阿萨姆语、吉大港语、僧伽罗语(尽管这里曾有次生 /ts/ 的其他来源),和南部 Mewari 语中。

在塞音发音部位的数目上的进一步简约出现在阿萨姆语和罗姆语中,它们失去了特征性的齿音/卷舌音对比,和在吉大港语中,它有通过在很多部位上的擦音化(> [f, x])而失去唇音和软腭音发音部位的危险。


鼻音[2]
梵语有对应口腔音的五个鼻音发音位置,而在现代语言和方言 Dogri, Kacchi, Kalasha, Rudhari, 希纳语, Saurasthtri, 和信德语之中据分析有这种音位鼻音 /m n ɳ ɲ ŋ/ 的完整补全,而后两个一般是来自同发音位置鼻音 + 塞音音丛中的塞音消失的结果([ɲj] > [ɲ], [ŋg] > [ŋ]),尽管还有其他来源。


表格
下面是主要和代表性新印度-雅利安语言的辅音系统,发表于 Masica (1991:106-107),但这里使用了 IPA。括号指示这些辅音只在借词中出现: 方括号指示它们是“非常低功能性借词”。排列大致上按照地理。

罗姆语 p t (ts) tʃ k pʲ tʲ kʲ
b d (dz) dʒ g bʲ dʲ gʲ
pʰ tʰ  tʃʰ kʰ
m n     nʲ
(f) s  ʃ x (fʲ) sʲ
v (z)  ʒ ɦ vʲ zʲ
ɾ l    lʲ
   j
希纳语 p t̪ ʈ ts tʃ ʈʂ k
b d̪ ɖ  dʒ ɖʐ g
pʰ t̪ʰ ʈʰ tsʰ tʃʰ ʈʂʰ kʰ
m n ɳ  ɲ  ŋ
(f) s ʂ  ɕ
z ʐ  ʑ  ɦ
ɾ l ɽ
w    j
克什米尔语 p t̪ ʈ ts tʃ k pʲ t̪ʲ ʈʲ tsʲ kʲ
b d̪ ɖ  dʒ g bʲ d̪ʲ ɖʲ  gʲ
pʰ t̪ʰ ʈʰ tsʰ tʃʰ kʰ pʲʰ t̪ʲʰ ʈʲʰ tsʲʰ kʲʰ
m n   ɲ  mʲ nʲ
s   ʃ   sʲ
z    ɦ  zʲ   ɦʲ
ɾ l      ɾʲ lʲ
w    j  wʲ

西莱基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ɓ  ɗ ʄ ɠ
m n ɳ ɲ ŋ
mʱ nʱ ɳʱ
s  (ʃ) (x)
(z)   (ɣ) ɦ
ɾ l ɽ
ɾʱ lʱ ɽʱ
w   j

旁遮普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m n ɳ [ɲ ŋ]
(f) s  (ʃ)
(z)   ɦ
ɾ l ɽ ɭ
([w])   ([j])
尼泊尔语 p t̪ ʈ ts k
b d̪ ɖ dz g
pʰ t̪ʰ ʈʰ tsʰ kʰ
bʱ d̪ʱ ɖʱ dzʱ gʱ
m n   ŋ
mʱ nʱ
s  ʃ ɦ
ɾ l
ɾʱ lʱ
[w]   [j]
阿萨姆语 p t k
b d g
pʰ tʰ kʰ
bʱ dʱ gʱ
m n ŋ
s x
z ɦ
ɾ l  
[w]

信德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ɓ  ɗ ʄ ɠ
m n ɳ ɲ ŋ
mʱ nʱ ɳʱ
s  (ʃ) (x)
(z)   (ɣ) ɦ
ɾ l ɽ
ɾʱ lʱ ɽʱ
w   j

马尔瓦里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ɓ ɗ̪ ɗ  ɠ
m n ɳ
mʱ nʱ
s   ɦ
ɾ l ɽ ɭ
w   j

印地语/乌尔都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m n
(f) s  (ʃ)
(z)   ɦ
ɾ l ɽ
  ɽʱ
([w])   ([j])
孟加拉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m n
   ʃ ɦ
ɾ l ɽ
[w]   [j]

古吉拉特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m n ɳ
mʱ nʱ ɳʱ
s  ʃ ɦ
ɾ l ɭ
ɾʱ lʱ  
w   j
马拉地语 p t̪ ʈ ts tʃ k
b d̪ ɖ dz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zʱ dʒʱ gʱ
m n ɳ
mʱ nʱ
s   ʃ ɦ
ɾ l ɭ
ɾʱ lʱ
w   j

奥里亚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pʰ t̪ʰ ʈʰ tʃʰ kʰ
bʱ d̪ʱ ɖʱ dʒʱ gʱ
m n ɳ
s   ɦ
ɾ l [ɽ] ɭ
  [ɽʱ]
[w]   [j]
僧伽罗语 p t̪ ʈ tʃ k
b d̪ ɖ dʒ g
mb n̪d̪ ɳɖ  ŋg
m n  ɲ ŋ
s   ɦ
ɾ l
w   j



分类
根据《民族语》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分类:

印度-雅利安语支 Indo-Aryan (219)
Paisaci Prakrit(参看linguistlist.org)
梵语 Sanskrit (san) (印度)
中部语支 (76)
Powari (pwr) (印度)
Sauraseni Prākrit (psu)
比尔语 Bhil (19)
Bareli, Pauri (bfb) (印度)
Bareli, Rathwi (bgd) (印度)
Bauria (bge) (印度)
比尔语 Bhili (bhb) (印度)
Bhilali (bhi) (印度)
Bareli, Palya (bpx) (印度)
Chodri (cdi) (印度)
Dhodia (dho) (印度)
Dubli (dub) (印度)
Dungra Bhil (duh) (印度)
Garasia, Adiwasi (gas) (印度)
Gamit (gbl) (印度)
Garasia, Rajput (gra) (印度)
Mawchi (mke) (印度)
Nahali (nlx) (印度)
Noiri (noi) (印度)
Pardhi (pcl) (印度)
Rathawi (rtw) (印度)
Wagdi (wbr) (印度)
Dom (1)
Domari (rmt) (伊朗)
古吉拉特语 Gujarati (9)
Aer (aeq) (巴基斯坦)
Koli, Kachi (gjk) (巴基斯坦)
古吉拉特语 Gujarati (guj) (印度)
Jandavra (jnd) (巴基斯坦)
Koli, Parkari (kvx) (巴基斯坦)
Koli, Wadiyara (kxp) (印度)
Saurashtra (saz) (印度)
Vasavi (vas) (印度)
Vaghri (vgr) (巴基斯坦)
Khandesi (3)
Ahirani (ahr) (印度)
Dhanki (dhn) (印度)
Khandesi (khn) (印度)
Panjabi (1)
东旁遮普语 Panjabi, Eastern (pan) (印度)
拉贾斯坦语 Rajasthani (18) (raj)
马尔瓦里语 Marwari (10) (mwr)
Dhundari (dhd) (印度)
Godwari (gdx) (印度)
Goaria (gig) (巴基斯坦)
Loarki (lrk) (巴基斯坦)
Dhatki (mki) (巴基斯坦)
Mewari (mtr) (印度)
Marwari (mve) (巴基斯坦)
Marwari (rwr) (印度)
Shekhawati (swv) (印度)
Merwari (wry) (印度)
未分类 (8)
Bagri (bgq) (印度)
Lohar, Gade (gda) (印度)
Gurgula (ggg) (巴基斯坦)
Gujari (gju) (印度)
Harauti (hoj) (印度)
Lambadi (lmn) (印度)
Malvi (mup) (印度)
Nimadi (noe) (印度)
罗姆语 Romani (7) (rom)
巴尔干 (1)
巴尔干罗姆语 (rmn) (塞尔维亚和黑山)
Northern (5)
喀尔巴阡罗姆语 (rmc) (捷克共和国)
Romani, Kalo Finnish (rmf) (芬兰)
波罗的罗姆语 (rml) (波兰)
Romani, Sinte (rmo) (塞尔维亚和黑山)
威尔士罗姆语 (rmw) (英国)
Vlax (1)
Romani, Vlax (rmy) (罗马尼亚)
未分类 (5)
Parya (paq) (塔吉克斯坦)
Sonha (soi) (尼泊尔)
Tharu, Dangaura (thl) (尼泊尔)
Tharu, Kathoriya (tkt) (尼泊尔)
Mewati (wtm) (印度)
Western Hindi (12)
Bundeli (1)
Bundeli (bns) (印度)
印度斯坦语 (4)
印地语 Hindi (hin) (印度)
Sansi (2)
Kabutra (kbu) (巴基斯坦)
Sansi (ssi) (印度)
乌尔都语 Urdu (urd) (巴基斯坦)
未分类 (7)
哈里亚纳语 Haryanvi (bgc) (印度)
Bhaya (bhe) (巴基斯坦)
Kanauji (bjj) (印度)
布拉吉语 Braj Bhasha (bra) (印度)
Chamari (cdg) (印度)
Ghera (ghr) (巴基斯坦)
Gowli (gok) (印度)
中东部语支 (5)
阿瓦德语 Awadhi (awa) (印度)
Bagheli (bfy) (印度)
Dhanwar (dha) (印度)
斐济印度斯坦语 (hif) (斐济)
恰蒂斯加尔语 Chhattisgarhi (hne) (印度)
东部语支 (42)
Ardhamāgadhī Prākrit (pka)
Bengali-Assamese (16)
阿萨姆语 Assamese (asm) (印度)
孟加拉语 Bengali (ben) (孟加拉)
比什奴普莱利亚-曼尼浦尔语 Bishnupriya (bpy) (印度)
Chakma (ccp) (孟加拉)
吉大港语 Chittagonian (ctg) (孟加拉)
Rohingya (rhg) (孟加拉)
Hajong (haj) (印度)
Halbi (hlb) (印度)
Kurmukar (kfv) (印度)
Kharia Thar (ksy) (印度)
Kayort (kyv) (尼泊尔)
Mal Paharia (mkb) (印度)
Nahari (nhh) (印度)
Rajbanshi (rjs) (尼泊尔)
Rangpuri (rkt) (孟加拉)
塞海蒂语 Sylheti (syl) (孟加拉)
Tangchangya (tnv) (孟加拉)
Mirgan (zrg) (印度)
比哈尔语 Bihari (12)
安吉卡语 Angika (anp) (印度)
博杰普尔语 Bhojpuri (bho) (印度)
加勒比印度斯坦 Hindustani, Caribbean (hns) (苏里南)
库马利语 Kudmali (kyw) (印度)
摩揭陀语 Magahi (mag) (印度)
迈蒂利语 Maithili (mai) (印度)
摩杰语 Majhi (mjz) (尼泊尔)
萨德里语 Sadri (sck) (印度)
奥隆-萨德里语 Sadri, Oraon (sdr) (孟加拉)
素拉杰普尔语 Surajpuri (sjp) (印度)
穆萨斯语 Musasa (smm) (尼泊尔)
潘奇帕尔干语 Panchpargania (tdb) (印度)
奥里亚 (8)
Bodo Parja (bdv) (印度)
Bhatri (bgw) (印度)
Bhunjia (bhu) (印度)
Oriya, Desiya (dso) (印度)
Kupia (key) (印度)
奥里亚语 Oriya (ori) (印度)
Oriya, Adivasi (ort) (印度)
Reli (rei) (印度)
未分类 (6)
Bote-Majhi (bmj) (尼泊尔)
Degaru (dgu) (印度)
Tharu, Chitwania (the) (尼泊尔)
Tharu, Kochila (thq) (尼泊尔)
Tharu, Rana (thr) (尼泊尔)
Buksa (tkb) (印度)
北部语支 (21)
Central Pahari (1)
Kumauni (kfy) (印度)
Eastern Pahari (2)
Jumli (jml) (尼泊尔)
尼泊尔语 Nepali (nep) (尼泊尔)
Palpa (plp) (尼泊尔)
Garhwali (1)
Garhwali (gbm) (印度)
Western Pahari (17)
Pahari, Mahasu (bfz) (印度)
Bhadrawahi (bhd) (印度)
Bhattiyali (bht) (印度)
Chambeali (cdh) (印度)
Churahi (cdj) (印度)
Dogri (dgo) (印度)
Gaddi (gbk) (印度)
Hinduri (hii) (印度)
Jaunsari (jns) (印度)
Bilaspuri (kfs) (印度)
Pahari, Kullu (kfx) (印度)
Kinnauri, Harijan (kjo) (印度)
Mandeali (mjl) (印度)
Pangwali (pgg) (印度)
Pahari-Potwari (phr) (巴基斯坦)
Sirmauri (srx) (印度)
Kangri (xnr) (印度)
西北部语支 (39)
达尔德语支 Dardic (27)
Chitral (2)
科瓦语 Khowar (khw) (巴基斯坦)
Kalasha (kls) (巴基斯坦)
Kashmiri (1)
克什米尔语 Kashmiri (kas) (印度)
Kohistani (9)
Bateri (btv) (巴基斯坦)
Chilisso (clh) (巴基斯坦)
Kalami (gwc) (巴基斯坦)
Gowro (gwf) (巴基斯坦)
Kohistani, Indus (mvy) (巴基斯坦)
Tirahi (tra) (阿富汗)
Torwali (trw) (巴基斯坦)
Wotapuri-Katarqalai (wsv) (阿富汗)
Kalkoti (xka) (巴基斯坦)
Kunar (8)
Dameli (dml) (巴基斯坦)
Gawar-Bati (gwt) (阿富汗)
Grangali (nli) (阿富汗)
Pashayi (4)
Pashayi, Northeast (aee) (阿富汗)
Pashayi, Northwest (glh) (阿富汗)
Pashayi, Southwest (psh) (阿富汗)
Pashayi, Southeast (psi) (阿富汗)
Shumashti (sts) (阿富汗)
Shina (7)
Brokskat (bkk) (印度)
Domaaki (dmk) (巴基斯坦)
Phalura (phl) (巴基斯坦)
Shina, Kohistani (plk) (巴基斯坦)
希纳语 Shina (scl) (巴基斯坦)
Savi (sdg) (阿富汗)
Ushojo (ush) (巴基斯坦)
Lahnda (7)
Hindko, Southern (hnd) (巴基斯坦)
Hindko, Northern (hno) (巴基斯坦)
Jakati (jat) (Ukraine)
Panjabi, Mirpur (pmu) (印度)
西旁遮普语 Panjabi, Western (pnb) (巴基斯坦)
西莱基语 Siraiki (skr) (巴基斯坦)
Khetrani (xhe) (巴基斯坦)
Sindhi (5)
Jadgali (jdg) (巴基斯坦)
Kachchi (kfr) (印度)
Lasi (lss) (巴基斯坦)
Sindhi Bhil (sbn) (巴基斯坦)
信德语 Sindhi (snd) (巴基斯坦)
僧伽罗-马尔代夫语支 (3)
迪维希语、马尔代夫语 Maldivian (Dhivehi) (div) (马尔代夫)
僧伽罗语 Sinhala (sin) (斯里兰卡)
Veddah (ved) (斯里兰卡)
南部语支 (12)
古马拉地语 Old Marathi (omr)
马拉地语 Marathi (mar) (印度)
Māhārāṣṭrī Prākrit (pmh)
Konkani (7)
Konkani, Goanese (gom) (印度)
Kukna (kex) (印度)
Katkari (kfu) (印度)
孔卡尼语、康卡尼语 Konkani (knn) (印度)
Phudagi (phd) (印度)
Samvedi (smv) (印度)
Varli (vav) (印度)
未分类 (4)
Bhalay (bhx) (印度)
Deccan (dcc) (印度)
Gowlan (goj) (印度)
Varhadi-Nagpuri (vah) (印度)
未分类 (13)
Chinali (cih) (印度)
Dhanwar (dhw) (尼泊尔)
Darai (dry) (尼泊尔)
Kanjari (kft) (印度)
Kumhali (kra) (尼泊尔)
Lohar, Lahul (lhl) (印度)
Memoni (mby) (巴基斯坦)
Mina (myi) (印度)
Od (odk) (巴基斯坦)
巴利语 Pali (pli) (印度)
Tippera (tpe) (孟加拉)
Usui (usi) (孟加拉)
Vaagri Booli (vaa) (印度)


参看
中古印度-雅利安语
印度-伊朗语族
语言系属分类

引用
1.^ Masica (1991:94-95)
2.^ Masica (1991:95-96)
Masica, Colin (1991),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99442.

外部链接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90032

附1

印地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印地语
हिन्दी,हिंदी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区域 南亚
使用人数 4.8亿人为母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斯坦语
    印地语  
文字: 天城文、乌尔都字母、拉丁字母转写,和多种地区文字。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标准印地语、乌尔都语、迈蒂利语)
斐济(印度斯坦语)
管理机构 中央印地语理事会[1]
语言代码
ISO 639-1: hi
ISO 639-2 hin  
Ethnologue
第14版: HIN
ISO 639-3: hin  
印度印地语母语者分布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拉丁字母转写:Hindī)又称北印度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连同英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是同一种语言(称印度斯坦语),但前者用天城文,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借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多一些。

目录

1 分布
2 语音系统
3 天城文
4 文法
4.1 性
4.2 疑问词
4.3 代词
4.4 词序
4.5 动词的时态和体貌
4.6 格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分布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加起来是世界上第二大语言,使用人口超过5亿人,仅次于中文。1997年的调查发现,66%的印度人会说印地语,77%的印度人把印地语视为国家的共同语言。在印度,4亿2200万左右的人把印地语当作自己母语[2],另外3亿人当第二语言使用。


印度周边印地语母语者的分布状况在印度之外的国家使用印地语的人数为:

美国:10万;
毛里求斯:685,170;
南非:890,292;
也门:232,760;
乌干达:147,000;
新加坡:5,000;
新西兰:20,000;
德国:30,000。
和印地语通属一脉的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一共有1亿零80万使用者[3]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印地语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例如在斐济、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在印度,印地语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比哈尔邦、昌迪加尔、恰蒂斯加尔邦、德里、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恰尔康得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和乌塔兰契尔邦等地区的官方语言。在南方的邦,特别是在泰米尔纳德邦里,使用印地语的人为数不多。

宝莱坞电影工业基地的大部分电影是用印地语拍的。


语音系统
主条目:印地语-乌尔都语音系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塞音 p
pʰ b
bʱ  t̪
t̪ʰ d̪
d̪ʱ ʈ
ʈʰ ɖ
ɖʱ  k
kʰ g
gʱ  
塞擦音     tʃ
tʃʰ dʒ
dʒʱ  
擦音  f  s z  ʃ     ɦ
闪音或弹音   ɾ (ɽ)
(ɽʱ)    
近音  ʋ l  j  
元音




天城文
主条目:天城文
天城文是元音附标书写系统,即辅音的书写形式带有固有的缺省跟随元音 schwa。跟有其他元音的辅音使用在这个辅音周围的变音符号。文字从左向右书写,由顶杠把字母连接起来。下面列出用于印地语的天城文字母表:

अ इ उ ए ओ
ə ɪ ʊ eː oː
आ ई ऊ ऐ औ
ɑː iː uː æː / ɛː ɔː

क ख ख़ ग ग़ घ  ङ
k kʰ x ɡ ɣ ɡʱ ŋ
च छ  ज ज़ झ ञ
tʃ tʃʰ dʒ z dʒʱ ɲ
ट ठ ड ड़ ढ ढ़ ण
ʈ ʈʰ ɖ ɽ ɖʱ ɽʱ ɳ
त थ द  ध  न
t tʰ d dʱ n
प फ फ़ ब भ म
p pʰ f b bʱ m
य र ल व  
j r l ʋ
श ष स ह
ʃ ʃ / ʂ s ɦ


文法
主条目:印地语-乌尔都语语法
印地语是主语-宾语-动词语言,这意味着动词通常位于句子的结束处而非在宾语之前(而英语经常是主语动词宾语)。印地语还显示了分裂作格,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动词一致于句子的宾语而非主语。不同于英语,印地语没有定冠词。如果需要强调的话,可以使用数词एक(ek,“1”)作为不定单数冠词。

此外,印地语在英语使用前置词的地方使用后置词(这么称呼是因为它们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后)。其他不同包括性、敬语、疑问词、格的使用和不同的时态。尽管复杂,印度语文法相当正规,带有相对有限的不规则性。不管在词汇和书写上的不同,印地语文法几乎同一于乌尔都语文法。除了完全停顿之外的标点的概念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是完全未有的,印地语标点使用西方习惯的逗号、感叹号和问号。有时用句号来终结句子,尽管传统的“完全停顿”(一个竖杠)仍在使用。



在印地语中,名词有两种性。所有男人和雄性动物(和被理解为阳性的那些动物和植物)是阳性的。而所有女人和雌性动物(和被理解为阴性的那些动物和植物)是阴性的。事物、非生命物体和抽象名词也依据习惯要么是阳性的要么是阴性的。这同于乌尔都语和很多其他印欧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对于只使用英语的人这是个挑战,它虽然是印欧语言,但近乎去掉了所有性屈折。


疑问词
印地语中标准的疑问词包括“कौन”(kaun,谁)、“क्या”(kyā,什么)、“कयों”(kyõ,为什么)、“कब”(kab,何时)、“कहाँ”(kahã,何地)、“कैसा”(kaisā,如何、何种)和“कितना”(kitnā,多少)等。印地语词क्या可以用做经常放在句子开始处的通用疑问词,把一个句子转变为是非疑问句。这在提问的时候是很明晰的。疑问句也可以简单的通过改变语调来形成,完全同于英语中的一些疑问句。


代词
印地语只有一个性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因此不像英语,这里没有“他”和“她”的区别。更严格的说,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同于指示代词(“这”/“那”)。动词在变位的时候通常指示出性的区别。代词有额外的宾格和属格,但没有呼格。代词在宾格中还有两分方式的变格。注意对于第二人称代词(“你”),印地语有三级敬语:

आप(/ɑːp/): 正式的和尊敬形式的“你”。在单数和复数之间没有区别。用于正式场合和谈论在工作或年龄上居高的人。复数可通过说 आप लोग(/ɑːp loɡ/,“you people”)或आप सब(/ɑːp səb/,“you all”)来强调。
तुम(/t̪um/): 非正式形式的“你”。在单数和复数之间没有区别。用于非正式场合和讨论在工作或年龄上居下的人。复数可通过说तुम लोग (/t̪um loɡ/,“you people”)或तुम सब(/t̪um səb/,“you all”)来强调。
तू(/t̪uː/): 非常不正式形式的“你”。完全的单数,它的复数形式是/t̪um/。除了对非常亲密的朋友或涉及神的诗歌语言,它在印度会被视为冒犯。
祈使语气(请求和命令)在形式上对应于使用的敬语的等级,动词屈折变化来展示想要的尊敬和礼貌级别。由于祈使语气可能已经包括了礼貌,可翻译为“请”的词kripayā比在英语中要少用;它一般只用在著作和通告中,在日常口语中使用它甚至表示嘲弄。


词序
印地语的标准词序一般是主语-宾语-动词,但是在需要不同强调或更复杂结构的地方,这个规则很容易抛开(假如名词或代词总是跟随着它们的后置词或格标记)。更加具体的说,标准词序是:1. 主语 2. 副词(按它们的标准次序) 3. 间接宾语和任何它的形容词 4. 直接宾语和任何它的形容词 5. 否定词项或疑问词(如果有的话),和最后的 6. 动词和任何助动词。(Snell, p93)否定是通过在句子中合适的位置上增加词नहीं(nahī̃,“no”)形成的,或在某些情况下用न(na)或मत(mat)来实现。注意在印地语中,形容词居先于它们所限定的名词。助动词总是在主动词之后。一般的说,印地语使用者或作家在放置词语来达成风格化和其他社会心理效果上享有相当大的自由,尽管没有在高度屈折语言中那么自由。[4]


动词的时态和体貌
印地语动词结构关注带有基于时态的一些区别的体貌,时态通常通过使用动词होना(honā,“to be”)作为助动词来展示。有三种体貌: 惯常体(未完成体),进行体(也叫做连续体)和完成体。在每种体貌下的动词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用होना的适当屈折形式来标记时态。印地语有四种简单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假定式)和虚拟式(被很多语言学家称为一种语气)。[5] 动词变位不只展示它们的主语的数和人称(第一、第二、第三),还有它们的性。此外,印地语有祈使语气和条件语气。动词必须一致于它们的主语的人称、数和性,当且仅当这个主语不跟随着任何后置词。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则动词必须一致于宾语的数和性(假如这个宾语没有任何后置词)。如果这个条件也不满足,动词不一致于二者。这类现象就叫做混合作格。



印地语对于格变化是弱屈折语言;名词在句子中的关系通常由后置词来展示。印地语名词有三种格。直接格用于不跟随任何后置词的名词,典型的用于主语。间接格用于跟随着后置词的任何名词。修饰间接格下的名词的形容词也以相同方式屈折。一些名词有独立的呼格。印地语有两种数: 单数和复数 — 但是未明确的展示在所有变格中。


] 参考文献
1.^ Central Hindi Directorate
2.^ (英文)Census of India - Statement 4.印度人口普查网.2001年
3.^ Ethnologue Report for Pakistan.SIL Ethnologue.于2007年10月7日查阅.
4.^ Bhatia 1996: 32-33.
5.^ Shapiro, M: "Hindi"
Bhatia, Tej K. Colloquial Hindi: The Complete Course for Beginners. London, UK & New York, NY: Routledge, 1996. ISBN 0-415-11087-4 (Book), 0415110882 (Cassettes), 0415110890 (Book & Cassette Course)
Shapiro, Michael C.(2001年).“Hindi”,An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 past and present.New England Publishing Associates,305–309. .
Shapiro, Michael C.(2003年).“Hindi”,The Indo-Aryan Languages.Routledge,250–285.ISBN 9780415772945. .
(1989年)Teach Yourself Hindi,2003,McGraw-Hill.ISBN 9780071420129. .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印地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印地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印地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太清梵文(天城文)输入法
印地文说树
BBC印地语
Virtual Hindi Keyboard Freeware

2  孟加拉语

বাংলা Bāṇlā
使用国家及地区 孟加拉, 印度和邻近地区  
区域 南亚东部
使用人数 2.07 亿  
排名: 4(母语) [1]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雅利安东部语言
    Apabhransa Avahattha
     孟加拉语  
文字: 孟加拉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孟加拉、印度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
管理机构 孟加拉学院(Bangla Academy)
语言代码
ISO 639-1: bn
ISO 639-2 ben  
Ethnologue
第14版: BNG
ISO 639-3: ben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孟加拉语(bāṅlā / বাংলা 或者 bāṅālī / বাঙালী)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2亿7百万人,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后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语使用者分布于孟加拉地区,即今孟加拉国与印度西孟加拉邦。孟加拉语、阿萨姆语和曼尼普尔语都使用孟加拉文。

孟加拉语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属印度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母语。

目录

1 音系
2 文字
3 文法
3.1 词序
3.2 名词
3.3 动词
4 引用
5 外部链接


音系
主条目:孟加拉语音系
孟加拉语音位表有 29 个辅音和 14 个元音,包括七个鼻化元音。

元音   前 央 后
闭 i   u
半闭 e   o
半开 æ   ɔ
开   a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后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清音 p
pʰ t̪
t̪ʰ   ʈ
ʈʰ tʃ
tʃʰ k
kʰ  
浊音 b
bʱ d̪
d̪ʱ   ɖ
ɖʱ dʒ
dʒʱ ɡ
ɡʱ  
擦音 [f]
  
  [s]
[z]  
  ʃ
  
  ɦ
  
流音     l, r ɽ      



文字
主条目:孟加拉文
অ अ ই इ উ उ এ ए ও ओ ঋ ऋ ঌ ऌ
আ आ ঈ ई ঊ ऊ ঐ ऐ ঔ औ ৠ ॠ ৡ ॡ
অং अं অঁ अँ অঃ अः
ক क খ ख গ ग ঘ घ ঙ ङ
চ च ছ छ জ ज ঝ झ ঞ ञ
ট ट ঠ ठ ড ड ঢ ढ ণ ण
ত त থ थ দ द ধ ध ন न
প प ফ फ ব ब ভ भ ম म
য य র र ল ल ব व  
শ श ষ ष স स হ ह  
ক্ষ क्ष জ্ঞ ज्ञ শ্র श्न


文法
主条目:孟加拉语文法
孟加拉语名词不指派性,这导致了形容词的极小变动(屈折)。但是,名词和代词高度变格(转为依赖于它们在句子中的功能)为四个格,而动词严重变位。

作为结果,不像印地语,孟加拉语动词不依据名词的性而改变形式。


词序
作为头-终结语言,孟加拉语服从主语-宾语-动词词序,尽管对这个主旨的变化是常见。[1] 孟加拉语采用后置词,对比于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使用的前置词。限定词跟随在名词之后,而数词、形容词和所有者先于名词。[2]

是否疑问不需要对基本词序的任何改变;转而把在话语的最终音节上的低(L)声调变为下降(HL)声调。额外可选的质词(比如 কি -ki, না -na 等)经常前接在是否疑问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词之上。

询问疑问通过提前疑问词到焦点位置上来形成,典型位于话语的第一或第二个词。


名词
名词和代词按格屈折,包括主格、宾格、属格和方位格。[3] 针对每个要屈折的名词,格标记依据这个名词的生命性程度而变格。在增加定冠词如 -টা -ţa(单数)或 -গুলা -gula(复数)的时候,名词如下表所示还要依据数屈折。

单数名词屈折  生命性 非生命性
主格 ছাত্রটা
chhatro-ţa
the student জুতাটা
juta-ţa
the shoe
宾格 ছাত্রটাকে
chhatro-ţa-ke
the student জুতাটা
juta-ţa
the shoe
属格 ছাত্রটার
chhatro-ţa-r
the student's জুতাটার
juta-ţa-r
the shoe's
方位格 - জুতাটায়
juta-ţa-(t)e
on/in the shoe
复数名词屈折  生命性 非生命性
主格 ছাত্ররা
chhatro-ra
the students জুতাগুলা
juta-gula
the shoes
宾格 ছাত্রদের(কে)
chhatro-der(ke)
the students জুতাগুলা
juta-gula
the shoes
属格 ছাত্রদের
chhatro-der
the students' জুতাগুলার
juta-gula-r
the shoes'
方位格 - জুতাগুলাতে
juta-gula-te
on/in the shoes


在计数的时候,名词选用一小组量词。如很多东亚语言(比如汉语、日语、泰语)一样,在孟加拉语中名词不能通过直接增加数词毗邻于名词来计数。必须在数词和名词之间使用名词的量词(MW)。多数名词采用通用量词 -টা -ţa,而其他量词指示语义类(比如 -জন -jon 用于人)。

量词 孟加拉文 转写 字面翻译 英语翻译
নয়টা গরু Nôe-ţa goru Nine-MW cow Nine cows
কয়টা বালিশ Kôe-ţa balish How many-MW pillow How many pillows
অনেকজন লোক Ônek-jon lok Many-MW person Many people
চার-পাঁচজন শিক্ষক Char-pãch-jon shikkhôk Four-five-MW teacher Four or five teachers

度量名词而没有它们相应的量词(比如 আট বিড়াল aţ biŗal 而非 আটটা বিড়াল aţ-ţa biŗal“eight cats”)典型的被认为是不合文法的。但是在这个名词语义类从量词就能理解的时候,名词经常省略而只用量词,比如 শুধু একজন থাকবে। Shudhu êk-jon thakbe。(字面意思“Only one-MW will remain.”)将被理解为意味着“Only one person will remain.”,假定语义类隐含在 -জন -jon 中。

在这个意义上,不像多数其他印欧语言,所有孟加拉语的名词类似于不可数名词。


动词
动词分为两类: 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非限定动词不按时态或人称屈折,而限定动词按人称(第一, 第二, 第三)、时态(现在, 过去, 将来), 体貌(简单, 完成, 进行)和敬语(亲密, 熟悉, 正式)而完全屈折,但不为数屈折。条件语气、祈使语气和其他特殊语气屈折可以替代时态和体貌后缀。在很多动词词根上屈折数可以总计多于 200 个。

在孟加拉语构词中的屈折后缀随地域而变化,带有在句法上的次要区别。

孟加拉语在零系词上不同于多数印度-雅利安语言,这里的系词或连结词“be”经常在现在时中缺失。[4] 因此“he is a teacher”是 she shikkhôk,(字面为“he teacher”)。[5] 在这方面,孟加拉语类似于俄语和匈牙利语。


引用
1.^ (Bhattacharya 2000, pp. 16)
2.^ Bengali.UCLA Language Materials projec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于2006年11月20日查阅.
3.^ (Bhattacharya 2000)
4.^ Bangla language in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2003年).
5.^ Among Bengali speakers brought up in neighbouring linguistic regions (e.g. Hindi), the lost copula may surface in utterances such as she shikkhôk hochchhe. This is viewed as ungrammatical by other speakers, and speakers of this variety are sometimes (humorously) referred as "hochchhe-Bangali".
Bhattacharya(2000年).“Bangla (Bengali)”,Gary, J. and Rubino. C. 编:Encyclopedia of World's Languages: Past and Present (Facts About the World's Languages).WW Wilson, New York.ISBN 0824209702. .

外部链接
BBC孟加拉语新闻
NHK孟加拉语(Bengali)广播
A Practical Bengali grammar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孟加拉语维基百科

3   马拉地语

मराठी Marāṭh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区域 马哈拉施特拉邦, 果阿, 古吉拉特邦, 中央邦, 卡纳塔克邦, 安得拉邦, 泰米尔纳德邦 and other pockets of the world.
使用人数 7 千万母语使用者
2 千万第二语言使用者  
排名: 13–17 (母语); 排名与朝鲜语、越南语、泰卢固语, 泰米尔语相近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南部印度-雅利安语
    马拉地语  
文字: 天城文, Modi文(传统上)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mr
ISO 639-2 mar  
Ethnologue
第14版: MRT
ISO 639-3: mar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马拉地语 (मराठी Marāṭhī)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

马拉地语有悠久的历史,据报可在8世纪的碑文中找到。马拉地语的文法和语法,主要基于梵语。

  语音
主条目:马拉地语音系
马拉地语的音位总表类似于多数其他印度-雅利安语言,特别是孔卡尼语。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ʰ n̪
n̪ʰ   ɳ
ɳʰ ɲ ŋ  
清塞音 p
pʰ t̪
t̪ʰ   ʈ
ʈʰ cɕ
cɕʰ k
kʰ  
浊塞音 b
bʰ d̪
d̪ʰ   ɖ
ɖʰ ɟʝ
ɟʝʰ ɡ
ɡʰ  
清擦音     s   ɕ   h
流音 ʋ
ʋʰ   l ɾ
lʰ ɾʰ ɭ ɽ j    
元音   前 央 后
高 i   u
中 e ə o
低   a  

文法
主条目:马拉地语语法
马拉地语文法和其他现代印度-雅利安语言比如印地语、古吉拉特语、旁遮普语等共享着相似性。专门关注马拉地语文法的第一本书在1805年由 William Kerry 出版。

马拉地语不同其他印度-雅利安语言的一个不寻常特征是显示了“包含和排它的我们”特征,共通于达罗毗荼语系、拉贾斯坦语和古吉拉特语。

不同于有关语言,马拉地语保留了来自梵语的所有三个文法性(Linga),阳性、阴性和中性。马拉地语包含三个文法语态(prayog),也就是 Kartari, Karmani 和 Bhave。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马拉地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Marathi在Wikibooks 有更多关于本条目的内容:
Marathi马拉地的语言和文化
学习讲马拉地语
马拉地语文词处理程式
马拉地语词义解释
马拉地生活──电视节目
马拉地语资源
Modi Script online
马拉地语文章
如何使用微软视窗显示印度各方言
马拉地语──英语字典
在线马拉地语字典

4  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
اردو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巴基斯坦,而在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亦有人使用
使用人数 6.1 千万为母语
总数为 1.04 亿  
排名: 19-21(母语),排名与意大利语和土耳其语接近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西部语言
    印度斯坦语
     乌尔都语  
文字: 乌尔都字母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巴基斯坦;
印度的克什米尔,北方邦,德里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ur
ISO 639-2 urd
ISO 639-3: urd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乌尔都语(اردو)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乌尔都语大约第20种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在1200年到1800年,南亚在德里王朝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下,乌尔都语的受到波斯语、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

目录

1 使用者与其地理分布
1.1 官方地位
2 分类和相关语言
3 方言
4 语法
5 例子
6 参考书籍
7 参看
8 外部链接
8.1 乌尔都语的介绍
8.2 使用乌尔都语的网站


使用者与其地理分布
乌尔都语母语使用者大约有6-8千万人。

在巴基斯坦的城市中,乌尔都语在大多数人中能通用,其中包括卡拉奇、伊斯兰堡、拉合尔,拉瓦品地,白沙瓦,奎达,海德拉巴德,古吉拉瓦拉,非萨拉巴德,木尔坦和Sukkur。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所有省份的官方语言。在同时使用英语和乌尔都语的学校中,直至高中前,乌尔都语是强迫性学习的语言。这样使即使数以百万计以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克什米尔语,俾路支语,Seraiki,Brohi等为母语的使用者的人,都能使用乌尔都语。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交际语,它混合了巴基斯坦不同地区的词汇,同样,巴基斯坦不同地区的语言也受到乌尔都语的词汇影响。在5百万来自不同种族(如普什图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等)的阿富汗难民,而在巴基斯坦居住了超过 25 年的人,都能操流利乌尔都语。这样可推论出,使用乌尔都语的中心,已由印度的德里和勒克瑙,转而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拉合尔。

而在印度,乌尔都语在北方邦、克什米尔、德里、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孟买和中部其他地区使用。一些印度学校以乌尔都语作为第一语言,并有其课程和考试。在印度的伊斯兰学校同时教授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一些报章如 Daily Salar, Paasban ,在班加罗尔等城市发行。

乌尔都语亦有在阿富汗的市区使用。而在南亚以外,亦有为数甚多的劳工,在波斯湾国家和沙特阿拉伯的主要城市中使用。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挪威和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有乌尔都语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在使用此语言。

有较多人使用乌尔都语作为母语的国家:

印度(4.81千万 [1997]),
巴基斯坦(1.177千万 [2005][1]),
英国(700,000 [1990] [2]),
孟加拉(650,000 [3]),
沙特阿拉伯 (550,000),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500,000),
美国 (350,000),
尼泊尔 (275,000),
南非(200,000 南亚穆斯林,多数人说乌尔都语),
阿曼 (90,000),
加拿大(80,895 [2001] [4]),
巴林 (80,000),
毛里求斯 (74,000),
卡塔尔 (70,000),
德国 (40,000),
挪威(26,950 [2005] [5]),
法国 (20,000),
西班牙(18,000 [2004][6]),
瑞典(10,000 [2001][7]), ,
泰国(5,000 南亚人),
阿富汗,
日本,
斐济,
圭亚那,
澳大利亚,
丹麦,
意大利,
新西兰。



官方地位
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虽然英语在精英的圈子内使用,旁遮普语也有大量的母语使用者,乌尔都语作为交际语被广泛使用。乌尔都语也是印度、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和安得拉邦的官方语言。虽然政府学校和大多数邦份着重使用标准印地语,但在勒克瑙和海得拉巴的大学,乌尔都语有被使用,并被看成是种有威望的语言。


分类和相关语言
乌尔都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族,也是印欧语系的一支。类似的方言分布在南亚从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广泛区域中。这些语言有类似的语法结构和大部相同的词汇。旁遮普语就很类似于乌尔都语:如果用梵文字母书写的话,操乌尔都语的人不难看懂旁遮普语。但是旁遮普语口语发音同乌尔都语却有很大差别。同乌尔都语最接近的是印地语。


方言
乌尔都语有四种官方认可的方言,Dakhini,Pinjari, Rekhta,和Modern Vernacular Urdu.

Modern Vernacular Urdu 是目前最被广泛传播及使用的一种方言,并且在以下地区使用:德里,勒克瑙(Lucknow), 卡拉奇(Karachi)和拉合尔(Lahore)。

Dakhini (also known as Dakani, Deccani, Desia, Mirgan) 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及其四周海得拉巴(Hyderabad)使用。这种方言所使用的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借词较标准乌尔都语少。


语法
主条目:印地语-乌尔都语语法
乌尔都语的名词分阳性和阴性。不过,有一些字词的性别分类比较特别,通常是从英语来的新字词,它们并无性别。 乌尔都语的名词还有分单数和众数。 2


例子
中文 乌尔都语 发音 备注
你好/您好 السلام علیکم asalam alaikum اداب [aˈdaːb] 通常
用于尊敬对方的场合
و علیکم السلام [ˈwaɭikum ˈaʔsaɭam]
是正确的回应
您好 اداب عرض ہے adab arzai "Regards to you"
(lit Regards are expressed),
a very formal secular greeting.
再见 خدا حافظ khuda hafiz Khuda是波斯人的上帝,
而Hafiz是源自阿拉伯语的hifz,意义为“保护”
所以这句话可被理解为“愿神守护于你”之意
普遍通用于
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或AL-VIDAA的正式发言场合
是/对 ہاں hã 非正式
是/对 جی jee 正式
不是/不对 نا nay 非正式
不是/不对 نہیں nahee OR jeenahee 正式
请 مہربانی mherbanee  
谢谢 شکریہ shukria OR jazakallah  
请进来 تشریف لائیے aap tashreef laeeay 可被理解为“带来您的荣誉(Bring your honor.)”
请坐下来 تشریف رکھیئے app bheteeyay 可被理解为“放置您的荣誉(Place your honor)”
我很高兴跟你见面 اپ سے مل کر خوشی ہوی aap se mill kar khushee hooy  
您说不说英语? کیا اپ انگریزی بولتے ہیں؟ kya aap ungrazee (English) bolthay hay  
我不能说乌尔都语。 میں اردو نہیں بولتا may urdu nahee boltha  
我的名字是 ... میرا نام ۔۔۔ ہے mera naam .... hay  
拉合尔在哪个方向? لاھور کس طرف ہے؟ Lahore kis tharaf hay  
孟买在哪儿? ممبئی کہاں ہے؟ Mumbai (Bombay) kaha hay
乌尔都语是个好语言。 اردو ایک اچھی زبان ہے Urdu ayk uchee zabaan hay  


参考书籍
Asher, R. E. (Ed.). (1994).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Oxford: Pergamon Press. ISBN 0-08-035943-4.
Azim, Anwar. (1975). Urdu a victim of cultural genocide. In Z. Imam (Ed.), Muslims in India (p. 259).
Chatterji, Suniti K. (1960). Indo-Aryan and Hindi (rev. 2nd ed.). Calcutta: Firma K.L. Mukhopadhyay.
Dua, Hans R. (1992). Hindi-Urdu as a pluricentric language. In M. G. Clyne (Ed.), Pluricentric languages: Differing norms in different nation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ISBN 3-11-012855-1.
Dua, Hans R. (1994b). Urdu. In Asher (Ed.) (pp. 4863-4864).
Dua, Hans R. (1994a). Hindustani. In Asher (Ed.) (pp. 1554).
Kelkar, A. R. (1968). Studies in Hindi-Urdu: Introduction and word phonology. Poona: Deccan College.
Khan, M. H. (1969). Urdu. In T. A. Sebeok (Ed.),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Vol. 5). The Hague: Mouton.
Narang, G. C.; & Becker, D. A. (1971). Aspiration and nasalization in the generative phonology of Hindi-Urdu. Language, 47, 646-767.
Ohala, M. (1972). Topics in Hindi-Urdu phonolog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Rai, Amrit. (1984). A house divid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indi-Hindustani.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61643-X.

参看
印度
印度语言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语言
乌尔都文学
普什图语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乌尔都语维基百科[编辑] 乌尔都语的介绍
TheUrduLanguage.com Urdu History
Urdu is our Main Point: Having Great Resources of Urdu Poetry,Hamd,Naat,Mizah,News etc...
CRULP Center for research in Urdu language processing
Urdustan.com : oldest Urdu language website
Introductory Urdu (Volume 1)
Introductory Urdu (Volume 2)
Urdu Wiktionary
Wikitravel Hindi-Urdu Phrasebook
History of Urdu Literature
NeoSense Urdu Extension for Ligature Parsing


使用乌尔都语的网站
在线字典
乌尔都语数码图书馆
乌尔都语诗歌
Shairy.com 乌尔都语诗歌和论坛
Al Qamar Online Urdu Network from London
乌尔都语维基
讨论乌尔都语和文化的合作性博客
乌尔都语博客
乌尔都语博客列表
乌尔都语
BBC乌尔都语新闻
NHK乌尔都语(Urdu)广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2 发表于: 2010-04-10
5  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语
ગુજરાતી Gujǎrātī  
发音: /gudʒ.(ə)'ɾat̪i/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巴基斯坦, 南非共和国, 乌干达, 坦桑尼亚, 肯尼亚,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斐济, 加拿大, 赞比亚, 津巴布韦
使用人数 4.61千万[1]  
排名: 26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西部印度-雅利安语
    古吉拉特语  
文字: 古吉拉特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古吉拉特邦[1][2]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gu
ISO 639-2 guj  
Ethnologue
第14版: GJR
ISO 639-3: guj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文:ગુજરાતી,拉丁化:Gujarātī)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为印度22种官方语言与14种地区性语言之一,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少数民族语言。全球有大约4600万人讲这种语言,为世界上第23大语言。从使用的人群主要分布来看,印度4550万,乌干达15万,巴基斯坦10万,肯尼亚5万。

古吉拉特语为印度古吉拉特邦、联邦属地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的主要语言,同时也是孟买古吉拉特人社区的语言,在北美和英国有众多讲古吉拉特语的居民。古吉拉特语也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和沙达·瓦拉汉·佩帖尔(被誉为铁人的印度首位内政大臣)的第一语言。

目录

1 音系
2 文法
3 参考资料
4 外部链接


音系
主条目:古吉拉特语音系
元音  前 央 后
闭 i  u
中 e  o
ɛ ə ɔ
开  ɑ  
辅音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塞音 p
pʰ b
bʱ  t̪
t̪ʰ d̪
d̪ʱ ʈ
ʈʰ ɖ
ɖʱ  k
kʰ g
gʱ  
塞擦音     tʃ
tʃʰ dʒ
dʒʱ  
擦音    s   ʃ     ɦ
闪音   ɾ    
近音  ʋ l ɭ j  



文法
主条目:古吉拉特语语法
古吉拉特语是一种头-终结或左-分支语言。形容词前导名词,直接宾语先于动词,并且它有后置词。古吉拉特语的语序是SOV,并且它有三个性和两个数。没有定冠词或不定冠词。动词表达为它的动词词根跟上标记文法体和呼应的后缀,以此叫做主形式,带有从 to be 派生的可能的前导辅助形式,标记时态和语气,并也展示呼应。使役式(直到双重)和被动式有着构词基础。[3]


参考资料
1.^ 1.0 1.1 Gordon(2005年).
2.^ Dwyer(1995年),第5页.
3.^ Mistry(2001年),第276-277页.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古吉拉特语维基百科UCLA Language Materials Project: Gujarati (英文)
Gujarati Wiktionary (古吉拉特语)

6  奥里亚语

奥里亚语
ଓଡ଼ିଆ oṛiā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区域 奥里萨邦
使用人数 3.1 千万 (1996)  
排名: 32 (1996)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奥里亚语  
文字: 奥里亚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or
ISO 639-2 ori  
Ethnologue
第14版: ORY
ISO 639-3: ori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奥里亚语(ଓଡ଼ିଆ oṛiā)是印度的24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要在奥里萨邦使用。由于劳工迁移的关系,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也很流行。



音系
奥里亚语有 28 个辅音音位和 6 个元音音位。

元音   前 后
高 i u
中 e o
低 a ɔ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清塞音 p
pʰ t̪
t̪ʰ   ʈ
ʈʰ ʧ
ʧʰ k
kʰ  
浊塞音 b
bʱ d̪
d̪ʱ   ɖ
ɖʱ ʤ
ʤʱ ɡ
ɡʱ  
清擦音     s       h
流音     l, r ɭ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奥里亚语维基百科odia.org, The only place in the internet to learn Odia (Oriya), read Oriya news, download Odia (Oriya) Softwares and books. Download dhwanI, a phonetic Oriya Translitation Editor using ITRANS.
For oriya language.
Romanised to Unicode Oriya transliterator
Unicode Entity Codes for the Oriya Script
Free/Open Source Oriya Computing Rebati project
Oriya Unicode Fonts

7
旁遮普语

旁遮普语
ਪੰਜਾਬੀ,پنجابی‎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其他旁遮普人的移居地  
区域 旁遮普地区
使用人数 西旁遮普语: 6.1-6.2千万
东旁遮普语: 2.8千万
Siraiki: 1.4千万
总数: 1.04亿  
排名: 10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旁遮普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旁遮普邦(印度), 德里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pa
ISO 639-2 pan  
Ethnologue
第14版: PNJ
ISO 639-3: 分别为
pan – 旁遮普语(一般)
pnb – 西旁遮普语
pmu – Punjabi (Mirpuri)
lah – Lahndi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旁遮普语(英文:Punjabi或Panjabi,旁遮普语古木基文:ਪੰਜਾਬੀ,Shahmukhi字母:پنجابی)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旁遮普语特殊的是,第一,有声调;第二,是黏着语。旁遮普语又会分为西旁遮普语、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东旁遮普语。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视为旁遮普语的方言。

旁遮普语主要流通于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以使用的语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语言。它也流通于邻近的印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德里。当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时,旁遮普地区、其文化和语言也被受影响。因此,旁遮普的语言和文化也成为推动两国和平交往的一大动力。由于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语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见的少数语言, 包括英国, 美国、加拿大(更成为加拿大的第五大语言)和肯尼亚。

旁遮普语有几套不同的书写系统,其使用情况因应不同地区、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锡克教信徒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会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语最常用的两种书写字母,也往往被视为官方的字母。

目录

1 历史
2 音系
2.1 声调
3 引用
4 外部链接


历史
跟其他北方印度语言一样,旁遮普语是演化自梵语。旁遮普语是锡克教的神圣语言,锡克教的经典Guru Granth Sahib都是以旁遮普语写成的。旁遮普语也是印巴地区北部流行的Bhangra音乐的主要语言。

现代的旁遮普语的词汇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其中包括印地语、波斯语和英语。海外的旁遮普人也有从西班牙语和荷兰语借来新的词汇。一种新的旁遮语分支,称为Diaspora Punjabi, 正在发展当中,而且不断跟印度次大陆上的旁遮普语显出分别。


音系
元音  前 央 后
闭 iː  uː
次闭 ɪ  ʊ
半闭 eː ə oː
开 ɛː ɑː ɔː

还有鼻化元音。

辅音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ɲ ŋ  
塞音/
塞擦音 清音 p  t̪ ʈ ʧ k  
清送气音 pʰ  t̪ʰ ʈʰ ʧʰ kʰ  
浊音 b  d̪ ɖ ʤ g  
擦音  (f) s (z)  (ʃ)  ɦ
闪音   ɾ ɽ  
近音  ʋ l ɭ j  


声调
旁遮普语有从辅音的浊送气音系列消失发展出来的三个音位学上独立的声调。在语音学上这些声调是升高或升高-降低声调轮廓并且它们可以跨越在一个或两个音节上,但是在音位学上它们可以被区分为高调、中调和低调。

历史上在词首位置的浊送气音变成了清塞音并在随后的两个音节上留下低音调: ghoṛā [kòːɽɑ̀ː]“horse”。词干结尾浊送气音变成了浊音并在前导它的两个音节上留下了高音调: māgh [mɑ́ːɡ]“October”。出现在短元音之后和长元音之前的词干中间浊送气音变成了浊音并在随后的两个音节上留下了低音调: maghāṇā [məɡɑ̀ːɳɑ̀ː]“to be lit”。其他音节和词都有中音调。[1]


