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67阅读
  • 481回复

13 压码看电影学习法系列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外语字母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10-01-20
俄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俄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俄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russkiy yazyk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东欧、北亚和中亚
使用人數 第一语言: 约1.45亿
第二语言: 1.10亿 (1999 WA, 2000 WCD)  
排名: 8 (母语)
語系 印歐語系
波羅的-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俄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9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俄国科学院 (Институ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м. Виноградо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語言代碼
ISO 639-1: ru
ISO 639-2 rus
ISO 639-3: rus
注意:本頁包含 Unicode 的 國際音標。
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ru.skʲi jɪ.'zɨk] 听 文件-播放)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

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大大的强调。虽然很多这些前苏联的国家现在开始强调当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并且也是这些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挪威俄语是俄语和挪威语的混合语。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系属分类
3 地理分布
3.1 官方語言
4 字母
5 发音
5.1 辅音表
6 语法
7 参看
8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编辑] 系属分类
俄語是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的一種,從口語角度來看,它的近親是烏克蘭語及白俄羅斯語,都是東斯拉夫語族。在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境內很多地方,這幾種語言可以互換,在某些地方這種傳統雙語語境導致語言混合。一種東斯拉夫語言-諾夫哥羅德語雖然在15世紀或16世紀湮滅,但仍被認為在建立現代俄語中扮演重要角色。

[编辑] 地理分布

世界上使用俄語的地區
以色列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公廁內的告示牌,上有英語、希伯來語、俄語及阿拉伯語俄语是联合国和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少数民族正式语言之一(俄罗斯族使用)。直至1917年,俄语是俄羅斯帝國的唯一官方語言,但在苏联時期,每個成員共和國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俄語就成為蘇聯一體角色的語言。在1991年以後,獨立國家鼓勵了他們本國的母語,因而扭轉了俄語独大的狀況,雖則它作為全國溝通的角色不變。

在拉脫維亞,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俄語人口,主要來自兩次大戰前的俄國和前蘇聯移民。而俄語在課堂的使用依然在辯論中。而在愛沙尼亞,蘇維埃時代的移民和他們的後裔構成國家的當前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左右。

在立陶宛,俄語人口代表少於十分之一國家的整體人口。然而,大約80%波羅的海地區的人口能用基本俄語交談。而在芬蘭,曾經是俄國的一部分,仍然有幾個俄語社區。

在20世紀,俄語廣泛被華沙條約的成員學校使用,這些國家包括波蘭,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但是,年輕的一代通常都不流利,因為俄語不再在學校使用。此外,由於受到蘇聯影響,一些亞洲國家譬如老撾、越南、柬埔寨和蒙古,依然會教俄語。而在阿富汗的幾個部落,俄語仍然被使用作為混合語。

在以色列,至少750,000前蘇聯的猶太移民使用(1999 年人口調查)。以色列的新聞、網站及出版物亦经常使用俄語。

在北美洲,有相當大的俄語社區,特別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市區如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多倫多、邁阿密、芝加哥和克利夫蘭郊區的里士滿高地。單在紐約、洛杉磯俄語人口估計達50 萬人。他們發布他們自己的報紙,和居住在自足的區域(特別是在六十年代開始的移民)。

根據美國2000 年人口調查,美國有1.50%人口說俄語,即大約四百二十萬人,在美國語言的第十位。

從20世紀的初期,西歐亦有不少講俄語的移民。德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希臘、巴西和土耳其講俄語的社區共有三百萬人。

[编辑] 官方語言
俄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未得國際承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的官方語言。它也是聯合國六個官方語言之一。在俄羅斯及前蘇聯境內,對於以俄語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的人士來說,用俄語上課是熱門的選擇。

雖然俄羅斯人人口在俄羅斯佔了78%,在白俄羅斯佔10%,在哈薩克佔26%,在烏克蘭佔17%,在吉爾吉斯斯坦佔9%,在摩爾多瓦佔6%,在阿塞拜疆佔2%,在格魯吉亞佔1.5%,在亞美尼亞及塔吉克佔了不足1%,但是以俄語授課的學生在俄羅斯佔了97%,在白俄羅斯佔75%,在哈薩克佔41%,在烏克蘭佔25%,在吉爾吉斯斯坦佔21%,在摩爾多瓦佔7%,在阿塞拜疆佔7%,在格魯吉亞佔5%,在亞美尼亞及塔吉克佔2%。

儘管政府嘗試減少以俄語教授的科目,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仍然有學校以俄語教學。

[编辑] 字母
主条目:俄语字母
俄语的书写系统使用西里尔字母的修订版。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种。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震动)。此外,俄语的辅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和硬辅音,二者发音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舌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

下面是一个俄语字母表,列出了所有字母的大小写及其字母名称。

Аа
а Бб
бэ Вв
вэ Гг
гэ Дд
дэ Ее
йэ Ёё
йо Жж
жэ Зз
зэ Ии
и Йй短и
Кк
ка Лл
эль Мм
эм Нн
эн Оо
о Пп
пэ Рр
эр Сс
эс Тт
тэ Уу
у Фф
эф
Хх
ха Цц
цэ Чч
че Шш
ша Щщ
ща ъ硬音符号 Ыы
ы ь软音符号 Ээ
э Юю
йу Яя
йа

[编辑] 发音
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斯拉夫语系,但在早期历史上改变很多,大约1400年大致成型。

它有5个元音,根据前面的辅音是否发颚音(硬顎音化)写成不同的字母。典型辅音成对出现:普通型和颚音型。传统上叫做硬辅音和软辅音。(硬辅音通常軟颚音化,特别是在后元音前面,虽然在一些方言里面颚音化只局限于硬音/l/)。标准俄语基于聖彼得堡方言,有很强的重音和适度的音调变化。重音元音有一点拉长,而非重音元音倾向于减少成闭元音或者模糊元音/ə/。 俄语裏一個音節裏的聲母和韻尾最多可以含四个輔音,所以音节结构会很复杂。用公式表示如下(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 (C)(C)(C)(C)V(C)(C)(C)(C)

[编辑] 辅音表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
齿槽音 后齿槽音 上颚音 软腭音
鼻音 硬音 /m/   /n/      
软音 /mʲ/   /nʲ/      
爆破音 硬音 /p/   /b/   /t/   /d/     /k/   /g/
软音 /pʲ/   /bʲ/   /tʲ/   /dʲ/     /kʲ/*   [gʲ]
塞擦音 硬音     /ʦ/            
软音         /tɕ/        
摩擦音 硬音   /f/   /v/ /s/   /z/ /ʂ/   /ʐ/   /x/      
软音   /fʲ/   /vʲ/ /sʲ/   /zʲ/ /ɕː/*   /ʑː/*   [xʲ]      
颤音 硬音     /r/      
软音     /rʲ/      
靠近音 硬音     /l/      
软音     /lʲ/   /j/  

因为多数辅音的颚音化,俄语显得很独特,虽然 /k/, /g/, /x/ 确实有颚音化的音位变体 [kʲ, gʲ, xʲ], 只有 /kʲ/ 能被当成音素, 但它很模糊,通常不被当作独立的(唯一的的反例是最小组合"это ткёт"/"этот кот")。 颚音化意思是发辅音前和发音的时候升起舌头的中部。在 /tʲ/ 和 /dʲ/ 的情况下, 将舌头升起直到能够产生轻微的摩擦(塞擦音)。这些音:/t, d, ʦ, s, z, n 和 rʲ/ 是齿音, 发音的时候用舌头尖顶住牙齿而不是齿槽部分。

[编辑] 语法
主条目:俄语语法
俄语中的词分为10类:

有词形变化:
名词:комната(房间)
形容词:большой(大的)
数词:один(一),первый(第一)
代词:он(他),это(这个)
动词:слушать(听)
无词形变化
副词:хорошо(好)
前置词:на(在...上)
连接词:и(和)
语气词:да(是)
感叹词:ах(哎呀)
名词和形容词有单复数六格:主格(1格)、宾格(4格)、与格(3格)、属格(2格)、工具格(5格)和方位格(6格,前置格),动词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还有形动词和副动词之分。

俄语名词变格(举例说明,不完全) 格 房子 (阳性) 房间(阴性) 谁? 什么?
主格 дом комната кто что
属格 дом-а комнат-ы кого чего
与格 дом-у комнат-е кому чему
宾格 дом комнат-у кого что
工具格 дом-ом комнат-ой кем чем
方位格 (о) дом-е (о) комнат-е (о) ком (о) чём

[编辑] 参看
各地常用會話列表
俄语正字法
俄语正音法
俄式英语
中俄混合語
俄语词类
俄語語法
沃拉普克编码
俄语罗马化,非正规的俄语罗马化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俄语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俄语維基百科有此種語言版本:
   俄语维基百科使用Google自动将俄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俄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完全自由的俄语字典
MasterRussian.com - vocabulary words and phrases, tips, hand-picked links
Vasmer's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Russian language
"GRAMOTA". An educational/reference site on the Russian language, supported b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In Russian)
SIL Ethnologue Report for Russian
ODP上的俄语分类
Russian Language Groups in America
Russian Today
BBC俄語新聞
NHK俄語(Russian)廣播
俄羅斯俄語流行歌曲廣播
Virtual Russian Keyboard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俄语

历史(俄语改革) · 字母 · 语法 · 词语(动词、名词) · 正字法 · 音韵学(元音弱化) ·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 聯合國官方語言

阿拉伯语 · 汉语 · 英语 · 法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斯拉夫语族
東斯拉夫語支 白俄罗斯语 | 古东斯拉夫语 † | 古诺夫哥羅德方言 † | 俄语
卢森尼亚语 (喀尔巴阡山) | 罗塞尼亚语 † | 乌克兰语
西斯拉夫語支 捷克语 | 卡舒比语 | 迦南语 † | 下索布语 | 潘诺尼亚罗塞尼亚语
波拉布语 † | 波兰语 | 波美拉尼亚语 † | 斯洛伐克语 | 斯洛温语 †
上索布语
南斯拉夫語支 巴纳特保加利亚语 | 保加利亚语 | 教会斯拉夫语 | 马其顿语
古教会斯拉夫语 †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斯尼亚语、布涅瓦奇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 | 斯拉夫语 (希腊)
斯洛文尼亚语
其它 原始斯拉夫语 † | 俄挪语 † | 斯拉夫塞尔维亚语 † | 斯洛维奥语
† 死语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中國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話(東干語 · 晋语) · 吴语(徽語) · 粵語(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话 · 闽语(閩東語 · 閩南語 · 閩北語 · 閩中語 · 莆仙語)

緬彝語群 阿昌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柔若語 · 桑孔语 · 彝語(北 · 东 · 南 · 西 · 中 · 东南) · 載瓦語

藏語群 白马语 · 倉洛語 · 門巴語 · 藏語(卫藏 · 康巴 · 安多)

羌語支 尔苏语 · 贵琼语 · 木雅语 · 纳木义语 · 普米语 · 羌语 · 却域语 · 史兴语 · 扎坝语

嘉绒语支 尔龚语 · 嘉绒语 · 拉坞戎语

其他 阿儂語 · 白語 · 僜語(达让语 · 格曼語) · 獨龍語(独龙江 · 怒江) · 景頗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尔语 · 崩如語 · 苏龍語 · 義都語) · 土家語


侗台语系 台語支 布依語 · 傣語(版纳 · 德宏 · 红金 · 金平) · 壯語

侗水語支 標話 · 侗語 · 錦語 · 拉珈語 ·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水語 · 佯僙語

其他 布央語 · 村语 · 仡佬語 · 拉基語 · 黎語 · 臨高語 · 普標語


苗瑶语系 巴哼語 · 布努語 · 炯奈語 · 勉語(瑶语支)  · 苗語 · 畲語 · 优诺语

南亚语系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语) · 莽语 · 俫语 · 布甘话 · 克蔑话 · 宽话