引用
1.^ Harjeet Singh Gill, "The Gurmukhi Script", p. 397. In Daniels and Bright,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1996.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旁遮普语维基百科Learn Sikhism in mainstream School at Ontario, Canada - 加拿大预科课程的锡克教课程
旁遮普语电脑资源中心
北美旁遮普学院(APNA)
免费网上旁遮普语课程
学习Gurmukhi文字
旁遮普语文和文学
前伊斯兰时期印度的语言和文化
Ethnologue - 印度的语言
Ethnologue - 巴勒斯坦的语言
旁遮普语的罗马化转换器
旁遮普语
ਪੰਜਾਬੀ ਸਾਹਿਤ (旁遮普文学)

8
博杰普尔语



博杰普尔语
भोजपुरी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毛里求斯, 尼泊尔  
区域 比哈尔邦, 北方邦, 恰尔康得邦, 阿萨姆邦, 德里, 中央邦, 西孟加拉邦
使用人数 2.6 千万  
排名: 37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Eastern Zone
    比哈尔语
     博杰普尔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bho  
Ethnologue
第14版: BHJ
ISO 639-3: bho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博杰普尔语是比哈尔语之一,在印度的北部区域使用,包括西部邦份如比哈尔邦、恰尔康得邦西北部、北方邦的 Purvanchal 地区,以及接壤印度的尼泊尔南边平原地区。博杰普尔语也在圭亚那、苏里南、斐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毛里求斯使用,可以说成在世界多个州份均有人使用。

9 迈蒂利语
迈蒂利语
मैथिली maithil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尼泊尔  
区域 比哈尔邦、尼泊尔东部
使用人数 1200万到4500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东支
    比哈尔语
     迈蒂利语  
文字: 天城文、迈蒂利文、凯提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
管理机构 无
语言代码
ISO 639-1: bh (比哈尔语)
ISO 639-2 mai
ISO 639-3: mai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迈蒂利语是印度东部的一种语言,主要在比哈尔邦和尼泊尔东部地区使用。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东支,和属于中支的印地语有别。根据2001年的统计,印度有1200万人说这种语言,但是很多机构认为实际使用人数远远高于官方的统计。

传统上迈蒂利语使用迈蒂利文和凯提文书写,但是现代一般用天城文。

迈蒂利一词来自古国名弥萨罗。

10 信德语


信德语
سنڌي‎, सिन्धी sindh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巴基斯坦, 印度; 也包括香港, 阿曼, 菲律宾, 新加坡, 阿联酋, 英国, 美国  
区域 南亚
使用人数 1.97千万  
排名: 47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西北地区
    信德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巴基斯坦, 印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sd
ISO 639-2 snd
ISO 639-3: snd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信德语 (سنڌي‎, सिन्धी sindhī) 是南亚巴基斯坦内信德省的语言。能说信德语的人在巴基斯坦境内大约有1700万,在印度也有280万。两个国家都承认信德语为法定语言。巴基斯坦境内的信德语人都集中在信德省,此外也集中于俾路支省东部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卡奇区,其他的就散布各地。在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信德省成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大量信德人移民到此。现在信德语一般以印度天城体或扩充阿拉伯字体书写的。

目录

1 地理分布
2 历史
3 音韵
3.1 辅音系统
4 书写系统
4.1 阿拉伯语字母
4.2 天城文字母
5 外部链接


地理分布
除了一些大城市如卡拉奇之外,信德语是巴基斯坦东南部的学校首先教授的语言。信德语拥有丰富的词语。这是作家所喜爱的,并造就了很多信德语的诗词等文学作品。


历史
在14至18世纪,信德语曾是十分著名的文学语言。很多苏非主义者如Shah Abdul Latif都透过神学诗词来描写人与神的关系。

古兰经的首次翻译大约在12世纪或更远古之前。当时翻译为信德语,格式充满了旋律。


音韵
信德语音韵丰富,共有46个辅音音位,10个元音。所有塞音、擦音、鼻音等都有送气的相对音位,还有4个内爆音。


辅音系统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龈后音 龈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ɦ   n
nɦ ɳ
ɳɦ ɲ ŋ  
塞音 p
ph b
bɦ  t
th d
dɦ  ʈ
ʈh ɖ
ɖɦ  k
kh g
gɦ  
内爆音  ɓ    ɗ   ʄ  ɠ  
塞擦音      c
ch ɟ
ɟɦ  
擦音  f   s z ʂ   x ɣ h  
闪音    r ɽ
ɽɦ    
近音  ʋ    j  
边近音   l
lɦ      


书写系统

阿拉伯语字母
جھ ڄ ج پ ث ٺ ٽ ٿ ت ڀ ٻ ب ا
ɟʱ ʄ ɟ p s t̪ʰ t̪ tʰ t bʱ ɓ b *
ڙ ر ذ ڍ ڊ ڏ ڌ د خ ح ڇ چ ڃ
ɽ r ð ɖʱ ɖ ɗ dʱ d x ħ cʰ c ɲ
ق ڦ ف غ ع ظ ط ض ص ش س ز ڙھ
k pʰ f ɣ ∅ ʐ ʈ z ʂ ʃ s z ɽʱ
ي ه و ڻ ن م ل ڱ گھ ڳ گ ک ڪ
* h * ɳ n m l ŋ ɡʱ ɠ ɡ kʰ k


天城文字母
अ आ इ ई उ ऊ ए ऐ ओ औ
ə a ɪ i ʊ uː e ɛ o ɔ
क ख ख़ ग ग॒ ग़  घ  ङ
k kʰ x ɡ ɠ ɣ  ɡʱ  ŋ
च छ  ज ज॒ ज़  झ  ञ
c cʰ  ɟ ʄ z  ɟʱ  ɲ
ट ठ  ड ड॒ ड़  ढ ढ़ ण
ʈ ʈʰ  ɖ ɗ ɽ  ɖʱ ɽʱ ɳ
त थ  द  ध  न
t tʰ  d  dʱ  n
प फ फ़ ब ब॒  भ  म
p pʰ f b ɓ  bʱ  m
य र ल व  
j r l ʋ
श ष स ह  
ʃ ʂ s h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信德语维基百科Sindhi alphabets, pronunciation and language

11 阿瓦德语

अवधी avadh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尼泊尔, 毛里求斯  
区域 印度的北方邦
使用人数 2千万  
排名: 40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索拉塞尼俗语 (Sauraseni Prakrit)
    阿瓦德语  
文字: 天城文, 凯提文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awa  
Ethnologue
第14版: AWD
ISO 639-3: awa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阿瓦德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为印度北方邦阿瓦德地区的人使用,亦有来自比哈尔邦、中央邦、德里和尼泊尔的人使用。

虽然今天它只被认为是印地语的一种方言,但在印地语标准化之前,阿瓦德语是除 Braj-Bhasha 外第二种最重要的文学方言。


12  尼泊尔语

नेपाली Nepāl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尼泊尔、印度、不丹  
区域 南亚
使用人数 约一千六百万  
排名: 57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帕哈里语言 (Northern zone)
    东帕哈里
     尼泊尔语  
文字: 天城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尼泊尔, 印度
管理机构 尼泊尔语言科学院 (Language Academy of Nepal)
语言代码
ISO 639-1: ne
ISO 639-2 nep
ISO 639-3: nep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尼泊尔语属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使用。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大概一半的尼泊尔人使用尼泊尔语作为其母语,其它尼泊尔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东尼泊尔,直到印度领土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和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

尼泊尔语是分布在最东部的帕哈里语,它是一组使用于喜马拉雅山低海拔地区的语言。尼泊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与一些藏缅语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显著的是尼瓦尔语,显示了藏-缅语的影响。尼泊尔语与北印度语很近似,但稍显保守,来自波斯语和英语的词汇少于北印度语,较多的词源自梵语。现今,尼泊尔语一般使用天城文。Bhujimol 是一种最古老的尼泊尔本地文字。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一些尼泊尔语文学作品,包括 Sundarananda Bara 著的《Adhyatma Ramayana》(1833),《Birsikka》是一个佚名民间故事合集。同时也有一些翻译自梵文的作品,例如 Bhanubhakta 翻译了《Ramayana》。《圣经》也被翻译成了尼泊尔语。

这种语言在尼泊尔语中的发音为“Khaskura”,并有过不同的名称。英文为“Nepali”或“Nepalese”,也叫被做“廓尔喀语”——廓尔喀人(尼泊尔的主要居民)的语言,其他名字还有“Parbatiya”,意思是山区人民使用的语言。

在中国大陆,中国传媒大学以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全国仅有的两所教授尼泊尔语的学府,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亦有尼泊尔语广播。

目录

1 音系
1.1 元音
1.2 辅音
2 短语
3 引用
4 延伸阅读
5 参见
6 外部链接


音系

元音
尼泊尔语有 11 个音位上独立的元音,包括 6 个口腔元音和 5 个鼻元音。口语中不区分元音长度。下面是尼泊尔语的元音列表[1] :

元音  前 央 后
闭 i, ĩ  u, ũ
半闭 e, ẽ  o
半开   ʌ, ʌ̃
开  a, ã  

书写系统包括从梵语继承的两个双元音: ai 和 au。但口语中有更多的双元音。


辅音
尼泊尔语口语有 27 个辅音,下面是它们的列表[2][1]:

辅音  双唇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唇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p
pʰ b
bʱ t
tʰ d
dʱ  ʈ
ʈʰ ɖ
ɖʱ  k
kʰ ɡ
ɡʱ  
塞擦音   ts
tsʰ dz
dzʱ      
擦音   s     ɦ
闪音   ɾ      
近音   l  j  w  


短语
尼泊尔语短语示例:

namaste. नमस्ते (印度教合十礼)— 印度教通用的问候语,通常翻译为“我向您内心的神问候”。它的梵文字面意是“尊敬的”,而在一般使用中表示“你好”或“再见”。
mero nām Roshan Humagai ho. मेरो नाम रोशन हुमागाई हो — 我的 名字 Roshan Humagai — 我的名字是 Roshan Humagai。
khānā khāne ṭhāũ kahā̃ cha? खाना खाने ठाउँ कहाँ छ? — 吃 东西 地方 哪里 在 — 在什么地方吃东西?
kāṭhmāḍaũ jāne bāṭo dherai lāmo cha. काठ्माडौँ जाने बाटो धेरै लामो छ — 加德满都 去的 路 非常 长 — 去加德满都的路非常长。
nepālmā baneko. नेपालमा बनेको — 尼泊尔 在 制造 — 尼泊尔制造。
ma nepālī hũ. म नेपाली हूँ — 我 尼泊尔人 是 — 我是尼泊尔人。
pugyo. पुग्यो — [它] 到达/充分 — 这足够了。

引用
1.^ 1.0 1.1 Pokharel 1989
2.^ Bandhu et al. 1971
Bandhu C.M., Dahal B. M., Holzhausen A. and Hale A. (1971). Nepali Segmental Phonology.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Tribhuvan University Kirtipur, Nepal.
Pokharel, M.P. (1989),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Nepali sound system,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une, India.

延伸阅读
Schmidt, R. L. (1993)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Nepali.
Turner, R. L. (1931) A Comparative and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pali Language.
Hutt, M. & Subedi, A. (2003) Teach Yourself Nepali.
Manders, C. J. (2007) नेपाली व्याकरणमा आधार A Foundation in Nepali Grammar.

参见
Lhotshampa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尼泊尔语维基百科Romanized Nepali Unicode Keyboard
太清梵文(天城文)输入法
Nepali Unicode Romanized
Nepali Unicode Traditional
A set of free tools for typing, web search and email in Unicode Nepali
A set of free materials for learning Nepali
How to write Nepali
Download Nepali Word Processor: Madhyam developed by Balendu Sharma Dadhich
Download Nepali Fonts
Nepali Jokes
Nepali Sms
Nepali Articles

13 阿萨姆语

অসমীয়া ôsômīyā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孟加拉、不丹  
区域 阿萨姆邦
使用人数 2千万  
排名: 65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东部印度-雅利安亚语支
    阿萨姆群组
     阿萨姆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阿萨姆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as
ISO 639-2 asm
ISO 639-3: asm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阿萨姆语(Assamiya অসমী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非常接近孟加拉语。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Assam)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语有超过2000万的使用者。

在语法上,阿萨姆语受到了周围汉藏语系语言的影响,含有丰富的量词系统。这一特点是其他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所没有的。

  音系
元音   前 央 后
高 /i/ i     /u/ u
中高         /ʊ/ û
中 /e/ e     /o/ o
中低 /ɛ/ ê     /ɔ/ ô
低     /a/ a    
辅音   唇音 齿龈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 /n/ n /ŋ/ ng    
清塞音 /p/ p
/pʰ/ ph /t/ t
/tʰ/ th /k/ k
/kʰ/ kh    
浊塞音 /b/ b
/bʰ/ bh /d/ d
/dʰ/ dh /ɡ/ g
/ɡʰ/ gh    
清擦音     /s/ s /x/ x /h/ h
浊擦音     /z/ z        
近音 /w/ w /ɹ/ r
/l/ l

14 僧伽罗语


සිංහල siṁhala
使用国家及地区 斯里兰卡
使用人数 1900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僧伽罗-马尔代夫语言
    僧伽罗语  
文字: 僧伽罗文(发展自婆罗米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斯里兰卡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si
ISO 639-2 sin  
Ethnologue
第14版: SNH
ISO 639-3: sin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僧伽罗语(සිංහල),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之一。是占斯里兰卡大多数人口的僧伽罗人的语言;使用人口大约一千九百万。从1956年开始,僧伽罗语及泰米尔语同时都是斯里兰卡宪法上承认的官方语言。

僧伽罗语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马尔代夫官方语言之一的迪维希语是与之相近的语言。僧伽罗语书写采用源自古印度北部婆罗米文而形成的僧伽罗文。

目录

1 历史
1.1 历史发展阶段
1.2 语音发展
1.3 西部和东部俗语特征
1.4 达罗毗荼语系影响
2 音系
3 构词
3.1 名词性构词
3.1.1 格
3.1.2 数标记
3.1.3 不定冠词
3.2 动词性构词
4 语法
5 Elu
6 引用
7 外部链接


历史
大约公元前5世纪,来自西北印度的移民到达了斯里兰卡岛,带来了他们的印度-雅利安语。(在编年史《大史》中提及的第一群移民是王子维阇耶和他的随从。)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来自东北印度(羯陵伽, 摩揭陀)的后续迁徙导致了东部俗语特征的混合。


历史发展阶段
僧伽罗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僧伽罗俗语 (直到公元3世纪)
原始僧伽罗语 (公元3-7世纪)
中世纪僧伽罗语(公元7-12世纪)
现代僧伽罗语(公元12世纪-现在)

语音发展
僧伽罗语的重要语音发展包括

失去了塞音的送气区分(比如 kanavā“to eat”对应于梵语的 khādati, 印地语的 khānā)
所有长元音的缩短(比较上例)。现代语言中的长元音来自借词(比如 vibāgaya“exam”< 梵语 vibhāga)和要么在元音间辅音的省略之后(比如 dānavā“to put”< damanavā)要在最初的复合词中的连音现象。
辅音丛和长辅音分别简化成长辅音或单辅音(比如梵语 viṣṭā“time”> 僧伽罗俗语 viṭṭa > 现代僧伽罗语 viṭa)
/j/ 到 /d/ 的发展(比如 däla“web”对应于梵语 jāla)

西部和东部俗语特征
僧伽罗语的西部特征的例子是词首 /v/ 的保留,在东部语言中它发展成为 /b/(比如梵语 viṃśati“twenty”, 僧伽罗语 visi-, 印地语 bīs)。东部特征的一个例子是在僧伽罗俗语中阳性主格单数的结尾为 -e(而非西部 -o)。有一些词汇成对同源的情况,比如单词 mässā (“fly”) 和 mäkkā (“flea”),它们都对应于梵语 makṣikā 但是词干来自两个不同区域的俗语词 macchiā 和 makkhikā (同巴利语一样)。


达罗毗荼语系影响
除了很多泰米尔语借词之外,一些临近达罗毗荼语中的语音和语法特征,使得口头僧伽罗语脱离于北部印度-雅利安语言,两群组的语言使用者的紧密共存为其明证。一些可追溯为达罗毗荼语系影响的特征有

在短 e, o 和长 ē, ō 之间的区分
送气音的消失
左-分支语法
使用 kiyanavā“to say”的动词性形容词作为从句连词,意思为“that”和“if”,比如:
ēka alut kiyalā mama dannavā
it new having-said I know

“I know that it is new.”

ēka alut-da kiyalā mama dannē nähä
it new-? having-said I know.emph not

“I do not know whether it is new.”


音系
存在所谓的前鼻音化塞音。这是在浊塞音之前的非常短的同发音部位的鼻音。鼻音被划分音节入随后音节的开始辅音丛中,这意味着前面音节的音节重量保持不变。
非重音的短 a 发音为 schwa ə,它除此之外没有书写符号。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ɲ] [ŋ]  
塞音 清音 p t̪ ʈ tʃ k  
浊音 b d̪ ɖ dʒ g  
前鼻音化 mb n̪d̪ ɳɖ  ŋg  
擦音  s    ɦ
颤音  r    
近音 ʋ l  j  
前 央 后
长 短 长 短 长 短
闭 iː i   uː u
中 eː e  (ə) oː o
开 æː æ aː a  


构词

名词性构词
僧伽罗语名词的主要特征是有格,数,限定和生命性。



僧伽罗语区很多格。除了跨语言的常见的主格, 宾格, 属格, 与格和离格,它还有不常见的格如工具格。格的准确数目依赖于采用的格的精确定义。例如,生命性工具格和方位格,atiŋ 和 laŋgə,也是独立的词,分别意味着“with the hand”和“near”,所以有的学者不把它们作为真正的词缀。依赖于独立的词在文法化道路上进展程度,学者会决定是否把它看作格标记。

多数元音长度符号的方括号指示在特定非重音音节中长元音的可选的缩短。

生命性单数 生命性复数 非生命性单数 非生命性复数
主格 miniha(ː) minissu potə pot
宾格 miniha(ː)və minissu(nvə) potə pot
工具格 miniha(ː) atiŋ minissu(n) atiŋ poteŋ potvəliŋ
与格 miniha(ː)ʈə minissu(ɳ)ʈə potəʈə potvələʈə
离格 miniha(ː)geŋ minissu(n)geŋ poteŋ potvaliŋ
属格 miniha(ː)ge(ː) minissu(ŋ)ge(ː) pote(ː) potvələ
方位格 miniha(ː) laŋgə minissu(n) laŋgə pote(ː) potvələ
呼格 miniho(ː) minissuneː  


数标记
在僧伽罗语生命性名词中,标记复数使用 -o(ː),一个长辅音加 -u, 或者 -la(ː)。多数非生命性名词用删减法来标记复数。来自英语的借词用 ekə 标记单数,不标记复数。这可以解释为单数。

单数 ammaː ballaː horaː  potə reddə kantoːruvə satiyə bas ekə paːrə
复数 amməla(ː) ballo(ː) horu  pot redi kantoːru sati bas paːrəval
注解 mother(s) dog(s) thief(ves)  book(s) cloth(es) office(s) week(s) bus(ses) street(s)

在表格的左侧中,复数比单数长。在右侧除了最后的 paːrə“street”例外,复数比单数短。


不定冠词
给生命性词的不定冠词是 -ek 给非生命性词的是 -ak。不定冠词只存在于单数中,在这里它的缺席标记标记确定性。在复数中,(不)确定性不接受特殊标记。


动词性构词
僧伽罗语区分三个变位类。口头僧伽罗语不在动词上标记人称、数或性(书面僧伽语要标记)。换句话说这里没有主语-动词-一致(agreement)。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动词 动词性形容词 动词 动词性形容词 动词 动词性形容词
现在 (将来) kanəvaː kanə arinəvaː arinə pipenəvaː pipenə
过去 kæːvaː kæːvə æriyaː æriyə pipunaː pipunə
先前 kaːlaː kaːpu ærəlaː ærəpu pipilaː pipicca
同时 kanə kanə / arinə arinə / pipenə pipenə /
不定式 kannə/kanḍə / arinnə/arinḍə / pipennə/pipenḍə /
强调形式 kanneː / arinneː / pipenneː /
注解 eat / open / blossom /


语法
SOV (主宾谓)语序。
基本没有连词,如英语的 that 或 whether,只有通过分词和动词性形容词的方式形成的非限定子句。例如:“The man who writes books”翻译为 pot̪ liənə miniha, 字面意思为“books writing man”。
它是左分支语言(参见分支 (语言学)),这意味着确定元素通常放置在它们所确定者之前(见上例)。
一个例外是对数量的声明通常在它们所确定者之后。例如:“the four flowers”翻译为 mal hat̪ərə, 字面意思是“flowers four”。在另一方面可以争论说数量是这个构造的首要,而花是修饰语,所以更好的英语呈现是“a floral foursome”。
没有前置词,只有后置词(参见介词)。例如:“under the book”翻译成 pot̪ə yaʈə, 字面意思是“book under”。
僧伽罗语没有系词: “I am rich”翻译成 mamə poːsat̪, 字面意思是“I rich”。有两个用于方位断定的存在动词,但是这些动词不用于类-成员关系或性质-指派的断定,不像英语的 is。

Elu
Elu (也叫做 Hela, Helu)是给古代形式的 Apabhramsa(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的僧伽罗变体的名字。名字 Elu 在古代著作中以更老的形式 Hĕla 或 Hĕlu 出现,而它们来自更老的 Sĕla,它来自巴利语的 Sîhala。巴利语学者 T.W. Rhys 称 Elu 为“锡兰俗语”。

Elu 的一个特征是偏好短元音和去除在梵语和其他俗语如巴利语中常见的双重辅音。

Elu 梵语 巴利语 英语
äsa akshiya akkhi eye
akura akshara akkhara letter
aruta artha attha meaning
ahasa ākāsha ākāsa sky
asuna āsana āsana seat
bambu Brahma Brahma Brahma
bamburā barbara  barbarian
basa bāṣa bhāsā language
bima bhūmi bhūmi land
bubula budbuda bubbula bubble
boduna bhōjana bhojana food
bōsat bōdhisattva bōdhisatta Bodhisattva
dahama, dam dharma dhamma Dharma
dakuna dakshina dakkhina south
devola devāla devālaya temple
diga, digu dhīrga dīgha long
diviya jīvita jīvita life
dudana, dujana durjana  wicked, malicious
dujanā durjanayā  wicked person
dukata dushkrita  wicked deed
dulaba durlabha dullabha rare
duma druma dhūma smoke
gata gātra gatta body
gatakura gātraakshara  consonant
kana karna kanna ear
karuvā kāra  person
keta kṣetra khetta field
kiḍa krīḍā  sport
kila kīlā kīlā sport
kinu kṛṣṇa  dark
kilu klishTa  dirty
kiluTu klishTa kiliTTha dirty
kumarā kumāraka kumāra son, prince
kumari kumāri kumāri girl, princess
kuriru krūra kurūra cruel
lassana lakṣaṇa  beautiful
lova lōka lōka world
maga mārga magga way
magula maṅgala maṅgala marriage
matura mantra manta incancation
mäda madhyama, madhya majjha middle
miturā mitra mitta friend
mudu mṛdu mudu soft
muwa mukha mukha mouth
mädura mandira mandira palace
mula mūla mūla origin
näba nābhi nābhi navel
näva naukā nāvā ship
neta nētra netta eye
nidana nidhāna nidhāna treasure
nimala nirmala nimmala pure
nipana niṣpanna  production
nivana nirvāṇa nibbana Nirvana
nuvara nagara nagara city
pabala prabala pabala mighty
pamana pramāna pamāna amount
parapura paramparā  generation
pänaya prashna panha problem, question
pava pāpa pāpa sin
pavasa pipāsa pipāsam thirst
parana purāna purāna old
parusa parusha pharusa harsh
pasana prasanna pasanna pleasant
pāsala pāṭhashālā pāṭasālā school
pavaruna prakarana  treatise
pätuma prārtanā  wish, hope
pedesa pradēsha  country
pema prēma pema love
piduma pūjā pūjā offering
pina punya punya merit
pokuna puṣkariṇī pokkhariṇī pond
poson pūrva-śravaṇa pubba-savana (name of a month)
pun pura, pūrna punna full
pupa puṣpa puppha flower
puva pūrva pubba former, prior
puvata pravṛtti pavatti news
rada rājan rājā king
rakusā rākṣasa rakkhasa demon
ratu, rat raktaka ratta red
räsa raśmi rasmi ray
räya rātri ratti night
ruva rūpa rūpa shape, form
sanda candra canda moon
sämuni sākyamuni  sakyamuni
sena sena  army
sirura sharīra sarīra body
soyurā, sohowurā sahōdara sodariya brother
sonduru sundara sundara beautiful
supina svapna supina dream
supun sampūrna sampunna complete
utura uttara uttarā north
vesak vaiṣākha Visakha Vesak
veses vishesha visesa special


引用
Gair, James: Sinhala and Other South Asian Languages, New York 1998.
Gair, James and Paolillo, John C.: Sinhala, München, Newcastle 1997.
Geiger, Wilhelm: A Grammar of the Sinhalese Language, Colombo 1938.
Karunatillake, W.S.: An Introduction to Spoken Sinhala, Colombo 1992 [several new editions].
Clough, B.: Sinhala English Dictionary, 2nd new & enlarged edition,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7.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僧伽罗语维基百科Guide to Sinhala language & Culture
Let's Speak Sinhala - online lessons
Sinhala Input Method Editor
Kapruka Sinhala dictionary
Madhura Sinhala English Dictionary
Sinhala dictionary (Beta)
Sinhala books/novels

15 摩揭陀語

मगही magah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  
区域 印度比哈尔邦
使用人数 11,362,000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东部印度-雅利安语
    比哈尔语
     摩揭陀语  
文字: 天城文, 凯提文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比哈尔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mag
ISO 639-3: mag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摩揭陀语 (मगही, Magahī, 也叫做 मगधी, Magadhī) 是一种印度语言。名字来自它的祖先语言 Magadhi,摩揭陀俗语据信是佛陀所讲的语言,并且是古代摩揭陀王国的语言。摩揭陀语密切接近于博杰普尔语和迈蒂利语,这些语言有时被称呼为一个单一的语言比哈尔语。这些语言和一些其他相关语言一起被叫做比哈尔语,形成了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东部群组的一个子群组。摩揭陀语大约有1300万使用者。

它曾被误认是印地语的方言,但最近已经被证明为是同孟加拉语、阿萨姆语和奥里亚语在一起的印度语言的东部群组的后代。它有非常丰富和古老的民歌和故事传统。它使用于比哈尔邦的8个行政区和贾坎德邦的3个行政区,并在西孟加拉邦的 Malda 也有些使用者。

尽管摩揭陀语有大量的使用者,它在印度仍未被宪法上认可。即使在比哈尔邦,印地语被用于教育和官方事务。[1] 摩揭陀语在1961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在法律上被吸收为印地语的亚种语言。[2]


引用
1.^ http://www.diehardindian.com/demogrph/moredemo/histlang.htm
2.^ Verma, Mahandra K.. "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Indian languages : An exploration and a critique".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Language Dynamics in South Asia.

参见
摩揭陀

外部链接
Magadhi at The Rosetta Project
Jain Scriptures
http://magahi-sahitya.blogspot.com/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3 发表于: 2010-04-10
16 梵语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  
发音: [sə̃skɹ̩t̪əm]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
使用人数 2001年时印度有14,135名流利的使用者[1]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梵语  
文字: 天城文和其他婆罗米系文字,拉丁字母转写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印度公认的国家语言之一)[2]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sa
ISO 639-2 san  
Ethnologue
第14版: SKT
ISO 639-3: san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 saṃskṛtā vāk, 简称 संस्कृतम् saṃskṛtam)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3],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用语。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规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它被认为是梵天的语言[4]。

目录

1 历史
1.1 吠陀梵语
1.2 古典梵语
1.3 欧洲学术
2 语音体系
2.1 元音
2.2 辅音
2.3 音韵和连接音变
3 文字
3.1 罗马化
4 文法
4.1 文法传统
4.2 动词
4.2.1 动词分类
4.2.2 时态系统
4.2.2.1 现在时系统
4.2.2.2 完成时系统
4.2.2.3 不定过去时系统
4.2.2.4 将来时系统
4.2.3 动词变位
4.2.3.1 基本变位词尾
4.2.4 例子
4.3 名词
4.3.1 基本名词和形容词变格
4.3.2 a-词干
4.3.3 i-词干和 u-词干
4.3.4 单音节词干
4.3.5 ṛ-词干
4.4 人称代词和限定词
4.5 合成词
4.6 句法
4.7 数词
5 古代书体
6 影响
6.1 复兴努力
6.2 梵文对汉语的影响
6.3 计算语言学
7 注解
8 参考书目
9 参见
10 外部链接


历史

在尼泊尔境内发现的写在棕榈叶上的梵文(11世纪)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上古语言是伊朗语支的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5] 在印欧语系范围内,梵语同咝音语言(特别是斯拉夫语言和波罗的语言)还有希腊语共享相同的特征性语音演变。[6]

已证实的最早梵语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它被定位到旁遮普地区,时间为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后期。没有见到这么早期的书写资料,但学者们确信文本的口头传播是可靠的: 它们被认为是对宗教传承至关重要的仪式文献。[7]

从梨俱吠陀到巴腻尼时代(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梵语的发展,可以通过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和奥义书来观察。在此期间,这门语言的威望、它的神圣用途及其正确发音的重要性,一起形成了阻止像普通语言一样演变的强大保守力量。[8]

现存最古老的梵语文法是巴腻尼的《Aṣṭādhyāyī》(“八章文法”),其形成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它本质上是规范性文法,就是说定义(而非描述)正确梵语的用法,尽管它包含了描述性的成分,但大多是处理在巴腻尼时代已经废弃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这里所说的“梵语”不被看作是脱离于其他语言的特殊语言,而被认为是讲话的高雅纯正或完美方式。通过梵语文法家如巴腻尼的精密分析,梵语的知识在古印度是社会等级和受良好教育的标志,并主要教授给高等世袭阶级的成员。梵语作为古印度的学术语言,与俗语同时共存,而俗语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语方言,并最终演化成了当代的各种印度-雅利安语言。


吠陀梵语
主条目:吠陀梵语
巴腻尼所定义的梵语是从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来的。学者们经常把吠陀梵语和古典或“巴腻尼”梵语区分为不同的方言。尽管它们非常类似,但在音韵、词汇和文法与语法的一些本质要点上有所不同,这使得理解吠陀有困难。吠陀梵语是吠陀的语言,一大批结集的赞美诗、咒语(本集)、神学讨论和宗教哲学讨论(梵书、奥义书),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梨俱吠陀结集的韵律赞美诗是最早的,它由很多个世纪的口头传承的很多作者完成。吠陀时期的结束以奥义书的写作为标志,它形成了吠陀文集传统编撰的最后部分。目前的假定认为吠陀形式的梵语存活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大约在这个时期梵语开始从宗教和学习的第一语言转变为第二语言,这标志着古典时期的开始。


古典梵语
几乎两千年来,一种存在的文化秩序的外在影响跨越了南亚、中亚、东南亚和特定范围的东亚。[9]一种重要形式的后吠陀梵语可以在印度神话—《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语文本中找到。在这些史诗中对巴腻尼规定的背离一般被认为是受了俗语的干扰,或者是革新,而不是因为它们早于巴腻尼。[10] 传统梵语学者称这种背离为 ārṣa(आर्ष),或“出自圣哲的”,这是对古代作者的传统称谓。在某些上下文中也比严格古典梵语更加“俗语化”。最后,学者还提出一种叫做佛教混合梵语的语言,它来源于佛教俗语文本并逐渐演变成了各种形式的梵语,其中一些比其他的更加俗语化,[11] 依据 Tiwari (1955),有四个古典梵语的主要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东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出现在古典时期)。前三个的前身甚至可验证于吠陀梵书中,其中第一种被认为是最纯正的(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
欧洲学术
欧洲关于梵语的学术研究,开始于德国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陆特( Heinrich Roth )(1620年–1668年)和汉斯雷顿(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年–1731年),一般认为他们导致了威廉·琼斯发现印欧语系,并在西方语言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威廉·琼斯于1786年在加尔各答的亚洲协会发表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言论:

“梵语尽管非常古老,构造却精妙绝伦:比希腊语还完美,比拉丁语还丰富,精致之处同时胜过此两者,但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又跟此两者无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结果。这三种语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时稽考三者的语文学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种可能已经消逝的语言。基于相似的原因,尽管缺少同样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推想哥德语和凯尔特语,虽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语汇,也与梵语有着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语可能也是这一语系的子裔。”


语音体系
参见:Śikṣā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古典梵语区分 36 个音位。但是由于梵语书写系统表示出了某些同位异音,所以区分了 48 个语音。

音素传统上按元音(aC),双元音(haL),anusvāra 和 visarga,塞音(Sparśa)与鼻音(从嘴的后部开始向前移),和最终的流音与擦音的次序排列,用 IAST 排列如下(详见后面的表格):

a ā i ī u ū ṛ ṝ ḷ ḹ
e ai o au
ṃ ḥ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v
ś ṣ s h
另一个可选的传统排列次序是 Pāṇini 的湿婆经。


元音
古典梵语的元音和它们的词首天城文符号,在辅音边上的变音符号,IAST 转写,IPA 表示的发音及其特征描述,与最近似的英语等价者(默认GA)和汉语近似者(普通话)列出如下:

字母 附标 IAST 音标 发音特征 英语等值 汉语近似
अ  a /ə/(或/ɐ/) 中央元音(或短次开央元音) about(或bunny) e(鹅)
आ ा ā /ɑː/ 长开后不圆唇元音 father(RP) a(啊)长音
इ ि i /i/ 短闭前不圆唇元音 england i(衣)
ई ी ī /iː/ 长闭前不圆唇元音 feet i(衣)长音
उ ु u /u/ 短闭后圆唇元音 put u(乌)
ऊ ू ū /uː/ 长闭后圆唇元音 cool u(乌)长音
ऋ ृ ṛ /ɻ/ 短卷舌近音 burl ri(日)
ॠ ॄ ṝ /ɻː/ 长卷舌近音  
ऌ ॢ ḷ /ɭ/ 短卷舌边近音  
ॡ ॣ ḹ /ɭː/ 长卷舌边近音  
ए े e /eː/ 长半闭前不圆唇元音 eight ei(诶)长音
ऐ ै ai /ai/(或/əi/) 双元音 aisle ai(哀)长音
ओ ो o /oː/ 长半闭后圆唇元音 pole ou(欧)长音
औ ौ au /au/(或/əu/) 双元音 loud au(熬)长音

长元音按它们的短元音的两倍长度发音。多数元音还存在叫做 pluti 的第三个超长的长度,它用于各种情况下,但更特别用于呼格中。这个 pluti 不被所有文法家所接受。

元音 /e/ 和 /o/ 延续为原始印度-伊朗语 /ai/、/au/ 的同位异音,并被梵语语法家归类为双元音,尽管他们在发音上实为简单的长元音。(见上)

梵语的 ṛ 和 ṝ 被称为“元音 r”,[12] 它们被认为对应于原始印欧语中最初的元音“l”或“r”。[12]文法家 Pāṇini 把它们分类为卷舌音[13],因而它们的发音在古典梵语中被认为是卷舌近音 [ɻ](大约公元前500年)。更早的文法家把它们在吠陀时代的声音分类为软腭音。[13] 当包含这些音的梵语词被借用到现代印度-雅利安语如印地语或尼泊尔语的时候,它们的发音分别变更为 [ɾɪ] 或 [ɾiː],[14]导致了从 Kṛṣṇa 形成“Krishna”,从 ṛgveda 形成“Rigveda”,这种发音也流行于当代梵学家中。[15]

补充要点:

有些补充的记号在传统上列入天城文表格中:
变音符号 ं 叫做 anusvāra,(IAST:ṃ)。它用来指示音节中元音的鼻音化([◌̃])和用来表示一个音节主音 /n/ 或 /m/ 的声音二者;比如 पं /pəŋ/。
变音符号 ः 叫做 visarga,表示 /əh/ (IAST:ḥ);比如 पः /pəh/。
变音符号 ँ 叫做 candrabindu,传统上不包括在梵语的天城文表格中,它可与 anusvāra 互换用来指示元音的鼻音化,主要用在吠陀记号中,比如 पँ /pə̃/。
如果需要写出不带任何随后元音的单独辅音,可以用其下的 halanta/virāma 变音符号 ् 标出。
梵语的元音 ā 比最接近的英语近似发音 /ɑː/ 更加接近中央和更少向后。但是文法家把它归类为后元音[16]。
古代梵语文法家把元音系统分类为软腭音、卷舌音、硬腭音和唇音,而不是后元音、央元音和前元音。因此 ए 和 ओ 被分别归类为软腭-硬腭(a+i)和软腭-唇(a+u)元音。但是文法家已经把它们分类为双元音,并在诗韵中每个都给出两个 mātrā。这不必然意味着它们是真正的双元音,但也不能排除它们在非常远古的时候是真正的双元音(见上)。这些元音被当代学习梵语的婆罗门和神职人员分别发为长 /eː/ 和 /oː/。除了这四个双元音,梵语通常不允许任何其他双元音,在出现连续元音的地方,要依据连接音变规则转换出半元音。
有争论说在吠陀梵语中,अ 指示短 /ɑ/,而在俗语时代发音位置变得更中央和突起[17] 。
[编辑] 辅音
列出 IAST 和天城文符号,在方括号中附有近似的IPA值。

唇音
Ōshtya 唇齿音
Dantōshtya 齿音
Dantya 卷舌音
Mūrdhanya 硬腭音
Tālavya 软腭音
Kanthya 声门音
塞音
Sparśa 不送气
Alpaprāna p प [p] b ब   t त [t̪] d द [d̪] ṭ ट [ʈ] ḍ ड [ɖ] c च [c͡ç] j ज [ɟ͡ʝ] k क [k] g ग [g]  
送气
Mahāprāna ph फ [pʰ] bh भ [bʱ]  th थ [t̪ʰ] dh ध [d̪ʱ] ṭh ठ [ʈʰ] ḍh ढ [ɖʱ] ch छ [c͡çʰ] jh झ [ɟ͡ʝʱ] kh ख [kʰ] gh घ [gʱ]  
鼻音
Anunāsika m म [m]  n न [n̪] ṇ ण [ɳ] ñ ञ [ɲ] ṅ ङ [ŋ]  
半元音
Antastha  v व [ʋ]   y य [j]  
流音
Drava   l ल [l] r र [r]    
擦音
Ūshman   s स [s̪] ṣ ष [ʂ] ś श [ɕ]  ḥ ः [h] h ह [ɦ]

下表给出梵语辅音的传统列表,带有英语(按标准美国音和标准英国音来发音)、西班牙语和汉语(普通话)的最接近音。下表中展示的每个辅音都假定跟随着中性元音 schwa(/ə/)。

塞音 – Sparśa  不送气
清音
Alpaprāna Śvāsa 送气
清音
Mahāprāna Śvāsa 不送气
浊音
Alpaprāna Nāda 送气
浊音
Mahāprāna Nāda 鼻音
Anunāsika Nāda
软腭音
Kantya क /k/
汉语:ge(哥),英语:skip ख /kʰ/
汉语:ke(科),英语:cat ग /g/
英语:game घ /gʱ/
ङ /ŋ/
汉语:ang(昂),英语:ring
硬腭音
Tālavya च /c, ʧ/
汉语龈颚音:ji(基),英语:exchange छ /cʰ, ʧʰ/
汉语龈颚音:qi(欺),英语:church ज /ɟ, ʤ/
英语:jam झ /ɟʱ, ʤʱ/
ञ /ɲ/
西班牙语:enseñar
卷舌音
Mūrdhanya ट /ʈ/
ठ /ʈʰ/
ड /ɖ/
ढ /ɖʱ/
ण /ɳ/

舌尖-齿音
Dantya त /t̪/
汉语齿龈音:de(得),西班牙语:tomate थ /t̪ʰ/
汉语齿龈音:te(特) द /d̪/
西班牙语:donde ध /d̪ʱ/
न /n̪/
汉语齿龈音:ne(讷),英语齿龈音:name
唇音
Ōshtya प /p/
汉语:bo(玻),英语:spin फ /pʰ/
汉语:po(坡),英语:pit ब /b/
英语:bone भ /bʱ/
म /m/
汉语:mo(摸),英语:mine
非塞音/响音  硬腭音
Tālavya 卷舌音
Mūrdhanya 齿音
Dantya 唇齿音/声门音
Dantōṣṭya/—
近音
Antastha य /j/
汉语:yi(衣),英语:you र /ɻ , ɾ, r/
汉语卷舌近音:ri(日),GA英语齿龈闪音:better ल /l̪/
汉语齿龈音:le(勒),英语齿龈音:love व /ʋ/
汉语浊圆唇软腭近音:wa(蛙),英语浊擦音:vase
咝擦音/擦音
Ūshman श /ɕ, ʃ/
汉语:xi(希),英语:ship ष /ʂ/
汉语:shi(诗) स /s̪/
汉语齿龈音:si(思),英语齿龈音:same ह /ɦ/
汉语清音:he(喝),英语:behind

梵语、印地语和所有其他印度语言都有整组的齿塞音,在语音上出现为浊音和清音,并带有或没有送气。对于印度本地人,英语的齿龈音 /t/ 和 /d/ 听起来更像他们自己语言中的卷舌音而非齿音。

音韵和连接音变
上节中讨论了梵语元音。长音节主音 ḹ 未经验证,而文法家只出于系统性的原因才讨论它。它的短对应者 ḷ 只出现在一个单一的词根 kḷp“to order, array”中。长音节主音 ṝ 也非常边缘化,出现在属格复数的 r-词干中(比如 mātṛ“mother”和 pitṛ“father”有属格复数 mātṝṇām 和 pitṝṇām)。i, u, ṛ, ḷ 是辅音 y, v, r, l 的元音同位异音。因此只有 5 个不变的元音音位

a ā ī ū ṝ
visarga ḥ ः 是 r 与 s 的同位异音,和 anusvāra ṃ 即任何鼻音的天城文 ं,二者都出现在停顿(也就是鼻音化元音)中。三个咝擦音的精确发音可能变化,但它们是独特的音位。印度-雅利安语从原始印度-伊朗语继承来的送气浊咝擦音 /zʱ/ 在梨俱吠陀时代之前就已消失了(送气擦音在任何语言中都极其少见)。卷舌音某种程度上是边缘化的音位,以它们的语音环境为条件;他们不延续原始印欧语系列并经常被某些语言学家归咎于达罗毗荼语系语言或其它基层语言的基层影响。鼻音 [ɲ] 是 /n/ 的有条件的同位异音(/n/ 和 /ɳ/ 是不同的音位—aṇu“minute, atomic”不同于 anu“after, along”;音韵上独立的 /ŋ/ 只边缘化的出现,比如在 prāṅ“directed forwards/towards”中)。因此一共有 31 个辅音或半元音音位,构成为有或没有送气清音或浊音的四/五种塞音,三个鼻音,四个半元音或流音和四个擦音,用 IAST 写为如下:

k kh g gh c ch j jh ṭ ṭh ḍ ḍh t th d dh p ph b bh
m n ṇ
y r l v
ś ṣ s h
或一起写为总体的 36 个唯一性的梵语音位。

在把词素组合为词的时候和把词组合为句子的时候应用的音韵规则总体上叫做连接音变“合成”。文本要按照发音书写,带有连接音变规则的应用(除了所谓的 padapāṭha之外)。


文字
主条目:天城文

克什米尔的夏拉达文 Shaivaite 手稿(十七世纪)梵语在社交中口头使用,并且在早期古典梵语文献的发展中维持口头传统。[18] 在印度,书写形式是当梵语发展成俗语之后才出现的;在书写梵语的时候,书写系统的选择受抄写者所处地域的影响。同样的,所有南亚的主要书写系统事实上都用于梵语文稿的抄写。自 19 世纪晚期,天城文被定为梵语的标准书写系统,[19] 十分可能的原因是欧洲人有用这种文字印刷梵语文本的习惯。

最早的已知梵语碑刻可确定为公元前一世纪。[20] 它们采用了最初用于俗语而非梵语的婆罗米文。[21] 第一个书写梵语的证据,出现在晚于它的俗语的书写证据之后的几个世纪,这被描述为一种悖论。[20][22] 在梵语被书写下来的时候,它首先用于行政、文学或科学类的文本。宗教文本口头传承,在相当晚的时候才“不情愿”地被书写下来。[21]

婆罗米文演化出叫婆罗米家族的一组多样文字,其中很多被用来书写梵语。粗略地说与婆罗米文同代的佉卢文用于次大陆的西北部。后来(四到八世纪)从婆罗米文演化来的笈多文开始流行。从八世纪开始从笈多文演化出了夏拉达文。最后在十一/十二世纪的时候它被天城文所替代,有中间状态如悉昙文。在东印度,孟加拉文和后来的奥利亚文被采用。在南部的达罗毗荼语系统治区,用于梵语的文字包括卡纳达语和泰卢固语流行区的卡纳达文,在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流行区的泰卢固文,在泰米尔语流行区的马拉雅拉姆文和Grantha文。


用现代印度文字写的梵语。“愿湿婆保佑爱好天神语言的人。”(迦梨陀娑)[编辑] 罗马化
主条目:天城文转写
自从十八世纪后期,梵语已经被使用拉丁字母转写。今天最常用的系统是IAST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它自从 1888年/1912年就是学术标准。基于ASCII的转写方案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上表示梵语字符的困难而发展出来。这包括 Harvard-Kyoto 和 ITRANS,它是在互联网上特别是 Usenet 和邮件中最广泛使用的转写方案,出于录入速度和表现效果的考虑。对于能获得 Unicode 的 web 浏览器,IAST 变得更常用。

十九世纪的欧洲学者一般偏好用天城体来抄写和复制整个文本和冗长引用。但是在欧洲语言写的文本中对单独的词和名字的引用通常使用罗马转写表示。从二十世纪开始,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西方学者编辑的文字版本大多使用罗马化转写。


文法
主条目:梵语文法

文法传统
主条目:梵语文法家
梵语文法传统(vyākaraṇa,六 Vedānga 学科之一,旧译为“声明记论”[23])开始于吠陀时代晚期并集大成于 Pāṇini 的《Aṣṭādhyāyī》,它包含了 3990 经句(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在 Pāṇini 之后一个世纪(大约 400 BCE) Kātyāyana 编撰了关于 Pānini 经的《Vārtikas》。生活在 Pānini 之后三个世纪的 Patañjali 写了《Mahābhāṣya》,关于《Aṣṭādhyāyī 》和《Vārtikas》的“大注疏”。由于这三位古代梵语文法家,这种文法也叫做 Trimuni Vyākarana。为了理解这些经典的意义,Jayaditya 和 Vāmana 在公元 600 年写了叫做《Kāsikā》的注释。Pānini 文法基于 14 句的湿婆经。完整的 Mātrika(字母表)被缩略其中。这种缩略叫做 Pratyāhara。[24]


动词
主条目:梵语动词


动词分类
梵语有十类动词并分为两大组:athematic 和 thematic。thematic 动词得名于叫做词干元音的一个 a,它被插入在词干和词尾之间。它使得 thematic 动词一般更加正规。在动词变位中使用的语音表现形式包括了前缀、中缀、后缀和重复。所有词根都有印欧元音变换的(不必然都是不同的)零、guṇa 和 vṛddhi 等级。如果 V 是零级的元音,则 guṇa-级元音传统上被认为是 a + V,而 vṛddhi-级元音被认为是 ā + V。

等级[25] 零级 - i, ī u, ū ṛ, ṝ ḷ
Guṇa 级 a e o ar al
Vṛddhi 级 ā ai au ār āl


时态系统
动词时态(使用这个词不太精确,因为梵语所要表达的比简单的时态有更大的差别)基于在变位中采用的(演变自动词词根的)不同词干形式而被组织成四个系统(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也一样,并从更基本形式演变出加强式(intensive)/反复式(frequentative)、愿望式(desiderative)、使役式(causative)和祈福式(benedictive))。这四个时态系统为:

现在时(现在式,未完成式,命令式,祈愿式)
完成时
不定过去时
将来时(将来式,条件式)

] 现在时系统
现在时系统包括现在式和未完成式,祈愿式和命令式,以及古老的虚拟式的某些残留形式。现在时系统的时态词干以各种方式形成。编号由本土文法家给出。

对于 athematic 动词,现在时词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

2)根本不变更,例如 ad 来自 ad“eat 吃”。
3)词根重复为前缀,例如 juhu 来自 hu“sacrifice (火)供”。
7)在词根最后辅音前加中缀na 或 n (带有适当的连接音变),例如 rundh 或 ruṇadh 来自 rudh“obstruct 阻止”。
5) nu(guṇa 形式 no)后缀,例如 sunu 来自 su“press out 挤汁”。
8) u(guṇa 形式 o)后缀,例如 tanu 来自 tan“stretch 伸展”。
9) nā(零-级 nī 或 n)后缀,例如 krīṇa 或 krīṇī 来自 krī“buy 买”。
对于 thematic 动词,现在时词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

1)词干元音 a 后缀,带有 guṇa 加力,例如 bhava 来自 bhū“be 在、有”。
6)词干元音 a 后缀,带有重音转移到这个元音上,例如 tuda 来自 tud“thrust 插、刺”。
4) ya 后缀,例如 divya 来自 div“play 玩儿”。
关于第十类形成,这是一种可自然得出的形式,因此不是真正的时态词干形成。它是通过对词根的最后元音 guṇa 加力或 vṛddhi 加长再加上 ya 后缀而形成的,例如 bhāvaya 来自 bhū“be 在、有”。


完成时系统
完成时系统只包括完成式。词干如现在时词干那样用重复方式形成。

完成时系统还把动词分为“强”和“弱”两种形式:强形式用于单数主动语态,而弱形式用于其余形态。


不定过去时系统
不定过去时系统包括真正的不定过去式(带有过去陈述的意味,比如 abhūḥ“you were”)和某种形式的古老的禁令式(通过 mā 专门用在禁令中,比如 mā bhūḥ“don't be”)。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前增(augment) – 即前缀于词干的 a-。不定过去时系统词干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形成:简单不定过去式,咝音过去式,和在语义上与使役动词有关的重复过去式。


将来时系统
将来时系统通过 sya 或 iṣya 的后缀和 guṇa 来形成。动词接着变位,好像它们是在现在时系统中的 thematic 动词一样。将来时的未完成式用作条件式。


动词变位
所有动词都有三个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中间语态(即反身语态)。还有非人称语态,它可以被描述为不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梵语动词有直陈语气、祈愿语气和命令语气三种语气。这种语言的古老形式还有虚拟语气,但在古典梵语时代就不再使用了。


基本变位词尾
在梵语中变位词尾传达了人称、数和语态。依据其所附着的是什么时态词干和语气而使用不同形式的词尾。动词词干或词尾自身可能由于连接音变而变更或模糊。

主动语态 中间语态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原始 第一人称 mi vás más é váhe máhe
第二人称 si thás thá sé ā́the dhvé
第三人称 ti tás ánti, áti té ā́te ánte, áte
次生 第一人称 am vá má í, á váhi máhi
第二人称 s tám tá thā́s ā́thām dhvám
第三人称 t tā́m án, ús tá ā́tām ánta, áta, rán
完成式 第一人称 a vá má é váhe máhe
第二人称 tha áthus á sé ā́the dhvé
第三人称 a átus ús é ā́te ré
命令式 第一人称 āni āva āma āi āvahāi āmahāi
第二人称 dhí, hí, — tám tá svá ā́thām dhvám
第三人称 tu tā́m ántu, átu tā́m ā́tām ántām, átām