南島語系 回輝話 · 其他南岛语言

阿尔泰语系 突厥語族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 西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保安語 ·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滿-通古斯語族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印歐語系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孤立語言 朝鮮語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8%AF%AD
4个分类: 东斯拉夫语支 | 俄罗斯语言 | 俄语 | 中国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10-01-20
字母
主条目:俄语字母俄语的书写系统使用西里尔字母的修订版。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手写体的区别。分为元音辅音两种。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震动)。此外,俄语的辅音还可以分为软辅音硬辅音,二者发音动作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发软辅音时,中部需要向上颚抬起。
下面是一个俄语字母表,列出了所有字母的大小写及其字母名称。
Аа
а
Бб
бэ
Вв
вэ
Гг
гэ
Дд
дэ
Ее
йэ
Ёё
йо
Жж
жэ
Зз
зэ
Ии
и
Йй短и
Кк
ка
Лл
эль
Мм
эм
Нн
эн
Оо
о
Пп
пэ
Рр
эр
Сс
эс
Тт
тэ
Уу
у
Фф
эф
Хх
ха
Цц
цэ
Чч
че
Шш
ша
Щщ
ща
ъ硬音符号Ыы
ы
ь软音符号Ээ
э
Юю
йу
Яя
йа

[编辑] 发音
俄语的语音系统发源于斯拉夫语系,但在早期历史上改变很多,大约1400年大致成型。
它有5个元音,根据前面的辅音是否发颚音(硬顎音化)写成不同的字母。典型辅音成对出现:普通型和颚音型。传统上叫做硬辅音和软辅音。(硬辅音通常軟颚音化,特别是在后元音前面,虽然在一些方言里面颚音化只局限于硬音/l/)。标准俄语基于聖彼得堡方言,有很强的重音和适度的音调变化。重音元音有一点拉长,而非重音元音倾向于减少成闭元音或者模糊元音/ə/。 俄语裏一個音節裏的聲母韻尾最多可以含四个輔音,所以音节结构会很复杂。用公式表示如下(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 (C)(C)(C)(C)V(C)(C)(C)(C)
[编辑] 辅音表
 双唇音唇齿音齿音 &
齿槽音
后齿槽音上颚音软腭音
鼻音硬音/m/ /n/   
软音/mʲ/ /nʲ/   
爆破音硬音/p/   /b/ /t/   /d/  /k/   /g/
软音/pʲ/   /bʲ/ /tʲ/   /dʲ/  /kʲ/*   [gʲ]
塞擦音硬音  /ʦ/        
软音     /tɕ/     
摩擦音硬音 /f/   /v//s/   /z//ʂ/   /ʐ/ /x/     
软音 /fʲ/   /vʲ//sʲ/   /zʲ//ɕː/*   /ʑː/* [xʲ]     
颤音硬音  /r/   
软音  /rʲ/   
靠近音硬音  /l/   
软音  /lʲ/ /j/ 

因为多数辅音的颚音化,俄语显得很独特,虽然 /k/, /g/, /x/ 确实有颚音化的音位变体 [kʲ, gʲ, xʲ], 只有 /kʲ/ 能被当成音素, 但它很模糊,通常不被当作独立的(唯一的的反例是最小组合"это ткёт"/"этот кот")。 颚音化意思是发辅音前和发音的时候升起舌头的中部。在 /tʲ/ 和 /dʲ/ 的情况下, 将舌头升起直到能够产生轻微的摩擦(塞擦音)。这些音:/t, d, ʦ, s, z, n 和 rʲ/ 是齿音, 发音的时候用舌头尖顶住牙齿而不是齿槽部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2 发表于: 2010-01-20
(简体中文) 首页改版计划正在讨论及第一阶段投票,现诚邀阁下参与。
(繁體中文) 首頁改版計劃正在討論及第一階段投票,現誠邀閣下參與。

阿拉伯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阿拉伯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08年10月1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来改善这篇条目。
阿拉伯语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发音: /alˌʕa.raˈbij.ja/
使用国家及地区 主要通行区:西亚、北非、东非
其他通行区:西非和中部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区域: 阿拉伯世界
使用人数 2.06 亿 (根据民族语, 1998年对所有方言的母语使用者统计); 2.86亿(中情局《世界概况》 2004年统计所有阿拉伯国家人口), 剔除其他国家的阿拉伯少数用者和双语使用者  
排名: 5 (母语); 排名稍前于葡萄牙语和孟加拉语
语系 亚非语系
闪米特语族
  中闪米特语支
   South Central Semitic
    阿拉伯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28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际组织
管理机构: 埃及: Academy of the Arabic Language
语言代码
ISO 639-1: ar
ISO 639-2 ara
ISO 639-3: ara – 标准阿拉伯语  


绿色-唯一官方语言, 蓝色- 官方语言之一 (在伊拉克,库尔德语是第二语言。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阿拉伯语(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即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主要通行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现为27个亚非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二亿一千万人,同时阿拉伯语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阿拉伯语因分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都有其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为准。

目录 [隐藏]
1 语音系统
2 历史
3 特点
4 宗教意义
5 字母
6 外部链接


[编辑] 语音系统
阿拉伯语辅音音位   唇音 齿间音 舌尖音 咽化舌尖音 舌面音 舌根音 小舌音 咽音 喉音
鼻音 m   n            
塞音 清     t t̴   k q   ʔ
浊 b   d d̴ dʒ¹        
擦音 清 f θ s s̴ ʃ x   ħ h
浊   ð z ð̴   ɣ   ʕ  
边音     l²            
颤音     r            
半元音         j w      

[dʒ] 在埃及的方言中是舌根塞音 [g]。在北非的许多地区和黎巴嫩,这个音位读作 [ʒ] 。
[l] 在神的名字中(/ʔallaːh/)读作[l̴]。
[编辑] 历史
阿拉伯语源自古语言闪米特语,从公元6世纪开始便有古阿拉伯语的文献,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伊斯兰帝国的扩张,及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传入其他国家,阿拉伯语完全取代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从前使用的语言。许多语言学家认为阿语是闪语系中最接近闪米特祖语的。

[编辑] 特点
阿语依照各国、各地的不同存在方言,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沿海,阿语有若干方言,这些方言统称为南阿拉伯语,南阿拉伯语与北阿拉伯语差异之大以至人们认为是一门独立语言。另外西北非的马格里布方言和中东方言交谈也不能互相理解。但各个方言区的人能采用《古兰经》使用的古典阿拉伯语(文言文)作为标准,进而沟通。

使用较多的方言有埃及方言、叙利亚方言及伊拉克方言。由于埃及的电影业(及相关行业)较之其他阿拉伯国家比较发达。所以,埃及方言通过电影等形式传播到阿拉伯各地。

阿拉伯语的标准形式称作夫斯哈(الفصحى‎),使得各地住民能够交流。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编辑] 宗教意义
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通用语言,《古兰经》是以古典阿拉伯语撰写的,回教徒传统上认为古兰经是不可能准确翻译的,有些教徒甚至认为试图翻译经文是不应该的。

虽然阿语与回教关系密切,但许多穆斯林并不会说阿拉伯语,他们之中大多数都会阅读阿拉伯文字。 在很多中国穆斯林聚居区所使用的汉语中,有很多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单词。如“赛摆布”——“缘由”的意思,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سبب”

[编辑] 字母
参见: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文字(字母)源于古代的阿拉米文字,可能从古埃及文字的一种变体演变而来;阿语书写分为草体和楷体,书写方向从右至左。阿语字母28个,全部为辅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但这些符号通常是省略,只在初级启蒙书中和《古兰经》版本中出现。另外世界上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有波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一部分突厥语、柏柏尔语以及中国境内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阿拉伯语使用Google自动将阿拉伯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阿拉伯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在没有arabic输入法的电脑上可以输入arabic字体的在线arabic输入键盘
华人学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字和读书追猎在线与MP3 音像
BBC阿拉伯语
CNN阿拉伯语
伊斯兰使命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 联合国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 · 汉语 · 英语 · 法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阿拉伯语维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9%98%BF%E6%8B%89%E4%BC%AF%E8%AF%AD
3个分类: 闪米特语族 | 阿拉伯语 | 伊拉克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3 发表于: 2010-01-20
区,现为27个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超过二亿一千万人,同时阿拉伯语为全世界穆斯林宗教语言。阿拉伯语因分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都有其方言,而“标准”阿拉伯语则是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为准。
目录
[隐藏]

[编辑] 语音系统
阿拉伯语辅音音位
 唇音齿间音舌尖音咽化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小舌音咽音喉音
鼻音m n      
塞音  t kq ʔ
b ddʒ¹    
擦音fθsʃx ħh
 ðzð̴ ɣ ʕ 
边音  l²      
颤音  r      
半元音    jw   

  1. [dʒ] 在埃及的方言中是舌根塞音 [g]。在北非的许多地区和黎巴嫩,这个音位读作 [ʒ] 。
  2. [l] 在神的名字中(/ʔallaːh/)读作[l̴]。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4 发表于: 2010-01-20
(简体中文) 首页改版计划正在讨论及第一阶段投票,现诚邀阁下参与。
(繁體中文) 首頁改版計劃正在討論及第一階段投票,現誠邀閣下參與。

阿拉伯字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阿拉伯字母

类型 辅音音素文字 (维吾尔语、库尔德语等为全音素文字)
语言 阿拉伯文、波斯文、乌尔都文、库尔德文、普什图文、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尔都语等
使用时期 公元5世纪至今
母书写系统 原始迦南字母
腓尼基字母
亚兰字母
纳巴泰字母或古叙利亚字母
阿拉伯字母

Unicode范围 U+0600至U+06FF

U+0750至U+077F(补充)
U+FB50至U+FDCF、U+FDF0至U+FDFF(表现形式A)


U+FE70至U+FEFF(表现形式B)
ISO 15924 Arab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阿拉伯字母
ﺍ ﺏ ﺕ ﺙ ﺝ ﺡ ﺥ
ﺩ ﺫ ﺭ ﺯ ﺱ ﺵ ﺹ
ﺽ ﻁ ﻅ ﻉ ﻍ ﻑ ﻕ
ﻙ ﻝ ﻡ ﻥ هـ ﻭ ﻱ
历史 · 转写
附加符号 · ء
数字
显示▼隐藏▲字母历史

青铜中期文化时期 前19-15世纪
乌加里特字母 前15世纪
原始迦南字母 前15世纪
腓尼基字母 前12世纪
古希伯来字母 前10世纪
撒马利亚字母 前6世纪
亚兰字母 前9世纪
佉卢文 前4世纪
婆罗米文 前6世纪
婆罗米系文字
天城文 13世纪
孟加拉文 11世纪
僧伽罗文 8世纪
悉昙文
藏文字母 7世纪
八思巴字 13世纪
泰语字母 13世纪
希伯来字母 前3世纪
古叙利亚字母 前2世纪
纳巴泰字母 前2世纪
阿拉伯字母 4世纪
阿维斯塔字母 4至6世纪
希腊字母 前9世纪
埃特鲁斯坎字母 前8世纪
拉丁字母 前7世纪
卢恩字母 2世纪
欧甘文字 4世纪
哥特字母 4世纪
亚美尼亚字母 405年
格拉哥里字母 862年
西里尔字母 10世纪
伊比利亚文字 前6世纪
南阿拉伯字母 前9世纪
吉兹字母 前5至6世纪



麦罗埃文 前3世纪

谚文 1444年

注音符号 1913年

完整系谱

本模板:查看 • 讨论 • 编辑 • 历史


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国家阿拉伯语字母为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类似于希伯来文,除了阿拉伯语之外,世界上(尤其是伊斯兰教势力比较兴盛的地区)尚有别的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如波斯语、达里语、中国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等。在中国,回族地区偶尔也用阿拉伯字母记写汉语,这叫做“小儿锦”。


阿拉伯字母本身不包含短元音,所以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达里语、普什图语等语言的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所以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的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语言通过修改阿拉伯字母,使得所有的元音均可表示出来,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再从文中推测读音,例如维吾尔语。


阿拉伯字母属于亚兰字母体系,共有28个表示辅音的字母,通常在《古兰经》,幼儿读物,或者给外国人阅读的书籍中才加元音符号。

阿拉伯语是连续书写的,这不同于每个文字都单独书写的象形文字。这意味着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在阿拉伯字母中,两个相同辅音相连,并且一个读静音的时候,则在该字母上使用一个tashdeed(类似于w的符号)表明,称为叠音。

《古兰经》是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古典阿拉伯语书写的,请参看阿拉伯书法。

目录 [隐藏]
1 字母表
2 阿拉伯数字
3 连字符
4 Unicode 编码
5 参见
6 外部链接


[编辑] 字母表
上下文形式 名字 转写 音值(IPA)
独立 尾部 中部 首部
ا‎ ﺎ‎ ﺎ‎ ا‎ ʾalif ʾ / ā 多种多样,包括 /aː/
ﺏ‎ ـب‎ ـبـ‎ بـ‎ bāʾ b /b/, 也在某些借词中读作 /p/
ﺕ‎ ـت‎ ـتـ‎ تـ‎ tāʾ t /t/
ﺙ‎ ـث‎ ـثـ‎ ثـ‎ ṯāʾ ṯ /θ/
ﺝ‎ ـج‎ ـجـ‎ جـ‎ ǧīm ǧ (也写为 j, g) [ɡ~dʒ~ʒ]
ﺡ‎ ـح‎ ـحـ‎ حـ‎ ḥāʾ ḥ /ħ/
ﺥ‎ ـخ‎ ـخـ‎ خـ‎ ḫāʾ ḫ (也写为 kh, x) /x/
ﺩ‎ ـد‎ ـد‎ د‎ dāl d /d/
ﺫ‎ ـذ‎ ـذ‎ ذ‎ ḏāl ḏ (也写为 dh, ð) /ð/
ﺭ‎ ـر‎ ـر‎ ر‎ rāʾ r /r/
ﺯ‎ ـز‎ ـز‎ ز‎ zāy z /z/
ﺱ‎ ـس‎ ـسـ‎ سـ‎ sīn s /s/
ﺵ‎ ـش‎ ـشـ‎ شـ‎ šīn š (也写为 sh) /ʃ/
ﺹ‎ ـص‎ ـصـ‎ صـ‎ ṣād ṣ /sˁ/
ﺽ‎ ـض‎ ـضـ‎ ضـ‎ ḍād ḍ /dˁ/
ﻁ‎ ـط‎ ـطـ‎ طـ‎ ṭāʾ ṭ /tˁ/
ﻅ‎ ـظ‎ ـظـ‎ ظـ‎ ẓāʾ ẓ [ðˁ~zˁ]
ﻉ‎ ـع‎ ـعـ‎ عـ‎ ʿayn ʿ /ʕ/
ﻍ‎ ـغ‎ ـغـ‎ غـ‎ ġayn ġ (也写为 gh) /ɣ/ (在很多借词中读作 /ɡ/)
ف‎ ـف‎ ـفـ‎ فـ‎ fāʾ f /f/, 也在一些借词中读作 /v/
ﻕ‎ ـق‎ ـقـ‎ قـ‎ qāf q /q/
ﻙ‎ ـك‎ ـكـ‎ كـ‎ kāf k /k/
ﻝ‎ ـل‎ ـلـ‎ لـ‎ lām l /l/, (只在 Allah 中读作 [lˁ])
ﻡ‎ ـم‎ ـمـ‎ مـ‎ mīm m /m/
ن‎ ـن‎ ـنـ‎ نـ‎ nūn n /n/
ﻩ‎ ـه‎ ـهـ‎ هـ‎ hāʾ h /h/
ﻭ‎ ـو‎ ـو‎ و‎ wāw w / ū /w/ / /uː/, 有时在借词中读作 /u/, /o/ 和 /oː/
ﻱ‎ ـي‎ ـيـ‎ يـ‎ yāʾ y / ī /j/ / /iː/, 有时在借词中读作 /i/, /eː/ 和 /e/

[编辑] 阿拉伯数字
有两套数字体系:标准阿拉伯语数字和东阿拉伯语数字,使用于书写阿拉伯语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

标准阿拉伯语数字   东阿拉伯语数字
٠ 0 ۰ 0
١ 1 ۱ 1
٢ 2 ۲ 2
٣ 3 ۳ 3
٤ 4 ۴ 4
٥ 5 ۵ 5
٦ 6 ۶ 6
٧ 7 ۷ 7
٨ 8 ۸ 8
٩ 9 ۹ 9

[编辑] 连字符
ﷺ (Sall-allahu alayhi wasallam) - ﷲ (Allah)

[编辑] Unicode 编码
阿拉伯字母
Unicode.org chart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060x ؀ ؁ ؂ ؃     ؆ ؇ ؈ ؉ ؊ ؋ ، ؍ ؎ ؏
U+061x ؐ ؑ ؒ ؓ ؔ ؕ ؖ ؗ ؘ ؙ ؚ ؛     ؞ ؟
U+062x   ء آ أ ؤ إ ئ ا ب ة ت ث ج ح خ د
U+063x ذ ر ز س ش ص ض ط ظ ع غ ػ ؼ ؽ ؾ ؿ
U+064x ـ ف ق ك ل م ن ه و ى ي ً ٌ ٍ َ ُ
U+065x ِ ّ ْ ٓ ٔ ٕ ٖ ٗ ٘ ٙ ٚ ٛ ٜ ٝ ٞ  
U+066x ٠ ١ ٢ ٣ ٤ ٥ ٦ ٧ ٨ ٩ ٪ ٫ ٬ ٭ ٮ ٯ
U+067x ٰ ٱ ٲ ٳ ٴ ٵ ٶ ٷ ٸ ٹ ٺ ٻ ټ ٽ پ ٿ
U+068x ڀ ځ ڂ ڃ ڄ څ چ ڇ ڈ ډ ڊ ڋ ڌ ڍ ڎ ڏ
U+069x ڐ ڑ ڒ ړ ڔ ڕ ږ ڗ ژ ڙ ښ ڛ ڜ ڝ ڞ ڟ
U+06Ax ڠ ڡ ڢ ڣ ڤ ڥ ڦ ڧ ڨ ک ڪ ګ ڬ ڭ ڮ گ
U+06Bx ڰ ڱ ڲ ڳ ڴ ڵ ڶ ڷ ڸ ڹ ں ڻ ڼ ڽ ھ ڿ
U+06Cx ۀ ہ ۂ ۃ ۄ ۅ ۆ ۇ ۈ ۉ ۊ ۋ ی ۍ ێ ۏ
U+06Dx ې ۑ ے ۓ ۔ ە ۖ ۗ ۘ ۙ ۚ ۛ ۜ ۝ ۞ ۟
U+06Ex ۠ ۡ ۢ ۣ ۤ ۥ ۦ ۧ ۨ ۩ ۪ ۫ ۬ ۭ ۮ ۯ
U+06Fx ۰ ۱ ۲ ۳ ۴ ۵ ۶ ۷ ۸ ۹ ۺ ۻ ۼ ۽ ۾ ۿ

[编辑] 参见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语字母表的Unicode编码
[编辑] 外部链接
阿拉伯语书写和书法
关于阿拉伯语的文章
阿拉伯语字母和书法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9%98%BF%E6%8B%89%E4%BC%AF%E5%AD%97%E6%AF%8D
3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字母 | 阿拉伯语查看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5 发表于: 2010-01-20
字母表
上下文形式名字转写音值(IPA)
独立尾部中部首部
ا‎ﺎ‎ﺎ‎ا‎ʾalifʾ / ā多种多样包括 /aː/
ﺏ‎ـب‎ـبـ‎بـ‎bāʾb/b/, 也在某些借词中读作 /p/
ﺕ‎ـت‎ـتـ‎تـ‎tāʾt/t/
ﺙ‎ـث‎ـثـ‎ثـ‎ṯāʾ/θ/
ﺝ‎ـج‎ـجـ‎جـ‎ǧīmǧ (也写为 j, g)[ɡ~dʒ~ʒ]
ﺡ‎ـح‎ـحـ‎حـ‎ḥāʾ/ħ/
ﺥ‎ـخ‎ـخـ‎خـ‎ḫāʾ (也写为 kh, x)/x/
ﺩ‎ـد‎ـد‎د‎dāld/d/
ﺫ‎ـذ‎ـذ‎ذ‎ḏāl (也写为 dh, ð)/ð/
ﺭ‎ـر‎ـر‎ر‎rāʾr/r/
ﺯ‎ـز‎ـز‎ز‎zāyz/z/
ﺱ‎ـس‎ـسـ‎سـ‎sīns/s/
ﺵ‎ـش‎ـشـ‎شـ‎šīnš (也写为 sh)/ʃ/
ﺹ‎ـص‎ـصـ‎صـ‎ṣād/sˁ/
ﺽ‎ـض‎ـضـ‎ضـ‎ḍād/dˁ/
ﻁ‎ـط‎ـطـ‎طـ‎ṭāʾ/tˁ/
ﻅ‎ـظ‎ـظـ‎ظـ‎ẓāʾ[ðˁ~zˁ]
ﻉ‎ـع‎ـعـ‎عـ‎ʿaynʿ/ʕ/
ﻍ‎ـغ‎ـغـ‎غـ‎ġaynġ (也写为 gh)/ɣ/ (在很多借词中读作 /ɡ/)
ف‎ـف‎ـفـ‎فـ‎fāʾf/f/, 也在一些借词中读作 /v/
ﻕ‎ـق‎ـقـ‎قـ‎qāfq/q/
ﻙ‎ـك‎ـكـ‎كـ‎kāfk/k/
ﻝ‎ـل‎ـلـ‎لـ‎lāml/l/, (只在 Allah 中读作 [lˁ])
ﻡ‎ـم‎ـمـ‎مـ‎mīmm/m/
ن‎ـن‎ـنـ‎نـ‎nūnn/n/
ﻩ‎ـه‎ـهـ‎هـ‎hāʾh/h/
ﻭ‎ـو‎ـو‎و‎wāww / ū/w/ / /uː/, 有时在借词中读作 /u/, /o/ /oː/
ﻱ‎ـي‎ـيـ‎يـ‎yāʾy / ī/j/ / /iː/, 有时在借词中读作 /i/, /eː/ /e/

[编辑] 阿拉伯数字
有两套数字体系:标准阿拉伯语数字和东阿拉伯语数字,使用于书写阿拉伯语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
标准阿拉伯语数字 东阿拉伯语数字
٠0۰0
١1۱1
٢2۲2
٣3۳3
٤4۴4
٥5۵5
٦6۶6
٧7۷7
٨8۸8
٩9۹9

[编辑] 连字符
(Sall-allahu alayhi wasallam) - (Allah)
[编辑] Unicode 编码
阿拉伯字母
Unicode.org chart (PDF)
 0123456789ABCDEF
U+060x؀؁؂؃  ؆؇؈؉؊؋،؍؎؏
U+061xؘؙؚؐؑؒؓؔؕؖؗ؛  ؞؟
U+062x ءآأؤإئابةتثجحخد
U+063xذرزسشصضطظعغػؼؽؾؿ
U+064xـفقكلمنهوىيًٌٍَُ
U+065xِّْٕٖٜٓٔٗ٘ٙٚٛٝٞ 
U+066x٠١٢٣٤٥٦٧٨٩٪٫٬٭ٮٯ
U+067xٰٱٲٳٴٵٶٷٸٹٺٻټٽپٿ
U+068xڀځڂڃڄڅچڇڈډڊڋڌڍڎڏ
U+069xڐڑڒړڔڕږڗژڙښڛڜڝڞڟ
U+06Axڠڡڢڣڤڥڦڧڨکڪګڬڭڮگ
U+06Bxڰڱڲڳڴڵڶڷڸڹںڻڼڽھڿ
U+06Cxۀہۂۃۄۅۆۇۈۉۊۋیۍێۏ
U+06Dxېۑےۓ۔ەۖۗۘۙۚۛۜ۝۞۟
U+06Exۣ۠ۡۢۤۥۦۧۨ۩۪ۭ۫۬ۮۯ
U+06Fx۰۱۲۳۴۵۶۷۸۹ۺۻۼ۽۾ۿ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6 发表于: 2010-01-20
(简体中文) 首页改版计划正在讨论及第一阶段投票,现诚邀阁下参与。
(繁體中文) 首頁改版計劃正在討論及第一階段投票,現誠邀閣下參與。