原始词尾用于现在直陈式和将来式形式。次生词尾用于未完成式、条件式、不定过去式和祈愿式。完成式词尾和命令式词尾分别用于完成式和命令式。


例子
下表是从一个单一词根可以生成的主要动词形式的部分列表。并非所有词根都可取得所有形式;某些词根经常限定到特定词干。这里列出的动词形式都是第三人称单数的,它们可以按照三个人称和三个数来变位。

词根:bhū-,第一类 thematic 动词词根。
现在时词干:bhava-
被动语态词干:bhūya-
将来时词干:bhaviṣya-

  原始 使役 愿望 加强
现在时词干 现在式 bhavati
bhavate bhāvayati
bhāvayate bubhũṣati bobhoti / bobhavīti
bobhūyate
未完成式 abhavat
abhavata abhāvayat
abhāvayata abubhũṣat abobhot
abobhūyata
命令式 bhavatu
bhavatām bhāvayatu
bhāvayatām bubhũṣatu bobhotu / bobhavītu
bobhūyatām
祈愿式 bhavet
bhaveta bhāvayet
bhāvayeta bubhũṣet bobhavyāt
bobhūyeta
现在分词 bhavant
bhavamāna bhāvayant
bhāvayamāna  bobhavat
bobhūyamāna
被动语态 现在式 bhūyate bhāvyate bubhũṣyate  
未完成式 abhũyata abhāvyata abubhũṣyata  
命令式 bhũyatām bhāvyatām bubhũṣyatām  
祈愿式 bhũyeta bhāvyeta bubhũṣyeta  
将来时词干 将来式 bhaviṣyati bhāvayiṣyati
bhāvayiṣyate bubhũṣiṣyati  
条件式 abhaviṣyat abhāvayiṣyat  
将来分词 bhaviṣyant bhāvayiṣyant
bhāvayiṣyamāṇa  
迂回将来式 bhavitā bhāvayitā bubhũṣitā  
完成式 babhũva bhāvayāmāsa bubhũṣāmāsa  
不定过去时 不定过去式 abhũt    
祈福式/恳求式 bhũyāt    
禁令式 (mā) bhũt    
使役式 bhāvayati    
愿望式 bubhũṣati bibhāvayiṣati  
加强式 bobhavīti    
过去分词 bhũta(vant) bhāvita(vant)  
动词状形容词 bhavya,
bhavitavya bhāvayitavya  

考虑到分词形式每个按七个格和交叉于三个性的三个数来变格的事实,动词每个按三个人称和三个数变位的事实,当这个词根的原始、使役和愿望词干在一起计数的时候有上千种形式。


名词
主条目:梵语名词
梵语是富于词形变化的语言,文法上具有三个性(阳性、阴性、中性)和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它有八个格:主格(体格)、宾格(业格,对格)、具格(工具格)、与格(为格)、离格(从格,夺格)、属格、位格(方位格、依格,处格)和呼格。

实际变格的数目是有争议的。Pāṇini 识别六个 kāraka,对应于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离格和方位格[2]。Pānini 定义它们如下(Ashtadhyayi, I.4.24-54):

1.Kartā(“agent”):“在行动中施事者”。等价于主格。(On the basis of Scharfe, 1977: 94)
2.Karman(“deed/object”):“施事者主要寻求达成者”。等价于宾格。
3.Karaṇa(“instrument”)“凭借它达成效果”。等价于工具格。
4.Sampradāna(“bestowal”):“对象之目标”。等价于与格,它表示给与或类似行动的接纳者。
5.Apādāna(lit.“take off”):“离开(发生)时(处于)固定者”。等价于离格,它表示运动进行所起始的固定对象。
6.Adhikaraṇa(“location”):或“substratum”。等价于方位格。

基本名词和形容词变格
下表给出基本的后缀表格—几乎对所有名词和形容词有效。但是,依据未变格的词干的性和结尾辅音/元音,还有强制的连接音变预定规则,而它给出最终的变格后的词。在圆括号中给出中性的格结尾,余下的是阳性和阴性的。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Kartā) -s
(-m) -au
(-ī) -as
(-i)
宾格
(Karman) -am
(-m) -au
(-ī) -as
(-i)
具格
(Karaṇa) -ā -bhyām -bhis
与格
(Sampradāna) -e -bhyām -bhyas
离格
(Apādāna) -as -bhyām -bhyas
属格
(Sambandha) -as -os -ām
位格
(Adhikaraṇa) -i -os -su
呼格 -s
(-) -au
(-ī) -as
(-i)


a-词干
a-词干(/ə/ 或 /ɑː/)形成了数量最多的一类名词。其规则是,这类名词带有以 -a(/ə/)结尾的未变格词干,它们或属阳性或呈中性。以 -ā(/ɑː/)结尾的名词几乎总是阴性。a-词干形容词,其阳性或中性词干带 -a(/ə/),其阴性词干带 -ā(/ɑː/)。这类词干数量如此之多是因为它还包含了原始印欧语的 o-词干。

阳性(kāma-) 中性(āsya-“mouth”) 阴性(kānta-“beloved”)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kā́mas kā́māu kā́mās āsyàm āsyè āsyā̀ni kāntā kānte kāntās
宾格 kā́mam kā́māu kā́mān āsyàm āsyè āsyā̀ni kāntām kānte kāntās
具格 kā́mena kā́mābhyām kā́māis āsyèna āsyā̀bhyām āsyāìs kāntayā kāntābhyām kāntābhis
与格 kā́māya kā́mābhyām kā́mebhyas āsyā̀ya āsyā̀bhyām āsyèbhyas kāntāyai kāntābhyām kāntābhyās
离格 kā́māt kā́mābhyām kā́mebhyas āsyā̀t āsyā̀bhyām āsyèbhyas kāntāyās kāntābhyām kāntābhyās
属格 kā́masya kā́mayos kā́mānām āsyàsya āsyàyos āsyā̀nām kāntāyās kāntayos kāntānām
位格 kā́me kā́mayos kā́meṣu āsyè āsyàyos āsyèṣu kāntāyām kāntayos kāntāsu
呼格 kā́ma kā́mau kā́mās ā́sya āsyè āsyā̀ni kānte kānte kāntās


i-词干和 u-词干
i-词干  阳性和阴性(gáti-“gait”) 中性(vā́ri-“water”)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gátis gátī gátayas vā́ri vā́riṇī vā́rīṇi
宾格 gátim gátī gátīs vā́ri vā́riṇī vā́rīṇi
具格 gátyā gátibhyām gátibhis vā́riṇā vā́ribhyām vā́ribhis
与格 gátaye, gátyāi gátibhyām gátibhyas vā́riṇe vā́ribhyām vā́ribhyas
离格 gátes, gátyās gátibhyām gátibhyas vā́riṇas vā́ribhyām vā́ribhyas
属格 gátes, gátyās gátyos gátīnām vā́riṇas vā́riṇos vā́riṇām
位格 gátāu, gátyām gátyos gátiṣu vā́riṇi vā́riṇos vā́riṣu
呼格 gáte gátī gátayas vā́ri, vā́re vā́riṇī vā́rīṇi
u-词干  阳性和阴性(śátru-“enemy”) 中性(mádhu-“honey”)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śátrus śátrū śátravas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宾格 śátrum śátrū śátrūn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具格 śátruṇā śátrubhyām śátrubhis mádhunā mádhubhyām mádhubhis
与格 śátrave śátrubhyām śátrubhyas mádhune mádhubhyām mádhubhyas
离格 śátros śátrubhyām śátrubhyas mádhunas mádhubhyām mádhubhyas
属格 śátros śátrvos śátrūṇām mádhunas mádhunos mádhūnām
位格 śátrāu śátrvos śátruṣu mádhuni mádhunos mádhuṣu
呼格 śátro śátrū śátravas mádhu mádhunī mádhūni


单音节词干
长元音词干  ā-词干(jā-“progeny”) ī-词干(dhī-“thought”) ū-词干(bhū-“earth”)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jā́s jāú jā́s dhī́s dhíyāu dhíyas bhū́s bhúvāu bhúvas
宾格 jā́m jāú jā́s, jás dhíyam dhíyāu dhíyas bhúvam bhúvāu bhúvas
具格 jā́ jā́bhyām jā́bhis dhiyā́ dhībhyā́m dhībhís bhuvā́ bhūbhyā́m bhūbhís
与格 jé jā́bhyām jā́bhyas dhiyé, dhiyāí dhībhyā́m dhībhyás bhuvé, bhuvāí bhūbhyā́m bhūbhyás
离格 jás jā́bhyām jā́bhyas dhiyás, dhiyā́s dhībhyā́m dhībhyás bhuvás, bhuvā́s bhūbhyā́m bhūbhyás
属格 jás jós jā́nām, jā́m dhiyás, dhiyā́s dhiyós dhiyā́m, dhīnā́m bhuvás, bhuvā́s bhuvós bhuvā́m, bhūnā́m
位格 jí jós jā́su dhiyí, dhiyā́m dhiyós dhīṣú bhuví, bhuvā́m bhuvós bhūṣú
呼格 jā́s jāú jā́s dhī́s dhiyāu dhíyas bhū́s bhuvāu bhúvas


ṛ-词干
ṛ-词干主要是施事者(agent)派生词,如 dātṛ“giver”,尽管还包括了亲属称呼如 pitṛ“father”, mātṛ́“mother”和 svásṛ“sister”。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pitā́ pitárāu pitáras
宾格 pitáram pitárāu pitṝ́n
具格 pitrā́ pitṛ́bhyām pitṛ́bhis
与格 pitré pitṛ́bhyām pitṛ́bhyas
离格 pitúr pitṛ́bhyām pitṛ́bhyas
属格 pitúr pitrós pitṝṇā́m
位格 pitári pitrós pitṛ́ṣu
呼格 pítar pitárāu pitáras


人称代词和限定词
主条目:梵语代词和限定词
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有极其类似的词尾变化,可以相互类推出来。

注意:在给出两种形式的地方,第二种是前接词和可替代形式。单数和复数的离格可以用一个音节 -tas 来延长;因此是 mat 或 mattas,asmat 或 asmattas。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aham āvām vayam tvam yuvām yūyam
宾格 mām, mā āvām, nau asmān, nas tvām, tvā yuvām, vām yuṣmān, vas
具格 mayā āvābhyām asmābhis tvayā yuvābhyām yuṣmābhis
与格 mahyam, me āvābhyām, nau asmabhyam, nas tubhyam, te yuvābhyām, vām yuṣmabhyam, vas
离格 mat āvābhyām asmat tvat yuvābhyām yuṣmat
属格 mama, me āvayos, nau asmākam, nas tava, te yuvayos, vām yuṣmākam, vas
位格 mayi āvayos asmāsu tvayi yuvayos yuṣmāsu

指示代词 tat,如下变格,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阳性 中性 阴性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sás tāú té tát té tā́ni sā́ té tā́s
宾格 tám tāú tā́n tát té tā́ni tā́m té tā́s
具格 téna tā́bhyām tāís téna tā́bhyām tāís táyā tā́bhyām tā́bhis
与格 tásmāi tā́bhyām tébhyas tásmāi tā́bhyām tébhyas tásyāi tā́bhyām tā́bhyas
离格 tásmāt tā́bhyām tébhyam tásmāt tā́bhyām tébhyam tásyās tā́bhyām tā́bhyas
属格 tásya táyos téṣām tásya táyos téṣām tásyās táyos tā́sām
位格 tásmin táyos téṣu tásmin táyos téṣu tásyām táyos tā́su


合成词
主条目:梵语合成词
梵语名词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合成名词(samāsa,六离合释[26])的普遍使用,跟某些现代语言如德语和芬兰语的组合名词数量差不多(10多个词)。它们都属于黏着语。合成名词以各种结构出现,但是在构词学上说,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每个名词(或形容词)都处在它的(弱)词干形式,只有最后的一个词进行变格。一些名词合成的例子包括:

Dvandva(并列式,相违释)
由两个或更多名词词干构成,在“并且”的意义上连接起来。在梵语中主要有两类 dvandva 构造。第一种叫做 itaretara dvandva,列举合成词,它的意义涉及它的所有名词。组合后的合成词用双数或复数,并选用在合成结构中最后名词的性。比如 rāma-lakṣmaṇau – Rama 和 Lakshmana,或 rāma-lakṣmaṇa-bharata-śatrughnāh – Rama, Lakshmana, Bharata 和 Satrughna。第二类叫做 samāhāra dvandva,集合合成词,它的意义涉及它的成员的集合。组合后的合成词为单数并总是中性。比如 pāṇipādam“limbs”,字面意思是手和足,来自 pāṇi =“手”和 pāda =“足”。根据某些文法家的看法,还有第三类 dvandva,叫做 ekaśeṣa dvandva 或剩余合成,它只选取它的最后名词的双数(或复数)形式,比如 pitarau 是 mātā + pitā,“母亲”+“父亲”也就是双亲。但是在其他文法家看来,ekaśeṣa 根本不是真正的合成。
Bahuvrīhi(所有式,有财释)
Bahuvrīhi,或“much-rice”,表示有很多米的人即富人。Bahuvrīhi 合成(通过举例)提及无头领的合成名词 -- 就是说提及其自身不是合成名词的一部分的事物的合成名词。例如,“low-life”(下层生活者)和“block-head”(木头脑袋者)是 bahuvrīhi 合成,因为下层生活(者)不是一种生活,而木头脑袋(者)不是一种脑袋。(正如多米(者)不是一种米)。相对于更一般的有头领的合成名词如“飞球”(一种球)或“波斯猫”(一种猫)。Bahurvrīhi 经常可以翻译为“有...者”,比如“有很多米者”。
Tatpuruṣa(限定式,依主释)
有很多种 tatpuruṣa(每种名词格都有一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在 tatpuruṣa 中,第一个名词与其他名词处在一种格关系中。例如,“doghouse”是与格合成词,给狗的屋子。它可以叫做 caturtitatpuruṣa(caturti 指称第四格—也就是与格)。顺便说一下,tatpuruṣa 这个词是 tatpuruṣa(“that-man”—意思是属于某人的人),而 caturtitatpuruṣa 既是与格又是 tatpuruṣa,但被归类为 karmadhāraya。理解它的容易方式是看一个英语 tatpuruṣas 的例子:“battlefield”(战场),在“战争”和“场地”之间是属格关系,“战争的场地”;另一些例子包括工具格关系(“thunderstruck”)和方位格关系(“towndwelling”)。
Karmadhāraya(描述式,持业释)
前面名词是后面名词的修饰、属性、性状,比如 uluka-yatu(“猫头鹰”+“魔鬼”)是猫头鹰状的魔鬼。
Avyayibhāva(邻近释)
这种类型合成名词的第一个名词词尾不变化,在它后面增加另一个词而得到的新合成词也不进行词尾变化(就是 avaya)。例如:yathā+śakti, upa+kriṣṇam(邻近 kriṣṇa)等。在 avyayibhāva 合成词中,第一个词占主导地位(pūrva-pada-pradhāna),就是说,整个合成词不进行词尾变化,由于它的第一部分的性质是没有词尾变化的。
Dvigu(定量式,带数释)
在 karmadhāraya 合成中,一部分表现为对另一部分的形容。如果形容部分是数词,则称为 dvigu。dvigu 自身是合成的:dvau+gāvau。在 dvigu 合成中,后面部分是主要的,如同 Tatpuruṣa 合成一样。
Amreḍita(重复式)
重复一个词表示反复,比如 dive-dive “天天”,“每天”。
[编辑] 句法
由于梵语有复杂的词尾变化系统,所以它的语序是自由的。[27] 在使用中带有较多的主宾谓结构(SOV)倾向,这是出现在吠陀散文中的最初结构系统。但有特定例外情况,此时并非任何一对词都是可以换位的。[28]


数词
从 1 到 10 的数:

1.éka-
2.dvá-
3.trí-
4.catúr-
5.páñcan
6.ṣáṣ
7.saptán
8.aṣṭá
9.návan
10.dáśan
数 1 到 4 是词尾变化的。éka 如代名形容词那样变化,但双数形式不出现。dvá 只出现在双数形式。trí 和 catúr 的变化是不规则的:

3 4
阳性 中性 阴性 阳性 中性 阴性
主格 tráyas trī́ṇi tisrás catvā́ras catvā́ri cátasras
宾格 trīn trī́ṇi tisrás catúras catvā́ri cátasras
具格 tribhís tisṛ́bhis catúrbhis catasṛ́bhis
与格 tribhyás tisṛ́bhyas catúrbhyas catasṛ́bhyas
离格 tribhyás tisṛ́bhyas catúrbhyas catasṛ́bhyas
属格 triyāṇā́m tisṛṇā́m caturṇā́m catasṛṇā́m
位格 triṣú tisṛ́ṣu catúrṣu catasṛ́ṣu


古代书体
参见:悉昙文字
在中国唐朝时期,中印交流密切,如著名的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当时用悉昙体书写的梵文佛经随之传入中原,后来在佛教密宗传入之后,由于此宗派严格要求用梵语语音念诵真言,导致了对印度教学用的音节表悉昙章的研习,现存于《悉昙字记》[29]中。此后传至日本,其传习可参见《大正藏》中的《悉昙部》,因此中日两国还保存着已经不用的梵文字体——悉昙体。在中国宋朝时期,早期形式的天城体梵字曾在汉地、辽、大理流行过,现完整保存于公元1035年刊印的《景祐天竺字源》[30]中,并且东传到韩国、日本。

厚重、美观的兰札体流行于西藏和尼泊尔,并且随着中国清朝统治阶层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流行于中国汉地。西藏同时还使用一种叫做瓦德体的字体来书写梵文,其实它只是兰札体的一种无头化变体。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满文都有用各自的文字转写梵文的体系。

IAST 笈多文 悉昙文 Kutila文 城文 兰札文 天城文
a      
ā      
i      
ī      
u      
ū      
ṛ      
e      
ai      
o      
au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v      
ś      
ṣ      
s      
h      

↑ 天城文的字体已经有所变更,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 原来写为 。悉昙文  的异体字 ,和  的异体字  的字形与其他文字更相近。笈多文推定使用时间为公元4-5世纪。Kutila 字面意思是繁复,推定使用时间是公元6-10世纪,是城体文字如天城文、孟加拉文的祖先[31]。这里列出的城文是公元1035年刻印的《景佑天竺字源》的版本。笈多文和 Kutila 文是学者们从古代题刻中搜集整理出来的。悉昙文字体是《大正藏》所采用的慈云流书体。

影响

复兴努力
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报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语使用者。自从1990年代,对复兴口头使用梵语的努力已经增加了。很多组织如“Samskrta Bharati”引领着说梵语讲习班来普及这门语言。印度的“CBSE”(第二教育中央委员会)已经使梵语在它所控制的学校内成为第三语言(尽管学校可选择接受与否,但其他两个选择是这个邦自己的官方语言)。在这些学校中,梵语是5到8年级的选修课。对于隶属于 ICSE 委员会的学校也是这样,特别是在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的邦之中。唯一采用梵语的日报 Sudharma 在印度迈索尔从1970年开始出版。自从1974年,在所有印度广播电台中都有了梵语的每日短新闻广播。

在一些印度村庄中,所有种姓的居民自幼天生的讲梵语,这包括了:

1.卡纳塔克邦的 Mattur,[32]
2.中央邦的 Rajgadh 行政区的 Jhiri,[33]
3.拉贾斯坦邦的 Banswada 行政区的 Ganoda,[34]
4.北方邦的 Bagapat 行政区的 Bawali,
5.中央邦的 Narasinhpur 行政区的 Mohad。

梵文对汉语的影响
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是从梵文佛典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佛、禅、如来、“菩萨”、“觉悟”、“涅槃”、“刹那”等。由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而产生的。通过梵字的读音来了解汉字的发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详见对音。


计算语言学
曾有人提议使用梵语来交流和传播知识,比如使之成为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元语言,因为它有比较严格的结构体系。[35] 严格的古典梵语是从古老和丰富的吠陀梵语中提炼出的正规化表达形式。这种结构严谨的古典梵语文法从梵书阶段就已经开始,直到 Panini 的时代仍未彻底完成,但那时这门语言已经脱离了普通使用。


注解
1.^ 2001 印度人口普查[1]
2.^ Indian Constitution Art.344(1) & Art.345
3.^ (英文)Sanskrit.Ethnologue(2008年11月3日).
4.^ 《大唐西域记》卷第二(三国): 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
5.^ Masica, p. 32
6.^ Masica, p. 32
7.^ * Meier-Brügger, Michael,Matthias Fritz, Manfred Mayrhofer, Charles Gertmenian (trans.)(2003年).Indo-European Linguistics.Berlin;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p. 20.ISBN 3110174332.
8.^ Keith, Arthur Berriedale(1993年).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Delhi:Motilal Banarsidass,p. 4.ISBN 8120809793.
9.^ Pollock (2001:393)
10.^ Oberlies (2003:xxvii-xxix)
11.^ Edgerton (1953:?)
12.^ 12.0 12.1 Burrow, Thomas(2010年4月7日).The Sanskrit Language,1st Indian edition,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05.ISBN 8120817672.
13.^ 13.0 13.1 Deshpande, Madhav M. (1993), "Genesis of Rgvedic Retroflexion", Sanskrit & Prakrit: Sociolinguistic Issue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8120811364, at 178
14.^ Cardona, George (2003), "Sanskrit", in Cardona, George & Dhanesh Jain,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700711309, at 257
15.^ Coulson, Michael,Richard F Gombrich, James Benson(2010年4月7日).Sanskrit.Chicago:Contemporary Books,5.ISBN 0071426663.
16.^ Tiwari (1955:?)
17.^ Tiwari (1955:?)
18.^ Salomon (1998), p. 7
19.^ Whitney (1889:?)
20.^ 20.0 20.1 Salomon (1998), p. 86
21.^ 21.0 21.1 Masica, Colin(1991年).The Indo-Aryan Languag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 135.ISBN 9780521299442.
22.^ 在北印度有确定为公元前3世纪的婆罗米文碑刻,其中最古老的出现在著名的阿育王俗语石柱刻字中。使用泰米尔婆罗米文的最早的南印度碑刻属于同一时期。(Mahadevan (2003:?))
2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三:印度梵书名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毗伽罗论》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应云《毗耶羯剌諵(音女咸反)》(vyākaraṇa) ,此翻名为《声明记论》,以其广记诸法能诠,故名《声明记论》。
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具百万颂。后至住劫之初,帝释又略为十万颂。其后北印度健驮罗国婆罗门睹罗邑波腻尼仙又略为八千颂,即今印度现行者是。近又南印度婆罗门为南印度王复略为二千五百颂,边鄙诸国多盛流行,印度博学之人所不遵习。此并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相助者,复有《记论略经》,有一千颂。又有字体三百颂,又有字缘两种,一名《门择迦》(maṇḍa)三千颂,二名《温那地》(uṇadi)二千五百颂,此别辩字缘、字体。又有《八界论》八百颂,此中略合字之缘、体。
此诸记论辩能诠所诠,有其两例。一名底(丁履反)彦多(tiṅanta)声,有十八啭,二名苏漫多(subanta)声,有二十四啭,其底彦多声于文章壮丽处用,于诸汎文亦少用。其二十四啭者于一切诸文同用。
其底彦多声十八啭者,有两:一、般罗飒迷(parasmai),二、阿答末泥(ātmane),各有九啭,故合有十八。初九啭者,如汎论一事即一事有三。说他有三,自说有三,一一三中,说一、说二、说多,故有三也。两句皆然,但其声别,故分二九耳。依般罗飒迷声说,有无等诸法。且如说有,有即三名,一名婆[仁-二+波](之靴反)底(丁履反,下同),二名婆[仁-二+波]矺(多讹反),三名婆饭底。说他三者,一名婆[仁-二+波]斯,二名婆[仁-二+波]矺,三名婆[仁-二+波]他。自说三者,一婆[仁-二+波]弥,二婆[仁-二+波]靴(去声),三婆[仁-二+波]摩(此第三依四吠陀论中说,多言婆[仁-二+波]末斯)。依阿答末泥九啭者,于前九啭下各置毗耶底言,余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无别义,亦表极美义也。
苏漫多声二十四啭者,谓总有八啭,于八啭中一一各三。谓说一、说二、说多,故开为二十四。于二十四中一一皆三:谓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言八啭者:一、诠诸法体,二、诠所作业,三、诠作具及能作者,四、诠所为事,五、诠所因事,六、诠所属事,七、诠所依事,八、诠呼召事。且以男声寄丈夫上作八啭者,丈夫印度语名布路沙。体三啭者,一、布路杀,二、布路筲,三、布路沙(去声)。所作业三者,一、布路芟,二、布路筲,三、布路霜。作具作者三者,一、布路铩拏,二、布路[言*(穴/之)](音鞞僣反),三、布路铩鞞,或言布铩呬。所为事三者,一、布路厦(沙诈反)耶,二、布路沙[言*(穴/之)](鞞僣反),三、布路铩[音*勺](鞞约反)。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他我反),二、布路铩[言*(穴/之)](同上),三、布路铩[音*勺](鞞约反)。所属三者,一、布路铩[言*罝](子耶反),二、布路铩[言*(穴/之)],三、布路铩諵(安咸反)。所依三者,一、布路[月*差](所齐反),二、布路杀谕,三、布路铩绉(所刍反)。呼召三者,一、系布路杀,二、系布路稍,三、系布路沙。略举一二如此,余例可知,难为具述。
24.^ Abhyankar (1986:?)
25.^ 引用自《梵文基础》德国 A.F.斯坦茨勒著,季羡林译。
26.^ 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27.^ Staal, J.F., Word Order in Sanskrit and Universal Grammar
28.^ Gillon, B.S (1996), "Word order in Classical Sanskrit", Indian linguistics 57, ISSN 0378-0759
29.^ 佛藏辑要,第三十二册。
30.^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七十二册。
31.^ 《Das Buch der Schrift》,Carl Faulmann(1835-1894)著, Druck und Verlag der Kaiserlichen Hof-und Staatsdruckerei 于 1880 年出版,PDF 版。
32.^ This village speaks gods language - India - The Times of India
33.^ Sanskrit boulevard: Hindustan Times
34.^ Chitrapurmath.net Thehindu.com
35.^ First suggested by Briggs (1985)

参考书目
Abhyankar, Kashinath V.(1986年).A dictionary of Sanskrit Grammar,,Gaekwad's Oriental Series.Oriental Institute.
Briggs, Rick(1985年4月7日).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Sanskri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urrow, T.(2001年).Sanskrit language.Motilal Banarsidass.
Chatterji, Suniti Kumar(1960年).Indo-Aryan and Hindi.Firma K. L. Mukhopadhyay.
Edgerton, F.(1953年).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Yale University Press.
van Gulik, Robert(1956年).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MacDonell, Arthur Anthony(2004年).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Kessinger Publishing.ISBN 1417906197.
Mahadevan, I(2003年).Early Tamil epigraph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sixth century Common Era.
Minkowski, Christopher(2004年).Nīlakaṇṭha's instruments of war: Modern, vernacular, barbarous,365-385.
Monier-Williams, Monier(1898年).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Oberlies, Thomas(2003年).A Grammar of Epic Sanskrit.Walter de Gruyter.
Pollock, Sheldon(2001年).The Death of Sanskrit,392-426.
Salomon, Richard(1998年).Indian epigraphy: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Prakrit, and the other Indo-Aryan languag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099842.
Staal, J.F. (1963), "Sanskrit and Sanskritiz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2 (3): 261-275
Tiwari, Bholanath(1955年).भाषा विज्ञान (Bhasha Vigyan).
Warder, A.K.(1972年).Indian kāvya Literature,Literary Criticism.
Whitney, William Dwight(1889年).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Zoetmulder, Petrus Josephus(1982年).Old Javanese-English dictionary.Nijhoff.

参见
吠陀梵语
巴利语
阿维斯陀语
古波斯语
梵语文法家
梵语文学作品
天城文
梵文藏文转写体系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
悉昙文字
古希腊语
拉丁语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梵语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梵语维基百科Samskrita Bharati, organization promoting Sanskrit
太清梵文(天城文)输入法
Online transliterator from romanized to Unicode Sanskrit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software with font conversion to Latin and other Indian Languages
Sanskrit Alphabet in Devanagari, Gujarati, Bengali, and Thai scripts with an extensive list of Devanagari, Gujarati, and Bengali conjuncts
Academic Courses on Sanskrit Around The World
梵语辞典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Cologne Digital Sanskrit Lexicon
Apte English-Sanskrit Dictionary
梵语文档
Sanskrit Documents: Documents in ITX format of Upanishads, Stotras etc. and a metasite with links to translations, dictionaries, tutorials, tools and other Sanskrit resources.
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
GRETIL: Gö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a cumulative register of the numerous download sites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Gaudiya Grantha Mandira - A Sanskrit Text Repository. This site also provides encoding converter.
Sanskrit texts at Sacred Text Archive
Clay Sanskrit Library publishes Sanskrit literature with facing-page text and translation.
[3] and [4]: Digital Library of India, scanned/OCRed copies of public-domain books
初级读本
A Practical Sanskrit Introductory by Charles Wikner
Sanskrit Self Study by Chitrapur Math
Learn Sanskrit through self-study
语法
An Analytical Cross Referenced Sanskrit Grammar By Lennart Warnemyr.
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by W. D. Whitney.

17克什米爾語

克什米尔语
कॉशुर, कश्मीरी, کٲشُر‎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巴基斯坦
使用人数 4.6百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西北地区
    达尔德语支
     克什米尔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ks
ISO 639-2 kas  
Ethnologue
第14版: KSH
ISO 639-3: kas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克什米尔语( कॉशुर、कश्मीरी, 克什米尔语: کٲشُر‎)是克什米尔邦的主要语言。根据宪法它是印度其中一个法定语言。克什米尔语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语序一般为SVO,且有动词第二顺位的存在。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克什米尔语维基百科克什米尔语
民族学:克什米尔语

18  拉贾斯坦语

राजस्थानी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拉贾斯坦邦  
区域 南亚
使用人数 8000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拉贾斯坦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印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aj
ISO 639-3: 分别为
raj – 拉贾斯坦语(一般)
bgq – Bagri
gda – Gade Lohar
gju – Gujari
hoj – Hadothi
mup – Malvi
wbr – Wagdi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拉贾斯坦语(राजस्थानी)为一通行于印度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哈里亚纳邦及巴基斯坦的一部分的语言。属印欧语系的印度-雅利安语支。

音系
拉贾斯坦语有 10 个元音和 31 个辅音。有三个词法声调: 低调,中调和高调(Gusain 2000)。三个内爆音(b, d, g)。有丰富的前开元音(比如 javɛ, Khavɛ..)

元音  前 央 后
闭 i  u
中 e  o
ɛ ə ɔ
开  ɑ  
辅音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ɳ    
塞音 p
pʰ b
bʱ  t̪
t̪ʰ d̪
d̪ʱ ʈ
ʈʰ ɖ
ɖʱ  k
kʰ ɡ
ɡʱ  
塞擦音     tʃ
tʃʰ dʒ
dʒʱ  
擦音    s   ʃ     ɦ
闪音   ɾ    
近音  ʋ l ɭ j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4 发表于: 2010-04-10
19 罗姆语(吉普赛语,茨冈语)

Romanes
使用国家及地区 罗姆语使用者(罗姆人)遍布世界各地
使用人数 150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Central Zone
    罗姆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m
ISO 639-3: 分别为
rom – 罗姆语 (一般)
rmn – 巴尔干罗姆语
rml – 波罗的罗姆语
rmc – 喀尔巴阡罗姆语
rmf – Kalo Finnish Romani
rmo – Sinte Romani
rmy – Vlax Romani
rmw – 威尔士罗姆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罗姆语(又称吉卜赛语或茨冈语)是罗姆人和信德 (Sinti) 社群的语言。罗姆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语言。

分析罗姆语得知,它与印度北部的语言相近,尤其是旁遮普语。在语言学上的关系,相信可引证罗姆人的地理源头。罗姆语的外来词,可追查到罗姆人向西迁移的模式。罗姆人来自印度次大陆(或现在印度北部或巴基斯坦地区)。

罗姆语、旁遮普语和 Pothohari 语有一些相同词和语法系统。但是,据自然 (杂志)写道,与罗姆语最接近的是僧伽罗语。

罗姆人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亦没有国家以罗姆语作为官方语言。现在,罗姆语分成为不同的方言。


使用者分布
罗马尼亚 - 273,500 (1.2%)
斯洛伐克 - 253,943 (4.8%)
捷克共和国 - 200,000 (1.7%)
保加利亚 - 187,900 (2.48%)
匈牙利 - 150,000 (1.5%)
阿尔巴尼亚 - 60,000 (1.67%)
希腊 - 40,000 (0.36%)
瑞典 - 20,000 (0.22%)
土耳其 - 10,633 (1960年普查)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罗姆语维基百科Romani language tree
A part of the works of Ian Hancock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language
Romany - English Dictionary
Partial Romany/English Dictionary : Compiled by Angela Ba'Tal Libal and Will Strain
Romani project @ Karl-Franzens-University in Graz
Romani project @ Manchester University

20
印度斯坦语

印度斯坦语(印地-乌尔都语)
हिन्दुस्तानी
ہندوستانی
Hindustān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印度、巴基斯坦、斐济、圭亚那、马来西亚、苏里南、中国西藏及新疆  
区域 南亚、大洋洲、加勒比
使用人数 5.41亿母语使用者,9.04亿讲这种语言  
排名: 2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斯坦语(印地-乌尔都语)  
文字: 梵语格式
阿拉伯格式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斐济(印度斯坦语)
印度(称为印地语)
巴基斯坦(称为乌尔都语)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hi,ur
ISO 639-2 hin,urd
ISO 639-3: 分别为
hin – 印地语
urd – 乌尔都语
hif – 斐济印地语
hns – 加勒比印度斯坦语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印度斯坦语(हिन्दुस्तानी,ہندوستانی)又称印地-乌尔都语,是语言学家对印度次大陆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二种官方语言,同时还包括几种非规范方言的描述,这些语言语法基本相同、有共同的基本词汇。事实上,在英属印度历史开创以前,印度斯坦语和乌尔都语完全为同义词。

目录

1 辞源
1.1 印地语
1.2 乌尔都语
1.3 市井方言
1.4 相关语言
2 印地语、乌尔都语,一种语言的二种方言
3 官方地位
4 书写系统


辞源
印度斯坦语一词源自“印度斯坦”(Hindustānī)即印度教徒土地。突厥-波斯莫卧儿征服印度以后,将首都德里及其周边城市的通用方言取名“印度斯坦语”,随着印度和伊斯兰二种文化的接触,印度斯坦语吸收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和突厥语词汇,之后莫卧儿帝国的进一步扩张,该语言作为通用语传播到整个北印度,随后几个世纪一直作为主要通用语言保留下来。这种语言以北印度当地语言为主,参合了很多新的词汇,渐渐成为一种文学语言,随同波斯人一起带入穆斯林宫庭;最后被称为“乌尔都语”(zabān-e urdū زباناردو ज़बान-ऐ उर्दू)——即突厥军中语言之意,同时成为一种混杂、高度波斯化的宫庭语言。

19世纪后半叶大英帝国征服印度以后,印度斯坦语和乌尔都语二个词汇交替使用,并将其定为英属印度官方的行政事务语言,这进一步促成了之后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官方语言的地位。1947年的印度独立和随后的印巴分治,印度共和国将这种语言梵文化、巴基斯坦将其波斯化,分别命名为“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并分别定为国语。至此以后,尽管不规范的印度斯坦方言也就是乌尔都语方言,但乌尔都语不再是印度斯坦语的同义词,它仅指巴基斯坦官方国语的含义。

对于居于印度次大陆特别是印、巴二国的民族来说,“印度斯坦语”一词饱含着复杂情感,不同国家的民族有不同感受。但现代社会,对于宝莱坞电影电影制片商来说,使用“印度斯坦语”替代印、巴二国各自称之为“印地语”或“乌尔都语”的官方语言,是很中性和均可接受的对二国官方语言的称呼。


印地语
主条目:印地语
印度斯坦语诸方言通行于全印度,在现代印度,说到“印度斯坦语”,人们不再认为是通用语的代名词了,一般认为印地语就是印度斯坦语,或者在说到印度斯坦语马上联想到北部的印度古典音乐(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

在印度独立以后政府通过与梵语结合推出“标准印地语”,标准印地语以卡里波利语(Khariboli,即德里方言)为基础,采用源于印度本土的传统梵文字母,书写上没有使用波斯语字母的乌尔都语流畅。在普鲁沙塔姆·丹顿(Purushottam Das Tandon)倡导下,标准印地语广泛用于社交和官方场合,并渐渐推广到全印学校教学中。

在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Varanasi),学者们致力于将本地方言(属于印度斯坦语方言即印地语东部方言)梵文化。标准印地语在影视领域不受重视[来源请求],在新闻传播媒体越来越多被边缘化。


乌尔都语
主条目: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南亚主要地区性语言,也是印度安得拉邦、北方邦、德里首都中央直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源自很正式的波斯社交词汇 zabān-e urdū-e mo'alla——营地语言,当时士兵侍服莫卧儿主人以后,这种语言出现共同的语音,之后渐渐演变为莫卧儿贵族统治者的宫廷语言,并成为首都德里上流社会的语言,其发展主要受德里周围的都市如勒克瑙、拉合尔、阿格拉等莫卧儿王朝乌尔都诗人影响,其书写方式采用了改进的阿拉伯字母;印巴分治以前,乌尔都语和印度斯坦语的含义完全相同。

市井方言
印度斯坦诸方言在当地称作“巴扎尔语”(Bāzār Hindustānī,巴扎尔印度斯坦语),西方人对巴扎尔语的定义为通行于北印度、巴基斯坦各处商贸活动中的印度斯坦语诸方言。这类语言作为通用语言和标准的印地语、乌尔都语相比,存在语调变化、地域差异,由于夹杂各地方言,很像皮钦语,对应于正式场合使用的文雅标准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和梵语,巴扎尔语应只是为“市场语言、市井语言”。

相关语言
印地语
乌尔都语
德干语(Deccani)
Rekhta

印地语、乌尔都语,一种语言的二种方言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在口语表达上不过是一种语言的二种方言而已,但在书写和规范词汇差异巨大,乌尔都语的书写波斯和阿拉伯味浓重,印地语的书写更像梵文,甚至和古印度语相似。然而这二种语言语法、基本词汇一样,甚至连发音、动词和语序都相同,而且都是从古印度语发展而来。二种语言及其方言都被称作“印度斯坦语”,或者说“印度斯坦语”就是印度次大陆的通用语,这种语言特别是城市完全可以互通。由于政治的原因无论乌尔都语、梵文化的印地语、地区化印地语带上了国家的烙印,但印度斯坦语作为通用语言将变得更加适用,因为它既没有梵文化,也没北阿拉伯化,更无国家烙印。

把印度斯坦语作为一种语言看待完全可以从宝莱坞流行文化获得启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就是这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政治对立的情形下这一地区出现罕见的现象——印度斯坦语和印、巴二国的国语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把印度斯坦语作为一种语言看待,那么它就是仅次于汉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


官方地位
印地语:除了泰米尔纳德邦、特里普拉邦、本地治里的卡来卡地区以外,印地语的教学普及到了全印各地;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为印度政府官方语言,也是印度联邦包括北方邦、比哈尔、贾坎德、北安查尔、中央邦、拉贾斯坦、恰蒂斯加尔、喜马偕尔、哈里亚纳和首都德里等10个邦的官方语言,另外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旁遮普邦为半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乌尔都语和英语一样规定为官方语言,尽管英语更加流行于社会精英阶层,也存在数量巨大讲旁遮普语的群体,但乌尔都语为通用语,并可望得到普及。乌尔都语也是印度部分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为安得拉邦、德里、查谟-克什米尔邦和北方邦的官方语言,在印度勒克瑙、海得拉巴、阿里格尔(Aligarh)诸城市的大学,乌尔都语为最受欢迎的教学语言。


书写系统
当代的印度斯坦语使用梵文字母或波斯-阿拉伯语字母作为书写体,但历史上曾使用凯提文。现在作为印度斯坦语方言之一的印地语使用梵文字母书写,其另外一种主要方言乌尔都语则使用波斯-阿拉伯文的书写格式,其中 Nasta'liq 体乌尔都字母成为乌尔都语规范书写方式。

波斯-阿拉伯文书写体
جھ ڄ ج پ ث ٺ ٽ ٿ ت ڀ ٻ ب ا
ɟʰ ʄ ɟ p s ʈʰ ʈ tʰ t bʰ ɓ b *
ڙ ر ذ ڍ ڊ ڏ ڌ د خ ح ڇ چ ڃ
ɽ r z ɖʰ ɖ ɗ dʰ d x h cʰ c ɲ
ڪ ق ڦ ف غ ع ظ ط ض ص ش س ز
k x pʰ f ɣ ∅ z t z s  ? s z
ي ه و ڻ ن م ل ڱ گھ ڳ گ ک
* h * ɳ n m l ŋ ɡʰ ɠ ɡ kʰ

天城文(梵文)书写风格
अ आ इ ई उ ऊ ए ऐ ओ औ
a ā i ī u ū e ai o au
क ख ख़ ग ग॒ ग़  घ  ङ
k kʰ x ɡ ɠ ɣ  ɡʰ  ŋ
च छ  ज ज॒ ज़  झ  ञ
c cʰ  ɟ ʄ z  ɟʰ  ɲ
ट ठ  ड ड॒ ड़  ढ ढ़ ण
ʈ ʈʰ  ɖ ɗ ɽ  ɖʰ ɽʰ ɳ
त थ  द  ध  न
t tʰ  d  dʰ  n
प फ फ़ ब ब॒  भ  म
p pʰ f b ɓ  bʰ  m
य र ल व  
j r l ʋ  
श ष स ह  
? ʂ s h  

由于英语全球化以及罗马字母的普及,印度斯坦语有时也用罗马字母书写。这种改写体也被称为乌尔都罗马字母。无论梵文体和波斯-阿拉伯体的书写爱好者有多么反对,拉丁化的印度斯坦语很流行,特别在网络和年轻的电脑爱好者中渐成时尚。

21
迪维希语

ދިވެހި
使用国家及地区 马尔代夫; 印度拉克沙群岛
使用人数 3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僧伽罗-马尔代夫语言
    迪维希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马尔代夫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dv
ISO 639-2 div  
Ethnologue
第14版: SNM
ISO 639-3: div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迪维希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是马尔代夫的官方语言。迪维希语有 30 万使用者,主要在马尔代夫和印度拉克沙群岛使用。拉克沙群岛使用 Mahl 方言。历年来迪维希语的发展,都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尤其是阿拉伯语,另外还有僧伽罗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印地语、波斯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英语。


文字
本语言用它拿字母(拉丁名:Tāna,迪维希语名: ތާނަ)。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迪维希语维基百科A Guide to Mahl Language

22
孔卡尼语



孔卡尼语(天城体: कोंकणी, Kōṅkaṇī),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适用于印度康坎地区。使用人口约760万。孔卡尼语为印度果阿邦的官方语言,也是印度政府的官方语言之一。官方文本采用天城体书写。


外部链接
在线学习果阿孔卡尼语

23 巴利语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巴厘语。
巴利语
Pāḷi  
发音: [paːli]
使用国家及地区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孟加拉
语言灭亡 无母语者,用于书面和诵经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巴利语  
文字: 从婆罗米文开始的各种婆罗米系文字和拉丁字母(如IAST等)
语言代码
ISO 639-1: pi
ISO 639-2 pli  
Ethnologue
第14版: PLL
ISO 639-3: pli
本条目含有南亚地区文字。如果您的操作系统不能显示,您或会看到元音符号放在不正确的位置。请参考英文版帮助以获取支持。


巴利语(IAST: Pāḷi)是一种古代印度俗语,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锡兰等地之三藏及注释书所使用之宗教书面语言。巴利语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目录

1 起源
2 语音系统
2.1 元音
2.2 辅音
3 构词法
3.1 名词变格
3.1.1 a-词干
3.1.2 ā-词干
3.1.3 i-词干和 u-词干
4 书写
4.1 带有变音符号的 Pāli 字母
4.2 计算机上的 Pāli 转写
4.3 使用 ASCII 的 Pāli 文本
5 巴利语与梵语
5.1 元音和双元音
5.2 辅音
5.2.1 音素变更
5.2.2 同化
5.2.2.1 一般规则
5.2.2.2 整体同化
5.2.2.2.1 前进同化
5.2.2.2.2 后退同化
5.2.2.3 部分和相互同化
5.2.3 插音
5.2.4 其他变更
5.3 例外
6 引用
7 进一步阅读
8 参见
9 外部链接


起源
据锡兰上座部佛教的记载,现存的《巴利语大藏经》就是阿育王的儿子(一说是阿育王的弟弟)摩哂陀(巴利语:Mahinda,梵语:Mahindra)带到锡兰去的,而巴利语也就是摩揭陀语(Māgadhā nirutti, Māgadhikā bhāsā),换句话说,巴利语就是佛陀所说的话,而《巴利语大藏经》也就是佛教的唯一正统的经典。有部份学者支持这个说法。另据季羡林考证,根据语言学的特征,巴利语应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流行于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1]。

在巴利语和半摩揭陀语之间有很多显著的相似性,半摩揭陀语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经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同巴利语在类似要点上不同于阿育王题刻的东部俗语。例如,半摩揭陀语也不把 r 变更为 l,并且在名词变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韵的地方显示了结尾 -o 而非东部俗语的 -e。这种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为耆那教的第24代祖师大雄和释迦牟尼佛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国)传教。


语音系统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元音
高度 前后
前 央 后
高 i
ī [iː]
  u
ū [uː]

中 e [e], [eː] a [ɐ] o [o], [oː]
低  ā [aː]  

长和短元音只对比于开音节中;在闭音节中所有元音总是短的。短和长的 e 与 o 是互补分布的: 短变体只出现闭音节中,长变体只出现在开音节中。短和长的 e 与 o 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 anusvāra 的声音(梵语术语;巴利语为: nigghahita),用罗马化字母 ṁ(ISO 15919)或 ṃ(IAST)表示,在多数传统字母中用凸出点来表示,最初用作标记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实。就是说,aṃ, iṃ 和 uṃ 表示 [ã], [ĩ] 和 [ũ]。但是在很多传统发音中,anusvāra 被发音得更强,像软腭鼻音 [ŋ],所以这些声音转而被发音为 [ãŋ], [ĩŋ] 和 [ũŋ]。但是 ṃ 永远不跟随在长元音之后发音;在 ṃ 被增加到以长元音结尾的词干的时候,ā, ī 和 ū 要转换成相应的短元音,比如 kathā + ṃ 变成 kathaṃ 而非 *kathāṃ,devī + ṃ 变成 deviṃ 而非 *devīṃ。


辅音
下表列出 Pāli 辅音。粗体是传统罗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 IPA 发音。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塞音 近音 擦音
清音 浊音 非边音 边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鼻音 不送气 送气
声门音  h [h]
软腭音 k [k] kh [kʰ] g [ɡ] gh [ɡʱ] ṅ [ŋ]  
硬腭音 c [tʃ] ch [tʃʰ] j [dʒ] jh [dʒʱ] ñ [ɲ] y [j]  
卷舌音 ṭ [ʈ] ṭh [ʈʰ] ḍ [ɖ] ḍh [ɖʱ] ṇ [ɳ] r [ɻ] ḷ [ɭ] ḷh [ɭʱ]  
齿龈音  l [l]  s [s]
齿音 t [t̪] th [t̪ʰ] d [d̪] dh [d̪ʱ] n [n̪]  
双唇音 p [p] ph [pʰ] b bh [bʱ] m [m]  
唇齿音  v [ʋ]  

在 Pāli 中上述音素除了 ṅ, ḷ 和 ḷh 都是不同的音位。ṅ 只出现在软腭塞音之前。ḷ 和 ḷh 是 ḍ 和 ḍh 在单独出现在元音之间时的同位异音。


构词法
Pāli 是高度词形变化的语言,其中几乎所有词,除了承载基本意义的词根之外,还包含一个或多个词缀(通常是后缀),它们某种方式修改意义。名词要为了性、数和格而变化词尾;动词词形变化要承载关于人称, 数, 时态和语气的信息。


名词变格
Pāli 名词为三个文法性(阳性,阴性,中性)和两个数(单数,复数)而词尾变化。名词还在原则上显示八个格: 主格(paccatta),呼格,宾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与格(sampadāna),离格,属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实例中,两个或多个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别是对于属格和与格。


a-词干
a-词干,它的未变格词干结尾于短 a (/ə/),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宾格中不同。

阳性 (loka-“world”) 中性 (yāna-“carriag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宾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离格 lokā (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 (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与格 lokassa (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 (yānāya) yānānaṃ
属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 (lokasmiṃ) lokesu yāne (yānasmiṃ) yānesu


ā-词干
名词的词干结尾于 ā (/aː/) 总是阴性的。

阴性 (kathā-“story”)
单数 复数
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宾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离格
与格 kathānaṃ
属格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词干和 u-词干
i-词干和 u-词干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宾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阳性 (isi-“seer”) 中性 (akkhi-“ey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呼格
宾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离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与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属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阳性 (bhikkhu-“monk”) 中性 (cakkhu-“ey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呼格
宾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离格
与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属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书写

带有变音符号的 Pāli 字母
历史上,Pāli 语的最先书写记录据信是在斯里兰卡基于早先口头传承而写成的。依据斯里兰卡的大编年史 Mahavamsa,由于国家闹大饥荒,佛教僧侣在公元前 100 年 Vattagamini 王期间写下了 Pāli 圣典。写下的 Pāli 语的传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元音值系统,但使用各种各样的实际文字来表达这些音值。这使很多西方人糊涂,他们意图假定一种文字不可避免的连结著一组音素。

在斯里兰卡,Pāli 文本记录于僧伽罗文。其他地区文字,最显著的有高棉文、缅甸文和现代泰文(自从1893年),天城文和蒙古文也已经被用来记录 Pāli 语。

自从十九世纪,Pāli 语已经用罗马文字书写了。Frans Velthuis 设计了一个可选方案允许使用普通 ASCII 码来打字而不用变音符号,但是它比标准 Rhys Davids 系统(见下)要更少可读性。

Pāli 字母如下排序:

a ā i ī u ū e o ṃ k kh g gh ṅ c ch j jh ñ ṭ ṭh ḍ ḍh ṇ t th d dh n p ph b bh m y r l ḷ v s h
ḷh 尽管是一个单一音素,写为 ḷ 和 h 的连写。


计算机上的 Pāli 转写
有多种字体用于 Pāli 转写,但是不推荐老的 ASCII 字体比如 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 等,因为它们彼此不兼容并且在技术上过时了。正好相反,推荐基于 Unicode 标准的字体,因为 Unicode 是所有字体的前景还有它们易于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 Unicode 字体都包含必须的字符。要正确的显示用于罗马化 Pāli (或梵语)的所有变音符号,Unicode 字体必须包含下列字符范围: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圣典协会向 Windows 和 Linux 计算机推荐 VU-Times 字体和 Gandhari Unicode 字体。雪域数码图书馆推荐 Times Ext Roman 字体,和到其他一些可用于 Pāli 的 Unicode 字体的链接。还有一名英国佛教僧侣 Bhikkhu Pesala 提供了原为自己设计的一些 Pāli Unicode 字体,和用于 Windows XP 的某些 Pāli 键盘。进一步的,Alanwood 的 Unicode 资源的字体段落链接了可用于 Pāli 录入的一些通用字体,如果它们覆盖了上述字符范围的话。


使用 ASCII 的 Pāli 文本
Velthuis 方案最初由 Frans Velthuis 在 1991 年为他给 TEX 排字系统设计的“devnag”天城体字体开发的。表示 Pāli 变音符号的这种系统已经用于某些 web 站点和讨论列表。

下表比较各种常用表示:

字符 ASCII表示 字符名 Unicode编码 HTML代码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ṛ .r r dot-under U+1E5B ṛ
ḷ .l l dot-under U+1E37 ḷ
ṃ .m m dot-under U+1E43 ṃ
ḥ .h h dot-under U+1E25 ḥ
ṅ "n n dot-over U+1E45 ṅ
ñ ~n n tilde U+00F1 ñ
ṇ .n n dot-under U+1E47 ṇ
ṭ .t t dot-under U+1E6D ṭ
ḍ .d d dot-under U+1E0D ḍ
ś "s s acute U+015B ś
ṣ .s s dot-under U+1E63 ṣ


巴利语与梵语
尽管 Pāli 语不能被认为是古典梵语或更早的吠陀梵语的直接后代,这些语言明显有非常密切关联,并且 Pāli 语和梵语的共同特征总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识别出来。实际上,大部分的 Pāli 语和梵语的词干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词尾变化的细节上有所区别。

这种联系是如此充分的众所周知,以至于来自梵语的技术术语可以通过一组常规的音韵变换轻易的转换成 Pāli 语。这种变换模拟出了曾在原-Pāli 语中发生的音韵发展的子集。由于这些变换的流行,不总能得知给定的 Pāli 词是古俗语词汇的一部分,还是从梵语借来的变换后的词。梵语词有规律的对应于 Pāli 词的存在性不总是 Pāli 词源的可靠证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反向构词可以从俗语词创造出假造的梵语词。

下列音位学处理不意图作为对从古印度祖先语言产生 Pāli 语的历史变化的详尽描述,而是在梵语和 Pāli 语之间最常见的音韵等式的总结,并且不声称其完备性。


元音和双元音
梵语的 ai 和 au 总是分别单元音化为 Pāli 语的 e 和 o
例如: maitrī → mettā, auṣadha → osadha
梵语的 aya 和 ava 同样经常简约为 Pāli 语的 e 和 o
例如: dhārayati → dhāreti, avatāra → otāra, bhavati → hoti
梵语的 avi 成为 Pāli 语的 e (就是 avi → ai → e)
例如: sthavira → thera
梵语的 ṛ 在 Pāli 语中出现为 a, i 或 u,经常一致于在随后音节中元音。ṛ 有时还在唇音之后变为 u。
例如: kṛta → kata, tṛṣṇa → taṇha, smṛti → sati, ṛṣi → isi, dṛṣṭi → diṭṭhi, ṛddhi → iddhi, ṛju → uju, spṛṣṭa → phuṭṭha, vṛddha → vuddha
梵语的长元音在两个随后辅音的序列之前被缩短。
例如: kṣānti → khanti, rājya → rajja, īśvara → issara, tīrṇa → tiṇṇa, pūrva → pubba

辅音

音素变更
梵语的咝擦音 ś, ṣ 和 s 合并到一起为 Pāli 语的 s
例如: śaraṇa → saraṇa, doṣa → dosa
梵语的塞音 ḍ 和 ḍh 在元音之间成为 ḷ 和 ḷh(同于吠陀梵语)
例如: cakravāḍa → cakkavāḷa, virūḍha → virūḷha

同化

一般规则
很多从一个辅音到临近辅音的同化出现在 Pāli 语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的长(双)辅音。因为长辅音的送气只在这个簇的最后辅音上是可识别的,长辅音 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 出现为 kkh, ggh, cc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而非 khkh, ghgh 等。
在同化会在词首生成长辅音(或不送气塞音+送气塞音的序列)的时候,词首长辅音要简化为一个单一辅音。
例如: prāṇa → pāṇa (非 ppāṇa), sthavira → thera (非 tthera), dhyāna → jhāna (非 jjhāna), jñāti → ñāti (非 ññāti)
在同化会在词中间生成三辅音序列的时候,长辅音要简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两个辅音。
例如: uttrāsa → uttāsa (非 utttāsa), mantra → manta (非 mantta), indra → inda (非 indda), vandhya → vañjha (非 vañjjha)
从同化得出的序列 vv 要变更为 bb
例如: sarva → savva → sabba, pravrajati → pavvajati → pabbajati, divya → divva → dibba

整体同化
整体同化就是一个音素变为同一于临近音素,它有两种类型: 前进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于随后的音素;而后退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于前面的音素。

[
前进同化
内部的 visarga 同化为随后的清塞音或咝擦音
例如: duḥkṛta → dukkata, duḥkha → dukkha, duḥprajña → duppañña, niḥkrodha (=niṣkrodha) → nikkodha, niḥpakva (=niṣpakva) → nippakka, niḥśoka → nissoka, niḥsattva → nissatta
两个不类似的梵语塞音的序列中,第一个塞音同化为第二个塞音
例如: vimukti → vimutti, dugdha → duddha, utpāda → uppāda, pudgala → puggala, udghoṣa → ugghosa, adbhuta → abbhuta, śabda → sadda
在两个不类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个鼻音同化为第二个鼻音
例如: unmatta → ummatta, pradyumna → pajjunna
j 同化为随后的 ñ (就是 jñ 成为 ññ)
例如: prajñā → paññā, jñāti → ñāti
梵语的流音 r 和 l 同化为随后的塞音、鼻音、咝擦音或 v
例如: mārga → magga, karma → kamma, varṣa → vassa, kalpa → kappa, sarva → savva → sabba
r 同化为随后的 l
例如: durlabha → dullabha, nirlopa → nillopa
d 有时同化为随后的 v, 生成 vv → bb
例如: udvigna → uvvigga → ubbigga, dvādaśa → bārasa (比较于 dvādasa)
t 和 d 在出现于词素边界上的时候,可以同化为随后的 s 或 y
例如: ut+sava → ussava, ud+yāna → uyyāna

后退同化
鼻音有时同化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现的情况请参见后面)
例如: agni → aggi, ātman → atta, prāpnoti → pappoti, śaknoti → sakkoti
m 同化为词首咝擦音
例如: smarati → sarati, smṛti → sati
鼻音同化为前面的塞音+咝擦音簇,它接着有如没有跟随鼻音那样发展(参见后面的部分同化)
例如: tīkṣṇa → tikṣa → tikkha, lakṣmī → lakṣī → lakkhī
梵语的流音 r 和 l 同化为前面的塞音、鼻音、咝擦音或 v
例如: prāṇa → pāṇa, grāma → gāma, śrāvaka → sāvaka, agra → agga, indra → inda, pravrajati → pavvajati → pabbajati, aśru → assu
y 同化为前面的非齿/卷舌塞音或鼻音
例如: cyavati → cavati, jyotiṣ → joti, rājya → rajja, matsya → macchya → maccha, lapsyate → lacchyate → lacchati, abhyāgata → abbhāgata, ākhyāti → akkhāti, saṃkhyā → saṅkhā (saṅkhyā也同样), ramya → ramma
y 同化为前面的非词首 v,生成 vv → bb
例如: divya → divva → dibba, veditavya → veditavva → veditabba, bhāvya → bhavva → bhabba
y 和 v 同化为任何前面的塞擦音,生成 ss
例如: paśyati → passati, śyena → sena, aśva → assa, īśvara → issara, kariṣyati → karissati, tasya → tassa, svāmin → sāmī
v 有时同化为前面的塞音
例如: pakva → pakka, catvāri → cattāri, sattva → satta, dhvaja → dh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梵语的在塞音前的咝擦音同化为这个塞音,并且如果这个塞音不是送气的,则变为送气的;就是说 śc, st, ṣṭ 和 sp 变为 cch, tth, ṭṭh 和 pph
例如: paścāt → pacchā, asti → atthi, stava → thava, śreṣṭha → seṭṭha, aṣṭa → aṭṭha, sparśa → phassa
在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为前面的辅音,并且这个簇表现得如同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说 str 和 ṣṭr 变为 tth 和 ṭṭh
例如: śāstra → śasta → sattha, rāṣṭra → raṣṭa → raṭṭha
t 和 p 在 s 之前成为 c,并且这个咝擦音同化为前面的音素并送气 (就是说序列 ts 和 ps 成为 cch)
例如: vatsa → vaccha, apsaras → accharā
咝擦音同化为前面的 k 并送气(就是说序列 kṣ 变为 kkh)
例如: bhikṣu → bhikkhu, kṣānti → khanti
跟随着 y 的任何齿或卷舌塞音或鼻音都转换成相应的硬腭音,并且 y 同化为这个新辅音,就是说 ty, thy, dy, dhy, ny 成为 cc, cch, jj, jjh, ññ;类似的 ṇy 变为 ññ。在塞音前的鼻音变成共享这种变化的硬腭音。
例如: tyajati → cyajati → cajati, satya → sacya → sacca, mithyā → michyā → micchā, vidyā → vijyā → vijjā, madhya → majhya → majjha, anya → añya → añña, puṇya → puñya → puñña, vandhya → vañjhya → vañjjha → vañjha
序列 mr 变为 mb,通过在鼻音和流音之间插入一个塞音,随后把这个流音同化为这个塞音,并且最后简化结果的长辅音。
例如: āmra → ambra → amba, tāmra → tamba

插音
有时在特定辅音序列中插入插音元音。如对 ṛ,可以插入 a, i 或 u,依赖于邻接辅音或在随后音节中元音的影响。i 经常出现在 i, y 或硬腭音附近;u 经常出现在 u, v 或唇音附近。

塞音+鼻音序列有时用 a 或 u 分离
例如: ratna → ratana, padma → paduma (u 受唇音 m 的影响)
序列 sn 在词首可以变为 sin
例如: snāna → sināna, sneha → sineha
i 可以插入在辅音和 l 之间
例如: kleśa → kilesa, glāna → gilāna, mlāyati → milāyati, ślāghati → silāghati
在词首咝擦音和 r 之间可以插入插音元音
例如: śrī → sirī
序列 ry 一般变为 riy (i 受随后的 y 的影响),但出于元音缩短的目的仍被当作双辅音序列
例如: ārya → arya → ariya, sūrya → surya → suriya, vīrya → virya → viriya
a 或 i 插入 r 和 h 之间
例如: arhati → arahati, garhā → garahā, barhiṣ → barihisa
在其他的辅音序列中有零星的插音
例如: caitya → cetiya (非 cecca), vajra → vajira (非 vajja)

其他变更
梵语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咝擦音都变为跟随着 h 的鼻音序列,就是说 ṣṇ, sn 和 sm 成为 ṇh, nh 和 mh
例如: tṛṣṇa → taṇha, uṣṇīṣa → uṇhīsa, asmi → amhi
序列 śn 成为 ñh,由于 n 同化为前面的硬腭咝擦音
例如: praśna → praśña → pañha
序列 hy 和 hv 经历对调
例如: jihvā → jivhā, gṛhya → gayha, guhya → guyha
h 经历与随后的鼻音的对调
例如: gṛhṇāti → gaṇhāti
y 在 e 和元音之间成为长辅音
例如: śreyas → seyya, Maitreya → Metteyya
浊送气音比如 bh 和 gh 罕见的偶尔变为 h
例如: bhavati → hoti, -ebhiṣ → -ehi, laghu → lahu
齿音和卷舌音零星的变为对方
例如: jñāna → ñāṇa (非 ñāna), dahati → ḍahati (比较于 Pāli dahati) nīḍa → nīla (非 nīḷa), sthāna → ṭhāna (非 thāna), duḥkṛta → dukkaṭa (比较于 Pāli dukkata)

例外
有对上述规则的一些显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语词而不是从梵语中借用来的。

ārya → ayya (比较于 ariya)
guru → garu (adj.) (比较于 guru (n.))
puruṣa → purisa (非 purusa)
vṛkṣa → rukṣa → rukkha (非 vakkha)

引用
上座部佛教

    
国家

  斯里兰卡
柬埔寨 • 老挝
缅甸 • 泰国  
典籍

  巴利圣典
注释
复注
  
历史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 上座部
阿育王 • 第三次结集
分别说部
摩哂陀 • 僧伽蜜多
岛史 • 大史
觉音
  
教义

  轮回 •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谛
沙门四果
戒律 • 三宝
  



1.^ 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一九五七年第一期: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特征上来阐明巴利文不是摩揭陀语。关于巴利文的流行地区问题,学者们有各种不同意见。Westergaard(《Über den ältesten Zeitraum der indischen Geschichte》, p. 87.)和E. Kuhn(《Beiträge zur Pāli-Grammatik》, pp. 6 ff.)认为巴利文是优襌尼(Ujjayinī)地方的方言。R. O. Franke从碑刻方面来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结论是︰巴利文是宾陀山(Vindhya)中部至西部一带的方言(《Pāli und Sanskrit》, pp. 131 ff.)。Sten Konow 也以为宾陀山地带就是巴利文的故乡(《The Home of Paiśāci》, ZDWG. 64, p. 95 ff.),因为他发现巴利文与毗舍遮语之间相同的地方很多,而毗舍遮的故乡他就定为优襌尼(Grerson,《The paiśāca Language of North-Western India》, Asiatic Society Monographs. Vol. Ⅷ, 1906.书中说毗舍遮语是印度西北部方言。)。H. Oldenberg 最初主张巴利文是羯陵迦(Kaliṅga)方言(巴利文《律藏》,vol. I. London 1879, pp. L ff.)。附和此说者有E. Müller(《Simplilfied Grammar of the Pāli Language》, London 1884, p.111.)。但是 H. Oldenberg 后来又放弃了前说,另立新说,说巴利文是马拉提语的前身(《Die Lehre des Upanishaden und die Anfänge des Buddhismus》, Göttingen 1915, p. 283.)。E. Windisch(《Über den sprachlichen Charakter des Pali》, Actes du XIVe Congre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es, prem. Partie, Paris 1906, pp. 252 ff.)和 W. Geiger(《Pā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Strassburg 1916, p. 5.)则复归旧说,说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不胜枚举,请参阅︰季羡林《使用不定过去时作为确定佛典年代和来源的标准》“Die Verwedung des Aorists als Kriterium für Alter und Ursprung buddhistischer Texte”. 德国《格廷根科学院集刊.语言学历史学类》,1949, p. 288. Anm, 2.)。 上面这些说法虽然纷歧,但也有比较一致的一点,这就是︰多数学者都主张巴利文是一个西部方言。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巴利文的形态变化与阿育王石刻的吉尔那尔(Girnār)石刻相似,如“于”格的语尾是 -amhi﹑-e “业”格复数的语尾是 -ne 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摩揭陀语则是一个东部方言,r 变成 l,s 变成 ś,以 -a 作尾声的字“体”格的语尾是 -e 等等。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混为一谈。
See entries for "Pali" (written by K. R. Norman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and "India--Buddhism" in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Religion, (Sawyer ed.) ISBN 0-08-043167-4
Warder, A.K.(1991年).Introduction to Pali,third edition,Pali Text Society.ISBN 0860131971.
de Silva, Lily(1994年).Pali Primer,first edition,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s.ISBN 817414014X.
Müller, Edward(1884,1995年).Simplified Grammar of the Pali Language.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ISBN 8120611039.

进一步阅读
Gupta, K. M. (2006).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aning in Pali. New Delhi: Sundeep Prakashan. ISBN 81-7574-170-8
Müller, E. (2003). The Pali language: a simplified grammar. Trubner's collection of simplified grammars. London: Trubner. ISBN 1-84453-001-9
Oberlies, T., & Pischel, R. (2001). Pāli: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 Indian philology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v. 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3-11-016763-8
Hazra, K. L. (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81-246-0004-X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1979).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for the romanization of Lao, Khmer, and Pali. New York: The Institute.
Soothill, W. E., & Hodous, L. (1937).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th Sanskrit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and a Sanskrit-Pali index.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参见
巴利文献
IAST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巴利语维基百科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Chipstead, 1921-1925.
Buddhist India by T.W. Rhys Davids, chapter IX,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ali at Ethnologue
Pali Text Society
[1] Free searchable online database of Pali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whole Canon
http://pali.pratyeka.org/ Eizel Mazard's excellent website on Pali resources, including
Resources for reading & writing Pāli in indigenous scripts: Burmese, Sri Lankan, & Cambodian
A textbook to teach yourself Pali (by Narada Thera)
A reference work on the grammar of the Pali language (by G Duroiselle)
Complete Pāli Canon in romanized Pali and Sinhala, mostly also in English translation
Pāli Canon selection
A guide to learning the Pāli language
"Pali Primer" by Lily De Silva (requires installation of special fonts)
"Pali Primer" by Lily De Silva (UTF-8 encoded)
Free/Public-Domain Elementary Pāli Course--PDF format
Free/Public-Domain Pāli Course--html format
Free/Public-Domain Pāli Grammar (in PDF file)
Free/Public-Domain Pāli Buddhist Dictionary (in PDF file)
Comprehensive list of Pāli texts on Wikisource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HTML version of the book by G.P. Malalasekera, 1937-8
Pali Text Reader (software)
Jain Scriptures
Pali help at Help.com Wiki
"A Course in the Pali Language," audio lectures by Bhikkhu Bodhi based on Gair & Karunatilleke (1998).
[2] Pali Conjugation and Declension Tables for Students
[3]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able of Pali Literature
巴利文词典及学习专题

24

比哈尔语


地理分布: 比哈尔邦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Eastern Zone
    比哈尔语
分支: —
ISO 639-2 和 639-5: bih
语言学人列表: IEIACB

比哈尔语是在印度比哈尔邦和邻近地区的印度-雅利安语支语言的合称。ISO 639-1代码为 bh。

比哈尔语之下有10多种语言,包括

Angika 昂加语(anp)——(印度)
Bhojpuri 博杰普尔语(bho)——(印度)
Caribbean Hindustani 加勒比海国家印度斯坦语(hns)——(苏里南)
Kudmali 库马利语(kyw)——(印度)
Magadhi 摩揭陀语(mag)——(印度)
Maithili 迈蒂利语(mai)——(印度)
Majhi(language) 摩杰语(mjz)——(尼泊尔)
Sadri 萨德里语(sck)——(印度)
Oraon Sadri 奥隆-萨德里语(sdr)——(孟加拉)
Surajpuri 素拉杰普尔语(sjp)——(印度)
Musasa 穆萨斯语(smm)——(尼泊尔)
Panchpargania 潘奇帕尔干语(tdb)——(印度)

外部链接
http://www.sil.org/iso639-3/documentation.asp?id=bih
Translation of useful phrases in Angika, Bhojpuri and Maithili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5 发表于: 2010-04-11
伊朗语支

本文介绍的是印度-伊朗语族的语言分支。关于伊朗所用的语言,详见“伊朗语言”。
伊朗语支  
地理分布: 西南亚, 中亚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分支: 西伊朗语支
东伊朗语支
ISO 639-2 和 639-5: ira
语言学人列表: IEIB
现代伊朗语支语言的分布:波斯语(黄)、普什图语(紫)、俾路支语(浅绿) 、库尔德语(绿),和其他较少使用者的语言。


伊朗语支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印度-伊朗语族,分布在伊朗(波斯)、巴基斯坦、伊拉克、土耳其、高加索、中国新疆等地。该语族包括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奥塞梯语、塔吉克语等语言。

分类
根据《民族语》和 The Linguist List 的伊朗语支分类:

奄蔡语(Alanic,移居至伊比利亚的阿兰人所用)(xln)
东伊朗语支
西徐亚语(Scythian)(xsc)
古奥塞梯语(Old Ossetic)(oos)
花剌子模语(Chorasmian)(xco)
大夏语、巴克特里亚语(Bactrian)(xbc)
于阗语(Khotanese)(kho)
粟特语(Sogdian)(sog)
Northeastern East Iranian
阿维斯陀语(Avestan)(ave) (伊朗)
奥塞梯语(Osetin)(oss) (格鲁吉亚)
雅格诺比语(Yagnobi)(yai) (塔吉克斯坦)
Southeastern East Iranian
图木舒克语(Tumshuqese)(xtq)
帕米尔语 (Pamir)
Munji (mnj) (阿富汗)
Sanglechi-Ishkashimi (sgl) (阿富汗)
Shugni-Yazgulami
Shughni (sgh) (塔吉克斯坦)
色勒库尔语(Sarikoli)(srh) (中国)
Yazgulyam (yah) (塔吉克斯坦)
瓦罕语(Wakhi)(wbl) (巴基斯坦)
Yidgha (ydg) (巴基斯坦)
普什图语(Pashto)(pus)
南普什图语(Pashto, Southern)(pbt) (巴基斯坦)
北普什图语(Pashto, Northern)(pbu) (巴基斯坦)
中普什图语(Pashto, Central)(pst) (巴基斯坦)
Waneci (wne) (巴基斯坦)
西伊朗语支
古波斯语(Old Persian)(peo)
米底语(Median)(xme)
巴底亚语(Parthian)(xpr)
Northwestern West Iranian
俾路支语(Balochi)(bal)
南俾路支语(Balochi, Southern)(bcc) (巴基斯坦)
西俾路支语(Balochi, Western)(bgn) (巴基斯坦)
东俾路支语(Balochi, Eastern)(bgp) (巴基斯坦)
Bashkardi (bsg) (伊朗)
Koroshi (ktl) (伊朗)
里海 (Caspian)
吉拉克语(Gilaki)(glk) (伊朗)
马赞德兰语(Mazanderani)(mzn) (伊朗)
Shahmirzadi (srz) (伊朗)
伊朗中部 (Central Iran)
Ashtiani (atn) (伊朗)
Fars, Northwestern (faz) (伊朗)
Dari, Zoroastrian (gbz) (伊朗)
Gazi (gzi) (伊朗)
Khunsari (kfm) (伊朗)
Natanzi (ntz) (伊朗)
Nayini (nyq) (伊朗)
Parsi-Dari (prd) (伊朗)
Parsi (prp) (India)
Sivandi (siy) (伊朗)
Soi (soj) (伊朗)
Vafsi (vaf) (伊朗)
Khalaj (kjf) (伊朗)
库尔德语(Kurdish)(kur)
中库尔德语(Kurdish, Central)(ckb) (伊拉克)
北库尔德语(Kurdish, Northern)(kmr) (土耳其亚洲地区)
Laki (lki) (伊朗)
南库尔德语(Kurdish, Southern)(sdh) (伊朗)
Ormuri-Parachi
Ormuri (oru) (巴基斯坦)
Parachi (prc) (阿富汗)
Semnani
Lasgerdi (lsa) (伊朗)
Sangisari (sgr) (伊朗)
Semnani (smy) (伊朗)
Sorkhei (sqo) (伊朗)
塔里什语 (Talysh)
Alviri-Vidari (avd) (伊朗)
Eshtehardi (esh) (伊朗)
Gozarkhani (goz) (伊朗)
Harzani (hrz) (伊朗)
Karingani (kgn) (伊朗)
Koresh-e Rostam (okh) (伊朗)
Razajerdi (rat) (伊朗)
Rudbari (rdb) (伊朗)
Shahrudi (shm) (伊朗)
Takestani (tks) (伊朗)
塔里什语(Talysh)(tly) (阿塞拜疆)
Taromi, Upper (tov) (伊朗)
Maraghei (vmh) (伊朗)
Kho'ini (xkc) (伊朗)
Kajali (xkj) (伊朗)
Kabatei (xkp) (伊朗)
Zaza-Gorani
Bajelani (bjm) (伊拉克)
南扎扎其语(Dimli)(diq) (土耳其亚洲地区)
Gurani (hac) (伊拉克)
北扎扎其语(Kirmanjki)(kiu) (土耳其亚洲地区)
Shabak (sdb) (伊拉克)
Sarli (sdf) (伊拉克)
未分类的 Northwestern West Iranian 语言
Dezfuli (def) (伊朗)
Southwestern West Iranian
Fars
Fars, Southwestern (fay) (伊朗)
Lari (lrl) (伊朗)
卢尔语 (Luri)
巴克提尔利语(Bakhtiari)(bqi) (伊朗)
北卢尔语(Luri, Northern)(lrc) (伊朗)
南卢尔语(Luri, Southern)(luz) (伊朗)
Kumzari (zum) (阿曼)
波斯语 (Persian) (fas)
Aimaq (aiq) (阿富汗)
Bukharic (bhh) (以色列)
Dehwari (deh) (巴基斯坦)
Darwazi (drw) (阿富汗)
Hazaragi (haz) (阿富汗)
犹太-波斯语(Dzhidi)(jpr) (以色列)
西波斯语(Farsi, Western)(pes) (伊朗)
Pahlavani (phv) (阿富汗)
东波斯语(Farsi, Eastern)(prs) (阿富汗)
塔吉克语(Tajiki)(tgk) (塔吉克斯坦)
塔特语 (Tat)
塔特语(Tat, Muslim)(ttt) (阿塞拜疆)
犹太-塔特语(Judeo-Tat)(jdt) (以色列)
未分类伊朗语支语言
Tangshewi (tnf) (阿富汗)
Yassic (ysc)

参见
印度-伊朗语族
语言系属分类

外部链接
http://www.ethnologue.com/show_family.asp?subid=90019

1   波斯语

波斯语
فارسی‎ Fârsi
使用国家及地区 伊朗 (波斯), 阿富汗, 塔吉克斯坦和邻近的国家  
区域 中东, 中亚
使用人数 6.1-7.1 千万 (母语)
1.1亿 (总数)  
排名: 19 (母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西伊朗语言
    西南伊朗语言
     波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伊朗, 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管理机构 波斯语语言文学学院
阿富汗科学院
语言代码
ISO 639-1: fa
ISO 639-2 per (B)  fas (T)
ISO 639-3: 分别为
fas – 波斯语(一般)
prs – 东波斯语
pes – 西波斯语
tgk – 塔吉克语
aiq – Aimaq
bhh – Bukharic
deh – Dehwari
drw – Darwazi
haz – Hazaragi
jpr – Dzhidi
phv – Pahlavani  


波斯语母语者分布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波斯语 (فارسی‎ = Fârsi、پارسی‎ = Pârsi) 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一种在伊朗、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使用的具有悠久传统的语言。随着移民从这些国家流入到周边地区,很多国家现在都有说波斯语的社群。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6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目录

1 音系
1.1 元音
1.2 辅音
2 文法
2.1 构词
2.2 句法
3 引用
4 外部链接


音系
主条目:波斯语音系
伊朗波斯语有六个元音和二十三个辅音,包括两个塞擦音 /tʃ/ (ch) 和 /dʒ/ (j)。


元音
历史上,波斯语区分元音长度: 长元音 /iː/, /uː/, /ɒː/ 分别对比于短元音 /e/, /o/, /æ/。波斯语方言和变种在元音上有所区别而非辅音。


波斯语的元音音位[编辑] 辅音
唇音 齿龈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小舌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p b t d   k ɡ [ɢ] [ʔ]
塞擦音   tʃ dʒ    
擦音 f v s z ʃ ʒ  x ɣ  h
闪音  ɾ      
颤音  [r]      
近音  l  j    

(在成对出现的符号中,右侧的表示浊音。同位异音在方括号中。)


文法
主条目:波斯语语法
[编辑] 构词
后缀支配着波斯语构词,尽管有少量的前缀。[1] 动词可以表达时态和体貌,并且它们在人称和数上一致于主语。[2] 在波斯语中没有性,对代词也不标记自然的性。


句法
一般直陈句子构造为“(S) (PP) (O) V”。这意味句子可以包括可选的主语,前置短语,和宾语,跟随需要的动词。如果指定了宾语,则这个宾语跟随着词 rɑ: 和前置短语:“(S) (O + "rɑ:") (PP) V”。[2]


引用
1.^ Megerdoomian, Karine (2000). "Persian computational morphology: A unification-based approach". Memoranda in Computer and Cognitive Science: MCCS-00-320: 1.
2.^ 2.0 2.1 Mahootian, Shahrzad(1997年).Persian.London:Routledge.ISBN 0-415-02311-4.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波斯语维基百科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波斯语Ethnologue report for Eastern Persian
Ethnologue report for Western Persian
Easypersian.com
BBC波斯语
NHK波斯语(Persian)广播

2  普什图语

普什图语
پښتو‎ paʂto
使用国家及地区 阿富汗,巴基斯坦  
区域 阿富汗:南部、东部、北部的少数省份;巴基斯坦:西部省份
使用人数 约 2 千万 [1]  
排名: 82(北普什图语), 92(南普什图语)[2]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东南伊朗语分支
    普什图语  
文字: Naskh(en), 拉丁字母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阿富汗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ps
ISO 639-2 pus
ISO 639-3: 分别为
pus – 普什图语(一般)
pst – 中普什图语
pbu – 北普什图语
pbt – 南普什图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普什图语(پښتو)是阿富汗普什图族民族语言,与达利语同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采用阿拉伯语字母来拼写。


参见
普什图语语法
阿拉伯语
乌尔都语

外部链接
BBC-Pashto(普什图语)
多语网站普什图语

3  库尔德语


库尔德语
كوردي, Kurdî
使用国家及地区 土耳其, 伊拉克, 伊朗, 叙利亚, 亚美尼亚, 黎巴嫩  
区域 中东
使用人数 2-4 千万 (有争议)  
排名: 29 (有争议)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西北伊朗语支
    库尔德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伊拉克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ku
ISO 639-2 kur
ISO 639-3: 分别为
kur – 库尔德语 (一般)
ckb – 中库尔德语
kmr – 北库尔德语
sdh – 南库尔德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库尔德语维基百科库尔德语 (كوردي, Kurdî) 是库尔德人使用的语言,他们聚居在伊朗(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地(参看库尔德斯坦)。

库尔德语是伊拉克第二的官方语言;在叙利亚被禁止使用。在2002年8月前,土耳其对使用库尔德语施加限制,禁止使用库尔德语作为教育和广播。

在伊朗,虽然库尔德语可在媒体使用,但是在教育上亦受到限制。

现在库尔德语使用三种不同的书写体系。在伊朗和伊拉克,库尔德语使用经修改过的阿拉伯字母,并用作伊拉克库尔德人和伊朗库尔德人的书写体系。在土耳其和叙利亚,库尔德语使用经修改过的拉丁字母(库尔德语字母)。在这些字母中,有几个字母被加入作特别的元音,主要用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库曼希(Kurmancî)方言。在前苏联,库尔德语使用经修改过的西里尔字母。


相关连接
库尔德语字母

参考文献
1.Arnaiz-Villena, Antonio; Martiñez-Lasoa, Jorge; Alonso-Garcia, Jorge (200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and Genes: The usko-Mediterranean Peopl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and genes: the Usko-Mediterranean peoples", Human Immunology 62 (9): 1051–1061, doi:10.1016/S0198-8859(01)00300-7
2.Jonh S. Guest, The Yazidis: A Study In Survival, Routledge Publishers, 1987, ISBN 0-7103-0115-4, 9780710301154, 299 pp. (see pages 18, 32)

外部链接
KAL: The Kurdish Academy of Language
The Kurdish Institute of Paris -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urdish Institute of Istanbul
Kurdish Kurdish links and language information, dictionary etc.
Open Directory Project: Kurdish Language
Kurd_lal: Kurdis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Online Kurdish-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Kurdish-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English to Kurdish to English Dictionary (By Erdal Ronahî)
Online Kurdish-German-Kurdish Dictionary
Online Kurdish-English Ferheng Dictionary
Online Turkish-Kurdish-Turkish Dictionary
Online Kurdish School for Sorani,Kurmanji and Dimili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Zazaki
MIT OpenCourseWare online course in Zazaki

5  奥塞梯语



奥塞梯语
Ирон æвзаг, Iron avžag
使用国家及地区 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  
区域 北奥塞梯、南奥塞梯
使用人数 约 50 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东北伊朗语言
    奥塞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北奥塞梯、南奥塞梯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os
ISO 639-2 oss  
Ethnologue
第14版: OSE
ISO 639-3: oss  

一本在1935年出版的奥塞梯语书籍。这本书是一本按拉丁字母排列的《箴言》,当时的奥塞梯语使用土耳其拉丁字母。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奥塞梯语(奥塞梯语:Ирон ӕвзаг, Iron ævzag 或 Иронау, Ironauу)属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是一种通行于俄罗斯及格鲁吉亚边界、高加索山区的一种语言。奥塞梯语现时大约有50万语言人口,当中有六成居于俄罗斯的北奥塞梯,15%居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

文学家科佐耶夫·阿尔森对对现代奥塞梯语的结构有深远影响。

奥塞梯语,与Tati波斯语及Talyshi都是伊朗语支的主流语言,它在高加索地区有相当数量的语言人口及社群。相传奥塞梯语源于萨尔马提亚人的语言萨尔马提亚语。

目录

1 方言
2 字母
2.1 西里尔字母 (由1937年开始)
2.2 土耳其拉丁字母 (1923年-1937年)


方言
奥塞梯语有两个很重要的方言:伊龙方言(Iron)及季戈尔方言(Digor)。伊龙方言是奥塞梯语的主要方言,占语言人口的六分之五。季戈尔方言在12世纪以前曾是主要方言,但之后被伊龙方言取代。此外,尚有第三大方言Jassic,从前在匈牙利还有人在说。

奥塞梯语的书面语以伊龙方言为标准。


字母
奥塞梯语总共有35个音素:26个子音、7个元音和2个双元音。在古时,奥塞梯语采用希腊字母拼写,现时奥塞梯语采用一种从西里尔字母改良的字母集。不过,从土耳其独立开始,直到斯大林在苏联执政,这段时期的奥塞梯语的采用土耳其语字母来书写。

奥塞梯语西里尔字母的特色,是各字母的分工比土耳其字母更仔细。而当中很常见的元音字母“ӕ”(æ 的西里尔版本),更是奥塞梯语所独有,令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文本的所属语言。以下是两种字母的列表:


西里尔字母 (由1937年开始)
奥塞梯语字母
А а Ӕ ӕ Б б В в Г г Гъ гъ Д д Дж дж Дз дз Е е (Ё ё) (Ж ж) З з И и Й й
К к Къ къ Л л М м Н н О о П п Пъ пъ Р р С с Т т Тъ тъ У у Ф ф Х х
Хъ хъ Ц ц Цъ цъ Ч ч Чъ чъ (Ш ш) (Щ щ) (Ъ ъ) Ы ы (Ь ь) (Э э) (Ю ю) (Я я)        


土耳其拉丁字母 (1923年-1937年)
A/a, Æ/æ, B/b, C/c, Č/č,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Š/š, T/t, U/u, V/v, X/x, Y/y, Z/z, Ž/ž

6 俾路支语

Baluchi, Baloci, Baluci
使用国家及地区 俾路支
使用人数 7–8 million (1998, 民族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西伊朗语言
    西北伊朗语言
     俾路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俾路支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bal
ISO 639-3: 分别为
bal – 俾路支语 (一般)
bgp – 东俾路支语
bgn – 西俾路支语
bcc – 南俾路支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俾路支语(Baluchi)是巴基斯坦俾路支族的民族语,分布在俾路支地区,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伊朗语支。

目录

1 语音系统
1.1 元音
1.2 辅音
2 文字
3 关联项目
4 注释
5 外部链接


语音系统

元音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齿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p b t d  ʈ ɖ   k ɡ  
塞擦音     t͡ʃ d͡ʒ    
擦音   s z  ʃ ʒ[1]   h[2]
颤音   ɾ ɽ[3]    
鼻音 m  n      
近音 w  l   j  


文字
19世纪以前无文字。虽然官方口语使用俾路支语,但书面文字用波斯语。大英帝国的语言学家和政治史学家曾用拉丁字母记录俾路支语。巴基斯坦独立后,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书写俾路支语。阿富汗则使用书写普什图语的那套字母拼写。



俾路支方言(Balochi dialects)

注释
1.^ Words with /ʒ/ are uncommon.
2.^ Word-initial /h/ is dropped in Balochi as spoken in Karachi.
3.^ The retroflex tap has a very limited distribution.

外部链接
Baluchi glossary - a searchable, elementary-level Baluchi-English glossary
EuroBalúči online translation tool - translate Balochi words to or from English, Persian, Spanish, Finnish and Swedish
  这是与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伊朗语支

古代 东部 阿维斯陀语 · 古西徐亚语

西部 米底语 · 古波斯语


中古 东部 巴克特里亚语 (大夏语)  · 花剌子模语 · 奥塞提亚语 · 于阗语 · 图木舒克语 · 西徐亚语 · 粟特语

西部 巴底亚语 · 中古波斯语


现代 东部 巴尔塘吉语 · 帕米尔语  · 库菲语 · 门机语 · 奥罗索里语 · 奥尔穆里语 · 奥塞提亚语 · 帕拉基语 · 普什图语 · 鲁沙尼语 · 搡格勒基语 · 色勒库尔语 · 识匿语 · 瓦罕语 · 碗吉语 · 雅格诺比语 · 宜扎语 · 亚斯谷拉秘语 · 择巴克语

西部 古亚扎里语 · 俾路支语 · 巴示卡迪语 · 低拉米语 · 塔里什语 · 构拉尼语 · 吉拉克语 · 马赞德兰语 · 库德语 (中库德语 · 北扎扎其语 · 南库德语) · 拉科语  · 卢尔语 · 巴克提尔利语 · 桑萨里语 · 波斯语 (东波斯语 · 塔吉克语 · 哈扎拉吉语) · 塔特语 (阿塞拜疆) · 塔特语 (伊朗) · 扎扎其语 · 波斯方言


斜体表明罕用语言

7 塔吉克语

本文为介绍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中国塔吉克族采用的语言,请参看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Wakhi language)。

塔吉克语
тоҷикӣ, tojikí, تاجیکی‎ toğikī
使用国家及地区 塔吉克斯坦, 伊朗,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 土库曼斯坦, 乌克兰, 乌兹别克斯坦
使用人数 约 4,380,000 (1991)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西伊朗语言
    西南伊朗语言
     波斯语
      塔吉克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塔吉克斯坦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tg
ISO 639-2 tgk  
Ethnologue
第14版: PET
ISO 639-3: tgk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塔吉克语(塔吉克语: Tоҷикӣ, Tojikí, تاجیکی)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它是波斯语在中亚留下的一个后裔。此语言在塔吉克斯坦广泛使用,并在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使用。目前仅有塔吉克斯坦把它定为官方语言,但其实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同撒马尔罕,当地的塔吉克语言人口亦不少。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虽然名为“塔吉克族”,他们的语言也被中国官方称为“塔吉克语”,但并不等同于塔吉克斯坦所使用的塔吉克语,属于东南伊朗语言帕米尔语族的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这种语言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是帕米尔高原一带的通用语。中国的塔吉克语由于广泛受到维吾尔语、汉语等语言的影响,与塔吉克斯坦所使用的标准塔吉克语距离较大,但与帕尔米高原上其他临近国家的塔吉克语方言变体非常接近。

塔吉克语与波斯语很相近,许多塔吉克人都把塔吉克语看作是波斯语的一个方言。塔吉克人在前苏联的统治下于1928年被迫抛弃阿拉伯-波斯字母而改用一套改进的拉丁字母。后来又改用一套改进的西里尔字母。居住于阿富汗的塔吉克人却持续着使用阿拉伯-波斯字母。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塔吉克人开始逐渐地把塔吉克语视为一个正式的语言,而非波斯语的一个方言。

塔吉克语字母
А а Б б В в Г г Д д Е е Ё ё Ж ж З з И и Й й К к Л л М м Н н
О о П п Р р С с Т т У у Ф ф Х х (Ц ц) Ч ч Ш ш (Щ щ) Ъ ъ (Ы ы) (Ь ь)
Э э Ю ю Я я Ғ ғ Ӣ ӣ Қ қ Ӯ ӯ Ҳ ҳ Ҷ ҷ                        


参见
Bukhori
塔吉克族
阿富汗人
波斯语
达利语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塔吉克语维基百科Ethnologue关于塔吉克语的报告(英文)


8 粟特语


粟特文摩尼教徒书信,书写于9至13世纪粟特语是粟特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是最重要的中古伊朗语之一。粟特人的故乡是索格底安那,即中亚泽拉夫善河流域。

文字
除一件未发表的婆罗米文粟特语文书外,曾用来书写粟特语的文字共有三种,即 摩尼文 、叙利亚文和粟特文。这三种文字都衍生自阿拉米文。

摩尼文用来书写摩尼教粟特语文献,出自吐鲁番,现藏柏林。

叙利亚文用来书写景教粟特语文献,全部出自bulayiq,内容包括圣经、赞美诗,现藏于柏林。区分元音。

粟特文粟特语文献数量最大,既包括宗教文献也包括世俗文献,其中于敦煌发现的佛教文献占大多数。

9 阿维斯陀语

阿维斯陀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祆教的宗教语言
语言灭亡 大约公元前7世纪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东伊朗亚语支
    阿维斯陀语  
文字: 阿维斯陀字母
语言代码
ISO 639-1: ae
ISO 639-2 ave  
Ethnologue
第14版: AVS
ISO 639-3: ave  

Yasna 28.1, Ahunavaiti Gatha (Bodleian MS J2)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维斯陀语是一种古老的印欧语言,属于伊朗语支的东伊朗语,亦是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成书时所使用的语言。“阿维斯陀”一词与印度的“吠陀”相似,所以有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伊朗语族与印度诸语相近的一个历史印证。

目录

1 归类
2 语音系统
2.1 辅音
2.2 元音
3 文法
3.1 名词
3.2 动词
4 原始印欧语和阿维斯陀语语音对应
5 注释
6 引用
7 外部链接


归类
阿维斯陀语现时一般被归入东伊朗语支。这种语言跟西伊朗语族语言间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阿维斯陀语有很丰富的元音,而且它同时保存了颚音和咝音。部份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印欧语开始分化(即咝音化)的现象,可以看到原来古印欧语丰富的颚音已开始简化,并开始出现咝辅音。但亦有语言学家认为这其实表明东伊朗语族和西伊朗语族本来就是不同的语种,而西伊朗语种更应该被归入闪含语系,而不是现在的印欧语系。 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学家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因为东、西伊朗的分离,我们到现在还未有较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亦由于阿维斯陀语并没有演化成今日语言中的其中一种,而昔日的文本亦已残破不砧,使我们难以把它与今日伊朗诸语作比较,使它的分类不确定。

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阿维斯陀语的jwa(生命)这个字来入手。在字面上,它与同语族的粟特语 žw及和田语(一种萨迦语的方言) juv-的较古波斯语的jīva更为接近,但阿维斯陀语的语言特质,很可能只是文书上的分别,而不是话语上的分别。而事实上,与阿维斯陀语同一时期的语言,就只有古波斯语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


语音系统
阿维斯陀语保留着浊咝擦音,并有擦音序列而非送气音序列。有各种转写 Dīn Dabireh(阿维斯陀字母)的约定,本文采用的是:

元音:

a ā ə ə̄ e ē o ō å ą i ī u ū
辅音:

k g γ x xw č ǰ t d δ ϑ t̰ p b β f
ŋ ŋw ṇ ń n m y w r s z š ṣ̌ z h
效仿 Dīn Dabireh 的正字法,滑音 y 和 w 经常被抄录为 ii 和 uu。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唇化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  n /n/   ń [ɲ]  ŋ /ŋ/  ŋw /ŋʷ/  
塞音 p /p/ b /b/ t /t/ d /d/  č /tʃ/ ǰ /dʒ/ k /k/ g /g/  
擦音 f /ɸ, f/ β /β/ ϑ /θ/ δ /ð/ s /s/ z /z/ š /ʃ/ ž /ʒ/ x /x/ γ /ɣ/ xw /xʷ/  h /h/
近音   l /l/   y /j/   w /w/  
颤音   r /r/      


元音
  前 央 后
短 长 短 长 短 长
闭 i /i/ ī /iː/   u /u/ ū /uː/
中 e /e/ ē /eː/ ə /ə/ ə̄ /əː/ o /o/ ō /oː/
开   a /a/
ā /aː/  å /ɒː/
鼻   ą /ã/    


文法

名词
格 “正常”结尾 a-词干: (阳性,中性)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s -ā -ō (-as), -ā -ō (yasn-ō) -a (vīr-a) -a (-yasna)
呼格 - -ā -ō (-as), -ā -a (ahur-a) -a (vīr-a) -a (yasn-a), -ånghō
宾格 -em -ā -ō (-as, -ns), -ā -em (ahur-em) -a (vīr-a) -ą (haom-ą)
工具格 -ā -byā -bīš -a (ahur-a) -aēibya (vīr-aēibya) -āiš (yasn-āiš)
与格 -ē -byā -byō (-byas) -āi (ahur-āi) -aēibya (vīr-aēibya) -aēibyō (yasn-aēibyō)
离格 -at -byā -byō -āt (yasn-āt) -aēibya (vīr-aēibya) -aēibyō (yasn-aēibyō)
属格 -ō (-as) -å -ąm -ahe (ahur-ahe) -ayå (vīr-ayå) -anąm (yasn-anąm)
方位格 -i -ō, -yō -su, -hu, -šva -e (yesn-e) -ayō (zast-ayō) -aēšu (vīr-aēšu), -aēšva


动词
原始主动结尾 人称 单数 双数 复数
1. -mi -vahi -mahi
2. -hi -tha -tha
3. -ti -tō, -thō -ngti


原始印欧语和阿维斯陀语语音对应
PIE Av PIE Av
*p → p *ph̥ater "father" pitar- "father"
*bʱ → b *bʱréhater "brother" bratar- "brother
*t → t *tuhxóm "thou" tvəm "thou"
*d → d *doru "wood" dar- "wood"
*dʱ → d *dʱohxneha- "grain" dana- "grain"
*kʲ → s *dékʲm? "ten" dasa "ten"
*gʲ → z *gʲónu "knee" zanu- "knee"
*gʱʲ → z *gʱʲimós "cold" zəmaka- "winterstorm"
*k → x ~ c *kruharós "bloody" xrura- "bloody"
*g → g ~ j *haéuges- "strength" aojah "strength"
*gʱ → g ~ j *dl̥hxgʱós "long" darəga- "long"
*kʷ → k ~ c *kʷós "who" ko "who"
*gʷ → g ~ j *gʷou- "cow" gau- "cow"


注释

引用
Robert S. P. Beekes, A Grammar of Gatha-Avestan, E.J. Brill: Leiden, New York, København, Köln 1988 ISBN 90-04-08332-4
Karl Hoffmann & Bernhard Forssman, Avestische Laut- und Flexionslehre (Innsbrucker Beiträge zur Sprachwissenschaft 84), Universität Innsbruck 1996 ISBN 3-85124-652-7
Encyclopedia Iranica, "Avestan Language", Karl Hoffmann
Encyclopedia Iranica, "Avestan Syntax", Jean Kellens

外部链接
avesta.org - Avestan lessons, Grammar, Dictionaries, etc.
Text samples
Unicode pipeline (contains suggestion for Avestan encoding)
Avesta Corpus, Titus text col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ditions by K. F. Geldner, Avesta.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Parsis, Stuttgart 1889-96; N. L. Westgaard, Zendavesta or The Religious Books of the Zoroastrians, Copenhagen 1852-54, and others. Digitized text: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
M. Boyce, Avestan people, Encyclopaedia Iranica, [1].
G. Gnoli, Avestan geography, Encyclopaedia Iranica, [2].