日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日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条目或章节存有多项争议或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需要补充更多来源。自2009年12月起标示本模板。

准确性有争议。自2009年12月起标示本模板。

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专家参与编辑。自2009年12月起标示本模板。


此条目或章节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日文、日本文字、日本语、日本话重定向到此,关于日本固有词汇,另参见和语、日本语言。
日语
使用国家及地区 日本等(参考#分布一节)  
区域: 东亚、大洋洲
使用人数 约1.3亿  
排名: 9
语系 有争议,有属于阿尔泰语系或孤立语言等多种论点
日本语族
  日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日本(参见#分布)
管理机构: 无
日本:文化厅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
(事实上)
语言代码
ISO 639-1: ja
ISO 639-2 jpn
ISO 639-3: 两者之一
jpn – 日语
ojp – 中古日语
注意:本页包含 Unicode 的 国际音标。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日本語
假名 にほんご
罗马字 Nihongo
日语(日本語、[[Media:Ja-nihongo.ogg|发音:にほんご]] 文件-播放),是一种主要为日本列岛上大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日本的官方语言。其语言系属有争议,有人认为[谁?]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扶余语系或日本语系。

日语复杂的书写系统是其一大特征,其书写系统包括了日语汉字(大多数的汉字又有音读及训读两种念法)、平假名、片假名三种文字系统,同时也可以以日语罗马字转写为拉丁字母。在音韵方面,除了促音“っ”和拨音“ん”外,开音节(open syllable)语言的特征强烈,且具有音拍(mora)。在重音方面,属于音高重音(pitch accent)。在语序方面,句子由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构成,属于主宾谓结构,且是具代表性的话题优先语言之一。在形态学(morphology)上,属于黏着语。

在语汇方面,除了自古传下来的和语外,还有中国传入的汉字词。近来由各国传入的外来语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在对人表现上,日语显得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等的区别,以及发达的敬语体系。而在方言的部份,以日本东部及西部两者间的差异较大,称为关东方言和关西方言。此外,对于失聪者,有对应日语文法及音韵系统的日本手语存在。

目录 [隐藏]
1 分布
2 日语书写系统
2.1 假名
2.2 浊音和半浊音
2.3 拗音
2.4 促音
2.5 长音
2.6 拨音
2.7 假名的演变
3 音韵
3.1 元音
3.2 辅音
4 日语的词类
4.1 体言
4.2 用言
4.3 其他词类
5 日语的词汇
5.1 词汇的种类
5.2 拟声和拟态词
5.3 敬语
5.4 方言
6 日语的结构
6.1 书写
6.2 句子的结构
6.3 动词的时态
6.4 词语的活用
7 日语的系属
8 辞典
9 参看
10 参考资料
11 外部链接


[编辑] 分布
日语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日本国内。虽然不论是日本国内或国外都没有做过有关日语人口数的调查,但一般是按照日本人口计算的。

在日本国内,法令上并没有正式规定日语为日本的官方语言或国家语言,但《裁判所法》(裁判所即法院)第74条规定:“裁判所,使用日本语”[1]。此外,在《文字及活字文化振兴法》中已将“日语”与“国语”同等看待(第三条第二款:“要振兴文字及活字文化,必须充分的体认到‘国语’是日本文化的基石。”、第九条:“国家,应当尽可能...(中略)...支援将‘日语’的出版物翻译为外国语言...”[2])。此外,各级学校的“国语科”所教授的内容是日语。

在日本国外,主要使用日语的有中南美洲(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及巴拉圭等)和夏威夷等地区的日本人移民[3][4][5],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在经过三、四代以后就不再说日语了[6]。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强迫接受日本统治长达50年的台湾,因皇民化政策期间,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要学习日语,且在台湾使用的台湾闽南语(台语)、客家话及台湾原住民(日本人合称为高砂族)等12族语言也含有大量的日语词汇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日本曾统治的地区,主要包括朝鲜半岛、台湾、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如(满洲、香港)、库页岛及南洋群岛(现在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马绍尔群岛及密克罗尼西亚),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当时曾受过日语教育者能够使用日语[7]。

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韩国约90万人,中国约40万人,澳大利亚约40万人,亚洲及大洋州地区总计算约235万人。而有进行日语教育的国家,约有120个。同时,在日本国内的日语学习者,约10万人至13万人。

[编辑] 日语书写系统

日语书写系统

汉字

假名

平假名
片假名
使用

振假名
送假名
万叶假名
变体假名
罗马字

平文式罗马字
训令式罗马字
主条目:日语书写系统
现代日语的书写系统包括假名、汉字和罗马字,另外日语的音节以时间单位摩拉(モーラ,又叫作拍)作为分隔。

[编辑] 假名
假名为日语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和万叶假名、变体假名几种类型。万叶假名现已不再使用,但是是前两者的雏形。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与片假名各有46个清音,分别一一对应。除此之外还有浊音、半浊音、拗音、促音等变化。

平假名为汉字草书的变形,片假名为汉字部首或汉字的一部分的变形,一般情况下两者有各自的使用范围。

下面是以五十音顺排列的日语假名,其他的排列方式还有伊吕波顺。每个单元格中,左边为平假名,右边为片假名,上方为其罗马字(平文式)。

a i u e o
a
あ ア i
い イ u
う ウ e
え エ o
お オ
K ka
か カ ki
き キ ku
く ク ke
け ケ ko
こ コ
S sa
さ サ shi
し シ su
す ス se
せ セ so
そ ソ
T ta
た タ chi
ち チ tsu
つ ツ te
て テ to
と ト
N na
な ナ ni
に ニ nu
ぬ ヌ ne
ね ネ no
の ノ
H ha
は ハ hi
ひ ヒ fu
ふ フ he
へ ヘ ho
ほ ホ
M ma
ま マ mi
み ミ mu
む ム me
め メ mo
も モ
Y ya
や ヤ - yu
ゆ ユ - yo
よ ヨ
R ra
ら ラ ri
り リ ru
る ル re
れ レ ro
ろ ロ
W wa
わ ワ - - - wo(o)
を ヲ
N n
ん ン

其中,yi、ye、wi(ゐ)、wu、we(ゑ)五个假名由于口语的变更已经不使用了。wo(を)的发音和 o(お)完全相同。

五十音中的各假名,都可大致按照各假名对应的平文式罗马字发音;除了ra行不读作/r/反而更靠近/l/之外,应使用英语的拼写读音规律。然而具体的发音亦不完全相同,详见下面音韵一节。

[编辑] 浊音和半浊音
浊音主要是在清音的右上角添加两点(゛、点々、濁点、或濁 ら)表示、而ha行假名加上一个圆圈(゜、半濁点、或丸)表示半浊音。

A I U E O
G ga
が ガ gi
ぎ ギ gu
ぐ グ ge
げ ゲ go
ご ゴ
Z za
ざ ザ ji
じ ジ zu
ず ズ ze
ぜ ゼ zo
ぞ ゾ
D da
だ ダ di
ぢ ヂ du
づ ヅ de
で デ do
ど ド
B ba
ば バ bi
び ビ bu
ぶ ブ be
べ ベ bo
ぼ ボ
P pa
ぱ パ pi
ぴ ピ pu
ぷ プ pe
ぺ ペ po
ぽ ポ

[编辑] 拗音
日语中使用i列假名加小写ゃ、ゅ、ょ来表示硬腭音,称作拗音。

ya yu yo
K kya
きゃ キャ kyu
きゅ キュ kyo
きょ キョ
S sha
しゃ シャ shu
しゅ シュ sho
しょ ショ
T cha
ちゃ チャ chu
ちゅ チュ cho
ちょ チョ
N nya
にゃ ニャ nyu
にゅ ニュ nyo
にょ ニョ
H hya
ひゃ ヒャ hyu
ひゅ ヒュ hyo
ひょ ヒョ
M mya
みゃ ミャ myu
みゅ ミュ myo
みょ ミョ
R rya
りゃ リャ ryu
りゅ リュ ryo
りょ リョ
G gya
ぎゃ ギャ gyu
ぎゅ ギュ gyo
ぎょ ギョ
Z ja
じゃ ジャ ju
じゅ ジュ jo
じょ ジョ
B bya
びゃ ビャ byu
びゅ ビュ byo
びょ ビョ
P pya
ぴゃ ピャ pyu
ぴゅ ピュ pyo
ぴょ ピョ

在片假名中,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列的假名加小写 ァ、ィ、ゥ、ェ、ォ、ヮ来表达外国文字读音。

a i u e o
Y    ye
イェ  
W  wi
ウィ  we
ウェ wo
ウォ
V va
ヴァ vi
ヴィ vu
ヴ ve
ヴェ vo
ヴォ
S  si
スィ    
Z  zi
ズィ    
Sh    she
シェ  
J    je
ジェ  
Ch    che
チェ  
T  ti
ティ tu
トゥ  
D  di
ディ du
ドゥ  
Ts tsa
ツァ tsi
ツィ  tse
ツェ tso
ツォ
F fa
ファ fi
フィ  fe
フェ fo
フォ
Sy   syu
スュ  
Zy   zyu
ズュ  
Ty   tyu
テュ  
Dy   dyu
デュ  
Fy   fyu
フュ  fyo
フョ
Kw kwa
クヮ kwi
クィ  kwe
クェ kwo
クォ
Gw gwa
グヮ gwi
グィ  gwe
グェ gwo
グォ

注:以前“v”音也曾经在 わ行的片假名上加浊点来表示:ヷ = va,ヸ = vi,ヹ = ve,ヺ = vo,但这种写法现在已经被废止了。

[编辑] 促音
使用小体书写的平假名“っ”或片假名“ッ”表示音节突然中断,前一拍的末尾添加后一拍开头的辅音,形成一个促音。促音是一个单独的音节,在念的时候虽然不发音,但是要停顿。

促音通常是中古汉语入声字的残留、在罗马字中则以重复下一字之子音(若无子音、使用h)为表记。例:
“日本”=“日”+“本”;“日”=“にち”(nichi)、“本”=“ほん”(hon)。
当把“日”和“本”放在一起念的时候,“日”的后半个音节“ち”(chi)变为促音。由于过去的日语有过p变h的变化,所以“本”的发生半浊音变化,念为“p”。所以“日本”的日文念法由“にちほん”(Nichi-hon)缩简为“にっぽん”(Nippon念Ni.p-po.n)。

[编辑] 长音
日语中有长音,即该假名的元音被拉长为2拍。

使用平假名时,当跟在后面的字母与前一个字母属于同一段时,前面的字母的元音就会变成长音,如おばあさん (お婆さん,obaasan,奶奶)。另外,“e”段字母的后面的“i”及“o”段字母的后面“u”也用来表明长音,发音应为“oo”、“ee”,而不是“ou”、“ei”。例如 けいさつ (警察,keisatsu,警察) 和 しょうねん (少年,shounen,少年),ke与sho的音都要拉长为2拍。

使用片假名时,长音大多使用“ー”来表示。例如:スクール(學校,sukuuru,学校)

转写罗马字时,长音可以直接加上后接假名对应的英文字母,或在延长的元音上加上一横或一个尖头表示。所以 けいさつ = keisatsu/kēsatsu/kêsatsu、しょうねん = shounen/shōnen/shônen。另外,汉字词中的带-ng鼻音韵尾的词,在转变为日语词汇时也多以长音的形式出现,如 けいさつ (警察)。

要说明的是,日本的一些专用名称,比如东京、大阪、京都,由于它们的名字在英文里已经用了很长时间,所以它们的罗马字的长音一般不特别表示;要表示也只会在字母上方加横线或尖头,如,在写罗马字时,とうきょう (東京) = Tokyo/Tōkyō/Tôkyô,但不是 Toukyou。同样的道理,おおさか (大阪) = Osaka/Ōsaka/Ôsaka,但不是 Oosaka;きょうと (京都) = Kyoto/Kyōto/Kyôto,但不是 Kyouto。