10 色勒库尔语(中国塔吉克语)

色勒库尔语
tujik ziv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中国  
区域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使用人数 约 16,500 人 (2000年,高尔锵)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东伊朗次语支
    东南伊朗诸语言
     帕米尔诸语言
      色勒库尔语  
文字: 阿拉伯字母、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ira
ISO 639-3: srh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色勒库尔语(亦有称作萨里库尔语、萨雷阔勒语,意为“高地”,拼音转写为 Selekur[1]),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塔吉克族所采用的语言之一(另一种为瓦罕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中的东伊朗次语支。有些英语刊物称之为塔什库尔干语[2],但这不是主流说法。

色勒库尔语在中国亦被称为塔吉克语,但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并不相同,两种语言关系不太密切,而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亦被归入西伊朗次语支[3]。

色勒库尔语没有官式的书写文字。在中国,由高尔锵(Gawarjon)编写的塔吉克-汉词典,采用了国际音标记载色勒库尔语的发音。而因为中国的塔吉克族人,在学校使用维吾尔语,部分人采用维吾尔语的阿拉伯字母(维吾尔字母)书写色勒库尔语。而在前苏联由 Tatiana N. Pakhalina 出版的书籍,采用了近似记载瓦罕语的西里尔字母。

目录

1 谱系
2 词汇
3 参考资料
4 外部链接


谱系
塔吉克语 (中国)
色勒库尔语
瓦尔西迪土语
大同土语
瓦罕语

词汇
色勒库尔语的词汇和其他东伊朗语言很相近,并表现出和西伊朗语言(如波斯语和塔吉克语)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6种伊朗语言及英语的词汇比较[3] 词义 英语 波斯语 塔吉克语 识匿语 色勒库尔语 瓦罕语 阿维斯陀语
儿 son pesær (پسر) pisar (писар) puts pɯts putr putra
火 fire atiʃ (اتش) otaʃ (оташ) joːts juts rɯχnig âtar
水 water ab (اب) ob (об) xats xats jupk aiwyô, ap
手 hand dæst (دست) dast (даѕт) ðust ðɯst ðast zasta
脚 foot pa (پا) po (по) poːð peð pɯð pad
牙 tooth dændan (دندان) dandon (дандон) ðinðʉn ðanðun ðɯnðɯk  ?
眼 eye tʃæʃm (چشم) tʃaʃm (чашм) tsem tsem tʂəʐm cashman
马 horse æsb (اسب) asp (асп) voːrdʒ vurdʒ jaʃ aspa
云 cloud æbr (ابر) abr (абр) abri varm mur  ?
麦 wheat gændom (گندم) gandum (гандум) ʒindam ʒandam ɣɯdim  ?
肉 meat gʉʃt (گوشت) gʉʃt (гушт) guːxt gɯxt guʂt  ?
多 many besjar (بسيار) bisjor (бисёр) bisjoːr pɯr təqi paoiri, paoirîsh, pouru
高 high bolænd (بلند) baland (баланд) biland bɯland bɯland berezô, berezañt
远 far dʉr (دور) dur (дур) ðar ðar ðir dûra, dûrât
好 good χʉb (خوب) χub (хуб) χub tʃardʒ baf vohu
小 small kʉtʃik (كوچك)) χurd (хурд) dzul dzɯl dzɘqlai  ?
说 to say goft (گفت) guft (гуфт) lʉvd levd xɘnak aoj-, mrû-, sangh-
做 to do kærd (كرد) kard (кард) tʃiːd tʃeig tsɘrak kar-
看 to see did (ديد) did (дид) wiːnt wand wing dî-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null/139538.htm
2.^ Rudelson, Justin Jon(2005年1月1日).Lonely Planet Central Asia Phrasebook: Languages Of The Silk Road.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ISBN 1741046041.
3.^ 3.0 3.1 高尔锵(1985年3月20日).塔吉克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外部链接
Ethnologue report for language code:srh
中国塔吉克色勒库尔语概述
中国的塔吉克族
中国的塔吉克族 (英语)
新疆塔吉克族的语言文字

11 古波斯語

古波斯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古代伊朗
语言灭亡 演化成中古波斯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古波斯语  
文字: 古波斯楔形文字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peo
ISO 639-3: peo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古波斯语是两个证实了古代伊朗语言之一(另一个是阿维斯陀语)。古波斯语主要出现在阿契美尼德帝国时代(大约公元前600年到前300年)的碑铭、泥板和印章上。古波斯语实例在现代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埃及都曾找到过[1]。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实证是贝希斯敦铭文的内容(确定日期为公元前525年)。

目录

1 归类
2 语言演化
3 文字
4 语音
5 文法
5.1 名词
5.2 动词
6 词汇
7 参见
8 引用和参考
9 进一步阅读


归类
古波斯语是一种古伊朗语言,是西伊朗语支的成员。作为一种伊朗语言,古波斯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一员。阿维斯陀语是唯一的另一个证实了古伊朗语,不属于同古波斯语相同的地理分区内,并且在语言类型学上是独立的。


语言演化
在公元前四世纪,阿契美尼德帝国时代晚期,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和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的碑铭足够的区别于大流士的碑铭,因此可以叫做“前中古波斯语”或“后古波斯语”。[2]现代波斯语是有上古、中古和现代形式的现存著作的少数印欧语言之一。语言各个阶段间的比较显示了在文法和句法上的巨大简化。


文字
主条目:古波斯楔形文字
显示古波斯楔形文字和其他一些古文字可以安装字体Aegean.otf。
古波斯语从左向右用音节古波斯楔形文字书写。古波斯楔形文字包括 36 个符号表示元音和辅音,8 个语素符号,和可以组合起来表示任何数字的 3 个符号,尽管只有一些数字在题字中被证实。

  k- x- g- c- ç- j- t- θ- d- p- f- b- n- m- y- v- r- l- s- z- š- h-
-(a) 𐎠 𐎣 𐎧 𐎥 𐎨 𐏂 𐎩 𐎫 𐎰 𐎭 𐎱 𐎳 𐎲 𐎴 𐎶 𐎹 𐎺 𐎼 𐎾 𐎿 𐏀 𐏁 𐏃
-i 𐎡 — — 𐎪 𐎮 𐎷 𐎻
-u 𐎢 𐎤 𐎦 — 𐎬 𐎯 𐎵 𐎸 — 𐎽

语素符号:
Auramazdā: 𐏈, 𐏉, 𐏊 (属格)
xšāyaθiya- "king": 𐏋
dahyāu- "country": 𐏌, 𐏍
baga- "god": 𐏎
būmi- "earth": 𐏏
词分隔符: 𐏐
数字:[3]
1 𐏑, 2 𐏒, 5 𐏒𐏒𐏑, 7 𐏒𐏒𐏒𐏑, 8 𐏒𐏒𐏒𐏒, 9 𐏒𐏒𐏒𐏒𐏑
10 𐏓, 12 𐏓𐏒, 13 𐏓𐏒𐏑, 14 𐏓𐏒𐏒, 15 𐏓𐏒𐏒𐏑, 18 𐏓𐏒𐏒𐏒𐏒, 19 𐏓𐏒𐏒𐏒𐏒𐏑, 20 𐏔, 22 𐏔𐏒, 23 𐏔𐏒𐏑, 25 𐏔𐏒𐏒𐏑, 26 𐏔𐏒𐏒𐏒, 27 𐏔𐏒𐏒𐏒𐏑, 40 𐏔𐏔, 60 𐏔𐏔𐏔,
120 𐏕𐏔

语音
在古波斯文中表示了下列音位:

元音

长: /aː/ /iː/ /uː/
短: /a/ /i/ /u/
辅音

  唇音 齿音/
齿龈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   n /n/            
塞音 p /p/ b /b/ t /t/ d /d/ c /c/ j /ɟ/ k /k/ g /g/    
擦音 f /f/   θ /θ/   ç /ç/  x /x/   h /h/  
咝擦音     s /s/ z /z/ š /ʃ/          
颤音       r /r/            
近音   v /ʋ/   l /l/   y /j/        


文法

名词
古波斯语词干:


a-词干 (-a, -am, -ā)
i-词干 (-iš, iy)
u-(和 au-)词干 (-uš, -uv)
辅音词干 (n, r, h)
-a -am -ā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a -ā -ā, -āha -am -ā -ā -ā -ā -ā
呼格 -ā -ā -ā -am -ā -ā -ā -ā -ā
宾格 -am -ā -ā -am -ā -ā -ām -ā -ā
工具格 -ā -aibiyā -aibiš -ā -aibiyā -aibiš -āyā -ābiyā -ābiš
与格 -ahyā, -ahya -aibiyā -aibiš -ahyā, -ahya -aibiyā -aibiš -āyā -ābiyā -ābiš
离格 -ā -aibiyā -aibiš -ā -aibiyā -aibiš -āyā -ābiyā -ābiš
属格 -ahyā, -ahya -āyā -ānām -ahyā, -ahya -āyā -ānām -āyā -āyā -ānām
方位格 -aiy -āyā -aišuvā -aiy -āyā -aišuvā -āyā -āyā -āšuvā


-iš -iy -uš -uv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iš -īy -iya -iy -in -īn -uš -ūv -uva -uv -un -ūn
呼格 -i -īy -iya -iy -in -īn -u -ūv -uva -uv -un -ūn
宾格 -im -īy -iš -iy -in -īn -um -ūv -ūn -uv -un -ūn
工具格 -auš -ībiyā -ībiš -auš -ībiyā -ībiš -auv -ūbiyā -ūbiš -auv -ūbiyā -ūbiš
与格 -aiš -ībiyā -ībiš -aiš -ībiyā -ībiš -auš -ūbiyā -ūbiš -auš -ūbiyā -ūbiš
离格 -auš -ībiyā -ībiš -auš -ībiyā -ībiš -auv -ūbiyā -ūbiš -auv -ūbiyā -ūbiš
属格 -aiš -īyā -īnām -aiš -īyā -īnām -auš -ūvā -ūnām -auš -ūvā -ūnām
方位格 -auv -īyā -išuvā -auv -īyā -išuvā -āvā -ūvā -ušuvā -āvā -ūvā -ušuvā

形容词以类似方式变格。


动词
语态
主动语态,中间语态(them. pres. -aiy-, -ataiy-),被动语态(-ya-)。

在古波斯语中最常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形式。唯一用过的双数形式是 ajīvatam “both lived”。

现在式,主动语态  Athematic Thematic
“be” “bring”
单数 第一人称 aʰmiy barāmiy
第三人称 astiy baratiy
复数 第一人称 aʰmahiy barāmahiy
第三人称 hatiy baratiy
未完成式,主动语态  Athematic Thematic
“do, make” “be, become”
单数 第一人称 akunavam abavam
第三人称 akunauš abava
复数 第一人称 akumā abavāmā
第三人称 akunava abava
现在分词 主动语态 中间语态
-nt- -amna-
过去分词        -ta-        
不定式   -tanaiy  


词汇
原始印度-伊朗语 古波斯语 中古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 意义
*açva aspa asp asb اسب horse
*kāma kāma kām kām کام desire
*daiva daiva div div دیو devil
drayah drayā daryā دریا sea
dasta dast dast دست hand
*bhāgī bāji bāj bāj باج/باژ tribute
*bhrātr- brātar brādar barādar برادر brother
*bhūmī būmi būm būm بوم region, land
*martya martya mard mard مرد man
*māsa māha māh māh ماه moon, month
*vāsara vāhara Bahār bahār بهار spring
stūnā stūn sotūn ستون column (related to stand)
šiyāta šād šād شاد happy
*arta arta ard ord ارد truth
*draugh- drauga drōgh dorōgh دروغ lie (maybe legendary related to drought)


参见
伊朗语支
古波斯楔形文字
伊朗语言词汇比较表

12 扎扎其語

Zazaki
使用国家及地区 土耳其, 德国, 格鲁吉亚, 哈萨克共和国  
区域 中东
使用人数 四十万 - 一百一十四万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西北伊朗语支
    扎扎其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土耳其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zza
ISO 639-3: 分别为
zza – 扎扎其语 (一般)
diq – 南扎扎其语
kiu – 北扎扎其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扎扎其语 (Zazaki) 是扎扎人使用的语言,他们聚居在东土耳其 (安那托利亚) 的阿德亚曼省、阿克萨赖省、巴特曼省、和迪亚巴克尔省等地。

根据“民族语:全世界的语言”,扎扎其语的使用人数就是一百五十万至两百十万之内(这包含地域官方言)。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扎扎其语维基百科扎扎其语
扎扎其语言学术研究中心 -
*Web Center of Zaza People (Weblinks of Zaza people)
扎扎其语言与文化
扎扎其语新闻
瑞鹤出版社
扎扎其语言学院
扎扎其语电台: 米拉兹·FM
扎扎其语网上社区

13 哈扎拉吉语

هزارگی  
文字:  
使用国家及地区  阿富汗
巴基斯坦
伊朗
塔吉克斯坦  
区域 中亚
使用人数 9,209,794 (民族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伊朗语支
    西伊朗语言
     西南伊朗语言
      哈扎拉吉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ira
ISO 639-3: haz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哈扎拉吉语 (هزارگی یا آزرگی) 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一种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由蒙古人血统的哈扎拉族使用的语言 [1]。 哈扎拉吉语借用了许多突厥语族与蒙古语族词汇.

目录 [隐藏]
1 分类
1.1 哈扎拉吉语之蒙古语词
1.2 哈扎拉吉语之突厥语词
2 地理分布
3 例子
4 参见
5 注
6 外部链接


分类

哈扎拉吉语使用者地理分布图(阿富汗中部绿色部分),其他部分为波斯语(由此查找)哈扎拉吉语被学者列为单独语言[2][3] 和波斯语的方言之一 [4]. 它很容易与其他阿富汗波斯方言分别出来 [5]。 哈扎拉吉语包含不少蒙古语族及突厥词汇.


哈扎拉吉语之蒙古语词
以下的蒙古语词经常被采用在哈扎拉吉语:

哈扎拉吉语 蒙古语 中文意思
Abgha Abagha 叔叔
Bula Bula 表兄弟姊妹
Khatu Khatu 妻子
Elgha Alga 掌
Nilgha Nilha 婴儿
Chigin Chehin 胸膛


哈扎拉吉语之突厥语词
以下的突厥语词经常被采用在哈扎拉吉语:

哈扎拉吉语 突厥语 中文意思
Aba Aba 妈妈
Ata Ata 爸爸
Qash Qash 眉毛
Kirpik Kirpik 眼睫毛


地理分布
哈扎拉吉语是由哈扎拉族使用在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的哈扎拉吉难民人口、巴基斯坦奎达地区.[6]


例子
中文 哈扎拉吉语
您好! سلام علیکم (salaam alaykum)
你好! علیکوم سلام (alaykum salaam)
再见! خدا حافظ (khudaahaafiz)
是 آری (are)
否 نه (na)
拜托。 بی زحمت (be zahmat)
谢谢。 تشکر (tashakkor)
请进。 پیش بایین (pish baiin)
请坐下。 بشین (beshin)
你会讲英语吗? شمو انگلسی توره گفته متنین؟ (shumo anglisi turah gufteh matanin?)
我不会讲英语。 مه انگلسی گفته نه متنوم (meh anglisi gufteh na matanum)
我是哈扎拉吉男孩。 مه باچے آزره استوم (meh baache azarah astum)
哪一条路通往巴米扬? بامیان ده کدام طرف استه؟ (baamiyaan dah kudaam taraf asteh?)
哈扎拉吉语是良好的语言。 آزرگی یک خوب زیبو استه (azargi yak khoob ziboo asteh)


参见
哈扎拉族
波斯语


外部链接
     哈扎拉吉语试验版哈扎拉吉诗歌
哈扎拉吉资料


14  达利语

达利语(درى),一译达里语,代表几种紧密关联的“伊朗语言”。

一种说法是,“درى”一字是从“Farsi-e Darbari”转变而来,意思是“波斯王室的语言”。它是由公元980年在中亚的“سامانیان”王室语言发展成为波斯的主要语言。另一个理论是,那来自“درعا”一字,意思是“山谷”,指的是现今伊朗东北呼罗珊(جراسان)的深谷地区,发展出的语言。

现在“达利语(درى)”一词是用来指三种不同的方言或语言:

1.درى 是在阿富汗用于称呼波斯语的名字。
2.伊朗西北方的拜火教徒,用درى (也叫Gabri 或者ىزدى )来称呼他们自己的语言。
3.在古典波斯圣书《阿维斯陀》也是以درى 来称呼波斯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6 发表于: 2010-04-11
7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主要语言)
阿斯图里亚斯语 | 加泰罗尼亚语 | 科西嘉语 | 法语 | 弗留利语 | 加里西亚语 | 意大利语 | 拉登语
奥克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罗曼什语 | 萨丁尼亚语 | 西西里语 | 西班牙语 | 威尼斯语 | 瓦龙语


意大利语族  
地理分布: 最初在南欧,现在全世界范围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分支: 罗曼语族
拉丁-法利希语支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ISO 639-5: itc
语言学人列表: IEJ



意大利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属于颚音类语言。由其下的通俗拉丁语衍生出罗曼语族。

目录

1 语音变化
2 分类
3 历史
4 其他
5 参见


语音变化
从原始印欧语到原始意大利语的规则语音变化的部分列表:

颚化软颚音合并入普通软腭音
ḱ > k
ǵʱ > ɡʱ
ǵ > ɡ
浊唇化软腭音变得不圆唇或松弛
ɡʱʷ > ɡʱ
ɡʷ > ɡ 或 w
浊送气音首先变为清送气音,接着变为擦音
bʱ > pʰ > ɸ > f
dʱ > tʰ > θ
ɡʱ > kʰ > x
s > θ,在 r 之前,其他地方不变
响音和余下的塞音 (m n l r w b d ɡ p t k kʷ) 不变
在个别意大利语的演化中出现了进一步变化,比如在元音之间 f > b 和在拉丁语中 θ > f。

不规则变化包括 p > kʷ 比如拉丁语的 quinque“five”中,它来自 PIE *penkʷe 的,和拉丁语的 coquere“to cook”,它来自 PIE *pekʷ-。


分类
其下目前已知的分类有2个: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Osco-Umbrian 或 Sabellic)
奥斯坎语
Hernican (xhr)
马鲁西尼语(Marrucinian)(umc)
奥斯坎语 (osc):亚平宁半岛中南部曾经使用。
帕埃利尼语(Paelignian)(pgn)
翁布里亚语
马尔西语(Marsian)(ims)
萨比尼语(Sabine)(sbv)
南皮赛恩语(South Picene)(spx)
翁布里亚语 (xum)(和意大利语的翁布里亚方言不同),曾经在中北部使用。
沃尔西语(Volscian)(xvo)
拉丁-法利希语支 (Latin-Faliscan)
法利希语 (xfa):曾在罗马城北方Falerii Veteres(现在的Civita Castellana)地区附近使用
拉丁语 (lat):曾在意大利中西部使用,罗马帝国的扩张最终将此语遍布整个帝国,也散发至欧亚非其它地方(SIL Code, LTN; ISO 639-1 code, la; ISO 639-2 code, lat)。
分类未明
埃桂语(Aequian)(xae)
维斯提奈语(Vestinian)(xvs)

历史
意大利语族的使用者并不是意大利半岛原住民,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才到达这里,可能是从欧洲中部、中东部沿多瑙河迁徙而来。他们到来之前,意大利半岛上的居民主要使用的是非印欧语系语言。

从公元前6、5世纪的拉丁碑刻铭文出发,第一次证实有意大利语族的存在。所使用的字母来自古意大利字母表,而其又来自希腊字母表。意大利语族受伊特鲁里亚语影响很小,受到古希腊语的影响更多。

随罗马共和国的势力逐渐扩张至整个亚平宁半岛,拉丁语也遮盖了其他的意大利语族,结果这些语言于公元1世纪左右灭绝。从通俗拉丁语中衍生出了罗曼语族,之下包括了47种语言。


其他
以残存的碑文铭刻为据(其中包括完整的句子),很多语言学家认为维尼提亚语和意大利语族十分接近。有时甚至划分在其之下。


参见
语言系属分类
罗曼语族


(1) 拉丁-法利希语支

拉丁-法利希语支  
地理分布: 意大利和欧洲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拉丁-法利希语支
分支: 法利希语(已消亡)
拉丁语(发展成通俗拉丁语和之后的罗曼语族)
语言学人列表: IEJA

拉丁-法利希语支是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的一个分支,包括拉丁语和法利希语。这些语言在意大利和拉丁地区使用,之后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通用语言。法利希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并消失;而拉丁语的民间通俗变体──通俗拉丁语,中世纪早期开始分化,至九世纪成为罗曼语族,从而发展成西欧的40多种语言。


分支
拉丁-法利希语支

法利希语 (xfa)
拉丁语 (lat)
古拉丁语
古典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
罗曼语族,请参看该条目

(2)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地理分佈: 意大利中部和南部
谱系学分类: 印歐語系
義大利語族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分支: 奧斯坎語(已消亡)
翁布里亞語(已消亡)
语言学人列表: IEJB

奥斯坎-翁布里亚語支(或称萨贝里克语Sabellic)是印欧語系義大利語族的一个分支,包括奥斯坎語和翁布里亚語。这些語言在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区使用,随着羅馬帝國的扩张,逐渐被拉丁語取代,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并消失,但仍有大量奥斯坎-翁布里亚语书写的古籍流传下来。


分支
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

奧斯坎語
Hernican (xhr)
馬魯西尼語(Marrucinian)(umc)
奧斯坎語 (osc):亞平寧半島中南部曾經使用。
帕埃利尼語(Paelignian)(pgn)
翁布里亞語
馬爾西語(Marsian)(ims)
薩比尼語(Sabine)(sbv)
南皮賽恩語(South Picene)(spx)
翁布里亞語 (xum)(和意大利語的翁布里亞方言不同),曾經在中北部使用。
沃爾西語(Volscian)(xvo)



附: 1 拉丁语

拉丁语
Lingua Latīna  
发音: /laˈtiːna/
使用国家及地区 梵蒂冈
语言灭亡 在9世纪由通俗拉丁语发展至各种罗曼语言(包括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罗马尼亚语等)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拉丁-法利希语支
   拉丁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梵蒂冈 (在一些官式用途上使用)
管理机构 Opus Fundatum Latinitas
(罗马天主教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 la
ISO 639-2 lat  
Ethnologue
第14版: LTN
ISO 639-3: lat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拉丁语(Lingua Latīna)与希腊语同为影响欧美学术与宗教最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

目录

1 历史
2 特色
2.1 名词
2.2 动词
3 字母
4 参看
5 参考资料
6 外部链接


历史
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区(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称为“古典拉丁语”(latina classica),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则称为“通俗拉丁语”(sermo vulgaris)。而通俗拉丁文在中世纪又衍生出了“罗曼语族”(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语、加泰罗尼亚语;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

拉丁语向罗曼语族诸语言演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单词的语法变化词尾。特别是名词的变格词尾,在很多罗曼语中已经完全丧失(一些代词除外)。但名词变格在罗马尼亚语中仍然有所保留。


特色
拉丁语是个综合语,复杂的屈折变化体系构成了拉丁语语法的主要部分。这些变化通常使用在词尾添加后缀构成(外部屈折)或者变化词干的辅音或元音(内部屈折)。对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这种变化叫做“变格”(declinatio),对于动词,叫做“变位”(coniugatio)。初学者一开始就得熟记相当数量的规则,常常招致挫折。德国诗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记,感叹“要是罗马人得先学好拉丁文,他们大概没剩多少时间征服世界”。[1]


名词
一般每个名词都有六个格的区别;更多的可以有七个,少的可能只有两个。名词的七个格是:

“主格”(表示主语或表语)
“属格”(表示所有关系,同英语的所有格)
“与格”(表示间接宾语或者其他间接语法意义)
“宾格”(表示直接宾语,也叫受格或对格)
“夺格”(与一些介词连用,作不为间接宾语的介词宾语,比如正处在的方位,附属,携带等)
“呼格”(用于称呼,呼唤)
“方位格”(用于一些特定的词来表示方位)
因为格变化已经表达了拉丁语的名词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拉丁语的词序高度自由,并不遵守主-谓-宾之类的顺序。 例如:“他爱钱”,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现今主要语言中,皆仅有一种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但在拉丁文中,因格变化已阐明其关系,故可自由排列,产生六种语序。(一般而言,罗马人会将欲强调的观念放置句首。)

Ille pecuniam amat.
Ille amat pecuniam.
Pecuniam amat ille.
Pecuniam ille amat.
Amat ille pecuniam.
Amat pecuniam ille.
又,拉丁语之中的语序虽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语序为主宾谓结构(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条。另外,拉丁文的动词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主词是单复数的第一、二或三人称(共6个组合),所以这句也能进一步简化:

Pecuniam amat.
意思是他/它/它爱钱。

拉丁语名词有五种、形容词有两种变格法,每种变格法用不同的变格方式来区别上述六个格。名词以单数属格词尾确定变格法。

以下列表列示拉丁文的五种变格法:

例词 词性 变格法 单数主格 单数呼格 单数属格 单数与格 单数宾格 单数夺格 复数主、呼格 复数属格 复数与、夺格 复数宾格
puella(女孩) 阴 一 puella puella puellae puellae puellam puellā puellae puellārum puellīs puellās
servus(奴隶) 阳 二 servus serve servī servō servum servō servī servōrum servīs servōs
fīlius(儿子) 阳 二 fīlius fīlī fīlī fīliō fīlium filiō fīliī fīliōrum fīliīs fīliōs
bellum(战争) 中 二 bellum bellum bellī bellō bellum bellō bella bellōrum bellīs bella
pater(父亲) 阳 三 pater pater patris patrī patrem patre patrēs patrum patribus patrēs
flūmen(河) 中 三 flūmen flūmen flūminis flūminī flūmen flūmine flūmina flūminum flūminibus flūmina
urbs(城市) 阴 三 urbs urbs urbis urbī urbem urbe urbēs urbium urbibus urbēs
mare(海) 中 三 mare mare maris marī mare marī maria marium maribus maria
manus(手) 阴 四 manus manus manūs manuī manum manū manūs manuum manibus manūs
cornū(角) 中 四 cornū cornū cornūs cornū cornū cornū cornua cornuum cornibus cornua
diēs(天) 阳 五 diēs diēs diēī diēī diem diē diēs diērum diēbus diēs
spēs(希望) 阴 五 spēs spēs speī speī spem spē spēs spērum spēbus spēs

对于名词更详细的解释在拉丁语语法一页。


动词
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气(直陈、虚拟、命令)和态(主动、被动)的区别。 拉丁语动词有四种不同的变位法,另外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动词。

大部分规则的动词以它们的不定式词尾来区分它们的变位法:第一变位法的不定式结尾是“-āre”,第二变位法是“-ēre”,第三变位法是“-ere”,第四变位法是“-īre”。

兹举一例,演示拉丁语动词的主动语态的变位:

amō,amāre,amavī,amatus(爱) (属于第一变位法)

现在时 过去进行时 将来时 现在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将来完成时
直陈式 amō
amās
amat
amāmus
amātis
amant

amābam
amābās
amābat
amābāmus
amābātis
amābant

amābō
amābis
amābit
amābimus
amābitis
amābunt

amāvī
amāvistī
amāvit
amāvimus
amāvistis
amāvērunt

amāveram
amāverās
amāverat
amāverāmus
amāverātis
amāverant

amāverō
amāveris
amāverit
amāverimus
amāveritis
amāverint


虚拟式 amem
amēs
amet
amēmus
amētis
ament

amārem
amārēs
amāret
amārēmus
amārētis
amārent

  amāverim
amāveris
amāverit
amāverimus
amāveritis
amāverint

amāvissem
amāvissēs
amāvisset
amāvissēmus
amāvissētis
amāvissent


命令式 amā
amāte

不定式 amāre


被动语态则只要把以上主动语态的结尾改成被动语态专用的结尾就可以了。

更详细的讲解请参看拉丁语语法。


字母
参见:拉丁字母
拉丁语字母如下:

A a (Ā ā, Ă ă), B b, C c, D d, E e (Ē ē, Ĕ ĕ), F f, G g, H h, I i (Ī ī, Ĭ ĭ),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Ō ō, Ŏ ŏ),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Ū ū, Ŭ ŭ), V v, X x, Y y, Z z
拉丁语并不使用 W 。在中世纪之前,拉丁语以 I 代替 J、V 代替 U,亦未有小写字母。
例如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时,用来形容他的拉丁文“拿撒勒之耶稣——犹太人之王”,现在一般都写为“Jesus Nazarēnus Rēx Judaeōrum”;但其实原文是“IESVS NAZARENVS REX IVDAEORVM”。


参看
拉丁语发音
拉丁语语法
拉丁语文学 - 拉丁语谚语 - 罗马帝国 - 新拉丁语
拉丁文常用短语

参考资料
1.^ 拉丁文帝国(Le latin ou l'empire d'un signe),瓦克(Françoise Waquet),ISBN 978-986-7001-80-1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拉丁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Latin一些有用的拉丁语资料下载
Ephemeris国际新闻 (拉丁语)
Societas Circulorum Latinorum,拉丁语社团协会 (拉丁语)
Nuntii Latini芬兰YLE广播公司的拉丁新闻播放 (芬兰语)
Aristum拉丁语线上教程 (法语)
拉丁语文法大纲 (法语)
拉丁语网上免费教程 (英语)
拉丁语片语集 (英语)
《民族语》关于拉丁语的报告 (英语)
Corpus Scriptorum Latinorum,拉丁语文件与其英语翻译 (英语)
美国塔夫茨大学大学的拉丁语资源门户网站 (英语) 互动式拉丁语-英语字典
Retiarius.Org,拉丁语全文搜索引擎 (法语)
Rhetor:1577年初次出版的拉丁文小说“老师”全文,Gabriel Harvey著 (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拉丁文:sermo vulgaris,意为“通俗话”,又叫民间拉丁语,或流行拉丁语),是古典拉丁语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地的民间通俗变体。中世纪早期开始分化,至九世纪成为罗曼语支的一支。

通俗拉丁语的语法比古典拉丁语简单得多,在语言学上体现了古典拉丁语作为一种综合语到今日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语言作为一种分析语的过渡。

今日罗曼语族诸语言都是直接从通俗拉丁语演变而来。



2 灭亡语言:埃桂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中东部
語言滅亡 ?
語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埃桂语
語言代碼
ISO 639-1: 无
ISO 639-2 ine
ISO 639-3: xae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埃桂语是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的一个分支,与翁布里亚语有紧密联系。

埃桂语是意大利中东部靠近罗马的阿尔巴山的古老语言,公元前五世纪埃桂人生活在这个地区,但是在公元前304年的第二次萨姆奈特战争后,埃桂人被罗马人征服,埃桂语拉丁化,成为拉丁语的一种方言。很少有埃桂语的古籍流传下来。

灭亡语言: 奥斯坎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的Samnium、坎帕尼亚、Lucania和阿布鲁佐
語言滅亡 Latest inscriptions 前1世紀
語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奥斯坎语  
文字: Old Italic alphabet
語言代碼
ISO 639-1: 无
ISO 639-2 ine
ISO 639-3: osc  
Denarius of Marsican Confederation with Oscan legend.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奧斯坎語是奧斯坎人所操的語言,它是屬於印歐語系意大利語族薩貝利克語支的,同語支的還有拉丁-法利希語和翁布里亞語,奧斯坎人分佈於薩姆尼烏姆、坎帕尼亞、盧卡尼亞、阿布魯索。奧斯坎語因公元前五世紀初的牌銘而聞名,其中兩個最重要的牌銘是:班迪納牌銘和賽普斯·阿貝拉努斯牌銘。奧斯坎語使用的是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同時也曾使用過古意大利字母。

奧斯坎語有六種方言,包括:薩姆尼特方言,馬魯齊內方言,貝利涅方言,維斯蒂尼方言,薩比內方言,馬爾斯方言。

奧斯坎語與拉丁語有許多共同點,但也有許多顯著區別,很多常見拉丁語詞組缺失並使用完全不同的詞來。例如:拉丁語的volo,velle,volui,和來自普魯東-印歐語系的詞根wel(將,會),奧斯坎語裡就是緣自*gher的herest(他想,他希望),與拉丁語的vult完全不同,又如「地方、位置」一詞,拉丁語是locus,奧斯坎語是slaagid。

在語音體系方面,奧斯坎語和拉丁語也有不同:奧斯坎語用p替換拉丁語的qu(奧斯坎語pis,拉丁語quis);用b替換v;用f替換b或d(奧斯坎語mefiai,拉丁語mediae)。 就目前所知,在意大利語族的所有語言中,只有奧斯坎語保畱了完整的雙元音系統,在這一方面,只有希臘語可與之相比。

目录

1 奧斯坎語原文(賽普斯·阿貝拉努斯牌銘)
2 參考書目
3 文獻目錄
4 外部鏈接

[编辑] 奧斯坎語原文(賽普斯·阿貝拉努斯牌銘)
ekkum[svaí píd herieset
trííbarak[avúm tereí púd
liímítú[m] pernúm [púís
herekleís fíísnú mefi[ú
íst, ehtrad feíhúss pú[s
herekleís fíísnam amfr
et, pert víam pússtíst
paí íp íst, pústin slagím
senateís suveís tangi
núd tríbarakavúm lí
kítud. íním íúk tríba
rakkiuf pam núvlanús
tríbarakattuset íúk trí
barakkiuf íním úíttiuf
abellanúm estud. avt
púst feíhúís pús físnam am
fret, eíseí tereí nep abel
lanús nep núvlanús pídum
tríbarakattíns. avt the
savrúm púd eseí tereí íst,
pún patensíns, múíníkad ta[n
ginúd patensíns, íním píd e[íseí
thesavreí púkkapíd ee[stit
a]íttíúm alttram alttr[ús
h]erríns. avt anter slagím
a]bellanam íním núvlanam
s]úllad víú uruvú íst . edú
e]ísaí víaí mefiaí teremen
n]iú staíet.



參考書目
巴克,卡爾·達爾林. 1904. 奧斯坎語和翁布里亞語語法. 附:詞彙表和牌銘. 2005年進化出版社再版.
薩魯齊, 克勞迪奧 R. 1999. 奧斯坎語詞彙.進化出版社

文獻目錄
H. H. 楊森:奧斯坎語和翁布里亞語牌銘 (萊登 1949)
E. 維特:意大利方言手冊 (海德爾博格 1953)
維托雷·皮薩尼:拉丁語之外的義大利古老語言 (1964)

外部鏈接
(英文) 奧斯坎語詞彙表
(英文) 奧斯坎語字母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6%96%AF%E5%9D%8E%E8%AF%AD
2个分类: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 已灭亡语言

灭亡语言: 翁布里亚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的翁布里亚
语言灭亡 ?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翁布里亚语  
文字: Old Italic alphabet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ine
ISO 639-3: xum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翁布里亚语是一门已经灭绝的语言,曾在古意大利的翁布里亚地区使用,操这种语言的人被称作翁布里人,他们曾经生活在特维雷河的上游东部地区。

翁布里亚语由流传至今的三十座牌铭而为人所知,其中最大的一座“伊库维牌铭”(Tabulae Iguvinae),由七个青铜金属板构成,用古意大利字母书写,刻于公元前七到一世纪,记录有关古老仪式,并刻有一些教士的塑像。

现今翁布里亚语用来指称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所讲的翁布里亚方言。

5 南皮赛恩语

南皮赛恩语是一种已灭亡的意大利语族语言,属于萨贝利克语支,是意大利中东部和南部的萨比内人所操的一种语言,萨比内人部落与南面的罗马人是近邻,尽管他们称自己为萨菲诺人。

南皮赛恩语于1985年首次被人译解,它使用的是意大利字母,包括一些其他语言不曾见过的特征。自从那时,南皮赛恩语就被归入萨贝利克语,既不是奥斯坎语,也不是翁布里亚语。

保存至今的大约有五十多个牌铭,刻于公元前六到四世纪,皆发现于皮赛恩,坎帕尼亚、卢卡尼亚、布鲁提乌姆,萨比内的首都库雷斯也陆续有发现。

灭亡语言: 沃尔西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语言灭亡 ?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
   翁布里亚语
    沃尔西语  
文字: Old Italic alphabet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ine
ISO 639-3: xvo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沃尔西语是意大利语族的一支,操这种语言的人叫沃尔西人,沃尔西语和奥斯坎语、翁布里亚语联系很紧密。

证实沃尔西语存在的是在维莱特里(Velletri)发现的一个小铜盘上的铭文(现保存在那不勒斯博物馆),刻于公元前三世纪,曾经用作献给德克鲁努斯神的祭祀器物,碑铭上的语言的独特性显示它与伊库维碑铭上的翁布里亚语是同一类,它的特点是软腭音“q”的唇音化(沃尔西语 pis = 拉丁语 quis),喉音“c”后面跟“i”时,读成上腭音(沃尔西语 facia = 拉丁语 faciat)。这一点与翁布里亚语很相似,但不同于拉丁语和奥斯坎语,它的所有双元音都转变成单元音(沃尔西语 se,奥斯坎语 svai;沃尔西语 deue,古拉丁语和奥斯坎语 deiuai 或 deiuoi),从地理上讲,在北面的拉丁语和南面的奥斯坎语的包围中,很奇怪会出现这种语音变化现象,但从复杂历史运动中分析,这种变化又很明显。

从种族方面寻找解释,我们可以发现:沃尔西人这个名称属于位于意大利中部靠西海岸地区的名称中有-co-的种族,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之前他们还屈从于罗马人的统治,之后被又萨姆尼特人统治了约一个世纪,这些种族是从南到北的奥斯坎人,奥伦希人,黑尔尼希人,马鲁希人,法利希人,还有阿里西亚和西蒂奇的原住民,奥伦希中的维希亚人,以及靠近黑尔尼希的拉必希人。


外部链接
沃尔西语在《大英线上》



8  罗曼语族

罗曼语族  
地理分布: 最初在欧洲;现在还有拉丁美洲、魁北克和西非的很多地方
谱系学分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分支: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东罗曼语支
南罗曼语支
ISO 639-2 和 639-5: roa
语言学人列表: IEJAAA

罗曼语族在世界:
绿色 – 西班牙语;
蓝色 – 法语;
橙色 – 葡萄牙语;
缃色 – 意大利语;
红色 – 罗马尼亚语

罗曼语族(罗马语族、拉丁语族),属印欧语系,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主要包括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现代诸语言。操罗曼语族语言的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拉丁人”。纪元前后的古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这些方言就是今日罗曼诸语言的雏形。

尽管如此,现代罗曼语族诸语言和古老的拉丁文之间已经存在很大不同了。比如,现代罗曼语多以冠词和介词来替代拉丁文复杂的格变化;现代罗曼语用助动词来构成复合时态,这也是拉丁文不具备的。

尽管都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罗曼诸语言之间仍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包括:历史传统的彼此隔绝、古罗马帝国治前的地域性古语的影响、罗马帝国覆灭后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等等。

目录

1 历史演变
2 现状
2.1 共同特征
2.2 独特性
2.2.1 名词复数的构成
2.2.2 词尾元音
2.2.3 比较级的构成词
2.2.4 数字“16”
2.2.5 助动词体系
2.2.6 混杂语言和语言变体
2.2.7 人造语言
3 罗曼语族诸语言列表
4 参看
5 外部链接


历史演变
Romance一词是拉丁文的romanice一词变化而来的。在拉丁语中,这个词是romanicus一词的副词形式,意为“以罗马人的方式”。

现代罗曼诸语言和古典拉丁语之间的主要差别包括:

除罗马尼亚语之外,其他语言已经没有格变化。
现代罗曼诸语言中名词通常只有两种语法性,而拉丁语中名词则有三个语法性。当然也存在特例,比如罗马尼亚语和意大利语中就保留了一些中性名词的表达,而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加泰罗尼亚语中仍然保存了一些中性的代词。
拉丁语中的指示词在现代罗曼语中变成了冠词。
拉丁语中的将来时已经衰退,在现代罗曼语中将来时有新的构成方式,并结合了“条件式”这一新的语式。拉丁语中habere(相当于英语的to have)一词成为构成时态的重要助动词。很多重要时态都是由这一词的完成体或未完成体加上动词的对应变位构成的。
拉丁语中的“综合完成时”在现代罗曼语中变成了由词义相当于英语to be或to have的助动词加动词过去分词的合成时态。然而在葡萄牙语和法语中,仍然保存了拉丁语的“过去完成时”,而罗马尼亚语则有两种完成时态,两者的意义则基本相同。罗马尼亚语中也保留了“过去完成时”,只用于直陈式中,由动词词缀-se来体现。这一词缀来源于拉丁语虚拟式过去完成时的词缀-isse。

现状
罗曼诸语言中使用者最多的是西班牙语,其后依次是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

在现代的罗曼诸语言中,拉丁语复杂的屈折变化和语法结构已经被大大简化。意大利语、萨丁尼亚语和古典拉丁语最接近。

罗曼语族内部的诸语言在语音上彼此具有相似性,地缘接近的语言通常都有共通的部分。葡萄牙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是罗曼语族中最具独特性的,而这三种语言的独特性又各不相同。萨丁尼亚语是罗曼语族中最为孤立和保守的语言。通行于法国南部的郎格多克语被认为是最典型的西部罗曼语。

在罗曼诸语言发展的历史中,最先从拉丁语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语言的是萨丁尼亚语,随之而来的是东部的罗马尼亚语也与拉丁语脱离,成为独立语言。第三个重要过程是意大利语与高卢-伊比利亚语言的分离。这个时候,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诸国的语言仍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罗曼语言的第四次重大变化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语言和法语脱离,逐渐形成非常相似的两种现代语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而通行于西班牙东部的加泰罗尼亚语则被认为是法语和伊比利亚语言的中间产物,因为这种语言融合了法语和西、葡两种语言的很多特征。例如,英语中fear一词在葡萄牙语中是medo,在西班牙语中是miedo,在加泰罗尼亚语中是por,在法语中则是peur。

在罗曼诸语言内部存在很多方言,有些时候很难分辨那些是“方言”,那些是独立语言。很多语言之所以具有比较显赫的地位是由于它们是政府、媒体和学校教育所采用的语言,比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而很多语言尽管在地方学校也有教授,且具有一定的官方地位,却显得弱势得多,比如萨丁尼亚语和罗曼什语等。有一些语言则长期受到官方的漠视,例如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语等等。如果说这些语言仍有一些生命力的话,另外一些更加弱势的语言,如阿斯图里亚斯语、阿拉贡语等,前途更加黯淡,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语言(或方言)目前只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通行,正在逐渐萎缩。


共同特征
罗曼诸语言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

常规:
罗曼诸语言的语法变化主要依靠动词的词形变化,而非依靠粘着成分。这就意味着对动作的描述更多的依赖动词自身的变化,而非类似英语中go in之类的“动词+介词”结构。这也是罗曼语言构词法的重要特征。
罗曼诸语言通常频繁使用两个助动词来构成时态,都是从拉丁语的不定词esse和stare改变而来的,一个用于描述本质,一个用于描述状态。
罗曼语的动词都要依照人称及数量的不同而进行变位。在少数时态中,第三人称通常有语法性的区别,而第一和第二人称则没有。这一点和希伯莱语相似,不同的是希伯莱语的所有人称都有性和数的变化。
几乎所有的罗曼语言中都还保留着敬词的痕迹,主要体现在第二人称单数上。例如法语中“你”是Tu,而“您”则是Vous。这一特征被称为罗曼语言的“T-V差别”。
所有的罗曼语言名词都有语法性的区别,但通常名词本身没有屈折变化,尽管拉丁语中名词是有格变化的。
在语音上,罗曼语言通常都将每个词的重音放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在法语中,重音是放在最后一个音节上的,因为多数法语词汇摈弃了拉丁语词汇的最后一个元音),而且罗曼语言通常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以消除声门塞音、闭塞辅音等对语言整体美感的影响(例如法语中就有“联诵”的规定)。这些特征使得所有的罗曼语言都具有语速快、语调流畅的特点。
书面形式:
字母W和K使用得很少,通常只出现在人名和外来语中。
字母C和G在前元音(如i、e等)之前的时候通常读音要软化,在后元音(如a、o、u)前则要发较硬的软腭音。
在大多数罗曼语中,一些表示国籍的形容词、表示星期、月份和年份的名词通常首字母不需大写,这和日耳曼语不同。例如,在法语中,“中国的”写作chinois,而不是Chinois。

独特性

名词复数的构成
在一些罗曼语中,名词复数是由名词单数词尾加字母s构成的,这是从拉丁语中宾格名词的复数形式演化而来的,以这种方式构成名词复数的罗曼语言包括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普罗旺斯语和法语。然而也有一些语言的名词复数是由词尾的元音字母变化而构成的,这一特征则是从拉丁语中主格名词的复数形式演化而来。属于这一类别的语言有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等。


词尾元音
一些罗曼语言摈弃了拉丁语词汇的词尾非重读元音。例如拉丁语词汇luna(月亮)在意大利语中仍是luna,而在法语中则变成了lune。仍然保留了词尾元音的语言包括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而法语则摈弃了词尾元音。

那些摈弃了词尾元音的语言,其词汇的重读系统也发生了变化,由倒数第二个音节重读变为最后一个音节重读。


比较级的构成词
罗曼诸语言的比较级构成词也有两种,一种是从拉丁语词汇plus演化而来的,一种则是从magis一词演化来的。采用前一种构成方式的语言包括法语(plus)和意大利语(più);而采用后一种构成方式的则包括葡萄牙语(mais)、西班牙语(más)、加泰罗尼亚语(més)、普罗旺斯语和罗马尼亚语(mai)等。


数字“16”
在罗曼语言中,“16”这个数字在计数体系中地位非常特殊。除了罗马尼亚语以外,罗曼语言普遍用“1+10”,“2+10”……结构表示11~15,用“10+7”,“10+8”……结构表示17~19。而16作为两组之间的分界线,在各语言中表达方法不同,其中法语、加泰罗尼亚语、意大利语等用“6+10”;而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等则用“10+6”。


助动词体系
有些罗曼语言用表达“有”这一含义的助动词(相当于英语的to have)来构成复合时态(比如法语中的“愈过去时”等),而有些语言则对动词做出区分,有些动词用have来构成,有些则要用be来构成。仅使用have构成的语言包括加泰罗尼亚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而混合使用两个助动词的语言则包括法语、意大利语和普罗旺斯语等。

在后一类罗曼语言中,用be来构成的复合时态的动词通常是常用的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通常描述的是无法确定目标或标明状态的动作。例如“来”、“去”、“变为”等等。而大多数动词还是要利用have来构成复合时态。


混杂语言和语言变体
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殖民活动使得罗曼语言的传播超出了欧洲本土而扩展到世界各地。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的影响力尤其大。这些语言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和其他语言融合,便产生了和母语大不相同的各类混杂语言和语言变体。下边列出了一些重要的罗曼语言变体:

法语变体
海地法语,是美洲国家海地的官方语言。
安替列法语,主要通行于美洲的多米尼加和圣露西亚。
Kreyol Lwiziyen,通行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毛里求斯法语,是通行于毛里求斯的法语变体。
塞舌尔语,是流行于塞舌尔地区的法语变体,和英语、法语并列为塞舌尔的官方语言。
Lanc-Patuá,主要通行于巴西的阿玛帕州,是法语和葡萄牙语结合产生的变体。这种语言变体主要是由来自讲法语的南美国家圭亚那以及加勒比海的法国殖民地移民创造的。
越南法语,主要通行于东南亚的原法国殖民地越南、老挝等国。
葡萄牙语变体
Angolar,主要通行于圣多美岛。
Fá d'Ambô,通行于赤道几内亚。
Crioulo,通行于佛得角的巴温兰托岛。
达曼-印度-葡萄牙语,通行于印度的达曼和弟乌地区。
弟乌-印度-葡萄牙语,通行于印度的达曼和弟乌地区,几乎已经灭绝。
Forro,通行于圣多美岛。
马来葡萄牙语,通行于马来西亚一些地方。
Kristi,通行于印度柯尔雷地区的一些村庄。
Lunguyê,通行于普林西比岛,几乎已经灭绝。
Patuá或Macanese,澳门葡萄牙语,通行于中国的澳门地区。
帕皮阿门托语,通行于尼德兰安德列斯群岛和阿鲁巴岛,是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荷兰语混杂语言。
苏里南语,通行于南美国家苏里南,是英语和葡萄牙语的混杂语言。
斯里兰卡-印度-葡萄牙语,通行于斯里兰卡的一些濒海城市。
几内亚葡萄牙语,是通行于非洲国家几内亚比绍和塞内加尔一些地区的混杂语言。
西班牙语变体:
查瓦卡诺语
帕兰切罗语
帕皮阿门托语 (混杂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荷兰语)
雅尼托语

人造语言
拉丁语和罗曼诸语言也促进了人造语言的发展。例如,著名的世界语、拉丁国际语、新佛兰卡语等人造语言就大量采用罗曼语言的特征以构成自己的语法和词汇体系。


罗曼语族诸语言列表
由于罗曼语言都是从拉丁语衍生出来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变化,因此对于罗曼语族内部诸语言派别的划分历来存在争议,目前尚没有确凿的定论。下面是罗曼语族诸语言及方言的详尽列表:

东罗曼语支
罗马尼亚语 (ron)
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Romanian, Istro)(ruo)
阿罗马尼亚语、马其顿-罗马尼亚语(Romanian, Macedo)(rup)
梅戈来诺-罗马尼亚语(Romanian, Megleno)(ruq)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意大利-达尔马提亚语支
达尔马提亚语(Dalmatian)(dlm)
伊斯特拉语(Istriot)(ist)
意大利语、意大利语 (ita)
犹太-意大利语(Judeo-Italian)(itk)
拿坡里语 (nap)
西西里语 (scn)
西罗曼语支
高卢-伊比利亚语支 Gallo-Iberian
高卢-罗曼语支 Gallo-Romance
高卢-意大利语支 Gallo-Italian
艾米利亚-罗马涅语(Emiliano-Romagnolo)(eml)
利古里亚语(Ligurian)(lij)
伦巴底语 (lmo)
皮埃蒙特语 (pms)
威尼斯语 (vec)
高卢-雷蒂亚语支 Gallo-Rhaetian
奥依语
法语
古法语 (fro)
盎格鲁-诺曼语 (xno)
法语 (fra)
卡真法语、路易斯安那州法语(Cajun French)(frc)
庇卡底语(Picard)(pcd)
瓦龙语、瓦隆语、华隆语 (wln)
查法蒂语、犹太-法语(Zarphatic)(zrp)
东南奥依语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Franco-Provençal)(frp)
列托-罗曼斯语 Rhaetian
弗留利语 (fur)
拉登语 (lld)
罗曼什语 (roh)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Ibero-Romance
东伊比利亚语支 East Iberian
加泰罗尼亚语、瓦伦西亚语 (cat)
奥克语
奥克语 (oci)
古普罗旺斯语(Old Provençal)(pro)
苏阿迪特语(Shuadit)(sdt)
西伊比利亚语支 West Iberian
Asturo-Leonese
阿斯图里亚斯语 (ast)
米兰德斯语(Miranda do Douro)(mwl)
卡斯提语 Castilian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Extremaduran)(ext)
拉迪诺语、犹太-西班牙语 (lad)
西班牙语 (spa)
洛雷托-乌卡亚利西班牙语、森林西班牙语(Spanish, Loreto-Ucayali,在秘鲁)(spq)
葡萄牙-加利西亚 Portuguese-Galician
法拉语(Fala)(fax)
加利西亚语 (glg)
葡萄牙语 (por)
比利牛斯-莫札拉布 Pyrenean-Mozarabic
莫札拉布语 Mozarabic
莫札拉布语(Mozarabic)(mxi)
比利牛斯 Pyrenean
阿拉贡语 (arg)
南罗曼语支(海岛语支)
科西嘉语 Corsican
科西嘉语 (cos)
萨丁尼亚语 Sardinian (srd)
萨萨里方言(Sardinian, Sassarese)(sdc)
加卢拉方言(Sardinian, Gallurese)(sdn)
劳古多罗方言(Sardinian, Logudorese)(src)
坎皮达诺方言(Sardinian, Campidanese)(sro)

参看
拉丁语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外部链接
关于罗曼语族的网站


罗曼语族 (主要语言)
阿斯图里亚斯语 | 加泰罗尼亚语 | 科西嘉语 | 法语 | 弗留利语 | 加里西亚语 | 意大利语 | 拉登语
奥克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罗曼什语 | 萨丁尼亚语 | 西西里语 | 西班牙语 | 威尼斯语 | 瓦龙语



1   西班牙语(又名:卡斯蒂尼亚语)


西班牙语
español
使用国家及地区 欧洲(西班牙,安道尔)及欧洲的移民国家,美洲(拉丁美洲,美国),非洲部分区域(赤道几内亚及西撒哈拉),复活节岛,而澳大利亚,伦敦及亚洲国家(菲律宾及其他)的移民社区的使用者在减少。
使用人数 约4亿人 (包括第二语言用者在内有 4.5至5亿人)  
排名: 2 (第一语言用者)[1], 3 (包括第二语言用者在内)[2]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高卢-伊比利亚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伊比利亚语
       西班牙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23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和其他许多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西班牙皇家学院
语言代码
ISO 639-1: es
ISO 639-2 spa  
Ethnologue
第14版: SPA
ISO 639-3: spa  
使用西班牙语分布图,
深色区表示该地区全部或大部分居民使用,浅色区表示该地区只有少部分人使用.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西班牙语 或 西语[3](Español)是世界第3大语言,也有资料说是第2大或第4大语言。

在七大洲中,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国家中,约有352,000,000人使用。

目录

1 历史
2 分布
3 字母表
4 语法
4.1 性
4.2 数
4.3 动词
5 一些简单的西班牙语
5.1 西班牙语数字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历史
西班牙语是从通俗拉丁语中发展而来的,同时受到巴斯克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西班牙语音的典型特征是辅音弱化,腭音化。相同的现象也可以在大部分的罗曼语系的语言中发现。

中世纪的辅音系统在犹太-西班牙语中得到更好的保留。这种语言使用于在15世纪被驱逐出西班牙的犹太人后裔中。


分布
参见:西班牙语国家列表
西班牙语是非洲联盟,欧盟和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在21世纪使用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西班牙、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在美国虽非官方语言,但美国联邦政府的网站及文件大多会提供西班牙文版本。

西班牙语也在安道尔共和国、伯利兹、加拿大、直布罗陀、以色列、摩洛哥、荷兰、菲律宾、美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西撒哈拉被使用。

在西班牙和西班牙美洲拥有很多不同的西班牙语方言。在西班牙北部的卡斯蒂利亚方言发音通常被认为是西班牙语的标准发音。

在美洲,第一批西班牙人带来的他们的地方主义。今天仍然可以发现在美洲的不同地方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方言口音。


字母表
A a (a)
B b (be)
C c (ce)
Ch ch (che)
D d (de)
E e (e)
F f (efe)
G g (ge)
H h (ache)
I i (i)
J j (jota)
K k (ka)
L l (ele)
Ll ll (elle, doble ele)
M m (eme)
N n (ene)
Ñ ñ (enie)
O o (o)
P p (pe)
Q q (cu)
R r (erre)
S s (ese)
T t (te)
U u (u)
V v (uve)
W w (doble uve)
X x (ekis)
Y y (y griega)
Z z (zeta)
此外,还有重音标志的字母á、é、í、ó和ú。字母ü用于字母组合güe和güi来表示u是发音的,因为其他的组合gue、gui中,u是不发音的。

根据1994年西班牙皇家学院的决定,“CH”跟“LL”不再做为单独的字母出现在字母表中.但是不受该院管辖的美洲西班牙语则依然将这两个字母列在字母表内.

西班牙语字母
A a (Á á) B b C c (Ch ch) D d E e (É é)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K k
L l (Ll ll) M m N n Ñ ñ O o (Ó ó)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Ü ü)
V v W w X x Y y Z z                                        

注意: 字母 "W" 和 "K" 平常时一般不被使用. 它们只出现于外来词汇, 比如 "kilógram" (公斤), 或 "wáter" (厕所).


语法
参见:西班牙语语法
西班牙语的读写一致,每个字母的读音相对是固定的。



西班牙语的名词和形容词分为阳性和阴性。通常以-o结尾的名词或形容词为阳性,以-a结尾的名词或形容词为阴性。(例如: pelo-头发[阳性], chica-女孩[阴性]) (和葡萄牙语相同),-d结尾的名词多数也是阴性。(例如:ciudad-城市、universidad-大学、sociedad-社会)



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复数两种形式。通常为在词根后面加-s(结尾是元音字母的单词)或-es(结尾是辅音字母的单词)。句子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的性、数要一致。


动词
参见:西班牙语动词变体
西班牙语的动词体系复杂,有很多不同的时态。在不同的时态中根据不同的动词和人称有不同的变位方式。通常西班牙语的动词分为三类:以-ar结尾的动词、以-er结尾的动词和以-ir结尾的动词。

以现在时为例:

动词原形 hablar(说) comer(吃) vivir(住)
第一人称单数 hablo como vivo
第一人称复数 hablamos comemos vivimos
第二人称单数 (tú) hablas comes vives
第二人称复数 (vosotros) habláis coméis vivís
第三人称单数(包括第二人称敬称) habla come vive
第三人称复数(包括第二人称敬称) hablan comen viven

西班牙语是屈折语。西班牙语的陈述语序通常是主谓宾结构。西班牙语的感叹句、疑问句分别要在前加上倒感叹号、倒问号,后面加上感叹号、问号。例如:¿Qué es esto?(这是什么?),¡No es verdad!(那不是真的!)


一些简单的西班牙语
参见:各地常用会话列表

Hola:你好
¿Cómo estás?: 你好吗?
¿Qué tal?:你好吗?
¿Cómo está usted?: 您好吗?(你不熟悉那个人的话要用usted)
Estoy bien, ¿Y tú?:我很好,你呢?(tú 只用在你很熟悉的人身上, 你不熟悉那个人的话要用usted)
Adiós - Chao:再见
Por favor:请
Gracias:谢谢
Perdóne:抱歉
¿Cuánto?:多少?(根据性和数的不同还可以变为cuántos,cuánta,cuántas)
El inglés:英语
El chino:中文
Cantonés:广东话(粤语)
Taiwanés:台湾话(闽南话的一支)
Sí:是
No:不
No entiendo:我不明白
¿Dónde está el baño?:厕所在哪里?
¿Dónde hay una cafetería?:哪里有咖啡厅?
¿Hable usted inglés?:您会说英语吗?
¿Hable usted chino?:您会说中文吗?
Hablo un poco de español:我会说一点点西班牙文。
China:中国
Pekín/Beijing:北京市
Taiwan:台湾
Cantón:广州
Te amo/Te quiero:我爱你
¡Lo sé!:我知道!
No sé:我不知道
¡Feliz Navidad!:圣诞快乐!
¡Feliz año nuevo!:新年快乐!
¡Feliz cumpleaños!:生日快乐!

西班牙语数字
1=uno 2=dos 3=tres 4=cuatro 5=cinco 6=seis 7=siete 8=ocho 9=nueve 10=diez 11=once 12=doce 13=trece 14=catorce 15=quince 16=dieciséis 17=diecisiete 18=dieciocho 19=diecinueve 20=veinte 21=veintiuno 22=veintidós 30=treinta 40=cuarenta 50=cincuenta 60=sesenta 100=cien 101=ciento uno 1000=mil


参见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西班牙语维基百科语言:
西班牙语动词
美国的西班牙语
文学
西班牙文学
西班牙谚语
西班牙语诗歌
(和葡萄牙语一部分一样)

1.^ ethnologue.org, sil.org, cia.gov (see "World" file), eldia.es (according to Ethnology (journal)), Encarta (Chinese 800 million, Spanish 358 million, English 350 million).
2.^ krysstal.com/ Ethnologue (Mandarin Chinese: 845 mill. + 145 mill. L2, English: 328 mill. + 167 mill. L2, Spanish 329 mill. + 60 mill. L2, Hindi 182 mill. + 120 mill. L2)/ George Weber (Mandarin 1.12 billion, English 480 million, Spanish 320 million, Russian 285 million)/ IV Congreso Internacional de la Lengua Española (Álvaro Marchesi Secretario General of the OEI)/ cervantes.es (Carmen Caffarel president of Instituto Cervantes)/ elcastellano.org.
3.^ {西语}在谷歌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西班牙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西班牙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西华中文圈:西语汉语文化交换网站
Chinese Talking Dictionary(www.dictionarist.com
线上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字典(WordReference.com)
西班牙语学习机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7 发表于: 2010-04-11
2  葡萄牙语


当前条目的内容正在依照其他语言维基百科的内容进行翻译。(2008年6月1日)
如果您熟知条目内容并擅长翻译,欢迎协助改善或校对这篇条目。长期闲置的非中文内容可能会被移除。
葡萄牙语
Português
使用国家及地区 巴西, 葡萄牙, 安哥拉, 莫桑比克和数个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 (CPLP) 国家
使用人数 2.08 - 2.18亿 1  
排名: 5–7 (母语)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高卢-伊比利亚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伊比利亚语
       葡萄牙-加利西亚语
        葡萄牙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10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国际葡萄牙语学院 (International Portuguese Language Institute); 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 (CPLP)
语言代码
ISO 639-1: pt
ISO 639-2 por
ISO 639-3: por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葡萄牙语(Português)是罗曼语族的一种语言。使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中国澳门、西班牙、莫桑比克和东帝汶,共计超过2亿人口。葡萄牙语是世界上少数几种分布广泛的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五(或六)大语言。

葡萄牙从15世纪和16世纪开始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包括了美洲的巴西、亚洲的澳门和日本的殖民统治。葡萄牙语也由此扩展到当今的一些独立国家中,并成为一些国家最常用的第二外语。葡萄牙语共有超过20种克里奥尔语方言。它同时还是安道尔、卢森堡和纳米比亚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同时,大量的葡萄牙语使用者向法国的巴黎、美国的波士顿、新贝德福德、纽华克等地的移民,也形成了很多葡萄牙语社区。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目录

1 历史
1.1 罗马化
1.2 鲁西塔尼亚罗曼语
1.3 原始葡语时期
1.4 古葡萄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时期
1.5 古葡萄牙语:地理大发现的时期
1.6 当代葡萄牙语
2 分类和相关的语言
3 地理分布
3.1 南美
3.2 欧洲
3.3 非洲
3.4 亚洲
3.5 官方地位
3.6 方言
3.7 衍生语言
4 字母
5 语音
6 语法
7 词汇
7.1 前罗马帝国已有字词
7.2 拉丁语
7.3 日耳曼语族
7.4 来自阿拉伯语
7.5 来自亚洲、南英洲及非常的词语
8 书写系统
8.1 书写差异
9 例子
9.1 文学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参看
13 外部链接


历史
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而罗马帝国当时的拉丁语口语也随着当时的士兵带入到当地,并成为现代葡萄牙语的起源。随着罗马帝国在5世纪的崩溃以及蛮族的入侵,当地的语言变得与其它罗马语系语言不同。公元九世纪左右,书写的文字记录开始出现。到了15世纪,伴随着丰富的文学作品,葡萄牙语已经变成一种成熟的语言。


罗马化
罗马人征服了他们后来辟为西斯班尼亚行省(Hispania)的伊比利亚半岛,其中称为加莱基亚(Gallaecia)(今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自治区(Galicia)地区)和琉息太尼亚(Lusitania)的两个省份包括了现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前218年的入侵,为该地区带来了罗马人使用的语言。这种平民拉丁语也成为后来罗曼语系各种语言的祖先。罗马人对该地区的完全统治直到公元前26年才完成,但是在公元前2世纪,南部琉息太尼亚地区已经完全罗马化了,当地的本地语基本上没有存留在当代葡萄牙语中。史特拉博(Strabo),一个公元1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就在他的书中描述了这种情况“他们采纳了罗马的习俗,并且已经不再记得他们自己的语言了。”


鲁西塔尼亚罗曼语
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戴奥克里先(Diocletian)把塔拉哥南西斯(Tarragonesis)省分开为3个省,并建立了加莱基亚省。西部的伊斯巴尼亚(Hispania)则由南部的鲁西塔尼亚和北部的加莱基亚组成。

409年和711年间,罗马帝国的崩溃,日耳曼族野蛮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日耳曼人大量吸收了罗马的文化和半岛的语言。但是,随着罗马学校的关闭和欧洲进入黑暗时代,拉丁语口语在半岛的一致性开始受到破坏,并开始各自独立的发展起来。在半岛的西部地区,拉丁语口语开始带上了当地的特色,同时在该地区形成了斯威比话(Suevi),并促使了鲁西塔尼亚罗曼语的形成。日耳曼语言对葡萄牙语的影响通常与军事有关,例如guerra(战争)。

711年,摩尔人入侵半岛,阿拉伯语开始在征服地作为行政语言使用。但是当地的民众仍然使用罗马方言Mozarabs。所以当摩尔人被推翻后,他们对语言的表层影响并不大。他们对葡文的主要影响保留在专业词汇中。当代葡文仍然有很多没有罗马语源的阿拉伯语源专门词汇,特别是有关于食物、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阿拉伯语的影响在南部地区的地名中也可窥见一斑,例如Algarve、Alfama和Fátima。

原始葡语时期
中世纪葡萄牙语诗歌节选
Das que vejo
non desejo
outra senhor se vós non,
e desejo
tan sobejo,
mataria um leon,
senhor do meu coraçon:
fin roseta,
bela sobre toda fror,
fin roseta,
non me meta
en tal coita voss'amor!
João de Lobeira
(1270?–1330?)

现存最早的是用葡萄牙语书写的文档来自9世纪的政府文档,但是当中仍然有很多表达使用了拉丁语。这些语言今天被叫做“Proto-Portuguese”(使用于9世纪到12世纪)。


古葡萄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时期
葡萄牙于1143年成为独立的国家,当时的国王是阿方索·翰利戈斯(Afonso Henriques)。在古葡萄牙语的第一阶段(12世纪到14世纪),这种语言逐渐开始被全民使用。1290年,国王迪尼玆(Diniz)在里斯本创办了第一所葡萄牙语大学(Estudo Geral),并下令表示,人们应该首先使用葡萄牙语(当时称为“俗语”)而不是拉丁语。1296年,Royal Chancellary接受了葡萄牙语,而葡萄牙语当时已经不仅在文学领域,而在法律等领域使用。

直到1350年,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Portuguese-Galician)仍然只是葡萄牙和加利西亚的本地语言,但是到了14世纪,随着大量文学的产生,葡萄牙语成为一门成熟的语言,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诗界流行起来,包括里昂、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的诗人。例如,《Cantigas de Santa Maria》就是由当时的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所作。迟后,当西班牙语成为卡斯蒂利亚地区的书面语言后,加利西亚语开始受到卡斯蒂利亚语的影响,而其南方的变体,则成为葡萄牙的一种方言。


古葡萄牙语:地理大发现的时期

沙格斯 (Sagres),古罗马称之为“神圣海岬” (Promontorium Sacrum),一个用作祭治萨图尔努斯 (Saturnus) 神的地方,此地乃作为葡萄牙之探索和于15世纪领导全球科学与科技之中心的标志。(图片来源:IPPAR)古葡萄牙语的第二个阶段为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随着葡萄牙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葡萄牙语散播到了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许多地方。到了十六世纪时,葡萄牙语在亚洲及非洲成了一种通用语(lingua franca),不仅在殖民地的行政及贸易中使用,非殖民地的当地政权与各国籍的欧洲人之间的沟通也使用葡萄牙语。 在当时的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有一些国王能说流利的葡萄牙语,贵族也常常取葡萄牙语的名字。葡萄牙人与当地人的通婚(这在世界其它地方也十分普遍)帮助了葡萄牙语的传播。天主教的传教活动也使得葡萄牙语在许多地方被称为“克里斯丹(Cristão)(基督教徒)”。即使后来荷兰在锡兰及印尼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要废除葡萄牙语,葡萄牙语或以葡萄牙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还是在一些地方流行着。

那些生活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葡萄牙语社区的基督教徒们,虽然当中的部分人已经失去了与葡国的联系,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经过几个世纪,他们的语言渐渐发展成了克里奥尔语。

许多葡萄牙语词汇渗入其它语言,例如日语中的“パン(pan)”(意为“面包”)来自葡萄牙语中的“pão”(参见南蛮贸易),日治时期再散布至台湾;印度尼西亚语里的“sepatu”(意为“鞋子”)源自葡萄牙语中的“sapato”;马来语中的“keju”(“奶酪”)是由葡萄牙语中的“queijo”演变而来;斯瓦希里语中的“meza”(“桌子”)更是和葡萄牙语中的“mesa”如出一辙。


当代葡萄牙语
1516年,《Cancioneiro Geral de Garcia de Resende》的出版标志著古葡萄牙语的终结。但是古葡萄牙语的变体作为一种方言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圣多美及普林西比、巴西、葡萄牙和安哥拉。在现代葡萄牙语时期(16世纪至今),伴随着文艺复兴,大量古典拉丁语源和希腊语源的词汇加大了葡萄牙语的复杂性。葡萄亚语历史上重要的诗人贾梅士(Luís de Camões)便是这个时代——十六世纪——的诗人,葡萄牙语也被称做“贾梅士的语言”。


分类和相关的语言
葡萄牙语在书写上与西班牙语很接近,但是在发音上则有很大的区别。使用葡萄牙语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听懂西班牙语,但是使用西班牙语的人则需要经过一定的适应后才可以听懂葡萄牙语。作为比较。例句“她用晚餐之前总是先关窗户”:

Ela fecha sempre a janela antes de jantar. (葡萄牙语)
Ella cierra siempre la ventana antes de cenar. (西班牙语)
如果您认识很多不太常用的单词的话,您会发现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有大量相关联的词汇:

Ela encerra sempre a janela antes de cear. (不太常用的葡文),或
Ella hecha siempre la ventana antes de yantar. (不太常用的西文)
比较拉丁语即可知其相似处:

Illa semper fenestra ante cenam.
在某些时候,西班牙语和葡文在口语上几乎交互使用。葡语使用者通常可以阅读西班牙语,而西语使用者通常也可以读懂葡文,即使他们在口语上也许无法相互理解。

如果旅游者在葡萄牙使用西班牙语而不是葡文,通常当地人可以听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他们更喜欢使用法语或英语(因为这两种语言在葡萄牙学校有教授,很多40岁以下的人可以熟练的使用当中一种)。但是对于巴西人来说则不是这样,因为他们比较少机会接触外国人,所以他们对于讲外语的外国人都会觉得很新鲜。

葡萄牙语明显地与米兰德斯语(Mirandese)、加泰罗尼亚语、意大利语、法语及其它罗曼诸语言相似。其它罗曼诸语言的使用者可能会觉得葡萄牙语动词的不定式有特殊之处。另外,在简单未来时与简单条件时中,如果有间接受词代名词,间接受词代名词可放在动词的词干与词尾之间。例如说:

"Trazer-vos-emos o vosso ceptro."
(我们会带给您您的权杖。)
"trazer-vos-emos"字面上的翻译是: (我们带给)

trazer(带给(动词词干))-vos(您(正式),间接受词)-emos(表示“我们”的简单未来时动词词尾)
"Nós vos traremos o vosso ceptro."这样的形式是一种地方性的用法,而且主要用在口语上。第一种形式主要用在书面语上。


地理分布
葡语国家及区域
国家 使用人口比例
(母语) 使用人口比例 人口
(2003年7月)
非洲
安哥拉 60% NA 10,766,471
佛得角 NA 72% 412,137
几内亚比索 NA 14% 1,360,827
莫桑比克 9% 40% 17,479,266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50% 95% 175,883
赤道几内亚 NA NA 504,000
非官方语言:
纳米比亚 20% 20% 1,927,447
南非共和国 2% 2% 42,768,678
亚洲
东帝汶 NA 15% 997,853
澳门(中国) 2% 3% 469,903
非官方语言:
达曼(印度) 10% 10% NA
果阿(印度) 3-5% 5% NA
欧洲
葡萄牙 100% 100% 10,102,022
加利西亚(西班牙) 100% 100% 2,900,000
非官方语言:
卢森堡 14% 14% 454,157
安道尔 11% 11% 69,150
瑞士 2% 2% 7,318,638
法国 1% 1% 60,180,529
美洲
巴西 99% 100% 182,032,604
非官方语言:
百慕达 4% 4% 64,482
委内瑞拉 1–2% 1–2% 24,654,694
加拿大 1–2% 1–2% 32,207,113
荷属安地列斯群岛 1% 1% 216,226


葡萄牙语在下列国家是第一语言:安哥拉、巴西、葡萄牙和圣多美及普林西比,同时它也是莫桑比克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葡萄牙语同时也是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赤道几内亚、东帝汶和澳门的官方语言之一。在安道尔、卢森堡和纳米比亚,葡萄牙语使用广泛,但是不是官方语言。Creole葡萄牙语是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索地区民众的母语。

使用葡语的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亚洲和欧洲。但是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百慕大和阿提瓜和巴布达岛也有大约200万人使用。在大洋洲,葡语有不到5万人使用。

表格“葡语国家和领地”包括了把葡语作为官方语言和不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只列出葡语使用人口超过总人口1%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数据是通过当地政府、学院、协会以及官方人口语言普查得到的(安哥拉— 1983年; 莫桑比克 — 1997年)。在西班牙的加利西亚自治区2和Vale do Xalima3也有人口使用葡语。但是这些数据不被包括在内,因为这种语言并没有被正式认为是葡语。


南美
贾梅士的语言——葡萄牙语——在南美洲越形重要。因为巴西使用葡萄牙语的关系,在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l)的成员国里都有教葡萄牙语,且在阿根廷特别受重视。在巴西有约一亿九千万人以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此外,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及乌拉圭也有以葡萄牙语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在上述地区也有称为"portuñol"或"portunhol"的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的混合语出现。


欧洲

图中是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在欧洲,以葡萄牙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口包括葡萄牙的1030万人和西班牙的290万人,同时也在受到葡萄牙影响的国家使用,包括超过10%人口的卢森堡和安道尔。 在比利时、法国、德国、泽西岛及瑞士等地区也有大的葡萄牙语社群,但是因为葡萄牙往这些地方的移民减少的原因,某些地方的葡萄牙语使用者人数可能会减少。一个例外是卢森堡,葡萄牙语在卢森堡札下了根,大部分葡萄牙裔的卢森堡人可以说流利的葡萄牙语,当地有葡萄牙语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在一些学校里也教授葡萄牙语。2003年一月时,14.3%的卢森堡人口是葡萄牙裔。在西班牙也有些地方说葡萄牙语,特别是加利西亚(官方称加利西亚当地的语言为加利西亚语)、Olivenca、Vale do Xalima(在当地称为法拉语(Fala))。葡萄牙语也是欧洲十一个国家的选修学习语言(其中九个国家是欧盟成员)。

在某程度来说,与葡萄牙语同源的加利西亚语(Galego)可被视为一种与西班牙语较接近的葡语方言。现时,加利西亚自治政府为加利西亚语设立了一套独立的语言标准,使加利西亚语跟葡萄牙语保持距离之余,在书写上与西班牙语更为接近。与此同时,在某些政圈及大学里却奉行另一套标准,视加利西亚语为葡萄牙语的一种有些微分别的方言。

大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这些方言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曾经是属于同一个语言,但是他们发展出差异性,即使彼此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Joan Corominas, Lindley Cintra, Coseriu), 事实上;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因素,他们却被被视为不同的语言.在中世纪时,无庸致疑地佳里西亚语和葡萄牙文是相同的语言.一个在西班牙也蔚为风行充满诗意语言.佳里西亚语的发言人在欧洲议会说:[佳里西亚人的语言文化早就是欧盟的官方语言;那就是葡萄牙文.]


非洲
在亚非洲的地区,葡语是个正在成长的语言,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计划让葡萄牙文在这个50年内成为这个地区里最多人使用的语言.而当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人口持续地增加,他们两国对与葡萄牙文在此区域的影响也会增加.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和其他的PALOP成员[如:圣多美及普林西比.佛得角及几亚纳比索.]都是非洲葡萄牙语国家组织的成员,非洲葡萄牙语国家组织有1亿六千万的人口,9千万人将葡萄牙文与作为主要或唯一的语言,其他的人将它作为第2语言,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它.使用葡萄牙文的人口大多是前葡萄牙的殖民地,从几内亚比绍到莫桑比克的独立运动将葡萄牙文作为一项工具来促进他们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且在马拉维,纳米比亚,塞内加尔.南非及津巴布韦使用以及学习.在纳米比亚有20%的人口使用葡萄牙文,在总使用人口上多出南非100万人.


15世纪葡萄牙人到达刚果河。在南塞内加尔地区的卡萨芒斯区,一个活跃的葡萄牙克里欧语社区串联起几内亚比绍的文化上和语言上的关系. 因为当地的历史背景,使得当地葡萄牙人的后裔或是非裔的子嗣学习葡语和历史非常的风行.而且在当地所使用的克里欧语和赤道几内亚以及圣多美及普林西比的安纳彭岛所使用有很大的关联.

在安哥拉:葡萄牙文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国语,甚至成为了一种凝聚国家的力量.由1983年所做的人口普查显示,在首都的250万人口中有75%使用葡萄牙语。在全国;有60%1千2百万人使用。年轻一代的安哥拉人大多只说葡萄牙文、在安哥拉甚至可以收看到数个葡萄牙或是巴西的节目。当葡萄牙语回到安哥拉,在安哥拉还有其他的方言被借进葡萄牙文中。像是"ia"(是),"bue"(许多)或"bazar"(走开)等等....

莫桑比克是在那些国家之中...将葡萄牙文立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且有着许人口将葡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他在城市地区是主要的语言...根据1997年的普查.有超过40%的人口使用葡萄牙文.在都会区这个数字更升高到72%...但只有9%的人认为葡萄牙文是他们的只要语言[都会区则为26%].所有的莫桑比克在写作的时候使用葡语.葡萄牙帮了莫桑比克的文化添加了许多的色彩及特色.

在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以葡萄牙文为基础的克里欧语.在这种语言里一些较为非正式的用法似乎在减少.因为教育及葡萄牙语节目的逐渐普及.大多的佛得角人都会说正式的国际标准葡语.而在几内亚比绍的情况比较不一样的是.在那只有60%的住民使用葡萄牙语或以葡萄牙语为基础的克里欧语.真正的葡萄牙语使用人口只有14%.

在圣多美及普林西比.人们用着一个较老葡萄牙文的方言.即圣多美葡萄牙语.显现出许多和巴西葡萄牙文的相似处. 在白领阶级和政客之间使用着各种不同的现代葡语.而且在圣多美及普林西比至少使用三种不同的克里欧语.事实上.这不是因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同.而是因为父母的偏好.因为父母所学习的多为法洛克里欧语.超过50的人口渐渐使用起非正式的葡萄牙文.几乎所有的圣多美及普林西比人都能说著一口流利的葡萄牙文.


亚洲
在亚洲,也有葡萄牙语使用人口,特别是东帝汶、印度的果阿、达曼和第乌以及中国的澳门。在果阿,葡萄牙语的使用人口非常少,并通常被认为是“祖父辈的语言”,因为学校已经不再教授葡萄牙语,而且葡萄牙语在当地也不是官方语言。在澳门,虽然只有很少澳门人或欧亚人口使用葡萄牙语并且只有一间葡萄牙语中学,但是它仍然保持着和中文一样的官方地位。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仍然有学校教授葡萄牙语。

在马来西亚 的麻六甲,有一种葡萄牙衍生语称作Cristao或Papia Kristang仍被当地的欧亚人种使用。此外亦有葡萄牙克里奥尔语存在,尤其在 印度 和斯里兰卡。至于日本,葡萄牙语由长期定居日本的巴西人使用,大概有25万人。

在东帝汶,最常使用南岛语系德顿语的,不过受到葡语影响。当东帝汶受到印尼统治后,取消葡语的官方语言,当时教育以印尼的教育系统教授,因此没有教授葡语。虽然葡文的比例在于东帝汶政府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之下即有兴趣的成年人,葡文在东帝汶的占有率少于20%,且大部分的组成份子为老一代的东帝汶人。东帝汶询问其他葡语圈国家再将葡萄牙语成为官方语言。 东帝汶希望透过葡萄牙语增加国际影响力。东帝汶总统沙纳纳·古斯芒相信葡语在10年后更为普遍使用。


官方地位
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CPLP)是一个国际组织由八个以葡语为官方语言国家组成。葡语是欧洲联盟其中一种官方语言, 南方共同市场及非洲联盟(其中一种工作语言)以及其他组织。除了亚洲地区(澳门及东帝汶),葡语是每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


方言
主条目:葡萄牙语方言
讲葡萄牙语的人不认为葡萄牙方言为真正的“方言”,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口音”(葡:sotaques)或只是当作另一种发音,即使在不同的国家里这种情况也类似,更有甚者讲葡葡萄牙语的人也将与葡萄牙语相似的语言也包括在内。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方言”这个名词一直被用来将一种语言分类而不考虑该语言本身的使用声望。

标准的欧洲葡语(European Portuguese)比其他葡语变种的变化更大。至今为止,所有葡萄牙(国家)的方言的事态和语音在巴西(国家)的一些地区都能被找到。非洲的葡萄牙语,尤其是圣多美的(Sao Tomean)葡萄牙语与巴西利亚地区的葡萄牙语有着许多似之处,葡萄牙南部的方言也呈现了许多与之相似之处,尤其是对动名词的频繁使用这一特征。在欧洲,布加拉北部(Alto-Minhoto)方言和Transmontano方言与加利西亚葡语十分相似。

非洲殖民地争独取立后,他们仍然使用标准葡语作为他们的语言。因此,葡萄牙语只有两种标准,欧式葡语及巴西葡语。注:在葡萄牙语中有四种被偏好使用的口音:哥英布拉口音, 里斯本口音, 里约热内卢口音和圣保罗口音,这四种方言是所有方言中最具影响的。


主要的葡萄牙语方言:


巴西葡萄牙语方言巴西
1.Caipira —不是真正地特指这一地区的方言,这个词大致指“乡下的”或“乡巴佬”,通常被用于指那些来自农村的人或是农业背景地区的人的说话方式(如:戈亚斯州,米纳斯吉拉斯州);可能有一些人觉得这个词具有冒犯性。
2.Cearense — 塞阿腊州
3.Baiano — 巴伊亚州
4.Fluminense (listen) — 里约热内卢州 和 圣埃斯皮里图州 (里约热内卢市内的人有着特殊的讲话方式)
5.Gaucho — 南里奥格兰德州
6.Mineiro — 米纳斯吉拉斯州
7.Nordestino (listen) — 巴西东北部 (内陆地区和 累西腓 有着特殊的讲话方式)
8.Nortista — 亚马逊盆地州份
9.Paulistano — 圣保罗市
10.Sertao — 戈亚斯州 和 马托格罗索州
11.Sulista — 巴西南部

葡萄牙葡萄牙语葡萄牙
1.Acoriano (听) — 亚速群岛
2.Alentejano (听) — 阿连特茹
3.Algarvio (听) — 阿尔加维 (这是一种在西部地区很小的一种方言)
4.Alto-Minhoto (听) — 布拉加北部 (内陆)
5.Baixo-Beirao; Alto-Alentejano (listen) — 葡萄牙中部 (内陆)
6.Beirao (听) — 葡萄牙中部
7.Estremenho (听) — 科英布拉区和里斯本(可分类为里斯本葡萄牙语及科布英拉葡萄牙语)
8.Madeirense (听) — 马德拉群岛
9.Nortenho (听) — 布拉加区和波尔图
10.Transmontano (听) Tras-os-Montes
安哥拉
1.Benguelense — 本吉拉省
2.Luandense (听) — 罗安达省
3.Sulista — 安哥拉南部

安哥拉葡萄牙语其他地区
Caboverdiano (听) — 佛得角
Guineense (听) — 几内亚比绍
Macaense (听) — 中国澳门
Mocambicano (听) — 莫桑比克
Santomense (听) —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Timorense (听) — 东帝汶
加里西亚语 — 西班牙的加利西亚地区
不同大洲各异的葡萄牙语:安哥拉(非洲)、葡萄牙(欧洲)和巴西(南美洲)。

走开
安哥拉: bazar, ir embora
巴西: ir embora, (或则"vazar"为一俚语);
葡萄牙: ir embora, (或则bazar在青少年之间会讲);
巴士
安哥拉: machimbombo
巴西: onibus
葡萄牙: autocarro
贫民区
安哥拉: muceque
巴西: favela
葡萄牙: bairro de lata

衍生语言
参见: 克里奥尔语


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期与当地的语言和被发现的地方建立了语言上的联系,这种贸易形成了。直到十八世纪,这些葡萄牙语的贸易语言才作为混合国际商业用的语言被用于亚洲和非洲。更晚一些,这些葡萄牙语贸易语言被从语法和词汇上扩展而成为了当地的母语。这些克里奥尔语更多地被用于人种间的交流(指葡萄牙人和当地人)。


佛得角:

Crioulo Barlavento (Criol)
Crioulo Sotavento (Kriolu)
赤道几内亚:

Falar de Ano Bom
几内亚比绍及塞内加尔:

Crioulo da Guine (Kriol)
印度:

Creole of Diu
Creole of Vaipim
Kristi
Lingua da Casa
中国澳门:

Patua
马来西亚, 新加坡:

Papia Kristang
荷属安的列斯及阿鲁巴:

Papiamento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Angolar
Forro
Lunguye
斯里兰卡:

Burgher
苏里南:

Saramacano
部份混成方言受到西班牙语影响:

A Fala — 西班牙
Barranquenho — 葡萄牙
Gallego — 西班牙 (官方语言, 加利西亚语(Galicians)中称之为"Castrapo")
Portunol — 乌拉圭, 巴拉圭, 巴西 和 阿根廷

字母
葡萄牙语字母
A a (Á á) (Â â) (Ã ã) (À à) B b C c (Ç ç) D d E e (É é) (Ê ê)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Ó ó) (Ô ô) (Õ õ)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Ü ü) V v W w X x Y y Z z                        

(Ü, ü) 只用在巴西的葡语。


语音
主条目:葡语语音
葡萄牙语之所以特别吸引语言学家的地方在于其语音结构的复杂。这种语言拥有9个元音、5个鼻化元音和25个辅音。另外,葡萄牙语是一种“无重音语言”,因此,即使是在同一种方言中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发音。

元音

发音 实例 意义 备注
[a] la, rato, 那里, 老鼠  
[ɐ] ramo, luva 树枝, 手套 见于欧洲的葡萄牙语。在北葡萄牙、巴西等地,读如[a]或[a]
[ɛ] cafe, festa, 咖啡, 舞会  
[e] voce, medo 您 (敬称), 恐惧  
[ɨ] leite, levar 乳汁, 拿取 见于欧洲的葡萄牙语。在巴西读如或[e]
idiota, milhao 白痴, 百万  
[ɔ] no, moda 结, 方式  
[o] avo, olho, 祖父母, 眼睛  
santo, uvas 圣人, 葡萄

鼻元音

发音 实例 意义 备注
[ɐ̃] irma, lancar 姐妹, 开始 在北葡萄牙读如[ã]
[ẽ] lembrar, entao 回忆, 然后
[ĩ] limbo, brincar 分支, 玩耍
[o] limoes, montanha 柠檬, 山
[ũ] um, untar 一, 浸油

半元音

发音 实例 意义 备注
[j] caixa, ideia 盒子, 想法
[w] ao, mau 到, 坏的

辅音

发音 实例 意义 备注
bola 球  
[t] tosta 烤面包  
[d] dedo 手指  
[k] casa, aquilo 房屋, 那、那个  
[g] gato 猫  
[f] ferro 铁  
[v] vento 风  
[s] sapo, assado 青蛙, 烧炙  
[z] natureza, raso 自然, 平均  
[ʃ] cheque, xadrez 检查, 棋  
[ʒ] jogo, gelo 游戏, 冰  
[l] logo 立即  
[ɫ] Brasil 巴西 见于欧洲的葡萄牙语。在巴西读如[w]
[ʎ] alho 大蒜  
[ɾ] mar, tiro 海, 开枪 在巴西,结尾的'r', 如在mar中的,有许多变读。
[r] rosa, carro 玫瑰, 车 见于大多数地区,里斯本除外。
[ʀ] rosa, carro 玫瑰, 车 主要见于里斯本。
[m] mapa 地图  
[n] numero 数  
[ɲ] ninho 巢  


语法
主条目:葡萄牙语语法
在葡萄牙语的语法中令人注意的层面是动词的变化与应用。构词学上看,大多数在古典拉丁文中的动词变化保存在葡萄牙语里是比起保存在其她的罗曼语族中来的多。参见罗曼语系动词(Romance copula),可以做一个仔细的比较。葡萄牙语也有一些在其她的罗曼语族中并没有发现(除了加里西亚语与法拉语(Fala)外)到的新语法:

现在完成式(Present perfect tense)在罗曼语族中有一种独特重复的时态。她表示一个动作、或是一系列动作开始于过去且期望于将来继续重复。例如,这句子Tenho tentado falar com ela应该翻译为"我已经持续不断的试着和她谈",而不是翻译为"我已经试着和她谈"。另外一面来说,正确的翻译这个问题"你听过最近的消息吗?"并不是翻为 *Tem ouvido a última notícia?,而是翻为 Ouviu a última notícia?,因为没有重复性隐含在里面。[1]
未来虚拟语气时态,是由中世纪的西伊比利亚语(West Iberian languages)所发展起来,不过现在西班牙语并不使用这种时态,但是仍然在葡萄牙的地方话里使用着。她显然是从属从句、在表示出一种可以将来实现的情况,以致独立的从句会产生出来。在同样的环境下英语通常使用现在式:
Se for eleito presidente, mudarei a lei.
假如我(是)被选为总统,我将改变法律。
Quando fores mais velho, vais entender.
当你(是)年纪较大时,你会了解。
人称的动词不定式:不定词依照她们的主词人称及数的关系可以进行词形变化,经常显示谁期望能完成一项特定的行为;比较句型:É melhor voltares "回去[对你们]比较好";É melhor voltarmos "回去[对我们]比较好" 从句型中可以比较的看出来、或许是这样的理由,不定式从句比起其她的罗曼语族反而经常在葡萄牙语中替代假设从句。

词汇
葡萄牙语来自罗曼语系,大多数词汇来自拉丁语。不过,其他语言亦左右了葡萄牙语发展。


前罗马帝国已有字词
Very few traces of the native (Lusitanians、Conii、或Calicians) or pre-Roman settlers like the Phoenicians, Carthaginians or Celts lexicon persist in the language,有部份是例如,但多不被确定多数葡萄牙地区有古罗马名字,例如是布拉加、科布英拉以及河流Minho和Tamega。

伊比利亚:

Abobora (南瓜)
Bezerro (一岁大的小牛)
Louca (爪)
Manteiga (牛油)
Sapo (青蛙)
凯尔特:

Cabana (小屋)
Cama (床)
Camisa (衬衫)
Carvalho(橡树)
Cerveja (啤酒)
Touca (头饰)
腓尼基语:

Malha (网状物)
Mapa (地图)
Saco (袋)

拉丁语
Portuguese, both in 构词学 and 语法学, represents an organic transformation of 拉丁语 without the direct intervention of any foreign language.发音、语法及语形,由拉丁语所影响。接近九成的语源是来自罗马。部份受到罗马帝国帝国影响而改变。Since Portuguese was reinfluenced by it (reinfluence represented with 1), many original words are still familiar to Portuguese speakers.

N.B.: 在以下的拉丁语例子,全部使用大阶。下列例子V字以U发音,而C以/k/发音,所以CENTV 发音是 /kentu/ (the derived Cento in Portuguese is pronunced as /se~tu/)。

Nasalization — A vowel before [m] and [n] has a tendency to become a nasal vowel, this occurs in many languages. In the case of Portuguese, it happened between the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ies. This change sharply distinguishes Portuguese from Spanish, in which it did not occur.

LVNA > l[ũ]a > Lua (月亮).
颚音化 — Another assimilation occurs before the high vowels and [e], or near the semi-vowel, or palatal [j].

CENTV > [tj]ento > [ts]ento > cento, (一百)
FACERE > fa[tj]ere > fa[ts]er > fa[dz]er > fazer, (做)
有一较古老的演变为 FORTIA > for[ts]a > forca (力量)
Elision — Simultaneous influence in a consonant by vowels, occurring a sintagmatic chain.

DOLORE > door > dor (痛苦) — dolorido&sup1; (痛苦中)
BONV > boo > bom, (好)
ANELLV > aelo > elo (环链) — Anel&sup1; (手环)
Voicing — 一些辅音并不会消失,而是更进一步的来演变:

MUTV > mudo (耳聋)
LACV > lago (湖)
FABA > fava (蚕豆)
Simplifica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s, especially doubled vowels, occurred:

GVTTA > gota (掉落)
PECCARE > pecar (犯罪)
Dissimilation — 借由附近音系造成音位的变异。

元音间的异化:
LOCVSTA > lagosta (龙复)
CAMPANA > campaa > campa (墓)
辅音间的异化:
MEMORARE > nembrar > lembrar (回忆) — Memorizar&sup1; (记忆)
ANIMA > alma (灵魂) — Animado&sup1; (有活力)
LOCALE > logar > lugar (地点) — local&sup1; (地方)
一些其他的变异为半元音语音易位(metathesis): PRIMARIV becomes primeiro (第一); consonant metathesis in [l] and [r] are rare in Portuguese (e.g. TENEBRAS > teevras > trevas, 黑暗); and epenthesis, where there is not a total assimilation by adding new sounds. Such as for wine: Vulgar Latin: VINO, medieval Portuguese Vi~o, Modern Portuguese (自从14世纪或15世纪以来): Vinho. However, the sound of medieval Portuguese is still alive in some Portuguese dialects of Brazil and Sao Tome and Principe. Another specially relevant shift was the loss of the intervocalic /l/ in a very large set of words, already described in the list above as an example of "elision" → e.g: SALIRE > sair; COLARE > coar; NOTVLA > nodoa, with the typical portuguese voicing of /t/ in /d/ (AMATVS > amado).比较少数的单词维持不改变,诸如 Taberna (旅店).


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对葡语影响限制于军事以及战争用的服装。此亦影响了地名如Ermesinde及Esposende,当中 sinde及sende 是由日耳曼语族中的"sinths" (军事侦察)借代。

Barao (男爵)来自日耳曼语族baro
Ganhar (胜利)来自日耳曼语族waidanjan
Guerra (战争)来自日耳曼语族*wirro
Roubar (抢劫)来自日耳曼语族raubon
Saga (传说)来自日耳曼语族saega

来自阿拉伯语
约有1000个借用词。古葡语时代约占25%,现时被希腊语、拉丁语及其他语言所影响。

Alcova (壁龛)来自alkubba
Aldeia (村庄)来自aldaya
Alface (莴苣)来自alkhass
Algarismo (代数,数值)来自alkarizmi
Almirante (海军将官)来自amir + ar-rahl
Almofada (座塾)来自almukhadda
Ambar (琥珀)来自anbar
Armazem (货仓)来自almahazan (参见"magazine")
Arroz (米)来自arruz (借自希腊语oryza)
Azeite (橄榄油)来自azzait
Garrafa (瓶)来自garrafa (参见"caraff")
Girafa (长颈鹿)来自zurafa
Jasmim (茉莉花)来自波斯语jasamin
Jarra (罐子)来自jarra
Xadrez (国际象棋)来自shatranj (借自梵语chaturanga)
Xerife (治安官)来自sharif
[编辑] 来自亚洲、南英洲及非常的词语
当葡萄牙帝国扩张时,亦发现很多新事物。很多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地名及当地动物名称与班图语族相同。

亚洲:

Catana (短弯刀) 来自日语的“刀”。
Cha (茶),来自中文的“茶”
Corja (暴民) 来自马来语korchchu
Ramarrao (routinous sound)来自印度语Rama-Rama
Manga (芒果)来自马来语mangga
美洲原住民:

Ananas (一个波萝品种) 来自杜比瓜拉尼语系(Tupi-Guarani)nana
Abacaxi (另一个波萝品种) 来自古杜比语(Old Tupi/Classical Tupi)iba + cati
Jaguar (美洲豹) 来自杜比瓜拉尼语系(Tupi-Guarani)jaguara
Tatu (犰狳) 来自瓜拉尼语系(Guarani)tatu
Tucano (巨嘴鸟) 来自瓜拉尼语系(Guarani)tucan
泛萨哈拉沙漠非洲语言:

Banana (香蕉)来自伍沃夫语
Bungular (跳舞如非洲巫师)来自金本杜语(Kimbundu)kubungula
Chimpanze (大猩猩)来自班图语
Cabiri (细少家畜动物)来自金本杜语kabiribiri
Cafune (affections made in the head)来自金本杜语kifumate

书写系统
主条目:葡萄牙语字母和葡萄牙语正字法
葡萄牙语使用26个拉丁字母。当中K、W及Y只适用于非葡萄牙语原创词语如darwinismo (达尔文主义). 它使用 c 及置放尖音符、重音符、抑扬符(circumflex)和波浪号等重音符号于元音之上,同样地,一些应用亦然。且仅在巴西葡语用分音符于 U 语音间如linguistica (语言学,其余葡语圈人士使用linguistica一字)。


书写差异
主条目:葡萄牙语书写改革
在葡语正写法未达成协议之前,葡语一直保持有两种不同的书写变体,就是以葡萄牙当地为正统的欧洲及非洲葡语(Padroes)及巴西葡语。

欧洲葡语和巴西葡语在语汇、发音及语法有不同差异,特别是流行用语,葡萄牙比巴西差别更大,但比美式英语及英式英语差别较少。这种分别,主要在于欧非葡语的拼法还保留了不少原拉丁文字根的痕迹,但巴西葡语则纯綷从发音出发。

一些显见于词典的两种方言的区别并没有真正的区别。在巴西,地毯这个单词的普遍书写形式为“tapete”,在葡萄牙被写为“alcatifa”。然而,葡萄牙的一些方言区使用“tapete”这个形式,而在巴西的一些区域也使用“alcatifa”这个形式。除了一些新的词语外,这样的词语使用方式在几乎所有这样的显见的区别中运用,又如在巴西“onibus”就是葡萄牙“汽车”(autocarro)的写法。

葡萄牙/非洲 巴西 中文翻译
accao acao 动作
contracto contrato 接触
direccao direcao 方向
electrico eletrico 电力
optimo otimo 伟大

在巴西,第一个"c" 是"cc"、"cc"或"ct"及"p"如"pc"、 "pc" 或 "pt" 是葡语言未能发音而培养戈成能够说话,是由拉丁语遗留下来。

另外特别强调这两点:

1.发音不同。巴西葡语的单字诸如:"Antonio" (Anthony)或"anonimo" (anonimous)使用闭元音,而葡萄牙与非洲的葡语使用开元音诸如:"Antonio"或"anonimo"。在非洲的葡语使用上,主要倾向以欧洲的葡语为标准。
2.容易阅读。 由于"qu"在葡萄牙语有两个读音分别"ku"和"k",巴西葡语将它简单化,使用。分音符举例说"cinquenta"巴西会写成"cinquenta"。
A Spelling Reform (Port. Reforma Ortografica), written in 1990, will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Portuguese Standard, and it was ratified by 巴西、佛得角及葡萄。East Timor, not an original subscriber, will ratify shortly along with Guinea-Bissau. East Timor was the biggest supporter for a fast implementation and pressured CPLP. The agreement's Implementation date is not yet set.

At first, the Agreement established that its entrance into practice would only occur when all the countries of the CPLP had ratified it. But the African countries of Portuguese language have not ratified, possibly due to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it. In the CPLP’s summit of 26–27 July 2004, an adjustment will prompt implementation in Brazil, Cape Verde and Portugal and its use can also be done in the other countries. The agreement will eliminate most "c" when "cc", "cc" or "ct"; and "p" when "pc", "pc" or "pt" from European Portuguese, the dieresis and accent marks in words ending in "eia" in Brazil and added some new minor spelling rules. And will accept dual accentuation in words like anonimo or anonimo, now depending on a person's accent.