但如是姓氏,将之转化为罗马字时,除上述所说在用横线或尖头外,基本上日本人是会利用“h”来分之为长音。例如:大庭(おおば)将会转化为 Ohba,大野(おおの)将会转成 Ohno。

[编辑] 拨音
拨音ん、ン(n)不出现在词头,但要有一拍的发音长度。受其后面音节的影响,其读音也不同。

在ta行、da行、ra行、na行的音节前发/n/音,如みんな(皆,minna,大家)
在pa行、ba行、ma行音节前发/m/音,如しんぶん(新聞,shinbun,报纸)
在ka行、ga行音节前面发/ŋ/音,如でんき(電気,denki,电灯)
[编辑] 假名的演变
日本最早出现文字的文物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那时的日本学者使用汉字来给日语表音、称为“训读”。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了万叶假名、最早出现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这种方式借用了汉语的表音功能而舍弃了其结构性、再加上汉语没有词形的活用和缺少助动词、在公元9世纪先后创造了以汉字正体为蓝本的片假名和以汉字草体为蓝本的平假名、将日本的文字彻底进化到表记文字的时代。

[编辑] 音韵
主条目:日语音韵体系
[编辑] 元音
日语中的元音只有5个,以“あ・い・う・え・お”这五个假名来表示。音韵学上,其发音接近

[a] [ɯ] [e] [o]

“う”与英语中的 不同,是非圆唇元音。但西日本方言中的“う”以及在唇音之后的发音接近圆唇元音。文末的“です”“ます”等尾音会清化、听起来会像[des] [mas]。此外,当元音“い”“う”夹在清音之间,中间的“い”“う”会清化、声带此时不会振动。

[编辑] 辅音
辅音方面,有清音-“か・さ・た・な・は・ま・や・ら・わ行”的辅音、浊音-“が・ざ・だ・ば行”的辅音、半浊音-“ぱ行”的辅音。

双唇音 齿龈音 齿龈后音 硬颚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p b t d   k g  
塞擦音  ʦ ʣ ʨ ʥ    
擦音 ɸ s z ɕ (ʑ) (ç)  h
鼻音 m n   (ŋ)  
闪音   ɺ̠    
近音    j ɰ  

[编辑] 日语的词类
把单词按其意义、型态或职能加以分类所得的种别叫做词类(品词;ひんし)、一般分成十二种。

[编辑] 体言
名词和数词总称体言,可以做句子的主语、补语、宾语、也可以和断定助动词结合起来作谓语,没有语尾变化。

名词:表示事物名称的单词。如:日本(日本)、私(我)、彼(他)等。
数词:数目的称呼叫做数词。如:一、二、三等。
[编辑] 用言
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总称用言。用言可以独立作谓语,也可以独立作定语(连体修饰语)或状语(连用修饰语),不过根据后面所接续的助词,必须改变语尾,即活用。

动词:表示事物的存在、动作或临时状态。如:洗う(洗)、ある(存在、有)等。
形容词:说明体言的性质或固定状态。如:広い(宽敞的)、いい(好的)等。
形容动词:功用与形容词相同、但是语尾变化与形容词不同、是后来从名词(尤其是汉语名词)和日语固有的词根派生而来。如:静かだ(安静的)、にぎやかだ(热闹的)等。
[编辑] 其他词类
连体词:只能加在体言前作修饰、如:この(这个)、その、あの(那个)
副词:修饰用言的状态、程度、形容词与形容动词经由语尾变化可以变成副词、如:少し(稍微)、とても(很、非常)等。
接续词:在句与句之中作为承先启后的作用。如:そして(然后、所以)さらに(而且)
接头词与接尾词:接在在单词前或后,给单辞附上一些特殊意义;如:お(表尊敬的接头词)、さん(表尊敬的人名结尾词)等。
助词:日语最重要的词类、决定在句中的地位、和其他单词的关系、句子的时态、或是表示特殊的意义,现代日语有三十几个助词,大多是由一两个音节组成,日语的一个句子就是由单词后面附上助词,依照大概的顺序组合而成。如:は(分开主语和谓语)、を(表动词的受语)
助动词:接续在动词后面,给动词增添特殊意义或是派生成被动、使役动词,接续时前面的动词语尾必须变化,而有些助动词本身也会有语尾变化。如られる(代表被动)、ない(代表否定)
[编辑] 日语的词汇
[编辑] 词汇的种类
日语的词汇可以分为四类: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和語
假名 わご
罗马字 Wago
和語:日本民族原来的词汇,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动词和具象的名词。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漢語
假名 かんご
罗马字 Kango
漢語:吸收并改造中文的词汇,当中包括和制汉语。大部分与中文意思相同或相近,一小部分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主要是抽象词汇和意义明确的词汇。日本的政府公文和报纸刊物大量使用汉字。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外来語
假名 がいらいご
罗马字 Gairaigo
外来語:主要是英语,也有来自其他语种的。各个语种在日语中词汇的侧重面也不同。
葡萄牙语:主要是生活方面的词汇。
荷兰语:主要是科学技术和日用品方面的词汇,还有航海、度量衡方面的。
法语:最初是军队用语,以后多是艺术、服饰、饮食方面的。
德语:主要是学术方面的,特别是哲学和医学方面的。
意大利语:主要是艺术特别是音乐方面的词汇。
俄语:词汇量不多,主要是与革命和思想运动有关的。
英语:占外来语的绝大多数(80.8%,1990年)、包含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年来,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混种语:以上三种的混合型,包括日本人生造的看似外来语的词汇(大部份是和制英语),例如“コスプレ”(cosplay,是由 costume(服装)加上 play(扮演)两个英文单字组成)。除以上所说的情况外,混种语有有另一个定义是将外来语音节简化。例如英语的convenience store (コンビニエンス ストア)会删减为konbini(コンビニ)、personal computer(パーソナル コンピューター)会删减成pasokon(パソコン)。这个现像是由于日本人较喜欢4个假名的字,所以近年有很多字都被日本人改成4个假名,而这些字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常用字。
[编辑] 拟声和拟态词
主条目:拟态语 · 拟声语
模拟外界的声音或以声音等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状态的词、称为拟声和拟态词。

日语中拟声和拟态词的数量众多,描绘形象的分类十分细致,远远超过其他语言。拟声和拟态词不仅在口语中,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广告语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例如:ぴかぴか、ごわごわ、こそこそ、もじもじ、きらきら、すくすく等都是拟态词。例如:どきどき、ぷっ、かかかか~等都是拟声词。

[编辑] 敬语
主条目:日语敬语
所谓敬语就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话题中的人表示敬意的语言现象。说话人在社会关系中,对应该表示敬意的人就必须使用敬语。敬语的使用由以下三个主要因素来决定:

说话人的年龄或社会地位处于下方,要对上面的人表示敬意时使用敬语。
初次见面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不亲密时,要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时用敬语。
内、外关系也是在使用敬语时必须考虑的。
[编辑] 方言
日语大致可分为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九州方言、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海道方言、东北方言、关东方言、东海方言、八丈岛方言、北陆方言、近畿方言、中国方言、云伯方言、四国方言、丰日方言、肥筑方言和萨隅方言等。

冲绳使用的琉球语,和日语的关系密切,在发音、词汇、文法等方面保留了许多古代日语的特色,不少学者视为日语的一种方言(琉球方言),但也观点它是另一种语言,属于闽语福州话的一个分支[来源请求]。一般而言,语言和方言的界限本来就不是很明确,因此把琉球语视为日语的方言还是另一种语言,似乎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日本全国通用的语音叫做标准语(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语(きょうつうご)、它是以东京方言为基础的。

由于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推广,日本的共通语普及程度很高,即使说不好的人也能听懂。虽然方言听起来很亲切,但大多数的日本人在与别人进行事务性交往的时候,或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中,都使用共通语。外国人学日语时都是学共通语(东京方言)的。方言一般局限于家人或同乡人之间的谈话中。电视、电影和小说里也不时会用上方言来达到娱乐效果,或是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

[编辑] 日语的结构
[编辑] 书写
日语可以使用平假名、片假名或罗马字书写。有的可以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意义与汉语的并不一定相同。日语的片假名通常是用来书写外来语、又或是加强语气时用的,有时也可作拟声词使用。

汉字 平假名 片假名 罗马字 中译
私 わたし ワタシ watashi 我

上例为日语中常见之自称以几种不同的方法转写时的差别,中文意思相当于“我”

[编辑] 句子的结构
由于词的意思是由助词(小品词)来决定的、所以日语的语序相当自由、只是谓语必须放在最后。

[编辑] 动词的时态
日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两种。

日语的时态、是通过动词词尾的假名变化来实现的。通常日语的动词由两部分构成:词干和词尾。词干一般是汉字;而组成词尾的假名叫做送假名(送り仮名)。例如学ぶ、学是词干、ぶ是词尾。有两个特别的动词-来る(来)和する(做/干),词干和词尾是不能分开的。

现代日语的动词都是以u音结尾的。按照时态变化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类:五段动词(グループI 第一组动词)、一段动词(グループII 第二组动词)、カ行变格动词(只有来る一个)和サ行变格动词(只有する一个)(两个动词合称グループIII第3组动词)。其中一段动词又可分为上一段动词和下一段动词。日语的动词除了两种变格动词之外、时态变化都是规律的。

[编辑] 词语的活用
日语中、能活用的词称为用言。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都是用言。它们都有时态的变化。和时态变化相类似、它们也是通过词尾的送假名变化来达到词类的活用。几乎所有用言的活用都是规律的。

[编辑] 日语的系属
日语的系属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基本上可以有三类的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因为日本语有着非常显著的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特征。

流音不会出现在本土词汇(固有词)的首个音节上
元音和谐律(或称元音调和)
黏着语的特征
日语的这三个语言特征为该观点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但是日语跟阿尔泰语系的其他语言之间的同源词汇却非常少、反对该观点的学者一般都以此作为反驳的力证。

第二类观点认为日语跟朝鲜语共属于一个新的语系。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日语的文法与朝鲜语的文法有惊人的相似度、都是使用SOV序列、两者历史上又共同受过古汉语的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日语跟朝鲜语是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混合的新语系。但是日语跟朝鲜语之间缺乏同源词也成了异议的学者们反驳该观点的力证。

第三类观点认为日语跟琉球语共属于一个新的语系,即日本语系。由于日语跟琉球语之间确有不少相似性,故此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仍然并没有被广泛认同。

第四类观点认为日语跟朝鲜语一样,都是孤立语言,而它们跟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系都没有关联。持该观点的学者们以“同源词问题”支持该观点。

除了上述四类观点以外、还有学者认为日语应当属于南岛语系。

近来有人提出在阿尔泰语系之下构建新语族(韩日-琉球语族)并且将朝鲜语、琉球语以及日语都归入该语族之内。该观点显然是第一类与第二类的混合观点、但是持该观点的人依然需要面对“同源词问题”。

[编辑] 辞典
在古时,为了阅读汉文典籍,因此编写了大量的词典。估计日本最早的的词典记录,是天武11年(682年)的‘新字’44卷(‘日本书纪’),由于原书久佚,所以只知道书名是汉字,词典的内容不明。

奈良时代写的‘杨氏汉语抄’和‘弁色立成’两本词典,但都只有佚文留下,不过是有训读的汉日词典。现存最古老的词典是空海编写的‘篆隶万象名义’(9世纪),不过,是模仿中国南朝字书玉篇的部首排列的汉字词典,没有训读。10世纪初编写的‘新撰字镜’是最古老而有传本的的汉日词典,在部首排列汉字之后,用万叶假名记下训读。

平安时代中期编写的‘和名类聚抄’,为根据意义分类的汉语附上万叶假名,有强烈的汉日词典百科词典色彩。院政时代编写了集过去的汉日词典大成的‘类聚名义抄’。根据汉字的训读附上的声调符号系统在院政时期大致确定。