另外亦将会有此词语加入新的字词。



例子
PT. - 标准葡萄牙语读音
BR. - 巴西发音
中文 葡萄牙语 国际音标  
葡萄牙人(语) português PT. /purtu'geʃ/ BR. /portu'gejʃ/
你好 olá /ɔ'la/
再见 adeus PT. /ɐ'dewʃ/ BR. /a'dewʃ/
请 por favor PT. /puɾ fɐ'voɾ/
BR. /poɾ fa'vo:/或/por fa'vor/
谢谢(男性用)、谢谢(女性用) obrigado; obrigada /obɾi'gadu/;
PT. /obɾi'gadɐ/ BR. /obɾi'gada/
对不起 desculpe PT. /dɨʃkulpɨ/ BR. /diʃkulpi/
那个 aquele; aquela PT. /ɐ'kelɨ/; /ɐ'kɛlɐ/
BR. /a'keli/; /a'kɛla/
多少钱? quanto /kwãtu/
是 sim /sĩ/
否 não /nãw̃/
我不懂/不明白 não entendo /nãw̃ ẽtẽdu/
厕所在哪里? PT. Onde fica o quarto de banho?
BR. Onde fica o banheiro? PT. /õdɨ fikɐ u kwaɾtu dɨ baɲu/
BR. /õdi fika u baɲɛjɾu/

干杯! à vossa!或Saúde! PT. /a vosɐ/ BR. /a vosa/
你讲中文吗? Fala chinês? PT. /falɐ/ BR. /fala/


文学
主条目:葡语文学和贾梅士奖
葡国诗人贾梅士(Luis de Camões;1524年–1580年6月10日)是外间所认识的葡语作家中最为知名的一位。他曾写下著名的史诗Lusiad。其他比较知名的葡语作家还有:

Eça de Queirós (1845年–1900年)著名葡语小说家。
Fernando Pessoa (1888年—1935年)葡语著名诗人
Jorge Amado (1912年—2001年),流行小说作家
若泽·萨拉马戈 (1922年出生) 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参看
葡萄牙语动词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葡萄牙语维基百科有关语言
万用手册 中葡版 Chinês para neófitos -manual
Ethnologue report for Portuguese
巴西葡萄牙语介绍
Associaçom Galega da Língua 加利西亚reintegrationistas (葡萄牙文)
葡语线上词典
使用Google自动将葡萄牙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葡萄牙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Dicionários-Online.com
葡萄牙语字典 (葡萄牙文)
《英-葡-汉词典》(免费软件,三向查询,三个版本for Windows/Linux/Mac)
《自学葡萄牙语》(在资源共享里下载)
葡萄牙、巴西和安哥拉的葡文字典
欧洲杯2004:足球词汇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in Standard Portuguese in eight languages
语言教程
Instituto Camões 葡萄牙语和文化 (葡萄牙文)
葡文教程
其他
Biblioteca Nacional 葡萄牙国家图书馆
Biblioteca Nacional 巴西国家图书馆
Promovendo e restaurando o uso da língua portuguesa na Ásia
Ethnologue关于法拉语(Fala)的介绍

罗曼语族 (主要语言)
阿斯图里亚斯语 | 加泰罗尼亚语 | 科西嘉语 | 法语 | 弗留利语 | 加里西亚语 | 意大利语 | 拉登语
奥克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罗曼什语 | 萨丁尼亚语 | 西西里语 | 西班牙语 | 威尼斯语 | 瓦龙语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欧洲联盟的官方语言

保加利亚语 - 捷克语 - 丹麦语 - 荷兰语 - 英语 - 爱沙尼亚语 - 芬兰语 - 法语 - 德语 - 希腊语 - 匈牙利语 - 爱尔兰语 - 意大利语
拉脱维亚语 - 立陶宛语 - 马耳他语 - 波兰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文尼亚语 - 西班牙语 - 瑞典语  

欧盟官方网站

2个分类: 罗曼语族 | 葡萄牙语

3   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耳语(Creole Language),是指一种混合多种不同语言词汇,有时也掺杂一些其他语言文法的一种语言,这个词是用以泛指所有的“混合语”。

目录

1 成因
2 特征
3 各混合语言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成因
克里奥耳语是由皮钦语所演变而来的,在有着操不同语言的人混居的地方,因为这些人说著不同的语言,为了沟通,而会发展出一种称之为“洋泾浜”式的沟通方式,而这种沟通方式通常没有文法可言,而若这些操不同语言的人因为种种因素而长期定居,他们的子女在缺乏可供参考的文法的情况下,会自行将皮钦语加上文法,因而产生克里奥耳语。


特征
尽管各地的克里奥耳语的单词不尽相同,但是彼此之间的语法往往有相似之处。


各混合语言
    

地区/国家 叫法 基层语言 上层语言 地位
塞舌尔 塞舌尔克里奥耳语  法语? 公用语
夏威夷 夏威夷皮钦语  英语 口语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路易斯安那克里奥耳语  法语? 口语
海地 海地语  法语? 公用语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克里奥耳语  法语 共通语
佛得角 佛得角克里奥耳语  葡萄牙语 共通语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比绍克里奥耳语  葡萄牙语 共通语
圣多美普林西比 Forro  葡萄牙语 共通语
圣多美普林西比 Angolar  葡萄牙语  
圣多美普林西比 Principense  葡萄牙语  
赤道几内亚 Annobonese  葡萄牙语、西班牙语  
荷属阿鲁巴、博奈尔岛、库拉索 帕皮阿门托语 基础语素的60%是葡萄牙语,其他的有西班牙语、荷兰语、西非诸语、阿拉瓦克语等 葡萄牙语 公用语
塞拉利昂 Krio  英语 共通语
牙买加 牙买加克里奥耳语  英语?  
皮特凯恩群岛 皮特凯恩语 塔希提语、英语各方言 英语? 共通语
诺福克岛 诺福克语 Goidelic languages、Polynesian languages、英语各方言 英语? 共通语
瓦努阿图共和国 Bislama 美拉尼西亚语 英语、法语 公用语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皮钦语(Tok Pisin) 巴布亚诸语言、美拉尼西亚语 英语 共通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土语(Macanese;Patuá) 葡萄牙语 葡萄牙语、粤语 口语
菲律宾 Chavacano language 南岛语系 西班牙语  


参见
皮钦语



4 法语


法语
français  
发音: fʁɑ̃sɛ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法国,包括法国海外省、比利时、加拿大、瑞士、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和缅因州和其他47个国家  
区域 欧洲、美洲、非洲、太平洋
使用人数 2.77亿(8.7千万为母语,1.90亿为第二语言)  
排名: 5(以母语计为15)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高卢-伊利比语支
      高卢-罗曼语支
       高卢-雷蒂亚语支
        奥依语
         法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36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欧洲联盟和其他许多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法兰西学院
语言代码
ISO 639-1: fr
ISO 639-2 fre (B)  fra (T)  
Ethnologue
第14版: FRA
ISO 639-3: fra  


深蓝: 法语占多数; 蓝: 官方语言; 浅蓝: 第二语言; 绿: 法语占少数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法语(le français)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继西班牙语之后,使用者人数最多的罗曼语言之一。法语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汉语以外,当时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1] 现时全世界有8700万人把它作为母语,以及其他1.9亿人使用它(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法语是很多地区或组织的官方语言(例如联合国、欧洲联盟)。法国法语和加拿大法语是世界上两大法语分支,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

目录

1 历史
2 法语方言
3 地理分布
4 法语发音
4.1 字母
4.2 元音
4.3 辅音
4.4 读音规则
5 常用词组
6 语法
7 参考文献
7.1 注释
8 外部链接


历史
虽然很多法国人认为他们是高卢人(les Gaulois)的后裔,但是今天法语中似乎只有很少来自凯尔特语。很多的词汇是来源于拉丁语或日耳曼语言。

4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法国,拉丁语开始在法国流行。至5世纪,拉丁语已经广泛取代了原先通行于法国的凯尔特语。在高卢境内,随着罗马移民的增加,高卢人与之使用的通用拉丁语融合成为大众拉丁语(le latin vulgaire),与此同时,作为上层文人使用的书面拉丁语开始衰退。5世纪,高卢境内的说拉丁语的早先居民,与随着民族大迁徙进入高卢的讲日耳曼语的法兰克人的语言开始融合。法语开始失去非重音音节。6-7世纪,大众语变为一种混合性语言(un langage composite)。8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开始使得法语开始规范化。到9世纪,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最终融合成罗曼语。从939年卡佩王朝开始,法语成为法国唯一的官方语言。

有趣的是,1066年征服者威廉把法语带到了英格兰,并对英语产生了影响 (例如英语的牛肉beef是法语bœuf转成的。参见源于法语的英语词)。另一方面,18世纪欧洲各国贵族欣赏法国的生活方式,法语也成了各国的宫廷语言。直到1920年代以前,法语是欧洲外交场合的通用语。


法语方言
主条目:法语方言
开始的时候,在今天的法国领土上有很多不同的方言,但是后来巴黎附近地区的方言“Île-de-France”(法兰西岛)取代了其他的方言并成为了现代法语官方语言的基础。而南方经济由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历史上的分隔,至今仍存在很多方言,如马尔舍方言、上朗格多克方言、下朗格多克方言、利木赞方言、上奥佛尼方言、下奥佛尼方言、加斯克尼方言和普罗旺斯方言。加拿大法语是法语的一种,更接近于古法语,并且受英语的影响发展。


地理分布

法语方言分布参见:全球法语区
法语是下列国家或地区的第一语言:
法国(六千万人使用,包括新喀里多尼亚、留尼汪、瓜德洛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和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加拿大(6,700,000使用者,特别是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
比利时(4,000,000使用者,瓦龙语是 Langue d'Oïl 语的一种方言,与比利时法语有显著的差异)
瑞士(和德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四语共行):瑞士法语
摩纳哥
海地
同时法语也是下列国家的主要第二语言:阿尔及利亚、黎巴嫩、毛里求斯、摩洛哥和突尼斯。
它在下列国家是官方语言,也是学校唯一使用的语言:科摩罗、刚果共和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和马里。
它在下列国家是官方语言,但是没有当地语那么常用: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科特迪瓦、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塞舌尔、多哥、瓦努阿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它在安道尔和卢森堡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另外,在埃及、印度的本地治里(Pondicherry)、意大利(Vallée d'Aoste)、老挝、柬埔寨、毛利塔尼亚、英国(汊河岛,海峡群岛)、美国(阿卡迪亚、卡真,参见美国的法语)和越南也有一些法语使用者。
La Francophonie 是一个国际法语使用者和非法语使用国家和政府组织。

法国人一直对自己的语言非常自豪。殖民地时期,大英帝国将英语带到广大殖民地;而在二战后,强大的美国继续在世界各地传播英语,使法语的地位持续下降。法国人对此十分不忿,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全力抗击英语文化势力。尽管如此,法语也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了英语的冲击。


法语发音
主条目:法语音韵体系
法语和英语一样,拼写和实际读音不同(这一点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但规则性比英语要强很多,不过也有不少例外。不过其实法语拼写的规律性是英语所不能比的。拼写与读音的规律性最强的可能要属它的祖先—拉丁语。不过拉丁语用了太多的音符来区分读音,使它变得很难掌握。在读音规则这方面西班牙语保留得比较好,几乎是绝对的。法语中除了字母e、字母组合an、ang、en、eng、o、ou容易引起混淆外,其它的几乎都是与读音对应的。此外就是外来语一般是不满足法语中的读音规则的。


字母
主条目:法文字母
法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在部分法语的写法中,大写字母并不使用变音符号。

法语字母
A a (À à) (Â â) B b C c (Ç ç) D d E e (É é) (È è) (Ê ê) (Ë ë) F f G g H h
I i (Î î) (Ï ï)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Ô ô)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Û û) (Ù ù) (Ü ü) V v W w X x Y y (Ÿ ÿ) Z z                    

元音(元音)字母:a e i o u y
辅音字母: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v w x z
连字:Œ(œil、fœtus、bœuf...)
法语和英语一样用26个拉丁字母,在学习法语发音的时候要分清楚元音字母和元音,辅音字母和辅音亦然。法语和英语、汉语的不同之处在于法语没有双元音,发每个元音时口型都不滑动,尤其要注意发鼻化元音时不能像汉语韵母似的有延续动作。在法语里多出了几个音符,与字母同时使用,有时候用来表示不同的发音,有时候只是区别不同的语义:

“^”长音符通常用于曾经省略过某一字母的单词,通常用在字母“e”上,此时该字母的发音一定为[ɛ],如être是源于拉丁语单词essere,中间省略几个字母;
“¨”分音符可以和多个元音字母组合,表示这个元音字母不跟前面的元音字母构成一个字母组合,而分别发音,类似于双元音;
“é”闭音符只用在字母“e”之上,表示这个字母发音为闭口音[e];
“è”开音符用在字母“e”上表示这个字母发开口音[ε],用在其他字母上以区分不同的语义,如ou=or(英语)“或者”和où=where(英语)“哪里”两个单词发音拼写完全一样,但是不同的词;
软音符ç只用于“c”字母下面,因为法语中和英语中一样,“c”在“a、o、u”前发[k]音,在“e、i”前发[s]音,如果在“a、o”想让它发[s]音,需加软音符,如在français(法国人)中。
[编辑] 元音

法语元音法语的元音多数圆唇,因此法国人说话的时候嘴唇好像总是圆着的。要注意的是,/ɑ/对很多法语使用者来说不再是音位[来源请求]。但是对于/ə/是否是法语中的音素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是音位/œ/的变体。


辅音
爆破音:/p b/、/k g/、/t d/
说汉语的人(某些方言区除外)对这三组音比较难以掌握。难点在于区分每一组里面左右两个音左边为清辅音,右边为浊辅音。原因在于普通话以及大部分汉语方言(吴方言除外)里面通常不存在清浊辅音的区别,而只有送气和不送气清辅音的区别。即使学过英语,也可能没有注意,因为英语里的清爆破音一般情况下需要送气,在s后面的清破裂音不送气,如speak,star,sky等等。
摩擦音:/s z/、/f v/、/ʃ ʒ/
[v]音在汉语拼音所采用的字母里面,只用来拼写一些少数民族译音。/ʒ/听起来有点像汉语拼音的r,/z/像是四川话“人”字的声母,汉语普通话里没有/v/和/z/两个音素,仅在部分方言中出现。
腭音:/ɲ/
腭音,发音的时候舌面贴上腭,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送出。类似上海话中“热”的发音,同时在陕西方言里的“做啥呢?”这句话的最后一个音域这个音素其相似。
边音:/l/
颤音:/ʀ/
现代法语里面通常发小舌擦音,各地的发音方式略有不同;少数地区和少数情况下也用小舌颤音。有少数法语区如加拿大的魁北克,部分非洲国家和法国南部少数地区也有仅使用大舌音。小舌即医学上的悬雍垂,大舌即舌。
半元音:/j/
j总是发音摩擦音。英语y的发音。
[编辑] 读音规则
法语的读音规则非常简单,通常在普通的法语字典里占一页的篇幅。

但是对于使用中文的学习者来说来说,需要了解一下这些规则:

单词末尾的辅音字母通常是不发音的,除非其后跟的有元音字母或同一个辅音字母,例如“paquet”、“pas”、“las”结尾的“t”和“s”不发音)。但是,这些辅音字母在联诵或者连音中可能发音。
“n”和“m”在元音字母前面发字元音,而在某些元音字母后面并且后面没有元音字母或者“m”或“n”相连的时候与前面的元音构成鼻化元音。
另外,以不发音的的辅音字母结尾的法语单词后面紧跟一个元音开头的单词并且与之位于同一个节奏组中的时候会发生联诵,同样情况下如果前面的单词以辅音结尾,则会发生连音。
(在上面文字中,请注意辅音、元音与辅音字母、元音字母的区别。)
辅音字母“h”在任何时候都不发音,但在作为单词开头时区分为“哑音”和“嘘音”,词典上一般在嘘音单词前加上“*”。哑音和嘘音主要分别为哑音开头的词其读音和写法变化和元音开头的单词一样,而嘘音开头的单词的变化则和辅音开头的单词一样,即不能连读,不能省音等。
[编辑] 常用词组
参见:各地常用会话列表
以下段落含有音讯档案,若您有收听方面的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中文 法语 发音(加拿大口音) 发音(法国口音)
法语 le français /fʁɑ̃sɛ/ (资讯) /fʁɑ̃sɛ/ (资讯)
汉语 le chinois /ʃi'nwa/ /ʃi'nwa/
英语 l'anglais /ɑ̃glɛ/ (资讯) /ɑ̃glɛ/ (资讯)
是 Oui /wi/ (资讯) /wi/ (资讯)
否 Non /nɔ̃/ (资讯) /nɔ̃/ (资讯)
你好! Bonjour ! /bɔ̃ʒuːʁ/ (资讯) /bɔ̃ʒuːʁ/ (资讯)
晚上好! Bonsoir ! /bɔ̃swa:ʁ/ (资讯) /bɔ̃swa:ʁ/ (资讯)
晚安! Bonne nuit ! /bɔnnɥi/ (资讯) /bɔnnɥi/ (资讯)
再见! Au revoir ! /ɔʁvwaːʁ/ (资讯) /ɔʁvwaːʁ/ (资讯)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Bonne journée ! /bɔnʒuʁne/ (资讯) /bɔnʒuʁne/ (资讯)
请 S'il vous plaît /silvuplɛ/ (资讯) /silvuplɛ/ (资讯)
谢谢 Merci /mɛʁsi/ (资讯) /mɛʁsi/ (资讯)
抱歉、对不起 Pardon / désolé(男性)/ désolée(女性) /paʁdɔ̃/ (资讯) / /dezɔle/ (资讯) /paʁdɔ̃/ (资讯) / /dezɔle/ (资讯)
谁? Qui ? /ki/ (资讯) /ki/ (资讯)
什么? Quoi ? /kwa/ (资讯) [[:Media:|/kwa/]] ([[:File:|资讯]])
什么时候? Quand ? /kɑ̃/ (资讯) /kɑ̃/ (资讯)
哪里? Où ? /u/ (资讯) /u/ (资讯)
为什么? Pourquoi ? /puʁkwa/ (资讯) /puʁkwa/ (资讯)
你叫什么名字? Tu t'appelles comment ?(非正式)
Comment appelez-vous ?(正式)  
因为 Parce que /paʁs(ə)kə/ (资讯) /paʁs(ə)kə/ (资讯)
如何? Comment ? /kɔmɑ̃/ (资讯) /kɔmɑ̃/ (资讯)
多少? Combien ? /kɔ̃bjɛ̃/ (资讯) /kɔ̃bjɛ̃/ (资讯)
我并不了解 Je ne comprends pas. /ʒə nə kɔ̃pʁɑ̃ pɑ/ (资讯) /ʒə nə kɔ̃pʁɑ̃ pɑ/ (资讯)
是!我了解了! Oui, je comprends. /wi ʒə kɔ̃pʁɑ̃/ (资讯) /wi ʒə kɔ̃pʁɑ̃/ (资讯)
救命! Au secours ! (à l'aide !) /oskuːr/ (资讯) /oskuːr/ (资讯)
厕所在哪里? Où sont les toilettes ? /u sɔ̃ le twalɛt/ (资讯) /u sɔ̃ le twalɛt/ (资讯)
你会说中文吗? Parlez-vous chinois? /paʁlevu ʃi'nwa/ /paʁlevu ʃi'nwa/
你会说英文吗? Parlez-vous anglais ? /paʁlevu ɑ̃ɡlɛ/ (资讯) /paʁlevu ɑ̃ɡlɛ/ (资讯)


语法
主条目:法语语法
法语的动词形态变化很复杂,以下举动词 être(/ɛtʁə/)“是”为例:

时态
temps 现在时
présent 简单未来时
futur simple 未完成过去时
imparfait 简单过去时
passé simple
语式
modes 直陈式
indicatif 虚拟式
subjonctif 命令式
impératif 条件式
conditionnel 直陈式
indicatif 直陈式
indicatif 虚拟式
subjonctif 直陈式
indicatif
1人称单数
je suis [sɥi] sois - serais serai étais fusse fus
2人称单数
tu es [e] sois sois serais seras étais fusses fus
3人称单数
il/elle est [e] soit - serait sera était fût fut
1人称复数
nous sommes [sɔm] soyons soyons serions serons étions fussions fûmes
2人称复数
vous êtes [ɛtə] soyez soyez seriez serez étiez fussiez fûtes
3人称复数
ils/elles sont [sɔ̃] soient - seraient seront étaient fussent furent


参考文献
《外国习俗丛书·法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ISBN 7-5012-0542-6/K.114

注释
1.^ 根据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的沈益民及童乘珠所写的《中国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和人口迁移政策》,北宋的人口在开国时只有六百多万,到宋徽宗时的高峰期亦只有4700万人。而根据中国南开大学历史学家张世铁的《试论十字军东征动因中的生态因素》,法国在1100年的人口只有620万,不可能比汉语人口更多。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法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French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法语汉法词典
使用Google自动将法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法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Académie Française
法语词汇初步
法语同义词词典
ANL 免费线上法语教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8 发表于: 2010-04-11
5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
Italiano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和其他29国
使用人数 7.0千万  
排名: 19-20 (母语) (排名与乌尔都语接近)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Italo-Dalmatian
     意大利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意大利、欧洲联盟、瑞士、圣马力诺、梵蒂冈、马耳他骑士团、克罗地亚的Istria County
管理机构 秕糠学会 (Accademia della Crusca)
语言代码
ISO 639-1: it
ISO 639-2 ita  
Ethnologue
第14版: ITN
ISO 639-3: ita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意大利语(Italiano)隶属于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9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5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是托斯卡纳的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南半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领域中,亦使用为数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词。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没长辅音。

目录

1 地理分布
2 例句
3 意大利语语法
4 外部链接

[编辑] 地理分布
意大利语是意大利、圣马力诺的11官方语言,也为瑞士官方语言之一,在瑞士主要集中在提契诺州和格劳邦顿州。意大利语亦是梵蒂冈的第二种官方语言,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被一些意大利裔少数族群使用,并在摩纳哥广泛应用和教学。于科西嘉岛、萨伏依和尼斯(历史上被法国吞并前讲意大利语的地方)的部分地区亦能够被理解。另外,在阿尔巴尼亚亦有所应用。

意大利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例如:利比亚、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都有一些人说意大利语,但其用途正不断下降。厄立特里亚在被殖民期间,意大利语是指示语言。至1997年,只余一所意大利语言学院。

意大利语和意大利语方言由意大利移民和其后裔广泛使用。在西欧,尤其分布在卢森堡、德国、英国和比利时,另外则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特别是乌拉圭、巴西、阿根廷以及委内瑞拉)。

在美国,意大利语主要在波士顿、芝加哥、纽约和费城四个城市中使用。而加拿大,意大利语的社区主要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此外,意大利语是澳大利亚第二多人使用的语言。

意大利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È è) (É é)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Ò ò) (Ó ó)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例句
英语 意语 中文
Italian italiano 意大利语
English inglese 英语
Yes Sì 是/对
No No 不是/不对
Of course! Certo! / Certamente! / Naturalmente! 当然
Hello! Ciao! (非正式) / Salve! (正式) 你好
How are you? Come stai? (informal) / Come sta? (formal) / Come state? (plural) / Come va? (general) 你好吗
Good morning! Buongiorno! 早晨
Good afternoon! Buon pomeriggio! (非正式) / Buonasera! (正式) 午安
Good evening! Buonasera! 晚安
I love you! Ti amo! (between lovers only) / Ti voglio bene! (between friends, or everyone else) 我爱你
Welcome [to...] Benvenuto/-i (for male/males or mixed) / Benvenuta/-e (for female/females) [a / in...] 欢迎
Goodbye! Arrivederci (正式) /Ciao! (非正式) 再见
Thank you! Grazie! (general) / Ti ringrazio! (informal) / La ringrazio! (formal) / Vi ringrazio! (plural) 多谢
I'm sorry Mi dispiace (general) / Scusa(mi) (informal) / Mi scusi (formal) / Scusatemi (plural) / Sono desolato (if male) / Sono desolata (if female) 对不起
Who? Chi? 谁?
What? Che cosa? / Cosa? / Che? 什么?
When? Quando? 何时?
Where? Dove? 哪里?
Why? Perché? 为什么?
How? Come? 如何?
How much? / How many? Quanto? / Quanti? / Quante? 有多少?
I do not understand. Non capisco. / Non ho capito. 我不明白。
Yes, I understand. Sì, capisco. / Ho capito. 是,我明白。
What time is it? Che ora è? / Che ore sono? 现在多少点?
I don't understand Italian. Non capisco l'italiano. / Non comprendo l'italiano. 我不懂意语。


意大利语语法
参看:意大利语语法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意大利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意大利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CineseiItalia - 奋斗在意大利华人社区论坛

6  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
română
使用国家及地区 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俄罗斯, 乌克兰, 以色列, 匈牙利, 巴尔干半岛, 加拿大, 美国  
区域 东南欧
使用人数 大约2.4千万  
排名: 36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东罗曼语支
    罗马尼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罗马尼亚、摩尔多瓦 [1]、伏伊伏丁那(塞尔维亚)
管理机构 罗马尼亚研究院 (Academia Română)
语言代码
ISO 639-1: ro
ISO 639-2 rum (B)  ron (T)  
Ethnologue
第14版: RUM
ISO 639-3: ron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罗马尼亚语(limba română,国际音标:/'limba ro'mɨnə/)是罗马尼亚的官方语言,它和意大利语共属于罗曼语族的东支。全球罗马尼亚语的使用人口大约两千六百万,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

目录

1 历史
2 字母
3 方言
4 罗马尼亚语语法
5 参看
6 备注
7 外部链接
7.1 学习罗马尼亚语
7.2 词书
7.3 词典
7.4 其他


历史

巴尔干半岛东罗曼语的分布[编辑] 字母
罗马尼亚语在1860年–1862年之前,采用西里尔字母,西里尔字母亦为摩尔达维亚人所用。自1920年后,罗马尼亚人已全部改用拉丁字母书写。而现在,拉丁字母为罗马尼亚人和多数摩尔多瓦人所用。使用西里尔字母的,主要是住在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人。

罗马尼亚语字母
A a Ă ă Â â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Î î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Ș ș T t Ț ț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摩尔多瓦语西里尔字母
А а Б б В в Г г Д д Е е Ж ж Ӂ ӂ З з И и Й й К к Л л М м Н н
О о П п Р р С с Т т У у Ф ф Х х Ц ц Ч ч Ш ш Ы ы Ь ь Э э Ю ю
Я я                                                        


方言
广义的罗马尼亚语有四种方言,

达科-罗马尼亚语(达科-罗马尼亚语就是现在罗马尼亚的官方语言:罗马尼亚语.)
阿罗马尼亚语
梅格兰尼-罗马尼亚语
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又分为五种次方言:

摩尔多瓦方言(Moldovean)
蒙特亚努方言(Muntean)
巴纳特方言(Bănăţean)
克里什方言(Crişean)
马拉穆列什方言(Maramureşean)

罗马尼亚语语法
罗马尼亚语语法

参看
Romanian Cyrillic alphabet
Istro Romanian (克罗地亚)
阿罗马尼亚语 Macedo Romanian (希腊、阿尔巴尼亚)
Megleno Romanian (希腊、马其顿)
[编辑] 备注
^  在摩尔多瓦,被称做摩尔多瓦语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罗马尼亚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Romanian
学习罗马尼亚语
Romanian Lessons
Romanian Reference Grammar, by Dana Cojocaru,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183 pages) - 4.6 MB - pdf
Romanian lessons, 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for Interethnic Relations, Chişinău, Republic of Moldova

词书
使用Google自动将罗马尼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罗马尼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Romanian phrasebook on Wikitravel
Romanian Basic Words

词典
维基词典罗马尼亚语版,
自由的多语言词典Romanian bilingual dictionaries

其他
SAMPA for Romanian
Ethnologue report for Romanian

7 萨丁尼亚语

Sardu, Saldu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区域 萨丁尼亚
使用人数 2 百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南罗曼语支
    萨丁尼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萨丁尼亚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sc
ISO 639-2 srd
ISO 639-3: 分别为
srd – 萨丁尼亚语 (一般)
sro – 坎皮达诺方言
sdn – 加卢拉方言
src – 劳古多罗方言
sdc – 萨萨里方言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萨丁尼亚语(英语Sardinian、Sardu或Saldu)(萨丁尼亚语Sardu)分布于意大利的萨丁尼亚岛上,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萨丁尼亚语之下的诸“方言”差异程度颇大,因此“萨丁尼亚语”一词指的是一种语言还是几个独立语言的统称还无定论。SIL在萨丁尼亚语之下列了四个独立的语言:Campidanese、Gallurese、Logudorese、及Sassarese。也有一些人认为Gallurese与Sassarese不属于萨丁尼亚语而是属于科西嘉语的方言。

罗马人于238年开始统治萨丁尼亚(见“科西嘉与萨丁尼亚省”),也将拉丁语带入了萨丁尼亚,但是拉丁语无法完全掩盖古萨丁尼亚语(Palaeo-Sardinan language)的痕迹。许多不明的字根仍然流传至今,而且通常是当地的拉丁语接受了这些字根:“nur”出现在许多地名里,例如“Nuraghe”与“Nuoro”。

萨丁尼亚语很早就从通俗拉丁语中分离出来,因此与其它的罗曼语族的语言差异颇大,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特征。在e,i之前出现的c有时也没有软化,例如拉丁语的“一百(centum) (/'kentum/)”在萨丁尼亚语是“kentu”,在意大利语是“cento”、法语“cent(/sɑ̃/)”、西班牙语“cien”、葡萄牙语“cem”、罗马尼亚语“sută”。

萨丁尼亚语使用总人口约二百万人。萨丁尼亚语在1997年10月15日被承认为萨丁尼亚自治区的地方性官方语言,并且受到法律保护。维基百科也有萨丁尼亚语版本。

8 加泰罗尼亚语


català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班牙、法国、安道尔、意大利  
区域 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巴利阿里群岛、鲁西永 (Roussillon)、阿拉贡、穆尔西亚 (Murcia)、撒丁尼亚、安道尔
使用人数 超过7.5百万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高卢-伊利比语支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东伊比利亚语言
        加泰罗尼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安道尔;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 巴利阿里群岛, 瓦伦西亚
管理机构 加泰罗尼亚研究学院 (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
瓦伦西亚语言学院 (Acadèmia Valenciana de la Llengua)
语言代码
ISO 639-1: ca
ISO 639-2 cat  
Ethnologue
第14版: CLN
ISO 639-3: cat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加泰罗尼亚语(Català,以下简称为加语),在某些地区又称瓦伦西亚语(Valencià)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西班牙官方语言之一。约有12,000,000使用人口位于西班牙、法国、安道尔和意大利,其中大部分使用者在西班牙。

唯一以加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只有安道尔,但加语同时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和巴利阿里群岛也具备官方语言的地位。

目录

1 地理分布
1.1 官方地位
1.2 操加泰罗尼亚语的人数
1.2.1 以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的地区
1.2.2 其他地区
1.2.3 世界
2 方言
3 语音与文字
4 语法
5 历史
6 实例
7 学习加泰罗尼亚语
8 参见
9 外部链接
9.1 学院
9.2 关于加泰罗尼亚语
9.3 词典和短语书
9.4 加语媒体
9.5 加语网上百科


地理分布
主条目:加泰罗尼亚语国家
估计操加泰罗尼亚语的人数介乎于四百万至一千两百万。[1] (pdf), [2], [3], [4], [5]. 加泰罗尼亚语在以下地区使用: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
邻近西班牙阿拉贡的挟长地带,特别是接近巴夏黎巴戈啥(Ribagorça)、Llitera、Baix Cinca及马塔兰亚(Matarranya)。
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
安道尔.
西班牙的巴伦西亚部分地区,当地的语言称为巴伦西亚语。
法国的北加泰罗尼亚
位于意大利萨丁岛的城市阿尔盖罗(Alghero)
西班牙莫夕亚的细小地区(卡斯提尔方言-el Carche/加泰罗尼亚语- el Carxe)
最初根据文化亲合力和共同的遗产,所有这些地方被非正式地称呼为加泰罗尼亚语国家 (加泰罗尼亚语Països Catalans)。


官方地位
加泰罗尼亚语是安道尔的官方语言。她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巴里尔克岛和瓦伦西亚的官方语言之一。虽然在阿拉贡人们使用加泰罗尼亚语,但是她不作为阿拉贡地区的官方语言。从1990年以后加泰罗尼亚语在阿拉贡地区取得了一些法律上的承认。在其他有人说加泰罗尼亚语的地区加泰罗尼亚语均非官方语言。


操加泰罗尼亚语的人数

以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的地区
地区 能够明白的 能说的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 5,837,874 4,602,611
巴伦西亚群岛 (西班牙) 3,512,236 1,972,922
巴利阿里群岛 (西班牙) 733,466 504,349
安道尔 62,381 49,519
总数 10,145,957 7,129,401


其他地区
地区 能够明白的 能说的
阿尔盖罗 (意大利撒丁岛) 20,000 17,625
鲁西永 (法国) 203,121 125,622
西班牙阿拉贡的边缘地区 47,250 45,000
Carche (in Castilian) or Carxe in Catalan/巴伦西亚 (西班牙莫夕亚) 无资料 无资料
世界其他地方 无资料 350,000
总数 270,371 538,247


世界
地区 能够明白的 能说的
加泰罗尼亚人国家 (欧洲) 10,416,328 7,317,648
世界其他地方 无资料 350,000
总数 10,416,328 7,667,648

Notes:能够了解加泰兰语的人数已经包括了能说加泰兰语的人数。

Sources: 卡塔龙尼亚: 来自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统计学院的2001年人口统计资料[6]. 巴伦西亚土地:2001年人口统计资料[7]. 巴利阿里群岛 :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1 census, from Institut Balear d'Estadística, Govern de les Illes Balears [8]. 北加泰罗尼亚: Media Pluriel Survey commissioned by Prefecture of Languedoc-Roussillon Region done in October 1997 and published in January 1998 [9]. 安道尔: Sociolinguistic data from Andorran Government, 1999 [10]. 亚拉贡: Sociolinguistic data from Euromosaic [11]. 阿尔盖罗: Sociolinguistic data from Euromosaic [12]. 世界其他地方: Estimate for 1999 by the Federació d'Entitats Catalanes outside the Catalan Countries.


方言

加泰罗尼亚语的分布
加泰罗尼亚语方言地图1861年,Manuel Milà i Fontanals建议把加泰罗尼亚语分为两部份:东加泰罗尼亚语和西加泰罗尼亚语。

因为在两个以地理划分的方言区(除了因岛屿所产生的方言区外)之间存在方言过度区域,所以没有清晰的语言学疆界。 两个方言区的主要分别:

西加泰罗尼亚 (Bloc o Branca del Català Occidental):
非强调元音: /a, e, i, o, u/。主要区别存在于e、a、o和u之间。
特殊词汇:espill, xiquet, granera, melic...
东加泰罗尼亚 (Bloc o Branca del Català Oriental):
非强调元音/ə, i, u/. 非强调元音e和a变成/ə/,o和u变成/u/。
特殊词汇:mirall, noi, escombra, llombrígol...
再者,没有方言是完全同质的。任意方言可以再被划分为几个亚方言。加泰罗尼亚语可以被分为两个大的方言区:

西加泰罗尼亚

西北加泰罗尼亚(绿色)
Ribagorçà (from Ribagorça, a region of Catalonia)
Pallarès (from Pallars)
Lleidatà (from Lleida province)
南加泰罗尼亚或北加泰罗尼亚
Tortosí (from Tortosa)
Catalan from Matarranya
Vinarossenc (from Vinaròs)
Valencian from Maestrat (a region of Valencia)
巴伦西亚(蓝绿色)
Castellonenc (from region of Plana)
Apitxat, or Central Valencian
南巴伦西亚
Majorcan from Tàrbena and la Vall de Gallinera Valencian municipalities
东加泰罗尼亚

北加泰罗尼亚, or rossellonès, from Roussillon.(蓝色)
加泰罗尼亚中部(浅蓝色)
Salat from the Costa Brava*
Barcelonès
Tarragonès
Xipella
巴利阿里群岛(浅绿色)
Mallorquí
Menorquí
Eivissenc from Ibiza (加泰兰语:Eivissa)
Alguerès, 意大利城市阿尔盖罗(加泰兰语:Alguer)






语音与文字
主条目:加泰罗尼亚的语音学和拼写法
加语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组成,使用了全部26个字母和10个加了附加符号的变体。下表灰色底的为变音字母。

加泰罗尼亚语字母
A a (À à) B b C c (Ç ç) D d E e (É é) (È è) F f G g H h I i (Í í) (Ï ï)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Ó ó) (Ò ò)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Ü ü) V v W w X x Y y Z z                                    


语法
主条目:加泰罗尼亚语语法

历史
加泰罗尼亚语在比利牛斯山东部的两侧(Roussillon、Empuries、Besalú、Cerdagne、Urgell、Pallars、Ribagorça等地)于第九世纪的时候从通俗拉丁语演变而来。它与高卢罗曼诸语及伊比利罗曼诸语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可以说,刚开始的时候它只是奥克西坦语中比较特殊的方言而已。加泰罗尼亚语经由西班牙的国土光复运动向南方传播,在不同的阶段中传到了巴赛罗纳与Tarragona、Lleida与Tortosa、古代的巴伦西亚王国、巴里亚利群岛以及萨丁尼亚岛的l'Alguer(或称Alghero)。


实例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一些常见的加泰罗尼亚语词组(以中部方言-巴塞罗那来发音):

加泰罗尼亚语: Català /kətəˈlɑ/
你好:hola /ˈɔlə/
再见:adéu /əˈðɛw/ (sing.); adéu siau /əˈðɛw siˈaw/ (pl.)
请: si us plau /sisˈplɑw/
谢谢:gràcies /ˈgrɑsiəs/; mercès /mərˈsɛs/
对不起:perdó /pərˈðo/
那个: aquest /əˈkɛt/ (masc.); aquesta /əˈkɛstə/ (fem.)
多少钱?:quant val? /ˈkwɑmˈbɑl/; quant és? /ˈkwɑnˈtes/
是:sí /ˈsi/
不是:no /ˈno/
我不明白:No ho entenc /ˈno wənˈteŋ/
浴室在哪?:on és el bany? /ˈonˈezəlˈβaɲ/; on és el lavabo? /ˈonˈezəlˈləˈβɑβu/
干杯!: salut! /səˈlut/;
你会说英语吗?:Que parla l'anglès? /kə ˈparlə lənˈglɛs/
你会说加泰罗尼亚吗?:Que parla el català? /kə ˈparləl kətəˈlɑ/

学习加泰罗尼亚语
Digui, digui... Curs de català per a estrangers. A Catalan Handbook. — Alan Yates and Toni Ibarz. — Generalitat de Catalunya. Departament de Cultura, 1993. -- ISBN 84-393-2579-7.
Teach Yourself Catalan. — McGraw-Hill, 1993. — ISBN 0-8442-3755-8.
Colloquial Catalan. — Toni Ibarz and Alexander Ibarz. — Routledge, 2005. — ISBN 0-415-23412-3.
很多欧洲及美国的大学开办加泰罗尼亚语课程。


参见
Common phras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 (Catalan Studies Institute)
Pompeu Fabra
加泰罗尼亚文学
法国语言
意大利语言
西班牙语言
Catalan names
加泰罗尼亚顶级网域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加泰罗尼亚语维基百科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加泰罗尼亚语[编辑] 学院
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
Acadèmia Valenciana de la Llengua

关于加泰罗尼亚语
Ethnologue report for Catalan
Catalan 101 Learn Catalan online
Catalan resources in the Web
GRAMÀTICA CATALANA A Catalan grammar

词典和短语书
使用Google自动将加泰罗尼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加泰罗尼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Catalan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Diccionari Català de l'IEC
Online Catalan dictionary from Enciclopèdia Catalana
Diccionari Català-Valencià-Balear. In Catalan,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 and Editorial Moll.
Diccionari Invers de la Llengua Catalana
DACCO. Open source English-Catalan / Catalan-English dictionary project.
Wikitravel Catalan phrasebook
Learn Catalan!. An introduction for the Catalonia-bound traveler.


加语媒体
Televisió de Catalunya
Diari Avui — Catalan-language daily newspaper
Diari El Punt — Catalan-language daily newspaper
VilaWeb The main Catalan online newspaper
Català Viquillibres (加语维基丛书)

加语网上百科
Enciclopèdia Catalana (in Catalan)
Català Viquipèdia (加泰罗尼亚语维基百科)

9 阿斯图里亚斯语


阿斯图里亚斯语
asturianu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和葡萄牙(Miranda do Douro)
使用人数 100,000 (总数 45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Asturo-Leonese
        阿斯图里亚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
管理机构 Academia de la Llingua Asturiana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ast  
Ethnologue
第14版: AUB
ISO 639-3: ast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斯图里亚斯语 (asturianu)又称作llïonés、mirandés或Bable,是一种罗曼语族语言,在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莱昂、萨莫拉和萨拉曼卡,和葡萄牙的 Miranda de Douro 使用 (在葡萄牙,正式名称是 Mirandese)。在阿斯图里亚斯,这语言受到自治地位立法保护,并是学校内的可选用语言。有些学者曾把阿斯图里亚斯语看成是西班牙语的一种方言,但现在,阿斯图里亚斯语被看成为一种独自的语言。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阿斯图里亚斯语维基百科Ethnologue report for Asturian
L'Academia de la Llingua Asturiana — the official Asturian language committee
Asturian–English dictionary

10 科西嘉语


科西嘉语
Corsu, Corso, Corse, Corsi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法国科西嘉
使用人数 402,000 (有疑问, 大约可能有 1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南罗曼语支
    科西嘉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co
ISO 639-2 cos  
Ethnologue
第14版: COI
ISO 639-3: cos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科西嘉语是罗曼语族的一个分支,为法国本土东南方科西嘉岛居民使用,并被定为当地的官方语言。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加卢拉和萨萨里也有它的外延。科西嘉语与意大利语相近,特别是意大利语中的托斯卡纳方言。

科西嘉语包括几种方言,计有:

1.在巴斯蒂亚和科特一带使用的北科西嘉语,
2.在萨特尼和维奇奥港一带使用的南科西嘉语,
3.阿雅克肖的方言被认为是南、北科西嘉语的过渡性语言,
4.卡尔维和波尼法西奥一带的方言与意大利热那亚的方言很接近,即利古里亚语。
科西嘉语是传播科西嘉文化的主要媒介,特点是包含了大量谚语,科西嘉语也有复调歌唱的传统,这一点被认为是16世纪时从有相似传统的意大利本土传承而来。

近年来,科西嘉语被要求得到更好的保护,随之而来的是对科西嘉从法国得到更大自治权的要求。


字母
科西嘉语字母
A a B b C c Chj chj D d E e F f G g Ghj ghj H h I i J j L l M m N n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Z z                        

科西嘉语有 Chj 和 Ghj 两个三合字母。而且,每个字母可代表多于一个发音,即指的是一个音位可以表示多于一个音的同位异音。

11 弗留利语


弗留利语
Furlan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区域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
使用人数 6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Romance
     Gallo-Iberian
      Gallo-Romance
       Gallo-Rhaetian
        弗留利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意大利官方认可 (Law 482/1999)
管理机构 Osservatori Regjonâl de Lenghe e de Culture Furlanis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fur  
Ethnologue
第14版: FRL
ISO 639-3: fur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弗留利语(弗留利语:Furlan,意大利语:friulano)是一种罗曼语族语言,属于列托-罗曼斯语语支,在意大利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流通。弗留利语有约 60 万使用者,大部分使用者同是能讲意大利语。尽管弗留利语受到邻近语言如德语、意大利语、威尼斯语和斯洛文尼亚语的影响。而基于同源关系,弗留利语有时又称东拉迪恩语。弗留利语已知在11世纪经已出现,而诗、文学作品可追溯至1300年。


外部链接
Official Friulian orthography
Ethnologue report for Friulian
Online magazine and resources
Course of Friulian
Online magazine in Friulian
Friulian Journal of Science – an association to foster the use of Friulian in the scientific world
Fogolâr furlan of Toronto
Fogolâr Furlan of Windsor
Societat Filologjiche Furlane
Centri interdipartimentâl pe ricercje su la culture e la lenghe dal Friûl "Josef Marchet"
Friulian version of Firefox browser
Centri Friûl Lenghe 2000, with online tools
Furlan English Dictionary from [1] - the Rosetta Edition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弗留利语维基百科弗留利语字母
A a (Â â) B b C c (Ç ç) D d E e (Ê ê) F f G g H h I i (Î î)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Ô ô)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Û û) V v W w X x
Y y Z z                                        

12 加里西亚语

galego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  
区域 加利西亚;另外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部分地区
使用人数 3–4 百万(在南美洲和欧洲有 50 万移民人口)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亚语
         加里西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
管理机构 皇家加利西亚学院 Real Academia Galega
语言代码
ISO 639-1: gl
ISO 639-2 glg  
Ethnologue
第14版: GLN
ISO 639-3: glg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加里西亚语(galego)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西班牙官方语言之一。母语人口主要分布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自治区和葡萄牙,共约三至四百万。ISO 639语言编码为gl和glg,SIL码为GLN。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加里西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加里西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加利西亚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Ñ ñ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13 罗曼什语


罗曼什语
Rumantsch
使用国家及地区 瑞士、奥地利、意大利  
区域 格劳邦顿州
使用人数 50,000–7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Italo-Western
    Western Romance
     Gallo-Iberian
      Gallo-Romance
       Gallo-Rhaetian
        罗曼什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瑞士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rm
ISO 639-2 roh  
Ethnologue
第14版: RHE
ISO 639-3: roh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罗曼什语(Rumantsch)属印欧语系,是瑞士四种官方语言之一,通行于格劳宾登州。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罗曼什语维基百科Radio Televisiun Rumantscha
Information about the Romansh language
Ethnologue report for Romansch
Website of the Lia Rumantscha organization
Romansch - English Dictionary
Romansch - English Dictionary, different Romansch dialects
An Account of the Romansh Languag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1776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Google Romantsch
Google Directory - Romansh language

14 西西里语

Sicilianu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西里岛、卡拉布里亚中部及南部、莱切省 (普利亚)、萨莱诺省南部 (坎帕尼亚),及分布在30多个国家的移民,意大利及马耳他也有相当多的人在使用
使用人数 4.8 million (Gordon, 2005)  
排名: 60-7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西西里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scn
ISO 639-3: scn  

西西里地图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西西里语主要使用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一带,也扩及意大利半岛南部,以及马耳他共和国。使用人数约4800,000人,包括海外约三十多国的移民。

目录

1 西西里语概况
1.1 其他名称
1.2 方言
1.3 其他资料
2 早期影响
2.1 前古典时期
2.2 希腊语影响
2.3 阿拉伯时期
3 中世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
3.1 诺曼语法语影响
3.2 其它高卢语影响
3.3 西西里诗歌学校
3.4 加泰罗尼亚语影响
4 西班牙语时期至现代
5 西西里语的区别性特征
5.1 独特的声音
5.2 双生和缩略
5.3 复数的性和构成
5.4 词首"i"的省略
5.5 动词"有"
5.6 动词"去"
5.7 时态和语气
6 书写范例
6.1 我们的祖国
6.2 Antonio Veneziano片段摘录
6.2.1 Celia, Lib. 2
6.2.2 Giovanni Meli片段摘录
6.2.3 Don Chisciotti e Sanciu Panza (Cantu quintu)
6.3 Nino Martoglio片段摘录
6.3.1 Briscula 'n Cumpagni
7 对意大利语的影响
8 西西里语现状
9 单词、句子
10 参看
11 注释
12 参见
13 参考文献
14 外部链接


西西里语概况

其他名称

方言
西西里语
西西里西部
帕勒莫方言
特拉帕尼方言
阿格里琴托方言
西西里中部
玛多尼方言
恩那-卡塔尼塞塔方言
阿格里琴托方言
西西里东部
墨西拿方言
东北部方言
东南部方言
卡塔尼亚-锡拉库萨方言

其他资料


早期影响

前古典时期

希腊语影响

阿拉伯时期

中世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

诺曼语法语影响

] 其它高卢语影响

西西里诗歌学校

加泰罗尼亚语影响

西班牙语时期至现代

西西里语的区别性特征

独特的声音

双生和缩略

复数的性和构成

词首"i"的省略

动词"有"

动词"去"

时态和语气

书写范例

我们的祖国

Antonio Veneziano片段摘录

Celia, Lib. 2

Giovanni Meli片段摘录

Don Chisciotti e Sanciu Panza (Cantu quintu)

Nino Martoglio片段摘录

Briscula 'n Cumpagni

对意大利语的影响

西西里语现状

] 单词、句子

参看

注释

参见
西西里岛
西西里学派(Sicilian School)
加洛-西库洛语(Gallo-siculo)
西库洛阿拉伯语(Siculo-Arabic)

参考文献
Arba Sicula Volume II, 1980 (bilingual: Sicilian and English)
Bonner, J. K. "Kirk"(2001年).Introduction to Sicilian Grammar.Legas.ISBN 1-88190141-6.
Camilleri, Salvatore(2098年).Vocabolario Italiano Siciliano.Edizioni Greco.
Centro di Studi Filologici e Linguistici Siciliani (1977-2002) Vocabolario Siciliano, 5 volumi a cura di Giorgio Piccitto, Catania-Palermo (the orthography used in this article is substantially based on the Piccitto volumes).
Cipolla, Gaetano(2004年).U sicilianu è na lingua o un dialettu? / Is Sicilian a Language?.Arba Sicula,XXV(1&2):pp. 138-175.于2008年1月9日查阅.
Cipolla, Gaetano(2005年).The Sounds of Sicilian.Legas.ISBN 188190151-3.
Giarrizzo, Salvatore(1989年).Dizionario Etimologico Siciliano.Herbita Editrice.
Gordon, Raymond G., Jr. (ed.)(2005).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Sicilian: A language of Italy.Ethnologue.于2008年1月9日查阅.
Hughes, Robert(1993年).Barcelona.Harvill.ISBN 0-00-272167-8.
Hull, Geoffrey(2001年).Polyglot Italy: Languages, Dialects, Peoples.Legas.ISBN 0-949919-61-6.
Martoglio, Nino(1993年).The Poetry of Nino Martoglio.Legas.ISBN 1-881901-03-3.  (bilingual: Sicilian and English;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rof. Gaetano Cipolla)
Meli, Giovanni(1995年).Moral Fables and other poems.Legas.ISBN 1-881901-07-6.  (bilingual: Sicilian and English;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rof. Gaetano Cipolla)
Norwich, John Julius(1992年).The Kingdom in the Sun.Penguin Books.ISBN 1-88190141-6.
Pitrè, Giuseppe(2004年).Grammatica Siciliana.Edizioni Clio.
Privitera, Joseph(2001年).I Nurmanni in Sicilia Pt II / The Normans in Sicily Pt II.Arba Sicula,XXII(1&2):pp. 148-157.于2008年1月9日查阅.
Privitera, Joseph(2004年).Sicilian: The Oldest Romance Language.Legas.ISBN 0-14-015212-1.
Ruffino, Giovanni(2001年).Sicilia.Editori Laterza.ISBN 88-421-0582-1.
Runciman, Steven(1958年).The Sicilian Vespers.ISBN 0-521-43774-1.
(Italian)Zingarelli, Nicola(2006年).Lo Zingarelli 2007. Vocabolario della lingua italiana. Con CD-ROM.Zanichelli.ISBN 8808042294.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西西里语维基百科www.linguasiciliana.org(西西里语)
(意大利文) www.linguasiciliana.it
(英文)Arba Sicula 保存西西里语非营利组织(西西里语)
(英文) Ethnologue report on Sicilian
(英文) Sicilian - English Dictionary

15 威尼斯语

Vèneto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巴西、墨西哥
使用人数 2,280,387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语支
    西语分支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加洛罗曼语
       皮埃蒙特语
        威尼斯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a
ISO 639-3: vec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威尼斯语是罗曼语族的其中一种,目前有超过200万人使用这种语言,其中大部分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托地区。

目录

1 类别
2 特征
3 参见
4 外部链接

  类别

特征
参见
意大利语族

外部链接
Sitoveneto — information on the language, in Venetian, Italian, and English. Advocates a unified script. Venetian Keyboard Layout for Windows
Vèneto Arkìvio

16 拉登语


本文讲述欧洲的一种语言,有关基地组织或阿尔盖达组织首脑请参见拉登。它亦不应与拉丁语混淆。
拉登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区域 波尔查诺, 特伦托, 贝鲁诺
使用人数 3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Gallo-Romance
       Gallo-Rhaetian
        Rhaetian
         拉登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
管理机构 The office for Ladin language planning
Ladin Cultural Centre Majon di Fascegn
Istitut Ladin Micurà de Rü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a
ISO 639-3: lld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拉登语,又译拉迪恩语(意大利语:Ladino;拉登语:Ladin;德语:Ladinisch)是意大利多罗米堤(意大利语:Dolomiti;英语:Dolomites)山区常用的语言。

它在意大利得到官方认可,在特伦蒂诺-上阿迪杰(Trentino-Alto Adige)更有一些法定权利。


外部链接
Ethnologue report on Ladin
Noeles.net:是首个拉登语的新闻网站
Weekly Paper - La Usc Di Ladins(拉登之声)

18 奥克语


奥克语
lenga d'òc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使用人数 1,939,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西罗曼语支
    高卢-罗曼语支
     奥克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the Aranese dialect of 加斯科尼 (Gascony) is officially recognised in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oc
ISO 639-2 oci (1500年后) ; prv (<1500年)
ISO 639-3: oci – 奥克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奥克语(Lenga d'òc)或奥克西唐语(Occitan,又译欧西坦语),是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一种语言,主要通行于法国南部(特别是普罗旺斯及Loire以南),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

奥克语名称的来由与他们本身语言的发音有关。由于中世纪时间,他们将“是”(同意)讲成“oc”而法国北部的人则讲成“oïl”(现在再变成“oui”),所以当时的人将两种语言分别称为“langue d'oc”(奥克语)及“Langue d'oïl”(奥依语)。奥克语和加泰隆尼亚语十分相似。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是奥克语的一种方言,主要在法国的普罗旺斯通行,并不是一种独立语言。法国的两篇文学作品Frederic Mistral和Felibrige就是用这种语言来书写。

奥克语相对于现代法语的特色,在于它还残留不少中世纪时期的语言特征。

奥克语字母
A a (Á á) (À à) B b C c (Ç ç) D d E e (É é) (È è) F f G g H h I i (Í í)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Ó ó) (Ò ò)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Ú ú)
V v W w X x Y y Z z                                        


参看
法国语言
北奥克西唐
南奥克西唐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奥克语维基百科普罗旺斯语在Ethnologue的记录
奥克语的简介和文法
DICCIONARI GENERAL OCCITAN DE CANTALAUSA
Template:Oc (法文) Ostal d'Occitània de Tolosa

19 瓦龙语
walon
使用国家及地区 比利时, isolated pockets in 法国 and the 美国
使用人数 600,000 (估计)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高卢-伊利比语支
      高卢-罗曼语支
       高卢-雷蒂亚语支
        奥依语
         瓦龙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wa
ISO 639-2 wln  
Ethnologue
第14版: WLZ
ISO 639-3: wln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瓦龙语或译瓦隆语和华隆语(Walon)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语言,是比利时境内的主要语言之一。瓦龙语属于奥依语的一个分支,与法语近似。

20  奥依语



奥依语各语言的地理分布奥依语(langue d'oïl),是罗曼语族的一支,源自现在法国卢瓦尔河以北、一部分比利时和海峡群岛的地区。

Langue d'oïl 通常是指整个奥依语支的语言,而最多人说的 langue d'oïl 是法语。但是有时,langue d'oïl 又用来指除法语外的所有 oïl 语言。自从20世纪中叶之后,在法语中若指整个语支的语言,改用了复数形式的 langues d'oïl 来表示。

在历史角度上, langue d'oïl 指旧法语,以便区分高卢-罗曼语支,如奥克语。

目录

1 历史
1.1 法兰西岛语理论(Francien theory)
1.2 法国通用语理论(lingua franca theory)
2 文学
3 状况
4 影响
5 奥依语分支
6 源自法语的克里奥尔语


历史
oïl 是古法语词,原意为“是”、“然也”的意思,即现代法语的 oui。

在中古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以拉丁语写成的《论俗语》(De vulgari eloquentia) 中:“nam alii oc, alii si, alii vero dicunt oil” (“有些人说 oc、其他一些人说 si, 其他一些人说 oïl”),显示了罗曼语族区可分为三种: oïl(奥依语,在法国北部)、oc(奥克语,在法国南部)和si(意大利和伊比利亚半岛)。通俗拉丁语发展出表达同意的几种说法:hoc ille (“that (is) it”) 和hoc (“that”),它们相对地演变成奥依语和奥克语。后续的语言发展,把 oïl 演变成现在法语的 oui.(其他罗曼语族语言的“是”是由拉丁语 sic而来 ,如西班牙语的 sí、意大利语的 sì和葡萄牙语的 sim.)

现在语言学家普遍把中古时期在法国使用的语言依区域划分为三个组别:两个大的组别为奥依语和奥克语,第三个组别为法兰克-普罗旺斯语(Franco-Provençal),被看成为上述两个组别的过渡语言。

奥依语的语言过渡,沿比利时直到法国的北部、中部和海峡群岛,形成方言连续体(dialect continuum)。

现在称为法语的语言,是奥依语的一种,但在法国多个世纪的历史中,曾有一大群并非使用法语的奥依语社群,另外还有不是使用奥依语的人口(参看法国语言)。

在中古时期,虽然有过各种奥依语在文学标准上的争夺,但在法兰西王国的中央统治下(以至在法兰西王国以外),使大多数奥依语在数个世纪中处于相对寂静的状态。

法语的兴起,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

[编辑] 法兰西岛语理论(Francien theory)
有人认为法兰西岛语(Francien),即在巴黎地区以至“旧政体”(Ancien Régime)所使用的语言,在法国王朝中因为国王的使用,使其变成了全国的官方语言。这些人声称法兰西岛语演变成今天的法语。

虽然在流通的教科书中仍提及法兰西岛语理论,但这理论现在的语言学者多不再重视。


法国通用语理论(lingua franca theory)
多数语言学者提出的理论,指出从维莱尔科特雷法案(Ordonnance de Villers-Cotterêts)强制推行并取代拉丁语的的“法语”,并不是单一种特定形式的奥依语,而是普遍通行的行政语言,各地区语言的变异被除去,成为一种大家都能明白的通用语。

有议论说这种语言并非打算成为国家语言,它只是一种在法律和行政上使用的语言。但这种新语言的文学发展,促使了作家使用法语,而非本来的区域语言。这引致了本土文学的衰落。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法语还未是法国人的主要语言—区域性的语言仍是法国人在家中或生活范围内的语言,而奥依语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文学

19世纪使用泽西语写成的短篇故事除了法国文学的影响外,其他奥依语的小规模文学作品仍能维持。在庇卡底语(Picard)和 Poitevin-Saintongeais 语中,戏剧编写最为突出。口述表演(说故事)是高卢语的特色, 而诺曼语(Norman)和瓦龙语文学,尤其是19世纪初期,侧重文字和诗句(例子可看 Wace 和泽西语文学(Jèrriais literature))。


状况

以法语和瓦龙语两种语言写成的市集名牌奥依语各语言,除法语外(法语是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很少受到正式的认可。

现时,瓦龙语、洛林语(以 Gaumais 为当地名字)和香槟语,在瓦隆地区(Wallonia)有区域性语言的地位。

在海峡群岛上的语言,获得行政区(Balliwick)政府给予一定的地位,在区域语言上也得英格兰-爱尔兰议会认可。

法国政府认可奥依语为法国语言,但未在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宪法上的正式批准。


影响

在雷恩(Rennes)地铁的高卢语告示英语在英国被诺曼人征服之后,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词汇都采用了诺曼语的典型特色。

比利时法语可看到部分受到瓦龙语影响。

奥依语或多或少受到征服当地的日尔曼人所影响,尤其是法兰克人。

在北美洲、法语的发展受原本来自法国西北部的移民所影响,他们之中有很多把奥依语的特征融入了他们所的法语之中。(参看美国使用的法语、加拿大法语)


奥依语分支
以下列表是依照法兰西岛语理论。

香槟语(Champenois)
弗朗什-孔泰语(Franc-Comtois)
法兰西岛语(Francien)
法语
加拿大法语
魁北克法语
Joual
阿卡迪亚法语(français acadien,Acadian French)
卡真法语(français cadien,Cajun French,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洛林方言(Lorrain)
诺曼语(Norman)
盎格鲁-诺曼语(Anglo-Norman,已消亡)
Auregnais(已消亡,曾在奥尔德尼(Alderney)使用)
根西语(Dgèrnésiais,在根西岛使用)
泽西语(Jèrriais,在泽西岛使用)
Sercquiais (在萨克岛(Sark)使用)
庇卡底语(Picard)
Poitevin-Saintongeais
瓦龙语(Walon)

源自法语的克里奥尔语
源自奥依语的克里奥尔语和皮钦语(源自法语的语言也包括在内)

Chiac语(亦有源自英语)
海地克里奥尔语
Michif

21 诺曼语

Normand
使用国家及地区  法国诺曼底
根西岛

奥尔德尼岛†
赫姆岛†
萨克岛
泽西岛

† 现已不再使用

区域 诺曼底及海峡群岛
使用人数 —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高卢-伊利比语支
      高卢-罗曼语支
       高卢-雷蒂亚语支
        奥依语
         诺曼语  
文字: 拉丁字母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a
ISO 639-3: –  
诺曼语最盛时的分布区域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诺曼语(normand)是罗曼语族的一种语言,分布于法国诺曼底地区及英属海峡群岛,是奥依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语言名单。

22  海地克里奥尔语



Kreyòl ayisyen
使用国家及地区 海地(使用者亦见于其他地方的海地人后裔)
使用人数 —  
排名: 62
语系 克里奥尔语
基于法语的克里奥尔语‎和皮钦语
  安的列斯克里奥尔语‎
   海地克里奥尔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海地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ht
ISO 639-2 hat
ISO 639-3: hat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海地克里奥耳语(kreyòl ayisyen,简称海地语/克里奥耳语)在海地当地约有8,500,000人使用(2005),约等于海地的全部人口,另外移民海外的海地侨民约有350,000人使用,包括加拿大,美国,法国以及加勒比海诸国,尤其以多米尼克,古巴以及巴哈马为最多。

海地克里奥耳语分属于海地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另一个则是法语。海地克里奥耳语主要是演变自18世纪的法国统治时期的法语,随着当地人口中族群及日后外来种族的影响,逐渐变成一种的独特的语言。其中尤其受到原住民泰诺使用的语言,另外包括来自西非与中非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及英语。


参考文献
Degraff, Michel (2001), "Morphology in Creole genesis: Linguistics and ideology", in Kenstowicz, Michael, 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 Cambridge: MIT Press, at 52–121
Degraff, Michel (2005), "Linguists' Most Dangerous Myth: The Fallacy of Creole Exceptionalism", Language in Society 34 (4): 533–591
Fattier, Dominique (1998), "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 la genèse d'un créole: L'Atlas linguistique d'Haïti, cartes et commentaires (Dissertation)", Language in Society, Université de Provence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海地克里奥尔语维基百科Haitain Creole materials from the Institute of Hait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 Complete pdf versions of books created by Bryant C. Freeman, PhD, as well as the accompanying mp3 audio supplements.
HMBC - A website entirely in Haitian creole
Ann pale kreyòl - "Let's speak creole" (Haitian Creole complete course)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09 发表于: 2010-04-11
23  世界语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世界语言。
世界语
Esperanto  
旗帜:  
创造者 柴门霍夫  1887年  
设定和用法 国际辅助语言
使用人数 母语人士:约200到2000人(1996年)[1]。
流利使用:估计100,000到两百万人。(多为第二语言)
分类
(目标) 人工语言
国际辅助语言
  世界语  
分类
(来源): 词汇来自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语言;发音来自斯拉夫语族  
管理机构: 世界语学院(Akademio de Esperanto)
语言代码
ISO 639-1: eo
ISO 639-2 epo  
Ethnologue
第14版: ESP
ISO 639-3: epo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世界语(Esperanto)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Łazarz Ludwik Zamenhof)在对其进行了十年的创作工作后于1887年创立了这个语言的基础。世界语的命名来自于Doktoro Esperanto(希望者医师)[2],这是柴门霍夫第一次出版《第一本书》(Unua Libro)时所使用的笔名。世界语的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不是用来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语言。柴门霍夫的目标是创立一种简单易学而灵活的语言,一种普世的第二语言,用来促进世界和平及国际了解。现在一些世界语者仍然抱着这样的期望,但大多数的人只是想用它来与外国人打交道以及了解其它的国家和文化。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约1000人[3]。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十万到两百万人。

相对于其它的民族语言,世界语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简单易学的第二外语(特别是对于那些诸如英语、法语等具有许多不规则现象的语言或不是表音语言的语言来说)。也有证据表明在学习其他的第二外语之前(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学习世界语有助于其他第二外语的学习,因为在学习了一门外语后再学习另一门外语会比刚学第一门外语时简单,而对于语法简单的辅助语的学习将有助于减少“第一外语”的学习障碍。在一个研究中,一组高中学生用一年时间学习世界语,然后用三年时间学习法语。结果是这组学生的法语掌握程度要好于没有学习世界语而在四年间都学习法语的一组。[来源请求]

通过华盛顿大学的Sidney S. Culbert博士的研究,有1,600,000使用世界语的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来源请求]这个数字只限于那些“专业精通”的世界语者人群中(拥有实际的除了问候和简单的词组的以外的会话能力)。这个研究并不是针对世界语的,而是对世界上大多数的语言所进行的研究。这个数字也被Almanac World Book of Facts和Ethnologue所引用。假设这个数字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世界人口中的大约0.03%人使用着这种语言,迄今仍远没有达到柴门霍夫的使它成为世界通用语的目标。人类学家也宣称世界上有大约200-2000的世界语第一语者,据称货币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也是世界语母语使用者。[来源请求]

在2002年的5月3日,维基百科的世界语版本曾成为维基百科中的第四大语言版本。2005年8月为止,它是第十五大的语言版本。(皆以条目数量计算)

1964年的Angoroj是第一部使用世界语拍摄的电影。1965年,由威廉·夏特纳主演的Incubus是唯一一部知名的完全使用世界语的长片。

目录

1 字母
2 发音
3 批评
4 其他国际语言
5 参看
6 注释
7 外部链接


字母
世界语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再加上六个带附加符号的字母:ĉ, ĝ, ĥ, ĵ, ŝ,和ŭ。不过,世界语字母并没有使用Q, W, X,和Y。下面是世界语字母表的所有字母:

世界语字母
A a B b C c Ĉ ĉ D d E e F f G g Ĝ ĝ H h Ĥ ĥ I i J j Ĵ ĵ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R r S s Ŝ ŝ T t U u Ŭ ŭ V v Z z        

有时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或为了输入方便,ĉ, ĝ, ĥ, ĵ, ŝ, ŭ分别以ch, gh, hh, jh, sh, uh或以cx, gx, hx, jx, sx, ux来代替。

您也可以参考外部链接:Evertype的世界语字母表。


发音
世界语
这是世界语系列的一部分
语言
世界语 | 语法 | 字母 | 语音 | 拼写 | 词汇
历史
历史 | 柴门霍夫 | 原始世界语 | "Unua Libro(第一本书)" | 布伦宣言 | "基本原理" | 布拉格宣言
文化与媒体
文化 | 绿星旗 | 世界语者 | Esperantujo(世界语场所) | 电影 | Internacia Televido(国际电视) | La Espero(希望) | 图书馆 | 文学 | 音乐 | 母语者 | 大众文化参考 | 出版物 | 标志 | 柴门霍夫日
组织与服务
Amikeca Reto(友谊之网) | 世界语学院 | Kurso de Esperanto(世界语课程) | 百科全书 | Pasporta Servo(护照服务) | TEJO | UEA | SAT | 国际大会 | 青年大会
国家组织
中国 | 澳大利亚 | 英国 | 英国青年 | 加拿大 | 美国 |
相关话题
国际辅助语 | 人工语言 | 伊多语 | 拉丁国际语 | 创新语 | 民族主义
维基资源
专题 | Vikipedio(世界语维基百科) | Vikivortaro(世界语维基词典) | Vikicitaro(世界语维基语录) | Vikifonto(世界语维基资源) | Vikilibroj(世界语维基教科书) | Vikikomunejo(世界语元维基) | Vikispecoj(世界语维基物种)

A a B b C c Ĉ ĉ D d E e F f
[a] [ʦ] [ʧ] [d] [e] [f]
G g Ĝ ĝ H h Ĥ ĥ I i J j Ĵ ĵ
[g] [ʤ] [h] [x] [j] [ʒ]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R r
[k] [l] [m] [n] [o] [p] [ɾ]
S s Ŝ ŝ T t U u Ŭ ŭ V v Z z
[s] [ʃ] [t] [w] [v] [z]

说明:

除了Cc, Ĉĉ, Ĝĝ, Ĥĥ, Ĵĵ, Ŝŝ, Ŭŭ之外,世界语字母大致与IPA音标所用的符号相同。
世界语的辅音有清浊区分的特征,而汉语普通话是以送气不送气来区分。
清 p [p] t [t] k [k] f [f] s [s] ŝ [ʃ] ĉ [ʧ]
浊 b d [d] g [g] v [v] z [z] ĵ [ʒ] ĝ [ʤ]

Rr是一个颤音。
音节的划分:元音可以单独构成音节,而辅音必须和元音在一起才能够构成完整的音节。如果两个元音之间没有辅音,就从它们中间划分,如:mia划分为mi-a两个音节,frua划分为fru-a两个音节。世界语没有复合元音。如果两个元音间的辅音数为单数,则后面的元音所在的音节多得一个辅音,如:u-nu, i-li, se-sa, be-la, kon-traŭ, vin-tro, in-dus-tri-o。如果两个元音之间的辅音数是双数,两个元音所得辅音相同,如:ler-ni, lon-ga, las-ta, kons-tru-i。重音:世界语单词的重音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单音节词没有重音。如:domo, labori, esperanto。

批评
世界语并不被认为是国际辅助语言的理想解决方案。世界语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意见,特别是来自其它的辅助语言团体的批评。其它的在二十世纪出现的辅助语言对世界语提出的批评有:

一大套的基本词汇体系,虽然世界语者和语言学家宣称这使得世界语更具灵活性和具有更丰富的表现能力。
包含了六个在ASCII编码中没有的字母,这就给世界语在电脑上的输入带来的麻烦,正如那些没有ASCII编码的语言所带来的麻烦一样。虽然这种情况在Unicode和X-system中得到了解决。
带有男性主义色彩的词缀表达方式。像德语那样,通过在阳性词语后面添加 -in来表示阴性词语。(世界语中没有表示中性的词根)
对欧洲语言的过分依赖,虽然中文译名为世界语,但是基本上只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而没有世界其他语言的成分。虽然一些语法结构(例如黏着语)比较像亚洲的语言。
过于自由的语序。
由于语言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世界语有些单词不符合构词法,显得过于累赘。例如,在世界语里,“自由”一词是libero,“自由主义”一词却是liberalismo;而根据构词法,“自由主义”应为liberismo。又如,在世界语里,“组成联邦”一词是federi,而“联邦”一词却是federacio;其实按照构词法,“联邦”应为federo。federacio=federo。
[编辑] 其他国际语言
然而没有别的辅助语言的使用人数达到世界语的使用人数,唯一仍拥有一定使用人口的人工语言是拉丁国际语。其它的辅助语言有的是基于世界语而发展起来的,例如伊多语,有的则与世界语相距甚远,这些语言在二十世纪初时都曾在一定的时间内流行过。其它的可供考虑的语言包括:成型中立语(Idiom Neutral)、奥克西登塔语(Occidental)、创新语;其中一些语言的最初设想并不是用来作为国际辅助语言的,例如逻辑语。中国的世界语爱好者还发明了大同语。

国际语
欧洲语
[编辑] 参看
世界语历史
世界语图书馆
世界语文学
世界语音乐
世界语正字法
世界语语法
世界语文化
世界语旗帜
世界语标志
世界语在中国

注释
1.^ Ethnologue report for language code:epo
2.^ Esperanto的原意是“希望者”,如果将“世界语”这个汉语命名直译成世界语的话会变成Mondalingvo(Monda=世界的,lingvo=言语)。
3.^ Jouko Lindstedt(January 2006).“Native Esperanto as a Test Case for Natural Language”(PDF)。University of Helsinki - Department of Slavonic and Bal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世界语维基百科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世界语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世界语世界语资讯
(英文) 世界语更新 - 作者为国际世界语协会
(英文) Esperanto.net - 超过57种语言的世界语信息。
(英文) Esperanto:地球村语言(Sylvan Zaft著)
(英文) 国际语言的钥匙(R. Kent Jones|Kent Jones和Christopher Zervic编
(英文) Blueprints for Babel: Esperanto - Commentary and grammatical summary of Esperanto and Riismo, with glossary and links
(英文) From a Nobel Nominee who writes in Esperanto
(法文) Articles on Esperanto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英文) Lots of links for Esperanto
字典
(中文) 开放词典开放中文-世界语词典
(英文) Reta 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英文) The Alternative Esperanto Dictionary
(英文) Esperanto – English Dictionary:from 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 the Rosetta Edition.
(英文) Traduku: Online Machine Translator
(英文) Wiktionary:Category:Esperanto language
(英文) jVortaro,an Esperanto dictionary written in Java
世界语输入法
世界语键盘配置表让你打世界语词汇打的跟英文一样快
世界语输入法
世界语课程
Lernu.net - 多语种的免费世界语教程,也有简体和正体中文版
(英文) Senpaga Esperanto-Kurso - 免费世界语教程(电子邮件函授课程)
Kurso de Esperanto –软件和电子邮件函授课程
(英文) Esperanto - Panorama
(英文) Projekto NESTO – Tutoring courses of Esperanto in several languages.
(中文) 世界语学习
Esperanto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世界语组织
国际世界语协会(UEA)
Akademio de Esperanto
Akademio Internacia de la Sciencoj San-Marino -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以世界语播报的新闻
Raporto - Kie la mondo raportas al vi - news site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 有世界语广播

24  拉丁国际语

创造者 朱塞佩·皮亚诺  1903年  
设定和用法 国际辅助语言
使用人数 差不多消亡
分类
(目标) 人工语言
国际辅助语言
  拉丁国际语  
分类
(来源): 完全基与于拉丁语,但也有参考自其他辅助语言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art
ISO 639-3: –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拉丁国际语(Latino sine Flexione)是一个人造语言,于1903年由意大利数学家朱塞佩·皮亚诺所发明,是一种简化的拉丁语。


外部链接
Europeano.org
Europeano: Latin without Inflexions - Information about Latino sine flexione and some writings of Giuseppe Peano
Latino Sine Flexione introduction and English - Latino sine flexione wordlist
Latino sine flexione - archive copy of a site in latino sine flexione; Peano's original writings on this language, blog in latino sine flexione, etc.
Blog in Latino sine Flexione

25 帕皮阿门托语

Papiamentu
使用国家及地区 荷属安的列斯, 阿鲁巴岛和荷兰  
区域 加勒比海岛屿
使用人数 329,000
语系 克里奥尔语
基于葡萄牙语的克里奥尔语‎和皮钦语[1]
  帕皮阿门托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阿鲁巴岛,
荷属安的列斯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pap  
Ethnologue
第14版: PAE
ISO 639-3: pap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帕皮阿门托语(Papiamento,或者Papiamentu),是流行于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岛、博奈尔岛和库拉索岛三岛中的一种克里奥尔语,也是这三岛的官方语言之一。

其词汇受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影响最深,大约有60%,另外有约25%的词汇来自荷兰语,剩下的词汇受非洲语言和阿拉瓦克语影响。


参考文献
1.^ Also disputed whether it is a Spanish Creole or an Iberian Creole

外部链接
Papiamentu: Ethnologue report on Papiamentu.
Papiamento – English Dictionary
Newspaper from Aruba
La Prensa A Leading Curaçao Newspaper in Papiamentu
Hasibokos I-News in Papiamento (and Dutch)
Radio Curom Listen to Papiamentu Radio
Papiamentu - history and grammatical features
Papiamentu origins
Bible Excerpt in Papiamentu
Papiamentu Translator a simple online translation English - Papiamentu
For a discussion about the origins of Papiamentu, see "Papiamentu facts", an essay by Attila Narin.

26  那不勒斯语

那不勒斯语
Napulitano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区域 那不勒斯、坎帕尼亚
使用人数 750万  
排名: 第75-85名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Italo-Dalmatian
     那不勒斯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nap  
Ethnologue
第14版: NPL
ISO 639-3: nap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那不勒斯语(那不勒斯文:Napulitano,意大利语:Napoletano)是通行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坎帕尼亚一带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罗曼语族。在ISO 639-1,它未有语言代号;ISO 639-2和ISO 639-3皆作“nap”。

27 伦巴底语

Lumbaart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区域 意大利北部伦巴底
使用人数 N/A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高卢伊比利亚语支
      高卢罗曼语支
       高卢意大利语支
        伦巴底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a
ISO 639-3: lmo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伦巴底语 是一种语言, 主要集中在北意大利之伦巴底, 皮埃蒙特, 南瑞士, 提契诺州以及格劳宾登州. 伦巴底语属于罗曼语族之高卢意大利语支。主要有分为两种方言, 西伦巴底语及东伦巴底语. 显示了显著的分歧和并不总是相互理解。

目录

1 目前状况
1.1 身份
1.2 罗曼语分支
1.3 变化
1.4 写作上
2 特征
2.1 语音和音韵学
2.2 语法和词汇
3 使用度
3.1 在瑞士
3.2 在意大利
4 参考
5 参考书目
6 另见
7 外部链接


目前状况


身份
伦巴底语被认为是少数民族语言, 根据民族语之参考目录和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之红皮书关于濒危语言, 伦巴底语在结构上与意大利不相同。然而,意大利共和国不承认伦巴底语是一种少数语言群体。


罗曼语分支
从语文族谱的角度来看,伦巴第和意大利在某些方面上不算有密切相关. 罗曼什语, 弗留利语, 法语, 兰克-普罗旺斯语及奥克语在许多方面上与伦巴底语比较接近之关系。


] 变化
东伦巴底语和西伦巴底语被认为是两种语言, 西伦巴底语在瑞士的提契诺州及格劳宾登州行政地区比较普遍, 但西伦巴底语. 伦巴底语最古老的文学传统可追溯至第十三世纪在米兰。


写作上
自古而来, 伦巴底语社群已数百年使用了拉丁语与托斯卡纳语。


一家餐厅使用伦巴底语牌子,在瑞士之波斯基亚佛行政区.虽然伦巴底语没有一个普遍能认可的标准拼写法, 但有某些少数赞同之良好的写作公约 (例如“[ʧ]”与“[k]” 应写作为 “-c”与“-ch” 之分别) 也有某些替代传统 (比如“[ø]”和“[y]” 是笔试为 “oeu”和“u” 按照传统的米兰正词法分别出来 (以及米兰文学所公认之文法), 而在瑞士和意大利的许多领域有个别使用 “ö”及 “ü”; 这也是现今最普遍之趋势.


市政厅伦巴底语签署, 在意大利之利维尼奥.在意大利的贝林佐纳古堡之民族语研究中心已制定了一套比较先进字形系统并使用在其出版物. 这个制度并没有打破既定的公约, 并同时它能够提高目前的读音标准性. 不过,该系统还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及漏洞, 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不能区分长期和短期元音 (例如 “-asc” 是与 “casc” [kaʃ] 和“masc” [maːʃ] 的写法相同.


特征

语音和音韵学
与大多数罗曼诰系不一样,西伦巴底方言有不同的元音长度,例:paas [paːs] 'peace' vs. pass [pas] 'step', 'mountain pass'; ciapaa [ʧaˈpaː] 'caught, got m.' vs. ciapà [ʧaˈpa] 'to catch, get'.

音素在大多数伦巴底语系有圆音的[y]及[ø]。


语法和词汇

使用度
官方语在伦巴底也被广泛的使用。然而,伦巴底族人在瑞士和意大利地区的地位是与众不同地。这证明了现今在瑞士地区(有时指的是瑞士的伦巴底地区Lombardia svizzera)的观点已经成为伦巴底地区的普遍观念


在瑞士

在意大利

] 参考




参考书目
Bernard Comrie, Stephen Matthews, Maria Polinsky (eds.), The Atlas of languag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throughout the world. New York 2003, Facts On File. p. 40.
Brevini, Franco - Lo stile lombardo: la tradizione letteraria da Bonvesin da la Riva a Franco Loi / Franco Brevini - Pantarei, Lugan - 1984 (Lombard style: literary tradition from Bonvesin da la Riva to Franco Loi )
Glauco Sanga: La lingua Lombarda, in Koiné in Italia, dalle origini al 500 (Koinés in Italy, from the origin to 1500), Lubrina publisher, Bèrghem.
Claudio Beretta: Letteratura dialettale milanese. Itinerario antologico-critico dalle origini ai nostri giorni - Hoepli, 2003.
G. Hull: the linguistic unity of northern Italy and Rhaetia,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idney West, 1982
Jørgen G. Bosoni: «Una proposta di grafia unificata per le varietà linguistiche lombarde: regole per la trascrizione», in Bollettino della Società Storica dell’Alta Valtellina 6/2003, p. 195-298 (Società Storica Alta Valtellina: Bormio, 2003).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a unified set of writing rules for all the Lombard varieties of Switzerland and Italy, with IPA transcriptions and examples.
NED Editori: I quatter Vangeli de Mattee, March, Luca E Gioann - 2002.
Stephen A. Wurm: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of Disappearing. Paris 2001, UNESCO Publishing, p. 29.
Studi di lingua e letteratura lombarda offerti a Maurizio Vitale, (Studies in Lombar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isa: Giardini, 1983
A cura di Pierluigi Beltrami, Bruno Ferrari, Luciano Tibiletti, Giorgio D'Ilario: Canzoniere Lombardo - Varesina Grafica Editrice, 1970.

另见
东伦巴底语
艾米利亚-罗马涅语
皮埃蒙特语
西西里语
西伦巴底语
罗曼语族 (主要语言)
阿斯图里亚斯语 | 加泰罗尼亚语 | 科西嘉语 | 法语 | 弗留利语 | 加里西亚语 | 意大利语 | 拉登语
奥克语 | 葡萄牙语 | 罗马尼亚语 | 罗曼什语 | 萨丁尼亚语 | 西西里语 | 西班牙语 | 威尼斯语 | 瓦龙语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伦巴底语维基百科盖洛-浪漫语族在西西里岛的五个省和二十四个村庄
民族语方言研究所.
伦巴底语在《民族语》的连结
从提契诺作家之音频文件,访谈,录音等等*教科文组织红皮书濒危语言:欧洲。潜在的濒危语言
瑞士南部方言之词汇.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0%AB%E5%B7%B4%E5%BA%95%E8%AA%9E
3个分类: 意大利语言 | 伦巴第 | 瑞士语言

28 皮埃蒙特语

“Piedmontese”重定向至此。关于Piedmontese之其他意思,详见“Piedmontese (消歧义)”。
皮埃蒙特语
Piemontèis
使用国家及地区 意大利  
区域 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
使用人数 ~2,0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Romance
      Gallo-Italic
       皮埃蒙特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a
ISO 639-3: pms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Piedmontese linguistic map皮埃蒙特语(nome nativo Piemontèis, codice ISO 639-3 pms) ,在1981年底被欧盟认定为受法律保护的欧洲少数人语言之一(欧盟第4745号决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Red book on endangered languages)统计,皮埃蒙特语在受保护语言之列,它是西部新拉丁语族的,与法语和奥克语相近,是意大利北部的高卢-意大利语到高卢-罗曼语的一个过渡。

它的辅音和元音都很丰富,而词法、句法、词汇都是延自于意大利语。


背景
从十二世纪开始,出现第一部用皮埃蒙特语书写的作品。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则真正成为一种公共语言,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从抒情诗到小说、悲剧、叙事诗。在批判散文和高等学术领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皮埃蒙特语的拼写法在十八世纪的过渡基础上形成;二十世纪完全且精确地标准化,更进一步有助于皮埃蒙特语的统一和稳定,除了采取一系列为保存此语言继续生存的措施外,它经历了意大利语的影响,和科西嘉语逐渐消亡的危险。

皮埃蒙特语源于新拉丁语族,即罗曼语族,从拉丁语中分支出来,并和凯尔特-利古里亚语融合,充入了许多法语、普罗旺斯语、日耳曼语的词汇,最终又形成了多种方言:都灵方言,阿斯蒂方言,库内奥方言,亚历山德里亚方言,维切利方言,比埃拉方言。


词法和句法
主语+动代词+动词,例如 mi i von (我走),动代词只在命令句和疑问句中省略。
动代词得黏着形式,它与虚词的与格-j 和位置格 -i 连用。例如 (a-i é 那儿有……, i-j diso我对他说).
疑问句:疑问动词后添加一个附属字。例如:Veus-to? 你想……?
序数词的缺失例如:Col che a fà set 第七的那个
三个表达肯定的感叹词(说“对”的三种方式)Si、 sè(来自于拉丁语sic est);É(l来自拉丁语est,巴西、葡萄牙语同此);Òj (来自于拉丁语hoc est,奥克语同此。或 illud est,阿尔皮塔诺语和法语同此)。
不发音的浊齿龈后破擦音 ch/ʃ/ 的缺失
双辅音s-c,发作/tʃ/
软颚音鼻音化N-/gn/
第六个元音Ë ,哑的半元音
当 Ë 处于两个辅音之间,不发音。set ëstèile/set steil/
皮埃蒙特语有许多种方言,彼此之间不仅在文学的语法上,而且在整个词汇上都相差很大,不同的地区保留了来自法语和伦巴第语甚至北非语言的借词。

[编辑] 冠词
冠词位于名词前,有单数复数和阴阳性之分。

类型 性 数 冠词 例子
定冠词 阳性 单数 ël ('l)
lë (l') ël can; ciamé'l can
lë scolé; l'aso
复数 ij ('j)
jë (j') ij can; ciamé'j can
jë scolé; j'aso
阴性 单数 la
(l') la farfala; la stòria
l'ongia
复数 le
(j') le farfale; le stòrie
j'onge
不定冠词 阳性 单数 un ('n)
në (n') un can; ciamé'n can
në scolé; n'aso
复数 ëd ('d)
dë (d') ëd can; ciamé'd can
dë scolé; d'aso
阴性 单数 una
na (n') na farfala
na stòria; n'ongia
复数 ëd ('d)
dë (d') ëd farfale; ciapé'd farfale
dë stòrie; d'onge

29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意大利语: francoprovenzale, arpitano, dialetto, patoà; 法语: francoprovençal, arpitan, patois) 是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一种语言。该语言名称在19世纪由G.I. Ascoli命名。该语言的主要使用者集中在意大利自治区瓦莱达奥斯塔。其他使用地区包含意大利的都灵省、皮埃蒙特、福贾省,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萨瓦省以及瑞士的罗曼迪等地。该语言的使用人数在不断地下降。

30 加里西亚语


加里西亚语
galego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  
区域 加利西亚;另外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部分地区
使用人数 3–4 百万(在南美洲和欧洲有 50 万移民人口)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Gallo-Iberian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West-Iberian
        葡萄牙-加利西亚语
         加里西亚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
管理机构 皇家加利西亚学院 Real Academia Galega
语言代码
ISO 639-1: gl
ISO 639-2 glg  
Ethnologue
第14版: GLN
ISO 639-3: glg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加里西亚语(galego)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西班牙官方语言之一。母语人口主要分布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自治区和葡萄牙,共约三至四百万。ISO 639语言编码为gl和glg,SIL码为GLN。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加里西亚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加里西亚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加利西亚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Ñ ñ
O o P p Q q R r S s T t U u V v W w X x Y y Z z            

31 阿拉贡语

阿拉贡语
aragonés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
使用人数 10,000 (总数 3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Western
     Pyrenean-Mozarabic
      Pyrenean
       阿拉贡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an
ISO 639-2 arg  
Ethnologue
第14版: AXX
ISO 639-3: arg  

Languages distribution in Aragon (Aragonese in red). Spanish is spoken in the whole area, but in the green part it is endemic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拉贡语(aragonés, /ˈæɹəɡɒnˌiːz/)是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语言之一,在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的语言。阿拉贡语在当地口语中也称 fabla。

目录 [隐藏]
1 阿拉贡语的历史
2 现代的阿拉贡语
3 语音
4 文法
5 外部链接


阿拉贡语的历史

现代的阿拉贡语

语音

文法

外部链接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阿拉贡语维基百科Aragonese Course
Ethnologue report for Aragonese
Consello d'a Fabla Aragonesa
See language review page on the Rosetta Project website
Aragonese Language Sample  

32  列托-罗曼斯语


列托—罗曼斯语 (Rhaeto-Romance languages) 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通行于瑞士东南部及意大利东北部。

列托—罗曼斯语包含五种语言:

弗留利语(Friulano):又名东拉迪恩语,在意大利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通行;
拉迪恩语(Ladin):在意大利特伦蒂诺-上阿迪杰的多罗米堤(意大利语:Dolomiti;英语:Dolomites)山区常用的语言;
罗曼什语(Rumantsch):在瑞士的格劳宾登州通行;

外部链接
民族语有关列托—罗曼斯语的报告

33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维基百科埃斯特雷马杜拉语
Estremeñu
使用国家及地区  西班牙  
区域 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
使用人数 200,000 (总数 500,000)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高卢-伊比利亚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伊比利亚语
       阿斯图-莱昂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roa
ISO 639-3: ext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Estremeñu)是一种罗曼语族语言,在西班牙的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使用[1][2]。

目录

1 方言
2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的历史
3 文法
4 语音
5 机构和媒体
6 例子
7 参考资料
8 外部链接


方言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通常分为三个分支(北部或“高埃斯特雷马杜拉语”——artu estremeñu,中部或“中埃斯特雷马杜拉语”——meyu estremeñu,和南部或“低埃斯特雷马杜拉语”——bahu estremeñu)。北部方言通常被认为是适当的语言,并在西北埃斯特雷马杜拉与卡斯蒂利亚-莱昂的西南部萨拉曼卡使用。中部和南部方言的使用者在埃斯特雷马杜拉、韦尔瓦省、塞维利亚省及安达卢西亚。

在葡萄牙的芭兰科丝(英语:Barrancos)小镇(位于埃斯特雷马杜拉、安达卢西亚、和葡萄牙的边界),一个葡萄牙方言称作“Barranquenho”受到埃斯特雷马杜拉语的影响。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的历史
西部埃斯特雷马杜拉在收复失地运动时期被莱昂王国夺回,新来的天主教居民使用“古莱昂语”,并于十二世纪左右来到今日的埃斯特雷马杜拉领土。莱昂王国与卡斯蒂利亚王国联盟之后,卡斯蒂利亚语慢慢取代了拉丁语作为西班牙官方语言,因此“古莱昂语”渐渐被藐视。

萨拉曼卡大学建立之后,因受到卡斯蒂利亚语之教育影响,原本的古莱昂王国之阿斯图-莱昂语渐渐被分作阿斯图里亚斯语、莱昂语及埃斯特雷马杜拉语。西班牙语在埃斯特雷马杜拉的扩展也来自南方巴达霍斯省之经济复苏。

第一次提倡埃斯特雷马杜拉语的写作由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位西班牙著名诗人何塞·加布里埃尔,之前埃斯特雷马杜拉语只是口头语言。何塞·加布里埃尔终生住在埃斯特雷马杜拉北部的卡塞雷斯地区。他写了许多埃斯特雷马杜拉语文献。现今许多人想复兴这个语,使埃斯特雷马杜拉北部变成双语地区。


文法

语音

机构和媒体
在埃斯特雷马杜拉区域有“APLEx”组织[3],一本杂志《Belsana》和一个文化报《Iventia》[4],专门提倡埃斯特雷马杜拉语。


例子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L'estremeñu es una luenga palrá nel noroesti la comuniá autónoma d'Estremaúra
西班牙语:El extremeño es una lengua hablada en el noroeste de la comunidad autónoma de Extremadura
中文:埃斯特雷马杜拉语是一种在西班牙的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使用的语言

参考资料
1.^ Ethnologue
2.^ Proel
3.^ Aplex
4.^ Inventia

外部链接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在民族语言报告
西班牙语文地图 (西班牙文)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虚拟图书馆
APLEx 埃斯特雷马杜拉文化协会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文化新闻网站
埃斯特雷马杜拉语言制图

34 米兰德斯语


米兰德斯语
mirandés
使用国家及地区  葡萄牙  
区域 葡萄牙东北部(杜罗河畔米兰达、维苗苏、莫加多鲁)
使用人数 10,000-15,000[1]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高卢-伊比利亚语支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伊比利亚语支
       阿斯图里亚斯-莱昂语支
        米兰德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无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mwl
ISO 639-3: mwl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米兰德斯语(米:mirandés 或 lhéngua mirandesa)是罗曼语族阿斯图里亚斯-莱昂语支的一种语言,主要在葡萄牙东北部的一些地区使用。目前母语使用人数据估计有5000人。


参考资料
1.^ http://www10.gencat.net/pres_casa_llengues/AppJava/frontend/llengues_detall.jsp?id=43&idioma=5

35 拉迪诺语


拉迪诺语/犹太-西班牙语(Ladino/Judæo-Spanish)
גודיאו-איספאנייול Djudeo-espanyol
使用国家及地区 以色列, 土耳其, 巴西, 法国, 希腊, 马其顿,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 墨西哥, 库拉索
使用人数 100,000 in 以色列
8,000 in 土耳其
1,000 in 希腊
其他地方为数不详,在这些地方都稳定减少中
语系 印欧语系
意大利语族
  罗曼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高卢-伊比利亚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支
      西伊比利亚语
       西班牙语
        拉迪诺语/犹太-西班牙语(Ladino/Judæo-Spanish)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无
管理机构 Alliance Israelite Universelle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lad  
Ethnologue
第14版: SPJ
ISO 639-3: lad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拉迪诺语(Ladino Language)属于罗曼语族,主要源自于Old Castilian (西班牙语) 及希伯来语。拉迪诺语对西班牙语的关系就相当于意第绪语对德语。说这种语言的人几乎都是塞法迪犹太人,居住在(或来自于)比如塞萨洛尼基和伊斯坦布尔一带。
就像旧西班牙语,拉迪诺语保留着上颚音/ʃ/和/ʒ/,这两个音在现代西班牙语中都已转变成[x]。但与旧西班牙语不同的是,拉迪诺语接受了一个希伯来语的/x/音。在某些地方,也发展出独特的拉迪诺语用法,比如muestro for nuestro (our)。拉迪诺语的结构在语言学上和西班牙语相关,可是加上许多来自希伯来语、葡萄牙语、法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以及南斯拉夫语的词汇,端看操这种语言的人居住在哪里。


语言名字
"拉迪诺"这名字是"拉丁"的转化。这种语言也被称作Judæo-Spanish、Sefardi、Dzhudezmo、Judezmo以及Spanyol;Haquitía(源自阿拉伯语 haka حكى, "tell") 与北非方言有关,尤其是摩洛哥。这种方言在阿尔及利亚的Oran地区被称为Tetuani,是因摩洛哥城市Tétouan而得名,因为很多Oranais犹太人来自这城市。在希伯来语中,这种语言被称为Spanyolit。

36 加拿大法语


根据2001年加拿大全国人口调查 (Canada 2001 Census) 结果显示,现时约有670万加拿大人以法语作为母语,占全国人口23%。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是地理上的隔阂、法加两国政治上的疏离、英国的侵占、几个世纪以来语言上的演变等,都使到加拿大的法语和欧洲的存在着不少区别。加拿大人使用的法语方言主要分三种,统称为加拿大法语 (Français canadien) (Canadian French) 。这三种分别是:

魁北克法语 (Français québécois) (Quebec French): 不单只在魁北克省,魁北克法语亦是全国多种法语方言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在安大略省 (Ontario) 东北部、草原省份 (Prairie provinces)、拉布拉多 (Labrador) 以至美国新英格兰 (New England) 的法语社区,人们都用演变自魁北克法语的方言沟通。 本来这类方言均统称为 "Laurentian French" ,但现时一般都会称之为魁北克法语,尽管这或会令人产生误会。法国人400年前来北美洲建立的殖民地新法兰西 (New France),和后来的英属北美 (British North America) 都视加拿大和阿卡迪亚为两个地方,因此原本所谓的加拿大法语其实是指魁北克法语,而不是好像现时般把阿卡迪亚法语和纽芬兰法语包括在内。
阿卡迪亚法语 (Français acadien) (Acadian French): 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魁北克省和纽芬兰岛某些地区的阿卡迪亚人都说阿卡迪亚法语。一如与其相近的魁北克法语,此种法语方言与法国法语早在400年前,当法国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开始就出现分别。有些海外法语人士说,阿卡迪亚法语带点古体味道,并就发音和词汇方面的特性而言,令人联想到到16世纪作家拉伯雷 (François Rabelais) 和剧作家莫里哀 (Molière) 使用的语言。在美国路易西安纳州 (Louisiana) 南部通用的 Français cajun (Cajun French) 便是源于阿卡迪亚法语。
纽芬兰法语 (Français terre-neuvien) (Newfoundland French): 17世纪至18世纪初,纽芬兰岛曾是法国殖民地,岛上居民以纽芬兰法语沟通。尽管纽芬兰岛在18世纪中期拨归英国,岛上法裔渔民依然享有捕鱼权利,更有渔村一直保留至1904年。1949年,纽芬兰岛成为加拿大一部分,自此,法语在岛上的空间减少。纽芬兰法语与另外两种上文提及的加拿大法语很不同,现时在纽芬兰岛上,只有极少数长者会说这种方言,亦因此纽芬兰法语成为了濒临绝种语言之一。现时岛上法语人口以说魁北克法语或阿卡迪亚法语的为主。
加拿大法语并不算是古法语 (Ancien français) (Old French)——一种早在欧洲中世纪盛期 (High Middle Ages) 说的语言。魁北克法语源于17和18世纪的巴黎法语 (Parisian French),同时亦受到早期现代法语中一些地区性方言和法国殖民者带来的奥依语(Langue d'oïl) (Oïl languages) 感染,而相对上,这些感染对阿卡迪亚法语影响更深。

另外,还有一种由法语和 Cri (Cree language) 演变而成的混合语言 "Michif" (Michif language),主要通用于散布在曼尼托巴省 (Manitoba)、萨克其万省 (Saskatchewan) 和美国境内与该两省相接的米蒂索人 (Métis people) 社区。


相关连结
French language in Canada
Français québécois, Quebec French
Français acadien, Acadian French
Français terre-neuvien, Newfoundland French
法语方言
美国的法语

外部链接
2001 Census: Language
"French language: Canadian French today"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法语方言

欧洲 (法国)南欧法语 • (比利时) 比利时法语 • (瑞士) 瑞士法语 • (意大利) 傲斯坦法语 • (海峡群岛) 泽西法语

北美洲 (加拿大)加拿大法语 –魁北克法语 • 北极法语 • 纽芬兰法语 • (美国) 卡俊法语 • 路易斯安那法语

非洲 非洲法语 (马格里布)

亚洲 柬埔寨法语 • 越南法语

大洋洲 新喀里多尼亚法语

37 比利时法语


比利时法语
Français de Belgique
使用国家及地区 比利时、法国北部
使用人数 约400万
语系 印欧语
意大利语支
  罗曼语
   Italo-Western
    Western
     高卢-伊比利亚
      高卢-罗曼语
       Gallo-Rhaetian
        奥依语
         法语
          比利时法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比利时(视为法语)
管理机构 无官方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 无
ISO 639-2 无
ISO 639-3: –  

比利时法语主要用于比利时法国人(图中红色部分)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比利时法语(法语:français de Belgique)是主要在比利时法国人中使用的法语变体,相关的少数民族方言有瓦隆语、皮卡底语、香槟语和洛林语。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前比利时殖民地所用的法语也可看作是比利时法语的分支。比利时法语和法国北部的法语几乎完全相同,但仍有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别。

目录

1 历史
2 受到的影响
3 发音不同点
4 词汇
5 语法
6 参见
7 参考
8 外部链接


历史
历史上,比利时法语区从未成为单一政治实体,直到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才统一于法国,而之前该地区也从未属于法国。这一地区由County of Hainaut(其中一半是路易十四时代的Treaties of Nijmegen)、County of Namur、Prince-Bishopric of Liège、Principality of Stavelot-Malmedy,以及布拉班特公国南部、卢森堡公国西部组成。

克洛维时代的首都Tournai(位于今瓦隆地区)是一座古罗马城市,因此拉丁语在此地应用比低地国家其他地区使用更多。两个世纪后,加洛林王朝逐渐打败了墨洛温王朝。他们都以列日为基地,正好位于瓦隆地区两端。直到今天,Tournai和列日仍然分别是比利时法语区界线的西端和东端,两座城市以北的地区都不使用法语。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法庭对拉丁语向其他低地日耳曼国家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拉丁语自然而然进入了当地法语(或瓦隆方言),而并不需要将此地归属法国。

然而,与法国北部接壤、大量的通婚案例(分别源自边界两边的姓氏却在两国均有存在可证明这一点)、紧密的经济联系、1792年和1815年法国的占领、教育中对法语的标准化,以及现代媒体等因素,都促使现代比利时法语与法国法语几乎一致。实际上,和标准法语相比,法国南部的法语无论是口音还是用法,都比现在的比利时法语差别更大。


受到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比利时南部使用法语的地区,即今瓦隆地区的大部分居民仍使用瓦隆语,并且很多人同时会讲法语和瓦隆语,因此瓦隆语对比利时法语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与使用荷兰语的弗拉芒地区交界,因此又引入了大量荷兰语各种方言的词汇;从更低程度讲,因为与德国接壤,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使用德语的人口被划入比利时,又带入了一些德语成分。


发音不同点
本页面包含IPA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正确显示正确的IPA符号,否则将会显示成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

法国法语和比利时法语有一些延续的语音学区分,但通常相当于法国各地方言之间的区别。比利时法语区内部语音也并非一致,城市之间也会有地区性口音(如著名的列日腔),但整体上口音轻重程度更多由社会阶层和教育程度而定。劳动人民口音相对较重较典型,而很多中上层人士口音接近标准音。

主要的语音差异有:

缺少/ɥ/的近似音:/ɥi/的复合音换成/wi/,其他情况下/ɥ/成为完整元音/y/。故对于大部分使用法语的比利时人来说,enfuir(逃跑)和enfouir(掩埋)是同音词。
鼻音/ɛ̃/和/œ̃/的区别仍然保留,而在法国很多地方两种发音已经融合。因此brin(茎)和brun(棕色)对很多法国人来说是同音词,但对于比利时人却不是。
长短元音之间有明显区分。
字母“w”几乎总是读作与英语相同的/w/,也大体等于弗拉芒语的“w”;而在法国则通常如同德语一样读作/v/。例如,wagon(火车车厢)在标准法语中读作/vaɡɔ̃/,但在比利时法语中读作/waɡɔ̃/。
某些人词尾停顿音弱化,例如“d”成为“t”,“b”成为“p”,“g”成为“k”。Combined with the dropping of consonants in final consonant clusters, 导致/ɡʁɑ̃t/替代/ɡʁɑ̃d/(“grande”)和/taːp/替代/tabl/(“table”)。
某些口音,例如部分市区(尤其是布鲁塞尔和列日)和年长者口音与标准法语区别较大。如字母“h”在标准法语中不发音,但在列日及周边地区的口音中,这个字母在某些位置发音,年长者尤为明显。这种方言也以其缓慢而略似唱歌的重音著名,这一特点在Verviers以东较远地区更为强烈。


词汇
比利时法语独有的词汇被称为“Belgicisme”(法语:belgicisme)。这个名字同样适用于比利时特有的荷兰语词汇。很多人试图为这类词汇列出完整列表,以下是部分较为常见的例子:

septante表示“七十”、nonante表示“九十”,而标准法语分别表示为soixante-dix(字面意思“60+10”)和quatre-vingt-dix(“4×20+10”)。这两个词汇亦见于瑞士法语,但不像瑞士法语一样用huitante(“八十”)代替quatre-vingts (“4×20”)。事实上,这两个词尽管现在被认为是比利时或瑞士特有词汇,但在法国直到大约16世纪也仍然常用,后来才被现在的形式取代[1]。
动词savoir在表示“有能力做某事”时一般代替pouvoir;而在其他法语变体中,“savoir”只表示“知道”。因此比利时法语中Je ne sais pas dormir意思是“我睡不着”,Je ne peux pas dormir意思是“不准我睡觉”。这种用法经常导致其他法语变体使用者的困惑,他们将第一句理解为“我不知道怎么睡觉”。
一日三餐的名称不同,如下表所列。比利时、瑞士、加拿大法语的“早餐”——déjeuner源于意为“to break the fast”的动词,而标准法语中早餐名为petit déjeuner。souper在法国表示去过歌剧院、剧场或参加类似夜间活动之后的宵夜。
中文 比利时、瑞士、加拿大法语 标准法语
早饭 déjeuner petit déjeuner
午饭 dîner déjeuner
晚饭(出门前) souper dîner
宵夜(出门后) (无) souper

大量瓦隆语词汇进入比利时法语,瓦隆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例如Qu'à torate(a cognate of à bientôt,“回见”)、pèkèt (“jenever”)、barakî(类似于英式英语词chav)。
也有明显受到日耳曼语言影响的痕迹:
市长称为bourgmestre而不是标准法语的maire,受荷兰语burgemeester影响
crolle(“卷曲”、“缠绕”)受荷兰语词krul的布拉班发音影响
s'il vous plaît表示“请”或者在向他人递东西时表示“这儿”,而在标准法语中只有“请”的意思。“voilà”也表示“这儿”。与荷兰语alstublieft用法对应
sûr(来自荷兰语zuur)意为“酸味的”,而法国使用acide
dringuelle,标准法语“pourboire”,意为“小费”,源自荷兰语词汇drinkgeld,但布鲁塞尔较少用该词。

语法
日耳曼语的影响很明显

Ça me goûte,标准法语“ça me plait”,意思是“我喜欢(某种食物)”,模仿荷兰语Dat smaakt
Tu viens avec ?,标准法语“Tu m'accompagnes ?”,意思是“你和?来”,模仿荷兰语Kom je mee?
Ça tire ici(此句主要在布鲁塞尔使用),标准法语“Il y a un courant d'air”,意思是“有一股气流”,模仿比利时荷兰语Het trekt hier
pour moi + 动词的句式;例如,“Passe-moi un bic, pour moi écrire”,标准法语“Donne-moi un stylo, afin que je puisse écrire”“给我一支钢笔写字”,荷兰语语法结构(“om te +动词”)
“Qu'est-ce que c'est que ça pour un animal ?”标准法语“Quelle sorte d'animal est-ce là ?”,意思是“这动物是什么种类?” 荷兰语“Wat is dat voor een dier ?”
Une fois(原意大致相当于英语的“once”,一次,一旦)用于句中(尤其在布鲁塞尔),是荷兰语“eens”的直译,无法确切译成外文,作用只是使句子的意思更委婉,例如:“Viens une fois ici”,字面意思是“来这儿吧”。模仿比利时口音的法国人往往错误地在句末使用大量的“Une fois”。

参见
法语方言
比利时荷兰语,比利时主要口语之一,与法语和德语并为三种官方语言。
瓦隆语,一种孤立的罗曼语,与法语相似,使用于比利时。
瑞士法语

参考
1.^ von Wartburg, Walther., Französisches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Bonn, Basel, 1983.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Category:Belgian French(法文) Dictionnaire des belgicismes:比利时法语词典
Template:French dialects by continent

38 瑞士法语



地图上绿色区域代表瑞士法语区。瑞士法语(法语: français de Suisse) 指的是瑞士法语区(称作 Romandy)所说的法语。Franco-Provençal 或罗曼什语(Romansh)与瑞士法语不同,虽然它们同属罗曼语族,而且通行区域距离法语区不远。

瑞士法语与法国法语仅有些微的不同,多半是词汇上的:说瑞士法语的人可以了解说法国法语的人,而说法国法语的人听瑞士法语讲话时可能只会遇到几个不熟悉的词语。瑞士法语与法国法语的差异远小于瑞士德语与标准德语的差异。当然还是有例外的情形;不过,法语区内的方言多已消失,所以也不在流通。

瑞士法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州(cantons)之间(甚至于城镇间)使用不同的词汇,通常源于当地的区域语言或德语,因为瑞士主要是说德语。


瑞士法语与标准法语的差别
由于瑞士与法国的行政与政治系统不同,形成瑞士法语与法国法语间不少的差异。瑞士法语与比利时法语在有些语汇上与法国法语间有共同的相异处,例如:

septante 代表 70,nonante 代表 90,有时候 huitante 代表 80,与以下法国法语二十进制计数系统 ("vigesimal" French counting system) 所用的字汇不同:其中 soixante-dix (字面上意思为'六十和十')代表 70,quatre-vingt (字面上意思为'四个二十')代表 80,以及quatre-vingt-dix (字面上意思为'四个二十和十')代表 90。
déjeuner (早餐) 与 dîner (午餐) 这两个字跟比利时法语与魁北克法语中的意思相同。依照法国法语的用法,他们的意思分别为午餐及晚餐,据说是源于路易十四中午起床的缘故[来源请求];请参阅比利时法语字汇 (Belgian French vocabulary)。
以下为其他与比利时法语相异的例子:

huitante 这个字有时候用作 80,而不用法国法语的 quatre-vingts (字面上意思为'四个二十'),特别是在 Vaud、Valais 和 Fribourg 这几州;目前已不再使用 octante 这个字(源自拉丁文 octaginta)。.
canton 这个字在每个国家都代表着不同意思。
在法国,邮政信箱称为 boîte postale (BP),但是在瑞士,则叫作 case postale (CP)。
bon après-midi 用作'下午好'。

参见
法语方言
比利时法语

23  世界语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