镰仓时代编写的百科词典‘二中历’,诗歌创作用的实用韵书‘平他字类抄’,语源词典‘尘袋’和‘名语记’。到了室町时代,读写开始普及至不同的阶层,因此制作了汉诗韵书‘聚分韵略’,汉日词典‘倭玉篇’,包含通俗语的日语词典‘下学集’及顺序罗列了日常语单词的通俗百科词典‘节用集’等。安土桃山时代末期,根据耶稣会的基督教传教士,日语和葡萄牙语的词典‘日葡词典’出现了。

江户时代,出版了以室町时代的‘节用集’作为基础的多本词典。主要有易林本‘节用集’和‘书言字考节用集’等。此外,还有包含带滑稽趣味的和歌用语词典‘世话尽’,语源词典‘日本释名’,俗语词典‘志布可起’及枕词词典‘冠辞考’。

进入明治时代,从1889年开始出版了大槻文彦编辑的小型词典‘言海’。这是首部网罗了“古典语·日常语”,“五十音图的顺序罗列标题”及“词性·汉字记载·词句解释”的现代日语词典。‘言海’成为后来词典的模范,后来也出版了增补版的‘大言海’。

此后,广泛地被使用的小型日语词典,有金泽庄三郎编辑的‘辞林’,新村出身编辑的‘辞苑’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战后,金田一京助编辑了‘明解国语词典’(和尚豪纪执笔),并由今天的‘三省堂国语词典’及‘新明解国语词典’承继。

作为中型词典,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编写的‘大言海’和松井简治·上田万年编写的‘大日本国语词典’,及在战后新村编辑的‘广辞苑’。现在以林大编辑的‘言泉’和松村明编辑的‘大辞林’为首,再加上数种中型词典。

今天,最大的日语词典,是有约50万字的‘日本国语大词典’。

[编辑] 参看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日语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日语维基百科有此种语言版本:
   日语维基百科日本
日本文化
日语书写系统
日本语能力试验
各地常用会话列表
绘文字
日本汉字改革史
古代日本语8元音说
上古日语
中古日语
协和语
悉昙学
[编辑] 参考资料
^ (日文)法令データ提供システム:裁判所法[日本法规数据库:法院法].于2008年1月20日查阅.
^ (日文)法令データ提供システム:文字・活字文化振興法[日本法规数据库:文字及活字文化振兴法].于2008年1月20日查阅.引号为编者所加。
^ 见坊 豪纪(1964)〈アメリカの邦字新聞を読む〉(〈阅读美国的日语新闻〉,《言语生活》第157期,后收录于《ことば さまざまな出会い》(三省堂,1983))。此篇文章中提到了1960年代洛杉矶及夏威夷的日语报纸的用字遣词。
^ 井上 史雄(1971)〈ハワイ日系人の日本语と英语〉(〈日裔夏威夷人的日语与英语〉,载于《言语生活》第236期),是一篇包括日裔夏威夷人的谈话引用的报告。
^ 本堂 寛 (1996)〈ブラジル日系人の日本語についての意識と実態―ハワイ調査との対比から〉(〈日裔巴西人关于日本语的意识与实态─由与夏威夷调查的对比谈起〉,收录于《日本語研究諸領域の視点 上》),此篇文章中提到在1979~1980年的调查中,生于1950年以前的日裔巴西人中,自认“能够很好地使用日语”的人占20.6%,而1950年以后出生的人中做同样回答者占8.3%。
^ 可参考南不二男〈日本語・総説〉,收于《言語学大辞典セレクション 日本列島の言語》,亀井 孝・河野 六郎・千野 栄一 [編](三省堂,1997)等。
^ 真田 信治(2002)〈ポナペ語における日本語からの借用語の位相―ミクロネシアでの現地調査から〉(〈波纳佩语中由日语而来的外来语的位向─从在波利尼西亚的实地调查谈起〉,收于《国語論究》9-25期),根据此篇文章,在密克罗尼西亚,曾接受过日语教育的世代,他们之间的会话至今依然使用日语,且一般会话中也混入了很多由日语而来的语句。
[编辑] 外部链接
使用Google自动将日语翻译成简体中文
使用Google自动将日语翻译成繁体中文
日本版维基多语词典
中国语翻訳
三省堂在线日语词典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台湾语言

南岛语系 台湾南岛语言 泰雅语群 泰雅语 · 赛德克语 · 太鲁阁语

排湾语群 阿美语 · 撒奇莱雅语 · 布农语 · 巴赛语 · 猫雾捒语 · 噶玛兰语 · 猴猴语 · 西拉雅语 · 法佛朗语 · 洪雅语 · 凯达格兰语 · 龟仑语 · 巴布拉语 · 排湾语 · 卑南语 · 巴宰语 · 噶哈巫语 · 赛夏语 · 邵语 · 道卡斯语 · 鲁凯语

邹语群 邹语 · 卡那卡那富邹语 · 沙阿鲁阿邹语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达悟语


汉藏语系 国语 · 台湾闽南语 · 闽东语 · 莆仙话 · 台湾客家话

侗台语系 越南语

阿尔泰语系 满洲语 · 日本语



香港日本语学校:东大日本语教育 http://www.tu-japanese.com.hk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7%A5%E8%AF%AD
4个分类: 自2009年12月准确性有争议的作品 | 有非常模棱两可或者十分空泛语句的条目 | 日语 | 语系未明的语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7 发表于: 2010-01-20
日语书写系统
主条目:日语书写系统现代日语的书写系统包括假名汉字罗马字,另外日语的音节以时间单位摩拉(モーラ,又叫作)作为分隔。
[编辑] 假名
假名为日语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万叶假名变体假名几种类型。万叶假名现已不再使用,但是是前两者的雏形。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片假名各有46个清音,分别一一对应。除此之外还有浊音半浊音拗音促音等变化。
平假名为汉字草书的变形,片假名为汉字部首或汉字的一部分的变形,一般情况下两者有各自的使用范围。
下面是以五十音顺排列的日语假名,其他的排列方式还有伊吕波顺。每个单元格中,左边为平假名,右边为片假名,上方为其罗马字平文式)。
aiueo
a
あ ア
i
い イ
u
う ウ
e
え エ
o
お オ
Kka
か カ
ki
き キ
ku
く ク
ke
け ケ
ko
こ コ
Ssa
さ サ
shi
し シ
su
す ス
se
せ セ
so
そ ソ
Tta
た タ
chi
ち チ
tsu
つ ツ
te
て テ
to
と ト
Nna
な ナ
ni
に ニ
nu
ぬ ヌ
ne
ね ネ
no
の ノ
Hha
は ハ
hi
ひ ヒ
fu
ふ フ
he
へ ヘ
ho
ほ ホ
Mma
ま マ
mi
み ミ
mu
む ム
me
め メ
mo
も モ
Yya
や ヤ
-yu
ゆ ユ
-yo
よ ヨ
Rra
ら ラ
ri
り リ
ru
る ル
re
れ レ
ro
ろ ロ
Wwa
わ ワ
---wo(o)
を ヲ
Nn
ん ン

其中,yi、ye、wi(ゐ)、wu、we(ゑ)五个假名由于口语的变更已经不使用了。wo(を)的发音和 o(お)完全相同。
五十音中的各假名,都可大致按照各假名对应的平文式罗马字发音;除了ra行不读作/r/反而更靠近/l/之外,应使用英语的拼写读音规律。然而具体的发音亦不完全相同,详见下面音韵一节。
[编辑] 浊音和半浊音
浊音主要是在清音的右上角添加两点(゛、点々、濁点、或濁 ら)表示、而ha行假名加上一个圆圈(゜、半濁点、或丸)表示半浊音
AIUEO
Gga
が ガ
gi
ぎ ギ
gu
ぐ グ
ge
げ ゲ
go
ご ゴ
Zza
ざ ザ
ji
じ ジ
zu
ず ズ
ze
ぜ ゼ
zo
ぞ ゾ
Dda
だ ダ
di
ぢ ヂ
du
づ ヅ
de
で デ
do
ど ド
Bba
ば バ
bi
び ビ
bu
ぶ ブ
be
べ ベ
bo
ぼ ボ
Ppa
ぱ パ
pi
ぴ ピ
pu
ぷ プ
pe
ぺ ペ
po
ぽ ポ

[编辑] 拗音
日语中使用i列假名加小写ゃ、ゅ、ょ来表示硬腭音,称作拗音
yayuyo
Kkya
きゃ キャ
kyu
きゅ キュ
kyo
きょ キョ
Ssha
しゃ シャ
shu
しゅ シュ
sho
しょ ショ
Tcha
ちゃ チャ
chu
ちゅ チュ
cho
ちょ チョ
Nnya
にゃ ニャ
nyu
にゅ ニュ
nyo
にょ ニョ
Hhya
ひゃ ヒャ
hyu
ひゅ ヒュ
hyo
ひょ ヒョ
Mmya
みゃ ミャ
myu
みゅ ミュ
myo
みょ ミョ
Rrya
りゃ リャ
ryu
りゅ リュ
ryo
りょ リョ
Ggya
ぎゃ ギャ
gyu
ぎゅ ギュ
gyo
ぎょ ギョ
Zja
じゃ ジャ
ju
じゅ ジュ
jo
じょ ジョ
Bbya
びゃ ビャ
byu
びゅ ビュ
byo
びょ ビョ
Ppya
ぴゃ ピャ
pyu
ぴゅ ピュ
pyo
ぴょ ピョ

在片假名中,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列的假名加小写 ァ、ィ、ゥ、ェ、ォ、ヮ来表达外国文字读音。
aiueo
Yye
イェ
Wwi
ウィ
we
ウェ
wo
ウォ
Vva
ヴァ
vi
ヴィ
vu
ve
ヴェ
vo
ヴォ
Ssi
スィ
Zzi
ズィ
Shshe
シェ
Jje
ジェ
Chche
チェ
Tti
ティ
tu
トゥ
Ddi
ディ
du
ドゥ
Tstsa
ツァ
tsi
ツィ
tse
ツェ
tso
ツォ
Ffa
ファ
fi
フィ
fe
フェ
fo
フォ
Sysyu
スュ
Zyzyu
ズュ
Tytyu
テュ
Dydyu
デュ
Fyfyu
フュ
fyo
フョ
Kwkwa
クヮ
kwi
クィ
kwe
クェ
kwo
クォ
Gwgwa
グヮ
gwi
グィ
gwe
グェ
gwo
グォ

注:以前“v”音也曾经在 わ行的片假名上加浊点来表示:ヷ = va,ヸ = vi,ヹ = ve,ヺ = vo,但这种写法现在已经被废止了。
[编辑] 促音
使用小体书写的平假名“っ”或片假名“ッ”表示音节突然中断,前一拍的末尾添加后一拍开头的辅音,形成一个促音。促音是一个单独的音节,在念的时候虽然不发音,但是要停顿。
促音通常是中古汉语入声字的残留、在罗马字中则以重复下一字之子音(若无子音、使用h)为表记。例:
“日本”=“日”+“本”;“日”=“にち”(nichi)、“本”=“ほん”(hon)。
当把“日”和“本”放在一起念的时候,“日”的后半个音节“ち”(chi)变为促音。由于过去的日语有过p变h的变化,所以“本”的发生半浊音变化,念为“p”。所以“日本”的日文念法由“にちほん”(Nichi-hon)缩简为“にっぽん”(Nippon念Ni.p-po.n)。
[编辑] 长音
日语中有长音,即该假名的元音被拉长为2
使用平假名时,当跟在后面的字母与前一个字母属于同一段时,前面的字母的元音就会变成长音,如おばあさん (お婆さん,obaasan,奶奶)。另外,“e”段字母的后面的“i”及“o”段字母的后面“u”也用来表明长音,发音应为“oo”、“ee”,而不是“ou”、“ei”。例如 けいさつ (警察,keisatsu,警察) 和 しょうねん (少年,shounen,少年),ke与sho的音都要拉长为2拍。
使用片假名时,长音大多使用“ー”来表示。例如:スクール(學校,sukuuru,学校)
转写罗马字时,长音可以直接加上后接假名对应的英文字母,或在延长的元音上加上一横或一个尖头表示。所以 けいさつ = keisatsu/kēsatsu/kêsatsu、しょうねん = shounen/shōnen/shônen。另外,汉字词中的带-ng鼻音韵尾的词,在转变为日语词汇时也多以长音的形式出现,如 けいさつ (警察)。
要说明的是,日本的一些专用名称,比如东京大阪京都,由于它们的名字在英文里已经用了很长时间,所以它们的罗马字的长音一般不特别表示;要表示也只会在字母上方加横线或尖头,如,在写罗马字时,とうきょう (東京) = Tokyo/Tōkyō/Tôkyô,但不是 Toukyou。同样的道理,おおさか (大阪) = Osaka/Ōsaka/Ôsaka,但不是 Oosaka;きょうと (京都) = Kyoto/Kyōto/Kyôto,但不是 Kyouto。
但如是姓氏,将之转化为罗马字时,除上述所说在用横线或尖头外,基本上日本人是会利用“h”来分之为长音。例如:大庭(おおば)将会转化为 Ohba,大野(おおの)将会转成 Ohno。
[编辑] 拨音
拨音ん、ン(n)不出现在词头,但要有一拍的发音长度。受其后面音节的影响,其读音也不同。
  • 在ta行、da行、ra行、na行的音节前发/n/音,如みな(皆,minna,大家)
  • 在pa行、ba行、ma行音节前发/m/音,如しぶん(新聞,shinbun,报纸)
  • 在ka行、ga行音节前面发/ŋ/音,如でき(電気,denki,电灯)


音韵
主条目:日语音韵体系[编辑] 元音
日语中的元音只有5个,以“あ・い・う・え・お”这五个假名来表示。音韵学上,其发音接近
[a] [ɯ] [e] [o]
“う”与英语中的 不同,是非圆唇元音。但西日本方言中的“う”以及在唇音之后的发音接近圆唇元音。文末的“です”“ます”等尾音会清化、听起来会像[des] [mas]。此外,当元音“い”“う”夹在清音之间,中间的“い”“う”会清化、声带此时不会振动。
[编辑] 辅音
辅音方面,有清音-“か・さ・た・な・は・ま・や・ら・わ行”的辅音、浊音-“が・ざ・だ・ば行”的辅音、半浊音-“ぱ行”的辅音。
双唇音齿龈音齿龈后音硬颚音软腭音喉音
塞音p bt dk g
塞擦音ʦ ʣʨ ʥ
擦音ɸs zɕ (ʑ)(ç)h
鼻音mn(ŋ)
闪音ɺ̠
近音jɰ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8 发表于: 2010-01-20
(简体中文) 首页改版计划正在讨论及第一阶段投票,现诚邀阁下参与。
(繁體中文) 首頁改版計劃正在討論及第一階段投票,現誠邀閣下參與。

日本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日文汉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0年1月19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日本汉字

类型 意音文字
语言 日语
使用时期 公元5世纪到现在
母书写系统 汉字
日本汉字

姊妹书写系统 正体中文
简体中文
朝鲜汉字
ISO 15924 Hani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日语书写系统

汉字

假名

平假名
片假名
使用

振假名
送假名
万叶假名
变体假名
罗马字

平文式罗马字
训令式罗马字
日本汉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又称日文汉字,是书写现代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

日本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现代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收录,现在和制汉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录的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一千余个。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发音
3 写法
3.1 外国地名旧译
3.2 和制汉字
3.3 国训
3.4 字体
4 日常使用汉字
4.1 当用汉字
4.2 教育汉字
4.3 常用汉字
4.4 JIS汉字
5 参考书目
6 中文读法问题
6.1 仿读方法
6.1.1 以边读边:
6.1.2 调整结构:
6.1.3 与古字相通:
6.1.4 以相似部件仿读(也参照中国大陆的二简字):
6.1.5 简化汉字,以原本的正体字读法为准
7 参见
8 外部连接


[编辑] 历史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汉字

字体
篆刻・毛笔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古文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雕版・活字印刷
仿宋体 宋体 楷书体

字形
构成要素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标准字体
字样书 石经
康熙字典体(繁体字、旧字体)
日文新字体 新字形
国字标准字体 常用字字形表
汉字简化
繁体字 - 简化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当用・常用汉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文化圈
日本 朝鲜半岛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则天文字
假名 韩文 喃字 古壮字 女书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破音字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Unicode扩展汉字,若遇此情况请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编辑] 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
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或者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当时没有读法的名称,学汉音之后,此读法称为“吴音”,“吴”是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镰仓时代以后(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训读
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时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かめい”(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かな”(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读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编辑] 写法
[编辑] 外国地名旧译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但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标记。以下列出部分:

日文旧释汉字国名地名及今译名: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日文旧译(简称) 中文今译
イギリス/英国 大不列頓 / 英吉利 / 英國 英 英国
イングランド 英蘭  英格兰
スコットランド 蘇格蘭  苏格兰
アイルランド 愛蘭 / 愛蘭土  爱尔兰
フランス 仏蘭西 / 仏國 仏 法国
ドイツ 独逸 / 獨逸 / 独國 独 德国
プロシア 普鲁西  普鲁士
オーストリア 墺太利 墺 奥地利
ハンガリー 洪牙利 洪 匈牙利
スイス 瑞西 瑞 瑞士
ベルギー 白耳義 白 比利时
オランダ 和蘭/阿蘭陀 蘭 荷兰
デンマーク 丁抹 丁 丹麦
ノルウェー 諾威 諾 挪威
スウェーデン 瑞典 瑞 瑞典
アイスランド 氷州  冰岛
フィンランド 芬蘭  芬兰
ロシア 露西亜 / 魯西亞 / 露國 露 俄罗斯
ポーランド 波蘭  波兰
チェコ 捷克  捷克
ルーマニア 羅馬尼  罗马尼亚
ブルガリア 勃牙利  保加利亚
ギリシャ 希臘  希腊
イタリア 伊太利/伊太利亜 / 伊國 伊 意大利
スペイン 西班牙 西 西班牙
ポルトガル 葡萄牙 葡 葡萄牙
トルコ 土耳古 土 土耳其
イラン 伊蘭  伊朗
ペルシア 波斯  波斯
ウズベク 月即別  乌兹别克
インド 印度  印度
ネパール 泥婆羅  尼泊尔
フィリピン 比律賓 比 菲律宾
ベトナム 越南  越南
カンボジア 柬埔寨  柬埔寨
シベリア 暹羅 / 沙室  暹罗
タイ 泰  泰国
ビルマ 緬甸  缅甸
モンゴル 蒙古  蒙古
オーストラリア 濠太剌利 豪/濠/濠洲 澳大利亚
アメリカ/米国 亜米利加 / 米國 米 美国
カナダ 加奈陀 / 加拿太 加 加拿大
ブラジル 伯剌西爾 / 巴西 伯 巴西
アルゼンチン 亞爾然丁 / 亜爾然丁  阿根廷
ペルー 祕魯 / 祕露 / 秘露 秘 秘鲁
チリ 知利 / 智利  智利
キューバ 玖瑪  古巴
メキシコ 墨西哥  墨西哥
パナマ 巴奈馬  巴拿马
パラグアイ 巴羅貝  巴拉圭
ウルグアイ 宇柳貝  乌拉圭
ハワイ 布哇  夏威夷
カリフォルニア 加州  加利福尼亚
きぼうほう 希望峰  好望角
カムチャッカ 嘉無薩加  堪察加半岛
シベリア 西伯利亞 / 西比利亜  西伯利亚
カシミール 箇失密  克什米尔
ジャワ 爪哇 / 闍婆  爪哇




日文旧汉译城市名举例: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中文今译
ロンドン 倫敦 伦敦
パリ 巴里 巴黎
マルセイユ 馬耳塞 马赛
ウィーン 維納 维也纳
ローマ 羅馬 罗马
ミラノ 未蘭 米兰
マドリード 馬徳利 马德里
ベルリン 伯林 柏林
ハンブルグ 漢堡 汉堡
ジュネーブ 壽府 日内瓦
アテネ 雅典 雅典
コンスタンチノープル 君府 伊斯坦布尔 / 君士坦丁堡
ニューヨーク 紐育/紐約 纽约
ワシントン 華盛頓 / 華府 华盛顿
フィラデルフィア 費拉特費 / 費府 费城
シカゴ 市俄古 芝加哥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 桑港/舊金山 三藩市/旧金山
ロサンゼルス 羅府 洛杉矶
シアトル 沙市 西雅图
ハリウッド 聖林 荷李活/好莱坞
パールハーバー 真珠湾 珍珠港
モントリオール 門土里留 蒙特利尔
バンクーバー 晩香坡 温哥华
ホノルル 花瑠璃 檀香山 / 火奴鲁鲁
ウラジオストク 浦鹽斯德 海参崴 / 符拉迪沃斯托克
サイゴン 柴棍/西貢 胡志明市/西贡
バンコク 盤谷 曼谷
ラングーン 蘭貢 仰光
マニラ 馬尼剌 马尼拉
ボンベイ 孟買 孟买
ゴア 臥亜 果阿
マカオ 澳門 澳门
ラサ 拉薩 拉萨
スエズ 蘇西 苏伊士

[编辑] 和制汉字

国字(辻)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余个汉字是由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而且创造得很科学。这些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峠 (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榊 (さかき;sakaki):杨桐,常绿树。
畑 (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辻 (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働 (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躾 (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腺”、“癌”、“鳕”。

[编辑] 国训
部分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沖 oki (岸边,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tsubaki (山茶花)
[编辑] 字体
主条目:日本新字体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正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

新字体:国;旧字体:國;音读:こく(koku);训读:くに(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號;音读:ごう(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變;音读:へん(hen);训读:かわる(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去掉笔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读:ほ、ふ、ぶ(ho, fu, bu);训读: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新字体:賓;旧字体:賓;音读:ひん(hin)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干脆写成“歩”。但也有例外,如“捗”。

还有些新字体成为了近义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处指日语中,不以中文为基准思考),如

新字体:欠;旧字体:缺;音读:けつ(ketsu);训读:かける(kakeru);(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体:缶;旧字体:罐;音读:かん(kan);(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体:死;旧字体:屍;音读:し(shi);训读:しぬ(shinu);(中文“尸”“死”不同字。“屍體”新字体写作“死体”。)
新字体:部;旧字体:篰;熟字训读:“篰屋,heya”变成“部屋,heya”
有些新字体被简化到被另一个毫无关联的字来代替。如:

新字体:芸;旧字体:藝;音读:gei;新字体只保留了旧字体的草字部“艹”与底部的“云”。
原本“芸”音读是“うん(un)”,训读是“くさぎる”(kusagiru),是“草(kusa)”和“切る(kiru)”的合成词,即除草的意思。新字体里这种读法已经废除了。

[编辑] 日常使用汉字
[编辑] 当用汉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GHQ教育使节团“建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实与脱汉运动无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非简化汉字。

[编辑] 教育汉字
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编辑] 常用汉字
1,945个。见常用汉字表与JIS之对应

由于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编辑] JIS汉字
6,802个。JIS C 6226-1978

[编辑] 参考书目
《汉字在日本》何群雄 著,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汉字在日本》刘元满 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编辑] 中文读法问题
日语中出现的和制汉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所吸纳,也有部分未被现代汉语所收录,因而出现部分汉字无法读出字音的问题。由于这些字在日本电影、动漫等大量出现,但没有相对应的读音而无法读出,坊间出现仿读。

[编辑] 仿读方法
但民间也尝试以前人的方法仿读日本汉字,以易记及字源为原则,主要方法有:

[编辑] 以边读边:
働,仿读作“动”。
榊,仿读作“神”,亦有人读作“申”。
辷,仿读作“壹”。
込,仿读作“入”,也有人仿读作“这”,实为“迂”之异体字。
辻,仿读作“拾”,也曾有因其形似“过”而被仿读作“过”。
凪,仿读作“止”,也有人仿读作“风”,香港《电脑用汉字粤语拼音表》取“jau1”即“优”。
畠/畑,仿读作“田”,也有人仿读作“店”。
躾:仿读作“美”。
[编辑] 调整结构:
凧,调整结构为“巾+几”,仿读作“旗”,也仿读作“帆”,台湾CNS11643中文全字库取作“筝”。
凩,调整结构为“木+几”,仿读作“机”,少数读成“朵”,亦读作“木”。
[编辑] 与古字相通:
俥,古与“车”相通,象棋中有使用,仿读作“居”。
咲,古与“笑”相通,仿读作“笑”。
匂,古与“匈”相通,仿读作“胸”。
麿:古与“縻”相通,仿读作“靡”。
[编辑] 以相似部件仿读(也参照中国大陆的二简字):
峠:右边形近“卡”,仿读作“卡”。汉典作“ㄑㄧㄚˇ qia3”,全字库取作“古”。
枠,类似“椊”的异体,而“醉”的简化则是“酔”(因为“卒”二简字为“卆”),仿读作“卒”
雫,曾为“霞”的二简字,仿读作“霞”。本读作“ㄋㄚˇ na3”。
渋,本字虽为“澀(澁)”(粤语发音为“色”或“劫”),在香港及台湾已经习惯将“渋谷”读作“涉谷”。
[编辑] 简化汉字,以原本的正体字读法为准
仏/払,“佛”/“拂”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弘”。
売,“賣”的简化,常被误读作简化字“壳”。
仮,“假”的简化,要读作“假”而非“反”。“仮”实为“反”的罕体,日文汉字借中文死字简化,所以中文念成“反”也无误,只是在对应日文时不适用,例如仮面应该读成假面而非反面。
駅,“驛”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尺”或“站”。
浜,“濱”的简化,常被误读作“兵”,中文的正确读法为“帮”。
辺,“邊”的简化,常被误读作“道”的二简字。
芸,“藝”的简化,常被误作为中文的“芸”字而读成“云”。
[编辑] 参见
汉字
日文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越文汉字
韩文汉字
[编辑] 外部连接
日制汉字辞典 (日语)
日本の「漢字表」(日语)
当用漢字字体表(内閣訓令第一号、内閣告示第一号)1948年(青空文庫 内)
地名・国名・人名の汉字表记






显示▼隐藏▲查 • 论 • 编各地汉字

中国大陆汉字 - 台湾汉字(正体中文) - 日本汉字 - 港澳汉字 - 琉球汉字 - 朝鲜汉字 - 越南汉字 - 新加坡汉字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7%A5%E6%9C%AC%E6%B1%89%E5%AD%97
4个分类: 有 ISO 15924 四字母编码的文字 | 日语 | 日语汉字 | 派生汉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10-01-20
日本の「漢字表」
当用漢字表
1946年に内閣から告示された1850字の漢字表です。現代国語を書き表すために日常使用する漢字の範囲を定めたもので、「この表の漢字で書き表せない言葉は、別の言葉に替えるか、又は、仮名書きにする」となっており、漢字制限の色合いを強く出しています。さらに1948年に「当用漢字音訓表」、1949年に「当用漢字字体表」が告示されており、新聞などで用いる音訓や字体が厳しく定められました。
当用漢字別表
1948年に内閣から告示された881字の漢字表です。当用漢字のうち「義務教育期間において読み書きともに必修せしめるべき漢字の範囲を示したもの」です。
人名用漢字別表
1951年に内閣から告示された92字の漢字表です。当用漢字に含まれていない漢字で、子供の名前に用いて良いものとして定められました。その後1976年・1981年・1990年・1997年・2004年・2009年に追加・改正が行なわれ、現在は985字になっています。一覧表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学年別漢字配当表
「当用漢字別表」881字を小学校の各学年に配当したもので、1958年に文部省から「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の付録として出されました。俗に「教育漢字」と呼ばれています。 1968年・1977年・1989年の追加・改訂を経て、現在は1006字を、各学年にそれぞれ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配当す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ます。
JIS C 6226-1978
1978年に日本規格協会から出された6802字の文字表で、俗に「旧JIS漢字」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全ての文字に「区点番号」が振られています。 16~47区に「第1水準」漢字2965字、48~83区に「第2水準」漢字3384字、01~07区に非漢字453字が収められています。「第1水準」漢字は、「当用漢字表」1850字と当時の「人名用漢字別表」120字を全て含んでおり、五十音順に並んでいます。「第2水準」漢字は部首順で、部首内は画数順に並んでいます。なお、「字形の違いがわずかである」漢字は、同一のコードを共有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が、現実には表の字体がほとんどのコンピュータで採用されました。初版では誤植があったのですが、1982年までにバグフィクスされています。一覧表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常用漢字表
1981年に内閣から告示された1945字の漢字表で、「当用漢字表」の改定という形になっています。法令・公用文書・新聞・雑誌・放送等、一般の社会生活で、分かりやすく通じやすい文章を書き表すための漢字使用の目安となるもので、漢字制限という要素は薄れています。また、この表に使われている字体は「明朝体活字のうちの一種」で、「現在行なわれている各種の明朝体活字等のデザイン上の差異を問題にしない」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一覧表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JIS X 0208-1983
1983年にJIS C 6226-1978の改定版として日本規格協会から出された6877字の文字表で、俗に「新JIS漢字」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出された当初はJIS C 6226-1983という名前でしたが、1987年に現在の名前に変更されました。 16~47区に「第1水準」漢字2965字、48~84区に「第2水準」漢字3388字、01~08区に非漢字524字が収められており、基本的にJIS C 6226-1978のコードを継承していますが、「常用漢字表」1945字と当時の「人名用漢字別表」166字の影響を受けているため、字体の変更や入換が多くなされています。なお、「字形の違いがわずかである」漢字は同一のコードを共有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おり、ここで変更された字体も「別の文字概念を採用したわけではない」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が、現実には新しいコンピュータではこの表に合わせて字体の変更がなされました。一覧表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JIS X 0208-1990
1990年にJIS X 0208-1983の改定版として日本規格協会から出された6879字の文字表です。 16~47区に「第1水準」漢字2965字、48~84区に「第2水準」漢字3390字、01~08区に非漢字524字が収められており、基本的にJIS X 0208-1983のコードを継承しています。なお、「字形の違いがわずかである」漢字は同一のコードを共有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が、「人名用漢字別表」の改正に対応して「」を追加したことは、JIS X 0208-1983が「」をすでに含んでいることと矛盾しています。一覧表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JIS X 0212-1990
1990年に日本規格協会から出された6067字の文字表で、「JIS補助漢字」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区点番号が用いられており、16~77区に漢字5801字が、02~11区に非漢字266字がそれぞれ収められています。 JIS X 0208-1990と重なっている文字はありません。漢字は部首順で、部首内は画数順に並んでいます。一覧表はここにあります。
JIS X 0221-1995
1995年に日本規格協会から出された34168字の文字表で、俗に「Unicode」と呼ばれています。国際規格ISO/IEC 10646-1:1993の日本語訳です。現時点では全ての文字に16進数4桁のコードが振られており、4E00~9FA5に漢字20902字が収められています。ただしここでの漢字は、日本のJIS規格、中国のGB規格、台湾のCNS規格、韓国のKS規格などから集めてきたものを、一度ごちゃまぜにしてまた並べ直したものであるため、色々な点で矛盾が起こっています。また、これらの規格には含まれていないはずの漢字も、数多く紛れ込んでしまっています。
JIS X 0208:1997
1997年に日本規格協会から出された6879字の文字表です。基本的にはJIS X 0208-1990と同一ですが、JIS C 6226-1978からJIS X 0208-1990に至る変遷を網羅しており、その矛盾を全て内包するものとなっています。
--------------------------------------------------------------------------------

日本の「漢字コード」
ISO-2022-JPとISO-2022-JP-1とISO-2022-JP-2
文字を表すバイト列中に、16進数で「1B 24 42」というバイト列が来たらそれ以降はJIS X 0208-1983、「1B 28 42」というバイト列が来たらそれ以降はASCIIとみなす方法で、俗に「JISコード」と呼ばれています。 JIS X 0208-1983の文字については、区点番号の「区」と「点」それぞれに32を加えて、2バイトの文字コードとします。例えば「10月18日」という文字列は「31 30 1B 24 42 37 6E 1B 28 42 31 38 1B 24 42 46 7C 1B 28 42」となります。なお「1B 24 40」でJIS C 6226-1978、「1B 28 4A」でJIS X 0201ローマ文字、「1B 24 28 44」でJIS X 0212-1990への切替えを表すこともできます。
EUC-JP
区点番号の「区」と「点」それぞれに160を加えて、2バイトの文字コードとする方法です。この方法だと「10月18日」という文字列は「31 30 B7 EE 31 38 C6 FC」となります。 JIS X 0208-1990・JIS X 0208-1983・JIS C 6226-1978のいずれを使うかは、使う人の自由にまかされます。また、16進数で「21」~「7E」の文字にASCIIとJIS X 0201ローマ文字のいずれを使うかは、歴史的にはASCIIの方が正しいのですが、実際には使う人の自由にまかされます。 JIS X 0212-1990の文字は「8F」の後に「区」と「点」それぞれに160を加えた3バイトの文字コードで表すことができます。この方法だと例えば「酒」という文字列は「8F B5 E3 BC F2」となります。
Shift_JIS
区点番号に以下の演算を施して、2バイトの文字コードとする方法です。
「区」が01~61の奇数の場合
「区」に257を加えて2で割った値を1バイト目とします。「点」が01~63なら63を加えた値を、さもなくば64を加えた値を2バイト目とします。
「区」が02~62の偶数の場合
「区」に256を加えて2で割った値を1バイト目とし、「点」に158を加えた値を2バイト目とします。
「区」が63~93の奇数の場合
「区」に385を加えて2で割った値を1バイト目とします。「点」が01~63なら63を加えた値を、さもなくば64を加えた値を2バイト目とします。
「区」が64~94の偶数の場合
「区」に384を加えて2で割った値を1バイト目とし、「点」に158を加えた値を2バイト目とします。
この方法だと「10月18日」という文字列は「31 30 8C 8E 31 38 93 FA」となります。 JIS X 0208-1990・JIS X 0208-1983・JIS C 6226-1978のいずれを使うかは、使う人の自由にまかされます。また、16進数で「21」~「7E」の文字にASCIIとJIS X 0201ローマ文字のいずれを使うかは、歴史的にはJIS X 0201ローマ字の方が正しいのですが、実際には使う人の自由にまかされます。
UCS-2
JIS X 0221-1995の16進数4桁コードを、そのまま2バイトの文字コードとする方法です。通常は最初に「FEFF」を追加して、UCS-2であることをはっきりさせると同時に、バイト順を確定します。この方法だと「10月18日」という文字列は「FEFF 0031 0030 6708 0031 0038 65E5」となることから、上位バイトが先の場合は「FE FF 00 31 00 30 67 08 00 31 00 38 65 E5」、下位バイトが先の場合は「FF FE 31 00 30 00 08 67 31 00 38 00 E5 65」となります。
UTF-8
JIS X 0221-1995の16進数4桁コードに以下の演算を施して、1~3バイトの文字コードとする方法です。
0000~007Fの場合
下2桁をそのまま1バイトのコードとします。
0080~07FFの場合
元のコードを2進数に変換した値を00000xxxxxyyyyyyとする時、2進数で110xxxxxを1バイト目とし、10yyyyyyを2バイト目とします。
0800~FFFFの場合
元のコードを2進数に変換した値をxxxxyyyyyyzzzzzzとする時、2進数で1110xxxxを1バイト目とし、10yyyyyyを2バイト目とし、10zzzzzzを3バイト目とします。
この方法だと「10月18日」という文字列は「31 30 E6 9C 88 31 38 E6 97 A5」となります。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